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想象力的含义范文

想象力的含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01 10:06: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想象力的含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想象力的含义

篇1

关键词: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象征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世界公认的短篇经典之作,小说简约精巧、含蓄凝练,主人公哈利现实与虚幻的意识流转换,使得小说充斥着大量的意象,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本文从分析作品中意象的象征含义入手,旨在探讨当人类在面临死亡时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一、海明威与《乞力马扎罗的雪》

海明威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乞力马扎罗的雪》完成于1936年海明威在非洲狩猎之后。在与妻子赴非洲狩猎之时,海明威染上严重的痢疾,后因一架飞机的到来而得救。痊愈后的海明威故地重游,在非洲遇到了一位美艳、富有的妇女。

这两段经历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与框架。《乞力马扎罗的雪》讲述的就是作家哈利为寻找创作的激情以继续文学写作,与妻子海伦来到非洲狩猎,却不幸感染坏疽。在等待飞机救援的过程中,哈利面临着生之迷茫和死之恐惧的双重拷问,最终在清醒与幻想的交织中死去。

二、小说中意象的象征含义

(一)坏疽:肉体与精神的双重腐败

小说中男主人公哈利因左腿被荆棘刺破后未能及时医治而感染了坏疽,最终导致了死亡。哈利左腿的坏疽开始于非洲之行,但其精神上的“坏疽”早就已经蔓延。哈利本是一位作家,在经历了诸多挫折与磨难之后放弃了对爱以及写作的追求,“坏疽”的长期存在导致了哈利精神的腐败。他的懒惰、势利与傲慢毁灭了自己的创作才能。他与妻子海伦来到非洲狩猎就是为了重拾创作的激情,医治精神上的“坏疽”。在哈利纵情酒色之中的时候,精神的“坏疽”就已经一发不可收拾,哈利废弃了自己的写作才华和对写作的追寻,沉醉在纸醉金迷之中,而富有的妻子海伦也成为了哈利精神上“坏疽”蔓延的催化剂。实际哈利腿上的坏疽是其精神“坏疽”的象征性显现,而二者结合最终夺去了哈利的肉体和灵魂。

(二)鬣狗和秃鹰:死亡的迫近与物质的寄生

哈利左腿的坏疽散发出腐肉的气息,吸引着只食腐肉的鬣狗和秃鹰。鬣狗和秃鹰的这种习性使得二者成为了象征死亡的重要意象,它们始终与死亡和黑暗相联系。鬣狗和秃鹰出现“在天色渐暗之时,它们寻着哈利坐腿上腐肉所散发的腐败气味徘徊在哈利的周遭,使人感觉到仿佛死亡也在一点一点逼近”(魏威, 吕明:2001)。而鬣狗和秃鹰的生活习性又是哈利生活的写照:哈利就像终日食腐肉的鬣狗和秃鹰一样,在寄生中生存,空有写作的才华却完全放弃了自我对写作的追寻。海伦是个富有的女人,在与妻子的生活中,哈利是个彻头彻尾的寄生者。他巧言令色、满嘴谎言,出卖自己换取海伦在物质上的无限供应。

(三)雪山猎豹:追寻的精神永生

小说开始是一段景物描写,“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长年积雪的高山,......,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海明威:1936)乍看起来颇令人费解,但细细咀嚼完故事的,即哈里灵魂飞升的过程后,再回过头来品味这一段“题记”,才使人真正步入海明威创造的神奇的意境之中。

猎豹是海明威极为喜爱甚至崇拜的动物。他曾在《非洲的青山》中通过人与豹耐力与智力的较量,对豹做过人格化和描叙。在这段描写中,海明威只是写了雪山与猎豹。以雪山之巅的死豹意象作为开头给出了一个谜:豹子为什么要到这么高的雪山上来?为了追寻什么:为了食物,或是因为某种神秘的冲动?生命虽然终结,但因冻僵,尸体得以风干保存,这意味着什么?小说没有给出答案,设置了悬念。

实际上,从与鬣狗和秃鹰的对比之中,可以知道作者暗示猎豹是死在追寻猎物的途中。猎豹虽最终横尸于雪山之上,但寒冷将其追寻的姿态定格,象征其追寻的精神永生。“它是在拯救灵魂的努力中死去的,冻干在那样的温度和高度下,豹子是永存的。”(Young, Philip:1971)不断追寻的猎豹象征着精神生“坏疽”前的哈利,通过写作不断追寻生存的价值。但值得庆幸的是,最终,哈利最终再次向往如乞力马扎罗雪山的猎豹那样重新开始自己的追寻:他来到这蛮荒却充满活力的非洲大草原,就如同猎豹攀登雪山;他渴望“寻找到一种复苏生命力和创造力、使自己不朽的途径;最后当肉体已近死亡时,精神昂起了头颅,实现灵魂的救赎”(颜艺:2013)。

三、结语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海明威使用了大量意象来表达深刻的象征含义。通过哈利的意识的描述,表达了海明威对于生存和死亡这一永恒命题不断思索以及逐渐臻于理解的过程。濒死之际,哈利看到了自己乘坐飞机跃然腾空,飞向了纯净的雪山之巅,虽然未能完成重拾写作的夙愿,但他的灵魂已经长眠于乞力马扎罗的雪山上,得以不朽。

参考文献:

[1] Young, Philip.The Hero and the Code[C] Lewis Leary. Criticism: Some Major American Writer.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971: 349.

[2] 魏威, 吕明. 试谈《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关于死亡的象征意义[J].外国文学,2001,3: 52-59.

篇2

《易经》关于言、象、意关系的阐述主要集中在《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表述的就是圣人立象的原因和目的。

1、言意的时空限制

庄子提倡“言不尽意”。“言”即语言文字,既包括说出来的言语,又包括书面的言语作品;“意”即思想认识,言在对意的完整表达上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们对事物或现象的认识不是通过人们口头说说或文字记录就能表达的,即使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表达出来,听者或者读者也不能完全领会言语原本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文字尚未产生的原始社会,异地异时的交流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往往因为传话者的疏忽或遗忘而使原意不能得到很好的传达。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就出现了用实物和图画来记事和传递信息这两种方式。

2、立文字之象以尽意

实物记事的方法有结绳、结珠、讯木等。图画记事作为另一种辅的交际手段比实物记事前进了一步。这虽然突破了时空限制,但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及经历不同,同样的一幅画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理解,也往往导致“不尽意”。随着人们需要记录和传递的信息越来越多,为了方便区别和记忆,就要求所记录的内容具体、确定。于是人们在图画记事的基础上,使图形代表固定的意义,并赋予其固定的语音,这就产生了人类最早的文字,即象形字。这就使语言大大突破了不能“流于异地,传于异时”的限制。

二、立象尽意对汉字字形的影响

1、象形性

《说文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象形字来源于图画,是以物象之形记录文字。用象形的方法所造的字一般是有形可象的事物,如日月山水等。除以象形为造字方法外,汉字又有其他造字方法,指事、会意、形声,而这些造字方法也都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或拼合,或减省,或增加象征性符号而成。指事就是在象之“形”上加指事符号,这个指事符号的意义存在是以“形”的整体所指为前提。《说文》释“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就是在“象人形”之“大”上加指事符号而成的。又会意,一般由两个或多个象形符号组合而成。《说文》释“莫”:“日且冥也。从日在?中。”再说形声,形声字由形符和声符组成。声符虽表音,但声符本身原来也是象形符号或以象形符号为基础的符号。如“茱”,《说文》释为:“茱萸,?属。从艹朱声。”声符“朱”又为指事字。正因为汉字没有脱离象形特点,立汉字之象以尽意,所以汉字始终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2、符号性

字形与它所记录的词义脱离意义上的联系,按规定关系重新组合,从而使字成为词在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其一,象形字与词义的密合度减弱。有的词有形可象,而有的词则无形可象,或即使有形可象也不容易让人辨认,如“气”,《说文》云:“云气也,象形。”甲骨文作“薄”,罗振玉释此字云:“与三有别,彼三划等长,此中划特短。”后金文为与“三”区分,特将上一横变弯。其二,象形字的表音化,主要表现在本义基本不用而假借义通行和作为形声字的声符。如“我”,甲骨文作“捃”,本义为兵器,但西周时就已假借为第一人称使用,《易?观卦》有“观我生”,到东汉时期,“我”的本义已少有人知晓。此外,“我”还作为声符组成形声字,如“饿”“鹅”等。其三,字形本身的发展。汉字按“简易律”和“区别律”的方向发展。“简易律”导至汉字的简化,而“区别律”则常常导至汉字的繁化。汉字遵从简易律对图像进行的改造,既包括汉字字形在历时上的演变,由篆到隶,隶到楷,再到行;又包括汉字字形在共时上的变化,如“集”古作“?”,《说文》释为“群鸟在木上。”汉字的区别律则要求字形的明确,在原来象形字基础上增加区别部件或区别符号。如“溢”乃“益”之后起字,“益”甲骨文作“?”“?”等形,罗振玉释“象皿水溢出之状”,后“益”表“增加”义,则加水旁以“溢”表“水满”义。既然立了汉字之象,那么基于人们求新求简的心理,汉字必然会朝着符号性的方向发展。

三、汉字字形在立象尽意上的局限性

尽管古人在造字之初本着“尽意”的目的,但是总会有不同的原因致使汉字字形在表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下面分别阐述之。

1、造字之初词性界定模糊

汉语缺乏词形的变化,所以一个词有时既有名词的作用,又有动词的作用,这在汉字上,则表现在同一个字形既表示人或事物,又表示动作或事情。如果不放在具体语境中,就不能彻底地达到“尽意”的目的。如“雨”,《说文》释曰:“水从云下也。一象天,冂象云,水?其间也。”许慎认为“雨”为动词。《玉篇》作“云雨也”,释为名词。近人又有释为名词者,如商承祚释曰:“,初体只是画雨点或雨线,多寡任意,后加整齐,再由‘?’‘ ’‘?’甲骨文进而成今体矣。”

2、历史发展字义发生变化

篇3

所谓抽象函数,它没有具体的解析式作为载体,用符号表示,经常只给出某些特征或性质,因此理解与研究起来较为困难,如,抽象函数的轴对称,点对称,周期等性质,在教学中我们常要求学生要记一些常用结论,以便快速解决一些问题.

几个重要定理:

定理1:函数y=f (x)满足

f (x+a)=f (-x+b)的充要条件是y=f (x)的图象关于直线

x=a+b2对称.

定理2:函数

y=f (x)满足

f (x+a)=f (x+b)(a≠b)的充要条件是y=f (x)的周期是

T=|a-b|.

定理3:函数y=f (x)满足

f (x+a)=-f (-x+b)的充要条件是

y=f (x)图象关于(a+b2,0)对称.

定理4:函数

y=f (x)满足

f (x+a)=-f (x+b)的充要条件是半周期是

T2=|a-b|,

则周期是

T=2|a-b|.

以上几个定理证明略.

定理5:函数

y=f (x)关于x=a对称,且又关于x=b对称

(a≠b),以下都不妨设b>a,则函数

y=f (x)的正周期是

T=

2(b-a).

证明:因为函数

y=f (x)关于x=a对称,所以

f (x+a)=

f (-x+a),即

f (x)=f (-x+2a) ①

又函数y=f (x)关于x=b对称,所以

f (x+b)=f (-x+b),即

f (x)=f (-x+2b) ②

所以由①②得f (-x+2a)=f (-x+2b),所以函数

y=f (x)的正周期为

T=2(b-a).

推论1:若函数

y=f (x)关于

x=a对称,且正周期

T=2(b-a),则函数y=f (x)还关于x=b对称.

证明:因为

y=f (x)关于x=a对称,所以

f (x+a)=f (-x+a),即

f (x)=f (-x+2a),

又y=f (x)周期T=2(b-a),所以

f (x+2(b-a))=f (x)=f (-x+2a),

所以

y=f (x)关于

x=2(b-a)+2a2=b对称.

定理6:函数y=f (x)关于点

(a,0)对称,又关于(b,0)对称(a≠b),则函数y=f (x)的周期是T=2(b-a).

