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旅游的定义范文

文化旅游的定义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1-29 11:06: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文化旅游的定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文化旅游的定义

篇1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英语;定位;意义 

近年来,我国各地旅游业飞速发展,旅游消费水平逐年提高,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入境游、出境游的不断增加,旅游英语人才更为紧缺,而人才的短缺将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服务于现代化涉外旅游第一线的旅游英语人才,将填补旅游市场的需求空缺,因此,旅游英语专业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 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头脑中原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与目的地的异质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与结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因此,所谓旅游文化实际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和旅游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也已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随着旅游的国际化发展,国家极需具有高素质的旅游人才,而职业教育是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而开设的,长期以来为国家培养大批的人才。 

        二、 旅游文化在旅游英语专业中的定位

旅游文化是旅游英语专业中一门重要课程,但是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不像四年制本科学生在校时间长,所以建议对于职业院校的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可以考虑将旅游文化定位于旅游知识拓宽课的范畴,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实用为目标讲解旅游文化知识。其原因如下: 

(一)旅游文化的本质性

旅游文化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结合,是旅游活动中创造的全新专门的文化,是一门新兴学科,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新生长点。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揭示了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从文化方面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科。而世界各地各国文化包罗万千,几乎很难找到一个文化完全相同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文化知识最好以传授与展现的形式来介绍,以拓宽课的形式来定位。

(二)旅游文化的社会性

旅游促进了科学考察、学术交流和文化来往。科学考察、学术交流、文化来往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交融。一方面,现代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与科技的交流,推动了文化和科技进步的步伐;另一方面,它加深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我国古代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格言。在中外历史上,有许多有作为的诗人、作家、学者,都与旅游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旅游文化的时代性

旅游活动是人类历史渊源久远的一项文化活动,因此旅游文化的积淀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文化是在特定的空间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创造与生长的。在不同的历史社会发展阶段,文化的内容和功能是不同的。文化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性, 可以说,人类时代进化的不同层次,是构成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同时,文化的时代性也是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和融合,也会打破旧的文化传统,形成新的文化类型。所以必须与时俱进,将旅游文化以拓宽课的方式,既灵活的与时代结合,又可以充分体现文化的变化。 

        三、 旅游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意义

职业教育课程是培养人具有特定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一种总体方案。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分支系统,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必定具有教育课程的一般特点,即在性质、功能及总体框架方面,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课程具有共同之处。同时,因职业教育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诸多特殊因素,职业教育课程又会表现出一些独立的个性。相对于本科制四年教育来讲,职业教育时间短,实用性强,积极推进教育与市场的结合,而旅游英语专业是一门以市场为主导,以英语为基础的跨学科专业,非常符合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需掌握丰富的旅游知识而且还应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职业院校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让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英语知识,而且结合语言的应用性将英语应用于实践。然而,经过实践和考察,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几年学习后已经基本上具备了旅游人才的基本素质,能顺利用英语进行交流,但是在实际顶岗实习中却困难重重,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对旅游文化缺乏认识,甚至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对于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必要开设旅游文化课程,并对旅游文化课程进行恰当定位,以保证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学到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知识。目前,旅游文化不仅成为一种新兴的国际旅游时尚,而且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它把旅游活动的综合效益功能和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促进了旅游活动向更高品位发展,带动旅游产业向自然、社会、文化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化。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英语;定位;意义

近年来,我国各地旅游业飞速发展,旅游消费水平逐年提高,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入境游、出境游的不断增加,旅游英语人才更为紧缺,而人才的短缺将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服务于现代化涉外旅游第一线的旅游英语人才,将填补旅游市场的需求空缺,因此,旅游英语专业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 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头脑中原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与目的地的异质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与结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因此,所谓旅游文化实际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和旅游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也已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随着旅游的国际化发展,国家极需具有高素质的旅游人才,而职业教育是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而开设的,长期以来为国家培养大批的人才。

二、 旅游文化在旅游英语专业中的定位

旅游文化是旅游英语专业中一门重要课程,但是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不像四年制本科学生在校时间长,所以建议对于职业院校的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可以考虑将旅游文化定位于旅游知识拓宽课的范畴,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实用为目标讲解旅游文化知识。其原因如下:

(一)旅游文化的本质性

旅游文化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结合,是旅游活动中创造的全新专门的文化,是一门新兴学科,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新生长点。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揭示了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从文化方面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科。而世界各地各国文化包罗万千,几乎很难找到一个文化完全相同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文化知识最好以传授与展现的形式来介绍,以拓宽课的形式来定位。

