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

发热患者的护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01 10:29: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发热患者的护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发热患者的护理

篇1

关键词:分层护理发热辨证施护心理护理

分层护理,又称为护理的分层管理,是指根据各层次护士的准入标准、能力标准聘用不同层次护士,让其承担相应的岗位工作内容,并在此过程中配以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等,以其在现有的护士编制情况下,为患者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保证患者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对发热患者的降温治疗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自2011年以来。我院临床对90例发热患者采用分层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90例均为辽宁省海城市中医院住院患者,其中男性65例、女性25例,年龄15~65岁。退热时间2~4h 65例,5~7h 25例。

1.2发热概念及分型 发热是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发热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较常多见。主要由病原体引起。非感性发热由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

2发热时的病情观察

2.1患者发热时护士要严密的观察发热的类型及经过,看有无伴随症状,观察发热的原因治疗效果、饮食、饮水及尿量的变化。

2.2患者由于细菌病毒感染等因素致使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常出现周身乏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甚至寒战,高热持续期时患者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下降,全身不适,软虚无力。当患者退热期时则表现为:大量汗出,皮肤潮湿,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所以护士在临床护理中主要认真细致观察患者发热的反应。了解患者的感受,以减少发热时对机体的危害。

3护理实施方法

3.1基础护理 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每日测量体温,呼吸和脉搏4次。必要时可重复检测并做好记录。当体温高达39°以上时应给予物理降温[1]。同时保持口腔清洁。早晨餐后睡觉前漱口。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擦干汗液。及时更换衣物被褥。注意皮肤清洁和床单的平稳,干燥。高热患者嘱绝对卧床休息,低热患者适时适当休息保持室温适宜。环境舒适,肃静,空气流通,有需要的患者要带眼罩或降低室内亮度,及时擦除眼角分泌物。

3.2分类护理 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对发热患者根据不同阶段的发热特点和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可以减轻发热时对机体的危害,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反应,有利于患者诊断和康复。

3.3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对于外感发热患者而言,物理降温是高热患者首选的降温方法,物理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俩种方法。用10%盐水冰袋降温持续时间长,冰袋内有水与体表面积接触大,当患者体温超过39.5℃要采用全身冷疗,可采用温水擦浴,乙醇擦浴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3.4药物降温 药物降温是通过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及血管扩张出汗等方式促进散热而达到降温的目的,使用药物降温时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尤其对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防止降温时出现虚脱或者休克现象[2],实施降温措施30min后应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

3.5中枢性高热的护理 颈髓损伤易导致高位截瘫,由于自身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对温度的变化丧失调节能力[3]。易产生中枢性高热。用特制刮痧板或者瓷汤蘸食油或者清水刮脊柱俩侧和背俞穴。对疾病诊断明确,各种降温效果不明显的患者高热不退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药,或保留灌肠退热,必要时配合中药汤剂。

3.6辨证施护 应用于外感发热的物理降温中辨证施护可提高降温效果及患者的舒适度的效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程序,对保证护理质量和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7心理护理 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发冷,发抖,面色苍白此时患者会产生紧张不安,害怕等心理反应,发热患者心理压力过重,这种持续的心理紧张不但不利于身体康复,还有可能引发其他病症,以致于加重病情。魏安宁等学者认为[4],心理因素在人的疾病与健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及时正确的心理疏导,不仅能调整患者的身心状态,减轻心理压力,对促进术后伤口愈合和康复也有很大的影响。护理中应经常探视患者,耐心解答各种问题,尽量满足患者需求,给予精神安慰[5]。高热持续期,应注意尽量消除高热带给患者的身心不适,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患者家属应协助医生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其心理压力。

3.8健康指导 患者患病期间应指导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室内清洁通风,多饮水。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吃油腻刺激食物,出汗时更换衣物被褥床单,当体温〉38.5℃时,用清水全身擦拭或用酒精擦拭大血管处进行物理降温。年老体弱者不能一次降温太低或者出汗太多,以防止虚脱。高热患者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对高热患者的体温定时监测,每隔4h测体温1次,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②用辅助的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时应进行酒精擦浴或药物降温,降温30min后重复测量体温;③给患者适当补充些营养和水分,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热时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差,但分解代谢却加快了,这样营养物质就大量消耗了,加之摄入营养不足,引起患者衰弱及病情加重。高热时机体可丧失大量水分;④口腔护理,长期发热患者,口腔内细菌易生长,加之维生素缺乏。易患口腔溃疡,故应加强口腔护理;⑤对高热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清洁皮肤,并叮嘱患者卧床休息。

3.9饮食护理 发热期间选营养高,易消化流质饮食,如豆浆,藕粉,果泥菜汤等;体温下降病情好转改为半流质饮食如面条、粥、配以高蛋白高热量菜肴:如豆制品、蛋、鱼类及各种新鲜蔬菜;恢复期改为普通饮食,食欲好者给予鸡、鸭、牛肉、鱼、猪肉、蛋类、牛奶等。

4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改革的深化,医院不单单只注重对患者病症的治疗,而是更多的关注对患者的护理治疗。舒适护理是集个性化、创造性、有效性为一体的。目的是让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能在心理、生理上达到愉悦[5]。

从本次研究的成果来看,在发热患者护理中,采用舒适分层护理服务模式,患者均在一定时间内退热,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明显的好转。护理人员了解和掌握不同发热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采用舒适分层护理服务模式,还可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增强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玉梅,李秀成,王凤梅,等.瘫痪患者便秘致发热的基本特点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1995.04.

[2]段玉民,王书军,谷右天,等.骨科无菌术后发热的常见原因分析及处理[J].中医正骨,2004,3.

[3]林亮.闭合性骨折术后非感染性发热辨证分型初探[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

篇2

【关键词】 肿瘤;发热;疾病护理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引起肿瘤患者发热的病因较多, 但目前以恶性肿瘤伴发感染为常见病因:①肿瘤并发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放疗、化疗、手术切除肿瘤等, 均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低下。②肿瘤热,系肿瘤本身引起的发热。③药源性发热,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或生物治疗时, 出现畏冷、寒战, 继之发热, 体温38~40℃不等;④医源性发热,输血、输液及侵入性操作等。

2 临床症状与体征

通常情况下, 发热为肿瘤患者的首发症状, 继而可出现惊厥、谵妄、休克或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①肿瘤热为中度发热, 多数患者体温在38℃左右, 不会超过40℃。可持续数日或数周, 应用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常无效, 但应用抗肿瘤药物后可使体温下降, 白细胞计数通常正常。②肿瘤并感染引起的发热多为高热, 体温可高于39℃以上, 24 h内温差达1℃以上, 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多见于午后或夜间, 发热时明显伴畏寒、寒战、心动过速、可有低血压或休克。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 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增高或降低、血沉加快。

3 治疗要点

本病的治疗关键是, 放化疗期间出现高热应立即停止治疗, 及早给予发热的对症处理, 同时合理选用抗生素或抗肿瘤治疗, 以达到控制发热和防止并发症的目的。

4 护理措施

4. 1 物理降温 通常包括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①局部冷疗: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制冷袋, 通过传导方式散热。适用于体温38.5℃以上的患者。②全身冷疗:若体温在39℃以上者, 可采用温水擦浴(水温为32~34℃)的方式, 达到降温目的。擦浴时可擦拭患者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 禁擦枕后、耳廓、阴囊、心前区、腹部、足心等处, 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擦浴过程中注意患者保暖, 全程不超过20 min。半小时后测体温, 有所下降视为有效。

