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的内容范文

经济发展的内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29 17:20: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发展的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发展的内容

篇1

关键词:城乡经济 统筹 经济结构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城乡经济发展的统筹兼顾,并积极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城市与乡村是经济社会系统的两个有机统一的子系统,城乡发展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因此,正确处理城乡经济发展关系,统筹区域发展是推动地区经济高效发展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仅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性。

从国际经验来看,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会导致经济动荡、社会不稳定等,导致社会“有增长无发展”;而从国内现实来看,这些关键社会结构的转型迟滞,则构成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而且还衍生了许多社会发展的瘤疾。例如不断拉大的城乡差距问题、社会持续发展乏力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等。这些结构性矛盾以及社会发展瘤疾的存在,导致了社会发展总体中的困境,迫切需要加以解决。因此,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形成新的城乡经济发展战略思路和格局,势在必然。

1 统筹城乡是推进现代化农村事业的重要目标和根本途径

进入新时期之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农民发展积极性高涨,要求加快农业技术改革,提升农村生产水平。在此背景下,政府部门必须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政策扶持力度,以明确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陕西省统筹城乡发展也已步入新的历史阶段,明确了以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带动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台了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实施意见,相关部门也出台了配套办法,对于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推进现代化农村事业的重要目标和根本途径。

2 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

2.1 统筹城乡发展是稳定社会秩序,推进小康社会发展进程的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规模和结构都出现了相应的变化,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进程缓慢,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拉大。在此背景下,要想进一步协调地区经济发展,防止发展差距的逐步增大,就必须积极推行一系列有效措施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保障农民生活。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各地区越来越重视挖掘与开发其经济发展的深层潜力,推动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受传统城乡二元制体制的限制,农村经济在发展环境与发展条件上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同等的待遇,各方面限制因素较多,不利于其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同时,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由于缺少系统完善的协同联动机制,农村与城市发展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影响了其发展效率。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激发农民的发展热情,调动其发展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好地利用手头现有资源发展特色经济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搞活农村经济市场,稳定社会秩序,推进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使人民更好地享受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

2.2 统筹城乡是发展农村经济,实施内需带动战略的重要途径

消费需求、固定资产投资、出口贸易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内驱力,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扩大内需是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投资、消费和出口分别拉动了GDP增长8%、4.6%和-3.9%,投资拉动占GDP的比重达到67%,在支撑陕西经济增长的拉动中,投资拉动占比重达到70%以上。2009年,陕西农村居民消费支出3349元,是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三分之一,我国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消费需求严重不足。而造成农村消费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发展水平过低,农民购买力不足,消费水平低。因此,加快城乡一体化体制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其更好的发挥其发展优势,从而扬长避短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农民作为占我国人口比重最高的群体,其在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上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同时,随着我国产业化升级与转型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农村的供需日益尖锐,生产出来的产品无人消费,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我国政府部门制定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时,可以适当向农村倾斜,加大资金和技术扶持,有效地推动其经济增长。此外,造成农民消费能力不足的另一重要原因为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特色化产业经济不发达,这就使得农民致富无门。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可以极大地丰富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积极发挥农村的资源和人口优势,扩大内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3 统筹城乡是城市本身发展和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水平的需要

此外,统筹城乡发展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客观需求,必须予以高对重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一直是我国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处于经济发展事业的重要地位。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要想解决这一历史性课题,紧紧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级的广泛支持。2009年,陕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28元,仅为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15元。要提高农民收入接近和达到城镇居民水平,必须加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共同发展的目标。城镇化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与农村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支持与配合,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城市的扶持与引导。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必须立足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扩大对外交流,逐步优化产业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早日实现其发展目标。

3 小结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成熟,地区经济的交流与互动随之增强。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自身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成为各地区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不仅是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潜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内容

本文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这一问题入手,就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进行系统地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参考文献:

[1]解静.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3).

[2]谢金峰.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8(32).

[3]吴敬秋.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J].新疆社科论坛,2005(03).

[4]胡乃武,叶裕民.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对策[J].理论前沿,2004(06).

篇2

关键词: 高中历史复习经济发展原因

历史科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经济史。而在经济史的考查中又常常涉及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从中得到的启示等。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和原因是各不相同的,很多学生会觉得多而乱,但是只要我们在复习中注意总结规律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经济发展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环境、技术、市场、政策、资金、劳动力、资源。

其次,高中历史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讲述了中国从先秦时期到清朝前期的历史,中国古代社会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近现代史则讲述了1840年到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是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历史;而世界近现史则讲述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在分析古代经济及近现代经济发展原因时的侧重点是不完全相同的。

在中国古代史中,对于经济发展的原因,我们主要从环境、政策、技术、市场、劳动力等方面分析,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如汉朝、隋唐、元明清;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相对安定,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二)统治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统治者对土地政策、赋税政策的调整都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如西汉初期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提供了物质基础;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这为后来“开元盛世”的出现做了准备;清朝的更名田、地丁银等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它包括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作物品种的引进等。如商周时期我国人民已经会用绿肥和粪肥,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唐朝的曲辕犁、筒车,宋朝引进占城稻,明朝引进玉米等都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经济的交流带来双赢的效果。它包括:1.中外经济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繁荣。如隋唐时期、宋元时期频繁的对外贸易扩大了中国产品的海外市场,促进了我国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及手工业和商业、城市的繁荣。2.国内各民族间的交流既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又使中原地区得到了发展。

(五)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在近现代史中,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我们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环境、技术、资金、市场、资源、劳动力、政策等。

(一)环境。和平的国际环境,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都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如二战后欧洲、亚洲国家经济发展就得益于和平的环境。两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德等国家经济发展都受到严重破坏,而美国经济实力更强,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大战中美国本土远离战场。

(二)技术和资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力,现代国际竞争实际是科学技术人才的竞争;而资金的缺乏也会严重影响经济的运行。如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于它积极地运用了最新的科技成果;19世纪晚期英国经济发展速度慢于美国和德国,工业产值由世界第一下降到世界第三,其原因就在于英国的资本家不愿对国内的老企业进行设备的更新及采用新技术,同时把大量资金输往殖民地以获得高额利润。二战后联邦德国及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原因在于两国都重视采用新技术,重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把资金最大限度地运用于经济发展上。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迅速,除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原因外,也在于对外开放,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技术及资金。

(三)市场。统一的国内市场,广阔的海外市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殖民扩张使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广阔的市场需求成为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日本明治维新等都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四)资源。19世纪晚期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的、更广阔的市场;德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得益于从法国得到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资源。1973年西亚国家提高石油价格引起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五)劳动力。1861―1865年美国内战废除了奴隶制度,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19世纪晚期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欧亚移民的涌入提供了劳动力,并带来了必要的技术和经验。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同样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篇3

我国手机动漫起步相对较晚,2010年中国手机动漫市场规模大约为7亿元,预计2012年将达到12亿元,这个数字和日本手机动漫市场相比是非常小的。在3G 电信增值业务中,手

机动漫具有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丰富、网络负载低、用户针对性强等特点,其多媒体和娱乐性对读图时代的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当前,随着移动3G业务的商用、三网融合的推进和手机终端的发展,手机动漫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文化部已将手机动漫视为动漫产业的前锋,期望它成为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提升我国动漫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突破口。但是,当前我国手机动漫产业的发展中,内容匮乏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内容匮乏制约产业发展

在我国手机动漫产业链中,有手机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终端制造商和用户等环节。其中手机运营商主要是提供手机网络、用户管理和业务费用的收取等服务,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服务提供商拥有运营商授权的技术支撑平台或拥有自主专有技术,为手机动漫提供制作、上传或下载的平台或技术服务,如拓维信息、空中网等。内容提供商主要是参与手机动漫内容及产品的制作和运营,如福建天狼星、明日科技、山猫卡通、红铅笔等。终端制造商主要是提供适合浏览动漫的手机终端,而用户环节则主要以手机动漫消费的市场培育和开发为主。

在这个产业链中,运营商起主导作用,通信网络质量、用户的注册和管理、业务费用的收取都由运营商掌控。目前,运营商在通信网络质量、带宽以及无线上网等方面都为手机动漫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有利的条件。服务提供商也已经开发出了较为完善的平台,如湖南拓维公司在2010年1月建立了国内首个手机动漫服务平台,无论是动漫工作者和动漫爱好者,还

是普通的互联网用户,都可以在该平台上在线制作、、下载手机动漫作品,并且平台提供下载计费功能,能够与电信运营商、银行实现网间结算,保护手机动漫创作者的切身利益。此外,国内的数码超智开发出的采用WIVG技术的手机终端播放器和后端服务平台,在先进性和成熟性上更具优势,在中国移动进行的多次评比中战胜国外巨头,成为手机动漫技术平台提供商。与此同时,终端制造商提供的手机,品种也更加多样、性能更加优化、价格更加低廉,为手机动漫浏览提供了便利。而在用户市场方面,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9亿,

