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01 10:06: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1.创新对该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1.1 实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要求,首当其冲的要建立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是人类历史文化组成部分。承载着很高的文化价值。;数学也可以被看作是一门语言,培养理性的思维,用数字符号组成的一种语言表达方法。数学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途径。使学生已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逻辑推理,尊重事实和客观规律。所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是不容忽视的。

1.2 数学与应用数学在教育中有着积极长远的意义。

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逻辑和定量思维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有利学生形成数学的思想模式。严格的数学素质,学生将在量的洞察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原理和方法。因此,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2.培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方法

2.1 树立前卫先进的教学理念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更加是一个工程。凭借着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完成这项任重道远的任务。传统教育方式和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极大的束缚。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被规律,经验,遏制了自己思考能力的发挥。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在数学与应用数学创新能力,我们要打破枷锁,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医培养创新能力为优先的教学理念。

2.2 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的创新在高等教育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些骨干力量具备创新的精神,人勇于探索和勤于实践,培养出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新型人才。

2.3围绕创新能力深化教学改革

2.3.1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要有所突破。出台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实践相结合,有必要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全方面现代化人才,采取多种人才培养方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创新人才成长的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具体操作:

首先,加大课程的选修范围,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课程门类。

其次,在高校受教育期间。增设文化素质相关的选修课程,为学生的日后的创新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三,实施的主辅修学习系统,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四,培训计划,实施的第二类课程文化和课余训练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3.2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首先,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为建设创新型教学内容体系,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反映时代性,开放性,多样性和全面性。有意识的学生发展的客观物质世界的看法,并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的知识。

其次,运用年先进的教学方法,告别粉笔的摆书。建立已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学到了知识。

2.3.3 组织形式的概念在教育,培训的目标要实现一个特定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以及评价工作的激励机制的运动机制。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组合,这种模式的培养,使学生的创造力的提升达到了前所未有高度。

2.4 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合理的评价和奖励制度,以保障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评价,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练习的实践能力纳入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和评价。激励机制,一方面,教师和骨干的激励机制,得到社会的承认和相应的回报,他们的创新。

篇2

[关键词] 高中生 创新 培养

一、高中生心理发展主要特点

(一)自主性

高中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事能力的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所谓自主性,是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一种意识。具体地说就是主人翁的心态、独立完成任务的愿望和自我能力的展示。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也有了自己的主张。他们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对成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实事求是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常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

(二)成人性

青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正趋于走向成熟的时期。作为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处于与儿童的外界获得时期向对应的内部获得时期。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正在向成熟的指标发展,正处在社会人格化的过程中。

(三)动荡性

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就了高中生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例如,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又较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混同起来。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常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和老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四)前瞻性

青年时期是连接过去与将来的中间环节,是从过去通向未来的过渡阶段。处于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有着最广阔的未来前景和最佳的前景距离,他们对发展与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发展与未来是高中生最向往也是最广阔的领域。这种面对未来的前瞻性使得高中生特别富于理想,它引发高中生迫切追求自我实现。

(五)进取性

由于生理上的迅速走向成熟,加上心理上的迅速发展,使得高中生经历充沛、血气方刚、反映敏捷、上进心强、不安于现状、富于进取,颇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他们乐于开拓、敢于创新、积极向上。

二、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高中生生理及心理发展主要特点,我们可以从几方面入手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

(一)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为学生自主意识的提高、自主能力的形成创造条件

从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一个班会开始,就要让学生意识到,现在不同于以往,从学习到生活都更多的需要自我的能动性,没有自主意识,没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就将被甩到后面。要让他们认识到这种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管理的能力将成为自己未来个性发展的前提。然而任何一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除了灌输思想外都要在实践中完成,自主意识也是在实践中培养形成的。陶行知说过:“游泳就须在水中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为此,在班级管理中,班级的所有教育活动,如班会、团会、联欢会、班费管理、劳动组织、自习管理等都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去组织实施并完成。但需要我们老师注意的是这“放手”,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少数干部和成绩较好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和机会,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和管理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自主能力。所不同的是,不同层面的学生老师可以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制定不同层次的管理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实践的快乐。譬如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实行的值周班长制就为学生自主能力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实行的过程中具体做法是:由班干部开始,进而普及到一般同学,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教师只指导其方向,出现问题时同学们互相帮助自己解决。值周干部和全班同学一起在管理中学习,在管理中体味,以主人的意识和姿态去要求自己,收到了较好的班级管理效果。当然,我们的教师也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与自主管理同步的自主课堂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思考、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以成人教育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所谓成人性是指我们必须把学生当作有独立人格的成人。高中生求知欲、好奇心都很强,同时他们又思想幼稚,缺乏理智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如,他们自视很高,不喜欢别人对他们指手画脚,不愿意听从别人意见等。如果我们的教育还以理论说教的形式出现,势必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对高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放弃“师道尊严”,真正以“教仆”的身份去面对学生,适应学生的心理要求,这样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才可能是切实有效的教育。

