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点范文

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30 10:21: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点

篇1

[关键词] 农产品 质量安全 农药残留检测

[中D分类号] S48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60-01

引言

近些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民众对农产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作为人们生存与生活必须的基本品,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民众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稳定。随着我国市场转型,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愈发突出,经常爆出一些影响范围广的食品安全卫生事件,典型的比如三鹿事件、苏丹红等,因此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1 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述

农产品质量安全指的是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与安全要求,也就是农产品中并不含有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因素,不会造成食用后出现机体损害,也不会对后代产生影响。主要农产品受污染情况如表1所示。

2 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点

农产品质量安全就是指其中不含有损害人体健康的隐患,农产品质量威胁消费者健康,因此需要重视与研究农产品污染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优化与改进措施。

2.1 优化生产供给体系

农民作为农产品的生产主体,其本身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从源头入手加大控制添加剂、高度高残留农药问题的力度,防范发生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此外还需要构建以粮食与农产品生产能力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体系,宏观调控农业发展,确保社会供给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与措施激发农民安全生产积极性,推进相关技术的研究与提高,完善农产品供给体系,进一步控制产品农产品供给体系,实现控制农产品质量的目的。

2.2 推动消费市场完善

为促进消费市场的成熟化,首先,建立专门的监测制度,并迅速进行推广,创建专门的销售网点,创建产品标识,实施专业化管理,尊崇承诺化管理制度。其次,加强对普通百姓和广大消费者的科普宣传,增强绿色环保意识,倡导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对市场上的农产品进行质量等一些列食用安全认证,加强认证工作管理制度,根据产品质量对其进行划分,并根据产品质量等级划分价格,加强人们对于农亲品质量的重要性认知,避免有农药残留物的农产品流入市场。如此,即鼓励广大农民实行绿色种植,消费者能够买到安全无公害的食品,也满足了高薪阶层对有机食品的需求。

2.3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各级政府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大农产品安全宣传与教育力度,强化专业培训工作,培养与提高农民农业生产中的安全意识,从源头避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此外,结合现代技术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平台。各地方政府主动承担监督农产品安全的责任,加大各检测平台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力度,公开各类农产品健康信息,确保信心真实可信。农产品检测技术人员,强化学习专业检测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责任心,实现最优化配置检测资源,有效消除农产品检测质量安全隐患。

3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分析

农产品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生活资料,农药的应用在防治病虫害和提高产量等农产品生产各方面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以此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但同时也产生了环境污染和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可以分成经典检测技术与常用快速检测方法两大类,笔者对其进行分析。

3.1 经典检测方法

3.1.1 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典型分离分析方法,其检验原理就是利用分析物质在不同相分配系统不同实现分离,检测设备利用电信号检测物质浓度,记录仪完成记录。这种检测方法应用时主要选择气体为载体,主要用于检测具有一定挥发性农药特质中。此种检测方法灵敏度高、分离度高且具有极高稳定性,因此在实际农药残留检测中有着广泛应用。

3.1.2 液相色谱法 农药残留检测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有着广泛应用,主要用于检测极性强、分子量大的离子型农药,通常用于检测沸点高、稳定性差等农药检测。主要原因在于液相色谱法在高温易分解或失去活性物质检测分中效果有限,并不符合其检测原因。

3.1.3 色质联用法 色质联用法利用液相、气相同质谱相结合的优势,在检测过程中能够高效、准确的得出检测结果,且以互补的形式达到对物质定性或者定量的检测,因此在检测农药残留、降解和代谢方面广泛应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此法操作难度非常大,流程复杂,且必须使用高价格的仪器才能完成,通常只有在最后的确认阶段才会使用,而常规一些的实验中很少用到。

3.1.4 超临界流体色谱 该方法是用超临界流体作流动相的色谱法。超临界流体是指检测物质处于临界的温度和压力下的状态具有的某些特性。这种方法具有快速、高效能、灵敏度高的特点,且能够检测对热不稳定的的液谱和大分子化合物的液谱

3.2 快速检测方法

3.2.1 酶抑制技术 酶抑制技术有着独特优势,就是在检测过程中并不会引入其他可能对检测结果不利的影响,同时整个过程中也无需去除杂质,可以在相对简单常见的仪器设备中短时间内完成检测,因此多用于现场定性与半定量检测。但这种方法也存在明显缺陷,就是检测范围较为狭窄,通常仅用于检测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3.2.2 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种类较多,但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酶联免疫法。这种方法原理为依据化学物质在动物体内产生的免疫抗体特性检测农产品残留,该方法使用农药残留范围相对较广,成本低廉,同样在实际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中有着广泛应用。需要注意的时这种方法侧重于检测禽畜与水产品质量。

3.2.3 化学检测法 化学检测法主要依靠各类化学反应完成农药残留检测,主要检测农药有机磷,包括甲胺磷、硫磷毒性气体等。这种检测方法对操作人员要求不高,操作环节简单,且成本^低,检测速度较快。检测原理为:金属离子具有一定催化性,这种催化特性会将有机磷农药分解成磷酸与醇,滴入显色剂后,水解产物与显色剂发生反应发生颜色变化,比如紫红色变为无色等,检测人员依据色泽变化判断残留农药。

3.2.4 生物检测技术 根据指示生物在接触测试样品后的生理生化反应,来断定农产品的农药残留状况。例如,利用实验室里养的敏感性家蝇做测试,看它在接触样品后的中毒程度来判定样品的杀虫剂的残留是否合格;根据病菌的生长抑制的程度来判定杀菌剂的残留状况。这种方法无需样品的前处理,没有仪器,但是对指示生物的要求比较高,一般是作为快速检验农产品引起中毒或是现场使用,但其测定的结果对农药残留无法确定品质也不能精确的定量分析。

4 结语

近些年我国在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与实际应用上投入大量人力与物力,同样取得不错的成绩,比如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行使用新型检测基础,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但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农药残留检测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新型检测技术普及度不足、管理体系不完善等,相关技术与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层次不齐等。此外部分检测技术还处于仿制阶段,一些纺仿制品质量还需提高。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进步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訾欢,董晓晓.浅析农药残留速测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6):00070.

[2]庞国芳,范春林,陈谊,等.高分辨质谱+互联网+地理信息(GIS)构建世界常用农药残留大数据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J].中国科技成果,2016,17(22):51-53.

