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8 14:46: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传媒行业就业形势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新闻学院;就业指导模式;全程化;多维度
随着传统媒体就业空间的饱和,新媒体技术的变革浪潮的冲击,高校新闻学院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当下高校新闻学院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如何有效促进高校新闻学院毕业生就业?如何改进高校新闻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如何开辟一条符合实际要求的高校新闻学院就业工作新途径?成为摆在高校新闻学院面前的一道道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最根本的就是要探索一种既符合新闻学科特点和媒体用人需求,又契合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就业指导新模式。
一、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理论基础
“模式”在英文中用Model表示,有可以表达“典型”、“范例”、“模型”等不同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对“模式”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做的标准样式。结合这一释义,本文将就业指导模式定义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标准或可参照样式,主要指就业指导工作可参照的形式和内容。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先后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就业指导模式的设想。
何建娥对“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内涵和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余国宇和李金进也认为,我国需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与高校校情的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模式。”虽然表述方式存在一定差异,但以上学者均认同就业指导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长期、系统性的有步骤的推进。他们讲就业指导分为多个阶段:认识、制定目标阶段、准备、提高能力阶段和冲刺、实践运用阶段,在不同的阶段要对学生开展不同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应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和职业需要,有选择、有侧重地展开。
刘治军和迟涛是“网络化就业指导模式”的主要倡导者,刘治军认为:“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建立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市场,合理配置高校毕业生这一宝贵的人力资源,激发用人单位吸引人才、珍惜人才的积极性,增强毕业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他提出,应通过建设丰富的信息网络系统和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处理系统和整合网络资源,实现信息共享等四个方面来创设优质的网络系统,以实现就业指导网络化。迟涛也认为“网络化就业指导方式可以更有效、更快捷地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
除此以外,张伟远、孙震瀚、柳君芳、陈红梅、殷革兰等先后介绍了欧洲、北美和日本的就业指导模式。但这些研究尚停留在引入概念和比较研究的阶段,没有真正形成符合中国就业形势特点的就业指导模式。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学者对就业指导模式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起具体的理念、内容、方法尚处于形成中,关于就业指导理论的探讨较多。而真正深入实践的探索较少。因此,如何通过实践研究探索一种符合中国就业形势和中国高校校情的就业指导模式势在必行。
二、高校新闻学院就业指导模式现状
在传统媒体就业市场饱和和高校新闻学院毕业生人数增多的双重压力下,高校新闻学院就业指导工作近几年面临严峻的形式。据调查了解,目前国内高校多数新闻学院就业指导工作是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专题讲座、组织洽谈会、推荐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等途径展开,就业指导内容涉及思想教育、政策指导、信息指导、技巧指导等方面。虽然就业指导形式多样,但缺乏系统新和整体性,往往临近毕业才仓促进行,在高校新闻学院教育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缺乏规范化和制度化。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就业指导模式化没有得到普遍重视
新闻学科是人文社会学科里的新兴学科,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一直是文科中就业率较高的学科。学生毕业可以去报纸、杂志、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工作,就业门路较宽泛,学生的优越感较强,对职业发展的期望较高,而高校新闻学院也长期抱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心态看待学生就业工作。大多数新闻学院就业指导工作仅停留于就业信息搜集、对接和的层面,没有投入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期性建设,就业工作的整体建构缺乏宏观规划,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形成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模式。
(二)就业指导模式内容单一
大部分高校新闻学院直到临近毕业才开始就业指导工作,多采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者开展就业指导讲座的方式对新闻学院毕业生在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予以集中讲解,而就业指导的内容多为就业形势分析、就业信息提供、就业经验分享。而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对薄弱。
(三)就业指导模式的运营机制僵化
目前高校新闻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多由辅导员或学工组负责,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而任课教师则不参与或较少参与就业指导工作。这种管理机制没有将用人单位需求与课堂授课相结合,亦没有将高校新闻学院的社会资源与学生就业工作相结合,不仅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而且不利于新闻学院学生利用本源资源拓宽就业渠道。
三、华中大新闻学院就业指导模式特点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华中大新闻学院就业指导模式是全程化的,贯穿于大学本科教育的每个阶段,形式丰富,内容全面,落实严格,具有针对性,并取得了较好的就业指导效果。通过对以上调查表征的归纳总结,结合笔者与华中大新闻学院分管就业工作辅导员的访谈情况,现将华中大新闻学院就业指导模式的特点整合如下。
(一)秉承“全员育人”理念,就业工作全员共管
华中大新闻学院坚持“全员育人”理念,全院上下高度关注就业形势,院系会议上多次强调就业工作,就业辅导员定期整理就业情况向学院领导和老师汇报;学院专门成立由院长、党总支副书记、各院系主任、各年级辅导员轮流值班的就业指导办公室,为学生提供规划和帮助;学院还在大三大四设立学业导师,针对学生就业需求提供指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育人”。
在学院领导带领下,全院上下高度关注就业形势,充分发掘各行业优秀就业资源,联系相关对口单位来学院进行专场招聘。贵阳日报传媒集团、湖南经视、荆州电视台、西江日报社等新闻单位纷纷来学院开展招聘活动,吸纳优秀毕业生资源。同时,学院教师动用自身社会资源,介绍怀抱新闻理想、具备较高新闻素养的学子进入高层次媒体实习,争取得到就业机会。
为了更详细了解行业动态,以及掌握兄弟院校新闻学院学生的就业动态、职业教育方式方法,以便更好的指导与服务学生的就业,新闻学院各专业抽调老师分赴不同高校调研就业情况,学习就业经验,学工组专程赴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习交流。
(二)坚持长线就业指导,开展全覆盖就业教育