成人性教育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学生树立法制观念,行事做人都要依“法”而行。如青春期教育。我们都很清楚,青春期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可视为洪水猛兽;既不能任其发展,也不能行政命令,强制压服。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珍惜青春年华,奋发学习,树立远大的抱负。再如:学校管理教育中,我们要让学生清楚: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必须依“法”而行,奖惩并用。这“法”应是学生意见与校规校纪相结合的产物,它一旦产生,就在班级就具有了法的威力。作为学生就应明确如果违反或背离了“法”的要求,就必须接受惩罚,因为高中生是有独立尊严的人,已经可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就应该明白奖惩对于自己的利害关系。

(三)遵循学生成长特点,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精神

1.支持学生在自主的班级管理中呈现的改革、创新的行为。

班级管理中的改革创新行为来自于学生自主的积极性,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这些行为可能有悖于常规,但只要这种改革创新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又不违背校规校纪,我们就应该认可并支持。

2.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挑战课本,挑战权威,挑战老师。

长期的考试压力,使学生把课本知识当作神圣的教条,无条件地接受,这样是无法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教材上的条条框框,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并且不仅要知道“为什么”而且要知道“怎么样”、“能在多大程度上说服人”等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课本知识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的。学生学习中的质疑挑战就是对知识最大的尊重,学生本身就是推动知识发展的一个动力源泉。

3.提倡学生在学习中知识的碰撞。

学习不仅仅是个体的活动,更主要的是集体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活动。在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知识都是在个体之间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进而清楚理解拓展思路的。在班级教学中引导学生相互切磋,开展讨论 ,通过相互提问题,调动学生研究问题、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是一项很好的尝试,如:笔者在教学管理中定期进行的“点子之辩”、“我之新见”等活动,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是学生的头脑更活跃了,不走寻常路的意识和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在学生丰厚的知识储备基础上,不断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后形成的结果。本文所提出的关于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和想法,希望可以为基础教育改革、实施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实验教学 改革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社会在进步,竞争也在日益加强,作为给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高等院校怎样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不断更新,保证向社会输送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这才是高校教学改革中具有导向性的问题。而高等学校的实验室能否为学生提供建立创新意识的平台,能否创建一个学生的创新想法得以实现的实验环境是关键之所在。①武汉科技大学给水排水工程实验中心正是秉承这一理念,分析给水排水实验教学的问题,做了大量的实验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给水排水工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课的学习重理论轻实验

给水排水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验教学在整个专业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以来,高校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绝大部分都表现在口头上,教学主管部门、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重理论、轻实验的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体现在许多高校的实验教学还依附在理论教学之中,既没有被独立设置一门课程也没有形成相应的教学体系和学分。②实验教学的目的不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仅仅是为了巩固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更没有上升到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基础,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高度来。

1.2 专业课的实验设置较少且相对独立

由于专业课的课时有限,实验课时较少,故实验课开设的实验项目的数量也相对较少。对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来说,我们以前开设的专业实验教学主要是:水力学实验10学时,水分析化学实验8学时,水处理微生物实验6学时及水处理实验16学时(其中给水8学时,排水8学时),实验学时数远远不能满足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且实验课程相互独立,未经融合,因此学生对专业课的认识只停留在理论加以验证的基础上,根本没有与专业课之间融会贯通,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1.3 实验项目的安排不合理