证明:因为函数y=f (x)关于点(a,0)对称,所以

f (x+a)=-f (-x+a) ①

即f (x)=-f (-x+2a),同理,函数y=f (x)关于点(b,0)对称,

所以f (x+b)=-f (-x+b) ②

由①②得:

f (x)=-f (-x+2b),

所以f (x+2a)=f (x+2b),所以正周期T=2(b-a).

推论2:函数y=f (x)关于点(a,0)对称,且正周期为

T=2(b-a),则函数

y=f (x)还关于(b,0)对称.

证明:因为函数y=f (x)关于点

(a,0)对称,所以

f (x+a)=-f (-x+a).

即f (x)=-f (-x+2a) ①

又函数y=f (x)的周期是T=2(b-a),

则f (x+2(b-a))=f (x)②

所以由①②得:f (x+2(b-a))=-f (-x+2a),

所以函数y=f (x)关于点

(2(b-a)+2a2,0)即(b,0)对称.

例1

f (x)是定义在

R上的以3为周期的奇函数,且

f (2)=0,在区间(0,6)内解的个数的最小值是( )

(A) 2 (B) 3 (C) 4 (D) 5

解:因为f (x)是奇函数,所以

y=f (x)关于点(0,0)对称,所以

f (0)=0,又因为周期

T=3,

所以根据推论2,知道y=f (x)还关于点

(32,0)对称,所以

f (x)=-f (-x+3)

令x=2,则f (2)=-f (1)=0,所以

f (1)=0.

令x=32,所以

f (32)=-f (32),所以

f (32)=0,根据周期T=3,且f (2)=0.

所以在(0,6)内的解,f (1)=f (4)=0,f (2)=f (5)=0,

f (0)=f (3)=0.

f (32)=f (3+32)=0,所以x=1,2,3,4,5,

32,92,

共有7个,无答案.

例2 已知定义在

R上的奇函数f (x),满足

f (x-2)=-f (x),且在区间

[0,2]上是减函数,则( )

(A) f (40)

(C) f (25)

解:因为

f (x)是定义在

R上的奇函数,所以f (x)关于(0,0)对称,又因为

f (x-2)=-f (x),所以周期

T=4,由推论4得,

y=f (x)还关于点(2,0)对称,且存在对称轴x=1,

y=f (x) 关于x=1对称,这与已知函数在区间[0,2]是减函数矛盾,所以此题错误.

例3 已知函数f (x)是定义在实数集

R上的偶函数,若对任意的

x∈

R,都有

f (x+2)=f (x)

,且当

x∈[0,2)时,

f (x)=log2(x+1),则

f (-2011)+f (2012)的值为( )

(A) -1 (B) -2 (C) 2 (D) 1

解:因为函数

f (x)是在实数集

R

上的偶函数,即关于

x=0对称,又因为

f (x+2)=f (x).

所以周期

T=2,由推论1知,

y=f (x)还关于x=1对称,这与已知当

x∈[0,2)时,

f (x)=log2(x+1)矛盾,因为x∈(1,2)时的函数是

y=log2(3-x),所以此题错误.

例4 已知

f (x)定义在

R上的奇函数,其图象关于点

(-1,0)成中心对称,当

x∈[-1,0]时,有

f (x)=x3,求

f (x)在

[-2,2]上的解析式.

解:因为

f (x)是奇函数,所以

f (x)关于(0,0)对称,又关于(-1,0)对称,所以周期

T=2,

所以f (-1)=(-1)3=-1,又因为

T=2,所以f (-1)=f (-1+2)=f (1),

又因为f (x)是奇函数,所以f (-1)=f (1),所以f (-1)=f (1)=0,

这与f (-1)=-1矛盾.此题错误.

例5 定义在

R上的偶函数y=f (x)满足:(1)对任意

x∈

R都有

f (x+5)=f (-x)+f (3)成立;(2)f (-3)=-1,

f(2013)=?

解:取x=-2.5,则

f (2.5)=f (2.5)+f (3),所以f (3)=0,所以f (x+5)=f (-x),

又因为y=f (x)是偶函数,所以f (x+5)=f (-x)=f (x),所以T=5,

篇4

我说,好,你选一件99的。他在99的玩具前站了一阵子,不喜欢。自己去橱窗里拿了一套499的过来,说:“这个。”我看了看,犹豫了一下,说:“太贵了,还是99的吧!”他如往常一般坚决地说:“不要。”儿子打小就会选择,我几乎很少跟他说不,原因是他很懂事,也不贪婪。

但我这次,还是决定跟他说不,他现在没有经济概念,根本不知99与499的区别。499对我而言,不贵,但对普通家庭来说,不便宜。如果以后他自己当了爹,养家糊口,不知他儿子张口要499的玩具时,他是否会心痛或犹豫?

去年去美国旅行,因为有外公外婆同行,我订了头等舱。今年去新加坡,只有我们仨,路途又不太远,我订了经济舱。从登机起,他就问:“妈妈,我们为什么不坐头等舱啊?”

我跟他说:“宝宝,头等舱很贵,为了照顾老人,我们才会坐。”他当时回我一句:“那你为什么不去挣?”

我想了想答:我挣的钱,足够我去世界各地都飞头等舱。但正因为这钱是我自己辛苦得来的,我不舍得花。偶得,你以后也会工作,你刚工作,不会有能力坐头等舱。如果公司派你出差,你坐经济舱,你会憎恨工作这件事。不是自己努力得来的享受,会让你忘记得到需要付出辛苦。这次他要玩具,我跟他说,如果你真喜欢这么贵的玩具,工作以后自己买。

网友说,拒绝孩子会造成孩子心灵的伤害,我自己被伤害过,我知道。我青春期时候看上一双方头高跟鞋,想买。我到现在都记得自己穿在脚上的美丽和妈妈为难的表情。是的,我是把母亲当年留给我的遗憾变成今天的收藏癖。但我依旧感谢我的母亲,因为那点遗憾,我渴望经济独立,我有工作的动力,我知道家庭不是我的依靠,我只有靠自己,而且我能凭借双手,得到我想得到的东西。

网友说,为什么不给偶得一点努力的机会?比方说让他干干家务,自己凭劳动挣钱?我不能。干家务是家庭成员共同分担的责任,我天天也干家务,没人给我一分钱回报。

篇5

关键词:汉画像石;汉代礼仪;饮食文化

汉画像石是艺术匠师们以刀,在坚硬的石头上进行的艺术创作。它是绘画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其艺术特色拙朴自然、真趣盎然,反映了时代的气质和风尚。作为人类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始终受到世人的青睐。

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汉墓壁画都是为了让逝者在地下继续享受人间生活的快乐而绘制的,因此比较写实。汉画像石题材广博、内容丰富,它生动形象地刻画和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成为汉代历史的一个缩影。其中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有车马出行、对博比武、舞乐杂技、迎宾待客、庖厨宴饮、建筑人物、男耕女织等,这些绘画以传神之笔留存了汉代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场景。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鲜活、最富活力的一部分。中国绘画很早就开始描绘饮食了,春秋战国的青铜器上就有宴饮图;而且,从秦汉以来,画像石、画像砖,都有对宴饮场面大量而生动的描绘。由此可见,汉代人特别重视饮食以及饮食的礼节文化。

徐州汉画像石中大量的图像表现了当时人们的饮食文化。其中出土的一幅庖厨宴饮图,画面分两格:上格为宴饮。亭内两人正在弹琴宴饮,亭外有侍者、假山、树木等,右上角的亭上有一鸟在哺育小鸟;下格为庖厨。有打水的、烧火的、宰羊的、还有喂马的。这些画像石生动的显现了极富诗意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又如临沂市内五里堡村出土的庖厨图更是有声有色的描绘了当时的民间饮食风俗。画面分上下两格:上格刻四组男女人物十一人,分坐在床几之上;下格为庖厨图。左边吊挂着一条蹄足可见的牛腿,有一人高,右边紧挨的挂着一块肉,再往右是一位戴高冠、长胡子、着花边衣领长袍的男子呈蹲坐状。左手持一把叉状物,上有两串珠状物,正放在三足铁鼎上烤。在他的后面有一圆形案板,上面有五粒圆形物体,似为切好的肉块。案左的一长方形物体上也有许多类似切好的肉块。鼎的右侧站着一位戴小帽、着长袍的年轻人,左手扶鼎。右手持扇煽火。其右,有一头戴纱帽、长胡子、穿长裙的男子。左手执长刀正剖切一块肉。再往右是一位戴高冠、长胡子的男子右手执长刀剖鱼,案边放有从正中剖好的鱼。庖厨宴饮图里描绘大量食用炊具以及各种生活器皿,一应俱全,各种牲畜宰杀加工、蒸煮烤煎,都突出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美食标准就是肉。在河南密县的一座画像石墓里,我们还发现了非常标准的蒸笼的图像和一些酿造的场面。从这些庖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厨夫们忙碌的情景,人物动态生动活泼,具有很浓厚的民间色彩和地方特色。同时也使我们了解当时厨房内的各种设备用具,以及人们的膳食情况。

除此之外,从发掘出的汉画像石上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如在河南密县打虎亭一号汉墓内画像石的饮宴图上。主人席地坐在方形大帐内。其面前设一长方形大案,案上有一大托盘,托盘内放满杯盘。主人席地的两侧各有一排宾客席。从这幅画像石上所刻人物的形象可以清楚地看出:凡身躯高大肥胖、衣冠楚楚的皆为官僚、地主的装束,他们都占据画面的主要部位。而手捧杯盘的劳动人民则头戴小冠。在画幅上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封建统治者的阶级偏见在画面上表现得十分突出,显示着封建社会难以逾越的阶级界限。画面表现的仅是宴会之一角,整个宴会规模之大似可想见。这类宴饮图在各地出土的石刻画中比比皆是。同时在密县打虎亭一号汉墓中还出土了一幅庖厨石刻画。规模也很可观。画上共刻十人,按其操作的程序可分四组:第一组为屠宰:第二组为汲水和洗涤:第三组为,烹饪:第四组是把烹调好的食物送上席面。这幅画与前面的饮宴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庖厨的规模越大、内容越丰富,越显示出墓主人生前的富豪气派。

实际上,我们从庖厨图的画面中还可以看出另外一层意义,就是祭祀供奉。在中国传统的民俗中,作为祭祀的应有人和动物,汉画像石中则多为动物,具体的就能从庖厨图中得到反映。在祭祀中供奉的有烧熟的食物,那么这些烧熟的食物就必须经过庖厨加工制作。因此,庖厨图中的诸多内容皆与祭祀所通神灵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庖厨图中的灶火代表了人们对火的崇尚

古代人认为火是太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可以触及的太阳的化身。火是光明的象征、生的希望。人们在祭祀中以火作为一种手段,祈求万物能够享受太阳的光与热,以求庄稼果实累累、人类繁衍不息、大地经久不衰。

二、汉画像石中描绘井的形象也是具有深刻蕴意

一方面,井是人的地下生活的延伸:另一方面,井又是人向天界的延伸。另外饮用井水可以

长生不老或用井水煮牲,均具有祈求灵魂再生的作用。

三、酒具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至今仍延续着以酒祭奠的习俗。人们往往用酒来表达对天地神灵和祖辈先人的敬意。在汉画像石中酒及酒具不仅仅是实在的、具象的,而且还反映了人们在祭祀中的精神和意识。

四、鱼

早在远古时期就与人类息息相关。在新、旧石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鱼骨和渔具,由此可知,那个时期的人类已开始了捕鱼活动。分布在今天河南等地的仰韶文化遗址还出土了绘有人面鱼纹和鱼纹与鹤鸟啄鱼图案的彩陶,直至大量汉画像石中出现有鱼的图案。都可表明鱼不仅仅是古人的主要食品之一,而且还产生了对鱼的崇拜。

由于古人有“鬼犹求食”以及祈求祖灵护佑的观念,因此人们就为先人献上鱼、肉、鸡等祭品,以享鬼神,神喜则会降福后代。山东平阴试验中学发现的十二块汉画像石里,有四块是石祭案,案上有刻盘,盘内放鱼;徐州地区发现的一幅“鱼盘图”中,刻有一长方形的石祭案,案上有三个鱼盘,盘内各盛放一条鱼,是放置于祠堂前的祭祀用具。在众多汉画像石的庖厨场面中。经常出现厨房上面悬挂着鱼或正在剖洗鱼的景象,此时的鱼则是人们所喜爱的美味佳肴的象征,同时又暗示了生活的富裕。

