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1 10:29: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美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62-02
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通过美术教育去提高学生素质,主要的途径还是学校教育。目前,要真正确定美术教育的学科地位,全面发挥美术教育功能,还必须对美术教育有一个全面而明晰的认识。
1.美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
在美术教学大纲中有这样的表述:中小学美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里既明确了美术教育的作用,又指出了美术科与学校美育、智育、德育诸方面的关系。美育,是以美的对象和美的形式存在为内容进行的美感教育。旨在培养提高人对自然、社会和文艺的鉴赏能力,陶冶情操,使感情、思想及以健康协调地发展并促进人的高尚道德行为的形成。
在美术教育中,体现美育的,大多以发展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情商和现实、丰富学生的素质为主,提供学生实现多元化的目标。在美育中,重在传导美术文化,开发学生的美术素质,培养勇于奇异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的社会化的、平民化的人。
美术是研究美、创造美的造型艺术,其作品多是表现自然美和社会美。在教学中,美育主要体现在:其一,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技巧,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教会学生要有奇特的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中,普遍会出现一些现象,如在绘画教学中,在教授素描或色彩时,对学生讲这里"灰"了,那里"亮"了,那里"脏"了,或这样用这种颜色画两笔就行了,至于那里该"亮",那里该"灰",教师就不明讲了,学生学起来就吃力,这样既不能用理论去分析,又不能对作品进行有效分析,结果只是一个凭经验作画、评画的经验人。教师教会学生的不只"灰一点,亮一点"的知识,而要教会学生创新教学法,仅拥有表现美术所需的技术者,是美术,是素人,而不是玄人--真正的美术家。而教师正是为这些将来的"美术家们"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的美术综合文化修养而努力。
其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能力。"美"是没有标准的,你用你所学的知识去评价它,别人认为"丑",你却认为"美",那是你找到了它的内在美。美不能光看表现,而源于内在。有的说,风景天天一个样,有什么美的,这些你是没有去发现,更没有用你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去评价,若用文化人的眼光去理解,多么糟糕的画你都会被某一点所打动。正如罗丹说的一句话"我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我们善于运用、善于观察,每个人都用一颗美好的心去看待我们的美术教育,那美术教育就能提高学科地位,健康可持续发展了。
2.美术教育是智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教育既属于美育,又是智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力地促进学校的智育工作。美术学科虽然没有升学考试,但传授的基础知识,如:造型、色彩、透视、美术史论等,既是美术自身的知识体系,又是现代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能力已成为现代科技人智能结构的组成部分。
美术教育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智力因素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美术教育在其中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主要以学生为主,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帮助,使学生从中可用多种思维去完成作业,如:在数学中1+1=2,在数的计算应用内,它是一个权威,不可更改。而在美术中1+1可等于任何数。一千个学生的同一个创作题目,会有一千种不同思维,创作的作品有一千个样,丰富多彩,你还能说1+1只能等于2吗?这些,都是对学生智力开发的另一个方面。对于技能训练,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同时推动和提高大脑的发展,还能推陈出新,这些都是美术教育中对智力的开发,因此它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美术教育形成的能力,它不仅对本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能力的迁移对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同样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美术教育对德育同样有促进作用
美术教育在进行德育方面也有优势,中小学美术课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美术作品,这是一笔无与媲比的文化遗产,是自立于世界艺术文明之林的宝库。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优秀作品其本身就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它对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将发挥巨大作用。
在美术教育中,特别是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对美好事物发展等行之有效的创作内容的实施,在学生心中种下美好向上的种子。如一广告设计:一人手里拿着一根钓鱼竿,坐在被砍伐的树桩上钓鱼,而鱼竿上钓起来的都是鱼骨,河水是黑的,看不见绿色,而他却在那里哭。笔者看了,心中一颤,是啊他在呼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认识到地球现在的危机。后来在班上参观了这幅作品并进行了讨论:你将如何保护地球这一课题,使他们真正成为保护地球的卫士,看似简单的作品却是学生的心声。所以,美术教育同样促进着德育教育,不少人才的优良意志品质,大都是在美术实践活动中培养而成的。
4.社会发展需要美术教育
美术水平和公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经济与文化教育发展的标志之一,美术教育是伴随着社会对美术的需要和人们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而发展起来的。通过美术教育能锻炼人的美术素质得以提高,同时又促进社会对美术的需要。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育;审美能力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曾指出“人要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1]”素质教育的明确提出虽然是近几十年的事,然而素质教育的观念和实践却是古已有之。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就非常注意对学生多方面的教育。他提出“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在西方,公元前6世纪时,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大多数学者都曾研究过美育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对人格圆满、和谐的发展。但古人的这一思想在以后并未得到发扬,自工业革命以来,培养实用性人才就成为教育的唯一目的,精细的分工更是将人变成只会生产的机器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时,素质教育才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
一、素质教育的三个层面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使人的各项基本品质得到全面的发展教育。因此,身心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所以,一般认为素质教育包括三个层面:①身体系统,即生理层面的教育。这是人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是人自由发展的基石,它是最基本的层面,既有先天遗传因素,又可通过后天获得。②心理个性系统,即心理层面的教育。这是最具有发展性和复杂性的层面,是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他贯穿整个素质教育系统,影响其他层面的发展,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③社会文化系统,即社会层面的教育,这是最能体现人的思想和文化修养的层面,它包括思想道德修养、知识修养、审美艺术修养,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效果,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层面和最终反映。素质教育的三个层面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他们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且相互制约。脱离开任何一个层面,人的基本品质都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美育在素质教育这个大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美育的两个层面
那么,美育又是什么呢?对于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又该如何理解呢?美育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个方面:①审美形态教育,主要是通过对符合“真、善、美”标准的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来培养人们对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结构的识辨能力;②美感教育,主要通过对符合“真、善、美”标准的艺术品的欣赏来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知、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包括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力在内的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力创造力。
三、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王国维先生说“美育可以调和人的感性,是人的感性发达,以达完美之域[2]”可见,美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以抽象的理论影响人;也不同于具体的艺术教育、技术教育,以具体的形象指导人,它是一种大的文化素质教育。它不仅要训练培养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还要发展受教育者的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从而形成完美的人格。美育,从根本上说,即以美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自我塑造,自我完善,并最终推动整个社会趋向于完美、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人的意识形态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如果少了美育,不仅忽略了人最重要的情感因素,同时也会使各种意识之间缺少沟通。
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因为,美育同素质教育,即德、智、体等诸方面相互联系,不仅构成了全面发展教育系统的重要内容,而且美育对德育、智育、体等方面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见,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是多么的重要!那么美育对于素质教育到底发挥着什么样的具体作用呢?我们从德育、智育两方面来分析:首先,美育在道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成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就应该具备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德育主要是为了使青少年明辨是非,理解和掌握善、恶标准。它侧重于抽象说理,要求青少年用一系列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带有明确的强制性。而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感染人、打动人。在对美的激动中,潜移默化的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使人变的高尚。
由上述可知,美育或审美教育作为联系素质教育系统三个层面的重要纽带,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正是美育,促进了人体生理的有机平衡发展,开拓了心理层次自由和谐的发展,丰富了人的社会层面的内容。没有美的促进作用,素质教育就难以和谐、全面的进行和扩展。美育对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结语