(二)旅游文化的社会性

旅游促进了科学考察、学术交流和文化来往。科学考察、学术交流、文化来往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交融。一方面,现代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与科技的交流,推动了文化和科技进步的步伐;另一方面,它加深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我国古代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格言。在中外历史上,有许多有作为的诗人、作家、学者,都与旅游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旅游文化的时代性

旅游活动是人类历史渊源久远的一项文化活动,因此旅游文化的积淀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文化是在特定的空间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创造与生长的。在不同的历史社会发展阶段,文化的内容和功能是不同的。文化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性, 可以说,人类时代进化的不同层次,是构成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同时,文化的时代性也是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和融合,也会打破旧的文化传统,形成新的文化类型。所以必须与时俱进,将旅游文化以拓宽课的方式,既灵活的与时代结合,又可以充分体现文化的变化。

三、 旅游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意义

职业教育课程是培养人具有特定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一种总体方案。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分支系统,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必定具有教育课程的一般特点,即在性质、功能及总体框架方面,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课程具有共同之处。同时,因职业教育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诸多特殊因素,职业教育课程又会表现出一些独立的个性。相对于本科制四年教育来讲,职业教育时间短,实用性强,积极推进教育与市场的结合,而旅游英语专业是一门以市场为主导,以英语为基础的跨学科专业,非常符合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需掌握丰富的旅游知识而且还应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职业院校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让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英语知识,而且结合语言的应用性将英语应用于实践。然而,经过实践和考察,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几年学习后已经基本上具备了旅游人才的基本素质,能顺利用英语进行交流,但是在实际顶岗实习中却困难重重,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对旅游文化缺乏认识,甚至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对于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必要开设旅游文化课程,并对旅游文化课程进行恰当定位,以保证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学到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知识。目前,旅游文化不仅成为一种新兴的国际旅游时尚,而且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它把旅游活动的综合效益功能和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促进了旅游活动向更高品位发展,带动旅游产业向自然、社会、文化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化。

参考文献

篇3

作为当前旅游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文化的本质及其特征一直是被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在遵循旅游文化的定义原则对其概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旅游文化的本质,指出旅游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活动,并对旅游文化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括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旅游文化;本质;特征;定义原则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我国当前的旅游经济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促进我国旅游业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步伐,必须将发展旅游文化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去完成,将旅游文化的发展作为保障旅游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为了促进旅游文化的进一步完善,我们应该对旅游文化的定义原则、内涵、本质和特征等重要内容进行深入探索,从而保证其能够健康有序发展。

一、旅游文化的定义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定义旅游文化的首要原则就是整体性原则,它指的是我们在定义旅游文化时,必须立足于旅游文化的整体性,无论在探究、研讨的过程中经过了怎样的分析讨论,在最后进行定义时都不能将其分成若干个部分去进行分别定义,而是要回归、总结到旅游文化的整体上来。[1]此外,如果我们要对旅游文化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时有必要将其分割成主体部分、客体部分和中介部分,仍要遵循整体性的前提,这是保证对旅游文化定义科学性、合理性的重要前提。我们在对旅游文化进行定义时之所以要强调整体性的重要作用,将其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是因为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它所包含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为了避免定义过程中忽视了对这种内在联系的描述,就必须时刻注意遵循整体性原则。在旅游文化的定义过程中,一定要十分重视对整体性地把握,从而保证定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逻辑性原则

定义旅游文化时要遵循逻辑性原则,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以偏概全和以点带面等现象应该避免,定义时的每一步推理、每一次判断都应该时刻注意对逻辑规范的遵循。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旅游文化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中介文化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绝不能简单地用“部分+部分=整体”的逻辑去对其进行定义,更不能将其中单独的一部分或单独的两部分等同于旅游文化。其次,在实际的定义过程中,要注意用基本的逻辑规范去约束所使用的语言表述,类似于“旅游文化就是……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和”之类的存在一定逻辑错误的表述是一定不能出现在最重的定义中的,这要求我们在定义旅游文化时要首先搞清楚基本的逻辑方法和逻辑思维,并在定义过程中严格遵守。

(三)对象性原则

在定义旅游文化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对象性原则,这也就是说,研究视角应该是由所研究的对象来决定的,而绝不能是由研究视角来决定研究对象。我们要下的定义是旅游文化,在这里定义对象已经十分明确,就是旅游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几种完全不同的方法、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定义旅游文化,但是无论视角如何变化,方法如何不同,定义的对象都始终是旅游文化。在定义旅游文化时之所以要遵循对象性原则,是为了更好地探究旅游文化的本质,并对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旅游文化的内涵与本质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作为旅游文化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旅游文化的内涵是研究旅游文化的基础所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相关学者对旅游文化内涵的认识还存在许多纷争和不同的看法。但是当前学术界对于旅游文化内涵的共同认识是:旅游文化是一种文化,它是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并在旅游活动中进行整合。[2]