华中大新闻学院历来注重长线就业指导和教育,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学院从入校即开始对低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各专业的资深教师与新生座谈,进行专业介绍与学习指导;各专业的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担任班主任,与学生多渠道交流,进行专业指导;年级辅导员深入学生,针对专业就业问题答疑解惑;安排高年级的学生通过见面会、专项交流会、团队实践和学院活动等进行职业教育。同时,学院为高年级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和实习指导老师,根据高年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需要开展全方位的实践与就业指导。此外,学院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倡导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实习不间断,鼓励大一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实践,督促大二学生进行专业小实践,要求大三学生完成专业大实习,组织大四学生进行就业实践,并及时召开实习就业交流会,分享心得体会,对实习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坚持长线就业指导和教育。
其次,校内校外多方合力进行职业教育。在专业教师进行教育之外,学院还聘请杰出校友担任学生的业界导师,满足学生对业界的求知欲望,并解决学生的实习需求;邀请知名媒体和传媒人为学生带来新闻业界的新鲜资讯和行业要求,聘请国内各大媒体负责人为兼职教授,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安排业界与学生的对接,如组织学生“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媒体行”、安排学生赴人民网参观学习等。另外,新闻学院整合校内媒体资源,与校宣传部鉴定合作框架协议,新闻学生全面参与校内各大媒体日常运作并成为运行主力,活跃在校电视台、校报、校广播台、华中大新闻网等校园媒体中。
再次,学院积极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技能教育,学工组举行新闻行业动态分析报告会,在全院范围内通报往届毕业生在全国各地的就业情况以及当前新闻行业的就业趋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摆正心态,制定适合自身的职业规划。同时学院综合利用资源,着重在大三搭建高层次实习平台,以期通过学生努力变实习平台为就业平台。
(三)建设高端实践平台,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华中大新闻学院把握校内校外两个方向,结合就业、创新两个需求,积极进行专业实践平台建设,使实习、就业基地不断扩大。在全员教育的合力作用下,新闻学院的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学院领导重视下,在校友导师的帮助和推动下,学院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地建立了五十多处稳定的实习基地,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湖北日报报业集团、长江互动传媒网、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名师网、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等实习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专业能力实习和高水平就业提供了高端平台。
在注重校外实践的同时,华中大新闻学院也加大了对创新基地建设的投入,学生校内创新实践平台不断拓展。学院向本科生开放文科研究基地和实验室,鼓励教师吸收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使学生在基础教育期即可接触到高级研究方法和高端研究平台,激发他们创新的意志和兴趣,也为未来工作打下基础。在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基础上,新闻学院学生工作以“发散思维,拓展素质,开阔视野,挖掘潜力”为宗旨,立足新闻与传播的专业特色,完善 “大学生多维创新基地”,由学院学生工作组指导,努力整合学生创新团队,建立供广大同学发挥创造力,挖掘自身潜力,培养专业意识的交流与学习平台。依托创新基地,学工组随时了解活动开展情况,联系相应的带队老师,提供资金、组织和智力支持,使学生在实践中利用所学解决实际的困难,发挥创造性,努力提升自我。
(四)细心提供就业服务,全力拓展就业渠道
华中大新闻学院收集历年来院招聘的单位信息,建立了用人单位档案,与单位保持友好联系,及时反馈毕业生信息并获取单位需求信息。
辅导员与毕业生一对一交流,广泛摸底,深入细致地了解每名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求职进展,形成就业意向分析报告,更好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辅导员还积极总结就业招聘会信息、就业活动和就业经验,一方面向学校汇报,一方面通报教师,一方面通报学生,通过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将各方力量和资源汇总到学生就业的大局上来。
在大四上学期,毕业班辅导员从每班挑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就业助理,对武汉地区各高校就业信息网招聘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出每日招聘会信息,将招聘会时间、地点、招聘单位、招聘职位、要求等整理好,并通过有效的信息平台进行集中,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及时看到就业信息。在收集就业信息时,不仅寻找与本院系专业特色相符合的需求信息,同时也兼顾相关专业的需求信息,从而扩大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四、对高校新闻学院就业指导模式的思考
通过对华中大新闻学院就业指导模式现状的调查以及特点的剖析,本研究认为高校新闻学院应建立“全程化多维度的就业指导模式”。具体而言这种就业指导模式应当包括以下要素。
(一)就业指导工作须长期化、全程化、系统化
高校新闻学院应将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作,在大学四年内有步骤、分阶段、有重点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让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高校新闻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应既具有宏观指导性也具有微观辅,既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也要做好就业促进工作。
(二)就业指导工作须形式丰富,内容全面
就业形势应包括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请专业人士分享就业经验,单独与学生谈心,就业信息整合,开辟专业实践平台,组织与用人单位洽谈会,利用学院社会资源开辟就业新途径等。就业指导内容应包括职业生涯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规范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
(三)就业指导工作须集结校企双方力量,共同推进
新闻专业较强的社会实践特性和当前传媒行业就业市场饱和的现状都对校企合作提出了迫切要求。新闻学院的理论教育应当更密切地结合传媒单位实践需要。为此,学院应一方面邀请业界专业人士走进课堂分享就业经验,一方面积极拓展专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新闻生产实践。面对当前新闻技术的冲击和传媒行业深刻的转型与变革,高校新闻学院应当在关注传统媒体行业就业的情况下更多关注新媒体行业的就业情况,鼓励学生到新媒体行业就业和发展。
(四)就业指导工作须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
就业指导工作效果是否理想除了要看就业率外,还要看学生对就业情况的满意度,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应当更多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针对不同性别、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心理特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学院应给予不同侧重点和不同形式的就业指导。这要求高校新闻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务必细致化,关照每位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就业进展,并适时给予针对个体特征的就业指导。
五、结语
新媒体技术的冲击和传统媒体就业市场的饱和让当前高校新闻学院就业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对此,新闻学院应当给予高度重视,改变零时性的,内容单调,形势单一,机制僵化的就业指导模式,构建“全程化多维度的就业指导模式”,将就业指导工作长期性、全面化、系统化,丰富就业指导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广泛深度地推进校企合作,关注学生个体的就业需求与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6.
