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管理会计的历史沿革范文

管理会计的历史沿革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管理会计的历史沿革,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管理会计的历史沿革

篇1

一、管理会计变革的相关介绍

管理会计变革指的是我国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更好的适应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将会计管理内容进行细化,对管理会计系统作出合理的调整和改变,从而达到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研究表明:管理会计变革在国内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采取的管理会计规则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改变惯例的基础上,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关利益群体、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由于这些改变,导致了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目前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环境,企业的园子外部的压力增大。新时期下,管理会计成为国内会计领域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是一大热点问题,在此过程中,要求相应的人员必须要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不断学习专业技术,同时提出了创新型的管理会计变革模式,并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揭示企业管理会计与创新的本质。

二、当前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分析

要想促进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水平的不断提升,就需要积极创新会计管理模式,积极了解管理会计的现状,从而有助于根据实际情况来采取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但是从当前情况看来,我国管理会计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在实际管理中还出现了综合素质不高、业务不熟练等情况,接下来将对我国管理会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出科学有效的探讨和研究。

(一)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体系不够完善

体系是企业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网络时代下,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意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然而从当前情况看来,部分人员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不够,自身的责任意识缺乏,在不重视的情况下导致了管理会计相关的研究成果只占到了整个会计领域研究成果的百分之二十,从整个数据看来,人们对管理会计这项工作的关注度不够。部门人员掌握的会计方式知识不足,管理会计与其他工作相比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系统性,由于作业过程较为复杂,但是至今还没有对管理会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定义,主要管理会计的本质存在一定分歧。

(二)对现代技术的应用不够

为了提高管理会计的水平和效率,需要不断提高专业技术,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还需要自觉学习相应的会计管理方面的知识,从而全面掌握管理会计理论。目前在我国部分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些人员对自身的工作不够重视,意识不到管理会计这项工作对企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没有将现金化技术更好的运用到管理会计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管理会计的方式固定、单一、管理过程不灵活,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目前部分企业还面临了管理会计制度不够细化的问题,企业运营模式不够创新,会计人员缺乏现代化的管理会计意识和观念,这对企业领导高层的管理决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了管理会计决策失误的情况,这不仅影响到会计部门工作的有序进行,还对整个会计领域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三)相应的管理手段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企业在制定管理会计规章制度的环节,需要立足于实地,确保采取的管理手段可以发挥出相应的管理效果。在相关调查中发现,我国部分企业在制定管理会计具体措施的环节没有及时听取会计部门人员的意见,仅仅是和管理高层进行了商议,然后决定了管理会计的方法。实际执行中发现,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实际模式与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存在一定差异,没有意识到实际管理模式与管理现状的相适应性。在管理会计部门的环节缺乏整套的管理制度,相应的管理会计内容不够细化,最终作出的决策是靠管理者的经验和判断,没有有效的利用经营信息,因此导致了企业管理层的决策缺乏科学性,管理手段与实际状况不相符。

(四)对管理会计变革的相关制度管理后果缺乏分类评价

尽管地方政府和国家机构已经给予管理会计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管理会计变革与创新工作进行的不够顺利,为了加快管理会计变革的速度和效果,需要对相应的管理会计措施和创新途径进行科学分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掌握的相关会计理论不足,同时还导致了企业文化、公司人员会计意识与创新理念的融合不够好,由于企业内部发展不稳定,因此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保证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相关人员采取了有效措施,但是仍旧无法对企业的管理会计现状进行科学分析,不仅企业在管理会计方面产生了较大损失,还给会计领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三、企业管理会计变革与创新的主要途径分析

(一)充分了解管理会计变革的影响因素

人员自身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对管理会计部门的管理力度,需要提高对企业管理层的高度关注,及时分析当前管理会计变革的主要影响因素:会计人员自身因素,公司的管理人员积极进行了管理会计变革,在创新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主动了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但是由于人员自身因素的影响,部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在进行了管理会计模式变革之后,部分的领导没有及时意识到管理会计变革的必要性,会计观念不够先进,所以必须要重视人为因素对管理会计变革产生的影响。

(二)积极创新管理会计模式

加强对相应管理模式的及时完善,管理会计的变革和创新都是企业顺利进行的主要保障,为了提高企业管理会计水平,需要及时完善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加强及时创新,积极更新管理会计的模式和具体内容,所以为了促进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需要对相应的管理会计知识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创新,及时对相应的管理会计知识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及时摒弃传统的管理会计观念,但是由于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过于繁琐,专业知识内容很广,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会计管理模式等,会计专业的知识涉及面很广,所以在实际学习中要积极创新管理会计模式,及时意识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从而促进了企业管理会计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积极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在网络时代下,需要意识到综合素质对管理会计产生的影响,积极引进一些高素质、技术性更强的人才来任职会计人员,积极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积极了解企业管理会计的具体情况,注重人才培养,将人才培养作为企业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充分的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时还可以对企业管理会计的效果做出科学有效的分析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现状,还促进了管理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对企业未来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四)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

掌握技术因素对管理会计变革的影响。技术是促进企业管理会计顺利进行的主要推动力量,同时还引进了新型的管理技术,由于当前技术不够先进,因此企业要想更好的确保管理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还需要将先进技术及时引入管理会计过程中。技术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企业的管理会计变革活动受到了影响,没有及时根据企业现状来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在不了解企业现状的基础上,没有将技术发挥出相应的作用[9]。在新时期下,必须要认识到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在管理会计的过程中要积极将信息技术将管理会计更好的结合起来,充分的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创新管理会计模式,加大对大数据的运用力度,将信息技术、大数据更好的运用在会计核算、会计系统的管理环节,提高预算能力,积极进行有效的会计核算,充分体现管理会计过程的透明化和科学性。

四、结束语

积极加强对会计管理体系的有效完善,同时对相应的规章制度作出及时优化,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更好的适应国际化的发展需求。了解当前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充分了解管理会计变革的影响因素,积极创新管理会计模式,需要对相应的管理会计知识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创新,及时对相应的管理会计知识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促进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黄静如,陈晓玲.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创新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2]武玲玲,张立火,刘三明.成品油销售企业管理会计变革与创新研究[J].商业会计,2017.

[3]徐国栋.制造业企业中管理会计的技术变革与创新研究[J].工业经济论坛,2016.

篇2

的贡献。

一、从价值增值的层面为企业发展提供为科学的战略决策依据

供给侧改革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和经济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动我国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将会以此为指导,做好现有经济结构的优化,不断调整传统产业的结构比例和发展方式,鼓励和推动市场需求较旺的产业,引导过剩产业实现优胜劣汰,实现我国供需平衡。在此背景下,企?I都要积极参与到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中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供给侧改革形势,做好调整和优化,以此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管理会计适应供给侧改革,需要从管理会计的供给端做好分析和研究,为企业发展搜集更为丰富详实的市场信息,研究和判断所属行业的供需现状、市场饱和程度、产业拓展空间和创新维度。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最为科学的决策依据,确保管理者能够真正站在更高的位置去思考和研判,以此来推动企业自我调整和发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企业管理会计一定要转变思路和方法,不能再仅仅盯住企业的经营收入和利润,不能只看眼前的收益。而应从经营管理的质量和未来发展来研判企业更高的价值增值,让企业能够形成更为健康的发展机制,实现自身发展壮大与市场需求的正对称,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管理会下从价值增值的层面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最为科学的建议和策略参考。

二、立足管理控制视角来推动企业管理经营创新发展

从供给端来综合考量管理会计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功能,管理会计不能只关注企业的商品经营,也应将视角延伸到企业的商品经营的之外更广的范围,管理企业的资本环境,研究企业环境经营的策略和具体途径。管理会计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主要主要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成本导向型,另一种是收益导向型。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更多强调要从供给端来发力,从行业发展和市场整体形势进行分析和判断,做好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由传统的环境成本需求管理向新时期国家大力推行的供给端管理转变,以此来更好地优化产业,调整经营和发展模式。传统的管理控制更多的成本导向,想方设法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从采购到生产,再到销售,最大限度地去较少成本支出,或者节约成本。这种思维源于商品经营环境的思维和管理模式,对于一些重资产的企业来说,很多都是从这个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到与之相匹配的方法和策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产能过剩的时代,供需关系已经成为影响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环境承载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构建环境友好型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成为新时期最为重要的经营发展理念,也是衡量企业社会价值的重要砝码。向收益导向型管理转变,能够根据市场供需发展变化来量化企业的综合收益,满足市场发展需要,向市场需求更为旺盛的产业调整,提升企业的直接收益。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企业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保护环境,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从供给端做好管理,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洽。企业会计管理需要做好思维转变,不断创新研究,推动企业管理经营创新发展。

三、以信息化创新驱动来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发展

篇3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家关于经济与财务的法规制定越来越健全,银行内部的相关检查更加严格,且各项制度得到了逐渐的完善。在此全新的形势下,央行以及其各个支行的会计财务管理逐渐走向了规范化,但是其中仍旧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就现今形势下央行会计财务管理当中存在的内部管理漏洞以及会计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且据此给出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央行 会计财务 财务管理

引言:会计财务管理是各个银行内部管理当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在现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财务的管理不仅对于企业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对于银行而言更是重中之重。央行根据现今的发展形势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严格其内部的会计财务管理。但是,央行会计财务管理中仍旧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本文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一、央行会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管理存在一定漏洞

