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共卫生服务设备范文

公共卫生服务设备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01 18:08: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公共卫生服务设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公共卫生服务设备

篇1

DOI:10.3969/j.issn.1005-5304.

>> 广西北海市蔬菜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广西北海市渔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广西北海市科协做足“海”文章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海河堤工程管理初探 广西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蓝色经济背景下广西北海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广西北海市召开工艺美术行业工作座谈会 广西北海的产业升级之路 上海市青浦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状况调查分析 北海市公共休闲服务供给现状与发展策略 北海市社区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研究 广西北海发展非公有利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广西北海传销:商人和退休公务员占主体 海天寻梦:冬季广西北海自助游攻略 广西北海民间曲艺“老杨公”研究价值及挽救措施探讨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广西北海高新区发展研究 广西北海:党建联络组制度形成“五联工作法” 全国首家贝雕艺术博览馆在广西北海开馆 广西北海:“互联网+税务”在行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广西北海市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 广西北海市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利霞 庞才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关键词:北海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8.001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8-0001-03

2009年3月,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医改目标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社会提供,其责任主体是政府,服务主体是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改的重要举措和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突破口。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城市社区卫生工作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国家网络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还有很大差距。为了解北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改的多项措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我们根据国家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考核标准,于2012年8-10月对北海市海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了公共卫生服务现状调查。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北海市辖一县三区,其中海城区共有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此为主要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不含由乡镇卫生院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 方法

根据原卫生部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的通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校验标准(试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标准》等,调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机制、人员配备、人员培训、经费投入、公共卫生项目服务和考核等情况。以填写问卷、现场讨论、查看有关档案、资料、电话采访及询问等方式进行调查统计。

本次调研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2.1 基本情况

北海市辖区7个办事处,占地总面积140 km2,总人口约32.1万人,其中常住人口约29.2万人,流动人口约4万人,社区居委会43个。海城区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覆盖人口20.9万人,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人口2.1万人。2.2 社区卫生机构所有制情况

海城区辖区内9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公有制6家,私有制3家。6家公有制均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由市级3家综合医院和3家专科医院承办;3家私有制中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原厂矿医务所举办,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个体诊所举办。全市尚无政府直接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谓公有制的也是由公立医院举办,由市政府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对其提供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给予补助,由自治区对其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给予补助。2.3 人员配备2.3.1 执业类别 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人员174名,其中公共卫生医师65名,占应配置额度的309.5%;临床医师35名,占应配置额度(42名)的83.5%;中医师18名,占配置额度(14名)的128.6%;护士56名,占应配置额度(74名)的75.5%。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名,无公共卫生医师,临床医师2名,中医师1名,护士6名,无职称者3名。2.3.2 学历 在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4人中,本科以上学历49名(28.2%),大专学历79名(45.4%),中专以下学历46名(26.4%);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人中,本科学历1名,大专学历2名,中专及以下学历3名,其他3名。2.3.3 职称 在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4人中,高级职称3名(1.7%),中级职称69名(39.7%),初级职称102名(58.6%)。65名公共卫生医师中,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28名,初级职称35名。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人中,无高级职称,中级职称4名,初级职称5名,无职称人员3名。

从以上人员的执业类别看,公卫卫生医师的人数是应配置的3倍,总人数高于临床类,而临床类及社区护士配备则均不达标。公卫卫生医师的高、中级职称人员比例数高于综合比例数。总体上高级职称医师配备差距较大。2.4 社区人员培训情况

辖区内9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2007年开始,对社区卫生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考核,其中全科医学临床类别培训率为97.2%,合格率97.1%;全科医学中医类别培训率为100%,合格率为94.4%;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率为11.8%,合格率为100%;全科护士培训率为96.4%,合格率为100%。结果显示,公立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基本都经过岗位培训并获得岗位合格证书,民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略有不足,总体来说培训覆盖面较广,但培训时间、深度、广度还仅限于岗位的培训,换言之,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上依靠转岗培训的人员开展服务,全科人才培养明显滞后。2.5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情况

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标准》对7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2年1-6月12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调查,结果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与处理、儿童保健及孕妇保健6个项目均完成,健康档案使用项目有2家单位完成,高血压患者管理有1家单位完成,老年人保健、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及重度精神病患者健康管理7家单位均未完成,卫生监督协管各项工作处于培训阶段。

从调查结果可见,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防保工作全部完成任务,但慢病管理等还有差距。未完成的项目按完成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51.9%)、居民健康档案使用(35.6%)、高血压患者管理(31.2%)、老年居民健康管理(21.7%)、重度精神病患者健康管理(4.1%)。其中民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患者管理率(102.5%)、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87.8%)、居民健康档案使用率(71.9%)远高于公立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 讨论3.1 体制

篇2

为正确有效利用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基层医疗单位年初应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分配计划,计划要合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计划的制定非常重要,就和行政事业单位做年初预算一样,要科学合理。测算的标准中不仅要有劳务费的测算标准,还要有材料费用等一系列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费用测算标准。但具体执行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稍许变动,存在一定的弹性,可根据工作完成质量进行标准上的浮动,完成质量好可给予高标准,完成质量差的可给予低标准,以此作为激励,在确保工作数量的同时质量有保障。

实行专账管理。2011年新的基层医疗单位会计制度开始执行,公共卫生支出已经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日常支出,但由于资金来源 是国家专项补助,因而要实行专账管理。专账管理是指开设同一银行账户,但在账务处理时把银行存款科目设立为两户,一是基本医疗户,二是基本公共卫生户。公共卫生经费支出从基本公共卫生户中支出,往往公共卫生经费预拨不及时,使公共卫生户出现赤字,但这不影响银行存款余额,只是体现了公共卫生资金不足,临时占用了基本医疗户的资金。在涉及领用公共卫生服务材料时,可借: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卫材支出或其他材料支出,贷:库存物资——卫生材料或其他材料等相关科目,同时借:银行存款——基本医疗户,贷:银行存款——基本公共卫生户,这样就及时调整了公共卫生户资金,保证资金付出的准确性,做到公共卫生资金专项核算。设立专账管理,有利于及时了解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透支与结余情况,有利于增加资金账户的透明度。

实行项目管理。设立财政补助支出——公共卫生支出备查账,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十大类设置,备查账中可体现每个项目中人员经费支出、材料支出、劳务费支出等满足各种报表及财政、审计等各种专项检查的需要。这项工作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难度,这需要相关的财务软件按备查账的具体要求进行设置,需要强大的财务软件技术支持。

及时核算与发放资金。基层医疗单位每月5日前核算前一个月公共卫生所做的工作量,及时根据工作量发放公共卫生劳务费及其相关支出,以至使支出与工作量相匹配。涉及卫材支出的,应核对卫材支出是否与总工作量中所需要相匹配,例如:公共卫生服务60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用血糖试纸,所领用或消耗的血糖试纸是否与体检人员数相匹配。及时核算与发放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能够及时体现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开展情况,可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待以弥补,也有助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有效地使用。

按人员配备发放经费。对于公共卫生专职人员可按照人员配备的比例要求进行配备(每万人服务人口配备2名专职人员),人员经费均列入公共卫生支出。如化验室、心电图室等涉及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科室,可按科室所做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进行绩效考核发放,发放的经费列入公共卫生支出——人员经费。对于村服务站,按国家规定工作量应不少于全镇工作量的40%,同时按工作量配备的经费考核发放,发放经费列入公共卫生支出、其他公用经费或劳务费。工作质量好与差应当在测算标准上有所区别,但总平均的发放总额不超过年初预定的分配计划总额。所有当月总支出应与当月总工作量测算的经费相匹配,体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测算与发放的及时性,同时也体现了公共卫生工作有效开展的情况。

规范使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关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的通知》财社[2010]311号文件规定,不得将补助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基本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和人员培训支出。笔者认为其中的设备配备可认定是大型设备配备,而小型、便携式专门为公共卫生服务的设备,应可以作为公共卫生支出,如血糖测定仪等。与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基本设施建设、大型设备配备和人员支出培训支出则由财政根据年初预算给予特定的预算安排,而不再体现在基层医疗单位的公共卫生支出中。

篇3

根据省卫生厅、财政厅、发改委《关于下达安徽省2008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民生工程)建设实施计划的通知》(卫妇秘〔2008〕374号)、省卫生厅、财政厅《安徽省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办法》的通知(卫妇秘〔2008〕375号)、省财政厅、卫生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通知》(财社〔2008〕473号)、《安徽省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核定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社〔2008〕474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转发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配套文件的通知》(蚌政办[**]39号)的要求,结合**年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民生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制定2008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民生工程)建设实施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抓紧组织实施。

一、年度目标任务

(一)大力推进和规范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确保由政府购买的12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到位;

(二)当年新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个,到2008年底,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达到125个以上(含三县城区)。完成28个民生工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个(详见附件1)。

(三)完成64名全科医生和60名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工作,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员和公共卫生服务技术人员培训。

二、经费筹集与安排计划

(一)经费筹集计划

2008年,全市计划筹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经费146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372万元,省财政安排451万元,市财政安排124.8万元,区(县)安排517.2万元。

(二)经费安排计划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备购置和房屋维修经费安排286万元(详见附件2),用于2008年规范化建设计划中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补助经费。补助标准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补助50万元,其中房屋修缮20万元、设备配置30万元;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补助8万元,其中房屋修缮4万元、设备配置4万元。对于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房屋修缮和设备配置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后,各区可视情给予经费补助。各级政府对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的房屋维修和设备配置经费,要折算为等值的公共卫生服务,分年度从购买其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抵扣。市本级预留70万元,用于鼓励市级公立医院领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房屋修缮、设备配置补助等。

2、购买社区卫生服务经费安排1160万元(详见附件2)。其中:分配各县、区补助资金1035.2万元(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补助资金的60%),各县、区要明确划分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服务范围,在确定各中心(站)的服务人口数后,下拔预付资金。市本级预留124.8万元,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补助(40%部分)预留70万元,经市级年底考核后拨付各区;二是对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国家规定免费提供预防接种、健康教育、业务指导和市妇幼保健机构免费提供妇女、儿童系统保健经市级考核后给予的经费补助(30万元);三是根据市对区考核结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补助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4.8万元)。

3、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安排19万元。

三、有关要求

1、开展社区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各区对列入2008年规范化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按照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关于印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考核标准的通知》(皖卫妇〔**〕82号)的要求,组织开展房屋修缮、设备配置等一系列规范化建设。

2、鼓励市级公立医院面向社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各区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市级公立医院领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区今年至少要有一个市级公立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房屋修缮、设备配置实行招标制。

