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教育类型范文

职业教育教育类型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1-30 10:21: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职业教育教育类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职业教育教育类型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类型化;就业促进;新生代农民工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发展职业教育对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具有一定的推动力。然而,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状况存在不少问题,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弊端

1、职业教育类型化不合理,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

当前,社会上的职业教育大都以院校培养为主,而院校培训在专业设置往往过于宽泛而缺乏市场针对性。有的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入学率盲目扩建、扩招,扩大专业培训覆盖面。学校以牺牲专业培养深度来换取规模的扩张,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专业基本功及动手实践能力。

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宏观干预上是不够的,这使得一些职业院校往往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以职业化培养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牵引的教育机制,从而导致了学生毕业进入市场后操作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实践要求。企业招工后还得进行二次培养。

以制造业为例,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对生产一线技能型、操作型岗位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而相对应的劳动力市场却是普工泛滥,技工难求。技能型一线工人的缺乏已经成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的瓶颈。

2、缺乏对广大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职业教育

农民工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特殊群体,他们的户籍身份是农民、有承包的土地,但却离乡不离土,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的人员。目前社会上的农民工主体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农民工,即所谓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在外出打工的1.5亿农民工里占到60%,并且这一群体正以每年800万至900万人的速度快速递增。

新生代农民工大都接受了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文化基础较为扎实。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这些人群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为3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在26%以上;21-25岁之间的达到31.3%,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其中,许多人还接受了职业教育。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占总体的17.5%;中专、技校、职高或高中的占66.7%;大专的占9.9%;本科及以上的占1.4%,整体学历水平已经明显提高。

他们带着改变命运、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投身到城市建设一线,但往往由于缺乏技能和有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致使自身就业受限,大多只能实现"候鸟型"就业。但是,基于新生代农民工这些群体特点,我国没有对他们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职业化培养。

首先,我国当前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仅仅限于企业的临时性岗前培训或是地方政府短期的劳务输出型技能培训,这几种培训都缺乏长效机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

其次,就业信息系统不健全,没有形成准确的跨地区、跨产业的就业信息咨询平台,导致农民工就业信息不畅、劳动力流动性不强,易出现"扎堆抢饭碗"或"用工荒"现象。

第三,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不足,仅仅依靠企业短期培训完全不能满足市场多元的需求。全社会这个大市场,还缺乏跨地区、跨产业一盘棋的大思路。

二、我国职业教育弊端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一)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经济产业的每一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的供应能迅速适应这种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却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相吻合。由此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它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二)季节性用工荒

季节性用工荒反映的是地区劳动力资源时段性短缺和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有关报道显示,从2004年以来,珠三角地区就出现了明显的的呈季节性特点的用工荒问题。以春节时段为例,2010年春节期间,浙江省发改委对1000家企业进行用工调查显示,有71.9%的企业反映用工紧张,比2009年四季度提升14.8%,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回家过春节所致。近年来,季节性用工荒逐渐从珠三角蔓延到长三角、江浙地区,甚至波及内陆如乌鲁木齐等地。用工荒的时段也从春节等大节日逐渐衍伸为全年各个时段。

我国社会转型至今,虽然在政策上已经全部取消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限制性和歧视性规定,但是由于历史和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城乡劳动力在面临劳动法的制度约束、合同缔约资格、信息搜寻渠道、就业选择、签约的组织化状况、签约模式和劳动合同类型、签约质量与合同风险、对劳动司法监察等外部力量的依赖程度上仍存在着差异,具体表现为:农民工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成本高;农民工还被排挤在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享受范围有限;大多数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差、待遇低;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具有临时工性质,等等。正是因为政府对于农民工群体的职业保障程度的干预不足,导致农民工群体的就业有极大的流动性和随意性。

三、我国职业教育类型化模式优化的展望

从上述分析得知,结构性失业亟待精细化职业教育来化解,而季节性用工荒则呼唤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长效机制的诞生。事实上,结构性失业与季节性用工荒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解决结构性失业根本问题在于提升农民工技术水平,而提升农民工技术水平的长远之计在于职业教育的类型化。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应重点以新生代农民工为教育对象,依据国外先进经验,大胆革新,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跨越发展。

(一)立法上完善农民工职业教育相关法条

所谓农民工职业教育,是指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充分利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内的各种资源,构建包括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培训机构、社区组织在内的多方协作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进行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内容为重点,以培养择业、就业、创业本领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种准基础性公共教育服务。

(二)机制上引进国外先进经验

1、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

在西方,工人的分类通常被认为是与技能等级相一致的,普通劳工被称为"无技能"工人,机械操作工被称为"半技能工人",技工被称为"有技能"工人,其所对应的教育需求,分别是不需要职业教育、短期职业培训和正规的学历性职业教育。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绝大多数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半技能和有技能职业岗位工作,他们所对应的工人类型为半技能工人和有技能工人,因此所对应的职业教育主要是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性职业教育。为构建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与系统能力,今后我国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职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在规范的学历性职业教育方面。

