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雕刻技术入门知识范文

雕刻技术入门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30 10:21: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雕刻技术入门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雕刻技术入门知识

篇1

一、研究掌握个性特点,增强自信心

一些烹饪工作者常有这样感叹,学习食品雕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在学生的眼里更具有一定的神秘感,觉得那些栩栩如生、变化万千的形象造型是高不可攀的。其实它也有其特殊的规律,如掌握了就等于弄到了入门的钥匙。其实,食品雕刻作品上的形象造型主要是由食用原料、专用工具、特殊刀法和烹饪技术组成。从表现形式上有整雕、零雕整装、浮雕(凸雕、凹雕)、镂空雕等;从表现手法上有切、削、旋、刻、戳、压;从表现内容上有花卉雕刻、禽鸟雕刻、鱼虫雕刻、走兽雕刻、人物雕刻、风景雕刻、器皿图案等形象造型和形状各异的冷、热菜肴的艺术造型等。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在教学中我首先展示了多年来在教学活动中拍摄成图片的一些作品(部分作品在技能大赛中展出并获奖,及报刊上发表)。目的是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得他们相信老师能办到的事,他们也能办到。在讲解作品时一一介绍:它们万变不离其中,都不过是由食用原料、特殊工具、特殊刀法和烹饪技术等构成。

二、温习已学刀工知识,触类旁通引导入门

在教学食品雕刻之前,同学们已初步掌握了一些烹饪技术,基本刀法,原料知识和制作的基本技能,这给食品雕刻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又征得校领导的同意,在单一的食品雕刻教学基础上加进了美学知识,变为“烹饪美学”。要求学生不要生搬硬套,能够自行设计形象造型,所教学生的技能、技巧与审美能力有很大进步。在刀法训练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的刀法既准确又灵活,将已学的热菜刀工有机的融汇在食品雕刻教学的全过程中,因为食品雕刻所运用的刀法是在热菜刀工的基础上得以发展的,但也有自己的特色,这是不能忽视的。

三、分析现成设计作品,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在刀法、手法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接下来就是构思塑造的问题,这是关键,也最困难,因为烹饪专业的学生的文化基础、美术基础比较薄弱,为达到教学目的,在观摩演示作品时应重点讲解构思制作过程。如制作“喜上眉梢”这件雕品,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考虑:

(一)命题

即确定雕品的题目。给所雕之物起个名字,这是雕刻制作中首先做的一步,为使命题恰当,做到名物相符,应注意以下三点:

1. 要根据雕品的用途,确定富有意义和艺术性的题目。如“喜上眉梢”的本意是抑制不住的高兴流露在面部的表情。为点缀宴席的喜庆气氛,我就在“喜”和“眉梢”上做文章,运用谐音双关的表现手法,构思成“喜上梅梢”(喜鹊登上梅花枝头)

2. 要使雕品的题目适合所应用的场合,如分别用于节日招待会和婚庆宴会的雕品,就应采用不同的命题。同是喜鹊雕品,在春节招待会上可起名“喜鹊报春”;而在婚庆宴会上可以起“喜上眉(梅)梢”定名。

3. 要结合季节进行命题,特别是花卉雕件,其命题不可违背时令,才能以假乱真。如梅花就不能在盛夏时节开放。

(二)定型

即根据题意确定雕品的类型,同时考虑好雕品的大小高低,这一步是雕品能否达到形象生动和确切地表现主题的关键。如“喜上眉梢”主要采取零雕整装的类型。

(三)选料

原料要根据题目和雕品类型选择,并且对哪些原料适宜雕刻,哪些雕品或整个雕品的哪些部件,心中有数,做到大料大用,小料小用,并使雕品在色彩和质量上都达到理想的程度。如利用胡萝卜的自然色泽来雕刻梅花等。

(四)布局

对于雕品的整个布局,要全面设计安排好。首先要安排主体,再安排陪衬,不能喧宾夺主。如先将枝干与梅花组装好,后将刻好的喜鹊按在梅枝上。

(五)雕刻

这是实现雕品设计要求的决定性一步。雕刻的方法很多,因雕品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的内容而异。如梅花要运用戳刀从里向外刻,而喜鹊则要从头开始颈躯干翅膀尾结束。

此外,为达到食用与观赏的统一,还要考虑与烹调技术的结合,进行特殊的工艺处理。如“鲤鱼跳龙门”以传统的民间故事为题材,先取净鱼茸泥,加鸡蛋调味后蒸熟,雕刻出18厘米高的“龙门”楼阁,然后挖去中心余料,空隙中瓤进干贝、虾仁,再稍加热后改刀,并原样放入鱼盘中心。另取两条活鲤鱼,改小翻刀,挂硬糊放油中炸透,昂头翘尾地放置在“龙门”两侧,最后爆炒糖醋汁趁热浇在鲤鱼上。高热的糖汁在焦酥的鱼身上翻滚,鲤鱼昂首向上,龙门金黄高耸,形成一幅“鲤鱼跳龙门”的热烈画面。通过以上作品的解析,使学生在构思制作这个问题上有了些思路。

四、分析总结内部规律,努力培养动手能力

为便于学生学习与操作,教学中我给学生归纳了几种一般常见的造型形式;

1. 简易的刀法+原料

2. 刀法+植物原料+形象

3. 刀法+熟食原料+形象

4. 刀法+原料+烹调技术

5. 刀法+原料+图案造型

6.雕品+器皿+装饰点缀

在学生动手之前,还要给他们讲讲食品雕刻规律,原料选择和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1. 食品雕刻的应用要注意讲卫生,防止对食品的污染;

2. 食品雕刻的原料必须重视食用兼顾观赏,不能本末倒置,而应该味、形俱佳;

3. 食品雕刻的作品使用时尽量少用或不用色素,巧用原料的自然色彩,方为上乘之作;

4. 食品雕刻的应用切忌大红大绿,滥肆渲染,使人望而生厌,影响食欲;

5. 一些大型雕品,费工夫,耗时长,要提前刻好,并注意保鲜、保形。

篇2

[关键词] 牙体解剖学 实训教学 雕刻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作为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的一部分,主要是培养从事口腔修复工艺技术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应掌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与义齿加工技能,具有独立操作、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操作能力与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口腔医学技术教育的重要出发点。

《牙体解剖与雕刻技术》作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以学习各类牙解剖形态知识,训练各种牙体雕刻技术为主要任务,为学生进行本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和胜任口腔技工岗位所必需的基本技能的基础。近两年来有关其教学改革的探讨一直受到许多院校的重视。如何加强学生对牙体解剖形态的掌握,引起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进而能熟练地进行牙齿雕刻、堆塑等实践操作一直是这门实践课程的教学难点。我院在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中,转变教育观念,对《牙体解剖与雕刻技术》这门课程进行改革,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会提升理论,并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提高分析为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严谨工作作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牙体解剖与雕刻技术》是学生入校后最早接触的专业基础课,其概念抽象、难于理解、具体结构细微,而由于本身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对有限,这就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从而缺乏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时,才能发挥最大潜能。因此对该门课程的任课老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具有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求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信心。在讲授理论知识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在实训操作时,也不能操之过急,将学生以小组分组的方式,讨论牙体解剖形态与雕刻形态的差别。牙体解剖形态理论部分主要是针对具体的解剖结构,而牙体的雕刻形态是将解剖结构明确在具体的位置,从而通过雕刻将这些解剖结构展现出来。对于部分入门较慢的学生要给与相当的关心,使其明白勤能补拙的道理。其次,要让学生有竞争压力。学校每年会组织学生进行牙体雕刻比赛,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参加“日进杯”口腔技术工艺展评。最后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帮助。

二、认识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实训教学是对课堂中老师所教授的理论知识的验证和深化,也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训操作可以使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训练,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也为其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牙体解剖与雕刻技术》这门课程的理论内容并不多,但却比较繁琐、细碎。每个牙冠上的尖、嵴、接触区、窝、沟等各类解剖特征都不相同,单纯从理论教学上来看,要让学生掌握复杂的解剖术语及解剖形态结构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结合《牙体解剖与雕刻技术》这门课程的专业特点,坚持以实训教学为主,充分发挥带教老师的实训教学能动作用及充分利用实训室,利用教、学、做及手与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抽象理论直观教学,实现从理论到实训、再理论、再实训的有效连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实训中得到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在具体操作中得到锻炼,在学习中得到乐趣,进而对这门的掌握程度得到提高。

三、明确实训流程,做好实训前的准备,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课程内容下划分工作项目,每个工作项目又根绝实际工作流程需要划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工作任务下又设计了具体的操作步骤、程序和方法,构建了集理论、方法、实践操作为一体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例如,实训流程按照:牙体描绘、外形高点转移、二面体成形、四面体成形、多面体成形、四面成形、牙合面成形、精修完成。学生在得知下次实训内容后,应首先预习实训步骤,明确实训目的,通过预习实训内容,学生在看老师示教时就心中有数,操作起来就会有条不紊。预习中如果发现问题可及时与带教老师联系或与同学讨论解决。注重培养学生从“做什么”、“怎么做”、“会做”到“做的更好”过程中的能力培养。

四、丰富教学手段,改进实训教学方法,提高实训效率

教学手段除了应用传统的模型外,还应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课件的图文并茂,从而加强对牙体的方位、解剖形态特点从平面到立体的认识。在实训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师示教与相关实训操作的VCD光盘相结合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对实训的过程及本次实训得到的结果先有认识,再指导其实训。教师也应将学生在动手实训操作后安排学生及时进行体会总结,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五、加强实训教学

1.建设双师结构的课程教学团队

在实训基地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项目教学;实验教师在每次上课前,都要认真做好预实验工作,统一工作任务步骤,在进行牙体雕刻技术的示教时,又能对每一步的实验步骤模型做好展示,阐述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方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的实验要点。学生实训时,教师不断巡回指导,发现学生的不规范操作时,要及时纠正,为以后良好的工作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培养出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水平。对教师来讲,还应积极参加培训进修,学习相关技术的新理论或新技术特点及步骤,提高理论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

2.开放实训室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安排教师进行辅导,方便学生反复进行练习,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牙体解剖特点的理解和认识,掌握牙体雕刻的基本技巧,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多样化课程评价体系

(1)开展学生自评与互评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实验内容的深刻认识就会提高。许多学生往往在雕刻初期对牙体解剖形态把握的不明确,难免会造成许多小错误,我们要求学生犯错误不要紧,只要下次改正即可。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每一个作品都要认真对待,如果有多切的地方,就在最后的雕刻完成时用蜡填补,要知道错在哪里,以免下次再错。整理好雕刻步骤,总结雕刻中易犯的小错误,从而一次次地得到锻炼,正确掌握牙体的解剖形态特点。通过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开展由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考核方法

由学校的专家教师、同行业专家、企业专家教师对学生的每件作品都给与评分考核,实施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考证相结合的多样化课程评价体系。

总之,实训教学是《牙体解剖与雕刻技术》这门课程的重要教学形式,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基本手段与必要条件。通过近两年的教学探索,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对于牙体解剖形态理论的知识掌握和操作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中高职衔接

