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学核心问题范文

经济学核心问题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01 10:29: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学核心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经济学帮助我们做出选择决策。简言之,经济学(economics)研究人们如何使用稀缺资源。你如何决定花费多少时间学习?亚马逊公司如何决定雇佣人数?克莱斯勒公司如何决定使用其工厂生产运动型汽车还是轿车?――一个国家资源的多大份额应当用于发展电子网络,提供卫生保健服务,或者控制污染?对于每一问题都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以使用稀缺的劳动、土地和建筑资源,当我们选择其中之一时就不得不放弃其他用途。

稀缺性的本质及其迫使我们所做出的多种选择,我们会看到,三个核心问题必须解决:

用有限的资源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我们选择的物品和劳务。

为谁生产产品和劳务,即谁应得到它们。

我们还必须决定谁来回答上述问题,是由市场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还是由政府计划产出选择、控制生产过程和重新分配收入?是由微软决定电脑操作系统应包括什么,还是由政府来决定?利率应由商业银行单独决定,还是政府应试图管制利率? "谁"应回答这些核心问题通常跟问题本身一样引起争议。

稀缺性:核心问题

尽管我们能够改变经济结果,但我们并不能得到想要的一切。假如你口袋里装有20美元去逛商场,你就只能购买价值20美元的商品。你口袋里的货币构成了你购买的极限。

整个经济产出也有极限,构成这一极限的不是货币,而是可供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可用资源。每个人都想要更多的住房、崭新的学校、更好的交通系统和一部新车,但即使像美国这样富裕的国家也难以创造每人想要的一切。因此,与其他国家一样,我们不得不尽力解决稀缺性(scarcity)这一核心问题――即没有足够的可用资源以满足我们所有的欲望。

生产要素

用于生产产品和劳务的资源被称为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四种基本生产要素是: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这些要素是生产想要的产出所必需的投人品。例如,生产这本教材,我们需要纸张、印刷机、建筑物和大量的劳动。我们还需要有头脑的人把它组合在一起。生产你们在课堂上获得的教育,我们不仅需要教材,而且需要教室、教师和黑板。没有生产要素,我们将不能生产任何东西。

土地第一种生产要素――土地不仅指土地表面,而且包括所有自然资源。原油、水、空气和矿产都被包括在“土地”这一概念中。

劳动劳动也有多层涵义,它不是简单地指有多少人;当我们把劳动作为生产要素时,我们指生产产品和劳务的技能。因此,“劳动”要素包括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资本第三种生产要素是资本。在经济学中,资本(capital)指生产出的最终产品,并用于再生产中。例如,泰国南部的渔村居民编织大型鱼网。编织这些鱼网的惟一目的是捕捞更多的鱼。鱼网成为人们想要获取最终产品(鱼)的一种生产要素。因此,它们被认为是资本。同样,用于炼钢的高炉和用于装备办公室的桌子都是资本投入。

企业家才能可用的土地、劳动和资本越多,潜在产出量就越大。一个拥有10000亩土地、12名雇农和6台拖拉机的农场主,可以比一个拥有半数资源的农场主产出更多的收成,但是,他不一定完全能做到这一点。拥有较少资源的农场主对于种植什么、何时灌溉或如何收获作物,可能有更好的想法。这不仅是一个拥有什么资源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的问题。

这正是第四个生产要素――企业家才能(entrepreneurship)――的作用所在。企业家被称为是发现新产品或更好产品的机会,并把生产它们所需的资源组织起来的人。假如没有企业家,泰国渔民将仍然使用鱼杆钓鱼。没有企业家才能,农场主将仍然用手工挤牛奶。假如不是有人想出生产数码相机的方法,你就从不会有机会使用它们。

篇2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巴西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Paulo?Freire)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就充分说明了在教学中只有实现师生、生生间的有效对话、多向交流,学生才能享受到真正的教育。对于教学对话而言,提问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为学生学习提供方向性指引必须具备能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用创新的视角认知和改造世界。由此可见,提问无论是对教师组织教学还是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但这并不是说,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此放手,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随心所欲”发展个性,当“主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向40分钟要质量,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数学学习。

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呢?