虽然在手机用户动漫市场的开发上还很欠缺,但其发展潜力巨大。在手机动漫产业中,虽然近几年也涌现出了一些致力于手机动漫内容的公司,但与其他环节相比,内容提供环节仍然

是最为薄弱的环节。

目前手机动漫产品类别主要有动漫彩信、待机动漫图片、动漫MTV、动漫短片等形式,其中动漫短片类的内容非常少。总体上看,国内手机动漫产品数量很少、质量偏低、主题单一的情形较为严重。在课题“手机动漫的内容研究”中,500份手机动漫用户的问卷调查显示,手机动漫用户中有85%认为其订阅过的手机动漫内容娱乐性、趣味性不够,缺乏新意。和

整个动漫产业相类似,手机动漫产业也被“内容”拖住了前进的步伐。

当前,手机已成为公认的“第五媒体”,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是传播内容。动漫产业是内容产业,手机动漫同样要求“内容为王”,如果没有吸引人的内容,就失去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要发展手机动漫产业,就必须将内容产品的开发放在产业链的第一位,用丰富多样、富有创新性的手机动漫内容来激活整个手机动漫市场。

内容匮乏的原因分析

目前手机动漫内容匮乏,尤其是缺少富有创意的精品内容的状况已为业内所公认。调查发现,导致手机动漫内容匮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手机动漫产业环境不成熟。我国手机动漫行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市场开发阶段。首先,目前手机动漫收费还较高,用户数量不多,市场还没有得到开发,用户的消费习惯还没有培养起来。因此,手机动漫的市场规模和盈利水平整体上来说还很低,整个市场还处于待开发阶段,因此手机动漫内容的匮乏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其次,我国3G还处于推广阶段,商用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普及率还不到4%,而当前日本韩国3G普及率已经达到85%以上,带宽的限制对手机动漫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另外,手机动漫的制作需要根据手机

厂商、不同运营平台、不同技术规格制作不同尺寸、格式、大小的作品,由于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制作标准,给手机动漫创作人员增加了相当大的劳动强度。这种标准的不统一成为影响动漫内容发展的技术瓶颈。

移动运营商对内容不够重视。在手机动漫产业链中,移动运营商是主导者,占据优势地位,其对市场投入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产业的发展速度。由于手机动漫的市场规模还比较小,比如其收入连短信收入的10%都不到,所以导致移动运营商缺乏足够的热情,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优秀内容的生产,致使手机动漫内容数量少,吸引力不强。

2009年,中国移动将福建作为其面向全国的动漫基地, 但其研发和市场推广力度还明显不

足。中国电信的动漫基地建设2010年3月才开始启动。目前来看,移动运营商还没有意识到动漫产品与彩信、彩铃有着质的区别。动漫作品的创意难度、制作难度都比彩铃、彩信要

大很多,移动运营商应该给内容提供商更多的支持和收益,同时应加大内容方面的市场宣传投入。

缺少专业人才,作者队伍薄弱。目前,我国手机动漫的内容提供商规模一般较小,大部分中小内容提供商、原创作者存在温饱问题。一些内容创作者凭着个人兴趣和自娱自乐的目的在业余时间从事创作活动,有些组建了个人工作室,但总体上说,内容提供商在职业化、专业化方面还很欠缺。一方面,内容提供商的分成比例较低,抑制了从事手机动漫创作的积极性。从日本的经验看,一般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的分成比例为1:9。而在我国,2006年12月之前,内容提供商的分成比例仅为40%。2007年以来,分成比例虽然得到了一些调整,但仍然不到70%。过低的分成比例限制了内容提供商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手机动漫内容的质量创新自然得不到激励。另一方面,传统动漫作者对手机动漫的制作技术缺少了解,有的甚至从观念上就缺乏重视,因而也缺乏积极尝试的热情。

传统动漫产业内容本身存在不足。手机动漫产业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整个动漫产业作为其发展的资源和基础。目前中国动漫产业相对落后,尤其是在动漫内容的创意上存在薄弱环节。在我国,动漫还被看作是针对小孩子的产品,内容上往往较幼稚,不少原创动漫存在说教色彩,故事性差,缺乏想象力,致使我国动漫市场被国外产品占领了大半江山。而且,手机的受众主要以18岁以上的成年人群为主,这和我国传统动漫的受众存在错位。即使手机受众的年龄有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使用手机,但是其消费能力又有限,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互联网的免费午餐。动漫产业在内容上的薄弱无疑制约了手机动漫内容的提升,使其缺少可转化和借鉴的资源。

手机动漫内容发展的策略思考

要解决手机动漫内容匮乏的现状,就要切实树立以“内容为王”为前提的手机动漫发展策略,从内容环节切入来撬动和激活整个手机动漫产业的发展。

政府大力扶植,推动手机动漫内容的发展。日本和韩国是当前世界上手机动漫产业发展最成熟的国家。两个国家的政府在手机动漫产业的发展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日本不仅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引导手机动漫发展,还提供一系列措施为运营商、设备商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比如日本的运营商在获得3G许可证的时候不需要交纳任何费用,当运营商出现频率资源匮乏的苗头时,日本政府马上就着手规划和分配频率资源。韩国更是政府推动型市场,对手机动漫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充足的资金投入。韩国政府规定,凡是出口到海外的手机动漫产品均由政府给予补贴。韩国政府的这些态度和措施催生了大批专业的手机动漫内容开发商,促进了韩国手机动漫市场的成长。

我国动漫产业尤其是手机动漫产业的发展应该借鉴日韩的经验,加大政府的推动力度。目前我国政府在鼓励手机动漫内容原创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如文化部最近几年每年通过专项资金来扶持优秀国产原创手机动漫作品和作者,每年扶植十部作品、十个团队,每个遴选出的作品和团队奖励10万元人民币。政府部门希望通过这一活动培育一批具有活力、专业性强的手机动漫企业和具有中国风格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动漫形象和品牌。但是和对动漫产业的扶植相比,对手机动漫的扶植力度仍有待加强。

加强业内合作,共同为手机动漫内容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我国手机动漫还处于市场开发阶段,产业链条还不完善,产业各环节间的关系还需要继续理顺。在手机终端方面,目前能看手机动漫(偏矢量动画)的终端相对较少,市场上出售的绝大多数手机都没有内置动漫播放器。另外,市场上的手机还是以中低端为主,在屏幕尺寸、运算和处理能力、内存容量等方面也比较有限,不能很好地支持多媒体图像以及应用的处理,影响了动漫产品的播放效果和用户的观看体验。在无线带宽方面,目前3G牌照发放后网络建设完善和普及尚需一段时间,另外使用3G的费用还很昂贵,这对手机动漫的普及也有所限制。在利润分成方面,仍然需要继续提高内容提供商的分成比例,激励其提升内容质量和进行内容创新的积极性。

此外,在手机动漫的技术和平台建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湖南拓维公司在文化部的支持下已经建成手机动漫平台,但其影响力还很有限。可喜的是,中国移动的动漫平台也正在建设中,这将有利于解决国内手机动漫发行平台单一狭窄的问题。另外,在手机动漫技术上,还没有形成统一或通用的格式适应不同的手机和播放器,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三屏合一的技术还不够成熟,这不利于手机动漫内容的传播,需要从技术环节加以完善和解决。

加强对手机动漫特性的研究,推动动漫内容的创新。目前,由于手机动漫还处于市场发展初期,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对手机动漫这一艺术形式都还缺少认真的研究。手机动漫绝不只是手机和动漫的简单相加,决不只是把动漫放在手机上观看这么简单。手机在硬件上具有随身携带、屏幕小、耗电量大等特点,在传播上有着私密性强、互动性强、传输迅速便捷等特点,这些特性就决定了必然会有与其相适应的新的艺术形式产生。比如信息和手机结合后就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各类原创短信,并引发了人们的创作热情和相互转发的风潮。手机和音乐的结合就产生了彩铃这种独特的样式。同样,手机和动漫的结合也必然会对动漫从内容题材、艺术表现等方面产生特殊的要求。比如中国移动针对体育爱好者开发的《漫游世界杯》较受欢迎,但有调查显示其在内容的丰富性、娱乐性及互动性上还有待改进。目前手机动漫在内容研发上的针对性还不强,许多手机动漫内容是从传统动漫中选择出来的,这无疑限制了手机动漫特性的发挥,阻碍了手机动漫的独立发展。

细分受众市场,开发丰富多样的动漫内容。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9亿,可以预言在受众数量上手机必然将超过所有媒体。但是动漫在不少人的眼里还是小孩子的娱乐产品,而手机用户的年龄基本在14岁以上,这种错位也是手机动漫目前用户较少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首先要改变观念,事实上,动漫文化正在我国形成,当前的年轻人是看着动漫长