央行制定了市场运行的相关规章制度,但是并未对内部的会计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相应限制与规范,即并未出台针对内部会计财务管理人员的制度。由此,央行内部存在着部分操作并不规范、不正确的会计财务人员。央行内部会计财务人员通过不正当的渠道获取利益属于违法行为。该情况在现今依然存在,主要由于央行内部的管理者在法律意识方面存在缺失。

(二)会计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央行内部的会计财务管理人员由于存在着不规范、不正确的操作,会为央行造成严重的财产浪费与流失。个别会计财务管理人员对央行内部的财务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出现了胡乱开发单据的行为。甚至个别会计财务管理人员在核实单据,核实银行收支情况时缺少相应的监督,出现核实错误,造成银行财产流失等情况。

二、新形势下央行严格会计财务管理的主要措施与建议

(一)完善内部管理

1.规范会计财务管理。

央行在新形势下对会计财务管理进行规范时,要严格按照新颁布的《会计法》而执行[1]。通过《会计法》的保障,央行能够健全内部的管理措施,明确会计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规范会计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使所有的会计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在法律与制度的双重约束下完善内部工作的程序,提高工作水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央行严格会计财务管理属于规范内部管理。内部管理的重点在于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达到规范管理的目的。首先,应该针对现今的现今网络中出现的会计财务核算等问题制定相应应对措施,建立岗位制约、岗位轮换,以及重要事项审批等[2]。其次,应该创新央行的会计财务管理手段,积极学习并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对内部会计财务管理的检查力度。

3.全面加强会计财务管理工作。

首先应该加强银行预算编制的制定,确保其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由此实现银行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要严格按照预算实行会计财务资金的运用,尽量避免超预算、挪用资金等情况的出现。再次,央行需要加强内部会计财务管理当中,除了预算资金以外的各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有效性与规范性。

(二)加强央行会计财务队伍的建设

1.通过培训提升会计财务人员素质。

央行要积极安排其内部的会计财务人员参与进修与培训,使其在进修和培训的过程中接受最先进的理念、最有效的会计财务管理方法、最有利于银行发展的财务思想。同时,央行会计财务管理人员在进修与培训的过程中,要积极利用信息化学习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将其逐渐转化为实践经验。

2.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监督管理。

央行应该建立相应的会计财务人员监督管理机制,保证会计财务管理人员能够积极做好资金的预算、收支审计、票据核对等工作[3]。在发现财务漏洞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或者解决,保证央行的会计财务管理水平有所提升。在监督的同时亦采取有效激励机制,使会计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具有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

结论:综上所述,现今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包括央行在内的各大银行均加快发展的步伐,跟随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以获取更加有利的发展机遇。央行在此过程中需要正视存在于会计财务管理当中的不足,并且财务有效的应对措施予以解决。通过提高内部会计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市场经济竞争实力,在全新的形式下获取更加长足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东旭,邓亚丽.央行会计标准、利润分配政策和财务实力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4.07(11):118-124.

篇4

关键词:管理会计 企业 体系建设

管理会计体系是建立在科学管理理论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基础之上的。20世纪初,伴随着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尤其是在企业大规模进行实践后,极大提升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不断挖掘其生产潜力,量本利分析法、标准成本法、差异分析法等科学管理分析手段都逐步被引用到会计工作中来,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逐步形成了管理会计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管理会计在理论和具体操作中逐步系统化,也渐渐从会计整体中分离出来,成为同财务会计并驾齐驱的会计分支,在协助管理层完成战略决策、制定合理经营目标、搭建完善绩效考核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一个完善、有效的管理会计体系应当包括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业绩评价系统等等子系统,因此,管理会计体系会受到来自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治理情况等各类因素的共同影响。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会计体系,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丰富、准确的信息用以完成经营管理决策,同时能够在管理会计各类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完成对经营数据的评估,找到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的良好办法。

一、企业有效开展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措施

(一)对管理会计所涉及的岗位进行科学设置

在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初期,必须针对管理会计所涉及的岗位进行科学设置,将人才培养模式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仍然应该放在合计核算环节,并且会直接受到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影响,唯有在企业经营状况趋于稳定之后才有转换未管理会计的基础。也就是说如果企业不具备丰富的在核算会计中积累的经验,就直接过渡到管理会计工作是相当困难的。鉴于此,企业在推行管理会计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首先从企业总体上进行规划、布局,需要将岗位设置、管理会计人才引进、培养等环节相互结合,并在充分分析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岗位设置进行科学设计。客观来看,目前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依然是通过高效为社会输送相关专业毕业生,然后去到企业首先进行基本的会计核算方面的实践,通过企业的慢慢培养和自身经验的积累,逐步向管理会计人才的目标靠近。可以说,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成本,未来企业和社会相关部门应该共同思考有关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如何更好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问题。

(二)加快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

对企业来说,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各部门、员工的实际利益,因此,大多数企业的构建绩效考核体系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客观上也制约了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和推进工作。唯有在科学设置岗位,完成人员配备之后,才能逐步形成一个以明确目标为导向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管理会计体系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效用。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之中,企业员工往往认为绩效考核工作只是人事部门的内部工作,跟财务部门关系不大,其实,这一认识是十分偏激的。财务部门汇集了企业多方面的信息,能够直观体现出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鉴于此,建立以财务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体系,更好地推动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帮助企业创造更客观的价值,是十分需要财务人员的积极参与的。

(三)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随着科技发展的步步深化,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如果还像过去那样依靠传统的人工进行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将不利于企业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提升,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市场份额。可以说,强化信息化建设,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各项职能作用,将成为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历史沿革来看,管理会计的发展经历了多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主要包括手工记账管理、办公软件excel记账管理、简单总账软件管理、财务一体化管理等等。面对未来新的发展环境,企业可以将重心放在财务与业务的体系化会计管理模式之上,客观来看,这也是企业在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为实现全面信息化建设所必须经历的必然阶段。在企业实现高水平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需要一支专业水平扎实的财务人员队伍,并且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将与日俱增,并在其知识结构方面也将提出新的要求。可以说,合理、规范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在人才培养、内部控制建设、企业发展战略等各个方面进行多方位的考虑。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完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培育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然而,我们必须客观看到,完善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同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需要企业管理层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支持,也需要整个会计理论界、实务界的共同推进。与此同时,由于管理会计体系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较短,我国企业还可以尝试借鉴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力争早日实现自身管理会计的突破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国华.管理会计体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24

篇5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不断发展,理论知识也不断更新与创新,体现在财会学科方面,表现为财会学科核心课程的分解与整合。财会学科核心课程分别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在财务课程的不断改革创新过程中,每门学科的专业性变弱,取之的是综合性,其外延不断的扩大,使得四门学科之间的交叉部分越来越多,其内涵不断被调整。 实践而言,财会工作也在其学科分解整合的大背景下走向趋同。因此,研究财会学科核心课程之间的分解与整合,不仅对研究财会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财会实践工作也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鉴于此,本文浅析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四门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关系和实践整合。

二、财会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

从产生与发展历程分析,财会理论与学科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委托理论的直接影响。比如理论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理论影响着财务会计的发展,各种数学模型、组织理论与计算机技术则对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造成影响。 财务管理则与数理经济学和应用数学关系密切。

三、财会学科核心课程之间的区别及联系

(一)财会学科核心课程的独立性

财会学科核心课程相互联系,但从定义及各学科侧重点而言,四者之间是有所区别的:

从定义而论,财务会计作为现代企业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侧重于企业的资金运动的核算与监督,通过一系列的会计程序,为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相关人士,如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财务会计侧重于会计的核算方面,通过基础的会计工作来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管理会计成为“内部报告会计”,

管理会计的演进是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行的,与财务会计不同,管理会计是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侧重于管理决策这一方面。相比财务会计,其内涵进一步被扩大。

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一部分,笔者认为,成本会计应该是管理会计中侧重于财务会计的一部分,是比较微观的学科,侧重点十分明细,专指企业经营成本的核算,成本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目标是帮助建立有利的成本控制方法,能够估算、降低成本与改良品质,跟踪和控制产品和服务成本。

我国会计学科设置中,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是并列在管理学中的工商管理学科下,可以理解为财务管理学与会计学并列在同一学科层次。会计学是一门经济信息的计量、确认和报告的学科,会计所从事的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汇总报告,它的目的是向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据以作出投资决策的信息;财务管理学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直接对企业价值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所行使管理,主要涉及投资预算、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的决策管理,两者息息相关,不可分离。

四、四门课程的有效整合

鉴于上述关于会计课程四门核心课程的关系,四门课程的有效整合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当前对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协调关键之处在于理清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系统的角度强调四门课程的区别及互补性。

首先是关于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效整合。成本会计应该是侧重于成本的计算方法,至于关于成本控制与分析应该由管理会计课程来完成。笔者认为,成本会计应该与管理会计相分离, 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其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但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不管是从内容、标准还是功能方面都应该以成本会计为基础。因此,关于成本的计算或者说是成本构成的核算方法,应该通过成本会计课程去学习,而关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和未来成本的预算应该通过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来学习。标准成本制度作为成本控制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预算管理的必要手段,所以这是必要的重复,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有必要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详述,而财务管理对此简单提及即可。

