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1 10:06: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1.创新对该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1.1 实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要求,首当其冲的要建立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是人类历史文化组成部分。承载着很高的文化价值。;数学也可以被看作是一门语言,培养理性的思维,用数字符号组成的一种语言表达方法。数学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途径。使学生已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逻辑推理,尊重事实和客观规律。所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是不容忽视的。
1.2 数学与应用数学在教育中有着积极长远的意义。
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逻辑和定量思维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有利学生形成数学的思想模式。严格的数学素质,学生将在量的洞察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原理和方法。因此,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2.培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方法
2.1 树立前卫先进的教学理念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更加是一个工程。凭借着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完成这项任重道远的任务。传统教育方式和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极大的束缚。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被规律,经验,遏制了自己思考能力的发挥。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在数学与应用数学创新能力,我们要打破枷锁,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医培养创新能力为优先的教学理念。
2.2 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的创新在高等教育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些骨干力量具备创新的精神,人勇于探索和勤于实践,培养出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新型人才。
2.3围绕创新能力深化教学改革
2.3.1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要有所突破。出台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实践相结合,有必要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全方面现代化人才,采取多种人才培养方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创新人才成长的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具体操作:
首先,加大课程的选修范围,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课程门类。
其次,在高校受教育期间。增设文化素质相关的选修课程,为学生的日后的创新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三,实施的主辅修学习系统,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四,培训计划,实施的第二类课程文化和课余训练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3.2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首先,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为建设创新型教学内容体系,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反映时代性,开放性,多样性和全面性。有意识的学生发展的客观物质世界的看法,并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的知识。
其次,运用年先进的教学方法,告别粉笔的摆书。建立已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学到了知识。
2.3.3 组织形式的概念在教育,培训的目标要实现一个特定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以及评价工作的激励机制的运动机制。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组合,这种模式的培养,使学生的创造力的提升达到了前所未有高度。
2.4 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合理的评价和奖励制度,以保障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评价,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练习的实践能力纳入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和评价。激励机制,一方面,教师和骨干的激励机制,得到社会的承认和相应的回报,他们的创新。
[关键词] 高中生 创新 培养
一、高中生心理发展主要特点
(一)自主性
高中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事能力的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所谓自主性,是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一种意识。具体地说就是主人翁的心态、独立完成任务的愿望和自我能力的展示。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也有了自己的主张。他们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对成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实事求是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常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
(二)成人性
青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正趋于走向成熟的时期。作为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处于与儿童的外界获得时期向对应的内部获得时期。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正在向成熟的指标发展,正处在社会人格化的过程中。
(三)动荡性
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就了高中生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例如,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又较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混同起来。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常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和老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四)前瞻性
青年时期是连接过去与将来的中间环节,是从过去通向未来的过渡阶段。处于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有着最广阔的未来前景和最佳的前景距离,他们对发展与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发展与未来是高中生最向往也是最广阔的领域。这种面对未来的前瞻性使得高中生特别富于理想,它引发高中生迫切追求自我实现。
(五)进取性
由于生理上的迅速走向成熟,加上心理上的迅速发展,使得高中生经历充沛、血气方刚、反映敏捷、上进心强、不安于现状、富于进取,颇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他们乐于开拓、敢于创新、积极向上。
二、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高中生生理及心理发展主要特点,我们可以从几方面入手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
(一)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为学生自主意识的提高、自主能力的形成创造条件
从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一个班会开始,就要让学生意识到,现在不同于以往,从学习到生活都更多的需要自我的能动性,没有自主意识,没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就将被甩到后面。要让他们认识到这种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管理的能力将成为自己未来个性发展的前提。然而任何一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除了灌输思想外都要在实践中完成,自主意识也是在实践中培养形成的。陶行知说过:“游泳就须在水中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为此,在班级管理中,班级的所有教育活动,如班会、团会、联欢会、班费管理、劳动组织、自习管理等都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去组织实施并完成。但需要我们老师注意的是这“放手”,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少数干部和成绩较好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和机会,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和管理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自主能力。所不同的是,不同层面的学生老师可以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制定不同层次的管理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实践的快乐。譬如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实行的值周班长制就为学生自主能力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实行的过程中具体做法是:由班干部开始,进而普及到一般同学,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教师只指导其方向,出现问题时同学们互相帮助自己解决。值周干部和全班同学一起在管理中学习,在管理中体味,以主人的意识和姿态去要求自己,收到了较好的班级管理效果。当然,我们的教师也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与自主管理同步的自主课堂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思考、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以成人教育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所谓成人性是指我们必须把学生当作有独立人格的成人。高中生求知欲、好奇心都很强,同时他们又思想幼稚,缺乏理智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如,他们自视很高,不喜欢别人对他们指手画脚,不愿意听从别人意见等。如果我们的教育还以理论说教的形式出现,势必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对高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放弃“师道尊严”,真正以“教仆”的身份去面对学生,适应学生的心理要求,这样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才可能是切实有效的教育。
成人性教育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学生树立法制观念,行事做人都要依“法”而行。如青春期教育。我们都很清楚,青春期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可视为洪水猛兽;既不能任其发展,也不能行政命令,强制压服。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珍惜青春年华,奋发学习,树立远大的抱负。再如:学校管理教育中,我们要让学生清楚: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必须依“法”而行,奖惩并用。这“法”应是学生意见与校规校纪相结合的产物,它一旦产生,就在班级就具有了法的威力。作为学生就应明确如果违反或背离了“法”的要求,就必须接受惩罚,因为高中生是有独立尊严的人,已经可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就应该明白奖惩对于自己的利害关系。
(三)遵循学生成长特点,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精神
1.支持学生在自主的班级管理中呈现的改革、创新的行为。
班级管理中的改革创新行为来自于学生自主的积极性,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这些行为可能有悖于常规,但只要这种改革创新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又不违背校规校纪,我们就应该认可并支持。
