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1 10:29: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学生心理健康自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和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石家庄市新华区和正定县的初中抽取学生样本400人。其中非独生子女学生184人,独生子女学生216人,独生子女学生所占比例为54%。在独生子女学生中男生为129人,女生为87人。并且独生子女学生中城镇户口为117人,农村户口为99人。
2.研究方法
(1)施测。测量前对调查人员进行一致性训练,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及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表,测量前向学生讲明调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采取无记名方式答卷,全部400份答卷均合格。
(2)测量工具。本文采用症状自评SCL-90量表对调查样本进行心理健康测量。采用1~5分的五级记分法,将SCL-90得分归纳为9个因子作为研究的心理健康水平指标。
(3)统计分析。使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t检验,并且对相关分析进行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等级研究结果
为了解独生子女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将因子分≥2以及由此而计算出的比例作为检出率(其中因子分2≤X
2.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人口变量学方面的差异
(1)不同地域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比较结果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对调查样本不同地域情况各因子得分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为P0.05,说明方差为齐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城镇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的得分。不同地域状况的独生子女学生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性、恐怖病症四个因子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焦虑性和强迫症状两个因子在不同地域状况的独生子女学生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他因子不具有显著差异,具体结果见表1。研究表明,城镇学生处在较复杂的人际关系环境中,社会竞争也十分激烈,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要高于农村学生。
(2)不同性别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比较结果
为了研究不同性别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性别的独生子女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为P0.05,说明方差为齐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女学生各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男学生各因子的得分。不同性别的独生子女学生中所有9个因子之间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1。研究表明,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由于男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造成了男学生面临的各方面压力要显著高于女学生。
(3)不同年级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比较结果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对调查样本不同年级的各因子得分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为P0.05,说明方差为齐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表现出来的压力在增大。不同年级独生子女学生中人际关系、抑郁性、焦虑性、敌对性四个因子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躯体化、恐怖病症、精神病症三个因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2。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逐渐提高,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随之带来更多的苦恼和困惑。
3.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机制
(1)社会支持,构建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机制
社会环境间接或者直接地影响着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第一,社会要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使人民切实体会到没有子女也能老有所养的优越感受,切实取消人们老无子女就无所养的顾虑。第二,民政部门和司法部门要做好家庭协调工作,彻底遏制住离婚率迅速上升的趋势,有效地解决和调解家庭问题与家庭矛盾。第三,宣传部门、计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要搞好宣传教育工作,办家庭学校,教育家长培养民主的家风、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2)家庭引领,构建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机制
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直接重要的作用。家庭在独生子女学生成长及其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学校或其他社会群体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家庭中正确的教育态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利于独生子女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的形成,在这种融洽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儿童最易接受父母的积极影响,父母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可以促进孩子性格的健康发展。第一,更新教育理念,建立民主的家教方式。民主的教育方式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奉献精神、有助于培养孩子稳定的情绪特征、有助于养成孩子的自制力和毅力。第二,加强独生子女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能力的培养。
(3)学校推进,构建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机制
学校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学校要进行如下工作: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建立独生子女学生心理档案,为独生子女学生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实行独生子女学生定期心理健康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可以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学术报告,开展理论辅导讲座和座谈等。同时,也可以采取心理训练的方式,组织心理健康专家对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培养学生的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并使其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更好地参与和完成学习及生活任务做好心理准备。
当前,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独生子女学生属于潜在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地域上、性别上和年级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对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有针对性地予以重视和加以引导。
参考文献
[1] 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2] 郑克岭.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育模式.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 刘红萍.独生子女情绪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中国现代医生,2008(28).