篇6

【关键词】 中医;医德;伦理思想

1 “道”和中医医德宗旨

道德伦理的立足点是在“道”上。“道”代表着世界上的最高原则和根本规律的意义。我国古代哲学家将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规律称之为天道,在整体上包含在自然科学之内。而将人类社会中的运动规律和行为规范称之为人道,包含在社会科学之内。人道是从天道演变而相应的来的,要理解中医医德伦理思想,就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和规范,也就是从中医道德的起源开始。

中医的道德观念基础来源于天道观,所具有的最显著的特性是“生生”。中医所向往的人道精神源于天道观的“仁德”,而仁德需要通过效法和辅助天道来得以实现。人和自然和而为一是中医的道德观念,天道精神的执行要符合“中和”思想,从而达到科学和道德价值合而为一的要求。但医术和道德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中医医德的宗旨表现在“仁”和“和”中。“仁”即关爱生命,爱人爱己,济世救人,还需要一颗仁德之心的辅助。“和”表现在整体观,健康观,治疗观,道德观上,是和谐之美的体现。中医医德伦理思想的方法,手段以及目标均统一体现在“和”上。

2 “德”和中医医德修养

周人在对天命的感悟中,领会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道生之,德畜之”。自然界中所有事物都是“依道而生,依德而养”的,朱熹认为德就是要做到心中有道,行为也就不能脱离德。故“德”是行道的心得,道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而德则是人们行为的具体体现。是我国中医医德修养的理论体系范畴中,“道”即医师,而医师的行为规范以及精神修养的外在体现就是医德。

德是道之所得,德的内涵主要包含有有两方面,其一是外得于人,其二是内得于己。故中医医德修养的学习也应该融入到这两方面中,具体而言,一方面是为人伦关系的修养体现在外,即对别人有益,对别人有恩泽,实现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相处,比如仁爱、义气等等。另一方面则是身心性命的修养体现在内,也就是让自身获得身心上的满足感。中医医德修养与“德”是密不可分的,比较普遍的修养方式是见素报朴,少私寡欲,都是实现清净无为的“德”的必由途径。

3 “礼”和中医医德规范

“礼”的源泉是要克制人望,荀子说欲是人与生俱来的,但人也要有所追求,“欲”和“求”相互相持相长中,“礼”的地位才得以体现。“礼”的方法是求和,使人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则。“礼”是人们内心的一种道德信仰,是辨别是非善恶的依据和尺度,是外在道德准则,因此“礼”是中医医德修养的必经之路。

在历代的中医医德的文献中,从中可以了解中医医德修养的规范,也就是礼的体现。行医施就是要符合规范,医者与患者间有规范,医家的规范如问病,情态,交流,守秘,禁忌等,也需要病家的规范的配合,如戒讳疾,慎药石,戒医规等。礼在医德中的要旨是正义,有爱,谦让,宽容,一体,戒除。著述中要遵循真言,录用其确定有效的,勿私藏,切勿违背和篡改其中的原则。达到“礼”和中医医德修养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4 “法”和中医医德约束

法论伦理思想提出的基础是“人性本恶、人性利己”的思想。荀子认为人类道德中宣扬的礼义忠信等等好的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中逐渐培养的,如果仅仅是根据人性进行推导是无法得到这些品质的。而韩非子将“法”建立在人际利害关系之上,无论是君臣、父子还是夫妇,都是两者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因此韩非子所支持的“以法为教”。在后面的《吕氏春秋》中,和韩非子的极端型法制有着一定的区别,主张的因势利导的方法,将德治和法治结合起来。

法制在根本上说是对于人性中避害的因素的利用,来强制人们并不去行恶,是一种外在的监督机制,并不能够实现由内之外的道德提升。法在中医医德体系中,主要起到的是一种导向作用,通过法律的约束来加强医者的责任心,促进他们对于自身工作的重视和规范化,尤其是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法律能够引导社会整体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形成。

总之,和西医比较而言,中医自身并没有形成符合自身特征的评价方式,在过去的发展中通常采用的是西方医学的行为规范,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医的发展,因此构造中医医德体系对于中医的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要构建中医医德体系,首先需要保证医务人员对于道德的内在信仰,逐渐发展到全身心的修养,再加入外在的行为规范制度以及强制性的法律体系,帮助中医树立自信心,明确医德的正确发展方向,构建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中医医德伦理思想体系。

参考文献

[1] 程雅君;中医哲学的唯物自然观刍议——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结合[J];天府新论;2009年04期

[2] 周晓菲;中医医德伦理思想根源及其内涵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篇7

韩国京畿道的西北部,一个叫做坡州的地方。以军事分界线――临津江为界,与朝鲜开城直辖市毗邻,面积682.6平方公里。在这个礼仪之邦,坡州更是崇尚学问和礼节的传统文化,在朝鲜时代还曾有望选为新的都城。想必也是这深厚的根基在冥冥之中的向导,给了这一片富饶的土地文化和艺术氛围的滋养。孕育其中的黑里村更是如此,这个1997年成立,原本计划以出版业发展为主的黑里村,在不知不觉中却吸引了一大批热爱艺术可爱的人们,有作家、艺术家、电影制作人员、建筑师、音乐家等等,艺术家们的工作室、美术馆、博物馆、各种主题展览馆等都是各领域的大师们展示自己空间的舞台。从黑里村自己的网页得知,村子的命名来自于坡州的一首传统农家民歌《黑里的声音》,我很好奇那歌声,那歌词会和这偏土地贴切到什么样的程度,让这里的人们如此简单快乐。但我愿意先带你走进这个质朴的艺术家园。

建筑:

关键词:小于等于3

在黑里村,你所能见的这些建筑乃至这里的普通住宅基本都是在最大程度保存自然地形的基础上建成的,虽然从外在形态上看并没有什么花俏或者所谓简约现代的建筑设计风格,但村内的所有建筑物都不超过三层(21米),无反光玻璃,外墙油漆都非自然之物。而且所有的建筑物都有专业设计师按照不同的艺术氛围设计而成,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建筑群体,错落有致。欣赏这些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好像树叶形状的木房子Book Café Bandi(萤火虫咖啡书屋)的主人李宗郁是韩国七八十年代民主派诗人、作家及著名翻译家 ,也是当时代表流派“反诗”联盟的主要成员。在退休之后,他舍去了一切城市生活,回归简朴。带上自己半辈子的藏书,花掉几乎所有积蓄,在著名建筑师HelenJuHyun Park的帮助下,在Heyri村建起了这座全木构造3层叶形建筑,一层是他的图书馆咖啡店,二层是他和太太居住的地方。平时,他除了打理他自己的书籍及咖啡店外,也为出版社翻译外国的诗集。

6(配图)

这个在长方体中融合了一些柔美弧度的建筑,巧妙地将几棵古树包围在内,刚硬的材质搭配上纯粹的自然之物,并利用其枝干向外延伸的特点设计了建筑的窗户,颇有几分古典韵味淡淡地流露。

风光

关键词:纯粹

如果你热爱的是奢华的高端体验或是细致精美的细节享受,黑里村肯定要让你原本激动兴奋的心情怅然所失。但正如我们所了解的,这是一个可爱的地方,让热爱艺术的那么多人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居住之所,四季更替的鲜明,让这个小村落像极了梵高笔下饱和的色彩和厚重的笔触。在这浓淡之间,细细地品味生活,寻找生活本质那最纯粹的支点,这略带哲学意味的生活方式让人向往不已。听当地人介绍,原来进入黑里村的方式也非常的多,光是入口就有九个,选择哪个视角就由你的心情随意地定夺吧。

在这里,有一条令人心动的用马赛克铺的便道,修建者在一位诗人的诗集中找出“求爱”、“初恋”、“相思”等一生必然要经历的六十个关键词,把它们随意镶嵌到道面上。沿着这条漂亮的便道一直走下去就会到达黑里村的展览区。三五结伴,或是独自前往,你都可以欣赏画廊里那充满灵气的艺术品。不经意地走进了某位艺术家的家中也并不必慌张,或者,他会走向你,感谢那一份认可;也或者,邀请你,小酌一杯,在不长的时间里经历一次愉快的谈话。

正是这样的一份闲情雅致让来到这里的人们愿意静静地用细致的眼光去看待村子里的每一件“作品”,即便没有攀谈,也从画里行间揣摩出些许艺术家们的生活心态。都说,艺术的方式是相同的,无论是诗歌、建筑或是画,如此般才呈现了一个完整、和谐的艺术村状态:寄情于山水,抒发于胸怀。在这么悠闲的艺术村里,很难想象在20公里不远处就是情势紧张的板门店。或许这也正是韩国人的一部分愿望:希望藉由艺术的力量,来消弭政治与军事上的障碍,还原人们心灵深处的那份平静和满足。

餐吧/咖啡厅

关键词:文艺

文艺范儿作为主打,“自然”、“和谐”是黑里普遍存在但又极具个性特色的关键词。从1994年概念建设,到1997年黑里村落成,直至现在,这个超过400家独立空间的地方有足够的惊喜值得你去一探究竟。一个不小心,也许你就掉入了具有古典色彩的怀旧小馆,又或者是仿佛置身于美丽,具有童话、浪漫主义情怀的韩剧发生地,只要你准备好接受不同角色的转变,那么就赶快前往体验吧!

DG6576(配图)

这家叫做“Camerata”的店,有着30年代的文艺气息,坐在里面,点上一杯咖啡,欣赏午后的暖阳和一大堆可以随意阅读的各类艺术书籍,时光仿佛可以短暂的为你停留,在旅途中找到一份新的心境。当然,如果兴致使然,你也可以点播一首自己喜欢的歌,即便没有“余音绕梁三日”,也大可享受一下“听唱新翻杨柳枝 ”,这里的DJ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喔。

Farmer’s Table(配图)

这家村里有名的意大利餐厅人气非比寻常,很多人专门开车几个小时来这里就餐,在周末如果不提前预约的话,连停车的位置恐怕都难以寻觅。如果你是一个韩剧铁杆fans的话,来到这里一定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红遍亚洲的韩国电视剧《花样男子》中贵族学校――神话高中学生食堂的拍摄地就是这里。走进餐厅,高高的举架、华丽的吊灯、连排的落地玻璃窗等复古的欧式装修,无一不尽显着贵族气息。高大的书柜更使整个餐厅增加了许多文化的气息,成为一道不容被忽视的独特风景线。在就餐大厅中央的玻璃天窗下还有一个小型的室内花园。这里种植着许多温室花朵,花儿淡淡的清香弥漫着整个餐厅,使人们在就餐的同时感受着自然的清新。无论您选择什么样的菜,在上菜之前服务员都会为您端上柠檬水、现烤的面包、玉米芝士汤作为餐前点心。这里的意大利面更是让人叫绝,不管是番茄口味儿的,还是奶油口味儿的都非常受欢迎。为了防止意大利面过于油腻,还可以点一道蔬菜莎拉来搭配食用。作为专门的意大利餐馆,制作比萨的实力自然不可小视。Farmer's Table使用传统的烘烤方式进行制作,所以比萨的味道也自然会和电动烤箱烤出来的有很大区别:皮薄、酥脆,用料也都选用上等的进口原材料制作。口口浓郁的芝士,让人禁不住留下口水。推荐菜品:

情侣A套餐价格: 50000韩元/套(套餐包括蔬菜莎拉一份、意大利面任选一款、芝士比萨饼一个、饭后甜点)芝士番茄酱肉末意大利面价格:17000韩元/份营业信息:

电话:82)31-948-6225周二至周日 11:30-21:30

Europa咖啡(配图)

EJ经营的Europa咖啡店不光经营香醇,还收藏和出售欧洲风格古玩艺术品。这里的古玩艺术品大部分是老板的个人收藏,至少一部分是作为拍卖的物品。那么,就在这样一个充满浓郁艺术气息的空间里喝杯咖啡稍作休息吧,热情好客的EJ也会像欢迎这位美国朋友一样欢迎你的!