给水排水工程四个方面的实验中,水质分析化学实验、水力学实验和水处理微生物实验均为专业基础实验,主要培养的是基本实验技能;水处理实验主要包括给水处理实验和排水处理实验,由于学时有限及实验条件和设备所限制,结合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学时数只能开设认知性和验证性实验,老师只是一味灌输,学生也只是简单模仿,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③综合性和创造性实验很难实施,由此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得到的实验数据仅仅是课堂理论的再现,没有自己的思索和创新,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性。

1.4 实验设备缺乏、陈旧

社会在发展,科技也日新月异,而高校实验室普遍由于经费问题,实验设备一般都过于陈旧且新型设备严重不足,大多数还是采用的传统的分析方法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实验室里价格昂贵的设备一般数量较少甚至只有一台,有时根本满足不了本科生的教学需要,只能分批分组的进行实验或者进行演示性实验,既费时又费力,不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改革教学体系,培养创新能力

2.1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实验教学理念

高校实验教学内容必须反映本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新水平,并保持其新颖性和先进性,为了改变目前实验课中过多的老师讲解现象,我们本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特点,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加紧理论联系实际,随时更新我们的实验教案;在专业基础实验中,我们注重学生基本原理及基本技能的培训,同时也配合先进的、户外便携式的仪器使用,让学生更好的与实际接轨。在新的实验教学中,我们不断增开综合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譬如在水处理实验中专门增开了两周的综合实验设计课,即老师给定一个题目,从最初的实验原理、方案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结果论证及实验报告的输出均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老师不再是一味地手把手教学生实验,而是在旁加以指点,强调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让学生在不断推敲,不断论证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综合设计和知识运用能力。同时,针对本专业的情况,我们在大四上学期专门开设了一门实验课即《水处理实验新技术》,课堂讲解与实验相结合,先是利用少课时讲解本专业近几年的实验改革及设备更新情况,再就是给学生从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到最后的数据处理进行一次系统的培训,让学生明白做科研论文所需具备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量的实验学时进行实验,基本都是综合设计性实验,一个实验内容基本上都包括了水质分析,微生物的驯化及污水处理几门专业课的知识,使各专业课之间有了一个很好的衔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次改革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受到了相关老师和学生的好评。

2.2 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构建网络教育平台

当今社会是个网络信息化社会,实验室也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把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等通过PPT或者是录像、动漫等方式做成课件,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供学生查阅和使用,创建网上预约、网上课堂、网上答疑等方面的实时互动,适时掌握学生动态,进一步提升网络使用效率和教学效果。

2.3 更新实验教学设备,创造良好实验环境

针对实验室实验设备过于陈旧的情况,让学生与本专业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接轨,学校近几年大力支持了本专业实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也很大,本专业的实验设备不断更新,并于2004年12月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一起申请得到“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基础实验室”基金200万元,于2006年5月被确定为“武汉科技大学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在五年之内学校相应配套该中心建设资金100余万元。中心现拥有建筑面积2180平方米,实验设备资产达450余万元。该中心的成立后,中心承担武汉科技大学的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硕士)、市政工程(硕士)等专业的相关实验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及其他实践性教学任务。另外每年也接待本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南分校相关专业学生来中心做实验,年接待学生近1500余人次,年实验教学工作量达4万余人时数。打破原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验室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验室之间的界限,优化实验设备的配置,极大限度地减少实验室重复建设的投入。

2.4 实施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着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本专业的所有实验室均为开放型实验室,实验室全天免费为学生开放。开放实验室主要倡导的是学生的主导地位,强化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实验教师根据每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除设置一定的必修实验外,还有个性化选修实验,其难度一般都超出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难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其次,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实验时间,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均由学生自主决定;还有,学生在实验时提倡学生相互交流,教师随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对于善于钻研的学生,还可以让学生跟着本校研究生及有科研课题的老师一起进行科研,尽可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才能。

通过近几年的改革试验,我们已经有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获奖和多篇科研。2007年获第十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和湖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2007-2008年连续两年获西蒙-国际铜业协会杯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综合布线竞赛三等奖两项;2006年分别获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三等奖、第二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FLASH动画设计中荣获三等奖、首届航天杯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校三等奖各一项;学生在各类杂志上20篇以上。

3 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实验教学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近几年的实验教学改革,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得到了不少用人单位的好评,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改革,面对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们改革步伐还应更加坚定,坚持改革与创新同步,实验教学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输送更高层次的人才。

注释

① 孟雪征,曹相生等.实验教学改革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J].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7.9(6):295-297.

