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9 17:20: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茶文化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茶文化与旅游的相互关系
1.现代旅游的特点
旅游是人类文明的体现,现代旅游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消费,因此是广义的文化活动。现代旅游的六要素,即食住行游购娱,都与文化水**融,密不可分。现代社会,人们之所以愿意花费较多的财力、物力、体力和心力去参加旅游活动,就是因为他们在付出的同时,满足了探奇求知的需求,探奇求知的核心是体验异地异族的文化。因此可以说,旅游是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一种文化活动。
人们在参加旅游的过程中,不仅要求能看到一些过去没有看到过的东西,而且要求了解这些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和有关知识。有些可参与性的项目,游客总想自己动手动口去尝试一下。有些具有可取意义的东西,游客总想带点回去与亲友共享、慢慢回味。因此现代旅游项目,通常必需具备观赏性、知识性、参与性、获得性等多种属性。使游客通过了一次旅游活动能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满足其某一方面的文化需求。
2.茶文化的靓丽之处
旅游文化包括山水文化、聚落(城镇)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烹饪文化、酒文化、茶文化、诗词文赋文化、书画雕塑文化、戏曲歌舞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花鸟虫鱼文化等。可以看出,茶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茶与山水、宗教、民族、民俗、烹饪、诗书画、歌舞戏曲、工艺美术又有密切关系。丰富多彩的茶类,具有千姿百态的茶叶外形和色香味各异品质特点的名优茶对游客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加上茶区的山水风光、名寺名泉、各民族的茶俗风情、泡茶饮茶艺术、茶书茶画茶诗词、茶歌茶舞、工艺精湛的各种茶具,以及茶马司、葛玄茗圃、贡茶焙、御茶园、皇茶院等茶文化遗迹等,都是茶文化的靓丽之处。因此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3.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好处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对传统文化都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无论是茶文化的专项旅游,或是在一次旅游活动中,恰如其分地安排一些茶文化的内容,如观赏茶艺表演、品名茶、观看茶歌茶舞、观赏选购茶具、品尝茶餐茶菜、自己动手学制茶学泡茶、参观和考察茶文化遗迹等等,都会给游客带来新鲜感、愉悦感,既增长了知识,又愉悦了心情,达到了探奇求知的目的。
在旅游活动中充分利用当地的茶文化资源,把茶文化的知识性、观赏性、可参与性很好地与旅游结合起来,既可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宣传和普及了茶文化知识,弘扬了茶文化,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茶文化旅游的含义
茶文化是一定时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它以茶这种实物为载体来传播与茶有关的各种文化,因此茶文化有着非常广阔的内容,它涵盖了多个学科与行业,如文化艺术、医学保健、科技教育、经济贸易、历史考古、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具体内容包括: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禅教、茶艺表演、茶与婚礼、茶事掌故、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祭祀、饮茶习俗、陶瓷茶具、茶馆茶楼、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方面。茶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内涵丰富的中国茶文化,当代茶文化精神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完美统一。旅游即旅行游览活动,泛指为旅客提供休闲设施与服务的产业,涉及到政经史地法等各个社会领域。一般而言,旅游具有观光和游历两个不同的层次,前者历时短,体验较浅;后者历时长,注重精神层面的人生体验;旅游既能锻炼人的身体,又能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体味生活的本来面目,平时不易得到的快乐通过旅游得到充分的释怀,并成为一生永久而美好难忘的记忆。休闲生态旅游成了当今人们外出旅游的趋势与方向。现代的旅游方式已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学考察,“求新、求知、求乐”是旅游者普遍的心理需求,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一种不断发展的生活方式。省“经济发展十佳县”。
广西茶文化旅游的意义相关文章:
1.关于旅游与茶文化的论文
2.关于茶文化旅游研究论文
3.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茶文化 公关传播 意义
一 我国茶文化的内涵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自古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比较而言,茶在“开门七件事”中,排在末位。但在文化领域而言,茶又贵为兄长,能入俗家之门,可登大雅之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碰撞与交织,产生了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而茶元素在其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重要角色。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从广义上讲,茶文化应包括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是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用。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往往偏重于人文科学。中国的茶文化包含和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内容十分丰富。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茶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茶文化也跨越了国界,广传天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精神财富。
二 公共关系传播
1.公共关系传播的内涵
公共关系传播是指特定的社会组织为实现其公共关系的目标,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同组织的内外部公众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的活动过程,是一项复杂的、完整的、系统的活动,是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的;传播的手段也是多样性的。公共关系活动所面对的公众是复杂、多元的,为了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达到多层次的传播目标,公共关系传播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公众,借助不同的传播媒介、采用多种的传播形式,尽可能地实现信息的全方位传播。扩大传播的影响面,使更多的公众接收到或向组织反馈信息。
2.公共关系传播的作用
有意识地开展各种双向传播活动对于主体的公共关系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它可以使公共关系主体准确地把握自身与现实环境及其关系的真实状况。其次,可以使公共关系主体增加选择能力,扩大选择范围,从而提高决策的可行性。最后,可以使公共关系主体的预定目标易于实现。传播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必要中介。
三 我国茶文化需要公关传播
茶是人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社会生活中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接见元首,接待贵宾,一般都以茶招待,在今天这个文明互动的世界里,人类需要对话,而茶是对话交流最好的中介。茶作为公关媒介,让公关者把茶文化通过茶艺、茶道、茶礼的形式传播出去,其在当代公关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越来越多外来文化的渗透,国人都受到极大的影响,盲目地崇拜外来文化,忘记自己文化的精髓。现在一提到茶、茶道,多数人会首先想到日本、韩国,而不是中国,茶具和茶礼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中国,相当一部分人已经简化甚至是抛弃了这些东西,实质是抛弃了中国茶文化的精髓,这说明我国茶文化的宣传做得还不到位,国民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非常有必要将其弘扬广大,使海内外更多的人来了解茶文化。所以说,我国茶文化需要公关传播,需要通过公关传播使之发扬光大,让全世界的人都记住它,吸取其精华。
四 我国茶文化公关传播的意义
1.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为世界六大健康饮品之首,也是中华民族的国饮
茶既是饮料,也是食物,同时又是药。唐代著名药物学家陈藏器说:“茶是万病之药”。在当代人们称之为天然的健康饮料,日本人称之为长生不老的仙药。当今人们所追求的是“绿色”饮料和“绿色”食品,而茶就是纯天然、安全、保健的饮料。宣传茶文化,进一步提高茶的“国饮”地位,通过公关宣传,积极倡导以茶养生,让更多的人爱饮茶、会饮茶,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增强人们的体质。
2.弘扬中国茶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
各名茶、名山、名水、名人之地,均可通过举办公关活动,如茶文化节等,将其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引进外资投入,兴建茶文化景点,使国内外茶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跨越省界、国界,广交天下朋友,使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3.中国绵延不绝的文明传统,赋予了茶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
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将自己对茶的喜爱之情以不同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弘扬中国茶文化,有益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4.茶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之一,风情各异的茶俗、茶礼及制茶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重视茶具、茶礼的应用,深入了解茶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从而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凝聚力。
5.进入现代社会,茶是一种生活的剂,是改善人际关系的调节阀
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的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
平衡人的心态,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同时还可以使人们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通过饮茶来放松心情,找到一种远离城市喧嚣,置身世外桃源的感觉。
6.帮助下一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当今,城市里啤酒屋、咖啡馆、酒吧等舶来品充斥着饮食、娱乐市场,被一部分青年、白领青睐,已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久而久之,则会对我们的下一代产生某些负面影响。我国的茶人、茶文化爱好者们有义务和责任去帮助咱们的下一代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品文化之一——茶文化。因为茶不仅仅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健康的饮料,而且在茶的背后还蕴藏着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世界。
想要恢复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需要我们每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而且是长时间的努力。我国茶文化已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它的精髓会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我们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光大中华民族的形象,就需要公共关系传播的推动,同时,公关传播也会更有力地体现其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1992
[2]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农业考古,2005(5)
摘要:对于茶文化体系来说,如果能够将其应用到整个动画电影作品设计活动中,也能够为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提供重要的载体和空间,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茶文化元素与动画电影作品设计活动相结合,其必然也能够为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和帮助。本文拟从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动画电影作品的设计现状以及其发展要求认知,从而探究动画电影作品中茶文化的应用价值及美学意义。
关键词:动画电影作品;茶文化应用;美学意义;价值理念;文化元素
在我国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茶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阶层中,成为集合社会科学、人文科技、自然三位于一体的全能型文化,我国人民对茶的认识也从简单的饮用逐渐发展到药用、待客、祭祀等方面,同时由茶文化衍生出的绘画书法,歌舞等艺术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可以说,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和内涵元素更为丰富。结合动画电影作品的开展状况,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元素与动画电影作品设计活动相结合,不仅可以为动画电影设计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是为茶文化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可以向世界展现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的价值所在。
1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分析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内涵成熟的茶文化体系,可以说该体系在形成过程中,融入了多样元素,尤其是茶文化体系实际上是社会大众的饮茶习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体系化结合。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包含诸多元素,除了物质上的元素内容外,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也是我们应用该文化体系的重要支撑。1.1茶文化的内容分析茶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在种植、烘焙、冲泡茶叶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特征,包括古老的茶道,茶诗,茶舞,茶艺表演等等内容,尤其是在我国的隋唐时期,茶文化达到发展的高峰期,而这一时期我国的诗词文化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大量有关茶文化的作品因此流传下来,并且茶文化的发展与我国的宗教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结合了儒家、道家、佛教之后的茶文化,更是发展成为我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内容。
1.2茶文化的特征分析
茶文化由于它拥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历史有关茶文化的记载可以追溯到神农氏时期,武王伐纣时候茶叶就已经成为了贡品,随后茶叶作为贸易产品,成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交往的重要物品;此外茶文化还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新时期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让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让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更加显著;茶文化还有民族性、地区性和国际性的特征,彰显出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茶文化体系不仅是一种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其中展现的思维理念和价值内涵,而这实际上也发展成为当前我们应用茶文化体系的重要基础。
2动画电影作品的设计现状以及其发展要求认知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不断成熟,如今人们的观赏需要也呈现出了全新变化,而动画电影作品不仅是一种文化元素,同时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诠释。通过对动画电影作品的具体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其整个设计过程,未能融入必要的文化理念,从而限制了动画电影作品的设计效果。
2.1动画电影的设计现状分析
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动画电影大国,两个国家的作品也各具特色,美国的动画电影以数字化的制作为代表,主要的特点在于运用夸张的人物形象表达出“美国梦”的价值观点,而日本的动画电影则是以喷笔绘制为主,人物造型设计优美,内容含义丰富。中国作为动画电影制作的后起之秀,在不断探索中追求创新,成功制作出一大批成熟的动画电影作品,这也标志着我国进入国际动画电影制作的前列。
2.2动画电影的设计特点分析
动画电影与其他类型的电影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它善于运用人物造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注重细节的刻画让观众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数字化技术与动画电影相结合之后让整个画面达到非常完美的效果,曲折的情节和大团圆的结局能够迎合观众的心理需求,鲜明的主题洋溢着价值理念,配合优美动听的音乐,从而让国产的动画电影作品越来越受到百姓的喜爱。但是从我国整个动画电影设计活动的具体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其中缺乏必要的设计理念和价值内涵,特别是整个动画电影设计时,缺乏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合和应用,从而大大限制了该艺术体系的应用效果。
3动画电影作品中茶文化的应用价值及美学意义
随着当前人们审美理念不断变化,如今人们对美学的价值意义认知更为成熟,从以往的关注外在逐渐发展为关注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和价值作用,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将动画电影作品的设计要求与整个茶文化理念内涵应用相结合,其必然能够实现整个动画电影作品设计活动的最佳效果。
3.1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动画电影作品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大量有关于茶文化的影视作品,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动画电影《乌龙小子》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影视作品可以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合适的载体,同时通过动画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也可以让我们看到茶文化的发展状况,以及在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借助动画人物让观众更深入了解这一文化,我国地域辽阔,茶文化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可以为动画电影提供大量的创作素材,借助茶文化的内涵也可以开拓动画电影的制作思路。
3.2茶文化在动画电影作品中的美学意义
茶文化的内涵丰富,由茶文化衍生出的茶歌茶舞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利用这些文化价值进行设计的动画人物造型可以让观众有熟悉感,同时在动画电影中穿插的茶艺镜头能够赋予作品更深刻的内涵,同时茶文化对于其他国家的人们来说也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可以借此促进我国文化贸易的发展,从美学角度出发,我国茶文化中的茶艺表演有着独特的东方之美,它在动画电影中的运用也可以说是东方文化在动画电影中具体体现。
3.3茶文化理念融入动画电影作品的价值分析
茶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茶文化与儒释道宗教的结合更是为茶文化增添了深厚的内涵,变得越来越充实。近些年来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让更多影视作者开始关注我国这一传统文化,因此,通过从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容和意义认知,可以看到其中存在各项元素能够被应用到当前所开展的动画电影作品设计过程中,当然,认知该元素在整个动画电影作品中的应用思路,以及其中所存在的美学意义,从而为茶文化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当然,之所以要融入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其从实际上看,也与当前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审美理念和价值内涵变化有着重要关联。
3.4以动画电影为载体,融入传统茶文化理念
以茶为主题,以动画电影作品为载体,加之五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用观众所熟悉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让观众重新认识这一文化,从而达到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感受茶文化温润的气质。结合当前社会大众的审美理念变化状况,不难看出人们对传统茶文化体系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因此,如果能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到动画电影作品的设计理念,其必然能够实现最佳设计效果。
4结语
动画电影作品中茶文化的运用既可以为电影整体增添美好,让电影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为我国古老文化的传承提供合适的载体,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到这一文化。动画电影作品作为一项系统化的设计活动,在开展该设计活动时,不仅要充分注重融入完善的设计元素,同时更重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设计定位,通过具体元素内容的诠释和表达,从而若满足动画电影作品的设计要求。不仅如此,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元素的具体内涵融入到整个动画电影作品设计活动中,其必然能够在丰富设计元素的同时,提升整个动画作品设计活动的设计品质。
参考文献
[1]孙珊珊.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134-137.