Europa的热狗在黑里村也是小有名气。所有热狗都是现场制作,根据个人口味可以添加各种材料。如果正赶上没吃早饭,不妨尝试一下鼎鼎大名的蔬菜培根热狗:新鲜的洋生菜、酸黄瓜配上培根片,不仅不油腻,而且非常爽口。再加上一杯浓香的美式咖啡或者一杯鲜榨果汁,简单而又营养的早餐就完成了。 推荐菜品:

蔬菜培根热狗套餐价格: 5500韩元/套(套餐包括蔬菜培根热狗一个、美式咖啡一杯)猕猴桃鲜榨果汁价格:5000韩元/杯营业信息:

电话:82)31-8071-3656营业时间:周一至周日10:30-18:00

艺术生活

关键词:互动

欢乐的黑里村绝对是一座爱分享的艺文乌托邦,每年9月,这里举办活动时,四十多个画廊开放。在这里游客可以在不同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参观丰富多彩的展览,也可以亲身参与演出、娱乐活动及讲座。身体的律动或是音乐的韵律让来到这里的人们都不分彼此,分享着同样一份愉快的心情。

除此之外,别有趣味的博物馆也随处可见,如货币博物馆、洋铁玩具博物馆、世界民俗乐器博物馆等等。特色书店“书屋”的铜线设计雅观别致;读书咖啡屋“班迪”的庭院里摆放着一些只有椅子般高矮的小路灯,令人过目难忘。还有一个休息区“我爱草莓”供举家出游的游客休息玩乐,里面还展示着韩国国产动画形象,供孩子们自由触摸玩耍。

沿着散步小路摆放着对话的椅子、长杆等一些装置作品,小路通到湿地边缘的桥,桥上装有一些小型乐器,有风吹过就会发声。

可以这么来:

地址:京畿道坡州市碳县面法兴里 1652

首尔地铁3号线大化站下,5号出口出来往后即是汽车站。乘坐200路汽车至终点Heyri下即可。

200路汽车每小时发车1趟,车费为1400韩元,车程需50分钟左右。

地铁2号线合井站2号出口出来,换成红色2200号巴士到Heyri站下车,这里便是Heyri艺术村1号门或4号门。大概15分钟一班车,票价1700韩元。在合井站乘坐巴士到Heyri艺术村大约需要1个小时。 首班车 7:50, 末班车 23:00 (2005年9月基准) 详细信息 - 咨询电话:031-946-8551-3 (韩) / 旅游咨询热线 +82-31-1330(英、日、中) - 网站: 省略/ (韩) - 门票:艺术村免门票 (各博物馆、展览馆另行收费) - 开放时间:无出入时间限制,但博物馆、展览馆等大部分在 10:00~19:00 间开放。部分餐厅及咖啡厅的营业时间更长。 由于周一很多地方不开门,请尽量避免。

韩国气候

3-5月为春季,鲜花盛开

6-8月为夏季,降雨量占全年的一半,高温潮湿

篇8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了2008年的货币政策基调是从紧的货币政策。而从紧的货币政策是近十年来第一次货币政策的转向。央行货币政策的转向,从早些时候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就开始了。可以说,2007年底的利率上调就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具体化。

可以说,从紧的货币政策如果不从市场价格机制入手,不能够形成金融市场有效的价格机制,使用其他工具的效果都甚微。早几年,为什么宏观调控出台的政策那样多?使用的工具真是五花八门,但是实际的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差太远。因为,利率是金融市场的核心,是金融市场的价格。如果金融市场的利率不理顺,不能够准确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而仅是偏向某个行业,那么要通过其他工具来调整金融市场的利益关系是不可能的。这次央行上调商业银行的利率,并采取非对称的利率调整方式,其意图是希望来理顺目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的价格机制,以便达到解决当前通货膨胀过高和经济增长过快问题。

同时,对于贷款利率的非对称性,主要表现在贷款利率上调的幅度小于存款利率上调的幅度,以此来缩小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过大,正是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快速扩张的动力。而贷款利率上调重点放在5年期以下(包括5年期)利率调整上。其表面意义就是要加强对5年期以下的贷款管理与收紧,而对5年期以上贷款央行采取了鼓励的方式。但是,实际上其中的问题还不止于此,央行把重点放在5年期以下贷款利率上,目的就是要遏制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疯狂地增长。到2007年11月底,国内银行个人住房消费信贷新增7000多亿元,是2006年新增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的5倍以上。而这部分快速增长个人住房消费信贷很大一部分不是居民住房自住性购买贷款,而是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炒作的贷款。比如,2007年房地产个人住房贷款的加按揭及转按揭新增贷款就达到500亿之多。可以说,如果对疯狂上涨的个人住房消费信贷能够得到遏制,那么2008年从紧的货币政策就基本上能够达到一大半目标了。因此,对增加5年期以内的贷款利率,对遏制房地产市场借助于银行信贷炒作能够起到很大作用。

篇9

关键词:汉英习语 形象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2005)-10-049-02

习语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和文化交流的程度,因此如何保证原语习语文化信息传递的信息度,同时保证习语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这是翻译的关键。(包惠南,2001:148 )笔者认为,这里的信息度体现在习语喻义的传达上,有效度则体现在对习语形象的处理上。喻义的传达固然重要,而形象的处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形象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能否保证原语习语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从而影响到习语翻译的成功与否。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的理论可用来指导习语的翻译。他指出“……动态对等可按照接受语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基本对等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的程度加以定义。他们的反映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因为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是很大的,但是他们的反应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某种对应,不然的话翻译也就无法达到其目的了。”(转引自李运兴,2001:27)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是指他们对作品中所描绘的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所产生的联想和感受。就习语而言,如果译者对其鲜明生动的比喻形象处理得当,在保证其意义不变的情况下,在译语语言中找到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能引起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和艺术感受,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习语的翻译再现了原文习语的效果,是成功的。因为翻译的最终目的不但是传达原意,而且必须“再现”原文“所造成的效果”。(王佐良,1980:166)这与林语堂先生所提出的“译文须忠实于原文之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不但只求一意之明达,亦必求使读者有动于中”一致,因为能使读者“有动于中”指的就是“效果”。翻译时,译者如果仅仅译出习语的比喻意义,即译出作者说了什么,而把它的形象放置一旁,即不管作者是怎么说的,其效果便会如奈达所说:“不考虑形式只求达意的译文往往失去原作的风格,味同嚼蜡。”(转引自陆云,2000:62)

基于上述翻译理论和原则,汉英习语的翻译应力求达意与传神,形义兼备,让译语读者产生与原语读者大致相同的反应。那么怎样处理习语的形象才能确保习语翻译达到这一效果呢?下面通过译例分析来介绍几种对习语形象进行灵活处理的方法。

1 保留形象

人类文化的相似成分远多于相异成分,文化的民族性不同程度地蕴涵着人类的共性,这是民族文化能够为他民族文化认同和接受并成为人类共同财富的基本原因,这也是翻译之所以可能的基础和本原。(张柏然,2002:58)鉴于此,在翻译彼此在喻义上对等,形象上巧合的汉英习语时,可采取保留形象直译的方法,用译语的形象再现原语习语的形象,使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和感受。如:

(1) You know I would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Elizabeth, to be with you.

―― 你知道,伊丽莎白,就是赴汤蹈火我也和你在一起。

上例中的习语可视为汉英习语彼此在喻义上对等,形象上巧合的典型例子。这类习语的形象都较朴实,无突出民族色彩,宜于相互借用。对一些带有特定民族色彩的习语,尽管在译入语中能找到含义相同或相似的习语,但为了不让原语中习语的文化意象失落,翻译时也应保留形象直译,尽量追求等效,把原作效果在译文中再现出来。

2 移植形象

当译语中无现成的习语形象与原语中习语的形象相对应,但为了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效果,让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可采用直译法将原语的习语形象移植到译语中去,但要确保移植的形象不至于引起错误的联想,并能为译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习语形象的移植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起到输入异国情调、丰富本国语言、增强不同语言的融合的作用。

(2)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曹雪芹,《红楼梦》)

―― One is the moon reflected in the water, the other but a flower in the mirror.(包惠南,2001:151)

“水中月,镜中花”在英语习语里找不到相应的形象,但它的意象能引起不同民族人们相似的联想和感受,移植到译文中能有效地传达原文意义。

(3) People considered that what he had played on that occasion was no more than a Judas kiss.

Judas kiss 是出自一个有名的圣经故事的成语,说的是Judas(犹大)以亲吻耶酥的方式出卖了耶酥。词典上通常解释为:假亲热,口蜜腹剑,阴险的背叛,……如果用这样的词语意译,就会平淡无奇,有失原文特色,但如果把形象移植过来,直译为“犹大之吻”,再略加引申,就会生动形象得多。此句可译为:“人们认为他在那种场合所表演的不过是犹大之吻,居心险恶。”

3 转换形象

当无法在译语中再现或移植原语习语的形象时,可用符合译语表达习惯并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替换原语习语的形象,借助译语中相应的形象,使译语读者产生与原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语义联想并获得大体相同的艺术感受。如:

(4)“土埋半截了……”(周立波,《暴风骤雨》)

―― I’ve got one foot in the grave.(张培基,1979:105)

俗语“土埋半截”即“离死不远”之意。原句如保留形象直译成“I’m already half buried in the earth”,译语读者会不知所云,所以译者借用英语同义习语to 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一足在墓中),将原习语形象转换为译语读者熟悉的形象,既保持了原文引用俗语的风格,又通顺易懂。

4 舍弃形象

某些习语在译语中既找不到合适的对等习语,其形象也无法转换或移植到译语中,翻译时唯一的办法就是舍弃原语习语中的形象,但舍弃形象并不意味着“跳过”原习语不译,对它的文化意象视而不见,而是要在透彻理解原习语的基础上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译出它的含义,尽可能缩小译语读者与原语读者所产生的语义联想和艺术感受的差距。

(5)Among so many well-dressed and cultured people, the country girl felt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 同这么多穿着体面又有教养的人在一起,这位乡下姑娘感到很不自在。(张培基,1983: 162)

原文中的“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如保留形象直译为“感觉像鱼儿离开了水”,容易引起错误的联想“鱼儿活不了”;如转换形象译成“如坐针毡”,又显得不太忠实原文。因此要舍弃原形象,而取它的确切含义。

汉语有不少习语带有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色彩,来源于历史事件或寓言故事,在比喻部分包含有中国古代人名、地名,由于沿用已久,人们或多或少忘记了它们的出处,多把它们当成代表某种固定意义的语言成份使用。如直译,译文不仅繁冗晦涩,对于不了解汉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还很难理解。舍弃形象意译,译文反而会显得言简意赅。如:

(6)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汉谚,含有中国古代人名)

――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5 增添形象

汉英有些习语语义相同或相近,翻译时可以相互套用,但由于汉英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出于表达的需要或便于译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套用译语习语时有可能会增添形象。有的原语习语本身没有借用比喻,但译语同义习语却有比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后者的比喻形象比较朴实,不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及习语内涵,恰当地增添习语形象,从而更有效地表达原作的思想感情。如:

(7)……兵是三头六臂呀?(吴强,《红日》)

―― …soldiers are not three-headed monsters with six arms! (张培基,1979:164)

其中,“monster(怪物)”是译者增添的形象,它不但引申出“厉害”的含义,并有助于译句的句法,更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

综上所述,习语翻译的好坏对整个译文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由于汉英习语大多具有鲜明的形象,所以可以说习语翻译中形象的处理是习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要使汉英习语的翻译达到传神达意、形义兼备的效果,译者就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文化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习语形象的处理要反复推敲,权衡得失。不论是保留形象或移植形象直译;还是转换形象或舍弃形象意译;亦或是根据表达需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增添形象;译者既要在忠实原语习语的确切含义的前提下,形象、生动地传达原文意思,又要确保所译习语通顺易懂、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力求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的等值反应,即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王佐良:英语文体学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4]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陆云:论翻译中的形式因素[J]。外语教学, 2000(2)。

[6]张柏然: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理论研究[J]。中国翻译,2002(1)。