(二)旅游文化的本质

旅游文化本质是一种人类文化,是伴随着人类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融合和发展的一种文化活动,从这一角度来说旅游文化的本质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因为是在具体的旅游活动中产生的,所以旅游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原生性旅游文化,也就是说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伴随着我们人类的旅游活动而产生的,如果没有人类的旅游活动,也就不会产生所谓的旅游文化,人类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是旅游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重要基础;第二,作为旅游文化过程中被整合的一种文化,旅游文化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非原生性旅游文化,在人类旅游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旅游者和旅游业者逐渐将其整合到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活动中去,从而形成;第三,旅游文化中既有静态的文化现象,也有动态的文化活动,它是一种将二者进行统一的文化,也就是说,旅游文化既可以指旅游文化活动,也可以指旅游文化现象;第四,文化本身就是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产物,而旅游文化当然也不例外,它也是物质外显和精神内涵的统一,在物质方面旅游文化主要包括服饰、饮食、园林、建筑等客观有形的存在,在精神方面则包括审美追求、思维方式等无形的事物;第五,创新是文化的本质,因此旅游文化绝不是将旅游和文化简单相加后得出的产物,更不是种种不同文化的杂糅,实际上它是旅游活动和文化相互交融后产生的一种过渡性文化,是全新的文化形态。

三、旅游文化的特征

(一)双向扩散性

旅游文化的第一个特征是双向扩散性。作为一种移动的传播文化,旅游主体的运动往往会带动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进行不断的扩散和飘移,在这一过程中,旅游主体身上所带的客源地文化、民族文化和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价值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等都会被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扩散和传播到目的地,从而对目的地文化形成冲击和影响。而与此同时,旅游主体也会受到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吸引和反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容忍甚至接受目的地文化,从而反叛和背离自己原有的客源地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主体在从旅游目的地返回自己的客源地之后,目的地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带入到了客源地之中,并对客源地的旅游文化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旅游文化的双向扩散性。这种看似平等的双向扩散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平等,因为从较长一段时间来看,目的地文化所受到的旅游主体文化的冲击往往较为严重,甚至其传统文化会被彻底瓦解,而旅游主体和客源地文化所受到的影响则远远没有这么严重。

(二)民族性

民族性也是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旅游文化的表象和内涵往往会因为民族的不同而存在比较明显的民族差异,以旅游性格(指旅游主体的旅游性格)为例,内敛稳健是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性格特征,而西方旅游者则多表现为热爱冒险、开朗外向;对于中国人来说,内心体现在旅游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而西方游客多重视外在观察;道德塑造功能在中国人眼里是旅游的重要目的,而西方人多重视旅游的求知价值。这种明显存在的旅游文化的民族差异使得旅游目的地的美景和风土人情对旅游主体具有十分强烈的吸引力,感受异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成为广大旅游客的精神向往。并且在旅游过程中旅游文化的民族差异让不同民族各具风格和特色的民族风情得以被展示,成为吸引游客的魅力所在。

(三)地域性

地域性是旅游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作为旅游产生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地域文化的差异也成为旅游文化存在地域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旅游文化的地域性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首先,我们可以从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的差异看到,无论是东北还是华北、西北,无论是华东还是华中、华南,地域上的特征都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种地域上的差异往往具有十分显著的文化韵味和文化魅力,吸引着广大游客纷至沓来;其次,旅游动机的差异也是印证旅游文化存在地域性的有力证据,经济发达地区的广大游客出于对原始风貌和原始生存状态的向往,往往会选择去欠发达地区旅游,而欠发达地区的广大游客则始终憧憬着大都市的繁华,从而希望去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旅游;最后,我们还可以从不同地域在文化传统上存在的差异中看到旅游文化存在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文化在其旅游文化中都会有不同的体现和表达,为了和其他文化形成显著区别,不同地区会利用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形成吸引游客法宝。

(四)阶层性

从旅游主体的角度出发,旅游文化实际上是带有一定的阶级性的,这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3]通常来说,相对上层的旅游者往往矜持、端庄、大方、优雅,中层社会的广大游客大多情况下是自信、敢于冒险的,而下层社会的游客则多是怯懦保守的。这也就说明,在实际的旅游活动中,随着旅游者的身份越靠近下层社会,他们对于旅游实用价值的重视程度便会越来越强,反之则越来越重视观赏价值。

(五)大众性

大众性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特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基本生活需求之一,现代旅游已经越来越向大众旅游靠拢,旅游文化也更加成为一种大众文化。这并不是说旅游文化越来越好曾宪底层次和低俗化,也不是说原本为少数社会精英和上层社会人们所拥有的雅文化已经被旅游文化所摒弃,而是说旅游文化已经逐渐成为雅俗共赏的大众性文化,这是旅游文化与时俱进的结果,也是旅游文化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

四、结语

在当前旅游经济发展遭遇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旅游文化的重要作用已经开始凸显,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对旅游文化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中国的旅游业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使得文化成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者:桑翠红 单位: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何丽芳.试论乡村旅游原生态文化的本质特征[J].商业时代,2012(12):87-88.