2.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挑战课本,挑战权威,挑战老师。
长期的考试压力,使学生把课本知识当作神圣的教条,无条件地接受,这样是无法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教材上的条条框框,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并且不仅要知道“为什么”而且要知道“怎么样”、“能在多大程度上说服人”等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课本知识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的。学生学习中的质疑挑战就是对知识最大的尊重,学生本身就是推动知识发展的一个动力源泉。
3.提倡学生在学习中知识的碰撞。
学习不仅仅是个体的活动,更主要的是集体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活动。在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知识都是在个体之间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进而清楚理解拓展思路的。在班级教学中引导学生相互切磋,开展讨论 ,通过相互提问题,调动学生研究问题、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是一项很好的尝试,如:笔者在教学管理中定期进行的“点子之辩”、“我之新见”等活动,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是学生的头脑更活跃了,不走寻常路的意识和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在学生丰厚的知识储备基础上,不断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后形成的结果。本文所提出的关于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和想法,希望可以为基础教育改革、实施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实验教学 改革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社会在进步,竞争也在日益加强,作为给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高等院校怎样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不断更新,保证向社会输送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这才是高校教学改革中具有导向性的问题。而高等学校的实验室能否为学生提供建立创新意识的平台,能否创建一个学生的创新想法得以实现的实验环境是关键之所在。①武汉科技大学给水排水工程实验中心正是秉承这一理念,分析给水排水实验教学的问题,做了大量的实验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给水排水工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课的学习重理论轻实验
给水排水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验教学在整个专业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以来,高校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绝大部分都表现在口头上,教学主管部门、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重理论、轻实验的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体现在许多高校的实验教学还依附在理论教学之中,既没有被独立设置一门课程也没有形成相应的教学体系和学分。②实验教学的目的不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仅仅是为了巩固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更没有上升到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基础,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高度来。
1.2 专业课的实验设置较少且相对独立
由于专业课的课时有限,实验课时较少,故实验课开设的实验项目的数量也相对较少。对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来说,我们以前开设的专业实验教学主要是:水力学实验10学时,水分析化学实验8学时,水处理微生物实验6学时及水处理实验16学时(其中给水8学时,排水8学时),实验学时数远远不能满足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且实验课程相互独立,未经融合,因此学生对专业课的认识只停留在理论加以验证的基础上,根本没有与专业课之间融会贯通,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1.3 实验项目的安排不合理
给水排水工程四个方面的实验中,水质分析化学实验、水力学实验和水处理微生物实验均为专业基础实验,主要培养的是基本实验技能;水处理实验主要包括给水处理实验和排水处理实验,由于学时有限及实验条件和设备所限制,结合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学时数只能开设认知性和验证性实验,老师只是一味灌输,学生也只是简单模仿,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③综合性和创造性实验很难实施,由此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得到的实验数据仅仅是课堂理论的再现,没有自己的思索和创新,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性。
1.4 实验设备缺乏、陈旧
社会在发展,科技也日新月异,而高校实验室普遍由于经费问题,实验设备一般都过于陈旧且新型设备严重不足,大多数还是采用的传统的分析方法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实验室里价格昂贵的设备一般数量较少甚至只有一台,有时根本满足不了本科生的教学需要,只能分批分组的进行实验或者进行演示性实验,既费时又费力,不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改革教学体系,培养创新能力
2.1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实验教学理念
高校实验教学内容必须反映本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新水平,并保持其新颖性和先进性,为了改变目前实验课中过多的老师讲解现象,我们本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特点,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加紧理论联系实际,随时更新我们的实验教案;在专业基础实验中,我们注重学生基本原理及基本技能的培训,同时也配合先进的、户外便携式的仪器使用,让学生更好的与实际接轨。在新的实验教学中,我们不断增开综合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譬如在水处理实验中专门增开了两周的综合实验设计课,即老师给定一个题目,从最初的实验原理、方案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结果论证及实验报告的输出均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老师不再是一味地手把手教学生实验,而是在旁加以指点,强调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让学生在不断推敲,不断论证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综合设计和知识运用能力。同时,针对本专业的情况,我们在大四上学期专门开设了一门实验课即《水处理实验新技术》,课堂讲解与实验相结合,先是利用少课时讲解本专业近几年的实验改革及设备更新情况,再就是给学生从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到最后的数据处理进行一次系统的培训,让学生明白做科研论文所需具备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量的实验学时进行实验,基本都是综合设计性实验,一个实验内容基本上都包括了水质分析,微生物的驯化及污水处理几门专业课的知识,使各专业课之间有了一个很好的衔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次改革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受到了相关老师和学生的好评。
2.2 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构建网络教育平台
当今社会是个网络信息化社会,实验室也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把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等通过PPT或者是录像、动漫等方式做成课件,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供学生查阅和使用,创建网上预约、网上课堂、网上答疑等方面的实时互动,适时掌握学生动态,进一步提升网络使用效率和教学效果。
2.3 更新实验教学设备,创造良好实验环境
针对实验室实验设备过于陈旧的情况,让学生与本专业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接轨,学校近几年大力支持了本专业实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也很大,本专业的实验设备不断更新,并于2004年12月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一起申请得到“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基础实验室”基金200万元,于2006年5月被确定为“武汉科技大学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在五年之内学校相应配套该中心建设资金100余万元。中心现拥有建筑面积2180平方米,实验设备资产达450余万元。该中心的成立后,中心承担武汉科技大学的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硕士)、市政工程(硕士)等专业的相关实验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及其他实践性教学任务。另外每年也接待本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南分校相关专业学生来中心做实验,年接待学生近1500余人次,年实验教学工作量达4万余人时数。打破原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验室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验室之间的界限,优化实验设备的配置,极大限度地减少实验室重复建设的投入。
2.4 实施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着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本专业的所有实验室均为开放型实验室,实验室全天免费为学生开放。开放实验室主要倡导的是学生的主导地位,强化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实验教师根据每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除设置一定的必修实验外,还有个性化选修实验,其难度一般都超出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难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其次,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实验时间,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均由学生自主决定;还有,学生在实验时提倡学生相互交流,教师随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对于善于钻研的学生,还可以让学生跟着本校研究生及有科研课题的老师一起进行科研,尽可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才能。
通过近几年的改革试验,我们已经有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获奖和多篇科研。2007年获第十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和湖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2007-2008年连续两年获西蒙-国际铜业协会杯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综合布线竞赛三等奖两项;2006年分别获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三等奖、第二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FLASH动画设计中荣获三等奖、首届航天杯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校三等奖各一项;学生在各类杂志上20篇以上。
3 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实验教学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近几年的实验教学改革,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得到了不少用人单位的好评,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改革,面对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们改革步伐还应更加坚定,坚持改革与创新同步,实验教学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输送更高层次的人才。
注释
① 孟雪征,曹相生等.实验教学改革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J].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7.9(6):295-297.