[2]曹彦琰.传统文化中的建筑造型元素在动画场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152-155.
(一)《茶经》对茶文化的精神文明影响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自陆羽《茶经》问世始,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雅事。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无不与茶有关,茶已深入社会各阶层,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茶通六艺,茶是中国茶文化的载体。历代诗人常引茶入诗,留下了众多韵味无穷的咏茶名句。陆羽深受儒、佛、道影响,融诸家思想于茶理中,最早确立茶德标准:“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这些有关茶德的论述体现了中国人温厚平和的处世风格。“和”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理。儒家推崇中庸之道,提倡“亲和自然”、“以和为贵”。茶可以驱睡少眠、清心净性、消食去腻、参禅悟道,于是僧人将茶视为佛祖恩赐,“茶禅一味”。茶出自山川,长于山野,采天地灵气,吸日月精华,自然天成,体现“自然和谐”之美,符合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茶和天下”,儒、佛、道共同推进中国茶文化的发展。陆羽《茶经》也影响到世界其他各国的茶文化。自唐代开始,茶叶及茶文化主要通过古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传向世界各地。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东南亚的茶俗、欧美的茶文化等无不打下《茶经》的烙印。而茶叶能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离不开陆羽的肇始之功,这正是中国茶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茶经》脍炙千古的内在原因。
(二)《茶经》对茶文化的物质文明影响
茶文化的物质文明,即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茶叶的育种、栽培、加工、包装、运输以及保鲜等创造性劳动与研究,也包括人们品茶、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客观存在的物品和建筑物。《茶经》是全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它仅以三卷十章共7000多字的篇幅,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茶叶产地、制茶工具、采制评鉴、制茶过程、煮茶方法、饮茶器具、品茶方法、茶史茶事、茶事简化等。人们普遍认为陆羽的最大贡献在于指导茶叶生产、促进茶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推广饮茶风气等方面。
1.茶叶生产。在《茶经•一之源》中,陆羽对茶的起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树栽培环境:“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栽培方法:“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采摘要求:“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评鉴方法:“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等均做了生动详实描述。受陆羽对茶叶栽培的影响,历经千余年,到2010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195万公顷,占全球茶树种植面积的50%以上;茶叶产量140万吨,占全球茶叶产量的30%以上,总产值500亿元;茶叶出口量为30.5吨,国内销售量为105万吨。总体看我国茶园面积世界第一,茶叶产量世界第二,茶叶出口量世界第三,位于世界四大产茶国之首。茶产业也催生数以万计的茶农、茶人和茶商大军,有效解决国家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
2.茶叶制造。在《茶经•二之具》、《茶经•三之造》中,陆羽详细介绍了茶叶采摘、制造、贮藏、蒸青茶饼所需的10多种工具、7道工序的生产流程及成品茶的鉴别方法,其要求极为严格。如“茶人负以采茶”,“凌露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等。随着历史的进步,制茶工艺的不断改造,茶叶发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明泡茶、清沏茶等到今天我国的6大类茶叶,形成了以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苏州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恩施玉露、白毫银针、普洱茶为代表的全国十大名茶,数百个茶叶品种。
3.茶具制造。在《茶经•四之器》中,陆羽首创“二十四器”专门用于饮茶,推动了唐代饮茶之风的兴盛,标志着茶文化的成熟与独立。其中“二十四器”的尺寸、材质、功能以及装饰图案,包括生火煮茶、烤碾取茶、盛取水、饮用清洁和陈设等方面描述得无一不备。在茶事器具的设计制作上,虽然讲求优质美观,但极力避免奢侈,注重俭朴实用,体现陆羽追求自然和谐的养生理念。1987年5月陕西省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僖宗李儇27件御用珍品,是迄今发现最精美的古代茶具,它代表了唐代茶文化达到了极高水准,印证了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时至今日,陆羽发明的“二十四器”,促进了我国茶具制造业的大发展,琳琅满目的各色茶具满足人们的饮茶需求。
4.茶叶流通。在茶业商品流通方面,自唐代开始,中国制造的茶饼和茶砖通过“古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送到边疆少数民族,成为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茶马互换”在很长时期成为各朝代政府的财政支柱;通过中国西南部的“茶马古道”,中国制造的茶饼和茶砖经过云南,到达南亚各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制造的茶饼和茶砖运到欧洲各地。茶叶的商品流通,使中国和世界各国互通有无,繁荣经济,也丰富和发展了世界茶文化。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陆羽》记载:陆羽《茶经》问世后,不仅茶业大兴,而且饮茶也广泛普及于百姓生活,成为“比屋之饮”。许多茶商根据各自对陆羽的揣度,绘其像、塑其形供奉于店内,祀为“茶神”,尊为“茶圣”。凡是买“十茶器”者,就能得到陆羽塑像一尊,以此可使生意兴隆。正如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如耿譛《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所言:“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来赞誉陆羽。
二、《茶经》推动茶医药发展
汉代《神农本草经》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陆羽《茶经》云:“若热渴、疑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醒醐、甘露抗衡也”。茶之入药,《茶经•七之事》中有多处记录,历代经典医书、茶诗茶赋中也多有记载。纵观历史进程,人们首先发现茶用于医药,然后逐渐演化成饮料,现在人们关注焦点又重新回到茶的医药保健方面。
(一)中医对茶医药的研究
中医对茶医药的研究是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注重整体观,采用综合归纳的方法进行的。按照中医理论,茶作为药物具有“四气”、“五味”、“毒性”、“归经”、“升降沉浮”等特性。从四气分析:茶微寒,偏平凉,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消暑之功效;从五味看,茶以苦味为主,兼有回甘,甘补苦泻,因此茶有消食去腻、利水通便、生津止渴、益寿延年功效;就毒性而言,茶完全无毒,且无副作用,符合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茶有“味苦、甘、微寒、无毒”的评价;就升降沉浮看:茶的祛风解表、清头目功效属于升浮,而下气、利水、通便功效属于沉降;从归经方面,茶多能兼备,对人体所有脏腑经络均有效,应归五经。明代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茶入心、肝、脾、肺、肾五经”,与之印证。就茶一味而归经遍及五脏,可见茶的治疗范围十分广泛,安全无毒。茶作为饮品,常年饮用,能起到保健养生的功效;茶作为药物,传统中医将其功效归纳为20大类:少睡、消食、祛风解表、安神、醒酒、坚齿、明目、去肥腻、清头目、下气、止渴生津、利水、清热、通便、消暑、治痢、延年益寿、解毒、去痰、其他。暗合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的结论。
(二)西医对茶医药的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借助精密分析仪器,运用生物化学、现代医学等理论对茶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对茶医药功能采用动物模型试验、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分析表明:茶叶中含有5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具有较高营养和药用价值的成分是: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矿物质、茶氨酸、茶多酚、生物碱(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茶多糖及茶色素等。茶叶中的特征成分是茶多酚(涩味)、咖啡碱(苦味)、茶氨酸(鲜爽味)。茶叶中的许多有效成分具有协同作用,使茶更具神奇药效。现代西医与传统中医共同证实茶能防治的疾病有十几种,除此以外,现代西医研究还发现茶有抗辐射、抗癌抗突变、抗氧化、防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降血糖、排重金属、代谢调节和生理调节、防治慢性肾炎和肝炎等作用。
三、《茶经》与现代茶业
(一)综合利用茶叶资源
《茶经》对茶叶质量的要求严格,按其规定一般仅采收春茶,少数地方采收夏秋茶,大量的夏秋茶、修剪后的枝叶以及粗老茶叶废弃不用,导致茶叶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如果充分利用这些茶叶资源进行深加工,提取茶多酚、茶多糖等成分,开发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和保健品,将是人类健康的福音。但我国茶资源深加工才刚刚起步,茶叶深加工的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夏秋茶开发利用和茶食品系列研发有待进一步加强。粗老茶作为兽药、饲料添加物或植物农药的研发也有了新进展。茶叶生产中,尤其在生产制茶饮料、提取功能成分中会产生大量茶渣。由于古人的科学技术水平限制,《茶经》中对茶渣的再利用未有涉及。但由于茶渣中仍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药效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粗纤维、粗蛋白等,所以茶渣再利用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目前,茶渣多被用作牛、猪、鸡、鱼等动物饲料,或被制作成茶渣复合肥料,或被作为栽培灵芝、猴头、蘑菇等食用菌材料。但总体来说,茶渣再利用的研究在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规模不大,研究不深。如何加大研发力度,做到废物再利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发展多样化茶保健产品
虽然在《茶经》指导下,各地方根据当地的茶叶资源发展出众多的茶叶产品,但主要以单一品种茶为主。如何挖掘中医食疗宝库,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将茶叶与中药材配伍,开发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茶保健品将是现阶段茶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点。市场上的茶可乐、八宝茶、茶汽水、茶酒、茶果冻、茶豆腐、奶茶、柠檬茶、茶蜜饮、姜茶饮、茶食品等相关茶产品正是《茶经》、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结晶。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保健品需求量增长的影响下,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很长时间内都将会是研究热点。
(三)提高茶叶产品质量
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茶艺馆、茶饮料的大量出现,品茶也成为一种时尚,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时尚文化,茶文化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份。通过茶事活动和茶的品饮,使人们进一步领悟到其中深厚文化内涵,既获得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滋润,又可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可提高自身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关键词:生活品茶茶文化茶道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中国古人的饮食观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观念,体现了“民以食为天”,这七件事全是关于饮食的也就亳不奇怪了。但是把茶与柴、米等并列,视其为生活之所必需,这在有些人看来似乎难以理解,其实,茶叶从被人类发现到利用,就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了。尤其自唐、宋以来,茶不仅成为“比屋之饮”,饮茶达到了“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的程度。而且,茶叶还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古时政府利用少数民族生活离不开茶,以茶作为交换马匹的物品,实行“以茶治边”的政策。在唐代,茶叶还曾作为边疆地区官吏的饷银。这些反映茶的特殊地位的现象,都是其他生活物品所不多见。中国人是最先发现茶叶,是饮茶的古老民族。中国茶道不仅是深沉的,而且是隽永的。中国茶道应是一种包罗万象,顺乎自然的美丽哲学。因为中国茶道是和一脉相承的中国历史一起走来的。极其重要的儒、释、道等教派思想,深深地融汇在茶文化中。
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茶艺馆的大量出现,品茶也成为一种时尚,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时尚文化,茶文化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如今走在城市街头我们经常会看到大大小小风格不一的茶馆,很多人也已习惯于在繁忙的工作之后到茶艺馆品品茶、聊聊天、看看茶艺表演,放松一下。还有会议、座谈我们都会用茶来接待我们的贵宾,茶成了我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茶是健康饮料,对我们的健康功不可没。现在市场上出现多种与“茶”有关的饮料,已悄悄的、逐渐的取代了原已占领多年的外来饮料“碳酸饮料”。饮茶对于人类,不仅仅是生津止渴的生理需要,而且能够满足人体健康的需要,同时又能显示高雅的修养,成为一种文化艺术行为,因而茶叶被誉为“本世纪最文明的饮料。”而稳居于三大饮料之首。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得特别的感觉。”这是鲁迅先生在《喝茶》这篇杂文中说的一段话。这“特别的感觉”我认为就是茶文化的体现,在品茶中悟道。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道属于精神的内容。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茶文化是我国传统而古老的历史与大众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艺和礼法是属于形式部分,道是属于精神部分。茶是和平的饮料。茶能净化心灵,强身健体,丰富人生。因此,以茶为“道”,就是以茶为生活的路。茶道就是生活之道,是生活的一部分。人与人心灵相通,化解鸿沟,促进和谐和了解,使人从一般的生活中走出来,代之以美感、价值感和充实感。
