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文主义的思想范文

人文主义的思想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28 14:46: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人文主义的思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人文主义的思想

篇1

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集中体现为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它着眼于生命关怀,着眼于人性

>> 新课程中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 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人文主义解读 人文主义在《威尼斯商人》中人物角色的体现 人文主义色彩的体现 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辨析 李安作品中人文主义关怀的研究 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主义工作机制的长效性研究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论《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 中西传统人文主义中的教育思想探究 论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神曲》中的人文主义美学思想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解析宫崎骏动画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的绝唱 “魔鬼营长”的“魔鬼教学法” 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主义理念的应用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主义教育的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主义精神的渗透 浅谈德育中人文主义精神价值观的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同上

[3]张建萍(编著):《英国短篇小说导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87页。

[4]此处译文为笔者所译,原文详见Reed, Toni. Demon Lovers and Their Victims in British Fiction, Lexington: U P of Kentucky, 1988, p.472.

[5]此处译文为笔者所译,原文详见Gilman, Charlotte Perkins. Our Andocentric Culture: http:/ / /etext/3015.

[6]张建萍(编著):《英国短篇小说导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89页。

[7]荣格:《荣格自传》,刘国斌、杨德友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第39页。

[8]Marcus, Clare Cooper. House as a Mirror of Self: Exploring the Deeper Meaning of Home. Berkeley: Conari Press, 1997. p.2

[9]张建萍(编著):《英国短篇小说导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89页。

[10]同上,第490页。

[11]邱燕:《应用写作》,2002年第7期/view/24377.htm。

[12]Bowen, Elizabeth. The Mulberry Tree: Writings of Elizabeth Bowen. New York: Harcourt , 1987, p.98.

[13] 同上,p.95.

篇2

所谓的人文主义教育其实并非一种完善的理论概念,而是一种随着人类的认知而不断进步完善的思想,面对不同的发展时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内容。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萌芽期(即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因为眼光的局限,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与认知也就十分有限,当时的教育界普遍重视以古典语言与古典学科作为教育的核心,认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培育出可全面发展的人才。[1]此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维多里诺认为,只有做到身心兼顾,德智并重,发展儿童个性与培养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教育,才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而现今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对于人才的素质教育,即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力,还应该具备高标准的整体素质,保证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可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还可以在该环境下有所作为。

二、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及实践能力

目前,英语专业已不再是文史科类学生的专长,众多理工类高校都已开设了这一专业课程,理工类开设该专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科技英语人才(包括科技英语翻译人才等),但由于长期的文理分科,致使理科学生擅长逻辑思维而缺乏人文知识,他们对语言的低敏感程度,让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明显弱于文科生。通过笔者对众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观察与研究发现,多数学生对于英语的自学与实践能力其实都不强,近八成学生的英语知识主要是依靠课堂上教师的教授来获得,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会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与实践。而在英语的实际应用中,学生长期受到哑巴英语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影响,在英语的口语表达方面十分吃力,自主创新更是难上加难。[2]鉴于这种畸形的学习状况,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想方设法让学生掌握自学与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做到可以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过去传统的语言教学思想认为,英语教学的要求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许多英语教师都十分重视语言教学,重视学生发音的准确性、语法的正确性及语言的流畅性,而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体情况则不闻不问。换句话说,教师只注重学生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思维狭窄,知识局限且难以创新。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英语教师就要注重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贯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促进学校设置相关课程

在很多理工类高校,设置英语专业课程的主要目的其实还是为了辅助理工科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而中西方文化方面的教学却只是被作为一类选修课来对待,如此设置虽说是为了让理工类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专业理论,但这种教学却使得学生丧失了对于人文知识的普及。[3]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之下,虽然部分高校开始渐渐注重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贯彻,但到了真正开展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意识却被再一次忘却,殊不知这种忘却恰恰使得学生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降低了竞争力。

三、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途径

(一)应树立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教育,就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对于语言类知识的教学同样也不例外。英语教师作为语言教学的引路人,就更应该努力去改变自身对于教育的观念,让教学重新回归到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尝试以开放的思维态度去努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尽可能得到最大的挖掘。这种教育的探索与引领,会直接激发出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热爱,在对专业知识理解力得到提高的同时,自身思维也会得到拓展。

(二)使学生构建起合理的知识体系

在我国的理工科院校,很多学生在中学的学习阶段就被灌输了重理轻文的思想。在选择就读英语专业时,长期的理工科思维模式就会让他们在人文精神的理解与学习上变得很吃力。面对这类学生的学习状况,英语教师就要尝试着去改变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构架,让他们走出理工类数据式思考的模式,逐渐培养出对于人文精神的领悟。如此一来,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就不会仅仅局限于对英语基础类知识的应用,而是要将学习的范围扩大,从整体上进行学习,包括学习人文知识与艺术理念在内的所有与英语相关的知识,以此来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4]如今的语言学习者是未来的语言工作者,所以,面对今后可能会遇到的所有与英语相关的常识,学生在早期的学习阶段就要试着去理解,去体味,真正做到对于英语的理解,而不是单纯地掌握。

(三)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

篇3

论文摘要: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对美国以及世界的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秉承西方历史悠久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深受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总体来看,它经历了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新人文主义教育和现代新人文主义教育这四个发展阶段。古典人文教育强调把理智的发展当作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儿童的情感和理智进行陶冶。人文主义教育的出现是针对中世纪封建神学泯灭人性、压制人性,其核心是恢复人的地位。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个性自由和发展,强调用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心性、启迪智慧,但是对自然科学却持冷漠态度。新人文主义教育的最高原则是发展个体的自由,强调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来陶冶和教育人。

二、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融合了众多教育流派的体系。广义上说,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都可以称为现代人文主义教育。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特指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人本化教育思想。

总的来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初产生的新人文主义教育倾向。它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继续和发展,具有尊重历史文化及调和发展的特点。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产生是由于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异化为物的现象逐渐加剧。人类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面临着外部价值体系的瓦解,随之转向内心世界寻求价值目标。

三、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在人性论、认识论之上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核心内容是“人的存在”。同时,把人的存在视为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此外,现代人文主义把丰富发展人的情感生活看作是人整体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贝尔提出的著名的“我与你”关系理论重视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培养,认为情感发展主要得益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心理学基础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它认为人具有完整的人格,因此不仅从直觉的角度去把握整体性,而且要“从意识经验自身这一整体去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在教育的过程中,主张发挥人的整体性,使身心的发展协调一致,同注意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统一。

四、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重视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培养身心两方面和谐发展的“新人”。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人的“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为最终的目标,即人的“自我实现”。认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应该在其人格特征上体现出人的整体性和创造性。所谓整体性是要达到人的内外统一。

(二)强调学校教学内容的扩展

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内容。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内容注重满足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和整体协调发展需要。在课程的安排上富有弹性,注意课程内容的思想性与情感性的相互渗透,要求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学生为中心,考虑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相适合的课程。它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施以相应的教育,是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掘。

五、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是在美国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给人们的精神带来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主要是针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课程改革中,只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尊重学生的价值、自由、道德、理性、情感,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出了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方法。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学生的需要为核心,注意课程内容的统一性,使学生的情感发展与自我认知发展协调统一。

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使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的学科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适应瞬息万变社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挥、高尚道德的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学必须适应人的需要,强调以人为本,而不是人去适应教学过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提出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为我国现阶段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斌贤、褚洪启等.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篇4

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人文教育思想,并且在随后不断地被发展与延伸,人文主义思想对于整个世界的教育实践是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的。全能型人才一直是我国高校对于在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培养全才的目标下,很多高校将人文主义思想融入了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也一直是我国专家研究的重点之一,专家和学者也有很多非常具有意义的观点,但是,将人文主义思想融入高校的英语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研究则显得较少。而笔者将人文主义结合英语教学的观点进行探讨,并且提出注意的要点。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

