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体育科学研究的意义范文

体育科学研究的意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02 15:48: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体育科学研究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体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篇1

自2008年起,锡山区开展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完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目的的“三品课堂” 建设(即品位课堂、品质课堂、品牌课堂),并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稳步推进的系统工程,至今,经历了区域设计、校本实施、学科推进三个相对独立又彼此融合的阶段。在学科推进中,笔者就本区小学体育学科“课堂教学品质” 的理解和相关层面的现状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提供帮助。

一、“课堂教学品质”的理解

1、“三品课堂”建设作为一个课堂教学发展的顶层设计,我认为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方面,对教师而言是课堂教学专业自主发展的路径,是人文精神观照下,教师生涯发展设计与经营的蓝图,体现了对教师个性和生命的关怀。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三品课堂”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能帮助学生确证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与理想。因此“三品课堂”中“品位”、“品质”、“品牌”应该是如下一个关系。

“品位” — “品质” —“品牌”,构成塔形关系,品位在塔底,品质在中间,品牌在塔尖,在“品位”与“品质”之间,“品质”与“品牌” 之间又有相对模糊的交叉区域。

2、“品质课堂”对于教师而言,从课堂上体现出来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非典型性。所谓“非典型性”就是 “典型教师”(成功的教师或者说是一些名师、能手教师、新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个性特点或特质。而“典型性”那就是“典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共性特点。因此,如何来理清“典型教师”的典型性和非典型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又是基于“品位课堂”标准(即是从“品位课堂”标准上提升出来的)对于推进“课堂教学品质”就显得非常重要。

麦克伊万在《培养造就优秀教师》中所说,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科学:一种能够通过培训来教授的技能或技术。艺术:一种无法教授的天赋才能。所以真的要理清就显得教条。

对于学生而言,简而言之就是学业质量的提升,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上。

因此,对于提升小学体育 “课堂教学品质”进行的调查研究,我从两个层面着手展开。一是教师层面: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的二次开发、教学生成与生成教学等视角。二是学生层面:基于学生技能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情况。

二、现状与问题

(一)“课堂教学品质” 在教师层面的现状与问题

1、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有追求大而全现象,缺乏反馈

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知道教学目标的的全面性、完整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却不知道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完整性、具体性往往与可操作性相矛盾,会导致精心设计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具体表现为对三维教学目标中主要目标的确定、次要目标筛选缺乏理性,不能很好理解“运动技能、身体健康”是教学目标的基础,“运动参与”是达成前一目标的保障,“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培养体现在“运动技能与身体健康”目标的培养过程中的真正含义。与此同时,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不知道什么是教学反馈,把教学反馈和课堂练习混为一谈;不能区分教学反馈的目的和手段;还有的教学反馈和教学目标结合不紧;教学反馈没有起到激励作用;教学中缺乏即时反馈等。

2、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有待提高,要抓住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本质和核心内容

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概念不够清晰,并且它们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也不够明确,往往把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内容,缺乏结合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来筛选教学内容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内容和重点、 难点的把握上,结合学科知识特点抓住本质的能力有待提高;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学情分析还有待加强。如:做学情分析与教材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不够;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作具体的知识、 能力、 情感态度的分析不透彻。

3、能关注教学生成,缺乏生成教育意识

教学生成主要表现为课堂偶发的问题或见解的表达,是课堂教学中一种生成性的特征。然而当教学生成有效发生后如何利用,即如何开展生成教学(或者说境遇教学),教师缺乏观照和研究。

4、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脱离教学过程

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统一的方法。教学方法既包括教的活动方式,也包括教师指导的学习方式。 而实际上,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宣布自己准备怎么教, 没有考虑学生应该怎么学。 教的法子也没有根据学的法子来进行。

(三)“课堂教学品质”在学生层面

实体思维指导下的学生学业质量(考业)的检测是当前常用的手段和方法。而关系思维指导下的意义生成领域的评估监测,缺少成熟有效的模式。为此,三维目标的检测不能全方位实施,只能按照课程三级管理模式的要求,根据无锡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所学的规定内容进行监测,其中包括基本技能和基本身体素质。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初中需要体育中考,而且正值考试季节;小学阶段体育教师还有非体育学科的兼职教师的因素,因此,只是针对小学专职体育教师所教学生进行检测。根据抽测结果(见附表1、2),说明学生掌握地方课程规定内容的技能情况较好,身体素质情况制止了下滑,出现的拐点。然而,由于有以下三个因素:抽测;避开了支撑跳跃和单双杠项目;避开了非体育专业的兼职教师,因此局限性很大。今后还需要在评价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方面深入研究,进行综合改革。要切实落实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要进一步促进学校间应有场地器材的均衡发展,使每一所学校的体育基本设施满足教学的需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兼职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三、主要对策

策略之一: 嵌入式学习

每天大课间活动、上课、课外活动、训练等等工作,使得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都很大,白天静下心来进行教学研究、学习的时间几乎没有,一般都要占用晚上或休息日。而面对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接踵而至的问题,只能是凭着经验,忙于应付。为此,借鉴计算机嵌入式系统和嵌入式培训的经验,体育教师须将学习“嵌入”到日常的教学和工作中,通过阅读书刊、网络学习、互助学习、团队学习、观摩学习、培训学习等形式,在学习中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解决间题,这样就能使自身在专业上得到较快的发展。

策略之二: 建设健康的组织文化

学校和体育教研组的文化是影响体育教师成长的环境和气候,对体育教师行为起着规范的作用。

学校的组织管理文化它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约束性。如:什么事该做,做什么事是受鼓励的;哪些话可以说,它是受欢迎的。它能促使体育教师选择和趋向与之相符合的行为方式。

体育教研组文化是体育教师在常规的教研组活动中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在专业发展上,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与同事的互动而接受他人的影响,从而带动自身的不断发展。

因此, 良好的学校和体育教研组的文化,可使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营造出“学习化”、“专业化”的体育群体,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力量。

策略之三: 进行学生研究

“备学生”是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基础。从“主导”与“主体”关系看,学生是体育教学的对象和主体,“学生发展需要”是体育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体育教师不能凭个人的主观感觉和经验推断学生发展需要,要从学生发展需求的立场出发,否则会造成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的差距,影响教育教学活动品质。体育教师要研究所教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运动基础、认识上的困惑等实际状况和需求等,来设置学生能够达成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要把学生的爱好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体育教师的个人特点密联系起来,备课备到每一个细节,这样就能更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策略之四: 反思性自我诊断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认真的自我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专业化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和重要体现,也是自身专业发展与提升的需要。只有注重实践能力的积淀,才能够提炼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使之转化成为习惯,进而融人工作方式与研究方式。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以诊断出自己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不足,能使问题得到比较彻底、有效的解决,使自己形成相应的专业知识,最终推动专业发展。

因此,从有意识的积累,而后习惯性的反思,进而理性的实践,这一的执着追求过程,是普通体育教师到特级体育教师;是“品位课堂”到“品质课堂”再到“品牌课堂”的成长发展过程。

策略之五: 尊重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课堂教学品质”从“非典型性”发展来看,一方面体育教师在教学上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而且形成的过程是从模糊逐渐清晰。如:有的善于教学科研、有的善于训练、有的某项专业技术特别好,有的善于上课与学生沟通。另一方面,个人特征的形成是一个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的过程。

因此,就需要尊重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专业与自主是互为一体、不可分割的,自主需以专业为基础,而专业必须通过自主来实现。体育教师是否拥有相当程度的专业自主权,可以说是体育教师专业个性化发展的关键,也是形成“品质课堂”进而造就“品牌课堂”的基础。

四、几点思考

1、学校领导要通过教育评价、提供专业成长平台等为体育教师发展提供支撑力(外环境)

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师教育评价、绩效考核等制度,是加强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学校要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为教师制定近期及远期培训、进修计划,并按计划为体育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不断提高广大体育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

为体育教师订阅专业类期刊、杂志等书籍;开放网络研讨平台,鼓励参与专业QQ群、专业论坛等,尽可能多的为体育教师提供便利条件,鼓励体育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科研能力。

要合理配置学校体育教师的年龄、性别结构,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不断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计算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切实保障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以增强其工作积极性。