[2] 余国宇,李金进.新形势下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的建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8).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1)05-0147-03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党和政府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就业体制的不断变革,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高校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就业工作已成为包括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各界所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如何应对毕业与就业之间的双重矛盾,加强就业预警机制的建设,已成为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课题。然而,国内对就业预警系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从研究内容上看,已有的研究多以某一方面为主,缺乏系统性、逻辑性与前瞻性,在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尚有待进一步深入,如就业预警系统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方法、标准的选择及其运用等问题均未展开研究。本文试图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结合预警理论与技术,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体系的建立。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提出的意义
就业预警系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是摆在我们理论与实务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政府不仅要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要重视由就业冲突所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冲突,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应对和解决这些冲突,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找到一条化解社会冲突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具体而言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确立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综合性的经济问题,又是复杂的社会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确立有助于降低政府宏观调控成本,保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高等教育良性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其次,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确立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理论与方法的拓展与完善。对变化的理论与方法的孜孜不倦的探索与研究,是促使一门学科走向成熟与完善的必由之路。随着高等教育环境的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的理论,如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的理论依据、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的特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评价的方法等都会发生变化。对由环境的变化导致的理论与方法变化进行研究,能够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不断地扩展与完善。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的社会机制
社会预警是指预先警告社会有可能发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时候发生问题,它主要进行中长期的预测。社会预警机制通过一定的渠道把那些可能发生的社会问题、公共危险和危害,及时地反馈给社会大众,以保障社会公众的利益不受可能遭到的侵害或尽可能地减小侵害造成的损失。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呼唤尽快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减少高校招生、教学以及学生选择专业和就业趋向的盲目性,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学生专业选择和择业创业提供具有前瞻『生的信息平台。
依据传播途径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社会预警区分为公力预警和传媒预警,包含了国家通过立法手段规范和引导政府行政机关在建立专门机构负责预警工作和媒体在预警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应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义务,也包括政府直接调拨资金、组织人力建立预警机构和开展相关的调查与宣传工作。
(一)公力预警机制
公力预警机制包括形势预警、市场预警、专业预警三个方面,主要由教育管理机构、劳动保障机构和教育研究部门实施。
1 形势预警
形势预警是指及时总结、更新和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变化和地区、专业、人员分布情况,作出总体就业形势预警。由于高校学生的培养要经过几年的过程,所以形势预警应该包括长期预警和短期预警两个方面。既要及时分析年度就业形势预警信息,对每年度的就业率、就业缺口率和就业质量、待就业人数、待就业人员专业分布等信息指标进行归纳统计,建立起能综合反映本年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系列指数模型,又要对四五年之内甚至五到十年的就业形势作出宏观的分析和预测,以期提供及时、完整、准确和具有前瞻性的就业信息,对毕业生就业和各地高校招生起到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
2 市场预警
这里指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结构分布,包括地理结构、学历结构、性别结构、层次结构等各方面的分布状况,以及具体各省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分布情况,预警信息。如统计分析东部省市和西部省区市对毕业生的需求人数比例,大中城市和小城市、城镇、农村对毕业生的需求分布,硕士生、本科生、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需求比例,理科、工科、外语、农科等各学科毕业生的需求分布,重点高校、普通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分布,以及用人岗位层次的分布等数据,并及时预警信息。市场预警首先应建立全国联网的毕业生供需信息网络,为大学毕业生网上求职、就业提供服务;其次是建立和完善全国各高校毕业生信息制度,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再次是建立劳动力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毕业生就业权益,使待就业学生得到更有效的帮助和服务。
3 专业预警
专业预警既是社会预警机制的一个方面,又是公力预警机制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专业预警是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专业分布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与高校毕业生供方市场的专业分布和专业培养目标相比较,发出预警信息,指导学生就业和高校专业的设置与调整。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通过对连续三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研究发现,大学生由于专业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这就需要从国家、地区和高校层面建立起三级专业预警机制。专业预警机制主要针对全国失业率最高的专业和失业量最大的专业小类进行招生结构与在校生专业调控。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余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采取措施予以调整。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公力预警机制主要由社会性的毕业生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和咨询机构来实施或完成。但我国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缺乏权威的公力预警研究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政策以及就业市场的变化,原有的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要,因此亟须组建类似的专门机构。
(二)传媒预警机制
传媒预警是社会预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公共危机
即将来临或处于萌芽状态之时,大众传媒以社会预警为直接目的进行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工作,并将采集和处理后的信息传播出去,以起到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的作用的活动。
面对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表示2007年建立就业评估、监测和预警机制,同时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北京市从2007年起,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就逐步到企业人力资源部挂职,并首次建立了就业预警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是个紧迫的工作,也是个长期的工作,还是一项多部门参与的系统工程。为了实现高校毕业生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呼唤社会重视、家长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工作,就要保证预警信息渠道的畅通,这就需要各种大众媒体的参与。
(1)电视:电视是高效而普遍的大众信息传播工具,通过电视可以迅速而广泛地宣传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预警、市场预警和专业预警信息。
(2)报纸:报纸是方便而又快捷的大众信息媒体,它既可以像电视一样迅速而广泛地宣传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又可以深入地分析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指导毕业生和家长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确定合适的就业目标。
(3)互联网:互联网可以方便快捷地传达就业政策,供需信息,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架起一座桥梁。互联网在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规范互联网信息管理,实现网上视频招聘和网上信息资源共享,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健康顺利运行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的校内机制
高校预警机制的运行主要依靠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学生管理机构以及院系,其内容除了上面所述要积极回应专业预警之外,还包括就业信息预测与、专业设置与招生计划调控、毕业生质量监测与追踪、大学生就业心理监测等方面。
(一)就业信息预测与