[3]田子华,潘康标,黄,等.国内外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分析及农产品质量建设应对措施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03(5):11-13.

[4]李培武,张奇,丁小霞,等.食用植物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8):3618-3632.

[5]刘霞,李蕾,李文进,等.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快速检测农药残留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3(2):17-23.

篇2

一、食品安全保障现状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环境保护部、卫生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机关部门组成的政府食品安全管理部门是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主体,各部门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主要职责如下: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负责组织有关部门起草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国家环保总局负责食品在农田或农场生产阶段的环境管理和污染监测。卫生部负责国内市场的食品卫生政策和食品管理;农业部主要负责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商务部负责食品流通管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食品生产加工和出口领域内的食品安全控制工作;国家工商总局主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上述这些部门的管理职能各有分工,分别侧重,共同对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使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得以有效进行。

1.技术支撑体系现状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构成我国的食品质量技术体系。

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方面,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进行统一的管理,国务院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本部门、本行业的食品标准化工作进行分工管理,从而保证对整个食品行业进行有效的管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各相关部门负责草拟,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一立项、统一审查、统一编号、统一批准。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相对合理、具有一定配套性和完整性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至2012年底,达到国家级的食品安全标准已有1900多个,食品行业标准2900多个,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600多个。

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包括了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准则,农产品产地环境,动植物检疫规程,灌溉水质,良好农业操作规范,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它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及用量,特殊膳食食品标准,食品包装材料卫生标准,食品标签标识标准,食品安全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标准,以及食品检测方法标准等方面,涉及乳与乳制品、水产品、水果蔬菜及制品、油料、粮食、婴幼儿食品以及调味品等可食用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基本涵盖了食品从生产、加工、流通到最终消费的各个环节〔2〕。

目前,我国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建成了以省、部级检验检测中心为重点,县级检验检测中心为辅助的相互配套、互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截止2012年,我国已建成的国家级(部级)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数量达到323个,涉及行业包括养殖、种植、渔业、畜牧、农垦等多个行业,检测范围涉及农业投入品、农业产出品以及农业环境等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省级以下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达到1780个,很多省市在农产品供应链的全过程中都配置了必要的自检设备和速测设备,有利地推进了农产品从源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5年9月1日正式了ISO 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标准旨在保证全球的安全食品供应。标准的出台可以对组织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指导。ISO 22000:2005的使用范围覆盖了食品链全过程,即种植、养殖、初级加工、生产制造、分销,一直到消费者使用,其中也包括餐饮。另外,与食品生产密切相关的行业也可以采用这个标准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如杀虫剂、兽药、食品添加剂、储运、食品设备、食品清洁服务、食品包装材料等。ISO 22000:2005标准结合了4个公认的关键要素:相互沟通、体系管理、前提方案和HACCP原理,体现出的通用性、协调性、灵活性和实用性,以及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的兼容性,无疑为食品安全质量认证体系的评价在国际范围内提供了一致性的标准〔3〕。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在我国范围内已有近万家企业通过了IS09000 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在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中发现,我国已建立起了包括管理机构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等在内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框架。

2.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首先,管理分散,职能部门不统一。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起步较晚,法律法规不完善,职能部门不统一,造成许多政府部门都有对食品安全负责的责任,但是每个部门的职责和范围各不相同,这就直接导致了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比较分散,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继续发生,2013年3月国家新成立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负责协调统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其次,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不高。受传统观念以及知识水平的影响,我国居民的自我维权意识普遍偏低,这就造成当消费者购买到不合格的食品时会选择不予追究,或者即使追究也会以损失的金额较少或者追究程序复杂等原因而放弃索赔,这就使食品安全失去了最直接、最有效的群众监督。同时,由于我国缺乏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批漏制度,造成公众缺乏对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了解,公众的参与性不强。此外,公众在消费食品时没有索要发票的习惯,这样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就会很难 找到依据去投诉和索赔。

最后,农药残留和小作坊生产监管执行难。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瓶颈,对于目前我国农药残留问题的监管盲区,我国有针对性的建立了农产品检测中心,但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问题、农产品检测问题、农药残留指标问题等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我国的小作坊大多分布于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受生产条件和传统习惯的影响,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简陋,因而很多作坊不符合生产要求。但对于已建成运营的作坊若进行强制性的行政干预,将有损于利益相关人并影响社会稳定。但另一方面,若任其发展经营,必会留有安全隐患。

二、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保障目标及对策分析

1.构建目标

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保障目标在于从食品质量的源头出发,夯实食品安全基础,完善食品安全质量保障体系,强化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提高消费者满意度、食品安全检测的合格率,实行“从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督,做到“品质优良、体系完善、科学管理、风险可控、人民满意”,各项标准都达到国家规定水平。

2.对策分析

针对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保障问题,主要提出以下几条相关政策建议:

(1)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阻断不安全食品供应链的形成。完善市场准入机制是打消不法厂商入侵想法的最经济合理的策略。提高产品入市门槛就为不安全食品的入侵设置了一道防火墙,阻断不安全食品的价值实现途径,供应链就会在消费终端环节断裂。如果厂商无法获得预期的利润,厂商也会主动加速不安全食品供应链的断裂,自动退出“柠檬市场”交易。市场准入的目的就是促进市场优质优价机制的建立而运用行政手段强制性地对食品不安全市场做出区隔。

(2)建立有效的惩罚机制,抑制不安全食品供应链的发展。食品安全信用治理的关键就是摧毁整个不安全食品的供应链,并不是打击个别厂商。由于不安全食品供应链的生成能力较强,对单个厂商的惩处不能完全抑制不安全食品的产生,不能彻底摧毁整个供应链,因此,建立一种基于供应链的奖惩机制会更有利于厂商信用意识的培养。

(3)建立有效的信号显示机制,促进安全食品供应链的价值增值。守信厂家淘汰失信厂家需要有一个过程,因为安全食品链获利性的增强,能够逐渐吸引更多的厂商进入。因此要在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下加强食品的安全管理,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建立有效的信号显示机制,促进安全食品供应链的价值增值。

(4)食品安全保障建设需要政府制定统一标准和规则。加强公共管理食品安全保障建设作为整个社会保障建设的组成部分,需要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自律机制,更需要体现政府层面的法律强制性。如果没有法律制度的配合,仅靠道德约束和行业自律,任何市场主体的保障都是无从谈起。