比如产品成本计算中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主要为财务会计编制损益表,其结果也会制约资产负债表的结果。而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主要是作为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的基础。当然变动成本、标准成本、作业成本最好要与财务会计的成本数据分离,同时还要关注它们的衔接。在同一资料库中可以生成多种成本数据资料是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在协调处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关系方面,应该考虑两者的性质, 财务管理性质在于宏观决策,重在对会计技术方法的应用,而管理会计侧重于对会计技术方法和基本原则的介绍。 比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资本预算的方法(如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 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和存货控制模型这类知识应该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财务管理会计应该是在这些管理和方法基础上,主要阐述证券股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授这些方法在财务上的应用。

在具体协调方面,协调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内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具体划分如下:经济批量、短期决策、销售预测、利润预测、经营预算、经营杠杆、预计利润表划归管理会计。而将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现金预算、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现金流量表、专门决策预算、经营杠杆以及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划归财务管理。

再次,在协调处理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方面,笔者认为,财务管理应将重点放在对这种方法的讲解上,成本会计则应把重点放在如何使用这种方法对成本进行分析上。成本分析属于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一个重复点,比如因素分析法。生产成本的计算及会计处理在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中都有讲述,笔者认为财务会计应将重点放在会计处理上,而成本会计则应将重点放在成本的归集与分配等计算工作上。

五、结论

最后,关于会计学科四门核心学科的有效整合切忌创造一个新系统,用这个新系统来囊括这各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在考虑成本会计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时,不能只以静态的眼光看待问题,还应从动态的角度加以考虑。各门学科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教W内容也应不断更新, 将成本会计课程简单合并无法使学科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教学的角度而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内容的衔接,要贯彻成本会计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思想。

参考文献:

[1]牛彦秀.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2016.

篇6

关键词: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逻辑起点;价值增值;

作者简介:屈晨晨,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实务。

20世纪初期,泰罗的科学管理引入会计学领域,科学管理理论促进了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并在这次分离中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从管理会计的研究现状来看,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际需求,主要原因在于成本管理会计研究一定程度上更侧重于方法研究,而理论研究一定程度上相对滞后,以至于到目前为止,成本管理会计仍没有一套完整的、能够指导管理会计实践的理论框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想要有一定的进步,就必须形成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本文将从价值增值为目标这一新的视角对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进行重建。

一、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构建的必要性及研究现状

20世纪以来,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2014年,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管理会计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掀起了成本管理会计研究的热潮,但是目前成本管理会计仍没有一个具有指导性的理论框架,管理会计的发展缺乏理论基础,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就无方向性。所以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会计的历史沿革

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传统的管理会计阶段。成本管理理论是在l9世纪20年代后期提出的,但成本核算出现在15世纪,所以这一阶段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严重落后于实践,这一现状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此阶段是传统的管理会计阶段。(2)现代管理会计阶段,始于泰勒制。对于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余绪缨1983[1]年将它划分为两大阶段:一是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管理会计主要以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主要内容,把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析等方法纳入会计学科体系中,它们都是通过比较严密的计算得出结果,主要关注材料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设备利用率等指标是否提高,目的是找到生产成本降低的方法,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的管理会计。二是决策性管理会计(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这一阶段,以正确的经营决策为导向,企业尽可能提高企业内部生产和各个方面的工作效率。

胡玉明教授于2004年将管理会计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2]:(1)追求效率的管理会计时代(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率”,它强调的是把事情尽量做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2)追求效益的管理会计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强调的效果,以目标为导向,追求效益最大化。至此,管理会计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的管理会计结构体系。(3)管理会计反思时代(20世纪80年代)。管理会计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的许多引人注目的新进展都是围绕着管理会计如何为企业“价值链”优化和价值增值提供相关信息而展开。(4)管理会计主题转变的过渡时期(20世纪90年代)。这时,管理会计的主题已经从单纯的价值增值转向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上。

成本管理会计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几次事件有:1911年,美国工程师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3],提出了“以计件工资和标准化工作原理来控制工人生产效率”的思想,这是企业管理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企业在内外部管理中都深受影响,它把企业管理推向了科学化。随后,会计学应用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技术方法,他们的应用使企业的成本计算更加严密,提高了成本管理在企业的地位。194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程师麦尔斯提出了“价值工程”[4]概念,要求用最小的成本进行企业产品的生产、革新,以保证产品性能的情况下降低成本的方式来加大企业的价值,这是控制成本的思想逐渐成熟的表现,成本管理意识已经占领企业管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1954年,英国管理学家P·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5],以企业目标为导向,通过成本管理来实现目标,这又进一步推动了成本管理思想的发展。20世纪末,作业成本计算法研究全面兴起。2005年1月,《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R.卡普兰的文章《时间驱动的作业成本法》[6]。

(二)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构建的必要性

成本管理会计起步于西方,我国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是在西方研究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国的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普遍落后于西方。到目前为止,我国成本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仍然还停留在寻求成本管理方法上,对于成本管理会计的深入研究还未展开,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还很薄弱,这对于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很不利的,没有理论的基石,成本管理会计很难快速发展,并且发展方向有可能也会有所偏差,所以对于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术界已开始积极学习西方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发展,如余绪缨先生的西方管理会计基本原理与方法,在会计专业教材中也纷纷出现《管理会计》教材。研究西方的成本管理会计方法相对较多,如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以及平衡记分卡等,已经形成的理论和方法只是对于西方成本管理会计的普及和推广而已,虽然这些理论和方法在我国也取得一些成效,但是毕竟它们的出现并不是以我国企业为依托的,而我国的市场、制度、环境等因素与西方有很大差异,引进西方的方法要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一步对方法进行创新和发展,但是方法的背后要有成熟的理论指导,才能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所以必须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形成的特殊的企业形态来研究我国的成本管理会计,才能使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更加有效,也使得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更加有意义。

(三)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构建的研究现状

成本管理会计在我国发展比较晚,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还不完善。

首先,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定义没有明确,对于其定义至今没有达成统一的结论。对于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解释的争议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是从理论概念角度,二是理论要素角度。从理论概念角度,王棣华[7]认为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对一系列相关的基本理论概念进行汇集,从而梳理出逻辑,形成成本管理会计框架。从理论要素角度来说,陈骏[8]认为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应该由管理会计理论的一系列要素组成,理论框架的构造其实是理论要素如何排列的问题。颉茂华[9]认为管理会计理论框架要以理论诸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基础,再进一步逻辑推理形成成本管理会计框架。

其次,对于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逻辑起点的争论,目前有四种观点:(1)本质起点论。王棣华、陈骏等人认为学科理论的本质是其他理论要素的基础和统领,所以把本质放在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起点,从而进一步发展其他理论要素,这样逻辑比较清晰,思路比较明确。(2)对象起点论。管理会计首先应解决的是对象问题,知道管理会计为谁服务,才能有目的地展开研究分析,管理会计假设之间的关系也就能够理顺,能够进一步确定管理会计的目标(孙茂竹,2002)[10]。(3)目标起点论。美国会计学会于1972年提出管理会计目标是管理会计最基础的概念,管理会计实务和理论都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孟焰和孙丽虹[11]提出管理会计的目的是企业管理者制定合理的战略和经济目标,为实现企业最终目标做出各种合理的决策,它符合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全部条件。颉茂华认为以管理会计目的为逻辑起点,能够使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形成一个严密的、首尾一贯的理论体系,不互相冲突,且相互依赖。(4)成本起点论。李玉周、聂巧明[12]等认为成本信息的生成维度是管理会计最本源的问题,是管理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理论框架是把复杂问题进行抽离、分类和系统化,形成了清晰明确的理性认识,可以对某种学科的理论或学科体系进行界定。成本管理会计框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指导成本管理会计的实践,为成本管理会计学科体系建设增加说服力,把成本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思想进一步凝练和结合,为实践指明一个清晰的方向。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统一是成本管理会计能否长足发展的基石。

二、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构建的逻辑起点分析

(一)本质起点论、对象起点论和成本起点论的局限性

1.以本质为起点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缺乏实践方法的考量

本质是一个纯理论的哲学问题,是指对成本管理会计特有的质的规定。以本质为起点构建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是从理论到理论的逻辑推理,缺乏实践的支持,可能会导致理论指导实践时产生偏差,也就是理论脱离实际,不利于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

2.以对象为起点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逻辑论证不够充分

成本管理会计的对象是成本管理会计工作的从业者,成本管理工作是管理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一部分,对象是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确定的,所以以对象为起点,会造成逻辑的不通,把对象作为起点构建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理由不够充分,所以不能将对象作为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3.以成本为起点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不全面

成本管理会计的核心已经由原来的成本的收集、加工和处理转变为以管理为中心。2014年财政部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我们的会计标准建设以及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实务,考虑外部投资者、社会公众和外部审计较多,而服务内部管理决策不够,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为企业等单位发展提供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要切实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所以目前成本的概念在不断扩大,以成本作为逻辑起点来构建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不符合逻辑起点定义中基本单位的要求,并且它对业绩绩效评价难以兼容。所以成本不能作为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二)以目标起点论为逻辑起点的必要性

首先,企业经营管理的起点是经营目标的确立,虽然目前企业管理的目标包括利润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各有利弊,但是企业的管理行为都是依据这些目标进行的,因为有目标才有方向,企业就是通过战略目标形成了一个个小目标,一个个小目标的达成,形成了企业最终目标的达成,目标是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始终的,也是管理决策一贯坚持的。所以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起点应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致。