篇4

[关键词]旅游;定义;本质;现象学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1―0086―0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研究的领域也大为拓展,与旅游相关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层出不穷,但随着旅游学科大厦的不断增高和加宽,旅游学科的基础日益显得脆弱和不堪重负。目前我们使用的旅游定义和概念基本上来源于20世纪中后期,而进入21世纪后,旅游实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目前许多教科书在采用的旅游定义中大多有“不以赚钱或工作为目的”的内容,但在旅游分类中,又将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作为新的旅游形式列在其中;此外,一方面我们在定义中将旅游的出行时间(通常是24小时以上)和活动半径(各国对此标准不一)做出适当的规定,但在实际的研究中却很少受此限制,在许多旅游的教材、论文和专著中充斥着这类无法自圆其说、自相矛盾的说法。旅游是旅游学科中最基础的概念,是研究的起点,也是最直接的研究对象,连这些最基础的问题都充满着悖论,大大制约着旅游学科的深化研究和多学科研究。要将旅游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使之成为一门科学,必须从其基础抓起,根深才能叶茂。

德国哲学家康德将科学定义为陈述系统,他对什么是科学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

1.科学是陈述系统

2.科学是正确的陈述系统

3.科学中真实的陈述必须得到证明

旅游学科研究要走向成熟,必须建立起一整套陈述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有基本假定、概念、术语、特定现象、命题、解释、理论、检验方法、方法论和价值观念等。旅游学的研究视角可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大类,前者主要研究“应然问题”,也就是应当该如何的问题,这类研究主要是属于应用旅游学的范畴;而后者主要是研究“实然问题”,也就是在现实生活实际是如何的问题,即描述、解释和揭示一些旅游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

旅游学能否独立存在,还取决于能否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该体系的基础是定义和术语,核心就是定律。定义和术语是表明这一学科对于特定研究对象的概念所作的科学的界定。而对人文科学研究而言,定律(Law)是指仅限于经验世界的规律,它允许“反例”存在,反例出现通常不会让我们放弃现有的定律,除非这反例足够强烈以致我们开始怀疑定律的可信度和有用性,这就导致了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1962)说过的“范式转移”或“科学革命”。本文着重讨论旅游学科中最为基础的定义和概念,这就是――什么是旅游?

在日常语境下,旅行与旅游经常是被作为同义词混用的。但在旅游学科研究中,一般还是将旅行和旅游区分开的,旅行只是简单地指人的空间位置的暂时移动,而旅游的含义要复杂得多。正如法国社会学家E.迪尔凯姆(E.Durkheim,旧译涂尔干1858―1917)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中所说的“由于通俗概念的形成是很粗糙的,所以,它们自然不可能与由于必要而创造的科学概念完全一致”。英国学者约翰・特赖布(John Tribe,1997)认为,“旅游一词是有问题的,因为它是在日常话语中被普遍使用的,正因为如此,这一名词是经常被随意地和不准确使用,也因此包含了诸多的含义”。习惯上,我们将古代的帝王巡游、骑士冒险、信徒朝圣、居民迁徙、航海贸易、文人游学等都称为旅行,而旅游的出现则在19世纪以后,旅行接待业已渐成气候,开始出现近代旅游的萌芽。这也可以从旅行与旅游两个英语单词的词源上得到印证,旅行的英文是travel,一般认为,travel一词来源于古法语词travallier,这个词的词根(travail)的意思是“辛苦的劳动”,这反映出中世纪旅行的艰辛。尽管朝觐旅游以宗教目的为主,但也带有社会和娱乐内涵。17世纪英国出现了“大旅游”(grand tour),tour一词是从古法语tourner转化而来,字面意思已不仅仅指旅行(“空间位置的移动”)了,而是包含了整个游程和线路。而今天使用的旅游一词,英文是tourist和tourism,法国学者罗贝尔・朗加尔(Robea Lanquar,)认为,tourist一词大约是1800年在英国出现的,专指英国去欧洲大陆的旅行者。1811年,tourism一词首先出现在《牛津词典》中,释义为以消遣为动机的旅游理论与实践。这也就是说tourism一词不仅指旅游业,也有旅游学的意思;旅游一词在德语中是fremdenverkehr,是由fremden(外来者)与verkehr(交往)两个词汇组合而成。可以看出早期的德国学者将旅游看作是一种人际交往;旅游在日文中使用的是“观光”一词,关于该词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取自中国古代《易经》中“观国之光”以及《左传》中“观光上国”;另一种说法是从英语sight-seeing一词直译而来的,但目前我国习惯将sight-seeing译成游览。我国的台湾地区至今沿用观光一词。说明日本学者将旅游看成是游客个人的游览观赏活动。仅从这些词义上看,就可发现旅游一词在国际上是多义性的,它之所以难以界定,部分原因就是由于它用“旅游”一个词概括了涉及地理、经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和心理学等学科和众多概念,而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概念结构体系,不同概念体系的研究视角和强调重点都各不相同,因此出现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旅游的诸多“官方”定义(如世界旅游组织、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的国际论坛所用的定义)之间也存在矛盾之处,而公众对旅游者和旅游活动的构成的看法也存在很大差异。旅游、旅游者和旅游业虽然从字面上来讲,较容易区分,但在实际使用时,经常被混淆。因此,旅游一词是多义的和模糊的。