“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 是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中相对应专业对口合作、 高职院校自主考试招收中职优秀毕业生,统筹安排中职学段(三年)和高职学段(二年)连贯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办学方式,三二分段是中高职构建新型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为做好三二分段教学工作,努力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家具设计专业人才,在秉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的理念下正积极探索中高职分段衔接的有效方式、努力创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1 基本思路

“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建要树立系统培养和终身教育的理念,以建立中高职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进一步明确中高职办学定位,加强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的衔接,优化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内涵建设为重点,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强化办学特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办学水平。结合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建立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是:建立合理的三二分段职业教育招生测试方案,重点探索发展“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衔接,加强中高职专业课程与教学标准衔接,加强一体化的中高职管理模式研究,为我校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2 主要措施

2.1 合理确定招生测试方案

招生测试方案是中职毕业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三二分段学习的入门考试,也是影响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质量的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是保证中高职衔接合理的基础。招生考试政策若不完善,将会严重影响高职院校招生的数量和质量、制约中高职教育的顺利衔接。

为合理确定招生测试方案,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与对口中职学校进行了多次探讨,一致认为招生测试方案应在人才培养方案定位的基础上采用职业能力和理论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招生测试方案为避免偏离职业教育方向,将职业技能考核成绩提高到60%,职业技能考核主要以CAD、3DSMAX软件实操为主;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40%,理论考核特别强调不能与中职教学内容错位,考试制度须保证中高职的培养目标与能力的有效衔接。同时对于在中职学习期间获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和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者,经省教育厅主管部门复核可免试就读。

2.2 努力创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为加强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推进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三二分段教育的深入实施,我校联合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形成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明确中职和高职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前提下根据东莞家具行业人才需求以及产业升级背景下的东莞特色联合探讨并制订了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最终确定我校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基于中职培养家具绘图人员、生产一线人员以及高职培养家具设计、家具产品制造、家具质量检测、家具产品营销、家具企业管理等各项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以高职院校牵头,联合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企业就业岗位对中、高职两个阶段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的要求(表1),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教学计划,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

2.3 加强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衔接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融会贯通是“三二分段”的核心。要实现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二个阶段培养目标的相互融合,必须以全局观念统筹构建课程体系。在明确各阶段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按照“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的思路以及不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职业岗位要求,建设以“能力本位”的模块式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质性衔接。教学实施注重职业情景的创设,以学生为本,以任务实施为导向,突出应用性,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增强职业意识,训练其综合职业素质。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同岗位、不同层级的职业活动,根据真实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选取教学内容,制订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避免中高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重复与脱节,实现中、高职课程内容的对接。同时中高职课程安排要各具特色,中职阶段要适当加强语、数、外、计算机等文化课及技术基础课如CAD、3DSMAX等软件技术的教学,专业课程如家具发展史、家具材料与五金、家具造型设计等课程分层逐步递进,以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养和职业适应能力。高职教育阶段在基础课上可进行适当取舍,如外语、数学、计算机在考虑中职已开设的前提下不作安排,将专业课程在深度、维度以及广度上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高级家具设计师证、计算机辅助绘图员证等)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进行拓展,可开设系列家具设计、品牌传播设计、家具营销、综合家具设计以及计算机综合绘图技术等加强、提升专业技能的课程以体现中高职的层次区别,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2.4 探索建立中高职一体化的管理机制

在推进“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我校与中职学校要加强统筹管理,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探索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同时应由我校牵头制定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学生管理方案,在三二分段培养过程中结合中职院校定期组织和召开管理协调会议,督查中职学校教学计划的实施、组织情况,参与中职学校教师教研和培训,研究解决教学和学生管理中的相关问题。

3 结语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是当前我校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三二分段教育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办好良好的三二分段教育、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推进我校雕刻艺术与家具设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衔接有利于提升我校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利于家具行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将会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多样化成长,为满足地方经济、地方家具行业的特色需求提供了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何玉兰,林彩梅,彭益武.“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12):4144.

[2] 汤霞,王新桥.物流管理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问题探讨[J].职教通讯,2012(12):13.

[3] 吴勇.“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7):2325.

篇4

1 面塑现状

面塑,俗称捏面人、面花、礼馍、花糕,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手工艺术之一,面塑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加入水、油、蜂蜜等调成不同色彩的面团,再经捏、搓、揉、压、切、刻、划、嵌等技法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面塑艺术起源于古代百姓生活,全国各地可见,目前,面塑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面团走进了艺术大殿堂。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步代替了手工业,面塑作为传统手工艺术在国内的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小,以前面塑的传承与很多其他民间艺术一样,一般采取口传身授传承,祖辈相传,师徒相传,各地的民间艺人在技艺的传承上严格保密,这对面塑技艺的传承也有着很大的阻碍。目前面塑技艺还没有被列入烹饪专业必修的课程,全国开设面塑课程的职业学校也不多。

2 面塑在烹饪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面塑受到了时展的限制,但面塑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仍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虽然面塑在传统的民俗活动或街头、公园已很少见,但面塑在烹饪教学中地位却越来越高,通过烹饪教师的技术传承和创新发展,目前面塑在烹饪中的运用主要可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在面点制作中的运用。运用面塑制作中的捏、剪、割、搓、拼、挤、夹、压、盘、叠、镶嵌、组合、压纹、压花等技艺,我们可以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点心,如水调面团中的花式蒸饺;膨松面团中的花式包子;澄粉面团中的象形点心等。运用面塑的成型技法来制作这些点心,可以使点心的造型更精致,品种更丰富,为点心品种的创新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2.2 在菜点围边点缀中的运用。面塑是最近几年发展较快的食品雕刻新形式。面塑面团色彩丰富,可以模仿出任何一种颜色,制作的作品可以做到惟妙惟肖、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而且作品可以长期保存,反复使用,这是面塑相对于传统果蔬雕刻的优势。面塑作品以其栩栩如生的造型,丰富多变的色彩可以美化宴席、陪衬菜肴、烘托气氛、增进友谊,一盘精美的菜点如果陪衬着一件贴切菜肴的面塑作品,会使菜点更加光彩夺目,使人不忍下箸。不论是国宴,还是家庭喜庆宴席,都能显示出面塑艺术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使人们在得到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能得到艺术和精神的享受。

2.3 在学校的一些重大活动中表演展示。面塑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性与表演性,非常适合在一些学校的活动中进行教学成果的展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配以适当的包装,可以让参观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再有现场制作表演助兴,这样可以为学校的一些活动增添亮色。

2.4 开设专门的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社团活动越来越受到各类学校的重视,学生也希望通过加入各种各样的社团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能力等综合素质,面塑社团作为一个特色社团,可以让学生多一个选择。有人说烹饪是科学、是文化、是艺术,面塑更是这一思想的体现,面塑社团不仅烹饪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学校里非烹饪专业的学生也能参与进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3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面塑课程的优势

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训合格的中等技术人才,技术是学生立足社会的根本,烹饪专业的学生要学的专业知识较多,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对烹饪专业所有的技术都精通,但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有益的。烹饪专业的学生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我们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面塑技艺也就是提升他们以后职业竞争力。

篇5

1 《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概述

1.1 玉器设计与工艺专业概述

玉器设计与工艺是我院特色专业,根据目前广东省的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主动为本土的玉器产业培养大批欠缺的玉雕专业人才,结合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特色,实施“分段递进、项目驱动、双能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构建“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技能”的课程体系。

1.2 《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概述

《玉器设计与制作》是我校玉雕艺术设计与工艺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玉雕设计与制作工作过程的课程。本课程教学能使学生全面地了解玉石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雕刻的专业技法,了解国内外玉石造型设计与雕刻发展的动态,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玉石设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同时解决好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使学生掌握玉器设计与制作的规律,导入玉器制作的基本流程、操作方法以及玉石材料设计的综合能力。

《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安排至第二学年下学期,以玉器鉴赏、玉器纹样设计、仿真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为基础,进一步为顶岗实习等课程打下基础。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依据玉雕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需求,设置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具体项目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2 《玉器设计与制作》实施模仿与创新的专业意义

2.1 传统玉雕艺术传承以模仿为主

在传统玉雕艺术传承中,玉雕工艺人才是“师带徒”式的培养模式,艺术传播过程最主要环节就是模仿传统的造型,根据笔者走访平洲、四会等玉器城调查发现,目前盛行于行业间的模仿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实物模仿,如雕刻玉米时,就会以真实的玉米作为对象进行写实模仿。第二,模仿优秀的作品,如颇具禅意的邱启敬系列作品,就是目前很多作坊竞相模仿的对象。模仿固然重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玉雕的从业者大都只停留在不断地重复固有的作品的阶段,难以有新的突破,从而导致玉雕技艺的创新之路发展缓慢。

2.2 创新是玉雕行业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是传统工艺发展的动力。一个行业要发展,创新是重要的驱动力,玉雕行业也不例外。如果对其仅一味传承,而没有与时代融合,会限制玉雕行业的发展。受传统传承方式的影响,玉雕行业创新目前集中在题材上的创新,如近几年出现的以食材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将生活中常见的食材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的创新方式虽颇具争议,但仍是一个探索性的方向。

2.3 模仿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模仿作为学习知识技能的第一步,在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模仿中,学生通过观察和了解已有的原始素材,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并在将其重现的过程中不断了解与探索玉雕技艺和造型的基本规律,从而心、手合一,逐步获得相应的技能。初级的课程会选取叶子、如意等易于掌握的传统题材,加以讲解和示范,然后要求学生将一个现成的作品再现出来,让他们熟悉玉雕的流程,加强对材料和工具的掌握,具备入门级的雕刻技艺。

3 《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中模仿与创新的应用

玉雕设计与制作课程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模仿,即通过对现有作品的模仿训练,具备初步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就是创新,即设计能力,是学生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赋予玉石材料,通过技艺的传达,将其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能力。

3.1 从“模仿”到“创新思维培养”

(1)初期模仿阶段。初期模仿是学习雕刻基本技能的基础途径,学生被要求对优秀作品进行简单模仿。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模仿学习熟悉雕刻的工具、培养立体思维以及动手能力。学生们往往处于“知其美”却“不知其所以美”的状态,所制作的作品从外观上与原作非常接近,但这种结果却是在模糊意识的状态下产生的,并不完全是学生自发主观意识的结果。但大量训练是萌发创新思维的条件,在教学中,通过反复地训练寻找美的规律,逐渐为己所体悟,最终完全理解艺术精品的精华。因此,如何使学生实现从模仿到创新思维的飞跃,是本专业教学的一个核心环节。