4. 2 药物降温 肿瘤热的治疗必须排除感染性疾病及能引起发热的其他疾病, 对症治疗药物用吲哚美辛, 生物调节剂和化疗药物, 同时加用阿司匹林、柴胡注射液, 以预防或减轻其发热。应用退热药物后应注意观察不良反应。警惕患者因大量出汗、失液而出现休克症状。

5 加强病情观察

①定时测体温, 一般测量4次/d, 高热时应每4 h测量一次, 待体温恢复正常3 d后, 改为1~2次/d。②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及血压等, 并做好记录。同时注意发热的伴随症状(虚脱、休克)是否出现及程度, 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③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的变化。④定期监测患者血象, 密切注意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变化。必要时给予尿、粪常规、血培养及痰培养等检查。

6 补充营养及水分

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鼓励患者少食多餐, 多饮水, 3000 ml/d为宜, 以补充消耗的水分, 同时促进毒素的排除。

7 做好生活护理, 增加患者的舒适程度

①休息:高热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低热者可适当休息。保持病室安静, 定时给予通风, 较少探视。②口腔护理:应于三餐后及睡前协助患者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③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长期高热不易活动者, 应定时协助其翻身, 更换卧位, 以防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8 心理护理

护理中应表现出对患者的关心和同情、尊敬及接受, 建立良好的沟通, 尽最大限度满足患者需要, 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向患者家属介绍有关疾病情况, 使其参与患者的护理讨论, 知道正确护理患者。

篇3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7月本院收治的外感发热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外感发热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中女性患者均排除妊娠期和经期,所有患者均排除患有严重原发病及退热剂对体温的影响。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48.0±6.1)岁;病程3~42h,平均病程(18.0±8.0)h。观察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45.0±4.2)岁;病程5~48h,平均病程(22.0±8.7)h。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措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为患者定时测量体温,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洗汗液、酒精擦拭退热等,告知患者应多饮水,以清淡流质饮食为主。对于持续高温患者加强观察,遵医嘱做退热处理。中医护理措施:刮痧、拔罐、耳穴压豆、放血疗法等。

1.3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行护理措施1h后测量腋温,与入院时的体温比较,护理后1h体温下降>1.5℃为显效,0.5~1.5℃为有效,<0.5℃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持续退热效果通过护理后的1、2h患者下降的腋温评价,腋温与入院时的体温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退热效果比较

护理后1h观察组的退热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患者持续退热效果比较

对照组患者1h后的体温下降了(0.21±0.01)℃,2h后下降了(0.32±0.30)℃;观察组患者1h后的体温下降了(0..62±0.36)℃,2h后下降了(1.16±0.75)℃,观察组的持续退热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篇4

[关键词] 中枢性发热;亚低温治疗仪;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6(c)-107-02

中枢性发热应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常采用物理疗法降温。此疗法可降低脑组织代谢,减少脑组织耗氧量,减轻脑水肿。以往,采用传统的冰袋、冰帽降温方式,给护理人员带来了繁重的工作量,并对昏迷、失去表达能力的患者容易造成冻伤皮肤的后果,给患者增添了痛苦。2004年9月~2008年12月,我院(保定市第五医院)应用HGT-200亚低温治疗仪(三德医疗)治疗中枢性发热56例,效果满意,为使患者的体温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避免不必要医疗纠纷的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引起中枢性发热的疾病以脑血管病(出血性、缺血性脑中风)为主,其次是脑外伤、脑部手术后。我院内科2004年9月~2008年12月共收治56例中枢性发热病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17例;脑出血31例,大面积脑梗死25例;年龄31~70岁,平均64岁。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39~41℃,平均39.5℃)、无汗,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言语不清、肢体活动不利,生命体征极不平稳。应用亚低温治疗仪治疗中枢性发热3~5 d。

1.2 方法

1.2.1 亚低温治疗仪的应用原理亚低温治疗仪采用微电脑全方位监控,具有制冷迅速、控温良好、体温下降平稳等优点。亚低温治疗仪通过制冷系统将人体产生的多余热量带走,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从而降低脑耗氧量,维持正常脑血流和细胞能量代谢,减轻乳酸堆积、降低颅内压力;保护血脑屏障功能,改善脑缺氧;还能抑制白三烯B4生成,减轻脑水肿,抑制脑损伤后内源性有害因子的生成和释放[1]。从而降低病死率、减轻致残率、提高治愈率并患者生活质量。

1.2.2 正确使用亚低温治疗仪亚低温治疗仪有冰毯、软式冰帽、左右2个输出管道,可供2例患者同时使用,每个输出管道都配有1个体温感应探头。在水箱中注入2 500 ml蒸馏水及95%酒精500 ml。将冰毯平铺于患者的躯干下,冰毯上加一中单,患者头部置于冰帽中,头部与冰帽接触部位以毛巾包裹,避免患者皮肤与冰毯、冰帽直接接触;将体温感应探头紧贴于患者腋窝内,然后打开电源开关,设置水温为4~10℃,体温为35~36℃,按“ON”键后仪器开始启动,主机立即显示温度,水循环启动。

1.2.3 疗效标准治疗3~5 d后,体温降至37.5℃以下为显效;体温降至37.5~38.5℃为有效;体温不降为无效。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在使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过程中,要配合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的监测。低温状态下会引起血压降低和心率缓慢,护士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显示屏温度变化,准确了解患者的体温状况。严密监测呼吸频率、深浅及有无口唇、指甲发绀等低氧表现,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并保持在95%以上,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心电监护、血压、脉搏及血电解质变化,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2 创造良好的室内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清洁,室温在20~25℃,相对湿度在50%~60%, 减少陪护人员。亚低温治疗仪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温度的调节,根据降温效果选择冰帽、冰毯或联合应用。控制降温速度,使体温不致于急剧下降,避免体温骤降而致患者寒战及心室纤颤。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2.3 保持患者体温恒定

患者体温越高、发热持续时间越长、体温恢复越延迟、发热发生时间越提前、高热再次发生次数越多,预后生活质量均越差[2],尽早应用亚低温治疗仪效果明显。经过降温,患者体温降至正常达到预期的体温后,应观察一段时间,待患者病情稳定或好转后,才可逐渐停机。由于长时间的低温治疗也可加重脑缺血[3] ,对发热持续时间长,联合使用冰毯、冰帽的患者可先停用冰帽,适当延长使用冰毯的时间,但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4

患者最好取平卧位, 保证皮肤与冰毯充分接触,不能使患者突然坐起、激烈翻动和搬动,否则易出现循环不良、性低血压。患者身上不可戴有金属、硬物,以免弄破冰毯。

2.5 注意观察体温感应探头的位置

经常检查探头有无脱落或位置放置是否正确,有无弯曲及皱折。发现体温不正常应及时检查,予以纠正。亚低温治疗仪使用时间长的患者,应经常检查机器工作运转情况,如制冷水位有无缺失,应及时补充,以免影响亚低温治疗仪的连续使用。

2.6 基础护理

做好患者的皮肤、口腔、泌尿道等护理,勤翻身、拍背,必要时使用气垫床,以防止肺部、泌尿系统感染及褥疮等发生。同时注意预防耳廓及枕部的冻伤。由于冰毯置于患者躯干部,背部和臀部皮肤温度较低,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发生褥疮、冻疮,应每1~2小时翻身拍背,更换,避免冻伤及褥疮发生。保持床铺干燥、平整,经常巡视患者,注意肢体温度、颜色,观察末稍循环。配合使用冬眠合剂,保证患者安静,避免寒战。确保体温达到有效治疗要求。