我认为关键还是“问题”二字。教学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不像工业化生产那样“以逻辑方式大量制造的手艺”。这就是说,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学活动的“中心精神就在于教学的乐趣”,“采取不同的方法,尽可能有力而正确的把重要内容传授给不同心智的学生”。加德纳盼望教师能够有“引人入胜的切入点”。“问题教学”也正是利用了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来传授重要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数学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下面就数学课堂提问艺术,结合教育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一、问题设计要有艺术性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备课。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做好引导者。教师如何才能做好这个“引导者”,提问设计非常重要。提问设计涉及备课的很多方面,考虑时应注意:

1.提问要有目的性。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材中心,考虑学生要学到什么,思考什么,会形成何种能力和品质,通过问题的切入,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变为感知的对象。教师提的问题必须清楚、明确,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

2.提问要有新颖性。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小学生。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教师在设计时多花一点心思,比如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兴趣,就会积极动脑思考。

3.提问要有适度性。教师的提问设计要考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有些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肤浅,学生只做浅层次的记忆性回答,根本不用动脑筋,更谈不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会问“好不好?”“对不对?”“高不高兴?”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都会异口同声地给出肯定的答案。其实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避免提这种问题。但教师提的问题也不能过难,如果课堂上一个难题下去,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出现冷场的现象,到头来还是由教师自己来解答,这样教学效果就不明显了。

4.提问要有开放性。教师应突破传统教育中流于形式的提问,不要拘泥于一个问题一个答案。小学生思维活跃,有的时候会出现让人出乎意料的答案。教师应在给学生打好地基的基础上,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变动,让学生探究,从而加强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活动课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如“一个服装厂原来做一件上衣用布1.43米,改进裁剪技术后,每件上衣节省0.13米,原来做100件上衣的布,现在可以多做多少件?”要求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寻求不同的方法。

二、问题的解决要创新

1.营造愉悦氛围、刺激学生想说的兴奋点。“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人的感情迁移功能,小学生更为强烈。就是说学生如果喜欢你,就会喜欢你教的学科,乐意学习你所教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也是情感交流过程。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对每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学生才能在互相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动力,小学生喜欢表扬,我就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言尽可能“多表扬,多鼓励”,忠恳地评价;“讲得好,说的不错,讲得真好,太聪明了”。当学生发言精彩时,我会激动地说:“太好了,老师为你喝彩!通过这样一种情感交流,学生得到了鼓励,愉悦的教学氛围让他们处于兴奋状态,争先恐后想把自己的看法、做法说出来。

2.正确对待意外。小学生天性活泼机灵,有的时候他们对教师所提的问题给出的答案希奇古怪,出人意料。教师对答案正确与否没有把握作出判断时,千万不能妄自下定论。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正确的,极具科学性的,不能凭自己的感觉把模棱两可的结论传授给学生。

三、知识反馈环节中的提问要注意知识的疑点

在强化新旧知识的练习反馈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思维错位,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r机,摸准疑点,巧设问题。这样不仅可以纠错,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开启心智,有利于及时点拔和调控。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讲完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后,我出示三个纸袋,里面装着三角形纸片,并且露出一个角问:“纸袋里面装着各是什么三角形”?同学们顺利地判断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露出的是直角、钝角),适时发问: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再露出第三个纸袋的一个锐角,有的同答锐角三角形,有的同学犹豫不决。教师适时再问:能根据一个角是锐角,这一个条件来判断这个三角形吗?这样在学生的疑问点上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茅塞顿开。

总之,教师要善于提问,精于设问,为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学习创设条件。同时教师还要抓好整个教学活动的调控,不断的启发学生、激励学生,教会学生思考和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更好地实现学科目标和整体培养目标。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核心话题,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攻方向。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专业人才的重任。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上,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反映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程度。当前,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较弱现象客观存在,主要表现在专业技能不够娴熟、创新创业思维不足、良好道德品质尚未形成、学习能力较为薄弱四个方面,这是由于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所造成的,深入挖掘这些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有利于进一步优化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