(2)多角度观察培养阶段。对任何一个艺术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如学生在观察作品时,如果从文化背景、象征寓意、雕刻技法、后世影响等方面去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理解和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艺术教育中,应当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去启发学生对作品进行大胆的理解和解读,开发学生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式,多方面、多角度地阐释一个作品的意义,从而达到初步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的效果。因而,通过这个阶段训练的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就会逐渐打破思维定势,就可以创作出丰富的作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老师应多鼓励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传统优秀玉雕作品,用心感悟和理解作品的立意、构图、造型、技法等,再用自己的手尽力去尝试重复原作的创作过程,通过“眼观――心悟――手作”三大环节的培养,最终完成一件作品。笔者在进行授课时,将班级分为4个小组,鼓励学生对同一弥勒佛像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地观察,并布置不同作业:第一小组侧重衣纹的变化;第二小组侧重弥勒佛脸部表情的变化;第三小组侧重整体动态的变化;第四小组侧重整体造型的简化设计。通过分组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独立地观察,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理解同一对象的能力。结果,学生在后期作品的细节把握上确实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3)横向拓展阶段。为了避免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形成思维定式,形成固定模式的“匠人”,不但需要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的思维模式,并且需要通过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和学习,加强艺术思维的横向拓展。而提高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是采取横向思维进行突破创新,创造出更优秀的玉雕作品。例如,在玉器造型设计课程中,笔者在授课时,为了建立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全新认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将玉雕造型艺术与其他艺术相结合,同样采取抽签的方式分组教学,将不同的传统工艺造型(包括木雕、佛山陶瓷、根雕、刺绣、雕塑等)让学生抽取,抽到同种工艺品种的为一组进行造型元素提取,并根据不同的石头进行设计。例如,抽取佛山陶瓷的小组,首先要收集大量的佛山陶瓷资料图片和历史发展资料,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将其他特色元素提取出来,结合自己小组的玉石材料进行设计,课程最后每一小组进行汇报。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改变了对固有题材以及传统造型的思维定式,并吸取同类艺术的精华进行创作,大大丰富了创作的内容。

(4)思维创新阶段。本专业通过毕业设计和项目引进,将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成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引入企业项目,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运用平时积累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确定一个明确的创作主题,将自己的意识通过作品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完全属于自己创作的作品,从而跨出运用创新思维来进行独立创作的第一步。

3.2 创新设计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玉雕企业要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技能熟练的技能型人才,还需要拥有源源不断创新的能力,才能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立足,然而当今企业中的创新型人才却极度匮乏。与此相反的是,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却与真实的市场存在一定的隔阂,造成了创意与实际作品的脱离。因此,我们将教学课堂与优秀的玉雕企业紧密合作,将企业的创作项目引入课堂,集思广益,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和展示创新思维的平台。在实际的玉雕课程中,我们定期针对一些特定的玉石材料,让学生进行分组创作构思,然后与学校老师、企业的玉雕师一起沟通,将优秀的、可行的设计构思加以遴选,转化成可以成型的艺术作品。这种模式的推出,对学校而言,有利于借助市场资源打造新型人才培养平台,提高人才的素质;对企业而言,则是拥有了高层次的发展动力,对于产品的创新和企业的竞争力都大有益处;对学生而言,则是提供了良好的个人发展的机会,实现了从模仿到创新、从一般技能型人才到高端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重大飞跃。

篇6

他的幸运,或许也在于他的“心很大”。他说,“我都是早早设想未来几年要干什么,并且都努力完成了这些目标。”

致力于皮影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焦连生在学艺之初其实是没有这个意识的,“只是越干这行,越想做出点名堂来”。

焦连生一展开笑脸,瞬间就化身为暖男,让记者与那个在电话里语速极快、语气冷淡的人无法合并起来。

他还是个很细致的人,前一晚就在微信上将自己工作室的位置用腾讯地图发了过来,还叮嘱说工作室装修未完成,非常冷,要多穿衣服。

西安大雪纷飞的清晨,60多公里外的阎良却看不到任何下雪的痕迹。

焦连生位于阎良区谭家村村委会二楼的工作室,也叫阎良皮影雕刻技艺谭家村传习所。办公室里的三张桌子,摆满了焦连生的画稿和全套的刻刀,还有装璜好的手工皮影作品。这些作品中最贵的一幅,标价人民币两万多元。

华县学艺

如果仅仅是从成功学意义上来讲,焦连生无疑算是圈子中一个成功者的范例。事实上,当下的焦连生是让人无法与一个初中毕业的80后农村青年相挂钩的。

面对采访和镜头,他毫不局促,显然有过多次类似的经验。对于记者提出的问题,他已经懂得轻重深浅的得体答复,并愿意给一些文字资料,可能是为了省去重复多次的述说。

但对于初识皮影的经历,他倒是强调了两次。“2003年在去内蒙古包头的火车上,听邻座的一个老头讲起华县的皮影戏,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皮影’这个词。”这一年,他与村子里很多同龄人一样,初中毕业后就中止了学业。当时焦连生面临着两种选择:“上技校,然后进飞机制造厂当一名技术工人;另一个选择就是外出打工。”

因为阎良是国家的飞机制造基地,所以这里很多农家弟子一般都会选择进飞机制造厂当一名技术工人。“每月有四五千元的收入,以后生老病死都不用发愁。”但从小不喜欢机械的焦连生却拒绝了这条路,“我非常叛逆,就不想按步就班走大家都走的路”。

但是,被送到内蒙古包头市的姑姑家打工的焦连生并没有在那里找到想走的路。2005年,当他再次回到阎良时,听说一位同学跟一个皮影艺人学做皮影,于是,他专门去华县考察了皮影市场。“收入还不错,回来就决定拜师学艺。”焦连生说。

2006年农历正月十五,按本乡本土的习俗,焦连生和父亲带着“四礼”(烟、酒、茶、点心),找到同学的师傅家,拜师学艺。

但这段学艺过程,只持续了四个月左右,因为师傅开始用机器制作皮影,而焦连生只想学手工雕刻皮影的技艺,于是,他离开这个师傅,直接去了华县。

“我当时也不知哪儿来的那么大的勇气,去了华县找谁学?到底能学成什么样子?以后如何发展?这些问题连想也没想,就离开家了。”

跟第一个师傅学了四个月,焦连生已经掌握了一点入门的技艺,所以一到华县,就在华县皮影艺人张华周所办的皮影学习班当上了一名技工,每月不仅有260元的底薪,而且每刻一个头像,还能再挣5元。

在华县,焦连生遇到学艺道路上的第一个坎。

“我居然不会画图。”焦连生说:“在老家跟第一个师傅学习时,画稿都是用刻好的皮影垫在新的牛皮下拓着画,可在学习班,他拿到真正的皮影图稿是要自己在纸上画,这才意识到自己根本不会画图。”

不会画,就得使劲练习。焦连生至今还保存着一张很旧的贵妃头像,四周已经破损。焦连生说,“这是我在华县时自己设计的第一个头像,后来用这张图不知刻了多少贵妃头了。”

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焦连生除了白天正常工作时间,晚饭后仍旧回到工作室练习画图雕刻。他也花了点别人没有的巧心思,不仅围着其他师傅转悠,还帮师傅们磨刀。他的这点小心思师傅们当然也明白,乐得见这个聪颖的小徒弟,明里暗里给他教一些独到的技巧。

焦连生承认,他做皮影的基础技艺和技巧,几乎都来自这个学习班。在这里的近半年时间里,他从润皮子开始,不仅学会了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的所有步骤,而且功底非常扎实。

特别是雕刻过程中最难的“雪花”这一技艺,是要求要做到“全镂空而连绵不断”的,焦连生学到最后,甚至有了超过师傅的势头。

在学习班里脱颖而出,让焦连生产生一个错觉,感觉自己学得差不多了。“后来不断学习后,才知道其实这会儿才算是真正入了门。”

2006年10月底,焦连生离开华县,回到了家中。

非遗传人

回到阎良的焦连生,正式开始以制作皮影为生。

“家里有张八仙桌,坐上去有点高,我让爸爸把桌腿锯了一些,就趴在上面刻皮影。”这一刻就是半年。

半年后,焦连生带着自己雕刻的一百多个头像,来到西安书院门,把几家皮影店挨门走了一遍。他带去的这些作品,是经过他改良的手工皮影,在当时的西安皮影市场根本没人见过。

皮影店的老板们自然识货,每一家店都想独家出售焦连生的全部作品,焦连生却不肯。“我也不知道那时候咋想的,就想着多认识几个人,不然我以后的皮影卖给谁?”

市场的认可,为焦连生的作品打开了第一个营销通道。他试着用同样的方法,在上海的城隍庙先摆了个摊。“生意一火,自然会有店家来洽谈,我就把市场给他,我撤走。”

很快,焦连生打开了上海、北京、敦煌等地的市场。

2008年,“第四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在西安曲江举行,那是焦连生第一次参加会展。大概三米见方的展位,他一边表演雕刻,一边销售自己雕刻的皮影。

“有一个大领导走到了我的展位旁边,抬手一点,用手指画了一个圈,后面的工作人员立刻走过来买我的皮影。”焦连生说起第一次参展的经历,仍然很兴奋,“领导对我说,这些东西很好,多刻,有希望!好好干!那时我了解到,他们买回去是做礼品的,我开始知道可以将皮影做成中高端礼品,这是一个新思路。”

焦连生对于自己是个“幸运儿”的认知,始于2009年的夏天。

当时,西安市正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阎良区的民间艺术并不多,所以当地有关部门对皮影非常重视。焦连生的第一个师傅忙着做机器皮影,对普查工作不热心,普查员就找到了焦连生。

当时,焦连生的皮影作品《龙凤》在第一届阎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荣获一等奖,普查员就决定将焦连生申报上去。

“当时的申报文案写得非常好。”焦连生一直觉得,如果不是这份文案写得出色,他未必就能幸运地成为西安市最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那位普查员却对他说:“还是你的作品出色,如果作品不行,我的文案再好,那么多专家也不会通过的。”

先前在家蛰伏三年勤学苦练的焦连生,是个只知道画图、雕刻的“匠人”,参加完这次非遗申报的工作后,他开始脑洞大开。“这是一个转折,我感觉到皮影的厚重,我开始关注文字记载的东西和皮影的发展传承。”

其实,成为非遗传承人,完全不在焦连生设想的人生计划中,“纯属是个意外之喜”。按他的设想,勤学苦练几年,能用自己的作品打开市场,靠做皮影养活自己,就是很大的成功。

为了这个目标,焦连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2015年10月5日,焦连生在微信朋友圈发道:“秋天了,膝盖开始疼了。”

膝盖疼就像一个按钮,按一下,就能拉出焦连生存储的记忆:“开始的那几年,有时候客户赶着要货,最多的时候三天就睡了四五个小时。尤其到了冬天,房间没有炉子,我每天熬夜刻皮影,硬是把腿和后背冻坏了。如今天气一凉,总要腿疼。”

客户渐渐多起来后,焦连生也尝试做新的图样。“老是刻同样的东西,不推陈出新,市场就会萎缩的。”最忙的时候,焦连生的日夜是颠倒的,“每天中午两点起床,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上七点,煮一碗面吃,然后睡觉,中午两点再起来继续工作。”

在此期间,焦连生还腾出时间,跑到礼泉拜老艺人张志和学习技法。后来他听说华县的老艺人汪天稳技巧更高,又跑去继续拜师。

勤奋再加上天资聪颖,焦连生的技艺不仅提高很快,而且颇有创新。在非遗传承人申报过程中,专家给他的评价是:“刀法旋转自如,雕刻的人物图案缜密精细,色彩沉着浑厚,丽而不艳。看他的作品,丝毫感觉不到年轻和稚嫩,反而会使人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皮影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无限热爱。”

2010年11月,焦连生被正式授予“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阎良皮影雕刻技艺传承人”。

