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1-28 14:46: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一、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性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必然要求认为,理论源于实践,又超越实践,源于实践的理论,不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是对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和实践都是教育的内在属性,然而在传统教育中,长期把理论与实践对立,把学校与社会对立。二元论思维模式的影响使我们对实践和教育产生了片面理解,认为实践就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对于实践对人自身的改造功能重视不够,片面强调实践的主体性思维特点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性。实践育人理念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这种教育观不是重理论轻实践,也不是重实践轻理论,而是寻找二者的平衡点,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二)教育对象不断变化的必然要求现在的教育对象是在经济快速发展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成就一路长大,享受着前人从未享受过的物质条件,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物质和文化的影响,在前所未有的关注下长大,优点非常突出,缺点也十分明显。他们个性张扬但缺乏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关注社会热点却缺乏奉献精神,享受生活但心理承受力较差,面对挫折也容易走上极端。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教师要更加理性和成熟,能够真正地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味地理论灌输。

    (三)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老师、粉笔、书本为主,注重的是老师的单向理论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信息。受二元思维的影响,仍有人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是学院式教育,更多的还是书本理论的讲解,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性,再加上很多职业院校的设备较差,老师仍然是靠一张嘴、一个黑板、一支粉笔来传授知识,没有办法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导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寻找更新的、多样化的教育方式,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合学生的要求。

    (四)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高职教育应改变纯理论的学院教育模式“,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出发,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性人才为主要目的。”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的改变使高职教育表现出自身的特殊性,即教育过程的实践性,这是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的最突出特点之一。高职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岗位服务的,以培养具有一定动手操作能力的技术性工人为其主要目标,学生既要具备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不仅会动脑,而且要会动手操作。因此,高职教育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要体现实践性要求。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不够,经费短缺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不深,认为应该给予专业课足够的重视,但却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用于思想政治研究的费用短缺。而且与理论教学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需要的费用更多,没有经费支撑,师生就很难走出课堂。各高职院校一般都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但数额相对较小,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教师人数不足,缺乏实践经验21世纪前十年是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十年,现在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已经过半,但教师队伍的扩充远远跟不上高职教育的发展,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工作后外出学术交流、实地考察、进修学习的机会又比较少,自身的提高速度不快,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三)实践模式过于单一,或者形式化,效果不理想对于实践教学,有些教师认为就是改变教学手段而已,例如增加教学案例、课堂活动,或者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调查作业,而不是真正地去进行指导,对调查结果作追踪,并且进行科学分析。实践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把实践的内涵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而且需要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配合,才能够达到理想的目标。

    三、构建高职思想政治实践育人体系初步设想

篇2

【摘要】青年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只有通过思想政治的教育和引导才能完成。青年人的气质特点决定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参加社会实践为关健,以耐心说服、热情疏导为主要方法,并实施教育方式要多样化、人性化。

【关键词】青年 思想政治教育 必要性

科学研究表明,青年正处于素质优化期和创造的重要人生阶段,他们正担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青年群的现实思想又存在着不成熟、懵恫的一面,但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从几个方面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做以下浅谈。

1 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科学技术不发达,经济落后的穷国;但又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向现代化进军的发展中国家。历史不止一次证明,落后就要挨打。今天的中国,必须进行改革,若不再进行改革,或者放慢改革的速度,就会使中国再次错过使自己富强起来的机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出现了几次经济发展的时期。现阶段更是一个关键的历史发展时期,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人民币的增值引起经济发展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枢,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年青人必须自信、自立、自强,必须从思想政治观点上充实自己、武装自己、革新自己。

人强则国强,中国要富强,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但是无论是科学技术知识的继承、创造、繁衍、传播,还是运用,都离不开人才。人才从哪里来,其最现实最快捷的途径就是从我们年轻人的队伍中来。他们又怎样才能成为人才呢?只有通过教育,知识就像人的身体,而思想是人的灵魂。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青年不仅具有较高的知识才能、技术才能、专业才能,而且更要具有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政治方向。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青年们的品德体系构成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并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青年的正确的“三观”的培养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完成。青年只要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导,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得到充分发挥,为中国的富强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时代需要青年,中国的发展依靠广大的青年人才,青年人也应义不容辞地要担当起祖国交给的重担。