2、职业教育与生产需求挂钩

一是通过实施职业资格预测、职业指导咨询和强化教育来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二是通过制定灵活的政策和措施来满足受教育群体的教育需求,其别重视弱势群体平等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比如,德国的"职业资格早期监测系统",已为大多数欧盟国家所效仿,对我国颇有借鉴意义,其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在监测全过程中强调企业的参与。预测内容不仅包括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及对职业的影响,而且包括消费者需求、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对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影响,从而为职业资格标准的确定和课程开发提供实时可靠的信息和数据。

(三)模式上依托现有资源,突出职业教育类型化

1、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类型化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就业前培养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后在岗或转岗的职业教育两类;根据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性职业教育两类;根据学历教育层次的不同,可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类;根据办学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学校型职业教育、企业型职业教育和校企合作型职业教育三类。

2、整合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资源

近年来在职业教育领域,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大力促进短缺技能型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岗培训、农民技术培训等四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按照提高基础能力建设要求,国家提出了"四个计划",也就是所谓的职业教育的"2111"工程,即创建2000个职教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1000个职教中心,1000个中等示范职业学校,100个示范高职院校,将分五年完成。在分步实施中,2007年已建成320个重点实训基地,200个重点国家县级职教中心,200个中等示范职业学校,40个示范性高职院校。

除此之外,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可打破省市地域限制, 实行"横向联合,纵向培养"的模式。

"横向联合"就是把众多职业技术学校的相同专业有机整合,主要是在软件上,整合他们的教材、师资力量、培训场馆等地,形成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与各地的用工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机制,类似于德国的职业资格早期监测系统,把企业纳入职教体系,深度参与,使农民工职业教育始终紧密结合生产一线的岗位需求,这样培养出的技术工人既有长远的视角,又有扎实的操作技能,保证了新生代农民工的长远发展。

"纵向培养"就是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培养上要突出知识的纵深学习掌握,注重学一行,精一行。从培养伊始,就注重科技进步与行业发展前景,使被培训者对自身的专业始终有一个长远的预期。同时,深入学习掌握所学专业在实践层面上的知识,尤其是生产实践中经验性的知识,并通过有效地实习夯实专业技能。

四、以职业教育类型化为推动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良性就业

(一)企业方面

1、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结合企业运行规律,坚持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前厂后校、订单式培养,都可用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这些也都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职业学校与企业、农民工读书与产业劳作的有机结合。其中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之间的联系,工学结合是新生代农民工劳动生产与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是两个核心概念,都强调职业学校与用人企业的"零距离",实现了职业教学与生产实践融合,这是农民工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工人的最佳模式。工学结合有两种"工"的方式,即校内企业的"工"与社会企业的"工",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重点应放在校外企业,而且是国内外大企业,让受训者一开始就接受到前沿的高精尖教学,充分开拓视野,培养先进技能。

2、树立长远发展眼光,培育各层次人材

校企合作一种办学模式,是在工学结合的基础和条件之上的办学途径。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人材是根本,校企合作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了人材基础。企业的发展需要高端管理层精英,也需要大量掌握核心技能、技术精湛、爱岗敬业的一线工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养的人员,更能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政府方面

1、加强专业建设。在重视院校建设的基础上,着重加强专业建设。中职和高职专业结构要注重与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需求相匹配,在完善各主要"产业链"相关的类别上设置、改造、或更新专业,要创建具有农民工职业教育特点的实用专业,重点建设如数控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维修、饭店服务与管理等现代化标志性专业;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需要,努力争取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分层分类重点建示范性、开放性、实用性的实习实训基地;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在引进、培养、使用、流动、待遇等方面创设有利于农民工职业教学教师成长的环境,改变"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培养路径,加强教师的行业背景、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充分利用产业需求和校企联合的优势,从大型企业引入一线高技术工人教学,做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4、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学教材设置上,要打破以往经验,适当调整专业教材与基础教材的比例,加强对专业的学习,开口要小,钻的要深,要达到在某一生产领域完全胜任,且能够及时随产业升级而提升自身技术水平。

(三)社会方面

1、建立"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

所谓"一主多元",就是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多种民办形式并存的办学格局。国家在重点办好一批骨干示范校的同时,通过优惠政策扶植和引导一些民办教育,积极探索国有民办、股份制办学、私人办学、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办学等多种形式,用企业化的运作方式,让一些职业教育特别是培训机构直接进入市场。