(5)食品安全保障建设需要立法支持。法律是完善约束机制,保障食品安全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完善食品安全保障法律体系,加强法制化管理,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措施。党和政府确定的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和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符合食品安全保障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发展方向,是应该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

(6)食品安全保障状况需要接受社会监督,公开披露相关信息。可公开的企业生产经营档案、可追溯的食品标签、可查询的公共信息平台是可公开披露的信息,这些也是食品安全保障建设中实现社会监督的三大要点。

三、结束语

本文从农产品供应链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当前食品安全保障的现状,并通过对食品安全保障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提出了构建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对食品安全网络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王彬辉.食品安全事故认定与法律处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篇3

近年来,漯河检验检疫局紧密围绕漯河“中国食品名城”和“双汇产业化工程”建设,不断创新服务举措,转变服务理念,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针对漯河出口食品企业多、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多、出口风险高等特点,积极探索从源头把关,完善检验检疫技术服务链条,突出抓好长效机制建设,认真落实河南检验检疫局和漯河市政府《关于促进漯河外经贸发展合作》指示精神,取得了可喜成绩。

探索“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管理新模式,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凸显新优势。该局结合全国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活动,广泛调研,深入分析,提出新的建议。漯河市政府以正式文件下发了《漯河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了“统一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各方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漯河检验检疫局作为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的牵头单位,敢抓善管,强力推进,组织协调,全面清查出口食品生产企业,严厉打击逃避检验检疫行为:全面实施对出口蔬菜、饲料、种子苗木和竹木草制品的注册登记制度,打击非法进口肉类、水果、废物等行为:强化玩具、灯具、小家电等产品的进出口检验监管。有目的、有重点地对生产企业主要原料来源、辅料安全卫生、生产过程控制、设备设施运行状况、自检自控能力等核心问题进行全面检查。通过完善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和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在全国畜产品生产普遍下滑的特殊背景下,达到全市畜禽出栏全面增长,年出栏生猪突破400万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一。标准化养殖场区达11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6个:无公害畜产品企业94个,国家级无公害畜产品9个,居全省前列:出口供宰生猪备案养殖场达503个,分别占全国和全省的31%和68%;双汇集团继续稳居全国肉类加工企业榜首,2007年,在国内肉类行业出现猪源紧张、生猪价格高、肉价猛涨,给企业带来巨大成本压力的情况下,双汇集团等肉类加工企业凭借质量技术优势、产业集群优势,仍实现了大发展,出口熟制猪肉制品11711吨,货值3637万美元。特别是对日肉制品出口实现了“高门槛下的高增长”,全年出口8122吨,货值达2931万美元,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对日出口熟制肉制品5000吨以上企业之一。

充实检测装备,加强检验检测,监督检验技术保障取得新成就。该局先后投入100余万元,对实验室进行了扩建和装修,改建了1000余平方米农食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购置了原子分光光度计等30余台(套)仪器设备,年均新开验项目15个以上,检测样品近2000个,项目累计9700项。目前,可以对辖区主要进出口肉类、面制品、食用明胶、天然色素等主要农食产品的动物疫病、常用农兽药残留、重金属、主要食品添加剂等200多个项目进行检测。针对辖区输日产品多、日本“肯定列表制度”苛刻等情况,指导双汇质检中心进一步完善自检自控体系和责任追究、处罚制度,增加回收率和平行试验的频次:做好仪器的期间核查,保证仪器具备良好的稳定性、灵敏度和精密度;加强人员检测技术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培训:积极参加CNAS、FAPAS等组织的相关能力验证活动,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使漯河出口的农副产品无一起发生质量事故。

狠抓源头管理,打牢农产品基础,使改善民生促和谐取得新成效。漯河检验检疫局与漯河市畜牧局联合行动,分6次对养殖场进行了备案考核,市政府先后拿出20万元专项资金,担保300多万元贴息贷款,培育扶持养殖业,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区不断增加,既满足了出口要求,又提高了产品质量,使出口肉类加工企业与养殖场区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并且养殖场区稳定优质的生猪资源为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提供了保证。肉类企业以优质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大出口创汇,双汇集团等肉类出口企业对生猪实行了优质优价,形成了良性互动,带动了全市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年初,漯河市政府再次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双汇产业化工程推进工作会,对20家出口供宰生猪备案养殖场、无公害养殖基地和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兑现300万元的奖补资金。全年计划拿出1350万元财政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90个养殖场区进行重奖。通过一系列整改措施和政策调控,使出口肉类和养殖管理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建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长效机制,漯河外向型经济发展呈现新面貌。全国、全省和漯河专项整治工作的成果表明: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完全是可以抓好的,关键是要下真功夫,下大力气,善抓会管,真抓实干。一是要建立法律法规的识别机制和安全警示机制。按照国内技术法规和输入国家具体要求组织生产,进一步明确了国内外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法规和相关的信息收集、传递、警示等规定,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教育机制。坚决克服部分企业重视生产管理、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的教育,而忽视对职工进行产品质量安全、国内外技术法规、国内外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教育的现象。三是要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机制。运用HACCP先进管理理念,企业在建立质量体系文件时,都要对生产过程关键工序进行识别和规定,明确产品质量控制的重点和要点,有效避免对涉及安全、卫生、环保和反欺诈等质量事故的发生。四是要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机制。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国家的信誉和企业的生存,企业在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同时,还必须责任明确,职责具体,使涉及产品质量关键控制点得到有效控制,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保证产品符合国内外技术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要求,实现长期有效控制产品质量安全的目标。

篇4

关键词:追溯水平;食品供应链网络;效应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9-0071-07

一、引言

为确保产品质量,追溯活动已经成为供应链中的普遍行为。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这也使食品生产追溯成为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讨论的焦点。为加强食品的质量安全管理,适应国际食品领域发展的趋势,我国也正在积极地推广食品生产追溯体系。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出台,该法律明确了食品安全追溯的要点,规定企业在食品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都要有能够实现追溯所要记录的内容,强化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食品追溯制度作为一种信息披露的政策工具,其目的是对食品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产品信息进行跟踪,在发生食品质量安全事件时能够及时找到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的根源,减弱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对人们健康的影响。食品追溯体系(food traceability system,简称“FTS”)作为披露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工具,利用食品质量安全信号传递机制,弥补了目前国际上通用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方法,将食品供应链全过程的信息衔接起来进行监控,增加了食品供应环节的透明度,有助于克服或缓解食品市场上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追溯体系根据跟踪和追溯的信息明确食品质量安全的相关责任人,从而准确、快速地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1]。