【关键词】创新能力 观念更新 基础训练 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147-01
一 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充满想象的活生生的个体,作为数学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与创新能力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而营造良好的环境,而数学课堂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突破,尽快地吸收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二 更新观念
第一,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就必须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第二,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创新。很多教师对创新的认识还停留在极浅的一个层面,认为创新就是别出心裁,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使之在学习中脱离实际教学,走入一个学习的盲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的提出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是在于这一问题的提出及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首先教师要能高效地驾驭教材,通过挖掘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某一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学习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宽松氛围、关系融洽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给学生留有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
三 注重基础训练,立足基础,提高能力
扎实的数学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很多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中,都会觉得枯燥、烦琐、难懂,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学时,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和教学的进度,日积月累,问题就越来越多。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前,要先着重对学生基础的训练,培养学生在解题时的条理性、思维性,着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理解、运用。
教师应耐心地对学生进行疏导和引导,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学习困难的原因,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要制定出适合学生的不同训练方案,使每个阶层的学生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还要激励学生多提问,使学生逐渐乐于学习,把基础知识打扎实,促进教与学的统一,以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创新兴趣,可从以下几点进行:
第一,抓住学生对未知事物好奇的心理,创设情境环境,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增加有趣的提问,并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分析,增强学生信心,鼓励学生质疑,从而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第二,利用几何图形,提高学生兴趣,初中数学开始大量接触几何图形的学习,枯燥但有趣,教师可根据所学课程理论依据,利用几何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感官上的冲击,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图形“美”,再把这种“美”糅合到学习中,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第三,新课标强调各学科的结合。教师可以利用别的学科内容,对数学课程学习进行辅导和创新。如可讲一些著名数学家的历史典故、创新故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而这种方法可缓解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的疲劳感,丰富学生知识,一劳多得,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不断创新。
五 结束语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多引导和多方面的发觉辅助才会逐见成效。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是多方面的,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沟通,相互配合,教学相长,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摘 要 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是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高校培养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就成了一项紧迫的任务。本文概括了体育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了培养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途径。希望能为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创新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体育创新能力 大学生 重要性 途径
21世纪将是高等教育发生划时代变革的世纪,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开拓意识和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作为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其教学必须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相适应,进行同步改革并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如何培养高校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便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除了学习专业的知识,发展智力与能力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培养体育创新能力。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适应新的形势,运用新的方法,开拓和研究新成果,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总结,寻找一条适应我国高校的体育创新教育之路,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一、创新与体育创新的意涵
创新(Innovation),其来源于拉丁语,英译为:(bring forth new ideas)。此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德(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其认为新的或重新组合成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进入经济系统的过程便是创新。定义包含了“新”、“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三种不同层次的要素,明确指出“独创”,“变通”和“精进”都是创新。
我国朱永新教授在其主编的《创新教育论》中,将体育创新界定为:“是指创新主体在特定的体育运动领域中,对创新客体在现有体育运动理论与技术实践基础上所进行的发明或改造且实现一定社会价值的创造性活动[1]。”
二、培养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
时代在呼唤着创新,我国体育教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人才主要类型侧重于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然而目前体制下,我国体育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因知识面窄、专业不够扎实、综合素质不强而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原因是创新能力匮乏,进一步究其深层原因是与创新教育相脱节有关。
(二)是教育部颁发的高校《体育与健康大纲》中的题中之义
高校从2002年9月1日起全面实行的,由中国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中,有这样的明确规定:高校《纲要》要落实以人为本,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增强体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因此,开展高校体育创新教育,设法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纲要》的题中之义。
(三)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策略选择
高校开展的素质教育就是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以开发大学生的潜能为核心,以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在体育教学开展的体育创新教育,也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扬学生创新精神为宗旨,因此,体育创新教育也是当前普通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策略选择之一。
(四)是实现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基本要求之一。高校大学生对新事物也颇感兴趣,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体育教师要抓住这一个性特点对大学生进行体育创新教育,体育教师要设法调动起大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思维,满足他们个性发展的需求。为此,开展体育创新教育也是实现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2]。
(五)是大学生就业的需求
由于受大学扩招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甚至出现了一个就业岗位就出现上百名大学生竞争的局面。在现在的人才招聘会上,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在引进人才时,从可持续发展和未来激烈市场竞争的视域出发,很少再关注大学生在大学时代的考试成绩和管理经验,而是已悄然转轨到是否是“创新性人才”的维度。所以,高等体育教育要善于抓住机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型的体育人才,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需要。
三、当前高校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首先要加强体育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教师,才会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从科学的角度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只有体育教师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才能教会大学生如何学习。因此,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要着重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体育教育创新能力。要求如下:1.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树立全面、正确的师道观和责任感,不能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求异性和发散性思维,去探求未知,开拓未来。2.高校体育教师要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将科研看成是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推进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3.在日常教学中,高校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创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要坚信每一位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个性特征,因材施教。4.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更加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大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提问[3]。