中国茶文化是以茶事活动为中心,并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达到精神享受和人格的锻炼。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性俭,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陈香白教授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这就不由我们想起在那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现的那副优美的“茶”字画卷和几百人组成的“和”字,这不正体现出茶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吗?茶之特性是“清和淡洁”。饮茶之功效是“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因此,茶就成为人生道德理想的象征,把饮茶当做励志、雅心、怡情、养廉的一种手段。通过茶事活动和茶的品饮,使人们进一步领悟到其中深厚文化内涵,既获得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滋润,又可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可提高自身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关键词:茶文化;内涵;差异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用茶、饮茶的国家。相传茶“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茶叶在我国最初是被当作药草使用的,后来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饮品。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在人们细斟慢饮的过程中,受到儒、道、释三家思想影响的茶慢慢与文化因素结合,衍生出了独具一格的中国茶文化,将人类的精神引导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同时也促进了人际关系的融洽以及人类文明的进程。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英国在茶叶传入欧洲后,不仅纳为己用,而且锐意创新,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的英国茶文化。本文拟对两者的内涵进行比较,以期在加深对两国文化理解的同时,引发读者对于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一、茶的起源及其传播
在中国古文化中,茶的起源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联系地最紧。相传身为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为治病救人,常去深山采药并亲自试吃,以识别药用药效。一日,神农偶然尝毒草,遂随手拾起身后树上飘落的叶子咀嚼,却出乎意料地发现不适感消失了,精神也随之振奋。那些飘落的叶子便是茶叶。虽然时隔久远,这一传说的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但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历史文献的研究推知――茶的确起源于我国上古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据记载,唐朝时海内外交往繁盛,茶叶常作为礼品馈赠给来华僧侣、传教士以及出使外国的中国使节,因而被传播到世界各国,并于17世纪以奢侈舶来品的身份登陆英伦诸岛。
二、茶文化的界定及中英茶文化的形成
茶的发现和使用并不等同于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人们在长期的饮茶过程中,在一定的阶段,把饮茶当成了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于是,就随之产生了各种文化现象,产生了社会功能,这才开始出现了茶文化。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具体而言,我国早在神农时代就发现了茶,但直到两晋、南北朝的时候才出现了茶文化的萌芽;同样,虽然茶从16世纪开始就已经向西传播,但到18世纪才为英国社会所接受,逐渐从宫廷贵族的专享演化为社会各阶层的饮品。在中国,茶叶在发现之初本是作为药用的;后随着对其认识的加深,至秦汉时,茶成为饮品;再至两晋南北朝时,茶成为寻常人家的待客之物,融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东晋时,社会风气浮躁,人皆以斗富为荣,奢靡之风盛行。为抵制这股不良风气,有识之士提出以茶为象征的“养廉”。南北朝时,开明的南齐武皇帝曾下遗诏,丧事从简,灵位前不准放三牲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清茶,并令“天下贵祭,咸同此制。”此时的茶早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饮品,而成为了待客之物、祭祀之品,表现出了自身价值之外的文化功能,进入了精神领域,中国茶文化由此萌芽,其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逐渐超过其自然实用功能。但这一时期的茶文化也只是寒光微露,还没有形成专门的学问。直至唐代,我国的茶文化才正式形成。唐朝时,农业进步、商贸活跃,促进了茶叶的生产和销售:佛教兴旺、科举初成、诗风繁盛、流行贡茶、令行禁酒。等时代因素更是掀起了一股社会饮茶风尚。唐人陆羽所著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茶经》更是极大地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书中不仅对有关茶的各种知识进行了详尽介绍,而且首次将饮茶过程看作一种艺术,还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内涵融入其中,创造出了一整套强调意境的中国茶艺。
英国从未种植过茶叶,16世纪前更是只喝咖啡和酒。茶叶在刚传入英国的时候也是作为药草使用的,真正把饮茶之风带到英国的是英王查理二世的王后凯瑟琳。由于皇后的表率作用,虽然当时英国的红茶价值黄金,但贵族们依旧争相效仿,饮茶之风遂在英国宫廷流行起来,随后进入贵族世家。中国茶由此转为时尚奢华生活的标志。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英国政治安宁、经济繁荣,很快确立了其海上霸主的地位,得以进口大量的茶叶,茶叶因此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慢慢成为日常生活的消费品。英国人的早餐丰富、午餐简单,而晚餐一般要到八点钟左右。一些无所事事的贵妇人觉得午餐过于简单,且与晚餐间隔太久,便轮流在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举行餐会,吃吃甜点,喝喝红茶。这种风尚逐渐流行,转而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必不可少的用餐环节和正式的社交活动。19世纪40年代,贝德福德公爵夫人安娜对下午茶更是进行了奢华设计和积极推广,下午茶逐渐成为几乎所有英国人的生活习惯。至20世纪初的爱德华时期,单纯的家庭式下午茶难以满足人们高涨的消费需求,外出饮茶成为风尚。富于本土特色的英国茶文化由此确立。
三、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
由上述可知,中英茶文化不同的形成背景和过程导致了两者的内涵也有着极大的差异。中国茶文化根植于传统的农耕文明,提倡心灵感悟,追求天人合一;英国茶文化则是由工业文明衍生而出,在宫廷贵族的高贵优雅的基础上,融注了工业社会所注重的务实性与目的性。
中国哲学源于农耕文明。农时农耕尤不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因而中国人视大自然为母亲,对其有一种天然的崇敬、依赖之情,更极为推崇汉代的儒学人家蕈仲舒提倡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茶生于山川河流之中,中国人在发现利用的基础上,自然结合自身的审美情趣赋予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中国茶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郁的山林气息。绿茶在众多茶叶品种中最受人喜爱,原因就在于未发酵的绿茶一经冲泡,其形状、颜色、气味无不给人自然的气息,或看、或闻、或品,都令人仿佛置身于葱绿的自然一般心旷神恰。紫砂茶具也在种类繁多的茶具中获得最多宠爱,是因为紫砂这一陶土精灵给人以质朴的泥土芬芳和无限的天地灵气。中国历代的文人士大夫大都偏爱饮茶,雅兴来时,常邀三五好友,于松风竹林间煮茗论道。数千年的文化熏陶,赋予了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等神韵。一方斗室,一豆青灯,一杯香茗,常常使人气定神闲、物我两忘,得以感受“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理想境界。
与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同,西方文明主张“天人两分”,视自身为探索者和研究者,试图通过掌握自然的奥秘来主宰自然。具体而言,英国人喜好发酵过的红茶,还经常加入其他调料,制成奶茶方才饮用。在茶具的选择上,英国人也没有一直沿用中国瓷器,而是创造性地将动物的骨灰加入到瓷土中进行烧制,制造出了饮茶用的骨瓷。英国茶文化还集中体现了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比如,邀请别人来喝下午茶时,女主人们势必要拿出家中最好的茶,费尽心思做出美味的茶点,还要换上最得体的服饰,从而向客人展示自己以及家中最完美的一
面,获得自我精神的满足。此外,英国茶文化追求实用性。相较于中国茶文化随时随地皆可饮茶的传统,英国人将茶与一日三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会在固定的饮茶时间才悠闲地喝杯茶,如传统茶、下午茶以及晚餐茶,体现了其严谨考究的文化特色。英国人还根据自身的饮食习惯制作了很多既能满足口欲又能填饱肚子的茶点。
中国茶文化吸收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精华,但其主导的思想还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和“仁礼”,主张通过饮茶反躬自省,在和谐的氛围中交流思想、增进情谊。同时,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追求以简为德,心静如水,返璞归真,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中国茶文化的谦和相比,英国茶文化就多了几许霸气。英国曾一度国力强盛,称霸海上,被誉为“日不落帝国”,因而英国人普遍有一种自傲排外的岛国心态。加之,英国文化中存在一股强大的向上的价值取向。因而,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场合,英国人总竭力展示自己的最佳状态,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和敷衍。喝下午茶自然也不例外――环境一定要优雅舒适,衣着一定到典雅得体,茶点一定要高档精致,待客一定要体贴周到。一顿真正的下午茶仿佛变成了一场时尚的社交盛宴,主人不敢有丝毫马虎,客人也是小心翼翼,一定要穿着时下最流行的服饰赴会,否则稍有差池,便会招来嘲讽。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冲击着人们悠闲的传统饮茶方式,人们很少有时间能够静心品味茶的内涵或者精心准备下午茶的服饰。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中英茶文化都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中国茶文化不再过分追求玄思静想,英国茶文化也简化了其过去花哨的形式和繁复的礼仪。中英茶文化逐渐出现交汇点,成为增进不同文化交流的助力。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传统茶文化如今日渐低迷,而作为后起之秀的英国茶文化却正风靡全球,如何保护和传承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值得每个中国人深思。
注释:
1.简伯华.《茶与茶文化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P155.
2.唐朝时科举制度严格,考生千里迢迢赴考且考试时间过长,于是朝廷便将茶果送入试场,以解考生与考官的疲乏之苦.
3.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农民无心种粮,因而酿酒原料短缺。唐朝统治者因而下令民间禁酒。并且,茶有益身心,不喜饮茶的人也开始饮用,饮茶的风俗得以更为广泛地传播.
参考文献:
[1]黎小萍.“简说中国茶文化”[J].《茶十机械杂志》.2001(4).
[2]王从仁.《玉壶清茗》.上海古籍出版社[M].1991.
[3]吴琳.“中英茶文化比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
茶在中英两国都有着与自己文化相关联的喻义。茶刚进入英国时,贵比黄金,在当时茶是只属于贵族阶级才可以享受的物品,因此茶成了身份与财富的象征,于是“alltheteainChina”出现在了英语词汇里,表示巨大的,无法估量的财富,例如:Iwouldn’tdothatforalltheteainChina.又如“astorminateacup”则与18世纪圣马力诺发生的有关,后来英国人用它来比喻小题大做或大惊小怪的事情,例如:“Thecoupleof-tenquarrel,butitisastorminateacup”。“acupoftea”通常被英国人用来表示喜欢的人或物,可见英国人对茶的喜爱,例如:That’smycupoftea.“adifferentcupoftea”来表示迥然不同的人或物,“anunpleasantcupoftea”表示讨厌的人,“anothercupoftea”表示另一回事,“taketeawithsomebod-y”则是与某人发生冲突,“nicecupoftea”则表示困境。茶在中英两国的最初使用都因茶具有药用价值,能安神补脑,后来茶渐渐的被衍化为人们精神的寄托,情感抚慰的需要,“teaandsympathy”表达了对不幸者的安慰和同情。在中国习俗里,人们会把订婚称为“受茶”,结婚称为“吃茶”,把结婚的礼金称为“茶金”或者“茶礼”,在这里“茶”象征着婚姻。茶的习语还有“一女不吃两家茶”,说的是女子接受了别人的聘礼,就是“吃过茶”的人了,不能再受聘于别家,在这里人们用茶来比喻对婚姻的从一而终。茶生长于山野,大自然赋予了茶美好高洁的气质,中英文化里都有用茶来比喻女子的清白可爱,芳菲圣洁。《诗经》里有“有女如荼”,这里“荼”就是茶,后人也多有用茶来取名,如诗人陆游《稚女诗》有“痴态东家有小茶”,张久可散曲《寨儿令.春情》有“惹风声盼盼茶茶”,这里的“小茶”、“茶茶”都是用来指可爱的孩童和纯洁的姑娘。[4](P112)英国文化里茶也有类似的用法和喻义。英国第一首茶诗的作者埃德蒙.沃勒在向“饮茶皇后”凯瑟琳祝寿的茶诗中就用茶的纯洁质朴来比喻皇后的高贵圣洁。
转义是指由固有的认知意义转换借代出来的意义。在社会的变化发展中,语言词汇的含义会为了符合时代变迁,社会文化的发展而转换成完全不同于认知意义的用法,这种语言现象在英国文化里比较突出。英语词汇表达里虽含有“tea”,但已经失去了“tea”的认知意义,出现转义现象的词汇有“teacake”除了指佐茶的小食点外,也被用来指一些除用以佐茶之外的点心,如“scones”、“crumpets”、“muffins”、“cookie”等;“teabasket”不是指用来装茶叶、茶点、茶具的篮子,而是指午餐食品;“tea”有时被用转义为大麻、大麻香烟、任何刺激性药物、非法地使参赛马匹跑的更快者,只因茶可以令人兴奋,有提神的功效;“teaparty”不再指茶会、茶话会,而成了吸毒者吸食大麻等的聚会;“teapad”成了吸毒者吸食的地方;“tearoom”不再是茶室等饮茶场所,而成为同性恋聚会的场所;“teahound”不是指热衷于饮茶的人,而是用来指喜欢在茶会、舞会或者各种社交场合,追逐漂亮女子并大献殷勤的家伙;“tea-stick”指的是大麻干;“teaedup”指中大麻毒的、昏迷的。[5]这些意义的出现与英国的社会历史紧密相连,映射出了英国一定时期的社会现象与文化特色。
茶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茶性高洁,气质恬淡,又提神益思,因此茶一直以来都是中英两国文人们争相歌颂的对象,茶也是文人们的创作伴侣,中英两国文学宝库中很多诗歌和小说中都出现过茶的身影。茶在这些作品里不仅是日常生活所需,同时茶的使用也间接反映了诗歌创作年代的时代特色,社会生活,记录了人们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观。
