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30 11:16: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论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这一环节又包括两个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就要以高屋建瓴、掷地有声的气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所教文章潜心设计“提神”的导入语。好的导入语能吸引学生,增强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利于创设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对课堂内容的学习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步:认定目标。师生共同进入教学情境后,教师向学生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师生共同认定后,便以此为中心有的放矢地展开当堂的教与学。这就克服了语文课堂随意性大、学生无从把握的普遍弱点。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和努力方向,以此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责任感相结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一步骤是目标教学的重要标志,集中体现了其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师生易于操作的特点。
二、达标
这是整个教学流程的核心环节,共包括四个步骤:
第三步:导读提示。依据投放的目标,教师向学生提示完成目标的方法和自读教材的具体要求,或者设计出启发性导读思考题,为学生充分自学明确指向。这样,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在自学过程中就能有遵循、有目标,既能有效地避免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大讲特讲、学生无事可做或做“无用功”的弊病,又能有利地消除学生对自读要求或思考题的畏惧心理,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成为可能。而且,这一步骤正遵循了“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的教学新思想,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步:自读教材。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自读要求或导读问题,运用教师教给的方法,认真自读教材(可采用朗读、默读、速读等多种形式),按时完成教师要求或勾画、整理出导读思考题答案,并随时记录自读过程中的感悟或疑问,以便在分组讨论时交流、解决。这一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圈点批注的良好学习习惯,还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定向和发散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无疑是很有益的。
第五步:分组讨论。充分自读后,将学生分为若干讨论小组(组内人数不能过多,一般以四人为宜;且尽可能使小组成员优、良、中、差生兼有’。以组为单位,组内成员逐一发言,交换导读题的答案和对教材内容的不同见解、领悟,提出各自的自读疑问并展开讨论;记下组内认识不统一的问题,以便在教师答疑时提出。
这一步骤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充分发挥群体优势,较好地体现了“学为主体”的原则。
同时,还全面培养了学生听、写(听、记他人发言要点’、说(提出个人见解)和思维(理清他人发言思路,整理自己的发言思路)等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大胆发表见解的精神。在以上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须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各组讨论情况,以便在答疑和总结中有的放矢;要求学生要开动脑筋、积极发言,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泼。在这里,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组织和指导讨论的主导作用。
第六步:解疑答难,总结提高。教师抽查各组讨论情况;解决各组存在的疑难问题,也可以由各组互答,教师点拨;并且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解决同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这一步骤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陈述不同见解,有利于养成“学求甚解”的良好习惯。此外,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地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上几个步骤有机地组成了落实教学目标的核心环节。
它始终以思维训练作为主线,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验标
这一环节也包括两个步骤:
第七步:达标检测。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设计适量的检测题,采取书面笔答、口头提问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当堂达标检测,以检验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及时取得反馈信息,以利矫正。
第八步:补偿迁移。对于达成度较低的目标或普遍性错误,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讲解或练习,矫正错误,严防“知识漏洞”的产生和积累,努力做到知识“堂堂清”,进而“单元清”、“学期清”。
对达成度较高或达成度较低但已得到矫正的问题,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纵向或横向迁移训练。纵向迁移就是举一反三,运用已获知识,去认识新知识,并把新知识重新组合,纳入自身的知识结构。横向迁移则是指从课内到课外,引导学生运用课内获得的知识、技能扩展到课外进行比较性阅读、写作等,使学生不断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优化自身的读写能力结构,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环八步”的课堂教学流程很好地贯彻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原则,主导、主体、主线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有效地消除语文课堂的盲目性、随意性,减少教学“无用功”,利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初中教学中,体育课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课前应该作好充分准备,避免浪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在体育课前,教师应该先对场地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熟悉,考虑学生取器材的时间等,再合理的安排课堂步骤,充分的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教学,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例如在铅球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们进行分组,再由组长负责组员学习,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上课时,出现拥挤抢球等现象。在有效的45分钟的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浪费时间,这就需要教师们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合理的安排和设计课堂时间,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重视学生习惯性习惯性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习惯性,可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育课的常规教学方式,大多由集合、报数、实践上课内容组成,当集合、报数这些步骤结束后,再进行上课内容的实践,这就会浪费了不少的课堂时间。然而,让学生养成在体育课时,习惯性的集合、报数,这样便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另外,教师还可以以身作则,带领学生不迟到、及时整队等,通过这些细节的改进,以此来节省时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手段的实效性
采取实效性的教学手段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选择上面,教师应该讲究其实效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帮助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体育课中跳远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直强调学生的姿势,向前上方腾空跳起,充分展体,落地时,收复,举腿,小腿往前伸,同时双臂用力往后摆动,落地缓冲。但是教师这样只是一味的强调标准,学生只存在概念上的认知,并没有完全的动作印象,以至于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手段上面,教师可以将跳远的动作,进行分解,并作出示范,利用这样实效性的教学手段,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在初中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就需要加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体育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这样才能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羽毛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进行一场小型的比赛,在比赛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教授学生羽毛球的运动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和学生互动,通过这样的互动性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还能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初中体育教学的理念中,教师们应该明确互动性的重要性,充分将互动性教学融入到在教学过程中。互动性是初中体育教学理念的重要概念,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创造出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这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关键。