2、体育教师要有专业发展的生命质量意识(内驱力)

绩效考核背景以及教师职称评聘等政策,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但是,面对课堂这个被誉为的“安全场”、“对话场”、“训练场”或者说是在师生共同的“生命场”,体育教师应该要有一定的境界。

黑格尔说,人“首先作为自然物而存在,其次他还为自己而存在,观照自己,思考自己,只有通过这种自为的存在,人才是心灵。”

体育教师应该将体育教学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视为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视为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过程。只有认识到这些,才能将切实提高专业素质成为自己生命的必须,来最终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生命的共生、共存和共同成长。

3、高度关注教师表现性素养的提高(提升方法、路径)

提高“课堂教学品质”的研究中,需要体育教师切实提高表现性素养,因为它更是体育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素养。体育教师的表现性素养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表现的认知行力和行为力方面所具备得素质或修养。它包括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表现的认知,又包括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教育表现的实践操作。

参考文献:

[1] 曾素林,靖国平. 教师的表现性素养探析.教育学术月刊,2011.5

[2] 马玉琪. 教学生成与生成教学. 上海教育科研,2012.10

篇2

[关键词]教学 科研 一体化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与科研是两个重要的功能,不能偏废一方。学校调整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教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实现有效转化,充分应用于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科研的一体化,促使学校教育健康发展。

一、学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现状

在新技术革命到来,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各国都开始重视学校的科研功能。如英国大学几乎没有不搞科研的教师和不搞教学的科研人员;美国则将绝大部分国家科研机构设在大学,交由大学管理。而我国学校教育正面临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压力,学校教学与科研被赋予新的内涵,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目前我国部分学校和教师在对待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误区,即重科研轻教学。部分学校为了自己学校的荣誉和社会地位,过分重视科研工作而忽视了教学工作;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业绩,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认可,就极为重视科研工作的参与,而相对忽视了教学。这样就导致了学校或院系教学第一线的力量难与科研第一线的力量相提并论,有些专业基础课则交给年轻教师甚至是研究生来教学。这对培养合格的高质量高层次人才是非常不利的,迫切需要对此加以调整。

二、学校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必要性

学校教学与科研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然而,目前部分学校和教师却过分地重视科研而相对轻视了教学工作。如果想扭转这种局面,调整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更好地促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相统一,就有必要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实现教学科研的综合化、一体化。

1.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学校教育发展中,教学是中心工作,科研是重要工作,教学与科研同等重要,不能偏废一方,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推进学校教育发展的长效措施。而要想更好地促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就有必要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努力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推动科研。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学校评估既要包括教学工作又要包括科研工作,注重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两方面的考核。通过相应标准的制订,促进教学、科研的健康发展;通过硬性标准的实施,形成学校教学上质量、科研上水平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从而促使学校教育健康发展。

2.教学科研一体化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不教课,就不是教师;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科研是教师自我增长知识的过程,它包括专业科学研究和教学科学研究,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辅相成。教师掌握了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教技,就能在教学过程中授教自如、游刃有余。反过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所需自我学习、自我深造,将所学的新知识、所研究的新成果再用于教学。这种“科研―教学―再科研―再教学”就构成了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从而使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对一个称职、合格的教师来说,科研和教学二者缺一不可。要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就必须促使教师既重视科研又重视教学,在教学和科研的领域都有所发展,这样可以使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更有助于教师职责的履行与自身水平的提高。

三、学校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可操作性

1.更新观念,加强认识

学校应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深化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目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方式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机制也越来越完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标准仍具有很大的趋同性,科研成果仍处于核心地位,甚至是评价的唯一标准。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不断积累与沉淀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举措都可能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学校领导应树立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指导思想。目前,大多数学校对科研活动的奖励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对教学活动采取的激励措施大多是设置教学成果奖,评选优秀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但二者在劳动付出与收益所得方面的差别也是存在的。学校领导应树立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指导思想,认识到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对学校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不可偏废一方,让教学与科研享受同等待遇,从而促使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两者协调发展。

教师应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学校教师的工作同一般教师的工作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学校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高级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学校是科学技术的孵化器,在教学之外,学校教师必然要承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教师应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既包括科研工作又包括教学工作。作为教师,重点毫无疑问要放在教学上,对教师的奖惩、职称评定等应该侧重于其教学成绩。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必须充分体现教学工作应占的分量,联系实际的情况,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形成一个恰如其分的比例,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促进教师教学科研双丰收。

2.建立教学科研综合评价体系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科研有助于革新旧的学科,催生新的学科,提高教学的知识覆盖面,而教学是对科研成果的传播和验证,学校及其教师既要重视科研又要重视教学,不可偏废一方。学校建立教学科研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各项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以及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付出的劳动,给出一个合乎公平的客观评价。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是促使教学、科研两者协调发展,推进学校教育健康发展的长效措施。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活动;研究 ; 建议

1前言

长期以来,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的认识只限于到器材保管室领取体育器材自由活动,或者是在体育教师的要求下进行锻炼,还有部分学生在教室内从事文化学科的学习。这些都是典型的“被动体育”。所以,变革体育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以使每个学生在这每天都有的宝贵时间和空间里积极投入,不仅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全面实施和提高素质教育的基础。

2研究思路

我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学生活动的内在动因入手,着眼于从根本上变革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变“被动强制”为“主动参与”,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解决活动主体的自觉积极性问题和学生活动的趣味性问题。

3研究实施的要点

3.1课外体育活动目标的定位。(1)调节身心,增进健康,形成科学的生活态度与健康习惯。(2)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与热爱,增强终身体育意识,发展终生体育的能力。(3)振奋精神,发展审美能力,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4)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发展良好个性,造就学生体育骨干。

3.2课外活动观念的转变。在课外活动的改革中,必须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继续坚持三个“转变‘:变生物体育观为综合体育观;变被动体育观为主动体育观;变阶段体育观为终生体育观。

3.3强调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以往的课外活动中教师大都充当管理者,其主要任务在于管理学生活动程序、安全等。研究表明,这一局面必须改观,教师应当合理组织学生、认真启发学生、积极鼓励学生,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要与学生在活动中融为一体。学生应当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活动,集思广益,自主、自觉地开发课外体育活动的新内容、新形式。学生参与研究的全过程不仅是课外体育活动改革的关键,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素质教育的手段。

3.4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的改革方向。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如各种健身操、武术、习舞、跳绳、踢毽、游戏以及各种小型体育活动皆可。基于以上活动内容,就需要有一套好的组织形式,才能使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乐中练”、“练中乐”。除传统的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的形式外,还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发现更新更的趣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可采取高年级带低年级、熟练带不熟练的形式,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帮助、交流、提高。这样不仅使学生身体得到锻炼,更强化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除此之外,学生在进行这引些活动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学习、比赛的的手段,还可以在学生中树立竞争意识,同时避免了练习的枯燥性、单一性。

3.5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形成特色。众所周知,体育活动是户外活动,必然要受到场地、器材、学生人数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活动不能要求有统一的模式。一切应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

3.6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及时更新。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不可能一劳永逸,要适时变化,淡断更新,注意吸收具有鲜明时代感、活泼新颖的内容,使之对学生产生持续的吸引力。

4对于课外体育活动改革的几点个人建议

4.1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师生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体育活动。纵观以往体育活动,由于它不是作为正式课程出现,没有指令性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书,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不到保证,被视为“第二课堂”、“第二渠道”,甚至视其为“课余活动”。特别是最近几年在“重智轻体”、“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校的体育活动名存实亡。为了抓升学率,一些学校擅自占用或停止课外体育活动。这些都是影响和制约体育活动的不正常现象。因此,要使课外体育活动改革有实效性,第一步必须端正师生对活动的态度,只有重视才会研计,有了研计才会改革提高。

4.2体育游戏是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生的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生的活动兴趣、动机、情感、需要、意志、信念等诸多因素的发展形成。。体育活动的趣味性、竞争性公正性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因此,体育游戏会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动地转化角色,规范自己的行为模式,判断诚实与欺骗,培养勇敢 、顽强、果断的精神,将自己融进集体中,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4.3课外体育活动的拓展与延伸。科学合理的课外体育作业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健身意识和习惯、提高健身能力、促进身心发展的有效途径。按照目前体育课程时数安排,还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离国家“每于一小时锻炼”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为弥补学生身体锻炼时间的不足,我们将课外体育作业视为体育活动课并在时间、空间进行延伸。