(二)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唤起大学生创新意识
高校体育教师要以情导教,充满活力,着装整洁得体,场地器材布置井然有序,给大学生以美的享受;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向上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运用生动、形象、精炼的讲解,正确、优美的示范,和蔼可亲的教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情绪得到感染,产生跃跃欲试的学习欲望,运用于教材有关的异闻趣事,讲解教学的基本知识点,通过不同形式,拓展教学的想象空间。如使用夸张的体态动作等不同方法,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在充满趣味娱乐中,启发大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不断地在教学活动和交流中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良好的知识与技术迁移习惯,改变大学生的思维定势[4]。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课堂是实施创新性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仅有一种教学模式来教学会造成单一化、简单化,而客观上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对象、环境不同而对教学模式整合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重教轻学、重知识轻方法,重应试轻应用、重继承轻创新等弊端,因此必须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格局的束缚,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体育课堂教学格局。第一,体育教师要转变角色,变主讲为主导。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体育课中举足轻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表现在教学中的组织,启发和鼓励三个方面。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第二,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增加教学的知识信息量,给大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学习思路、练习方法、运动参照,调动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培养大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创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新颖的教学方法,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选择,合理地组合和正确运用,适时运用引导式、指导式、启发式、发现法等教学方法,避免强调那种整齐的对立,让学生从被迫状态下解脱出来,进入到积极的、宽松的、和谐的学习状态,形成双向互动。让大学生多一些参与,多一些满足,少一些禁锢,教师要授之以渔,从而奠定大学生形成体育创新意识、发展体育创新能力的基础[5]。
(四)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在现实教育实践中,许多人一提到教育,强调的就是人的个性化,甚至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发展人的个性心理和个性倾向性,只要发展了人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性格、气质,就以为达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目的;只要激起了人的兴趣,引发了人的多种需要、爱好,铸就了人的坚强意志,抑制不良情绪,就以为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诚然,人的个性发展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多样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对培养人的创造力和个性化的社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尊重学生,发现个性。对有棱角的学生,教师要见怪不怪,要主动接近他们,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每位教师必须善于不拘一格看学生,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做新时代的伯乐。其次,创设环境,培养个性。当大学生的个性、特长表现得很明显、很强烈的时候,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发展大学生这些积极的个性与特长。反对强求划一的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和发挥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育原则,使大学生的创新个性得到积极的培养。最后,因势利导,发展个性。培养大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大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大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如组织课外竞赛活动,多给大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五)改进现有的考试方法和评价制度
改进现有的考试方法和教育评价制度,从而体现教育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体育教学评价必须重视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注意客观反映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创设开放的考试环境。改变以往那种以体能和技能来反映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制定出能够准确体现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科学评价体系。在评价教学内容上,应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创造力的考核,要把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能力的重要评价因素。在评价教学方式上,要坚持灵活性和多样化,可提倡大学生间互评、大学生自评和结合教师的评价。在评价标准上,要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在整个评分中所占的比重,以利于确立正确的体育教学目标,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育人目的。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高校体育教师要具有体育创新教育的能力,然后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改进现有的考试方法和评价制度等方法来共同提高当前大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实现高校体育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与纵深推进。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创新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5.
[2] 林金茹.高校体育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与对策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
[3] 高燕华.高校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12.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165-01
面对目前教学改革的新目标,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的重点。而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出于一个待开发的阶段,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来努力开发这一高价值的矿藏。本文通过总结一些实际教学经验,对如何运用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一些分析,以供美术教育老师参考。
在学生的创作中,中学生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但也并不意味让他们一直埋头于自己的作品,课堂上不防偶尔停止一下画画,让学生相互走动一下,这样一方面可以从别人的作品中激发出自己的灵感,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感想。另外在创作中也可以对学生的作品提出两个"不一样"的要求,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挥,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方面:一是自己的作品要和别人的不一样。就是要学生不要模仿别人的作品,包括教材上的和老师讲的一些范例,要自己另辟蹊径;二是目前的作品要和以往的作品不一样。要敢于探索一条新路,不要重复已经走过的路,即使失败了也值得,因为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得到充分发挥。
一、欣赏与创作相结合
在学生进行创作之前安排一些相关的欣赏活动,能够启发学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但是老师所选的欣赏一定要具有针对性,能够使学生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问题。例如让学生为自己的母亲设计一件裙子的创作课,在课前可以运用多媒体放映一些时装秀短片,结果有的学生设计出古典美的长裙,有的学生设计出浪漫时尚的短裙。这些作品反映了学生在欣赏这些时装秀之后,结合自己母亲的风格,发挥创新思维将所欣赏到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美术欣赏是一种精神食粮的飨宴,欣赏是一种逆向的再创作,创作是欣赏后的表现。
二、观察、写生与创作三者相合
教师在教授中学生写生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勇于创新,而不是教学生只会客观、忠实地描绘对象。例如在辅导学生画台灯的过程中,教师把台灯放在教桌上供大家描绘,有的学生只画好了灯座没有画上面的内容;有的学生注重画可爱的灯管而没有画其他的部分。我们不难理解这些学生的作品,因为他们只用心于画他们喜欢的部位,而忽略了对其他部位的观察,所以作品中才会出现这种"缺零件"现象,所以这种富于创造性的表现不应该受到批评,而是鼓励,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发现美、发挥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行创新。正如阿因海姆所讲: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边写生,边创作,在写生中创作,在创作中写生。
三、平面绘画与立面设计相结合
中学生仅有平面的感官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之以立面设计创作才是完整的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立体设计能力,可以从一些结构简单的造型开始,如苹果、魔方等。然后再慢慢通过一些复杂的造型来启发学生立面设计的能力。学生通过这些立体的造型,能够增加对空间、结构、造型的一些新的认识,这些又会新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在这个培养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理解去完成自己的作品设计,这样激发他们的探索的积极性。