2 青年自身发展的需要

现今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青年在身体发展方面能得到较好的环境。青年的心智发展,则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青年在身体发展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科学技术知识,希望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追求人生的自我价值,以报效祖国。他们认识到,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更加雄伟祖国,只有祖国强大了,他们才能大有作为,才能有一个更好的施展才能和获取物质精神营养的环境。青年的自身发展,就是要完成素质的优化,完成大量的实践活动。青年自身发展好,那么他们在社会的地位就更高,作用会更大。这也是由他们自身的思想特点决定的。

3 青年的思想气质特点决定必须要加强教育

3.1 希望祖国繁荣昌盛成为经济的强国。

青年人时代感非常强,观察问题敏锐,他们热爱党,关心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他们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耳闻目睹了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并身处这种氛围和经历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这个民族才有希望,青年自身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3.2 青年人思想活跃,思维方式灵活。求新求异是青年人思想的重要特征。他们接受新思想、认识新事物快,对时代变化的反映更敏捷。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各项建设成就的取得,使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西方文化,再加上政治的逐步民主化,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思维模式也由静态、单向和直线思维向动态、网络、辩证思维的方向发展。多维性思维的形成,创造性思维的确立,使青年中不少人的思维活跃。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想象,勇于探索和大胆求证。

3.3 青年人大胆追求,竞争意识强。

青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从有益的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使自己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生活更加充实。他们的学习、生活节奏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加快了。在短时间内,他们力求吸收更多最新的知识信息。他们不满足书本知识,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杂志,扩大知识面,形成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大胆追求美的真谛,部分青年由过去只注意形态美、风度美发展到气质美和心灵美,由对美的欣赏发展到参与美的创造。总的说来,青年人的优点是其他年龄段的人难以比拟的。他们生气勃勃,充满青春的活力,思维灵活、反映敏捷、思维活跃、不迷信、不僵化、敢想、敢干、敢说。尤其是他们政治热情高,关心祖国、关心党风、社会风气的好坏,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他们正以自己特有的风采,在各条战线上发挥自己的先锋和突击作用,他们是祖国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向科技化、走向世界不可能缺了当代青年的努力奋斗。

3.4 青年的思想存在不成熟的一面。青年是成长中的茧蛹,他们涉世浅,经历简单、知识不足、能力弱、更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这些不足,决定了青年人看问题简单、理想主义成分重、思想不稳定,遇上困难和挫折易于动摇。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应将这个群体作为主要对象。他们的思想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对中国国情了解不够,急于求成思想重,支持经济基础建设速胜论的观点;二是思考问题易走极端,易盲从、盲动;三是追求民主热情高于理性,梦幻多于现实,或者片面吸取过去搞民主的教训,对政治、民主淡漠,讲求实惠,注重眼前享受,追求金钱;四是对存在的社会腐败现象认识不清,因而产生悲观失望和抵触情绪。青年群体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对外界事物的认识缺乏理性的判断,遇事不冷静、不沉着、易冲动,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

4 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青年的优势决定了他们是社会中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的不足,也决定了他们应受到教育,科学的迅猛发展,青年人是科学的带头人,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夯实了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青年的取向将越来越成为社会价值取向的主体,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他们在社会发展中有肩负特殊作用,是其他年龄段的人根本无法取代。

4.1 青年人是各行各业的接班人。社会发展是一项无限运动,而人只有有限的生命。人类社会文明成果要被传承,要被创造,并被应用,必须有中老年人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须加强对青年人的培养,并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5至10年后,祖国整个建设重担将大部分落到他们的肩上,再过20年左右,整个国家的命运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都将由他们承担。

4.2 青年人还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社会责任,青年人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还处于组建家庭、繁衍后代的阶段,必须花大功夫去培养后代,保证后代的健康成长,合理有效地开发后代们的智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为后代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莫定坚实的基础。