4.4根据我校场地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学生集中起来开展以各种健身操和舞蹈为主体的体育活动,同时辅以小型的球类比赛和游戏活动。具体办法是让教师教会学生一些健身操和舞蹈的基本动作,并指导学生学会一两套操或舞蹈,然后让学生自编、自演,相互交流。同时让喜爱球类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基本技术,进行教学比赛。游戏可以作为准备活动或放松活动,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跑、跳、投等练习。

4.5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学校体育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引起各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用行政手段督促各学校增加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营造学校校园运动氛围,形成崇尚运动的校园体育文化,加大学校对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并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通过有计划地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4.6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希望班主任老师和体育教师加强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增加师生互动渠道,帮助学生释放过重的心理压力,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

篇4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

体育教学评价过于注重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以?W生具体的体育成绩进行评定。而忽略了身体差异与体能大小,因而教师与学生大多数追求体育考试的分数,既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也不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更不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立自信。因此,教师应了解各方面学生的需要,分析学生不同要求,让老师不愿教课,学生不愿上课,家长怕出意外而不让学生参加活动的现象不再出现,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之间的紧密关系。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因素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体育是通过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训练、组织竞赛等来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新课程标准专门提出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强调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了解与运用,既客观求实、承认差异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使评价体系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的情况,评价更趋于合理。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充分尊敬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也应尊敬教师,了解师恩不图报。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严,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上体育课的时候,可以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高涨的学习情绪中完成教学内容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氛围,学生常常会在下课以后要求老师再练习一次,这就实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的身心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使他们身体得到了锻炼。

(四)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它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特别重要因为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它既不影响学生的升学压力,也不影响就业机会。所以教学内容只有引起了学生兴趣,学生才能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

三、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建议

(一)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

评价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体能与技能两部分的分值,即学生成绩={学习过程(平时分)+体能与技能(身高、体重、50米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一分钟毽子、1分钟跳绳和坐位体前屈)+身体质量}/3。这套评价方法看起来虽然比较繁琐,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真正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期中和期末的两次测试的成绩以优的为主,可以评价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以后的发展空间。它不仅使对体育教学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的要求。

(二)学生平时成绩的评价

即体育课堂常规的评价,比如上课时,老师要求的器材有没有带,运动鞋、运动裤有没有穿,排队是否及时,上课进队伍时有没有喊报告等等。这一评价标准对规范体育课堂常规有一定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

(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教师是学生的引航灯,应教导学生培养正确的锻炼意识。评价的时候要注意的方面是是否与学生合作?教师的基本功怎么样,上课的内容是否新颖?老师的着装是否合理?上课的教法是否正确?场地器材的分布摆放是否合理等等一些相关因素进行评价。

(四)学生的自我评价

评价的因素有对上课是否感兴趣,这堂课你是否学到了什么,自己平时有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与开学相比期末的时候自己有没有进步等等。这样的评价可以使得学生更加了解和清楚的指导自己本学习的学习情况,今后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再努力发展。

篇5

关键词:学科内容为依托;专业英语学习动机;专业英语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295-03

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进行口语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融合学生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和社会交往。蔡基刚也认为语言学习和知识学习融合到一起已成为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趋势[2]。随着双语教学在大学高年级进行成为重要的学习趋势,在大学基础阶段采用 “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无疑将给大学英语改革带来一个全新的方向。“依托式教学”是指语言教学基于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的教学之上,把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学科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言水平的提高[3]。这种外语教学理念在国外已有了很多的尝试,其有效性也得到了一定的实证支持[4],袁平华在试验中证明依托式外语教学将语言学习融入学科知识学习之中,改善了语言学习的环境,符合语言习得的规律,并且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能把形式学习的焦虑感降到最低程度,同时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成为自主的学习者[5]。但是由于很多研究还没有把学习者所学习的专业学科内容和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下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模式研究有必要继续深入的研究[6]。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1.以专业内容为依托的大学体验英语教学模式是否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动机产生影响?

2.以专业内容为依托的大学体验英语教学模式是否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产生影响?

(二)实验设计

首先在开学初对学生发放学习需求的问卷,问卷结果表明,学生对于专业英语学习充满了兴趣,他们希望能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中增加基础商务英语的内容,同时他们还希望能了解一些商业实践基本内容和一些跨文化商务交际内容。总之,学生的学习需求的问卷分析显示学生对于专业英语学习兴趣浓厚,具有较强实用性英语学习需求。

其次,我们根据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需求,也考虑到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最终确定和国贸专业内容相关的一些主题内容,其中包括著名商业人士经营理念和成功的个案研究,著名商业品牌调查研究,商务谈判模拟,求职面试模拟,商务中的文化差异和跨文化商务交际等一些话题,在确定了教学内容后,我们围绕这些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我们采用了体验式的英语教学方法,主要特点是设计有效的教学任务,尽可能地创设真实情境,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参与到真实语境的体验中,通过感觉运动系统,体会身体,大脑与环境的互动,促成专业知识的建构和语言运用能力的生成。

(三)实验对象

温州某大学二年级的国贸专业本科92名学生参与此次试验,其中男生20人,女生72人,他们由同一位英语教师任教,周课时是4节。其中48人已经通过四级考试,占总人数52%。

(四)调查工具

实验中期和后期分别两次发放问卷。两次问卷内容大致相同,内容主要是调查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英语学习能力发展情况。问卷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式量表,1代表决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不确定,4代表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问卷分发之后都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记录教学日记,对每次任务设计,效果,学生反映都做详细记录。

二、结果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 艺术节奏 讲解与示范

朱光潜先生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普列汉诺夫曾明确指出:“对节奏的敏感,正如一般音乐能力一样,显然是人类的心理和生理本性的基本特质之一。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愈来愈重视节奏的效应和节奏的美感。所谓教学艺术节奏是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富有美感的规律性变化。体育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就要深入研究教学的节奏。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其艺术节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快与慢

体育教学中的快慢是指教学进程的速度而言。教学速度的安排,既包括对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活动各步骤的时间分配比率,更强调对教学进程中时间消耗速率的有效控制和灵活调节。教学内容有易有难、有重点有非重点,有复习教材,又有新授内容。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节奏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内容安排错落有致,时间分配合理得当。怎样才算是教学艺术节奏快慢得宜呢?使用快节奏时,“优生”吃的饱,“差生”跟的上,不致出现掉队现象;使用慢节奏时,仍能保持学生适度紧张的学习和练习,不致使学生觉得乏味,注意力涣散。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快慢节奏交替出现“柔性”转换,可使教学组织结构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

2动与静

体育教学中的动与静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外部形式表现出来。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体力和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巧妙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把教师讲解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练习教师观察指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学科的顺序和节奏规律有机组合搭配起来,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比如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和练习之后,教师进行讲解示范,课堂气氛就由动转为静,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达到动静相成,动静相生的效果。

3疏与密

教学中的疏与密是就教学活动信息的密度而言。人的认识心理基础是有效记忆。一堂课,学生授受信息的量度,最终还是看他可以记忆贮存多少新的知识。体育教学过程中既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和身体练习,也有合理的放松休息。为了适应体育教学的特点,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的密度上必须注意疏密相间。因为构成教学节奏的疏和密,将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间隔大,频率小,速度慢,给人以徐缓、轻松的感觉;密:间隔小,频率大,速度快,给人以急促、紧张的感觉。疏密相间则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密而不疏,学生身体、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导致厌课现象。疏而不密,学生情绪则会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和教材特点科学地进行安排。