四、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就要打破以往的那些条条框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及时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创造性问题展开探讨,鼓励学生学生摆脱传统思维习惯的束缚,对一些学生的新奇的具有创造性的观点给于夸奖。因此,教师应在每一次美术创作活动中给学生留有一块个性发挥的空间。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结合一些教材中的内容,教师有意强调一些图画中的不完整现象,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进而引发学生的探究的思考,依据心理学的研究知识,当一些不完整形象呈现于眼前时,会在视觉中引起一种强烈的追求完整、对称和和谐的倾向。学生如何通过不完整形状来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完整形状,就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这个探究的过程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而这种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就是任何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所特有的状态。
六、仔细评阅学生的作品
一、概述创新能力
什么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激情、创新思维、科技素质。创新激情决定了创新的产生,创新思维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质则是创新的基础。创新的能力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不断发问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创新能力在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可以训练出来、启发出来,甚至可以“逼出来”;创新最关键的条件是要解放自己。因为一切创造力都源于人的潜在能力的发挥。
创新能力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音乐的一切实践活动从创作、表演到欣赏,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有音乐创造的潜能,关键在于音乐教师要创造一条适合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性活动的途径。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把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和目的。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音乐学习兴趣做基础,包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内的音乐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
2.体验联想,诱发创作灵感
黑格尔曾说过:“最杰出的艺术就是想象”。想象力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但是我们可以在不断的学习中去培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每做一件事、每发现一种现象、每遇到一个问题都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捕捉瞬间出现的灵感。我们可以设定生动有趣的音乐学习内容、形式和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诱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音乐思维能力是学生审美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认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音乐的耳朵对美的感知能力是音乐审美活动的基础。音乐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是音乐审美教育的最高要求。审美创造性思维是创造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音乐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音乐课堂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教学方法上通常都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习惯于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只会不厌其烦的讲解乐理知识,一味强求学生进行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下,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不仅没有能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反而在很多方面还存在无意识的抑制、扼杀。为了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教师应该在音乐课堂上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来启迪学生思维、激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认识。
2.课堂上教师、学生之间关系的转变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当中,教师往往是“指挥”,总要求学生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或者他认为他怎么教学生就应该怎么学。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总是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这种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膜越来越大。我们可以想象在这种不民主、不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个性肯定得不到发展,肯定缺乏能力创新的锻炼。因此,为了能改变目前音乐课堂中存在的这种现状,音乐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知识、经验、情感的交流,从而达到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学习、共同发展,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创新思维;实验创新;自制教具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4(S)-0027-2
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是使教学直观化和形象化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要充分实现实验的教学功能,就必须根据教学实际来进行创新。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 通过改进演示手段,演示方法或演示技巧进行实验创新
当前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的现状。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所进行的,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学生也就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这样的做法很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比如,在演示力的合成实验中,很多老师的做法都是在一个方木板上固定三个滑轮,如图1所示:在P点固定一条橡皮筋,橡皮筋的另一端固定两条细绳,分别通过B、C两滑轮悬挂三个和四个钩码,画出拉力方向。然后只用一根细绳通过A滑轮悬挂五个钩码。这样就证明了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我认为这种做法,效果不太好,可信度较低,思维有局限性。可将这些缺点列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改进的方法。我在做这个实验时,在黑板上边缘相隔一定距离的地方钉了两颗铁钉A、B,直接将两条橡皮筋分别悬挂在铁钉上。然后叫两组学生(每组两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做一次实验,如图2、3所示。F1和F2是两把弹簧称拉动皮筋时的读数大小和方向,F′是一把弹簧称将橡皮筋同样拉到O点时的读数大小和方向,引导学生利用力的图示作出F1和F2的合力F,最后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由此得出结论: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利用自制教具创新实验器材
自制教具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自制教具本身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科技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平抛运动是学生接触曲线运动的第一个实例,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的,但水平分运动的情况课本上是通过频闪照片分析而得,在课堂上是无法演示的,因此我做了如下图4所示的平抛运动演示仪应用于课堂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演示器材结构如图4:右端上、中、下是三根完全相同的斜槽轨道,它们由两块竖直铁片固定。斜槽轨道底端水平,这是为了使小球离开轨道后做平抛运动。在斜槽轨道右端相同位置固定三个电磁继电器,三个电磁继电器的接线端用并联的方式连接在两根接线柱上。底端也是用两块铁片固定在水平轨道上,并在铁片上标出刻度,刻度的零刻线在斜槽轨道末端,其目的是为了能直接读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而水平轨道左端向上弯曲,则是为了防止小球在运动中运动得太远。
在平抛运动的授课过程中,竖直分运动是由两颗小球在同一高处分别做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来演示。实验时让两个小球同时开绐下落,由于它们同时落地,可知平抛运动竖直分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但水平方向的运动如何通过实验来完成呢?
首先将两根电线通过一个开关接在电源上,闭合开关,将两颗小球放在中、下两斜槽轨道上,让电磁继电器吸住。然后断开开关,两小球同时下落,并在水平轨道上相撞。由于两小球通过斜槽轨道末端时速度大小是相同的,只是上面一颗小球做平抛运动,下面一颗小球离开斜槽轨道末端后做匀速直线运动。两小球相撞就说明它们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是相同的,即证明小球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这是不是一种巧合呢?我又做了一次,只是这一次我是将另一个小球分别放在上、下两个斜槽轨道上,也就是改变了两小球间的高度差,两小球最后还是相撞了。因此充分说明了平抛物体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另外,由于水平铁片和竖直铁片上都有刻度,由刻度可知上、中两斜槽轨道的高度差为H1:H2=1:4。引导学生思考:只用一颗小球能否证明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呢?答案是可以的。其做法是先将小球置于中斜槽轨道,让小球运动,由水平铁片上的刻度直接读出小球的水平分位移S1。然后再将小球置于上斜槽轨道,让小球运动,由水平铁片上的刻度直接读出小球的水平分位移S2。因高度差H1:H2=1:4,故可知它们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之比T1: T2=1: 2,因此,只要读出S1:S2的值就可知道,如果比值等于1:2,则也可证明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3 打破常规,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定理、定律都是通过实验得来的。在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仍旧存在着注入式教学模式,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设计,去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打破常规,多角度思考,以相应的创新思维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如伽俐略的理想实验;牛顿推导万有引力定律时的“月――地检验”实验等。他们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打破常规,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出的结论。
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已知加速度去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那么,我们能否反过来思考:在不计一切阻力的情况下,能否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呢?