4.3 青年人是社会生产的突击队、生力军。青年人自身的体力、智力处于旺盛期,思想日趋成熟有条件成为社会生产的突击队。中年人要锻炼培养他们,大胆锻造他们,会把一些重要岗位交给青年人去干,青年人从中得到锻炼尽快成长。青年人成才欲望强,又富有冒险精神的群体,在社会生产中,他们常常在搞技术革新、搞发明创造和攻克科学难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果,甚至是一些突破性的成果,不少都是青年人取得的。他们的创造活动,给各行各业带来了生机,产生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年从一开始的种子长成大树,成为栋梁。

5 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以下问题

5.1 培养青年的全面发展是目标。这是由党的教育方针决定的。青年人肩负重任,只有对他们进行全面教育,他们才能承担起未来和责任。另外,青年正处于全面发展的阶段,各方面都需要全面教育,全面发展是当前的任务。

5.2 组织青年参加社会实践是关健。因为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是缺乏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强化深化所学书本知识也必须进人社会实践,能力的真正发挥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完成。实践见真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加充分的锻炼他们。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紧迫性;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但是,它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近二十多年来的事。[1]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和显著的成绩。一方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成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的绊脚石。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社会变革带来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我国经济充满了活力,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我国的综合国力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这一背景和时代要求下如何了解和把握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政治的新特征,如何增强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如何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等问题是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学生群体的思想和心理都具有特殊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目前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大多是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只注重对整体进行研究,却很少能够针对各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政策和计划目标。目前的研究现状虽然有利于从宏观把握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但是不能满足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没有科学有效的发展计划和实现手段,不能做到关注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发展规律,这样的改革与创新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状及困境

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可以透视其面临的困境。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的传统模式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必须遵循发展规律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相互的一致,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应该如此。[2]但现实情况是,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缺乏动力,教育手段又缺乏多样化,基本上仍然属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停滞不前导致受教育对象对内容的吸收与传输的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样不仅不会有积极的教育作用,还有导致受教育者思想上的混乱。从认识论上来看,这是一种客观实际与主观意愿想脱离的现象,其结果就是所教的内容不被广大受教育对象所认可和接受,最终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厌恶心理。

第二,全球环境影响爱国主义教育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资源,这也就导致许多没有经过删选的信息流入大众的视野,有些不良的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此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的文化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拥入我们的市场,他们利用电影、广告等多媒体形式传播他们的消费观念、价值理念,使我们在使用这些产品的同时潜移默化的使我们“被动”的接受他们的价值理念。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人们的意识变得日益模糊,没有了明确的界限,这极大地削弱了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影响我国一民族和国家感情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影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各国文化渗透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许多外来的观念和产品被人们所接受,这不仅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的改变,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娱乐方式为例,以前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很简单,在我国只有丰硕或重要节日的时候才会有大型的娱乐活动,平时的娱乐也只有听书、听曲、看戏、看歌舞表演等方式,而现在的娱乐方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有卡拉ok、各种综艺娱乐节目,电视电影节目等等,这些都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第四,全球文化的发展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网络信息化的普及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传播载体。不仅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度和效率,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面,还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因全球化而生的文化霸权主义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以网络中的语言文字为例,网页中的语言大多都是英语,这样的结果可能是某种语言被另一种所削弱甚至取代。就以我国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掀起了一场英语热,这一狂潮直到现在还没有退却,英语成为我们的第二种语言,它的重要程度超过了汉语,因此我们的母语汉语却被推到尴尬的地位。近年来从我国相关的调查就可以发现,汉语是受到了多么大的冷落,这也导致了近年来教育部一直强调汉语的重要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教育改革的直接目的在于提高其教育的有效性,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依据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的思想、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规律等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思想政治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3]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蕴含着社会性、开放性、公平性、自由行等特征的市场经济,要求作为市场经济发展重要理论前提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和改进。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市场经济的社会性、开放性特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改变“单一、刻板、丧失生气”的状况。[3]随着地域界限的打破,同一个单位的工作人员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民族、种族、阶层,说着不同的语言,坚持着不同的信仰,产生不同的文化层次,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处事原则,这些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激烈的挑战。这也就意味着,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更为艰巨、复杂、多变的历史任务。因此,单一、刻板的教育方式就难以适应多样化的教育主体,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进行改革,不仅不能发挥其优势,反而会削弱其影响和地位。