在中国文学里,茶被诗人看做是其创作的源泉,茶能提神,有助于思考,饮茶能使人神清气爽,激发诗人灵感。诗人黄庭坚在《碾建溪第一奉徐无隐奉议》中写道:“建溪有灵草,能蜕诗人骨。除草开三径为君碾玄月。满瓯泛春风,诗味生牙舌。平斗量珠玉,以救风雅渴。”诗人认为茶可以使人脱胎换骨,洗净凡俗、酝酿诗思、启发创作灵感。饮茶在唐代开始兴盛,茶文化此时也开始确立,唐代之后大量的茶诗流传于世,足见茶是文人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茶诗不仅为赞美茶,茶诗也体现出时代的特色,用以抒发诗人的情怀,如陆游在《效蜀人煎茶戏做长句》中写道:“午枕初回梦蝶床,红丝小硙破旗枪。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岩电已能开倦眼,春雷不许殷枯肠。饭囊酒瓮纷纷是,谁赏蒙山紫笋香?”诗的前部写的是煎茶之事,诗的后部借茶来讽刺抨击南宋朝廷的无能和腐败,道出朝廷只用中庸无能之辈,而那些如蒙山、紫笋般的人才却被埋没,让人们看到了风雨中飘摇的南宋朝,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详细描绘了斗茶活动的盛况,由此可见,茶已经成为了当时老百姓的一种生活享受,而这种享受源于社会物质生活的富庶,让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思考开始涵盖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饮茶在中国始于僧侣,饮茶的生活也必然成为了哲学的生活,思考的生活,茶在诗歌里也成了哲学和思考的投射物。诗人刘禹锡曾写有《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将自己比拟为唯有“嘉客”才懂得品饮的“茶”,懂得此“茶”的真滋味。刘禹锡一生不得志,但性情高洁执着,正如同生于山野的“茶”,有着崇高的气韵,茶是刘禹锡的精神食粮。诗人不愿庸庸碌碌,一直等待着能赏识他的明君,能肯定他的历史的到来。在英国,茶叶同样被认为是诗人创作的灵感之源。诗歌《市鼠和乡鼠的故事》里就有“你去了可以看到牧师在喝咖啡,而诗人再品茶。”茶叶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才有《赞茶诗》、《茶诗两篇》等茶诗名篇的留世。英国人饮茶之初,因其昂贵的价格,成为了显示身份地位的代名词,如给饮茶皇后凯瑟琳祝寿的英文诗歌《论茶》里,茶的地位就代表了皇后的高贵身份。茶虽在英文诗歌里多有出现,但这些茶诗都只是评价茶,赞美茶的功效,把茶当做是生活的必需品,并没有赋予茶本义以外的含义。英国作家彼得•安东尼•莫妥的《赞茶诗》只是通过众神之间的辩论来得出茶是自然的财富,能令人愉悦,健康快乐等。英国诗人们都只用具体的形象来写茶在某个年代对人们的生活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直接表达对茶的喜爱之情,没有用茶来比喻生活或者人生,更没有将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可以肯定的是,茶在英文诗歌里出现的频率之高,体现了茶在英国人生活中的必要性和普遍性。
茶与文学的结合,不仅出现在诗歌里,中英许多著名小说里也出现了对茶的描写,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提到茶的地方多达百处。《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众人品评王熙凤送来的贡茶,然而虽是好茶,众人道出评价的同时也泄露了各自的私心。王熙凤为了表现自己的出生和品味,自然说茶不怎么样,宝玉一直想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肯定不认为贡茶就是好茶,宝钗想与宝玉结良缘,就必须顺应封建大家庭掌事人王熙凤,自然也说茶不怎么样,而林黛玉因寄人篱下,岂能说人家的东西不好,在这里,茶写出了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个性特征,茶成了品茶人的情感代言人。英国的小说中也较多地提到了饮茶之事,比如小说《傲慢与偏见》、《儿子与情人》、《花园茶会》等著名小说里都有大量篇幅描写英国人的饮茶场景,但是这些描写仅仅让读者了解到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些作品里,茶只是生活的道具,人际交往的媒介,仅为剧情增色,并没能丰满作品角色的血肉与灵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研究传承中英两国茶文化的语言,对比语言所透射出来的文化异同,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顺利地实现信息传递。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英两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都发生着转变,开始渐渐地出现交汇点,因此,我们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同时,接受外来文化,实现文化共存,共同来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本文作者:肖小月、彭华 单位:武夷学院商学院)
关键词: 茶文化与茶艺 中职学生 教学方法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精神层面的满足。品茶作为一种健康、时尚、高品位的生活艺术和文化现象,受到人们的关注。茶艺师作为茶文化的传播者、茶叶流通的“加速器”、高雅且富有品味的新兴职业受到了人们的追捧。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将“茶文化与茶艺”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常规教学。一方面,为使学生获得一项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为让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综合素质。但是课程开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以茶育人的力度不够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结合课程和中职学生实际,改进并应用合适教学方法对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拟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
一、直观教学法
“百闻不如一见”。直观教学法指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动作、语言和电化教学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在感知基础上形成某种形象和概念,使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明而实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介绍宋代点茶法时,由于宋代的茶叶和茶具都与现代差距很大,如果仅靠语言描述,学生恐怕很难想象也很难理解这个“点茶”到底是怎么做的,通过一段点茶演示视频则可以一目了然。看完视频后,学生对这种与现代迥异的饮茶法充满好奇和兴趣,教师再对视频中看到的茶叶和茶具进行详细介绍,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介绍茶树形态时,对于北方几乎没有见过茶树的学生来说,如果仅靠语言描述灌木型、小乔木型、乔木型茶树的特征会显得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但在课件上放几幅不同类型茶树或茶园的图片会让学生眼前一亮,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原来茶树是这样子的呀!”看着图片,学生一起说出几种类型茶树的区别,教师引导并进行总结,就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也收获成就感。
二、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究法,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为若干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于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新感受,树立清晰的观念,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如讲授红茶分类时,向学生展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样品,让学生看到它们的形状、色泽,闻到它们的香气,喝到它们的味道,从而调动学习主动性,教师再引导分析总结三类红茶的特点。教学实践发现,相对单纯的讲授法,引导探究法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能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和语言组织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陶冶教育法
陶冶教育法,指教育者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运用情感和环境因素,以境陶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心灵受到感化,进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中职学生在以学习成绩论高低的学校中,往往处于“弱势群体”的状态,常常表现出基于自卑下的“自负”,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1]。因此,让学生在熏陶和耳濡目染中接受美育是必要的。
在茶艺课上,每个学生都要做到仪表美、仪态美和语言美。茶艺表演开始,学生都静静地观看,在备具、涤器、投茶、冲泡、奉茶、品茶的过程中感受中国茶道讲究的六美,即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艺美和境美[2]。幽雅的环境、轻柔的音乐、袅袅的茶香、甘醇的茶味,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简约之美、虚静之美、含蓄之美,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训练得体的着装、常见的礼仪、规范的言语,形成良好的仪容仪表、礼仪和言语习惯,逐渐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
四、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整的项目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茶艺课程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茶叶基础知识、茶叶冲泡、茶艺表演和茶事服务等内容,以实践操作部分为主要内容。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主要以茶事服务的工作流程为主线,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灵活运用,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和岗位适应性,通过学习达到岗位资格要求[3]。
例如,将乌龙茶茶事服务作为一个项目,首先教师要进行项目设计。此项目让学生进行完整的乌龙茶茶事服务流程演示,内容主要包括乌龙茶基础知识、乌龙茶茶艺表演、茶事服务等。通过项目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所学乌龙茶知识,并将理论灵活应用到实践中。然后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团队,团队由8名学生组成,分成两个小组,A组负责乌龙茶主泡、茶艺解说、茶叶基础知识介绍,B组学生作为茶事服务中的顾客品饮乌龙茶,提出疑问并给出评价。这一环节主要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学生通过模拟训练适应岗位寻求。接着,进行项目计划制订。团队内两个小组双方商议创设的情境,要求项目过程全面涉及项目目标。接下来,开始实施计划。A组学生负责乌龙茶的冲泡、茶艺解说及解答关于乌龙茶知识的疑问;B组学生负责品饮、评价、提出和乌龙茶有关的知识问题。这一环节主要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及与他人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最后,采取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方式对本项目进行检查评价。
参考文献:
[1]梁卫华.谈茶艺教学中的美学渗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关键词】中式茶馆 茶文化 装饰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95-02
茶馆作为中国茶文化的环境载体,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馆是随着饮茶的兴盛而出现的,是随着城镇经济、市民文化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从古到今,茶馆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不仅具有各个时代的烙印,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使得茶馆空间由单纯经营茶水的功能衍生出了诸多的空间功能。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所以我国的茶文化是一种被老百姓所熟知的习惯,这种习惯更是上升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一种民族文化。
如果追根溯源,饮茶源于中国。几片小小的茶叶中,却能冲泡出一缕能让人静心安神的难得自在。中国茶馆的数量自然也是多得不胜枚举,中国茶馆之多,应该是世界第一了。由此而衍生出来的茶馆文化更是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馆,又名茶肆、茶坊、茶店、茶铺、茶楼等,是以饮茶为活动中心的综合性活动场所。茶馆的兴衰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茶馆的功能性渐渐变得丰富起来。还记得儿时老城区的几家茶铺,每日路过便只是看见几个老者端坐于路旁的老茶馆当中:端着烟袋,下着象棋,每人身旁一杯茶水。老旧的墙面都被靠出了依稀的人影……这便是我儿时记忆中的茶馆,只觉得那样的地方只是无事老人打发时间的一个去处罢了。而当代的茶馆不仅仅只是经营茶水,优美的环境、丰富的饮品选择使其更多地成为了现代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一 中式茶馆文化
1.茶文化
茶,是中华民族全民皆知的国饮。它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的原产地。浙江安溪的铁观音、福建的大红袍、云南的普洱茶、台湾的乌龙茶……这些有名的茶叶品种早已被国人牢记于心。中国人对茶很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茶津津乐道。对于国人来讲,不仅仅是老百姓拿来单纯解渴的国饮,更多的承载了中国历史的厚重文化,黄色的茶汤不正代表了炎黄子孙黄色的皮肤吗?由此可见,茶对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来说是多么重要。早在唐朝时期,中国的茶就已经随着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华茶文化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周边国家和世界传播着茶文化,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欧洲人爱喝的下午茶不正是最好的解释吗?
2.茶馆文化
我们并不知道真正意义上中国的第一家茶馆诞生在何时何地,但是茶馆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存在着而不曾消亡过。各类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找到茶馆、茶铺的踪迹。老舍先生笔下脍炙人口的《茶馆》虽然描写的不是中国的茶文化,但正是从《茶馆》这一名篇中,我们了解了当时社会与人性的方方面面。
儿时记忆中老城区里狭长的铺面,门口一个大锅炉冒着腾腾的水汽,一张条桌、两只长凳,组成了儿时破旧的茶馆。现今各式风格、装潢气派的各类茶室,中国的茶馆文化也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这是因为人民的生活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茶馆作为人们的休息场所,从古至今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饮茶、品茗、聊天、打牌、洽谈等等活动都可以在合适的茶馆里进行。原先的茶馆和现在的茶馆基础的功能性不曾改变,真正变化了的是茶馆功能的丰富性,进而逐渐满足了人们生活需求的各个方面,成为了大家都喜欢去的娱乐休闲场所。
然而,一切以人为本。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革新。只有娱乐功能性的茶馆是远远不能满足大众需求的。随着人民物质条件的提高,人们对茶馆环境的要求也发生着变化,变得越来越高了,不再只停留在对条桌、长凳的基础需求上。环境的美化、灯光的要求、气氛的烘托等,都已经成为当代人选择茶馆所考虑的必然因素。正因为人们精神方面的需要,现在才出现了各种类型和主题的茶馆。茶馆的兴盛和衰败,也是不同时期人们精神生活提升的表现。小小的茶馆的变迁不正好是我们生活水平不断变化的真实写照吗?
