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艺术的审美性范文

艺术的审美性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1-30 11:16: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艺术的审美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艺术的审美性

篇1

摄影的用途很广,新闻、体育、人像、民俗、广告和科研等,它们有的是艺术作品,有的只是具有美感的图像信息,并不是任何摄影照片都是艺术品。那么,什么样的摄影照片才能成为摄影艺术呢?我个人认为只有符合以下双重审美特性的摄影作品,才算踏进了艺术殿堂:一是要具有艺术的共性;二是要具有摄影特有的美。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构成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艺术的共性

1、人文性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艺术同样是人学,聚焦于人的社会活动,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着力描写人的命运和精神世界。摄影作品要想成为艺术,也应以表现人的性格命运、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为重心。拍摄一个人,单纯地记录表面就只是一张平常的证件照,毫无艺术性。若挖掘、塑造其独有的精神面貌,显示出人物青春的活力和憧憬美的内心,艺术美的魅力便很鲜明。证件照和艺术人像,二者是截然不同的。

说艺术是“人学”,并不是说风光、静物等自然客观静物就不是艺术。当艺术家在它们身上寄托着人的审美理想,间接表现出人的精神力量时,这些纯自然的景物可同样成为艺术的载体和表现内容。如《清香流溢》(见图1),作者通过荷花之美,赞颂“荷花的品格和精神”,就是一幅很好的艺术品。

2、形象性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的,无论是大幅巨作还是方寸小照,艺术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作品有没有塑造生动感人、富有深刻内涵的形象。

摄影作品天生以图像说话,但图像符号并不等于艺术形象,图像只是被摄景像的简单记录、表层模写。艺术形象一定要具有典型特征,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表现出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如《爸爸送我上学去》(见图2)拍的是新疆牧民生活,与一般的旅游留影绝然是两种性质的图像。《爸爸送我上学去》是艺术,这幅作品的摄影艺术语言非常突出,画面上主体清晰,背景虚化,快速奔跑的马背上人物在秋色黄叶的逆光照射下显出十分快乐与幸福,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该作品是我国西部新疆牧民生活的象征,并表现出作者歌颂祖国,热爱家乡,赞美和谐社会的情怀;而旅游图片尽管也有一定美感,但只是介绍人文地理的记录品。

3、情感性

艺术作品应情理交融,以情动人。艺术创作需要理性和观念的指导,它是作品的内在思想,但它们不应直白,地出场,而应寓理于情,情理融合,以浓厚地感情来打动读者。此外,摄影艺术作品虽然可分为记实和创意两类,但其创作源头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生活中情和事的体验,拍谁?拍什么神情?如何去拍?这里面都有感情的引导,同样都需要情感的渲染、倾注和描绘。

4、形式美

艺术之所以能激动人心,让观众流连忘返,令读者爱不释手,思想内容的深刻固然重要,与优美的表现形式也紧密相关。艺术形式是内容在作品中的存在方式,包括内部的结构安排和可见的外观形态。要使艺术作品呈现优美的形式,必须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生动、鲜明、合适的表达方式。各类艺术特点不同,表现形式也具有自己的面貌,并带给人不同的美感,这是不能抹杀的,并需要不断更新发展的。除此之外,还要研究自身工具材料等技术要素,表现出独有的形式美感。

二、摄影艺术特有的个性

1、记实性

这是摄影艺术的基本特性,指通过摄影独有的技术手段,逼真地再现镜头前的景物,形成画面影像外观和细节的真实,使摄影艺术独特的美感展现出来。

摄影艺术之所以有别于文学、音乐和绘画等艺术,记实性起着最基本的作用。它以无与伦比的真实影像使人产生高度的可信性和亲近感。摄影形象运用高清晰度、丰富的影调层次和自然的色彩,惟妙惟肖地表现被摄景物光线气氛的微妙变化,以及景物的形体结构、体积和外表纹理质感等。摄影的写实本领远远超过绘画,是当今视觉真实感最强的艺术。

2、瞬间性

摄影艺术与绘画虽然都是瞬间艺术,但它们的创作方法不同。绘画是事后关门作画,它的画面瞬间是组合出来的,是想象的瞬间;而摄影必须在生活的时空现场进行取舍,这种取舍的瞬间是与生活同步的,是真正的生活的一刹那。

任何事物运动都有开始、发展、、终止等变化过程,而最富有艺术美感的时刻不是随时都有的,这就需要摄影艺术家去抓取最动人、最精彩的一刹那。精彩瞬间是造型艺术共同追求的效果,但对摄影来说,它比绘画、雕塑更不容易。一般来说,它不能摆布和制造,需要摄影家心明眼亮,在现场掠取。可以说,任何一幅摄影佳作都是精彩瞬间的表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恰当地说明了瞬间机遇的重要性。