守望皮影

刚刚过去的2015年对焦连生来说,家庭事业都收获颇多。

他有了女儿,“内心变得更加温和与坚韧”。

年末,他的谭家村传习所被授予“西安市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在女儿出生前,焦连生参加了政府举办的西安和韩国晋州之间的交流活动。但这次的韩国之行,与2014年去新西兰文化交流一样,都没有达到焦连生预想的效果。“没事儿,这皮影手艺就是咱纯中国的,外国人接受起来慢一些。反正我还年轻,就耐心等,等到机会来了,我也不会被错过。”

从2014年春节开始,焦连生又把自己的皮影拿到西安城墙灯会上去参展,他发现,每次都会有很多外国人来参观。

而焦连生发在微信朋友圈里的,大多是带有“鸡汤”般的文字:“在手艺人心里,人生很慢,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一生只爱一个人。一辈子总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向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

焦连生说的执念,就是皮影。如今陕西全省大约有200多位从事皮影雕刻的艺人,但大多都上了年纪。40岁以下的也就50人左右,而焦连生目前是阎良最年轻的艺人。

为了自己的执念,焦连生从2010年开始到处寻访埋藏在民间的皮影老艺人和老图像。“好多老的皮影早就被一些敏锐的收藏家们收走了,但我收集老图纸、老故事,只有收集他们记忆中的老故事和老皮影,我才能知道得更多。”

寻访到华阴的一位老艺人后,焦连生为了学艺,就在老人家的灶房里搭了一个板,住了一个星期。“我和他啥都聊,庄稼也聊,也帮他放羊,给他烧火,他干啥我就跟着干啥。他就给我说一些做皮影的老故事,有时还能看到一些残存下来的老皮影的样子。”

一个偶然的机会,焦连生看到一张老图纸,线条很好,却不认识,回家闷头哭了一场。从2013年开始,他就时刻想着一件事,“用几年的时间把收集到的1000多个老皮影,都刻上两三套。”这个过程里,他设想着要全部自刻自染,做皮影博物馆。

皮影行当里有句名言:三分刻七分染。染色是焦连生近几年和师傅们学的,但他动了点脑筋,老方法用完全植物的染色法,容易掉色、发暗,他尝试的新方法加进了画画的颜料,作品变得更鲜艳明媚。

在刻皮影、做展会之余,焦连生结识了很多知名的艺术家。触类旁通的各种交流,开阔了他的视野。他突然觉得,自己如果继续只雕刻皮影,就会像很多埋在乡野的老艺人一样,“人走了,把自己的手艺也带走了,更把古老的文化也带走了”。他收集到几张曾经流传于关中北部的灰皮影,一了解才知道,这种能卷起来带走的皮影,如今早就失传了。

“我应该做更多的事情,除了雕刻和染色的技艺,还要做一些研究。只有做皮影的文化研究,才能在这个领域站到一个高度。”于是,焦连生开始搜集所有与皮影有关的书籍、文字记载、图片,拜访他听说的每位艺人。

作为非遗传承人,焦连生还有一项负责传承皮影的工作。他开始收弟子,并以“关中道上的皮影”为课题,研究陕西皮影的历史。做了这个课题,积累了一些知识,他就写了一个简易实用的皮影教材,“来学的人一看教材,就能对陕西皮影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但是,焦连生招的几个90后的弟子,却让他教起来有些吃力,“说不学,连招呼也不打就不来了。”他想尽快建立一个手工制作皮影的班底,一方面把技艺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守住传统手工皮影的市场。“传统工艺没有生存空间了,这门老祖宗传下来的艺术就真得完全灭亡了。”

篇7

关键词: 中职学校生物学科教学 学习力 心理效应 学习兴趣

在这个新世纪,生物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影响着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学习生物学不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为接受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形成科学的理念,为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只是机械性地记住教师传授给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与时俱进的学习力。所谓的“学习力”就是指能通过创新思维进行独立思考,从而真正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变革、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据笔者观察,目前的农村初中生物课教学中普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对生物学科的师资配置不合理,有的任课教师根本没有学习过系统专业的生物学知识,面对图文并茂的教材也只能照本宣科,无法灵活地驾驭教材,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兴趣更是无从谈起。二是初中生物课程作为等级科考试科目,教师让学生在考前做模拟卷,死记硬背考点以应付考试。笔者曾对考生做过的模拟试卷和近几年的初中生物学业会考试卷进行分析,发现内容大同小异,学生完全为考而学。基于这两点,学生对生物学科只是停留于表面上的识记,无法领略生物学特有的学科魅力。农村初中毕业生中学业成绩偏差的学生是中职学校的主要生源,因此,升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不仅生物学基础知识极度欠缺,对生物学的学习也失去信心和兴趣。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是导致中职学生学习力弱的根本原因。基于此,需结合中职学校的学生特点,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探索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心理效应,增强学生自信以提升学习力。

1.心理暗示效应,肯定学生。

暗示心理学理论认为利用暗示手段可以使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高度协调,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动机,从而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暗示,是无声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创造让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实施暗示教学,当然恰到好处的赞许性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年岁末笔者组织学生雕刻水培漳州水仙花球,首先组织观看《漳州水仙花雕刻技术》录像,沉浸于《漳州女》曼妙的音乐中,了解水仙栽培历史及水养方法,观摩名家雕刻技法,欣赏各种水仙造型,领略省花的魅力。教师现场示范雕刻方法,强调雕刻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细节及注意事项。因种球形状各异,学生的雕刻无奇不有。经过近一个月的浸养水培、细心呵护,最后用千姿百态的学生作品在教室走廊上办个水仙花展。雕工虽笨拙,造型虽简单,但无一不是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创作,吸引了很多老师、同学的眼球。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肯定,很多学生表示来年还要再尝试雕刻水培水仙球。“一定会比今年漂亮。”学生的自信溢于言表。在整个实践体验过程中,没有简单的说教,只有学生对“美”的期待、教师的赞许和同学的欣赏等无声的暗示。

2.皮格玛利翁效应,赏识学生。

“皮格玛利翁效应”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我们对学生充满期待,肯定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对他们进行鼓舞、启迪,学生自然情绪高涨,学习劲头足,兴趣也更加浓厚。例如,在教学《植物的激素调节》这样一个抽象的课题时,引导学生从网站上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的广泛应用。因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俯拾皆是,学生交流起来没有难度且展示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笔者向学生展示近几年从事漳州水仙矮化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组织一个探究实验《不同浓度多效唑对漳州水仙的矮化效果测定》,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客观评价,指出学生的进步,逐步引导学生解决困难,得出结论。虽然教材中并没有这部分内容,但因结论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严谨探究获得的,这种成就感,加上老师的充分肯定,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无比快乐和喜悦。

古人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学中我们常常要对学生进行言语评价。对学生抱有期待,经常鼓励,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中职学生因学业不良,很少受到公正的评价。很多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都没有拿过一张奖状,他们特别渴望能得到肯定和认可。生物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对于基础的要求不是非常高。只要学生有所进步,教师就应多多表扬,不要以为学生不需要。

二、培养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望以提升学习力。

学生学习力弱,好比庄稼不自主吸收水肥,必须根据作物生长习性测土施肥,科学管理。我们要改变现状,首先必须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不过多地强调学生的原因,摒弃对这些学生的错误认知,明白学习力弱不等于弱智。事实上,很多学生在中职学校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开发潜能,最终成为社会生活中出色的一员。因为兴趣是学习力中最充沛、最快乐、最轻松、最美好、最活泼的品质,兴趣是学习必备的条件,它能让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变成活泼有趣的东西。

笔者根据中职学生学情,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1.降低学习门槛,学有所得。

教材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师如何将这些知识传递到学生的手中呢?心理学中有种说法,称为“登门槛效应”,当一个人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往往愿意接受一个更大的要求,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更容易顺利地登到高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中职学生的接受水平,使授课内容难度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相适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重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层层递进地教学,降低学生学习的门槛,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学生学有所得,自然有兴趣去学。例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入门实验,对一个初中阶段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讲,没什么难度,无非是利用初中阶段所学的基本实验技能探索新知识。很多中职学生根本不懂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更不懂如何规范制作临时装片。我们应分化难度,先利用一节课时间手把手地“补课”,先复习巩固显微镜的用法,学会制作装片,然后组织学生完成当前的教学内容。又如,《生态工程》这一章有两节:《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细研教材,发现内容过于冗杂,学生难以接受。反复推敲整合,选定一个专题《我国的生态农业》。但是“生态农业”有关内容在教材中仅有零星分散的两句文字,只谈到“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也是生态工程最早和最生动的一种模式”。经过大量收集资料,结合个人实践经验,我专门印发了题为《我国的生态农业》的参考资料,供学生学习,拓宽知识面。在课堂教学中,就当前被热切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展开讨论,共同探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在我国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引发了学生的极大热情。继而,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研读有关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领悟其用于指导我国的生态农业的重大意义。事例源于生活,原理引自教材,经重组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机活力,适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学内容生活化,学有所用。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和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职学习更是为就业做准备的,对技能素质的要求更高,忙着传授脱离实践、纯粹理论的知识是无意义的,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善于选用有实践意义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充实课堂,让授课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相适应。如《生物技术实践》这样的选修教材,绝大多数普高学校忙于应对高考,没时间也没条件开设,但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这样的课程却大有裨益。《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酶的研究与应用》、《DNA和蛋白质技术》、《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无不彰显生物科学在生产实践中的非凡魅力。哪怕教材中个别专题设备要求较高,没办法开展实际操作,可是不能忽略它“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少来自乡镇,有一定的生产生活经验。《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节教材中谈及中国荷斯坦牛的选育,结合地方保护品种白眉山羊的生长现状及民间的消费习惯,与学生一同探讨既适应本地环境、生长速度快又能迎合消费需求的优良品种该如何选育。让教材理论真正应用于生活,缩小教材与生活的距离。

3.创新教学方法,生动新颖。

新课程理念已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提倡紧跟时代潮流,创新教学方法。各类电视节目、教学录像、多媒体网络等给教学带来了极大便利,单靠一根粉笔、一本教科书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如在谈到“远离白色瘟疫,将戒毒进行到底”的知识时,“”是十分敏感的话题。虽然课文只用一个版面简单介绍,学生却显得兴趣盎然,提了很多问题。这时就可以通过观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探索与发现》系列片扩展知识,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宜采用小组合作、发现探究的方法来教学,条件允许时,还可以安排社会实践、实地考察,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促进学生学习。例如,学习生长素的作用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想办法催熟,并让他们把催熟的过程记录下来到班上分享。结果学生不但分享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搜集了各种农业知识,长了一番见识。带学生参观笔者的实验鸽场和中蜂基地,通过实地观察观赏鸽的家系性状变化及良种蜂王的选育过程,真切体会遗传与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一大早备好枸橼酸钠及相关仪器,让学生亲自去家禽屠宰场索要鸡血或鸽血,既节省了经费,又体验到了知识探究过程的艰辛和乐趣。

学生通过适当努力获取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倍感兴趣,从而萌生了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学习也就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

总之,笔者通过一系列有效教学途径的尝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如果人精彩的一生是一株枝繁叶茂的树,那么学习力就是它发达的根系。只有拥有较高的学习力,才能实现终身学习,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参考文献:

[1]柳斌主编.学校心理教育全书(上).人民日报出版社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6,1:1193-1200.

