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素质教育的开放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89-01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也给语文教学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当前,迫切的问题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真正纳入素质教育的科学体系中,面向“ 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使学生的知识、审美、情感、意志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主体教育思想可以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很多极有价值的启示。在主体教育思想中提出的“开放的语文教育”这一核心理念,以发展性教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体而言,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主体教育,教学目标要有开放性
主体教育思想“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 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认识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个体和群体。将教学过程视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去获取对于客观世界认识的知识,进而发展社会适应性的能动的反映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现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强调“语文学习的目标不仅仅是掌握具体的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的技能,语文学习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发展自己”。因此,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向生活开放,取材于生活,并将学校学习中获得的语文经验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强调情感和审美教育,教学内容要有开放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将语文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等同于课文和字词句训练。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让学生反复操练字词句篇,机械地记忆概念化的词语解释,“标准化”地分析课文结构,“套路”式的模仿写作,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分割的支离破碎,学生难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系统,更不用说得到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但是,想一蹴而就地改变这种现状是不现实的。
在目前的状况下,我们可以通过采用开放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我们可以从生活中,从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中,选取有时代特点,学生喜闻乐见的,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合适的文字及音像等多种形式的文本,增加到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中,使教学内容立体化,从而使之变得更加饱满。同时,这种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当前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所必备的能力,教师通过选取比较典型的文本种类,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在杂乱无章、良莠并存的信息中,可以有选择地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迷失在信息的大海中。
三、强调能力教育,教学方式要有开放性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理解与表达的能力”。
就理解而言,在阅读时学生应该发挥主体性,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批判性地阅读文章。因此,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意味着教师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表达不同的意见。例如《云雀的心愿》中写道:“云雀妈妈擦去头上的汗水……”有学生提出质疑:鸟类没有汗腺,哪来汗水?学生的这种反应恰恰是在阅读过程中主体充分参与的结果。
就表达而言,它的开放性体现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有表达和交流的愿望,并且能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充分、准确地表达出来。
四、强调全面发展,教学评价要有开放性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是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瓶颈”问题。素质教育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以及每位学生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独特性。先生指出,“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示他们发展目标,强化并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反思。教学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定性评价,而不能仅仅限于终结性评价、学习结果评价和定量评价。评价要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而不是一次性完成。评价的方式要开放,比如表现性评价、档案夹评价、小文章评价、活动参与评价、小评语评价、语言激励评价、评价表评价等等。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给学生一个定性的评判,而是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差距,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减小差距的办法。
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从素质教育目标入手,才能更有效地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整体素质。素质教育的内容必须具体地分解在课堂教学中,并由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来完成。所以, 开放的语文教学应该按照主体教育的教学策略,遵循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尊重差异、体验成功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建议:1、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2、注重多种形式的语言活动的开展,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将课堂中的学习成果内化为学生本身的能力和素质;3、教师可以引入不同类型的学习材料,鼓励学生“课文外的阅读”,这种材料应该具有一定的丰富性和开放型;4、教学中要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文;5、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裴娣娜.从传统走向现代――论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世纪转换[J].教育研究,1996(4):8―12.
[2]赵静.开放的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主体发展初探[J].学科教育,2002(1):15―18.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11—0046—01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浪潮一浪高于一浪,课改方案即将全面实施。开放性课堂教学必将成为课改后的教学主旋律。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开放性的阅读教学是怎样的呢?