3、科技性

摄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这是建立在光学、化学、机械学、电子学,包括当下被广泛应用的数码科技等许多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综合科技手段,这种高度的科技能力不仅把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真实影像固定为可视画面,而且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感光到数码影像,影像更丰富真实;从宏观到微观,题材更新颖全面。科技化的发展使摄影艺术的题材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和创新。

篇2

1、艺术来自现实,高于现实

艺术形象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工出来的,但是它融入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态度,以艺术的构思和手法加工,其审美程度高于生活形象。在现实世界里,只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能感受美的心灵,便到处都可发现美。舞蹈作品里的走多姿多彩,比现实中的走路优美丰富,这就是艺术加工的结果。

现实美已经十分丰富和生动,但它往往是分散的、不充分的,而且常常被不美的、偶然的、虚假的、多余的东西所湮没。所以,创造出艺术美,更能充分地满足人们不断发展提高的审美需要。比如评剧代表作《花为媒》,在这部评剧电影中,集中描写青年男女追求美好爱情的故事。作品中以喜剧的手法表现了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发生幽默风趣的故事,讽刺了“媒婆”的旧俗,讽刺了年轻人的父母们头脑僵化,思想守旧,顽固不化的形象。然而,年轻人勇敢追求,最终获得美好爱情。所以说,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而艺术创作却能够补充这种不完美。

2、艺术要求形式美和内容美统一和谐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从艺术创作过程来看,艺术家总是先有一定的内容,然后才选取适当的形式,总是先考虑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选择什么样的题材,揭示什么主题,然后再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

徐悲鸿画马很重视立意。侧如在期间他画了一幅《奔马》,并不是简单地画一匹马在飞奔,而是有深刻的寓意,是借奔马来抒发他胸中“忧心如焚”的爱国激情,因为当时正是后日寇的侵略气焰很嚣张,所以这幅画虽然画的是马,立意却不全在“马”上。

画家在考虑艺术形式时,都是为了表达这种特定的内容。马的躯体远小近大,既符合透视,又给人一种欲放先收,出远及近的感受,表现出奔腾的气势,而马尾,马鬃用笔组犷、激荡、有力,焦墨图与湿墨并用,这种笔墨既表现奔马的特点,也表现了画家忧心如焚的情感。飞动的马尾、马鬃象征着画家胸中燃烧的怒火。这说明艺术美虽然注重形式但不能脱离内容。

艺术内容和形式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而在相互的联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既是辩证的统一,那么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创造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的艺术作品,就是要寻找那最完美、有效、切实地表现内容的艺术手段,使形式完全适合内容,并体现内容。艺术作品的美好是以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为前提

3、艺术寄托着艺术创造者的审美理想。

美只是一种现实的客观存在,而成功的艺术作品不仅集中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审美属性,而且还寄托着艺术创造者的审美理想,从而让感受者更能纵情地驰骋自己的审美想象。

如山人的水墨画中的鸟单腿独立于荷梗上,上面的荷叶似乌黑的盖子遮住这只鸟(如图2-13所示),这画作里喻含了无限情感和思想;他画中的石头让人感到总是头重脚轻,顷刻就会翻倒,给人以?流逝?之感;他笔下的兰花与荷茎,大都在飘忽中形影绰约,那黑白墨趣与线的动荡,透露出作者内心的不宁与哀思。

4、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艺术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完成思想情感与外界交流的。艺术形象必须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与此同时,艺术形象又必须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这是由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千差万别的个性之中,个性总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现。正因为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于一身,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篇3

>> 浅谈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艺术歌曲的民族性素材与时代性审美情趣 民族性审美范畴的突破 设计艺术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浅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论艺术与民族性 浅谈中国飞天艺术的民族性 论艺术的民族性与文化差异 民族性的艺术哲学话语 中国影视音乐的民族性探究 《西游记》影视改编民族性的缺失 浅谈油画中的写生性与民族性 浅谈动画造型的民族性 浅谈《徽州女人》的民族性 中国动画的民族性审美特征研究 中国水墨动画的民族性与审美价值简析 小议艺术的民族性和国际性 浅谈民族声乐的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及时代性 浅析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朱志荣.中国艺术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篇4