2、建立多渠道投资、融资体制

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要建立投资主体和经费渠道多样性的机制,制定政策,搭建聚敛资金的平台。积极争取各种基金会、社会团体、中外企业以及个人等办学投入,同时更好地调动学生家长及社会成员的职业教育投资热情。

3、建立"一统多参"的宏观协调管理体制。所谓"一统多参",是指"教育部门统筹、行业配合 、社会参与"的新型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张志增:"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总第696期

[2]张红雨:"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5期

篇2

论文摘 要:我国当前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制度也存在一定弊端。本文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就业特征和职业教育状况的研究,寻求一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路径,最终实现对社会就业的促进。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发展职业教育对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具有一定的推动力。然而,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状况存在不少问题,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弊端

1、职业教育类型化不合理,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

当前,社会上的职业教育大都以院校培养为主,而院校培训在专业设置往往过于宽泛而缺乏市场针对性。有的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入学率盲目扩建、扩招,扩大专业培训覆盖面。学校以牺牲专业培养深度来换取规模的扩张,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专业基本功及动手实践能力。

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宏观干预上是不够的,这使得一些职业院校往往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以职业化培养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牵引的教育机制,从而导致了学生毕业进入市场后操作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实践要求。企业招工后还得进行二次培养。

以制造业为例,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对生产一线技能型、操作型岗位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而相对应的劳动力市场却是普工泛滥,技工难求。技能型一线工人的缺乏已经成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的瓶颈。

2、缺乏对广大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职业教育

农民工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特殊群体,他们的户籍身份是农民、有承包的土地,但却离乡不离土,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的人员。目前社会上的农民工主体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农民工,即所谓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在外出打工的1.5亿农民工里占到60%,并且这一群体正以每年800万至900万人的速度快速递增。

新生代农民工大都接受了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文化基础较为扎实。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这些人群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为3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在26%以上;21-25岁之间的达到31.3%,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其中,许多人还接受了职业教育。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占总体的17.5%;中专、技校、职高或高中的占66.7%;大专的占9.9%;本科及以上的占1.4%,整体学历水平已经明显提高。

他们带着改变命运、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投身到城市建设一线,但往往由于缺乏技能和有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致使自身就业受限,大多只能实现"候鸟型"就业。但是,基于新生代农民工这些群体特点,我国没有对他们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职业化培养。

首先,我国当前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仅仅限于企业的临时性岗前培训或是地方政府短期的劳务输出型技能培训,这几种培训都缺乏长效机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

其次,就业信息系统不健全,没有形成准确的跨地区、跨产业的就业信息咨询平台,导致农民工就业信息不畅、劳动力流动性不强,易出现"扎堆抢饭碗"或"用工荒"现象。

第三,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不足,仅仅依靠企业短期培训完全不能满足市场多元的需求。全社会这个大市场,还缺乏跨地区、跨产业一盘棋的大思路。

二、我国职业教育弊端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一)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经济产业的每一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的供应能迅速适应这种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却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相吻合。由此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它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二)季节性用工荒

季节性用工荒反映的是地区劳动力资源时段性短缺和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有关报道显示,从2004年以来,珠三角地区就出现了明显的的呈季节性特点的用工荒问题。以春节时段为例,2010年春节期间,浙江省发改委对1000家企业进行用工调查显示,有71.9%的企业反映用工紧张,比2009年四季度提升14.8%,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回家过春节所致。近年来,季节性用工荒逐渐从珠三角蔓延到长三角、江浙地区,甚至波及内陆如乌鲁木齐等地。用工荒的时段也从春节等大节日逐渐衍伸为全年各个时段。

我国社会转型至今,虽然在政策上已经全部取消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限制性和歧视性规定,但是由于历史和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城乡劳动力在面临劳动法的制度约束、合同缔约资格、信息搜寻渠道、就业选择、签约的组织化状况、签约模式和劳动合同类型、签约质量与合同风险、对劳动司法监察等外部力量的依赖程度上仍存在着差异,具体表现为:农民工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成本高;农民工还被排挤在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享受范围有限;大多数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差、待遇低;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具有临时工性质,等等。正是因为政府对于农民工群体的职业保障程度的干预不足,导致农民工群体的就业有极大的流动性和随意性。

三、我国职业教育类型化模式优化的展望

从上述分析得知,结构性失业亟待精细化职业教育来化解,而季节性用工荒则呼唤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长效机制的诞生。事实上,结构性失业与季节性用工荒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解决结构性失业根本问题在于提升农民工技术水平,而提升农民工技术水平的长远之计在于职业教育的类型化。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应重点以新生代农民工为教育对象,依据国外先进经验,大胆革新,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跨越发展。