一、开放性阅读教学的目的
针对“封闭性”阅读教学的缺点: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性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性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1 加大情感熏陶力度。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这就是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 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开放性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新领域。教学上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
3 培养人文批判精神。开放性阅读教学应该以博取科学知识为目的,着意构建以“人文主义”为理念,以自主性为目标,培养批判能力,形思想。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以人为本”,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定论,又不能迷信定论,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
二、开放性语文阅读教学的环境
任何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环境。当然,开放性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有相适应的环境。
1 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普遍更新是教育奇葩(形式)竞放的基本条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批有识之士从国外带回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向国内广泛宣传。因此,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
2 考试形式创新。考试形式大胆创新是教育主干(内容)强劲的根本动因。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
3 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是教育根系(基础)发达的必要保证。应试教育观念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已经根深蒂固,现在转向素质教育,打破原有的观念,只有素质教育这个口号是不行的,必须健全一系列公正、科学的教学与考试评价标准,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长足发展。
三、开放性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开放性语文阅读教学理论正确与否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
1 克服保守的“圈养式”的阅读教学,开创开明的“放养式”的阅读教学,努力拓展阅读教学基地。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学生视野狭窄,这样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帮助其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关键词】大学语文 开放性教学 必然性
相对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而言,开放性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旨在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再主宰课堂,而是让学生充当主角,让学生做掌握知识的主人,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大学语文课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课,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实施开放性教学势在必然,其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代的开放和大学的职能使然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经济逐步趋向一体化,社会充满了挑战、竞争与变数。人们不再终生从事一种职业,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所以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必须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才能学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大学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训练场,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职能。想要适应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大学的教育必须不断变革,只有培养出勇于进取、善于创造的开拓型人才,培养出有独立学习能力,能主动吸收新信息的外向型和复合型人才,才能解决当今社会提出的诸如经济、能源、养老、环境等新问题。
时代的开放性和大学的职能迫切需要改变封闭式的教学,建立新的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二、开放性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在我国,素质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推动和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没有真正解决好教育与时展要求同步,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难题,大学的素质教育也是如此。因此,从素质教育本身的发展来说,大学素质教育必须继续加强和改进。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在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下,多数教师仍停留在凭借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当教具、一张嘴巴讲到底的“满堂灌”,缺乏对现代教学技术的认识、掌握和使用。课堂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使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也抑制了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个性特长的发展。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枯燥乏味,感受不到学习的丰富意义和价值。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实行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开放性教学是由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决定的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从时展来看,高质量的人才是指能够面向国际社会、知识广博、跨学科、跨领域,能够很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具有知识更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社会组织及管理等多方面能力的人才。因此。强调“智能教育”“博才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突出特征。而传统封闭的教育模式的弊端决定了它不利于学生知识更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悖于高等教育的突出特征。
四、实施开放性教学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
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思维活跃是其一大优点。他们不再满足于一般的现象罗列和教科书、教师所提供的现成答案。不轻信名人,不轻信书本,喜欢独立思考,寻求事物的根源,喜欢怀疑和争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自己的想法,也常常反复论证,并能对自己思考的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喜欢盘根究底,勇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表现出强烈的不拘于传统思想和习俗的批判精神。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大学生处在一个知识更新快、信息量交流迅速的文化氛围中,所受传统束缚较少,对新事物接受快,容易形成新的观念和看法,他们的创造欲增强。再加上大学本身所具备的各种优越条件,如丰富的图书资料、现代化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学术造诣颇深的师资队伍以及大学本身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更有条件拓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因此,为满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我们必须实行开放性教学,为学生开辟新的学习方式,提供吸纳新知识、新信息的多渠道和广阔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以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犹如配给他们一把多功能的钥匙,古人云:“授人以鱼,可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