然而在食品追溯制度实施和体系建立过程中会遇到遇到较多障碍。因此,国内外学者对食品领域追溯相关问题作了相应研究。Souza-Monteiro和Caswell[2]建立了食品供应链网络模型,研究产品相关信息是如何影响不同环节主体契约的,以及在选择追溯水平时应如何权衡网络效应。Rábade和Alfaro[3]研究认为企业有效实施可追溯体系依赖于食品链中各环节参与者的合作。Brian[4]研究表明供应链的整合程度将会影响质量控制水平,上下游企业的整合与协调是追溯体系的有效补充。Hobbs和Bailey[1],Wilson[5]研究认为行业中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概率越大、政府实施强制性追溯体系的概率越大、市场惩罚和责任成本越大、外部成本越大,企业越倾向于实施食品追溯体系;食品追溯体系会增加供给者成本与风险。Pouliot和Sumner[6]分析了农户和企业在食品安全问题中的责任,以及追溯水平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激励作用。Fritz和Schiefer[7]建立了食品追溯的决策模型,并从成本收益角度分析了企业和相关部门的决策问题。国内学者主要针对我国食品追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途径,探讨了食品追溯体系对农户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激励作用,认为提高食品追溯体系的有效性是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必要条件,食品追溯体系的有效实施可以降低农户的隐匿行为,提升其生产安全食品性。

综合现有关于食品领域追溯的相关研究发现:由于国外产品追溯体系和制度发展较早,已经较为完善,并且食品行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较为成熟,因此国外研究主要以食品供应链为背景,研究追溯在其中的影响等问题;而由于我国食品追溯相关机制和体系建立起步较晚,加之近来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国内学者更多关注追溯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以及食品追溯体系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因此,较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食品供应链网络为背景,建立数理模型研究食品追溯水平对网络中节点如农户和企业的努力行为、损失等的影响。本文参考文献[2]和[6]的相关假设,并依据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现状,通过数理分析研究追溯水平在食品供应链网络中的影响效应,据此为我国食品追溯体系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二、问题描述及优化模型构建

若在食品供应链网络中已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假设初级农产品供给环节的平均追溯水平为Tf,最终食品供给环节的平均追溯水平为TE,它们也表示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能够追溯到引发事件根源的可能性(见图1)。

根据问题的描述,该食品供应链网络如下所示:

(一)食品供应链中农户的努力行为分析

对初级农产品市场而言,其整体需求函数为

其中?酌是初级农产品市场的需求规模参数,?着是初级农产品市场价格对该市场发生食品安全事件预期损失的敏感系数。

则每个农户的利润为

其中TETfgf(ef)LQf表示若农户行为引发食品安全事件,则可能追溯到农户,并由其承担的责任和赔偿,即该农户预期损失(为简化且不失一般性,假设为按事件损失的等额赔偿);w表示政府对农产品的单位补贴。

根据(2)式由一阶最优条件可得

二阶最优条件为

由(3)式可得

说明当农户按照自身利润最大化决定其努力水平时,其努力所引起农产品市场需求价格的增加值和自身预期损失的减小值之和等于其努力的边际成本。

(二)食品供应链中制造商的努力行为分析

对最终食品市场而言,其整体需求函数为

其中?琢是最终食品市场的需求规模参数,?茁是最终食品市场价格对发生食品安全事件预期损失的敏感系数。

则每个制造商的利润为

说明当制造商按照自身利润最大化决定其努力水平时,其努力所引起最终食品市场需求价格的增加值和自身预期损失的减小值之和等于其努力的边际成本。

(三)食品供应链中政府的努力行为分析

政府监管部门的目标是实现食品安全事件的预期总损失减去其支付的补贴总额最小(即预期净损失总额),其目标函数具体如下:

说明政府监管部门自身无法完全实现食品安全事件的预期净损失总额最小,但随着政府监管部门努力水平的提高,预期净损失总额会随之减小,不过该努力的边际效应会随着努力水平进一步提高而减弱。

三、追溯水平对农户和制造商努力行为的影响

(一)追溯水平对农户努力行为的影响

由(5)式,对其两边Tf求导可得

对其两边TE求导可得

由(10)式,对其两边求导可得

对其两边TE求导可得

四、追溯水平对食品安全事件损失的影响

(一)追溯水平对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概率的影响

由(18)和(19)式可见,说明随着初级农产品供给环节追溯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减小;随着最终食品市场供给环节追溯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随之减小。这表明食品供应链每个环节追溯水平的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建立食品供应链网络的追溯体系,提高其追溯水平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并且可以看到,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初级农产品市场农户总数增加,将使得农户或制造商节点处追溯水平对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概率的边际效应减弱。这说明尽管初级农产品市场上供给者数量增加,对每个农户努力行为的激励作用更为突出,但同时由于追溯水平对努力的边际效应递减,且农户数量增加的规模效应超过了激励作用效果。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制造商总数M增加,将使得制造商节点处水平对制造商努力的边际效应或农户努力的边际效应受到农户节点处追溯水平的负面影响,即两个节点处的追溯水平对农户或制造商的努力水平交叉效应为负,则两个节点处的追溯水平对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概率的交叉效应为正。

综合(18)和(19)式的分析结果可见,若农户节点处追溯水平提高,则使得制造商节点处追溯水平减少,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边际效应减弱;若制造商节点处的追溯水平提高,则使得农户节点处追溯水平减少,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边际效应减弱。此时,两个节点处的追溯水平在解决食品安全事件方面具有相互挤出作用,而这种挤出作用可以看做是由食品供应链网络中各节点各环节产生的网络效应,这将不利于追溯体系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追溯水平对食品安全事件相关主体损失的影响

1. 农户的预期损失。

根据(22)式可得

由(23)式可见,农户节点处追溯水平提高对其自身预期损失的影响由正负两部分构成:一是由于追溯水平提高而导致的责任追溯到农户,需要其承担赔偿的农户损失增加值;二是追溯水平提高对其努力的边际效应而使得该环节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减小带来的损失减少值。由(24)式可见,制造商节点处追溯水平提高对农户预期损失的影响也由正负两部分构成:一是由于追随水平提高而可能追溯到农户,需要其承担赔偿的损失增加值;二是制造商追溯水平提高对农户努力的边际效应而使得该环节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减小带来的损失减小值。通过这个结果可以看到,制造商节点处的追溯水平通过对农户损失的两部分影响,而对农户预期损失产生正负相反的挤出作用,再次体现网络中各节点各环节产生的网络效应。

