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2 15:48: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体育科学研究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自2008年起,锡山区开展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完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目的的“三品课堂” 建设(即品位课堂、品质课堂、品牌课堂),并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稳步推进的系统工程,至今,经历了区域设计、校本实施、学科推进三个相对独立又彼此融合的阶段。在学科推进中,笔者就本区小学体育学科“课堂教学品质” 的理解和相关层面的现状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提供帮助。
一、“课堂教学品质”的理解
1、“三品课堂”建设作为一个课堂教学发展的顶层设计,我认为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方面,对教师而言是课堂教学专业自主发展的路径,是人文精神观照下,教师生涯发展设计与经营的蓝图,体现了对教师个性和生命的关怀。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三品课堂”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能帮助学生确证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与理想。因此“三品课堂”中“品位”、“品质”、“品牌”应该是如下一个关系。
“品位” — “品质” —“品牌”,构成塔形关系,品位在塔底,品质在中间,品牌在塔尖,在“品位”与“品质”之间,“品质”与“品牌” 之间又有相对模糊的交叉区域。
2、“品质课堂”对于教师而言,从课堂上体现出来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非典型性。所谓“非典型性”就是 “典型教师”(成功的教师或者说是一些名师、能手教师、新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个性特点或特质。而“典型性”那就是“典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共性特点。因此,如何来理清“典型教师”的典型性和非典型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又是基于“品位课堂”标准(即是从“品位课堂”标准上提升出来的)对于推进“课堂教学品质”就显得非常重要。
麦克伊万在《培养造就优秀教师》中所说,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科学:一种能够通过培训来教授的技能或技术。艺术:一种无法教授的天赋才能。所以真的要理清就显得教条。
对于学生而言,简而言之就是学业质量的提升,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上。
因此,对于提升小学体育 “课堂教学品质”进行的调查研究,我从两个层面着手展开。一是教师层面: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的二次开发、教学生成与生成教学等视角。二是学生层面:基于学生技能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情况。
二、现状与问题
(一)“课堂教学品质” 在教师层面的现状与问题
1、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有追求大而全现象,缺乏反馈
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知道教学目标的的全面性、完整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却不知道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完整性、具体性往往与可操作性相矛盾,会导致精心设计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具体表现为对三维教学目标中主要目标的确定、次要目标筛选缺乏理性,不能很好理解“运动技能、身体健康”是教学目标的基础,“运动参与”是达成前一目标的保障,“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培养体现在“运动技能与身体健康”目标的培养过程中的真正含义。与此同时,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不知道什么是教学反馈,把教学反馈和课堂练习混为一谈;不能区分教学反馈的目的和手段;还有的教学反馈和教学目标结合不紧;教学反馈没有起到激励作用;教学中缺乏即时反馈等。
2、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有待提高,要抓住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本质和核心内容
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概念不够清晰,并且它们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也不够明确,往往把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内容,缺乏结合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来筛选教学内容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内容和重点、 难点的把握上,结合学科知识特点抓住本质的能力有待提高;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学情分析还有待加强。如:做学情分析与教材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不够;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作具体的知识、 能力、 情感态度的分析不透彻。
3、能关注教学生成,缺乏生成教育意识
教学生成主要表现为课堂偶发的问题或见解的表达,是课堂教学中一种生成性的特征。然而当教学生成有效发生后如何利用,即如何开展生成教学(或者说境遇教学),教师缺乏观照和研究。
4、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脱离教学过程
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统一的方法。教学方法既包括教的活动方式,也包括教师指导的学习方式。 而实际上,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宣布自己准备怎么教, 没有考虑学生应该怎么学。 教的法子也没有根据学的法子来进行。
(三)“课堂教学品质”在学生层面
实体思维指导下的学生学业质量(考业)的检测是当前常用的手段和方法。而关系思维指导下的意义生成领域的评估监测,缺少成熟有效的模式。为此,三维目标的检测不能全方位实施,只能按照课程三级管理模式的要求,根据无锡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所学的规定内容进行监测,其中包括基本技能和基本身体素质。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初中需要体育中考,而且正值考试季节;小学阶段体育教师还有非体育学科的兼职教师的因素,因此,只是针对小学专职体育教师所教学生进行检测。根据抽测结果(见附表1、2),说明学生掌握地方课程规定内容的技能情况较好,身体素质情况制止了下滑,出现的拐点。然而,由于有以下三个因素:抽测;避开了支撑跳跃和单双杠项目;避开了非体育专业的兼职教师,因此局限性很大。今后还需要在评价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方面深入研究,进行综合改革。要切实落实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要进一步促进学校间应有场地器材的均衡发展,使每一所学校的体育基本设施满足教学的需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兼职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三、主要对策
策略之一: 嵌入式学习
每天大课间活动、上课、课外活动、训练等等工作,使得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都很大,白天静下心来进行教学研究、学习的时间几乎没有,一般都要占用晚上或休息日。而面对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接踵而至的问题,只能是凭着经验,忙于应付。为此,借鉴计算机嵌入式系统和嵌入式培训的经验,体育教师须将学习“嵌入”到日常的教学和工作中,通过阅读书刊、网络学习、互助学习、团队学习、观摩学习、培训学习等形式,在学习中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解决间题,这样就能使自身在专业上得到较快的发展。
策略之二: 建设健康的组织文化