为了掌握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真实感受,在本学期大学语文课程结束后。笔者作了一次《大学语文》课程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其中在回答“你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有何建议”这一问题时,有32.3%的学生希望加强教学互动,授课应加强生动性,气氛可再活跃些。在回答“你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有何建议”这一问题时,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有48%学生在回答“你认为内容方面应增加哪些内容或哪些作家的作品”这一问题时,填写了希望增加鲁迅、巴金、朱自清、老舍、张爱玲、韩寒等作家的作品,还有人物传记、时事、新概念语文、外国文学、影视作品等教材上未涉及的内容。可见,学生特别呼吁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都是开放性教学的具体体现,可见大学生们是非常欢迎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的。
一、物理教学贯彻开放性原则的意义
1、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现代教育的基础化、综合化、社会化、网络化及国际化的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封闭式教学观念将会被时代所淘汰。物理教学接触现代科学技术较紧密,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较迅速,因而,物理教学的开放性更强。
2、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推进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共举。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等这三个方面是一个很宽的领域,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开放的眼光去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当今社会,由于职业岗位的裂变与重组,终身学习将是对人的生命质量的补偿和有限生命的延长,素质教育的重心将是培养学生获得、更新和应用知识的资质和能力,这便决定教学活动是在发展、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物理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实施开放性原则。
3、“3+X”高考制度的现实要求
教育部在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近年内在全国推行“3+X”的科目设置方案,X为包括物理在内的6个科目或其不同层次的综合,“3+X”的主体形式将是“3+综合”。这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试,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因此,互不关联的封闭式单一学科教育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代之而来的应是渗透与综合的开放式教学活动。
二、物理教学贯彻开放性原则的做法
教学开放性原则的基本精神是,将教学活动视为开放系统,坚持教学活动系统对环境的开放和系统内部的开放。下面就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学要求的提出、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实验室的开放等几个方面阐述贯彻教学开放性原则的做法。
1、提出开放性的教学要求
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要求,而教学的对象是处于一定社会时期的人,社会对人才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提出开放性教学要求的根源,这也是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相一致的。
物理教学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物理知识、解答物理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科教育,让学生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训练,以及受到思想教育,这是他们终身学习的必要基础。因此,教学要求应是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思想教育等在内的广泛开放性内容。
例如,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可简单表示为:德漠克利特提出“原子”不可分;汤姆生提出“枣糕模型”;卢瑟福提出核式结构学说;玻尔模型;“电子云”模型。让学生了解这些物理知识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渗透在物理知识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态度教育、科学方法熏陶等又是素质教育的良好素材;上升到哲学角度看,上述认识过程还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生动例证。这样,教学要求的开放性才得以体现。
教学要求的开放性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不同学生的区别对待。由于环境、教育、学生本人的实践、主观努力和先天遗传素质等的不同,学生之间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教学要求的提出不应是一个层次,而应是“划定底线、上不封顶”的开放式。“划定底线”是指按照大纲的规定,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求必需扎实完成;“上不封顶”是指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独立钻研、超前自学,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知识天地中过翔。例如,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的教学中,给出a=v2/r的公式,说明公式中v和r的含义以及在不同的具体运动情境中分析、比较、计算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变化,这是“划定底线”的教学要求,仅此而已,对程度较好的学生显然吃不饱。这里,可引导他们自学极限思想推导向心加速度公式,还可进一步引导他们涉猎取微元、求极限这种重要的物理学方法,让他们较早一些认识变与不变的物理辩证逻辑。
2、设置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物理教材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备资料。教材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内容,不是呆板的教条,而是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完整体系。教学中对教材的把握不仅需要扣得准,而且需要放得开,即吃透教材。设置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是吃透教材、完善教材的重要途径。
其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为满足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物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美国、苏联、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对物理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把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创造发明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物理教材中约百分之九十的知识是五十年代以前获得的。把握时代脉搏,将现代科技研究的开放性内容纳入物理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例如,在人造卫星的教学中,可介绍“铱”星全球电话系统,这在99年全国高考化学卷中已提及。
其二,对现有教材内容的拓宽、深化,也是使得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的重要方法。例如,对测量导体电阻的教学内容,教材介绍了欧姆表和伏安法,教学中可以围绕此内容介绍替代法、比较法、补偿法等,还可以引导程度较好的学生自学用电桥测电阻的方法。在97年的上海市高考卷和99年的全国高考卷中均有替代法、比较法测电阻的试题,充分说明了掌握以教材为核心的知识辐射的必要性,这也只有不断设置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才能奏效的。
其三,加强学科联系“3+综合”考试的“综合”,并不是现有不同学科的拼凑,而是强调学科的渗透、交叉与综合,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题的第五大题将物理现象、地理知识、数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确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优秀试题,也为物理教学提供了正确的导向。
3、坚持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规律为依据、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方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常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新型教学方法被不断试验。但不管哪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需要贯彻开放性的原则。
其一,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配合。