二、国际上流行的对于旅游的定义

据美国旅行资料中心(U.S.Travel Data Center)20世纪70年代初对收集到的80种研究报告统计,对于旅游及旅游者的相关定义就达43种之多(Cook,1975)。目前国际旅游学界对于旅游仍无统一的定义,较为流行和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

1.奥地利学者施拉德(H.V.Schllard,1910)认为,旅游是外国或外地人口进入非定居地并在其逗留和移动所引起的经济活动的总和。

2.德国学者莫根罗特(W.Morgenmth,1927)的旅游定义是,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需求,或个人的各种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 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3.德国学者鲍尔曼(A.Bormann,1931)认为,不管是基于休养、游览、商务、职业的目的,还是特殊活动或其他目的,只要是暂时离开居住地的旅行活动,都称作旅游。

4.英国经济学家奥格尔维(F.W.Ogilvie,1933)的旅游定义是,离家外出不超过一年,在外逗留期间进行的消费,且所用的支出并非是从旅游地赚取的。

5.德国学者格吕克斯曼(R.Glüeksmann,1935)认为,旅游是在旅居地短时间旅居的外来者与当地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旅游是一种与人际关系和人类交流相联系的社会现象。

6.瑞士学者亨齐克和克拉普夫(W.Hunziker & K.Krapf,1942)认为,旅游是非定居的旅行和短暂停留而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种旅行和逗留不会导致长期居住或从事任何赚钱活动。1970年代这一定义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IASET)采纳,故又称为“艾斯特”定义。

7.设在摩纳哥蒙特卡罗的国际旅游学会(IAT,1951)对于旅游的定义是,人们为实现某种旅行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是为满足游客某些需要而予以实现的途径……在此意义上,旅游与旅行的区别事实上在于,旅游者一方面可以自由选择旅游目标,另一方面,他的消遣愿望可以得到满足。

8.日本学者田中喜一(1950)对于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基于自由的动机而离开原居住地作旅行活动,并于逗留期间,获得愉快的消费生活。

9.1950年代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VUEBA)旅游研究所对旅游下的定义是,旅游可以理解成是暂时在异地的人的闲暇时间活动,主要是出于修身养性;其次是获取教益、增长知识和扩大交际;再次是参加各种各样的有组织的活动,以及改变与此相关利益方的关系和作用。

10.1963年在罗马举行的联合国旅行和旅游会议首次通过国际旅游者的定义,即旅游者是到一个国家逗留至少24小时的游客,其目的是为了休闲或商务。从中也可窥见隐含的旅游概念。

11.美国旅行商协会(ASTA,1964)对于旅游的定义非常简短和实用,即旅游就是个人或公司在国内或国外从事旅行和游览的活动。

12.法国文化学者让・梅特森(1966)认为,旅游是一种消遣活动,它包括旅行或在离开定居地点较远的地方逗留。其目的在于消遣、休息或为了丰富他的经历和文化教养。

13.英国旅游学会(ITB,1976)给旅游下的定义是,人们前往他们惯常居住和工作之外的地方的暂时而短期的活动,包括各种目的不同的活动,以及一日游或参观游览活动。

14.美国文化人类学者贾法利(J.Jafari,1977)认为,旅游是离开常住地的游人、满足游人需要的产业,以及游人、产业和旅游地三者的社会交换给旅游地带来综合影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15.美国参议院“国家政策研究会”(1978)对于旅游的定义是,人们出于日常工作以外的任何原因,离开其居家所在的社区,到某个或某些地方旅行的行动和活动。该定义中的旅游也包括商务旅游。