①设备配置由各区卫生局、财政局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实际需求和规范化建设标准中设备配置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备目录中选择设备,确定相关技术参数,并将招标采购计划报市卫生局、财政局审核同意后,由各区卫生局、财政局统一实施政府招标采购。招标采购的设备由各区卫生局进行实物发放。鉴于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拥有部分设备,各区卫生局、财政局可将经费节余部分用于其他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修缮、设备配置和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②房屋修缮由各区卫生局、财政局和发改委组织实施,按照省卫生厅《关于做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民生工程建设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妇社函[**]105号)房屋修缮程序要求,负责对辖区内列入2008年规范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房屋修缮的招标、指导、监督、考核和经费补助工作。各区在指导各社区卫生机构进行房屋修缮工作中,要根据中心(站)服务功能合理设置科室;按照省卫生厅社区卫生服务统一标识要求进行设计,室内装修以绿、白、灰、兰色为主,颜色不要超过四种。要根据社区服务人群的特殊性在实施房屋修缮时要体现无障碍设计(如;斜坡道、扶手);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社区卫生“六位一体”功能和人性化服务宣传语。各区对开展规范化建设机构的房屋修缮、设备配置必须在9月15日前完成。

4、择优确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格。各区、县卫生局、财政局要按照省财政厅、省卫生厅(财社〔2008〕473号)和卫生厅、省财政厅(卫妇秘〔2008〕375号)的要求,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择优确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机构资格,并参照《阜阳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成本测算情况》,由各区、县卫生局与定点机构签定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按要求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市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机构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由市卫生局与之签定服务协议

篇4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县公共卫生服务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自治区有关部门通知精神,我县安排有关部门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1、机构设置情况:

经过多年的建设,全县目前已形成了设施和功能相对齐全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和服务体系,拥有一支人员充备的卫生专业技术和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8个,其中县级综合医院1所,中医院1所,卫生防疫站1所、妇幼保健所1所,乡(镇)卫生院16所,培训中心、红会门诊部、预防保健站各1所,村医疗站168家,个体及社会办医疗机构47家。我县未成立卫生监督所,县卫生防疫站兼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职能,具体卫生监督执法业务由卫生防疫站监督一科、二科承担,主要担负全县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化妆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放射卫生、消毒卫生、传染病防治执法监督管理工作。

2、卫生人员构成及公共卫生机构设备情况:

全县共有卫生人员817人,在学历结构方面,大专以上学历的414人,占51%;中专以上学历的154人,占19%;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32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34人,占5.4%,中级职称的134人,占21.2%,初级及初级以下职称的464人,占73.4%。县卫生防疫站担负着全县10个乡(镇),128个行政村,2个场(厂)矿,62个工矿企业,近26.08万人口的防、治、管、研、教等卫生防疫任务。近年来,由于高等医学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到卫生监督队伍中,使监督员队伍学历层次得到进一步提高,年龄结构进一步年轻化。防疫站现有职工62名,在编48人,自收自支7人,临时聘用人员7人;专业技术人员54人,占职工总数的86%;专科以上学历者35人,中专学历者1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7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5人,中级职称21人,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8%。现有万元以上的设备20台(件):低速冷冻离心机(CR4-11)、一氧化碳测定仪(CO-500)、二氧化碳测定仪(TY-9800)、洗板机(WEL4KI)、尿十项分析仪、立式圆形蒸汽消毒锅(LS-B50L)、数据处理机(NEWMAX)、B超仪(LOGIQTM)、心电图仪(FX-2111)、显微镜(OLYMPUST)、倒置生物显微镜(IMT-2)、生化分析仪(GF-D)、血细胞分析仪(MEK-5208)、二氧化碳培养箱(E1020)、紫外分光光度计(UV-260)、荧光分光光度计(F-3000)、酶标分光光度计(EAB-4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LTX-1000)、气相色谱仪(GC-9A)、水质采样器(A4401-AO)各1台(件)。

3.房屋及其它情况:

卫生防疫站的卫生监督办公楼建于1974年,面积780.72平方米;综合办公楼建于1985年,面积1165平方米;利用国债资金新建的疾控中心综合楼已于2003年10月投入使用,面积1500平方米,共投入资金180万元。县卫生防疫站、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所均建立了“非典”网络系统,在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实行了“非典”疫情日报告、零报告系统;卫生防疫站实行了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建立了疫情预报室。在县医院、中医院建立了发热门诊,县医院建立了隔离病房,设观察床6张。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都建立了非典型肺炎预检制度。

(二)、医疗救治体系:

县医院作为医疗救治体系的龙头单位,于2002年12月成立了平罗县急救中心,设病床300张,其中:急诊科用房240平米,设置观察床10张,“120”救护车3辆,ICU病房设置床位4张和一些基本医疗救护设备。传染科设置床位20张。县中医院设置病床120张,妇幼保健所设置床位32张,姚伏中心卫生院设置床位15张,具备一定的基本医疗设备和住院救治能力,其他医疗卫生单位医疗条件简陋,只能解决当地群众基本医疗保健。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提高,目前全县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尤其在2003—2004年非典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和重大灾害救治工作中,暴露出了全县公共卫生事业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

(一)、公共卫生问题的预防、预警、应急控制处理缺乏统一、科学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尚不完善。

面对突袭而来的公共卫生事件,2003年5月国务院紧急制订并公布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全县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领导,根据区、市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县成立了平罗县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平罗县卫生局。实行防“非典”工作县级领导分工责任制,制订了《平罗县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方案》,明确了卫生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确保了防“非典”工作措施的全面落实。县卫生局设立了应急指挥中心,下设卫生检疫、医疗救治、后勤保障等组织。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应急为主、平战结合,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以专为主、群专结合”的原则,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通过“非典”防治工作,我们虽积累了一定的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但从“非典”防治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却不容忽视:一是部分领导对“非典”预防工作不重视,没有真正认识到建立公共卫生机制的重要性,没有从预防、预警方面去长远考虑,存在遇到突发事件盲目应战的思想;二是部分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工作中存在相互不协调,相互推诿的现象;三是部分农民群众对县委、政府的决定不理解、不支持,有的还持有反对态度。

(二)、公共卫生相关的基础设施、设备配套严重滞后,农村卫生工作发展缓慢,卫生技术水平、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较低。

近年来,全国上下形成了一种医疗功能有所加强,而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卫生监督执法等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削弱的不良情形,造成很多地方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残缺不全。目前我县虽已形成设施和功能相对齐全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和服务体系,但公共卫生基础建设工作仍很薄弱:一是各医疗单位业务收入的决大部分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无力购买医疗设备和引进新技术,普遍存在医疗设备落后,技术条件差的现象;二是由于各乡镇卫生院受房屋条件所限,均没有设立规范的传染病门诊,容易造成医源性感染和传播,存在医疗隐患;三是县卫生防疫站虽然新建了疾病控制中心大楼,但建设资金不足,缺口40万元,同时由于缺乏设备配套资金,无法配备较先进的检验设备,而现有的检验设备比较落后,无法适应当前疾病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需要。四是平罗县医院业务用房严重不足,制约了急救业务的开展和传染病的管理工作,医疗设备陈旧,“120”急救系统及车载设备几乎没有,只能应付一般情况的急救和普通传染病的治疗需要,不具备应对较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条件。县医院的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条件简陋,设置床位少(仅为6张),一旦发生多例“非典”病人,将无法应对。且县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设在医院内,与其他病员及医院职工家属区较近,无隔离带,容易造成医源性感染和传播。五是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职能不明确,功能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强,乡镇卫生院重医轻防、公共卫生科室不健全或形同虚设,村卫生室只顾追求经济利益等问题仍然存在;六是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纽带,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未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七是县、乡(镇)两级政府未能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以及村委会的作用,应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寓条于块,条块结合,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预防、预警、控制和处理综合应急机制。

(三)、经费紧缺,限制了公共卫生尤其是预防保健工作的广泛有效开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县卫生防疫站除搞好计划免疫和结核病防治外,还相继开展了慢病防治监测、爱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卫生执法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职业病监督等一系列专项工作,而这些项目所需经费均未列入县财政预算。同时由于工作量的增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增加,但县财政对此实行增人不增支,自收自支的政策,导致医疗单位出现缺人才但又用不起人才的现象,业务经费的投入不足和人才的短缺限制了我县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乡镇卫生院作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枢纽,肩负着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工作,承担着大量的预防保健任务,许多工作都是无偿服务。近年来由于县财政经费较为紧张,划拨给乡镇卫生院的经费只是职工档案工资的60%,相当于职工工资总额的30%~40%,而业务收入又无法弥补职工工资的缺额部分。工资待遇低,加上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差,造成乡镇卫生院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到农村卫生工作的质量。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工作任务

(一)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

1、建立全县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指挥和组织系统。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重大突发事件的统一领导,明确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职责任务,形成以卫生部门为主,部门乡镇协调配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控预警和应急处理联动机制,为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提供组织保障。卫生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指挥协调组织,负责医疗卫生单位的预防控制和应急救治工作,实行科学分工,分级负责,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制度。

2、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监测和报告制度。建成以县卫生局为中枢,县级疾控、医疗、监督机构为技术依托,以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为延伸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和预警网络,进一步规范监测、报告和分工协作制度。

3、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警机制。进一步整合“非典”、禽流感防治、食品卫生安全、职业中毒、重大灾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修改完善各类应急预防控制措施,科学分工,严格责任,逐步建立起包含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在内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

4、建立全县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队伍。加强对全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广大卫生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以及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并对应急救治队伍每年实行专门强化培训和定期演练,努力造就一支名副其实的专业应急救治队伍。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需要,本着业务覆盖全面、技术过硬、组织严密、反应迅速、协调高效的原则,在县级医疗卫生单位择优选拔各个相关业务的技术骨干,组成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队伍,配备相应的车辆和设备,并分设各个专业应急工作组,适应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专业需要;同时在各主要业务单位组建应急工作后备梯队,以应对重大灾害事件的后继处理之需。

(二)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基础建设,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公共卫生工作的硬件条件。

1、积极争取政府和上级卫生部门的政策、项目支持,加大公共卫生基础建设投入,改善县乡二级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工作硬件设施和仪器设备配置,同时确保政府对公共卫生工作相关经费的必要投入,本着协调同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公共卫生投入适度超前,按比例逐年增加,尽快使原本比较薄弱的公共卫生工作得到有效地改善和加强。

2、建设设施配套先进、功能齐全的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借助国家加大公共卫生建设投资的良好形势,积极争取项目建设疾控中心,全面进行技术设备配套和更新,满足重大传染病、公共卫生、职业卫生等技术检测工作需要。

3、在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同时,争取国家政策项目支持,建设卫生监督执法指挥调度中心,配备监督工作必备的车辆、设施,充实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为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相应的硬件条件。

4、加快县医院传染科病房的建设,积极利用国债资金,按照新时期传染性疾病应急救治工作需要和《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在平罗县中医院旧址新建一座高标准、高配置的传染病楼,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医疗垃圾焚烧等设备,并对原中医院旧病房进行改造,开设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及医技科室,同时应通过多方筹资,购置呼吸机、监护仪、X光机等设备,加强对传染病区的装备。新建的传染病楼将承担全县重大传染病的集中收治处理任务。