一、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专业设置不够合理。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需要在充分研究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设置专业结构,这样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能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前景,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所收集的信息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趋势,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跟不上行业变化,待培养的学生投入市场时,市场情况已经发生变化。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学生就业的困难。也有的高职院校受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在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上固步自封,以至于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既不“广博”又不“专业”,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1]。二是课程设置不够全面。课程结构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多按照现有师资的学识能力来开设课程,缺少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方面的考虑,使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学习,但是却难以真正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师资队伍较为薄弱。教师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分为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两部分,校内教师通常有着较好的教学理论基础,但是大多数教师缺少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在教学时难以有效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校外教师大多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缺少教育教学能力,使得他们难以将自己专家型的知识和经验,有效教授给实习学生。综合看来,二者还难以实现培养具有高核心竞争力学生的目标。

二、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优化策略

一是社会层面。社会在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中的作用主要通过政府和企业体现。政府方面,要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宏观指导,积极配合学校进行人才预测和专业设置,以及调控各类人才培养规模,避免高校盲目扩张。同时,要在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改革、人事安排方面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办学自,让高职院校能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开设专业和进行自主招生。企业方面,要加强与高职院校的沟通交流,积极给学校人才培养等方面献言献计,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二是学校层面。要从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上着重发力,筑牢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基石。课程设置方面,学校要充分理解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来规范课程体系,在强化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如开设文史类、哲学类、艺术类等方面的课程[2],不断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此外,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切实将实践教学基地作为“教学、科研、管理实习基地”来建设,全面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实践特色,培养出复合型的高职专业人才。师资队伍方面,要统筹规划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内培外引、制度保障等一系列的措施,着力培养一支结构合理、道德高尚、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此支撑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三是学生层面。在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中,社会、学校因素属于外因,学生自身的因素属于内因。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其能自觉、自愿去上课、实践、思考,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同时,要帮助学生科学制定职业规划,使其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在校内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无论对学生本人或是学校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深刻认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应对,方能优化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关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2.

篇4

关键词:民办大学 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

0 引言

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事业,必须保持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适度超前发展,才能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知识和技术基础。教育体制的改革,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增加了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投入,扩大了教育的规模,培养了大批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此过程中,民办高等教育也得以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民办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民办大学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核心竞争力。

1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

何谓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源于经济学的研究,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发表在1990年的5月到6月的哈佛商业评论(the havord business review)上) 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2 民办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

通过上述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分析和探讨,为我们理解和定义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所谓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一所民办高校通过创新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高校相比较所具有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所仿效的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从而有利于自身良好的持续发展以及创造良好的社会价值的综合能力。

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特征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这些特征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的反映。

2.1 特色性。一所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创办特色所形成的竞争力。民办高校的特色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精髓,是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轻易模仿的显示其独特竞争优势的特质。

2.2 动态性。民办高校在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及形成核心竞争力之后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动态性特征。这种动态性一方面体现在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各方面不断优化整合的一个过程;一方面体现在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之后,能始终保持不变,而必须根据自身的特色,适时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升级转换。

2.3 创新性。一所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创新所形成的。这种创新既包括民办高校知识的创新,并不断把创造的新知识转化为人才的、科技成果的、为社会服务水平的技能,也包括办学特色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培养模式的创新等方面。

2.4 整合性。一所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重心是整合,包括吸纳、转化、运用 优质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能力。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以资源为条件的,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从来都是稀缺的各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能否具有并不断发展自身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同样,再从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整合来看,物力和财力资源的能动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物质基础。

2.5 价值性。一所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有较大价值的。这种价值一方面体现在它有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又体现在它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能更好地满足教育消费者的意愿和需求,促使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