篇4

【关键词】创新能力 观念更新 基础训练 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147-01

一 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充满想象的活生生的个体,作为数学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与创新能力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而营造良好的环境,而数学课堂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突破,尽快地吸收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二 更新观念

第一,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就必须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第二,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创新。很多教师对创新的认识还停留在极浅的一个层面,认为创新就是别出心裁,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使之在学习中脱离实际教学,走入一个学习的盲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的提出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是在于这一问题的提出及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首先教师要能高效地驾驭教材,通过挖掘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某一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学习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宽松氛围、关系融洽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给学生留有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

三 注重基础训练,立足基础,提高能力

扎实的数学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很多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中,都会觉得枯燥、烦琐、难懂,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学时,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和教学的进度,日积月累,问题就越来越多。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前,要先着重对学生基础的训练,培养学生在解题时的条理性、思维性,着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理解、运用。

教师应耐心地对学生进行疏导和引导,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学习困难的原因,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要制定出适合学生的不同训练方案,使每个阶层的学生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还要激励学生多提问,使学生逐渐乐于学习,把基础知识打扎实,促进教与学的统一,以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创新兴趣,可从以下几点进行:

第一,抓住学生对未知事物好奇的心理,创设情境环境,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增加有趣的提问,并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分析,增强学生信心,鼓励学生质疑,从而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第二,利用几何图形,提高学生兴趣,初中数学开始大量接触几何图形的学习,枯燥但有趣,教师可根据所学课程理论依据,利用几何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感官上的冲击,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图形“美”,再把这种“美”糅合到学习中,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第三,新课标强调各学科的结合。教师可以利用别的学科内容,对数学课程学习进行辅导和创新。如可讲一些著名数学家的历史典故、创新故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而这种方法可缓解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的疲劳感,丰富学生知识,一劳多得,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不断创新。

五 结束语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多引导和多方面的发觉辅助才会逐见成效。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是多方面的,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沟通,相互配合,教学相长,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摘 要 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是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高校培养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就成了一项紧迫的任务。本文概括了体育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了培养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途径。希望能为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创新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体育创新能力 大学生 重要性 途径

21世纪将是高等教育发生划时代变革的世纪,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开拓意识和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作为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其教学必须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相适应,进行同步改革并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如何培养高校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便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除了学习专业的知识,发展智力与能力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培养体育创新能力。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适应新的形势,运用新的方法,开拓和研究新成果,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总结,寻找一条适应我国高校的体育创新教育之路,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一、创新与体育创新的意涵

创新(Innovation),其来源于拉丁语,英译为:(bring forth new ideas)。此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德(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其认为新的或重新组合成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进入经济系统的过程便是创新。定义包含了“新”、“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三种不同层次的要素,明确指出“独创”,“变通”和“精进”都是创新。

我国朱永新教授在其主编的《创新教育论》中,将体育创新界定为:“是指创新主体在特定的体育运动领域中,对创新客体在现有体育运动理论与技术实践基础上所进行的发明或改造且实现一定社会价值的创造性活动[1]。”

二、培养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

时代在呼唤着创新,我国体育教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人才主要类型侧重于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然而目前体制下,我国体育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因知识面窄、专业不够扎实、综合素质不强而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原因是创新能力匮乏,进一步究其深层原因是与创新教育相脱节有关。

(二)是教育部颁发的高校《体育与健康大纲》中的题中之义

高校从2002年9月1日起全面实行的,由中国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中,有这样的明确规定:高校《纲要》要落实以人为本,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增强体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因此,开展高校体育创新教育,设法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纲要》的题中之义。

(三)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策略选择

高校开展的素质教育就是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以开发大学生的潜能为核心,以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在体育教学开展的体育创新教育,也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扬学生创新精神为宗旨,因此,体育创新教育也是当前普通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策略选择之一。

(四)是实现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基本要求之一。高校大学生对新事物也颇感兴趣,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体育教师要抓住这一个性特点对大学生进行体育创新教育,体育教师要设法调动起大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思维,满足他们个性发展的需求。为此,开展体育创新教育也是实现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2]。