2.7 应用亚低温治疗仪的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避免滥用。对70岁以上或原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病史者慎用,治疗期间须重点监护。争取早期应用,越早疗效越明显。严格控制降温与复温速度,在体温降至或恢复至35℃时,可维持2~3 h 再继续降温或复温。注意控制体温不低于32℃较安全,降温过低易出现寒战。复温过快易出现颅内压“反跳”骤升或酸中毒等。

3 结果

亚低温治疗仪用于中枢性发热,治疗时间一般为3~5 d,体温降至正常。显效48 例,有效5例,无效3 例,有效率为94.6%。

4 讨论

中枢性发热多因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导致脑水肿,影响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和散热中枢功能障碍而出现发热。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对于中枢性发热患者,尽早使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效果显著,能降低发热对脑组织的损害,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缺氧,保护血脑屏障,从而降低病死率,减轻致残率,提高治愈率,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心理,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医患冲突,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理念。亚低温治疗仪操作简单,温度恒定,自动调节良好,无一例患者发生冻疮。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29.

[2]杨艳.体温变化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1):1-2.

篇5

【关键词】 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发热患者;临床护理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201

本院对前来就诊的肾结石患者采取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 术后进行分析, 对并发症以及护理方法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58例肾结石患者, 其中男32例, 女26例, 年龄18~75岁, 平均年龄(42.15±10.95)岁;单侧结石45例, 双侧结石13例, 输尿管上段结石7例, 合并高血压5例, 合并慢性肾功能障碍2例, 并发尿路感染的22例。本次研究中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肾积水病症。

1. 2 治疗方法 对患者进行连续性的硬膜外麻醉, 取截石位, F6输尿管导管采用逆行的方式从患者的尿道膀胱镜进入, 之后将患者改为俯卧位, 将小枕头垫在身躯腹部的位置, 腰部呈拱形, 在B超定位的前提下进行肾穿刺工作, 要刺入到所需肾盏, 再引入金属导丝, 筋膜扩张器沿着导丝不断扩张直到F18, 放入到F16工作鞘, 在皮肾建立一个通道用来取石, 通过尿道沿着工作鞘直接进入肾脏内部, 然后用气压弹道碎石机, 将患者肾脏内部的结石打碎, 再用液压泵碎石沿着通道冲出体外, 对于残留的碎石用石钳取出。手术完成以后要放入肾造瘘管以及双J管, 在手术完成5~6 d后检查患者腹部平片, 如果没有发现残留的石块, 可以拔出肾造瘘管, 如果发现依然有残留的石块需要再次取石, 在手术后1周内进行再次取石工作。手术后第4周可以拔出双J管[1]。

1. 3 护理方法

1. 3. 1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 3. 1. 1 出血 采用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进行手术时容易出现出血现象。在手术完成后一定要对患者的体征进行观察, 防止出现由于出血引起的休克现象。手术后患者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肉眼血尿, 引流尿液一般会呈现淡红色, 血尿会在术后2~3 d停止, 不需要采取其他措施[2]。术后轻微的出血和血尿属正常现象, 主要是由于碎石机对黏膜的损伤以及引流管的刺激, 最终会出现血尿的情况。

1. 3. 1. 2 发热护理 术后检测患者的体温, 对血象进行检查。患者手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现象, 一般持续时间2~3 d恢复正常。原因分析:患者自身出现的尿流感染;在手术中进行的灌注液和逆行插管的因素。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体温检测, 一般每隔4 h对患者进行1次检测, 体温>38.5℃的患者要进行血常规和血培养等处理, 对中断进行尿路药物的实验, 叮嘱患者以及家属要多饮水, 及时采取物理办法降温、给予适量的抗感染药物;及时做好患者发热预防措施, 保持肾造瘘管和尿管的畅通, 不能出现引流管打折、弯曲和受压。对导尿管出现堵塞的患者及时进行膀胱冲洗, 用生理盐水低压冲洗;发现敷料潮湿及时更换;及时清洁尿道口, 1~2次/d。

1. 3. 1. 3 漏尿 肾造瘘管若堵塞时会出现漏尿现象。手术完成后观察患者的肾造瘘管敷料情况, 对潮湿敷料进行更换后, 还要及时寻找原因, 检查是否出现碎石和血块等阻塞, 询问患者身体感觉, 有无腰部疼痛等问题。若发现有阻塞现象, 采取生理盐水低压冲洗, 直到整个管道畅通。本次试验中有2例患者出现漏尿问题, 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并处理, 使导管畅通, 未再出现漏尿现象。

1. 3. 2 健康教育

1. 3. 2. 1 术前健康教育 减少患者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术前教育显得比较重要。护理人员要做好前期的抗感染处理, 同时还要指导患者在接受手术前训练, 在不引起患者疼痛的情况下, 帮助患者进行仰卧起坐训练, 告诉患者这项运动对患者身体的恢复以及手术成功有着很大的关系, 保证患者积极的配合。

1. 3. 2. 2 术后健康教育 叮嘱患者手术后不可激烈运动, 要多休息。正确固定肾造瘘管, 不可出现过度拉扯和挤压防止其脱落。多与患者沟通交流, 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使其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

2 结果

58例患者全部采用了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其中有3例出现发热感染, 2例出现术后出血。经过本院医护人员的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对患者的肾结石治疗有着很好的效果, 其具有无切口、疗效好、安全性高、住院时间短、恢复时间快等特点, 在临床医学上越来越普及。本次实验中选取的58例患者均采用以上方法治疗患者的肾结石, 及时为患者解决了病痛。在接受治疗后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热现象, 大部分患者在2~3 d内即恢复到正常体温, 病情开始好转没有发现任何并发症, 但有2例患者出现长时间的体温升高, 体温≥38.5℃, 经检查发现是由于导尿管阻塞引起的, 护理人员采取生理盐水低压冲洗的方法, 及时疏通导尿管, 并且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 最终使患者体温恢复正常[5]。

综上所述, 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后发热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和病例分析, 可提高患者恢复的效率和时间, 临床可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米其武, 刘继红, 张旭, 等. 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结合钬激光治疗复杂性肾结石.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6, 21(8):582-583.