其次,成本管理会计的目标是其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决定着成本管理会计的本质和职能,符合逻辑起点的要求是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它能够使逻辑首尾一贯,整个逻辑框架体系建立在目标的基础上,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所以以目标为成本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是合理的。

三、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构建的主要内容

首先,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应当明确成本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本文支持目标起点论,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目标,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确定的目标应与之一致,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原则,所以应以企业价值增值为起点。其次,理论框架包含的信息应该比较完整、全面,以便指导企业实践中遇到的成本管理问题,所以要把成本管理理论框架构建得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2001年,胡玉明教授提出以核心能力培植为主题的管理会计基本框架更加符合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定义与要求。胡玉明教授认为核心能力可以视为核心技术、企业管理能力和集体学习的集合,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如何为企业核心能力的诊断、分析、培植和提升提供相关信息自然而然地成为21世纪管理会计发展的主题[13]。胡玉明教授提出了财务维度、顾客维度、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和企业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维度,财务维度是最终目标,顾客维度是关键,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是基础,企业学习与成长是核心。

(一)财务维度

内容包括:财务会计、现金流量会计和无形、间接效益评估,目标是价值增值。胡玉明教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财务维度的必要性,首先指出利润仍是企业的财务目标,从而说明财务会计的重要性。其次,针对利润为企业财务目标的缺陷,指出现金流量的重要性。最后,指出传统会计对财务效益太过偏重,对管理会计重视不够,强调了考虑间接效益和无形效益的必要性。

对于以核心能力培植为主题的管理会计基本框架的财务维度,本文提出以下观点:(1)财务维度中包含的无论是财务会计、现金流动会计还是无形、间接效益评估都是根据已经发生的事项与交易中形成的会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的,它总的来说是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的问题,属于财务会计范畴,对于过去事项与交易的处理不能产生价值增值,所以在此维度上提出以价值增值为目标不准确。(2)现金流量的确认与计量本身归属于财务会计范畴,报表中包含现金流量变动表,它能够反映企业的现金流动情况,所以单列现金流量有些重复。(3)间接效益和无形效益具体包括什么?评估方法是什么?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如何?

根据财务维度的特点与性质应将财务维度分为成本预算会计、成本会计和成本评价会计。成本预算会计是根据企业过去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结合当前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经济制度等进行成本预算,为企业控制成本、经营管理和绩效评价提供依据。成本会计是对过去的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和记录,为内部管理提供管理决策信息,为外部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成本评价会计是对会计期间的成本管理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预算成本和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比对,得出成本管理的数字结果,为成本管理质量提供定量的评价。

(二)顾客维度

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市场战略对利润影响的研究。指出企业必须关注“市场份额”“顾客留住率”“顾客获得率”“顾客满足程度”“顾客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等指标。通过企业的市场战略产生的一系列决策对利润的影响程度,来判断企业在市场中所占的地位,或者说市场竞争力。(2)质量成本会计。也就是从会计角度来分析质量与成本的关系,从而判断企业产品质量成本。(3)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会计。指出企业对成本的考量必须横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4)环境管理会计。把环境投资成本效益也考虑在内,提出环境投资成本效益评估和环境业绩评价。

顾客维度的设立可能会造成逻辑的混乱,因为顾客是企业外部人员,不受企业管理控制,企业只能通过产品质量的提高、服务水平的改善和企业外在声誉的维护间接吸引顾客,或者造成顾客的流失,所以在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中不应当出现顾客维度的划分。胡玉明教授指出的“市场份额”“顾客留住率”“顾客获得率”“顾客满足程度”“顾客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等指标应该属于财务维度中成本预算和企业内部业务流程考虑的问题,顾客维度属于外部变量,企业自身管理是无法达到效果的,对于顾客维度的这些指标是反映在其他维度中的,所以单列顾客维度逻辑不通,顾客这一维度应当去掉。

(三)企业内部业务流程

这包括研究开发过程、经营过程和售后服务过程。(1)研究与开发能力评估,是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来拓展新市场和新顾客,留住老顾客,保证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2)作业成本管理会计,这是企业与顾客直接接触的过程,包括向顾客出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全过程。(3)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充分利用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包括顾客已有的需求、新的需求、企业内部经营的资源,整合一起,充分协调,合理分配资源,完善资源计划,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一维度包含了企业从开发到售后的内部管理流程的全过程。

(四)企业学习与成长

胡玉明教授认为此维度包括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行为会计和激励机制与管理报酬计划。其中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是为了评估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是否有效,因为人力是企业很大的一笔财富,要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学习与价值的提升。行为会计使管理会计信息对企业组织行为的影响效果达到最有效。激励机制与管理报酬计划是对人员管理和组织安排效益的一种激励手段,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最大化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使他们和物质资源一并发挥最大的作用。

企业学习与成长中行为会计比较抽象化,它的计量对象模糊,并且计量的方法该如何确定将是一大问题,行为会计很有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很难执行下去。行为会计中提到的对人的行为施加积极影响,通过激励机制与管理报酬计划就可以实现,并且通过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可以对员工的行为和激励结果进行评价。

篇7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管理;信息化;发展;研究

0、引 言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住房制度改革的产物。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在取消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过程中,在全国推行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同时挂牌成立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1、住房公积金的特征

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的初衷是解决城镇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问题。住房公积金核心体现在“公”字,它对所有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每月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住房公积金并汇缴至指定机构,让暂时无住房需求的职工让渡资金使用权并从中获得固定收益,而需要解决住房的职工则可获得资金使用权并承担政策性利息费用。这其中承担资金流入流出即资金流管理的机构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作为承担资金运作职能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行政上定位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的事业单位”,隶属于地方政府,而其所从事的业务本质无异于金融业务。无论是在组织机构设置还是管理模式方面,它已和商业银行类似,堪称“准金融机构”。

2、住房公积金管理信息系统现状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业务迅速更新和拓展,要求中心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覆盖全市(含县、市、区)的住房公积金网络管理系统,以适应新形势下业务管理的需要。

住房公积金中心信息化建设可以按照时间分为二个主要阶段:最早是1997年-2000年,网络应用环境还不成熟,住房公积金中心的业务仅是简单记录住房公积金帐户的基本信息,所以当时信息化建设也只是采用了单机版的程序,用COBOL,DBASE编的程序就可以应用。

政策带来集中整合。2000年以后,国家开始重视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建设部着手整合全国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建立了以社区城市为中心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这样大规模的整合自然会带来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原有县级市中心的大量数据与资金统一到设区城市。对于如此大的用户量、如此大的吞吐量和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显然单机版软件已无法承载,而且随后建设部启用了监管系统,要求所有住房公积金中心与其联网。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简单的电子化和系统网络化的阶段,随着各设区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发展,如何对原有住房公积金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合理的扩充和改造,使之有能力为广大住房公积金缴存单位与个人提供更加全面、快捷的服务,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持续提升管理水平已成为住房公积金管理者面临的另一课题。青岛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李雪燕曾谈到,信息化没有战略规划、信息化行业标准缺位、信息化层次低、管理过于粗放、缺少信息化专业人才是制约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信息化建设的五大问题。

(1)信息化没有战略规划

住房公积金信息化战略规划,作为住房公积金业务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描述如何有效、经济、规范、连续地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对住房公积金信息化建设从组织目标、总体策略、实施步骤、关键技术、相关规范、人员培训、信息化阶段划分及费用估算等方面做出的总体谋划。目前多数设区城市住房公积金信息化没有战略规划,出现重复和无序投资现象,仅限于单独开发一些信息系统,系统发挥效能有限,生命周期短,难以满足住房公积金业务发展要求。

(2)信息化行业标准缺位

住房公积金信息化首先必须标准化。标准化不仅包括数据的标准化,而且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通信设备、网络、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等都必须实现标准化。目前,各城市住房公积金应用系统自成体系,行业内缺少统一协调,应用标准不一致,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程序开发环境都不一致,数据的定义也是五花八门。这不仅造成信息技术的重复建设,而且系统开发及运行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信息化层次低

对住房公积金机构调整引发的区域范围内的数据大集中仅限于表象的物理集中,模拟手工处理流程来处理交易和输出格式化信息,没有对内部业务活动和流程进行深化,还欠缺对数据的深层次整合、分析、挖掘和利用等深入的工作。

(4)管理过于粗放

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应该是模式调整和技术方案推进的良性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互为条件,互为因果。我们常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在这一互动过程中,良好的积极的管理依然是整个过程的主角。但在住房公积金信息化过程中,各城市往往疏于管理,过于依赖软件开发商和技术部门,或者是技术和业务部门,管理者在其中的角色分量过轻,新的管理理念不能融入到技术开发过程中,管理和技术相分离,信息化起点低,视域窄,费时费力,只是电子化的推进和提升,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

(5)缺少信息化专业人才

住房公积金信息化的实施需要既懂现代管理知识,又懂住房公积金业务,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信息化项目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行业这方面的人才非常匮乏。事实上,我们不少城市住房公积金信息化建设失败的原因不在于软硬件设施,而在于内部力量不足,实施与执行的能力弱。

知易行难,对于比较成熟的行业来说,一般都有专门的机构或者大学相关专业去研究相关标准和规范,比如金融系统。但是住房公积金在全国还是空白,还没有机构或专业去研究它。而且由于住房公积金发展历程并不长,除了北京、上海等大的设区城市外,中国大部分的中小城市住房公积金中心还没有完善的专职的IT部门,形成研究团队并不容易。所以目前系统只是由住房公积金软件公司负责研发,投入成本很是巨大。