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的每个发展所处的阶段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有所不同。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还没有雏形,才刚刚产生,其所涵盖的面积相对不是很宽泛,而此时人文主义代表是意大利的维多里诺,这些代表主张以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为中心来进行教育活动,而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素质全面,综合能力强的人才。人才不仅在智上,也应该注重德、体、美、育全面发展的,精神、道德以及身体应该都是一个完善的人。而到了文艺复兴的后期阶段,人文主义教育出现了许多的不同的地方,教育逐渐走向现实,而且注重对于新人的培养。拉伯雷的主张内容应该更加贴近生活化的东西,学习内容应该有数学、文学、医学、地理以及语言等是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唯实主义是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著名爱国主义者、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提出的,他主张顺应自然,人类的教育应该以自然为方向,这是一种社会人类的进步对于人类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而我们现在所沿用的教育思想理念是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均衡发展,现代的教育理念是在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而今,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学校正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学生是专业知识和高素质思想道德水平高的全面人才,各方面全面发展,学生不应该仅仅只有高超的专业技能,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是在2001年正式开展的,而我国现今所培养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二、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1.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及实践能力

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一直是理科生的特长,但是对于大多数的理科生而言,对于人文知识、人文历史以及对于语言的感知能力会相对的薄弱,所以,尽管现在很多高校有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但是这些课程对于缺乏语言感知力的理科生而言,无法使自己成为科技英语方面的人才,很多的科技英语翻译也无法完成,这就使得英语教育陷入困境,这种状况使得理科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显得尤为吃力,尤其当教学的内容涉及很多和人文历史相关的知识时,他们会犯难,其中就包括英语国家的概况、政治、人文,甚至于对于这些国家的社会发展和思维的方式。这些基本的内容将会影响理科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笔者对专业英语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探究,发现其实很多同学自觉意识很差,主动学习以及深入学习的能力薄弱,近八成的学生只能依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来获取自己的英语知识,而只有两成的学生能够在老师课堂内容的基础上自己在课下根据自己内容的薄弱点进行自主学习,而在课堂上,学生对英语的表达与写作能力的锻炼也较少,自身英语所能表达的内容很少,课堂上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很少有自己的对于英语学习的见解与看法,这就使得学生不能把握主动性。在此之上,笔者认为人文主义的思想教育必须融入学生的英语教学当中,只有使学生有了自己主动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英语。

2.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只用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这是产通的语言教学的思想,也是传统语言教学所达到的目标,我国正是在这种传统思维的影响之下,所以学生只在自身语言的听说读写以及单词量的掌握和语言流畅上下功夫,缺乏对于自身整体英语水平的关注,这一点在许多方面能够得到体现,教师则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听说读写上,会在学生作业中批正学生所犯的语法、拼写错误,而不关注学生整体性的表达,不关注学生使用的句子是否符合使用的情景以及是否能用此语句表达自己的观点、观点是否存在歧义等,教师过分关注基本功,而不重视学生对于英语的整体感知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英语思维将会出现问题,而且自身的知识结构仅仅停留在句子本身,整体表达能力无法得到进步。由此,我们的英语老师应该以综合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落实人文主义思想。

3.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能促进学校设置相关课程

我国的理工科院校很多也设置了英语专业的相关课程,而且比较注重英语方面的学习,但是,这些教学更多的是与理工科学生自身专业相关的英语技能的教学,这样就缩小了教学的内容范围,注重科技英语的阅读以及翻译,而把重要的中西文化模块当成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当然理工科的学生以科技相关的英语教学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操作法,学生就会缺乏人文教育,虽然在这些年,人文主义教学理念的道道很多高等院校的认可并开始实行,但是实际中我们却发现,高校却并没有将人文主义教育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学中,表面上倡导学生发展自身的个性,但是这些表面并没有对学生的全面塑造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的整体性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基于这个情况,让高校真正实行人文主义教育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并督促学校开设更多相关课程和相应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技能。

三、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途径

1.教师应转变观念,应树立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让学生找到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充分的使自己发光发热是办教育的根本目标,对于语言,尤其如此。对于教师而言,承担着学生课程学习的引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所以,只有教师的观念能够转变,去侧重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自己在学习中有自己的感悟,同时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的思维,开拓他们的思路,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感悟和吸收能力得到提升。

2.应设法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构建起自己合理的知识体系

对于文科知识非常薄弱的理科生而言,在中学时就很少接触文科内容,进入大学的学习之后,自己仍然是处在理工科的学习氛围之中,没有专业英语学生的感觉,他们对于英语语言感知力以及人文感知力都没有很好地提高,所以,知识结构框架的建立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英语感知力对于他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而传统的对于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不能用在他们的身上,他们应该去汲取更多人文营养,广泛对历史、法律、政治等进行学习从而来完善自身的知识面与框架,对于中西方文化及其对比也是自我提升的必修功课,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拥有人文精神。英语专业的学生以后会用语言和别人交流,不仅是书面也是口头上的面对面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对于学生的要求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英语语言以及技能的使用上面。

3.教师应注意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能够自我认识和自我发现,让老师与学生能够轻松交流以及让学生能欣赏他人,这些都是英语教学应该使学生能够达到的,而对于教学的内容,教师应该抛弃传统的只教授语法词汇的观点,而应该更新自己的头脑,注重对于学生判断和理解力的培养,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应该在教学中补充合适的素材在教学内容中,这些素材的获取则需要教师做到与时俱进。认为主义的理念是学生应该是精神、身体、道德前面发展的。由此,学校在课程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点,学校应做到自然课程应与应与教学并重。

4.教师应提升自己的素质,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使学生主动加入到学习中,使课堂生动有趣是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传统的英语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着老师的思维,而缺乏自己的思路,所以教师要让学生自发参与学习,可以采用多种有趣的教学方法,小组讨论以及角色扮演和倾情景模拟等都是在英语教学中可以用到的很好的方法。教师在人文主义融入教学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这也要求,英语专业的教师拥有很强的专业素养只是一方面,教师的讲课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能与学生顺畅交流,这样学生才能懂得上课的内容,而且更好地在课堂上吸取知识。教学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

篇5

关键词:人文主义思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启示

1 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然后流传到其它国家。人文主义这个称谓来源于“人文学科”,是由世俗学校设置的,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针锋相对的世俗文化。人文主义者的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当时反封建的主力军。

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1)用人性反对神权。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智力,可以创造一切,以此与神权相对立。“人性论”是人文主义者的理论纲领。

(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人文主义者提出“个性解放”,肯定现实生活,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的幸福,从而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

(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者鼓吹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他们推崇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是快乐的源泉”。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这是人文主义者主要的政治思想。

现代性的人文主义是在19世纪作为术语概念以德文(humanismus)问世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拨,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个性、不可预料性、非工具性等。现代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自由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是摒弃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漠视,把人看作宇宙间 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价值的体现,不是乌托帮的空想。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规律之外,还是精神性的存在。但这种自由的人文精神必须建立在有序的人文平台上,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规则。

2 人文主义思想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完善人文教育模式,创新人文主义特征,营造鲜活的人文教育氛围,直接体现人文主义理念与特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得以实现:

(1)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和个人需要,提倡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形成个性化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的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造就学生的人文素质。以人文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人文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等。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和顾问。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它强调每一个学习者皆有学习潜力、学习天赋;学习应当是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自由学习等等。人文主义教学大纲的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文主义心理学标准的人才;其近期目标则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在目前高校招生普遍扩招的形势下,由于学生的水平各异、学习能力各异、学习策略各异、学习动机各异以及普遍的师资匮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学习中心”或“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甚至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自主学习英语,从而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校园网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室时空限制,构建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在校园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开展学习,需要学多久就学多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主选择不同程度的学习材料,设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进度,不断作出调整,并最终实现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