大的一代,他们对动漫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虽然中老年人对动漫还存在成见,但只要有内容适合的动漫,这一部分人同样会成为受众。

因此,在内容开发上,要开发针对不同受众的丰富多样的动漫内容,从而挖掘受众需求,培养其消费习惯。比如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爱好的受众开发有针对性的内容。在用户的细分领域,韩国SKT公司的经验非常值得国内运营商借鉴:SKT把用户按年龄段进行了细化,并在仔细研究每个年龄段的用户特点后相应地建立品牌化服务,提供适合顾客个人生活方式的动漫产品和服务,从而巩固并扩大用户规模。

另外,要改变动漫以娱乐为主的观念。其实动漫和不同领域结合的严肃应用已经开始出现,因此拓展手机动漫的应用范围也是需要考虑的,比如手机动漫和信息的结合、手机动漫和广告的结合、手机动漫和教育的结合等。此外,除个人用户外,行业用户的开发也是手机动漫内容研发的重要领域。比如日本的DoCoMo公司早就推出了以flash技术为基础、以动漫为体现方式的行业服务,如天气预报、列车时刻表、股票交易、订购机票、体育消息、食谱等,为普通用户提供各种实用信息。

鼓励原创,打造品牌,推动产业化进程。原创尤其是精品原创内容的缺失是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也是手机动漫发展的瓶颈。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有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题材。我们的花木兰、熊猫、功夫等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源被国外的作者拿去改编成畅销的动画,而我们自己却似乎缺少驾驭这种资源的能力,做出来的产品往往缺乏想象力,摆脱不了教化的阴影,缺少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致使中国动漫行业缺少富有中国特色的原创精品。

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从产业的各个环节重视原创作品,提高内容的文化含金量,从而打造优秀的动漫品牌。品牌是企业的生命线,意味着产品所占市场份额的潜力和持久影响力。对于手机动漫产业而言,品牌建设同样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开发系列手机动漫短片,增加用户粘度,打造品牌影响力。只有走品牌战略,才能真正带动整个手机动漫产业的发展。此外,在注重品牌的同时,也要注重走产业化道路,在精品内容的基础上开发衍生产品,提高市场盈利能力和规模。

打造专业人才队伍,鼓励用户生产内容。手机动漫是一个注重内容的文化产业,作为内容创作者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始终是重中之重。目前手机动漫的作者队伍较为薄弱,不少作者是凭借自己的兴趣在兼职从事动漫创作,也有一些工作室,但总体上非常缺乏专业人才队伍。

一方面,要积极鼓励传统动漫的作者向手机动漫进军,鼓励手机动漫产业中的内容提供商发展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只有建立高质量的内容制作团队,鼓励原创,在吸收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特色内容,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衍生产品的开发,我们的手机动漫才有希望占领市场。

另一方面,要通过一些对原创作品的征集或比赛活动发掘人才。手机动漫和传统动漫相比,具有生产时间短、成本小、制作难度低等特点,手机动漫最有可能成为一种可参与性的平民动漫,因此大力鼓励草根用户进行创作也是扩大人才队伍的主要渠道。动漫文化是一种青年文化,不少年轻人也是伴随着动漫成长起来的,他们对动漫非常了解,其中也有不少人很富有创造性。因此,我们要积极建设和完善手机动漫平台,打造动漫素材库,为鼓励用户进行手机动漫创作提供良好的条件。

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扩大发行渠道。当前在手机动漫领域还缺少精品,缺少能够引发流行的手机动漫产品。这除了与产品质量不高和创新不足有关外,也与手机动漫的市场推广力度不够、产品难以进入受众视线有关。目前人们对手机动漫的消费习惯还没有养成,用于市场预热的宣传推广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手机动漫的发行平台较单一,在受众中的影响力也很小。调研发现,在对200名大二学生的调研中,有65%的大学生并不知道如何订阅或点播手机动漫内容,而仅有5%的人知

道中国移动的手机动漫基地设在福建移动公司。笔者在主动订阅手机动漫的过程中也对此深有感受,在中国移动、北京移动等的网站上都没有找到可以订阅手机动漫的链接。对于湖南

拓维连续举办五届的手机动漫原创大赛的获奖作品也很难找到下载或点播的渠道。

因此,作为主导者的移动运营商、作为生产者的内容提供商都需要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让更多的用户认识并接受手机动漫。另外,需要采取措施鼓励用户转发自己下载的动漫作品,用户转发具有吸引力的动漫内容无疑会增加作品的流行,会以类似口碑营销的方式来起到推广手机动漫的效果。

篇4

一、研究思路

内容分析法指的是,对于文献内容进行系统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其目的是要分析清楚文献中有关主题本质性的事实及其关联的发展趋势。国外藉由内容分析法对机构或企业发展理念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已较为成熟,其普遍将机构或企业网站的使命陈述(mission statement)作为分析单位。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用内容分析法分析我国出版集团的发展理念陈述,然而,目前我国出版集团网站中几乎都没有设列使命陈述一项,更多是以公司概况、集团概况、公司宗旨、关于我们等形式(统称企业概述)出现。通过初步调查发现,企业概述在内容上基本包含且不限于使命陈述。因此,鉴于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分析单元设定为国内出版集团网站中的企业概述,并设计相应的主题词编码对其展开统计分析。

二、样本选取

本研究以《201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统计的31家出版集团为基础,逐一浏览这些出版集团的官方网站,依据企业是否建有官方网站,网站中是否含有企业概述栏目,概述中是否含有发展理念陈述等标准,最终确定24家出版集团作为本次研究样本,其中6家上市类出版集团,18家非上市类出版集团。(如表1所示)

三、统计分析

1 发展理念主题词挖掘及编码

本次研究首先采用自然编码和内容分析的相关技术,归纳出国内出版集团网站上的发展理念陈述主要有8个核心主题词,分别是政治、文化、制度、市场竞争、资本运营、国际化、数字化与本土化,每个核心主题词下有数量不等的次级主题词。为进一步统计分析,对各主题词进行了编码定义,如表2所示。

2 发展理念主题词频率统计

根据上述主题词及编码,对国内出版集团网站的发展理念陈述进行内容分析后得到的总体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总体比率”指某项主题词编码在企业概述中出现的频率。另外,该表还列出所有次级编码词出现的频率。从总体比率一栏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主题词在出版集团的企业概述中出现的频率有明显不同,整体而言,市场竞争与文化出现的频率最高,资本运营次之,其后是政治、制度、国际化,本土化与数字化居末。

3 核心主题词出现频率组间比较

通过对上市出版集团与非上市出版集团的分组统计,我们发现两组研究对象在核心主题词出现频率上差异较大的依次是数字化、资本运营和国际化,其中数字化主题词上的频率差别达到42%;而差异较小的则依次为政治、市场竞争、本土化、制度和文化,其中政治主题上的频率差别仅为8%。

4 次级主题词出现频率组间比较

在次级主题词层面,我们将关注视角更多地集中在一级主题词出现频率较为接近的类别。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制度层面,从图2可以看出,在管理机制方面,非上市类出版集团出现相关表述的频率要明显高于上市出版集团,而在人才保障方面,两者又呈现出相反情况。

在文化层面,上市类与非上市类出版集团的“优秀文化”一词出现频率非常接近,而在知识产权方面,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图3所示。其中18家非上市类出版集团的企业概述中,甚至没有一家提及这方面的内容。

四、讨论

篇5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转变

人地关系的理解可以从人和环境的关系入手,打乱教材结构。教师可以设想一个理想的微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没有认识到环境和人的相互关系,只知道从环境中不断取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质以及将自己产生的废弃物留给环境,让学生从自身的感知出发,去设计几种发展的可能,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设想来开启下文,引领学生分析。

由于是一个理想的微环境,这样的情形设计必须有以下前提:一是环境的有限、封闭性,二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产生的结果可能是几种情形:一是人类从环境中可以取得自己需要的任何物质,而且源源不尽,环境能为人类提供无尽的物质资源;二是环境中的物质不丰富,只能满足人类维持暂时的现状,人类的需求和环境的供给基本平衡;三是环境中的物质不能满足人类自身及其发展的需要,需要从外环境中获取补充。这样的思维过程也符合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过程。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人类与环境发生的关系,研讨人类对环境的逐渐认识过程。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需要交流的知识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如人类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面对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人类在当时低认识水平下有什么反应和应对?回答和分析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出人类在早期的自然环境中对环境的崇拜和敬畏。由于人类不能左右和解释自然环境现象,产生了崇拜自然甚至是乞求自然的很多现象(图1、图2)。这样可以将生硬的图形转换为学生的思维,达到延展教学之目的。