据了解,在2000年,全国约有1000余家住房公积金软件服务商。然而由于住房公积金系统软件极为专业,业务性极强,软件服务商不仅要编制程序,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和研究政策层面的信息,要具备对现有业务流程模式进行改革、为中心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因此,大浪淘沙,到了2007年,全国住房公积金软件服务商已经仅lO多家,而比较有规模的也只有3-4家。

3、住房公积金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3.1住房公积金管理信息系统所确定的主体

随着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推行,住房公积金资金归集量越来越大。中心负责住房公积金的归集、支付、核算和编制使用计划,承担着住房公积金的贷款风险,并保证住房公积金的安全增值,接受财政监督、群众监督,这就确立了中心是住房公积金信息系统的主体。由于许多中心由承办银行代为记录住房公积金明细帐,银行体系核算方式与中心不一致,银行所用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心,若要根本满足中心信息化的需要,就必须以中心为主体进行软件的开发设计。

3.2住房公积金管理信息系统核算体系

目前住房公积金管理信息系统核算体系一般采用三级核算:中心一单位一个人。由于住房公积金性质为个人所有,并且随着住劳公积金覆盖面的扩大,个体、自由业者等也可以缴纳住房公积金,这势必逐渐形成二级核算:中心―个人,但由于现在的三级核算可减少中心相应的工作量,方便中心的管理,所以在今后很长时间内住房公积金的三极核算体系仍将存在。

3.3住房公积金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新要求

住房公积金信息标准:应该符合国家建设部监管系统的需要;应按国家建设部制定的统一数据接口标准,建立对外数据接口,能够将有关数据实时传送到省监管机构和建设部联网。系统功能应符合国家建设部的有关规定;财务部分应符合国家财政部的要求;业务操作流程、功能模块应当合理,符合中心实际工作流程。

住房公积金数据统计分析:目前所用系统只能对业务数据进行简单汇总统计,开发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信息系统应强化统计分析功能,这是数据深加工分析的发展趋势,也是提高数据可用性的必要条件。新系统应包含或外挂相关统计分析软件,针对多年积累的住房公积金数据库,结合国民民经济指标数据尤其是住房产业指标数据,利用现代统计理论和技术建立各种数学模型。对重要报表指标的历史沿革,新系统须按不同时间段加以区分,形成时间序列,从多年来的变化分析其规律,得出对未来趋势的预测结果。

住房公积金数据的处理:应积极借鉴商业银行住房业务数据处理模式。这是因为各商业银行的住房业务业务数据处理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能适合市场运行的模式。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积极借鉴其成功经验,从更广的角度、更高的层面对住房公积金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及处理。

住房公积金信息共享及:完善信息共享及制度是强化住房公积金服务职能和提高其数据可用性的直接体现。住房公积金属于社会保障范畴,个人缴纳住房公积金的信息是个人信用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住房公积金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应该包括三层:第一层,提供给国家有关机构(如央行)建立个人信用信息;第二层,为全国各中心之间交换个人住房公积金相关信息;第三层,与其他个人信用信息(如个人社保信息)进行信息交换,以便解决个人住房公积金信息失真的情况。

3.4推行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是构建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会计体系。一直以来,这是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管理会计以强化内部管理为目的,以业务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业务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责任考核评价。因此,在住房公积金信息化过程中,应考虑建立一整套管理会计的规范,构建现代管理会计的体系框架。这既是一个管理模式探索的过程,也是将这一管理模式信息化的探索过程。

3.5做好信息化人才储备

信息化绝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管理创新工程,因此需要既懂管理科学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来领导、组织并承担有关规划、设计、实施、运作等复杂工作。信息化首先要“化”人,信息化建设首先是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因此,必须做好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应鼓励或明确要求科技人员参加信息管理师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尽快建立起一支既懂管理又懂业务、信息技术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4、结束语

由于各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实际工作情况存在差别,这需要我们实事求是,区别对待自主开发和购买住房公积金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所遇到的问题。住房公积金管理信息系统在中国实施的时间还不长,各种规范标准还不统一,加之系统的复杂性,要求管理中心必须针对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以提高管理中心的工作效率,更好地保障住房公积金缴纳人的权益。

参考文献:

篇8

对标中央建筑企业上市公司经营结构;

对标中央建筑企业发展战略。

基本情况与经营结构对比分析

通过对标中央建筑企业基本情况(见表1)与上市公司经营结构(见表2)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企业历史沿革是影响企业发展现状的重要“基因”,各家中央建筑企业的传统业务、组织架构都与历史沿革有关。

二是各家中央建筑企业都在各自传统领域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都在从传统领域向“大建筑业”拓展。

三是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入,各家中央建筑企业都提出了“国际化”战略,加快进入国际市场。

结合经营结构对比及对标中央建筑企业2013~2014年的运行状况(见表3~表7)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各中央建筑企业已经从传统的施工领域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逐步成为具有综合服务能力的工程承包商,但工程承包仍然是各中央建筑企业最主要的业务,收入平均占比为83.8%0建筑业是一个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密切相关的行业,只有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才能避免因某一领域投资规模剧烈变化而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冲击。

二是大力拓展非传统领域。各中央建筑企业开拓非传统细分市场主要有两条路径:通过融投资带动,从投资源头、市场高端进入;调动二级企业积极性,全面进入非传统细分市场。在进入初期,可以通过设立事业部/专业公司,集中优势资源进行重点突破,但要实现全面突破,还是要推动二级单位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三是建立“大海外”的经营格局。虽然中国的建筑企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承包商,但国际化程度亟待提高。从国际业务营业收入总额看,最高的是中国交建的564亿元,最低的是葛洲坝的112亿元,平均收入284亿元。从各中央建筑企业的实践看,加快海外业务发展,需要在全集团范围内配置资源,既要发挥海外专业公司/事业部在信息、公共关系、商务、合约等方面的优势,更要发挥二级企业在人才、管理、资金、队伍、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大海外”的经营局面。

中央建筑企业发展战略对标

中国建筑。中国建筑的战略目标是:一最两跨、科学发展。“一最”——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建筑地产综合企业集团。“两跨”——在2015年跨入世界500强前100强,跨入全球建筑地产集团前3强。

中国建筑坚持“五化”策略,以优化升级为重点,巩固并扩大“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的阶段性成果,持续将“五化”策略向纵深推进。

专业化:打造一批支撑公司效益和品牌的专业公司。

区域化,保证资源在区域层面实现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标准化: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机构成本,统一企业管理内涵。

信息化:提升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业务流程、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获取最佳效益。

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提升集团的国际化程度。

中国建筑已在2012年实现了“两跨”目标,公司将继续保持世界500强前100强和全球建筑企业前3强的地位。2014年,中国建筑行业利润最高的“中国建筑”前三季财报强劲增长,营业收入5660亿元,接近2013年全年,利润达到169亿元。

中国中铁。中国中铁“十二五”期间,即2011至2015年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推进两大转变(从做大到做强、做优的转变,从中国的大企业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转变)、实现二次创业,努力把中国中铁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主业突出、多元并举、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大型现代国有企业,进入国家重点培育的30~5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中国中铁“十二五”期间总体发展思路:坚持以发展战略为统领,全面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水平。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企业结构调整。坚持以项目管理为重点,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坚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为实现发展目标提供资金保障。坚持以科技为先导,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内部控制为保障,提高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坚持以“六支队伍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坚持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龙头,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中铁业务稳步增长。上半年新签合同额达到4110.2亿元,同比增长11.8%前三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4295亿元,同比增长12.38%;实现利润104亿元,同比增长19.24%,综合效益有所提升。

中国铁建。中国铁建的国际业务战略规划要点包括:树立“大海外”经营理念;形成全球主要市场的海外经营布局:进一步加强海外项目管理;创新海外经营方式;加强海外经营风险防范。

2014年上半年,中国铁建新签合同额3898亿元,同比增长13.29%,其中传统核心优势板块工程承包业务新签合同额3221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2.62%,同比增长21.39%。前三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4117亿元,同比增长5.15%;实现利润96亿元,同比增长6.21%。

中国交建。中国交建提出全面推进“五商中交”的战略部署,加快适应性组织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使经营业绩保持稳固。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一是围绕“五商中交”的战略定位,进一步细化顶层设计,明晰实现路径,将公司发展的压力转变为改革创新的动力,全面实现由“工”向“商”的转变。

二是着力激发企业活力,全面推进金融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构建新型管理会计体系,建立健全价值管理体系,将各项战略决策落到实处,实现企业新的发展。

三是着力提升主业竞争优势,发挥设计、施工、装备制造全产业整合的传统业务优势,密切跟踪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经营效益好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积极进入新市场、新业务,推动主业延伸发展,在市场潜力大的重点市;场寻求业务增量。

四是客观分析企业现实问题,迎难而上,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盈利水平,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效益和效能。

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交建实现营业收入2524亿元,同比增长10.83%;实现利润124亿元,同比增长20.61%;资产总额达到4857亿元。截至2014年上半年,新签合同额达到2796.31亿元,同比增长10.56%。