16.英国旅游局(BTA)前执行局长里考瑞什(L.J.Lickorish,1980)将旅游定义为,是人的运动,是市场的运动而非一项产业的运动,总之,是流动人口对接待地区及其居民的影响。

17.英国学者伯卡特和梅特利克(A.J.Burkart & S.Medlik,1981)将旅游定义为,除为了进行有偿工作以外的任何原因而离开正常居住地作短期外出访问(或离开家短期逗留别处)的现象。

18.澳大利亚地理学者利珀(N.Leiper,1981)将旅游定义为,是一个与五种因素互相作用的开放系统,这五种因素为环境、人文、旅游者、地理(客源区、交通路线和目的地)以及产业。这五种因素又与自然、技术、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基于休闲和离家暂居至少一晚以上旅游者是系统中的动力因素。

19.1981年“艾斯特”(AISET)和旅游社团(Tourism Society)在英国加的夫召开的国际休闲一康乐一旅游大会上将旅游定义为,在家庭环境之外偶尔选择和从事的特定活动,可以包括或不包括离家不过夜的逗留。

20.美国学者马西森和沃尔(A.Mathieson & G.Wall,1982)认为,旅游包括人们离开惯常的工作和居住环境去往其他目的地的移动、人们在目的地所进行的所有活动以及能满足他们这些需求的设施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21.日本学者铃木忠义(1984)对旅游下的定义是,旅游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定义是:(1)人们离开日常生活圈;(2)预定再次回来;(3)并非以营利为目的;欣赏自然风物。广义的定义是:由这种行为而产生的社会现象的总和。

22.美国旅游学者伦德伯格(D.E.Lundlberg,1985)的旅游定义是,人们除上下班工作通勤以外的任何目的,离开他们常住地社区前往异地所进行的行动和活动。

23.世界旅游组织(WTO,1991)的旅游定义是,一个人旅行到一个其惯常居住环境以外的地方并逗留不超过一定限度的时间的活动,这种旅行的主要目的是在到访地从事某种不获得报酬的活动。

24.英国旅游文化学者(现在新西兰怀卡托大学任教)克里斯・瑞安(C.Ryan,1991)将旅游(toufism)定义为一门学问,即关于为那些离开家逗留而引起的接待及支持的需求和供给以及相关的消费组合模式、收入创造、就业方面的研究。

25.英国学者克里斯・库珀(C.Cooper,1993)将旅游分为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别予以定义。从需求的角度来定义的话,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自己惯常居住的环境、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从供给的角度来定义的话,旅游即为旅游业,也就是为满足旅游者需求和愿望的所有的企业、组织机构和设施构成的行业。

26.美国学者查德威克(R.Chadwick,1994)认为,旅游包含以下三个主要的概念:人的移动、某个经济或产业部门,以及一个由人际关系、人的需求和满足人的需求而提供的服务这三个方面互相影响因素组成的巨大系统。

27.英国学者约翰・特赖布(John Tribe,1997)认为,旅游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参与的活动,这一活动存在的最低必要特征包括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旅行,从事这一旅行活动的一个特定的动机集合(排除上下班通勤)以及从事在目的地的活动。

28.英国地理学者斯蒂芬・威廉斯(Stephen W.Williams,1998)认为,旅游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是离开惯常居住地,在目的地做短暂停留的行为本身还包括这类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以及满足旅 游需求的设施和服务。

29.加拿大生态旅游学者芬内尔(D.A.Fennel,1999)对于旅游所做的定义是,旅游是一个互相关联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旅游者和为旅游者提供的相关服务(设施、景点、交通和住宿)。

30.美国旅游学者戈尔德耐和里奇(C.R.Goeldner & J.R.Brent Ritchie,2005)将旅游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和访客过程中,由游客、旅游企业、当地政府、当地居民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