其次,市场经济的公平自由特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改变“高压、专制,缺乏民主”的现状。[3]市场经济历来要求公平竞争,严禁以次充好,欺行霸市的行为。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信用经济日益走进人们的视野,在未来将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市场经济要求“自主选择,自主决定,自主经营,自主负责”的经营模式,反对政府的强加干预。随着“自由主义”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与日俱增,“高压、专制。缺乏民主”的教育方式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自由、民主相悖,旧的教育方式不仅难以保障人们的根本利益还不利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最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效率性特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改变“费事、耗时、成效低下”的状况。[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效益最优化为目标,人们为了利益,以消耗资源为代价,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来换取现在的享乐,从而导致目前人类面临着“生存危机”。现在这种旧的生产模式已经难以在市场上立足,特别是在一些高科技创新的竞争领域。在当今社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采用新的竞争模式,例如更新、改进设施设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等。在现代这样一个讲究效率的时代“费事、耗时、成效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要努力寻找新的教育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本质体现。[3]

“以人为本“思想是指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必须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基础,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归宿,简而言之就是把握“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一切相信人,一切尊重人,一切依靠人,从而促使人的自我意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3]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做人的工作,因此思想政治的一切工作都要以解决人的问题为立足点和落脚点,要将人的思想、兴趣、爱好、态度、立场等内容囊括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但是由于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家长制”和“重男轻女”等弊端,致使“单一、刻板”、“高压、专制”的旧的教育方式难以打破,使人性潜在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遭到抹杀,将人们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美好愿望泯灭掉。因此,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时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以人为中心。做到尊重、理解、同情、接纳、信任、服务、关心、帮助他人。其二是发展人。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有可能达到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目标,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等性、民主性和创造性。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规定。[3]

“个人全面发展”应当是每个人、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的全面发展,是他们都成为各方面有能力的人,既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4]370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在原始社会还是在工业社会,人从来都没有受到过真正的重视,人的奴仆性没有摆脱,然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最关注的核心内容和坚持的根本取向。“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化发展和利益分配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物质性基础;文化是人类、民族的重要支撑点,对个人全面发展起着精神基础性的作用;“利益是为少数人占有还是为多数人占有成为个人全面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总之,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完成其任务而进行的一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根据它的重要地位,面对现实的教学困境,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改革迫在眉睫,不改革就会被历史潮流所湮没。

[参考文献]

[1]李西祥.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D].曲阜师范大学,2004(3).

[2]邓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中北大学,2014(5)

[3]陈茂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8(6).

[4]马克思恩科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篇4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哲学基础

作者简介:谭霞,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政教部讲师,华中师范大学法学硕士,湖南长沙 410000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3―0030―03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工作,必须以人为本,才能收到实效。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也要严格要求人,紧紧围绕“人”来做文章。以人为本应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一原则没有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和很好遵循。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实处,收到应有的效果,从而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当努力研究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为此,本文就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哲学基础作一粗浅探讨。

一、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在西方,以人为本思想或观点可以溯源到人本主义思潮兴起之时。人本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一种思想体系,它把人作为衡量万事万物的标准,主张以人为本,个性解放,崇尚理性和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在中国,“以人为本”某种程度上可以回溯到儒家德治思想中的民本精神和儒家以自身力量来完成自我实现的人本主义特征的传统文化。不同于西方以抽象人性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和中国古代以整体主义替代个体的民本思想,本文所指“以人为本”,是指社会的一切发展既依赖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其中,“人”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个人与自身、社会、自然等各种关系中的具体的人。“以人为本”之人就不单指个体或抽象的人群,而是一种动态的、处于人与自己、他人及自然关系中的人,是集各种角色于一身的统合的人。而社会与个人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张力关系,亦不是非此即彼二律背反的关系,而是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前提下,出于时展和社会需求而各自成为不同时期的社会主导性价值选择。因此,以人为本可以界定为,依据社会发展要求所作出的以人为价值取向的非排他性价值选择…。

