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8 14:46: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声乐教学;良好心理素质;重要性
声乐的学习与演唱不是仅靠声乐技巧的掌握就能取得成功的,它还必须通过努力提高学生或演唱者的心理素质、文化艺术水平。音乐表演不同于其他表演形式,目前音乐海选节目很多,在强大的压力下,心理素质往往决定着演唱者水平的正常发挥。由此可见,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展现一些不良心理现象来论述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两点建议。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非常有表现欲望、善于表现自我,他们无论在课堂、课间、课后或者舞台都希望通过努力展现自己而获得赞赏,甚至在舞台表演或者考试时发挥得比台下和平时还要好,而有的学生却恰恰相反,他们的表现力欠缺、表现欲望不够,舞台表演或者考试时精神过分紧张,以致平时所掌握的歌唱技巧和方法得不到正常发挥。这两种情况是由学生的不同歌唱心理状态所造成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人的行为活动,并指挥着人参与社会活动。
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实践锻炼而获得,它不仅是舞台艺术实践的需要,也是歌唱者取得成功的心理基础。歌唱者的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他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会给歌唱者带来成功与喜悦,相反就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状态。
二、在演唱中产生不良心理的原因
在演唱中会出现不良心理的原因大多与演唱者的情绪、性格有关。通常见的就是紧张,产生紧张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缺乏自信
自信心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与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关。在有些家庭,父母对孩子缺少表扬和鼓励,导致胆怯没有自信。然而,音乐表演本身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面对的观众很多,首先需要的就是自信心,再者才是唱功。只有敢唱,才能唱好。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多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唱,适当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注意力不集中
这一点通常表现在学生演唱时精神开小差。歌唱表演最基本的心理素质就是要注意力集中。它要求演唱者集中全部精力,全神贯注地融入到演唱中。在声乐表演中,最基本的展现就是声音和表情。嘴里唱着,脑子里却想着其他事情,很容易从声音和表情看出来,严重的时候会忘词或发音错误,而减少这种错误的发生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过分看重结果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一个比较的心理,为了满足虚荣心,通常认为高分就能胜出。在表演中心里一直想着要好好表现,最终却适得其反。声乐表演需要的是心无杂念,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用平常心对待学习和表演,逐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建议
1.多些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声乐教学中,常有这样一些现象:一些学生平时唱功、自我表现都不错。但一到考试、比赛或参加音乐会等场合,就发挥不正常。还有些不管在平时表演或比赛场合都能坦然自如,不但能将自己应有的水平表现出,甚至还能超常发挥。我想,这和每个人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教师要会赏识学生,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或优点时,要多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觉得自己被认可。这样,学生才会有成功感,有求知求学的欲望。通过老师的言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你对他的赏识,进而激发学生的自信与自强,让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发展、成长。
2.鼓励学生多参加艺术实践经验,提升心理素质
一件事情做多了,以后再做的时候就不会再过度紧张了。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实践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参加实践首先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信和胆量,而且实践多了学生对于现场发挥有了一定的掌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使学生表演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
声乐教学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的训练过程,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心理紧张只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多参加艺术实践,平时注意培养做好准备再表演的习惯,学生的心理素质就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树立信心,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工作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杨晶雯.浅谈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J].大众科技,2008(05).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素质 培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一朝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在各学科教育中熏陶,渗透。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风气,教师要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理论,把孩子培养成心理素质健康、健全的人才,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学会社交技巧,把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
一、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重要性
1、保证学生健康发展
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他们学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同时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为个人心理处于健康的状态才能与社会保持一致,所以要防止不道德行为的出现就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2、注重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现代教育要由传统的教育改为启发式的教育,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要做到这些观念的转变,首先要从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出发,使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在行动上的自觉性,使学生在追求中不断进步,在探索中不断发展。
3、有效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过分看重学习,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忽视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导致学生身心疲惫,出现情绪紧张,焦虑,恐惧的现象。面对这样的问题,老师都要给予心理方面的指导,真诚的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培养的可行方法
1、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理
自信一小步,成长一大步。一个有自信心的人,才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坦然面对生活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树立伟人榜样。通过认识自我培养自信,给小学生讲一些伟人的故事,比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故事等等,使学生树立顽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2)能力锻炼。通过挑战自我培养自信,比如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让学生自己做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锻炼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3)培养集体观念。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作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工作。让学生明白荣誉凝聚着全班学生的心血和汗水,让学生知道他是集体中的一份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转贴于
2、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
班级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场所,也是学生交往,娱乐,成长的场所。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多举行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激发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有集体归属感和团队合作意识,进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心情的好坏对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对身心健康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保持良好的情绪不但能提高人体的各种活力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潜能,逐步培养学生宽阔的心胸和豁达的品质。
3、培养学生的情商、坚强的意志,鼓励学生敢于展现自己
情商即情感智商,情商的高低是对自己情感,情绪等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挫折和困难是在所难免的。若果不能正确的认识对待,必定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产生不良的后果。这样不仅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还会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危害身心健康。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会自我调节,恢复自信,使其朝着我们预定的方向发展。
每个人都希望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然而通向成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只有那些不畏艰难,勇于追求的人才能获得成功。事实证明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不仅与智力有关,更取决于坚强的意志。能否具有丰富的人生,取决于心理素质,看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人生目标。培养坚强的意志要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让他们树立崇高的目标,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使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很好的实现。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我们要从多个角度接受自己的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和爱,平常多举行一些文艺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华的舞台,鼓励学生勇于展现自己,这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体现。
4、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注重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通过阅读书籍,举办一些文化活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快乐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2)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校教学中通过创建各种活动情境在行动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5、教师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首先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生活中勇于表现自我,并适时提供一种宽容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 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 重要性
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一、中职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
由于中职学生要养成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涉及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因为中职学校的教学有别于普通中学的教学,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所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们在走入社会时必须具备的。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学生,他们的可塑性强,热切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言传身教
中职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丰富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和行为习惯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的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讲普通话、文明用语,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对广大中职生开展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引导,发现学生心理品质的共性和个性,继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辅导和行为习惯教育。
(二)行为习惯教育
刚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保持初中时的行为习惯,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文化素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和谐时,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才能得到提高,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当前中职生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占重要地位。
二、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健康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中职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迫切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事。培育健康的竞争心理,具有耐受挫折、承受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对他人的成功不嫉妒,具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是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