根据中国毕业生网《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预测报告》,毕业生就业更多地依赖学校,近一半的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求职信息来源于学校(包括院系)就业指导机构的需求信息。因此,高校在毕业生就业信息预警中担负着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就业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全面地把社会预警中的形势预警、市场预警和相关的专业预警信息向毕业生。具体而言:(1)建立用人单位数据库和毕业生就业资料档案。毕业生就业资料档案可以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真实有效的信息服务。(2)及时为毕业生提供现场招聘会、网上招聘会等信息,对学生进行应聘前各项相关教育。(3)向在校生及时通报用人单位反馈的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反映出的问题,提醒非毕业生及时根据市场调整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4)统计并公布学生就业目标。对学生就业职业、就业层次、就业地区、就业工资期望值等方面做出真实的统计,与本年度就业需求的信息对比公布。用真实的数字、鲜明的对比对毕业生就业起到切实的预警作用。
由于毕业生求职期间流动性较强,高校对毕业生进行信息传达的难度加大,需要社会媒体参与就业预警信息的传达。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信息传达的主要形式有校园壁报板报、校园广播、校园信息栏、校报、校园网、QQ群留言、手机短信和同学录等。
(二)专业设置与招生计划调控
高校预警机制运行下的专业设置与招生计划调控是指通过行政干预给出高校专业设置和本年度是否进行招生的建议,做好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工作。高校要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工作机制,通过就业状况调控和监测,对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方面进行调整。在毕业生就业工作预警机制设置上,高校可以通过“专业一招生一就业”的联动机制,将就业状况与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挂钩,通过对专业建设、招生计划等工作的评估,对一些就业前景不好、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进行调整,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体系。
高校应通过毕业生就业预警工作小组对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工作进行考评,建立网络监控系统,实时、动态地提供各系(院)各专业的就业状况;定期对各系(院)、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根据监测数据、调查情况以及近年的社会需求,提出当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预警临界点;调整毕业生就业率低的专业的招生计划,并监督实施。预警标准方面可设置为四个级别。一级:就业率35%以下,停止招生;二级:就业率35%~40%,专业调整;三级:就业率40%~45%,减少招生;四级:就业率45%~55%,提出警示。
(三)毕业生质量监测与追踪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与教学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促进招生、培养、就业和谐发展。毕业生就业状况是反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规律性研究,根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建立毕业生质量预测预警机制。
高校预警机制应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律,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建立完善长期的毕业生质量监测和预警机制,并借助现代通信技术和各种传媒,及时、准确、动态相关信息,有效地指导高校调整培养规划和大学生志愿的选择,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防止供需异步、学用脱节和盲目求学、艰难就业的现象。高校应该密切关注毕业生质量预警信息,主动参与市场调研,通过横向和纵向分析统计,及时对学校历年整体就业情况和各专业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对就业率低的相关专业及时发出预警。不断调整所设专业,按照专业人才市场变化有计划地淘汰和增设专业,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以保证毕业生尽快获得人才市场的准人证。高校专业设置还应有一定前瞻性,力争用新的专业人才催生新的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适时了解就业市场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对各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及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市场变化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并最终建立毕业生一人才市场一高校一在校生一毕业生的良性循环模式。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监测
大学生就业心理预警机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重要内容。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预警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具体内容包括:(1)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职业设计指导课程让大学生对未来面对的就业市场产生初步认识,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意向。(2)要了解各种因素,如家庭因素(父母期望、父母职业及职业榜样、父母对子女专业及工作的关注、父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等)、学校因素(主修专业、培养方式、对教师的认同、同学朋友的影响等)、社会因素(社会传统的职业评价、社会职业地位、社会角色模式、是否恋爱等)、职业信息的效力(信息的有效性程度)等作用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外在刺激因素,同
时还要关注国际就业形势、地区分布、行业部门分布与学科结构不平衡及近期教育与就业政策等的引导因素。(3)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预先知晓毕业生求职状态与大学阶段单纯而规律的学习生活的不同,促使其迅速实现自我角色的转变,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的需要。(4)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所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预警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促使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生理特征、家庭情况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适合自己的求职意向。(5)在信息预警的基础上,使毕业生认识到求职竞争的激烈程度,引导其树立积极的竞争观念,形成正确对待挫折的意识。
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涉及国家政策、高等教育、用人单位及学生本人等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势在必行。但如何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还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需要深入了解与掌握各类别高校的专业特点及根据和谐稳定发展的要求,并参考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一系列有关的评估指标,在这一基础上,还需要正确选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如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对所产生的系列指标按一定要求和标准进行筛选,从而生成科学、合理的就业预警机制指标体系,以此减少对社会造成的冲击,降低社会解决成本,为教育机构及早发现问题提供依据,及早调整其政策,化解潜在的社会冲突,达到检测、预警、免疫、隔离等功能。
参考文献:
[1]倪荣臻.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有效途径探索[J].河南社会科学,2009,(6):210-212.
[2]谢爱国,任志涛,踪程.大学生就业预警系统及其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2):111-113.
[3]张文强.论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10,(1):207-210.
论文摘要:就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就业指导活动中存在的一些现状和问题,阐述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些有效途径,提高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
0.引言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等多方面着手。随着目前社会经济市场发展,高职院校除了要使自己的办学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之外,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措施。就业指导的核心内容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职业胜任能力,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所以高职院校要努力寻求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对策,采取求真务实的新举措,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质量和效率,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正确就业、成功创业,达到企业与学生的“人职匹配”。
1.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l.1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与高职大学生就业需要还不相适应
为了解和掌握我院09届学生择业思想及学校开展就业指导服务等工作情况,对部分学生进行座谈和问卷调查。在“对自己的就业信心”回答中,52%的学生对自己成功就业比较有信心,6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有竞争优势,66%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规划。在“理想的择业目标是什么”的回答中,46%的学生选择了自主择业,68%的学生希望在江苏省内的沿海发达地区工作,49%的学生希望到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工作,90%的学生希望从事的岗位是行政管理、生产技术管理或开发研究人员,但也有24%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看重待遇、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在调查中有74%的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应主动参与竞争,有26%的学生存在等待学校推荐或希望自己的父母亲友为自己联系工作等依赖思想。在对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评价中,有46%的学生认为做得比较好,有54%的学生认为学院就业指导工作还缺少针对性,需进一步加强。在就业指导内容上,有35%的学生表示迫切需要就业咨询,30%的学生表示迫切需要就业信息指导,27%的学生表示迫切需要就业求职技巧的指导。