[图2 弋射、收获][图1 朝拜太阳神]

在认识水平低下的时代,当自然能为人类提供物质的时候,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自然界发生的一切都很新奇,不能解释一些发生在身边的看似简单和寻常的现象。人类对自然必然从好奇到敬畏再到崇拜。当能力极其低下,改造自然的生产力水平不足的时候,人类完全被大自然主宰。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思维,不需要学生利用多种知识,而只需要作出早期人类对环境的简单判断即可,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分析当时可能是什么样的环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可能会向什么方向发展,人类和环境会发生什么样的模式,设计出自己的环境模式。

在环境一定的前提下,人类的发展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把人类和其它动物融入同一个动物体系来思考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会被打开。漫长的岁月中,许多动物消亡;人类不但没有消失,而是得到了发展,这就是人类顺应和适应自然同时改造自然的结果。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和环境的对立性进一步加大。特别是人类需要的物质数量增加很大,而自然环境不能提供更多的物质,此时,人类加大了对自然的改造力度(图3)。在改造自然和环境的过程中,一方面提高了环境供给物质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能进一步导致人类和环境的对立,甚至导致环境的完全破坏。在整个农业社会及其以前的时间,更多的是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的物质能量超过了环境供给的限度,从而导致对环境的破坏。当人类发展到工业革命的时候,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图3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矿山开采][高峡出平湖][现代都市]

二、工业革命下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尽管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但是从社会的发展看,很多国家和地区仍然是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工业发展和环境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知道工业更多是建立在环境基础之上的。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寻现代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与环境对立的案例,这样可以打开学生思路,根据学生的思维来分析和引导。让学生分析的时候,教师也要准备相应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但是不管学生的案例和现象是什么,都可以归引到人类向环境索取的物质超过了环境供给的限度,以及人类排放废弃物的增多,超过了环境承载的限度,即人类和环境的对立程度加大。

此时,教师还可以将内容引向深入,对比工业化环境下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与工业化前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见图4与图5)。在这样的对比中,让学生感知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哪些地方与工业化或是农业化社会的人地关系类似,归纳出不同的人地环境类型,同时与生活相联系,将教材的内容落实到学生生活的实际中去。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人类和环境发展到某个阶段导致的后果以及环境可能产生的方向,引导学生能正确面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能对环境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能对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下产生的环境问题有客观的分析,并思考不同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的不同后果、产生的深层原因和解决措施。

[图5 1824年的英国早期工业中心][图4 为种植准备的小块土地]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世界典型的环境问题材料或视频,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环境与人类关系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不同国度、不同条件下各种环境破坏的案例,让学生感知,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发生,如果不注意环境保护,最后危害的就是人类自己(如图6、7)。在教师列举的案例中,一定要注重收集身边的,影响巨大的。如今年我过北方的雾霾天气,黄浦江的死猪事件,我国的矿难事件,身边的河流污染等事例。都可以列举给学生,让学生把教材的案例和身边的实际案例结合起来。

[图6 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图7 乡村地区的土地退化]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类和环境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在对立中发展、在发展中对立。当人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然会对环境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和破坏。但是人对环境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人类在与环境的对立发展中,也必然会走向统一和协调。教材的安排就是在人类与环境的对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性。

教师在处理该内容时,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思考和交流结论。如当人类和环境产生严重对立,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的发展也严重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将向什么方向发展?教师可以将问题细化,也可以从一个小环境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措施分析入手。最好是让学生收集身边的人类和环境关系发展较好的事例,或是教师从人类与环境发展的过程(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认识到环境的问题―改变人类的行为―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入手,让学生参与分析。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首先让其明确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在与学生进行讨论时,可以将人类与环境的问题定位在发展的主线上,与教材紧密结合。在这样的思路中,人类和环境的问题就是发展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去解决。在人类与环境的问题中,人类怎样的行为才对自身和环境都有利,怎样做才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引导学生从案例出发,归纳具体的措施,然后师生一起归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教材的安排中,所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都是以发展为基础的,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事例来引证每个原则。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动态的观点去看待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为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以及人类与环境都在不断发展,而发展的过程本来就是动态的演变过程。因此,也应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动态的观点来看待。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在学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前,教师可先把中国的国情与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作对比,让学生直接从资源和人口的对比中感知我们国家的国情。从而引导学生从国情出发,分析我国人口和环境的对立与统一,感受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和严峻性。这样的安排和教材的安排体例也是吻合的。

另外,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环境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和限制,这样的矛盾不可调和并且长期存在,这给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再有,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与生产力水平都很低,使我国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水平也很低,存在不合理和浪费等现象,对环境的污染也有加重和扩散的趋势。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列举身边的不合理事例,加深印象,理解我国低水平的发展模式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这样的事例学生应该比较熟悉,特别是今年北方的PM2.5带来的雾霾天气,是我们低水平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发生在西南地区的旱情和我国夏季的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与环境遭到破坏有关。

多方面的国情教育,可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发展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发展中去寻求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在和环境的和谐中去寻求发展的质量,在可持续发展中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的对立统一。

篇6

关键词:新古典增长;内生经济增长;金融发展;水平效应;增长效应

中图分类号:F091.348.1;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6(05)―0045―07

一、引 言

早在三十多年前,GoldsmithLlj、McKinnon和Shaw等人就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尽管Goldsmith等人的工作富有启发意义,但他们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作为其理论分析的基础,缺少必要的分析工具。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技术是外生给定的,经济主体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对技术水平不产生影响。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的逻辑,虽然金融部门的发展,能动员更多的储蓄,并能更有效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但对经济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增加物质资本投资,而不是提高技术水平。所以,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金融系统的发展,只能促进产出水平的暂时增加,而不能提高产出的长期增长率,即金融系统对经济增长只有“水平效应”,而无“增长效应”。新古典增长理论关于金融系统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悲观结论,使得金融发展理论在经历70年代短暂的兴盛之后,便步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后尘,远离了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领域。

近来,学术界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兴趣的升温,应主要来源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思想启发和技术支持。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肇始于70年代初的金融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金融发展理论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迅速融合,不仅使举步维艰的金融发展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也在悄悄改变着经济增长理论特别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只注重实体经济而漠视货币与金融部门的历史。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区别于新古典理论的核心假设是,技术不是外生而是内生的,是由经济体系内部因素决定的,即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能对技术水平产生影响。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观点,经济主体的行为,如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厂商的物质资本及R&D投资、政府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的改变等,均能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率。因此,金融部门的发展,通过动员更多的储蓄、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和向高风险的技术创新活动融资等方式,能对经济的长期增长发挥持续而显著的作用。所以,金融系统对经济增长不仅有水平效应,而且有增长效应。因此,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早期研究者所不具备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

为比较金融发展在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的不同效应,本文分别建立了引入金融部门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对金融发展的增长效应和水平效应进行对比分析。由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内容十分庞杂,仅就某一模型进行讨论不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为避免论证的片面性,本文选择了资本外溢、知识创新和人力资本等三类代表性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通过比较分析,本文认为,金融发展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只有水平效应而无增长效应,而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则兼具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

二、新古典增长中的金融发展效应

下面,本文通过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引入金融部门,来分析新古典增长中的金融发展的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

(一)模型基本假设

1.消费者行为假设。假设经济由可存活无限期界Ramseyt式的消费者组成。令人口的增长率为n,初始的人口规模为L0=1,则t期的人口数量为L1,=L0eet“。消费者的收入来源于劳动收入(工资)和资本收入(租金),并用于消费和储蓄,以最大化其一生的效用。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可表示为

其中,ct表示单个消费者在t期的消费水平,P(0

其中,б(б>0)为相对风险回避系数,1/б表示消费者的跨期消费替代弹性。当б越小时,随着消费的上升,边际效用的下降越慢,因而,消费者越愿意允许其消费随时间变动,即其跨期消费弹性越大。当б=0时,效用函数为线性形式,即u(ct)=ct,当б=1时,效用函数为对数形式,即u(ct)=Inct。实际上,消费者也可假设为Diamondt式可存活两期或三期的世代交叠者。在Diamond的两期世代交叠模型中,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亦可表示为

其中,cIt和c2t+1表示t期出生的消费者在年轻时和年老时的消费水平。

在当前西方经济学文献中,对消费者类型的假设主要有Ramsey式和Diamond式。二者的区别在于,人是不断地进行新老更替的,是新人不断地出生而老人不断地死亡的。与消费者寿命的连续或离散的特征相适应,对消费者最优化行为进行分析所运用的工具也有所区别。在Ramsey消费者寿命为连续状态的模型中,运用Hamilton函数来求消费者行为的最优解,而在Diamond消费者寿命为离散状态模型中,所采用的是拉格朗日乘数法。