[2]张万兴主编.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2,1:334-337.

篇8

大至无敌小至无拘

豪门世家的创始人卡罗·萨尔扎诺先生在自立门户之前曾为多个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瑞士品牌工作过。正当他努力积累制表专业知识之时,他偶然发现一家成立于1919年的名为ManufacturedeMontresNiton的工厂正在待售。于是,他收购了这家工厂,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1948年,豪门世家在日内瓦的创立实现了卡罗·萨尔扎诺长久以来的一个梦想--拥有属于他自己的腕表系列,制作功能型珠宝时计产品,折射出佩戴者的内在美。

卡罗·萨尔扎诺提出的“大至无敌,小至无拘”这个本人恪守的指南便成了公司一直以来的行动理念。创始人的品牌制作理念激励着经验丰富的制表技师将其杰出的技术知识和制作工艺与最新的技术完美融合。1974年,卡罗·萨尔扎诺去世,他的妻子PauletteSarzano接管了公司。她很快就面临一系列困难的决定。当时是盛行兼并、合并和大批量生产的时代,但是所有这些做法都和卡罗先生的理念格格不入。PauletteSarzano最终坚持了卡罗先生“大至无敌,小至无拘”的理念,选择专注于打造闻名于世的金表。同年,豪门世家推出GLORIUM。这款令人叹为观止的超薄腕表厚度仅为2.5毫米,机芯完全集成在后盖上。

梦想缔造者

2003年是豪门世家集团的历史转折点。新起点,新标识,但理念始终如一。 豪门世家提出了如今闻名于世的口号:“梦想缔造者”。由于品牌经验丰富的专业制表技师均经过苛刻选拔、入门要求严格,扩充品牌技术团队的难度可想而知,因为从事制表工艺的技术惟有经过多年的辛勤工作和实践才能获得。不仅如此,豪门世家每一款腕表的制作数量都相当有限,因为制表师们只使用质量上乘的钻石装饰制作其腕表产品,这一承诺保持了高端的品牌形象。

随着对豪门世家时计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豪门世家腕表的拥有者们越来越多地表达希望拥有另一款设计简约的腕表产品。为此,豪门世家的制作团队研发了多种简约设计的产品,如OPERA、LEBISE、RETRO、TIMESQUARE和RANDO等系列。为追求完美而不懈努力,豪门世家富有经验的制表技师不畏挑战,制作出一款带有一颗1克拉明亮切割的旋转钻石的时计产品。尊显腕表系列(TheSolitaireCollection)的隆重推出令全世界都难以置信,它也是豪门世家家族的旗舰系列。一颗1克拉明亮切割的钻石上附有一个旋转的装饰物圆环,通过自身重量驱动,在钻石表盘上优雅地绕轴旋转。手腕轻轻一摆,腕表的光芒便会照亮流逝的每一刻。这一款手表堪称精妙工艺的奇迹,彰显了该品牌的工艺成就,为世人带来了愉悦的视觉享受。

与皇室的不解之缘

豪门世家做工精细,彰显自我的设计,吸引了众多腕表收藏家的热捧。其中不乏皇室的青睐,还将他们的私人徽章,或皇室拥有的钻石切割法授权与豪门世家使用。自豪门世家著名的旋转系列腕表逐渐传入皇室、富豪和名流的耳中,要求特别定制的订单堆积成山,产品交货时间也不得不一拖再拖。

为庆祝泰国国王即位60周年暨80诞辰,豪门世家的制表团队受皇室委托定制腕表。这一特别定制表款在尊显系列腕表的表盘上将国王带有“Por.Por.Ror”字样的金质御用徽章刻在12点位置上。同时,国王的名字雕刻在蓝宝石镜面对应其徽章下方的位置。搭配白金打造的镶钻手镯,能够舒适地贴合手腕,每一颗钻石的光彩得以一览无余。这一特别定制款腕表的销售所得将捐赠给Chaipattana基金会--一项由泰国国王发起的慈善项目。而在庆祝泰国国王即位60周年暨80诞辰的一项庆祝活动上,受邀到访的不丹王后也被豪门世家的腕表深深吸引。不仅如此,不丹国王JIGMEKHESAR

NAMGYALWANGCHUCK特许豪门世家在庆祝国王加冕的纪念腕表产品上使用其全名和登基徽章图案。

将梦想凝于腕间

篇9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欧洲文化入门》课程 角色扮演法典故法 师生换位法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从过去的为学语言而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向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转变。以往的教学大纲的重点落在语言基础上,致使教学始终围绕着语言知识精讲精练,而忽略了教学的实际内容,尤其是忽略了对非英语专业生的系统性文化知识的传授。学生们,特别是那些大学前三个学期就过了四六级的同学,在第四学期时就已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对英语教师来说,课堂秩序也很难维持。针对这一情况,我国部分高校已开始实行大学英语后续性课程的尝试,经过一轮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内容为依托的英语教学对增强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增强本课程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根据《新课程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应充分考虑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欧洲文化入门》作为后续性拓展课程在非英语专业中的开设正是顺应了这一改革要求。本课程以欧洲文化为语境,以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底蕴,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英语教学的内容,活跃英语课堂的教学氛围,从而增强英语教学效果。

这门新的课程在给大学英语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对适应了传统的以讲授语言基础为主的英语教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欧洲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广泛、生动,涉及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哲学流派、文学和艺术运动都很多,就单单的一本教材从何讲起,没有电子教案,也没有教师参考书等,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心里不免有些焦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但是,既然任务已接受,也只能大胆尝试了,首先是将教材通读两遍,对于教材的脉络做大致的理解,从希腊罗马文化史诗哲学绘画雕刻建筑艺术开始,穿越圣经基督教文化、中世纪、文艺复兴,直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乃至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文学绘画作品等。初次尝试的笔者宛如一个背包客,走马观花似地从欧洲一个国家艺术长廊步入另一国家艺术长廊,自己还没来得及完全读懂优美的作品或者深奥的哲学思想,就要指导自己的学生了。熟悉教材后,就着手将单一的教材制作成课件,为了使课件图文并茂,笔者在网络上搜寻各种资源:纪录片、文化电影、课件、音乐、图片。再经过筛选和取舍,制作成PPT课件,配以相关英语视频,电影剪辑,艺术作品图片及介绍等,总算初战告捷。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笔者通过备课、做课件,领略到了欧洲各国文化的魅力,同学们也提升了审美情趣。就此总结出一些本课程的课堂学习方法。

一、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任务型交际活动,这种交际活动“要求教师在活动前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和内容输入才能使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保持形式与意义的平衡”。[2]在以往的精读教学中也有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但学生往往关注的是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度,忽略了实际内容,因而缺少了趣味性和交际意义,《文化入门》的每一单元都有其丰富的内容,如剧本,故事,史诗,叙事诗,每一种文化形式都为学生的角色扮演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课堂上,教师将先做好的PPT课件播放给学生,以便让他们对每个单元的内容都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将哪些适合角色扮演的部分布置给学生在课余的时间进行排练。在老师的带动之下,同学们很快进入角色,有的将书上描述的故事自编成剧本,比如在古代爱琴海上一直流传着关于美女海伦的美妙传说,特洛伊战场总是那样荡气回肠。在讲述特洛伊战争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故事时,由于其内容复杂,牵涉人物众多;如果只凭老师一个人讲授,就会比较枯燥,笔者决定把把英语剧场带进课堂来,将这场浩浩荡荡的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分成十幕,分别是:海伦的故事、婚宴上的金苹果、帕里斯的裁决、召集英雄、往特洛伊、围城前九年、阿喀琉斯和阿伽门侬的争执、墨涅拉奥斯和帕里斯的决斗、特洛伊人的胜利、木马屠城。然后将学生分成每八至十人一组,让他们在课后查找资料,从这十个部分里选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部分,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二、典故法

篇10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认知知识整合艺术修养表达能力入门教育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第一学年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新生对该专业的认知入门教育,包含建筑认知以及必要的专业基本功训练,同时为大学二年级开始的一系列建筑设计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过渡。专业认知入门教育是整个建筑学专业的基石,直接影响初学者对建筑学专业的系统认识、建筑专业素养和职业生涯。因此,各建筑类院校在该课程的建筑学入门教育建设与投入上都非常重视。我校自2005年设置建筑学专业以来,积极借鉴名校教学经验经并结合我校实际,经过多年的教学探讨以及学生反馈,把《建筑设计基础》阶段的专业入门教育作为重点教学研究内容。

1 处理好专业入门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1.1 感性的建筑认知

什么是建筑,它的范畴又是什么?对于这一个问题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未必能正确的回答出来,而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难点。由于初学者的知识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通过老师对建筑的本质、范畴、技术性、经济性、艺术性以及人文历史等知识去进行理论的、口头的阐述,往往作为有一定基础的专业人士能够很容易理解,以提高认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抽象的概念与文字,确实很难理解,并且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针对这种状况,“建筑构筑生活”,我们首先将建筑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因为建筑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场所,并且每时每刻都影响人的社会行为。基于这一点,我们分门别类的将理论型的概念转换为实际的建筑形象,通过搜集专业资料、专题报道等媒体,对大家所熟知的建筑如身边的商场、学校、城市广场、道路桥梁、雕刻艺术,以及闻名于世的北京故宫、巴黎凯旋门、奥运场馆鸟巢、悉尼歌剧院等进行专业的说明。让学生带有兴趣的对建筑的范畴有了形象的认识,对建筑的概念认识也由模糊到清晰,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正确的理解建筑学专业特征

自从人类社会开始,建筑就一直为人们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一个时代的经济状况、科技水平、文化背景等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恰恰代表了建筑的三要素。然而,由于历史上众多的学派对建筑的侧重点不尽相同,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强调“建筑是居住的机器”,沙利文(Louis H.Sullivan)则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特别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即功能主义;而另一位现代主义大师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则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科学性的艺术”,把建筑的艺术性放在首位,即形式主义;同样还有结构主义等等。建筑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建筑学这门学科的观点本身就是多派别的,也决定了建筑学教师的立足点是多选择的。在教学之中,教师立足点不同往往左右学生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以至学生对建筑学的认识出现出现两种极端的认识。这两种错误观点,一是建筑就是艺术,将建筑设计混同于美术;二是建筑就是功能,就是结构,没有任何的艺术修饰,将建筑设计等同于土木工程。而且这两种认识对于初学者来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事实上,建筑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不仅包含了功能、空间、形象的设计,还包括结构、材料、设备、建筑物理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等等,对此,我们通过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形象、建筑空间等课程从下列四种方面来端正初学者对建筑设计的认识:1)建筑的目的首先是要满足人们的需要,也就是建筑的空间性,空间设计的好与否,直接影响建筑的使用质量,这是任何建筑的共同点,即满足功能需求;2)不同的建筑类型对艺术性的要求程度是不同的,公共性强、规模大、影响度广对城市景观起到标志性作用的建筑则艺术性要求更高,而普通的住宅对艺术性要求较低,外表相对平淡;3)任何建筑无论功能性、艺术性如何,建筑空间都需要结构支撑,依靠建筑技术来实现;4)对设计院实践工作的分工与设计流程进行演示、解说,并展示完整工程图纸。当然,对建筑学的认识,也是随着课程深入的展开和专业素养的提高而不断完善和深化的。