中国中冶。中国中)台战略规划概括为“聚焦主业、做优做强、适度多元、稳健发展”。中国中冶以全球最大)台金建设承包商和)台金企业运营服务商为战略发展目标,以卓越的冶金科研、勘察、设计、建设能力为依托,以工程承包、装备制造、资源开发、房地产开发为核心主业,努力发展集科研、咨询规划、勘察测绘、设计监理、建筑施工、房地产综合开发、设备制造与成套、资源开发、技术服务与进出口贸易于一体,业务板块关联互补、协同效应显著的综合性业务体系。

2014年上半年,中国中冶新签合同额达到1782.8亿元,同比增长62.1%,经营成果大幅改善。2014年前三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1446亿元,同比增长5.37%;实现利润43亿元,同比增长25.62%,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中国电建。中国电建的战略目标是成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和水利(水务)电力工程建设行业国际领先,提供集成式、全产业链、综合性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拥有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质量效益型世界一流综合性建设集团。

为此,集团决定实施转型升级、国际化发展、创新驱动、人才强企、和谐发展五大战略举措。

2013年,中国电建集,团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354位,较上年上升36位;新签合同金额、合同存量均实现25%左右的增长;在国务院国资委组织的2012年和2010~2012年任期考核中获得两个A级考核评价,并获得“业绩优秀企业奖”。2014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62亿元,同比增长10.60%。

中国能建。中国能建以转型升级、国际化、多元化、资源优化、和谐发展五大战略统领全局,以实施调结构、促转型、强能力、提效益为主要任务。

转型升级战略:推进企业产业布局转型升级,推进企业增长方式转型升级,推进企业服务模式转型升级。

国际化战略:优化国际经营网络布局,加快提高独立“走出去”的经营能力,提升对外工程承包业务质量效益,有序开展对外投资经营,逐步实现向跨国公司的转变。

多元化战略:产业相关多元化,产权多元化,经营模式多元化。

资源优化战略:围绕完善总部整体功能推进支撑跨国竞争的核心平台建设,围绕构建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群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围绕弥补短板、扶持优势产业开展对外兼并重组,加强与外部优势单位的联盟合作。

篇9

关键词:多种经营;性质;生产;服务

中图分类号:TD8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c)-0044-02

一、企业基本情况

龙东煤矿多种经营公司成立于是1989年6月,由龙东煤矿借款37.5万元,本公司自筹38.0万元,总投资75.5万元而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副处级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公司的经理由大屯煤电(集团)公司任免,多种经营公司的主要生产区和办公区矿南大院。

(一)企业的历史沿革。公司成立初期,是以服务为主,俗称服务公司,主要是为矿井的生产服务,解决矿井的集体工、家属工和待业者的安置问题。从九七年开始,由于全煤行业的经济形势出现严重滑波,大屯矿区也不例外,致使矿井已无力再承担这部分人员的安置任务,迫使多种经营公司由安置型企业向效益型企业转变。

另外,多种经营公司还参股兴办了徐州天龙稀土有限公司、徐州龙升食品有限公司册,两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

(二)人事管理状况。多种经营公司在册职工380人,退休人员76人,在册职工中全民工62人,集体工309人,内退集体工9人,年应发工资额约为230万元,多种经营公司的人事管理比较复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分为管理:

1、在矿劳务的集体工和临时工。现有集体工190人,临时工15人,在矿从事劳务,其人员的考勤、奖罚、劳保用品的发放由矿劳资科管理,工资由矿和多种经营公司结算劳务费,由多种经营公司发放,劳务费由劳务人员的应发工资、工资附加费和营业税组成,其他如医疗补助每人每月20元,个人代扣款、企业应上交的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均由多种经营公司管理。2、在多种经营公司直属厂工作的人员,又分为两种情况:(1)在没有实行承包经营的厂内工作的人员,如煤场和养鸽厂由多种经营公司按照承包工资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发放工资。(2)在已实行承包经营的厂内工作的人员(其他直属厂均属此列),则由承包经营者按其工作量大小进行计件或计时考核发放工资。多种经营公司则按承包合同规定,承包厂每按排一名全民工或集体工补助该厂175.00元/月,从承包费中抵扣,用以鼓励承包经营者使用全民工和集体工。3、对在公司机关工作的人员,则按矿机关人员的管理办法考勤和开资。4、对从承包厂或子公司(如龙升公司)退回的人员实行内部待岗,按照大屯煤电(集团)公司的文件规定,每人每月支付228.00元的生活费。5、对内退人员按退休人员的办法管理,但由于目前集体工的医疗费没有实行统筹管理,退休职工医疗费则几乎全部由企业承担,随着退休人员年龄的增长,企业负担不断加重,为此多种经营公司也专门制定了退休集体工医药费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以规范医疗费的管理。

(三)技术与质量管理。当前,公司有高级工程师一名,工程师二名,经济师四名,初级技术职称人员11名,人员主要集中在公司机关,各厂的技术与质量管理工作相对薄弱,在生产非标件加工产品时主要依据使用单位技术人员设计的图纸,标准件则采用国家规定标准进行生产,对产品质量的检验主要有三个方面:

1、对委托加工修理的产品,由矿供应部门及使用单位共同验收。2、对标准件产品,如砼制品、锚杆、钢筋梯、等由矿供应部门指定的质检部门――大屯质检站具体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3、对直接对外销售的产品,如金属钕和乳制品则由本厂负责全面初检,政府技术监督部门或卫生部门抽检,以保证产品的外销质量。

(四)财务与成本管理。本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一直比较健全,5名会计均为国家正规学校培养的专业毕业生,业务素质较高,在每年的集团公司内部及地方政府审计中均未发现有重大违反财务制度或财经纪律的行为。

为加强成本管理,控制管理费用支出,公司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对电话费用、办公费用、差旅费用、业务招待费用、车辆使用的管理等,同时对各项支出均采用经办人―单位主管―分管经理―经理―会计―财务科长―出纳员的程序办理,如是采购的物资,还需要保管员验收入库,并在购物发票上签字认可,从而避免了企业损失,使财务管理纳入了正规化管理的轨道。

二、企业的营销组合

1、产品:本公司的产品,包括金属钕,均未注册商标,仅有乳制品以“龙升”作为产品的注册商标。2、价格:不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产品的定价方法,原则上采取成本导向定价法,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产品如金属钕、煤炭和乳制品的定价主要采取市场导向定价法。3、销售渠道:(1)本公司直属生产厂的产品及金属钕采取直接销售渠道,按用户的要求直接负责运输到指定的位置,销售渠道较短。(2)煤炭及乳制品的销售为间接销售渠道,由生产者――零售商――用户,销售渠道较窄。4、促销:本公司的产品几乎均未作过广告投资,就是涉及开千家万户的消费品――乳制品也仅进行过短期的人员上门和潜在消费者品尝推销,因而形成集团公司物资供应处,也不能清楚地知道本公司所能供应不强,推销手段不够灵活的营销思路有直接的关系,现在所采取的促销方式仅靠与矿内用户的个人关系与集团公司内部的市场保护政策来维持,如保护政策撤消,企业将无法生存。

三、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利润:46559.76销售收入: 7325715.17

总资产:10447651.18 增加值:2210838.26

流动资产:3974328.38负债:11512168.08

存货:1903366.95销售成本:4539399.62

流动资产-存货=2070961.43实际资本:1280474.04

销售利润率=利润/销售收入=0.64%

资本收益率=利润/实收资本=3.64%

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资产=0.45%

资产保值增值率=增加值/总资产=21.16%

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110.19%

流动比率=流动流产/流动负债=34.52%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17.99%

成本利润率=利润/销售成本=1.03%

从上述指标可以看出,由于历史的原因,公司的债务负担沉重,资产负债务已高达110.19%,企业已经资不抵债。主要负债是与龙东煤矿的往来款,高达332.78万元,占总负债的28.9%,其次为企业内部应提费用,这说明,企业经济效益尽管还可以,但货币资金的周转非常困难。由于从2001年开始本公司与龙东煤矿在财务管理方面已作了很好的理顺,今年的资金形势会有所好转。

四、企业的发展思路

1、延续98年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出台适合公司实际情况的配套措施和经营政策,可以调动承包人的积极性,来使公司的经营模式由职能管理向经营化管理的职权转换;使经营者利用自己的资金来开拓公司的业务。2、把公司的经营由现行的分散经营转化为集约化经营,建立经营优势组合营造营销的的产品聚合力,以加强市场经营的竞争力。3、根据各厂点经营状况和市场的需求进行整合,对于经营亏损又无市场前景的厂点进行取舍,集中资金重点发展经营较好又市场竞争力的业务,使公司的经营由服务型向市场型转变。4、转变经营思路开拓市场进一步加强市场调研开拓经营新业务,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以增强企业的市场份额,使公司的发展具有新的活力。

公司的发展一方面要有市场市场前景,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的更新自己的产品,让企业始终保持向上的进取业绩,不仅要保持现有经营好的业务更要积极的开拓市场有点到面的去维持现有的业绩,一方面也要积极的去迎合市场的需求开拓性的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是企业的发展具有后续力。只有从企业的根本需求去发展,去能动的开拓新的市场和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企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大屯煤电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庆元.《企业战略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8