总之,美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不仅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动手段,也是人类认识自己、完善人类文化心理结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通过美育,我们不仅能够完善品格,塑造完美人格,而且能够促进社会协调、和谐的发展。也只有通过美育,才能达到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世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7,54
[2]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 中国青年报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素质教育
一、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一般来说,大家会将美育和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等联系起来,但无论如何,美育终归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对美育的研究需要通过实践脱离形式的束缚,从而产生系统的理论方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教育自身的美育特征开始得到我们大家广泛的认可。著名教育家先生就特别注重美育的发展,他在《自写年谱》中写道:“我于讲堂上既常听美学、艺术史、文学史的讲演,于环境上又常受音乐、美术的熏习,不知不觉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将毕生心血都倾注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他在德国期间自己学弹钢琴、拉小提琴,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后来他发现德国和法国都非常看重美育。
事实上,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德育的本质在于对人的思想、社会认识、理性思考进行引导和改变,但这其中难免存在思想不统一等问题,更多时候会遇到学生的抵抗情绪,从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音乐教育则可以通过爱国歌曲、音乐剧、歌舞剧等艺术形式,经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吸引,使得学生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在生活的点滴之间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教育,应当使他们在自我的感受和熏陶中,激发内心潜在的情感,按照美的标准和规律让他们进行自我完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受教育者感到精神愉悦,同时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熏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施教者须通过音乐教育不断强化美育的美感功能,调动自身强烈的情感体验,深化和创新教育手段和内容,逐渐构成完整的美感动力体系,以美特有的磁场和无尽魅力,对受教者进行长效激励,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得到丰富。
而智育与音乐教育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智育无疑是为了对受教育者进行智力的开发,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其能够接受更多的文化和技能。新时期的智育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它被重新定位,其职责变成在传授技能和文化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惯和态度,以及创新思维、拓展视野,努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或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人们往往都有一套惯有的思维方式,有的倾向于感性,有的则倾向于理性,而音乐教育往往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建立一种更具逻辑性的思维能力。音乐有很多表现形式,拿钢琴艺术来说,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学生在学习曲目演奏的时候,必须先在自己的意识当中还原前者所要表现的内容,对这些信息进行充分的理解与吸收,达到刺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在一这过程中完成对审美的认知,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更高水平地将前者的作品演绎出来。
同时,音乐教育不会以纯文字的形式进行授课,需要其他音像资料一同进行,如歌唱需要有歌谱、伴奏、音响等条件作为前提,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加上感觉和想象的多重吸收,从而能够直接地提升自己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了不起的科学家或艺术家都曾受到过音乐艺术的良好熏陶:科学家爱因斯坦和量子论奠基人普朗克可以演奏钢琴和小提琴,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写出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这显示出音乐艺术能够充分发挥和创造人内心的原始冲动,很好地培养了人们的创造力。
可见,美育不仅能凭借优美感人的审美形象,引起受教育者情感的激荡,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还能够促进他们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的提升,启发其心智,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素质教育是一项以提高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活动,目前看来,大力开展高校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这也是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基本内容。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道德修养、文化与技术技能、探索精神等为内容,是一种科学、全面、综合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的教育模式。用的一句话来讲就是“艺术能养成人有一种美的精神,纯洁的人格” 。这也体现了艺术教育和科学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是等同的,因为人人都有一颗追求美、喜欢美的心灵和无限追求美的权利,如果将这种美的标准加以合理的引导,将会对培养受教育者人格的养成有重要作用。音乐艺术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是最为独特也是最为容易让人接受的一种,它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能使学生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出内心的愉悦,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必定会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正面推动作用。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专业的技巧和理论,而且在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锻炼自己的创造和实践能力,同时让他们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以合唱教学为例,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听到周围的声音变化,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维当中,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动去寻找美的声音。不仅如此,在自己亲自参与指挥和排练的过程当中,学生通过与其他人之间的默契配合,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对合唱曲目进行改编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按照自身的喜好对原有曲目进行改编和二度创作,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以上种种能力的体现还表现在器乐合奏、音乐剧、舞剧等音乐艺术形式上,这都与高校音乐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孟子》中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故教育本身应该是愉快地进行,素质教育本身所需要的也正是这种乐教的精神,音乐教育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它可以表现为学生走在林荫小道上戴着耳机边听歌边体验周围的美丽环境,其身体自发的愉悦起来,也可以表现为某间教室几个学生坐在一起排演节目,欢乐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个人,这都是高校内随处可见的。有了愉悦的审美情趣和轻松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就会更加彻底,所以音乐教育能给学生提供非常好的审美享受。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在增强学生自信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通过舞台的磨炼,自信心可以得到不断增强,会慢慢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对面前的任何未知事情都不会产生恐惧心理。这种较强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会退缩,配合德育和智育对学生的教化,能够培养出学生更强的历史使命感,勇于面对社会上种种不和谐问题,对确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有莫大的帮助。
音乐教育是实现美育的一种教育途径,更是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实施还需要长期进行,应当视之为一种终身的教育模式。随着时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会不断的提高,可见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实施还需长期熏陶,通过这样长期持久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感官刺激,一定能为其综合能力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音乐教育的美育教化也应当注重方式方法。对于美的追求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个体对事物的审美感受能力也有强弱之分,所以我们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化教学,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加以适当引导,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另外,教师应当系统地引发学生的内心共鸣,能够让学生通过感受音乐的美不断提升和调整自己的状态,从而确立起良好的学习基础。因此,在高校教育模式中,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良好实施能够增强学生的内心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耿家林.论音乐教育功能[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
一、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审美能力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作为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结果。美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增强人的审美意识。人虽然有爱美的天性,但人并非天生就懂得美、会欣赏美和理解美。马克思曾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同样,对于没有视觉美感的眼睛来说,再好的美术作品也毫无意义。因为对于色彩的和谐与对比的美、线条的节奏与韵律的美的鉴赏能力等,也都是在不断接触艺术作品并从中获得艺术感受而不断培养起来的。一个几岁的孩童可能会本能地喜欢某种颜色或爱听某种音乐,但他却不可能喜欢凡高的绘画或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这些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浓厚的思想内涵,奇妙的艺术技巧及作者的经历、感情、风格等,这是孩童绝对不可能理解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接受了一定的艺术、历史等方面的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质,积累了一定的人生体验,情感、个性等逐渐成熟,此时他才能较全面、较深刻地理解这些作品并从中得到美的感受,获得某种启迪。人类的这种认识过程说明,审美能力只有经过培育才能逐渐形成和完善。而美术教育则是培养审美能力、增强审美意识至关重要的途径。