关键词:贫困生 自我概念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213-03
Abstract:As a student population of poor students a special and important part of the health of their hearts on their school life, the future has a very important impact on employment, and establish self-concept, to help poor student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on poverty students build self-confidence, self-esteem and so eliminate build a positive mental attitude plays an important contact. In this paper,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or students start to explore self-concept for Poor Students of the guiding role a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Poor Students;Self-concept;Mental Health
大学贫困生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学费用,生活困难的学生。贫困生是大学生群里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群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来自偏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在脱离原来的学习生活氛围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后,他们是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带来心理冲击的一部分,而大学时期的心理健康与否,又直接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学习成长和人身观、价值观的形成,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看待贫困、认识自己、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对贫困生的健康心理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自我概念的心理学内涵
“自我概念”是19世纪末美国学者詹姆斯(W.James)提出的,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的认知。个体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
自我概念主要有5个层面: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待自己身体的层面;心理自我是人格特征、个体的态度、信念、价值观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待自己内心心理世界的层面;社会自我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自我,对自我的社会角色、社会资格的认知,考虑社会如何看自己,同时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社会自我也是自我概念的核心;理想自我是个体期待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即在理想中的“我”应该是怎样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人行动的重要原因;反思自我是自我概念的反馈层面,是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我的看法。
由于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体开始逐渐脱离了对成人的依赖,强调了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尤其是发展了自尊和自信,而自尊和自信也是自我概念中两个主要的成分。
总的来说,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多方面认识的总和,包括对自己的能力、兴趣、性格的了解,自己和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以及对自己客观理性全面的评价。
2 贫困生心理的一般特点
当今贫困生主要来自西北部偏远地区,这些地方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教育也比较落后,当贫困生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后,会面对多方面的不适应。
(1)自尊与自卑。“90后”一代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家中的独身子女,贫困生也多是如此,虽然家境贫寒,但是这些同学能够靠自己不断地努力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承载了父母、家人极大的希望,所以,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但由于家庭困难,经济来源受限,贫困生在生活、学习、社交上与其他家庭富裕的同学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这让那些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家庭、下岗职工家庭、无特殊劳动技能的残疾人家庭的大学生比其他同学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很容易自我怀疑,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在自尊与自卑的矛盾下,贫困生容易逐渐对自己不满、变得患得患失。这种自卑的情绪会使得贫困大学生对自己能力评价过低,怀疑自己,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产生一种长时间的消极体验。
(2)虚荣与妒忌。除了自卑外,贫困生还容易产生妒忌的心理。大学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地方,除了单一的学习之外,还有许多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活动,当看到其他条件好的同学可以穿名牌、用名牌,就会产生妒忌的心理,同时,能力强的同学能很快的适应各种活动,获得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追捧,一部分困难生找不到自己的优势,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很容易遭受其他同学的冷落,久而久之,这部分贫困生逐渐对自己的父母感到不满、怨天尤人的同时也对其他同学产生妒忌。还有部分贫困生耻于贫困,虚荣心较强,他们不再把重心放在学习上,而是想办法兼职挣钱,或者用受资助的钱或者父母借来的钱大肆摆阔,追求享乐,企图消除与别人在经济上的差距,用物质来弥补精神上的缺失、用金钱来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3)焦虑与抑郁。贫困生在成长过程中因经济贫困形成较为自卑、敏感,为了弥补经济上的缺失,这些贫困生会更加的勤奋努力,给自己设定非常高的目标,希望用自己优异的成绩来赢得大家的认可,他们的成功成才的渴望极其强烈,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会产生极大的失落感,久而久之,就会变的患得患失,心急如焚,产生焦虑感。另外,大学的氛围比较轻松,除了学习之外还有许多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团体活动,相比那些有目标、有特长、有能力的同学,很多贫困生不敢面对自己、不敢展示自己,也不乐于与其他同学交往。长期的单调乏味、缺乏交流的生活也使得他们越来越内向,慢慢变得郁郁寡欢。