(二)提出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时代背景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求教育者把受教育者看作是正在发展的人,并主张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有效的方式把他们培养成全面的、完整的人。这一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确立,是以总书记在2003年12月5日至8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开端的。他在这次会议上深刻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初步确立。而十六届三中全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式确立了以人为本理念在社会发展及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各学科发展中的指导性地位。

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顺应时代需要而提出的。以人为本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塑造。首先,“数千年的封建主义统治,造成我国从未形成具有真正独立人格的个人主体”2。家国一体、国家至上的族群主义、整体主义替代个人利益至上的政治文化传统,加之儒家的人伦道统,几乎扼杀了人的一切个性。其次,特殊的历史背景导致了人的主体性缺失。改革开放前,社会崇尚权本位,一切以政治利益为主,凡事都要和政治挂钩;而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又转向钱本位,一切都以经济利益来衡量得失利弊。这些对人以外的“物”的极端追求致使人一直处于被奴役和压抑的状态,人性始终没有得到彻底地解放。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应以自:身的优势担负起培养公民独立人格、唤醒其主体意识、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责任。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人们也殷切期望思想政治教育能培育和完善人的主体性,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价值和地位未能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多从社会需要角度出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继承既定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个体,而在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问题上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可以说,人的个性解放仍然是我们的时代主题,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回应了时代要求,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趋势。

(三)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须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P8)。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对象,是树立人的正确思想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使人们的思想向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方向变化,进而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因而,科学实施教育活动,必须先认识人,了解人,把握人的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规律,而人的思想变化、发展是受人的本质决定和制约的。所以,研究和掌握人的本质理论有助于教育者正确认识教育对象,而以人为本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历史经验和现实要求决定了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要远离人这一主体,忽视人、压抑人、贬低人,否定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以人的绝对服从为目的,就只能导致摧残、践踏人性的后果。这不仅使个人人格扭曲,使教育取得的成果表面化、虚假化、短暂化,而且,长期受压制的人必将以一种反向的激化形式,通过不合常规的方式和途径爆发出来,这将成为一种潜伏的隐患,严重危害社会的稳定发展。而西方国家后现代主义对资本主义现代化中种种问题批判的现实也在警示着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关于人的主体性发展也存在一个过犹不及的问题,即过分夸大人的主体性同淹没人的主体性一样都使思想政治教育违背人的本性,脱离了人的正常发展路径,不利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历史和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置思想政治教育于以人为本理念之下。

第三,当代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的深化发

展为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时代的发展,个体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往适合当时历史条件的灌输式、指令式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失去了效用。顺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界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始重视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并形成有代表性的双主体说、主体际说等理论4。这些研究成果以及围绕“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等展开的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方面的理论阐述,都表明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开始由社会本位转向人本位,同时也为以人为本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塔型模式建构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

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依托于一定的理论基础进行的。本文立足于历史观和方法论的视角,分析如下。

(一)历史观

第一,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哲学。西方人本主义教育哲学源远流长,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马斯洛、弗洛姆时期逐渐走向成熟。他们用科学的理论对人性至上、人应为世界之本进行论证,使得这一理论由于得到科学理论的支撑而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人本主义的指导下,教育开始倾向于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具体表现为尊重个性,发展个性。这样,个性的解放、人的主体地位的回归,使得经历了漫长中世纪黑夜的西方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极大地促进了个人的发展。但是由于社会制度及时代所限,人本主义只不过是一种与社会相脱节的小我观,它强调的个人发展只是一种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忽视他人和社会的利己主义价值观。总之,西方人本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的定位过于狭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本主义理论自身的缺陷不断暴露出来,必须完善和发展,因而这一理论本身也在不断谋求从“小我”走向“大我”。总的来说,西方人本主义理论为当今以人为本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认识和方法上的支持。