篇6

中国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230-02

发热是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通过提高体温调定点,引起体温升高。按其程度可分为低热,口腔温度不超过38℃,中等热,口腔温度在38~38.9℃,高热,口腔温度在39~41℃,过高热,口腔温度超过41℃。在临床中常见的发热主要是由于机体感染产生炎症而引起的相应症状。为了增加患者的舒适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我们对发热病房收治的45例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等发热患者进行了人性化护理,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减少了并发症的产生,提高了住院患者的满意度。

1 体温上升期

即体温开始上升的阶段,机体产热大于散热。当体温持续升高到一定程度,表现为皮温升高,皮肤潮红,心跳与呼吸频率加快,病人自觉发冷与口渴,烦躁不安,紧张、恐惧,对发热毫无思想准备。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我们在护理方面首先应做到:

1.1给予患者心理安慰 护士发现患者发热,应立即安慰患者,向患者解释发热的原因、过程和可能出现的相应症状,指导患者需要进行的必要检查及注意事项,使患者有心理准备。告知患者情绪紧张可以使体温继续升高,不利于疾病的恢复。简单为患者采取必要的诊疗和护理,帮助患者解决困难,耐心地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护士在完成诊治工作外应多陪伴患者,减轻患者的烦恼与孤独,以免长时间见不到护士,产生失望和不安全感。【1】

1.2解除患者痛苦 此期患者感口渴、口干,护士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尽量提供含糖盐水,补充大量水及电解质。防止发热后大量出汗引起的虚脱,并可解决患者的烦躁与口渴。

1.3满足患者的需要 患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寒战、发冷。一般可给患者加盖被子,足部可放热水袋或热宝。待患者寒战减轻,可逐渐减少盖被,以利散热。

1.4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交代病情变化,使其有心理准备。体温因随时继续上升,要将这一点告诉患者和家属,使其理解产生防范意识,减少患者的恐惧不安。【2】

2 发热持续期

此期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主要表现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干舌燥,呼吸和脉搏加快,食欲不振,全身乏力。伴随体温持续升高,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嗜睡、躁动,高热者可有神志不清、幻觉、谵妄、行动障碍等。针对此期在护理上应做到:

2.1给予物理降温 包括冰盐水灌肠,头部置冰帽,温水擦浴,乙醇拭浴。可降低体温保护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因高热患者随时可能出现病情危重及精神症状,只要患者体温下降,伴随症状会减轻或消失,患者也会立即感觉心情舒畅、一身轻松。

2.2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患者因体内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需要尽快补充,其用量每天不得少于2500~3000ml。液体量应尽量从饮料中补充,可给患者配制酸甜可口的饮料,有计划地给患者饮用。以促进代谢产物排除,帮助散热。

2.3预防并发症 高热患者由于体质虚弱,进食少,消耗多,应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

2.4补充营养 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造成胃肠蠕动减弱。因此,应为患者提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增加食物中维生素的摄入。护士应鼓励食欲较差的患者进食,保证营养的供给。

2.5合理满足患者要求 高热患者对医护人员有依赖心理,会经常向护士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护士要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热情的对待患者,不可在患者最需要帮助时,疏远或冷落患者。【3】

2.6增加患者舒适感 因发热期患者常大汗淋漓,衣被浸湿,患者颇感烦躁不安。护士应及时更换床单及衣被,用屏风遮挡提供擦浴的方便条件,保证患者的个人卫生和舒适的需要。

2.7特殊看护 对于躁动、谵妄、幻觉的患者,护士应在床旁守护照料,允许家属的陪护,加用床挡,防止意外的发生。由于发热引起的精神症状,遵医嘱可给予适量的镇静剂进行治疗。

2.8心理护理 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紧张、焦虑的患者可进行松弛训练。

3 体温下降期

此期散热大于产热,患者因体温骤降,大量出汗导致丧失较多液体,年老体弱及患有心血管疾病者,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四肢冰冷等虚脱现象。此期应注意观察和加强护理。

3.1为患者提供沐浴条件 因患者大量出汗导致衣被浸湿,此时,护士要帮助患者洗头、洗澡、更换衣服和被褥,清洁卫生是患者退热后的基本需要,会使患者感到格外舒适,但操作时要注意保暖。

3.2为患者补充足够的营养 患者在体温下降后消化功能得以恢复,食欲增加,此时患者迫切想多进饮食,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应尽量补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满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3.3补充足够的液体 患者因退热时大量出汗丢失很多液体,为防止虚脱应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护士应主动提供糖盐水,并鼓励患者多饮。【4】

3.4帮助患者获得自然空气 患者在发热时,经常卧床不起,往往会产生自闭心理。因此,在退热以后,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护士可陪伴患者外出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欣赏花草树木,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通过对45例高热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反映了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是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关键,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缓解了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使患者舒心、放心的接受治疗,减轻患者痛苦,得到患者信任,人性化护理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玉洁,万杰.发热患者的人性化护理【J】吉林医学,2006,27(4),427

[2]陈素坤,临床心理护理指导【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67

篇7

【关键词】风湿病;发热症状;健康指导;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7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09-01风湿病是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关节和骨骼部位。该疾病发病时非常隐匿,且病情发展非常缓慢。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显示,风湿病大多数与遗传有关,治愈难度比较大[1]。该疾病患者非常容易出现发热症状,但是,若在风湿病出现发热症状时给予患者精心的护理和健康指导,治愈效果将更为明显。本研究就风湿病发热症状的护理和健康指导应用概况进行详细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门诊收治的52例风湿病发热症状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7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62岁,平均年龄(41±2.6)岁。所有患者均确诊患有风湿类疾病,为风湿病发热症状。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①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入院时每6h要测一次体温,若患者发热症状比较严重,则每4h就测量一次体温。经用药治疗体温下降3d后开始减少测量次数,转为24h一次。帮助患者测量体温时需观察患者血压的变化以及呼吸的变化。对于有呼吸急促、血压升高或者降低的患者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②口腔清洁护理。由于发热的患者唾液分泌量减少,造成口腔黏膜出现严重的干燥现象,加上内热原因非常容易产生口腔溃疡。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在患者每天起床后、临睡前以及进食后协助患者做好口腔清洁工作。一般是使用温开水漱口。若患者有口腔溃疡,则要叮嘱患者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③皮肤清洁处理。由于发热患者经过治疗开始退热后均会有一个身体大量排汗的过程,这时护理人员应该叮嘱患者勤更换衣服,保持皮肤干燥和清洁,防止皮肤长时间处于一种闷湿状态引起不适或引发其他病变。

1.2.2温度护理①降温护理。一旦患者的体温大于39℃,就不能只等待退热药起效,而需要进行物理降温,如用温水反复的擦拭患者的腋窝、腹股沟、窝等处,或者用湿冷毛巾敷患者头部,使体温在短时间内快速下降[2]。②保暖护理。由于患者体温在快速上升过程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寒战现象,体温高而感觉寒冷。这时应帮助患者做好保暖工作,如给患者饮用温开水,为患者加盖较厚的棉被等。

1.2.3饮食营养护理①需要为患者补充营养和水分。由于发热时患者身体各种感觉都比较迟钝,身体各种元素也在短时间内快速消耗,大量消耗的直接结果是患者身体非常虚弱,免疫力开始下降,所以要为患者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②发热期间不能食用刺激性食物。发热患者由于身体脂肪、糖类和维生素、矿物质等快速消耗需要补充营养,但是这期间患者一般均没有食欲且肠胃消化功能差。若在这时患者还大量食用生冷或者油腻食物,那么除了会影响药效发挥外,还会刺激肠胃,引起食欲不振、呕吐或者腹痛等症状。所以,这期间,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食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若患者因为无食欲而不愿进食,护理人员应该鼓励患者从进食少量营养均衡、清淡的流食或半流食开始,根据患者消化能力和食欲,逐渐增加进食量;必要时可以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进行营养补充。

1.2.4舒适护理①嘱患者卧床休息。由于发热时患者身体各种营养素大量流失,加上严重食欲不振、进食减少,因此很多患者在治疗期间身体都比较虚弱。而若在这时患者不好好休息而是不停的活动,将会增加身体的消耗,使患者更加虚弱。所以,这期间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多卧床休息,减少下地活动时间;高热患者尽量不要下地活动。另外,为了患者能够更好的休息,病房内必须要禁止喧哗,保持安静。②选择最合适的。风湿病发热症状患者除了体温不断升高之外,还伴有关节隐痛、肿胀等症状,很多患者因为发热体虚需要睡眠休息,而因为关节隐痛不能入睡。这时护理人员应该叮嘱患者一旦不舒服立即更换姿势,选择最舒适的,消除不适,促进入眠。