学校和体育教研组的文化是影响体育教师成长的环境和气候,对体育教师行为起着规范的作用。
学校的组织管理文化它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约束性。如:什么事该做,做什么事是受鼓励的;哪些话可以说,它是受欢迎的。它能促使体育教师选择和趋向与之相符合的行为方式。
体育教研组文化是体育教师在常规的教研组活动中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在专业发展上,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与同事的互动而接受他人的影响,从而带动自身的不断发展。
因此, 良好的学校和体育教研组的文化,可使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营造出“学习化”、“专业化”的体育群体,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力量。
策略之三: 进行学生研究
“备学生”是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基础。从“主导”与“主体”关系看,学生是体育教学的对象和主体,“学生发展需要”是体育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体育教师不能凭个人的主观感觉和经验推断学生发展需要,要从学生发展需求的立场出发,否则会造成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的差距,影响教育教学活动品质。体育教师要研究所教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运动基础、认识上的困惑等实际状况和需求等,来设置学生能够达成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要把学生的爱好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体育教师的个人特点密联系起来,备课备到每一个细节,这样就能更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策略之四: 反思性自我诊断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认真的自我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专业化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和重要体现,也是自身专业发展与提升的需要。只有注重实践能力的积淀,才能够提炼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使之转化成为习惯,进而融人工作方式与研究方式。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以诊断出自己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不足,能使问题得到比较彻底、有效的解决,使自己形成相应的专业知识,最终推动专业发展。
因此,从有意识的积累,而后习惯性的反思,进而理性的实践,这一的执着追求过程,是普通体育教师到特级体育教师;是“品位课堂”到“品质课堂”再到“品牌课堂”的成长发展过程。
策略之五: 尊重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课堂教学品质”从“非典型性”发展来看,一方面体育教师在教学上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而且形成的过程是从模糊逐渐清晰。如:有的善于教学科研、有的善于训练、有的某项专业技术特别好,有的善于上课与学生沟通。另一方面,个人特征的形成是一个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的过程。
因此,就需要尊重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专业与自主是互为一体、不可分割的,自主需以专业为基础,而专业必须通过自主来实现。体育教师是否拥有相当程度的专业自主权,可以说是体育教师专业个性化发展的关键,也是形成“品质课堂”进而造就“品牌课堂”的基础。
四、几点思考
1、学校领导要通过教育评价、提供专业成长平台等为体育教师发展提供支撑力(外环境)
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师教育评价、绩效考核等制度,是加强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学校要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为教师制定近期及远期培训、进修计划,并按计划为体育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不断提高广大体育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
为体育教师订阅专业类期刊、杂志等书籍;开放网络研讨平台,鼓励参与专业QQ群、专业论坛等,尽可能多的为体育教师提供便利条件,鼓励体育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科研能力。
要合理配置学校体育教师的年龄、性别结构,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不断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计算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切实保障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以增强其工作积极性。
2、体育教师要有专业发展的生命质量意识(内驱力)
绩效考核背景以及教师职称评聘等政策,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但是,面对课堂这个被誉为的“安全场”、“对话场”、“训练场”或者说是在师生共同的“生命场”,体育教师应该要有一定的境界。
黑格尔说,人“首先作为自然物而存在,其次他还为自己而存在,观照自己,思考自己,只有通过这种自为的存在,人才是心灵。”
体育教师应该将体育教学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视为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视为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过程。只有认识到这些,才能将切实提高专业素质成为自己生命的必须,来最终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生命的共生、共存和共同成长。
3、高度关注教师表现性素养的提高(提升方法、路径)
提高“课堂教学品质”的研究中,需要体育教师切实提高表现性素养,因为它更是体育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素养。体育教师的表现性素养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表现的认知行力和行为力方面所具备得素质或修养。它包括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表现的认知,又包括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教育表现的实践操作。
参考文献:
[1] 曾素林,靖国平. 教师的表现性素养探析.教育学术月刊,2011.5
[2] 马玉琪. 教学生成与生成教学. 上海教育科研,2012.10
[关键词]教学 科研 一体化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与科研是两个重要的功能,不能偏废一方。学校调整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教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实现有效转化,充分应用于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科研的一体化,促使学校教育健康发展。
一、学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现状
在新技术革命到来,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各国都开始重视学校的科研功能。如英国大学几乎没有不搞科研的教师和不搞教学的科研人员;美国则将绝大部分国家科研机构设在大学,交由大学管理。而我国学校教育正面临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压力,学校教学与科研被赋予新的内涵,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目前我国部分学校和教师在对待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误区,即重科研轻教学。部分学校为了自己学校的荣誉和社会地位,过分重视科研工作而忽视了教学工作;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业绩,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认可,就极为重视科研工作的参与,而相对忽视了教学。这样就导致了学校或院系教学第一线的力量难与科研第一线的力量相提并论,有些专业基础课则交给年轻教师甚至是研究生来教学。这对培养合格的高质量高层次人才是非常不利的,迫切需要对此加以调整。