[2]吴大军.《管理会计》.中央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12

[3]万寿义.《成本管理》.中央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11

篇10

张建国,2001年进入交行,曾担任交行分管国际部、海外部、电子银行部、外事部、科技部等部门的副行长。2004年5月起任交通银行行长、副董事长。

战略转型:不仅仅是顺应潮流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各类银行将与外资行在本土正面交锋;此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商业银行正面临“脱媒化”的挑战,传统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受到冲击。若要在变化莫测的新形势下生存和发展,各商业银行只能以思变寻求突破,以变革、转型寻求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名国际公众持股银行的行长,张建国经常思考交通银行的发展战略,并曾就商业银行战略问题与国外的同行经常进行探讨与交流。张建国非常清醒地看到,从国内银行业的现状以及交行自身的情况出发,当务之急是要完成战略转型。

在张建国眼中,交行的战略转型应该包含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在经营理念和服务观念上。总体来说,中资银行的服务水平还是较低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在某些方面还只停留在口头上,商业银行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推进。张建国非常赞同追求市值最大化和高市值这一国际先进银行的经营理念,并在交通银行的战略转型中付诸实践。市值最大化是银行财务表现、品牌和服务的综合体现,既要求做大,更要求做强。具体到指标上,就是要围绕ROA和ROE的可持续增长,用经济资本约束和推动业务发展的理念来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用正确的经营风险理念来处理加快发展和控制风险的关系,既重量又重质,不断提升交行的市值。

第二层次是融入全球的金融体系。张建国对交行的战略伙伴――汇丰集团的历史沿革了如指掌。20年前,汇丰集团还只是一家区域性银行,其资本、规模和市场影响力都很一般。如今汇丰集团被公认为世界顶级的商业银行之一,原因主要在于汇丰银行通过并购,发展壮大了实力、取得了优势。张建国预言,从现在到未来的10年间,中国会进入类似全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发展期。这个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金融企业通过不断并购,壮大规模,发挥规模效应;二是呈现出“deregulation”(市场化、自由化或者放松管制)趋势。2005年以来,我国监管层和有关部门,在市场准入、监管创新等方面为适应新的形势,在政策上已经有了很多变化。商业银行必须具备国际视野,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先机。

第三层次就是银行内部的创新。2005年以来,国内各行业在制度、政策和产品上创新不断。银行如果不在机制上有所创新,一定会在经营上败下阵来。尤其是2006年12月31日对外资银行开放大限的日益临近,银行自身的创新成为严肃和紧迫的课题。

张建国始终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应在充分剖析自身条件和同业竞争状况的基础上,确立较长时期(如十年)的主导战略。国内商业银行要学习国际商业银行战略调整和变革的经验,掌握国际银行业战略变革的趋势,确定并实施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符合自身特征的战略变革。交通银行的战略转型将围绕国际一流公众持股银行这一战略目标来开展。不仅仅是为了顺应发展潮流而行,更是为了远景目标而主动出击。

零售业务:业务转型重中之重

业务转型是银行实施战略转型的必经之路,向零售业务转型是交通银行业务转型的重要内容。

提及零售业务,张建国侃侃而谈:“从国际银行业的历史进程来看,发展零售业务是顺天应时……”。他认为,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公司客户逐步将融资的渠道和投资的重点转向资本市场,以大型公司业务为主的批发银行普遍面临生存危机,推动着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经营重心由批发型公司信贷领域逐步向零售型消费信贷和信用卡领域过渡。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与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的迅速增长是分不开的。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超过14万亿元,人均储蓄额已超过1万元。随着个人财富的增长、中产阶层的崛起及其金融意识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趋向以住房、交通、通讯、教育为主,而零售银行业务涉及到居民的生活、消费、投资等方方面面,与证券、保险、基金等多个金融市场有着非常强的交叉性和互补性。因此,张建国与他的同事们深刻地认识到,在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与发展过程中,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要性将会与日俱增,零售银行业务将成为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而为了加快向零售银行的战略转型,张建国认为交行应该从架构、渠道、系统、产品、营销、队伍、服务、风险等八个方面入手。

张建国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交行在上述八个方面已经完成或者正在进行的具体的工作。在组织架构建设方面,交行顺应零售业务板块专业化、垂直化、扁平化管理的要求,将原先的私人金融业务部改组成个人金融规划部、个人金融销售服务部、个人金融产品管理部和个人金融风险管理部等四个独立的运作部门。新的组织架构强化了规划管理、产品管理和销售服务,是从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的大胆尝试。

目前,交行也正在加快建设新型零售网点,加大零售支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以及电话银行等零售业务渠道的建设力度,并积极完善和推广客户分析系统,以进一步加强对不同价值层次客户的差异化营销和精细化管理。比如,运用客户分析系统整合全行VIP客户资源,提高了对VIP客户的服务水平,使交行资金量在10万元以上的客户数量增加了38.5%。

在零售业务产品建设方面,交行将重点放在零售产品的整合与创新上,旨在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将加快发展消费信贷、个人理财、银行卡和零售类中间业务,形成有交通银行特色的零售品牌系列。

此外,在零售业务营销体系、零售队伍建设以及零售业务风险控制等方面,交通银行正在加紧变革,以便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贡献度。

张建国特别强调,在向零售银行转型的过程中,作为交行战略合作伙伴的汇丰银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他们协助交通银行制定零售银行战略,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并派出一名经验丰富的高级管理人员来交行担任副行长,直接负责交行零售银行战略的实施。

张建国信心十足地向记者描绘着交通银行成功迈出转型第一步后的美好愿景:“我们将充分利用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充分借鉴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经验,举全行之力推进我行向一流零售银行的转型。”

综合经营、国际化:市场战略布局新篇

目前,国家“十一五规划”已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金融业的综合经营趋势已十分明朗,张建国对此充满信心:“中国金融综合化经营时代即将来临,我国商业银行未来一段时期必将呈现国际化、标准化、市场化、综合化的趋势,并将像上世纪90年代的欧美银行业一样兴起新一轮的战略变革。”为此,他认为交行需要在市场战略布局方面进行调整。

在综合经营方面,交行原来就有优势,海通证券、太平洋保险都曾是交行的家庭成员;2005年,交行与施罗德资产管理公司合资建立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获得了企业年金业务的经营权;正在探索涉足证券业的各种途径;向保监会递交了开设新保险公司的申请和可行性报告,希望在CEPA框架下设立新保险公司……这一系列项目的成功开展,更加坚定了张建国带领交通银行走综合经营之道的信心和决心。

张建国具有十分丰富的境内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经验,曾经担任工商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交通银行副行长。在工商银行工作期间,张建国成功组织推动设立了香港分行、东京分行、法兰克福分行、卢森堡分行,以及纽约、伦敦、悉尼三个代表处。在担任交通银行副行长期间,张建国积极组织推进“国际业务占优”的战略,促进海外机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经过精心筹备,2005年8月交通银行首尔分行开业。同时,交通银行正加紧海外经营的重要“桥头堡”――香港分行的建设。

张建国坦言,交通银行曾经拥有的几个优势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本外币一起经营,海内外共同发展。如今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中资银行和企业集团越来越多融入国际市场的趋势下,应当推进跨国经营战略,才能实现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目标。

激励约束机制:战略转型的动力源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学、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商业银行竞争制胜的法宝之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在选聘、考核、激励、约束等各方面仍相对滞后,吸引人才、稳定骨干、激励员工、鞭策落后的作用仍不够突出。

张建国介绍说,为进一步适应银行战略转型的要求,交行将激励约束机制改革作为切入点,树立人本理念,实施人才战略,落实“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目标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交行实际、具有竞争力的激励约束体系。

对于高层人员的激励方面,目前,经过股东大会批准,交行已经通过了股票增值权方案,将对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与银行市值的稳步增长紧密挂钩,以促使交行的长效发展和股东长期利益的提升。

2005年,交行以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考核体系优化、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制度规范入手,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适应公司发展战略要求的、责任风险收益相统一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例如启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项目。以职位管理、薪酬制度、绩效考核体系改革为切入点,突出“以岗定级,体现差异”、“以级定薪,拉开差距”、“以绩定奖,突出贡献”和“以才定迁,双向增值”的特征,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培育与使用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张建国认为,实现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的有机平衡,能更好地吸引人才和激励员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力,为实施战略转型和提升银行价值提供智力支持。

分行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基层经营单元,也是银行绩效考核的难点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交行目前是将经济利润和经济资本回报率等指标作为对分行考核的重要内容。张建国介绍说,考核体系的完善,既是一种约束和督促,又是一种引导和激励,其目的是为了让分行的经营活动与长期的银行价值和股东回报更加一致。

在对省分行、直属分行领导班子和高级管理人员实施综合考核时,交行以战略发展目标和年度任务为主要依据,运用平衡计分卡工具,确定关键经营管理指标,完善经常性绩效管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省、直分行领导班子综合能力及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篇11

调查炼化企业的班组成本管理工作,形成形象化印象,便于学习和工作的结合。

调查单位概况:

抚顺石油化工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属的子公司。为国有独资公司,享有法人财产权。受集团公司委托对所属企业的有关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管理和监督,依法行使出资者权利,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地理位置

抚顺石油化工公司地处辽宁省抚顺市。公司机关位于市中心,直属企业分布在抚顺市四个区,东西相距30公里。基础设施完善,通讯设施先进,交通便利,距大连港430公里,距营口鲅鱼圈港260公里,距沈阳桃仙机场50公里。