(2)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2004年4月份起,教育部在全国180所院校试点实施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次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把原来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听说为主,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实用能力上来。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改革的手段就是要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上课堂教学,来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改革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把现有的大纲朝着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方向改变;二是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三是改革评估方法。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具备以下优点:①大班授课与小班操练相结合;②课堂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学习相结合;③光盘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④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这些优点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有着天然的联系。

(3)改革评估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必然要求评估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众所周知,语言测试的目的是根据被试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其语言能力,因此在语言测试中要充分考虑试卷的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真实性(authenticity)、交互性(interactions)、影响(impact)和可实践性(practicality),利用测试的反拨作用来促进教与学的理念的变化,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良好的语言测试应该建立在语言学、语言教学法、学习论和心理测量学等理论基础之上,它是教学工作的辅助手段,并只能服务于教学工作。

3 结语

基于上述分析,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必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地移植国外二语教学理论;二是推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改革评估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只有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把单纯对教学法的研究转移到对教学法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双轨研究方向上来。

参考文献

[1]蔡基刚. 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2).

[2]程晓堂. 论自主学习[M]. 学科教育, 1999.

篇6

关键词:人文主义思想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启示

1 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然后流传到其它国家。人文主义这个称谓来源于“人文学科”,是由世俗学校设置的,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针锋相对的世俗文化。人文主义者的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当时反封建的主力军。

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1)用人性反对神权。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智力,可以创造一切,以此与神权相对立。“人性论”是人文主义者的理论纲领。 

(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人文主义者提出“个性解放”,肯定现实生活,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的幸福,从而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 

(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者鼓吹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他们推崇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是快乐的源泉”。 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这是人文主义者主要的政治思想。

现代性的人文主义是在19世纪作为术语概念以德文(humanismus)问世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拨,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个性、不可预料性、非工具性等。现代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自由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是摒弃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漠视,把人看作宇宙间 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价值的体现,不是乌托帮的空想。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规律之外,还是精神性的存在。但这种自由的人文精神必须建立在有序的人文平台上,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规则。

2 人文主义思想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完善人文教育模式,创新人文主义特征,营造鲜活的人文教育氛围,直接体现人文主义理念与特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得以实现: 

(1)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和个人需要,提倡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形成个性化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的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造就学生的人文素质。以人文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人文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等。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和顾问。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它强调每一个学习者皆有学习潜力、学习天赋;学习应当是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自由学习等等。人文主义教学大纲的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文主义心理学标准的人才;其近期目标则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在目前高校招生普遍扩招的形势下,由于学生的水平各异、学习能力各异、学习策略各异、学习动机各异以及普遍的师资匮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学习中心”或“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甚至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自主学习英语,从而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校园网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室时空限制,构建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在校园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开展学习,需要学多久就学多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主选择不同程度的学习材料,设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进度,不断作出调整,并最终实现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

(2)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2004年4月份起,教育部在全国180所院校试点实施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次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把原来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听说为主,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实用能力上来。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改革的手段就是要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上课堂教学,来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改革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把现有的大纲朝着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方向改变;二是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三是改革评估方法。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具备以下优点:①大班授课与小班操练相结合;②课堂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学习相结合;③光盘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④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这些优点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有着天然的联系。 

(3)改革评估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必然要求评估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众所周知,语言测试的目的是根据被试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其语言能力,因此在语言测试中要充分考虑试卷的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真实性(authenticity)、交互性(interactions)、影响(impact)和可实践性(practicality),利用测试的反拨作用来促进教与学的理念的变化,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良好的语言测试应该建立在语言学、语言教学法、学习论和心理测量学等理论基础之上,它是教学工作的辅助手段,并只能服务于教学工作。

篇7

关键词:图书馆;人文主义思想;图书馆学;以人为本

一、加强图书馆学中人文主义思想的必要性

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提出与深入推进,促使我国公民的自我意识不断提升,使得人们从以物质为主的发展状态逐渐转化为以人为主的发展状态,即更加强调人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与动力。这就使得实现人的现代化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而人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人的实践能力与知识素养的提升。图书馆作为提高人的知识素养与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使得图书馆的发展与建设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实现人的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主义思想图书馆学,在推动图书馆理论建设与实践服务方面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使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向前推进的根本要求。

二是实现图书馆社会职能的需要。一直以来,图书馆都承担着保存文化知识、传播科学信息、挖掘智力资源、实施社会教育等方面的重要社会职能。而这一社会职能的实现,不仅仅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而且需要图书馆相关人员对人类文化事业的热爱以及爱岗敬业的人文精神。但随着各种各样信息服务形式的出现,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正在不断下降,而要增强图书馆与其他信息服务形式的竞争力,就必须从各方面强化图书馆的社会职能。[1]科学技术作为优化图书馆硬件资源的重要支撑力,使得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路径。而以人为本的软件资源的提升同样也不容忽视,只有不断强化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与人性化意识才能够由内而外的增强图书馆的整体实力。所以,强化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实现图书馆社会职能最大化的本质需求。

二、图书馆学中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是人文性。任何学科的诞生与发展都离不开人们对此学科的实际需要,图书馆学同样也不例外,人们对信息知识的需要正是图书馆学出现的根因c动力。从哲学角度去看,图书馆所有活动的目的与主体都是人,图书馆学也是一门以人为核心的学科。从某种层面去讲,图书馆学就是研究人的一门学科,其学科特性展现出了人文主义思想中以人为本的文化哲学。图书馆的所有信息资源系统都是根据用户群的特定需求而设置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为用户服务,提升社会效益与服务质量也是其最高目标[2]。

二是平等性。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追求思想行动的平等性。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认为,图书馆作为开放的、公共的、免费的服务设施与组织机构,必须满足人们追求知识的平等权利与人文理想,在具体的服务与管理活动中,要充分保障广大用户实用知识资源的平等地位。具体而言,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平等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用户资格的平等性、知识资源利用的平等性、知识阅读的平等性、参与图书管理的平等性、发表意见的平等性等方面。人文主义思想认为,在图书馆学中彰显人类的平等理想是一项根本内容。

三是和谐性。图书馆学中的科学内涵,主要是指在开展图书馆相关活动中对科学技术的实用;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内涵,则是指图书馆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中要融入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现人的进步与发展。与技术学派秉承的“唯技术论”思想不同,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主张图书馆的和谐发展,即不但要重视科学技术的运用,又要兼顾人文主义的发展。[3]人文主义思想认为图书馆学的可持续发展即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也离不开人文思想的推动,只有将两者进行融合与统一,才能够促进图书馆学的和谐有序发展。

三、强化图书馆学中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路径

一是大力加强图书馆学的服务理念。图书馆是一个存储知识资源的公益性机构,其目的是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肩负着全体公民获取知识的基本权利的责任与义务。而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就在于提高其服务意识,树立以读者满意为发展目标、以人文关怀为主要特征、以官员素养为根本载体的综合服务理念。这种人文主义思想与图书馆的社会责任相一致,因而强化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确立为公众提供知识服务的思想观念等十分必要。尤其是在数字化信息发展时代,公众获取知识的途径愈来愈多,图书馆已经不是唯一的选择。所以,只有实行个性化、公平化、免费化的人本服务,切实保障每位公民利用图书馆的正当权利,才更有可能增加图书馆对广大知识用户的吸引力[4]。