同时,美术教育还有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人的情感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精神力量。而人的行为总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的。所以,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对情感的开发与升华,只能通过情感的作用来完成。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美术能够外化人的烦恼和忧愁,减弱人的心理压力,保护人的健康。在现行科学教育中,学生基本上是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很少有什么表达的机会,如果有需表达的话,也只是一种观念的表达,且极其有限,几乎不会太多的涉及学生情感问题。故我们说科学教育不会对学生的情感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只有文学艺术教育才能对学生的情感起到明显的作用。这是因为艺术教育的特点不仅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服人,以情感人。尤其是美术教育,它是一种自由形态,是外化学生心理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其特点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渗透及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使人心灵得以净化,情感要素和感情功能得以升华。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以“善”为美,以“德”为美。历来的思想家、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美术教育对人情感的陶冶和净化,强调通过美育来培养人们健康的、美好的、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完善人格的建构。美术教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
二、美术教育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造能力
美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地位与作用,就是它可以有效地培育人的思维能力和无限的创造能力,这一点已引起世界性的重视。要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更要注意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又和美术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美术造型中,形的每一点变化都与思维的变化和发展相关,因而重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发展学生的右脑及其他学科所具有的抽象思维能力至关重要。美术教育在训练和发展人形象思维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作为形象思维品质的培养,只有通过课堂教学的过程,组织引导学生在情感激发的氛围中进行思维活动,并把思维训练往各类课题的多个环节中持久地、反复地渗透实现。因此美术教育中要重视在不同类型的课题中,找准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知识点,激感,加强质疑,锻炼思维,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音乐审美;高校素质教育;作用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发展,更多的人将素质教育提到了教育理论的高度,而高校素质教育里的音乐审美教育就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手段,不仅能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来提升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音乐审美是高校艺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高校教育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间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音乐审美在高校教育中不光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在高校的素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使得现代高校教育也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对知识技能的培养,还需要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使得高校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高校审美素质的培养上,音乐审美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因为音乐是人类生活上最好的伴侣,也是因为音乐艺术是最有效的审美教育的手段。在高校音乐教育主要是用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陶冶情操的有效方式,而想要提升音乐学习效率就必须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只有提升了高校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才能避免低俗的音乐对高校学生危害,使得高雅、优质的音乐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情操得到升华。
1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和特征
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高雅审美情怀的重要途径,所以音乐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1.1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就是美育教育
审美教育也被称为美育教育,是按照审美标准来培养人的情感教育。主要是特定时代、特定阶段为标准的审美观念,是以形象为主要手段,其核心是情感表达,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美育能使人更加具有美的理想、情操、品格等,不仅要有欣赏美的能力,也要有创造美的精神。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里,要更为客观地去发现自然美,寻找生活中的美,对艺术要有欣赏的美,以及更好地去感受学习的美,这些都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所在,这些审美教育不但能让学生了解美,认识美也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创造。高校通过审美教育科研让不仅能提高道德素养、净化心灵,也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影响,不仅促进了学生健康发展,也能树立正确良好的审美观。
1.2高校音乐审美教育是美学和教育的相互融合
审美教育是应用哲学认知方式来认识世界的,审美教育的按照自身对美的了解和发展来改变自我认识的一种手段,是最基础的一种教育,而在教学内容上其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庞大,审美教育在内容上主要是以非具象的美感教育为基础,还与其他教育相互连通,不仅能通过社会实践来形成,同时也促进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所以高校音乐审美教育是美学和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依存,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
2音乐审美在高校素质教育的方法
音乐审美教育是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音乐教育要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这样才能改善和提高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音乐本身展现的是一种外在与内在相互统一的形体美,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素质,也能在素质教育上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音乐审美在高校素质教育的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2.1从通俗音乐过度到纯音乐
通俗音乐可以很更好地反映歌曲本身的一种情感表达,不仅可以很好的被学生接受,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内容,可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还是要锻炼学生纯音乐中的乐器、节奏、旋律等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这样就需要从学生喜欢的通俗音乐入手,逐步将纯音乐带入到音乐审美教育中来,使得学生不仅更好地接受音乐审美教育,也能不同程的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和音乐情操。
2.2从流行音乐过度到民族音乐
流行音乐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都非常受到高校学生的喜爱。由于流行音乐风格多样化、音律多变化,地域特色化等特点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也能不同程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不同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而通过流行音乐做铺垫来更好地分析民族传统音乐,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不同音乐有更多了解,也能扩宽学生对音乐的了解范围,更好地开阔学生音乐视野,使得高校学生更好地解读音乐审美能力。
2.3从乐器独奏过度到交响乐
在音乐欣赏中乐器独奏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发了解乐器的声色和音色,感觉不同乐器表达不同的情感,而逐步过度到交响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器在整部音乐作品里扮演的角色,来提升高校学生的整体审美品位,同时也能更好更充分的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本身的魅力,来开阔学生音乐的想象空间。
3音乐审美在高校素质教育中作用
音乐审美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是高校学生培养高雅审美情怀的重要途径,音乐审美教育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取代的一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也能借此改善和提升心理和文化素养。
3.1音乐审美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可以提升审美评价能力
音乐是高校学生一种实现审美能力的体现,音乐不仅能反映现实生活,也能表现人们在生活中最直接的心理感受,所以说音乐的现实形态,是对现实艺术的一种加工的现实没的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高校学生对音乐理解能力,在正确的引导下能更好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节奏、风格、旋律等更多的音乐知识,也同时更好地把握音乐的情调,让学生能了解音乐作品更深的蕴意,不仅能够理解和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也能更好的领会音乐内涵的精神,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使得音乐教育不仅成为基础教育,也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2音乐审美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可以提高文化素养
音乐作为人类发展的宝贵遗产和智慧结晶,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魅力,高校音乐教育中学生主要通过音乐作品来不断地了解音乐创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风格等信息内容,还需要掌握一些音乐理论基础和表演技巧等,在音乐学习上还能够了解不同文化和艺术领域的相关知识,最终学生要通过学习这些音乐知识,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更好地深入了解我国悠久音乐文化,并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秀音乐文化,扩宽高校学生的自我审美视野,培养他们的对多元化文化的热爱和了解,这样都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3音乐审美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可以开发创造思维能力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使得创造力成为人类社会能动性的最高体现,同时也给了高校教学新的要求,让各个学科之间相互综合。高校在培养学生上不仅要体现在对知识传播讲授上,也要对学生自身创造力和创造思维上的培养,音乐正好可以满足人们对创造力的要求和标准,同时也成为高校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
作者:孙建海 张媛霞 单位:张家口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博.音乐审美素质的养成与教学研究[J].北方音乐,2016(5):106.