2 侧重各项能力的培养,提高技术素质与人文修养,全面深刻的理解建筑,顺利完成建筑学专业入门

建筑学不仅是一门工程学科,更是一门涉及自然、社会诸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它要求设计者既要有艺术气质,又要有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在知识结构上具有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人文素质的合理组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随时能吸取新思想,创造新事物”。这是对新一代建筑设计工作者提出的具体要求。

2.1 教学要重视各专业学科知识整合

大学一年级作为主干专业课程主要就是《建筑设计基础》系列,而其它的专业课程如《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结构选型》等则尚未开设。导致在教学中往往发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初学者由于刚刚接触建筑学而专业知识不够宽广,同时兴奋而好问,往往将现实中所见的庞大、多样、复杂的建筑方面诸多问题求助于基础课老师;二是在高年级的教学当中,虽然已经学习过上述的专业基础课程,但仍然不会将它们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甚至在某些高校毕业设计之中也有与此类似的尴尬。这两种现象经过笔者调查,在一部分学校中经常存在,由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整合能力不够导致设计方案有致命缺陷,这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此我们要求教师在以课本为依托,讲授科目所规范的内容的同时,必须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科内其它科目知识的“整合”。同时在专业授课当中,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无论是建筑设计课程还是专业基础课,授课老师都要积极的将其它专业基础知识有机的与建筑设计课程进行时间结合,以提高同学们多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耐心的帮助同学弥合各门专业课之间的裂缝和填平现有开课目录以外的知识缺陷,这也是学科知识体系中有些开课目录中所未涉及的,这些知识的增长除了依赖学生课后阅读大量资料以外,教师的引导起着不可替待的作用。

2.2 重视建筑艺术修养,提高手头表达能力

一项完美的建筑作品,离不开设计者创造性的构思,更离不开将设计构思顺利的用图纸表达出来的能力。比如,朗香教堂、流水别墅、央视办公大楼新址、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国内外著名的建筑能够深深的打动人,都凝聚着建筑师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较深的人文底蕴。特别是在当今大力批判方盒子幕墙玻璃的“国际式”风格而强调建筑的地域化、创新性、人文性时期,在“建筑设计基础”阶段塑造学生的建筑设计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

2.2.1“意在笔先”,在建筑设计中突破常规,实现新意,就需要广泛的融合历史、艺术、文化等人文因素,为创造性思维提供素材,使学生有可能把建筑方案的物质形式与社会背景、文脉环境、风尚习俗、生态环境等多要素有机的地结合起来,创造出立意深远的作品,为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特别重视文化、艺术、意识等的人文课程的比重,具体开设了人体尺度测绘、西方古典柱式、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特征、建筑画临摹等理论课与辅导课,同时涉及建筑环境行为学、中外美术史、中国古典民居、现代主义大师系列、美学原理、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古典园林等其它课程,而全面提高和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和创造力。

2.2.2“图”是建筑师的语言,有了好的创意仅仅是完成建筑创作的第一步。在传统教学中,表现技法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必须接受大量的严格的手工绘图训练,掌握各种绘图技巧,顺利的表达出自己的建筑创作,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随着计算机在建筑制图中的广泛应用,建筑师已经从繁重的手工绘图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方案构思和推敲之上。于是,在教育上也相应的做了调整:减少手工绘图而代之计算机绘图。对此,我们应该,两面地看待。一是计算机绘图效率高,准确精美,便于修改,易于信息传递,更可以创造出一些独特的艺术效果,特别适合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步伐,因此应当鼓励运用;二是很多学生盲目迷信电脑,过于依赖电脑绘图,从而过早的对严格的手工技法训练失去热情,不仅导致绘图能力下降,甚至有些同学离开电脑无法顺利完成建筑创作。针对这一问题,老师的合理引导尤为重要,因为在当今社会,快捷高效已经成为建筑设计市场化的主旋律。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熟练的操作各种建筑绘图软件,更要掌握熟练的手头表现技能。据调查,当今各建筑设计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首先考察的就是应聘者手头表达能力,即建筑快速设计。因为手工绘图是建筑师高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反映,有助于建筑师的快速方案构思和表达,同时又是建筑创作者之间交流的“语言”,形象而又快捷,更有助于创作者把握稍纵即逝的创作灵感。

篇11

烟斗是男人的玩具

有这样一种说法在烟斗客中很流行:香烟是,享受过后就丢掉;雪茄是情人,需要大量的金钱;烟斗是老婆,不弃不离悉心收藏。还有人用时间来体现抽烟斗所需要的从容:一支8厘米的香烟,大约燃烧8分钟。而享用一斗烟丝,则需要40分钟甚至更久。

张琳觉得,之所以有那么多男人迷恋烟斗,除了因为抽烟丝时带来享受,还在于它是男人的一个玩具,可以细细把玩,慢慢欣赏。虽然从装填烟草,点烟,保持不熄火,抽毕清理烟斗,到烟草的保存,窖藏陈化,以及烟嘴的翻新、松紧调整等,无不需要丰富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但男人们偏偏沉迷于此,乐此不疲。

优质手工烟斗,大多是用上等的石楠根制成的。石楠根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为适合制作烟斗的材料,石楠多生长于地中海沿岸的山坡及岩壁上,生长极其缓慢。制作烟斗所采用的是其深入地表的根瘤,起码要15年以上的根瘤才可以制作烟斗,根瘤的树龄越高,木质愈好,木纹愈美,价格也愈贵,也有更好的烟草燃烧品质。以石楠根为原料制作出来的烟斗坚固耐用、木质细密、木纹漂亮、透气散热、阻燃力强。

烟斗不仅选材苛刻,之后的工序更体现了木、石雕刻艺术,银器锻制工艺等,总共需要5个阶段75个步骤才能完成全部斗身成型与处理。一把好的烟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更成为烟斗客的重要精神乐园。曾有人说:“一个烟斗客至少有七八把烟斗,抽上一天,至少要放上三天,待其阴干。没有一个斗客只有一把烟斗。”

做烟斗就是玩烟斗

1995年开始他在朋友的介绍下玩上烟斗,并一发不可收拾,随后又萌发了自己也做一支烟斗的愿望。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做出能让自己满意的烟斗。虽然那些售价昂贵的烟斗很漂亮,但自己总能挑出些毛病,为何不自己动手做呢?张琳从小喜欢手工,他并不担心自己的动手能力,但那个时候的他没有一点制作烟斗的经验,甚至连车床都不会操作。而且那时能制作烟斗的人还很少,很难获取相关知识。张琳一边从网上和图书馆找国外的资料,一边去一一拜访那些制作烟斗的前辈。

很多步骤是需要自己琢磨的,因为没有人会把最关键的步骤告诉你。没有现成的工具,必须找到合适的替代品,染色的材料配方是找不到资料的,得自己研究到底用什么材料才能着色好看又持久。原材料石楠根的选择也是很有学问的,此外内部结构,外部形状,整体线条,前后比例,整体的协调性,手法,上色,抛光……

他说,那个时候自己应该是全中国做烟斗水平最低的人,因为别人至少是坐在椅子上做烟斗,而他因为屋里地方太小,只能坐在门前的地上磨烟斗。旁边店里的小姑娘奇怪地问他每天这么费劲是在磨什么?他脱口而出,“我在磨自己啊!”在他看来,做烟斗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既然喜欢就要把这件事做好,经历了磨难也许就会看到光明。

那几年,张琳的脑子里每天琢磨的全是关于烟斗的事儿,“制作过程很艰苦,而且对意志力是一种煎熬,到了比较难的部分,有时边做边赌咒发誓,再也不做这样的烟斗了,尤其是起棱线的烟斗,在打磨,上色和抛光时很麻烦,工时是一般烟斗的两三倍,经常会磨到你想放弃,可结果还是抵御不了诱惑。”

有时候一只烟斗从选材到设计都非常满意了,可做到一半时打孔打歪了,这时候想死的心都有了。有时候看到一块有着美丽纹路的木头,立刻心跳加速,心想可是找到了一块好材,可翻过来发现有一个小小的虫孔。经历的多了,张琳的性格慢慢沉稳下来,不急不躁不急于求成。有时设计有了,但为了找到一块合适的木头,他宁可等上几年。

2000年,张琳成立了伍佰烟斗俱乐部,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开始时,朋友们常常挤在他20多平方米的小店中聊到深夜,虽然条件不好但充满了欢乐。直到小店被迫搬走,几经周折才有了现在的工作室,张琳多年来的愿望——做一个带工作室的真正的烟斗俱乐部,并且让喜欢动手的朋友可以一试身手,终于实现了。

很多人在挑选烟斗时,非常在意烟斗的造型和外表,但是在张琳看来,烟道对烟斗最重要。“一支烟斗是给你天堂的美妙感觉还是地狱般的煎熬,都是靠烟道和斗室的配合来决定的”,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研究最多的。对于烟斗,他认为理想状态是,烟斗的魅力和把玩的,只在你不用的时候存在,一旦使用的时候,这支烟斗最好是不存在的:1.最好可以轻得像羽毛;2.最好咬嘴可以薄得像树叶;3.冷得像没点火;4.顺得像没有烟斗!

除了烟斗,张琳还喜欢研究玉雕、古董家具、瓷器、紫砂壶等,在他看来,这些都蕴含着中国文化,与自己心中一直想做出的“中国风格”烟斗息息相关。他说,就像明式家具之所以登峰造极,绝不单是工匠手巧,而是当时众多的文人墨客把自己的审美、文化和情趣注入其中了。

木工要对树林负责

现在的张琳做烟斗越来越少了。他说,技术达到一定熟练程度,追求的东西就回到了内心深处,而不是表现手段和方法了。每一只烟斗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不断构思、修改,能将自己的设计意图表达完美后才肯动手。一只烟斗“做完”并不等于“做好”。在切割、打磨的过程中,有生命的木头仍在发生变化,如果做得太快,木性就不能充分释放。米开朗琪罗说:“大卫不是我雕刻出来的,是他本来就在这块石头当中,我只是把多余的部分去掉而已。”对张琳来说,做烟斗也是一样,“拿到一块木头,我会始终把它放在那儿,没事了就拿起来看一看,直到我能看到这支烟斗就在木头里。”在张琳眼中,木头也像人一样,有的温顺,有的顽劣。好木头纹理清晰明确,一看就能想到烟斗的形状。有的木头纹理却不尽如人意,且无法改变,在平常人眼中就是不完美的。但对于张琳来说,木头就像人一样,缺点可能就是特点,如果能读懂它,跟随它,结果也许出乎意料。

四处旅行也是张琳寻找灵感的过程,有一次他在国内跑了一大圈,从南到北走了十几座城市,历时四个多月。看了很多,想了很多,画了很多,却越来越下不去手了,他说:“思绪就像蚕丝,越多手越紧,像茧,作茧自缚。不过,我喜欢这种感觉,我把这理解为沉淀,茧是要自己去破的。”

篇12

关键词:“1+2+1”培养模式;应用转型;紧密型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20401