三、不断强化自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特别是在宽广的操场上,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正常现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强调要时刻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提倡学生学会用课程标准、教育目标客观地评价自己与他人,从而为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打下基础。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的仪表,教师的形象及其给学生的印象,对教育效果具有很大影响。学生从这里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爱和信心,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而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庄重而严肃的风度,又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有朝气,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为培养中职学生健康的人格、身体素质、职业能力,为全面提高中职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总之,中职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学校走入社会之前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过程,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养成不能马虎和松懈。体育老师应与其他的文化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事。
关键词:课程辅导;心理素质;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106
一、课程辅导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合理性建构
在中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前提,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交流互动,激发学生以探索精神不断获取新知识,在有限时间提高教学实效是重要途径。重视课程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的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开拓教材领域,培养中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让同学们感受到课程教学应用过程中的乐趣,适当围绕生活实践对各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实施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渗透,引导同学们在良好心理状态下增强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管理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交流,教师与学生达到共识,实施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熟悉心理学知识,通过课程教学的应用实践,让同学们在良好心理状态下攻克难题,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习知识的兴趣。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视野,使其自觉运用信息技术强化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结合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课程教学资源的拓展,让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实效。同时,还要承认,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既有个性差异,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得到解决。通过实施有效教学活动,构建完整的生活、学习情境,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同时给予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舞台。教师要以发展的观念看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发展能力是潜在的,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的确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只是如何去激发出这种能力,只要找对方法,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
二、在课程辅导过程中强化心理素质培养
教育发展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加知识含量,另一方面要减轻学生负担,需要实施高效课堂管理。全面改进传统观念和教学方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结合课程资源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学科整合的探索与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发现心理素质与课程教学结合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那么,首先必须加强教师对心理素质教育理解和对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能力,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独立发展的思维能力,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在良好心理状态下辅助教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促进心理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结合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具备心理学知识,才能使课程教学知识应用与心理素质教育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激发同学们学习知识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
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同学们对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很感兴趣,所以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尽可能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有效的学习工具,这样很容易激发同学们学习知识的兴趣,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心理素质教育发展为目的教学设施,以信息技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在学生在新奇和愉快的状态下探索新知识。有了兴趣的潜在因素作动力,课堂管理变得轻松而且活跃,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探索精神进入良好心理状态。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构建课程整合网上协作教学模式,使同学们的情绪高涨,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同学们在愉快和新奇的过程中学习课程知识。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实施探索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与学科结合的权利,因为每一个时代的学生都有特定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兴趣和爱好。有效融入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习知识和学生的兴趣结合在一起,引导同学们在最佳心理状态和兴致高昂的过程中,以探索的精神学习。同学们认为相对抽象的知识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重视教学实效同等重要,把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符合同学们兴趣的教学课件。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把教学内容重新调整,融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容,把课程教学、信息技术实践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三者结合过程中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重视学生的实践与体验过程。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在有些家庭中,四世同堂,唯一的孩子有六个大人在关心照顾,难免会造成孩子在家庭中说一不二、唯我独大的情况。而在进入大学后,无论学校条件好坏,都要适应在大学校园中与同学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加之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性问题、网络心理问题、职业问题及经济问题等等,这对于很多刚刚离开父母羽翼的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如果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处理不好这种种关系和问题,不能以一个正常的心态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困境,让这种情绪压抑在心底,长期下去,得不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及时疏导和帮助,很难想象如何才能有一个好的状态与心情来生活,更不要说学习了,这样往往就会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更严重的会产生心理疾病,进而发展成精神疾患,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以上所述种种现象和问题在刚入学的大学生中很普遍,但一直未能引起学校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是问题未能得到充分的暴露,学校出于各方面的原因,一般不愿意公开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代社会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心理问题,将普通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问题,从而导致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忽视以及错误认识,这种种问题的存在未能得到合理的解决,致使大学生心理问题愈演愈烈,甚至严重影响到其生活学习,从而对其个人以及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2002年初发生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2004年2月初大学生马加爵先后杀死大学同学四人事件;2005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三学生被同学用利器砍死,据了解,此前两人都追求过同一个女生,曾为一些过节大打出手,最后酿成悲剧;2013年4月复旦大学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洋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4月1日晨,黄洋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抢救无效于4月16日下午去世。还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案例,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黑龙江大学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崔教授说,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喜的是,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校园已不再是一片净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
鉴于大学生如此心理状况和现状,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浅显的探讨。
一、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能力
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积极思维,遇事能冷静分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勇敢地面对压力,必要的时候要学会寻求社会和外援帮助,学会疏导,让自己的恶劣情绪能找到一个出口宣泄,而不要积压在心理。
二、应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多开展能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活动,目标就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把这种想法融入课堂,让老师在课堂中有意无意穿插心理健康知识,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直接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学生直接进行心理知识学习,针对其每个人自身的不同,从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开设心理咨询间
对学生开放,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心理问题是很普遍、很正常的一种心理过程,无需过多担心误解,让学生将压力有地方、有途径释放,并通过这些解决其心理的压力和不快,通过心理指导员的帮助和指导,对他们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生活学习都将有较大的帮助。同时,大学应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层次,丰富校园文化实践等等,学校应该经常开展些丰富多彩而又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以便大学生交流思想感情,协调人际关系,娱乐身心,陶冶情操,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展。
四、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这就要求学校领导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加强教师的心理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要求高校教师走进学生心灵,和学生作真诚地交流,坚持正面引导,主动接近心理有障碍的学生,给他们关心和帮助,力求创建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关系到其学习、生活、未来的就业及婚恋等等,甚至关系到家庭和社会,因此,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声乐教学;心理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声乐表演者只有将声音、情感和动作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才能充分体现出声乐艺术的魅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演唱者心理素质的好坏极大地影响着其演绎作品的完整性。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还需要了解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将声乐技巧的培养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演唱者在演绎歌曲的时候充分发挥个人水平,获得成功。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应该对学生的心理情绪状态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在课堂上、在表演中采用一些实际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一、高校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健康的最新定义中提出了健康的三要素,分别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良好适应力。这个新的定义再一次突出了“心理健康”与“适应力”的重要性。纵观现今的高校生活,绝大多数的学生存在着无法适应社会或集体生活的问题或者不能承受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种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虽小,但是其影响却不容忽视。
高校学子,在经历了中学时期激烈的学业竞争,可以说是在“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下度过了高中三年。当学子们走进大学,一方面生活上脱离了家长的“过度保护”;一方面学业上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无法很快地适应高校的授课模式与学习方法。这样的生活学习状态导致不少学生在大一上学期甚至一学年都处于“磨合期”。如何更快地帮助学生们度过“磨合期”,适应大学学习节奏,是这一时期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当度过“磨合期”后,学生们会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学业上的竞争和压力之大不言而喻,尤其对于从事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压力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化成学习的动力,更多的时候,会对表演的完整性带来不小的影响。而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而言,如何正确地面对就业压力,如何把课堂所学化成生存或者是求职的技能这又是要面临的又一“难题”。
声乐教学在专业院校教学中是重要的学科,教师们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还需要对教学的思想、内容以及方法进行提高与更新。在教学中必须以人为中心,全面地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养,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演唱演员。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科学的演唱技能和发声方法,更要让学生明白如何才能保持良好的唱歌状态与演唱水准。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专业的教学内容包括发声的训练、共鸣、咬字吐字等各种技巧,以及如何更有情感地诠释和演绎声乐作品。当学生们熟练掌握这些声乐技巧后,为了能在上台演唱时更完整地诠释作品和展示技巧,更为重要的是日常注重对学生们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