总之,教学中要充分实现实验的教学功能,就必须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创新。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具体而生动的讲解,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072-01
把数学看作一门学科相比,我更喜欢把它看作一门艺术,因为数学家在理性世界指导下所表现出的经久的创造性活动,具有和艺术家的,例如画家的活动相似之处,这是真实的而并非臆造的。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求知欲望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促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兴趣
“感人心者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当教师的情感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深切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教师要满腔热情,让学生从教师的 “精神”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要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提倡“微笑教学”要用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二、 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三、组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似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其基本方法是通过剪和拼,使新学习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很容易学会这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了。所以可以特意安排一节课,专门让学生动手剪拼图形,观察剪拼成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这样,学习以上三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时,就“水到渠成”,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由于能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联系生活,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体育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而现阶段整齐划一、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着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创造个性的发展。同志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有很多方面是一致的,而且更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地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体育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培养创造力教学
(一)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社会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重视人的创造发展,就是推动社会发展。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没有机智、灵活、独立、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的工作方法,便很难在行业中有发展空间。创造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保持较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柱。因此,教育必须把培养人“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作为己任。没有创造,人类只能停止在一个水准上,社会就不会前进,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实在是未来社会发展最需要的。
(二)符合现代教学理论
现代教学论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传统的体育教学的主要弊端在于“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教师将动作练习方法硬塞给学生,把学生置于“被锻炼,被训练”的被动从属地位,体育课更像“训练课”和“教练课”,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模仿,“学”和“乐”的因素被忽视,教学内容在低水平上反复重复,教学方法机械单一,学生创造思维匮乏,毫无个性可言。同时,只重视课本知识中技术动作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培养。忽视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我们所提倡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在教学中又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忽略灵活性,把本来应该让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解决的问题,有教师包揽,致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成为发展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的严重桎梏。
(三)个性身心发展的需要
现在,大量实验及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个体在学生时代,由于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大脑思维活动活跃,其创造力发展正处于黄金季节,这种能力在我们所认同的所有能力中,其爱遗传因素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亦即作为环境因素的一种。学校教育对创造思维发展可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发展认知一些运动的规律,运动的特性,既有利于加强学习的深度,也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动机。
(四)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
当今体育运动的种类层次不穷,特别是《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终身体育观念将逐渐普及,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将处在何种环境和条件,进行何种类型的运动,这都取决于创新意识的良好培养。学生将来不能总是机械地再现教师所教的动作,也不可能按照教师所传授的有限的几个运动技术去解决将来可能遇到的各种动作问题。如何使体育运动贯穿终身,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学阶段,要注重把学生培养成能在不同的环境下具有创造性的解决世纪运动问题的一代新人。
二、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当今中国社会在学习知识文化气息很浓,这绝对是件好事。以前是孩子只要考上大学,父母就很满足,脸上很光彩;现在社会竞争格外激烈,孩子不仅要考上大学,而且只有考上名牌大学父母脸上才有光彩,考上三本、四本实在没有脸面。在社会这种风气下,给了重点中学的学生和家长太多的压力,使得家长过多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名次,而忽视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得孩子心理压力加大,只要考上名牌大学才有脸见爹娘。形成孩子和家长都只看重分数,只看重名次,别的都可以不在乎。认真学习考上名牌大学是理所应该的,学生一天到晚地做题目,做答卷,的确可以训出一批能考高分的学生,但在能力方面却无法得到提高和培养。从长远角度上来讲实际上降低了我们民族的气质和能力。
(二)家庭环境因素
现在经济发达,家庭经济实力都普遍较好,家庭里主要注意力放在了子女的读书成绩上。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他们认为分数和名次最重要,别的都无所谓,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孩子,老师和家长就会喜欢自己。于是其他方面事情很少接触,尝试,没有机会得到锻炼,因此缺乏处理事情上的创新能力。
(三)学校因素
虽然社会上近几年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事实上真正可以搞素质教育的学校的确不多,学校之间竞争激烈,一个学校的好坏在公众心目中就是看高考升学率,重点上线人数,而不太看重其他因素。
三、体育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途径
(一)利用教材内容价值,引导发现规律
体育学科的教材内容体现时代性、健身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着眼于掌握体育技术、技能,更主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促进提高。
所以,教师在教学上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动作技术、技能的规律。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内部动机的形成。在学生发现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启发,以便学生尽快的掌握;使学生通过思考把学到的理论只是运用于实践,寻找运动特点、规律。
(二)增加提问,激发积极思维
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提出新颖的创见,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加强左侧肢体练习,增强右脑的发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强左侧肢体部位的练习,实现对全脑尤其是右脑机能的促进培育和左、右脑密切配合协调发展。从而使右脑潜在的智力得到开发和提高,其人的创造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加强。
(四)鼓励提问求异,开拓思维
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空间,多给学生时间,去积极的思考和提问。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猜想和假说;也应有计划、有目的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多方开拓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能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敢于冒险、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所以,教师子啊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练习中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夯实基础知识,丰富经验,举一反三
创新思维要求学生能积极思考,但这并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能一知半解,而是必须要打牢基础知识,必须掌握好现有的知识,丰富经验。其实,创新思维活动就是组织只是经验的活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和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和丰富只是经验,为进行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严赛君。《试谈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编辑部出版,2001年2期17-18页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必要性;对策
就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而言,创新是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因此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数学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其课程的开展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将起到明显的提升作用,同时数学学科教育的开展也是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追求真理、探索精神和个人综合能力的发展也将起到十分有效的提升作用。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具备很多方面的必要性。
(一)学生思维个性化缺失导致小学数学教育得不到发展
学生个性化的缺失也是现代数学教育得不到有效发展的重要原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由于传统教育中长期认为教师都是正确的,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个性更是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和展示,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成为了学习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并在教学制度的压制下,沦为分数和考试的机器[1]。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小学数学教育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因为学生的自利得不到充分发挥,想要让其进行创新必然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二)教师话语权的独断性对学生的创新意识造成了不良影响
教师教学工作中的权威性是学生创新意识缺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话语往往不容挑战,具有绝对性,没有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进行重视和关注,这也是传统教育理念的落后性。这种思想导致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着不平等的关系和话语约束,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长期在这种环境进行学习,学生的才智也将得不到有效发展,个性化将被扼杀,所以创新意识的发展更是难以得到完善[2]。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教育体制的形成是一项比较漫长、复杂的工作,因此想要对其进行有效改善和发展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那么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怎样扬长避短,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到发挥呢?