二、学校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必要性
学校教学与科研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然而,目前部分学校和教师却过分地重视科研而相对轻视了教学工作。如果想扭转这种局面,调整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更好地促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相统一,就有必要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实现教学科研的综合化、一体化。
1.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学校教育发展中,教学是中心工作,科研是重要工作,教学与科研同等重要,不能偏废一方,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推进学校教育发展的长效措施。而要想更好地促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就有必要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努力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推动科研。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学校评估既要包括教学工作又要包括科研工作,注重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两方面的考核。通过相应标准的制订,促进教学、科研的健康发展;通过硬性标准的实施,形成学校教学上质量、科研上水平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从而促使学校教育健康发展。
2.教学科研一体化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不教课,就不是教师;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科研是教师自我增长知识的过程,它包括专业科学研究和教学科学研究,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辅相成。教师掌握了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教技,就能在教学过程中授教自如、游刃有余。反过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所需自我学习、自我深造,将所学的新知识、所研究的新成果再用于教学。这种“科研―教学―再科研―再教学”就构成了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从而使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对一个称职、合格的教师来说,科研和教学二者缺一不可。要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就必须促使教师既重视科研又重视教学,在教学和科研的领域都有所发展,这样可以使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更有助于教师职责的履行与自身水平的提高。
三、学校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可操作性
1.更新观念,加强认识
学校应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深化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目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方式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机制也越来越完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标准仍具有很大的趋同性,科研成果仍处于核心地位,甚至是评价的唯一标准。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不断积累与沉淀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举措都可能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学校领导应树立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指导思想。目前,大多数学校对科研活动的奖励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对教学活动采取的激励措施大多是设置教学成果奖,评选优秀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但二者在劳动付出与收益所得方面的差别也是存在的。学校领导应树立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指导思想,认识到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对学校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不可偏废一方,让教学与科研享受同等待遇,从而促使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两者协调发展。
教师应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学校教师的工作同一般教师的工作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学校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高级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学校是科学技术的孵化器,在教学之外,学校教师必然要承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教师应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既包括科研工作又包括教学工作。作为教师,重点毫无疑问要放在教学上,对教师的奖惩、职称评定等应该侧重于其教学成绩。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必须充分体现教学工作应占的分量,联系实际的情况,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形成一个恰如其分的比例,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促进教师教学科研双丰收。
2.建立教学科研综合评价体系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科研有助于革新旧的学科,催生新的学科,提高教学的知识覆盖面,而教学是对科研成果的传播和验证,学校及其教师既要重视科研又要重视教学,不可偏废一方。学校建立教学科研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各项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以及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付出的劳动,给出一个合乎公平的客观评价。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是促使教学、科研两者协调发展,推进学校教育健康发展的长效措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活动;研究 ; 建议
1前言
长期以来,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的认识只限于到器材保管室领取体育器材自由活动,或者是在体育教师的要求下进行锻炼,还有部分学生在教室内从事文化学科的学习。这些都是典型的“被动体育”。所以,变革体育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以使每个学生在这每天都有的宝贵时间和空间里积极投入,不仅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全面实施和提高素质教育的基础。
2研究思路
我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学生活动的内在动因入手,着眼于从根本上变革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变“被动强制”为“主动参与”,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解决活动主体的自觉积极性问题和学生活动的趣味性问题。
3研究实施的要点