4起与伏

教学中的起伏是就教学过程态势而言。潮有涨落,山有峰谷,事物运动的过程往往呈现波浪式状态。教学过程也是贵在起伏,跌宕有致,才能富于变化,引人入胜。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一节体育课中,学生的认识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开始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主要是处于上一节课的影响之中,通过准备部分的调整练习进入基本部分的教学,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处于最积极时期,进入结束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又开始逐渐地趋于衰退。这一过程为教师设置教学的起伏划定了大致的区域。耶克斯·多德林定律又告诉我们:学生如果较长时间处于较高刺激水平,对他们学习较困难的内容有干扰,这又提醒我们设计教学起伏要注意时间阈限。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和结束。在教学黄金时间安排几个练习,在练习之间或之后适当安排过渡性练习作为铺垫,使整个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形成节奏。

5抑与扬

教学中的抑与扬,是就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而言。是指教学语言中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变化。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可明显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正如古人所讲:“唱曲之妙全在顿挫,顿挫得款则其中神理自出”。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还可引起学生心理的内摹仿,因为当学生听到有节奏的音乐运动时,不仅注意力集中于它,而且肢体的肌肉、以至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都会随之引起运动上的变化。人体运动机制的改变,又会引起精神上、情绪上的变化。由于体育教学的鲜明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要有适当的调控,不要过强过弱、过频过缓。做到流畅连贯,富有动感。现在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地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则是打破这种单调的催眠刺激,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6整与分

教学中的整与分是就教师的示范动作而言。即我们通常所讲的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完整示范适用于动作技术结构比较复杂且无法分解的技术动作。分解示范适用于技术动作复杂且动作中有一复杂要素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后方可完成整个动作。教学中,准确把握示范时机,恰当选择示范方法,实际上是教师教学艺术节奏的一种体现。因此,教师要根据所授教材内容,认真分析动作技术结构,精心设计,穿插安排,交替出现。做到整分结合,相互弥外、相互促进。比如,急行跳远的教学,通常先进行分解示范教学,踏跳、助跑,空中动作、落地,然后将跳远技术的四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完整示范。这样做可大大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安排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节奏呢?一般来讲是先完整,后分解,再完整。也可以先进行诱导性练习,后分解,完整再分解,再完整。按这样的程序进行示范,就形成了有完整、有分解,整分结合,节奏鲜明。

篇7

1我国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现状

在我国,虽然AM、AHC、AHS都是新兴概念,但就其实质而言,我国医学院校的发展长期以来基本遵循了这几种模式。目前,医学院校加上附属医院就组成了AHC,成为创造知识、培养人才和医疗服务的中心。我国大部分医学资源集中在AHC,但是其服务范围仍局限于医疗服务,特别是高度的专科服务,不能满足人们的卫生服务需求。2009年启动的新医改提出,要通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严峻的中国老年人口的保健和医护照顾及医患矛盾突出等问题。然而,当前我国全科医学人才数量非常匮乏,质量也亟待提高,这是阻碍我国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因此,大力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新医改和医学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当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有4种形式,包括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以及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当前进行的转岗培训、规范化培训等教育和培训形式只是针对目前国情采取的过渡期培训形式,长期的能力培养需要靠学习型组织和系统连续性的职业发展空间的构建。

2AHS在全科医学学科中的应用

卫生系统要根据人群的需要不断调整其模式和功能,教育系统要为卫生系统提供相应的卫生人才、医疗证据与知识创新。AHS的系统观在于垂直统一协调教育、研究和服务,强调系统内的所有机构均有教育、研究和服务的功能,形成紧密体系协同发展,以解决教育系统与卫生系统沟通不畅,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胜任实际工作需求的问题。AHS涵盖的机构、内容正符合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全科医学教育和研究发展中应引入该体系的观点,现从国家的政策导向及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基本功能的角度说明AHS在全科医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2.1政策支持在AHS的宏观协调下,全科医学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系统与卫生系统的衔接,政府应加快解决全科医学定位问题,切实增加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并加快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和政策,保证社会资源更多地向全科医学流动[10]。从我国国情出发,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方式和办学方法:一方面,尽快建立规范的全科医生教育和培训制度,落实全科医生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及继续教育的一系列政策;另一方面,明确规定各级医疗机构的教育、科研和服务职责,为全科医学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空间,保证全科医学队伍的整体水平。

2.2人才培养教育是AHS最核心、最基本的目标,在AHS理念的指导下,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施、基地与师资建设及专业设置上,进行全科医学教育教学改革:①在培养目标上,需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为“精英教育”的定位,将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适应基层卫生服务工作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且合理定义全科医学人才的核心能力,改变目前学校培养定位不准确、医学生就业期望值高,培养出来的人才“下不去”的现状。②在课程设置上,针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整合基础、临床学科的内容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专科知识,形成独特的全科医学专科知识体系。③在基地建设上,全科医学的实践基地应由从三级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各级医疗机构、预防保健机构等组成,以学校及其附属医院为核心,整合区域内所有与健康相关的机构和单位,包括医疗单位、护理康复机构、疾病预防保健机构等,建立综合广泛的实践网路系统,提供最优质的一线教学资源。④在师资建设上,通过学校和三级医院提供的学术支持和技术指导,将有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理念等理论基础,并且在基层社区服务工作的全科医生选择作为全科医生师资培训的骨干,专科医生做全科医生的导师,提供医疗技能方面的指导。通过对临床教师的培训,丰富各级临床教师专业和教学知识,促进临床教师的成长,满足临床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提高临床教师的工作积极性[11]。⑤在专业设置上,AHS不仅有医学、药学、口腔、公卫、护理人才的培养,还包含了健康相关专长的培养,如检验师、营养师、理疗师,跨本科、毕业后教育到继续教育等多个层面。在英国,全科诊所通常以团队的形式运行,由5~6名全科医生、2名护士、7~8名接待员、1名健康服务助手、1名管理者组成,负责所在社区9000~10000个患者的初级医疗保健[12]。在我国,相对全科医生而言,其他全科医学人才的缺口更为巨大,全科护士、公共卫生医生、康复理疗师等也是基层卫生机构急需的人才,完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同时,也应完善这些相关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

2.3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方面,AHS除了传统的基础科学研究外,更强调转化医学和应用研究,以及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卫生服务研究等。AHS的建立为高等学校和各级各类健康服务机构的合作创造了条件,促进各部门协调发展。各级各类健康服务机构需要得到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在循证医学、临床路径等方面的学术支持和技术指导;同时,各机构为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科研提供研究的课题和来源以及研究的场所,特别是现场工作方面,为各类人员的培养提供实践基地,如在社区中结合健康档案建立、随访制度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干预研究等。

2.4服务社会建立AHS的意义在于强化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妇幼保健、疾控中心等各级医疗相关机构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在服务功能方面,AHS提供从出生(甚至出生前的产前护理)到死亡的所有卫生服务,AHS将提供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基层医院及社区与医疗技术水平高、专科化程度发达的三级医院统一协调管理,通过加强三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鼓励三级医院的医生到基层服务,基层医院的医生到三级医院培训,支持和开展远程会诊等,建成相互依存、各司其责的大卫生系统。并且,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吸引患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诊,实现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良好地分工。全科医学人才真正发挥基础医疗保健的“守门人”作用,最终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模式,缓解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患矛盾突出等问题。

3结语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提问艺术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课堂提问能够提高学生的勇气,促使学生敢于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问还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的获得进步,在学习方向上获得较大的帮助,避免出现偏差和错误。但是,如何在课堂上提问,是当前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和课堂的教学情况,合理进行提问。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是一门较高的“艺术”。在此,笔者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展开讨论。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运用策略

从学习阶段来看,小学语文的教学往往被忽视,但从近几年的各类教学事件来看,小学语文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课堂提问,其能够有效地打破灌输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将会产生极大的积极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过程中,需要有效的运用策略,一方面,需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心领神会”,并以此来不断地进步。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教学标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运用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第一,建议在重点处、难点处进行提问。过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表现为“肤浅”的特点,有些教师是完全按照教材提问,有些教师则是随意提问,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向偏差,最终的成绩也很不理想。重点处、难点处的提问,应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开放,这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封堵式”提问,而是在提问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已知内容,促使学生按照正确的路线去思考和解决,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巩固学生的成绩。

第二,在疑问处提问。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学生会有疑问,教师也会有疑问。此时,教师可将自己的疑问告知学生,通过学生的共同讨论来解决;学生也可以及时的向教师提问,达到较好的师生互动效果,共同理解教材内容。