5、改扩建平罗县“120”急救中心,拟新建业务用房1500平方米,规划建立一个急诊手术室、血液净化室、急诊内、外科病房,扩建临时输液室、观察室、抢救室、内外科诊断室及会诊室。急救中心将新增呼吸机、心脏除颤仪、监护仪、心脏临时起搏器、心电图机、血透仪及附属设备、手术室设备、救护车及车载抢救设备,对现有部分老化设备进行更新。进一步发挥急救中心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事故中的重要作用。

篇5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县公共卫生服务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自治区有关部门通知精神,我县安排有关部门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1、机构设置情况:

经过多年的建设,全县目前已形成了设施和功能相对齐全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和服务体系,拥有一支人员充备的卫生专业技术和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8个,其中县级综合医院1所,中医院1所,卫生防疫站1所、妇幼保健所1所,乡(镇)卫生院16所,培训中心、红会门诊部、预防保健站各1所,村医疗站168家,个体及社会办医疗机构47家。我县未成立卫生监督所,县卫生防疫站兼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职能,具体卫生监督执法业务由卫生防疫站监督一科、二科承担,主要担负全县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化妆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放射卫生、消毒卫生、传染病防治执法监督管理工作。

2、卫生人员构成及公共卫生机构设备情况:

全县共有卫生人员817人,在学历结构方面,大专以上学历的414人,占51%;中专以上学历的154人,占19%;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32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34人,占5.4%,中级职称的134人,占21.2%,初级及初级以下职称的464人,占73.4%。县卫生防疫站担负着全县10个乡(镇),128个行政村,2个场(厂)矿,62个工矿企业,近26.08万人口的防、治、管、研、教等卫生防疫任务。近年来,由于高等医学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到卫生监督队伍中,使监督员队伍学历层次得到进一步提高,年龄结构进一步年轻化。防疫站现有职工62名,在编48人,自收自支7人,临时聘用人员7人;专业技术人员54人,占职工总数的86%;专科以上学历者35人,中专学历者1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7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5人,中级职称21人,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8%。现有万元以上的设备20台(件):低速冷冻离心机(CR4-11)、一氧化碳测定仪(CO-500)、二氧化碳测定仪(TY-9800)、洗板机(WEL4KI)、尿十项分析仪、立式圆形蒸汽消毒锅(LS-B50L)、数据处理机(NEWMAX)、B超仪(LOGIQTM)、心电图仪(FX-2111)、显微镜(OLYMPUST)、倒置生物显微镜(IMT-2)、生化分析仪(GF-D)、血细胞分析仪(MEK-5208)、二氧化碳培养箱(E1020)、紫外分光光度计(UV-260)、荧光分光光度计(F-3000)、酶标分光光度计(EAB-4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LTX-1000)、气相色谱仪(GC-9A)、水质采样器(A4401-AO)各1台(件)。

3.房屋及其它情况:

卫生防疫站的卫生监督办公楼建于1974年,面积780.72平方米;综合办公楼建于1985年,面积1165平方米;利用国债资金新建的疾控中心综合楼已于2003年10月投入使用,面积1500平方米,共投入资金180万元。县卫生防疫站、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所均建立了“非典”网络系统,在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实行了“非典”疫情日报告、零报告系统;卫生防疫站实行了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建立了疫情预报室。在县医院、中医院建立了发热门诊,县医院建立了隔离病房,设观察床6张。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都建立了非典型肺炎预检制度。

(二)、医疗救治体系:

县医院作为医疗救治体系的龙头单位,于2002年12月成立了平罗县急救中心,设病床300张,其中:急诊科用房240平米,设置观察床10张,“120”救护车3辆,ICU病房设置床位4张和一些基本医疗救护设备。传染科设置床位20张。县中医院设置病床120张,妇幼保健所设置床位32张,姚伏中心卫生院设置床位15张,具备一定的基本医疗设备和住院救治能力,其他医疗卫生单位医疗条件简陋,只能解决当地群众基本医疗保健。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提高,目前全县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尤其在2003—2004年非典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和重大灾害救治工作中,暴露出了全县公共卫生事业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

(一)、公共卫生问题的预防、预警、应急控制处理缺乏统一、科学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尚不完善。

面对突袭而来的公共卫生事件,2003年5月国务院紧急制订并公布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全县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领导,根据区、市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县成立了平罗县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平罗县卫生局。实行防“非典”工作县级领导分工责任制,制订了《平罗县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方案》,明确了卫生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确保了防“非典”工作措施的全面落实。县卫生局设立了应急指挥中心,下设卫生检疫、医疗救治、后勤保障等组织。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应急为主、平战结合,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以专为主、群专结合”的原则,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通过“非典”防治工作,我们虽积累了一定的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但从“非典”防治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却不容忽视:一是部分领导对“非典”预防工作不重视,没有真正认识到建立公共卫生机制的重要性,没有从预防、预警方面去长远考虑,存在遇到突发事件盲目应战的思想;二是部分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工作中存在相互不协调,相互推诿的现象;三是部分农民群众对县委、政府的决定不理解、不支持,有的还持有反对态度。

(二)、公共卫生相关的基础设施、设备配套严重滞后,农村卫生工作发展缓慢,卫生技术水平、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较低。

近年来,全国上下形成了一种医疗功能有所加强,而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卫生监督执法等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削弱的不良情形,造成很多地方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残缺不全。目前我县虽已形成设施和功能相对齐全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和服务体系,但公共卫生基础建设工作仍很薄弱:一是各医疗单位业务收入的决大部分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无力购买医疗设备和引进新技术,普遍存在医疗设备落后,技术条件差的现象;二是由于各乡镇卫生院受房屋条件所限,均没有设立规范的传染病门诊,容易造成医源性感染和传播,存在医疗隐患;三是县卫生防疫站虽然新建了疾病控制中心大楼,但建设资金不足,缺口40万元,同时由于缺乏设备配套资金,无法配备较先进的检验设备,而现有的检验设备比较落后,无法适应当前疾病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需要。四是平罗县医院业务用房严重不足,制约了急救业务的开展和传染病的管理工作,医疗设备陈旧,“120”急救系统及车载设备几乎没有,只能应付一般情况的急救和普通传染病的治疗需要,不具备应对较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条件。县医院的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条件简陋,设置床位少(仅为6张),一旦发生多例“非典”病人,将无法应对。且县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设在医院内,与其他病员及医院职工家属区较近,无隔离带,容易造成医源性感染和传播。五是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职能不明确,功能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强,乡镇卫生院重医轻防、公共卫生科室不健全或形同虚设,村卫生室只顾追求经济利益等问题仍然存在;六是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纽带,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未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七是县、乡(镇)两级政府未能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以及村委会的作用,应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寓条于块,条块结合,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预防、预警、控制和处理综合应急机制。

(三)、经费紧缺,限制了公共卫生尤其是预防保健工作的广泛有效开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县卫生防疫站除搞好计划免疫和结核病防治外,还相继开展了慢病防治监测、爱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卫生执法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职业病监督等一系列专项工作,而这些项目所需经费均未列入县财政预算。同时由于工作量的增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增加,但县财政对此实行增人不增支,自收自支的政策,导致医疗单位出现缺人才但又用不起人才的现象,业务经费的投入不足和人才的短缺限制了我县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乡镇卫生院作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枢纽,肩负着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工作,承担着大量的预防保健任务,许多工作都是无偿服务。近年来由于县财政经费较为紧张,划拨给乡镇卫生院的经费只是职工档案工资的60%,相当于职工工资总额的30%~40%,而业务收入又无法弥补职工工资的缺额部分。工资待遇低,加上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差,造成乡镇卫生院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到农村卫生工作的质量。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工作任务

(一)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

1、建立全县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指挥和组织系统。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重大突发事件的统一领导,明确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职责任务,形成以卫生部门为主,部门乡镇协调配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控预警和应急处理联动机制,为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提供组织保障。卫生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指挥协调组织,负责医疗卫生单位的预防控制和应急救治工作,实行科学分工,分级负责,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制度。

2、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监测和报告制度。建成以县卫生局为中枢,县级疾控、医疗、监督机构为技术依托,以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为延伸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和预警网络,进一步规范监测、报告和分工协作制度。

3、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警机制。进一步整合“非典”、禽流感防治、食品卫生安全、职业中毒、重大灾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修改完善各类应急预防控制措施,科学分工,严格责任,逐步建立起包含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在内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

4、建立全县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队伍。加强对全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广大卫生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以及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并对应急救治队伍每年实行专门强化培训和定期演练,努力造就一支名副其实的专业应急救治队伍。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需要,本着业务覆盖全面、技术过硬、组织严密、反应迅速、协调高效的原则,在县级医疗卫生单位择优选拔各个相关业务的技术骨干,组成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队伍,配备相应的车辆和设备,并分设各个专业应急工作组,适应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专业需要;同时在各主要业务单位组建应急工作后备梯队,以应对重大灾害事件的后继处理之需。

(二)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基础建设,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公共卫生工作的硬件条件。

1、积极争取政府和上级卫生部门的政策、项目支持,加大公共卫生基础建设投入,改善县乡二级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工作硬件设施和仪器设备配置,同时确保政府对公共卫生工作相关经费的必要投入,本着协调同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公共卫生投入适度超前,按比例逐年增加,尽快使原本比较薄弱的公共卫生工作得到有效地改善和加强。

2、建设设施配套先进、功能齐全的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借助国家加大公共卫生建设投资的良好形势,积极争取项目建设疾控中心,全面进行技术设备配套和更新,满足重大传染病、公共卫生、职业卫生等技术检测工作需要。

3、在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同时,争取国家政策项目支持,建设卫生监督执法指挥调度中心,配备监督工作必备的车辆、设施,充实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为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相应的硬件条件。

4、加快县医院传染科病房的建设,积极利用国债资金,按照新时期传染性疾病应急救治工作需要和《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在平罗县中医院旧址新建一座高标准、高配置的传染病楼,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医疗垃圾焚烧等设备,并对原中医院旧病房进行改造,开设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及医技科室,同时应通过多方筹资,购置呼吸机、监护仪、X光机等设备,加强对传染病区的装备。新建的传染病楼将承担全县重大传染病的集中收治处理任务。

5、改扩建平罗县“120”急救中心,拟新建业务用房1500平方米,规划建立一个急诊手术室、血液净化室、急诊内、外科病房,扩建临时输液室、观察室、抢救室、内外科诊断室及会诊室。急救中心将新增呼吸机、心脏除颤仪、监护仪、心脏临时起搏器、心电图机、血透仪及附属设备、手术室设备、救护车及车载抢救设备,对现有部分老化设备进行更新。进一步发挥急救中心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事故中的重要作用。