二 中式茶馆设计
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之一,也充分地体现在了中式茶馆的设计上。我们都知道茶文化源于中国,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国内茶馆的设计一直是围绕着中国风的感觉来进行的,似乎这样更易被国人和寻常百姓认可。
茶馆的盛行必然会推进茶馆空间设计的兴起。中式茶馆设计中的重点在于如何将古今融为一体,也就是我们说的古色古香而又不失时代感。众所周知,“雅”是中国文人墨客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而“品茗”也是这种精神境界的一种表现方式。如何突出茶馆的“雅”,也就成了当代设计师所面临的问题。茶馆是一个综合功能的复合空间,它的设计由几个部分组成:设计构思、空间布局、基本材质、光影形态、装饰景观,这五个部分的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茶馆设计整体。
1.设计构思
构思、立意是室内设计的“灵魂”。这同样适用于中式茶馆的设计。中式茶馆大家都接触过,但是如何设计得脱颖而出却是个难点。在设计之前,设计者要从总体上根据所需设计茶馆的要求特点、艺术风格、预算报价和功能分区等方面来做全盘的整体设计考虑。要从如何突出茶馆的时代气息和
文化内涵来定位,做到“意在笔先”。对于面积较大的茶馆则可以在风格造型的处理手法上,变化尽可能多一些,余地也更大一些。
2.空间布局
从空间上来说,茶馆的基本环境由:接待区、收银区、工作区、休闲区、卫生间几个部分组成,休闲区一般为开敞式的大空间环境,偶尔配有独立包间。在敞开式的空间里,不但有利于客人的休闲放松,更有利于老板组织、管理和协调。可以运用设计的手段或借助造景的形式让茶馆空间有序布局和工作流畅协调。常常采用家具、绿化小品和形象塑造等对办公空间进行灵活隔断。舒适性和交通的便利性是休闲茶馆的卖点之一,所以空间的整体布局设计是中式茶馆环境设计中的塑造点和本源。中式茶馆可以引入古典园林设计中的亭、廊、榭、水景等元素,突出中式的文化气息,让传统中国元素符号在整个空间中得以穿插。
3.基本材质
茶馆空间地面、墙面和顶面等各个界面的色彩和材质应该根据所需风格来确定,因为需要中国风的设计风格在中式茶馆的设计中有所体现,我们尽量使用古朴的材料如木材、青砖、混凝土、玻璃等等,偶尔可以选用不锈钢和镜面材料以增加现代感。同时可以确定茶馆内所需家具的材质和类型。茶馆内的家具一般确定为古典中式或者新中式风格。
4.光影形态
主要是指灯光和材质的配合。色彩的出现和空间的氛围离不开室内灯光。现代室内光环境的设计中,灯光的功能性不只起到照明的作用,而且还具有界定空间、改变室内空间氛围的功能。同时光还表现一定的装饰内容、空间格调和文化内涵,逐渐趋向于实用性及文化性的有机结合,已成现代装饰环境的重要元素。
色彩是人们在室内环境中最为敏感的视觉感受,因此根据主体构思,确定住宅室内环境的主色调极为重要。现代中式茶馆室内的色彩和材质一般多以原木色、中国红和灰色砖墙为主,考虑不同色彩的配置和调配。如:高明度、低彩度、中间偏冷或中间偏暖的色调或以黑、白、灰为基调的无彩体系,局部配以高彩度的小件摆设或沙发靠垫等。色彩和材质、光照紧密联系,这些因素在设计中应细致考虑。
5.装饰景观
中式茶馆更是强调景观的配合。传统中式园林中的借景、透景、对称等形式美法则都可以运用到其中来。茶馆中可以充分采用各类材质的陈设品和家具,如:原木、藤编、竹器、棉麻等天然材料再配置室内绿化,较容易形成亲切自然的室内环境气氛,而显得古色古香,让消费者充分地感受到人工痕迹和自然材质的结合。家具的造型、款式、色彩和材质与室内环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密切相关。
三 中国文化对中式茶馆装饰的影响
1.传统文化底蕴下茶馆设计的个性化
茶馆既是茶道展示、表演的地方,也是文人雅士品茗聚会的空间,更是现代人们休闲消费的场所,它的空间营造已不仅仅停留在简单普通环境装饰这一层面,而是升华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氛围的塑造。茶馆的设计,需要设计者充分了解中国的茶文化知识,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含蓄内敛,才能营造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式茶馆,使之有别于世界其他文化渊源的餐饮空间。在我国各地,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几乎都有大小不等的茶馆或茶摊。
下面就列举几个有我国特色的茶馆类型:
第一,四川茶馆:四川人民一直保留了喜欢喝茶的习惯,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四川茶馆。有谚语说成都“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而四川茶馆又以成都最有名,所以又有“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的说法。成都的茶馆有大有小,大的多达几百个座位,小的也有三五张桌面。四川茶馆社会功能突出,茶馆不再只是文化活动的场所。在那里,可以谈心聊天,可以观赏川剧、四川清音、打打麻将、摆摆龙门阵,四川人民生活得好不惬意。
第二,杭州茶室:杭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杭州茶馆文化,起于南宋。金人灭北宋,南宋建都于杭州,把中原儒学、宫廷文化都带到这里,使这座美丽的城市茶肆大兴。“西湖美景三月天,湖光山色美连篇。”当代的杭州茶馆,可能不如四川成都数量多,但茶馆内的文化气氛,杭州却略胜一筹。
第三,广东茶馆:广东的茶楼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广州人称茶馆为茶楼,吃早点叫吃早茶,广州茶楼吃早茶也可以吃饭,吃饭也叫吃早茶。你上茶楼入座,服务小姐先上一壶酽茶、一份报纸,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期间食品车里的各种广东小吃品种任你挑选。在这里喝茶,多的却是一份生活的惬意。
第四,北京茶馆:北京的茶馆遍及京城内外,各种茶馆又有不同的形式与功用。最有名的便是大碗茶了。在这种茶馆里,饮茶只是媒介,听评书是主要内容。书茶馆,直接把茶与文学相联系,给人以历史知识,又达到消闲、娱乐的目的。喜欢老北京文化的饕客们更是不可错过。
2.当代文化底蕴下的时尚茶馆设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各地的茶馆渐渐增多,尤其是国内的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及风景点,供游人品茗休憩的茶馆、茶座,更是星罗棋布。当下的人们也将健康饮茶的理念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并认同了饮茶有益身体健康的理念。品茗小聚成为广大民众的休闲方式。各地新建的茶馆日益增多,传统风格、现代时尚风格等各种类型的茶馆应运而生。但无论如何,还是离不开中国的茶文化这一主题。在这些茶馆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设计,着重突出当地人文特点和民族特点,和大众化的茶馆区别开来。
四 结束语
中国是茶的故乡,相伴四千年的茶文化传统,在我们中华儿女的心中可谓是根深蒂固了,没有什么力量可以轻易地改变中国人对它的珍爱。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中国文化,开始选择了喝茶,这就是中国茶道的魅力。现在很多人喜欢到茶室或者茶馆里打发时间或者休闲娱乐,与此同时也一定会点上一壶好茶慢慢品味,实际上就是去感受中国茶文化的氛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作为炎黄子孙,作为爱茶的国人,同时也是室内设计者的我们更有义务去探索和研究中国茶文化,让具有深厚茶文化底蕴的中式茶馆在设计上有更好的创新,让更多的国人和世界的朋友在不断创新的中式茶馆里尽情地感受中国茶文化的独特气息,更好地发扬中国茶文化。
参考文献
1.1造型设计师法自然,迎合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主题,其精髓在于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种思想孕育了中国茶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这一精神一方面通过茶事活动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也通过对由茶滋生出的相关文化(茶诗、茶画等)的描绘表现出来。唐代陆羽主张茶事活动尽可能与自然合为一体,如他把茶汤中的沫饽形态想象成大自然中的美好情景,“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这样就能在茶事过程中全然体会并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恩惠和深情,显得别有一番情趣。苏轼也提倡茶事活动与自然契合,他临江取活水烹茶,近距离地感受大自然的风情与美韵,追求一个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茶艺境界。此外,“天人合一”的精神在茶画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肯定。如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树荫煮茶图》、唐寅的《品茶图》等茶画,展现了茶人们在古亭品茗、在山间烹茶、在江畔品饮等场景,表达了茶人们迫切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愿望。这种对大自然的独有情感与追求为紫砂壶的造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大自然中的树木、花草、甚至一些食物的形态,都被一一运用至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中。树瘿壶就是一个明证。它以树瘿为原型制作而成,整个壶像一个古树的瘿瘤,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壶身亦被按出树瘿的肌理。树瘿壶属于仿自然形的经典作品,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在自然界各种物体的形态中,“食物”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是人们维持生活的必需用品,同时也是紫砂壶造型设计的重要来源。南瓜壶就是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物化反映。陈鸣远的《南瓜壶》以一个饱满的南瓜作为身筒,造型自然平朴,极富生活情趣。高丽君的《呜蝉瓜壶》以侧卧的南瓜形态为造型,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寿桃”由于其个大、味甜、水分充足等特点深得人们喜爱,而且它还象征着长寿,这一美好的祈望使得“寿桃形”被广泛运用在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中。如蒋蓉的《寿桃壶》壶把和壶嘴都由“桃枝”弯曲而成,色彩自然生动,壶形活灵活现。朱可心的《寿桃壶》和汪寅仙的《圣桃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壶体都为一只硕大的仙桃,壶上又有中桃,壶钮也为一只小桃。大师们把吉祥的祝福都寄托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对家人和友人的真诚问候。此外,丝瓜壶、芒果壶、荸荠壶等作品都是以自然中的食物形态作为造型设计的。紫砂艺人不仅根据自然界物体的形态来设计成壶,还将自然界中的花朵或果实的形态加以图案化、规范化,体现了他们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也有着独特的创作思维和独到的设计能力。如“壶”以瓣为创作元素,壶身由等分匀衡的瓣构成,突出了的形象特点,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菱花仙子壶”的造型也受菱花花纹启发,壶身由12条纵向等距的菱花纹样组成,花纹由壶底一直舒展至壶钮,造型生动精确。即使是几何型的紫砂壶,也是从自然界的某些形象演变过来的,如“茄段壶”“生梨壶”“仿古(鼓)壶”等,这些作品的名称清晰地指明了造型的依据,它们都是紫砂艺人在顺应自然的同时,巧妙构思及创意,对紫砂壶造型进行的拓展和衍生。
1.2造型设计蕴含茶文化“和谐”之精神
“和谐”是儒家思想的精华,表现在具体场景中,则是欢愉的、融洽的、包容的……它们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主体。在中国茶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和谐精神。你看那茶画中描绘的欢乐图景(展现了一群娃娃边嘻戏边喝茶的和睦情景)、你看那茶诗中道出的和谐真谛(元代•赵孟“高侯远来肯顾我,裹茗抱被来同眠”)、你看那饮茶习俗中隐含的礼仪之道(如婚俗中的下茶礼、定茶礼、合茶礼)、你看那茶话会中弥漫的融洽气氛……这些场景统统都没有争执,没有吵闹,更没有动辄决斗。相反,这里充满了和乐的氛围,突出的是和睦共处的情景,是平静友好的态度,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这是一个和谐的世界。然而,整个茶文化的精神主体也就在这里,就在这没有矛盾的友善态度中,就在这没有冲突的相互理解中,就在这相敬如宾的祥和景象中,表现出一种难以置信的“和谐”之美。“和谐”精神不但在茶文化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样也在茶文化的物质载体—紫砂壶中得到很好地延续和展开。表现在具体的艺术形式中,“和谐是指某一作品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要保持有机的联系,使局部细节配合适宜,使单纯的东西不失之于单调,复杂的东西不失之于琐碎,厚实的东西不失之于笨拙,灵巧的东西不失之于纤弱,从而使人产生愉悦的美感”。那栩栩如生的自然型类壶,通过模拟大自然生物的形态,把群众喜闻乐见的素材组合成壶的各个部分,每个部分安排适当,设计巧妙,疏密有致地构成一个整体,不正体现了和谐的造型设计思想?那线条统一却不单调、图形规则却不呆板、造型简洁却又不失稳重的筋纹器型壶,不也正展现出和谐的整体形象?而大量规整的几何型紫砂壶更是典型的例证。其中“,圆”历来受到老百姓的偏爱,具体又可以分为正圆、椭圆、扁圆等多种造型,这些造型寓意着紫砂艺人在创作的同时还寄予了对生活和谐、诸事圆满的期盼。如“掇球壶”基本形体为正圆造型,通过巧妙的造型变化处理,使不同形态间过渡流畅,自然和谐。“仿古壶”基本形由大中小三个椭圆组成,各部分都设计得协调统一,壶型给人以厚重但不笨重之感。“方”是紫砂壶造型设计中另一常用造型,有四方壶、六方壶、八方壶及由基本方形延伸出的四方(六方、八方)梯形壶(如“铺砂升方壶”等),这些方型壶的共同之处就是造型方正,比例协调,有挺拔方刚之气,也有和谐统一之美,同时还象征着茶人们正气、进取的性情和姿态。此外,还有方圆结合的壶形,如均玉壶,这一壶型与中国哲学“方中带圆”的思想甚是吻合,有如天圆地方,和谐统一。这些作品都进一步说明了紫砂壶造型设计蕴含茶文化精神的深刻表现。
2茶文化在紫砂壶装饰设计中的体现
紫砂壶不仅造型丰富多样,装饰也是千姿百态。奇巧的造型和雅致的装饰相映成趣,共同造就了紫砂壶的艺术特色。从紫砂壶的装饰设计中,我们同样可以窥见文人独特的审美倾向及茶文化精神的渗透。
2.1装饰造型注重美观
美观是紫砂壶装饰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质,也是紫砂壶审美体系的核心。通常,紫砂壶的表面不施釉,其本身的造型就体现了一种装饰美。自然型类壶虽以客观自然界存在的生态为创作对象,但仍使人感到“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美观造型。在作品中,被设计得疏密有序、雅致清新的“生态”并不仅仅以其形状或色彩,更是以其神态和气韵来展现它的存在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筋纹器型壶看似图形太过规则,然而细细观察,则会发现作品中的每条筋纹都会随着壶身、壶颈、壶盖及壶钮的形体变化,宽距及深浅也发生变化,而最终又高度统一。它不华丽却单纯,它无细部却洗练,它更使人感到一种精巧与饱满的美。几何型壶由于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难免给人粗略感,但通过一些颇为考究的线条设计大大减弱了这种粗略感,反而衬托出简洁、美观的装饰造型。如有的线应用于壶口和壶盖,上粗下细的形式使壶型更加安定、稳重;有的线设计在壶的腹部,不仅使整个壶更加秀气,而且也增加了接口部位的牢固程度;还有些形态优美的曲线装饰,也仍然使壶型更加整体,更具美感……正因为如此,美观已成为紫砂壶装饰造型的主要原则,它几乎统摄着紫砂壶装饰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从而成为紫砂壶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和评价标准。
2.2装饰色彩追求平朴雅致的效果
紫砂壶在装饰色彩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们知道,紫砂壶泥料本身的颜色与烧成后成品的颜色并不完全相同。而为了达到理想的色彩效果,紫砂艺人需选用适当的泥色进行配比,也可以在泥料中加入少量的无毒氧化物作着色剂,以提升作品的视觉魅力。在用色时,紫砂艺人同样遵循自然界物体的固有色,追求自然平朴的艺术效果。如“茄段壶”“生梨壶”“青椒壶”等,作品颜色都与生态颜色浑然一体,显得自然而含蓄。紫砂艺人也可根据要求,选用几种不同色调的泥料设计。如“彩碟壶”,壶身选用朱红色,壶嘴的卷叶、壶把的藤枝及壶钮的花蕾和蝴蝶同样选择了与生态相适宜的绿色。这样一来,素雅的红色搭配生动的一点绿,蝴蝶仿佛在壶面上翩翩起舞,整个作品立即灵动许多。“松椿壶”色彩设计依旧贴切自然,在深紫的壶身和壶盖上塑造了几朵翠绿的松针,既平淡无华又生意盎然。其次,色彩的搭配还讲究雅致。如“御玺壶”,壶身用红色和紫褐色两种泥料绞合,打片镶接,虽然色相各异,但通过纯度和明度调和,搭配在一起温润协调,十分雅致。可以看出,紫砂艺人很注重作品的色彩搭配,在作品中几种鲜艳颜色的大面积组合几乎是绝迹的。红色、绿色等亮色的面积控制得恰到好处,不仅给人一种质朴雅致的视觉效果,而且也给整个作品增添了灵气。
2.3装饰元素富有文化气息