1.2.5健康指导护理健康指导主要是指导患者要养成一种科学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每天坚持最少摄入2500ml至3000ml的水;平衡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治疗期间要注意清洁卫生和保暖。除了让患者了解一些发热的注意事项外,还需要为患者及家属讲解风湿病发热症状产生的原因和诱发因素,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该病的认识,有助于患者在住院期间和未来生活中更好的预防和控制疾病[3]。2结果

所有患者在接受护理和健康指导服务后均顺利痊愈出院,患者的满意度较高。3体会

风湿病是一种隐匿性极强的慢性疾病,疾病形成原因大多与遗传有关,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属于常见现象。由于风湿病患者在出现发热症状后其机体各种脏器代谢速度会突然间快速增加,造成身体糖类、水分以及脂肪等在短时间内大量流失。因此,患者在发热期间均会处于一种明显脱水和极度虚弱状态,若不及时采取降温措施,那么将有可能因为机体快速代谢、极度消耗对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所以,在这期间给予患者包括常规护理、饮食营养护理以及健康指导内在的精心护理,有助于更加快速的控制病情,减少患者痛苦,加快治愈速度。研究结果也证明,在风湿病发热症状治疗过程中给予精心的护理和健康指导,有助于疾病更快恢复,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1]刘瑾,聂英坤,曾艳.风湿免疫科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诊断与病因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2,36(9):665-666.

篇8

关键词:创伤性骨折;综合护理干预;发热;效果

创伤性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数是由于外源性因素而导致机体骨结构发生连续性完全或者部分的断裂,需要进行及时的手术治疗。即使采取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但是仍然会出现创伤面的感染,引起术后发热症状,严重者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和康复,甚至有些患者可能丧失部分生理功能甚至导致终身残疾[1]。因此,对于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术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2014年1~12月,我们对53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和分析患者术后发热的改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同期创伤性骨折患者106例,男61例,女45例;年龄13~61(32.3±2.8)岁。所有患者入院时意识清醒,表达沟通能力正常,经X线和CT检查,确诊骨折部位,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创伤面。胫腓骨骨折28例,锁骨骨折22例,股骨骨折15例,骨盆骨折13例,粗隆间骨折12例,尺桡骨骨折9例,肱骨骨折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其中观察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15~58(30.1±3.2)岁;对照组男32例,女21例;年龄13~61(33.9±2.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根据病情和患者意愿采取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依据患者骨折部位和骨折的损伤程度,采取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术后均进行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术前以宣传教育和对症准备为主,做好各项医学检查工作,及时有效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消除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忧虑等负面情绪的影响;手术过程中,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操作,确保手术顺利完成;手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根据医嘱进行切口的护理,防止切口感染以及其他并发症,特别注意各类情况引发的患者发热,同时进行有效及时的处理,术后早期进行适度患肢锻炼,并根据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量,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出院指导。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术前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医学检查,手术中根据医生的要求配合手术操作,手术后遵医嘱进行护理,及时处理出现的并发症以及相应的术后发热症状。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两组数据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来表示,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P

2.2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P

2.3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P

3 讨论

术后发热的危害创伤性骨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加之手术治疗的创伤面积较大,此类骨折的术后恢复较慢,极易引起切口感染等一系列疾病,创伤面感染严重者需要进行再次手术,甚至存在截肢的风险,给患者的预后恢复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加重了患者的身心和经济负担。创伤性骨折术后发热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患者一般的体温变化幅度在0.5~1.0℃,体温不超过38.5℃,又称之为外科手术热[3]。这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痛苦,而且还增加了骨折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了患者的住院以及术后恢复时间。而患者发热时,机体的新陈代谢会加快,呼吸道以及皮肤表面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特别是因创伤性骨折的损伤而导致身体虚弱,更加容易造成水分、电解质以及酸碱度的紊乱和失衡,造成患者呼吸困难,心率加快,严重者会引起心肾肝脏等重要脏器的损伤,危及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张琼,冯慧霞,董丽芬.护理干预在创伤骨折术后发热患者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4,12(10):88-89.

篇9

【关键词】 老年; 糖尿病; Orem自理理论;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57-02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典型症状可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1],空巢老人数量的增多,老年糖尿病患者比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其日常护理工作已成为社会级的难题。Orem的自理理论认为:人与生俱来具有照顾自己的能力、权利与义务,并且通过学习来达到自理需要。自理护理就是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知识宣教的基础上,以自理护理为主,临床护理为指导的糖尿病护理干预方法,实现自身管理疾病调整生活方式,适应自我护理的需要。在此总结分析了2011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对2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美国护理学家Orem博士的“自理”理论的护理干预的方法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 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2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2例,女138例,年龄60~79岁,平均(68.3±4.9)岁,糖尿病病史3~23年,平均(7.9±2.6)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且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缺少自理能力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130 例,对照组130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糖尿病护理,包括定期血糖监控,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物治疗、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自理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健康卡建立及病情评估 自患者入院时建立患者的个性病史健康卡,根据患者的病史、治疗情况及当前血糖、并发症控制情况,详细记录并准确评估,预估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可存在或潜在健康问题,自理的能力及病情的发展情况,以便于对其自理护理进行规划,主要定期上门服务、电话咨询,时间为半年。

1.2.2 糖尿病知识宣教 根据前期对患者病情及疾病知识的认知情况,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糖尿病知识宣教,让患者明确及时治疗与积极控制血糖对其的重要性,及血糖控制的方法、低血糖的预防等内容,熟知自理护理中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建立与医护人员交流保持联系的方法。

1.2.3 心理疏导 对于常年存在糖尿病或存在其他并发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常存在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针对其前期心理情况的评估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疏导,保持情绪平稳,树立起积极战胜病魔的信心以便于配合治疗和积极的进行Orem 自理护理。

1.2.4 饮食指导 向患者讲解饮食护理的重要性,帮助患者计算出每日所需热量及主副食搭配、三餐比例、饮食种类。鼓励患者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适当限制钠盐的摄入。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足量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坚持定时、定餐、定量、定营养素、不定食品的“四定一不定”饮食原则,同时做到少食多餐即从3 次正餐中匀出一部分食品留做加餐用。指导患者随身带糖,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1.2.5 血糖监测及治疗指导 指导患者定期进行血糖监测,按时用药及用药后应注意事项。

1.2.6 运动指导 建议患者适量进行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指强度小,节奏慢,运动后心脏搏动增加不明显且呼吸平稳的一般运动,如散步、游泳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空腹及餐后2 h 的血糖情况,护理干预前后给予患者发放糖尿病知识普及调查问卷,评价患者对于糖尿病知识的认知情况,问卷内容包括: 糖尿病病理知识、糖尿病并发症知识、糖尿病自我护理知识、糖尿病饮食知识、糖尿病运动知识、心理知识等内容,总分100分,90分以上为优,80分以上为良,60分以上为可,60分以下为差[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血糖控制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空腹血糖平均(7.21±0.14)mmol/L,餐后2 h血糖平均(9.91±1.54)mmol/L;对照组护理干预后空腹血糖平均(8.82±0.35)mmol/L,餐后2 h血糖平均(11.60±1.48)mmol/L。观察组血糖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知识掌握情况

观察组Orem自理护理干预后糖尿病知识掌握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Orem自理护理干预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新型护理管理模式[3],其能够通过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早期病情的评估和监测,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提供服务指导。对患者在日常自理护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估,通过知识宣教及心理护理干预,将患者的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自我护理。本文通过总结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Orem自理护理干预的方法及效果可以看出,应用自理理论(Orem)的护理干预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有着较好血糖控制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老年人自身对于糖尿病知识的认知,增强其自我控制血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贵芳.老年糖尿病护理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3,17(2):169.