(一)创设更为宽松的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创新热情进行激发
要想将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其中所发挥的指导作用绝对不能忽视。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教师要尽可能的将课堂教学变得更为丰富、有趣,从而让学生在这种和谐的课堂背景下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在对数学思想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体验到追求真理的快乐,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进行完善。在课堂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抛出问题,让学生在经过充分思考后对其进行解答[3]。当出现不同意见的时候,还可以适当的开展小型辩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身的观点和想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教师的距离感将会大大减少,对于建立起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将起到重要的强化作用。
(二)通过提出相应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质疑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不仅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起到有效激发。在这个基础上,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过程中应该具备强烈的目的性和探究性,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问题的情境中,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究。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以便对学生的质疑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激发,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收获更好的能力[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创新是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因此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数学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其课程的开展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将起到明显的提升作用,同时数学学科教育的开展也是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在小学教学阶段,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笛Ы淌ξ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基本的掌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也是民族的希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创新精神不断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吕雪娟.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研版),2014,35(4):359-359.
[2]彭飞.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速读(中旬),2016,29(4):159-159.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对于一个学生而言,还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我们很早就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青少年作为祖国建设的非常重要的后备力量,他们的创新能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的创新水平和能力,也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关乎到民族的进步问题和国家的兴衰问题。所以,时至今日,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给予何种程度的重要性的评价都不为过,尤其是在当今的国际民族之林中,更是将人才的建设摆在了十分显著的地位上,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笔者结合所教授的高中生物学的经历,谈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1创新能力的基本认知
所谓的创新能力就是在前人所提出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自我的努力,结合自我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或者是改进的方案措施等能力。具体落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的关键就在于通过各种具体的课程的设置和活动的安排,训练学生一种创造性的综合的素质,让他们逐渐的养成一种创新的意识和观念,并且学会通过创新思维的运用来参与到创新能力的活动中,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创新能力严格来说是一种更为高级的综合能力,它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过程和条件要求,需要通过各种具体的行之有效的目标的设定来一步一步的达到,如人格方面的目标,能力上的目标,知识上的目标等等。
有学者在论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时,也创造性的提出了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并进而指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创造心理学以及发现学习理论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后者是前者的深厚的理论渊源也是前者发展的动力所在。
2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应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较好的掌握,学会融会贯通,对于其它方面的知识的体会能力也是有所裨益的,更为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学生后续的发展和成长,将这种创新能力运用到其它的方面,可以综合促进学生的素质的提高。具体而言,笔者认为,高中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于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和时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如果缺乏一定的创造力,则缺乏一定的竞争力,无法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取得一定的发展地位,国家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创造力的作用的发挥,所以我国在很早前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通过对优秀的具有很强创造力的人才的培育,提高我国的国际社会的竞争能力。其次创新也是教育改革,具体而言就是新的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和培养目标,这也是在吸取传统的教育体制的弊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改革的方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培养学学生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形成较强的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最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提高,使得教学相长变得更加的容易。
3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究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展开论述,通过各种方式的比较和选择来达到最优的方式的组合来进行方案的实施和反馈。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显得较为重要。
其一,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的多元化。高中生物学习的过程本身是一个较为系统的过程,所以在综合的系统中,要注意多角度多方面多手段多阶段的来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首先需要通过必要的条件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认知到生物学的趣味性所在;让学生对生物学的知识进行初步的感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式,然后在感知的初步阶段后,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得学生强化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最后通过实践的运用和考核,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知识,整个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着明显的先行后续的程序性要求。
其二,合理设置生物学实验,让学生通过生物学实验来领略到创新能力的作用。生物学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性的学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还是一门技术性的学科,通过大量的实验,来探究自然界的奥妙。笔者认为在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树立一种观念,就是实验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动手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之中体会到实验的创新性所在,通过不同阶段的不同生物学实验的对比研究,来体会到生物学实验的创新的魅力所在。它要求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实验设计的时候通过对实验不同因素的改变来达到改变实验效果的目的,增加对探究性实验的引入力度。
其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的各种生物学实践活动。将课堂上所讲授的生物学知识在实践之中进行运用,一方面检验所学习的生学学实验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强化对于生物学知识掌握的必要,当然如果在实践之前,让学生通过自我的信息检索,自我确定实践的主题和方向,自我把握实践检验的目的等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不断的通过对知识的认知和实践能力来最终获得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上的提高和升华。
当然,在高中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仅仅是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关注培养过程中所应当贯彻的能力问题,如以人为本,需要通过硬件和软件设施的齐全来完善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问题等等。
参考文献
[1] 刘海龙. 浅谈在生物新课标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年第9期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英语 自主学习 创新
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社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仍旧较差,因此,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依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英语课堂教学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伴随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逐渐增多。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应当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以及英语交际能力[1]。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且要求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逐渐适应并且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应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发挥重要作用,探究学习是指:以解决问题为基础,将问题贯穿于探究的各个环节,从探究的引入到探究的终结环节,都是由不同问题衔接在一起的。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应合理的设置问题,以不断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当严格依据教材内容,以使设置的问题具有理论依据,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而会找到探究问题的方向。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探究问题的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2]。
(二)不断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因此,教师应当经常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对于部分存在学习困境的学生,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学习困境,树立学习的自信,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进而更好的投入学习中。对于部分学生能够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应给予一定的肯定,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创建良好的创新环境
教育心理学认为,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使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因素较多,例如,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个性。因此,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建良好创新环境,并且还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并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当耐心的解答,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逐渐树立创新意识[3]。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研究显示,在英语教学方法中,讨论法和质疑法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发散思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即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就应充分挖掘英语教材中具有的创造性因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例如,在学到过去进行时态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为学生呈现学生学习、妈妈洗衣服的图画,在展示图片的过程中,教师应遮住学生在做什么的画面,并且向学生提问:What was the boy doing when his mother washing clothes?此时学生会纷纷进行讨论与猜想,并且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进而为学生创造出发散思维的机会。
(三)注重合作学习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与讨论,每一位学生都应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为形成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奠定基础。因此,通过小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4]。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高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我们能够看出,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伴随新课改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并且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逐渐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以不断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戚桂敏,张雪飞,浅议中学生英语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03):259-261.