第二,我国古代儒家德治思想中的民本精神。建立于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人伦道统,其家国同构、国家本位的价值取向虽压抑和束缚了人的个性发展,但也不乏弘扬人性精神的理论。至迟从春秋以来,弘扬人的价值便逐渐成为中国道德教化、政治说教的主流。在人与神的关系上,许多思想家倡导先人后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许多人认为万物之中以人为贵;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普遍以人性论为基础推演人际互动原则和为君之道。“天地之性人为贵。”这种宇宙观把人置于万物之上,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但这种民本精神是作为整体人的人性觉醒,是淹没个人的集群意识。它过于重视国家和整体的利益,往往以国家和整体利益替代个人利益,因而是与西方国家个人本位相对的另一个极端。另外,这种民本思想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是服务于封建制度的政治统治模式,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工具。但这种“天地之性人为贵”民本精神的宣扬多少也从人的群体发展、人与社会协调方面为今天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背景。

(二)方法论

第一,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在社会关系中,人作为目的和手段理应是统一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为了实现目的,必须采取相应的手段,而这些手段由于情感的渲染作用而与目的具有了同质性。因手段能帮助我们实现目的,满足需要,因而其自身也受到人的喜爱。最初人们在提出自己的目的时往往是直率的,也是较容易的,但对于达到此目的却有许多的手段,人们必须对这些手段进行研究,以获得最佳的选择。目的提出时的直率和轻易往往又会使人们直率轻易地忘掉目的,而对手段的深入考究、严肃挑选和对手段的兴趣则往往会将目的置于手段自身的体系建设之中,一旦目的在服从于其手段的逻辑体系中,其结果往往是非人性的。从人的价值意义来看,当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研究人、改造人的工具性手段时,其实质就是否定了人的自由本性,否定了人的自我教育能力。这样,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支配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从手段与目的统一来说,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有以下几层含义: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自由本性为前提并实现着人的自由本性。因为只有本性自由、思想自由的人才拥有自立意识和自抉能力,才能自主选择、自我寻思,才能发挥自觉能动性,真正达到自主教育的目的,而不仅仅是被动地顺从或附和思想政治教育。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主客体的互动为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互为手段和目的,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从而提升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使之成为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其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系统与环境亦互为手段和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作为一个系统总是处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运行既受环境制约,又对环境产生影响。一方面,环境的改善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又对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关于人的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个人价值则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5(P226)。正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个人价值受制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他的才能和智慧,其个人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并通过社会价值体现出来。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不可分割的,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外在表现,而且个人价值实现的唯一途径就是参与社会实践。因此,我们应当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就是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就是要更多地关注人的个性的自由和发展、培养人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通过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人的全面发展去促成社会进步;通过个人价值的实现去体现其社会价值的存在,并通过社会价值的实现来提升个人价值。因此,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观,是社会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当然,就一般而言,当个人、社会的利益关系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利益,而为社会利益牺牲个人利益时,必须尽量考虑让这种牺牲最小化。

第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同时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理特征和生物特性;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形态和特征,它包括

人的社会关系和精神属性,即人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生理基础,社会属性则是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人的自然属性,人也就不成其为人,更谈不上其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主要是由人所处的经济地位、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相对于自然属性而言,具有易变性和时代性,它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使人具有人之为人的标志性特点。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成为一种有精神存在和精神生活的生命体,而今天的人类之所以为文明人类,其精神生活的本性和方式之一,就是有理性和意义需要6(P95)。人的双重属性表明:一方面,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人,要受到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的制约;另一方面,人作为高等动物又要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只承认人的社会属性而否认人的自然属性,是片面的;只承认人的自然属性而否认其社会属性更是错误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方面不能忽视受教育者的自然属性,过分夸大精神的、道德的方面,而忽视人的生理的生物性需求,而是要在不危害社会、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充分认识、理解人的自然属性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必须认识到,人之为人,在于其社会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个方面。人固然以自然属性为基础,但一定条件下,被升华了的或被歪曲了的社会属性可能超越、制约自然属性,或压制、泯灭自然属性。现在,有些人以自然属性来否定社会属性,并以此来放纵自然属性,作出危害社会、违背道德的行径来,这不仅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参考文献

[1]郑永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

革与发展[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4,

(9).