2.金融部门。假定经济只能生产一种最终产品,该产品可用于消费或投资。若进行资本投资,一单位为的目的,主要是确定状态变量在转移路径上的运动方程,这正如我们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所推导的那样。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由于对转移动态问题进行处理需要非常复杂的数学工具,目前,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还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技术问题。因此,当前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仍然集中于或局限于平衡增长路径上的经济增长率或技术进步率,这不能不令人遗憾。不过,新古典增长模型却非常精巧地解决了转移动态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是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

(三)人力资本积累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1.模型基本假设。假定实体经济部门包括物

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个部门。按照Lucas观点,人力资本的存在,使得广义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不再成立,因而,在缺乏外生技术进步的条件下,人均产出也会实现持续增长。

最终产品的生产,需要投入物质资本(Xt)和人力资本(Ht),且其生产函数呈现出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可表示为

式(46)表明,金融部门的发展(增加),均能提高平衡路径上的经济增长率、物质资本增长率、人力资本的积累率和消费增长率。

综上所述,在人力资本积累内生增长模型中,金融发展既有水平效应又有增长效应。

四、结 论

本文结论认为,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金融发展只有水平效应而无增长效应,而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金融发展兼具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技术水平是外生给定的,而不是由经济体系内部的因素决定的,因此,经济主体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对技术水平不产生影响,长期产出增长率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金融部门作为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的中间人,本身并不能生产最终产品或研制新的技术,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为实体经济部门提供融资服务,将储蓄者闲散的小额资金集中起来并提供给投资者,转化为投资者的资本金,因此,金融部门的出现,将使得实体经济部门的物质资本投资增加。在资本边际产出递减规律的作用下,物质资本投资的增加只会带来产出水平增加,而不会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率的提高。所以,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金融发展只有水平效应而无增长效应。

篇7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经济发展;劳动关系;重要意义

一、前言

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劳动关系与经济增长的科学,无论是在经济学领域还是在劳动关系研究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突出作用。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经济增速较快,经济增长与劳动关系出现了新的形势。要想在新形势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必须依托劳动关系理论,重点分析劳动经济学内涵,做好劳动经济学研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在增速和内容上都能满足实际需求。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应认真分析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劳动经济学概述

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来看,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关系和经济发展相关内容的,对于我国而言,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力再生产,包括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来看,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联系,劳动力再生产的本质是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为此,我们应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解读劳动力再生产行为。在经济发展中,劳动力是保证生产持续进行的重要动力,只有把握劳动力利用原则,实现对劳动力的综合利用,并重视劳动力再生产,才能够达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从这一角度来看,劳动力再生产的概念应包括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这两方面内容。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再生产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同时也是重要的概念。为此,我们应对劳动力再生产的概念有全面的认识,应积极扩大劳动力再生产规模,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2)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包括劳动力资源的人口基础,劳动力的结构,劳动力供求的短期平衡和长期平衡。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才能提高劳动力供给,进而满足社会劳动力需求。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劳动力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在相适应的条件下,经济发展就会快速增长。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会造成劳动力浪费,劳动力供不应求,会制约经济发展。所以,劳动力供给是保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只有从劳动力资源入手,优化劳动力结构,保持劳动力供给在短期及长期都处于平衡状态,才能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3)劳动就业,包括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和宏观社会目标,就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就业与工资的关系,待业及其类型,就业前培训和就业后培训。目前劳动就业已经纳入了人力资源管理范畴,并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从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保增长促就业。劳动就业是劳动力在经济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劳动就业率是衡量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劳动就业率高,则表明经济发展处于良性循环,整体经济增速也比较高。在劳动就业中,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和宏观社会目标是劳动就业率的具体体现。在对劳动就业进行研究中,我们还要正确分析就业与工资的发展关系,并做好就业前培训和就业后培训,满足劳动就业需要。所以,在劳动经济学研究中,应认识到劳动就业的概念。(4)劳动力的宏观管理,包括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劳务市场及其管理,劳动力管理体制。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的宏观管理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在劳动力的宏观管理中,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是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重要保证。此外,劳动力作为一种重要资源,需要建立专门的劳务市场对其进行管理,同时也需要配套的劳务市场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和引导。在目前劳动力资源的宏观管理中,建立适合劳动力发展的管理体制是当务之急。从这一点来看,劳动力的宏观管理要想取得积极效果,管理制度的建立是重要内容。

三、劳动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我国,劳动关系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研究内容,还是我国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参考和重要研究内容。在当前,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都遭遇到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不断推进,所有国家和个人都将投身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中去;另外一方面,世界范围所有的发展契机将惠及所有国家和个人。在这个大背景下,只有培养起自己本国的效率极高、技术过硬、研发能力强的劳动人才大军在能赢得世界范围内的人才争夺竞争。所以,研究当前劳动经济学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必要、十分重要。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来看,劳动经济学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学术概念,而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撑。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劳动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劳动经济学以其专业的学术特征,很好地诠释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重要性,解释了劳动力对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考虑到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性及特殊性,劳动经济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来看,劳动经济学在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劳动就业和劳动力的宏观管理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理论支撑,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2)劳动经济学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明确经济发展方向,找准经济增长点,并努力突破发展瓶颈。劳动经济学的出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使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对劳动力资源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将劳动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由此可见,劳动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必然联系,劳动经济学不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保证我国经济能够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正确利用。(3)劳动经济学弥补了我国经济发展理论的空白。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来看,经济理论较多,涵盖了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其中劳动经济学由于对劳动力资源与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从这一点来看,劳动经济学弥补了我国经济发展理论的空白,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要认识到劳动经济学的作用,以及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将劳动经济学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明确劳动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到正确利用劳动经济学理论,促进经济发展。

四、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由于劳动经济学在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劳动就业和劳动力的宏观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为此,我们应明确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重点分析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劳动力是经济社会的基础。劳动经济的研究不仅仅是研究劳动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而是动态地研究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劳动行为之间的关系,系统研究具体到个人的劳动行为和经济行为。由此可见,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对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准确概括,加深了对劳动力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为此,我们应将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明确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意义,重点开展劳动经济学研究,满足经济发展需求,达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2)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众所周知,生产劳动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形成的根本原因,生产劳动活动衍生出人类社会其他所有活动,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决定因素。在劳动经济学研究中,将生产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生产活动的认识从普通理论层面上升到了经济学层面,对经济活动实现了准确概括。所以,我们应将劳动经济学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和手段,认识到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加深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重视劳动经济学的作用。(3)劳动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十分重要,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积极意义,我们应将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来看待,加深对劳动经济学的了解,重视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劳动经济学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使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取得积极进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4)劳动经济学对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劳动经济的研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发展最终是要服务于人民,研究劳动关系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切实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意义。从这一角度出发,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对劳动经济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将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重点开展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认识到劳动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劳动经济学作为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手段,认识到劳动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五、结论

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好成绩,在很多行业和很多领域内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令世人瞩目。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多样,较为复杂,系统研究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在当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伦渠,林原.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1(06).

[2] 熊新发,陈玉杰.劳动科学研究的特征分析——基于学术界对《劳动合同法》争论的反思[J].现代管理科学,2011(06).

[3] 王露萱.论劳动关系的劳动经济学研究视角[J].商场现代化,2010(28).

[4] 闫威,陈长怀,韩美清.劳动经济学的实验研究方法[J].商业研究,2010(03).

篇8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一、分析农村经济管理

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国家及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农业发展中的经济管理工作为一项重点内容,需要根据当今社会发展环境及发展形式、政策方针等进行全面管理。根据地区情况对经济管理目标及形式进行确定,对农村生产、消费及支配等进行分析,保证农村经济发展逐渐走向正规。

二、分析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性作用

农村经济管理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指导现代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市场经济已经发展成为经济主体,农村经济发展应该着力于经济体制角度,将个体经济活力有效激发,这种发展积极性一般来源于自利行为,农民可以根据自身努力满足自身发展及社会发展情况删除。从此角度出发,要想促进现代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将农民自身潜能进行挖掘,将农业经济管理加强,保证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农村经济管理不仅仅可以采用合适的手段进行农村经济的辅助,还可以保证国家采取有效的经济政策。农村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支撑,一方面能够为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指引道理,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方法,避免农村经济在实际发展中迷失方向,利用此将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及效率全面提升,保证其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三、分析农村经济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国家经济基础上对其提出了非常高的发展要求,管理水平已经得到了逐渐提升。

(一)农村经济管理思维需根据实际进行转变现代农村经济的稳定建设及发展已经让农村经济管理模式逐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建设,此种管理方式已经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各项内容充分结合,管理工作主要从农村经济加工产业链出发,对于产品质量、安全及加工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观具体内容,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不断进步将会对农村经济模式进行不断优化。