2. 制造商的预期损失。

根据(25)式可得

由(26)式可见,制造商节点处追溯水平提高对其自身预期损失的影响由正负两部分构成:一是由于追溯水平提高而导致的责任追溯到制造商,需要其承担赔偿的损失增加值(其中包含由农户引发但未追溯到农户而由制造商负担的损失部分);二是追溯水平提高对其努力和农户努力的边际效应而使得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减小带来的损失减少值。该结果体现了通过制造商节点处追溯水平对食是农户节点处追溯水平提高而使得若为农户行为导致食品安全事件而追溯到农户处的可能性提高,进而无需制造商为农户承担惩罚赔偿责任,因而制造商预期损失的减少值;二是农户节点处追溯水平提高对农户努力的边际效应而使得该环节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减小带来的损失减少值。该结果也体现了农户节点处的追溯水平对制造商损失的网络效应。

3. 消费者的预期损失。

的边际效应和农户努力的边际效应而使得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变化的共同作用而产生。

并且可以看到,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初级农产品市场农户总数N增加,将使得农户或制造商节点处追溯水平对消费者预期损失的边际效应减弱(原因如前所述)。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制造商总数M增加,将使得农户或制造商节点处追溯水平对消费者预期损失的边际效应增强。这主要是因为消费者预期损失依赖于制造商供应的食品总量,而在模型中假设该类食品市场近似完全竞争,随着制造商总数的增加,食品总量随之增加,这使得追溯水平对消费者预期损失的边际效应也随之增强。

4. 预期总损失。

由(32)式可见,制造商节点处追溯水平提高对预期总损失的影响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由于追溯水平提高而导致的责任追溯到农户和制造商的两者预期损失增加值;二是追溯水平提高对农户和制造点处追溯水平提高对预期总损失的影响也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由于追溯水平提高而导致责任追溯到农户其损失增加值,以及制造商替农户承担的预期损失减少值的两者之和(若前者小于后者,该部分为负;否则非负);二是追溯水平提高对农户努力的边际效应而使得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减小带来的损失减少值之和。该结果体现了农户节点处追溯水平对预期总损失的网络综合效应。

可以看到,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初级农产品市场农户总数N增加,将使得农户或制造商节点处追溯水平对预期总损失的边际效应减弱。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制造商总数M增加,将使得农户或制造商节点处追溯水平对预期总损失的边际效应增强。这个结果说明了农户总数和制造商总数对相关主体各损失之和的综合效应。

五、结论及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主要分析了两级食品供应链网络中不同环节追溯水平对各级节点即农户和制造商努力行为、食品安全事件预期损失的影响,以及节点间的网络效应。结果表明:

1. 对应相关主体努力水平的决定。农户和制造商按照各自利润最大化决定其努力水平时,其努力所引起相应市场需求价格的增加值和自身预期损失的减小值之和等于其努力的边际成本。而政府监管部门自身无法完全实现食品安全事件的预期净损失总额最小,但其努力水平的提高,会减少预期净损失总额。

2. 追溯水平对农户和制造商努力行为的影响。初级农产品供给环节或最终食品市场供给环节追溯水平的提高,都能够提高农户的努力水平。同时,初级农产品市场农户总数增加,将使得农户或制造商节点处追溯水平对农户努力的边际效应增强。最终食品市场供给环节追溯水平的提高,能够提高制造商的努力水平。同时,制造商总数增加,将使得制造商节点处追溯水平对其努力的边际效应增强。

3. 追溯水平对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概率的影响。随着初级农产品供给环节或最终食品市场供给环节追溯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减小。同时,初级农产品市场农户总数增加,将使得农户或制造商节点处追溯水平对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概率的边际效应减弱;制造商总数增加,将使得制造商节点处追溯水平对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概率的边际效应减弱。

4. 追溯水平对相关主体预期损失的影响。首先,农户节点处或制造商节点处追溯水平提高对农户预期损失的影响由正负两部分构成:一是由于追溯水平提高而导致责任追溯到农户,需要其承担赔偿的农户损失增加值;二是追溯水平提高对其努力的边际效应而使得该环节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减小带来的损失减少值。制造商节点处追溯水平提高对其自身预期损失的影响也由正负两部分构成:一是由于追溯水平提高而导致责任追溯到制造商,需要其承担赔偿的损失增加值(其中包含由农户引发但未追溯到农户而由制造商负担的损失部分);二是追溯水平提高对其努力和农户努力的边际效应而使得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减小带来的损失减少值。其次,随着农户或制造商节点处追溯水平的提高,将使得消费者的预期损失随着减少。最后,制造商节点处追溯水平提高对预期总损失的影响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由于追溯水平提高而导致的责任追溯到农户和制造商的两者预期损失增加值;二是追溯水平提高对农户和制造商努力的边际效应而使得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减小带来的两者预期损失减少值。农户节点处追溯水平提高对预期总损失的影响也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由于追溯水平提高而导致责任追溯到农户其损失增加值,以及制造商替农户承担的预期损失减少值的两者之和;二是追溯水平提高对农户努力的边际效应而使得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减小带来的损失减少值之和。同时,初级农产品市场农户总数增加,将使得农户或制造商节点处追溯水平对消费者预期损失或市场预期总损失的边际效应减弱。而制造商总数增加,将使得农户或制造商节点处追溯水平对消费者预期损失或市场预期总损失的边际效应增强。

5. 追溯水平的网络效应影响。若农户节点处追溯水平对制造商努力的边际效应或农户努力的边际效应受到制造商节点处追溯水平的负面影响,或者若制造商节点处追溯水平对制造商努力的边际效应或农户努力的边际效应受到农户节点处追溯水平的负面影响,则两个节点处的追溯水平对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概率的交叉效应为正。若农户节点处追溯水平提高,则使得制造商节点处追溯水平减少,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边际效应减弱;若制造商节点处的追溯水平提高,则使得农户节点处追溯水平减少,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边际效应减弱。这说明两个节点处的追溯水平在解决食品安全事件方面具有相互挤出效应。