[2]万雅娜.新时期音乐审美的“异化”现象探讨[J].黄河之声,2014(1):90-91.
[3]付馨.大学生音乐审美行为探究[J].才智,2014(13):165.
[4]覃春梅.普通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现状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6):147-148.
一、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下,现在的小学美术课不再仅仅是小学生娱乐的课程,还是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在素质教育的发展变革中它发挥着极其独特的作用,因此,认识小学美术学科的本质,正确而辩证的看待小学美术的课程性质,是很好的进行小学美术教育的基础。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始终是在学科内发展,美术的教育教学始终停留在了技术的层面,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是注重学生的美育素质。随着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几次的教育改革,美术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发生了质的改变。
全面素质教育下的美术教育的整体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提高全民族的艺术文化素质从而使每位受教育者都能感受到整个现代文化氛围下的社会文化。而当代学校美术教育即是在遵照教育总体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大部分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运用必要的美术手段与方法,使受教育者感受艺术,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从而让受教育者完善人格,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它表现的的范畴很广,而且还在不断地向边界扩展。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展示了视觉的艺术,让人感受到一种醉人的艺术魅力。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把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美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具有一个丰富而充实的灵魂,从而让他们有一种理性的力量,使他们的心灵得以升华。美术教育可以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慢慢消除学生对应试教育的消极抵抗心理,同时还让学生们对校园生活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为他们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美术学科的特点是以让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养成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审美能力为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与创造力,开发和发展学生的美术素质。
二、改革美术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1.要从注重技法训练向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质转变。目前的小学美术课堂中,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包括一部分从事美术教育的专业的工作者都忽视了儿童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培养形式,儿童纯真养成的的主要环节,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健全而良好的艺术素质的养成不但对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及健全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起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在美术教育的方法上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转变。从大多数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让学生大胆尝试,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去客观地表现对象,而且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3.实现由教师独霸评价权转向学生参与课堂评价转变。在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独霸评价权,无论是课堂组织还是教学方式都是教师一人说了算。无论教师的观点对与错不允许学生反驳,更不允许学生参与评价。但凡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进行质疑,教师总会以老师的身份进行指导和强制的的纠正,直到学生低头接受方罢。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教师才能更多地了解儿童在绘画中的语言和思维。教师没有必要对学生的理解进行矫正只要学生用心去画,用心去感受,用心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应该得到支持和理解,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美术思维。我们的小学美术教学并非美术专业教育,也不是为了培养画家、艺术家,而是让学生的创新在美术教学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美可辅蕾
鲁迅曾说:“美术可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遂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符道德以为治。”美术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情感基础和有力手段,它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使学生在自愿和自觉享受美的教育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审美教育、道德教育,它对于涵养学生的德性,制约一些不良习惯,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起到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譬如,我们在讲述画家的事迹和分析欣赏作品时,便可以渗透道德品质教育。另外,通过对具体的美术作品欣赏,更深入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进一步塑造他们美的心灵。
二、羹可启智
美术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静观美、欣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从古至今都是提倡创造的,美术创作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著名的“扬州八怪”画派的郑板桥对画竹的感悟就是“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眼中之竹也。”这就清楚地说明郑板桥的画竹,既源于生活,又不拘泥于生活,是一种创造,创造才是艺术发展的动力。因而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美术老师不能只是单纯地讲授美术的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的同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随想创造,使学生的想像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得到提高。想像能力的提高是思维能力的强化,是创造能力得以生存和增强的必要手段,正确运用,能让学生学会去发现和创造美,这是美术教育应特别提倡的一个方面。
三、美可助健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学生的美术活动无论是欣赏、临摹、写生、设计或制作都必须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和智慧,这种表达活动必然受到大脑的生理结构和机能的调节与支配,特别是受右脑生理机能的支配,即美术教育是对右半脑的生理机能进行有效的强化训练,这种训练有助于大脑健康地活动和工作,有助于左右半脑不同的生理机能保持平衡与协调。另外,南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一直感到校园生活枯燥乏味,严肃紧张有余,宽松和谐不足,这样沉闷的环境对教师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无疑是一种伤害。如果我们把美术课上得生动、活泼、赏心悦目,让教室充满和谐、轻松和愉悦的气氛,必然会在人体的生理和心理上有所反应,使学生松弛精神,活动骨骼,减少烦躁,感到快慰,心旷神怡,从而促进他们塑造完美的人格。
四、美可树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修养的要点。没有这种修养,人的感情生活中一切美好和高尚的东西会无动于衷。”美术教育通过对学生审美心理的培养,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鉴赏美、创造美。美术本身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欣赏作品时所产生的穿透力和震撼力,使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到《维纳斯》的残缺美、《拉奥孔》的悲剧美、《大卫》的力量美、《蒙娜丽莎》的含蓄美、《西斯廷圣母》的阴柔美《北京故宫》的对称美《兵马俑》的雄壮美,等等。这些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过程中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五、美可促劳
任何一种美术活动都是一种劳动,而且包含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美术活动中,从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收集资料进行写生到画面构思制作完成这一整个过程,都需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参与,有助于学生树立劳动的观念。另外,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亦可通过介绍一些中外名家在创作时刻苦耐劳的精神去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如:拉斐尔创作《雅典学院》、米开朗基罗创作《西斯廷天顶画》等所附出的艰辛劳动,都是常人无法体会的。