[2]陆懿,张彩华.Orem自理模式应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5):4290-4292.

篇10

关键词:肠埃希菌感染;护理;胆管支架植入术

原发性肝癌、胰头肿瘤及转移癌容等肿瘤患者易压迫胆管导致胆管梗阻,胆管梗阻发生后多数患者没有手术机会,而选择胆管支架植入术。胆管支架植入术后肠埃希菌感染比较常见,不仅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引起水电解质紊乱、食欲下降、乏力等,而且使患者抵抗力低、促进肿瘤发展、导致恶病质的出现,如果处理不及时就会发展成败血症,是致死的主要原因[1-3]。2005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梗阻性黄疸胆管支架植入的肿瘤患者10名,均表现为间断高热,体温最高达39.7℃,现就其发热原因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31~74岁,中位年龄52岁。梗阻原因:肝脏肿瘤7例,胰腺癌2例,胃癌术后复发1例,均为晚期肿瘤患者,不能手术而行ERCP治疗。肠埃希菌感染距支架植入术后时间间隔不等,一般在3个月左右,最短的1w即出现发热,但距离最长的不超过5个月。临床表现:间断发热,最高时可达39.7℃。患者发热前伴寒战,血培养均发现大肠埃希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均在1.5×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以上。

1.2 方法

1.2.1 抗感染治疗 高热患者,血象增高,均给予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和临床经验一般选用头孢三代联合左氧氟沙星,同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提高患者抵抗力。

1.2.2增强胃肠蠕动 给予加斯清、胃复安或吗丁啉增强胃肠蠕动,防治恶心呕吐。

1.2.3加强护理 密切注意体温变化,加强病房巡视,及时更换衣服及被褥,嘱咐患者多喝温水,补充水分。注重心理疏导和营养指导。

2 结果

7例发热控制,2例发热有反复,但发热间隔时间延长,1例抗生素停止治疗后2w再次出现发热,另1例距治疗后3w以上。1例发热控制不理想迅速出现恶病质死亡。

3 讨论

3.1 发热原因分析 大肠埃希菌是人体正常菌群,对侵入人肠道的少量致病菌可起到拮抗作用,能维持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4]。正常情况下,Oddi氏括约肌收缩,胆道是无菌的[5]。但植入胆道支架以后,Oddi氏括约肌作用减弱或消失,肠道细菌可以逆行进入胆管。ERCP治疗后,胆管内压力较大,肠道菌群逆行有阻力;随着引流持续,胆管内与肠道压力逐渐平衡,肠道菌群逆流入胆管的条件成熟,如果此时患者纳差,胃肠蠕动减慢,甚至出现恶心,呕吐,肠道菌群必然进入胆管;加上晚期肿瘤患者身体虚弱,机体免疫力低下,这样细菌进一步进入肝内胆管,再经肝窦入血,出现菌血症和败血症,伴随着寒战、高热等症状。

肿瘤热与感染性发热需要鉴别,肿瘤热体温一般在38.0℃左右,表现为弛张热和持续性发热,午后发热较多见,但无盗汗等症状。发热是肿瘤晚期常见的并发症[6]。

3.2 治疗上可以根据药敏实验选择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但是患者出现发热,然后抽血、培养、药敏试验需要3~5d。根据2009年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统计,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为7.1%[7]。所以抗感染治疗一般选用此药,为了增强抗感染力度,有必要增加左氧氟沙星治疗。

3.3 护理措施总结 胆管支架植入术着重于胆管的再通,起到解决黄疸的作用,对肿瘤本身不起作用。如果再合并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必将进一步削弱肿瘤患者的抵抗力。

3.3.1 必须掌握肿瘤发热与肠埃希氏菌感染发热的特点。肿瘤发热是由肿瘤坏死组织和代谢产物自体吸收引起的,体温多在39.0℃以下,偶见高热,多数患者有规律地在午后或傍晚开始发热,可自行缓解。本组10例患者血培养均发现大肠埃希菌,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体温高达39.7℃,且反复发作,抗感染治疗有效。

肿瘤患者本身就处于高代谢状态,消耗大量的能量,如果合并持续发热,将很快导致恶病质的出现,无论是对抗肿瘤治疗还是抗感染治疗都将不利。所以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精心的护理并掌握肿瘤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发热的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3.3.2 营养支持治疗和水电解质的平衡是患者发热缓解的基础。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可导致自身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加速,营养消耗较多,食欲减退,消化功能较差,营养物质吸收减少,如果出现反复发热,将进一步使体重减轻,消瘦,身体抗病能力减弱[8]。而良好的营养不单纯是维持生命,而且能改进健康状况、增加身体的抗病能力,改善原有的营养状况。补充的营养素应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当患者的食欲极度低下或不能进食时,可采用空肠营养的方法来补充营养。若患者不能经口进食时,可经静脉营养输液。高热患者给予温水或乙醇擦浴等物理方法降温,遵医嘱药物降温后需要加强体温,血压,脉搏的观察,防止大量出汗导致虚脱。

3.3.3加强心理疏导是发热患者护理必须的方法。间断发热的肿瘤晚期患者可能会感到焦虑,担心肿瘤细胞扩散,身体虚弱者甚至出现频死感觉 [9]。针对上述情况需要我们护士加强心理抚慰:①当护士发现患者寒战等发热前兆,要急患者所急,可以和患者一起分析发热的原因,树立患者的信心;②满足患者需求,当患者寒战发冷时及时添盖被子,手足给予热水袋保暖,并及时联系医生;当患者退热出汗时,要及时更换衣服和被褥;③发热患者可能伴有口干、头昏等症状,此时需要提供温热的糖盐水,鼓励患者多饮水,防止患者出现虚脱或休克,及时解除患者烦渴症状;④经常巡视病房,寒战高热时要在床边守护,除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应外,还能消除患者孤独、烦躁的心情。

3.3.4,加强健康指导是发热患者康复的条件。肿瘤患者合并发热要注意保暖以及加强其他护理工作,如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性良好;嘱咐、协助肝癌发热患者多喝开水、勤换衣裤(保持衣物的干燥、清洁);饮食以清淡半流食为主,荤素搭配,粗精搭配,以易消化吸收为宜;等等。发热患者要加强口腔护理及预防呼吸道感染。以免其他原因再次导致发热。

参考文献:

[1]牛应林,张澍田,于中麟,等. 诊断和治疗梗阻性胰胆管造影并发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防治[J]. 临床内科杂志,2006,23(7): 455-457.

[2]李兆申, 许国名, 孙振兴,等. 诊断性与治疗性ERCP早期并发症与处理[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2): 77-80.

[3]王茂春, 李澍, 朱继业,等. 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持续性发热原因的探讨及处理[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3,18(1): 25-27.