二、技能训练中的心理素质培养
伊・卡・那查连柯曾说过:“歌唱是人类最高级的心理活动现象之一。”由此可见,心理素质在唱歌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的内容和目的的重要性。如果学生在练唱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活跃,精神不振,缺乏演唱激情,那么这个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是不可能做到正常发挥的。因此,声乐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提高学生们的声乐技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演唱过程中,从表面上来看是在用喉咙唱歌,事实上是在用大脑和心智来唱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歌唱热情,让学生明白只有在精神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呼吸器官和喉头、口咽腔等各种发声器官才能处于踊跃并且协调一致的兴奋状态,从而使发声能够畅通;才能将歌曲演绎得自然、优美从而感染所有的观众。
高校声乐教学也要从思想上让学生对声乐技巧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正确认识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声乐技巧提升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我们知道“动机”是活动的内部动力因素,也是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率的因素。因此,在让学生进行声乐学习中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声乐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让他们明白心理素质是为演唱技巧服务。教师要正确地运用动机强化作用,促进学生学习。另外,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知意识,科学联系声乐技巧。“意识”是心理的一种体现,不同的心理实际上是反映出不同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是教学成功的保障。要让学生们了解到,好的学习意识才能对声乐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不良的学习意识一定会对学生的声乐学习造成阻碍。高校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可以采用暗示法、节奏调节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意识。
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可以从创建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及用美好的事物来启感等方面来实现。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创建和谐、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声乐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变成了特殊的师生关系。声乐教学大多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法,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真正放松,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用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对学生充满宽容、忍耐、热情,教师还要用精湛的教学技能和声乐技巧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演唱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声乐教学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学生良好的情商,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们多加鼓励,帮助学生们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和培养顽强的意志。教师要用赞赏和肯定学生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用激励来安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自信。除此之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程 中还要让他们感受到美好事物。情是音乐的灵魂,最感染人的也是歌曲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比如在教《满江红》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要通过范唱,将音乐中美好的东西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对歌词的理解和表达也要融入相应的场景,演唱者表达的情绪和意境是英雄救亡兴国的悲壮。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就不能很好地进入到音乐的意境之中,其演唱便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歌曲的风格和呈现优美的风貌。
三、在演唱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练兵先练心”,这是我国的一句充满哲理的古话,说明心理素质自古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条件。这里的“练心”就是指通过日常声乐课上的学习、练习以及演唱实践与自我修养,以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们在教学中在鼓励学生用听觉去判断声音好坏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观察学生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是否都达到了唱歌的最佳水平。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唯一的主导作用,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共性和个性、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差异与相互关系,并在这种日常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正确的教学思路以及更加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规律的教学方法。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有很多演唱实践活动都是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的机会。最常见的演唱活动是比赛、演出、微课等各种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中,采用比赛、演出等展示自我演唱能力,不同的演唱规格和表演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同。比如让学生先倾听其他同学的演唱,找到别人身上的很多不足之处,在自己演唱过程中尽量避免和别人一样的缺点和毛病,让自己的演唱更加完美。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很多人的小毛病自己是看不到的,如果通过避免别人身上的毛病来改掉自己身上的不足,对声乐学习来说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给学生提供演出的机会,高校有很多活动机会,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无论演出、比赛的规模大小,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宝贵的锻炼机会和展示的舞台,都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信,积累经验。学生经常参加各种演唱,舞台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会逐渐增加。另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借用竞争机制,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可以通过分组学习、团队竞争的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同时,也强调了竞争的重要性。有了想争第一的想法,才会有敢争第一的实力。
歌唱艺术是与听众面对面的艺术,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的方式有很多种,增强舞台适应能力等多种方式的教学手段都是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不管教师采用哪一种方式教学,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就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明白心理素质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参考文献:
[1]郑兰.心理因素在演唱教学中的作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李莎.浅析歌唱心理在声乐实践中的重要性[J].才智,2011(15).
关键词:职业学校;心理学;心理素质
随着国内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在其中的地位不断走入上升趋势,高校内的学生也逐渐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因此应将学生的教育方式与学生自身的特点相结合,以寻求相互适应的方式[1]。健康的心理教育学是引导学生完善自身心理素质的重要学科,因此,在高校心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一高校学生现代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
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呈现出两种原因造成心理学教育在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未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一方面,在高校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在课堂中将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简单而又毫无色彩的讲解给学生。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心理学教学来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将心理状态进行部分分析和理解,同时使学生对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更够做到正确的理解和掌握,然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另一面,在高校心理教学中,教师仅是要求中学生凭借单一性对其进行掌握和学习,例如全面性的学科系统、心理学教育理念的准确度以及对相关内容知识有条不紊的清晰度等。换言之,当前的心理学教育过于重视形式方面、思维逻辑等方面的统一,而忽视了心理学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因此,对于当前的教学模式难以增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提高心理学教育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设,致使我国社会现代化事业走向全面的发展的新单路,因此,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全方面要求也随之增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对国家、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和认识给予过多重视,而忽略了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对自身能够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在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对于素质教育的中心是心理素质教育做出重点说明,缺乏合格心理素质的人才综合素质的是不健全的,尤其是高校中的教师肩负着培育当代中学生高素质的责任,并对未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2]。因此,心理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教育,避免社会言论、事件、思想等负面方向内容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教师应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和整理心理调节问题的能力给予扎实的掌握。因此,增强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高等学校中,心理学教育不被学生重视,对其投入的精力较少,但是心理学教育对于学生自身在未来从事教育行业、以身作则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严格高校教师拥有健康、乐观、积极地心理素质,加大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力度,促进师生的综合素质的共同提高,以便自身适应未来的发展。
三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
①对学生进行高尚情操的培养
由多种高水平节操组成的综合体是高尚情操,其价值观组建的基础,也是个性构成的主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高情操的培养,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是指人们的行为与言论符合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在人们认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认识与人的求知欲望、好奇心理等紧密相连成为理智,其是人们进行认知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对理智的形成过程以及发展规律进行全面的掌握,继而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求职欲望。
②为学生打造健全的人格。
在心理教育中,人们心理状态的综合反映称为人格,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是健全的人格。在某些方面来说,健全地人格比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更重要,因此,在心理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带带学生的人格教育,继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人格的基础是自我认知,心理的个性特征是人格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自身拥有健全的人格的前提是经过心里个性教育培育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提高[3]。自我认知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将其与自尊、自强相结合,进行全方面的发展,进一步加速学生个性的成熟,以达到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建立。
③ 高校教师对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进行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将以育人为本作为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以往只关注书本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教育发展,高校教师应将传授知识和育人为本的作为教学的根本,具有全面能力、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在未来发展的社会道路中适应社会的需要,对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实际训练,将各种运用能力融合在对心理学教育中,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④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迄今为止,心理教学一直处于对理论和概念浅显的分析上,使得学生对心理学的理解仅停留于抽象的定义等表面内容,造成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兴致勃勃态度变成味同爵蜡,并逐渐认为心理学教育毫无意义。导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根据心理学书本的内容制定的教学方案,另一面是教师在教学中值注重理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实际情况的必要性。因此,教师应将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达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充分发挥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兴趣。
总结,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得到增多,因此高校应切合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意志力等内容,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继而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够顺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走向。
参考文献:
[1] 李华平,黄江.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2012,32(3):87-88.