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摹为主要内容展开的,最终的作业成果大家都差不多,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基本上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仅有的一点灵感也逐渐在临摹中泯灭。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主观能动性应从注重技法训练向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质转变。在目前的中学美术课堂上,几乎所有人都忽视了中学美术作为一种生态现象和人生的一个生命阶段独立存在的意义。其实在课堂上,教师只不过是材料的供应者和鼓励者,并起不到一个绝对主导的作用。湖南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谢丽芳老师就提出过一个“不教而教”的隐性教育方式。教,被认为是伤害学生创造力或将成人标准强加在学生身上的一种行为。这种观点虽说有失偏颇,但在目前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一些美育专家认为:不教而教中的不教,就是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学生;教就是要启发他、引导他,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思维习惯。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始终坚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才能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真正实现美术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目标。此外,对于学生的作业成果,无论好坏,教师鼓励的话语是必不可少的。正确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才能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更大程度地自主学习和掌握技能。
在学生拥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后,就应该开始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行审美教育了。教师是美的创造者,更应该用心去感悟。在艺术活动中去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用自己的意愿来创造,实现个性优化和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美好共存。“艺术来源于生活”,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中美术课几乎等同于“图画课”“手工课”,有不少美术教师反映在课堂上总是要求学生以画得像不像、做得像不像为主要目标。显然,美术教学这种“重技轻理”的倾向,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不符,与审美教育的要求相违背。应该根据中学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内容改革上,增添一些课外实践的内容,如,利用春秋季节,积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室外进行人物和风景的写生,引导学生欣赏描绘美丽的校园、家乡的自然美景。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中学的美术课堂上,不是要培养学生当画家,而是应着力于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加强一些欣赏课教学,或增设陶艺、编织、装饰画等课业,都是训练学生想象力和设计能力的重要方法。
当代的中学生是幸福的,同时又是不堪重负的一代。现代家庭,父母望子成龙的欲望十分急切,学习目的性太强,孩子们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同时由于父母们的过度溺爱,从客观上又增加了孩子的依赖性,对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面对这种现状,通过学习美术来减压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它能够为不堪重负的孩子们缓解压力,从另一个角度开发智力。它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基础上,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必须培养一批具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所以,教育面临着新的转折,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也面临着一个新的考验,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把知识转化为实践力和创造力,更要不断更新观念,转变教法,善做伯乐,及时发现并培养出更多的千里马,并且使学生在具备积极的学习热情之余还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学会做人,做个有用的人。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尤其是中学美术教育在新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教育面临着新的转折,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也面临着一个新的考验。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把知识转化为实践力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开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一、审美教育的本质与特征
(一)我们在说到高校审美教育时,就要说到什么是审美教育,在《美学与美育词典》中就对其进行了解释:“审美教育也称美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在当今这个时代,如何在客观的世界中去发现自然美,寻找到社会生活美,欣赏艺术作品美以及感受学习美,这都是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容,这种审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到美、认识到美,还要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高校的审美教育让学生提高道德标准,净化心灵,寻找美的纯真,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影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起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二)审美教育是美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是运用哲学的认知方式来认识世界,审美教育它是按照美的自身发展规律来改造自身的一种手段,它是一种基础教育,说它特殊在于它的教学内容包含的信息庞大,而且是以非具象的美感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但它又与其它的教育相同,就在于它与其它教育一样都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实践基础之上形成的,这种教育对社会有着促进的作用。美育主要以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作为它进行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而在这些艺术形式中,尤其以音乐审美教育最符合审美教育普及性要求,并且音乐艺术伴随着人一生,高校学生也最容易接受这种艺术形式。
(三)关于审美教育的特征,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就总结了两大特征:其一,美感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一大特征。美育是对人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一种培养,它是按照美的一般规律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其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美育的又一特征。因为艺术教育是美育进行实施的主要途径。审美教育以艺术作品为媒介,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进行审美的教育活动,它的功用不是培养少数的艺术家,是要运用这种方式针对整个社会进行大众化的艺术教育,它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的特征。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正是基于审美教育的各种特征,结合自身的优势,成为了审美教育战线上非常重要的一员,也是最能让人接受的艺术形式。音乐艺术是通过有规律的音响组织进行的一种情感传达艺术,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劳动之中,它也是最直接、最客观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门艺术,是人类文明结晶。音乐艺术在社会中的影响是普遍的,它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形成的一种反映。同时,由于音乐具有抽象性,它能通过音响材料作用于人的思想,让人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通过联想和想象对音乐形象进行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音乐艺术可以通过自己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来表达其思想感情,通过聆听这些奇妙的音响结构影响人的情绪,或温柔或悲痛,让人们在欣赏中身不由己地接受音乐最直接的影响,在音乐的审美教育进程中,高水平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也同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高尚情操的建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步入大学之时,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渐渐发展、成熟。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的生活经验,对挫折和打击的承受能力还不足,心身发展还不够健全,如一旦遇到困难,可能就会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原因,也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建立起乐观的情绪,培养学生们广泛的爱好,培养学生们坚强的毅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种种这些都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前提。音乐审美教育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它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普通高校中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来实现音乐审美教育活动,让他们在每次的排练和演出中认识美;也可以建立具有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中欣赏美,享受美,给学生们带来的美感,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审美教育,其目的都是共同的,都是让学生在音乐中寻找到美带给自己的启迪,让学生们在音乐艺术活动中锻炼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我们还要值得关注的一点,音乐还可以起到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为消除学生在压力面前产生的急躁情绪有一定的平复功能。