0引言

在微机控制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大学生认识社会的基础专业。我们要抓住这一极好的专业优势,通过跟企业四年一轮的紧密合作,将相关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的联系便需要尽早、而且全方位向学生展示,这样才能使他们从应用和知识本身等更多的方面建立自己对专业的兴趣;继而使他们在校期间在不断可以有企业实践和课堂实验的基础上去掌握好基础知识,并勇于创新;最后一年进入企业实习对于进入工作状态,做好企业规划打好基础。这样他们进入社会后,才可能用兴趣去开拓自己专业的应用,跟上社会需求的步伐。

这样的培养模式研究可以使大学生整个在校期间都能充分燃烧自己的青春,利用学校期间生活压力还比较小的优势,有了基础,敢于创新和梦想;进入社会后可以很快的适应社会,并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性。

关于地方高校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美国高校有:辛辛那提大学“工学交替”模式、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模式、仁斯利尔理工学院的“创业孵化器”模式、加州大学“个人专业”模式、哈佛大学的“校企合作”模式、斯坦福大学的“产学研”模式等等;德国大学的创业教育体系等。这些模式都是很成功的案例,但是我们国家有自己的现状,只能在这些模式的启发下,灵活的综合各个模式的适用性来加以采用。

国内也在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中不断探索,有“3+1”模式,“三维一体”培养方案,CDIO模式“做中学”等等。各地都有自己的地方企业特色和经营理念,我们借鉴已有经验的同时,也要发展更适合自己的方案。

1课题界定

本课题在民办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基础,旨在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四年全程跟电气类企业联合培养,采用1+2+1企业培养的分阶段参与形式,提高教师资质,加强课程体系中理论和实践的实用性,研究出切实可行高效的培养方案。

这样一整套的教学方案对于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要求都要上一个台阶,企业的前期低投入也可以收获后期的高产出。如果有这样的切实可行培养方案普及,将是企业、高校、教师、学生都可以共赢,并且带动整个社会进入创新高效的良性循环。

2课题理论依据及主要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为培养对象构建的知识、能力、数值结构以及实现培养功能的具体方式,从根本上规定了希冀培养的人才基本特征。所谓理工科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由理工科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式、质量评价标准等为指导,建立相关的教学方案。

本课题研究旨在建立一套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相对完善且实施性强的培养方案,可以调动高校师生的积极性,极大地燃起在校学生在他们的本专业学科中的青春热情,这一点便可以保证整个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合理设定培养方案,使整个大学培养过程中,第一年一定要用企业自动化应用的专业细节(比如激光雕刻等产品可视、自动化技术含量高的应用)打开同学们的视野,让同学们从紧张的应试复习中解脱之后并不是进入懒散茫然无目标的状态,而是用现实生活与大学知识的紧密连接的大一教育使他们发现生活的乐大二大三期间,希望可以使同学们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有序的进入企业进行实践,跟课堂的理论和实验课紧密结合。大四便是企业实习。

这样的方案需要灵活高效的课程体系,需要强有力的教师团队和企业的支持,才能合理改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式,达到学生的整个理论教学要及时灵活的结合实践,不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分割。

这样将会实现教师队伍实践能力提高的整体优化。实行在职教师跟当地企业严密合作、教师梯队培训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措施,按课程模块建立课程组,各课程组存在交集,相互促进。每个课程组按理工科地方企业需求的步伐实时更新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并同时关注地域的扩展性。

跟企业合作优化实践教学环境体系。企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严密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中,参观企业,动手实践灵活结合,学生和教师的主动和机动性提高,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增加一些入门实习和课中实验,跟企业联络紧密,在前期、中期和后期,应用都可以在。

大一时期让学生在跟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基础上,完成专业基础课和相关社科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广泛学习,让跳出应试复习牢笼的学子们有接触社会的真实感,并对社会知识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并产生对知识的饥渴。

大二大三时期循序渐进,理论课和专业课都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实践课时应大于理论课时,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每堂课教师的作用都应是承上启下,对于新内容点到即止,勾起同学们的求知欲,大多相关知识甚至一些可以方便的简单实践由同学们自发在课下完成,再次上课时完成主体实验和难点重点的总结即可。需要时实践课可以随时有序的跟企业一起进行。

大四上学期即可进入最后一年进入企业实习对于进入工作状态,做好企业规划打好基础。

整个方案的实施需要课程体系的创新,紧密校企合作关系的创新,来保证地方高校应用转型的有效及有力实施。

篇13

[关键词] 冰雪雕塑艺术产业;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087-02

一 冰雪雕塑艺术在国内的发展

1 冰雕的发展

冰雕活动来源于民众的日常活动,民众起初用冰块来塑造冰球、冰灯等构造简单的冰雕。在1949年之前,经常看到有民众使用松花江冬天结成的冰为信教徒制作十字架以及耶稣冰雕像,用在祭祀等方面。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冰雕作品是在1964年举办第二届冰灯游园会的时候,在场的艺术家们突发奇想的决定用松花江冬天结成的冰来制作成艺术品。经过艺术家们的辛苦制作之后,一座眉清目秀、棱角分明的三米多高工农兵的雕塑拔地而起。在这个冰雕举国文明之后,这种新起的冰雕艺术品就成了冰雕展里的最璀璨的一部分。1987年,哈尔滨在举办了三次国际冰雕表演的前提下举办了第一届哈尔滨国际冰雕比赛,这一比赛是哈尔滨各类冰雕比赛中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冰雕比赛。各式各样冰雕比赛传播了冰雕知识,增强了冰雕人员的冰雕技术,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冰雕艺术人才。历经几十年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历经数代冰雕艺术家的踊跃探索和持续创新,呕心沥血,冰雪雕塑艺术已经日渐成熟。

2 雪雕的起源

哈尔滨的雪雕一开始叫雪塑,主要是由以前的堆雪人发展而来,雪雕的发展历经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孕育。哈尔滨第一个可以让民众欣赏的雪雕造型是1963年初哈尔滨市第一届冰灯游园会上用自然界的大雪雕塑成的雪象。雪象使用了雕塑的技巧,在雪中加入少部分的水慢慢往上拍打,最终只做了半冰半雪、外表颜色不是很雪白的雪象。雪象长度达4米,高度约为2米作用,又长又尖的象牙没有办法用雪制作,只能使用冰来替代。这个雪象虽然是用古代的堆积雪人的办法雕塑而成,而且加了一些冰作为替代,艺术水平虽然很低,但是客观来说毕竟有了一定的艺术性。冰雪雕塑艺术在国内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却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层次,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离不开黑龙江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也离不开所有的冰雪雕塑专业人员以及兴趣爱好者的不断创新,离不开省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支持,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使冰雪文化更具内涵,成为了冰雪文化的标志性代表。

二 黑龙江省高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育现状

在黑龙江省,冰雪雕塑艺术的课程教育情况还处于刚刚入门的阶段,各个高校都没有形成全面的培养方案。就哈尔滨来说,在冰雪雕塑艺术制作队伍的组成当中,冰雪雕塑艺术家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占大部分人数的是很多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的冰雪雕塑技工,还有一些冰雪雕塑艺术爱好者。经过有关人员研究发现,大部分冰雪雕塑人员虽然在冰雪行业从事很长时间,但是始终没有接受过全面的冰雪雕塑专业培养,因为技工的文化基础不高以及艺术基础匮乏,这部分人员的艺术作品还保持在单单对冰雪雕塑技巧的追求上,作品的艺术性和内涵性都比较匮乏,这严重显示出黑龙江省在冰雪雕塑艺术行业课程教育的不足。而作为北方冰雪雕塑艺术起源地的哈尔滨,其本地的高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育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首先,课程教育没有办法满足社会需求。虽然哈尔滨市内的各个高校对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兴趣并给予很高的重视,大部分的高校也开设了冰雪雕塑艺术训练课程,但这些高校大部分都是把冰雪雕塑艺术课程设成课外选修课或者是业余课程,这种教育模式显然没有办法达到训练高素质冰雪雕塑艺术人员的目标。

其次,客观条件不允许。通过有关人员的调查发现,冰雪雕塑在制作环节上对人工雪坯、天然冰坯的需求很大,而且特制的冰雪雕塑工具价格也很高,这都在客观上导致了冰雪雕塑艺术教育发展缓慢的问题。所以,如何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对冰雪雕塑的兴趣、传播冰雪的专业知识,并通过增加对冰雪课程的资金投入,增强冰雪雕塑人员的创造力是黑龙江省,尤其是冰雪雕塑艺术重要的发源地哈尔滨市内高等院校冰雪雕塑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此外,北方冬季有雄厚的冰雪资源,但每年各种大型的冰雪景观、艺术雕塑的施工和各类冰雪雕塑赛事,都是由一些专业施工队伍和省内名家参与,每年太阳岛雪博会、哈尔滨冰灯游园会、都会举办各种冰雪雕塑比赛,但由于比赛名额的限制以及入园门票费用等问题,能进入实践环节的学生每年都比较有限,这些冰雪试练场给学校开展冰雪雕塑艺术课程的实践环节还是相对有限。如何让学生参与实战,如何让实践环节与教学相结合这些都有待于解决。

三 冰雪雕塑艺术人才的培养

冰雪雕塑艺术雕塑教育是一种时尚前卫的艺术教育课程,对于冰雪雕塑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力,对课程教育的不断改革能够在发展艺术教育的同时达到我国冰雪雕塑行业对于专业人员需求。对于冰雪雕塑艺术人才的培育与我国冰雪雕塑艺术发展相适应,高等院校的冰雪雕塑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把冰雪雕塑艺术教育工作当成是促进冰雪雕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面来进行分析,同时梳理哈尔滨冰雪雕塑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其未来发展的方向,避免我国冰雪雕塑艺术行业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促进专业人员的培训。

另一方面,从教学效果来看冰雪雕塑艺术是黑龙江省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鉴于全部的制作过程是在零下20几度的极度寒冷情况下完成的,因此,学生在具有扎实的制作功底的同时,更要拥有强健的身体还有顽强的意志,与此同时,学生也需要懂得团队合作。冰雪雕塑艺术创作是培养高校学生丰富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强身健体的极佳方式之一、是增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意识以及团队意识很好的方式、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完美结合的有效方式。

四 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法改革

1 合作式教学方法

合作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课题研究型的学习过程迁移到教学过程中。依照具体的状况将学生分成诸多个冰雪雕塑艺术创造小组,各个小组均以制作冰雕为小组的目标,学生共同完成由老师规定的冰雪雕塑艺术设计项目。这种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在对冰雪雕塑项目设计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索之外,同时可以通过合理的分工,让学生完成比较复杂专业的冰雪雕塑项目,通过各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研究出的成果。除此之外,合作使得教学方法也可以从侧面有效锻炼学生的协调素养和合作素养。

2 实例式教学方法

雕塑艺术比赛获得奖项的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尤其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的冰雕作品,进行讲解分析。学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学生对优秀的冰雪雕塑艺术作品的想法创意、雕刻方法、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有组织的讨论分析、交流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冰雪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实际操作之间关系的理解。

3 讲座式教学方法

在冰雪雕塑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依据同学们的兴趣和建议,选取一些冰雪雕塑设计制造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问题,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冰雪雕塑设计师或者冰雪雕塑行业的专家给学生做几场针对性的讲座,加深学生对这一课程的了解。这种讲座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快捷的把冰雪雕塑设计的观点还有冰雪雕塑行业最新的行业动态信息传递给学生,直截了当的弥补了教学体系滞后于行业的问题,在有效的增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了学生对冰雪雕塑设计的兴趣。

4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学校的冰雪雕塑艺术授课老师应当考虑到当前的社会与市场需求认真讨论分析如何培养高素质冰雪雕塑艺术人员,同时编写全面的学生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一定要避免学生出现纸上谈兵、只会说不会做的问题,应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附近的冰雕场实际操作练习。通过冰雪雕塑艺术作品向冰雪雕塑设计专业的学生传播艺术创造力的开发,增强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在博学的基础上精通,在精通的基础上专一。这是学校应该研究还有不断改革的课程教育之一。

总之,随着现代社会对于冰雪雕塑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都不断增加,冰雪雕塑艺术设计的课程设计应该进一步改革,大胆的探索教学改革方法,优化完善现有课程模式,加强冰雪雕塑的实践过程,摸索出一条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随着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不断深入理解冰雪雕塑创作的规律和方法,冰雪雕塑艺术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成为黑龙江省甚至国内艺术行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冰雪雕塑课程教法的不断改革,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还能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强身健体,锻炼意志,为冰雪雕塑行业输送越来越多的专业冰雪雕塑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姜宇琼, 张艳. 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09(8):162-163.