关键词:武术教学;心理素质;意义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形势而言,文化课的培养貌似是重中之重,家长和老师都过于关注学生文化课的成绩,却忽略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事实上,在这种教育形势下,很多学生都被逼拼命学习,忽略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每天熬夜写作业,这种做法可能能够一时提高学习成绩,可是潜在的危险就是学生的身体越来越差,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学习的压力下心理素质也越来越薄弱,学生面临的潜在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这种情况对于学生的未来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其实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学生对于文化课学习真的很艰难,为什么不让学生换个方向呢?高职武术教学可能在很多家长的眼中学历太低,还有的家长也舍不得孩子吃这种苦,可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啊!学生经过武术教学的锻炼,能够增强体魄,提升心理素质,可见武术对于学生的意义非常!
1高职武术教学的策略
1.1提高学生对于武术的认识和重视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武术教学已经受到国家的重视,可是学生对于武术的认识始终不够。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武术是有点类似于体育课的存在,尤其很多学生将重心始终放在专业课上或者文化课上,而对于武术的学习却并不重视,经常会有很多学生逃课去看书做作业,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于武术教学的认识和重视不够,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武术的作业和重要性,也正是因为认识误区,也就导致了他们对于武术不够重视。因此,要想提高高职武术教学,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正确认识到武术的重要性。
1.2优化武术课程,讲解与师范相结合
就目前的高职武术教学现状而言,武术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就是武术课程不够合理,教学方式不够科学。武术课程有很多,可是这些课程是有顺序的,需要循序渐进才能更好地学习武术,任何方面的学习都必须先打好基础,然后再逐步深入,武术教学更应该如此,因此需要优化武术课程,同时教师也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将讲解与示范相结合。
1.3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任何好的教学都离不开好的教师,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只有教师的水平足够优秀,才能够更好地教学生,才能让学生接受足够优秀的教学。其实教师的水平不仅体现在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学水平,有的教师自身知识足够丰富,可是却没有好的教学水平,不能够用科学的教学模式来教学,没有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那么再好的知识水平也是枉然!反之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足够的知识基础也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水平,因此,二者合一才是教师综合水平的体现,我们需要的是综合水平都优秀的教师资源,这也就意味着要想提高武术教学,首先得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
2高职武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
2.1有利于学生缓解压力,释放压力
武术教学是一项竞技类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只要教师稍加引导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就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缓解压力,释放压力。换句话说,就是在武术教学中学生往往要跟别人进行攻防技击动作练习,在这种练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慢慢释放自己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压力,在练习中使自己的负面情绪得到缓解,压力得以释放,对于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成绩的改善都是很好的方法。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除了能够缓解压力之外,还能够在自身的综合素质上得到很大提高,慢慢地学会坚韧不拔等优良品质,不断使自身得到质的飞跃,学生在突破中还能感受到拼搏的喜悦,与之伴随的必然还有失败的忧伤,可是这些都不算什么,反而这些都是学生需要的,学生要学会接受挫折,挑战挫折,这才是锻炼的根本所在。骄兵必败是最常见的,学生需要的是通过武术的学习学会胜不骄、败不馁。
2.2有利于学生建立健全人际交往关系
武术教学经常需要的是两个甚至多个学生对练的,这种对练中最容易产生亲密接触,而这种接触就是建立人际交往的最好时机。俗话说,不打不相识,“打”出来的友谊有的时候更加真诚。通过武术教学学生们学会独立自主地生活,培养学生艰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学生在武术切磋中产生密切的联系,使得对方对自己有亲近感,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团队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健全人际交往关系。
2.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武术是一个很奇妙的项目,可能它会使学生不断碰壁,不断后退,可是只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必然能够最终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如说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的确,武术一开始是会让很多学生手足无措,甚至伤痕累累,可是这些都是在锻炼着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学会坚韧不拔,此外,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挫折的时候,那种愉悦不是别人能体会到的,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慢慢对自己越来越有自信,他们更加优秀地展现他们的武术光彩,在不断的循环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信心。毕竟其实很多人对自己都不太自信,可是当他们的付出得到回报的时候,当他们发现在武术上获得胜利的时候,他们的自信心也就随之而来了。因此,高职武术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大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得他们内外兼修。
3结语
总而言之,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武术教学不仅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强健体魄,而且还能够大大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高职武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武术教学给予重视,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教学观念,一切以学生为先,在教学武术技能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的自身心理素质,使得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晓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3(5):31-34.
[2]吴宝忠.武术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武术科学:搏击版,2006(4):53-54.