(三)音乐审美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在鼓励学生们进行音乐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艺术实践中更为主动的学习,在参与校内外的艺术展演活动中,培养他们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们充分展现自我,同时提升音乐素养的自我展现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和愉悦。
一、美术教学有益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道德教育解决的是学生的做人问题。“上善若水,举业先德。”要求人们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把事情做好。为此,把德育列为“五育”首。美术教学融“德育”于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学通过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欣常优秀的美术作品,使人精神振奋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通过欣赏街头巷尾文明礼仪宣传画,能够通过构图、色彩、形式等等美术效应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印迹,自觉讲文明,守礼仪,争做文明中国人。再如赏白石老人的国画作品《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凤仙花中飞舞采蜜的忙碌的情景,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歌颂了普通劳动者的勤劳品质,让同学们不仅体会了生活小景中的高雅景致,也激发了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敬慕。
二、美术教育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优美高尚的美术作品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良好的审美教育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美术教育教有益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不管学生美术画得好与不好,都是一种自我表现,只有满足中学生这种自我表现的要求,他们的情感与智慧才能真正得到平衡发展。而且,中学生还会因为美术方面的兴趣自己督促自己去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在以前曾把美术课看成副科,每天只是语文、数学、英语枯燥乏味地重复出现的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美术课来调节情趣,培养兴趣。如果美术课的形式开展得多样化,会使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成绩不但跟上去,学习兴趣也会逐渐浓厚起来。
四、美术教育有益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历来被许多人士所认可。我国早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在教育内容上就有德、行、艺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内容。封建社会晚期,美术虽未被列为必修课,但“琴、棋、书、画”却一直作为士大夫阶层文化素养方面自我完善的内容之一,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和欣赏的。只有通学习、培养、训练才能使人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现在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去学美术,并不是希望他们将来成为艺术创作家,而是培养他们的审美素质,他们的审美素质提高了,下雨时,就不会报以道路的泥泞,而会去体验雨中漫步的优雅和浪漫。
五、美术教育有益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据医学科学研究分析,人脑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许多复杂的精神活动是由大脑两半球协同完成的,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一般多用左脑思维而美术课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美术课上老师总是强调学生观察、观察、再观察,由表及里的观察,由近及远的观察,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只有正确的观察才有正确的感知,也才能形成积极的形象思维,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进而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这样就有利于多方面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人脑的潜力从而开发智力。
六、美术教育有益于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马克思主张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一个人只有完整的个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潜能,实现人人成功、人人发展的教育目标。通过美术教育,塑造完美人格,是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美术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作品完成的结果如何,而是使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具体的事物,接触表现的材料和用具,悉心选择表现的方法,换句话说,绘画、手工制作活动的过程就是目的所在。正如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所说:“在美术教育中,美术只是被用来作为达到目的的一个工具,其本身并不是一个目的。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创造性程序来使人们更富有创造性,而不问此一创造性将会使用在何处。”所以学生对美术的学习不仅仅是技术的熟练和相关知识的积累,而是人格形成过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艺术教育――这不是培养艺术家,这首先是培养人。
七、美术教育教学能让学生更好的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关键词:审美艺术 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 素质培养
伴随着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人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素质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在实际素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的培养始终较为薄弱。而教育部则要求把加强社会文化素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素质是指人的身心组织的特点和品质,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这三方面。这些分居于人的素质结构的不同水平,相互作用和渗透,构成人的整体素质。而在整个社会文化素质教育中,审美艺术素质又是弱中之弱。因此,大力加强学生审美艺术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审美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帮助广大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活跃审美心理活动,促进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发展。
一、当前学生审美教育面临的现状与分析
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一个人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却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带着和多数人一样美好的愿望踏上漫漫的教育旅程的。但是深入课堂后,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素质让我大失所望。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我校占绝大数比例的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缺乏艺术素质教育,艺术欣赏能力偏低,缺乏应有的审美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加上学生所处的年龄和环境的不同,文化素养、生活阅历、心智品格的差异,使不少学生分不清美与丑、雅与俗、文明和野蛮、高尚与卑劣的界限,反而以丑为美,以丑为荣,对人类宝贵的精神产品缺乏起码的欣赏能力,无法鉴别高雅艺术作品和低俗艺术作品的区分,如果他们的欣赏长期偏离常规,还会对艺术作品的主题和方向产生误导,例如一些学生在看过西方电影后,学嬉皮士的打扮,男同学扎耳环、留长发,女同学用蓝黛色指甲油抹指甲。可见大学生艺术知识贫乏,审美意识浅薄,是由于他们“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听见美的耳朵”。
二、审美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人生观培养中的作用
审美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成才的作用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正处在心理、生理的发育期和成熟期,对美的追求有着无限美好的向往。但对美的认识不尽相同。有的认为庄重高雅是美,有的则认为赶时髦攀比。这就有个教育和引导问题。怎样才能培养和锻炼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艺术意识、审美艺术情趣是至关重要的。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对于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完善的人格,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促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和谐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作用,这是因为审美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而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艺术欣赏。美学家罗丹曾说过“艺术就是情感”。优秀的艺术作品中灌注了作者的激情,充分发挥了作者的想象力,它能使大学生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美化思想、升华感情,在欣赏中使人回肠荡气,心旷神怡,迷恋向往,同时作品情感越强烈,越能打动人,从而点燃大学生生命的火花,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1.实施审美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