二是建立健全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外图书馆学的技术学派逐渐陷入“唯技术论”的认识误区,部分激进的图书馆研究者甚至提出了图书馆消亡论。技术学派偏执于技术的观念认知,对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建设已经构成了消极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图书馆学的生存危机。所以,强化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理论建设,促使图书馆学研究认识到人文思想的重要价值,平衡人文与技术在图书馆学中的地位,建立健全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是实现图书馆学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是积极提升图书馆学的知识管理。知识经济是信息科技时代的核心支撑,知识是新时代国家、民族以及个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则成为了各行业高度关注的课题。图书馆作为知识资源高度集中的区域,不但拥有海量的显性知识资源,而且包含从事文献资料管理的图书管理员等隐性知识资源。所以,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既有对显性知识资源的管理,也有对隐性知识资源的管理,而知识管理则是构建学习型图书馆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加强图书馆学的知识管理,是实现图书馆知识共享平台建设,确保每位公民都能自由行使图书馆阅读权利,充分发挥图书馆知识资源的社会价值,强化图书馆学知识推送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5]。

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将人列为图书馆学的中心对象。这一理论学说的提出不是为了抗衡技术学派的“科学图书馆学”理论,而是为了肯定与恢复图书馆学中固有的人文主义属性,推动图书馆学人文内涵与科学内涵的统一和谐发展。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修正当前图书馆学理论的手段范畴与目的范畴的本末倒置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与现代化图书馆学的基本范式与原则的根本转规直接相关,是将“自然与人的新的联盟”思想观念贯彻到图书馆学中的重要表现。意识到这一转规对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对推动我国的图书馆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付丽.试论图书馆学中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J].鸡西大学学报,2005(04).

[2]黄顺荣.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学五定律》之图书馆社会学思想浅析[J].津图学刊,2001(01).

[3]靖继鹏,陈勇先.试构造以用户为核心的情报学理论体系[J].情报业务研究,1991(04).

篇8

一、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

从1350年开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标志着欧洲近代文化的新开端,而人文主义便成为了这一时期最强劲的社会思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一个以人文学科的研究与学术为基础,与基督教神学的人生观相对立,以人和人的现实生活为中心,以培养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为理想,以促进和实现人类幸福的现实生活为目的。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说到,“当幻觉的纱幕一经扯碎,当对于自然的恐惧和对于书籍和传说的盲信一经克服时,就有无数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等待解决。当别的民族对自然仍淡然漠视的时候,整个民族却喜好研究自然和考察自然……意大利研究自然科学的人自豪地在《神曲》中探索出对于自然科学感兴趣的暗示和证明。”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核心是关于人的理论。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尖锐地批判了基督教对人的贬低和轻视,批判了宗教的“原罪”说、禁欲主义和以出身、等级论品质的传统观念,赞扬人在宇宙中的独特的、崇高的地位,肯定人的自由意志和尊严。同时他们多方面地探讨了人性问题,肯定人的自然欲望和情感的合理性,重视人的现实的世俗生活,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追求一种幸福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伟大的音乐家李斯特将《神曲》改编为钢琴曲,从那激昂的旋律中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强音;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表现当时人们对人本文由收集整理性和美好爱情追求;法国勃良第乐派的杜费开始将世俗音乐引入宗教弥撒中;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则对整个宗教社会,包括音乐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方音乐的影响

在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而从音乐欣赏的角度说,音乐无论是在形式、内容以及理论体系诸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并得以迅速发展。继之而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文主义理论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对西方的现代音乐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音乐要和谐悦耳

音乐家廷克里说:“谐和与不谐和只能用耳朵来判断”,“我从来不相信天体和谐的现实的存在和可能的存在。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谁也不能说服我,使我相信:离开发音就不可能想象谐和的音是‘天体’的运动产生。”“我从来没有由于聆听它们、检验它们而不边得更为愉快,更能受到启发的了”。文艺复兴时的作曲家、理论家维森蒂诺也认为,一部作品必须“充满和谐”,“缺少谐和,便会乏味”,音乐作品必须“充满和谐”,“用谐和音使耳朵得到满足。

(二)音乐有了初步的分类

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方音乐的影响还表现在音乐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了初步的分类,即“上流社会的音乐,(musie reservation music in polite soeiety)、“卑微的,(cose basse,the humble things)、“喜剧性的,(cose buffoni)、还产生了“室内乐”与“教会音乐”区别。维森蒂诺称前者为室内唱的歌(da cantare in camera),后者为教堂唱的歌(da cantare in chiesa)。

(三)人们对音乐的认识趋于客观

作曲家加福里于1496年说:“谐和就是悦耳的谐和相极端、相对比的声音由中间声部结合到一起的相应的音响。人们认为声乐音乐应当与它们所配的歌词充分结合,音乐不仅应当表现其曲调的外部特征,而且应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意义,应加强音乐对歌词的表现力。由此可见,人们在这时对音乐谐和与否的标准己不再受宗教观念的束缚了,而真正以发挥人的本性为标准。

(四)民族风格音乐的兴起

文艺复兴全盛期和后期开始有了“民族性”音乐及世俗音乐中民族风格的兴起。拉丁语、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希伯来语等各个民族的言都有其本身的发声特点,而语音特点又影响着其本族的音乐,正因为语音特点的丰富多彩,所以各个民族的音乐也是各具特色、绚丽多彩的。

篇9

[关键词]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人文主义;奋斗精神

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首先要将社会大背景了解清楚,重视人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的生活状态以及思维方式。人文主义情怀在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从中解读出女性奋斗精神,又能发现爱情之真谛,人无法逃避生活之艰难,面对现状,从奋斗中找寻希望之光,从追寻真理中实现个人价值,才能冲出困境。卡捷琳娜的事迹成为电影中的主线,我们也将围绕这个人物展开诸多人文主义探索。

一、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艺术价值

1958年,高考落第的卡捷琳娜来到莫斯科进行了半工半读的生活,她在一家金属服饰厂谋到了工作,与朋友玛利亚、柳德米拉生活在一起。油漆工玛利亚正在和一个普通的工人热恋,他们准备结婚过简单的生活,柳德米拉想靠自己的美貌在莫斯科名流中“寻夫”。此时,吉教授要去度假,邀请卡捷琳娜去帮他看家,她与柳德米拉扮成吉教授的女儿与社会名流一块进餐,卡捷琳娜由此和电视台摄影师拉奇科夫相识并相恋。一次,拉奇科夫奉命给金属服饰厂优秀员工摄影时,认出了卡捷琳娜,她的真实身份由此曝光,拉奇科夫就此与她分手。而此时的卡捷琳娜已经怀孕,她只好将孩子生下并自己一个人将其抚养长大。16年后,卡捷琳娜独立完成了高等教育,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化工专家,并成为一家化纤工厂的厂长。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顺利成为莫斯科的一个社会名流。步入中年的她仍没有结婚,她无时不在期盼着能遇到一个好男人与她相守相伴。一次,在坐电车时,她巧遇了一级电焊工果沙,这个中年男子的热情与独特的想法迅速将卡捷琳娜吸引住,他们在多次见面后相爱了。在一次斗殴事件中,果沙救了卡捷琳娜16岁的女儿亚历山德拉,亚历山德拉对果沙也产生好感,由此,果沙在卡捷琳娜的家庭中树立了较好的形象。此时,拉奇科夫由于家庭缘故身败名裂,整日喝酒度日,他想与卡捷琳娜重归于好,但是被她拒绝了。果沙因为此事与卡捷琳娜产生了矛盾,但是很快他们又重归于好,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电影以现实主义拍摄手法,刻画了时展、社会变革中的人的真实面貌,用卡捷琳娜的生活经历以及她的奋斗精神阐述了人活着的价值所在。电影荣获5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上映之后获得好评无数,也影响了后来俄国电影的拍摄模式,无论是从电影艺术角度,还是人性刻画角度,《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都将最至诚的思想传达给了观众,它深刻而富有哲理,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影片。