[4]楼玲莉, 杨莹, 潘金波. ICU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现状及耐药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 395-396.

[5]郭宝俊, 张丽萍, 曹小燕. 产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致胆管炎、脓毒血症1例[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 11(2): 152-153.

[6]詹冬梅, 江敏霞, 洪伟英,等.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发热反应的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1):192-193 .

[7]汪复, 妹, 胡付品,等. 2009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10(5): 325-334.

篇11

【关键词】艾滋病晚期;发热;护理效果

在艾滋病患者晚期,由于身体免疫下降导致口腔和呼吸系统感染,患者常常引起发热症状,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高热现象,体温持续数天达到39℃以上[1]。由于患者在发病晚期常伴随消极情绪,临床常规护理治疗往往效果不佳,严重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取得不错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以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62例艾滋病晚期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临床表现持续高热和呼吸困难,并合并口腔、肺部和消化系统等感染,已排除脑炎和有意识障碍影响交流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1例。常规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9例;年龄24-57岁,平均年龄(45.8±11.6)岁;其中高中及以上学历6例,高中以下学历2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8例;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46.3±12.2)岁;其中高中及以上学历5例,高中以下学历26例。观察组和常规组之间基本资料、性别比及学历等方面综合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治疗,根据患者感染情况对症给予药物控制,并配合常规护理工作,包括对患者口腔、皮诊和腹泄等症状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于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加强临床护理、做好心理支持护理和家属支持护理。

1.3疗效观察护理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统计,并采取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编制的生活质量评价量表(QLQ-C30)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护理效果:患者发热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并以正常心态面对生活,评定为显效;患者发热情况改善,心理状态有所改善,评定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趋于严重,丧失生活信心,评定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评分,见表1。观察组患者有效率达83.9%,总体生活质量评价为(78.6±16.7)分,明显优于常规组61.3%和(54.2±15.4)分,无具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本文采取综合护理方法对艾滋病晚期发热患者进行护理治疗,相对于常规护理,患者临床效果和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提高。护理过程中具体方法为:①加强临床护理。对于患者发热情况进行密切观察,防止出现呼吸异常、抽搐和神志不清等现象;配合药物治疗,以物理方式进行降温,如果患者体温超过39℃,则可采取温水洗脸、湿毛巾冷敷头部,或采取4%酒精进行擦拭降温;注意补充患者营养和水分,做好患者皮肤护理。②做好心理支持护理。患者从确诊到病情逐渐发展,负面情绪将随之加重,严重影响到治疗及康复效果[2]。保持与患者沟通,获知患者心理状态变化,全面掌握患者生活及家庭环境,并同其家属进行了解,以预测其可能出现和心理异常情况,制订出符合具体情况的心理支持方案。③家属支持护理。患者发病后不仅受到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折磨,还可能产生内疚感,害怕与亲人交流和接触[3],有必要对患者和家属作好疾病相关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工作,让家属能够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并帮助患者进行康复,树立患者积极治疗的信心。

本文研究证实,对艾滋病晚期发热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临床效果显著,能够增强患者信心,改善疾病晚期的消极心理状态,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海燕.姑息护理在艾滋病晚期的应用及体会[J].健康必读杂志,2010,(12):41-43.

篇12

原?l性肝癌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应用护理干预对于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此次研究特就肝癌患者接受介入栓塞术后应用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9月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96例,均经影像学诊断以及临床确诊。其中男55例,女41例;年龄31~67岁,平均(56.7±3.6)岁。对所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循证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各4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常规护理组仅接受常规护理。循证护理组同时接受循证护理干预。

常规护理: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化繁为简,向患者介绍手术方式和并发症情况,与患者加强沟通与交流,增强患者的积极接受治疗的勇气和信心。②一般护理:尽量控制患者的活动量,同时对穿刺部位出血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如有异常发生,需要立即向临床医生报告[1]。③发热护理:对于发热患者可采取药物降温或者物理降温方式,若患者出现高热现象,可以给予退烧药物。④胃肠道护理:恶心、呕吐为常见并发症,若患者出现严重呕吐可应用止吐药物治疗[2]。

循证护理:①发热护理:患者出现发热并发症前即告知其可能出现发热迹象,防止患者恐慌,一旦患者发热,需要立即向其讲解发热的引发原因以及相应的冶疗方式,使患者的情绪得到稳定和控制。同时叮嘱或者协助患者大量饮水,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3000 mL左右。若患者本温>39℃,则需立即进行物理降温配台药物治疗,同时勤给患者擦汗以使其皮肤保持清洁[3]。②胃肠道护理:患者容易出现食欲减退、呕吐、恶心等胃肠道反应,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少食多餐,适当进食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严格遵医嘱应用药物,同时适量运动。③穿刺部位护理:手术进行前给予患者凝血机制纠正,使血玉情况得到有效控制,防止咳嗽。手术前旨知患者将大便排空,或者进行灌肠,避免患者用力排便造成穿刺点出血[4]。④腹南护理:鼓励患者互相进行经验沟通以及果用音乐疗法等,使患者的紧张情绪得到控制;同时对患者的腹痛程度以及全身情兄进行观察,若疼痛程度较强,可给予其止痛药物[5]。⑤肾损害护理:叮嘱患者保持绝对卧床状态,尽量放松心情,对患者尿色、尿量以及精神、意识等进行观察,提醒患者多饮水,同时定期复查肾功能[6]。

观察指标:记录并对比循证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用自制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与其监护人等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主要包括优、良、可、差4级。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接受护理干预前均存在肾功能损害、腹痛、穿刺部位出血、胃肠道反应以及发热等症状,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干预后,循证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对比:循证护理组护理满意度为87.50%,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的64.58%(P< 0.05),见表2。

讨论

篇13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发热门诊;护理管理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来自墨西哥的新型呼吸道传染疾病,患上此病的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咯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此病传染性极强,一旦被传染,病情发展迅速,若是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则会由于呼吸道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因此做好甲型H1N1流感期间发热门诊护理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以此确保在医院就诊患者的安全,本院对发热门诊进行组织管理、科学的防护,并且认真严格做好消毒隔离措施,现总结报告如下。

1.发热门诊护理管理

1.1对发热部门人员进行管理

从医院中选取50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在50例医护人员中,主要以内科系统如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感染科医护人员为主,将其安排到发热门诊,并且制定相应的职责与工作流程,例如:预检分诊岗位职责、工作人员上下班流程、甲型 H1N1 流感患者处置流程及报病流程以及患者就诊流程等[1]。对在发热门诊预检分诊点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进行体温测量,确保无发热现象和无流感样病例症状。此外医院对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开展培训,除了要参加学习培训外,还要进行岗前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熟练掌握甲型H1N1流感诊治穿、脱防护用品顺序、就诊流程、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传染病疾病抱卡制度、穿脱隔离衣、六步洗手法等以提高护理疾病技能和消毒隔离技术,并进行考核,还相互提醒监督。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须和患者接触,为了避免被传染,医院提供医护人员免费的营养餐、新鲜水果和奶制品,均衡营养,使医护人员增强体质、提高体抗力。实行科学合理的排班,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病人,提高医护人员对突发疫情的应对能力。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工作原则,将甲型H1N1 流感的相关知识与技术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对医务人员采取针对性和广泛性培训。