(二)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现代社会当中的各个行业发展都在被信息化管理影响着,其中包含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已经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多个内容进行了结合,使用科学方式将农村生产力不断转变,将农民自身经济能力提高,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从而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提升农业管理效率。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建发展从目前情况分析来讲,已经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改变,为整个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贡献,这不仅能促进经济建设,还能提升农业在我国经济体制当中的地位。

(三)农村经济管理产业化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出现已经带动了现代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及建设,农产品发展迅速。农村经济与其他经济组织进行的充分合作能够将其发展空间扩大。其他合作组织与农村产业进行的有效合作能够将农村经济生力扩大,合作组织同样能够保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合作组织进行结合,促进整个农村产业机制的稳定及合理发展。我国很多中大型企业都能够在实际发展中无形带动农业产品影响力,将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让农村生产逐渐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

(四)进行管理制度改革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管理制度对整个经济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管理制度的改革能够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各类影响因素及障碍进行清除,让农业发展更加平稳健康。对经济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及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建设。

篇9

关键词:社会权;经济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070-02

社会权保障与经济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对于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1]1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①社会权保障与经济发展有着共同的目的。社会权的普遍实现,离不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离开了社会权保障,也会失去方向和意义。社会权保障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标准和固有的内容,社会权保障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是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着眼于当前我国,在实践中处理社会权保障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上尚存在诸多不足,而此需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予以完善。从这一角度而言,研究社会权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社会权保障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人权与发展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主题。《世界人权宣言》明确宣布:“每一个人都享有宣言规定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见、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长期以来,在人类历史上,人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被定位为“两条互不搭界的轨道”[2],难以获得统一。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物质财富积累的重视与对发展过程中的公正性和人的主体地位的忽略,使得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与发展模式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如贫富两极分化、环境污染、社会动荡等问题。

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理念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人权与发展关系的认识正在逐步发生改变。1945年的《联合国》明确将安全、发展和人权并列为联合国的三大宗旨,给予了人权与发展以同等的重视。《联合国》第55条指出:“未来创造基于尊重民族平等权和自决权原则的各国间和平友好关系所必需的稳定和福利条件,联合国应促进:(1)较高的生活水准,充分的就业及经济和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条件;(2)国际经济、社会、卫生和有关问题的解决及国际文化和教育的合作;(3)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多所有人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和遵守。”这些规定都将人权与发展在深层次上予以结合,进一步明确了二者间共存共荣的辩证关系,引导这国际社会对于人权与发展关系的关注与研究。

作为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发展的重要内涵的社会权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应秉承人权与发展的大致脉络,体现出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辩证逻辑。具体来说:第一,经济发展是社会权保障的重要手段。对于社会权的保障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持,只有借助经济发展,适当的生活水准权、社会保障权、受教育权等才可获得充分实现。社会权的实现离不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权获得保障的重要手段。第二,社会权的实现是经济发展的固有内容。社会权的实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以社会权实现为内容的经济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才是符合人类幸福的经济发展。因为人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发展政策应使人成为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1]71。平等参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与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是一项基本权利,是社会权实现的一项重要方式。第三,社会权实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社会权实现强调经济发展的公正性。经济发展不能只为个别人或少数人带来福祉,而是应当在平等的基础上保障所有人的社会权。社会权实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目标与评价标准,离开了社会权的衡量,经济发展就难以做到公正性,从而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也谈不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中国社会权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

受历史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及体制等多重不完善因素的制约,我国社会权保障与经济发展尚面临很多问题与挑战。较为突出的有:第一,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尚显不足。在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这一历史时刻,我国劳动者的权利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部分企业无视国家法律,严重侵犯劳动者的权利,各类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等时刻危及劳动者的健康权乃至生命权。如何采取有力措施来扭转此种不利局面,以惩治违反国家法律的侵权行为,从而加强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是当前国家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二,消除贫困任重道远。就目前而言,我国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较大规模,他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还面临诸多挑战。如何使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以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与全面进步,是当前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问题集中呈现的区域来看,“蚁族”、“蜗居”、“高房价”、“留守儿童”、“民工学校被拆”、“环境污染”等热词频现媒体报端,此反映了民众对于社会权遭受制度化侵害的一种焦虑。以“高房价”为例,目前政府虽通过“限购”、“限贷”等一系列行政手段来干预房屋市场的交易,也确实使房屋交易走向冷清。然而,抛却这种强力的行政介入干预市场运行是否合理不谈,也勿言“限贷”对于中、小企业的误伤乃至民间借贷泛滥的催生,仅从其实施的具体结果来看,房价仍处于一般民众遥不可及的高位运行,暴力拆迁仍是新闻网页曝光的焦点,也多由征地、拆迁所引发。毋庸置疑,这是对于民众住房权乃至生命权保障的不足。或者可以说,虽然政府有保障公民诸如住房权、生命权等各项社会权的努力,但事实却未达到保障的效果,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缘于政府部门经济发展理念的误导。而在社会权短缺的前提下,不由得使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产生担忧。

篇10

一、区域循环经济的本质

从社会的整体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线,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却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社会发展的根本是既能保证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也能够处理好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实现全人类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平等、诚信。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沃土”,也是社会整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区域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将循环经济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高标准、高起点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务必将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价值重构等融合为一体,构建循环区域经济发展新体系。

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分析

1.区域的自然生态基础。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必须把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差异较大,主要包括:一是南北差异;二是东西差异;三是山区与平原地区差异;四是沿海与内陆差异;五是城市与乡村差异;六是边疆与腹地差异。每种差异均包含着土壤差异、地形地质构造差异、动植物差异、气候气象差异等。

2.区域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旋律,人的衣、食、住、行均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仍然离不开特定经济基础。从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基础好的地方越来越富饶,经济基础差的地方发展速度较慢。我们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仍然离不开经济基础,但这个基础可以进行人为地调整与约束。例如,为了促进某经济基础薄弱地区的发展,可以进行适度的经济扶持,这就类似于招商引资,但这种经济扶持又不等于招商引资,最大的区别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目前,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不一定是真正的循环经济,这些地方的自然生态环境可能已经被破坏得很严重,但进行循环经济建设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而落后地区,想发展循环经济却困难重重,缺钱可能导致这些地区永远地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3.有关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承担着最重要的角色。从整个社会来看,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自然资源科学利用的技术,这些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技术;二是有关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这些技术为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起到保护作用,让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相融合;三是零污染技术的研发,目前的许多科技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对生态环境没有任何的负面影响,这些经济实体也应该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技术。技术基础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的质量,现如今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只是在技术的推广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障碍。这些障碍不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问题,而是技术推广中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我国的许多企业存在着两类运作问题,一是引进环保的技术设备资金缺乏,就只能随意或偷偷地排放生产中的废水、废气和废渣;二是迫于某种因素,虽然配备了较好的环保设备,但出于运作成本问题,只有在有关部门检查的时候才启用这些设备。

4.有关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

我国的相关部门,制定了许许多多的促进经济发展政策,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这些制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宏观指导性政策,给经济实体以较大的发展空间,促进投资与再投资;二是微观性的约束性政策,凡是涉及人民大众利益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均有必要引导与约束。出于特定的目的,有些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做得很自私,说是自私主要是因为引资只考虑能否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而较少或根本不考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官员出于政绩,明明知道某些投资会严重破坏生态系统,也要大肆引进,在自己荣耀地去往他处后,留下的是千疮百孔的“繁荣”局面,也留下了影响子孙万代的毒瘤。所以说,制度建设也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社会文明的过程,每一名有良知的社会分子都应该以人民大众的利益、社会整体的利益选择自己的行为。

三、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

1.深

入研究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理论是全新的经济领域,既包含传统经济的理论内容,也包含着适应全人类健康发展的全新内容。这个全新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重新考量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二是经济发展对人类幸福指数的相关关系研究;三是新经济实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四是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在循环经济的作用与地位。

2.出

台刺激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政策与制度,这些政策与制度既能约束经济实体的运作,也能保护经济实体的运作,但是,特定的政策鼓励,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推动力。这些政策与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督必须由政府承担,而且其内容必须包含以下两方面:一是获得优惠政策经济实体的资格;二是优惠政策的具体内容及执行标准。

3.强

化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技术研发,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我国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能源等战略性资源短缺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全,水资源危机将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未来生存;而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综合利用率低、生产效率低、能耗高等不合理利用等问题比较严重。生态环境的透支仍很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状况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正在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形成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依赖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的技术研究。

小结:

篇11

1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既要体现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本质,也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这种结果也可以视为是二者有机互动的过程体现。不论是结果体现还是过程体现,都必须借助特定、固定的信息符号,这些特定化、固定化的信息符号之间的内在联系有限体现着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多体现为一种客观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信息网络体系的稳定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否则只能说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不适合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首先要体现现代农业经济的地方特点,也就是区域性,没有区域特点的战略规划必然不会给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推动作用,其次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和背景条件,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和提高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值得一提的是,各地方社会经济环境较为复杂,组成经济环境的各种要素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也具有复杂性,且各种经济环境因素之间又存在复杂关系,这就使得经济环境与现代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多元,只有系统梳理和规整这些复杂多元的内外环境关系,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才能实现科学化与合理化。同时,也要树立动态观点来考察和分析这种复杂多元的内外环境关系,通过考察和分析得出准确有效的环境信息,用于指导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

对于各个地方而言,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由地方经济环境条件的差异所决定,且这种差异又是别的地方所难以模仿的地方,可以说是特质,这种特质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能够给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竞争力,甚至塑造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品牌力。与企业组织相类似,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也拥有固有的资源,按照表现形态可以分为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主要是发展品牌、发展理念、发展历史等,有形资源主要是人财物资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够被量化。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紧密联系,形成有效合力,共同决定现代农业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甚至决定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取向、价值指向和行为方式。

尽管如此,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相互支持的,也有的时候表现为相互妨害、摩擦和冲突。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之间的关系态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对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而言,不论是难以量化的无形资源还是相对有限的有形资源,都会制约和影响现代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必须要抑制各种资源的负向作用以及各种资源之间的负向联系,采取有效措施规避负面影响,保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及其战略规划的制定。具体而言就是,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分析和系统研究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有利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意见建议。尤其是对于领导者而言,这种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这些意见建议很可能是战略规划决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2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践指向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形成可以说是一个动态过程,但将其置于战略管理的理论视野中加以审视,战略规划的是一个静态的阶段或者说是战略思想转化的结果体现。也就是说,战略规划不能够停留在静态层面,必须使其具有一定实践指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战略规划的内在作用。可以将战略规划的实践指向概括为战略实施。在战略管理理论中,战略实施是战略规划实践的过程,也是战略规划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正是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同样,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也是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

篇12

县是一级最基本和最完善的行政区域,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经济总量看,整个国家的GDP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县和县以下的经济活动创造的,绝大多数的人口也是居住在县和县以下地域之内,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地方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或者好的发展思路,才能从总体和长远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次序和相应的政府措施。

1.区域竞争的要求。目前,全国有2052(2001年底)个县级行政单位,每个县都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面临的市场、资金、资源等又是有限的,特别是随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整合,县与县之间的经济竞争必然会加强,这就要求各个县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研究,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竞争战略。一个科学和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确定发展战略,形成特色经济,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长远发展的要求。目前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明确的发展规划,主导或者优势产业的确定没能抓住自己的特色,要么简单地模仿其他县的发展,要么闭门造车,没能将县域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国际和国内大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基本是一届领导一个发展思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盲目性。

3.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前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一些以出口为导向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打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只有制订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排除或避免各种风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扰动。

4.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将由全能政府角色中退出来,凡是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参与;凡是企业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干预;凡是中介机构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包揽。政府的工作应该主要是从战略层面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指导各个层面的经济活动。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应该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规划基础上,重点搞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和扶持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程序

县尽管是一级最基本的行政区域,但县域经济的发展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和就业问题、城市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各个方面。因此,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建立在系统性、综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规划理念基础上,设计规划程序和规划蓝图。

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一是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现状;二是确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三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具体内容的编制;四是监控和跟踪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并且及时调整有关内容。

1.现状分析阶段。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要系统和综合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状态与趋势、实力与潜力、优势与劣势、挑战与机遇等各方面,为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详细提纲和具体内容做好准备。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县在全国或省域范围内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判断;

(2)本县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状况分析;

(3)本县发展的优劣势、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及潜力剖析;

(4)本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实力评估;

(5)本县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

(6)本县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2.目标确定阶段。在对本县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基础上,立足于“现实”和“未来”,按照动态和发展的观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等。

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其准确或者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因此,战略目标的确定要广泛征求内外专家、公众以及地方各级官员的意见,在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可以提出多种方案,供规划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选择和决策。

3.具体内容编制阶段。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构建适合本县经济长远发展目标的产业结构体系,做好各行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问题专题论证,并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思路。最终完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总报告、各行业发展战略分报告、县域重大问题专题论证报告等。

4.监控和调整阶段。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最终是实现所规划的战略目标。因此,要使战略目标变为现实,必须要求总体战略部门、各行业制订出相应的战略实施方案,把战略的基本思路、内容和主要指标体系分解成年度计划或5年计划,并确保各方面年度计划和规划相协调。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当地实施部门、专家和领导要及时发现和反馈规划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调整和解决问题,以保证发展战略在动态中提高和完善。

三、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编制的内容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编制内容涉及多方面,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战略定位、战略优势、机遇与挑战、战略指导思想、战略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产业、战略布局、战略方向、战略措施、战略决策等。

1.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定位是准确确定该县在全国、省、地区中所占据的地位、发挥的作用、承担的功能等。县域经济发展定位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层次性,由大而小层层定位;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拘泥于当地的资源情况,即跳出本县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要进行分类定位,即经济性质定位、社会功能定位、科技文化定位、发展阶段定位等;四是要准确、精炼、全面、通俗。

如笔者对河北省黄骅港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1)东北亚乃至世界知名的能源输出大港;(2)中国东部地区节水型临海产业体系建设示范基地;(3)立足河北,依托京津,服务晋陕蒙等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4)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重点实施区域。

2.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优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经济基础优势、科教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等进行全新审视,分析哪些是绝对优势、哪些是比较优势、哪些具有巨大潜在优势、哪些优势正在丧失或者已经变成了劣势(如表1)。战略优势分析要以动态的、相对的观点来分析,在明确优势的同时也要分析清楚制约因素。

3.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机遇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分析一个县发展的机遇,要立足于该县发展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背景,从国家或大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等各个方面来发现和把握机遇,寻找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机遇越大,挑战也越大。分析挑战重点在于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可能对本县发展带来的压力,如环境问题、三农问题、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等等。如我国的许多县城还处在半工业化阶段和现代化的边缘,这应该说是一种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说明,这些县经济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仍有较大的可塑性。

4.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和指导思想。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是制订县域发展战略时所必须遵循的宏观原则,战略指导思想是制订战略规划必须遵循的各项宏观方针政策等。如我们可以把某县的战略指导思想按照下列思路来确定:即“以对外开放为动力,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依托,以县城为发展中心,推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5.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结构目标、经济运行质量目标等;二是社会发展目标,包括基础设施发展目标、人口发展目标、科技教育发展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社会保障目标等;三是资源环境发展目标,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等。按照时间尺度,每一项具体战略目标又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6.支柱产业的选择与特色经济的培育。支柱产业是指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和主导作用的产业,一般具有技术水平高、规模大、创汇能力和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等特征。支柱产业的选择一般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

支柱产业的选择不仅要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而且还要从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支柱产业的选择要避免与其他县域产业出现同构现象,要实施错位竞争发展战略,构筑起分工明确和联系密切的特色产业群。

如笔者针对河北京唐港特征,提出了京唐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为:一是打造临港工贸型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发展非国有经济,重点培植石油化工、机械、建材、海洋生物和海产品加工为主的综合发展的偏重型加工业;通过河北省唐山市北方中心渔港的建设,带动旅游、商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造临港工贸型的产业结构,实现开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构建外向型经济格局。充分利用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的契机,积极发挥京唐港腹地广阔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嫁接,推进海港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进程。三是建设一流的现代化港口。通过完善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增强港口的辐射功能,把京唐港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港口,真正实现“以港促区”的基本思路。

7.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中,一定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集中投入,集中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如有的县制订了“工业强县”战略,而有的县则制订了“旅游富县”战略,我们可以把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民营化等“四化”战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加以落实。笔者针对黄骅港开发区提出了四大发展战略:即港口牵动战略、大项目拉动战略、物流中心促动战略、外向型带动战略。

8.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模式。战略布局是将战略产业和战略重点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优化配置,通过空间结构的合理化提高区域竞争力。战略布局要根据县的发展布局现状,结合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确定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极核和增长轴线或经济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空间发展结构体系。