[2]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M].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4.

[3]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万美容,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J].学校党

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1,(10).

[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必要性

第一,与课堂教育相比,公寓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起着其他环境因素起不到的作用。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通常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其言行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公寓里,学生之间的交流较为自由,有些不便于在正式群体如课堂和组织里讨论的问题,在这里可以进行自由讨论。由于高校往往采用流动教室,班级管理的作用相应减弱。而相比之下,在公寓里,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思想和行为表现得更加真实。课堂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往往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的,但在公寓里,学生间的互动对思想品德的影响往往是在无意识中进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公寓这种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二,近几年来,许多高校对公寓管理一般只注重公寓硬件的建设和维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有的高校把公寓管理委托给物业公司,因为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忽视了大学生公寓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注重服务功能而忽视了育人功能。公寓的育人功能体现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道德观念、集体观念、人格修养等方面。学校应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努力营造出舒适的公寓文化环境,即为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公寓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有的高校不太重视公寓文化建设,多元化思潮和网络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公寓文化建设也产生很大冲击。现在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和依赖性较强,但社会责任感不足,很多问题在公寓里都体现出来,比如: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外地生和本地生之间,贫困生与其他学生之间,都容易产生隔阂,造成人际关系紧张;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与他人很少交流;由于就业难等社会问题,在少部分学生中产生了一种读书无用论和厌学情绪;一些学生缺少环保意识和节约习惯,水电资源浪费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及矛盾都急需解决,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人们的思想问题往往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大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休息、娱乐、交流的场所,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融入学习和生活中,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方法

第一,加强日常公寓管理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公寓管理。科学的规范的公寓管理可以起到理顺关系、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生活有序进行的作用,这在客观上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为习惯。有效的公寓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公寓管理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科学地促进公寓管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对法规、制度、纪律等管理手段产生认同感,自觉遵守它们,公寓管理的作用才得以实现。制度建设可以规范大学生的公民道德行为,维持公寓管理所制定的系列规章制度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公寓是一个群体生活场所,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公寓文化建设包括公寓区的公寓成员的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学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第二课堂的实施、室内设施、整体布局、卫生状况等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必须贯彻在公寓的一切设施、制度和活动中。如:公寓区的整体布局、生活环境和活动设施的布置和行为规范的确定等等,必须贯彻教育目的并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通过公寓文化建设,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构建和谐的公寓文化氛围,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学生生活习惯的形成。比如公寓里张贴的励志格言、名言警句对每一个都有激励作用,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共同制定的学习计划,成绩好的同学带动自制力稍差的同学共同进步;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文化活动,如公寓间球类对抗赛、演讲比赛、书画比赛等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对公寓里的发生的好人好事、文明行为要及时宣传,弘扬正气,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对大学生品德教育;公寓管理老师和学生会,定期检查评比公寓卫生,并将检查评比结果公示,分别加以批评和表扬。激励学生搞好公寓卫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增强责任意识和荣誉感。

第二,每个公寓楼配备生活辅导员,发挥生活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同时提高公寓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搞好公寓管理的关键。生活辅导员是从教师中挑选出专职人员担任学生的辅导员,在公寓里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生活辅导员要求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和随时到公寓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特殊能力,同时兼备辅导员的基本素质。

第三,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公寓管理老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引导为主,管理为辅的原则,帮助大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充分挖掘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潜能,引导大学生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最终内化成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管理能力,让学生自主管理。组建公寓自律委员会、公寓文化宣传部、公寓党支部、公寓团支部,建立学生管理自律委员会、楼层长、宿舍长的自我管理体系,以点带面,每栋公寓楼配备党支部办公室、活动室、学习室等。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经验,寻找我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向自治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四,以各种公寓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灵活运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活动,通过以公寓为单位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活动。每学年每学期有计划的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住宿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住宿学生的业余生活,利用社会关系,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公益活动,增加学生的爱心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