3 制约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因素

3.1 经费方面 与国外私立高等学校经费来源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不同,中国民办高校经费来源单一,学校发展因此深受制约。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来源结构势在必行。例如,美国私立学校经费来源中,学费收入、社会捐赠、国家财政资助、智力服务收入分别在40%,6%。23%和23%以上,而民办大学目前的收入来源80%以上依赖学费收入,其它渠道所获收入比重有限,办大学的办学经费总的来说来源渠道比较单一,的是一条艰难曲折的“以学养学”的道路。

3.2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一些现实状况造成民办高校的教师心理感受较差。一是经费来源不稳定,抗缺乏安全感。民办高校生源相对较差风险能力难以与公办大学相抗衡,因此很多教职工担心工作与收入得不到长久保障。二是缺乏荣誉感。社会上仍存在认为民办高校的教职工比公办高校的教职工低一些偏见一个档次,导致民办高校教职工产生自卑心理。三是民办高校缺乏对教师的继续培养机制。由于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人数较少,教学任务繁重,加之学校经费紧张,又担心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教师跳槽,所以,学校很少,阻碍或者根本不为教师提供在职进修、外出培训等机会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技能提高。因此,民办高校需要建立适合自已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3.3 生源质量方面 当前,部分民办大学的决策者在指导学校发展的思路上陷入了误区:只注重数量,忽视质量,一味追求规模的扩大。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为了增加生源,不顾学生质量。由于基础差,使许多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特别是在高等数学和英语教学方面,大部分老师反映连上课讲述的基本知识学生都接受不了,使深度教学难以开展下去。

3.4 社会声誉方面 虽然,民办大学的社会声誉近几年有所提高,但百姓心中最为认可的 好大学”仍然几乎都是公办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而且一般情况下,普通地方性大学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也绝对要高于那些比较优质的民办高校。通常来说,家长只有在子女上不了正规公办大学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将其送往民办高校就读。民办高校在百姓心中的社会声誉及地位不言而喻。

4 提升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对策

4.1 准确进行目标市场定位,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赖以生存发展和取得社会信任的生命线。民办高校能否生存、发展和壮大,关键在于教学质量。对民办高校而言,没有生源,就没有财源,没有财源,就无法生存。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和高素质的毕业生,民办高校就会失去声誉、失去市场、失去生存的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大学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找准自己的“位子”,进行目标市场定位,提高教学质量,这是高校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进行科学的目标市场定位,才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发展自己的特色。北京大学提出在21世纪初跨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北大已陆续引进一批国际上认可的学术大师和世界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以一流的教师,培养一流人才,并加大管理力度,使管理水平适应改革的发展要求。

4.2 研究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民办大学实行的都是参照公办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而这两种学校、教师身份有着本质的区别。公办高校以资历为基础的工资分配方法,无法激起那些资历低的年轻教职工的工作热情。针对年轻教职工和兼职教师居多的民办大学,采取绩效标准报酬分配方法,把报酬看作是对绩效的回报,则能更好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管理的永恒目标是用最少的资源或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管理效率,体现人力资源的价值,改变人力资源的非价值状况;发挥人力资源的创造力,形成和完善创新运作机制;提高人力资源的发展机会, 通过用各种激励手段产生类聚效应、综合效应和联动效应、进而形成人力资源的集聚力;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学校人力资源得到最佳整合,从而达到学校高速运转的目的。

4.3 科研职能强化教育与服务职能 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变革就是从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轨,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民办高校必须把握这种变化,找准自身的定位,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高等学校的教育职能、科研职能、服务职能三大职能为全世界所公认,但鉴于育红大学目前的科研实力,笔者认为民办大学应淡化科研研职能,强化教育和服务职能。民办大学的科研实力不强,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发展滞后是其现实情况,民办大学需要集中有限的资源,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做到知识讲授与精神培养并重,抓紧时间、抓住机会改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往往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

4.4 转变观念,增强就业竞争力 应加强与社会就业机构的合作。作为人才市场的供给方,应以市场需求为办学原则,好学校的学生不仅要“招”进来,还要能“送”出去,不能只管“入口”不管“出口”,进一步加强与人才市场的合作,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最重要的途径。民办大学生就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一方面要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志向、兴趣、能力、性格及各方面的优点和不足,有全面、客观的把握,另一方面客观地分析就业形势和环境,把握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动地把主客观条件结合起来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提高综合素质。从目前对市场对人才需求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知识结构和专业层次等来看,高素质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周国平,胡一波.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2]卞宁,武德昆.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6.