(二)对策建议

在初级农产品市场或最终食品消费市场上,应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披露机制,使需求方充分认识到当前市场食品安全现状,这样才能准确及时地调整预期,按照市场供需原理形成合理的需求价格,激励并指导供给方结合自身决策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针对我国目前较多食品行业各级节点农户或企业仍然是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在短期内难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因此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在食品质量安全技术条件等方面对农户或企业(制造商)实施一定程度的补贴或资助辅导,能够减轻他们的成本负担,鼓励并扶持农户或小型企业供给高质量安全食品。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对于约束和激励食品供应链各节点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性的努力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农户总数或制造商总数增加时,即初级农产品供给市场或最终食品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时,尽管追溯水平的提高对各节点努力边际效应增强,但由于网络节点间的挤出效应,最终导致追溯水平提高对降低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当前我国较多食品行业的各环节市场就呈现出以小而散的个体为主的竞争态势,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食品追溯体系对食品安全激励作用的发挥。因此,这再次表明:进行食品行业整合,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完善淘汰机制的必要性。因为这样才能使食品安全相关追溯体系和监管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应实行连带责任惩罚机制,若农户行为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那么制造商也相应负担部分责任,这样初级农产品供给环节追溯水平的提高将对制造商的努力行为等也具有激励作用,进而制造商也将在采购原材料环节严把质量安全关,较为主动地实施检验检测机制。这样对农户的行为也将形成严格双重约束,进一步降低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我国目前在整个食品供应链网络中(如图1虚线所示),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实行的是分段监管,第一级的农产品供给环节归农业部门,第二级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归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负责,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对每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具有一定成效。但由于供给同类食品的供应链网络是由每条食品供应链(即多个农户对应一个制造商再到最终食品供给)交织构成的,网络效应显著。因此,还应结合整条食品供应链的全程监管机制,最终避免各节点主体在食品供应链网络中的挤出效应,减弱追溯体系的作用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Hobbs J.E.,Bailey D.V.,Dickinson D.L.,Haghiri M. Traceability in the Canadian red meat sector do consumers care? [J]. 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5,53(1):47-65.

[2]Souza-Monteiro D.M.,Caswell J. A. The economics of traceability for multi-ingredient products: a network approach [A].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ssociation Providence[C].Rhode Island ,2005,(24-27):1-33.

[3]Rábade L. A.,Alfaro J.A.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 influence on traceability implementation in the vegetable industry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06,12(1):39-50.

[4]Brian L. B. Traceabilit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meat supply chain: implications for firm organiza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J]. Journal of Food Distribution Research,2003,34(3):13-26.

[5]Wilson W. W. Costs and risks of conforming to EU traceability requirements: the case of hard red spring wheat [J]. Agribusiness,2008,24(1):85-101.

篇5

全力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规范蜜饯企业生产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局长任组长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组建了食品生产监督管理股,配备专职食品稽查人员,明确由局长亲自主管食品安全工作,一名副局长分管食品安全工作。通过党组会和监管区工作人员会议,统一监管人员思想,要以对质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履行专项整治工作中的各自岗位职责,做到监管到位,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

(二)强化日常监管、落实区域监管责任制

按照区域监管工作要求部署,结合县的产业特点,县局将全县划分为七个监管区,重新确定监管人员、监管职责,要求每个人在做好各自业务工作的同时,承担区域监管工作任务。每个区域明确2-4名监管责任人,定期开展巡查工作,巡查人员根据企业提供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情况自查表》和《自查报告》情况,对企业进行现场核查,填写《核查表》。对企业轻微的违法行为,责令限期改正。对严重违法行为立案查处,依靠政府彻底关闭取缔,实行高压打击态势。

(三)规范企业生产行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为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等法律法规,县局进一步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生产工艺过程,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真正落实企业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一是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县局制定了规范食品生产企业产前、产中、售后生产经营行为的十八项管理制度,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二是详细记录生产过程。在所有食品企业建立了统一格式、统一印制的食品原辅料购进台帐、食品生产加工台帐、食品销售台帐、食品添加剂备案台帐、关键控制点记录等共26个台帐记录,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详细记录。

三是建立企业质量档案。在对所有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建立纸制档案的基础上,又按照网格化监管工作的要求,将全县所有生产企业的基本信息录入计算机,更好地实现动态管理,为质监部门分析信息、监管巡查、重点整治、帮扶指导等项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

四是加强对企业的帮扶培训工作。帮助42家食品企业积极改建、扩建,提供合理工艺布局流程设计和相关知识咨询等服务。同时组织全县企业化验员参加省食品化验理论培训160人,取得上岗证,并由县食品中心开展实验操作培训。帮助食品企业制作了130块公开承诺牌,分发给企业,悬挂在厂区明显位置。

(四)广泛调研制定详细整治方案

县质监局根据我全食品生产企业的实际和生产许可工作的相关要求,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全县食品整治意见草案。县政府经过常务会议研究,本着“扩建改造、整合重组、扶优扶强、淘汰落后、壮大产业、强农惠民、严格标准、确保安全”的原则,制定出台了《县蜜饯生产加工企业专项整治行动方案》,从投资要求、规模要求、其他要求三方面,对蜜饯企业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为整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推进园区化建设,引导食品企业改造提升

按照政府方案要求,县质监局把北区工业园区内的51家企业整合重组做为重点难点,把其他乡镇的70家企业改造提升做为重点。本着突破重点、攻克难点的原则,把整治工作由向园区推进。

在企业的扩建改造过程中,一是以县政府的名义召开了动员会议,将政府的行动方案印发到每个企业;二是先后两次组织企业代表30余人到怡达等四家食品企业参观学习,促使企业更新观念,增强质量意识,提高整治的主动性;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对不符合要求的21家企业予以关闭,对个别拒绝检查整改的企业向政府报告,予以断电;四是对积极改造提升的企业,由县局派出技术人员给予指导帮扶,加快改造进度。

在镇北区工业园区蜜饯企业整合重组中,本着推动蜜饯园区化建设,做好规范指导履职尽责的原则,积极努力,发挥应有作用。县质监局、镇政府、北区村三家组成两个工作组,多次入户调查摸底、征求意见,针对园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将现有企业整合为29家的可行规划,目前已有14家企业牵头整合。