大学生是一类特殊的群体,一般的年龄在18~22岁左右的年光,换句话说,大学生正好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生的旺盛时期,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学生的心理更加的微妙,处于由幼稚到成熟的重要时期,其心理素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可塑造性。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紧紧抓住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对大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文中主要研究体能教学课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法,探讨体能教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方面提供借鉴。
1 体能教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经验,对于体能教学课有着丰富的经验,也有着自己的认知,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能教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表现力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可以看出,学生的态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学生由原来的怕锻炼到后来的积极锻炼,他们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这就是体能教学课的重大作用,学生由当时的不敢到现在的积极参与,这绝对是一种超越。
第二,自信心增强。体能教学课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课程,一般的体育课程由于趣味性不强、枯燥,很多学生很不愿意参与,但是体能教学课则不同,它不仅需要老师在理论上进行引导,还需要老师在实践中进行指导,使得学生不仅仅懂得锻炼的意义,而且还能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掌握科学正确的锻炼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实际的锻炼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提高对自我的认知。
第三,自觉性增强。大学的体育在于增强学生的健康,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我们的大学生以健康的体魄迎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增强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使他们获得终生体育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引导。从学生体能的增强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出发, 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锻炼,从胆小拘束到投入热爱而获得认同,达到自觉,使他们真正体会到锻炼的价值。
2 体能教学课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法
2.1 强调表现力的培养
在进行体能教学课训练之前,老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上认识到体能教学训练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学生认识到体能教学训练的作用,进而更加专注地做好体能训练教学训练。体能教学训练不仅仅是简单的身体训练与简单的发展体能,更为重要的是身体素质的培养,还有就是意志品质的培养。在实际的体能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很多学生心理素质不是很高,老师需要抓好对量和度的把控,逐步加强量和度的把控,从而使得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增强自己对体能训练课的认知,从而从心理上建立起良好的锻炼动机。
2.2 强调自信心的培养
心理素质锻炼的一大重要方面是关于自信心的培养,可以说自信心是大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重要目的。在实际的大学生体能训练过程中,老师需要将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大学体能训练课程相结合,更加地体现出体能训练课程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一般来讲,在体能教学的初期,大学生在慢慢地接触大学体能训练课程的过程中,在与课程训练的磨合过程中,就已经慢慢地建立起了初步的自信。通过初步自信的引导,老师可以在逐步的训练过程中,加大负荷,提高量度和力度,从而使得学生慢慢地感受自己的潜力,从而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3 强调自我意识培养
体育教学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在体育锻炼的实践基础上,提高自身体育锻炼认知,通过体育锻炼实践和认知的统一,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地形成锻炼的习惯,形成体育锻炼的愿望和兴趣,即使在平时,学生也会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从而形成主动锻炼以及终身锻炼的意识。另一方面,加强体育教学环境的塑造,体育教学环境对于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以及锻炼质量都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更加有助于大学生心情的培养与保持,在愉快的心情下,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培养体育意识。
2.4 提供心理稳定能力控制的训练机会
在实际的大学体能训练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稳定能力控制的训练机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以及最快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分组练习以及预测、补测的方式,在循序渐进中,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对于那些表现良好的学生,老师需要注意给学生最为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而对于那些表现一般的学生,老师也需要鼓励,同时对于他们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原因与根源,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的积极性,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与水平。
[关键词] 心理素质 方法和途径 必要性和重要性 辅导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活动范围越来越广,而心灵的距离似乎越来越大。面对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少大学生出现抑郁孤僻、网瘾成癖、心理障碍等心理疾病。在学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一线工作者,是和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多、产生影响最大的教育者,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引导者,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本身应具备基本的职业心理素质,因此,对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养进行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辅导员职业心理素质现状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心理素质总体上是比较好的,大部分能够端正工作态度,能够正确处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默默地工作,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投身到学生工作中去。同时,由于所学专业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导致部分辅导员心理素质偏低,和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职业心理素质还有差距,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极为不利,主要表现在:1.专业知识、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知识的欠缺。不少辅导员大学时所学的专业和所管理的班级专业不同,在知识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异,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难以结合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另外,不少辅导员是非师范学校毕业,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学和教育学,缺乏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当学生发生心理问题时难以很好地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进行辅导;2.对学生心里问题研究不多,能力不强。不可否认的是,辅导员平时忙于日常管理事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少之又少,即使有研究,研究的能力也不够强,导致缺乏对新时期学生心理方面的认知,使得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欠缺必要的现实依据;3.自我调节能力不高。学生工作繁重而又繁琐,工作中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和帮助时,容易产生厌烦、焦虑、困惑和挫败的心理,长期如此,如果没有很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就容易对辅导员工作失去信心。而辅导员队伍中绝大部分是年轻人,比较心浮气躁,自我调节能力不高,从而产生辅导员工作没有意义的心理,出现高校辅导员流动性大的现象;4.职业倦怠。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是不言而喻的,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如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地缓解和调适,其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二、高职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从心理学角度讲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生活、人格、心理健康发展的组织者、教育者、引导者和服务者,是贯彻、落实、实施国家和学校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实施者,又是协调学校、家庭、社会、教师(任课教师)等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培养教育的桥梁,实践证明,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辅导员, 不仅能科学地、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还能对有心理疾患的学生作出正确地引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并且还有利于辅导员自身的全面发展。那么,辅导员应具备哪些职业心理素质呢?
(一)坚定的信念和使命感。首先,辅导员工作是一个需要奉献精神的岗位,必须具备职业道德精神和爱业、乐业、敬业的信念,树立职业崇高感和事业成就感。其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辅导员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发展也起着导向作用,其人格力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成为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现实参照。因此,从事辅导员工作首先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自豪的使命感。