篇6

年5月,国务院第7次常务会议通过并颁布施行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该条例的颁布实施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市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县卫生局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不断加强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相关法规为主要内容的预防保健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并健全了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切实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基本概况

(一)、全县卫生系统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的建设,全县目前已形成了设施和功能相对齐全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和服务体系,有一支人员充备的卫生专业技术和卫生监督执法队伍。现有县属医疗卫生服务机构30个,其中县级5个(综合医院2所,中医院1所,防疫站、保健所各1所),乡级20个,另有卫生技术培训中心、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红会门诊各1个、预防保健站2个。全县有村医疗站154家,个体及社会办医疗机构47家。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有卫生专业人员696名,其中中级及以上专业职称282名。全县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员150余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70余名。

(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

受县卫生局的委托,县卫生防疫站担负着全县10个乡(镇),128个行政村,2个场(厂)矿,62个工矿企业,近26.08万人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执法监督、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任务。防疫站现有职工62名,在编48人,自收自支7人,临时聘用人员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4人,占职工总数的86%;专科以上学历者35人,中专学历者1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7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5人,中级职称21人。卫生防疫站的卫生监督办公楼建于年,面积780.72平方米;综合办公楼建于年,面积1165平方米;利用国债资金新建的疾控中心综合楼已于年10月投入使用,面积1500平方米,共投入资金180万元。现有万元以上的设备20台(件)。

(三)、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情况

平罗县医院作为医疗救治体系的龙头单位,承担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繁重而艰巨的医疗救治任务,于年12月成立了平罗县急救中心,设病床300张,其中:急诊科用房240平米,设置观察床10张,“120”救护车3辆,ICU病房设置床位4张和一些基本医疗救护设备。传染科设置床位20张。县中医院设置病床120张,平罗陶乐医院设置病床50张,妇幼保健所设置床位32张,姚伏中心卫生院设置床位15张,具备一定的基本医疗设备和住院救治能力,其他医疗卫生单位医疗条件简陋,只能解决当地群众基本医疗保健。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贯彻执行情况

(一)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卫生技术人员和社会各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认识和了解。

为了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材料、宣传标语、设立咨询点等多种形式,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相关法规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坚持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传染病管理、预防治疗等相关知识作为卫生技术人员“三基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举办各类形式的培训班,加强对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据统计,一年多来,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8000多份,悬挂横幅20多副,刷写宣传标语400多条,接受咨询6000余人,举办各类培训班17场次,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通过宣传培训,增强了社会各界人士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了解和支持,进一步加强了我县公共卫生工作,为顺利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面对突袭而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年5月国务院紧急制订并公布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全县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领导,根据区、市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县成立了平罗县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平罗县卫生局。实行防“非典”工作县级领导分工责任制,制订了《平罗县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方案》,明确了卫生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确保了防“非典”工作措施的全面落实。县卫生局设立了应急指挥中心,下设卫生检疫、医疗救治、后勤保障等组织。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应急为主、平战结合,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以专为主、群专结合”的原则,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切实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做好防治“非典”工作的紧急通知》,把贯彻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同其他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县卫生局也把贯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工作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卫生工作计划,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同各医疗卫生单位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并进行经常性检查和定期考核,年终兑现奖惩。

结合“非典”和人间禽流感防治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加强了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工作。一是制定并完善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工作预案》、《发热病人预警监测工作方案》和《人间禽流感预防控制工作预案》,为传染病疫情的预警、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理等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指导依据。二是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并组成了疫情监测、调查处理、消毒隔离、医疗救治等若干分队,为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提供了组织保证。三是为满足“非典”等重大传染病的集中救治和观察鉴别,筹集资金在县人民医院改造建设了发热门诊和隔离观察病房,在原县中医院住院部建立了配备60张病床的医学隔离留验观察站(可随时启用)。四是在县人民医院传染科病房建成了具有30张病床,配备了先进设备的传染病房,配齐了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为各类传染病人的科学、规范救治创造了条件。年全县先后共出动疫情应急出理350人次,组织调查处理传染病疫情26起,对258名可疑症状者和接触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集中医学隔离留观、家庭留观人员3614名。

(三)、强化措施,组织各医疗卫生单位认真开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认真落实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制度,建立了以县卫生防疫站为龙头,县乡医疗单位为枢纽,村级医疗站为依托的传染病监测报告网络,实行传染病填卡逐级上报制度。自开展防治“非典”和禽流感工作以来,全县上下进一步完善了传染病管理和疫情报告相关制度,实行了“非典”和人间禽流感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县卫生局和卫生防疫站设立了疫情室,公布了疫情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开通了“国家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专报系统”,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县卫生局还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门诊医务人员对就诊病人进行门诊登记和可疑病人筛查,对传染病依法进行填卡报告。通过实行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制度,确保了发现疫情及时上报,杜绝了漏报误报现象,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快速反应能力。

(四)、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完善公共卫生配套建设。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克服县财政困难的实际,不断加大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优先保证了预防保健事业经费的投入,保持对防疫站、保健所正常经费的足额拨款。坚持将农村预防保健经费10万元和结核病控制经费3万元列入财政预算,给予及时足额划拨。加大跑项目、引资金工作力度。自年以来,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对县医院、中医院门诊部和住院部、防疫站疾控楼和全县绝大部分乡镇卫生院进行了翻建,使全县卫生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引进和购置了大量医疗诊断治疗设备,为大部分乡镇卫生院配备了B超、X光、心电图机等新三件,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医疗诊断条件和诊疗质量,提高了乡镇卫生院对于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应激能力。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提高,目前全县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尤其在年非典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和重大灾害救治工作中,暴露出了全县公共卫生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

(一)、突发公共卫生问题的预防、预警、应急控制处理缺乏统一、科学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尚不完善。

通过“非典”防治工作,我们虽积累了一定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但从“非典”防治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却不容忽视:一是部分领导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工作不重视,没有真正认识到建立公共卫生机制的重要性,没有从预防、预警方面去长远考虑,存在遇到突发事件盲目应战的思想;二是部分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工作中存在相互不协调,相互推诿的现象;三是部分农民群众对县委、政府的决定不理解、不支持,有的还持有反对态度。

(二)、公共卫生相关的基础设施、设备配套严重滞后,农村卫生工作发展缓慢,卫生技术水平、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较低。

目前我县虽已形成设施和功能相对齐全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和服务体系,但公共卫生基础建设工作仍很薄弱:一是各医疗单位业务收入的决大部分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无力购买医疗设备和引进新技术,普遍存在医疗设备落后,技术条件差的现象;二是由于各乡镇卫生院受房屋条件所限,均没有设立规范的传染病门诊,容易造成医源性感染和传播,存在医疗隐患;三是县卫生防疫站虽然新建了疾病控制中心大楼,但建设资金不足,缺口40万元,同时由于缺乏设备配套资金,无法配备较先进的检验设备,而现有的检验设备比较落后,无法适应当前疾病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需要。四是平罗县医院业务用房严重不足,制约了急救业务的开展和传染病的管理工作,医疗设备陈旧,“120”急救系统及车载设备几乎没有,只能应付一般情况的急救和普通传染病的治疗需要,不具备应对较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条件。县医院的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条件简陋,设置床位少(仅为6张),一旦发生多例“非典”病人,将无法应对。且县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设在医院内,与其他病员及医院职工家属区较近,无隔离带,容易造成医源性感染和传播。五是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职能不明确,功能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强,乡镇卫生院重医轻防、公共卫生科室不健全或形同虚设,村卫生室只顾追求经济利益等问题仍然存在;六是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纽带,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未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七是县、乡(镇)两级政府未能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以及村委会的作用,应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寓条于块,条块结合,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预防、预警、控制和处理综合应急机制。

(三)、经费紧缺,限制了公共卫生尤其是预防保健工作的广泛有效开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县卫生防疫站除搞好计划免疫和结核病防治外,还相继开展了慢病防治监测、爱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卫生执法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职业病监督等一系列专项工作,而这些项目所需经费均未列入县财政预算。同时由于工作量的增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增加,但县财政对此实行增人不增支,自收自支的政策,导致医疗单位出现缺人才但又用不起人才的现象,业务经费的投入不足和人才的短缺限制了我县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乡镇卫生院作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枢纽,肩负着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工作,承担着大量的预防保健任务,许多工作都是无偿服务。近年来由于县财政经费较为紧张,划拨给乡镇卫生院的经费只是职工档案工资的60%,相当于职工工资总额的30%~40%,而业务收入又无法弥补职工工资的缺额部分。工资待遇低,加上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差,造成乡镇卫生院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到农村卫生工作的质量。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工作任务

(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

1、建立健全全县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指挥和组织系统。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重大突发事件的统一领导,明确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职责任务,形成以卫生部门为主,部门乡镇协调配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控预警和应急处理联动机制,为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提供组织保障。卫生部门也将成立相应的指挥协调组织,负责医疗卫生单位的预防控制和应急救治工作,实行科学分工,分级负责,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制度。

2、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监测和报告制度。建成以县卫生局为中枢,县级疾控、医疗、监督机构为技术依托,以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为延伸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和预警网络,进一步规范监测、报告和分工协作制度。

3、加强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警机制。进一步整合“非典”、禽流感防治、食品卫生安全、职业中毒、重大灾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修改完善各类应急预防控制措施,科学分工,严格责任,逐步建立起包含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在内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

4、建立全县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队伍。加强对全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广大卫生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以及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并对应急救治队伍每年实行专门强化培训和定期演练,努力造就一支名副其实的专业应急救治队伍。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需要,本着业务覆盖全面、技术过硬、组织严密、反应迅速、协调高效的原则,在县级医疗卫生单位择优选拔各个相关业务的技术骨干,组成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队伍,配备相应的车辆和设备,并分设各个专业应急工作组,适应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专业需要;同时在各主要业务单位组建应急工作后备梯队,以应对重大灾害事件的后继处理之需。

(二)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基础建设,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公共卫生工作的硬件条件。

1、积极争取政府和上级卫生部门的政策、项目支持,加大公共卫生基础建设投入,改善县乡二级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工作硬件设施和仪器设备配置,同时确保政府对公共卫生工作相关经费的必要投入,本着协调同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公共卫生投入适度超前,按比例逐年增加,尽快使原本比较薄弱的公共卫生工作得到有效地改善和加强。

2、建设设施配套先进、功能齐全的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借助国家加大公共卫生建设投资的良好形势,积极争取县疾控中心设备配套项目,全面进行技术设备配套和更新,满足重大传染病、公共卫生、职业卫生等技术检测工作需要。

3、在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同时,争取国家政策项目支持,建设卫生监督执法指挥调度中心,配备监督工作必备的车辆、设施,充实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为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相应的硬件条件。