(五)是大学生就业的需求

由于受大学扩招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甚至出现了一个就业岗位就出现上百名大学生竞争的局面。在现在的人才招聘会上,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在引进人才时,从可持续发展和未来激烈市场竞争的视域出发,很少再关注大学生在大学时代的考试成绩和管理经验,而是已悄然转轨到是否是“创新性人才”的维度。所以,高等体育教育要善于抓住机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型的体育人才,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需要。

三、当前高校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首先要加强体育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教师,才会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从科学的角度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只有体育教师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才能教会大学生如何学习。因此,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要着重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体育教育创新能力。要求如下:1.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树立全面、正确的师道观和责任感,不能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求异性和发散性思维,去探求未知,开拓未来。2.高校体育教师要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将科研看成是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推进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3.在日常教学中,高校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创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要坚信每一位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个性特征,因材施教。4.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更加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大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提问[3]。

(二)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唤起大学生创新意识

高校体育教师要以情导教,充满活力,着装整洁得体,场地器材布置井然有序,给大学生以美的享受;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向上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运用生动、形象、精炼的讲解,正确、优美的示范,和蔼可亲的教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情绪得到感染,产生跃跃欲试的学习欲望,运用于教材有关的异闻趣事,讲解教学的基本知识点,通过不同形式,拓展教学的想象空间。如使用夸张的体态动作等不同方法,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在充满趣味娱乐中,启发大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不断地在教学活动和交流中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良好的知识与技术迁移习惯,改变大学生的思维定势[4]。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课堂是实施创新性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仅有一种教学模式来教学会造成单一化、简单化,而客观上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对象、环境不同而对教学模式整合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重教轻学、重知识轻方法,重应试轻应用、重继承轻创新等弊端,因此必须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格局的束缚,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体育课堂教学格局。第一,体育教师要转变角色,变主讲为主导。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体育课中举足轻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表现在教学中的组织,启发和鼓励三个方面。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第二,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增加教学的知识信息量,给大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学习思路、练习方法、运动参照,调动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培养大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创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新颖的教学方法,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选择,合理地组合和正确运用,适时运用引导式、指导式、启发式、发现法等教学方法,避免强调那种整齐的对立,让学生从被迫状态下解脱出来,进入到积极的、宽松的、和谐的学习状态,形成双向互动。让大学生多一些参与,多一些满足,少一些禁锢,教师要授之以渔,从而奠定大学生形成体育创新意识、发展体育创新能力的基础[5]。

(四)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在现实教育实践中,许多人一提到教育,强调的就是人的个性化,甚至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发展人的个性心理和个性倾向性,只要发展了人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性格、气质,就以为达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目的;只要激起了人的兴趣,引发了人的多种需要、爱好,铸就了人的坚强意志,抑制不良情绪,就以为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诚然,人的个性发展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多样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对培养人的创造力和个性化的社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尊重学生,发现个性。对有棱角的学生,教师要见怪不怪,要主动接近他们,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每位教师必须善于不拘一格看学生,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做新时代的伯乐。其次,创设环境,培养个性。当大学生的个性、特长表现得很明显、很强烈的时候,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发展大学生这些积极的个性与特长。反对强求划一的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和发挥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育原则,使大学生的创新个性得到积极的培养。最后,因势利导,发展个性。培养大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大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大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如组织课外竞赛活动,多给大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五)改进现有的考试方法和评价制度

改进现有的考试方法和教育评价制度,从而体现教育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体育教学评价必须重视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注意客观反映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创设开放的考试环境。改变以往那种以体能和技能来反映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制定出能够准确体现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科学评价体系。在评价教学内容上,应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创造力的考核,要把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能力的重要评价因素。在评价教学方式上,要坚持灵活性和多样化,可提倡大学生间互评、大学生自评和结合教师的评价。在评价标准上,要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在整个评分中所占的比重,以利于确立正确的体育教学目标,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育人目的。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高校体育教师要具有体育创新教育的能力,然后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改进现有的考试方法和评价制度等方法来共同提高当前大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实现高校体育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与纵深推进。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创新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5.

[2] 林金茹.高校体育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与对策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

[3] 高燕华.高校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