(二)积极的心态。很明显,积极的心态能更加顺利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辅导员工作中临时任务和突发事件较多,这就要求辅导员积极及时地去完成和处理,不能拖泥带水,特别是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如不积极及时地处理,就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同时,辅导员积极的心态也会对学的心态产生巨大的影响,事实证明,心态积极的辅导员带领出来的学生整体心态也是积极的。
(三)广泛的兴趣。不言而喻,知识广博的辅导员更受学生的欢迎。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辅导员具有广泛的兴趣才会更主动更多地去学习和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90后的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快,辅导员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在工作中才能更好地树立威信,让学生更加地钦佩。
(四)坚强的意志。繁琐沉重的教育工作要求辅导员具有坚强的意志,包括献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定信念、知难而进的顽强性及沉着冷静的自我控制力等,否则,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容易产生退缩和放弃的念头。
(五)宽广的胸怀。辅导员的工作繁琐、细腻、不分昼夜,从事的事业是保证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方向非常重要的大事业,辅导员首先应该有一种宽阔、宽广的胸怀,才不会在狭隘中感到一种前途无望的失落感,也只有具有了“猝然临之不惊,无加之而不怒”的胸怀,才能以豁达的心胸包容学生的错误,以乐观的情绪和幽默的语言改善师生关系。
(六)自我调节力。辅导员由于其工作性质和工作对象的特殊性,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容易产生挫折感和困惑,长期如此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保持乐观积极、热情开朗的情绪面对每天的工作,具备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缓解压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高职辅导员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育部在2001年3月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阐明了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辅导员本身的心理素质水平是否符合新时期的工作要求呢?国际国内政治和经济等环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90后大部分高职生是独生子女,独具个性,喜欢时尚和跟风,禁不住诱惑,而作为社会敏感地带的高校,辅导员也是其安全稳定的根本保障,因此,高职辅导员工作的职责、环境、内容和任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面对繁重的日常管理事务的同时,无形中又给他们增加了一重压力,而辅导员的出路问题又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同时,他们还面临着经济压力、家庭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等,这些压力的持续作用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而人的综合素质又是以心理素质为核心,辅导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其自身工作和生活的必要保证,也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培养的必要前提,结合辅导员心理素质现状的分析可知,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双重性质。
四、高职辅导员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应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去,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提高自我调节能力。辅导员平时应学会一些缓解压力和自我调节的技能和方法,比如阅读一些心理健康及如何缓解心理压力等方面的书籍,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调节方式,在面对压力时,才能宣泄出来,有效地进行自我缓解调节,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
(二)岗前加强心理学培训。新任辅导员一般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需要从学生到老师角色的转变,除了师范院校毕业的外,其他绝大部分毕业生没有接触过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在面对心理问题时束手无策,感到非常困惑和迷茫。因此,学校应该把心理学知识培养作为上岗培训的主要内容,使辅导员通过培训学习到有关认知、情感、意志、个性、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心理学知识,增强心理上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修养、自我保健、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把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不仅岗前要做好教育和疏导,岗中也应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举行座谈,邀请心理咨询专家做讲座等。此外,还应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对咨询记录、心理测试结果等材料做好分析和保存,以便及时发现和主动干预心理健康问题,防患于未然。
(四)明确岗位职责。长期以来,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定位一直模糊不清,其工作处于重管理和服务,轻引导和思想教育的状态,严重影响了辅导员职能的发挥,在心理上使辅导员经常感到困惑和迷茫,所以,当务之急是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科学地定位,才能彻底摆脱“全职保姆”的称号,才能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增强职业价值感和幸福感。教育“德”为先,辅导员从事的是祖国未来建设者思想道德教育的伟大工作,是塑造杰出青年和社会精英的灵魂、净化其心灵的伟大事业,关系国家、社会、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一个没有“德”的青年人的国家其未来是无法想象的。因此,学校应帮助辅导员对这一职业的伟大价值做充分的认识,以增强辅导员的职业价值感和幸福感。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其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效,因此,新时期的辅导员应具备优良的职业心理素质,学校应加强其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以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杨晓菊.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现状与对策[J].科技教育创新,2011(4):13-15.
[2] 黄权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及调适[J].新视野,2010(7):28-29.
[3] 吴茜.浅析独立学院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J].经济生活,2010(11):67-68.
[4] 杨之毛.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管理[J].教育管理,2009(1):85-87.
关键词: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137-03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普遍面临诸多挫折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对实习工作、人际沟通、实习环境和情绪管理的不适应。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有关挫折的心理学研究存在如下问题:一方面,研究范围(对象)狭窄。多数研究将焦点集中于大一新生,针对顶岗实习这一特定时期的抗挫折心理素质的研究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研究结果零散。少数研究仅仅进行思辨探讨,未能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鉴于此,我们拟通过实证调查客观分析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现实状况,为科学推进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电子工程职院等高职院校抽取高职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和回收问卷512份,剔除明显不合格问卷,再经测谎题筛选,得到有效问卷489份参与统计处理。其中,男生237人,女生252人。城市家庭来源学生211人、农村家庭来源学生278人。理工科专业193人,文科专业180人,艺术类专业116人。
(二)自编测量工具
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文献编制了50个题项(包含两对测谎题)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初始问卷,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分析。首先,删除差异不显著(标准差低于0.90)的条目,并使用相关法对剩下的条目计算各题项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对题项与总分的相关低于0.20的题项进行删除。删减的条目还包括因素负荷值低于0.40的题项,共同度低于0.20的题项,在多个因子上负荷值均较高的题项。在题项设置和增删过程中多次邀请教育心理学专家进行修订和审查,保证问卷维度和题项能涵盖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基本特征。最终形成了包含四个因素、二十个题项的正式问卷,问卷题项采取Likem五级评定法计分。
本问卷包含四个因素:一是工作适应(特征值2.523,贡献率15.277%;指高职学生对待实习本职工作中表现出的挫折容忍力);二是人际交往(特征值1.723,贡献率11.073%;指高职学生适应实习工作中领导和同事间人际挫折的心理素质);三是环境适应(特征值1.635,贡献率10.268%;指高职学生适应实习工作环境的挫折耐受力);四是情感障碍(特征值1.472,贡献率9.257%;指高职学生适应实习工作情感的受挫心理素质)。四个因素共解释总方差的45.875%,各因素载荷在0.40-0.80。
问卷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作为信度指标,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调查问卷总体和4个因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603-0.921,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04,分半信度系数在0.632-0.854,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对于问卷内容效度的考查主要运用逻辑考查法,本问卷的维度构想和题项编拟在基于文献综述、操作性概念界定、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个案(专家)访谈几个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在问卷初测前后多次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审查和修订,基本保证了问卷维度和题项能够涵盖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承受挫折所需具备的各方面心理素质,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本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在构想(结构)效度方面,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问卷各维度与问卷总分相关在0.452-0.721,有较高的相关;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120-0.556,呈现中低程度的相关,相关适中。说明各维度问有一定的独立性且又能反映总问卷所要测查的内容,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构想效度较好。