(一)立法上完善农民工职业教育相关法条

所谓农民工职业教育,是指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充分利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内的各种资源,构建包括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培训机构、社区组织在内的多方协作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进行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内容为重点,以培养择业、就业、创业本领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种准基础性公共教育服务。

(二)机制上引进国外先进经验

1、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

在西方,工人的分类通常被认为是与技能等级相一致的,普通劳工被称为"无技能"工人,机械操作工被称为"半技能工人",技工被称为"有技能"工人,其所对应的教育需求,分别是不需要职业教育、短期职业培训和正规的学历性职业教育。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绝大多数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半技能和有技能职业岗位工作,他们所对应的工人类型为半技能工人和有技能工人,因此所对应的职业教育主要是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性职业教育。为构建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与系统能力,今后我国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职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在规范的学历性职业教育方面。

2、职业教育与生产需求挂钩

一是通过实施职业资格预测、职业指导咨询和强化教育来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二是通过制定灵活的政策和措施来满足受教育群体的教育需求,其别重视弱势群体平等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比如,德国的"职业资格早期监测系统",已为大多数欧盟国家所效仿,对我国颇有借鉴意义,其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在监测全过程中强调企业的参与。预测内容不仅包括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及对职业的影响,而且包括消费者需求、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对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影响,从而为职业资格标准的确定和课程开发提供实时可靠的信息和数据。

(三)模式上依托现有资源,突出职业教育类型化

1、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类型化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就业前培养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后在岗或转岗的职业教育两类;根据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性职业教育两类;根据学历教育层次的不同,可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类;根据办学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学校型职业教育、企业型职业教育和校企合作型职业教育三类。

2、整合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资源

近年来在职业教育领域,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大力促进短缺技能型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岗培训、农民技术培训等四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按照提高基础能力建设要求,国家提出了"四个计划",也就是所谓的职业教育的"2111"工程,即创建2000个职教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1000个职教中心,1000个中等示范职业学校,100个示范高职院校,将分五年完成。在分步实施中,2007年已建成320个重点实训基地,200个重点国家县级职教中心,200个中等示范职业学校,40个示范性高职院校。

除此之外,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可打破省市地域限制, 实行"横向联合,纵向培养"的模式。

"横向联合"就是把众多职业技术学校的相同专业有机整合,主要是在软件上,整合他们的教材、师资力量、培训场馆等地,形成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与各地的用工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机制,类似于德国的职业资格早期监测系统,把企业纳入职教体系,深度参与,使农民工职业教育始终紧密结合生产一线的岗位需求,这样培养出的技术工人既有长远的视角,又有扎实的操作技能,保证了新生代农民工的长远发展。

"纵向培养"就是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培养上要突出知识的纵深学习掌握,注重学一行,精一行。从培养伊始,就注重科技进步与行业发展前景,使被培训者对自身的专业始终有一个长远的预期。同时,深入学习掌握所学专业在实践层面上的知识,尤其是生产实践中经验性的知识,并通过有效地实习夯实专业技能。

四、以职业教育类型化为推动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良性就业

(一)企业方面

1、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结合企业运行规律,坚持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前厂后校、订单式培养,都可用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这些也都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职业学校与企业、农民工读书与产业劳作的有机结合。其中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之间的联系,工学结合是新生代农民工劳动生产与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是两个核心概念,都强调职业学校与用人企业的"零距离",实现了职业教学与生产实践融合,这是农民工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工人的最佳模式。工学结合有两种"工"的方式,即校内企业的"工"与社会企业的"工",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重点应放在校外企业,而且是国内外大企业,让受训者一开始就接受到前沿的高精尖教学,充分开拓视野,培养先进技能。

2、树立长远发展眼光,培育各层次人材

校企合作一种办学模式,是在工学结合的基础和条件之上的办学途径。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人材是根本,校企合作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了人材基础。企业的发展需要高端管理层精英,也需要大量掌握核心技能、技术精湛、爱岗敬业的一线工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养的人员,更能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政府方面

1、加强专业建设。在重视院校建设的基础上,着重加强专业建设。中职和高职专业结构要注重与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需求相匹配,在完善各主要"产业链"相关的类别上设置、改造、或更新专业,要创建具有农民工职业教育特点的实用专业,重点建设如数控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维修、饭店服务与管理等现代化标志性专业;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需要,努力争取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分层分类重点建示范性、开放性、实用性的实习实训基地;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在引进、培养、使用、流动、待遇等方面创设有利于农民工职业教学教师成长的环境,改变"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培养路径,加强教师的行业背景、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充分利用产业需求和校企联合的优势,从大型企业引入一线高技术工人教学,做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4、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学教材设置上,要打破以往经验,适当调整专业教材与基础教材的比例,加强对专业的学习,开口要小,钻的要深,要达到在某一生产领域完全胜任,且能够及时随产业升级而提升自身技术水平。