三、重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喜爱优等生,每个教师都很容易做到,而喜爱后进生,却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的。后进生是由于家庭、学校教育的失误或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在品德、学习、纪律等一方面或几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后进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积极地去面对。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职责,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信的力量,人总是在自信力的推动下,自己不断提出更高的目标,并鼓励自己不断努力,直至取得成功。每个孩子无论天资如何,都具有一定的潜能,只要教师恰到好处地给予鼓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每个后进生都有他的闪光点。因此,我们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并学会欣赏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努力为他们创设可以体现其自身价值的机会,适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引导他们体会到自我的价值和能力。爱迪生曾说过,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智力的差距并不大。智力超常儿童我们不否认,但毕竟是少数,那么差别就在于能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非常重要,在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和机构的情况下,科任教师就要承担起这个责任,经常找学生谈心,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地加以辅导。现在教师对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体罚明显减少了,而动辄施以恶语变相体罚性的“语罚”屡见不鲜,这种做法大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信心,挫伤了他们的心灵和身体,还有可能毁灭他们的未来,何谈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和“语罚”学生。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必须让爱温暖后进生的心灵。对后进生要多关心、严要求、不偏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导之以行。才能真正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
二、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教师讲得过多,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就少,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知识。”我们把弗氏的这个观点称之为“再创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导的作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讲,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激起学生的主动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动脑、多探究交流,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在上新课时教师讲授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大部分学生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去查资料、去讨论、去练习。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如果学生在一堂课中老是被教师训斥,早已心灰意冷,哪还有心思去学习;不仅如此,还有可能让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甚至会讨厌教师和厌倦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给予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特别是学困生,教师更应该多加关注。教师在课堂上,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再充分肯定;对回答问题有错误的学生不指责,更不讽刺挖苦,而应给予鼓励;对学困生要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表扬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找到自信。在课堂上应常用:“你回答得真好!大家为他鼓掌。“”噢,还没想好呀,没关系,继续想。“”你能再想想吗?“”不要紧,我会帮助你的。“”成功了,祝贺你。”等语来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让学生轻松地学习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情境;质疑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专题进行研究探索,并在研究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最有效、最有用、最主动、最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学习,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人本性、人文性和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方式。
从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呼唤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探究空间和营造创新氛围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研究性学习在国外已屡见不鲜,在我国大城市也相当普及,但是在农村学校开展得还不是很活跃,在个别学校甚至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在初中阶段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民主、和谐、平等的情感化的学习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研究性学习兴趣,能够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和大胆想象。当然,创设情境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目的性,如教朱自清的《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时,不要急于让学生先去读课文,可以让学生暂时抛开课本,闭上眼睛去回忆、想象春天的美好景色,也可以通过播放描写春天景物的录像带,逐步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再如我在上口语交际课时,播放一段录像,内容是一个家庭生活场景中人们交谈出现了说话不看对象,用语不得体的情况。学生看录像时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口语交际的情境,不时被画面中的不得体的对话逗笑,气氛自由、宽松、热烈,我不失时机地提出让学生探究的问题:画面中的哪些人物对话不得体?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该如何说话?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这节课真正做到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充满了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学习氛围。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要努力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校园和课堂氛围。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如教授《故宫博物院》时,可设置“从故宫博物院的独特建筑,看中国的建筑文化”“为什么说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何联系”等问题。再如我在教《枣核》一课时,要求学生自读,感悟探究:本文为什么以“枣核”为题?第一遍自读,老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由于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读书探究的时间,在交流汇报时,很多学生有话可说,连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堂上讨论质疑,提出问题
教师的任务只是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很多,就语文学科来说,主要是提出问题、讨论学习、调查访问、专题研究、收集资料等。其中提出问题和讨论学习两种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如我上《春》这一课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为什么‘红’的排在前面?”经过全班讨论探究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树、杏树、李树”的顺序排列的,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问。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再如教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时,就可以设置这样几个研究专题:“根据描写人物的方法,分析皇帝的性格特点”“从作者对皇帝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当时的社会环境”“从皇帝的形象塑造,看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形象”。当然,选题还要体现人文性、地方性的色彩,因为这样的选题最能激发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首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20多个问题,然后,从字词、情节、背景、人物、主题、写法上分类组织讨论,对那些角度独特、见解新颖的问题与发言及时表扬与肯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有时候,课堂上会“一片大乱”,可是这也正是学生创造能力集中迸发的时候。当达成一致意见后,问题在讨论中得到了解决。
三、培育学生提出新见解的能力
目前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对社会、人生、自然都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对什么事都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老化的、不活跃的信息比较少,头脑里没有条条框框,因而敢于说出不同的见解,容易创新。也许他们的见解,如同对待初春的花蕾,需要教师倍加爱护,积极引导,久而久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是十分有价值的。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是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先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上去思考,有时学生所想到的,连教师和编者也未必想到,对于这些新颖的见解,我如同对待初春的新芽一样重视,倍加珍惜,因为这些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的,标志着他们在思维和语言上上升到一个成熟的新阶段。
四、创设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手法陈旧,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学生慢慢地就会变成被教师“报大的一代”。因此,教师在教法设计上,也应有所创新。
例如,我在讲《勇气》一文时,就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剧的表演——当美国士兵脱险后,他会与因为救他而失去丈夫的法国女人有怎样的对话?这一设计一下子打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也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五、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的表现设置一定的积分,当这些积分达到一定量时,可按一定的比例记入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
我还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他们展开诸如“辩论赛”等形式的比赛,往往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灵感,无论胜方负方,都会得到我的诚恳的表扬。在老师信任的目光中,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