从以上高职学生择业的思想状况可以看出,一是高职毕业生的择业心态是复杂的,表现出多元化的择业取向,他们迫切需要学校在就业咨询、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二是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还存在空泛化和形式化,指导内容理论性太强,不注重实际,缺乏模拟性的求职面试等训练,指导过程缺少互动性,过于呆板;三是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四是在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重视还不够。
1.2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高职毕业生就业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长期以来,高职教育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二是由于人们对职业院校的传统偏见造成一些用人单位不敢大胆使用高职毕业生,认为他们高不成、低不就,跳槽现象严重,诚信观念缺乏。因此,高职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就业形势的教育和指导。而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缺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缺少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体系,往往停留在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宣传的层面上,缺少适合高职大学生特点的手段和方法,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1.3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培养和高职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
目前高职院校领导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基本上都设立就业指导机构,但由于人手少,忙于应付大量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研究。而且由于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缺乏对当代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发展状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人才的要求、高职学生就业的特点和规律以及高职学生就业原则和政策保障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因此,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建设和就业指导的学科建设,逐步使就业指导工作正规化、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
2.探索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1)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就业指导工作当务之急是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通过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专职从事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邀请校外各方面的专业人士、成功人士、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等作为兼职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更重要的是加强对现有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鼓励和要求他们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并取证,不断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水平。
(2)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自身的工作范畴、规律和模式,又与学科及专业建设、教学与课程改革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联。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们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能真正使就业指导工作从关注“出口”转向专注“过程”,分年级、分阶段、有侧重地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尽早做好科学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力求使学生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其次应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重视学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对职业选择和成长道路的指引作用,积极推动学校教职工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管理体系,并在共同营造毕业生就业工作良好环境中发挥积极作用。
(3)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部分学校已经在师资、教材、实施和教研等方面强化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但需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和社会形势发展,编写出适合高职学生自身特点的教育教材(讲义);改革就业指导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吸引力强的就业指导形式,增强课堂与学生互动的实践教学,提高就业指导效果,有效地开展个别辅导、座谈、讨论、模拟洽谈会等各种形式,例如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形势分析、当前就业方针、政策,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基本条件、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特征、毕业生求职的基本职业技能,介绍求职知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和技巧等内容。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提高学生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重视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康向上和自我心理调控能力。
(4)推进“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择业策略现在学生求职过程中,很多人不知道自身具体适合什么职位、行业,求职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岗后学生工作不稳定随意跳槽等现象。一方面运用职业测评的科学手段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实施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对所希望涉及领域内的行业和地域内的用人单位进行对比和分析,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让学生真正找到与自身特点、兴趣相匹配的工作,解决学生择业的盲目性,为学生提供理性的职业规划,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参加单位招聘时能够理智地进行职业选择;另一方面建立毕业生咨询接待制度和大学生择业心理接待制度;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的传媒手段,在网上开通就业指导和就业座谈,使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得到最方便、最快捷的就业指导,确保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答复。
(5)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当今在校学生,是在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挑战。系(院)可针对高职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某些模糊观念和高职学生普遍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专题的社会调查和参观学习,从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并充分利用休假时间让他们走出校园到社会参加社会实践,然后加以理性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这样通过对社会接触和磨练学生能收到课堂上难以达到的效果。
(6)加强校企合作、实施“工学交替”、“预就业制”,营造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为体现高职特色,高职院校可实施把毕业实习与推荐就业相结合的“预就业机制”,也可以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实施“工学交替”,让学生直接到生产岗位,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技术,了解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感受企业文化,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关健词: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导向
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在增多,大学生整体的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想对音乐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导向谈几点粗浅看法。
音乐专业大致包含有:声乐、器乐、舞蹈、作曲理论、合唱指挥等专业。首先,随着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学校应该在培养人才层次上有所调整。比如:对学习一般的学生应做到全面培养,声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同时学习器乐、指挥、舞蹈,钢琴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一些声乐、舞蹈,使学生一专多能,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这一点,在我们音乐学院体现得就很好。从学生人校开始,就有了双专业,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其次,对专业特别好的学生,应由老师专门培养辅导,使学生进人高一级的学校学习,纳人考研大军或送往专业的演出团体。对音乐学的学生也可以开设一般的表演课、形体课,使学生能教、会唱,而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学一些教学法或心理学,使之能唱、会教。毕竟学表演的人也不一定都去做演员,很多表演专业的学生以后可能从事教学。所以,学校只有多元化培养学生,才能拓宽其就业渠道,使学生多一些选择。
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出“新”
目前音乐院校在开设的专业上大都沿袭着传统音乐教育的课程,诸如:声乐、器乐、舞蹈、合唱指挥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音乐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普及,音乐生活涉及到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音乐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要拓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比如:开设音乐文化传播的“音乐经纪人专业”,使学生毕业后从事演艺界的经纪人。开设借助于电脑等高科技的“音乐Mini制作专业”,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单位从事音乐节目或背景音乐的制作。随着钢琴教育的普及,学校还可以开设“钢琴调律专业”,从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这类的专业人才是很紧缺的。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增设“舞台、音响设置专业”、“音乐教学心理专业”等,让学生毕业后除了做演员或老师之外,还可以涉足于经济界等其它行业领域,以“新”、“奇”制胜。这样,不但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毕业生的就业拓宽了道路。