历史沿革

公司于**年经国家经委批准成立,原隶属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年石油、石化两大集团重组后,划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年11月,根据中油集团重组改制的战略部署,抚顺石化划分为上市和未上市两部分,上市部分为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未上市部分为中国石油抚顺石油化工公司。**年1月,两大公司正式分立运行。

资产及人员状况

截止**年底,公司资产总额60亿元。下辖8家生产企业、8家专业公司、1家职工医院及1家集体企业集团。有全民职工18174人,集体企业职工12000人。

业务范围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制造加工、生产服务、工程技术服务和生活后勤服务四大板块。主要从事炼化产品延伸加工、精细化工、非油化工产品生产、供水、供汽、供电、工程施工、检维修、通讯及生活后勤服务等业务。

装置及产能情况

有主要生产装置40余套,其中:腈纶5.5万吨/年、丙烯腈8万吨/年、甲乙酮5.5万吨/年、催化剂4700吨/年、BOPP(聚丙烯双向拉伸塑料薄膜)2.3万吨/年、蜡制品2.5万吨/年,醇醚系列产品5.2万吨/年,等等。

主要产品

有催化剂、腈纶、丙烯腈、甲乙酮、军用特种油和脂、白土、白油、塑料制品、洗涤用品、蜡制品及水、电、汽动力产品共计十几个系列、百余种。

主要业绩

重组七年来,公司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做强主营业务为核心,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管理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建设完成了甲乙酮、UOP催化剂、BOPP、煤代油二期改造、腈纶丙烯腈扩能、蜡制品二期改造、并购醇醚资产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到**年底,公司炼化产品总量由重组初期的8.4万吨增长到42万吨。主营业务收入由11.6亿元增长到68亿元,。企业的产业实力、经济总量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持续发展、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先后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调查时间:

**年8月30日

调查主题内容

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也促使企业管理越来越精细。抚顺石化公司以班组成本核算推动企业精细化管理,实现了直接生产过程中成本的动态控制,为保证建设中的“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规模经济效益奠定了管理基础。

班组成本核算,应对炼化市场成本竞争的挑战

在抚顺石化公司调研中,我们向各管理层和基层操作工人反复提出这个问题:在炼化装置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炼化企业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实行班组成本控制是否还有意义?大家认为,目前实行班组成本控制降低成本的空间已经不大,但是,班组成本控制仍然有其必要性和作用。因为不同装置、不同班组成本控制水平仍然存在差异,不实行班组成本控制将会拉大差距,从而降低成本控制的总体水平。

当前,现代成本管理已经向设计、采购、销售、使用环节延伸扩展,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已成为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但是,直接生产过程中成本费用的动态控制仍然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中国炼化产业与盈利水平、资产规模、营业收入相近的西方国家石油化工公司相比,资产回报率相差近5倍,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相差10多倍,而炼油加工成本与西方国家石油化工公司相差3倍左右。在“入世”后的今天,我国有近40%的石化产品面临比自己成本低1/3的国外同类产品的冲击,这不能不引起企业管理者对成本管理问题的高度关注。

班组成本核算在抚顺石化不断完善发展

抚顺石化班组成本核算的经验是什么?我们以抚顺石油三厂作为重点对象,以该厂分子筛车间、芳烃车间为样本,对抚顺石化班组成本核算体系进行了调研。

从**年3月份开始,石油三厂在6个车间8套装置全面开展新一轮班组经济核算工作。按照“干什么、管什么、算什么”的原则,这个厂对班组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算得了”的投入产出进行核算,对那些确实能影响安全平稳生产、确实能影响生产成本、确实能影响班组成本的各种因素纳入到班组成本核算中考核。各车间根据“定性管理的指标定量化,定量管理的指标精细化”的原则,将预算指标分解,将工艺操作、生产管理等技术指标转化成班组可操作指标,将定量指标又转化成考核分数,提高了班组参与成本核算的积极性。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抚顺石化公司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班组成本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了生产现场成本管理系统,即车间、装置、班组三级管理机制。车间核算员负责具体组织指导车间班组成本核算工作,将车间目标成本指标分解到装置和班组,并负责各个装置和班组的成本费用消耗数据汇总和成本分析报告;装置工艺员负责装置操作成本总体动态控制,对各个班组的成本控制情况进行跟踪指导监督,使装置运行质量、产品加工质量和操作成本水平均得到保证;班组核算员负责动力、燃料和辅助材料消耗原始数据的记录;运营工程师负责班组成本核算软件的操作,录入原始数据自动生成生产台账、明细账;班长负责组织实施班组成本核算工作,指导操作工人对直接生产过程中成本费用消耗的动态控制;车间管理层负责制定执行班组成本核算各项制度,应用计划指标和价格指标实行总体调控。三级成本管理,使企业成本实现了分口分级管理和考核,使班组成本核算工作从管理组织和管理机制上得到保证。

二是建立了班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如抚顺石油三厂制定了《班组经济核算的实施办法》和《班组经济核算(二级)评价方案》。各个车间也结合实际制定了《班组经济核算管理制度》、《班组经济核算(三级)评价细则》和《班组经济活动分析例会制度》3项制度。通过制度规定了班组成本核算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各项工作的行为规范,形成了制约与激励机制,为实行班组成本核算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是班组成本核算实现了计算机软件管理。车间设置运营工程师负责班组成本核算计算机软件操作管理,动态地反映班组操作成本耗费控制情况,为班组成本管理提供了时间序列数据资料。该软件功能主要包括:系统维护、数据录入、数据处理、数据查询和报表分析。应用该软件可根据上述指标图表进行直观生动的比较分析。

四是结合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创新了班组核算方法。抚顺石化公司新一轮班组核算具有几个显著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班组实行“日清日结”动态跟踪管理法。“日清”是指对班组每天的投入、产出、消耗要当日计算清楚,包括班组当日生产的产量要计算清楚,当日投入的原料要计算清楚、当日消耗的成本费用要计算清楚。“日结”是指班组要当日结算成本费用消耗及控制的结果、当日得出班组成本差异分析结论、当日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需要报告的要尽早报告尽早解决。

第二个特点是明确了班组成本核算的流程。班组成本核算按照以下流程进行:先是分解指标。即按一定百分比提高分厂的成本考核指标,对加工量、产量、收率、动力、燃料等指标,车间则以略高于分厂的考核指标下发给班组,促使班组加大成本控制力度保证考核指标的完成。然后依次是数据采集、数据登记、数据复查、核算分析和核算考核。环环相扣,使各个班组及时了解本班成本控制水平及存在的差距。

实现了直接生产过程中成本费用的动态控制,这是新一轮班组核算最显著特点。在班组成本核算中,公司形成了以班长、操作工、工艺员和运营工程师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对直接生产过程中成本费用的动态控制的三大指标,成本指标、平稳率指标、合格率指标等影响成本的过程实行控制,通过奖金分配与目标成本、单耗指标、管理制度挂钩,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班组成本核算开“金花”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通过班组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为企业节能降耗作出了贡献。

催生了诸如王海班“四勤”操作法的先进工作方法。作为生产一线先进班组,在班组成本核算软件应用过程中,为使其各项功能充分发挥,在王海的带动下,“王海班”积极探索“四勤”操作法(勤观察生产工艺变化、勤思考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工艺条件、勤调整操作中工艺参数、勤总结装置生产中具有的规律性),使之与班组核算平台软件有机结合,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王海班”每周都利用平台上的柱型分析图对班组在各项指标的优势与差距进行对比和分析,从中总结出下周班组在工艺操作、工艺参数调整方面的努力方向,并积极汲取其他班组在各个方面好的经验和作法,为自己班所用。

抚顺石化公司以班组经济核算制度为依托,使“节资创效”意识深入员工心中,成为自觉行为,通过员工献计献策为企业争创丰厚效益。

这个公司从强化班组核算入手,在成本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公司以班组为单位,成立了5个成本管理竞赛小组,每个小组由班长带头进行班组经济核算。车间对每个班组的蒸汽、循环水、瓦斯、脱盐水、氮气、仪表风等消耗量进行细化考核,每十天由成本员进行一次分析核算,核算结果与奖金挂钩,能耗低于平均值的给予嘉奖;高于平均值的进行扣罚,这样一来,极大调动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不约而同地深入研究如何降低能耗,提高产量等问题,形成了“我为装置献计策,装置为我带效益”的岗位理念。

今年上半年,抚顺石化公司累计加工原油475万吨,销售收入同比增加9.93亿元。

班组核算后的节能效果十分明显:在新的班组经济核算软件运行后的3个月,抚顺石化分子筛车间两套装置二套能耗由**年同期每吨91.32千克标油下降到至今的87.126千克标油,下降了4.194千克标油,同比节约燃料400多吨。

站在理论高度看班组成本核算

班组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理论与班组成本核算实践二者结合的产物。如果说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为可控成本管理提供了理论方法,属于一种事前和事后成本控制管理方法的话,班组成本管理则实现了对产品直接生产过程中各种耗费直接的、事中的、动态的成本控制。

那么,在生产实践中,能否以班组成本核算代替成本管理理论?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因为成本管理是一个生产工艺技术方法与成本控制管理方法相结合的过程。由于行业生产性质的差别、企业技术工艺的差异,现在的班组成本核算还只是一种具体的成本管理经验,还不能普遍性地用于指导班组直接生产过程中动态成本的控制过程。如何使班组成本核算真正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性的理论体系,还需要理论工作者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