[2]姜字琼, 王立荣. 应用型高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两种教学方法的探究[J].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

2008(12).

篇14

折扇是舶来品,于宋代由日本、朝鲜传入中国。荣昌折扇(史称川扇)始于明末清初,与苏州、杭州折扇齐名,合称中国三大名扇。重庆工艺美术大师陈子福就是荣昌折扇的制扇传人。

学艺总有用武时

走进陈子福自号“百扇堂”的家,会让你沉浸在折扇的世界里。尽管窗外骄阳似火,但当思绪跟随陈子福的话语流转,不用取下墙上和博物架上的折扇,也同样让人凉爽起来……

我出生在重庆市荣昌县昌元镇西街的一个折扇世家,父母都是做扇子的手艺人。西街在清末民初因聚集大量的折扇铺,被时人称作“扇庄街”。从小父母就跟我说,你必须要学手艺,才能养活自己。所以1961年当我小学毕业后,十三岁就进入了荣昌折扇生产合作社当起了学徒。当时只有两个老师,带了我们两个学徒。我的老师胡吉山是做白页扇面的权威,在解放前他做十张扇面要十个大洋。我是他的第一个徒弟,只是他从来不讲怎么做,主要是靠自己摸索跟着学。但他又非常严厉,从来不表扬,只会训斥。还记得那时领导跟我说,要学手艺也要偷手艺。我想,那是因为老一辈的艺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怕手艺被徒弟学会后抢了自己的饭碗。不过,他的这种方法却养成了我自学的习惯。当时因为年纪小,只要老师不在,我们也悄悄跑出去玩。就这样学了三年,其实在两年半的时候我就已经可以出师了,那时就评上了二级技师。

三年学扇的日子结束后,我作为厂里的年轻技术骨干被送去培训。谁知培训完后,我被分配到县里的一个基建厂做财务工作,后又一直做了十几年的工会主席。一晃三十年过去了,1995年底,为了供孩子上大学,我从厂里出来重新拾起三十年前的老手艺,开始做起了扇子。

做折扇,我选择制作中高档工艺扇。因为考虑到荣昌有10多家扇庄扇厂,年产量约在200~300万把。他们主要是生产普通纸扇、舞蹈扇、道具扇等实用产品。而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需要,我做的扇子必须有所突破。而荣昌折扇与苏扇杭扇最大的区别是在文化上,荣昌折扇的特点是大方朴实,经久耐用,苏扇又被称为“雅扇”,杭扇做工细腻,选材名贵。之所以荣昌折扇几百年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的实用性很强。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折扇的纳凉功能大大降低,这就需要不断改进创新,这样才能促进荣昌折扇的发展。折扇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如果能够提升它的文化品位,制作一些高品质的工艺扇,这才是我的优势。因为我懂诗词,会画画,有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

关于我学画画,不能不提一个人。他叫肖拭尘,是我的邻居,他的儿子比我大两岁,我们是好朋友。肖拭尘虽然一直没有出名但却大有来头。他是美术大师吴昌硕的入门弟子,跟著名美术家刘海粟是师兄弟。当年刘海粟在上海办美术专科学校,因为太年轻,担心招不到学生,肖拭尘就对他说,我来报名给你当学生。当时直接授业的老师是潘天寿和张禄山。

肖拭尘毕业后在成渝两地各高校任教。1935年他与冯玉祥将军相识并结为好友,参加了冯将军领导的进步组织“利他社”。电影皇后蝴蝶也曾拜他为师学习绘画。解放后,因为地主出身,他不愿教书回到荣昌老家在荣昌折扇厂当画师。当时画把扇子才几厘钱,直到退休他都很潦倒。但他的画有自己的风格,可谓功力非凡,深得吴昌硕的真传。

肖拭尘先生虽然没有直接教我画画,但幼时常呆在他家看他绘画写字,品评书画,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宝贵的艺术熏陶,这让我受益终生。反映在艺术创作中,让我能够不断去寻找新的发现。我有了这个基础就有别于其他人,没有这一段经历,我可能仅仅是一个匠人,就走不出这个圈子。

名师手笔

对于陈子福来说,做扇子完全是命运使然。生活的影响使他做出决定开始做扇,而时代的发展给他提供了成就手艺的机缘。在荣昌做折扇,对于一个年过不惑的新人来讲,既是考验更是机遇。

我开始做扇的前几年,条件非常艰苦。那时总共40多平方米的屋子,既要住家,又要做扇子。为了按时交货,我和我弟弟每天都要做十几小时。1998年,重庆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因为地方小,他们的摄像设备完全施展不开。第二年,他们又来了,见到我在这样的处境里坚持做扇,都很感动。我跟他们说:“我是没有办法,不做扇要饿饭呀。”

有一次重庆作协在荣昌采风,当时分配一个作家写荣昌折扇。他在折扇厂看了后觉得不好写,找不到感觉。第二天,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把他带到我这里,那时我手头的折扇还不太多,拿出来给他看了。中午他回去吃饭时兴奋地对其他人说:“我找到了一个好地方,你们不去看会遗憾哟。”

媒体的报道,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朋友的支持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很多喜欢折扇的朋友认识了我,也让我有机会参加业内的各种展览。1996年7月,我应邀赴北京参加了首届全国扇子艺术大展,向与会专家和观众展示荣昌折扇的艺术魅力,很荣幸受到了大家的好评,部分作品被中国扇子艺术家学会收藏。我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觉得荣昌折扇有奔头。

陶器、夏布、生猪、折扇为荣昌四大特产。有一天,一个熟人来找我,问我能不能用夏布来做折扇。这个想法很好,既然都是我们荣昌的特产,如果能够结合起来不是一项创新吗?因为从来没有人用夏布来做扇面,我决定一试,可研制过程却不是一件易事。夏布古称麻,始于夏朝,是一种古老的手工纺织品。它的难点就在粘合上,一把折扇要糊三层扇面,用夏布的话就非常沉重,效果不好。后来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试验,我才解决了这个难题。夏布折扇的问世填补了中国制作折扇历史上的空白,它以其古朴、典雅、深沉的艺术魅力受到了海内外人士和收藏界人士的关注和欢迎,让我非常欣慰。它也获得了多个奖项,其中“竹匣夏布折扇”获得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大奖赛二等奖,这是荣昌折扇历经300多年来获得的最高荣誉。

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从1998年十月开始,我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设计制作了一套“纪念建国五十周年大型系列套扇”。该套扇共计51把,从49cm起至99cm止,每扇递增的一厘米象征共和国成长的年轮,套扇第一盒长度为49cm到59cm,浓缩了折扇自宋代中期由日本和韩国传入中国后变为中国式折扇的各个历史时代的折扇造型演变;第二盒60cm到69cm为绘画、工笔彩绘画;第三盒70cm到79cm为传统阴刻技法雕刻;第四盒80cm到89cm为传统阳刻技法雕刻;第五盒从90cm到99cm,分别采用了嵌、刻、雕、绘、画等技法,着力表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艺术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为完成这套折扇,我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其规模、工艺及纪念性在国内可以算是独一无二的。纪念套扇是我向共和国50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愿祖国明天更美好。我最大的心愿是想把这套“纪念建国五十周年大型系列套扇”赠送给三峡博物馆收藏。这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制扇生涯的一个交代。

失传的技艺

陈子福随后带记者来到离家不远的工作室。一栋老楼房的两居室,放满了各种制扇的材料和糊好等待晾干的白页扇面。为了便于记者了解制扇工艺,他非常仔细地现场制作了一张白页,边做边介绍:“制作一张白页的工序包括:调浆糊、铺纸、喷水、上浆、上空心条。”他说这一段工序代替了传统工艺中折扇和尾庄这两个工段。一个手艺人的执著与用心在他动手之时流露无遗。

折扇的主体是由扇骨、扇页两部分组成。扇骨包括扇夹和扇心,传统扇页分为白页、黑页两种,又有穿页和糊页之分。扇骨取材于棕竹、楠竹、黄竹、檀木、乌木等,扇面取材是用宣纸、丝绢等。荣昌折扇向以棕竹、楠竹取胜。

一把小小的折扇,制作起来却相当繁琐。荣昌折扇制作传统工艺主要分为八个工段,包括:青山,指由选竹到制批的过程,即把竹子砍下来剖成块,撕成片,再削薄;同骨子,指开捆摆扎选骨子;同把头,即把不同粗细的同骨子选择它的批数,配搭厚薄、宽窄、颜色。出批子,是指制作扇夹、扇心的批子;下头子,是指对扇头取式样的重要一环,即做出扇头上的扇形,把大小扇骨上其他多余的部分切除;梳练,是指对扇子批加以琢磨出光,扇夹、扇心配扇不错乱,即把扇骨的棱边刨去,倒棱角,打磨成光滑的弧形;尾庄,是指做扇面,用纸或者丝绸把扇骨展开在糊板上糊好,晾干;折扇,是指用手敛拢来跟着骨子的批数,调整扇面的平正;捆扎,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工序,负责扇子的总体成形和打磨出光完成;然后才是做最后包装绘画等。

每一个工段都有很多不同的工序,整个工序连贯起来有108道。而现在有的环节被机器所代替,比如钻眼、切头子,过去是用刀砍,现在是用机器把它切下来,感觉形状不是这么好看。

传统的黑纸扇是荣昌折扇的王牌,它是用鲜桐子泡出来的膏水作粘合剂,这种粘合剂调上墨烟后做出来的扇面能够耐水,因为膏水含有油脂。所以是最结实耐用的,也是最受普通百姓欢迎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人们都不用它了。而后新兴代替的是用丝绸做扇面,这种扇面有白色的,也有黑色的。它很轻便,也耐用,但缺点是不耐水。它是用米浆为原料加热制成浆糊来进行粘合,非常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