二、人与命运的抗争精神演绎

卡捷琳娜、玛利亚、柳德米拉三个年轻的女孩并没有突出的社会地位,但是三个人都想在这个发展快速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实现个人理想,她们以不同的方式与现实命运作斗争。尤其是卡捷琳娜,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工人开始做起,通过勤奋自学完成高等学业,并用自己的工作能力维持了一个拥有三千名员工的工厂的正常运转。更重要的是,当拉奇科夫抛她而去,她没有陷入无边的悲伤当中,她选择了自己一个人来承担这一切,工作、家庭都需要她自己来打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已不再是那个爱做梦的女孩,青春年少一去不复返,剩下的只是单纯的奋斗。

卡捷琳娜最终获得了成功,她的事业进入高峰,又迎来了一个真诚的男子,他对她的爱意和他的热情正是她想要的,她从生活的煎熬中脱离出来,上帝之手正伸向她。此时的玛利亚和她的丈夫尼古拉已经生了三个孩子,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而柳德米拉的生活却几经周折,她追求的幸福与荣誉成为泡影。电影中用卡捷琳娜与柳德米拉的生活状态的反差,来证明奋斗之魅力,因为柳德米拉始终处于幻想当中,她没有做出任何牺牲,她的梦想最终化为泡影;卡捷琳娜遭受到巨大的生活打击,但是她并没有放弃,再大的困难也无法撼动她上升的决心,于是她不断奋斗,挣扎着摆脱现实困境,她坚强地扛起所有负担,默默地完成心里的所有计划。

命运不会给任何人开玩笑,机会也只是给做好准备的人的。所以卡捷琳娜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拉奇科夫因为门第关系抛弃了她,但是上帝还是站在了她这边,她凭着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超越了现实,从霉运中重生,在最可怕的生活边缘中走向了光明。

三、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

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必须以正确、完整的人格精神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不论是对社会还是自己的家庭,都要负起责任来。柳德米拉选择了从幻想中出发,许多年过去了,她并没有认清现实,当生活之劫难到来的时候,她的家庭和她的思想一样终将变得支离破碎。而卡捷琳娜给自己做了一个准确的社会定位,她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献给了事业和家庭,她一个人分担两个角色,生活的艰苦让她变得更加成熟,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催促着她前进,巨大的压力并不能压垮她。卡捷琳娜心中的斗志始终没有因为生活之磨难而丧失掉,她反而变得更加顽强,因为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明白自己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

时间将人的心灵棱角磨去,毫无斗志的人就像从山上滚下的石头,最终跌得粉碎。而那些勇敢地往山顶攀爬的人,他们的心头有剧烈的火焰,生活之希望时时刻刻温暖着他们,无论山顶有多么远,他们最终将会抵达目的地,一览众山小。卡捷琳娜就像勇于攀登高山的石头,当她超越现实,到达山顶的时候,她的身影将成为万众瞩目的伟大形象。因为卡捷琳娜年轻的时候许下伟大的愿望,她用顽强的斗争精神与超人般的意志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导演弗拉基米尔・缅绍夫用“现实主义”拍摄手法描绘了一个伟大的社会变迁之蓝图。当卡捷琳娜真正步入社会,她发现了自己必须要一步一步地做起,国家经济在不断发展,城市中矗立的高楼大厦淹没了人类渺小的身影,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人们必须要用自己的努力奋斗换来更多的机会。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卡捷琳娜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她稚嫩的心灵曾经遭受过打击,但是现在的她没有一丝悔恨,她要在奋进中获得重生,这就是她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所在。

从电影中女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脚踏实地”的重要性。卡捷琳娜做到了这一点,她成功了;玛利亚根本没有这种观念,于是她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柳德米拉想要获得成功,但是她“心比天高”的浪漫思想将她打入无底深渊。柳德米拉把希望寄托于嫁个多金男人而过上富足的生活,电影实质是把人物质化,而进行的物物交换,那就谈不上尊严问题,只需要想一想自己有什么同等的价码来进行交换。这就是导演要塑造的三个女性人物,她们在社会中找到了各自的位置,她们朝着三个不同的方向走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努力过,奋斗过,就一定会有收获。电影又告诉我们,“身立于这个社会当中,必须要给自己定好位,然后努力去完成自己该完成的”。我们从电影中看到“人”的可贵之处,同时又看到了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生命之价值于探索之中慢慢升华,最终会迎来美好的曙光。

四、家庭幸福感的获得

拥有温暖的家庭,享受家人带来的快乐,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希望得到的。破碎的家庭犹如破碎的梦,年轻的卡捷琳娜并未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她一个人带着女儿生活,她毫无幸福感可言。果沙并没有真正的社会地位,这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年男子闯入她的家庭,让她瞬间看到了希望。“与世无争,思想超前”的果沙变成了照亮这个破碎家庭的指明灯,他指引着卡捷琳娜驶向幸福的彼岸。电影中与卡捷琳娜相对应的就是柳德米拉,她嫁给了一个运动员,而这个运动员的生活状态与命运却没有像她想象的那样完美,她年少时追求的虚荣从此被打破了。电影告诉我们:家庭幸福感不是靠金钱、地位、名誉来维系的,而是用真情实感的流露和心与心的沟通换来的。

果沙就是这样一位最合适的人选,他的成熟思想和温暖、阳光的气质正好弥补了卡捷琳娜的心灵缺憾。他没有华丽的外表,却用最质朴的语言打动了卡捷琳娜的心,他与她的精神交集奏出了美丽的音符。尊严,这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的巨大动力元素,卡捷琳娜用奋斗获得了尊严,果沙用自己的真诚获得了尊严,他们用至诚感动了观众,又用心灵世界中璀璨的光芒照亮了对方,他们最终要生活在一起,幸福即将降临他们的家庭中。

电影中具有讽刺韵味的地方是拉奇科夫的命运,他没有选择与地位低下的卡捷琳娜组建家庭,没有对她和亚历山德拉做出一点贡献,他的生活正在经历“倾家荡产”的变故,“家庭幸福感”永远不会光临他的世界。他在卡捷琳娜家里看到了自己的女儿,并感受到这个家庭的温暖,但是他不能再踏入这个家庭半步,因为他的“过失”已经将他送入“地狱”。自强独立的卡捷琳娜获得了幸福的家庭,她迎来了她的“第二春”,生命中洋溢着快乐和幸福,电影就此划上圆满的句号。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不仅仅是一部爱情片,更重要的是一部关于人的成长和变迁的电影,它反映的是不同年龄、不同思想的人的爱情观和生活态度。它可以让人触摸到生命的律动,让人相信未来。“别哭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现在不该哭,而该行动。”它告诉我们:生活中有的是悲痛失败,但生活不相信软弱的眼泪,只有凭借自己心中坚定的信念,才能战胜失败,获得幸福。

五、结 语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讲述了三个女人的故事,其中以卡捷琳娜为主轴线,刻画了女性在社会中通过奋斗实现个人价值、创造完美事业、赢得幸福家庭的经历。电影还用人物发展对照的描述手法,给我们呈现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真理所在。究竟怎样生活,要看个人价值观的选择,更要看个人行动,正确选择自己的道路,认清自己要走的方向,从“步步为营”的奋斗中慢慢实现理想,才能真正说已经获得了成功。

[参考文献]

[1] 李雅君,李丹妍,赵玉田.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例论俄文电影赏析课的教学实践[J].黑河教育,2007(01).

[2] 李溪桥,胡榕.关于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讨论[J].电影艺术译丛,1981(01).