篇10

冰冷 as cold as ice

雪白 snow-white

轻如鸿毛 as light as a feather

狐狸般狡猾 as cunning as a fox

过牛马般的日子 live like a beast of burden

壮得像头牛 as strong as an ox

然而这种文化重合现象(cultural overlap)在两种语言中极其有限。比喻富含民族文化特征,往往个性多于共性。愈是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的国度,运用比喻的形式和内容就会愈丰富多彩。某事物为一个民族所独有,因此很难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找到等值的形式。语言反映文化,并受着文化的制约。而比喻作为各民族语言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必然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环境因素影响着人们的交际,而且它的影响无处不在,也是很难意识到的。人们把环境划分为三个方面: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和时间环境。在这三者之中,物理环境对英汉比喻中的喻体的选择影响最大。物理环境包括地理、气候、建筑、家庭房间的布置、装饰等,以及由这些因素决定的人们的生活、生产和行为方式。本文着重从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生产生活方式、建筑等几个方面来逐一说明物理环境影响英汉比喻的取象。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英汉比喻取象的影响

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各自不同的区域特征,而文化实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地域内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要反映该区域的自然面貌特点。我国地势特征为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水往东流恰恰反映了这一地形走势,古人多以河流作为喻体来表达“哀愁”,“气势恢宏”及时间的一去不返。对于处于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的英国人来说,就很难明白其中的含义。英国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由于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海洋、渔业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英语里表达“船”或“舟”的词汇举不胜举,因而许多比喻都与船和海洋有关就不足为奇了,例如“守口如瓶”即英语的“to be as close/dumb as an oyster”;“未雨绸缪”即“cast/lay/have an anchor to windward”。“进退维谷”与“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更是一山一海,对比鲜明,这里的“devil”即“gunwale”(船舷的上缘),是水手用语。中国人说“内行”,英美人则用“to know the ropes”来表示;形容“陷入绝境”,汉语比喻为“山穷水尽”,英语比喻则为“to be at the end of one’s rope”。汉语用“疾风知劲草”或“过五关,斩六将”来比喻在严峻考验下才能显示出谁是强者,对应的英语表达则说“A good sailor is not known when the sea is calm and water is fair.”(在天气晴朗和大海平静时看不出好水手),或“weather the storm”,英语的这种表达方式与航海有关,指的是好水手才能在海上航行时采取措施,安然度险。这些都反映了不同的地理环境使英汉两大民族对同一概念使用了不同的喻体来指代。

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物产。例如新鲜事物的大量涌现,英语比喻为“spring up like mushroom”,汉语则用明喻的表达方式“如雨后春笋一般”来表示。这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的取象“mushroom”和“竹笋”。究其原因,乃是英国的丘陵地形和潮湿的气候很适合于蘑菇的生长;而在中国,一场春雨后,竹林的笋子都争先恐后窜出了地面。所以,英汉比喻中取象就出现了不对等。英国人曾经用“黑莓遍地,俯拾皆是”来表达“多”这一概念,而汉语中与之对应的比喻则为“多如牛毛”。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中国物产“丝”(silk),它常出现在比喻之中。丝业是中国人发明的,“silk-road”即“丝绸之路”或“丝路”,最初出现在一位来过中国六次的德国地理学家里希霍芬(Richthofen)所著的地理书籍《中国》(1877年)一书中。唐宋时期,丝绸纺织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被广泛用于制作服装与饰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丝的特点是细长洁白,文人墨客常用它来比喻缠绵情愁。如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少游《浣溪纱》

绝塞但惊天似天,流年不忘鬓成丝。(陆游《记梦》)

然而在西方世界,丝绸制的服装成为当时贵族们的高雅时髦装束。因为丝绸来自遥远的东方,造价昂贵,也因此丝成为“高贵”“地位”的代名词。“A silk stocking” 用来比喻富人或贵族,身穿丝绸的人通常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在英国文学中,我们很难发现用丝绸做喻体的比喻。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们在选择喻体时,深受其环境的影响,总是以自己熟悉的常见的事物作比。英汉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必然影响比喻的使用。

二、气候条件差异影响英汉比喻的取象

气候条件在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影响人类的思维、概念及语言系统。中国人往往在下第一场春雨时说“春雨贵如油”,这一比喻概念对居住在热带地区的人来说很难理解,因为那里的春天不会下绵绵细雨,而常有暴风雨。因此气候条件不同对英汉比喻的取象有很大的影响。

汉语词“夏”常给人以“赤日炎炎似火烧”这一“夏日可畏”的感觉;而在英国,“summer”却是“最温馨宜人”的季节,它温暖如“春”而不炎热。因而,在英语中“summer”常具有“温和、美好”等意义。如,把“爱人”比作“夏天”: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把青春比作“夏日朝霞”:youth like summer morn;夏日是“芳香郁馥”的:the summer’s sweet;夏日是“欢乐多彩”的:summer joys;因此,summer是应为自己的光艳而感到骄傲的:three summers’ pride。在这个意义上,“summer”与“春”的载蓄涵义是何其相似。汉语里“秋”常与“悲、凉、伤、愁”连在一起,以“秋”为背景,描写“离愁别绪、烈士悲情”的特别多,且与“秋”字组合者,如“秋风、秋雨、秋色、秋云、秋草、秋河、秋雨、秋韵”等大多赋予了“秋情绪”——“悲凉怨恨”这一载蓄含义。而英语“autumn”却刚刚相反,它不仅没有“秋”的“愁滋味”,而且常与“宁静的秋日情调”联系在一起,“秋语、秋声”也常有欢乐之意。相同季节词,词义却完全相反,不理解两国气候的特点,也就不能理解比喻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再看“东风”与“西风”。英国地处西半球,西临大西洋,东面欧洲大陆,西风从大西洋上徐徐吹来,给大地带来温暖和充沛雨水,给万物带来生机,所以英国人对“西风”很有好感,不理解这一点的中国人,就很难明白雪莱(Shelley)妙笔生花的名作《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在诗中,“西风”是摧毁旧事物,孕育新事物的力量象征。然而中国人崇尚东风,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它是严冬过后春天的向导,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因此中国的诗人和作家们多颂扬东风。例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而西风在中国人眼中的确是令人讨厌的,晏殊的名句“西风凋碧树”则形象地描写了西风萧瑟、草枯叶败、景色凄惨、严冬在即的景色。因而如果西方人了解中国人对东风和西风的特殊的认识和体验,他们便不难理解的“东风压倒西风”的名句。

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气候因素便是英国多雾多雨的气候,英国的雨已不是令人烦恼的小事,也不是“季节的客人”,而是家常便饭,因此有“as right as rain”的说法。在英国,下雨是正常的,不下雨反而反常。比喻小的东西也能派上大用场,英语说“small rain lays great dust”;再比如形容困难过后,胜利就会到来,英语说“after rain comes fair weather”。类似这样的比喻还有很多,总之,气候同样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概念系统。

三、生产、生活方式影响英汉比喻的取象

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与文明体系,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也与他们所处的地域文化和文明体系息息相关。中国属于黄土文明,英国属于海洋文明,因此人们在运用比喻表达思想的时候,会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各自物质生产活动的痕迹。例如中国人要表达“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某事”时,会用“趁热打铁”这一表达方式,这与英语中的“strike the iron while it is hot”最初无疑都出自铁匠之口;而英美农民和渔民、船夫又根据自身经验分别创造了同义谚语: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和hoist sail while the wind is fair,由此可见语言中的物质生产活动的痕迹。再看在英语习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马”(horse),英美人在表扬某人工作卖力时会说“He works like a horse”,因为他们早期用马耕地;而中国人则说“像老黄牛一样干活”、“他有一股牛劲儿”等,这是因为中国古代以牛耕为主,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人们的生产及经济活动主要是依附在土地上,土地与蓄养的动物常作为喻体使用;而在英国,海洋、渔业、造船、海运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在语言表达上他们所联想的自然是与海上有关的事物。例如中国人说“挥金如土”,英语比喻则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中国人说“牛饮”,英语比喻则为“drink like a fish”;当有人在恋爱中失意时,常常有朋友会安慰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而英美人则用:“there are plenty more fish in the sea.”汉语比喻“易如反掌”在英语中的一种等效取象为“as easy as falling off a log(像从圆木上掉下来一样容易)”,这一比喻的取象来自于美国人民的生产活动。美国中西部开发时期,许多美国人纷纷从内地涌向中西部,在那里砍伐树木,开垦土地,走在被砍倒的圆木上极容易掉下来,因此美国人用“as easy as falling off a log”来比喻做事极为容易。总之,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语言,语言植根于民族之中,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折射并窥见的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形态。而比喻作为各民族语言的精髓,往往都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

四、建筑方面的差异影响英汉比喻的取象

建筑的风格、物理结构及其内部设计的风格都会受它所存在的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活动方式。例如,中国人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相当于英美人所说的“fish begin to stink at the head”,但对于不懂“上梁”与“下梁”的外国人来说恐怕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梁”是中国人建造房屋常用的一种木头,也因此而产生了不少的比喻。例如形容起重要作用的人,汉语常说“栋梁之才”、“顶梁柱”、“台柱”等,而英语中与此相对应的取象却是“salt(盐)”,如“the salt of the earth(社会中坚)”这种说法与建筑毫无关系,而是源自《圣经.马太福音》。再看一下建筑的风格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中国的四合院代表着主次分明,渗透着等级差异;而西方林立的高楼则代表着直截了当,坦诚直率。

总之,人们按照自己的文化塑造了周围的物理环境,环境反过来塑造了我们的行为,因为环境所处的文化不同,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对行为的制约也自然因文化不同而迥然有异。因此,研究不同文化中的不同的物理环境及其相适应的文化行为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课题。

比喻是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艺术手段,是表达思想的重要途径。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善譬的惠施就对比喻的作用做了这样的论述:“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他的《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曾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致于在不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理解。”由于人类文化的共性以及英汉民族文化的个性,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比喻,有的取象各异却是等效的,有的取象相同意义却大相径庭,有的由于两个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而造成比喻的不对应而出现空缺项,还有极少数比喻则因取象与喻义都趋向一致而出现文化重合现象。文化差异对英汉比喻取象的影响不可低估。因而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是很重要也很有趣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物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与教学出版社,1994.

[3]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 廖文丽.比喻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

篇11

有一次,我和朋友们一起玩,约定下午到野外去,可是,到了下午,王伟杰没来,我们我们只好去找他,到了他家,看见他躺在床上,我们走了过去,问他:“你怎么了。”他不言不语,我摸了摸他的头,很烫,我们才知道他原来是发烧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和伙伴们都吓坏了,伙伴们都很有爱心,冯金永说:“我去买药。”王煜鑫说:“我去烧水。”我去拿了一块抹布,沾上水给他敷在头上,一会儿,冯金永回来了,买了999感冒灵和胶囊,一会儿,水也烧开了,我们把水弄得刚刚好,给他泡上了三九感冒灵,一会儿,他睡醒了,发现我们还没走,也看见了桌上的药,他很感动,他说了一句:“谢谢你们。”我们让他吃了药,然后就走了。

我们来到了村外,发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我们叹了一口气,说:“王伟杰他没来太倒霉了看不见这么美的美景,看来,光在家了写作业玩电脑也太没意思了,还不如在野外走走,以后要多留给自己一点时间,出来走走!!

玩够了,我们又去了王伟杰家里,他还在躺着,没睡着,我们问他怎么感冒的,他却怎么也不肯说,最后,在我们的再三追问下,他终于告所我们了,原来,今天中午他洗头了,哦原来如此,我们给他打开电视机,然后陪他看玩会儿,不一会儿,他妈妈回来了,我们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所了他妈妈,他妈妈笑了,说我们有爱心?于是告所了我们的家长,家长表扬了我。我们的心里美美滋滋的!!

篇12

课前让学生分别在两个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1)y=3x+3,y=2x,y=x-2和函数(2)y=-4x+4,y=-2x,y=-x-1的图像。

【点评】设计画一次函数图像既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如何画一次函数的图像。又为本节课学生合作与探究提供了素材。

温故而知新

1.作函数图像的步骤是什么?

2.一次函数图像是什么?如何快速作出它?

合作与探究

我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课前画的图像,让学生互相纠正错误后,展示正确的图像。

我让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合作与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时记下讨论结果)

(1)你发现一次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有几种?何时会有你说的那种变化趋势?