(三)社会方面

1、建立"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

所谓"一主多元",就是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多种民办形式并存的办学格局。国家在重点办好一批骨干示范校的同时,通过优惠政策扶植和引导一些民办教育,积极探索国有民办、股份制办学、私人办学、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办学等多种形式,用企业化的运作方式,让一些职业教育特别是培训机构直接进入市场。

2、建立多渠道投资、融资体制

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要建立投资主体和经费渠道多样性的机制,制定政策,搭建聚敛资金的平台。积极争取各种基金会、社会团体、中外企业以及个人等办学投入,同时更好地调动学生家长及社会成员的职业教育投资热情。

3、建立"一统多参"的宏观协调管理体制。所谓"一统多参",是指"教育部门统筹、行业配合 、社会参与"的新型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张志增:"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总第696期

篇3

关键词: 新建构主义 零存整取 学分互认 职业教育

教育部在《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中明确提出:“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国务院出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

新时代学习呈现出“碎片化”这一特点,我国学者对这一现象做了总结归纳,2011年中山大学教育技术学者王竹立最先提出新建构主义理论,并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引起广泛讨论。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为“学习就是建构,建构蕴含创新”①。王老师进一步指出,为了应对网络时代知识碎片化的挑战,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其实质就是通过不断地改写、使碎片化的知识逐渐整合起来,并与个人原有的知识体系实现对接,从而达到化零为整的目的,最终实现知识创新②。

目前国家大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对我们很有启示。借鉴国内外学分互认制的成功经验,利用新建构主义的研究成果进行创新思考,将“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灵活运用在不同职业教育类型的学分互认过程管理中,丰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学分银行”建设,从而为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职业教育有效衔接提供保障。

一、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学分特点

(一)学分来源的多样化。

新建构主义是针对网络时代学习特点特别提出的学习理论,针对的是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面临的信息大爆炸状态,造成信息量大、信息质量差、信息价值低等问题,从而产生的信息超载现象③。

职业教育的学生有着许多来源,可能是普通中学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升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可能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或普通中学的学生选择升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习,也可能是成人高校或社会人士选择进入中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学习等。学生来源的多样化必然带来学习途径的多样化,不同类型的学生可能接受不同的学习方式,如何有效梳理各类学习方式,为不同的学生打通上升通道,实现“不拘一格”选拔培养人才,这就要思考如何衡量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量化考虑就是知道学生已有多少学分。

(二)学分管理的积累化。

“知识的碎片化是由学习的碎片化造成的,解决之道是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建构个人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盲目跟从前人确定的学科知识体系”。有继续学习意向的职业教育学生有各自不同的前期基础,面临的可选择的学习途径也不相同,学习可能零散、间断、宽泛的,在上升通道中就要考虑如何合理量化学分。

在“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中,王老师提出“‘零存’的关键是学会选择,‘整取’的关键是不断写作”。在这里“整取”的要求显然是针对有很强自我学习能力的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提出的,针对职业教育的学生,笔者粗浅地转化“零存”是有继续学习学生的一种积累,是一个向学生的学分账号不断存入的过程;“整取”则是对其学习的一种认可,是对学分的提取,为学生打开继续学习的上升通道。

二、实施“零存整取式”学分制管理的基石

在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之间,推行学分积累互认制度,使各级各类课程通过学分相互联系、沟通和衔接,实现学分从各教育类型各种层次间顺利转换,国外其他国家的学分互认制度给我们有益的启发。

(一)成立学分互认联盟,健全学分互认保障机制。

从高职院校内各专业群之间的学分互认为切入点,扩大到佛山市各中职、高职、应用本科及成人高校,成立学分互认联盟,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同时健全联盟内部学分互认的相关制度,明确责权,确保学分互认落到实处。以地方高职院校为中心,结合职业教育面向一线重实操的要求,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行切实考虑,联合企业人员及政府技能认定部门,制定合理的学分认定标准,为企业人员继续学习打开通道。

从制度形成到专业实践,形成切实可行的学分互认运行机制。首先在地方政府的协调督办下,地方高校间建立学分互认联盟,并由政府督导建立学分互认实施的保障机制和监督体系;其次构建学分互认联盟内部关于学分积累与互认实施、管理的制度,探索形成特色鲜明的学分积累与互认模式,并在学分互认联盟内部建立统一的学分积累互认评价标准,最后探索形成科学可行的学分积累互认运行机制。

结合职业教育“适应需求,面向人人”的内涵要求,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特点,构建学分积累互认信息化管理平台,设置资源模块、交流和评价模块,构建开放性的职业教育类型,以高职院校为中心,从学习方式和交流途径上实现多类学生学习的积累认证,以目标为动力,促进学生对学分账号的“零存”;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学分认证,实现学生学历和技能的提升,同时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以评促学,达到“整取”的目的(实施框架见下图)。