人文关怀是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我国传统的审美观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生生不息,这与其包含着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传统的审美观讲究以人为核心,把人与自然、环境等完美地融合起来,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广告艺术中要体现、饱含人文关怀,就要求广告商和广告设计者在进行广告创作时,要做到以消费者为根本、为核心,也就是说广告创作要以体现消费者的需求为目的,要以体现消费者的地位为宗旨。在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里,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广告市场也悄然地进行着从原来的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变,消费者日渐成为了广告市场的统治者,一切广告的创作都是为广大的消费者而服务的,都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而广告创作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向消费者推荐、介绍某一商品,形成市场的购买力,促使潜在的消费者成为该商品事实上的消费群体。广告是商品生产者和销售商所使用的一种最主要的营销方式,广告创作最基本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让消费者购买该商品产生购买行为,这也是广告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广告创作不能只一味地追求视觉刺激,还要符合消费者的审美口味,从而激起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兴趣,形成购买欲。以一支洗发水的广告为例,“好迪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该公司通过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词,把产品推广到了千家万户。这段广告借助李玟的明星效应,将音乐与舞蹈相结合,广告词饱含了人文关怀,真正做到了以消费者为中心,从中国传统的审美角度出发,激起了消费者的共鸣,同时又带有时尚、前卫、潮流的气息,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从而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什么是广告,那就是广而告之,它的目的就是告诉消费者有这样一种产品适合大家,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因此,能够迎合消费者需要的广告、能为消费者着想的广告,才是好的、成功的广告。

二、“和谐”因素要在广告艺术中占据核心地位

作为我国传统审美文化中一种极其重要的思想,“和谐”讲究的是一种至大至上的恢弘气度。和谐意味着包容,意味着诚实守信,意味着一种谦让的美德,意味着尊重和友善。我们要以一种至善、至美的德行净化社会中那些欺诈、不讲究诚信的恶行。当前我国党和政府提倡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民要以诚信为基石,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那些想一时获利“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经营手段是上不得台面的,那些只是鼠目寸光的短视行为,必须要严厉打击和抑制。广告商和广告人在制作广告时,要以诚信为原则,以保证广告的真实性和广告产品的有效性,否则必遭人们所唾弃。所以,广告商和广告人在制作广告时必须要树立社会良知,成为诚实守信的楷模,以维护社会的和谐。某著名演员曾经代言了澳鲨宝、伯爵养生胶囊、杜仲降压片、黄金九号、康大夫茶愈胶囊、渭肠益生元、亚克口服液、加拿大V6胶囊、角燕G蛋白、方舟降压仪等产品。这些产品的类别包括保健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等,被中国广告协会在一次通告中指出,他所代言的这10则广告纯粹是名人代言的虚假违法广告。像这种没有诚信、缺乏社会良知的虚假广告,既损害了他自己的名誉和形象,也不利于正当的广告传播。可见广告的制作必须要以诚信为根本,要利用健康多样的广告艺术形式,尽可能多地创作出那些符合人们审美口味的杰出的广告,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质量上乘的广告既可以使观众和消费者在观看广告的过程中获得享受、受到启迪,也可以提升生产商和广告商的形象,从而形成巨大的商机,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使企业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和谐,提倡的是包容,这就要求广告艺术在创作中要积极吸收国外优秀的广告创作文化和理论,要把广告艺术看成一张白纸,任何优秀的文化因素都可以出现在上面,从而以兼容并蓄的手法综合一切有益的文化因素,塑造出一种形象鲜明、质量上乘的广告艺术形象。

三、总结

篇5

关键字:设计艺术;实用性;审美性;统一;密不可分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120-02

设计艺术是人的物质生产劳动,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实用性与审美性的艺术,它的本质特征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设计艺术造物,既不是一般的实用性物质生产,也不是单纯的审美性精神生产,而是两者间的紧密互融。实用性是物品作为有用之物存在的最根本的属性,也是产品用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属性,它合乎人的目的性与造物的目的性。设计艺术的审美性是通过产品的外在形态特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唤起人们的生活情趣和价值体验,使产品对人具有亲和力。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在实用功能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对于审美性的要求日益广泛和迫切。因此,在设计艺术中,只有将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起来,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设计艺术的实用性与审美性也是相辅相成的,实用性是审美性的前提和基础,审美表现应该与设计物的功能目的性相一致,也就是说审美表现应围绕其功能内涵展开,并与使用目的和应用场合相协调;同时审美性反过来也可以增强实用性,依靠审美性,设计艺术的实用性才能更好地更完整地服务于人类,借助审美的表现,使人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精神愉悦。所以,实用与审美这两者应该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密不可分,它们构成了实用艺术最基本的原则和特征。

在设计艺术的创作中,设计师优先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其功能性,即自己所设计的作品是否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能否满足特定的用户群体的实用性需要。当代设计艺术的创作首先要考虑的是功能的需要,然而从设计史上来看,过度的追求实用功能而忽视审美或过度追求审美性而忽视实用性都不会被长久的认可。