例如,讲授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传播的信息量大。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也存在师生交流较少的弊端。坚持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就需要扬长避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在“机械波的生成”教学中,教师用准确、通俗的语言讲解介质间的弹力将探源的振动沿介质传播出去而形成机械波的难点,再结合演示(或模拟)装置的慢镜头式操作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再提出问题(如波传播的是什么?),师生讨论,这样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贯彻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二,借鉴发达国家教法改革的成功经验,这是坚持教学方法开放性的重要内容。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讲过,中美双方教育方法的长短是互补的,若能将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在教育上将是一个有意义的突破,这是对教学方法打破封闭、坚持开放的忠心希望。又如,多年来日本始终提倡并实行探究式教学法,是日本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现在,探究式教学法已被我国许多普通中学所借鉴,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4、开放实验室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与实验的关系,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验能力,因此,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但就目前情况看,演示和学生实验均限制在课堂这有限的时空内,学生参与和投入的精力不多,而课外一些宝贵的时间却花在了习题演算上,使得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实验能力相对滞后。有些学校在高三总复习的最后阶段,采取开放实验室、举办实验展览的做法,不失为明智之举。但时间有限,只能治标不治本,何不从教学之初就开放实验室呢?例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可提出问题:除了课本上学习的“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外,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测定本地区的重力加速度?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去动手测量。学生会使用纸带法、落球法、滴水法、斜面法、圆锥摆法等多种方法去实际操作,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当然,实验室的开放会带来诸如仪器保护。实验室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但这也正是进行多方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物理教学贯彻开放性原则的不利因素
教学的开放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却成为贯彻这一原则的不利因素。
1、狭隘的教学观
面对追求升学率这种狭隘的教学观是贯彻教学开放性原则主观上的不利因素。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观点是把升学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指标,反映在学科教学中,就是只注重应付考试,不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注重学科分数,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注重灌输知识,不考虑学生的能力培养;等等。以这种教学观指导的教学,势必是封闭性的书院式教育,必需摒弃。
2、狭隘的知识面
一、增强作业的应用性,既强化基础知识又提高化学综合能力。
近年来,高考逐步加强了化学应用题的考查,已在高中化学教育中有了良好的导向,培养学生化学知识应用的意识是化学素质教育任务之一。因此在化学作业中必须加强应用问题的设计,训练学生化学综合能力。学生解应用题是化学知识联系实际的最佳途径,能切实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抽象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态度,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和智力素质的形成。
二、增强学生作业的多样性,既减轻学生的疲劳又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
传统教学中布置的作业均为笔答解题型作业,单调的作业学生感到乏味,从而使部分学生厌恶作业,因此必须对作业单一的形式加以改进,实现作业形式多样化。新课程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等广阔的时空开放,使得学生的作业天地更为广阔,学生作业也应由“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封闭型的”学科作业变为“以师生共同建构、创新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的、开放型的”作业。在兼顾新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下,教师应在作业设计上多做探索,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性作业模式(即书面作业),设计形式多样开放性的作业,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的几种常见作业形式如下:
1.阅读作业──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提供了较多的“科学史话”和“科学视野”等阅读材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获取信息,相互交流,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口头表达作业──复述化学用语等识记内容(常见元素符号、原子团符号、化合价等),又如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元素周期律的记忆等。教师还应教学生学会总结规律,学会巧记,而不是死记硬背。
3.书面作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运算、简答题或绘制实验仪器装置图等。
4.实验作业──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提供了较多的家庭实验和小制作等。学生通过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实验,既提高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又加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5.开放性作业──让学生从书本中跳出来,从题海中跳出来,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即为开放性作业。学校与教师可充分利用资源,举行课外活动(兴趣学习小组、竞赛指导活动)、社会调查(如测定酸雨的pH值、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的调查、吸烟的害处,等等)、参观学习(参观造纸厂、制药厂等化工厂的活动)等。新课程标准中对这方面提出了许多活动建议,例如: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资源蕴藏情况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家庭燃料的选择及如何使其充分燃烧提出自己的看法;调查你周围的生活环境中“白色污染”的情况;调查你所在城镇或农村的一所工厂的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分析厂址的选择是否合理,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等等。这些课题是教师设计开放性作业时可参考的资料。
三、增强作业的层次性,既面向全体同学又发展学生的个性。
素质教育具有主体性、个体性、基础性、发展性等基本要素。其中主体性、发展性要求作业必须有层次性,才能适合全体学生,才能满足于知识基础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位学生,容易解决的问题都能尝试成功的喜悦,较难的问题可以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优生,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健康发展。具体做法:①对同一个问题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的梯度由易到难,使学生踏着阶梯一步一步探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从教学效果的角度看,设问的多梯度性可以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达到深层次认识问题的本质,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②设计阶梯形题组。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由易到难,按照不同能力要求编成题组,每一组集中体现某些规律,并且这些规律在各题组中重复出现,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方法、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思考坡度循序渐进,恰到好处,学生每解一组题,都能亲身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规律,领略到解题的意境和命题的构思。
四、增强作业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化学开放性问题是指条件多余、不足、不明确或答案不一定唯一等。与此相对的是封闭题,其特征是条件完备、答案固定。条件完备、答案固定在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长期过分做封闭题,束缚了学生发展思维的“翅膀”,往往形成定势思维,这对素质教育极为不利。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增强作业的开放性,适当合理地设计一些开放题充实作业题。由于开放题往往存在着多种可能性,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在求解答案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应变性、发散性、独创性。在讨论推断可能正确答案和最优解法时,使学生能进行创造性复合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和科学思维素质得以提高,从而形成主动求知的素养。
五、增强作业的典型性,减轻学生负担,强化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特别是高三教学)实践体会到: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敌是学生作业负担过重,而作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因素之一就是“题海泛滥成灾”,造成“题海战”的根本原因在于课堂效率低、作业质差量多、缺乏典型性。为了抑制题海战,需要将手头的各种资料分类整理,认真筛选,精心设计,为学生布置一些典型性强的作业题,达到练一题通一类的效果。
六、增强作业的社会性,既培养化学意识又体现理论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