上述30种定义分别选自目前西方各国最流行的旅游教科书、政府智囊机构的专业报告、世界旅游组织官方文件、行业协会、国际性旅游学术团体的研究成果等,这些定义较全面地反映出国际旅游学术界对于旅游内涵认识的概貌和演化过程。第1种定义是目前所能收集到的最早的旅游定义,这一定义对于旅游的认识仅限于它的经济属性。在旅游研究方面,“二战”前德国(或更确切地说是德语国家)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上面引用的诸定义中,1940年前6个定义中5个是讲德语的学者给出的,尤其是亨齐克和克拉普夫的定义,被“艾斯特”采纳。“二战”以后,随着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英语成为全球通用性语言,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成为国际旅游研究的中心。在后24个定义中,除3个无法区分国别的国际性组织机构的定义外,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英语国家的定义占到17个之多。由于战后世界经济的复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通工具的改进,大众旅游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旅游的经济效益受到世人关注。但随之而来的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在文化观念上的冲突,旅游开发与资源和环境保护上的利益冲突等负面的社会和环境影响也随着旅游者的大批到来而日益加剧。甚至,有的目的地视旅游为“文化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入侵(C.Wackerman,1998),由此,近代许多学者在旅游研究中将客源地和目的地视作一个完整的系统,由单纯研究经济现象拓展到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多个领域。

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国际上关于旅游的定义分成学术定义和工作定义两大类:即概念性或学术性定义和技术性或操作性定义(主要是出于统计工作的需要);还可以分为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两大类:即宏观地将旅游看成是一种因人际交往而产生的社会现象(由此引发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和微观地将旅游看成是一种纯个人的一种休闲方式或一项经济产业。事实上,旅游本身就具有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等多种属性。正如斯蒂芬・史密斯(S.Smith,2000)所说,旅游一词的概念是多义的,如何对旅游下定义,取决于学者研究的需要和研究的角度。这就是说,旅游定义还取决于下定义学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目的,这也是一种研究者的“路径依赖”。由于这些学者的路径依赖不同,对于旅游的定义见仁见智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相比之下,对于旅游定义中的核心概念――游客(过夜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容易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

从上述30种定义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旅游概念的几个本质特征:

1.旅游是人的空间位置的移动(与一般货物贸易物的移动有很大不同),这种移动是暂时的,这是旅游消费区别于其他消费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

2.旅游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动机,但我们一般认为旅游的动机与游憩(或康乐)有关,当然也可能包括了商务、教育、健康或宗教等因素,这一切构成了旅游的基础;

3.旅游活动需要一定的交通基础设施、住宿、营销系统、游憩(或康乐)和景区服务的支持,这一切构成了旅游产业的基础;

4.旅游不仅仅是游客个人的一种休闲和游憩(或康乐)的消费方式。从空间上看,旅游不仅仅是客源地向目的地单向的人员流动,而是由客源地、通道和目的地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5.旅游整体的空间系统,不仅是一个经济系统,更是一个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这是旅游目的地系统存在的理论基础。

三、结论:对于旅游本质的认识

由于旅游一词所含的多义性,因此对其研究应属于逻辑结构、语义分析、事实验证等实证范畴。对于旅游本质的认识,从本体论上看,旅游现象应该是具有因果规律性,即具有因果一致性的内在联系。我们对旅游现象进行实证研究是建立在对现象的观察基础之上的,如果被研究的对象本身不具有因果规律性,则研究本身也就无法通过观察与描述找到符合因果规律的结论。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看,关于旅游是什么和什么是旅游这两个问题不是等价的,前者揭示的是旅游的本质,后者只是对某一属性的判定,前者是运用演绎法,即从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可以推导到其存在的思维过程,而后者是采用归纳法,即从个别事例出发,从一系列特定事实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和规律的过程。现在我们见到的大多数旅游定义(更确切地说是概念)往往是后者,因此,存在着不完全归纳的问题,利用枚举和罗列现象来说明什么是旅游,例如从动机和目的上来解释,无论旅游“主要是出于修身养性;其次是获取教益、增长知识和扩大交际”(见上述引用定义9),还是“消遣、休息或为了丰富他的经历和文化教养”(见上述引用定义12),都是无法穷尽所有旅游类型的,从而其概念的外延是不周延的。因此,这无助于对旅游本质的认识。

如果我们借鉴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的一个核心方法,“现象学悬置(也有译为悬搁)”(也就是“现象学还原”或“先验还原”)将旅游现象中那些无关紧要的要素“悬置”起来,以上所列举的有些要素如“休息、获取教益、扩大交际”等都不是旅游定义所必需的,并不是旅游的本质,如有些探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体力消耗很大,并不是一种休息;有些人孤独地在无人区跋涉,并不是为了扩大人际交往,而是为了挑战自我等。总之,所有列举的这些单项动机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一些“反例”(定义与定律不同,定义出现“反例”说明并未找出旅游现象中最本质的、规定性的特征)。因此,要认清旅游的本质,就必须从哲学的角度阐述。

篇5

宗教旅游与宗教文化体验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宗教旅游对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当宗教圣地被赋予旅游功能时,它不仅是宗教、文化的殿堂,而且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经济单位’。