4、加快县医院传染科病房的建设,积极利用国债资金,按照新时期传染性疾病应急救治工作需要和《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在平罗县中医院旧址新建一座高标准、高配置的传染病楼,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医疗垃圾焚烧等设备,并对原中医院旧病房进行改造,开设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及医技科室,同时应通过多方筹资,购置呼吸机、监护仪、X光机等设备,加强对传染病区的装备。新建的传染病楼将承担全县重大传染病的集中收治处理任务。

5、改扩建平罗县“120”急救中心,拟新建业务用房1500平方米,规划建立一个急诊手术室、血液净化室、急诊内、外科病房,扩建临时输液室、观察室、抢救室、内外科诊断室及会诊室。急救中心将新增呼吸机、心脏除颤仪、监护仪、心脏临时起搏器、心电图机、血透仪及附属设备、手术室设备、救护车及车载抢救设备,对现有部分老化设备进行更新。进一步发挥急救中心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事故中的重要作用。

6、以农村为重点,加强基层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基本建设。继续实施以房屋建设和基本设备配套为主的农村医疗机构“三项建设”,力争在5年内实现乡镇卫生院诊断急救设备的新三件(心电、B超、X光)的普及配置;在10年内实现急救设备洗胃机、呼吸机、心电除颤仪、麻醉机、尿、生化分析仪等设备在中心卫生院的普及。

篇7

1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均等的现状

1.1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增幅与卫生总投入增幅不均等2009年全市基本公共卫生费用占公共卫生费用的比重为34.65%,占卫生总投入的比重仅为5.16%,人均基本公共卫生费用为15元;2010年全市基本公共卫生费用占公共卫生费用比重为29.36%,占卫生总投入的比重为4.26%,人均基本公共卫生费用为15.68元。可以看出2010年基本公共卫生费用在绝对数上得到了增长,但基本公共卫生费用占公共卫生费用的比重却由2009年的34.65%下降到了29.36%,下降了近五个百分点,占卫生总投入的比重从5.16%下降到了4.26%,基本公共卫生投入还较低,且增长缓慢,跟不上医疗发展和公共卫生发展水平,还应进一步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的投入水平。

1.2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资源配置、需求、项目成本等方面不均等

1.2.1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均等财政收入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保障,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财政收入的增长对于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的增长来说是滞后的。目前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上,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是房屋、设备、还是人员素质上,均落后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截止2009年,以农村人口为主的“两翼”(东南翼和东北翼),每千常住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3.2、2.71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1.49、1.25人,而主城发达经济圈相应指标分别为5.39和2.21人,均高于“两翼”地区。

1.2.2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不均等2009年医改方案才将农村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因此,对于农村的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历史的积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起点低、保障范围广和资金需求量大。同时在人口结构上,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的较多,常住人口多为老人和儿童,而老人和儿童都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对象,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比例相对较高。同时受农村医疗条件落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能力弱的影响,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大与提供能力低的矛盾加剧,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均等现象突出。

1.2.3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不均等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费用不一致,这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开展服务成本远远高于城市地区,特别是重庆山区,农村地区交通不方便、居民分散,卫生人员在开展家庭访视、健康检查时,往往会花费比城市更多的时间。因此按照同一成本标准,不利于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造成城乡居民享受服务的不均等。

1.3地区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均等

1.3.1地区间财力不均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政府对卫生特别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往往受政府财力的影响[4]。目前重庆市区县间财力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区县间人均财力差异较大,仍有27个区县人均财力在10万元以下,最低的仅有5.8万元。财力均等化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是城乡群众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有力保障。受地区政府财力影响,各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存在较大差异,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均等。

1.3.2地区投入不均等重庆市各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主城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无论是支出总量还是人均经费上都高于其他区县,出现中间高四周低的局面。2010年主城九个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费用达到17.78元。而渝西、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费用仅为15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中央财政对东、中、西部采取了不同的补助标准来调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带来的差异,而对于各区县的经济水平和财政实力的差异,市级财政却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控,市级对各区县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负担比例一致,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依然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以看出,重庆市各区县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而由于经费投入的差异还会带来设备、服务质量等一系列的差异,因而这种差异会进一步影响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进程。

1.4不同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助不均等截止2010年,各区县政府投入仍存在明显不足,且主城区和周边区县有较大差异。2010年武隆、南川、开县财政补助比例较低,财政补助在整个基层卫生机构总收入中的比例分别为25.5%、26.4%和34.1%,而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近四分之三,药品收入仍然达到15.8%,而南岸区基层机构业务收入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不足30%。财政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滞后,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且严重不足,“重医轻防”、“以药养医”、“以医养防”现象还未得到根本性转变,依然有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把主要精力用于“抓收入、发待遇”,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趋利行为导致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

2对策建议

2.1加大投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也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目标。首先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中,促使政府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从而能加强政府的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及时拨付和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其次,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零差率和运行补偿政策和公共卫生服务专职人员编制政策,并把相应经费纳入财政预算[5]。再次,根据经济水平、医疗技术水平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的发展,建立稳步的筹资增长机制,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顺利提供。众所周知,我国在农业、教育、科技的支出方面都有法定的增长比例,确保了农业、教育和科技投入的保障,在经费得到保障下,我国近年来在农业、教育和科技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可以看出,稳定的投入增长对于发展社会事业具有巨大作用。因此,发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可以考虑参照农业、教育和科技方面的法定增长比例,确保服务经费的增长与经济发展和生活消费水平、医疗技术水平和群众需求相适应。

2.2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分配建立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合理分配方式,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分配到各个项目中,确保各项目的顺利开展。首先应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规范,结合重庆自身的经济和自然地理情况,制定适合本区域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规范,并根据规范的流程和要求,测算开展各项服务的成本;其次,在测算成本时,还应把地理交通条件纳入成本构成中,从而把农村地区开展相同工作与城市社区成本消耗区别开来,进一步合理分配人均经费。最后,根据各项成本测算结果合理分配各项服务在不同地区的人均成本。

2.3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2.3.1完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政策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机构,完善乡镇卫生院的补助政策,确保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首先要在严格界定功能和任务、核定人员编制、核定收支范围和标准、转变运行机制的同时,政府负责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其次,大力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使其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2.3.2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由于重庆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整体水平还较低,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首先应进一步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在全市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中,要坚持向贫困区县特别是农村地区倾斜,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

篇8

摘 要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新增加了“待摊支出”科目,通过该科目的定义、科目设置、核算内容、归集方法、以及期末在医疗支出、公共卫生支出之间进行分配,并对其相关的业务进行了会计处理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待摊支出 会计处理 业务讨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设置了“待摊支出”科目,核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组织、管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活动等日常发生且需要分摊至医疗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的各项间接支出,并且应按照待摊支出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期末将本科目余额按照职工人数、场地面积等合理可行的分摊标准计算,并分摊至“医疗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中进行具体反映和详细核算。

一、业务处理规则

费用报销、领用物资、购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应付职工薪酬等日常业务,借记“待摊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库存物资”、“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占用(在建工程占用)”;同时借记“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待摊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

二、应用举例

(一)经济业务

XX乡镇卫生院担负着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基建设备补助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结算,本月发生的有关经济业务如下:

1.支付综合楼修缮费用30000元,其中财政补助拨款20000元,非国库财政补助10000元。

2.办公室报销差旅费1000元、会议费800元。

3.外科领用卫生材料一批1200元,财务科领用办公用品一批800元。

4.儿科主任外出参加公共卫生业务培训,报销会议费1300元,冲减原借款1300元。

5.组织慢性病防治、妇幼健康教育活动,领用卫生材料3000元,以现金支付宣传费等公用经费2300元。

6.支付计算机耗材款300元,其中外科80元、儿科100元、院长室120元。

7.购买医院管理软件一套150000元,其中申请财政补助100000元、自有资金50000元。

8.购买空调三台18000元,其中办公室一台5000元、急诊室二台13000元。

9.购买X光机一台450000元,全部申请本级财政补助予以支持采购。

10.计算本月职工薪酬90000元,其中行政后勤10000元、医疗支出60000、公共卫生支出20000元。

11.月末按照医疗支出、公共卫生支出的分摊比例,对“待摊支出”明细科目的汇总数进行分摊。

12.月末登记总账、明细账,并且结账、转账。

(二)会计分录

(1)借: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综合楼20000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20000

借:待摊支出――非财政资本性支出 1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

借: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30000

贷: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占用 30000

(2)借:待摊支出――其他公用经费――差旅费 1000

――会议费 800

贷:现金 1800

(3)借: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 1200

待摊支出――其他材料支出800

贷:库存物资――卫生材料1200

――办公材料 800

(4)借: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 1300

贷:其他应收款――儿科主任 1300

(5)借: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 5300

贷:现金 2300

库存物资――卫生材料 3000

(6)借: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 180

待摊支出――维修费 120

贷:现金 300

(7)借: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无形资产 100000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100000

借:待摊支出――非财政资本性支出50000

贷:银行存款 50000

借:无形资产――管理软件150000

贷:固定基金――无形资产占用 150000

(8)借: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 13000

待摊支出――非财政资本性支出 5000

贷:银行存款 18000

(9)借: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X光机450000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450000

借:固定资产――专用设备――X光机450000

贷: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占用 450000

(10)借: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 60000

――公共卫生支出20000

待摊支出――人员经费 1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90000

(11)“待摊支出”科目借方余额为77720元,其中分摊至医疗支出为57247.11元、公共卫生支出为20472.89元,分摊明细汇总表如下:

根据上述分摊表,进行账务处理如下:

借: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人员经费 7365.82

――其他材料支出 589.27

――非财政资本性支出 47877.80

――维修费 88.39

――其他公用经费 1325.85

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人员经费2634.18

――其他材料支出 210.73

――非财政资本性支出 17122.20

――维修费31.61

――其他公用经费 474.15

贷:待摊支出――人员经费 10000

――其他材料支出800

――非财政资本性支出 65000

――维修费 120

――其他公用经费1800

(12)月末登账结账转账(略)。

三、需要讨论的问题

(一)公共卫生的界定

我国公共卫生的内涵及领域至今尚无统一认识和明确定义,尽管在中央文件中多次出现“公共卫生”的字眼,但对其内涵的认知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我国应有相应的权威机构或授权研究机构来界定公共卫生的内涵和范围,便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真实、准确地归集和核算国家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投入和使用。

(二)医务人员兼职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时,如何进行核算

基层会计制度只是笼统地对“日常发生且需要分摊至医疗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的各项间接支出”列入“待摊支出”科目核算,而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工作中,除了管理工勤科室外,不可能将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完全独立分离。

当一个特定科室的医务工作者兼职进行这两项服务工作时,如何来记录对应的工作量、人工耗费及物品支出;又比如组织医务人员参加抗震救灾、突发疫情防治等工作,如何来核算确定公共卫生支出的工作量及相应耗费。这些情况都需要国家出台实施细则加以量化和规范,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怎样的分摊标准才算合理

基层会计制度提出采用“合理可行”的分摊标准进行分摊,列举了“人数比例、房屋面积”参考标准,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这些分摊标准相对固定、核算简单,但没有与“医疗支出、公共卫生支出”这两种支出的动因相关联,分摊结果很粗放。

在信息化的时代,应该尽可能科学合理地反映价值的形成过程。比如参考采用医疗卫生收入比例、医疗卫生支出比例、增长比率、绩效考核指标等动态标准来分摊,是否要比人数、面积等静态标准更客观、更合理一些呢?