[3] 戚鸿才.追求幸福者的面面观――谈电影剧本《莫斯科不相信眼泪》[J].苏联文学,1982(06).

[4] 许言.《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为何大受欢迎?――当代苏联文学中的妇女和家庭问题[J].今日苏联东欧,1983(03).

篇10

关键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 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是“培养出真正的学生,真正的学习者,创造性的科学家和学者,实践家,以及这样一种人:在现时所学到的东西和将来动态的、变化的、变幻莫测的问题及事实之间,他们能生存于一种美妙的但又是不断变化的平衡之中”。这种教育目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具有积极向上人格的学生。可以看出在培养目标上,这种人本主义教育目的与我国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具有相似之处。在指导理念上,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也充分地展现于旨在提高学生素质的新课程改革中,以下试从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重构新的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健康的人格是学生积极学习、自我实现的前提。诸如马斯洛所说:“健康的学生是乐于发展、前进,乐于提高技术与能力,乐于增强力量的。”充分树立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顺利和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反之,如果在教学中把学生视为“较大的白鼠”(行为主义)或“较慢的计算机”(认知心理学),学生的人格将得不到尊重,其潜能也不会得到应有的发掘。在我国长期的语文课程目标设置中,往往最终的指向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在这种目标的指导下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权利和人格,夸大了教师的职能,认为教师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质疑的“权威”的地位,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过于强调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过于偏重结果性目标而忽视过程体验性目标,致使语文教育教学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没有权利去质疑、去追问。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大胆扬弃,重塑自我,强调语文学习应重视过程与方法,关心情感与态度。语文教育应使学生在以语文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过程中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形成丰富的情感,养成良好的态度。它突出强调树立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性情,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可以看出,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渗透的这种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着重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倡导一种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建立保证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前提下,能动地发展学生个性潜能。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外部压制、灌输、塑造而进行的,而是主动地自我建构、自我创造。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所说:“头脑不是一个等待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育的艺术在于引导激发,而不在于硬性的知识灌输。

基于学生主体性的树立,在语文新课程中,重构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显得更加重要。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之中,师生之间往往是压制与屈从的对立关系。“权威统治是被接受的政策,最明显的是教师不信任,不尊重学生。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更加广泛―不信任教师的动机、诚意和能力。师生之间可以有真正的关心,也可能存在对教师的钦佩。但是,相互信任并不是一种引人注目的成分,钦佩仅仅是针对教师的学识”。[1]实际上,师生间的不信任即是暴露出师生关系的不平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有效的教育教学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把师生关系视为教学的先决条件。新课程改革中展现了这一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和学生平等的交互主体,是学生学习中的促进者和对话者。这种互相尊重、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被置于人际交往的大背景中来对待,不再拘泥于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一种彰显彼此意义的新型教学关系,“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能够不断学习,不断使自己成为人,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能够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从而活出生命的意义”。[2]很显然,在语文课程中倡导一种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充满意义情感的融洽师生关系,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发、愉快、积极学习,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也将得到充发发挥。

二、激发学生潜能,注重提升语文能力

重视潜能和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关于人类潜能的认识,西方心理学界已得出一些研究成果,诸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一个正常人的潜能只在后天被利用了10%。人本主义教育家吸取了此类认识,将开发潜能,注重人的自我实现视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如“马斯洛博士关于人类动机的普遍理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相信人类具有大量尚未加以利用的潜力。……通过对全人类中不足百分之一的精英进行研究,我们知道了人的潜力究竟为何物。马斯洛相信,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倾向。然而,尽管事实上好象所有的人都有这种潜力,却只有极少数的人达到自我实现。部分的原因是:人们对他们的潜力全然无知,他们既不知道什么是有可能做到的,也没有理解自我实现会给人带来什么好处”。[3]人的潜能通过自我可以实现,强调“自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本主义对当代教育的重要贡献。展现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对学生自我主动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我才是个人发展的根源,一切靠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人。而传统的教育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特征,以学科知识的学习为中心,对学生的主动性重视不足,往往导致学生一味地追求对概念、原理等的机械记忆和生搬硬套的简单运用,无法展开创造性的活动。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纠补以上弊病。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说:“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就是说,在语文课程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将传统教育中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语文潜能,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实现,最终把学生培养具备高质人文素养的人材。

三、注重知情结合,真正体现语文课程功能

传统教育深受近代以来的科学主义的影响,在教学的考察评估上,往往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判评估标准,很少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内心感受、审美能力、社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渗透和统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人格的完整性,强调每个人与他自身内部和独特性之间的整体性,进而竭力主张教学应该介入学习者的身心、情感、认识等各方面的成长,即通过教学将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加以沟通。对传统教育过度关注知识世界,漠视学生的生活世界,漠视学生的情感世界这一弊病,人本主义教育家给予严厉的批评。诸如罗杰斯说:“今天的个体可能比以往的人更多地意识到他们内心的孤独。当一个人为生活挣扎,吃了上顿,没有下顿,那么就没有时间或者无意去发现人与人之间某种意义上的疏远。但是随着财富的敛聚,随着流动性和暂时性的人际关系系统与日俱增地发展,并取代了古老家园的拓荒生活,人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他们的孤独。”[4]虽然罗杰斯这一批评是针对西方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社会中精神文明匮乏的现状而言的,但是也适应于当前各国的教育现状。同时,他还指出了人本主义教育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的塑造,在教学中将知情结合,从身心、智力、审美意识、精神价值等方面培养学生。

在以往的语文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中,对语文课程功能的认识上存在严重的实用主义倾向,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效应。诸如过于注重语用的学习,在读写技巧上下功夫,忽视对语感、对语言的审美等方面的要求。这种与学生个人情意、学生生活世界相脱离的教学显然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地学习,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就特别注重引导语文教学中的知情结合,转变课程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时代呼唤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回归,语言教育受到批评的大背景正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缺失。《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正式确认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教育应充分尊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创造语文课堂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学生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地协调起来。这种对课程功能的新认识和理解改变了以往基础教育的诸多弊病,有利于营造生活化、生命化课堂。

综上所述,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广泛地吸收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和自我实现,注重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重筑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自由平等的教学生态,有助于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深化,更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明书.教师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56.

[2]蒲蕊.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次意义.教育研究,2002,(2).

篇11

作为蓄积了人类智慧的创造物——文化,主要指的是精神文化,不论怎样包括万象,无不以人为核心。作为人,就要做一个完整的人。外部有社会关系,内部有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建筑作为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更是作为与人密切相关联的产物,它既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将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荣登上历史的舞台。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最初的建筑主要是用来遮风避雨的休憩场所,实用性为它最初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筑才越来越具有了审美的性质,直到后来发展到作为权势象征为主要目的的宫殿建筑,和以观赏为目的的园林建筑两大类型。建筑作为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存在于古代人民为生存而进行的一系列物质活动中,它是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更是人类繁衍生息的自然因果。而“天人合一”作为中国特有的表述方式,强调的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关系,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延伸或折射。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必然性地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存在。个人与共同体不能分离,人与自然也不能分离。在古代,倚靠着这种思想的提出,才维持了人的生存和谐和心灵宁静,并且促进了自然美的发现和表现。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形式。