人类设计史上,对于如何把握设计艺术中实用性与审美性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设计师也曾进行了大量长久的探索。20世纪设计艺术领域最引人注目的大概就是功能主义,它强调设计物的实用性。无论是工业产品还是广告包装,是建筑还是服装染织,实用功能始终是第一位的,甚至是产品唯一的功能。当时密斯・凡德罗的功能主义思想“少则多”成为设计原则,强调功能、反对装饰、高度理性化。例如1958年,密斯・凡德罗与菲利普・约翰逊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便是一幢室内外没有采用任何装饰,色彩为单调的黑白两色的玻璃盒子建筑,这种单调、机械、冷漠的风格强调高度的实用功能,形成高度的理性形式。功能主义设计观的动机是良好的,但这种追求实用功能而抛弃审美,将实用与审美对立的思想观念深刻的影响了当时的各种设计。当功能主义的思想逐渐定型并成为设计界普遍遵循的原则之后,设计为人服务的能力便减弱了,单一的实用功能使设计几乎降到了一般造物的地位。这种情况下,设计无法达到全面完整地为人服务的目的,因此只能求助于几何式的减少主义形式,最终漠视目的要求,背离“功能第一”的原则。于是,一大批年轻的设计家主张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他们高扬着“装饰”的旗帜,提倡满足人们的心理要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于是便形成了一种风格繁杂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它是一种装饰性的发展,其中心是反对密斯・凡德洛的“少则多”减少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大量采用各种历史的装饰,加以折衷的处理,开创了新装饰主义的新阶段。本来在设计造物上也有“装饰”的传统,19世纪莫里斯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采用植物动物作纹饰,主张设计艺术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不仅在英国之外的欧洲大陆掀起了规模宏大的设计运动,而且影响到全世界,出现了一批既具有实用性又符合审美理想的家具、陶瓷、玻璃、地毯等设计作品。这一时期是设计艺术既体现实用功能,又表现审美情感是一个极好的探索。20世纪后期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启发下,针对“功能主义”所具有的理性、冷漠、忽视人性的弊病,向其发起的挑战。后现代主义设计所崇尚的装饰、娱乐性,它使我们在功能主义设计一统天下的压迫下,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人与物、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关系。

在设计艺术的实用性与审美性关系进行的长期探索之后,如今各种设计艺术为了全面满足人们的需求,更加注重实用与审美这两者间的统一。比如建筑物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或构筑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是供个人享用或公共分享的场所。最初的时候它以满足人们的实用需求为目的,然而随着建筑的不断发展,一种新的功能结构的出现在使建筑获得更好的实用功能的同时,也产生出了新的建筑形式,这种形式的审美效应往往会在不断地发展中逐渐变得明显。建筑技术的成熟使它的某些独特的功能结构开始向装饰结构转化,获得了更强烈的审美效应。任何一个建筑物在被观赏时,它给予观赏者的首先是其外观造型,它的外观造型又是通过其空间的设置、形体的塑造、比例的安排和颜色的搭配所表现出来的节奏感、层次感、流动感、色彩感及其整体的和谐感来表达建筑艺术特有的审美特征的。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从而提出了更高的精神需要,对于建筑的审美性或艺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建筑的审美性也随之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建筑设计应当使得建筑艺术既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使用需要,又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要。因此,任何建筑都应当是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园林艺术是关于园林的艺术,根据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运用独特的建筑技术使自然环境具有审美的特性。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园林艺术既有实用性又有审美性。园林在实用性上是供人游玩和观赏的,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然而,园林之所以能够供人观赏,是因为它具有艺术的审美特性,能够给人带来审美愉悦,它追求的是在实用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例如苏州著名的古典园林,就是在实用性与审美性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才为公众所喜爱。

现代社会人类所使用的物品几乎都是工业产品,物质的东西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趣味和行为习惯,往往一个舒适、美观的生活劳动环境将使生活者和劳动者的枯燥平凡的生活变为一种美好的享受,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必须由设计家在设计创造中通过审美创造与实用功能融合来达到。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设计艺术品也向我们展示了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比如经过艺术处理的日常生活实用品,如精致的被面床单、漂亮的绣花枕套、美观的玻璃器皿等,这些用品多是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在此基础上,设计师要根据审美要求对其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其美化人们的生活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例如家纺产品在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之前要经过一系列的设计,首先,设计师要对纺织品的面料图案进行设计,图案的造型、色彩、层次等都是影响审美的重要因素;其次,纺织品的款式也是审美中的一大要素,因此设计师十分注重款式设计,还充分利用绣花、绗缝、打摺等一些特殊工艺手法来丰富纺织品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效果。它们是在实用的基础上兼有观赏的功能,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适用、经济、美观。

设计艺术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统一,对于现代设计至关重要。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上的享受和审美上的追求,这不仅对设计师在产品设计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设计师认识到努力把握好实用性与审美性之间的关系,才能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需要。

参考文献:

[1]张黔.艺术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