1.2对发热门诊环境进行管理

对发热门诊环境进行管理主要是对发热门诊设置挂牌、指向标志醒目以及门诊采用全封闭式就诊流程等,我院将发热门诊单独设立在感染大楼一楼,通风性较好,在发热门诊病人通道口醒目位置书写“发热门诊”字样,与门诊大楼、急诊间隔开来。由于发热门诊设立在感染大楼一楼,设置比较偏远,加之又是新设置的门诊,患者及家属不易找到,所以在医院各个大门入口、门诊大厅、急诊大厅等重要区域设立明显的指向标志,把患者引入就诊范围,采用红色箭头指明方向,将患者引到目的地[2]。发热门诊应采用全封闭式就诊流程即:成立专门的挂号收费室、检查室、药房、输液室、留观室,每个医疗室都必须齐全,便于患者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大范围活动很可能感染上其他疾病,所以患者最好在固定的范围内活动,可加速病情康复,缩短治疗时间。设立工作人员和患者的专用通道,让工作人员和发热患者从不同路径出入发热门诊,降低工作人员受感染的几率。

1.3制定消毒管理措施

对医疗工作区定期进行杀菌消毒,杀菌消毒工作需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值得注意的是:(1)工作区每天保持通风,打开窗户,使空气形成对流;(2)采用紫外线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每天二次,每次1小时,在消毒工作完毕后要保持室内通风;(3)在病人通道的入口处放置含有1:50稀释施康(相当于1000mg/L含氯消毒液)的地垫,并要求始终保持湿润,使用1:50稀释施康消毒液擦拭器械表面、桌面、坐椅及门把手,医用N95口罩每4小时进行更换一次,特殊情况应马上进行更换,例如出现口罩潮湿。至于医用设备血压器、听诊器每次使用后都须用75%酒精棉片消毒2遍,眼罩等患者接触过的物品或用含氯消毒剂浸泡,保证医用设备上没有残留任何病菌。不可忽视的是垃圾桶与垃圾的处理,垃圾桶必须有盖,桶内用黄色双层医疗垃圾袋,处理垃圾过后,垃圾桶需要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垃圾袋扎紧双层袋口,袋口喷洒1:50稀释施康消毒液后做无害化处理。护士长、院、感护士要落实好各项消毒工作,同时监督环境卫生情况与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情况。

2.讨论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流行性疾病,由于此病传染性强、病情发展迅速,若是没有及时得到治疗,死亡率高,因此备受人们所关注。发热门诊是医院控制、筛查甲型H1N1流感的第一阵地,每一个治疗环节都备受重视,根据患者病情发展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实行正确的治疗方案,同时门诊部适当的调整防控措施,从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到发热门诊的环境都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制定严格的消毒管理措施,保证甲型H1N1流感爆发高峰期医疗工作依然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发热门诊对患者进行症状监察工作至关重要,其主要是通过监察患者的呼吸道病状,若是发现患者存在呼吸道传染病即可早期进行治疗,是遏制呼吸道传染病恶化的主要途径[3]。人们都具有2003年的“非典”经历,对甲型H1N1流感有一定的认识,医护人员对此病也有一定的经验,所以医院从医护人员做起,对参加甲型H1N1流感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在培训中医护人员可提自身的医疗护理技术,使各项操作更加规范化,提高防护意识,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体抗力,避免自身受到病毒的侵害,只有在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之下才可有效进行治疗工作。对门诊进行组织管理,做好消毒隔离等防御措施,在患者经过发热门诊的集中收治,一一做诊断排查工作,有效控制传染病的蔓延,提高患者的康复率。本研究随机选取50名医护人员,安排到发热门诊为发热患者进行诊断、检查、治疗以及护理,在甲型H1N1流感期间有效遏制甲型H1N1流感的蔓延,可见,做好甲型H1N1流感期间发热门诊护理管理工作,可避免医院内产生外交叉感染,确保在医院就诊患者的安全。

总之,在甲型H1N1流感期间,医院发热门诊要做好护理管理工作,可确保患者安全的同时,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于晓恒.防控甲型 H1N1 流感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0,7(6):162-163.

篇14

发热是指人的体温因为各种原因超过正常高限。一般人正常体温是:腋表平均36.8℃,口表37.1℃,肛表37.5℃。体温可因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一日间,下午较高,但相差一般不超过1℃,妇女月经期和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

一、发病原因

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大致可区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前者为多见。

1.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所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限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其原因是由于病原体的代谢产物或其毒素作用于白细胞而释出致热原。

2.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①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

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肿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可引起产热过多或散热过少而导致发热,前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后者如重度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等。慢性心功能不全时由于心输出量降低、皮肤血流量减少,以及水肿的隔热作用,致散热减少而引起发热,一般为低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

①物理性:如中暑。

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

③机械性:如脑出血、硬膜下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上述各种原因可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功能失常而引起发热。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属功能性发热范畴,临床上表现为低热。

二、发热类型

1.按发热程度分

(1)低热37.4~38℃。

(2)中度发热38.1~38.9℃。

(3)高热39~40℃。

(4)超高热40℃以上。

2.热型

发热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少于两周为急性发热,体温超过38:5℃两周以上未明确发热原因者,称为高热原因未明。

(1)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39~40℃之间几天到几周,波动不超过1℃,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2)弛张热 体温在39℃以上,24h内波动相差2℃以上,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渗出性胸膜炎、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 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体温正常后1~2日再次高热,反复发生,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

(4)回归热 体温达39℃以上,持续几日,降到正常后,隔几日又发生高热,反复发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鼠咬热、某些疟疾。 转贴于

(5)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高达39℃以上,几日后逐渐下降到正常,数日后又逐渐升高,反复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腹膜炎等。

(6)不规则热 发热无一定的规则,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7)消耗热 高热,每日体温波动较大,达3~5℃,并反复发生寒战,见于严重结核病、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8)双峰热 24h内体温出现两个高峰,见于败血症等。

三、急救与护理

1.生命体征的监护

卧床休息,测量并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出现烦躁、惊厥、谵妄等,可遵医嘱选用镇静药。如出现脉搏快而弱、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要立即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积极通知医生进行抢救治疗。

2.降温

热型的评估和高热的程度对护理评估、效果评价、预后估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未确定原发病前,不可强行降温,但要防止过高热给患者造成的危害。因此需根据症状和体征采用有效的物理或药物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冷湿敷、冷盐水保留灌肠、冰袋或冰帽降温等。骤降或降温出汗过多可引起虚脱,体温降至38~38.5℃为宜,降温半小时后测体温,降温时要注意保暖。

3.原发病救治与护理

(1)积极配合医生,查找引起高热的原因,对原发病进行积极的治疗与护理。

(2)一旦明确引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后,遵医嘱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必要时静脉补充水、电解质和进行药物治疗,注意保持酸碱平衡。

(4)对有关实验室检查项目应进行动态监测,以便指导临床治疗与护理。

(5)高热可以是某些疾病的早期表现,因此要密切观察,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4.给予精神关怀

患者由于疾病和高热的折磨,容易出现烦躁、焦虑等心理变化,需要更多的关心、抚慰和鼓励。护士要多接近患者,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使患者从精神、心理上得到支持。

5.基础护理

做好患者皮肤、口腔等基础护理,满足患者的基本需要,尽可能使患者处于舒适状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发热患者的生活护理,如发热患者的衣被常被汗液浸湿,应及时更换。

参 考 文 献

[1]方妙君,邱秀环,孙肇玢.护理程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