三、做好学生就业前的培训指导工作
对于一名毕业生来说,了解就业政策,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挑战,在择业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学校应该强化就业指导,聘请有关专家,开展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技巧剖析、就业心理咨询,为学生顺利择业奠定基础。
(一)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分析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心理,不外乎以下几种心态:
1.积极乐观型。这类学生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就能很快与社会接轨。有必要提示一下,这类学生要增强抗挫能力。毕竟社会就是社会,不可能随个人的主观臆断而改变。
2.悲观恐惧型。这类学生缺少自信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产生自卑感,对走向社会产生恐俱心理。针对这种学生应该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信心。人们常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每个毕业生对自己和自身能力都应该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都应该明了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这就是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这样,我们每个毕业生才能树立良好心态,在求职中抓住机遇,从而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
3.自负型。与自卑型正好相反,这类学生心高气傲,好高鹜远,给自己定位很高,非**地方不去,非**单位不进。有的人在择业过程中“脚踩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这类学生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就会导致将来的就业困难,悔之莫及。
所以,学生要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和评价,才不致于走向社会后处处碰壁,到处受挫。学生应该做到自信但不自负,自强但不自傲。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非常必要。
(二)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有些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了解,脑子里总想进大城市,进国有单位,进公立高等学校任教等等。针对这些情况,学校要作正确引导,拓展学生的思路。在当今21世纪的经济信息时代,就业观念要改变,只要是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只要是能给提供展示自己才能平台的地方,不管公立还是私立都一样。因为社会对劳动者各方面的保障都在提高,这方面的法律也会逐渐地确立和完善。当前,音乐教育领域对音乐老师的需求并没有达到饱和。有的农村的中小学根本就没有音乐老师;有的学校音乐老师人数太少,唱歌课、欣赏课、乐理视唱课等,都山一个老师来担任。所以,要引导学生走向城镇、农村以及偏远的西部地区和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显得非常重要。
四、了解就业政策,收集和处理就业信息
毕业生就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毕业生应首先了解国家以及有关部门的就业政策。不清楚政策,盲目地去选择职业,可能事与愿违,甚至碰壁。就业信息是求职择业的基础,谁能及时获取信息,谁就获得了求职的主动权。因此,毕业生应当及时全面地掌握有关就业方面的种种信息,并认真地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
收集就业信息,关键要畅通信息渠道,把握信息的准确度,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有所侧重。目前的就业信息渠道有以下几种:
1.通过本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收集信息,利用学校举办的人才交流会等渠道收集信息。从学校得到的信息可靠性较强,可信度高,它是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2.通过各类人才交流中心收集就业信息。这类信息及时、准确。
3.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社会传媒收集信息,特别是《毕业生就业指导》报、大学生就业杂志等。
4.通过专业人才网络求职信息和收集就业信息。
5.通过家长、朋友及其他社会关系收集信息。
由于信息的来源和获得的方式不尽相同,内容必然是杂乱的,有相互矛盾的,甚至有虚假不实的。因此,毕业生应针对各类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筛选和整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自己的就业主攻方向。
五、寻找广泛的就业渠道
【关键词】广告学专业 应用型 人才培养 2+2
近年来,广告学专业除了在新闻传播类院校和商业经济类院校中开设外,逐渐在艺术类院系中开设,并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专业之一。这是因为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对广告专业人才的需要,逐渐发现传统的院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广告学专业学生,从毕业实习开始就觉得在学校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脱节。而且广告业的状况是懂策划的人不懂设计,会设计的人却对广告的基本理论知识不通。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艺术类院校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在艺术类院校中设计技能课程的开设优势。
一、广告学专业的办学定位
广告学专业是综合性的学科,因此,该专业设置在新闻传播学院还是营销学院或是在设计艺术学院甚至是文学院都有其一定的道理。问题是广告学专业在短短的四年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将该专业所涉及的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数学、统计学、心理学、经济学、市场学、文学、美学、艺术设计、消费者行为学、公共关系学、符号学、影视艺术、媒介经济学、整合营销传播等内容全部教授给学生,另外,各个高校又必须尽可能地培养出既与其他高校广告学专业有所区别又能够受到市场欢迎的毕业生,从而形成自身办学的优势。这就要求高校广告学专业的负责人思考如何利用本校优势教学资源,将广告学科的边缘知识在整合的基础上予以分类,以突出和强化某一门类的学科在本专业的地位,形成有特色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
二、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在广告业界的操作规范与国际接轨的当下,广告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更应该与时俱进,适应广告大战及业界竞争。大连艺术学院广告学专业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广告理论知识且创新思维突出,兼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广告人才,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及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
大连艺术学院是以艺术类本科教学为主的独立院校,相对于那些办学历史长、教学实力雄厚的高校,其广告学专业办学历史短,教学实力有待加强,但有丰富的传媒资源、浓厚的艺术氛围和优越的硬件设施,为培养有一定传媒知识和艺术修养的应用型、技能型广告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鉴于此,本项目的改革研究目标便是力争培养既具有一定文化视野、科技知识和较强的艺术感悟能力,又具有发散性广告创意思维、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战经验的广告专业人才,从而适应中小型广告行业的人才需求。
(一)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广告学专业定位应培养具有扎实广告理论知识且创新思维突出,兼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广告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广告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包括活动策划、广告传播效果分析能力以及广告经营管理、广告市场调查与营销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广告的设计与制作。
(二)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2+2”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2”表示的是策划与营销,这两个环节原来是属于传播学专业培养的能力;第二个“2”表示的是设计与制作,这两个环节原来是属于视觉传达专业培养的能力。即通过教学使培养的学生具有“策划、营销、设计、制作”能力,并且懂得广告生产全流程的完整广告人。
大连艺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模式上体现了从专业化的窄口径培养向适应性的宽口径培养转变;目标模式体现了从单一的业务型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转变;教育模式体现了标准化的统一模式培养向多样化模式培养的转变。
(三)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本专业的定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以实施。实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广告学理论知识与广告设计技能并重,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兼顾。传统院校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往往缺乏系统性,并缺乏有针对性的广告学专业特色课程。所以大连艺术学院在制定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仔细分析广告学专业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结构,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院实际,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培养方案。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安排广告设计基础课程,如造型基础和色彩基础的课题训练,基础性的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认知并掌握其规律,为后续设计类课程做铺垫,同时设置了广告学概论和中外广告史两门广告基础理论课程,使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广告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第二学期则是安排提高艺术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程,同时通过穿插在课程中的课题训练,培养学生表达创意思维的能力。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为广告理论课程,如广告心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实务、广告经营与管理、广告创意学,这些课程的设定主要培养学生设计消费者调查问卷、分析消费者心理及消费行为、提炼品牌诉求点、分析广告传播媒介的特点与优势的能力以及从事广告经营与管理的能力,同时为广告设计积累理论基础;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安排广告媒介表现训练的课程,如招贴广告设计、样本广告设计。第三、四学年设置广告策划、市场营销、品牌学概论等广告学主干理论课程,并陆续增加影视广告设计、网络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设计类课程。最后一门课程为品牌形象设计、整合策划和设计资源,培养学生从策划到设计表现的综合能力。