第三,在矛盾冲突处提问。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越来越严格,部分位置虽然表面矛盾,但实际内容突出。此时,教师应针对矛盾处、冲突处进行提问,帮助学生深入的挖掘学习知识点,以此来更好地学习知识,从而获得较大的进步。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需要注意的问题

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学上的“艺术”体现,正确的提问可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相反的,错误的提问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负面作用,甚至造成学生否定自己。由此可见,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当中,提问也要按照原则、方法来进行,必须要注意一些问题,避免让提问出现偏差。值得注意的是,提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某些方面是一些重要的规范,是不可打破的标准,教师不可强制性的提问,也不可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作答。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需要注意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掌控好提问的密度。在一节课程的教学中,课堂的提问数量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没有时间进行提问。教师要针对课程的内容、教学难度、理解方法、教学目标等,合理设置问题的数量,确定提问的方法等等,避免影响整体的教学进度。第二,把控好提问的难度。小学生在基础学习过程中,个人能力有限,教师对提问的难度应进行掌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减少硬性的规定,要注意灵活的难度变化,避免造成提问的负作用。第三,对提问的层次性进行把握。课堂提问需在不同的时段进行,开篇提问、中间提问、结尾提问,都要按照自身的层次来进行,否则达到的效果,势必不如人意。

三、关于提问的讨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以素质教育为主。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教学内容。很多教师因为提问获得教学的进步,也有教师因为提问造成教学的错误和恶性循环。因此,日后针对提问的研究,要将学生作为中心,并且不断的拓展研究。本文认为,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对答案的评价也非常重要,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好的教学评价,能够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调整、补充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够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心智;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必须要慎重对待问题的评价,不能敷衍对付。要能够采取一些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做好对学生的评价工作,以此来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信心,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主动去进行语文的学习。

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展开研究,从现有的情况来看,课堂提问是完全值得深入研究的。教师应对提问的方法、难度、层次、方向等,有效地掌握,与学生相互匹配,同时还要在多方面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以此来完成师生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白海峰.小议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85.

[2]尉秀娟.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研究[J].学周刊,2015,(09):157.

[3]崔金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探究[J].赤子,2015,(04):164.

篇9

关键词:移动计算;无线网络;专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40-02

《移动计算》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作为本专业硕士生的必修课程和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具有涉及面非常广且知识点多的特点,而且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迅猛,教学活动如何使得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这对教师及教学过程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门课的主要目标是:了解移动计算前沿方向和课题,掌握研究方式、方法和工具,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让学员在阅读最新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完成某个研究领域的综述报告或提交项目技术报告。如何通过这门课使得学生能掌握移动计算的最基础内容以及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我们认为传统的以上课讲授相关知识的方式既不能满足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也达不到我们开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采取了以专题教学为主的方式进行了教学改进,并采用以讨论为主的方式授课。对考试的成绩比例进行了降低(40%),大幅提高以专题报告和论文为主的课程作业的分数比例(60%)。然而,通过近十年的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本文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教学改进的建议。

一、《移动计算》专题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移动计算》这门课的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无线网络、Ad Hoc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认知网络、4G网络、移动数据库、移动定位与位置管理、移动信息系统安全、移动QoS、移动电子商务等内容,使学员掌握移动计算技术发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了解该领域的前沿动态,理解日益普及的移动互联网和移动计算原理和技术,具备使用移动计算技术与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托我校徐明教授等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移动计算技术》,我们针对目前主流的无线网络:蜂窝网、无线局域网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其他较为新颖的领域进行了专题教学,如《Ad Hoc网络》、《无线MESH网络》、《传感器网络》、《无线认知网络》等开设了31个研究专题[1]。每位学生必须至少精读10篇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论文,每次课1~2个专题,完成不少于1万字的技术报告,并且准备幻灯片,按计划进行报告。对所阅读的论文,要求提炼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主要技术途径、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对自己的启发。评论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简单翻译,更不准抄袭。由于各专题都是一个较大的研究领域,不可能在课堂上面面俱到地进行讨论,因此必须对每个专题进行子方向的课题讨论,如《Ad Hoc网络中的按需路由协议分析》等。这样不仅能帮助学员深入地了解本研究领域,又能培养学员掌握一定的学术研究方法和能力,而最重要的是在该教学过程中能对学员的批判性思维进行系统的训练。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员容易出现一些问题:第一,对专题教学的准备工作不到位。具体来讲就是阅读论文不够深入,没有掌握本专题领域的基础知识。第二,讨论过程中不够积极。时而出现冷场的现象,并且对报告的内容,较少有人提出异议,难以展开深入的学术讨论。第三,专题报告完成质量不高。大部分学员由于之前没有撰写过学术论文或者技术报告,对报告的写法非常生疏,行文很不规范,且对论文的研读不深,难以把握住论文的本质问题。第四,学员课程教学结束后缺乏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动力。许多学员都认为提交完报告就不用再参与移动计算方面的学习与研究,不再对相关的内容感兴趣。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多年义务教育过程中长期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对学员上课造成了深远影响。另外,长期的考试制度也使得学员容易养成做题目、寻找标准答案这种惯性思维。对于这种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专题式教学方式,学员接触太少。因此,我们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方面的改进措施。

二、专题教学的改进方案

针对以上出现的四种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

第一,针对专题教学预习工作,我们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如在第一次就将整个课程的专题设置进行通告,使得学员对本课程的各个专题有个整体的认识。另外我们对每个专题给出了几篇经典的参考文献,尤其是综述文章,使得学员能在前期对所涉及的专题有个初步的了解。在完成两周的课堂教学之后,即确定每个小组的人员和题目,要求每个人参与两个专题,并且每个小组的成员均需撰写一份个人的专题报告和一份小组的专题报告。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组内成员的分工不均的问题。而且小组报告要求每人都要上台发言,使得学员必须做好先期的预习和准备。对于非本小组的其他学员,则要求能在报告过程中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

第二,对于讨论过程中不够积极的问题。对于该问题,主要原因是小组在进行专题报告的过程中,其他学员总以为自己的专题并不是这个,与自己无关,因此报告过程中很有可能遭遇冷场。对此,我们首先强调老师的引导作用,在报告过程中,老师可以对报告内容实时的进行点评,并要求其他同学进行思考,在报告结束后要求小组外的其他成员进行提问、总结报告的优缺点,并进行打分,每组同学对其他组的报告进行总结和评论,并且必须提出至少1个问题,要求被报告组进行现场回答。由于采取的是类似同行评议以及答辩的研讨方式,而不是老师一个人对报告的成绩进行评分,学员就不得不认真听并参与到其他组的报告中,不然无法提出问题,无法形成评论性的意见,更无法给出合适的分数。对学员的参与度我们也进行了记录,积极参与研讨的同学可以获得额外的加分。另外,我们不断强调对任何技术途径,均存在优点与缺点,学员必须进行辩证的优缺点分析。这些措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家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第三,对于专题报告的完成质量不佳的问题。由于学员在此阶段还不具备成熟的的能力,因此在专题报告的完成过程中经常出现很多不符合学术论文写作基本规范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典型的优秀论文和技术报告进行分析和示范讲解,让学员理清一个专题报告的组成、需要完成的工作、写作的规范以及本报告的目的、意义,最终能引导学员对该领域的前沿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并能提出一些自己的初步想法。而对于提交的报告,因为是平时作业的主要衡量方式,要求学员以其力所能及的最高标准完成,并且鼓励小组间相互进行讨论、修改,如果学员愿意,可以在写作过程中及时向老师反馈相关问题,老师可按照修改论文的方式与标准进行改进。

第四,学员课程教学结束后缺乏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动力。由于课程教学结束后距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往往这段时间内除了准备考试,学生没有较强的继续自主学习该课程的动力。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说很多门课程都会遭遇。学员往往在课堂结束后就不会再主动接触这门课的相关内容。这就需要从学员的整体培养上进行规划。如为了鼓励学员深入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可以通过学科竞赛,如信息安全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等为平台,鼓励学员课后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如可规定在某竞赛中获奖的学员该门课程可评为优秀等等。另外一个可行的办法是与学员的研究方向和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在课程开始之初,就指明学院有哪些相关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到哪些研究领域,使得学员能知道通过某个专题的研究可以完成什么目标,如果学员的课程学习质量较高,可以鼓励其申请在某个选择的专题范围内完成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等等。