3.1课外体育活动目标的定位。(1)调节身心,增进健康,形成科学的生活态度与健康习惯。(2)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与热爱,增强终身体育意识,发展终生体育的能力。(3)振奋精神,发展审美能力,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4)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发展良好个性,造就学生体育骨干。
3.2课外活动观念的转变。在课外活动的改革中,必须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继续坚持三个“转变‘:变生物体育观为综合体育观;变被动体育观为主动体育观;变阶段体育观为终生体育观。
3.3强调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以往的课外活动中教师大都充当管理者,其主要任务在于管理学生活动程序、安全等。研究表明,这一局面必须改观,教师应当合理组织学生、认真启发学生、积极鼓励学生,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要与学生在活动中融为一体。学生应当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活动,集思广益,自主、自觉地开发课外体育活动的新内容、新形式。学生参与研究的全过程不仅是课外体育活动改革的关键,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素质教育的手段。
3.4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的改革方向。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如各种健身操、武术、习舞、跳绳、踢毽、游戏以及各种小型体育活动皆可。基于以上活动内容,就需要有一套好的组织形式,才能使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乐中练”、“练中乐”。除传统的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的形式外,还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发现更新更的趣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可采取高年级带低年级、熟练带不熟练的形式,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帮助、交流、提高。这样不仅使学生身体得到锻炼,更强化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除此之外,学生在进行这引些活动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学习、比赛的的手段,还可以在学生中树立竞争意识,同时避免了练习的枯燥性、单一性。
3.5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形成特色。众所周知,体育活动是户外活动,必然要受到场地、器材、学生人数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活动不能要求有统一的模式。一切应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
3.6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及时更新。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不可能一劳永逸,要适时变化,淡断更新,注意吸收具有鲜明时代感、活泼新颖的内容,使之对学生产生持续的吸引力。
4对于课外体育活动改革的几点个人建议
4.1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师生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体育活动。纵观以往体育活动,由于它不是作为正式课程出现,没有指令性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书,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不到保证,被视为“第二课堂”、“第二渠道”,甚至视其为“课余活动”。特别是最近几年在“重智轻体”、“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校的体育活动名存实亡。为了抓升学率,一些学校擅自占用或停止课外体育活动。这些都是影响和制约体育活动的不正常现象。因此,要使课外体育活动改革有实效性,第一步必须端正师生对活动的态度,只有重视才会研计,有了研计才会改革提高。
4.2体育游戏是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生的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生的活动兴趣、动机、情感、需要、意志、信念等诸多因素的发展形成。。体育活动的趣味性、竞争性公正性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因此,体育游戏会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动地转化角色,规范自己的行为模式,判断诚实与欺骗,培养勇敢 、顽强、果断的精神,将自己融进集体中,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4.3课外体育活动的拓展与延伸。科学合理的课外体育作业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健身意识和习惯、提高健身能力、促进身心发展的有效途径。按照目前体育课程时数安排,还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离国家“每于一小时锻炼”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为弥补学生身体锻炼时间的不足,我们将课外体育作业视为体育活动课并在时间、空间进行延伸。
4.4根据我校场地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学生集中起来开展以各种健身操和舞蹈为主体的体育活动,同时辅以小型的球类比赛和游戏活动。具体办法是让教师教会学生一些健身操和舞蹈的基本动作,并指导学生学会一两套操或舞蹈,然后让学生自编、自演,相互交流。同时让喜爱球类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基本技术,进行教学比赛。游戏可以作为准备活动或放松活动,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跑、跳、投等练习。
4.5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学校体育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引起各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用行政手段督促各学校增加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营造学校校园运动氛围,形成崇尚运动的校园体育文化,加大学校对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并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通过有计划地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4.6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希望班主任老师和体育教师加强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增加师生互动渠道,帮助学生释放过重的心理压力,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