篇13

关键词:湖南高职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策略研究极具现实意义。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它是统筹规划、均衡发展的必然举措;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它又是人才储备、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针对湖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在此提出以下几种能够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互动式协调发展策略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分属于不同的领域,要想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在此提出了互动式协调发展策略供大家参考。所谓互动式协调发展策略有以下两个层面上的含义:在第一个层面上,所谓的“互动”是指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在第二个层面上,所谓的“互动”是指高职教育内部和区域经济各自内部的互动。对于前者而言,它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宏观上的互动;对于后者而言,它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之为微观上的互动了。区域经济作为一个实体经济,在湖南省各地也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而区域经济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状则需要发展不平衡的高职教育与之互动。否则,两者之间就无法实现彼此的协调。例如,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和地方产业发展的紧密度还有欠缺目前没有打造出一批与地方产业密切关联的特色专业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发展和武广高速经济带初步形成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快速发展急需与之相符合的人才。[1]在这段引文里,通过其对湖南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发展不协调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并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发现互动性协调发展策略的重要性。因为,在这段引文里,作者描述的不协调现象正是互动性策略所强调的、宏观上的互动性研究的具体内容。互动性策略的另一个内容是微观上,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内部的适应性调整。对于两者的协调而言,可以有两条不同的途径来实现。第一条途径是通过宏观层面上的两者互调来实现;第二条途径是通过高职教育或区域经济内部的相互适应性调整来实现。例如,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它可以调整办学规模、调整课程设置、补充专业来完成。湘南地区包括郴州、衡阳和娄底三市,经济发展居全省中等水平。三市矿产资源存量丰富,娄底的冷水江是著名的锑都,而郴州则是有色金属之乡,加之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各地区既要保持现有的高等职业院校布局还可考虑丰富专业设置,如在娄底市增加矿产加工类专业、在郴州设立旅游类专业等。[2]这也就是说,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职教育的调整都要依托本地所拥有的资源。因此,在分析清楚本地所拥有的资源基础上,高职教育也好,区域经济发展也罢,它们都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实现彼此和谐发展的目的。因此,对于互动性策略而言,辩证的理解尤为重要。互动式协调发展策略的内涵还应该有第三个层面上的分析,即针对特定区域而言,本地的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应该与其它省份或其他地域的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进行互动。也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互动,才又诞生了后边的另一个借鉴与创新策略。所以,在此虽然有提及,但对其第三个层面上的互动不作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二、合作式协调发展策略

合作式协调发展策略是另一个能够促进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策略。对于合作式协调发展策略而言,它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校企合作。高职教育不同于其它形式的教育,因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最为明显。它需要毕业生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特别是后者,它更是高职教育研究者关注的内容之一。因此,以高职教育为中心任务的高职教育院校与在区域经济发展起核心作用的企业之间的合作教学备受研究者的青睐。因为,高职院校与作为区域经济主体的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是最能提升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途径之一。关于这一点,有研究者这样说:综合职业能力是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涵盖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依赖于校企之间搭建的良好平台。[3]因此,校企合作是合作式策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校校合作。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还可以通过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进行解决。在湖南的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之间也存在彼此的差异,而消除这些差异也可以在某种程度缓解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例如,虽然针对张家界而言,虽然它本地缺少相应的、以旅游为核心的职业院校,但在其他各地却还有许多旅游专业很好的职业学院。因此,如果能够实现校与校之间的合作培养,那么对这一矛盾的解决还是非常有利的。

三、补短板式协调发展策略

补短板式的协调发展策略是针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现状中那些突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相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这种补短板式的协调策略主要包括:专业设置的调整、课程教学方式的调整、人才培养途径的改革、以及招生规模的缩减与扩大等;相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区域经济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结构性设计、生态性发展以及供给侧结构改革等具体的途径来完成。补短板式协调发展策略与上边的互动式策略有明显的不同,它主要侧重于从高职教育自身或区域经济发展一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因此,这个策略的运用更侧重于微观上的、某一方面的内部改革。在运用补短板策略的时候,一定要从多维的层面上,对湖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短板”进行详细地分析:首先,高职教育办学规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短板及其表现。例如,办学规模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相互匹配问题。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之所以不能及时就业,在一定程度就是两者不能相互匹配造成。因此,保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无疑是最能保证及时就业的关键所在。但是,对于这样的短板应该辩证地分析,也正是这样的不匹配,才使许多优秀的毕业生优先获取了工作,从而在一定的层面上改变了入学就能毕业的局面。这为提升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无疑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高职教育系统内部的短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在表面上看是两者之间的事情。但这种不协调事实的产生还与高职教育系统内部短板密切相关。例如,专业设置的不合理,院校间的发展不平衡等。特别是后者,院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更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因为,这种不平衡既表现在院校与其所在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上,也表现在院校内部的不平衡上。再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两种表现:第一个层面上,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又可以分为多种多样的表现。例如,区域经济发展总量的不平衡、区域经济在结构上的不平衡,以及区域经济种类的不平衡等。在第二个层面上,这种不平衡是指特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不平衡,它都会在与高职教育相互联系中表现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四、借鉴创新式协调发展策略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存在于各个省份之内,它并非只是湖南省发展现状中的独有现象。因此,可以通过借鉴创作协调策略进行改革现状的实践。在具体的操作中,借鉴创新式策略有以下几点需要关注:第一点,从借鉴的地域上分析,借鉴的对象可以是湖南省内相关经验,也可以是湖南省外的相关经验。这也就是说,凡是可以借鉴的经验,无论是省内还是省外的,都值得研究借鉴。第二点,从借鉴的内容上讲,既可以借鉴省内高职院校之间合作办学的经验,也可以借鉴省外高职院校与企业创作培养人才方式的改革。凡是可以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都可作为相互参考的内容。例如,在广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中,有研究者发现这样的事实:首先,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根据所具备的耗散结构特点,在分析其基础之上,总结和探究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广东省地区经济高效协调发展的外在联系;其次,结合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的作用和特点,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在地区的不同发展,决断的差异性作用等层面,分析和探究区域经济高效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需求。[4]在这段引文里,作者针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提出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相互对照的协调研究。而这正是上边提及的借鉴地域、借鉴内容等方面所分析的关键性内容。第三点,借鉴与创新的关系。由于借鉴地域、借鉴内容的差异,势必会导致这些借鉴的经验不能直接运用本地的协调实践。因此,这就需要研究者、管理者进行有创新式的改革后才能运用于本地的高职教育或区域经济发展之中。第四点,借鉴的效果上分析,不同的借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借鉴效果。对于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与不发达地域的区域经济而言,它们产生的原因是有所不同的。因此,他们改革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策略,一定不会适用于解决其它地区所面对的类似问题。因此,这就需要研究者在借鉴的过程中,创新式地应用。湖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因此,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提出了以上四种可以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供大家参考、指正。

参考文献:

[1][2]汪华丽,田双喜,田艳媚.湖南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探究[J].企业导报,2015(03).

[3]梁珍,顾丹.互动式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6(05).

篇14

1.经济管理概念工作的内涵分析。众所周知:由于当前社会中的经济管理工作,不仅是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有序经济活动与及时运用经济学原理的重要社会体现之一,还是社会经济活动进行一系类调节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除此之外,经济管理还能在宏观上对国家的经济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并且其还能够对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更好的控制、监督、调节以及管理运行工作,从而使得社会经济取得更为深远的发展。经济管理还涉及到了个方面领域知识的利用,如:法律、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其它方面各领域的知识。

2.经济管理工作本质分析。

2.1经济管理工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由于现今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决定了经济管理是一个发展极为客观以及不可逆转的动态发展过程。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经济、知识、科技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决定了经济管理工作不能一直停顿不前的发展自身的经济价值,其不需要跟上经济市场的不断变化,以期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可实践性。第二,经济管理的内容决定了经济管理工作动态发展,无论是经济管理的宏观内容,还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微观内涵,都决定了经济管理工作的内、外部管理都必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而转变。

2.2经济管理工作具有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工作系统。由于经济管理工作所涉及的内容与范围决定了其自身工作运行的系统具备复杂性,各个管理要素之间不仅相互影响,还互相制约,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用来形容当前的经济管理工作再好不过。

2.3当前我国的经济管理工作不仅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还是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经济管理工作的动态性决定了社会经济管理工作不仅需要满足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还需要一个独特的平衡系统,该系统要求经济管理工作势必要不断符合社会中经济的不断变化。因此,本人认为,经济管理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动态性,还要具备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系统性,从而使得其能够在本质上彻底的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运行条件。

二、经济管理在经济中的重要意义探析

据有关调查显示: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收入大幅度上升,除了国家政策的合理调控与广大群众离不开关系之外,还与经济管理工作的调控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笔者对经济管理在经济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适当合理的总结,发现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经济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一些国家政策的辅助经济之外,对经济发展的动态进行不断调整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经济管理。其不仅能够对我国的经济活动中的动态发展工作,做出最为合理的分析,还能更好的调节国民经济社会活动,从而使得我国的经济管理步入正轨,减少了与国际经济发展的“脱轨”情况的发生。

2.我国的经济管理工作不仅使得我国的经济步入了正轨,还科学合理的改变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不会出现市场经济机制构建不健全的情况发生,这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不仅使得市场经济在发展部能更好的分析市场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还使得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众多的制约因素,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而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科学应用,不仅使得我国的各个行业的经济管理者能够更好的规避市场中的风险,还能更好的了解市场的经济的动态变化,从而在本质上彻底的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