[3]毛建青.关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困境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4.

[4]陈克.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J].学术交流.2004.7.

篇5

一、 学术诚信内涵及表现

(一) 学术诚信的内涵

学人对待科学要讲求“诚”,对待其他研究者及其劳动成果要讲求“信”,学人研究学问时要求“真”——追求真理,尊重客观事实,不媚俗,不空谈,不编造数据,不捏造事实, 对其他研究者及其科研成果要讲求信用+信誉——研究者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学习、团结合作,不能搞学术垄断和学术霸权,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引用了他人的观点和资料就要表明出处,这也是对读者的尊重和讲求信用及信誉。诚实守信是学人最基本的科学素养和最重要的学术行为准则。

(二) 学术不端的表现

学术诚信缺失所表现的行为即为学术不端,2009年的《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有对于学术不端的具体描述:1.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2.篡改他人学术成果;3.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4.伪造注释;5.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6.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7.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二、 高校学术诚信缺失的现状

高校作为学术科研的重要单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学术及职称评价等各方面的影响,高校学术诚信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分析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发展与人的惰性的矛盾

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发展以及信息化的飞速进步,使整个社会都面临一次洗礼,空前的资源共享,给人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方便与快捷。使学术界也经历了一次信息化的革命,使原来埋头于各种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档案室及田野调查等无数次采集学术信息与资料的学者们,轻易地点几下鼠标就能替代一切奔波、一切实验及查文献的工作。这种时代的进步无疑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的进步,但带给人更大的惰性与侥幸心理也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上确实为学术不诚信的投机提供了便利。

(二)评价标准与学术质量的矛盾

现在更多的高校在评聘职称时采取定量评价的方法,出现重数量轻质量或以数量代质量的现象。有的院校的评职条件中明确要求申报职称教师的论文及著作的数量及字数等。有的院校或部门将成果的被引用频次及转载频次,或是被评价者被引用的字数等来作为评价的标准。这些评价标准将会导致一些高校教师不得不以快出成果、多出成果为目标,并找相关行业的教师、学生多引用、多转载自己的“成果”,不断追求论文及著作的数量,而忽视了学术的质量。这样短平快出来的论文经不起推敲,算不得精品,久而久之,造成学者不能潜心学问,不思进取,粗制滥造,有的甚至为了多发论文而不惜抄袭、剽窃他人成果。

(三)学术管理与监督机制的矛盾

目前我国对学术进行监督与管理有两种方式:行政方式与非行政方式。行政方式是由政府确定的学术评定委员会对各研究项目、活动及成果进行考核与评审,这种方式由于权力的过于集中使学术价值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极易产生官僚作风,而造成学术诚信的缺失。非行政方式是科技期刊的监督与审查,科技期刊没有制度与体制的保障,只能处在有心无力的状态下,局限在小范围内对学术失信者给予相应的警告与惩处,无法从根本上预防和杜绝学术失信行为。

三、国外学术诚信建设的经验

对于学术诚信,我们不妨对照一下国外的做法与各项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借鉴。

(一)建立有效的社会诚信机制

在国外,学术信誉是每一位学者的生命,,违背学术诚信的人是没有立足之地的。美国首先从在整个社会的诚信机制下监督每个人的言行。其次,从各种证件的取得上就规定得非常严格。每个人的诚信出现污点在整个系统中都是有记载可以查证的,违背学术诚信的人在美国大学和社会较难容身。再次,美国联邦政府各主管部门以及各基金会在审批科研经费和项目基金时,除考察学术能力外,重点把关的是申请人的学术信誉。

(二)构建完整的学术诚信防治体系

目前许多国家已针对学术诚信问题出台了各自的规章制度,并设立了专门的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机构。