体育教学评价过于注重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以?W生具体的体育成绩进行评定。而忽略了身体差异与体能大小,因而教师与学生大多数追求体育考试的分数,既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也不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更不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立自信。因此,教师应了解各方面学生的需要,分析学生不同要求,让老师不愿教课,学生不愿上课,家长怕出意外而不让学生参加活动的现象不再出现,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之间的紧密关系。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因素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体育是通过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训练、组织竞赛等来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新课程标准专门提出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强调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了解与运用,既客观求实、承认差异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使评价体系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的情况,评价更趋于合理。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充分尊敬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也应尊敬教师,了解师恩不图报。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严,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上体育课的时候,可以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高涨的学习情绪中完成教学内容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氛围,学生常常会在下课以后要求老师再练习一次,这就实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的身心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使他们身体得到了锻炼。
(四)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它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特别重要因为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它既不影响学生的升学压力,也不影响就业机会。所以教学内容只有引起了学生兴趣,学生才能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
三、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建议
(一)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
评价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体能与技能两部分的分值,即学生成绩={学习过程(平时分)+体能与技能(身高、体重、50米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一分钟毽子、1分钟跳绳和坐位体前屈)+身体质量}/3。这套评价方法看起来虽然比较繁琐,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真正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期中和期末的两次测试的成绩以优的为主,可以评价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以后的发展空间。它不仅使对体育教学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的要求。
(二)学生平时成绩的评价
即体育课堂常规的评价,比如上课时,老师要求的器材有没有带,运动鞋、运动裤有没有穿,排队是否及时,上课进队伍时有没有喊报告等等。这一评价标准对规范体育课堂常规有一定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
(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教师是学生的引航灯,应教导学生培养正确的锻炼意识。评价的时候要注意的方面是是否与学生合作?教师的基本功怎么样,上课的内容是否新颖?老师的着装是否合理?上课的教法是否正确?场地器材的分布摆放是否合理等等一些相关因素进行评价。
(四)学生的自我评价
评价的因素有对上课是否感兴趣,这堂课你是否学到了什么,自己平时有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与开学相比期末的时候自己有没有进步等等。这样的评价可以使得学生更加了解和清楚的指导自己本学习的学习情况,今后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再努力发展。
关键词:学科内容为依托;专业英语学习动机;专业英语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295-03
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进行口语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融合学生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和社会交往。蔡基刚也认为语言学习和知识学习融合到一起已成为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趋势[2]。随着双语教学在大学高年级进行成为重要的学习趋势,在大学基础阶段采用 “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无疑将给大学英语改革带来一个全新的方向。“依托式教学”是指语言教学基于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的教学之上,把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学科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言水平的提高[3]。这种外语教学理念在国外已有了很多的尝试,其有效性也得到了一定的实证支持[4],袁平华在试验中证明依托式外语教学将语言学习融入学科知识学习之中,改善了语言学习的环境,符合语言习得的规律,并且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能把形式学习的焦虑感降到最低程度,同时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成为自主的学习者[5]。但是由于很多研究还没有把学习者所学习的专业学科内容和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下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模式研究有必要继续深入的研究[6]。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1.以专业内容为依托的大学体验英语教学模式是否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动机产生影响?
2.以专业内容为依托的大学体验英语教学模式是否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产生影响?
(二)实验设计
首先在开学初对学生发放学习需求的问卷,问卷结果表明,学生对于专业英语学习充满了兴趣,他们希望能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中增加基础商务英语的内容,同时他们还希望能了解一些商业实践基本内容和一些跨文化商务交际内容。总之,学生的学习需求的问卷分析显示学生对于专业英语学习兴趣浓厚,具有较强实用性英语学习需求。
其次,我们根据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需求,也考虑到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最终确定和国贸专业内容相关的一些主题内容,其中包括著名商业人士经营理念和成功的个案研究,著名商业品牌调查研究,商务谈判模拟,求职面试模拟,商务中的文化差异和跨文化商务交际等一些话题,在确定了教学内容后,我们围绕这些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我们采用了体验式的英语教学方法,主要特点是设计有效的教学任务,尽可能地创设真实情境,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参与到真实语境的体验中,通过感觉运动系统,体会身体,大脑与环境的互动,促成专业知识的建构和语言运用能力的生成。
(三)实验对象
温州某大学二年级的国贸专业本科92名学生参与此次试验,其中男生20人,女生72人,他们由同一位英语教师任教,周课时是4节。其中48人已经通过四级考试,占总人数52%。
(四)调查工具
实验中期和后期分别两次发放问卷。两次问卷内容大致相同,内容主要是调查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英语学习能力发展情况。问卷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式量表,1代表决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不确定,4代表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问卷分发之后都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记录教学日记,对每次任务设计,效果,学生反映都做详细记录。
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