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一﹚园林景观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显现中国的园林自古以来是作为少数统治阶层所占有的皇家宫苑而用的,是以园单独赏玩、宴请游乐的场所,当然这也是它最主要的功能。园林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一种体现,不同的园林反映出了不同民族习俗和不同的审美观点。但归其根源,中国的园林在推崇过程中始终没有脱离开它的主导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强调崇尚自然美,师法自然,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观。庄子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贲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庄子以生以“天地为庐”,死也要“以天地为棺椁”,用日月、星辰、万物做装敛,将自身与天地融为一体,是以自我为中心,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空间意识。因此,我们看到,中国园林中的“自然式”,尽管有的是以模仿自然风景为主导,但它仍然是人与自然融合的审美意识的代表。如在园林的空间艺术表现中很大程度上依靠空间的分隔组合手段。将园林的空间尽心实分与虚分,或是采用变幻莫测的空间组合体,如借景、障景、夹景、漏景等手段的运用。这不仅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大自然的崇敬上,更表现除了对大自然的欣赏。他们将大自然看作为人生之必须,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因此,他们宁可“食无肉”,也不愿“居无竹”。以“借景”为例,清人计成灾在《园冶》中说:“夫借景,林园中之最要者也。”所谓“借景”就是借居室之外的景色,就是“纳千倾之,收四时之烂缦”,其目的就是通过“借”的方法,把居住者的目光引向广阔的自然景致,打通人为的建筑与外在的自然之间的沟壑。当然,最重要的是在中国的园林景观中还是要最大限度地尽量保留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等,因为自然环境和人一样,是独具特色的,要保护自然,将人为的东西融于自然,充分在保有最初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改造,这就是园林景观中的“天人合一”,也是人们在有限中努力去寻求的无限,在无限中归落到有限,将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在园林景观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宫殿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显现庄子认为,“天人合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喜欢还是不喜欢,认识到还是没有认识到,天与人都是合一的,“天人合一”是宇宙的一种原初状态,一种真实状态,一种本质的状态,真正的人都应该是与天合一的,应该与自然保持着一种亲密的关系。而宫殿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两大类别之一,它是帝王活动、生活的地方。从建筑的布局到建筑的形体构造设计,无不处处凝聚着对“天”的尊崇。中国宫殿建筑都是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木结构的选用体现了中国审美思想中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木结构建筑采取于大自然之中,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而木结构的建筑又点缀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仿佛又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古代建筑就是在这种古朴、自然的“天人合一”中,通过群体组合的方式,又采用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来体现出中国古代建筑在中和、平易中所构建出来的威严感和深沉的美感追求。通过屋檐峭壁,柱廊的高大健壮、气势宏伟的造型特点,体现出中国宫殿建筑的“以天为尊”的建筑美感。它既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又是封建等级观念的物化表现。于是在能工巧匠们的表现下,飞龙走风,这些象征皇权威严的图腾饰物被非常细节化地进行描绘,可以说是巧夺天工的技艺。并且,他们还在建筑装饰细节上充分发挥着他们的聪明才智,让想象力极尽所能,既表达出了所谓的等级观念,又体现出了完美的古建筑特色。

﹙三﹚民居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显现我国的建筑在史前的半坡遗址和史前的姜寨遗址中证实,人类最初是以穴居开始的,从原始的山顶洞到人们称之为“宅”的正式居住形式的出现,这都是人类以实用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的开端。建筑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了时代的特色,独特的“民居语言”的出现,更是熔铸了时代人民的审美追求和物质文明特色。建筑作为华夏文明的印记深深地印刻在华夏大地上,这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传统文化思想繁衍变迁的外化形式,将“天人合一”的思想熔铸在民居的厅堂院落间,在中国的房屋设计中大多体现了与自然的相契合特点。如在木结构房屋中,由于墙布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因此,可以任意开窗。这种外观造型的选取使屋内和屋外空间相贯通,再加上廊子的回绕,这无疑在空间范围上起到了一个过渡的作用,与此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建筑与自然相协调的一个桥梁性作用。而“因地制宜”更是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意境。如“穴居”形式的选取,既符合了地方性的风土风貌,更是建筑上的适合而居。作为一个半封闭性的“完整空间”,它是建筑实体与空间的和谐统一,是内外空间、天地概念的和谐统一,这也是先民的智慧所在。而这种思想在山西的民居结构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它是在整体上追求一种协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美感,与当地的环境相契合,可以说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一种整饰和美化。在变化统一中释放着中国建筑特有的形式美感。当然,这也是中国特有的地理风貌所决定的,也正由于此才产生了诸多不同风貌的中国古建筑。所以,我们说中国建筑虽然在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条件的限制下,人们所营造房屋结构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积极地根据自然环境进行变化。因此,即使同一时期在不同区域建筑风格也不同,同时随着历史的变迁建筑风格更加多样。如北方大片的区域都是以农业为主,地可以说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在太行山民居中都会设有火炕,结合着一明两暗的穿套式结构布局方式,明间为堂屋,东西为次、稍间,稍间的土炕相连,紧靠南侧的朝阳窗户。不仅如此,伴随着太行山的地貌特征还出现了四合院、窑洞、土坯房和石板房的建筑形式。太行山的“民居系列”是“天人合一”观念审美理想中的一个范例。单从宅院中的“堂”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堂”是中轴线上的黄金点,堂前的庭院多半是空地,上对着天,下对着地,构成了完整的天地象征。“堂”是一个家的核心地带,是老祖宗的尊位。堂的尊为上常供有类似“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这同样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这种意识强调人为的营造与自然的和谐并存。民居,它不仅体现在“居内”,它同样包含着“居外”,也就是自然环境,它们之间是有机的和谐的组成部分。

篇12

关键词:紫砂;造形;艺术;梅竹;传统文化

1 前言

紫砂是贴近生活从生活中诞生的饮茶茶具,它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使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紫砂壶的理念和文化中,能够体现出博大精深的紫砂文化,不仅将中国的阴阳五行的哲学理念融入紫砂之中,还将吉祥的美好希望注入紫砂之中,诠释儒释道等文化理念,体现紫砂精髓,完美演绎中国茶文化与紫砂的结合,体现出了最纯真的紫砂文化。

2 《梅竹双友》壶的造型艺术和人文思想

笔者最喜欢花货的自然纯真,它可以以自然界各种动植物结合紫砂表现自然生命之美,也最能体现紫砂壶的生活情趣,也是最受人们青睐紫砂造型,在传统的紫砂花塑器的造型中,最受人推崇的就是供春的树瘤壶,这把代表着花货第一的壶式,可谓古往今来颇受人们喜爱的器形了。花货自然有其可爱可亲之处,从中体会的人文思想也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体会的。

梅竹自小无嫌猜,青梅竹马来相伴;梅竹与松相交,是岁寒三友,情意无坚;与兰菊同道,得“四君子”之美名。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里,梅常常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之物,傲霜斗雪,凌寒独自开的精神。竹,经冬不凋、高风亮节、能屈能伸,是高雅之士的象征。千百年来,梅、竹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梅竹与自有清高处,吾自比梅竹,傲骨铮铮,自有惺惺相惜,融情于物的情感。

《梅竹双友》壶以紫砂为媒介将梅竹以花货的组合的形式融入紫砂的造型之中,以梅与竹为题材既是取梅竹青梅竹马,君子相交之美好友谊为主题核心,梅竹在紫砂造型中相互呼应,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此《梅竹双友》壶,壶身以光素器的饱满圆润为基本形体,提炼取舍,精心设计,制作精细,十分清雅。此壶在以梅竹的塑造上以花货的形式,在壶嘴处取竹节为形,自然的竹节,粗细皆自然融洽,竹节的线圈装饰,竹枝虬劲延绵从竹节中蜿蜒至壶腹,竹枝上伸展出几片竹叶,竹叶俏丽凌风,适然清雅,十分怡人。竹,儒之所(下转第71页)爱。“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它正直,虚心,劲节,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为人们所喜爱,也是笔者将之塑入壶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而壶把则是取梅枝干所塑造,壶把以自然之梅遒劲的枝干为形,以梅之曲为美,节疤嶙峋,形态自然而富含力度,遒劲多姿。壶身贴塑梅枝,伸展自然,梅枝上梅花争相竟放,端庄秀雅、香远益清,技法老道精湛。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梅花自然清逸傲雪独自盛放,精神和气质感染着人们,遥遥一片,自有香气飘来。