紫砂壶的装饰元素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这主要得益于文人的积极参与和提倡。他们将茶孕育出的相关文化——茶诗、茶画、茶书法等元素运用至壶艺中,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品位。那气韵生动的笔法、饱含哲理的诗文、意境深远的绘画……本身已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再与简洁雅致的壶型融合在一起,极具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当然,这种融合是内在而非表面的,所以才成为人们欣赏和追捧的对象。陈曼生与壶艺家合作的众多作品都清晰地显现出这一融合特点,尤以“半月瓦当壶”为甚。“半月瓦当壶”造型取自瓦当,壶一面为“延年”二字,字形与壶形相得益彰,另一面为“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饮之甘泉,曼生铭”的铭文,这一铭文所折射出的人生智慧与该壶的造型极为呼应,也由此抒发了在饮茶中找寻人生归宿和蕴藉的情感。继陈曼生后,很多书画家都参与到这种形式的创作中,将更多的文化门类运用至紫砂壶的装饰艺术中,甚至突破前人的装饰手法,如瞿应绍首创在紫砂壶上直接作画镌刻,更“不受壶体面积所限,别出机杼…在壶面横书,连及壶盖”,进一步发扬紫砂壶的装饰工艺,使紫砂壶的文化气息更加浓厚。从紫砂壶的装饰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装饰的造型、色彩及元素具有不同的特色和风采,它们在茶文化的陶冶下不断发展,自然而生动地赋予了紫砂壶细腻的文化精神和美妙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体现了紫砂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文人朴实雅致的审美情趣。
3茶文化对紫砂壶制作工艺的意义
3.1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特色
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它的成型方法上。虽然紫砂壶的成型方法很多,但艺人们历来都推崇纯朴的手工成型法,这一普通而又独特的方法一方面满足了紫砂壶多样的造型要求,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方法的制作过程全凭借制作者双手的操作来达到作品的诞生,所以使得作品从制作到成型始终贯穿着、凝聚着制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情感,而恰恰是这些看不见的、神秘的、捉摸不定的思想、观念及情感赐予了紫砂壶一种人性和人情的意蕴。这即是说,紫砂壶展现的不只是一个有使用价值的对象,也蕴涵着制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正是这个方面使紫砂壶在本质上区别于那些只有功能性的器物,具有它所特有的精神内涵、意义和价值。
3.2设计制作与茶文化精神互通
紫砂壶在设计制作方面与茶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文化“静心自悟”的精神对紫砂壶创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静心自悟”为佛教禅宗传播的修行理念,其讲究主体内心清静,没有烦恼,并通过静虑思索,达到大觉大悟的境界。而饮茶能使人心里不烦,不乱,正好与禅宗追求的心境相符合。在众多僧侣佛徒的推动下,禅宗理念自然而然地与茶结合起来,也造就了茶文化“静心自悟”的精神。紫砂壶的创作过程同样需要主体内心平和,清静自在,并通过奇思妙想,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这种创作观念和态度也正是紫砂大师所认可和具有的。吴云根说:“壶如人,气质为贵,此乃内在之精神,非一日之功也。”蒋蓉说:“做壶是做艺,做艺如做人,需要全身心投入,要认真做人,认真做艺。”看来,人只有通过高度自觉的内心修炼才能达到“壶艺精深”(禅宗“大觉大悟”)的境界。同时,禅宗主张修禅过程的简易化,认为只要心中有佛,在哪坐禅都一样,使修行环境轻松化。而紫砂艺人也需要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创作。紫砂大师吕俊杰说:“我喜欢我的创作环境是宽松的,不受束缚的,这样才能让我尽快地投入创作状态,也更容易找到设计的灵感。”此外,禅宗灵活的修行方式也使得佛门弟子不再苦恼那些烦琐的宗教仪式和戒律,可以做一个自由的佛教信徒,他们对人生、社会和生活都充满了很高的兴致。这或许也给了紫砂艺人一些启发,他们并不局限于紫砂本身,也没有一味的沉浸在紫砂世界里,他们谈论人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所以,无论是继承传统还是寻求创新,作品中总藏存他们对人生、社会和生活的感慨,从而流露出一丝别样的生机和情意。
4结语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效果;茶文化词语;茶名;茶具;茶水
历经数千年的中国茶文化一直在不断发展中,到清朝已经更加繁多和丰富多彩。仅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就提到了与茶和茶具相关的词语和诗词。《红楼梦》小说有两个最有名的英译本,一个是杨宪益的翻译作品,另外一个就是霍克斯的作品。但是两个翻译作品有很多不尽相同之处,由于两位译者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译本各具千秋。基于小说《红楼梦》内容的纷繁复杂,现用目的论思维视觉,列举小说中的茶名、茶具和茶水等茶文化词语的翻译语句,就两个翻译作品进行比对,实现本文研究和探究的目的。
1关于茶名的翻译
小说《红楼梦》的第五回,作者道出了一个名为“千红一窟”的茶名,此处茶名“千红一窟”具有双关意义,这里的“千红”指在贾府中生活着的所有女人,“窟”与“哭”的读音相同,其实是作者大有“女性之泪”的指代。杨宪益在译文中体现出来的语句是“ThousandRedFlowersinOneCav-ern”,解释为“一个山洞中的一千朵红花”,按照目的论的角度来观照,尽管给英语读者提供出了一些想象空间,而实际上译文已经丧失掉了“千红一哭”这个谐音之意,对茶名的内涵没有完全体现出来。Maiden’sTears,是对该词语的翻译,译者的解释是“少女之泪”,我们从目的论的角度审视,这种翻译显然突出了“千红一哭”暗喻意义,不管那种翻译,这都会有利于读者对蕴含意义的理解。小说的第八回有这样的一段语句:“一时,薛林二人也吃完了饭,又酽酽的沏上茶来大家吃了,薛姨妈方放了心。”这段话中有个“酽酽的茶”语句,霍克斯将其翻译成:“verystrongtea”,而杨宪益翻译这个具有民间特点的语句翻译成:”strongtea”。看上去译文有变化,但是在实际中不会没人理解茶具几乎看不到,只是霍克斯体现出了茶的味道更浓,但是如果我们去认真推敲,就会产生疑问:这茶到底是什么茶?不管是那种翻译,他们均没有让读者理解的更加清楚,所以,我们从目的论角度来看,翻译的最终目的还是没有实现。在小说的第八回中作者写出了枫露茶:贾宝玉尽然忘记了林妹妹已经不在贾府里,他的“林妹妹吃茶。”一出口便惹得大家都笑了:过了一会,宝玉突然想起“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当有人告诉他,那个茶被人喝掉了后,宝玉将手中的茶杯往地下一扔,茶杯便摔了个粉碎。文中的枫露茶要做出翻译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要结合小说中人物情绪。在这里,杨宪益采用了归化法,将枫露茶直译为mapledewtea,“枫树露水茶”就是他翻译出来的词语。而采用音译法的霍克斯则将其翻译为FungLoo。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这个茶进行一下追溯。相传坡曾做诗:“妙供末香露,珍烹具大官。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晓日云淹暖,春风浴殿寒。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诗句中的香露就是香露茶,当然是由采集植物露水有关。取香枫的嫩叶,然后进行蒸煮,在蒸的过程中制作者获取蒸发出来的水滴,然后将集中起来的露水烧开泡进枫茶。从故事中不难发现,制作枫露茶是一个工艺相当繁琐复杂的过程,因此这种茶自然就属于难得的好茶。从目的论角度去看,FungLoo是什么就不能让英语读者明白,而mapledewtea“,枫树露水茶”就很容易让读者对原文的意思有所理解,同时也将原文的文化蕴含美学效果体现了出来。从他的译文中英语读者至少可以明白枫露茶与枫露有关,而且其颜色应该跟枫叶一样是红色。《红楼梦》第八十二回提到了中国十大名茶之首“龙井茶”,杨宪益翻译为“Longjing”,是音译法的结果,如果对中国茶文化有一定了解的读者,就会对原文有认知,一旦对茶文化不了解就对译文有一些疑问和歧义。对“DragonWelltea”,词语的翻译霍克斯采用的是直译法,这种译文从目的语来说,其给对象传达了“有神龙盘踞”的井,这种译文很显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读者能够容易接受。对于普洱茶、“女儿茶”等茶,小说《红楼梦》也有故事情节展示,两位翻译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了各自不同的翻译文本。尽管他们的翻译多少有些差异,这和他们各种的文化认同,对小说作品理解的不同所决定的,无论何种翻译,他们所传递出来的是文化认同和独特的观点、审美,只要能够从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出发,不管是那种茶,就能体现茶的美学效果与文化蕴含。
2关于茶具的翻译
茶文化尽管体现在茶杯、茶壶和茶盘等茶具的物质性,其实际上更注重茶的品种和质量。小说《红楼梦》中对精致的茶具有过描述。例如王夫人房间里的茗碗瓶茶等器物。从目的论的角度我们做出对比分析,来对待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英译本中茶具,也从中理解茶具的内涵深度。在第三回中,林黛玉到京城拜见王夫人,她在耳房内看到了鼎、匙、箸、盒、觚和茗碗等器具;茶几上放着茗碗。丫鬟看到有客人,他们忙给客人端上茶,放到茶几上。杨宪益用直译法把茗碗瓶茶直译成teacupsandvasesofflowers;把smalltrays翻译成小茶盘,很显然,这样的翻译直接明了,实现了翻译的目的。再看霍克斯使用了意译法和省译法。teathingsandvasesofflowers,这是他对茗碗瓶茶翻译。如果考虑目的论,teacups应该是文中的茗碗译文,用teathings替代就显得有些模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霍克斯出生在英国,他们所在的国度和家庭根本就看不到茗碗痰盒和茗碗瓶茶这些器具,因此在翻译《红楼梦》的时候,一定会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和限制,况且遇到中英文化冲突时,他们就无法用准确的言语实现疑问的准确性,这是情有可原的。
3茶水的翻译
“名茶还需好水泡”这是陆羽说过一句话,这也说明不管茶叶有多好,有多珍贵,如果没有好水也是体现不出好茶的味道。泡茶的水质优劣决定着茶的味道。在小说《红楼梦》的第四十一回中,作者描述过关于用雨水和雪水泡茶的事情。丫鬟妙玉捧给贾母喝的茶是“旧年蠲的雨水”。这种茶对老人的身体有很大益处,而妙玉给黛玉、宝玉送过来的茶水有很大不同,因为这种水是他在玄墓蟠香寺五年前收集的,里面包含着梅花上的雪融化经过过滤之后的水,并且五年时间一直保存在鬼脸青花瓮内,在地下保存了五年时间,她自己从来不舍拿出来喝,这一次是她第二回从地窖里取出来,特意与宝玉三人一起品尝。我们能够理解到;梅花象征着高洁,其不怕寒冷和冰雪。雪是洁白的,象征高雅和纯洁,从梅花收集下来的雪水用于泡茶,体现出了文人品茶的雅趣。例如在原文里:妙玉冷笑道:“真是的,你这个人,和大俗人还无差别,竟然连这水到底是什么水也品不出来,可惜了。忘记了五年前的事了吗?我在玄墓蟠香寺住了多日,那里有很多梅花开放,加上正好落雪,我就在梅花上的收集那白白的雪,整整将一鬼脸青花瓮填的满满的,好不舍得拿出来吃,所以就一直埋在地下,我自己也是只吃过一回,那还是今年夏天才起出来的。这一次是第二回了,有多珍贵你妈知道吗?怎么你们这么没有品味,若是雨水能煮出这般味道的茶水?”妙玉在这里说起的茶水,当然就是他精心收集的梅花雪水。我国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冬天和初春收集洒落在树枝头上的新雪,然后煮沸用于沏茶,在他们的意识中,这种来自天然的雪水用于泡茶,肯定会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他们还偏爱收集梅花枝头的积雪,然后收到瓮中窖藏于地下,等待夏季再取出来用于泡茶煮茶之用,这样的茶水可以用来在酷热的夏天解暑。因此,杨宪益把梅花上的雪翻译成英文就变为snowIgatheredfromplum-blossom,英文的翻译是“从梅花收集的雪”。
霍克斯翻译成meltedsnowthatIcollectedfromthebranchesofwinter-floweringplum-trees,就是“从冬天开花的梅花枝头上收集来的雪水”。我们继续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考虑,杨宪益译文相对于霍克斯的翻译来看,多少有些粗糙,缺少功能更加细致,这样实际上就很有利于英语读者学习和理解。在小说里面,曹雪芹的主人公妙玉道出了另外一种茶水,那就是隔年蠲的随意收集到的雨水。也就是经过当年收集,然后经过一年的窖藏,然后再拿出来的。杨宪益翻译出来的英文就是“lastyear’srain-water”,译文表达的语言语境就是在去年收集到的雨水,显然和小说里表现的相符。霍克斯翻译的英文而是“storedrain-water”,意思是贮藏的雨水,这个解释与原文不尽相符。这样来看,杨宪益的译文对原文给予了准确的翻译,这种翻译出来的语言有利于读者去理解,从而会引导读者对茶文化美学意义上的解读。
参考文献
[1]任彤,张慧琴.从目的论谈《红楼梦》霍译本的茶文化翻译[J].文学教育(上),2011(1):101-103.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贸易;影响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039-02
1 文化与文化差异
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明确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人类的各种各样机会中的文化状况,在其可能按一般原理加以研究的范围内,是一个适合于研究人类思想和行动的规律的课题。”他对文化的描述成为一个里程碑,为文化的研究开拓了更加广阔的视野。此后中西学者开始对文化的内涵及其涵盖范围展开了广泛的探讨,他们对于文化的阐述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2)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
(3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形式或全部社会遗产。
(4)人类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
综上所述,所有这些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文化现实所具有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5)化差异。
由于文化现实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所以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也存在着差异。人们对文化范畴的理解和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角度越来越多,并各有各的侧重点――社会学家注重各民族的文化遗产,社会学家关心人们的文化行为,人类学家则着眼于不同的群体在精神与习俗上的差异。
2 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2.1 文化差异性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
从国际贸易理论上看,由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推导出的文化差异性恰好在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中找到了生存的空间。“比较优势”一词本身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比较”。比较就是差异性,是独特性。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客体在某一方面进行的对比。有差异性或独特性才有可比之处。“优势”的核心在于“优”字。它说明比较客体在该对比层面上的强势地位。如果从二维层面更为深入地对其加以解释,“比较”包含了横向差异性和纵向相对性。横向差异性从静态的角度寻找国与国之间(比较主体)在可比内容(比较客体)上存在的我有你无,你有我优的差异。它是某一时点上的对比。资源禀赋论中所说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以及资本存量上的差异等都属于横向差异。而纵向相对性则是从动态的角度出发,以一国资源禀赋存量可变为前提,比较本国在不同时期所具备的比较优势。
因为差异的存在,才有了交换的需要。按照比较优势在二维层面上进行分析:从第一个层面看,文化的民族性产生了横向上的差异。在强烈的文化差异下,人们产生了对异域文化的需求,即希望从外来文化中获取本民族文化中稀缺的元素以满足自己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的需要。比如说中医用药,讲求辨证,它把人体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对某处病痛的医治往往从其他部位人手,这样疗效可能较慢,但可以去根治本。而西医用药多采用局部分析的办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以急性病的发作,用西药治疗见效快。两种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的医治方法,各有利弊。但人类共同面对的疾病使得遵循不同医药文化的医药产品被相互需求。从另一个层面看,文化的时代性产生了纵向相对性。提出这样的说法,是因为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交流中不断融合新的内容,形成新的文化,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