结语
近年来,艺术类院校开办广告学专业逐渐增多,以大连艺术学院为例,艺术类高校开办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切合实际,与市场接轨,要与非艺术类高校培养模式有所不同,并要有特色。大连艺术学院确定了“2+2”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从单一的业务型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转变,体现了标准化的统一模式培养向多样化模式培养的转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华中农业大学;现代信息技术;图书馆网站;就业信息;高等院校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硬件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图书馆网站。“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延伸和拓展了传统图书馆业务,已成为高等院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的重要手段。”①利用图书馆网站提高网络信息应用检索能力,已成为高校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三大支柱”之一,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站、网络等信息技术自身优势,积极配合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努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高校图书馆一项重要的特色信息服务工作。
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丰富的信息资源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广泛的文献信息保障和选择,而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搜索信息提供了便捷支持,宽敞的场所则为就业洽谈、招聘等提供了方便。各学科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和畅通的网络资源,迅速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动态、各地就业(创业)政策、各个人才网站的就业信息等。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各高校图书馆网站了解不同专业毕业生的求职意向。这大大方便了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避免了就业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不仅拥有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先进技术设备,而且还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管理队伍,他们具有熟练的、专业的文献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利用等科学管理方法和技术,能就某一专题迅速地找寻、组织相关资料,这些为不同年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开发信息资源保障。
现在高等院校都非常注重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包括就业信息检索能力),深深懂得学生实验(实践)动手能力是走向社会(用人单位)获得职业机会的核心竞争力,因而既重视生源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强调毕业生的就业率,这是衡量一个大学高层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同样也是检验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需要的一个重要硬件。②但是具有这种信息资源优势的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在为不同专业、层次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特色服务方面还为数不多。以下就我校图书馆在这方面开展就业信息特色服务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对策及对全国高校图书馆的启示逐一论述。
二、我校图书馆以网站为平台,大力开展就业信息特色专题服务现状分析
在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幅度大大高于我国GDP的增长幅度,呈现出扩招起步快、增长不平稳、大起大落的态势。毕业生出现了总量供大于求,即就业中的“卖方市场”,在就业机会一定的情况下,不仅研究生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就是研究生和本科生之间竞争也白热化。③因此,随着我国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高等院校各层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矛盾问题已经呈现出来。网上调查:“毕业生就业信息来源呈多样化,如学校就业指导中心(61.90%),校外招聘会(61.30%),校内招聘会(50.60%),……就业网站(30.60%),……人才中介机构(1. 90%)。”从中可看出,大学毕业生通过就业信息网获得的就业信息服务就占了将近1/3。④说明网上就业越来越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这对具有普遍上网能力和网页制作水平的毕业生来说,无疑是非常受欢迎的,并显示了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开展就业信息特色服务专题工作是多么的重要。在此背景下,我校图书馆在这个就业信息革命中不可避免地要走进网络时代、数字时代,迎接就业网络环境新挑战。
具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高校图书馆,在面对我国大学生(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全面比较、系统整理和分析研究今后毕业生不同就业行业的就业前景、社会对不同专业之间的人才供求比例和地区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即:一份适时高质量的就业前景分析和预测报告,对于政府、用人单位、高等院校、毕业生、高层次人才市场及家庭和有关专家学者,都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⑤
因此,我校新图书馆建成后,根据学校教学科研和新时期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发展以及需要大力进行文献资源建设,创建了特色馆藏(包括就业信息资源建设),文献资源综合总量已达25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10余万册,纸质期刊10万余册,电子图书90万册,数据库(含电子期刊)68个,自建特色数据库5个,文献资源涵盖农、生、理、工、文、法、经、管等学科,形成了以农业与生命科学文献为特色,传统资源与电子资源互为补充,多学科文献协调发展的多元化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在丰富馆藏的基础上,我馆为了更好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读者就业信息服务工作,从2004年开始参与了我校《毕业研究生就业现状调研与近期就业前景预测》《湖北省不同专业毕业研究生就业形势比较研究》、《湖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和《网站(页)上大学生就业信息应用研究》等5个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课题的就业信息专题服务工作。⑥根据不同阶段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将不同调查表挂在图书馆网站,对校内外广大毕业生进行了广泛调研,以便开展就业信息服务工作更有针对性。同时又为了方便读者,基于网络的就业信息服务延伸了图书馆工作,图书馆网络每天24小时开放,校园网用户可自由地利用电子文献信息,访问校内外各相关就业网站就业信息数据库,虚拟参考咨询服务(E-mail,QQ,BBS,FAQ)应用广泛,已有部分就业信息特色数据库使用,并且建立了配套的就业专题阅览室,按照某一专题组织资料,有利于学生读者的阅读查找,避免了读者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专题性收集相关就业信息,无形中给学生读者指明了目标,减少阅读的盲目性。同时我馆情报人员开展校内外就业情报对口服务,在就业网站导航、就业课题信息跟踪、网络就业信息资源利用培训、就业书刊推荐等方面为校内外开展了更为广泛深入的服务。
这些做法,说明了我校图书馆网站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层次就业信息服务工作中,不是就业信息的简单传递者或使用者,而是开发具有较强信息意识和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大量支离破碎的就业信息与数据进行归纳、综合、分析,使之条理化的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就业信息咨询人才。而且我校图书馆网上就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就业信息的开发利用相比其他图书馆,有自己的特色,与我校学生工作处(部)开发的就业网站既有区别又相互补充、各有特色。我们认为学生就业工作,同时也是一种就业信息检索及咨询教学实践活动,⑦更是毕业生利用现代技术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其开展大学生就业信息开发和利用的思路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开发校内外就业网站就业信息数据库,提高就业信息资源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促进毕业生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网站网络就业信息资源。就业信息资源是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建设的基础,也是大学不同层次、专业毕业生得以利用的必要前提。我们图书馆网站在信息数据库建设之初,就非常重视这一点。因为学生读者上网若没有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就业信息资源,就会对上网大打折扣,也会影响他再次踏入这个网站。所以,必须提高网络就业信息资源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以促进学生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网络就业信息资源。
2.我校图书馆就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与校学工处建设的就业网站数据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即各有侧重。因此,我们图书馆网站大力开发了这方面的数据库,与维普、中国期刊网等同视之。这实际上也是完善图书馆数据库类型,使图书馆网站更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并在此基础上逐渐使我馆就业题录+就业文摘库向就业信息全文库过渡。而且我们图书馆网站还尽量定位在权威的就业信息平台及专业的就业机构上,尽量与政府部门网站、可信度高的企(商)业网站、私人网站和有关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网站链接,以便学生了解整个就业市场高校的就业情况,至少同一学科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做到知彼知己;⑧同时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实现微机信息联网,达到了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并逐步实现了就业信息化。
3.开发和利用就业信息可以广泛宣传自己的图书馆网站。我们图书馆将网站作为就业信息活动的传播者,吸引学生读者首先做好网络就业信息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网站各类宣传媒体,如图书馆主页、校报、宣传栏等,同时发挥学生图工委骨干作用,增强学生读者就业信息观念,培养他们网络就业信息意识,及时了解网络就业信息资源的动态。