由此构建的模型数据拟合程度较好,GFI值0.856,AGFI值0.821,RMSEA的值0.063表示模型拟合得很好,说明自编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问卷结构良好。
(三)程序
问卷施测主要采取团体测试方式,主试由教育心理学专业人员担任,采用统一指导语。测试前让被试知晓情况,测试后致谢并提供反馈信息,数据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 XP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总体特征
为考查高职学生在抗挫折心理素质问卷各维度上的差异性,对性别(男、女)、家庭来源(农村、城市)、专业(理工科、文科、艺术类)进行2×2×3的多因素方差分析(ANOVA)。分别以性别、家庭来源和专业作为自变量,以问卷的四个维度(工作适应、人际交往、环境适应、情感障碍)作为因变量,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存在显著的家庭来源差异,在专业和家庭来源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性别和专业主效应差异不显著,在性别与专业、性别与家庭来源、性别、专业和家庭来源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从具体因子水平来看,工作适应的家庭来源主效应极其显著,在专业与家庭来源、性别、专业和家庭来源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人际交往仅在专业上表现出极其显著的主效应。环境适应在性别表现出显著的主效应,在性别与专业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情感障碍上,在家庭来源和专业上的主效应显著,在性别与专业、性别与家庭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
(二)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个体差异
对性别、家庭来源和专业做差异性检验,显著主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在性别上,男女之间在抗挫折心理素质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工作适应、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维度的抗挫折心理素质差异不明显,情感障碍维度的男女性别差异极其显著。第二,在家庭来源上,两类家庭来源学生之间在抗挫折心理素质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在工作适应和人际交往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环境适应和情感障碍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第三,在专业上,三种专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艺术类>文科类>理工科专业的变化趋势。多重比较表明,除工作适应和情感障碍维度的专业差异不明显外,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维度的专业差异显著。多重比较表明,理工科学生在抗挫折心理素质总体水平上得分显著低于文科类学生。
三、讨论
(一)关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总体特点
研究表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的抗挫折心
理素质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家庭来源差异,说明男、女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形成状况并不同,要根据性别分别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和办法。性别和专业主效应差异不显著,在性别与专业、性别与家庭来源、性别、专业和家庭来源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说明性别和专业差异并不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健全造成影响。工作适应的家庭来源主效应及专业与家庭来源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说明家庭的贫富状况和专业背景将共同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造成影响。人际交往在专业上表现出显著的主效应,说明对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应分别给予人际交往的具体指导。而环境适应仅在性别表现出显著的主效应,说明对于不同性别的学生,应加强他们对顶岗实习环境的挫折适应性训练。在情感障碍上,专业的主效应显著,说明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分类进行情感辅导,健全其抗挫折心理素质。
研究显示,抗挫折心理素质的个别因素(如工作适应、情感障碍)在不同专业和家庭来源上存在显著的主效应。说明家庭来源和专业背景是造成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差异的关键因素,不同家庭来源和专业背景共同影响高职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形成状况,这就启发我们在开展高职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分析不同家庭来源和专业背景对高职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形成产生的影响,应分别构建相应的教育体系。特别是对工作适应、情感障碍维度的抗挫折心理素质问题,需要我们对不同专业和家庭来源学生区别对待和科学引导。
(二)关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个体差异
1.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性别差异
女生在抗挫折心理素质上与男生在总体上有极其显著差异,男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得分高于女生得分,说明男生在顶岗实习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好于女生。在情感障碍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低于男生,表明女生比男生在抗挫折心理素质的培养中更容易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而男生抵抗挫折的心理容忍力较少受到主观感情的影响,带有更强的目的性。但在工作适应维度上,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但差异并不显著,说明对于男、女学生顶岗实习期的抗挫折心理素质而言,教育者应特别注重培养女生的抗挫折心理素质,对她们给予更多的关怀和鼓励。
2.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家庭来源差异
在整体上,两类学生家庭来源之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在工作适应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学来源学生得分高于农村学生得分。产生这一研究结果,这可能与对家庭来源的取样代表性不强有关。在情感障碍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农村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这与Blake的研究结果取得一致。同时,鉴于抗挫折心理素质与心理适应性的密切联系,这一研究结果与大学生适应性发展特点研究相一致。原因可能在于大学生适应性的发展受过去成长环境的影响。因为农村家庭学生无论是教育环境,还是社会文化环境和家庭教养环境,在某种程度上都无法和城市来源学生相比。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接受信息更方便快捷,对都市文明比较习惯,经济条件好,通信手段多,在顶岗实习期间与工作单位的领导和同事能保持融洽的关系,进而外显出城市来源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总体水平好于农村来源的现象。这一调查分析结果,充分说明了加强对农村来源家庭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是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3.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专业背景差异
从专业背景差异看,不同专业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状况差异显著,表现为艺术类>文科类>理工科的发展趋势。原因可能是进入大学的理工科学生和文科类学生缺乏对抗挫折心理素质的了解和认识,没有真正体会到抗挫折心理素质对其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而艺术类专业高职学生则表现为知晓抗挫折心理素质在工作、环境、社交和情感中的重要性,在顶岗实习中努力健全自身的抗挫折心理素质。多重比较表明,除工作适应和情感障碍维度的专业差异不明显外,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维度的专业背景差异显著。进一步差异分析发现,理工科学生在抗挫折心理素质发展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文科类学生。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人文艺术类学生所受的人文学科的知识背景更广泛,他们更善于与人交流和沟通,能调整好自己的乐观心态,更明白抗挫折心理素质的健全对于自身顶岗实习工作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非理工科类专业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更强调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人文化理念指导其顶岗实习,而其他专业相对没有这样的育人功效,导致了艺术专业内在的抗挫折心理素质外化为顶岗实习的积极适应性品质。
四、结论
通过自编问卷对当代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第一,自编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包含四个维度,分别为工作适应、人际交往、环境适应和情感障碍。第二,在总体上,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家庭来源上主效应显著,在专业和家庭来源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第三,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在性别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男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好于女生;在家庭来源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表现为城市学生好于农村学生的状况;在专业背景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艺术类>文科类>理工科专业的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张萌,张骞,试论大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0,(5):23-26.
[3]张骞,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101-104.
[4]唐继红,大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危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心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导师:王卫红教授),2009.
[5]张骞,大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内容体系的构建[D],重庆:西南大学教科所硕士学位论文(导师:张大均教授),2008.