篇13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个体精神;资本积累;封建制度瓦解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的伟大时期,历史上把文艺复兴时期称作为拉开欧洲近代史序幕的开始,也被成为欧洲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分界线。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思想是人文主义,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一批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涌现。这些伟人们创作了优秀的作品让文艺复兴从此达到了一个。这些优秀的作品往往是表现人的价值和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同样发生着变化,人的价值也被强调到了政治和经济中。人文主义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即使人文主义是一大闪光思想,但是在看待人文主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全面的看待,要看到人文主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过度的强调人的能动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人文主义里面的个体精神就是我们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存在的社会背景和产生的原因

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大家都以为产生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就是历史上的十四到十七世纪。其实在欧洲十三世纪,末期已经开始有了个体精神的出现,只是当时的欧洲在封建制度和教皇宗教思想的统治下,个体精神不能明显的体现出来,否则可能因为违背封建制度或者宗教思想而受到处置。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开始,而且文艺复兴又是打着人文主义的旗号这就为人文主义中的个体思想埋下了种子。文艺复兴时期封建制服和宗教压迫已经开始动摇,人文主义的个体思想随着政策的放松和时代变迁开始不断膨胀,当时许多艺术家和文学家开始在作品中表现个体精神。

人文主义中的个体精神为什么能在文艺复兴时期快速膨胀是有一定原因的。欧洲在十四世纪之前一直受到封建制度和宗教制度的双重压迫,那里的人们受着更加沉重的负担和剥削,那个时候的欧洲压迫要比中国的压迫残暴的多。中国也存在着宗教的影响,但是那个封建制度占主导地位,而且中国信封的是佛教传承的是真善美不干涉政事。但是欧洲十四世纪之前是封建制度和宗教相融合,那时候更加强调教皇的权威和神的能动性,生活在欧洲的人民思想受到神思想的控制,在那种压迫下人们对于神思想的反抗更加的强烈,更加痛恨宗教的控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提出一下子解放了欧洲人民的思想,人文主义中的个体精神不断膨胀、不断强化最后个体精神成为人文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人文主义中个体精神的不断膨胀和过度发展与之前人们长期受到宗封建制度和宗教制度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对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作的影响

欧洲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百家争鸣有着异曲同工之效,但是中国的百家争鸣大多都是思想上的升华,在艺术作品中体现的非常少。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表达的思想,艺术家和思想家们都通过具体的作品表现出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都是体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其中不乏个体精神的体现。薄伽丘的《十日谈》里面人文主义体现的非常到位,但是里面过度强调了人的能动作用使个体精神也有较为显著的体现出来。米开朗琪罗雕著的塑像《大卫》表现的是一欧洲青少年对于力量和美的体现其中同样包含了个体精神的体现。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也不是只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对于那个时期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丰富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文主义强调的是人的能动性,反抗的是封建思想的愚昧和宗教思想的神制造一切的思想。人文主义刺激了大批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更多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打破封建和神的束缚开始了自己个性的创作。人文主义个体精神支配着这些伟大的创作者开始自由发挥自己的精神和创作灵感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因为个体精神的支配,这些伟人们不互相借鉴和学习,但是他们凭借自己才能和技术创作出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作品。虽然个体精神对于人文主义来说有点过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有了一定的影响和积极作品。

三、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在欧洲发展史上的负面影响

人文主义个体精神过度发展和膨胀已经严重失去了人文主义的真正含有。好多人们开始歪曲的理解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人文主义里面对于人的关怀思想也被扭曲。人文主义个体精神被过度的强调人的权利和地位,欧洲的各个阶层开始享受人文主义带来的福利。从统治者到下层的人民开始主张及时享乐主义,人们开始变得享受和浪费,统治阶级开始出现了奢靡和腐败的生活作风,对于欧洲原始资本的积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定程度阻碍了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步伐。

四、人文主义个体精神给拉丁美洲和亚洲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欧洲文艺复兴给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注入了伟大的思想力量,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来说是苦难史的开始。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在欧洲的发展各个阶层都开始享受生活,欧洲本土的资源和资本无法满足这些提倡个体精神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欧洲的部分国家包括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开始了残暴的海盗行为和殖民主义。他们向富饶的拉丁美洲和亚洲开始疯狂的掠夺和殖民主义的实施。人文主义个体精神间接造成了欧洲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殖民统治和残酷掠夺。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也推动了亚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崩溃。

人文主义个体精神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衍生的一种思想。对于人文主义个体精神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和全面的分析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使当时文艺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欧洲贵族开始过上奢靡和享受的不良生活,间接的刺激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的积累。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民造成了灾难性的毁灭,但是却促进了亚洲封建制度的瓦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个体精神辩证和全面的分析下存在的积极和消极作用都间接或直接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篇14

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来也有“人文主义”的精神传统,集中表现在封建“民本主义”的传统上。做为儒家传统文化的载体“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其内涵是爱仁。儒家传统文化主张人格独立,尊重个体人格。例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和人格独立。总之,中西人文主义的相同之处都主张尊重人,重视人格独立。

人文主义做为一种文化思潮是由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决定,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有很大差异。

差异之一,两种人文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不同。

中国人文主义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根源。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释(佛文化)为主体贯穿着整个封建社会,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以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西方人文主义产生于希腊、罗马古典传统文化。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虽是一种古代奴隶制文化,但其作品中自然科学和哲学具有唯物主义因素,中世纪罗马教皇封建神学思想统治着欧洲,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在“复兴古典文化”旗号下去反对封建神学体系。

差异之二,两种人文主义思想下的社会管理方式不同。

中国人文主义重视封建礼治(人治),主张君权神授。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集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于一身。自秦统一六国以来封建统治者开始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从此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的正统思想。隋唐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明清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中央集权加强达到了顶峰。

西方人文主义反对君权神授,反对中世纪宗教神权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主张国家至上论,他认为君主共和制是最大好的政体形式。

差异之三:两种人文主义对人的发展影响不同。

中国人文主义主张人“无知无欲”。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主体“道”家文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权”,提倡让人民“无知”、“无欲”的愚民政策,这严重地限制了人的理性发展,其结果是知足的中国人自安于愚昧,不注意真理的发现和技艺器械的发明。

西方人文主义主张反对中世纪禁欲主义,赞美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强调人追求知识,追求人生幸福。例如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但丁在《神曲》中歌颂了个人情感、自由理想和求知的精神,法国人文主义代表拉伯雷在《巨人传》中歌颂了人的力量伟大,嘲讽了宣传禁欲主义的教会,英国人文主义代表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差异之四:两种人文主义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不同。

中国封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经”即《书》、《诗》、《礼》、《乐》、《春秋》、《易》,而它又是封建社会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教育的目的着眼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格完善和稳定社会和谐人际关系。教育作用:维护封建统治,嵌制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西方教育主要内容是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的自然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医学等。教育的目的:摆脱君权神授,宗教束缚,提倡认识自然,造福人生。教育的作用:沉重打击了教会精神统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繁荣了文化艺术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资本文义经济发展,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差异之五:两种人文主义的“民本思想”不同。

中国人文主义集中表现在民本主义精神传统上来,所谓民本是古代专制社会的产物。民本主体是封建统治者在实行统治时注意宽仁受民。汉高祖刘邦为了维护其统治,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之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西方人文主义集中表现在“民主主义”精神上,它的主体是人民,要求人民享有权力,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人享有自由,但它掩盖了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