以上四方面的建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在课堂上和课后同时进行、交叉运用。其目的是使学员以一种做研究的方式完成该门课的学习。为了能顺利实施这些改进措施,教员需要加强与学员的沟通,可通过建立课程微信群、建设课程网站、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进行交互。对每个专题,教员更需要跟踪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于课堂学生提出的想法能给出准确的评价,尤其是在创新性、技术途径的优劣等方面要做到客观、公正。当然这对教员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教员具备长期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基础,并且愿意将自己的研究心得、研究方法等无私地传授给学生。另外,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会请进该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授,这也是扩展学生学术视野及提高该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提出了在《移动计算》这门课中采取专题教学法实施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随着无线网络的日益普及,在无线网络这个领域对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也逐渐从工程应用型向创新研发型转变。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必须使得学员掌握该领域的基础知识,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且能提出有创意的想法。我们坚信,通过这种专题教学的方式能基本达到以上培养的目标。并且,通过本门课的示范作用,将专题、研讨为主的教学方式推广到其他的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

篇10

关键词: “英语电影视听说” 学生角色 主体意识

课堂学习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来源。但当前由于大学课堂教学的主流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被置于学习的客体地位,遏制了对学生批评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1]从而导致大学生学习主体意识薄弱,学习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只是处于被动学习的阶段或者干脆放弃学习。在大学校园里,抱着“必修课选着逃,选修课必逃”、“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心态的大学生比比皆是。大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缺乏必将导致浪费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阻碍学生的知识、技能、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能力等的习得,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提高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势在必行。正确地认识高等教育环境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利于改变这一局面,提高大学生学习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学习效率。笔者结合对公共选修课《英语电影视听说》的探索与实践,从多种角度认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承担的角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是信息接受者、课堂活动的合作者,而且是课堂教学资源提供者、课程建设的参与者、教学成果的呈现者。

一、研究背景

经历多年应试教育的大学生在面对大学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时,无法认清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学习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对大学生的成才之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学习主体意识提高后可使得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全方面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学生学习主体意识提高后会使得学生与老师在课堂教学上配合更加默契,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建立健康融洽的伙伴式师生关系,最终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根据生态学理论[2]任何一个事物内部都由多元因素组成,但不是由这些因素简单的相加,而是通过既互相竞争,又密切联系与合作,才能得到统一,并求得存在与发展。生态外语教学观认为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课堂中存在的多种因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客观上遏制了诸因素的互动与课堂教学的发展,这样的课堂重在传授知识,但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成长,也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相关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批判能力,以及全球视角和公民责任。由以上可以看出,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而将学生置于客体地位的模式,但为了增强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学生应该积极寻求展示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即学生应认清自身是处于课堂的中心的,是处于主体地位的这一事实。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即是指“以主体性教育为指导思想,以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3]因此,现今广为提倡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习得就是提倡提高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主体意识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而且能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化。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后便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地探求索取,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所以一方面学生可以提高自身课堂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鞭策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最终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一些学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对提高大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研究,并成功发掘出了大学生学习主体意识薄弱的原因,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但那些措施基本都是从教师角度提出的,鲜少有教导学生该怎么做的。故而本文将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在课堂学习中承担的角色,提高学习主体意识。

二、认清主体地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在课堂学习实践中,学生和教师是最重要的一对因素,只有两者都承担起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课堂学习才能达到最优化。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与帮助者,学生应尊重其的知识和劳动,认清自己的主体地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敢于向教师提出自己的求知需求和不同的意见,及时与教师沟通,为自己在大学阶段的成长找到合适的知识资源和演练技能的场所。课堂内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英语学科开展得较早也较为普遍,但在其他学科的课程尚在探索中或开展得不足。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有利于改变这一局面,提高课堂学习质量。笔者通过对本课程教学实践的分析与研究,赋予学习者信息接受者、教师的合作者、教学资源、课程建设的参与者、教学成果的呈现者等角色。

1.信息接收者

在大学课堂里,学生首先是个学习者,接受系统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在“英语电影视听说”的课程学习中,学生观看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难度各异、口音多样的英语电影,为英语学习增添了趣味和更多的学习资源,了解了外国的文化传统,并获得了一些人生启迪。在欣赏不同的电影时,虽然学生的水平各异,但都能有所收获。并且,学生在接触英文原版电影时,不仅接受了影片的内容和教师设计的相关练习,而且接受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因此,学生在课堂里首先是信息的接受者。

2.课堂活动的合作者

一个好的学习者一定会是一个好的合作者,善于与教师和同学积极互动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扩充知识、提高技能。英语学习的优势和特色体现在积极的课堂互动和同伴式的合作关系中,因此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部分的学生,毫无疑问地成为教师的合作者,同时同学之间的合作也是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想一下,教师在介绍反映二战的影片《钢琴家》时,设计了一系列的课堂小组讨论题,如果学生不积极参与与合作,这样的课堂学习就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唱的“独角戏”。但是,如果学生积极参与并和教师好好配合,做一个成功的课堂活动合作者,那么不仅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评性思考能力会有所进步。

3.开发课堂教学资源

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信息输出是极其丰富和鲜活的课堂教学资源。不同的知识背景、看待问题的不同看法都使学生具有各自的特性和潜力。本课程类为全校公共选修课,大一至大四的不同学院和专业的英语达到一定水平的学生均可修读,学生不同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不同的经历与体验、不同的生活态度成为课堂教学宝贵的资源:(1)信息资源:学生提供的不同的信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不同学院和专业的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个别发言时,会展示出不同的兴趣点和特长,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扩大同学的知识面。(2)榜样资源:优秀的学生是所有学生学习的榜样。当共同坐在教室中的某一位学生或以漂亮流利英语口语,或以精心设计的多媒体文稿,或以惟妙惟肖的角色扮演让其他同学折服,这样的榜样有巨大的催化作用,其他同学会在以后的日子里自觉或不自觉地向那个学生学习,争取变得更加优秀。(3)语言文化资源:学生的批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可以丰富课程的语言文化内容。(4)情感资源:学生开放的心态和真实的情感交流会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影视类作品无疑能引起学生诸多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思考和讨论中,没有标准答案,也不追求口语的华丽,英语真正成为交流思想的工具。

4.课程建设的参与者

学生应对学习的课程有一种责任感,多向教师提出一些意见和看法,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成为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常常听见许多学生抱怨说某某老师的课讲得不好,学不到什么东西,但这往往是因为其自身参与度不够。如果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安排、上课方式、课堂氛围等方面有不同意见的话,就应该及时向授课教师提出自身的见解,让教师听到学生的心声,相信只要是合理的建议,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们都会给予考虑和采纳的。

5.教学成果的呈现者

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展示教师教学的成果。在平常的课堂学习中经常出现下述情况:学生在私底下反映某某老师上课非常有趣生动,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很喜爱那个老师,但是一到上课老师提问时,学生都坐着没有任何反应,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从不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即使被点到回答也只是敷衍几句。这样的课堂学习是不健康的,学生应敢于秀出自己,秀出自己学的知识,将自身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授课教师,做教师教学成果的呈现者,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教学任务,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收获更多的知识。

三、结语

在学习生活中,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主体意识,认清自己的主体地位,增强自身的学习责任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了解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了解所学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多与任课教师沟通,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烦恼等。同时,学生要放弃“大学里可以轻松一些”的幻想,不能随波逐流,只求混满学分,不要等到毕业后才后悔大学里没有好好学习。要明白学习永远是“痛苦并快乐着”的事,要努力刻苦而不是懒惰懈怠,并且,学生只有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做课堂学习的中心,才能全方位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成为优秀的学习者,进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孙卫,袁林洁,肖红.构建“以学习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西安交通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20-22.