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学分积累互认机制实施构架图

(二)建立一个公认的课程学分标准及转换模式。

信息时代时间的碎片化分隔带来学习的碎片化积累,开放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各院校间的学分互认制度的尝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标准量化学分。推行学分互认制度涉及众多内容,在学历教育中,同类别同层次院校的学分互认已逐步实现,但是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校间的尝试却处于萌芽状态。欧洲学分体系中,引入基于学习效果的模块化课程概念,当学习者完成课程模块学习并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后,即可获得模块学分。在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中,行业中不同层级的技术技能证书通过“培训包”中的课程模块学习来获取,对应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的技术被转化为可评估的能力标准,并以能力单元的形式反映,增强学习针对性④。

在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之间,推行学分积累互认制度,课程模块化设计是一个必然选择,模块化有助于建立起一个适应性强、可灵活变通和有严格标准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和成绩认定提供行动指引。在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院校间推行学分互认,要考虑化整为零,首先在同类别同层次领域内建立各自的学分标准体系,再确定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间的互认系数和连接方式。在学历和非学历的衔接方面,社会多部门要协作,职业教育领域需要劳动人事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及企业等共同参与,确定统一的课程学分标准和转换模式。

(三)制定质量评估标准,提高社会认可和观念的转变。

网络的快速普及和应用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职业教育的学生面临更多的操作性技术的学习,因此现实的生产情境中的学习也是重要环节。个人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如何得到社会的认可,就必须考虑制定科学的质量评估标准,破除唯考试是从的传统观念。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各参与院校,并指导其制定质量评估标准,采取外部评估和内部监管相结合的手段保证学习质量。首先,成立对应管理机构和部门对提供学分互认课程的院校机构进行评估,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等软硬件配备上把关,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其次,院校机构内部要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在课程教学和考核、学位授予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评估和监控⑤。

(四)重视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和应用。

克服网络课程建设中的重堆砌轻选择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打造的是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开放性首先体现在学习资源的选择上,网络学习资源是信息时代必备的学习资源,也是便于利用和高效的学习资源,但是传统网络课程设计制作中,存在不经选择地堆砌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无所适从的现象。信息技术虽然高速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不均衡的情况,职业教育的学生可能自身就存在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不高的现象,加上网络课程中经常使用超链接网状结构组织教学内容,超媒体阅读易造成学习过程中的信息迷航和信息超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⑥。因此,对现有网络教育资源进行筛选,精建并高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保证建有所用、学有所选,是保证学分互认制度实施的前提条件。教育主管部门要统筹安排,联合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集中优势资源,抽取“精兵强将”,建好网络课程,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职业教育领域不同院校间的零存整取式学分互认设想

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对现代职教体系做了深入的论述,在新的体系中,高职教育向下衔接中职教育,向上衔接应用技术本科教育,高职院校要在“两头衔接”上发挥重要的“多元立交”和引领作用。在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之间,推行学分积累互认制度,尝试以高职院校为中心,通过两条路径实现学分积累与互认,即横向路径,不同地域、相同类型高职院校之间学分积累与互认;纵向路径,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的积累与互认。

(一)高职院校内部各专业群之间学分互认。

在同一高职院校内,结合学校专业群设置,开发相应专业的学分互认体系下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群为建设单位,制定同一专业群的课程学习模块,并分配相应学分,为本校内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主选择提供条件。

(二)高职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

以区域内多所高职院校为实施主体,保证不同高职院校间学生专业群内学习的学分可以互认。同时开发专业群建设资源库,丰富网络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时空学习资源,提供更多的灵活性,保证学生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自主学习。

(三)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

以地方高职院校为主体,联合区域内的其他中职学校,充分考虑中高职相似专业学习中的相似点,制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零存”式学习管理思想,人才培养方案灵活实施,高职院校认可中职已经学习课程中取得的学分,避免重复学习。同时邀请职教专家,中高职院校教师一起,联合企业人员,开展职业能力标准分析研讨会,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统一分配学分,且学分在中高职院校间互认,保证中高职顺畅衔接。

(四)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

打通职业教育学生的上升通道,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两头衔接”的作用,高职教育要主动向上衔接应用型技术本科教育,专本科院校联合探行“实训室+工作室+创新室”递进式技术创新育人模式,结合不同阶段的学习特征,使职业教育的学生由单纯的单项技能学习拓展到对实际工作中协同合作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的掌握,再到创新潜能的开发。同时构建“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强设计”课程体系,以高职为起点,拓宽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灵活构建专业课程技能模块,让学生根据自身要求灵活选定专业技能模块,专本院校联合对同一模块学习分配学分,且相互认可,为学生转段考核提供直接依据。