大学生时期是人生生命火花最明亮、最炽烈的黄金时代,是对未来充满幻想,朝气蓬勃的一代,是形成人生价值观、理想和信念的重要时期,理想是人生的一盏明灯,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人一生必将处于茫然之中。古往今来,许多科学家、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都是在大学生时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立志成才奋发进取,而大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培养除了依赖于德育的理教育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艺术教育,因理性支配人,感情同样支配人。教育学认为,人的身心教育是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部组成的,大学生时期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掌知识,因此加强大学生自身的修养,提高道德水,妥善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的关系,塑造自我形象和个性,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敢于开拓的一代新人,要通艺术欣赏这个有效途径,教育学生崇尚真善美,丢弃假恶丑,透过有情感的艺术形象,品悟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及社会意义,树立正气、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
2.高层次的审美艺术教育是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长期封闭的国门的迅速开放,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思想道德领域呈现鱼龙混杂,多种价值观互相冲撞,腐朽思想沉渣泛起,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对人生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少数大学生贪图名利、爱慕虚荣、悲观厌世、崇拜金钱、追求低级情趣。思想水平不高,导致对艺术欣赏的肤浅认识,产生错误的欣赏心理,甚至以丑为美,以美为丑,对低级趣味和高雅健康的价值取向的评判标准模糊,在人生理想方面产生了真空,经过多年的美育和音乐教学实践,我发现,高层的艺术欣赏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同时可以激发其生活热情,发挥联想,丰富情感和知识,升华道德情操,而低层次的艺术欣赏则会诱使处于心理生活剧变期的大学生猎奇窥私、寻求刺激,甚至醉心于粗俗浮浅的欣赏客体而失落人生的现想目标。所以我国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作为美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审美艺术教育这个有利阵地,适时结合道德品质教育,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结语
21世纪的人才是具备有知识、有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在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和审美艺术教育来帮助加强审美艺术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美学观念和美学思想,使整个社会形成健康的、高尚的审美风尚和新型的人际关系,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素质和品位。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罗丹.罗丹艺术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创造性思维;审美素质;能力;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55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审视当前国内的美术教育,就会发现“应试教育”下的美术课经常被忽视,许多学校没有必要的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建设没受到重视,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忽视美术课的综合教育功能的现象十分普通。据教师了解,很多学生对于美术课的了解很少,这样对于像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的学生要掌握基本的美术技法与审美技能还远远达不到教学的要求。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美术教育提出要求,进一步促进美术教育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良性发展。
一、在美术教育的目标上注意强化审美意识的培养
在以往传统美术教育的教学任务中,过分强调了绘画技法的介绍与训练,相对地说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是画匠,他们缺少欣赏美的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育应该尽可能使学生更多地感受美的事物,把审美的意识、审美情趣放在重要位置。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美术教育的目标上要让学生从丰富的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人文美,通过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欣赏山川河流的壮丽奇观,充分感受自然美,,在这种丰富的审美体验中,才能形成强烈的追求美的动机与愿望,这种审美意识与兴趣是非常可贵的。这对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自觉追求真、善、美,自觉发展审美能力具有长远的意义。
二、在美术教育中注重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的培养与发展
受应试教育所影响的当代学生,他们的素质发展是不全面的,知识面不够宽,特别是社会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相对薄弱。在美术课中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它不仅是美术欣赏课的任务,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任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学会感受各种各样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从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中体会画家的思维与情感过程,以此达到共鸣。艺术家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欣赏者能否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通过教师的淳淳善诱,教会学生通过美术欣赏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平衡。但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平时要教会学生多观察、阅读、欣赏,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积累感性知识,了解美术的基础知识,熟悉各类美术作品的不同特点与表现技巧。进而学会把握作品的意义和内容的方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观察力、记忆力与想象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分析,进而把握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主题思想与艺术成就。并借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与想象力。在教学中要安排一些速写、记忆画、想像画、创作画练习,这都是培养学生形象记忆力与创造能力的好方式。形象记忆力的提高还可以促进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美术教育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满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之中。
青年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思维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表现为能独立思考,不盲从,喜欢发表个人见解。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有组织地开展一些讨论性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如在教学中结合文学艺术特色进行欣赏教学,教师利用形象的图片和直观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一定的欣赏情境后,再抓住知识内在联系、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启发学生自己去找出矛盾,解决矛盾及问题,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寓教于乐,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要有了兴趣,就会有求知欲。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三、强化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审美素质的独特性
创造力是美术发展的核心,也是美术教育的最后目的。美术教育在训练发展人的创造力的大脑的右半球中,其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经过创造性的学习与训练,不但对通过感受力、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提高的审美素质进行认识上的定型和巩固,同时还可使学生的审美个性在新的层次上向更新的层次发展。所以要求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强化创造力的培养。
第一,加强美育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需要。
1.美育可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像力。大家知道,审美活动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创造活动。审美活动有很多特点,其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创造性,因为审美活动的核心它要创造一种审美意象。所以审美活动能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的冲动,培养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像力。