篇11

【关键词】学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育研究

课内外一体化克服了传统应试教育中不顾及学生兴趣爱好及体育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等弊端,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推行了新颖的大学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体育能力,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不仅让学生从课程中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注重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从事各项体育锻炼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基础。

课内外一体化教育即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类体育项目,每个项目为一个俱乐部,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由选项上课,每周课次都允许更换项目,即不受班级、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限制,又须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

优点之一:选课自由,择师自主。俱乐部制体育课除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充分体现“选课自由,择师自主”的原则,克服了专项班以体能和技术水平分班、忽略学生的主观意愿和一次选项定局的弊病,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在情感上达到体验、生理上得到满足,而且在身体素质上得到锻炼。同时可学习一至二项自己真正喜欢的运动项目,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具体操作:开学初始,我们将开设各项目的教学内容、进度、考核标准打印成册,教学大纲发给每个学生,由各任课教师介绍各项目情况,让学生了解教材内容及难易程度,便于学生根据自身能力、爱好兴趣、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排好自己的小课程表,防止盲目流动,并掌握最佳的转项时机。与此同时,为便于学生课中周转方便设计一本多功能考勤卡,学生在上课时,无须任何手续,只要在课上将卡交给所选项目的任课老师,由教师在卡上盖章登记考勤,并根据学生在课中表现分A、B、C、D四级学态评定。除此,卡上还设有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学生对课的要求和建议、下次课选择定向、各项目考试成绩等栏目。这卡不仅沟通了师生联系,当某个教师上课一拿到考勤卡就一目了然知晓该生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和身体素质,并设置流向表预测下次课程的专项分流,以采取相应的组织教法。下课后将卡发还每个学生,以利于下堂课自由选项。放而不松,管而不死,虽然俱乐部制体育课学生处于一定流动状态,但转而不乱。

其次,寓教于乐,相得益彰。要使体育课具有吸引力,实施关键是在教学内容、方法及教材的结构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使之切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多次修订教学大纲,删减了以往不切实际、实用性不强的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有利于今后能自我进行锻炼的、对终身增强体质有实用价值、易于开展的项目。如太极拳、长拳、健美操、健身排舞、体育舞蹈、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等。在教材结构上,重视体育理论教育,突出对学生终身受益的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授和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体育运动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建立以体育项目为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块,使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有序推进。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发挥学生所长,运用启发式与诱导式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用智慧和能力进行体育锻炼,大胆放手让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注入素质教育内容,寓教于乐。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所需,突出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如技术水平、接受能力、身体条件的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次个性化教学。以俱乐部课为桥梁,在良好的环境下,调动教师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广泛接触,取长补短,和谐了人际关系,培养了社交能力。

第三点,分合相兼,内外一体。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在组织形式上采纳有分有合,课内课外一体化,分:即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项挂牌上课。在课中根据教学任务进行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在体育技能、心理、素质、考核等方面的需求和兴趣。合:由年级组统一安排专题理论讲座和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锻炼身体的原理和知识,根据自身需要及特点,灵活选择方法,学生通过定期体质测试,检验锻炼效果,看到了进步,增强了自信心。

诚然,要保持稳定的兴趣,提高锻炼的实效,仅靠每周一堂课是不够的,还需课内外一体化,我们帮助、指导学生会相继成立了各类体育协会,由学生自己管理,搭成协会班子,鼓励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各个协会的活动,教师担任技术顾问,体育部在场地和器材上提供保障,使学生在课堂中引起的兴趣能在课外时间继续得到延伸和发展。

第四点,改革考核,严活相融。俱乐部制体育课突破了以往教师教什么考什么,学生无选择余地的做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任一专项技术进行考核,专项技术的考试与学习的内容既挂钩又不受限制,具体操作过程我们采纳以下方法:

三项结合:体质健康测试内容由年级统测,专项技术的任课教师自测和每堂课学习态度的及时评定相结合。

考核过程中主要看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发挥能力,而不是以往的只注重学生记住的框框条条,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和学习兴趣得以提高,这样持之以恒地锻炼,形成专长。这样做不仅防止了在考核中“一刀切”的现象,而且使学生处于一种比较宽松的考试氛围之中,灵活变通,既质量上有了保证,又减少了心理压力,充分体现俱乐部制体育课严活相融的管理原则。

最后,为了避免教师以降低教学质量,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吸引学生。我们建立了教师教学常规的实时监控制度,看课评估制度和考教分离机制,确保俱乐部制体育课改革措施执行的实效性。

俱乐部制体育课的实施使教师的工作量骤然增加许多,给体育工作的科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篇12

摘 要 “以学生为中心”体育课堂教学理念就是要尊重学生身体发展的自然属性,尊重学生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自然情感,尊重学生身体活动的社会属性。笔者通过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理念的策略:坚持不懈地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育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自然属性,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根据学生的社会属性,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社会性;面向全体学生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 体育课堂教学 改革

谈到体育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很多教师就会片面地理解成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体育课全无目的,毫无组织。如果真的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就等同于放羊了,学生是学无所获的。其实,以学生为中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应该是学有所获,应该是在技能、体能、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的。笔者结合自己十余年的体育课堂教学经历,对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与实施提出以下建议:

一、更新体育教育理念,树立主动体育观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体育课程理念要重新确立体育课堂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专科三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最终能够获得什么,在哪些方面要有所获益呢?从对课程的理解,这不仅是知识互动、技能互动的问题,最重要的在运用层面,学生对于田径的一些基本的技能,要会运用,要关注运用目标的达成,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在生活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时才能学以致用。

(二)“以学生为中心”体育课程理念把学生看作发展的人,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展开教学;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特的人,学生的每个个体都是存在着差异的,兴趣、爱好动机,特别是技能、体能等都不同,所以要正视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三)“以学生为中心”体育课程理念还要树立“主动体育”的观点。身体素质的强弱,是衡量一个人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的发展,能改善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以促进健康。体育的手段是运动,而运动的主体和客体都属于人的自身。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其它学科的知识技能都是在就业后才能对社会做贡献,而体育文化是学生在校期间就发挥积极作用。因此,体育活动的进行也应是建立在学生自觉,主动的基础上的。

二、改变体育课程教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

(一)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过去的教学中教师起到一个权威性的、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多的是由教师来决定的。在课堂上,更多看到的也是学生在“跟我学,跟我做,跟我练”。

其实,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学,从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设计,评价的实施等,都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教材和教学手段都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使他们能够能动的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心顺身顺”。

“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一方面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另一方面,又有助于教学。这实际上是一个由学生来创设教学内容,然后学生教学生,同时学生也教教师这么一个过程。@样的教学活动跟过去的体育教学相比,就有了很大的一个变化。不一定永远都是教师是一个权威者、领导者、统治者的角色。当你的角色发生转换以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突显出来了。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首先要突出的是学生的一个主体地位。要从的教学中主动去思考怎么样去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而不是听之任之。

“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要从学生这个角度出发,考虑学生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最终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不仅仅只是为了学习技能,为了发展体能来进行体育课。而在这个身体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的素质,其中人际交往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块。

(三)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国内体育课程常常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地去做。比如示范讲解必须排好队,教师在前面示范讲解,但是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不能管得过死,要求学生什么也不能做,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所以“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而言,他是个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当把各自的角色定位好了之后,再来反思教师的教。教师既然是指导、帮助、促进者,所以他的教的无时无刻、方方面面都要围绕他所帮助的对象、指导的对象、促进的对象的发展来考虑,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将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与鼓励,促使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高涨,及时反馈、激励肯定、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形成自我实践与反思的能力,形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局面。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学生;主体;小学英语;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课堂的延续,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课堂知识。在小学英语的课外作业布置过程中,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外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得到提高。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特点

1.时代性

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改的具体要求,是新时代的教育特点,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在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教学目标是新时代的要求。

2.完整性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够将教师和学生作为一个相互合作的整体,它既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将教学过程中的教和学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教学活动的完整性。

3.互动性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互动性,它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需要在互动过程中得到体现。

4.自主性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要求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设计原则

1.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新课改对课外作业的一个重要要求。小学英语课外作业,需要遵循开放性原则,不仅在形式上要开放,在内容上也要开放。在形式上,小学英语作业的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书写单词、背诵课文,可以让学生口头述说;在内容上不能仅仅围绕着教材来布置课外作业,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布置课外作业。开放性的课外作业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能动性。