(五)学校教育与开放大学之间的学分互认。

开放大学因其教学和招生的灵活性,同时因其覆盖面广,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更多选择,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学校教育与开放大学之间互为补充,利用开放教育的优质资源,增加更多的人文素养、社交礼仪等课程,且为每一类型的课程划分学分,在学校教育中予以认可,并且可以抵消学校的专业学习中同类模块的学习要求,拓展学生学习的场所,增加学生的自由选择权利,方便学生利用假期等时间就地就近学习。

四、结语

采用零存整取式策略在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之间推行学分积累互认制度,是在吸收国内外学分管理制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构建开放性职业教育的有益尝试,其中的许多细节有待进一步探讨完善,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注释:

①王琪璐.基于新建构主义的高校课程学习活动设计平台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②王竹立.零存整取:网络时代的学习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3(03).

③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

④彭丽茹.学分互认制度的国外实践探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2:46.

⑤彭丽茹.学分互认制度的国外实践探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2:48.

⑥冷国华,许翊,束锁平.新建构主义理论支撑下的网络课程建设和教学应用[J].镇江高专学报,2012-4.

参考文献:

[1]王琪璐.基于新建构主义的高校课程学习活动设计平台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王竹立.零存整取:网络时代的学习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3(03).

[3]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

[4]彭丽茹.学分互认制度的国外实践探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2:48.

篇4

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校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2013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我国工程教育迈向国际化时代,对我国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近年来专业认证在我国高校中迅速推广,关注程度日益高涨。专业认证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工程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工程人才的培养。个性化教育作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1],与专业认证培养目标高度一致,因此高校个性化教育的实施必然要以专业认证的标准和要求为依据,本文提出将个性化教育与专业认证相接轨,相互契合与支撑,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推动高校工程教育改革。

1 深入剖析认证标准,明确个性化教育方向

我国在借鉴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经验和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立足于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和国际实质等效性,制定了专业认证标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包括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之上根据各专业特点提出的特有的具体要求。化工制药类专业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的7项指标共35个观测点和补充标准的3项指标共19个观测点。这些观测点涵盖教育教学各个方面,体现工程教育的国际等效要求,是专业工程教育教学的指导性要求。近年来学院不断探索具有专业认证特色的化工制药类专业个性化教育新途径方法,将个性化教育与专业认证相结合,以认证标准为依据,设置多个具有工程实践特色的化工制药类个性化教育模块,开展满足认证标准的个性化教育教学。目前,学院设置了9个个性化教育模块包括14个个性化教育小组,其中7个模块均与专业认证紧密结合,实践教学内容符合认证标准,学生根据学习兴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自主选择相应的模块学习,指导教师负责个性化教育实施与考核。

2 专业认证理念的个性化教育有效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2.1 加强课程建设,强化工程基础知识

针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新发展和新要求,设置个性化教育工程基础教育模块,不仅开设化工原理工程设计强化、化工过程控制、学科导论、反应工程等特色课程,还计划开设工程创新、工程导论等工程课程,部分课程聘请企业专家讲授,加强学生单元操作过程计算、设备选型、实验过程设计的工程基础能力的培养。

2.2 开展实习实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校内实训:学院建有工程实践教学中心,配备各种常用的化工设备,如流体输送设备(泵、风机)、多种型号换热器、分离设备、反应釜、干燥设备、管道阀门等,并将设备剖解,使学生直观了解化工常用设备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理。在化工实训基地,学生根据现在有装置绘制设备布置图和管道布置图,安装设备管道,并且进行打压、试漏等常规操作,完成贴近实战的工程训练。通过实训,不仅培养学生的工程识图、制图、工程设计能力,而且系统训练学生的工程设计技能,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学院仿照药品生产环境,模拟药品生产过程,建有药物制剂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设备种类齐全,有各种生产和检测设备100余台件,可完成片剂、颗粒剂、针剂、胶囊、软胶囊、滴丸等多种剂型中试规模的制备、包装以及质检工作。学生可进行固体制剂、液体制剂、现代制剂等不同的操作单元的学习实训,达到专业认证的工程实践要求。

顶岗实习:依托学院合作企业实践教育基地,学生进入工厂参与实际生产,由厂方安排学习岗位,采取“一带一”模式(一名职工带一名学生),在2-4个不同的生产工段实习。学生先后完成安全教育、生产培训,生产工艺流程学习等环节,掌握实际生产操作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可研报告实训:学生在学习化工技术经济课程的基础上,指导老师给定某化工建设项目及其参数,指导学生开展市场需求预测、生产规模、工艺技术、设备选型;厂址选择、工程实施计划、组织管理及机构定员、财务分析、经济评价等工作。然后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全面、系统的对拟建项目进行论证,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安全评价实训:针对化工企业安全评价讲授安全基础知识、安全评价涉及标准和安全评价实际工程设计文件,指导学生撰写安全评价报告,学生能够得到安全评价的基本培训,实现毕业生与企业零接轨。