一、宗教旅游的内涵

费尔巴哈在其《宗教之本质》一书中,开篇名义地指出:“依赖感乃是宗教的根源。”宗教给予人们希望,并丰富其精神生活。按照更为强调宗教活动还是更为强调旅游活动标准,将现有宗教旅游的定义划分为宗教性、旅游性、综合性三大类型。

(一)宗教性定义

宗教性定义认为宗教旅游主要是以宗教信徒为主,因其宗教目的或动机而从事的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旅游活动。

(二)旅游性定义

旅游性定义强调以非宗教信徒为主体,注重经济效益,同时认为宗教旅游主要表现为由非宗教信徒围绕宗教旅游资源开展的修学、观等活动,虽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以文化性、娱乐性为主导。

(三)综合性定义

综合性定义则兼顾宗教信徒和非信徒为主体,无论是出于宗教目的或是个人兴趣,以观赏宗教艺术、圣迹或体验宗教及其文化内涵等的旅游活动都属于宗教旅游范畴。综合性定义是对宗教性定义和旅游性定义的调和与融适,笔者文中的“宗教旅游”则以综合性定义解释。

二、发展澳门宗教旅游的缘由

(一)澳门汇聚中西宗教文化

澳门是最早的天主教东亚传教中心, 被誉为“上帝圣名之城”。如今,圣堡罗教堂遗迹仍被誉为澳门的象征。西方传教士来到澳门, 影响着整个澳门的社会生活。越来越多的内地居民不断到澳门做礼拜或洗礼。中西方文化汇聚有其深厚的宗教渊源。

(二)宗教是澳门风俗文化的主要部分

宗教与人文发展紧密相关, 澳门的宗教已然成为孕育传统、保存文化的依托, 同时也成为其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澳门汇集中西宗教文化,其宗教名胜是澳门旅游资源的主要部分,寺观园林建筑、绘画书法、神像雕塑等文化景观成为澳门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支撑。

(三)澳门具有丰富的宗教人文景观

澳门的宗教人文景观, 见证了当地历史沧桑,成为澳门文化旅游的主要资源。作为观光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的宗教旅游, 澳门的寺观庙堂,具有丰富的观赏性,成为当时建筑的典范,同时也为现代澳门旅游市场带来经济效应及社会效应。

三、澳门宗教旅游的发展路径

(一)出家+宗教旅游

近年来,有偿体验寺庙生活成为一种潮流。旅游者为寻求心灵宁静、剔除内心杂念、缓解生活压力而选择寺院出家度假。宗教旅游是一种源于心理深处的推动力而促成的,旅游者可以通过宗教旅游获得心灵上的释放和满足,整个过程中的体验色彩非常鲜明。澳门可以借鉴宗教出家旅行的做法,在坐落路环岛的迭石塘山上,占地近7000平方米,澳门迄今规模最大的庙宇天后宫来运作这个“出家项目”,缘于澳门丰富的宗教资源和出境游的异常体验,相信会有许多人纷至沓来的报名。

(二)义工+宗教旅游

借鉴“常青义教”项目,以调动退休教师资源下乡的社会创新方法使贫困地区的学校与城市共享优秀教育资源,实现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等为根本目标。澳门可以借鉴这个项目运作的模式,以宗教或者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等非盈利组织的名义开发一些项目,这些项目是澳门急需人才的,通过招聘一些澳门急需岗位上的义工来帮助澳门弥补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当然其中也要给这些义工或志愿者适当的生活补助。

(三)婚庆+宗教旅游

在教堂举行与众不同的婚礼是年轻人所期盼的,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结婚只有一次,都想办得隆重、高端和令人难以忘怀,澳门有那么多相对来说比较有名的教堂,比如主教座堂、圣老楞佐教堂、圣母玫瑰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圣安多尼教堂,还有一些其它教堂也可以做适合那些婚礼举办规模不大的基督教宣讲教堂等。在教堂举办婚礼也可以成为游客来澳门旅游时的观赏点,让游客带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去感知到澳门人是怎么样在教堂举行婚礼的,成为一个不错的吸引物。

(四)心理+宗教旅游

心理旅游指的是暂时离开快节奏的生活,和一个亦师亦友的心理医生一同出发,在大自然中敞开心扉,面对山水说心事,并在旅途中接受心理医生的疏导。其心理学内核其实就是展开社交训练,其最大的作用就是教人学会休息,学会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寻找自由呼吸的天地,从而更好地解决生活中脑力疲惫和心理烦累的问题。澳门可以借助其独特的宗教优势,把宗教和心理旅游结合起来,可以设计“禅宗心理旅游”,让一些心理亚健康的人通过宗教旅游给予其心理按摩从而矫正自己的心理,回归到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