2.实用性原则

课外作业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而课堂教学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因此课外作业也需要注重实用性原则。教师可以通过课外作业来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3.个性化原则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比较好奇,喜欢动手操作,常常对一些研究性的问题感兴趣。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的时候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只有符合小学生的天性,迎合学生的爱好,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完成课外作业。

4.趣味性原则

小学生对于具有趣味性的事物都会比较感兴趣,因此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要考虑到课外作业的趣味性,看这些作业是否对小学生有吸引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布置方法

1.科学地设计课外作业任务量

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承受能力有限,一般不要求对小学生布置过多的课外作业。英语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需要考虑到作业的科学性,并且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课外作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地布置学生一定的任务量,避免造成学生的课外任务量过重。

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之前,可以向学生做一个简单的调查,询问他们今天其他学科的课外作业情况。如果学生有其他比较多的课外作业,英语教师可以选择少布置课外作业甚至可以不布置课外作业,而如果学生其他作业量比较少,则可以稍微给学生布置一点课外作业。

2.丰富课外作业的形式

传统的英语课外作业,通常会让学生抄写单词或词组,或者做一些英语试题。单一的课外作业形式让学生觉得没有激情,渐渐地失去写课外作业的兴趣,因此英语教师在给小学生布置课外作业的时候,应让课外作业的形式尽量丰富些。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来布置课外作业:(1)录制朗诵。录制朗诵就是让学生一边朗诵英语课文一边将朗诵过程录制下来,学生对这样的作业方式很感兴趣,会积极主动地去录制自己的朗诵。第二天到学校之后,可以让学生播放自己的录音,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诵情况有更准确的认识,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朗诵能力。(2)搜集英语电影名字。英语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搜集一些比较著名的英语电影的名字。这样的课外作业任务既不需要花太多时间,也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并且在搜集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英语知识。

3.对课外作业要及时批改和评价

教师向学生布置了课外作业之后,需要及时地进行批改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学生作业完成的肯定。至于评价形式,教师可以采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或者画一朵红花,表示对学生的赞赏和肯定。教师在评价上切忌用等级划分,这样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布置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科学合理地布置课外作业,在不给小学生作业负担的前提下,让小学生在课外作业中得到成长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余亦化.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周晓彬.当前我国小学英语课外作业设计的合理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张玉春.浅谈小学英语课外作业布置的技巧[J].教育教学论坛,2010,(25):177.

篇14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选项课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新《纲要》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高等院校如何利用现有条件有效地推进“三自主”选课改革,也就成为高校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2006年,我校体育部对学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了解,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布置和安排。于2007年3月,在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地完成了2005级和2006级近7000名学生自主选体育课项目的教学改革工作。

到目前为止,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2008年9月到2009年1月,笔者对我校体育选项课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今后我校更好的开展体育选项课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对我校2007、2008级选项班的学生的调查,把选项课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选取各选项班的学生1000名,其中男生500名,女生500名。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收集、查阅有关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文献资料,进行认真整理、讨论与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2.2问卷调查法:对我校2007、2008级选项班的学生发放1000份问卷调查表,回收991份,回收率99.1%,有效问卷988份,有效率98.8%。

2.3访谈法:访问我校部分体育专家教授、体育教师和在校大学生,了解他们对选项课的看法及感受。

2.4数理统计法:本文主要采用百分比方法分析问卷

3.我校体育选项课发展现状与分析

3.1网上自主选课制度

A 对于学生:同学们在教务处通知的时间段内,到校园网上报名,报完名后,根据网上指定的时间地点自行报到。

B 对于体育教学部:在上一学期末,把安排好课表和每节课的任课教师公布于网上,根据学生选课情况,确定学生名单,发给任课教师。教师根据课程表的安排到指定时间与场地,与学生见面,确认名单。

体育教学部在网上选课前的课程安排时,可以对上课时间和体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拓宽体育教学的渠道,在对教师、时间、场地器材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后,再由学生进行自由的选择,并对课程进行人数的限制,人数已报满的班级将在网上自动关闭,而人数达不到规定一半的课程将不予开设。

3.2开设项目:由于受场地、器材、师资因素的影响,我校只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这7个项目。供学生选择。

3.3学生对体育选项课的态度:大多数学生对开设体育选项课持肯定的态度。说明选项课这一教学组织形式是符合广大学生的身心需要和要求的,是很有必要深入开展的。

3.4影响我校学生选择项目的因素

表1我校学生选项影响因素调查表

因素兴趣爱好目的需要项目特点课程难易考试标准教师影响同学影响

人数46321112237464168

百分比46.821.312.33.84.74.26.9

3.4.1 兴趣爱好是学生进行选项的主要因素 调查表明有46.8%的同学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项目,但是这个数据比很多文献资料提供出的数据小了10到20个百分点,这说明我校的选项教学班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所选项目并不是很感兴趣,这使的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同学表现往往不是很认真和投入,积极性不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同学们能够真正喜欢上一到两个体育项目,这样在教学当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上课时认真投入,富有激情。

3.4.2 目的需要是学生选课的次要因素 体质差的学生选项时,考虑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项目;对自己的身体形态不满意的学生,考虑的是通过选择适宜的项目锻炼,期望能重塑形体美;有一定特长和基础的学生,愿望是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某一单项的运动技术水平和该项系统的理论知识;有部分学生希望学习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项目,如网球、街舞、跆拳道等。调查中也发现,有少数学生选课的目的是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调查还发现,一部分学生已经把体育选项与自己未来的工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这一方面主要是受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很想通过大学的体育课学习掌握一项终身体育锻炼的项目,这也是大学生所期盼的。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选项内容的安排上既要认识到社会的需求与学生的实际,也要考虑到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健身性、娱乐性和实效性。

3.4.3 受项目特点的影响 篮球、足球、等对抗性、力量性较强,运动量较大,身体接触频繁的项目,学生的选项人数较多,且一男生为主。女生因为生理、心理等原因,多数喜欢选择运动量适中,难度适宜,协调、柔韧可控性高一些、碰撞少一些的运动项目,比如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

3.4.2 由于考试标准不是很规范,部分学生把考试难易程度,教师是否严格作为选项的标准,以便能顺利通过体育考试。目前我校选项课各项目考试的标准差异较大,教师能掌握的尺度较大。。因此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激励合理严谨的考核制度,使我校的体育考试更加公平合理。

3.4.3 有3.8%的学生将课程的难易程度作为选项标准。笔者通过给2008级选项班的交流得知,除了部分重点高中外,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体育课就是“放羊”,上和不上都差不多,体育教师不管不问,造成学生对体育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基础较差。有些学生本身就不喜欢运动,更谈不上对某项运动的爱好,他们感觉无法选择,还有在生理上和运动能力上有缺陷的学生,他们在选项过程中,不知道选择什么项目更适合自己。为此,体育教师应该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对体育的认识,选择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3.4.4 还有小部分学生完全处于对教师的信任、友谊等因素进行选项,可见师生关系也是影响学生能够选项的因素之一。

3.5选项课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5.1 开设项目偏少 文献资料调查显示,一些老牌高校和处于紧急发达地区的高校开设的项目在23-43项;一些新升格的院校和处于经济欠发达的的区的高校开设的项目为9-21项。。由于我校开设体育选项课时间较短,且受场地器材及教师的人数和专长的限制,因而只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这七个项目。

3.5.2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对体育的认识这三方面,学生的差异很大。主要是由于城乡之间、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之间的中学体育教育质量不同造成的。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升入大学后,在教学中,进行统一的教学进度和考试标准,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形成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的现象。

3.5.3 考试形式单一 目前我校的体育考试是采用测试运动竞技水平的应试办法。这种办法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程度考虑不够,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主动学习的精神。这种对学生要求统一及格线的办法,不能真实的反映出起点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进步状况,对学习过程也缺乏积极的激励和促进左右,忽视了教育的导向作用,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

4.2租借社会体育场馆和加强体育场馆的有偿服务

4.3挖掘教师的潜力、选派教师进修

4.4改革考核和评价制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8.6

2. 袁革.“三自主”选项课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7)

3.谭小翠,李信就.影响大学生体育选项因素的调查与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