(2)图(1)中:自变量x增大时函数值y有何变化?图(2)呢?

(3)你能说出图(1)中的三条直线分别经过哪几个象限?为何它们经过的象限不同?图(2)呢?

【设计意图】这种设计可以让学生明确所需合作的内容,避免学生无所适从。

在上述问题中,问题(1)学生很快就能答出来,变化趋势有两种上升和下降。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同一条直线从左往右看可能是上升的而从右往左看就是下降的,该如何完善你的结论?由学生总结得出当k>0时,从左到右看函数的图像是上升的;当k

问题(2)学生讨论得出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我趁热打铁再抛一个问题给学生:图(1)中:自变量x减小时函数值y有何变化?学生很快得出k>0时y随x的减小而减小。在此基础上我总结出k>0时,xy的变化相同。由图(2)学生很快就能得出k

由学生总结得出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1:

(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从左到右看函数的图像是上升的;

(2)当k

板书设计:

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1:

(1)当k>0变化趋势:?坭 x?坭y?坭或x?坨y?坨变化相同,

(2)当k

【点评】这种板书较为清晰、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特别便于学生发现两者变化是相同还是相反。

合作与探究

已知点(-1,a)和(0.5,b)都在直线y=2x+C上,你能比较a和b的大小吗?

【教学反思】本题是这节课的难点,但是因为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1是学生自己总结发现的,学生很快就说出答案,并说出理由:k=2>0,xy的变化相同,-1

变式训练:

(1)已知点(-1,a)和(0.5,b)都在直线y=-2x+C上,你能比较a和b的大小吗?

(2)已知点(a,-1)和(b,0.5)都在直线y=-2x+C上,你能比较a和b的大小吗?

继续回到引入的两幅图,解决问题(3),学生回答出它们与y轴的交点不同故而它们经过的象限有所区别。我继续设疑:图像与y轴的交点由什么决定?学生讨论总结得出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2:

(1)当b>0时,一次函数的图像与y轴的交点在y轴正半轴上;

(2)当b=0时,一次函数的图像与y轴的交点在原点;

(3)当b

板书设计:

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2:

b>0b=0b

【点评】这种板书和前面的一样较为清晰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讲完两个性质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得出k、b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决定一次函数的大致图像了。

合作与探究

(1)你能快速作出y=4x+5的大致图像吗?并说出它经过哪几个象限?

(2)你能快速作出y=kx+b(k

【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变式训练:k的符号有两种情况,b有三种情况,共有六种组合。请单数列同学给偶数列同学出题(任一种组合),画出大致图像并说明y是怎样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图像经过的象限,然后偶数列同学给奇数列同学出题。

【教学反思】在学生互相出完题后,我并不让他们直接报出答案,而是让一名学生说出他出的题目,别的同学立刻动手解决,然后请刚才那位学生的同桌公布答案,让别的学生来判断他的答案是否正确。这样几个来回学生就能够熟练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的两个性质了。

合作与探究

1.根据下面的图像,确定一次函数y=kx+b中k、b的符号。

2.一次函数y=kx+b中,kb>0,且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它的图像大致为()。

ABCD

3.已知一次函数y=(m-2)x+m-4。

(1)当m=时,直线经过原点,此时y随x的增大而。

(2)当m=时,直线与x轴交于点(1,0)。

(3)当m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当m时,图像与y轴的交点在y轴负半轴上。

【点评】本题全由学生合作完成后再讲评。(1)、(3)、(4)题学生很快就解决了,且正确率很高。但第(2)题学生卡住了,不理解题意。我设问:(1,0)在x轴上吗?在直线y=(m-2)x+m-4上吗?当学生明白点(1,0)在直线y=(m-2)x+m-4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知识大盘点

一次函数的图像的形态有几种?

一次函数y=kx+b图像的大致位置跟k,b的关系。

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5.3(2)《合作学习》5.3(2)

教学反思

篇13

关键词: 会话含义理论 定义和产生 影响

会话含义是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的讲座《逻辑与会话》中提出来的,格莱斯指出会话之所以不会成为一连串互不连贯的话语是因为言语交际双方都遵守一个目的,相互配合,从而使交际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一、会话含义的定义

格莱斯认为,人们正常的语言交流不是一系列毫无联系的话语的组合,相反,会话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人们在进行交谈时,之所以不会说出一连串互不相干的话语,是因为会话双方互相合作,对话的双方有着这一共同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会话双方就必须共同遵循一个原则,使自己的话语符合各方共同的需要。格莱斯称这一原则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下共有四条准则:(1)数量准则:所说的话应含交谈目的所需的信息,不应包含过量的信息。(2)质量准则:努力说真话,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不说证据不足的话。(3)关系准则:要有关联,要切题。(4)方式准则:要明白清楚,避免晦涩和歧义,尽量简练和有条理。

合作原则揭示了字面意义和字外意义之间的关系。在合作的前提下,会话双方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如果会话者要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必须遵守上述的四条准则。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不会像遵守法律法规那样来遵守它们,相反,人们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某些准则产生有意的轻视。由于说话者在会话时违反了某一或某些准则,听话者马上会觉察到语句字面之外的意思,这就是话语因违反了某一准则而产生的会话含义。

所谓的会话含义就是由全面意义同语境地的结合通过语用规则而推导的一种间接的隐性的意义。它不同于传统语义学上所写的由词汇和语法关系所确定的显性意义,也就是说,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义、词法、语法、语音等角度)出发去研究人们的交流,而是从语言之外,即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实际运用中去进行分析的。会话含义不是语句字面的逻辑蕴含,它是语句字面意思以外的意义,即“言外之意”。它反映说话人的目的,可以通过话语本身遵守或违反合作原则及其准则的情况来推导。

二、会话含义的产生

尽管格莱斯从理论上阐明了会话含义的产生,但是它却没有解释问什么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要使用会话含义。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eech在他的《语用学原则》一书中论述了礼貌原则,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人们为什么要使用会话含义。他认为,人们利用对合作原则的故意违反从而达到传递会话含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礼貌,不损害别人的面子。Leech指出,会话的合作原则在会话中起着调节说话人说话内容的作用,它使说话人在假定对方乐于合作的前提下能进行交际;而礼貌原则具有更高一层的调节作用,它维护了交谈双方的社会均势和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它们之间有一种互为益补的关系。或者说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进退相让的关系,要多考虑一点合作原则,便往往只能少考虑一点礼貌原则,反之亦然。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常常不是那么直截了当的原因。

著名语言学家Levinson指出,作为会话含义的一个专门术语,“会话含义”必须由Grice会话含义理论的“准则”推导出来,否则就是“非会话含义”。他在对规约含义的定义中指出:“并不是由‘准则’这样的上位语用原则得出,而只是依从常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般含义和规约含义都应属于非会话含义,一般含义就其实质来讲就是常规含义。

根据格莱斯的观点,从会话含义与上下文的语境的关系出发,可将会话含义分为两类;无需上下文也能产生的会话含义叫一般会话含义;需要上下文、语境才能产生的会话含义叫具体或特定会话含义。我们知道,如果要通过违反某一准则即“利用”某一准则来谋求某一含义,这是必定要建基于特定的语境之上的。因此,格莱斯的一般会话含义其实应属于非会话含义的范畴。

三、会话含义对交际的影响

说话人努力传达会话含义和受话人能够理解会话含义这一事实表明会话含义是可以推理的。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有时声东击西,有时说一半留一半,有时借助暗示、反语、隐喻等方式来说话,目的在于加重语气、增强会话生动、形象的效果。它要求说话人和受话人具备两方面的知识:所用词语的常规意义和所涉及的所指的身份;合作原则及准则;话语语境;背景知识;前面标题下所有相关项双方知道或假定此情况属实。也就是说,会话含义是一个在一定认知语境影响下、围绕合作原则所涉及的会话准则、进行信息加工的有序的过程。比如,一连下了几天雨后,有人说:“We have another fine day today.”表面看来这话与实际情况不符,但是受话人不会认为说话人是在胡言乱语,而是试图从更深层次发现其隐含意义:说话人的真正意思不是在说天气有多好,而是抱怨天气不好。

另外,在会话中人们往往借助于同义词来表达同样的观点,但是会话含义却不会与总体的话语分离开来。例如“Mrs.X is an old bag.”任何与其不相关的话语都将会生成“You shouldn’t talk about that now.”不需要说其他任何顾左右而言他的话。

会话含义的存在依赖诸多因素:所用词语的规约含义,合作原则,语言与语境,等等。其中任何因素发生变化的话,会话含义也同样会变。

此外,会话含义有别于词语的规约含义,它与两个句子间存在的逻辑关系蕴涵有关。第一句是真的,第二句必然也是真的;第二句是假的,第一句必然也是假的。蕴涵是限定的,会话的字面意义也是不变的,但是会话含义是非限定的,可以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或消失。

四、结语

说话人违反合作原则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受话人的答话都是对说话人说的话做出的恰如其分的反应。愿意合作是说话人通过违反准则产生会话含义的大前提。交际中违反合作原则有利于表达交际者的意图,促进交际。如果会话都遵守会话合作原则,谈话就会显得单调枯燥,生硬无味。交际双方不仅要能理解对方直接表达的意义,而且要能成功地把握对方话语的含蓄意义,会话含义推导必须结合所用词语的规约含义、合作原则和语境等。格莱斯的会话合作学说对我们正确分析、理解会话含义,提高我们的会话质量和保障会话顺利进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Cole and Morgan,1975.

[2]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gman.U.P,1983.

篇14

、聂豹、空虚、仙瓜、复卦、艮卦.

As a representative of Jiangyou school、, 聂 包 是 著名的 对于 他的 学术的 看法 属于 事实上的 寂静 哪一个 方法 我们 必须 位置 我们的 介意 在里面 这个 状态 属于 虚无 和 寂静 如果 我们 希望 到 进来 进入 这个 领域 属于 刀。 在里面 这个 介意 属于 普通的 人类 寂静 是 A. 钥匙 单词 属于 佛教 和 道教。 在里面 顺序 到 转动 返回 这 情况 聂 包 声称 那个 他的 想法 存在的 在里面 这个 古代的 经典 周易, 尤其地 在里面 这个 卦 西安, 卦 傅 和 卦 将军。 聂 包 尝试 到 整合 这个 哲学 属于 周易 和 那个 属于 王 杨明。 寂静 和 虚无 是 这个 根 属于 这 世界,这是聂宝的基本概念。

聂宝。virtual silence。Xian卦。Fu卦。图尔斯泰作为江右·王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独特的归寂理论受到现代学者的高度关注。聂豹将谨慎独立的理论推到了极致,认为只有在性平静的时候才能证明良心。寂体是良心,沉默就是良心。时间的发展体现在通感和复制的运用上。无论是本体论层面的归寂理论,还是时间层面的改革和复性理论,聂豹都从周易地区的经典中汲取了丰富的易理。通过对聂豹易学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探索聂氏易学思想的内涵和逻辑。在聂豹的思想体系中,“沉默”是最重要的核心概念。具体的沉默是情感,而寂体则超越了具体的运动和沉默。“这里的沉默是一种境界或本体,而不仅仅是心灵的沉默”[1]175。聂豹在64卦中为自己提出了咸卦,并说张本。在《答黄洛村》中,聂豹讨论了仙瓜的空虚和沉默的意义:全世界

的感觉都是在沉默中诞生的,那些不感到沉默的人是妄想的。傲慢是一种凶猛而吝啬的举动。周公以贞节为戒,以四人为心身。程子曰:《贞者虚》中没有自我。如果你把空虚中缺乏自我作为身体,你就可以完成归纳。除了非空和沉默之外,没有所谓的归纳法。天地也是惟虚,四季旅行,万物皆生。一切都是空的,所以风感觉到水,鹤鸣子和2沉默是第一位的,感觉是第二位的,沉默是第一位的,感觉是最后一位的。“不寂而感”指的是一种并非源自寂体的混乱感,在聂豹看来,这是一种妄想。如果你感觉不对,结果必然是凶猛和吝啬。朱子认为,1994年咸卦的《贞吉,悔亡》的含义是“九四居股之上,九四居股之下,在三阳,心的形象和盐的主人。心的感觉应该是正而固是合理的。今天,在“九四”计划中,杨是用来住阴的。为了失去它的正确性和不可修复性,人们认为,如果它能够正常和固定,它将是吉祥和悔亡”[3]130.咸卦取身象,第六天为拇指,第六二天为腓骨,九三为股,“九四”取心象。心是一种东西,充满思想和变化。它来源于所有的感情,由万善形成。“真”一词程颐将其解释为“虚中无我之谓也”[4]178。正是因为身心在虚无中具有无我和自由的特征,所以他们感觉到了一切,并移动到了中间时刻。归纳法中的贞洁描述了身心的沉默,即身体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但在空虚中,有正义,正义,有贞洁和吉祥。