3 影响贫困生自我概念形成的因素
自我概念是伴随着个体成长逐渐构建起来的,而大学时期是个体的自我概念进一步深化和提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段的贫困生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文化水平、父母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等对孩子的自我概念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贫困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但对孩子的期望较大,通常给他们灌输了“出人投地”的思想;此外,在一些偏远地区还存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这对孩子的自我概念形成,尤其是自信、自尊这方面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而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认可、积极的教育对子女的自信、独立等优秀品质的塑造有很多积极意义。
(2)个体的综合能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个人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相对而言,一般性格开朗、乐观积极的贫困生能够更好的评价自我,面对挫折和失败也能积极面对,学习能力强的贫困生更容易养成自尊,同时也能够适应集体,发展自我。
(3)他人的反馈。在和同伴的学习交往中,同学老师的对贫困生自我概念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贫困生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怎么样评价自己的,一些积极的正面的反馈会让贫困生更加全面的看待自己,也能帮助贫困生树立进步的信心,相反,一些不恰当的评价反馈,让本来就敏感的困难生更容易陷入自我怀疑,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4)社会舆论。外界的社会新闻、社会舆论对贫困生自我概念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社会上一些“金钱至上、富二代、穷潘俊钡壬缁嵊呗鄱云独生的思想有很大的冲击,他们会不自觉的对号入座,揣摩社会如何看待自己、思考自己处于怎么样的社会关系之中。
4 贫困生自我概念的积极构建极其作用
自我概念的树立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客观全面的自我概念可以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健康的心态、心理也可以促使贫困生逐步构建更好的自我概念。积极全面的自我概念可以帮助贫困生是更加全面的认知自我、找到自信,更好地融入集体,同时也能帮助贫困生面对生活和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无论是对贫困生的大学生活还是步入社会,都有积极的应道作用。
(1)正确的看待贫困,消除自卑。经济上的困难是贫困生面对的最大压力,也是贫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经济资源的短缺,贫困生很容易对“贫困”产生错误解读,认为贫困是可耻的,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所以说正确的看待贫困对大学生健康心理、自我概念的树立也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贫困生应该相信到“贫困”是暂时的,这只是漫长人生中的一个阶段,是可以改变的,现在的贫困不代表将来的贫困,其次,要认识到“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物质上的贫困不代表精神上的贫困,应该更多地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些贫困生也应该意识到,虽然自己又暂时的经济困难,但是相比于更困难家庭的学生来说,还是幸运的,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是接受生活的考研,勇敢的生活,用知识、文化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消除自己的自卑心理。
(2)全面的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贫困生全面的认识自我首先需要了解自我。当下困难生对自我的认知主要还是停留在“不如别人”:长相不如别人、穿衣搭配不如别人、自己的起点低学习赶不上其他同学上,很少有贫困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其实在贫困生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由于这方面很少被提及所以常常被忽略。比如:他们有耐力、受挫性强;他们追求成功的动机更强烈、学业抱负水平高、他们生活上更独立,比普通大学生能够自理等等。贫困生应该学会全面的看待自我,也要学会全面的评价他人,不要总着眼于自己的弱项,而是看到自身的长处,这样才能发挥优势,取长补短,摆脱自卑心理,树立信心。
(3)投身实践,检验自己。自我概念的形成离不开实践的锻炼,在锻炼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接受客观的反馈,在实践中摸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社会或集体需要什么样的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一个怎么样的角色,能够胜任什么样的角色等等,这些概念和意识的形成,都需要不断地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可以更多的与同伴交流经验和思想,通过自己的付出获得他人的尊重;积极投身实践活动,也能让贫困生脚踏实地的专注于所做的事情,避免好高骛远,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妒忌和虚荣的心理。
(4)给予积极全面的回应,减轻焦虑。个体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对于贫困生来说,积极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可以促进他们用更加乐观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很多贫困生试图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回馈学校,在学习上他们格外的努力,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较高,老师、同学对他们的评价格外的看重,所以,当贫困生有进步的时候,及时的给予表扬、肯定,当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出现挫折,也要及时的给予关怀,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奋斗激情,也能减轻他们的焦虑情绪。
自我概念是个人对看待自身的方式,自我概念对个人的个性和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是个体认知发展、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贫困生全面看待自己、认识自己、定位自己,如何看待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从社会活动中去评价自己,这对大学贫困生健康的心理培育起到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只有逐渐完善自我概念,贫困生才能更好的克服由于经济贫困带来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而健康积极的心理,也能促使贫困生形成更好的自我概念。
参考文献
[1] 周红.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81-182.