2.2 文化普遍存在于传统的货物贸易领域和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文化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传统的货物贸易领域和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
(1)在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领域,文化商品一直是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同中东、欧洲贸易往来的“丝绸之路”。大量的丝绸,瓷器和茶叶被运往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以及欧洲诸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文化产品更是铺天盖地。在追逐降低产品成本的竞赛已经穷途末路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普遍地在商品中加入文化的因素,获取新的价值增殖。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在2001年中,文化产品(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电影动画片和故事片、印刷品、出版物、表演艺术、音像制品、娱乐、会展等)的出口达700亿美元,超过了汽车和航天产品的出口。在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中,以物质文化表现的货物贸易竞争将更为激烈。
(2)在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文化包含的附加值更高。例如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文学,音乐,戏剧,电影以及收藏和展览等,其贸易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还有旅游服务,作为一项集观光,住宿,餐饮以及游乐为一体的综合项目,独具异域特色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就是吸引国际消费者的重要条件。此外,服务贸易中的文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因其大多表现为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所以不像货物贸易中的物质文化易于移植。我们可以在外国生产的文化衫上找到中国的京剧脸谱,但是说到纯粹的京剧艺术,那就只有原生于中国文化氛围下的京剧艺术表演家才能诠释京剧的韵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的这种归属稳定性为各国拓展服务贸易提供了稳定而又巨大的资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同国际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基本物质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关注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要。人们从商品和服务中购买的主要是故事、情感、生活方式和心灵体验。因而,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都将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这样,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如何发挥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开放的环境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中国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寻找新的途径。
3 如何有效利用文化差异来发展中国对外贸易
3.1 敦促世界贸易组织采取扶持措施
敦促世界贸易组织借助于自身的法人地位,携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世界性的经济组织,采取恰当而得力的措施,扶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一个国家的文化状况除了受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外,还受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状况的影响。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也是精神文明的体现。只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人们才会产生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人们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也会由此提高,对先进的文化及凝结了先进文化的产品和服务才会既有能力也有愿望接受,使先进文化融入其民族中去,逐渐达到世界文化的融合,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创造最根本的条件。所以,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世界性经济组织要尽可能给予落后国家经济援助,为落后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同时敦促发达国家执行它们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承诺,兑现和扩大它们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放宽对落后国家知识产权贸易中的有关保护条款,推动先进技术以比较低廉的成本在落后国家得到应用;免除对发展中国家服务、纺织品和农产品出口的种种限制,使落后国家尽可能获得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并取得比较收益和创汇的机会,以便使他们有较强的进口能力,对本国落后的生产能力进行改造。同时,通过技术转移和投资带去先进的文化理念,促进世界各国走向文化融合,并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全球的无壁垒贸易。
3.2 建立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组织和文化交流中心
建立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组织和文化交流中心,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以消除观念、习惯、语言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贸易阻碍。文化是有传统的,但它也是可以交流的,高层次的文化也是易于被世界各国人民理解和接受的。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钟声在不同国度敲响的时刻,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激昂乐曲也回荡在地球的不同角落,承载着人类文明硕果的物质载体穿梭于世界各地。近期中国举办的几次国际性的文化展盛况空前,充分说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可以被人类所共赏的。中国是世界上茶文化最悠久的国度。2006年11月10号,由中国太极茶道组织和合作举办的西班牙“中国茶艺嘉年华”活动前期筹备进展顺利,即将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将凸显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也将呈现无穷魅力。推广茶道精华,弘扬中华本色是组织“中国茶艺嘉年华”活动的基本宗旨。太极茶道计划用不太长的时间,继续在世界各地组织类似的活动,把中国茶道艺术推广到全世界各个角落。我们也相信,像茶文化这些文化展一定会使世界各国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增加他们对中国产品的喜爱,最后带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在世界贸易中销量的上升。
4 进行多种方式的文化融合的培训
进行多种方式的文化融合的培训,培养出推进文化融合的跨文化管理人才。通过文化融合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关键是具有文化融合意识和知识的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此,应当进行这样一些方面的培训:
(1)文化理解的培训。
文化理解的培训即介绍不同国家的人文状况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制度法规等,并与本国的相应方面作比较。加深对国外文化的理解。
(2)文化应用的培训。
让被培训者了解其他国家的价值观、行为、态度,清楚针对他们的价值观应该采用的激励方式,并对当地的奖惩制度作出评价和改进的建议。
(3)实地文化考察的培训。
派遣培训人员到他们将来可能从事工作的国家进行实地的观察和研究,使他们在与当地消费者的直接接触中理解他们的文化,把握他们的动机。
(4)相互交流的培训。
邀请不同文化背景的贸易管理者与被培训人员进行适时的交流, 也经常组织有国外工作经验的经贸人员进行交流,互谈感受,加深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茶经》 翻译 生态文化 自然观 生态生活方式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成果(项目批准编号:201211001)。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项目批准编号:20131034
1014)。本文通讯作者:龙明慧,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一、引言
“一生为墨客,几代作茶仙。”“茶圣”陆羽(733-804)所撰写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著作,是中国茶文化精髓的体现。
《茶经》自问世以来,就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且其影响是世界性的。尤其在20世纪,体现东方文明,蕴含和谐精神、道德理念、休闲养生情趣的中华茶文化,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茶经》更是被翻译成英、日、法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学者中引起了研究陆羽及其著作《茶经》热。
《茶经》介绍了茶方方面面的情况,包括茶香形状、煮茶之器、烹茶之水、品茶之器等,无不体现了大自然之美,同时也体现了丰富的生态文化。然而迄今为止,目前对《茶经》的研究却很少关注其中的生态文化,而对生态文化在《茶经》英译中之论述则更是寥寥。因此,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出发,围绕自然观、生态生活方式这两个最核心的生态批评范畴分析《茶经》中的生态文化及其在中国译者姜欣、姜怡[1]和美国译者Francis Ross Carpenter[2]两个英译本中的体现,为茶文化的翻译与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二、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其主要思想是要把“生态学的概念应用到文学研究中来,以关注自然生态为出发点,利用生态学的思想阅读文学,并在文学与生态学的结合中, 重新审视文学研究将如何面对现实、如何将文学作品再现的想象与情感与自然真实对话”,[3]xix从而碰撞出有利于人类与自然万物共存的世界观、价值观。[4]目前,学术界对生态批评概念的界定所广泛采用的是美国文学环境教授彻丽尔・格罗费尔蒂下的定义:“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问……按地球中心的方法入手来研究文学。” [3]xix前者是生态批评对象的界定,以文学和自然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后者意在说明研究的方法,即站在地球生态的立场上来研究文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创作出更多的生态文学作品。[5]
《茶经》虽非文学作品,但其中蕴含的茶文化却是一种最为典型的生态文化。茶文化与生态批评的契合在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是最原本的“原生态”。茶是最能体现因天之时、因地之宜的自然界灵物,最符合未来生态文明的生存之道。当代茶人陈香白先生说得好:“基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茶道美学总是要从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中去寻找美:中国茶道美学思想的基础就是人道……茶事过程实质上就是促进人体与自然尤其是生活环境的协调统一。”[6]可见,中国茶道的内在精神即在于保持人与大自然的统一,让人亲近大自然。而这种茶道精神正是陆羽在《茶经》中所极力宣扬的。
总的说来,中国茶文化,融合儒道释三家思想,体现的是天人契合、和谐统一的精神追求和境界。儒家以茶修德, 提倡中庸、和谐, 目的是要修身、齐家、治国;道家以茶修心, 追求宁静、淡泊, 目的是升仙成道;佛家以茶修性, 追求清静寂灭, 目的是“明心见性”。[7]这样的思想,也正是生态文化的重要体现,而这些思想无不蕴含在陆羽《茶经》的字里行间。因此,从生态视角研究,以生态批评的方法对《茶经》英译进行对比分析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茶经》中的生态文化及其英译体现
《茶经》虽主要是一部关于茶的历史、源流、性状、品质、产地、采制和烹饮方法及用具等的茶学专著,但陆羽在对这些茶学知识的介绍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化。总的说来,《茶经》中蕴含的生态文化主要体现于陆羽在文中表达的自然观、生态生活方式以及生态审美观。
(一)自然观
自然观是生态批评的核心范畴,指人如何看待自然,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8]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来源于大自然,又终将回归于大自然,与自然万物有着起源上的一致性和依存性。于是,就产生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而《茶经》中对于自然观的体现更是突出。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观首先体现在“茶”字本身。《茶经》开篇就提到了“茶”:“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是自然的产物,得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将“茶”字拆解开来,得到的是“人在草木中”,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与茶一样,生活在天地草木之间,是万物中的一分子;另外一层是指人与草木代表的大自然融合为一体,和谐共存,这是生态批评倡导的自然观的完美体现。然而两个译文只是将茶译为“tea”,没有对茶字的结构进行任何解释,也就没有将“茶”字中“人在草木中”的生态文化体现出来。笔者建议应从“茶”的生态角度出发,适当作解释性翻译,增加读者对其的理解。
又如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讲了煮茶的风炉, 在其上刻“坎、巽、离”三个八卦符号, 并标有“坎上巽下离于中, 体均五行去百疾”的字样。按照《易经》的卦象解释,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就是说, 煮茶的水在上,风从下面吹,火在中间燃烧,风炉和釜为金,木炭为木,煮茶时,阴阳五行皆备,而且配合和谐,所以煮沸出来的茶能“去百疾”。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是依据“天人合一 、阴阳调和” 的和谐思想提出来的。在这里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谐”的思想与方法。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和谐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9]所以在这里作者极力要突出的是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 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体均五行去百疾”的翻译,中美译者采取了不同的表达。
例1.原文:体均五行去百疾。
姜译:balancing five elements to cure all diseases.
Carpenter译:Harmonize the five elements in the body and you will banish the hundred illness.