。指出正是因为天地万物都具有清净虚无的特性,才可以上下流动,品味事物。咸亨:

的大象说:“山上有泽,有咸。”山上空旷寂静,他们可以感受到泽,布云雨可以滋润世界。夫子曰是沉默和空虚的接待人。他有于咸的形象。《寂感》的作品是《而已》。“是的,这一定是为了实现空虚和沉默的感觉。2409

咸卦的大象说:“山上有水和盐,一个绅士以虚受人为他的名字。”。在泽润的领导下,地球是湿润的。正是因为山体具有中通的虚无特征,山泽的两样东西才能与气相联系。观咸卦的原则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它是空的,但不能进入事实上,所以一个绅士培养美德我们应该更加注意虚心接受他人,牺牲自己,遵循道。“寂感的优点是而已”写在黄洛村给聂豹的信中。沉默当然是良知的存在形式,但它不是一种封闭的独立状态,而是一种沉默意识,而沉默与意识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表面上,聂豹肯定了黄氏的观点,但事实上,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强调空洞和沉默绝对优先于归纳。

在咸卦的《彖辞》中说:“咸,感也。软上下,两气相互感应。”“感”是咸占卜最重要的特征。它以阴阳合一的卦气连接万物,既谈万物的教育,又谈人际关系的生成。聂豹对卦的解释有时与艮卦结合在一起,侧重于确认感觉起源的形而上学基础:

·

,对世界事物的感觉和反应。因此,在父子相互感觉之后,有慈孝的回应,在君主和大臣相互感觉之后,有仁爱和尊重,在昆弟相互感觉之后,有友谊和尊重,有朋友,有夫妻,还有对他人的信任。我们都应该有同样的本性,同样的本性,那些应该感受事物并对上帝作出反应的人之间没有区别2]91

所有事物的发生和结束都是“感觉”和“反应”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慈孝对父子的回应、对君主和大臣的仁慈和尊重、对昆弟的友谊和礼貌、对朋友和夫妇的为别的信仰”无疑来自序卦“然后是有天地中的所有东西,然后是男人和女人,然后是男人和女人,然后是夫妇,然后是父亲和儿子,父亲和儿子,然后是君主和官员,然后是上下,然后是上上下下,然后有礼仪和正义的错误。天地万物的基础。夫妻,人伦之始万物都是由天地之间的阴阳感应而产生的。一切事物都分为男人和女人。男人和女人都是已婚的,因此产生了父子国王和官员。在这种自然生物化学中,人性的价值也包含在其中。

父子的感应是善良和孝顺,国王和官员的感应是仁慈和尊重,昆弟的感应是友谊和礼貌,朋友的感应是信仰,夫妻的感应是告别。人生的内容和人性的价值体现在五伦的顺序上。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相互感应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在性身体的虚拟精神意识中自然产生的。就自然而言,父爱、子孝、兄弟情谊是归纳的必然结果。然而,归纳是符合规则的,这仍然需要必要的学习和纪律。双江指出,无论人们学习与否,

将与

不同。也就是说,有很多人已经学会了,却不知道心的身体。然后,丈夫会考虑由于不同原因而产生的一百个错误,并且会以不同的方式产生不同的谬误。归来、送走、聚魂是故艮的“停”字,咸是空,情是静。沉默是连接世界的感觉,空虚是世界的反应,只有考虑研究世界2]91

如果你不学习,或者你不知道如何学习,你会想念自己和他人。《系辞》中“天下同归与众不同、始终如一、百虑”的讽刺是:“如果你没有得到同样的结果,你会担心一百个错误。如果你去不同的地方,你会有殊谬。”。情况不同,情况也会改变。如果它们在舛虑混合,它们不可能是一致的。如果他们误入歧途,他们就无法通向大路。“归”与“志”是虚拟精神的心灵与身体的交汇与凝聚。冥然似乎与根的终结、盐的空虚、情的沉寂无关,但万物的变化、人事的诱导、思维的兴衰都来自于此,为了实现整个诱导过程的畅通,聂豹通过对《仙花六爻》的解读,强调了心灵的无私与无欲:

·

、仙拇指、咸腓、仙姑、仙甲和舌头都谈到了强烈的悔恨,放弃了渴望,希望它属于仙溪。《本义》说:“哦,背肉。”这不是《艮其背》吗?盖伊的《志末》在言志是一个无私的体系,但云朵感觉不到东西。如果你感觉不到什么,那就是一块死肉。你为什么不后悔呢?为什么单词是咸的?何以言艮的背?为什么你会说“如果你没有得到身体,没有看到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责备的?”这是最近一种肤浅而开放的语言吗?[2]282

对农历年初六、农历年初二、九三和农历年初六的咸占卜并不激烈,但很吝啬,所有这些都不利于道路。聂双江认为咸占卜是他避免闲思和杂念的原因,并且指出功夫的精髓在于咸卦九五所云的“咸其脢,志末也”。许慎、郑玄和孔颖达都用他们的脊骨解释了“习”一词的含义。双江认为咸卦九五和艮卦对“艮背”有着相同的含义。根据咸卦彖传的说法,“咸也是一种感觉。它上下柔软,两个气感应相对应。停下来说。”觉悟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它上下柔软,外卦与内卦相呼应,以虚无和沉默的身体,从而获得利贞的效果。大象说那里是山脚下的一种美感。“君子应虚心接受他人。”该书指出,君子之道应舍身追随他人,虚心回应世界。“九五”计划的象辞也有“咸其脢,志末也”之说。聂豹的解释与他的前辈大不相同。根据王弼的解释:没有雄心壮志,我们就不会有很大的进步感和退却感。我们的抱负是浅薄的,到头来,我们没有遗憾。”[2]172《志末》的意思是抱负是浅薄的,没有意图。因为你独自一人在角落里,对这个世界没有足够的感应,你自然不会有过错,不会后悔,也不会责怪别人。根据这个解决方案,人的心脏就像死了的东西一样死了。因此,聂豹将仙瓜和艮卦结合起来,强调移情原则和申言艮的意义。在聂豹的道德修养理论体系中,咸的感觉和根的停止都包含在其中,这是建立在保持沉默和知识的基础上的。在

充分肯定本体论世界真实性的前提下,聂豹最大限度地突出了儒家经典中的虚无与沉默的内容,并将《易经咸卦》作为儒家虚无与沉默的“金字招牌”。聂豹在假定良心是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将当前思想的良心向上转化为一个静止的身体。时间的方式体现在沉默和主静的自我约束上。在这一时间理论体系中,非发与发、沉默与感觉、沉默与运动之间存在着一对身体机能关系。前者在发生、时间、结构和逻辑上具有绝对优先权。保持安静来移动,恢复沉默来通感可以扩展到所有事物。聂豹对《仙瓜》意义的解释与其说是用我来解释《易经》,不如说是用《易经》来解释我。

对复卦的解释是为了强调其重要性空与静的意义与改变过去、感动美好的时间理论相联系。在《复斋记》中,聂豹专注于他对复卦的理解,其主要目的是促进他保持静虚沉默的理论。聂豹首先指出,复之学与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本质存在有关:

·

的复兴意义重大!如果天地都消失了,天地也将毁灭。如果人走了,他们的心就会变成路或者几乎是休息。因此,人们离动物不远。人们不忍心落入动物的怀抱,所以这里有复之学焉。然而,也有许多人恢复了健康,却失去了健康。是何异夫在赶牛羊,是牧蘖?丈夫比斧头发芽多,也就是说,平淡的好恶是相近的,它的结局是可以考验的。日夜休憩,雨露滋润,静默收神功,突如其来的重生机会。坤之所以善于提出431

的聂豹,是因为他将复卦与孟子的“夜气”理论联系在一起。孟子的“夜气”理论既合理又愤怒,属于他的沉默理论。聂豹首先论证了恢复方式对天地运动和人的精神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天地不再毁灭,人们就会倒下。为了避免落入动物之手,人们需要练习复卦的回归学习。然而,也有许多因渴望恢复本体而导致的疏忽。问题是他不善于维持初萌的好下场。他用得太多,而且没有丰富的储备。他认为对成功的热切追求是本体的连续扩张。这种宣扬对本体的伤害,无异于在花木诞生时驱赶牛羊。聂豹认为正确的恢复时间应该是“敛神功在沉默中,它的重生在太平洋周围。身心的培养就像新生花草树木的培育和灌溉。日夜休息,用雨露滋润它,使它逐渐茁壮成长。这是化学教育的美德,也是我所包含的良好培养方式《坤卦》中的万物诞生机制植根于形而上学的沉默:

·

将其剥去,然后是《坤卦》,这是一种母亲的方式。地震是坤卦中的老大。当人们看到杨是其中一次地震的恢复者时,他们不知道于坤是谁由于出生于地震。当人们看到于坤出生于地震时,他们不知道坤出生于地震的原因是空虚和静止的身体。冬至结束了,养母的气是达化机。主人的翅膀被改变了,这是在2]131

的《脱衣舞d》中稍微进行的艮下坤的文明发展到了极致,商九的阳卦变成了阴爻,成为六爻阴的坤卦。总之,坤卦的形象就是“母道”振动占卜是乾卦中最年长的男性,所以人们往往只关注决定复杂占卜整体走向的关键是内卦的一阳初萌,而忽略了振动占卜其实是禅的事实即使偶尔有人注意到于坤的出现,健动实的成就的内涵也不清楚。复卦象辞的《先王以至日闭关》和《先王》中的所云代表了一位有着诞生化育之心的创造者,以及健动实的目标“蒂芙尼早餐”旨在收集浓密的头发以丰富头发,并保持安静以应对变化在本文的结尾,聂豹使用了孔子赞颜子的几句话来发挥他回归沉默的理论:《而又亟》颜子被称为殆庶,盖如愚保持着空虚和安静。虚则灵,宁静是清晰的,没有一件好事情知道,知道它没有重复,空虚而宁静。因此,那些善于恢复的人什么也不寻求,而那些不善于恢复的人寻求一些东西。“〔2〕131颜子的不违抗就像无知,他反复的空食代表着沉默的身体的修行。颜子的无情和知识代表了沉默的身体的发展。善复者中所包含的道家色彩不适合孤独一百年也吸引了一些对聂豹的批评(1)。研究

和颜子几乎是危险的?你永远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你永远不知道你知道什么,你永远不会再这样做。《索之于善端发见之微》说:“不远,无怨无悔,元吉。”这是颜子对后来事件的回复,被称为看他的康复。2)568

聂豹将颜子在复卦第九天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知道未尝复行”的性格与“不远,无怨无悔,元吉”联系起来,并认为这并不是目前对严子复作品的描述,而是对颜子复作品效果的事后思考。重复的时间和知识是互相帮助的。重复导致知识,知识导致重复。《远复》中的“远”并不一定意味着遗憾已经显露,错误已经铸就。离身体稍微远一点就是“远”。如果

不远,犹云也不远。据说不好。恐怕还有一个地方尸体没有融化,不能保留。如果你知道这些批评,你就不会感到尴尬。几乎没有停滞和缓慢融化,这是正常的。我不知道。镜子很好。我不知道。我要把炉子擦干,点上一盏灯斯诺2)568

的“不远”意味着对其进行严格控制,并将其保持在非离心体的微观形态。聂豹认为颜子“不知道自己不好”。恐怕在本体论的层面上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如果他稍微停滞不前,他的错误就会出现。即使是“知之未尝复行”也已经属于克治,这是“旅行”级别的保留。“明镜纤尘”是知识的层次。虽然有错误,但很小。“烘炉点雪”是行动的层次,一触即变,走向健康。虽然这类工作很聪明,可以做得无怨无悔,但毕竟还是有尘埃和雪,需要用心,这是无法清理的。在聂豹的理想中,