[2]吴菲,王艳华,如何激发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兴趣[J].科技资讯,2012,20(05):12-14.
关键词:创新能力;地理教育;必然趋势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4-0116-01
强化中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一是为了高考的应试教育,令当下中学生全面具体的感受所学所记,笔者将以地理教学为例,简述强化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对地理教育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显现的必然趋势。
1综合创新能力的概念及表现
1.1综合创新能力的概念及特点
创新是指在现有的思维模式之下利用已有的资源提出和其他人有区别甚至完全相悖的新思路、新方法,目的是改善现有状况并使其朝着更完善、理想化的方向发展,给人以新的思考和感受。综合创新能力的特点是要求范围广、完成过程困难、助益性大。综合创新能力要求人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均衡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不断涉猎思考,与自有知识结合,启发思路,进行实践。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于1919年首次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这就意味着培养人才的创造精神对于一个国家的建设和民族兴亡有着重要意义。
1.2综合创新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的表现方式
1.2.1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强化综合创新能力首先要从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入手,硬件方面要由原来的黑板和传统多媒体设备革新为交互式电子白板。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自身优势可以帮助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带动课堂教学效率,使高中地理教学层次更丰富,逻辑更严谨。地理教师也应该改变原有的“一张地理图反复考”的习惯,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1.2.2放远眼光,不拘泥于地理学科。地理列为高考考试科目已有十余年之久,一直以“3+X”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地理教师在除了正常的授课之外应该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某一个地理现象使学生了解到其政治和历史意义。比如说在讲到厄尔尼诺现象的时候可以适度启发学生思考它给经济政治带来的相关影响。除此之外,还要与时事话题和热门新闻相结合。1.2.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在地理方面培养综合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形成完善并巩固正确的地理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地理基础和学习能力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并让他们自己吸收、自我思考,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还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建立正确的地理观。而生生互助学习则可以使他们及时意识到自己在地理方面的不足,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地理方面形成发散性思维。
2综合创新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的培养方式和重要性
2.1综合创新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的培养方式
2.1.1图在字前,图字结合。综合创新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的培养的道理与之相同,运用地图也应该放在首位。比如说我在教中国地理的地形一课时,让同学们先看图再让他们看书上的“地势西高东低,乘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征总结,这对他们的记忆和运用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在每讲一章涉及到地理图形的课程的时候地理教师都应该让学生先识图辩图再用自己的话总结陈述,最后图字结合二者并记。2.1.2提高自身素养,培养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还需要地理教师自我的充实和完善。当教师的自我要求和能力有所提高,学生自然会在耳濡目染中有些潜移默化的改变。2.1.3突出地理的区域性和整体性。地理的区域性和整体性是指各个大洲、国家、地区、地方和地点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在身处区域地理的同时联系到地理知识的整体性的习惯,区域性和整体性的突出是帮助学生在地理方面综合分析和创新的关键。
2.2综合创新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在地理教学方面的重要性主要可以体现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个方面。2.2.1德育方面。教育主张全面发展,德育应该当先。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强化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道德品质和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精神。其次,学生长期学习中国地理部分加上老师的循循善诱会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自尊和强烈的自豪感。2.2.2智育方面。地理属于启发性课程,长期的图文结合自然可以帮助学生在其他科目上的学习。且关于气候、植被、矿产等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环境资源保护的责任感,相关环境安全知识可以让学生从书本带到现实生活中。2.2.3美育方面。山川河流在课本上的形象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力,学生再边学边记具体图像的过程中感受美、鉴赏美,形成了对美的正确观念,帮助学生在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上达成共识。2.2.4体育方面。地理教育除了应试还应该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强化了综合创新能力,地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感受自然,从攀岩、野营等体育活动中锻炼身体,学习地理。
3强化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对地理教育发展的意义
地理已然成为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在强化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独特深远的教育价值,它以其图形丰富多样、涉及范围广泛的特点有着其他科目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与此同时也为地理教师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了基础。强化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会使学生全面发展,在地理课堂所学更及时有效的运用到其他科目和生活中去。教材改革一直在进行,地理教师正纷纷转变教育观念,通过新思路、新方法、新观念的教学不断培养学生们的创造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加深理解,以此培养他们多向辩证的思考能力。强化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地理教育事业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参考文献
[1]杨献东.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科技经济市场,2007.
[2]梁万库.培养中学生地理观点的途径与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