关键词:六年级品德课;心理教育;品德教育
一、摆正心理素质教育的位置
在过去长期的应试教育中,人们一度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目前的中国正面临着向2010年远景目标迈进的黄金时期,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处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每一个人,无时不受其心理活动的支配,尤其是在分胜负、比高低的战场、市场、商场、考场等特殊场合,人的心理素质的高低竟成为决定其胜负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或品质是影响个人成长,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培养一代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务必摆正心理素质教育的位置,加大心理教育的力度。
二、让学生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一个人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而心理健康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包括心胸开朗、乐于交往;情绪健全、情感丰富、性格良好、有自制力;意志坚强、不怕困难。此外,智力正常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见,心理健康对学生有着特殊的重要的意义。所以,重视素质教育,关注心理健康,便成为现代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三、处理好心理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和正确的思想方法教育,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这是一个“三位一体”的任务,其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条主线,高尚的道德情操应在中学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二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正确的思想方法教育要贯彻和渗透于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操教育之中,也就是要求学生能用正确的思想方法指导自己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这三方面内容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机地统一于一体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德育教育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人才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劳动者的教育机构,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素质的定义
心理素质是指以遗传生理为物质前提,在环境和教育作用下,通过社会实践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能力。具体到所从事的职业而言,心理素质则是指个体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特定职业所必需具备的心理品质。如勇于竞争的自信力、经受挫折的容忍力、不断进取的坚毅力、对待批评的分辨力、行为决择的自我控制力、环境变异的适应力等。
二、用人单位对高职生心理素质要求的问卷调查及结果
(一)调查对象
中山地区企事业单位251家。单位性质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行业类别涵盖机械加工、电子信息、餐饮、房地产、服装制造、汽车销售及维修等15类中山地区常见的企业类型;企业规模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的问卷参考了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并结合企事业单位的前期实际访谈结果进行编制设计,共计23道题目,涉及不同的高职生心理素质题项,采用4级评分标准,要求用人单位的受访者对问卷题项从“不重要”“不太重要”“比较重要”到“非常重要”进行评分。
(三)统计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收集到数据251例,其中有效数据248例,数据采用spssl3.0进行统计分析。
(四)调查结果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用人单位认为介于“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之间的高职生心理素质包括:“为人正直、诚实、守合同、重信用”“自律,工作自觉性高”“具有责任心,忠于职守,愿意担当”“进取心强,有激情,工作积极主动”“吃苦耐劳,办事高效,不推诿”“守时,认真,踏实,务实”和“懂得配合,能够协助他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7个题项。
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的题目及样本适合进行因素分析(KMO=0.920,MSA>0.50,Bartlett的球形检验达到显著性水平)。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有五个因素能够共同解释总变量的52.957%,据此将高职生的心理素质提炼为五个因子,分别是:交际与合作、情商与适应、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创新与应对。
三、高职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
高职生由于独特的成长环境和受到特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心理素质尤其是职业心理素质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访谈,对企业反馈的高职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统计整理,归纳总结的结果显示:高职生需要提升的心理素质包括沟通合作能力、抗压能力、情绪管理、适应能力、爱岗敬业等。
从目前高校在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导向性模糊,不少高校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二是对心理素质尤其是职业心理素质缺乏研究,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任务不明确;三是对高职生的心理素质缺乏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系统性培养方案。
四、高职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思考
高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强、时间跨度大、社会化程度高,且十分紧迫的工作,需要高校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全面推动。结合本研究提出的企业要求高职生具备的五大心理素质因子和近年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上的实践经验,笔者就高职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进行了思考,提出“一二三模式”的心理素质培养路径。
(一)以职业导向为基础
职业导向教育集中体现“以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为本”的思想,侧重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理想和职业志向,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生活发展的要求,树立积极的职业意识与职业态度,认识自我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初步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逐步形成职业生涯设计与人生规划能力,做好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的准备。因此,职业导向教育可以理解为对学生所学专业所对应行业相关职位的“职业形态认知、职业环境体验、职业前景展望、职业能力要求、职业情形模拟”的感知与认同教育。在本调查访谈中,不少企业反映很多高职生只是为了就业而应聘工作,缺乏对所从事职业的规划和职业前景的展望,值得我们思考。
(二)以两种训练为依托,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其一是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根据不同的因子分项目和模块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了提高训练的可操作性,我们将本研究提出的高职生必备的五项心理素质细化分解为14个子项目,如表1。团体心理辅导训练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策划,与各院系心理辅导员老师及学生心理骨干通力合作,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每学期完成一个模块。
表1 高职生心理素质训练项目内容和方法
其二是在校企合作的实训中巩固和完善心理素质训练,建立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实训基地。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将学生顶岗实习纳入正常教学考核,规定学生在大学三年期间必须完成半年以上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深入工厂、公司一线,从最基础的操作工做起,熟悉职业内容,培养职业情感,学做结合,知行统一。在具体的心理素质训练过程中,由学校心理学专业老师与用人单位共同围绕五大心理素质因子,设计相应的训练项目,通过让学生参与项目来体验实际工作中需要的交际与合作技能、情商与适应技能、创新与应对技能、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其心理素质。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046-02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又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提高和培养辅导员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是当前培养高素质辅导员队伍的迫切需要。
一、心理素质是辅导员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它们共同组成广义的心理素质的内在结构。各因素间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和条件。心理素质居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其各方面分别构成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1]由辅导员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又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的双重性质,决定了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干部;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既是管理工作的制定者又是管理工作的监督者等等一系列特点。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所以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健康人格的保证,更是履行各项职责的前提,更是造就其它素质的基础。当前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建设除了加强政治思想、专业能力、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之外,更应该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上述五项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和综合发展,才实现辅导员队伍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心理素质培养是保证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客观要求
辅导员队伍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其身心健康直接决定着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组织法》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可以得知:辅导员队伍建设,不但需要培养坚定的信仰、扎实的专业能力、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强健的体魄,更需要培养健康的心理。一个有心理问题的辅导员既不会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也不会有真正“以人为本”的思想,更不能认真负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当前社会变革的现实、高校新旧体制的转轨、职业竞争激烈、工作繁杂、工作压力重等因素导致了辅导员诸多心理问题的出现。而且这些心理问题自身无法排除,还造成相当一部分成员心理出现障碍。同时问题的恶性刺激,还导致了他们心理疾病的出现。如出现不安、焦虑、情绪激动、神经衰弱、多疑等症状。如果心理障碍不排除,心理疾病不根治,那将直接影响此辅导员心理健康。一个心理不健康的辅导员既不能完成自我综合素质的培养,更不能带出一支健康、系统管理的学生队伍。客观现实要求我们通过加强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辅导员队伍涌现的心理问题,健全他们的心理结构,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保证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
“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骨干力量,要伴随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各个阶段,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密切,对学生影响最广泛的教育者之一,因此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至关重要。而人的整体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又是以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基础和核心的。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的心理导师,不仅要用心理学理论知识武装自己,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成长规律,而且要加强自身锻炼,使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不断地提高心理素质。”[2]
由于辅导员日常事务的繁杂,导致了自我心理的调节的时间缺少,由此更加肯定了心理素质培训有着其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因为辅导员本身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绪、工作干劲和一个单位的整体心理气氛,更制约着学生和集体心理素质水平的发展。一个心理素质优秀的辅导员,能通过平时的培养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并能导致在处理紧急情况时,以最快的速度促使问题的解决。
拥有健康的、过硬的心理素质也是辅导员适应高校现代化管理的基本要求。高校突发状况及紧急任务的频繁出现,客观要求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把自身心理素质培养和提高作为当前综合素质建设的首要大事来抓。而且由于社会的日益发展,学生需求的日益增长和变化,在各种不稳定因素的驱使下,加以工作具有的突发性和复杂性,必然会给辅导员带来如自我保全意识增强、心理上高度紧张、心理需求高速跃迁等心理负效应。这就更加迫切要求辅导员队伍,在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不断调整自身的心理素质结构,以提高应对复杂环境下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培养并树立完成一切繁重工作任务的信心。以全面优良的心理素质弥补环境条件上的不足,发挥自身最大的效能,最终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1.加强经验交流
日常应注重经验的积累和新知识的学习。通过经验交流的形式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从而减轻工作所带来的压力,缓解心理存在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