(四)多期间多样化分摊问题

“待摊支出”科目账务处理规定“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尚未分摊的待摊支出余额,但本科目年末应无余额”,这就产生了一个多期间分摊不均衡、同期间分摊比例多样化的问题。举例说明如下:

(1)在12月份用自有资金购买一台设备,计划其后的8个月分期摊销,但会计制度规定年末应无余额,那么该项支出必须在本月分摊完毕,这将出现费用分摊极不均衡的情况。

(2)在该科目下,日常费用性支出类明细科目当月分摊完毕,资本性明细科目仍有余额,这在分摊模型上出现多样化的现象。

(3)在该科目下,一种费用(电费)的分摊,如果本月采用按面积分摊,下个月采用按人数分摊,不同期间的分摊标准不统一,这也影响分摊结果的准确性与可比性。

这些问题都需要国家出台实施细则予以说明,并且征求各地的实践效果,充分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情况,以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有效地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篇9

现就我区进一步完善政府基层卫生事业投入政策提出如下意见: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财社〔〕66号)省财政厅和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基层医疗机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卫办发〔〕25号)及省财政厅、省卫生厅、省劳动和社会保证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方法>通知》财社〔〕9号)等文件要求。

一、完善政府基层卫生事业投入政策的基本原则

一)保证基层卫生重点领域的需求。政府卫生投入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为中心。重点用于公共卫生、农村卫生、乡村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证,鼓励在以上各个方面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二)坚持政府主导。

三)转变机制。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制转变和效率提高。同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提供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进行量化考评,并将考核结果与政府投入相结合,不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加强完善政府基层卫生事业投入政策的组织领导

由区人民政府区长任组长,成立区完善政府基层卫生事业投入政策工作领导小组。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财政局、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证局、区编办、区发改局、区民政局、区卫生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区财政局)由区财政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负责对完善政府基层卫生事业投入政策的研究,保证经费的落实和监督,探讨和建立长效弥补机制等方面的工作。各乡、街道办事处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政府基层卫生事业投入政策落实到位。

三、明确政府基层卫生事业投入的范围和方式

一)健全公共卫生经费保证机制

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使城乡居民都能平等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卫生院等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需经费,由政府根据其服务人口和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数量、质量和单位综合服务本钱,全面考核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核定政府补助。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突出公共卫生问题状况,逐步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逐年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

合理安排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国家免疫规划、孕产妇叶酸增补、孕产妇艾滋病检测、免费婚检和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需资金。根据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需要。

政府投入解决妇幼卫生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问题,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已经实行全额预算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所需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根据发展规划及财政的接受能力由政府统筹布置。近三年内。全额安排所需人员经费、业务经费等。

区政府将统筹安排给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凡上级对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的投入经费。

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补助政策

1.补助范围

严格界定其功能和任务、核定人员编制、核定收支范围和标准、转变运行机制的同时,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政府负责各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行。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对乡村医生承当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

2.补助方式

1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助方式

由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布置。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

依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方法核定补助,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人员经费按定员定额的方式核定,医务人员工资待遇依照本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水平予以保证。业务经费根据核定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数量、质量和成本定额(剔除人力本钱)等综合核定。

根据服务人口、单位综合服务利息及核定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数量、质量核定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落实国家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政策。实行政府购买。中央、省、市级政府补助的基础上,随着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的扩大,逐年增加区级政府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

实行零利润销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政府每年按药品销售总额的15%予以补助,或者按核定的机构药事费予以补贴。

所需经费区政府予以适当补贴并逐年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可安排5%医务人员进行学历、岗前、岗位、进修等培训。

2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补助方式

同时区妇幼保健院编制内人员经费在两年内分批给予全额保证。对区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防办、血防站四个预算单位人员经费给予全额保证。

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承当的公共卫生服务和项目所需经费给予全额保证。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专项经费在政府财政预备费中按实支付。

3对公立医院的补助方式

由政府根据轻重缓急和接受能力逐年安排所需资金。对公立医院编制内人员实行定额补助,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对承担紧急救护等任务给予适当补贴。进一步探索对区人民医院、口腔医院、肛肠医院等公立医院改革的投入保证机制。

4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助方式

设备配备、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与适当的支持。公共卫生服务依照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满意度进行购买。

三)落实基本医疗保证补助政策

落实和完善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安全的补助政策,继续依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政府补助规范。继续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大救助力度。

四、加强对政府基层卫生事业投入的管理监督

一)区财政、发改等部门要切实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具体实话方法,合理安排资金。

二)政府卫生投入资金应依照合法、科学、公开、公正、规范、透明的原则进行分配。

三)区财政、发改、卫生、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要加强对政府卫生投入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监测评估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考评结果要及时公开,接受监督。

四)政府专项补助支出应依照国家关于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要求。加快项目资金使用进度并对资金流向进行监控。项目所需设备和劳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推销法》等有关规定实行政府推销。医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应通过公开招标等政府推销方式确定。

五)有关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平安机构新建、改扩建工程建设和限额以上的大中型医疗设备购置项目必需符合区域卫生规划要求。经项目主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综合平衡、审批后列入年度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严格禁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贷款行为,限制公立医疗机构的贷款行为。社会力量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项目,也要纳入国家基本建设顺序管理。

并按有关规定落实项目建设稽查、审计、竣工验收等制度。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基本建设工程项目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保证招标、投标工作公开、公正。工程项目要严格依照批准的预算规模、规范和内容建设。规范管理,建立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篇10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资金 使用效率 注意问题

首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每年的工作安排中应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制定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分配计划,将本年度的公共卫生资金安排细化和明确下来。这种全局性的、科学性的安排对于提高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的利用效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各单位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工作情况制定计划安排,科学测算各项服务的补偿水平。因此,在制定计划前必须根据本年度工作安排进行预算编制,在预算科学合理的情况下,根据工作质量的完成效果进行对应性的标准浮动,即制定符合工作完成质量的标准。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更要确保资金使用效率。

实行专账管理。根据《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在新的基层医疗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下,属于国家、省、市、区各级专项补助的公共卫生资金的支出已经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日常开支,因此必须对基本公共卫生资金实行专账管理。财务部门在资金管理时将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独立出来实行专账和封闭管理。这样便能够保证基本公共卫生资金在支出中的实际支出情况,避免因基本公共卫生经费预拨不及时、无形挪用基本医疗资金而不知情的情况,不仅预防了基本公共卫生资金被其他资金占用,也保证了对基本公共卫生资金支付使用情况的控制。此外,专账管理能够对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的支出使用情况起到监督的作用,保证资金支出的准确性,有利于及时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使用进度、结余情况。

实行项目管理。编写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书,制定基本公共卫生年度工作方向和内容,并根据工作内容编写项目资金费用预算,对每个项目执行中的人员经费支出、材料支出、劳务费支出等做出满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考核、财政、审计等所需的报表和各种专项检查需求的备查账本。项目管理的难度在于对全部项目的综合考虑,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颇高,涉及到财务软件的运用和技术人员的需求,因此,对基本公共卫生资金实行项目管理需要相关部门全力协助和强大的信息软件技术的支持。

及时核算和支付人员补助资金。这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各个时间段做好年度基本公共卫生的工作量核算,根据核算发生的工作量支付所需基本公共卫生劳务费及其相关人员经费支出。在保证发放资金和工作量匹配的同时,基本公共卫生资金发放还应该保持一定的可调节性,防止工作过程中不可预测的支出的部分。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血液检查时所需验血试纸是否与体检人数相匹配,工作人员工作所用的试纸是否多于体检人数,而不至于试纸不够或者剩余过多。及时核算和支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对项目服务的开展具有极强的控制力,不仅能及时了解到服务进展情况,还能及时应对卫生服务过程中出现项目资金短缺或积压的问题,更能有效提高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的使用效率。

规范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的使用。《关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的通知》明确指出补助资金不得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和人员培训方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技术支持和所需设备则另外由财政预算开支,无需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公共卫生资金中列支。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时要合理分解各项工作任务,明确各项工作实施内容,使基本公共卫生补贴资金使用规范,符合资金管理要求。

合理支出网络信息的维护费用。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中的任何一项工作的运转都离不开网络信息。而网络信息的维护更是维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序、正常运作的重要环节,对基本公共卫生资金使用效率的控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直接相关的网络信息维护费用也属于公共卫生资金的支出范围。加强对网络信息维护费用的控制和利用有利于提高公共卫生资金的使用效率。

日常收据信息归类整理和报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涉及到许多细小经费的开支,如水电费、咨询话务费、宣传手册费等。此类开支与医疗机构日常开支容易混在一起支出,较难区分,在大多数单位中,在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没从源头上区分支出的依据,缺乏有效控制和管理,令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支出经常当作是单位日常业务经费来支付,造成了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已完成,基本公共卫生经经费未使用,另一方面却增大了业务经费支出的现状,造成基本公共卫生资金冗余。因此应完善支付信息数据的整理机制,加强凭证报销管理,严格区分支出类别,按照各项业务开展真实情况支付相关费用。

建立专门的基本公共卫生资金运转监督小组。目前对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的监督大多流于形式或根本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导致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没有设立专账,流动和使用情况模糊不清,造成本项目资金的长期积压。建立专项资金监督小组,定期考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的运转情况,预防出现资金积压、违规或超范围使用资金现象,分析各种不合理使用资金的因素,及时纠正错误的资金使用方向,对使用缺漏项及时,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截留和挪用,确保资金支出合理、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社区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利用;满意度

社区卫生服务是被大多数国家认可的最佳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已成为城市卫生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对于野健康中国2030冶的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1]。该研究欲比较某市居民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的变化情况,分别于2012年和2014年对该市4个社区居民以户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其中,2012年为基线情况调查,2013年对该市4个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模式进行干预,2014年为干预后情况调查。对该市公共卫生服务改进情况进行总结并对目前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为该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及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以新疆某市为研究区域,采用分层系统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4个社区,分别于2012年和2014年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以家庭为单位,每个家庭一份问卷,问卷中包括对每个家庭成员的调查,对居民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利用及满意情况进行调查,在各项目统计及计算过程中均以人数进行计算。2012年调查了210户家庭共566人,回收有效问卷210份,2014年调查了244户家庭共597人,回收有效问卷243份,问卷有效率分别达100.00%和99.60%。