2.自然界的任何事物本身是有规律的、有秩序的,它又有一种形式美的特征,这种美主要是形式美。譬如说简洁、对称、和谐等等。所以在科学发明活动中,科学家常常因为追求美的形式而走向真理。科学家追求美的形式,但结果就走向了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由美启真,由美到真。
第二,加强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美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就是发现,发现就是创造。任何发现都是一种创造。审美活动的核心是要创造一个审美意象。第三,加强美育教育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开阔、平和的胸襟。美育能够培养人的同情心。而人有了同情心,就能互相爱护,互相扶助。所以,审美教育对于人的精神最高的影响,就是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人生境界。
二、学校应该如何加强美育教育
第一、要在引导学生倾心赏美上下功夫。美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这种自我教育能否发生,是否有效,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发生情感。美感不能强加于人,却可以引导。引导学生发生美感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重点。首先,帮助学生感知对象的美。例如,帮助学生欣赏《红楼梦》,就需要介绍有关的社会历史知识和文学艺术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进步的道德观念和历史观念,否则,学生是不可能真正进入《红楼梦》的艺术境界和欣赏心理的。又如,欣赏齐白石的国画,也需要让学生了解齐白石以及他生活的时代。了解国画的有关知识,包括流派和技巧,否则,他们也很难感受到作品的艺术美。其次,培养和发展学生对于美的观察力、感悟力、理解力、理解力和想象力。这里也涉及某些知识的传授。例如,美术中关于色彩的知识,水墨画以墨代色的知识等。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去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这些能力。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来说不是对象”。再次,要从多方面帮助学生进入欣赏心理。例如,根据美的对象的特点,创造适当的环境等,就有积极的意义。当学生进入美感心理之后,也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帮助他们深化美感。如,介绍前人的经验,同学之间互相启发等,都是有益的。不过,要充分尊重美感的个性差异性,不要简单地推广美感的样板,更不要搞强加于人或强求一律。对美感教育效果的期望和检验,要长远一些,开放一些,切忌短视、呆板和狭隘。应当相信,只要学生发生了美感,他们倾心赏美,即是在乐心受教。至于受教的程度,只要美育持之以恒,一定会获得丰收。
【关键词】多媒体幼儿园素质教育作用
随着《纲要》的颁布和实施,在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要深化幼儿素质教育,加强对现代教育手段的探索与运用是必不可缺的。多媒体技术因其自身具有的优越性而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是幼儿教育活动中的一条有效的方法,它以独特的声、色、形、乐等特点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确立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探索、创造,从而更好地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 、变静态为动态,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具有动力作用。有了兴趣幼儿才能去主动观察表达,在教学中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乐于表达、乐于交流是十分重要的。《纲要》中提出:“要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创造给幼儿一个宽松、自由的语言交往环境,同时可以通过准确的语言表达其自身的感受与思想,发展语言能力。”如果在语言活动中,教师缺乏丰富的语言素材,仅采用一些简单的静态图片等教具,那么幼儿群体在语言表达方面会逐渐弱化,因为这样的活动环境使幼儿缺乏兴奋点。而凭借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创设感性的立体信息显示的动态情境,可以快速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以使他们有表达的欲望。在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教学中,当教学课件用大屏幕播放后,幼儿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随着优美的音乐、富有动态的情景和逼真的形象,幼儿情不自禁地想说、乐说,非常迅速地进入活动中。当活动结束了以后,幼儿还兴致未尽,希望再看一遍。可以看出,课件已经充分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富有真实感的动态信息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促进幼儿不仅把它单纯地作为某一知识去认识,同时在积极利用已有的经验把握及理解它的同时,形成了更完美的知识。
二、 变抽象为形象,帮助幼儿感知生活,积累经验
知识来源于生活,而许多东西由于受环境等条件限制,孩子们不能去亲身体验,正可谓经验离不开生活,要想让幼儿获得丰富的经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更好地揭示事物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再现生活情景,为幼儿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有利于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大班常识课《种子的传播》教学中,我让幼儿观看CAI课件:一片清澈的湖水,碧波荡漾,睡眠上生长着摇曳多姿的荷花。莲蓬成熟了,垂着头,突然一颗莲子从莲蓬里掉出来,随着湖水漂远了。岸边一棵高高的椰子树茂密的绿叶中长满了果实,一阵微风吹来,一颗椰子“咚”的一声落到水里,也随波飘走了。多么神气美丽的大自然呀!听着悠扬动听的音乐,看着形象生动的画面,幼儿的注意力被深深吸引住了。多媒体将莲子和椰子的传播过程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幼儿面前,声画同步,视听结合,调动了幼儿多种感官参与,立刻把幼儿带进了丰富多采并不段变化的自然界里,犹如亲临其境,极大的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很好的完成了教学。又如:在常识课《认识雷雨》的教学中,我运用录像机播放雷雨天的景象,让幼儿在身临其境中感受雷雨时的情景,理解雷雨这一自然现象为什么只会出现在夏季,简单了解雷雨的形成过程,较好地调动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幼儿提出了:“为什么有闪电就要打雷?”“为什么有时有闪电又听不到打雷?”“打雷为什么会把大树打倒“”等问题。这些本来应该是教师提了问题,现在由幼儿主动的进出来了,并超出了原故事的范围,说明幼儿的思维随着音像的仿真效果得到了发展,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 、变复杂为简单,促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幼儿对社会秩序的认知和习惯的养成还缺乏正确的分辨能力,靠教师简单的说教很难让幼儿有深刻的感知,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而多媒体教学使幼儿的教育生动丰富更有说服力,更利于幼儿主动学习和接受,促良好习惯的养成。在活动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录像教育功能,记录孩子行为过程的诸多瞬间,直观而形象地展现他们的各种行为,放大孩子在生活中好的行为以榜样的作用鼓励表扬,让孩子有愉悦的体验,从而相互间更自觉地约束自己、爱护玩具、关爱他人、学会合作和分享。我们还利用生活中自己摄制的影像资料来教育孩子,让孩子积累一些日常生活经验,促使他们遵守规则。如在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中我们拍摄了一些交通标志,利用生活中真实的素材让孩子们近距离的感知认识各种交通标志,从而丰富幼儿的已有经验,了解各种标志含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使幼儿的安全意识不断增强。
对于孩子在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利用课件让幼儿观看对比,事半功倍。如:最近在幼儿午餐中发现孩子掉饭粒和挑食较严重,及时给幼儿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并借助课件让幼儿直观感知,孩子们看到了里面的小朋友吃饭掉饭粒的样子,知道是不对的,马上会想到自己不好的行为,并开始讨论该怎样吃饭,渐渐地,幼儿能主动地、有意识地按正确的方法吃饭了,东张西望、讲话掉饭粒的现象减少了。
四 变枯燥为有趣,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多媒体综合运用色、声、形效果,创设各种灵活多变、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及学习情境,重现生活情景,增强幼儿的认识动力和能力,帮助其进入教学内容中较难想象的情境,为幼儿多角度地感受、理解内容提供条件,增强了教学互动性。如:大班音乐《森吉德玛》是一首反应草原生活的乐曲,旋律优美,整首曲子有两段风格不同的旋律,反映了草原上宁静安祥与万马奔腾。孩子们边听音乐边欣赏画面,很快把音乐与画面联系到一起,说出了前一部分音乐优美、安静、缓慢,反映了蓝天白云下,羊儿吃草的宁静安祥,后一部分音乐欢快、热闹似万马奔腾,一片欢腾,使幼儿对音乐有了真切的感受,当教师第三遍请幼儿欣赏音乐时,随着音乐录上自己的朗诵词:“蓝蓝的天空白云飘、静静地河滩上羊群在吃草,羊群好象天上的白云,伴随着牧童的笛声,多少宁静安祥”。音乐、画面、朗诵三味一体地给幼儿一个美的意境,使幼儿深深地被优美的音乐所吸引,也使得难以理解的音乐欣赏变得情真意切、身临其境。通过先进的电教媒体使音乐欣赏课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教师最后请孩子们根据音乐自己做动作时,孩子们准确地抓住了音乐的精髓,做出抚摸羊宝宝,安静休息的姿态,充分地体现了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和对音乐美的感知、表现和创造。
实践证明,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巧妙、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能增加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审美能力等等。电教媒体的开发和运用,将有力地推动幼儿园教学现代化发展,对改革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育效益,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将会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
参考文献
[1]孙丽娜.对幼儿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