4.注重对学生读者网络就业信息资源检索能力的培训,是提高学生读者利用网络提高就业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有效办法。我们图书馆网站配合学校有关部门从大学生入学的第一年起就对学生读者进行职业信息检索教育,开始帮助他们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接触和了解;第二年帮助学生读者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质、专长和兴趣,参加相关活动,进而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读者了解用人单位资料、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利用就业网站开展的网上就业信息咨询服务活动,使他们对选择职业有直接感受;第四年开始对毕业生进行如何写简历、参加面试等有关信息进行专题训练,帮助毕业生了解需求信息,参加无形就业市场活动实践。这些已是高等院校开办就业网站的共识,于是我们图书馆网站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每年对大一到大四的学生读者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就业信息资源系统培训,年年递进,这样每个年级段的学生都能接受网络就业信息检索能力的培训。从事图书情报检索教学的教师更是作为教学重点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信息检索能力。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深入开展对学生读者的信息导向教育,才能使他们了解和认识网络就业信息的类型、特点、功能和作用,并掌握有关网络就业信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检索方法,这对于提高他们的网络就业信息获取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我们图书馆网站创造条件不断改善各种设备,使学生更方便利用网络就业信息资源,比如我们新馆建设提供了足够的公共检索机,连接学生宿舍的网络设备等。与此同时,我馆具有网络专业知识的图书馆咨询馆员更是积极对学生读者开展就业信息咨询服务,并设立了指导站,做好了网络就业信息查寻后的服务工作(即“售后服务”),帮助和指导学生读者有针对性地利用图书馆网络就业信息资源,使他们遇到问题时能得到具体帮助,增强了他们利用网络就业信息资源的信心。
5.图书馆网站拓宽了就业信息服务领域如就业信息传递、代查和代检等。这类服务不但能充分利用网络就业信息资源,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还可解决大学生就业信息查找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避免大学生因查找不到图书馆网站有特色的就业信息资源而放弃利用图书馆网站和查找的就业信息目标。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图书馆网站在无形就业市场中配合学校其他部门进行网络全程就业指导远远不如有形就业市场。我们图书馆面对就业网站巨大的学生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虽然提出就业信息指导要全程指导,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就业信息资源优势,从学生一年级开始到毕业,每个年级分别有不同的指导目的、内容设置和培训技巧,甚至把网站作为一个平台,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教学内容。⑨但图书馆网站在就业信息资源开发上不如传统信息咨询服务工作,有些人认为毕业生就业只是少数人的事情,并作为一种行政事务性工作来处理,与图书馆无关,图书馆只要搞好教学、科研文献保障就可以了。所以网站上进行全程就业指导没有充分利用丰富的图书馆网络就业信息资源,来开展深层次的就业信息咨询服务。没有与校内外就业网站、用人单位广泛联系,更没有多种形式的合作,其就业信息咨询服务和指导往往只是一般化,不能根据用人单位进行有针对性指导。
2.图书馆员全员关注就业的氛围没有形成。在就业市场中的网络就业信息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图书情报人员作为具有较高素质的信息人才参与学生读者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规划,是较有优势的。可是我们图书馆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就业工作氛围,图书馆内部有些人认为,这应该是学校职能部门、领导和就业课指导老师的事情。所以就业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效果受到影响,图书馆网站在就业信息数据库开发和利用上也得不到持续发展。
3.图书馆网站就业信息定位不明确。图书馆情报人员尽管掌握了信息服务理论知识,但缺乏相应的网络管理技能,仅仅认为网络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只是一些简单的数据统计和相关政策的解释,重复一些已有的就业方法、技巧知识和心理咨询理论。因此,图书馆网站上就业信息内容服务的层次还比较低,没有明确图书馆网站的定位――以学生读者的就业信息服务为本,对高等院校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要有深刻的理解。
4.图书馆网站就业信息软硬件环境有待完备和完善。我们图书馆网站在就业软硬件环境信息宣传上还不能够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即:没有将农业院校图书馆网站重点突出农业部门如农科院、农业局、农科所、乡镇农技部门人才需求信息。只有善于宣传和突出自己的特色,才能使图书馆网站吸引用人单位和学生读者,并立足于无形就业市场,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其实,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相当于企业的产品,是产品就要宣传和推销。图书馆网站是为学生读者服务的,一个网站建设得再好,如果没人访问将没有任何用处。
5.图书馆网站的管理维护、安全和内容的更新得不到重视和保障。图书馆网站需要信息的不断传递,各大高校图书馆网站都是建在校园网上的,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网站的维护管理、信息内容的实时更新及拓展、往来信息的安全性及识别性等还难以做到。可见,通过图书馆网站搜集新就业信息还有一定困难,这除了支撑就业信息数据库网络技术设备更新较慢外,还与我们图书馆情报人员自身的现代信息技术有关。
四、结语及启示
以上现状和问题对我们高等院校图书馆界的启示是: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已经成为网络就业信息环境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平台,如何借助这个平台有效开发高等院校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克服图书馆网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大学生(研究生)就业群体成为用人单位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其图书馆网站在大学生(研究生)高层次人力资源信息开发中要有所创新和发展,具体如下:
1.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已经成为大学生(研究生)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平台,其发展道路不是孤立的,必须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即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之间要加强联系,广泛形成各种形式的就业信息数据库网站(如以上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不同就业信息数据库和挂在网站上的调查表,然后有中国高校就业联盟网站、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就业网站和中国研究生人才网站先后链接了这些调查表,为我校多个就业课题获取了大量样本数据,取得了较好服务效果)。同时还要与政府部门人才网站、用人单位人才网站紧密合作,在大学生(研究生)就业信息服务中要努力借鉴传统的有形人才市场、媒体市场(信息杂志、报纸广告等)成熟的人力资源开发经验,在他们相对完善的人才信息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图书馆网络就业信息环境下大学生(研究生)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市场化服务,深入开拓网络就业市场服务和就业信息服务功能,打造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多样化的发展思路,使丰富的毕业生就业信息互为利用,进一步发挥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的特点和优势,“使之成为吸引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优势。”
2.高校图书馆实现高素质人力资源信息开发的网络化要全面建设以采集大学生(研究生)信息为主的“人力资源信息库”,构建教育部、各省(市)、全国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三级人力资源开发的信息网络。要在合理定位各自信息采集重点的基础上,依托互联网等各类传媒、人才市场、中介组织,相互形成优势互补,汇集一股合力,全面的、深层次和持久性地开发丰富的高校大学生(研究生)人力资源库,向用人单位提供优质人才信息服务,实现有效就业信息覆盖。
3.“全员关注就业”的氛围从图书馆就业情报科研这一角度实现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的发展创新。图书馆全员关注就业应该包括图书馆领导、各个部门负责人、经验丰富的就业情报咨询服务人员、学科馆员、教学一线的检索课教师(包括吸纳思想政治、人力资源、网络信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心理、法律、艺术、英语、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图书馆一般人员组成网络就业信息科研队伍,开展图书馆网站就业信息特色服务工作机制建设、网络就业信息指导理论研究、职业发展体系建设、网上职业素质评估咨询等网络就业信息环境下的就业科研工作重点,形成这样的氛围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研究生)就业理论、就业观念、就业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向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层次和各个专业的深入。
4.有资料数据支撑的就业形势分析和就业前景预测。高校图书馆每年应该要有这方面的调研,因为有数据的就业前景指导才更有说服力,其调查数据可以在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相互共享,使其就业信息服务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所以高校图书馆有了翔实的资料数据就可以向大学生(研究生)介绍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用人单位需求状况,各地接收大学生(研究生)的相关政策及优惠条件以及当地的经济、社会状况等。还可以预测今后几年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研究生)充分认识到就业现状,职业目标准确定位,减少就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5.条件成熟的高校图书馆可尝试设置专门就业指导管理机构。高校图书馆相对于其他部门具有现代信息技术情报人员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专业人才优势,顺应就业形势需要,设立就业指导咨询专门机构,深入开展就业信息咨询服务指导工作,让专业人员搜集、整理、加工相关的就业信息资源,使之具体化、专题化。这样可以弥补学生工作部门深层次就业情报的不足。
注释:
①尹宁园等.高等院校图书馆网站开展就业信息专题服务的现状及思路[J].现代情报,2006,(2)207-208.
②尹发跃等.高院就业网站成为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开发平台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2)168-170.
③尹发跃等.我国研究生就业趋势研究[J].中国研究生,2008,(1)44-47.
④⑧尹发跃. 高校就业网站(页)管理创新服务探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5,(4)100-103.
⑤尹发跃.我国研究生就业前景预测思路探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8,(1)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