1.2质量控制

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并通过预调查对问卷进行完善。调查中,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完成问卷。调查结束后,对问卷进行现场复核。问卷由双人录入并进行复核与逻辑纠错。该研究为小样本抽样调查,且此间由于拒访、人员流动、自然减员等因素使2014年的调查对象与2012年并不完全相同,但为了避免地区不同引起的差异两年调查的人群均来自相同社区。

1.3统计方法

利用EpiData13.0建立受访者调查问卷数据库;利用SPSS17.0对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

2结果

2.1社会学特征

2012年和2014年调查家庭的平均人口数集中在3~4人,分别占总调查户数的44.29%和43.62%。2012年和2014年的受访者中女性分别占52.83%和55.28%,男女性别比分别为院89.3颐100和80.9颐100;受访者以中老年人为主,年龄主要集中在40耀64岁且2014年均多于2012年,两年19~39岁、40~64岁、65岁以上组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1.57%和23.13%、40.82%和45.61%、25.67%和26.55%;其中白领和自由职业者(包括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办事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占的比例最大,2012年和2014年分别占74.19%和73.59%;受访者收入大多集中在5000元以下,两年各占73.59%和76.73%。受访者除年龄、职业和收入外(2值在17.328~48.195之间,P值在0.000~0.001之间),2014年与2012年相比其他社会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见表1。2012年和2014年受访者自报慢性病的患病率分别为24.44%和25.55%,2014年较2012年有所提高。

2.2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的知晓情况

通过调查了解到2012年和2014年受访者从家到最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时间基本在30min以内,分别占当年受访者人数的99.47%和97.58%,其中在15min以内的各占93.62%和88.43%。调查结果还显示2014年受访者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和经费的了解情况均低于2012年。其中表示了解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的居民两年中分别占10.60%和6.30%;2012年有10.10%、2014年有4.10%的居民表示知道国家按人头划拨公共卫生经费,其中又分别有24.60%和11.10%的居民知道上一年该市公共卫生经费标准。与2012年相比,2014年受访者通过电视、网络和社区医生获取信息的比例有所提高,分别由2012年的23.70%、6.80%、6.50%提高到2014年的38.40%、10.20%、9.70%。而通过社区宣传栏,报纸、杂志获取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的比例有所下降,分别由2012年的24.80%、27.20%下降到2014年的19.80%和19.60%。2014年与2012年相比受访者获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渠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8.956,P臆0.01)。见表2。

2.3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利用及满意情况

2.3.1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情况与2012年相比,除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和卫生监督协管项目外,2014年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均在80%以上。增幅比例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孕产妇健康管理、0~6岁儿童健康管理和预防接种,分别由2012年的65.9%、76.4%、79.8%提高到2014年的85.1%、83.9%和87%。其中降幅比例最大的为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由2012年的89.9%下降到2014年的69.6%。比较发现除孕产妇健康管理(字2=9.758,P约0.01)、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2.5,P约0.01)两项外,其余项目两年需求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见表3。2.3.2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2012年和2014年分别有65.40%和58.50%的受访者表示曾接受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2014年有所下降,受访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732,P臆0.05)。与2012年相比,2014年接受过社区体检的比例由24.6%提高到36.4%,接受过慢性病用药指导的比例由8.9%提高到19.2%。相比之下,健康档案和健康讲座的利用率则由2012年的30.7%、17%下降到2014年的23.2%和4.4%。经比较2012年和2014年受访者对各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利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86.424,P臆0.01)。通过对未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受访者调查发现,不选择社区就诊的首要原因是受访者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技术水平低,选择此项的受访者比例由2012年的28.21%提高到2014年的42.6%;对社区医生不信任的比例两年分别占14.1%和17.0%;而认为社区设备不全不就诊的受访者比例由2012年的51.3%下降到2014年的19.2%;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环境差的比例由2012年的12.8%下降到2014年的4.3%。两年未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5.543,P臆0.01)。见表5。2.3.3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满意度受访者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持满意态度的比例由2012年的71.6%提高到2014年的81.2%;感觉一般的比例由2012年的27.6%提高到2014年的16.40%;对服务不满意的只占极少的一部分,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服务态度和设备差。两年受访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意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4.746,P臆0.01)。

3讨论

3.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政策的获取渠道及知晓情况

居民获取政策信息的渠道会影响其了解政策内容的及时性和了解程度,并最终对政策的落实情况产生影响。调查显示,2012、2014年该市居民获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的途径基本相同,依次为电视、社区宣传栏和报刊杂志;2014年,通过电视、网络和社区医生获得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的居民比例较2012年有所增加。另一方面,该市居民对国家公共卫生政策的知晓率偏低。两年中表示了解国家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的居民均不足11.0%,表示知道上年度公共卫生经费标准的居民均不足25.0%。此结果反映出该市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宣传力度仍有待提高[2]。社区卫生机构和社区医生作为此项政策的落实者及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有责任、有义务充分利用工作的便利,向居民大力宣传国家的卫生政策,逐步转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此外,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电视、报纸、社区宣传栏等[3]形式已不能适应及时传递信息、短期内迅速扩大信息覆盖面的需要。如何将互联网、微信等信息传播媒介用于卫生政策信息的传播是新时期对卫生事业管理者和卫生服务提供者提出的新要求。

3.2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随着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的落实,该市居民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居民对慢性病患者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的需求较2012年均有较大比例的提高。表明,通过近6年的发展和2年的持续努力,该市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已深入人心,被居民所认可和接受。而居民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持续增长的需求也对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奠定了基础。同时,居民对针对特殊群体服务的需求增加则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群慢性病患病率较高的现状[1]及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有密切的关系。而调查显示,2014年居民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卫生监督协管3类服务的需求与2012年相比不升反降,最多的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社会普遍对精神疾病患者存有歧视,且精神类疾病诊疗的专业性导致社区卫生人员基本不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使大多数居民无法直接感受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所带来的效果或认为效果不明显,从而影响了其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卫生监督协管所涉及的服务对象多与特定的目标群体或组织有关,且此类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服务效果无法在短期内观察到,导致居民对此类服务需求不足。

3.3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比较两年该市居民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可以发现,2012年和2014年表示曾利用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居民均不足60.0%,且2014年较2012年有所降低。而居民不愿意利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原因主要是社区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低和对医生的不信任。已有研究显示,社区卫生机构经费不足[4-5]、设备落后[6]、社区卫生人员素质不高[4,7]等问题一直是阻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影响居民利用社区卫生服务[8]的主要因素增加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及对社区医生的培训力度[9],转变我国卫生领域重医轻防的观念和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错误认识,提高居民对国家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的认知,依然是目前提高居民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途径。该研究结果显示,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居民的利用率差异较大。同2012年相比,2014年居民利用率增高的服务项目是健康体检和慢性病用药指导,降低的服务项目是家庭健康档案和健康教育服务,而两年居民对孕产妇和0~6岁儿童管理项目的利用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分析原因首先与一些项目只针对特殊人群有关,如健康体检和慢性病用药指导,再加上人口的老龄化加剧[10]、人群慢性病患病率的逐年增高,以及老年人对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的青睐[11]使得居民对这两项服务的利用率提高。其次,多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存在健康档案建档率高,而更新和利用率低[5]和社区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陈旧的问题,使得居民对这两项服务的需求不足,利用也不足。最后,也与公共卫生项目开展的难易程度有关,与健康体检和慢性病用药指导相比,孕产妇和儿童管理对专科的医学知识和技能[6,12]的要求更高,而目前社区此类服务的质量并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的需求,同时也与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十分关注孕产妇和儿童的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持续的、有目标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使各项公共卫生项目齐头并进的关键。

3.4居民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

篇12

1.1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的含义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是指以社区为单位,通过卫生管理部门遵循卫生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对社区内卫生,居民健康或就医的检查情况记录在案的文字材料,具有历史性,更新快、条理性等特点。加强对档案的管理不仅利于社区居民的健康,更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方式之一。

1.2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意义重大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是为社区公共卫生的各项工作更好的开展和任务的落实服务的,是关乎民生与社区和谐的关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力度决定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项工作成果的大小,各级档案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对此给予高度关注。

1.3 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为提高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提供依据

通过对就医环境、药物齐全度、医院设备、医务人员医疗水平、服务态度、医药费用合理度等方面的记录,才能有据可查,有理可依,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运用正确方式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地把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好。因此档案部门应该及时更新居民的卫生健康信息、卫生设备运转状况,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全面更充足的条件保障。

2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服务的现状

2.1 信息化滞后

如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建立了健全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但社区卫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尚缺乏全国性的指导标准,而且现有市场的软件标准不尽相同,信息技术比较滞后,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软件多样,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管理难统一的问题。由于科技技术的滞后,导致各个卫生管理档案部门信息资源缺少共享,容易无法满足对社区居民的医疗需求,会限制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2.2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者意识薄弱,法制不健全

在这方面的档案专业人才缺乏,队伍不够稳定,而且缺乏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水平不高,导致资料收集不全面,会严重影响卫生档案管理和工作的正常开展。 社区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利用率较低 ,掌握不足,不容易利用信息化软件去分析病情,违背了社区卫生服务意愿, 不利于社区居民的康复治疗。

2.3 社区公共卫生管理档案经费投入少,保护条件差

由于资金、意识观念等限制,部分档案基础设施不完善,保管条件差,不利于档案的管理和利用。

2.4 社区居民认同度不一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的建设和管理与社区居民息息相关,只有社区居民积极配合和参与才能发挥档案的最大作用,然而如今依然存在一种现象,居民往往不重视档案的记录,并且由于卫生部门的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居民甚至不理解卫生档案的含义及作用,有些知之甚少,并且对涉及个人隐私的记录文字不信任,不愿意把自己的健康情况如实的记录下来,也对档案管理的真实性和时效性造成威胁。

3 如何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3.1 建立健全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系统

社区卫生档案管理者要负责不断完善档案管理体制和档案整理的操作规范,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利用和管理社会资源,构筑新型城市社区卫生档案管理的服务体系,努力保障保存社区群众的卫生健康档案的全面性,为居民的健康提供记录。

3.2 依托信息技术,建立健康档案

加强医卫结合,在日常诊疗服务中,每位接诊医生在根据现有的居民健康档案做出临床诊断的同时,也应同步检索健康档案的完成情况,做好档案的更新、完善工作,以便于对不同的居民分别采取跟进措施。对于居民数量的巨大,应积极开发应用软件,依托现代信息系统,通过自然就医的方式建档,并建立真实、完整、可连续使用的电子健康档案,全面提高健康档案的质量。