[2] 朱敬先.健康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一、初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校领导和管理部门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和了解,尽管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认识到现行的应试教育体系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素质教育应该得到提倡,尤其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可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很多学校为提高升学率,只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根本不顾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就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难实施。很多学校只有在上级部门检查时,偶尔开设课程,检查过后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虽然有些学校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课的必要性,也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但在课程实施时往往不能保证课时,因而其有效实施存在困难,更别提实施的程度。
2.教材存在的问题。教材的偏差存在于价值取向上。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价值取向以学科本位或社会本位为主,这种教材只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各种知识点编入,忽视了学生的价值,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学生的健康发展。
3.课程目标、内容存在的问题。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理想化倾向比较普遍。课程目标的理想化表现为有些课程目标的制定不符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人为地杜撰,目标过于呆板,没有意义。课程内容的理想化表现为内容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
4.课程评价存在问题。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采用的评价方式和方法较为混乱。目前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的评价方法都以考试的定量方法为主,这种方法不能反映学生是否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所提高,只能反映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因此这种评价方法是不能评价出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效果的。
二、优化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1.“热身”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始一般用于这种方法。“热身”就是让全身动起来的活动,好比运动员参加比赛之前的准备活动。要让学生尽快地兴奋、活跃起来、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是“热身”的目的,让学生尽情地参与,大胆地展示自己。“热身”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没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开心、兴奋即可;有时可以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它犹如一个序曲或前奏。“热身”的形式不限,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场地来设计。
2.情景体验法。心理课教学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情景体验法就是通过教师对模拟或想象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其中去感受、体验、分析,在具体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明了自己的心理反应状态,对学生适应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例如,针对有些初中生常出现考试过度焦虑,教师可以设计模拟考试的场景,再现考试的场面,让学生在场景中反复训练,不断强化,逐步消除焦虑;对有些学习自控能力不强的初中生,教师可以带他们到最热闹的地方去看书,地点可以是学校或校外,让他们讨论问题,从而测定和训练学生的自控能力。通过情景辅导活动,学生辨别哪些情绪情感是消极的,哪些情绪情感是积极的,在学会调节的同时疏导自身的不良情绪,提升健康的情感。
3.讨论分析法。讨论分析法是多种教学活动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讨论分析法要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让学生针对某一专题各抒己见,通过交换意见或辩论,集思广益,交流思想和感受,促使问题的解决。讨论分析方法通常采用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种形式,小组讨论的形式较为常用,而且效果比全班讨论要好。小组讨论时的组合可以是老师随机指定,也可以是学生自愿组合,一般以自由组合为主。这样的组合有利于学生广泛地交往和畅所欲言。
4.心理自述法。心理自述法是让学生自由地表述自己的心理状况,也就是自己述说事情的经过和感受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既可以帮助情绪合理宣泄,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心理自述法一般遵循自愿原则,在活动中初中生可以讲述自己对某些事件的感受、讲述自己成长的过程、讲述自己的某次经历、讲述自己的朋友、讲述自己的家庭等。心理自述法是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的基本方式。所以,活动课要求每个学生通过自述,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同时还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触及学生的个人隐私。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
大学生幸福感就是大学生人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与体验,它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其生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影响到大学生成才,因此,国内的许多学者十分关注大学生幸福感问题。比如,苗元江的研究认为大学生是以积极情绪为主导的,最满意的指标是道德、健康与家庭[1];何英、李景华的研究结果表明,二、三年级大学生幸福感水平最高[2-3];严标宾的研究认为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幸福感存在着高度的相关[4];张雯、郑日昌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显著相关[5];等等。这些有意义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由于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构成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自信与脆弱、独立与依赖、热情与冷漠、开朗与孤独等心理特点成了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主旋律,一方面,他们生活衣食无忧,具有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他们对幸福的理解与感受超越了传统的认知观念,已经呈现多元化与独特性的发展趋势,这种多元化与独特性的发展趋势使得一些大学生身在福中不知福,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下降。因此,研究大学生幸福感问题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辽东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苗元江的《主观幸福感量表》,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辽东学院的306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旨在通过该项研究,及时了解与掌握辽东学院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研究设计
1.1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1.1.1研究对象
以辽东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本专科大学生360人为研究对象,共计发放问卷360份,收回346份,其中有效问卷共计306份,有效率为85%。
1.1.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苗元江博士的《综合幸福问卷》(MHQ),该问卷分为A、B、C三个部分,包括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自我价值、有好关系、利他行为、人格成长以及自述幸福感等10个维度。其中, A、B两部分采用7级平分;C部分采用9级平分。总分越高,大学生幸福感水平就越高,反之亦反。