2.3 开展创新型、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学院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化工制药实验中心,搭建自主创新实验平台。学生依托教师科研题目,在自主实验室独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院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学生独立进行资料查阅、设计实验方案、安装实验装置、动手实验、实验结果分析。学生通过创新型实验拓展了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综合型、设计型实验以实际工厂为背景,完成合成氨厂造气工段的工艺设计,学生利用CAD软件,绘制物料流程图、管道及仪表流程图、设备布置图和管道布置图;然后学生进行合成氨造气工段的工艺计算。包括: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和主要设备工艺计,最后绘制合成氨造气工段的管道及仪表流程图。通过综合型、设计型实验使学生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全面提升学生工程设计能力。

3 符合专业认证标准的个性化教育实践成效显著

学院在个性化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逐步实现个性化教育模式与专业认证标准接轨,突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特色。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全国化工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国家级、省级竞赛中获奖46项。学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项。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工程训练等措施,发展了学生个性潜能,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保证人才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基础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就业,个性化教育调查显示学院个性化教育模式受到90%以上学生和企业的认可和支持,符合专业特色的个性化教育模块,满足了个性需求,与社会需求契合度非常高,促进学院化工制药专业排名,提升学院知名度。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化工类专业 行业英语 教材开发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7-0029-0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ESP(专门用途英语)作为高职英语教育的重要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10版)中强调,高职英语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高职英语分为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两个阶段。在此背景下,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开始试行“2+1”课程体系的实证研究,即基础英语(2学期)+行业英语(1学期),颇见成效。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行业英语的开设多限于旅游、酒管、商务等偏文科专业,对工科类尤其是化工类的行业英语课程开发不足,其主要障碍之一就是教材的匮乏。因此,探索高职化工类行业英语教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 高职化工类行业英语教材的现状

目前,高职化工类行业英语教材的研究与开发仍处于探索阶段,各个高职院校现使用的教材都存在不少的问题。

第一,教材编写人员多为普通英语教师,缺少化工行业专家的参与。对化工行业中各岗位的从业人员要求及工作流程等缺乏了解,导致所编教材对知识能力要求不全面甚至有所偏误。

第二,教材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强,缺乏职业特色。以常州科教城轻工学院为例,目前轻工系化工专业第三学期所使用的情景英语教材以日常交际对话为主,不能满足化工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实习生反映他们在工作时阅读设备说明、安装指导时存在困难。

第三,教材编写理念陈旧,结构布局不合理。仍一味偏重化工行业词汇的学习与训练,缺少真实的职业场景模拟,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情景不一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四,教材形式单一,以纸质教材为主,配套的视频、电子课件等音像资源严重缺乏,全面立体的教材体系尚未形成,有待开发。

二 对高职化工类行业英语教材开发的几点建议

第一,高职化工类行业英语教材应由学校英语教师和化工行业专家联合构成。由行业专家提供行业内容、工作流程和任务、职业场景等,再由英语教师提供相应的语料进行教材的编写。二者通力合作,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为学生提供完成各项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课题组通过对本地化工企业、毕业生、专业课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进行了大量调研,明确了化工类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并制订相应的行业英语应用能力标准表,在此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选取与编排。

第二,彻底打破传统高职英语教育观念,摆脱只注重语言知识灌输的模式,用现代化“工作过程导向”、“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来开发高职化工类行业英语教材。课题组提出要依据化工生产职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流程,创设与现实工作岗位相近的语言教学环境,强化情境训练,真正做到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的英语交际能力。

第三,在教材编写模式方面,要放弃一般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的文章、单词表、词汇练习、翻译练习、阅读理解这种编写模式,设计各种有利于学生参与的基于真实工作环境的任务或活动。为了适应社会对涉外业务交际能力的需求,必须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材中与化工专业内容相关的听说训练必不可少。此外,根据走访优秀毕业生和企业调研结果发现,本院化工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外企或中外合资企业工作,用英语与主管进行技术交流、正确翻译产品说明书及仪器使用说明书是非常重要的技能,直接影响其职场前景。因此,需加强“实用阅读”的训练与培养,即加强对化工行业实用应用文献的阅读和模拟套写训练,学以致用,具体体现“培养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的方向和目标。

第四,针对化工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的特点,开发形式多样化的化工类行业英语教材,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和多媒体网络资源,以增加教材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