(六)不断加强对食品企业的监管

今年全局共出动执法人员1904人次,通过定期不定期监督检查,检查食品加工单位668家次,查处食品案件68个,移交公安部门食品案件2个,对企业粘贴接受检查告知函15份,向有关单位发协查函45件,下达整改通知书55份,下达停产处罚决定书68份,申请政府强制停产企业9家。全县正在改造提升企业44家,整合重组30家,已关闭取缔企业21家。

(七)开展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行为

全年开展了乳制品清缴销毁、食品添加剂“打非治滥”、“瘦肉精”、“地沟油”、饮料、白酒等专项整治检查活动。检查可能使用含乳原料的糕点加工小作坊16家,可能加工使用“地沟油”加工小作坊5家,生产加工企业442家次(其中工业企业14家),没有发现问题乳粉,没发现食品质量违法行为。县内一家肉制品生产企业、3家白酒生产企业处于停产状态,一家面粉生产企业因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延续,已注销。

严查特种设备隐患,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一)做好特种设备日常监管。严格对263家使用单位进行监督检查。通过现场检查509台特种设备、查看台账、档案及时掌握在用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实现对特种设备的有效监管,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发现纠正安全隐患116起,发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22份,设备注册登记率96.99%,检验率70.77%,重大隐患整改督查率达到100%,立案查处特种设备案件15起。

(二)开展气瓶充装专项治理。组织召开全县液化气站和检验站经营人员综合治理动员会,进一步明确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治理目的和要求,在县电视台滚动播出关于15年报废气瓶及禁止使用“螺丝瓶”的温馨提示,向社会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出动执法人员对液化气充装站进行隐患排查,对存在问题企业责令整改。查处两起充装“螺丝瓶”案件,报废14672只不合格液化石油气钢瓶,检验液化石油气钢瓶5099只。

(三)加强宣传培训,落实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主体责任

今年,从确保特种设备使用操作规范的目的出发,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培训,举办了36家企业、67名特种设备人员参加的两期培训班,并分别召开电梯维保单位、气瓶充装站单位负责人培训会议,围绕“加强安全管理,严格操作规程”的主题,宣贯了《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通过对特种设备事故案例分析,相关法规的解读,培养特种设备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和责任。年内还分别举办了客运索道、电梯、液化石油气充装站应急演练,通过实际演练,增强特种设备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忧患意识,达到有效防范遏制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训练及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做好质监基础工作,服务全县经济建设

(一)加强标准化工作

按照承质监函[2011]55号通知要求,积极开展企业标准的清理工作,完成县千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组织申报工作,上报省局立项。目前共办理业务2115个,其中新办291个,年检581个,换证195个,证面变更167个,挂失10个,废置18个,其他业务853个。新办条码注册4个,续展46个,续展率95%以上。

(二)依法检定计量器具,确保量值传递准确

1、“关注民生、计量惠民”工作,已免费为各乡镇级医疗机构检定血压计80多台,市场贸易结算使用的电子计价秤200多台。检定计量器具2500多台件。

2、积极协调市计量所对民用“水表、电能表、热量表、煤气表使用前进行首次检定工作。检定热量表1850套。

3、为3家公正计量站重新申报准备材料。

(三)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力度。对全县化肥、农药、农膜、农机等农资产品市场进行了专项检查。组织了区域性经销建材市场和建筑工程单位专项检查活动。对辖区内生产加工企业、食品加工小作坊、产品经销单位进行了监督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2600余人次,检查生产经销企业700余家(次),查处案件85件,结案率100%,无复议、诉讼案件。共销毁不合格果丹皮800KG。

(四)重视质量管理工作

1、积极帮扶2家企业做好名牌产品复评审资料准备工作。

2、制定食品质量安全抽检计划。制定了《2011年食品质量安全抽检计划》,并按要求将《2011年食品质量安全抽检计划》上报政府及相关承检机构,及时向社会公布。全县共列入检验计划的企业145家,154个产品,497个检验批次。共完成质量抽检399批次,合格率98%。

3、严格生产许可制度。全县获工业生产许可证企业8家,参加年审企业6家,其中两眼镜店企业正在申请换证。全县获证食品企业143家,许可证年审28家,换证审核6家,5家顺利通过验收,1家验收未通过,现正积极组织整改。共巡查企业861家次、巡查人次1754人次、立案查处企业14家、案件14起、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168份,有效地控制了产品质量事故的发生。

4、体系认证摸底工作。检查县内获得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GMP、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认证摸底建立获证企业信息档案、获证企业共12家。

加强技术机构建设,提升检验检测水平

(一)完成实验室复评审。通过加大投入,充实和更新技术机构装备、改进环境设施,配齐配强技术人员。5月完成了实验室复评审,确保全县蜜饯果脯、果蔬类罐头、糕点、饮料、白酒等114种产品的全项检验。

(二)适应需要,谋划发展。为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已向省局申报了“开展山楂制品风险检测,建立山楂制品独立新标准”的科研计划书。上半年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微波消解仪、生物安全柜、生化培养箱、真空干燥箱、拍打式均质器、脂肪测定仪等仪器设备。使检验大型仪器设备增至58台(套),设备资产达200余万元。通过增加、更新检验设备装置,改进了检验工作流程,增加了技术含量,提高了承检能力。现在能承担监督抽样检验、委托检验、仲裁检验、新产品的鉴定检验、地方和企业标准制修订过程中的产品检验、风险监测等类别的检验业务,为全县食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加大对计量实验室改造提升力度。根据省局《计量检定实验室建设实施方案》、《达标验收细则》要求,我们责成专门人员进行计量实验室标准化改造提升。

一是重新调整办公用房,增加计量实验室面积至290平方米,投资18万多元,按照《县级法定计量机构实验室建设达标验收细则》标准,建设成独立封闭式的计量实验室,保证实验室噪音、震动、温湿度等环境符合检定规程要求;二是更新计量检定标准装置。投资81万元,新上一台大型检衡车和相应的标准砝码、压力表、氧气表、真空表检定标准装置以及高精度天平和检定工具。增加了温室检定项目、压力检测项目,使原来各检定项目符合国家法规要求,汽车衡检定可由原来的0—100吨增加到0—150吨。