“体均五行去百疾”是指五脏调和,五行资生,百病不生。根据古代医学中的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属性,联系人体的脏腑器官,运用生克乘侮,说明茶的药理功能。其中的“均”是“调和、和谐”的意思。姜译本将其译为“balancing”,而“balancing”主要表示“平衡、均衡”之意,无法让读者体会到其中的“体均五行去百疾”所蕴含的“和谐”思想。而Carpenter很好地理解了原文的思想内涵,将其翻译为“harmonize”,义为“使和谐;使一致”,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
另外,在《茶经》中,陆羽特别提到了煮茶用水。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说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将水分为不同等级,突出山水是最好的煮茶用水,而山水也是最天然的水,没有人类加工的痕迹,这里充分体现出陆羽崇尚天然的自然观。
例2.原文: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姜译:As to the aspect of cooking water, mountain springs always provide a preference. The next option is river water. Well water is but a less satisfactory choice.
Carpenter译:On the question of what water to use, I would suggest that tea made from mountain streams is best, river water is all right, but well-water tea is quite inferior.
在这里,原文是客观描述煮茶用水的等级。然而两个译文的选词都带有明显的主观性。Carpenter译文中添加了“suggest”表示“提议,建议”,带有主观性。在这里,译者是告诉读者,他自己更加喜欢山水,认为山水是最佳的,因此建议读者泡茶时应当选用山水;而姜译文中使用的“preference”也表示一种主观的“偏爱和倾向”,未能体现原文崇尚天然的茶道思想。
(二)生态生活方式
人类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人与自然应当处于什么样的生存关系,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生存理念一直是人们思考的问题。生态生活方式的建立,要求我们顺应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需要,转变物质化的生活价值观念,确立生态生活价值取向。《茶经》中体现的生活方式则是回归自然,克制欲望,简单生活。
众所周知,品茶需要在一定场所进行,大到山林野外,小到陋屋斗室,甚至是一张茶桌或是一个茶盘。环境如何对人们品茗的心境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他们常把山水景物作为情感的寄托,借自然风光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古代茶人们都喜欢到大自然中去品茶。《茶经・九之略》中,给人以强烈印象的就是自然,人是自然中人,境是自然中之境,人、茶、境统一在自然之中。人们常到野外松林下、岩石上,或是泉水边、溪涧旁,或是爬到岩洞口去煮茶品尝。这是一种最简单、最生态的生活方式,而通过这样的生活方式,茶人们可以寄情于山水之间,摆脱闹市尘俗的纷扰,淡忘功利之心,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满足审美愉悦的同时,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上的桎梏得到解脱。《茶经・九之略》的核心内容是对各种茶具的省略。
例3.原文:其煮器,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用槁薪、鼎钅历之属,则风炉、灰承、炭挝、火、交床等废。若瞰泉临涧,则水方、涤方、漉水囊废。若五人已下,茶可末而精者,则罗盒废。若援跻岩,引纟亘入洞,于山口灸而末之,或纸包合贮,则碾、拂末等废。
姜译:Speaking of tea boilers, if dried firewood is available as fuel and a range could be built on the spot to cook tea, then the wind stove, ash dustpan, the charcoal-breaking stick, fire chopsticks, and supporting stand can be excluded.
If a creek or a waterfall happens to be close by, the water tank, washing tank and water filter pouch are not indispensable.
With a group of no more than five persons, the small amount of tea can be well ground into fine powder, which makes the tea sieve unnecessary.
When the tea pals intend to hold a tea party at a cliff cave, they have to hold onto a rattan or a rope to reach it. To free their hands for the clambering , tea-cakes should be baked, ground and wrapped into a paper bag in advance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In this case the roller and whisk can be left out.
Carpenter译:Concerning the equipage for brewing tea: if among the pines, there is a rock on which one can sit, he may omit the utensil rack.
If he is using dry firewood and a tripod frame, then the brazier, cinder receptacle, stocker, fire tongs and the stand can be eliminated.
Should one be lucky enough to discover a clear spring or happen upon a fast-running stream, he need not use the water dispenser, the scouring box or the water filter.
If there are only five guests or fewer and the host selects the very quintessence of teas for tasting, he may dispense with the netting to strain the tea.
Further if one is trying to escape the brambles; if he is scrambling up a steep cliff; or if he is faced with pilling himself by a rope ladder up into a mountain cave to heat and grind his tea, he may pass over the roller, brush and grinder--provided he stores it in a paper bag or casket.
在这部分,原文通过重复使用一个“废”字表现出作者崇尚简单的生活,主张一切繁文缛节能免则免,追求精神的宁静。“废”表示一种客观上的“省略、不需要”,表明在山林间,使用最少、最简单的器皿即能获得充分的品茗享受。姜的译文中用“exclude”、“left out”表示原文中的“废”。而“exclude”、“left out”分别表示动作主体主观上“排除”、“忽视、不考虑”的意思,而这些器皿是否真的必要未能体现出来。而Carpenter 的译文中也多用主观性词汇,如“need not”、“dispense”、“pass over”来表示“废”的意思,未能很好地体现原文的思想。
另外,《茶经・四之器》中提到了一种用生铁制成的煮茶器皿――。生铁是古代人们用破损的犁头、锄头、镰刀等废旧农具重新锻造而成的。体现了古人重复利用、节约资源、善待大自然的精神,在古代保护地球的意识尚未萌发之际,更加难能可贵。
例4.原文::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其铁以耕刀之趄炼而铸之。
姜译:This tea-boiling wok is called fu, and it is commonly made of cast iron, or “pig iron”termed by some professional blacksmiths in this craft. The iron is smelted with worn and torn farm tools such as ploughshares, spades and hoes.
Carpenter译:The cauldron is made of pig iron although some of today’s craftsmen use the so-called puddled-iron process to make them. They are usually made from old plowshares or scrap chains.
姜译文中用“worn and torn”来表示“废旧”的意思,很好地突出了废弃物品仍能再加以利用的生态生活方式;而Carpenter的译文中用“old”来表示,“old”意思是“古老的、陈旧的”,但未必是废弃不可用的物品,因此,Carpenter的译文未能突出废物利用节约资源的生态生活方式。
四、结语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深受国内外民众喜爱的茶为物质依托,体现了天人契合、和谐统一的精神追求,对于现在的人们追求生态、健康的生活,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7]要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发挥茶文化的这种价值,对《茶经》这样的茶文化典籍的翻译就必须注意原文所体现的生态思想在译文中的再现。
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出发,围绕自然观和生态生活方式这两个生态批评核心范畴分析了《茶经》中的生态文化及其在中美译者两个英译本中的体现,发现《茶经》现有的两个英文全译本皆存在一定的问题。原文语言简练,字里行间意蕴深厚,而在翻译过程中,中美译者有时都会囿于对原文字面意思的传达而忽略了语言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导致《茶经》中丰富的生态文化在英译本中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茶经》译本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姜欣.茶经[M].姜怡,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 Carpenter,F. R.,tr. The Classic of Tea:Origins and Rituals[M].By Lu Yu. New York:The Ecco Press,1974.
[3] Glotfelty,Cheryll&Harold Fromm.The Ecocriticism Reader: Landmarks in Literature Ecology[M].Athens: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
[4] 杜丽丽.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庄周梦蝶”[J].广西大学学报,2012(4):97-101.
[5] 詹艾斌,詹贵斌.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石及其反思[J].理论导刊,2008 (11):104-105.
[6] 赖功欧.生态文明条件下的中国茶文化发展取向[J].农业考古,2011(5):1-8.
[7] 黄汝干.中国茶文化对外交流与翻译人才的培养[J].农业考古,2010(2):37-39.
关键词:茶文化;意境符号;空间室内设计;应用
自从唐代陆羽创作《茶经》开始,茶文化就自成一体,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在随后的时间内被无数人加入其它元素,因此,中国现代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茶文化也融入了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强调自然随和、圆融、人本主义,无数文人墨客为其著书立说,让茶文化的意境更加的丰富多彩。
1茶文化的自然随和与圆融意境在空间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如今的中国人越来越喜欢在工作之余、在饭后喝一杯茶,这样不仅可以放松身心,也能够通过清香的茶水感受到自然的气息。特别是刚生产出来的绿茶,带着一些自然的味道,让人心旷神怡。在早期的寺庙中,僧人会举行茶宴,也让茶道的礼仪和礼佛参禅相互融合,形成了茶道清新脱俗、与世无争、圆通的特性。这些带着强烈“禅”性的符号在现代社会有很多人喜欢,特别是对那些喜欢清净的人,尤其喜欢茶文化的自然随和与圆融感觉,于是对这类人来说,将茶文化的这些意境符号运用于空间室内设计,将会是非常不错的选择。那么如何将茶文化的自然随和与圆融意境符号运用于空间室内设计呢?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装饰品是必须的。首先是整套的茶具,茶具包含茶座、茶桌、茶壶、茶杯等,现代很多人在新房装修的时候都会购买一套完整的茶具,这些茶具不仅可以放在客厅,主人招待客人的时候可以为客人泡茶,客人也可以欣赏主人如何选茶、沏茶、闻茶、品茶等;同时,茶具也可以放于书房,主人工作疲劳之后,沏一壶茶,可以修身养性,放松身体,陶冶情操。这些室内的基本茶具陈设可以极大地体现主人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修养。其次是茶叶类的植物陈设,茶树本生就是常绿的绿色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每当春季,茶树会发出嫩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将这种茶树盆栽放于客厅、书房、卧室都会起到清新空气的作用,让人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自然的气息。最后是茶文化类的书画作品,很多人在空间室内设计的时候都喜欢在客厅挂上书画作品,提升室内空间的整体文化氛围,茶类的书画作品是非常好的选择。如今在市场上,无论是茶类的水墨画还是油画,关于茶的书法作品都有不少,在室内空间设计的时候选择的余地也比较大。
2茶文化的民族大众文化意境在空间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茶文化的人本主义思想主要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强调“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是要求对别人的尊重,这种茶文化的意境符号最好的体现就是在人们将茶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大众文化。这其中还有一个过程,在最开始的时候,由于茶叶的产量极其稀少,所有只有皇室成员和达官显贵才能享用茶叶,之后因为茶叶产量增加,加上国内的茶叶贸易兴起,让全国人都能享受到足够的茶叶供给,于是茶叶就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日常饮品。但是,此时的茶叶也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泡茶习俗,茶叶作为饮品并不具备一种现在的仪式感,人们生活之余用普通的杯子,放一点茶叶然后倒上开水之后就可以开始享用,茶叶和柴米油盐酱醋一样再普通不过。因此,茶文化的这种大众性是现在诸多室内设计会选择的,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的中国建筑室内装修偏向于西化,正如我们在很多别墅中都能见到安装有壁炉,这种本身已经被时代所淘汰的西方独有的东西,在现代社会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了,但是依然有很多中国的室内装修设计对之趋之若鹜,认为其代表一种先进的文化。当然,这并不是由于人们崇洋,只是因为人们是不知道到底什么东西代表中国的文化,不能一提到中国的建筑就是四合院、乔家大院、故宫、雕梁画栋、苏州园林等等,那些本身是代表的古代贵族的东西,普通人现在是没有办法享受的,即使现在的富人也不具备在城市中修建四合院、把自己的建筑弄得雕梁画栋,这在现代社会已经是非常不现实的。而茶文化是中国最具代表性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茶文化的意境符号来装饰现在的空间室内设计,就能满足人们对于室内装修的文化诉求。
3茶文化的诗性和灵动意境
在空间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在中国的唐代,饮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获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盛唐时期,人们生活优裕,茶余饭后的休闲,很多人都会选择喝茶。诸多的文人墨客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茶元素。唐朝有关茶叶的诗词作品也很多,刘贞亮的《饮茶十德》更是开启了茶德的先例,从此,饮茶作为一种道德的体现深入人心,后来渐渐衍生成为今天的茶道精神。白居易、李白、苏轼、杜牧、杨万里、黄庭坚、刘禹锡、颜真卿、韦应物、温庭筠、元稹等诗词名家都以咏茶为豪,创作了诸多关于茶的诗词作品,例如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怀》,“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诗人通过煎茶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也向那些同样喜欢茶叶的人表达出敬意。一生漂泊,壮志难酬的大文豪苏轼也选择用茶来消遣,在《行香子(茶词)》中,苏轼也借用茶来表达内在的苦闷,但是同时也因为茶让自己能够“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这种茶叶的诗性和灵动是茶文化的代表,将之运用于空间室内设计中,将会极大地增加室内空间的文化意味。尤其是,在客厅或者书房放一幅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书法作品,将会带来一种极佳的茶文化体验。
4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将茶文化的已经符号运用于空间室内设计不仅能让茶文化发扬光大,也会让室内空间设计更加与自然相通,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随和与圆融,同时这种茶文化的民族大众性,也能让普通人的居家室内设计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姚美康,许红.地方文化在办公空间装饰设计中的应用———以绍兴日报社新报业大楼室内设计为例[J].建筑设计管理,2016,(09):94-96.
[2]张厚珺,李光耀.新中式风格的室内软装设计与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4):102-103.
[3]彭程.地域文化在银行室内空间中的应用———以重庆某私人银行中心室内设计为例[J].现代装饰(理论),2016,(03):74.
[4]王颖.论蒙古族文化元素在公共空间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258-260.
[5]孟晓惠,王艺蓉.地域性文化符号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上),2015,(09):69-71.
[6]李明.巴蜀文化元素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以鼎红酒家空间设计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03):265-269.
[7]艾翔.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空间设计中的建构与应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3,(03):194-195.
[8]薄晓光.文化意境符号在我国餐饮空间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