致力于超越特定心灵的沉默的身体。按照这个标准,颜子的复之的时代只能说是接近了变化的境界,而不是已经达到了变化的境界。尽管他们也尊重颜子的康复时间,但聂豹和王畿对颜子的理解代表了一种不同的时间方式。王畿的颜子是实践“一念入微”的最好例子,而聂豹的颜子可能仍然没有摆脱《索之于善端发见之微》的损失。由于

对身心发展的渴望是不可靠的,他预设了一个超越意识、情感和意志的未发展的沉默的身体。使沾沾自喜的心和杂念回到沉默的源头,停止情感和意识的活动,恢复虚无的清净状态,然后用事物的感觉来处理事物。因此,他对复卦的解释侧重于回到地震,然后回到于坤,而昆占卜代表了他回到沉默的想法。它还以颜子为模型来讨论时间的改进。根据王畿的说法,良心就是天堂天是良知,动与静,静与情,发与不发,初萌的思想与持有的思想,回答的分歧与报告的收集与隐藏是相同的。颜子代表的只是《信的良知及时》,以及在这种勇敢精神的驱使下纠正生活中的各种错误。它属于王畿坚持的先天积极心态理论。根据聂豹的说法,颜子代表了先收集然后发散的多种方式。虽然在本体论层面上,颜子仍有糟粕,难免仍有种种错误,但颜子的变化如风雷鸣,可谓“知几”学派。在聂豹的时间理论体系中,根植的方式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世界的原则可以在停止的时候诞生,已经发展的原则在于不发展。聂豹的Gen理论实际上是停下来说沉默。

·夏尚忠,所以他的学识依然根深柢固。纯一没有送来,但没有任何痕迹。盖艮以一阳二阴结束。阴阳分为术和术,上下有消长的机会。如果你想凭理智取胜,人将由上天决定。另外两座山连接在一起,静止不动,Gen的形象也在变化。艮体是信实的,有三个义。修身养性叫做凝炼牲畜,自我恢复生命是目的,自我压抑欲望是牲畜的目的。因此,有人说“根停止了”。也有人说“莫盛乎艮是结束一切,开始一切的人。”[2]554

的“夏尚忠”说“史记·高祖本纪”“夏之政忠。对我忠诚,恶棍是狂野的,所以殷人尊重地继承了它。对我来说,恶棍是鬼,所以周人用文本继承了它。在我的文本中,恶棍们被“僿莫若以忠”这个词所拯救。在夏代的道光明中,根是所有占卜中的第一位。聂豹认为,这是夏人尚忠独特的精神气质使然。就像没有凿孔的混乱,它与欲望无关,安静、纯洁、纯洁、完美。从占卜符号的角度来看,有三个占卜符号的艮卦二阴爻落在太阳下,阳善是邪恶的,阳动阴静。阳爻的存在就像天上的法则,横穿天空,压制人类的欲望。因此,卦的特征是静止。六画卦的《艮卦》是由八个纯卦中的艮卦重叠而成,这是一幅两座山静止不动的图像,如圆岩月芝。从思想上讲,它可以突出坚实厚重的身躯和安顿故居的用途。从理论上讲,艮卦有三层含义:德性的修身,命运的归复,欲望的控制。《说卦传》中《艮以止之》的“止”同时贯穿这三个层面。《说卦传》中的“莫盛乎艮,凡事结束,凡事开始”,是对艮卦所蕴含的古代和现代正义的钦佩。根据聂豹对艮卦的理解,艮卦绅士的身体证据在于根据冷静的原则确定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在欲望萌芽之前化解和抑制,在思想和行为付诸实践之前培养良好的目的。

对艮卦占卜的解释“Gen的背部没有得到他的身体,行其庭没有看到他,无咎”也强调了坚持书本的使用和沉默的通感:

·

的背部没有思想和欲望。什么地方他看不见,听不见?于止,如果他知道在哪里停,那么廓然大公。我怎么能忘记我丈夫有我的隐私,所以我看不到我自己在里面,我怎么能看到外面的天地万物,所以我看不到外面的任何人。每个人都在动,但只有背部在动。然而,五脏并没有贴在后背上,而是身体湿润了,静态刹车也是2]554

聂豹以“蒂凡尼早餐”、“戒慎乎、恐惧乎其所不闻”、谨慎和尊重的精神解释了“艮背”的含义。知识之所以能够“廓然大公”,有内部和外部原因。从内在层面看,没有一个“我”因为个人隐私与物质欲望的混合而执着于爱情。从外在层面看,因为天地万物都与主体流动,没有“人”与我对峙。这就是《不获其身》和《不见其人》的意思。人体结构,只有背部不能移动,停在它不移动的地方,也就是停在它应该停的地方。聂豹用身体动作来解释占卜词,这与他对《道光明》经典传记的解读一致,以澄清他对安静和沉默的意义。《易象》的原始含义是,人体内部器官运转正常,血气顺畅,这一切都依赖于背部的支撑。因此,一句话,后面的图像是静态制动。可以很容易地说,在正确的地方结束意味着一切都取决于时间。聂双江说:“当时间停止时,常寂总是感觉到,也应该总是停止。过去的变化和现存的上帝。上下随着天地流动,所以它被称为光明和何咎。”[2]554当你这样做时,你会这样做,当你停止时,当你感觉到,当你沉默时,你会感觉到。然而,《雷霆与时尚》的创作过程却非常复杂基于安静的身体。孟子《尽心上》复兴了寂体瘟疫的结果,即“过世的绅士变了,存在的上帝与天地一样”。艮卦的《彖辞》所云了《动静不失时间,其道光明》,它受制于时间,沉默而不变,因此它可以是无可指责的。

·聂豹随后将他对艮卦的理解应用于《大学》中“知止可以稍后决定,稍后可以安静,稍后可以安静,稍后可以安全,安而后能虑”的解释:

·

是一个没有思想和行动的地方,是最好的地方。知道结局的人就到此为止。这就是全部。那就叫做知识。停下来,冷静,安静,安全。最好认识到还没有发生的天气。很难说它总是容易的,并且保持稳定。想一想什么都不做是很自然的2]554

聂豹认为,大学中“止于至善”的方式与艮卦的“艮止”的方式相同,“知止”是对细致微妙的身心领域的体验和实践。在《大学》一书中,“停”、“静”、“静”和“安”四种情况最生动地描述了宋儒所云不满足的天气。头脑是“确定的”,没有混乱,这是智能思维的结果。不受外界事物干扰,即“静”,是对身心的修炼和巩固。用自己的身体修行道,永不失落,这就是“平和”,即坚持道德之心的信仰。自然和空虚的意识是“担忧”,这是清通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一个想法和想法都可以不矫揉造作地符合中间路线。这四种情况从浅到深,从见道、守道到最终与道合一。这不仅是不断把握和约束的过程,也是心灵的过程与化境冥契精神和道德融合的过程。于山是用图像描述《大学》中“安全”、“平静”和“静止”的最佳地方。

在世界上的话语是安全的,莫如山的话语是平静的。这座山是空的,因此它可以呼吸Ze,这是滋润世界的云和雨2)555

聂豹在这里对山的关注不是强调山的稳定性、坚固性和不变性。他更注重山中虚无自我的特征。咸卦上的大象说,“山下有一座潮湿而咸咸的山。”程颐释说:“泽性滋润了土壤,而潮湿在山上,这是两种事物的气。”[4]176这两种事物相交并有着相同的呼吸。泽感觉并对应于山,山感觉并响应泽。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发生,正是因为这座山的形象具有中通式的空虚和明亮的特点。山是空的,所以川泽的气可以顺畅地流动。只有山水相配,才能滋润万物。聂豹充分发挥了心灵和身体空虚沉默的一面,他的空生观、感动于静观、坚定感生观不仅背离了王阳明的良心本体论,也背离了儒家“存在”的精神气质。“一道”以意象表达其意义。一旦获得图像,文字就可以被解释和遗忘。聂豹在艮卦的讲话就像儒家或道教,很难澄清。然而,对于聂豹来说,在高扬道德主体性的前提下,充分吸收道家和道教重视“空”和“无”的智慧,或许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方面。另一个与“时间”密切相关的概念是“位”。“位”不仅指人们在特殊场景中扮演的“角色”角色,还指人们为了有序而必须练习的“最后一餐”。聂豹在解释《象传》中的一句话“兼由,根,绅士不会想到其位”时说:“位之所值不同于位之所值。然而,伟大的事迹并没有被添加,贫困的房屋并没有被破坏,所以它也是有决心的。决心是超越它的位置去思考。文王的逮捕席和井被停止,而君主、大臣、父子、上下四头大象,各有自己的位置。因此,据说“Gen停了,停了他们的位置。”所以没有得到他的尸体,行其庭,也没有看到他,这没有什么可责备的555与艮卦的六爻一样,处于某种秩序中的人也应该按照他的角色赋予他的职责和义务行事。聂豹坚持儒家的父亲、儿子、君主和大臣以及万物的划分。他认为前进和后退、得失、荣辱的根源并不存在在于他的内心,但在于他的地位和理性。他避免了主观私欲对外来事物的贪婪,服从天堂的正义,尊重秩序所代表的自然原则,“蒂芙尼早餐”的含义是秩序《不获其身》和《不见其人》是“无咎”、“时间”和“地位”的必要条件“一条水平线和一条垂直线构成了一个人生命轨迹的经纬度。划分规则是不要想得太离谱,如果不离谱,就满足于停下来。这是自然的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仁义之道,完成心身合一(自然正义),结果是没有遗憾和吝啬。

正在解释艮卦的占卜和大象。聂豹除了强调自然法则作为人员的自然标准外,更注重将明艮卦“推向”西方之旅的意义。他认为“夫艮是世界上的至静。恒寂的美德是建立在知识和理智的基础上的。安静和没有理智是性的起源。没有思想和无所事事是感而遂通世界的原因。这一代人的身体美德也是。”561根停止不思考,无思回归沉默,回归沉默就是通感。这种解释与以前的儒学有很大不同,它充分反映了聂豹对《周易》的解释——儒家经典对构建自己哲学体系的兴趣(3)

本寂、王和聂两家的良心观并无不同。但是,由于他们对良心的不同理解,他们对空与沉默的研究仍然是一辆双程马车。在王畿,良心是道德实践的内在基础,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因此,王畿可以n将良知视为“范围三教之枢”[5]486,在良知的框架内充分吸收老虚寂的内容,无论如何展现良知的空虚与沉默的维度,王畿始终坚持只有作为思想的良心才是宇宙万物的终极创造之根。然而,聂豹则不同。“良心与一般意义上的心具有几乎相同的含义。它的知识意义是主要的,伦理意义是次要的”[1]178。换句话说,聂豹总是在认知层面上理解良心。这使得聂豹很容易失去儒家思想的特点,成为他所批判的国际佛教和道教红十字会的行列。尽管聂豹坚持认为空虚和沉默的理论来自咸卦,但他在解释复卦、艮卦和其他卦时不断抱怨这一点。然而,作为信仰维度的良心缺失仍然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聂豹就像一个不断拆墙、筑墙的泥瓦匠一样,不断捍卫他的沉默理论。《周易》的经典传记在文本与思想的张力中不断被拆解和拉扯,并在与阳明学派的融合过程中重新定位。[1]张学智。明朝的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2]吴可,编辑整理。聂宝吉[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

[3]朱熹。周易本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4]程颐。周易程氏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5]吴震,编辑和编辑。王继吉[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

在《

注释

1号》出版后,聂豹的《复斋记》曾一度引起怀疑,聂氏大帝在给胡青单位的信中不得不为其辩护:“复斋记声称瞥见了一眼,或者它还声称它认识它的母亲,但不认识它的父亲。卦体卦气和漫不怀疑它省级研究。把它剥开,跟着它走。坤也,土也。所有的事物都是升起的,而不是基于空虚和宁静?“(聂豹集,第293页)他的目的仍然是呼吁他的学术观点,“只有在沉默中生活和行动的人才能谈论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