1.政策规定。例如韩国科技部出台了《关于国家研发事业中确保研究伦理及真实性的准则》;德国马普学会发表了《关于处理涉嫌学术不诚信行为的规定》;美国颁布了一项纲领性政策《关于科研不诚信行为的联邦政策》,对发现的不正当研究行为各相关机构及职责均给出了具体的定义和规定等。

2.监督机构。世界各国均以在大学中防治学术缺失行为作为工作的重点,可见国外对于高校学术诚信的重视程度。例如丹麦成立了官方的丹麦学术不端委员会,主要负责处理非常重要的学术不端事件,拥有一套严格的法律法规,其模式已成为其他北欧国家的学习范本。 四、加强高校学术诚信建设的路径

经过对我国高校学术失信原因的分析,以及对国外学术诚信建设体系的借鉴,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目前国情的学术诚信保障体系建设的方案,并要从各个方面加以建设完善。

(一)搭建网上公开学术成果平台

网络信息时代的快捷与方便虽能导致人不劳而获的惰性,但也可以利用它制约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可以利用网络建立和完善学人的信用制度和完整的学术诚信档案。从论文到专著到项目,让每个人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使这样一个在线数据库成为管理及审批机构的依据,成为各位学者的展示平台及自我约束平台,实现我国学术诚信体系管理系统和监督的标准化、信息化和数据化。有了这样的平台,每个人的行为都在社会的监督下, 每个学人也将更加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

(二)明确各学科学术规范

要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就要不同学科分别建立学术规范,避免“一刀切”。当务之急就是要出台一个明确的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学术规范的制定应与《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等的要求一致,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使制定的学科规范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解决中国学术评价的重点,要充分尊重人才成长和学术发展的规律,把行政权力与学术评价隔离,并把建立起分类评价和质量导向的考核机制作为重中之重。2014年,“科研评价改革”无疑是国内高校科研领域最火的词汇之一。从中央到地方相继研究或出台了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科研分类评价体系的相关政策,在地方层面,截至2014年10月,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的三个试点地区(北京、上海、广东)均提出主要实现以科研质量为导向,分类考核体系和科研成果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将积极推进“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和“国际评价”等评价方法。高校科研仅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时代有望成为历史。

(四)加大对学术失信行为的管理力度

学术失信之所以会发生,原因之一就是学术失信所要付出的代价太小。当前,要务必加强对学术失信行为的管理力度。让失信者从声誉到利益都付出相应的代价;整个学术界应对学术不端行为保持零容忍,一经查实,绝不姑息。对那些已被证实的影响严重的学术失信行为要进行公开处理,通过正式和透明的制度化程序予以解决

(五)加强学术诚信思想教育

1.法律意识教育。加强学术诚信教育,某些研究者法律意识淡薄,心存侥幸,认为官不举民不究即万事大吉,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强对相关法律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通过研究者法律意识的增强,起到了用法律的强制力和威慑力来制止学术失信现象发生的效果。

2.内在约束教育。学术诚信缺失其内在的原因,即研究者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高,缺乏学术道德造成的。“立言先立德,立文先立人。”为此,研究者要树立对待学术的正确态度,从被动到主动地遵守学术诚信,珍视自己的学术声誉。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重建学术诚信的威严不仅仅是学界自身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更应该以身作则,以自身言行为世人之规范,成为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唯有建设学术诚信,坚守学术道德,才能以学术诚信夯实中国梦的基础。让学术诚信成为一股强大的道德正能量,带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使我们的社会早日成为和谐、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

[EB/OL].[2013-07-08],http://gov.cn/gzdt/

2009-03/21/content_1264527.htm.

[2]About us[EB/OL].[2013-07-08].http://ukrio.

org/about-us/.

[3]黄文华,吴一迁,张俊彦等.国外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对我

国科技期刊出版诚信体系建设的启示[J].学报编辑论

丛,2013,

[4]杨艳.美国高校学术诚信制度建设研究及启示[D].北

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5]汤曾.浅议学术诚信[J].广西社会科学.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