3.3 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依托卫生档案规范开展卫生管理工作,同时充分利用随访服务的机会,及时完善、更新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包括其家庭健康档案。对辖区内未建档居民,特别是信息系统内档案信息不完整的,陆续进行补充调查,及时更新基本信息内容,秉承客观、真实、全面地原则来反映个人健康状况,同时,也应该不断提高社区医生的工作效率,利用社区各种媒介,加大卫生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健康知晓率和健康行为行成率,争取使群众能够认识自身健康的重要性,使其积极参与并配合建立卫生档案的工作,使居民卫生档案能真正为群众健康服务。

篇13

1.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涵义。

笔者认为:要界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必须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其特点进行探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紧密相联。区别在于:首先,所指的范围不同,前者指全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后者仅限于本国内社会成员。其次,内容不完全相同,前者包含所有与人类身心健康、生存环境相关联的一切公共事务,后者仅指由一国内专门机构所从事的公共卫生事务;共同之处在于:两者均是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环境紧密相关的公共事务。本文以下所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指狭义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特点。

第一,公益性。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属医疗卫生服务范畴,而医疗卫生服务性质的本身决定其必须为全社会的健康服务,因而公共卫生服务是一种公益性的事业。

第二,重大性。从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看,卫生涉及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医疗保障、爱国卫生运动、妇幼保健卫生事业、医疗应急救治、社区卫生服务等多方面,这些都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性命悠关的大事,同时也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也是反映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其重大性不言而喻。

第三,资金来源的财政保障性。由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具有公益性,且属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这就决定了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资金主要应由国家承担。具体来说,每年应通过国家预算体系由各级政府、部门从国家财政经费中安排,真正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第四,收入、支出的不配比性。由于公共卫生项目服务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所以,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事业与运作一个企业不同,开展公共卫生项目所执行的价格不能按市场化的方法来制定,而是由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法定的程序统一制定的。该物价远远低于按“成本加利润”的方法计算出的价格,因此公共卫生项目的收入、支出没有配比性,支出远远大于收入,其差额主要由国家安排财政资金给予补偿。

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成本测算

1.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成本测算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成本测算十分必要。首先,通过成本测算,可以比较准确地掌握当前我国各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成本构成和各成本项目的具体水平等情况,从而为政府或有关单位制订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筹资与补偿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其次,对公共卫生项目进行成本测算,有利于各项目单位归集项目的总成本及各成本项目的相关数据,进而对比分析,从中找出规律,运用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对项目的成本加以控制,从而达到逐步降低项目成本,节约投入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2.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的范围。

根据我国当前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状况,笔者认为以下项目应纳入公共卫生项目的成本测算范围: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津贴工资、绩效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住房公积金、购房补贴、其他人员支出、公务费、药品、低值易耗品、卫生材料、其他材料、业务费、购置费、修缮费、租赁费等18项。

其中前9项可合称为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相关人员的人员经费。就目前情况,在我国由于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单位大多是国有事业单位,其人员经费基本上由国家按人事部门核定的编制数安排;公务费主要包括办公用品费用、公务用车燃料费、印刷费、水电费、物业管理费、邮电费等内容,它核算的是公共卫生服务事业单位维持正常运转所需要的费用。一般情况下,一个单位,一定的时期内以上两项成本变动不大,它们与单位的业务量的高低关联度不明显,是相对固定的成本项目,我们可以将它们通称为固定成本。业务费主要包括业务车燃料费、培训费、保险费、养路费、招待费等内容,它与药品、低值易耗品、卫生材料等8项成本项目与单位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业务量密切相关,通常呈正比例关系,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我们可以将它们通称为变动成本。进行成本测算,进一步控制项目成本,实现降低成本,节约资金这一目标的重点应关注这一部分。

3.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方法。

(1)人员经费的测算:首先按管理人员和项目人员分别收集测算期内的单位所有员工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津贴工资、绩效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住房公积金、购房补贴、其他人员支出等支出。然后,将项目人员的人员经费直接归入其所从事项目的项目成本中,管理人员的人员经费则应按各项目的业务总量分摊计入各项目的项目成本中,对于从事两个以上项目的项目人员的人员经费应按其所提供的业务总量分摊计入各项目的项目成本。

某项目应分摊管理人员经费=该项目业务量测算期内管理人员经费/∑各项目业务量

某项目应分摊项目人员经费=该项目业务量该项目人员测算期内人员经费/∑该人员提供的各项目业务量

(2)公务费的测算:首先应归集测算期内的单位的办公用品费用、公务用车燃料费、印刷费、水电费、物业管理费、邮电费等支出,然后根据单位所有项目的业务总量将公务费分摊计入各项目成本。

某项目应分摊公务费=该项目业务量测算期内公务费/∑各项目业务量

(3)药品、低值易耗品、卫生材料等材料费的测算:首先应归集测算期内的各项目耗用的药品、低值易耗品、卫生材料等数据,然后按哪个项目耗用哪个项目承担的原则将以上费用直接计入相应项目成本。

(4)业务用车燃料、保险费、养路费等的测算:首先应归集测算期内的燃料费、保险费、养路费,然后,按哪个项目耗用哪个项目承担的原则,将以上费用直接计入相应项目成本,对于无法分清或较难分清的可按各项目车辆里程总数分摊计入项目成本。

某项目应分摊费用=该项目车辆里程数测算期内燃料费、保险费、养路费等/∑各项目车辆里程数

(5)购置费的测算:首先计算出测算期内的应计提的房屋修购基金、提取设备修购基金、提取其他资产修购基金等基金。然后按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将上述计提基金分别计入各项目成本。对于无法分清的,可采用相应方法分摊计入各项目成本。

某项目应分摊房屋修购基金=开展该项目的科室房屋面积测算期内应计提房屋维修基金/科室总面积

某项目应分摊设备修购基金=该项目业务量测算期内应计提设备修购基金/∑各项目业务量

某项目应分摊其他资产设备修购基金=该项目业务量测算期内应计提设备修购基金/∑各项目业务量

(6)修缮费、租赁费等的测算:首先归集测算期内的修缮费、租赁费,然后按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将修缮费、租赁费分别计入各项目成本。对于无法分清的,可采用相应方法分摊计入各项目成本。

某项目应分摊修缮费、租赁费=该项目业务量测算期内修缮费、租赁费/∑各项目业务量

篇14

关键词:医疗机构;会计;核算管理

一、当前基层医疗机构会计核算中对公共卫生资金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资金管理比较松散,没有加强资金整合管理。这就对公共卫生补助实行拨款不及时,致使大部分都处于年终或跨年度拨付的状况。为了增进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专款拨付情况的管理,国家已经着手将大量资金积压到下一年度,在无法达到完成工作量的同时,将有效使用的资金拨付到位,这对于工作干了资金没用的情况改变很大。

(二)混淆补助资金使用范围,普遍存在着混用滥用专款情况。在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多方面的改革,最主要的还是加强资金来源渠道和使用的管理。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补助已经严重缺失,为了有效的将款项用于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经费的支出,我们必须从源头上抓起,不能只靠基层医疗机构的自身自律,要从严管服务项目支出和公共卫生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型医疗设备、支付房租、支付单位人员培训费等,这些方面是很容易钻空子的地方。

(三)基层医疗单位财会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会计核算没有按照标准执行,而且还处于公共卫生资金管理混乱的状态。我们在基层医疗机构发现公共卫生补助收入是通过“往来科目”进行核算的,这将是一个资金空洞的表现,甚至还会出现项目资金没有真正落实到位,面对着一些公共卫生服务痕迹资料的情况,我们只要仔细审查就会发现将专项资金结余转入基本医疗收支结余,从而无法清楚专项资金的使用的情况。

二、公共卫生资金核算存在问题

(一)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一些承担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该项资金用于接待、办公设备、房屋维修等支出,超出了资金规定的使用范围。

(二)对医疗机构每年完成任务的考核程序不规范,考核结果不准确,考核人员责任追究办法不明确,导致公共卫生资金核算不准确、不及时,造成多拔给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资金。公共卫生资金采取预拔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资金结算。在实际操作中,考核组考核程序不规范,对医疗机构完成情况抽查率无明确规定,一些医疗机构没有完成任务甚至未开展工作情况也能通过考核,导致不该拔付的资金也拔付甚至多拔付。

(三)一些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不能完成每年的工作任务甚至不开展公共卫生工作,且财务未建账或账证不完整,在审计或主管部门检查时不能提供完成有效的依据。

(四)建档不规范,档案记录不完整。在居民健康档案中发现:一些考核已完成的居民健康档案记录不完整,一些已支付了公共卫生服务费的项目如老年人健康体检等在档案中未记载。

(五)一些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如卫生院在支付使用专项资金时,无相应的计算依据。

三、如何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关于公共卫生资金核算存在的问题

面对着基层医疗机构关于公共卫生资金核算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要深入基层医疗机构,从严治理公共卫生资金的乱用情况。要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建立健全公共卫生资金的预算管理制度,从源头上紧抓资金使用不放松。要切实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转变监管职能,明确基层医疗机构在财政预算管理中的审计措施,将基层单位资金使用的计划进行严格的审理,要明细资金使用范围,按时拨付预算资金。从而保质保量的完成项目实际完成工作量、服务标准、使用范围等,不得出现项目资金未用或用了项目资金而未完成项目工作任务,这样会造成资金结余过大或超支的情况。

(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使用督导检查,从明确项目资金使用范围逐步抓好项目实施单位财务部门的规范会计核算制度,严格杜绝不合理的资金使用的发生,资金要专款专用,不得把大量专款用在与公共卫生服务无关的支出上,严格规范资金管理与单位年终绩效考核挂钩,这样将会有利于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补助资金的使用。

(三)注重严抓财会人员、主管领导及具体项目实施负责人参加政策法规、业务能力培训工作,使得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提高,要不断的强化财会人员相关会计核算业务水平是当前的重点内容。基层医疗单位要用好财务人员督促和指导建立健全专项资金备查账簿,切实将项目专账、资金专储、专业员工纳入日常管理,不放松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的有效监控,从而真正落实资金使用的透明化和规范化。

(四)基层医疗机构要制定和完善公共卫生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相关卫生部门要切实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宣传工作,将资金的使用推向开放化。运用宣传单的方式,使得群众明白基层医疗资金的收支来源,从而有效的监督好基层医院资金运作的每个环节。只有在财政部门和群众的监督下,基层医疗机构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服务于人民群众的落脚点。

四、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当前,主要是抓好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为重点,有效利用好基层医疗机构的资金使用来满足基层群众的公共服务需要是根本。我们必须从严管落实卫生工作方针开始,积极探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惠民有力保障制度。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将基层医疗机构关于公共卫生资金核算存在的问题高效的得到解决。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终使老百姓的最基本医疗得到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练惠敏,胡正路,广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01)

[2]樊雨萍.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按照项目支出核算的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3(23)

[3]李丽琼,李丽文,林英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管理问题及对策[J].当代医学,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