通过大投入,改变了计量实验室不足,检测设备缺乏的现状,基本满足全县计量检定工作需要,计量检定项目将增加至13项,为计量检定工作的发展蓄足了后劲。

加强机关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

1、加强常规管理,规范工作流程

按着各股室职能,确定质量目标,责任到部门,定岗定责,细化责权,明确各项工作流程、严格按工作流程办事,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要求职工将每天工作情况记录在工作日志中,严禁工作日饮酒,上班时间乱串办公室、聊天、上网玩游戏等与工作无关的事,严禁迟到早退,各股所每月将职工考勤情况,经主管领导签字后,报办公室存档。从年初开始每周六、日和每天晚上都安排专人值班,与门卫人员形成24小时双岗值班制度,确保应急情况及时处理。

2、营造文化氛围,培育质监精神

努力将机关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与营造质监文化氛围相结合。继续在全局开展“一言一行树形象活动”,树立职工“局兴我荣,局衰我耻”的意识,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使无私奉献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规范职工日常工作和生活用语,做到首问负责,服务热情,和谐工作。在局门口书写“和谐奋进、履职尽责”激励职工,在办公大楼大厅设立监督台,悬挂文明用语及忌语,在二、三、四楼设立格言警句文化走廊,悬挂名言、廉政警句、格言牌匾70余块;在大小会议室将质监精神、质监形象、职业道德、奋斗目标等张贴上墙,时刻警示职工不忘自己是质监人,要树好形象,明确每名职工岗位职责和“十个严禁”要求,工作时间每名职工必须佩戴胸牌上岗,接受办事人员监督,初步形成工作文化环境。

3、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积极做好所包贫困村、后进党支部、文明生态村、新民居示范村的帮扶、支持工作。帮扶镇龙窝村现金20000元,北区村20000元,水泥10吨,双林村水泥50吨,杨树湾村水泥10吨,六道河镇小关门村水泥20吨,南天门乡牛圈子村水泥20吨,平安堡镇克梨木村水泥10吨,大杖子乡东化鱼沟村水泥15吨,合计帮扶资金40000元,水泥135吨。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规范依法行政行为

成立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方案》,把全年党风廉政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逐级落到实处。各股所长与主管领导签订了廉政承诺书,并公开。

局领导自觉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班子成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监督,严以律己,廉洁从政。对于重大问题的决策,局党组充分发扬民主,大事集体研究决定,对人事、劳资、财务等项政务工作定期进行公开,接受职工监督,建立行政权力廉政风险等级防范措施目录。规范了行政执法收费处罚、许可行为。

推行阳光政务。将行政权力项目,在县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和局机关利用电子显示屏、固定展板进行公开,让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权力运行程序一目了然。每个房间门口设置工作人员的监督牌,公开电话及出勤情况,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方便。工作人员经常放弃休息,随叫随到完成临时安排的工作和为企业及时检定计量器具,检验产品。

存在问题

(一)两个安全监管任务繁重。全县食品企业多,在用特种设备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多,监管人员少,工作有时疲于应付。

(二)监管装备亟待加强。监管车辆、通讯手段、照相、录像等办案装备亟待配置加强。

(三)抽检经费严重缺乏。据不完全测算,每年需要生产领域正常监管、抽检经费189.9756万元。因为检验经费严重不足,不能对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有效监管整治。

2012年工作谋划

2012年继续围绕全局年度工作要点,真抓实干、履职尽责、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确保全县食品质量安全

1、加大对食品企业整改力度,力争提升改造目标任务完成

按照《县蜜饯生产加工企业专项整治实施方案》要求,联合镇政府、北区管委会、北区村委会继续深入北区食品加工企业,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整合事宜座谈,帮扶企业解决整合工作中的质量技术方面的问题,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其他相关问题,力争北区工业园区整合工作有实质性地推进。与此同时指导好全县其他食品企业改造提升工作,确保通过上级考核评估。

2、加大检查力度,督促企业依法依规生产

(1)严格按市场准入要求检查企业,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不准生产,消灭无证生产。

(2)加大对企业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力度。督促企业落实食品添加剂登记注册制度,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和质量安全控制要求,对所有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一次标准宣贯培训。严格执行进货查验销售台账制度,严肃查处无照经营和违法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对该向公安机关移交的涉嫌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做好移交工作。

(3)继续开展“打非治滥”专项工作

开展一次对全县蜜饯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专项检查。

(4)开展“地沟油”专项整治活动

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对全县食品加工企业用油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按企业排查,建立档案。对发现问题的企业严厉打击。

(二)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确保特种设备安全使用

1、继续加大对全县特种设备日常监管力度

重点对雾灵山客运索道,县城及周边宾馆、饭店、学校、医院等特种设备检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排查,消除安全隐患。

2、深化气瓶充装站和检验站治理

督促落实气瓶“两站”安全主体责任,对违规充装、检验以及各项安全条件不能满足要求的单位加大惩治力度,一律依法限期整改,对不能整改的一律关闭取缔,督促企业完成液化石油气“螺丝瓶”的报废工作。

(三)继续加强标准计量认证等基础工作

1、加大“质量兴县”工作力度。准备制定《县质量兴县工作实施方案》,报政府审批。

2、加大对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完成对食品企业标准清理工作,对有关企业实施强制性标准进行检查。

3、继续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名牌、优质产品的申报工作。

4、加强3C认证企业和9000体系认证企业的管理工作。

5、加强车检线监管工作。

6、继续实施计量惠民和节能减排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强化民用水表、电能表、热量表、煤气表的强制检定工作。

7、建立市场计量诚信,加强市场贸易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工作。

8、加强计量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增加计量检定标准装置。计划更新压力(真空表、压力表、压力传感器等)检定标准装置。

计划新建立温场校准标准装置(用于校准试验用干燥箱、恒温培养箱、水浴锅、水泥养护箱、高温炉等),以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确保量值传递准确可靠。

(四)加强技术机构建设,为依法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1、购置美国进口的液相色谱仪

为加强省山楂制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的建设,提升全县食品检验能力,2012年准备投资200万元(省、县多方筹资)购进美国生产的液相色谱仪,使全县蜜饯果脯、果蔬类罐头、糕点、饮料、白酒等114种产品能够达到全项检验,提高检验质量和水平。同时向县政府争取每年最低将78.5万元(县财政局核算数额)食品抽检经费和食品生产企业监管整治经费。

2、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筹建北区食品检验中心

为更好地推动全县蜜饯企业园区化建设,促进北区果品加工企业改造提升,发扬光大蜜饯传统产业,提高蜜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筹建北区食品检验中心,并准备为这一项目提供150万元的检验检测设备。

(五)加强机关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