1.2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2.1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主要是采用苗元江博士的《综合幸福问卷》(MHQ)对辽东学院大学生进行幸福感状况测量,以此测量结果为依据来分析与研究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
(2)数据统计分析法
主要是运用数学的方法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平均数、百分率以及标准差等具体的数学研究方法。
1.2.2数据处理
本论文的所有数据均利用计算机设备,采用spss/pc+12.0软件进行自动处理。
2.研究结果
2.1丹东地区大学生幸福感整体现状
对辽东学院306名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总分及10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进行平均数与标准差统计,其结果如表1所示。
2.2大学生幸福感人口学比较研究
2.2.1低高年级大学生幸福感状况比较
对辽东学院306名低年级与高年级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10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比较,如表2所示。
2.2.2文科与理科大学生幸福感状况比较
对辽东学院306名文科与理科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10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比较,如表3所示。
2.2.3城乡大学生幸福感状况比较
对辽东学院306名城乡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10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情况比较,如表4所示。
3.讨论与分析
3.1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现状分析
3.1.1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现状总体分析
从总体上来看,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指数处于中等水平(见表1)。由于本研究采用维度计分,没有合成总分,因此,采用自述幸福感维度作为衡量大学生整体幸福感水平。本研究测评的分数全距在1-9分之间,平均分5.85,标准差1.65(N=306)。总的看来,本研究显示大学生整体幸福感状况良好,自述幸福感位于中点(包括中点)以上者占87.65%。
3.1.2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人口学分析
在本研究中,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人口学因素主要包括年级、专业、城乡、差别以及独子与非独子等4个因素,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这4个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人口学因素。
从年级比较看,大学低年级的正性情感高于负性情感,而健康、利他以及自我价值好于高年级;其他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见表2)。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大学生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高校十分注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上因高考而使身心健康状态没有完全康复,因而大学生都十分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由于刚刚步入校园,实现了人生的梦想,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与向往,其幸福程度是最高的。对于高年级来说,已经习惯了大学的“三点一线”的生活,经历了无数的成功与失败,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激情,因此,幸福感的指数较之低年级,没有明显的变化。
从专业比较看,理科大学生在健康、利他、自我价值以及自述幸福感方面得分略高于文科生,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不一致,造成上述结果可能与所选样本的性质有关(见表3)。另外,从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文科大学生了解社会多于理科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程度也比较深刻,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较大,而理科大学生正好相反,因而幸福感的指数就高。
从城乡比较看,城市大学生在正性情绪、自我价值、自述幸福感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农村大学生;而农村大学生只是在利他方面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见表4)。作者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家长的整体教育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因而,城市大学生更容易体验到幸福。而农村大学生,因经济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在校生活困难,为解决生计,不得不走出校园勤工俭学,因而农村大学生很难体验到幸福,但是,由于劳动人民乐于助人的淳朴本性并没有改变,因而农村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得分明显高于城市大学生。
3.2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存在问题分析
(1)大学生幸福感缺乏
目前,“90后”大学生以及成为高校的主体,他们的思想与心理已经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他们思想活跃与敏锐,但不具有合作意识;接受新知较快,但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理想与信念淡薄,抗挫折能力低;等等。从大学生所表现出的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大学生体验不到幸福。辽东学院的大学生是大学生总体的一部分,也同样存在着上述问题。
(2)大学生幸福感的认识误区
通过个别访谈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现实生活比较满意,其幸福观也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一部分同学陷入了幸福观的误区。其中,问题最严重的是幸福观的拜金主义倾向。他们常常认为,钱是万能的,有钱就会幸福。因此,有许多大学生在思想上崇尚金钱,在行为上追求物质享受,过分强调感官快乐。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在总体上,辽东学院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处于中等水平。其中,从年级比较看,大学低年级的正性情感高于负性情感,而健康、利他以及自我价值好于高年级,其他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从专业比较看,理科大学生在健康、利他、自我价值以及自述幸福感方面得分略高于文科生;从城乡比较看,城市大学生在正性情绪、自我价值、自述幸福感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农村大学生,而农村大学生只是在利他方面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
4.2建议
4.2.1开展幸福观教育
幸福观是人对幸福有关问题的基本看法,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有什么样的追求与行为准则,因此,幸福观教育是当前德育的基本内容。通过幸福观教育,是大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体验到幸福,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4.2.2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是社会规则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统一思维,而决定这种思维的根基在于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在高校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4.2.3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
大学生的幸福感归结起来就是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时得到的幸福;学会做人,学会了怎么样与社会接触,学会了怎么样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为自己人生目的和奋斗目标而不断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带来的幸福感。因此,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幸福感的最佳途径。
4.2.4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
主观幸福感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上,因而应培养大学生能够体验到快乐的心态。一般来说,大学生能否体验到快乐与客观的环境、事物的认知相关联。大学生体验不到幸福,主要是由父母的爱太多,自己的生活太一帆风顺所致。如果大学生能多尝试挫折与失败,在去体验成功就会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因此,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大学生幸福感研究与思考[J].青年研究,2003(1):8-10.
[2]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述[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4).
[3]李景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分析[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95-98.
关键词 中老年教师 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云南省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群体在身心健康方面不容乐观,繁重的工作和源源不断的压力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幸福感的体验。而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幸福感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幸福感与个人健康问题,不仅对自身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对社会和国家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改善高校体育教师的幸福感维度成为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
1 现状
1.1女性教师群体的自我价值平均分高于男性群体
在对云南省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性别分析中,女性教师群体的自我价值平均分高于男性群体的,且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在社会中大多数情况下男女扮演不同的生活角色有关,男性在家庭中往往扮演“顶梁柱”的角色,且社会对男性的期望值往往也高于女性,因此来自于家庭、职场等方面的压力可想而知。而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往往很简单,只需要她们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处理家务以及相夫教子上,同时来自工作方面的压力相比男性而言要小很多,把“朝九晚五”的本职工作做好就够了,而且高校教师这个身份足以让女性教师拥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这使得她们较男性而言更容易满足,因此女性群体的自我价值高于男性群体。
1.2 男性教师群体的正性情感平均分低于男性群体
在对云南省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性别分析中,女性教师群体的正性情感平均分高于男性群体的。一般认为,女性由于承担更多的是家庭照料之类的角色,而且女性往往对生活都进行细腻关注,这些都使得女性更愿意体验和表达情感,比男性在情感体验上更为敏感,因此在正性情感的表达中,女性教师得分要高于男性教师得分。
1.3 女性教师群体的自述幸福感平均分高于男性教师群体的平均分
在云南省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中,男性教师群体的自述幸福感平均分低于女性教师群体的平均分。专家认为,如果女性在遇到对自身不好或自己难以控制的事件时,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她们在短时间内难以抵消消极影响,但是如果她们的生活相对要积极美好,那么女性比男性更能体会到强烈的幸福。在正常情况下并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在社会中大多数情况下男女扮演不同的生活角色,女性群体较男性群体而言无论从生存压力还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压力要轻松,所以在自述幸福感的比较中,女性教师得分要高于男性教师得分。
1.4 幸福感与职称有关
云南省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中,教授职称的群体与讲师职称的群体在自我价值方面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且教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高于讲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教授职称的群体与讲师职称的群体在自述幸福感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教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高于讲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教授职称的群体与副教授职称的群体在自我价值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教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高于副教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教授职称的群体与副教授职称的群体在自述幸福感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教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高于副教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其它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当前高校里的职称竞争很激烈,尽管职称是在教师中的一种评比方式,但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更是社会地位的体现。由于此原因,初级教师与正教授在人们心中有着天壤之别,初级教师总觉得自己在其他教师和学生面前低人一等,很多初级教师从一开始参加工作就努力着向教授这个目标迈进,他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参与相关课题、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来增加自己的科研成果,直到晋升为正教授那天这些压力才会真正释放,同样的中级、副教授的焦虑水平也是如此。
2 建议
2.1学校加强重视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重视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研究,有必要设立相关高校中老年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管理部门。充分利用和整合高校资源,开展各项有利于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讲座、交流会等形式的活动,保证高校中老年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2.2 加强与扩大高校中老年教师身心健康重要性的宣传
在学校范围内,通过聘请相关专家定期举行高校教师健康知识讲座,针对个别教师诸如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从思想上提高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对健康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2.3 保证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定期进行体检
把对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定期体检落实到位,针对体检的每一项都严格把关,严厉杜绝“走过场”的行为。针对中老年体育教师可能出现的高血压、高血糖、心脏病等慢性病要认真进行检查,同时在日常饮食、参与体育活动等方面进行科学指导。
2.4 提供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条件
改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针对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身体素质状况,合理引导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给高校中老年教师提供体育锻炼的良好条件,培养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体育兴趣。
参考文献
[1]邹琼.幸福感的两大研究取向及其整合的心理结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