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护理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范文

护理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27 16:04: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护理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护理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

篇1

1.1老年护理人才梯队的遴选程序

采取个人自荐和科室推荐相结合的方法。科室根据各层次人才的遴选条件,择优推荐,填写医院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对象推荐表,并附相关材料,上报护理部。

1.2护理部审核

由护理部对申报人条件进行审核,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理论考试,根据各层次人才的遴选条件,确定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名单。最后,公示无异议后,正式启动医院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培养计划。我院共有1847名护理人员,选取了126名人员列入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培养计划。其中后备人才78名,中青年护理骨干42名,高级老年护理人才6名。职称:护士及护师84名,主管护师36名,副主任护师及主任护师6名。

1.3老年护理人才梯队的培养目标

通过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培养制度的实施,在护理队伍中选拔一批在老年专科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和护理管理上综合发展的老年护理人才,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性强、素质高的护、教、研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梯队;培养和引领团队、增强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提升科室内涵质量,并致力于老年护理研究,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培养能参与医院医疗、医技、护理、药剂等学术探讨,参与或承担老年护理相关课题研究的科研与教学人才。

1.4老年护理人才梯队的培养

1.4.1后备人才

(1)培养目标:能够准确评估老年人活动能力和环境,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具有适应医疗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老年人及家属提供个性化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为老年患者提供个体化护理。(2)培养内容及方法:以老年护理核心能力为导向,理论培训以个案护理、床边交接班、疾病讲堂等方式进行培训,鼓励其独立完成护理工作,并予以反馈和正向指导。老年护理技能培训主要包括老年人安全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用药护理、喂食法、叩背祛痰法、卧床老年人床上擦浴与洗头、便秘的处理、预防跌倒的护理措施等。培训方式有课堂讲解与多媒体演示、模拟练习、现场操作展示、通过网络平台自学等。每月第1周与第3周的周五进行培训,每次1~2h,每人次培训30学时。由高级老年护理人才及科室主任根据所在科室老年患者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授课。

1.4.2中青年护理骨干

(1)培养目标: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具备应急能力;能够对护理员及其他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完成对护理对象的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和方案、进行健康教育等工作。(2)培养内容及方法:培养方式包括参加医院组织的老年业务讲座,并作为授课人对后备人才进行授课,外出进修学习,每人3个月,每人至少参加1次老年专题研讨班。理论培训内容包括机体老化的理论,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老年人各系统常见疾病的护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感官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人文知识与技能等,共30学时。技能培训采取情境模拟训练的方式,以提高应急服务能力为主,在急救操作中,引导护理人员独立思考不同的救护措施以及科学分工和配合,培养综合急救能力。

1.4.3高级老年护理人才

(1)培养目标: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以整体责任制护理模式处理老年人的复杂问题,提供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高级专业护理服务;协助护理人员在医院、养老院或社区卫生机构之间建立联系。(2)培养方式:培训周期为1年,培养方式如下。①依托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每年参加至少3次国内老年医学相关专业学术交流;②开展老年护理领域的科学研究;③承担院内老年患者疑难护理问题的会诊;④每季度到老年护理院进行调研。

1.5老年护理人才梯队的培训质量评价

成立考核评价小组,考核小组由5名人员组成,包括2名护理部主任和3名科护士长。考核评价小组负责全面监督和考核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情况。通过查看相关材料(包括制度、计划、原始记录等),评价培训和管理工作是否落实到位;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考试、技能操作考核、现场答辩等方式,评价接受培训的护理人员是否达到培训目标。

1.6效果评价

1.6.1护理人员的科研成果

比较培养前、后,老年护理人才梯队成员发表老年护理相关的论文、课题立项、出版书籍、申请专利的数量。

1.6.2护理人员的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

由考核评价小组建立老年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考核题库,后备人才与中青年护理骨干以相关基础知识为主,高级老年护理人才以前沿知识为主。①理论考核:每个层级的理论知识考题设立难易程度相当的2份试卷,分别用于培训前和培训后的知识考核。每份试卷均包括100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满分100分。②技能考核:编写老年护理技能操作题库,每名护士按规定时间到护理操作室抽签考核老年护理技能,参考护理操作流程及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满分100分。

2结果

培训前,老年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分为(76.2±4.5)分,培训后为(87.6±5.6)分,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78,P<0.001)。

3讨论

3.1老年人才梯队建设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我院开展的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建设,分为后备人才、中青年护理骨干及老年护理专家3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培训重点和培训方式,弥补了在职护士在老年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由表2可见,老年护理人才梯队人员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培训前(P<0.001),且老年护理相关的论文、课题立项、专利等科研成果增多,为开展老年科研、提高老年专科护理质量奠定了基础。在老年护理人才梯队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中,通过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激发了各层次人员对老年护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临床护士护理观念转变,促进临床护理向专科护理发展,使老年护理工作系统化、程序化、专科化,护理技能规范化、标准化、专科化,体现了临床护理服务必须充分体现专科特色这一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护理人员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有助于确保他们在临床工作中及时发现老年患者因多病共存、一病多症等特点引起的复杂的病情变化,为老年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从而降低护理风险。

3.2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建设提高了老年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在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建设中,除了注重对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还注重对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培训。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观看录像《为自己工作》、学习南丁格尔精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等形式的活动,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和软技能,促使他们更好地落实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从而拉近老年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结果显示,培训后,老年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分由(76.2±4.5)分提升至(87.6±5.6)分(P<0.001)。

4小结

篇2

关键词:护理学科 建设 改革

课程是现代护理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将宏观的教育思想与微观的教学实际联系的桥梁,它对于实现教学目的、完善教育任务,以及选择教育教学方法等,都起到重要作用[1]。专业课程设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其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水平、专业的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2]。下面结合我院护理学科课程建设谈谈自己的体会。

1.转变护理教育理念

现代护理理念是将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密切结合起来考虑,要求护士在提供护理服务时,将护理服务对象看成一个具有生理及社会、心理需要的整体,而不是只重视患者的生理或病理反映的局部。受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以“疾病为中心”理念还在部分人思想中存在,护理课程体系中缺少人文和社会科学内容,与现代护理教育理念相比,有很大差别。因此,在护理学科建设中,首先要求教师树立新的、现代护理理念。

2.优化课程设置,深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加强传统课程的调整改造及专业结构的调整与创新,增强学科综合与交叉性、应用性、技术性,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医学科学与社会需求发展的需要。

2.1 在新的护理理念指导下,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建构了以人的基本功能、生命周期和基本需要为中心,以护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改变了过去以疾病为主,忽视人的心理、社会变化的课程体系。

2.2 强化了社会需求及人文社会课程建设:增设了《急症护理学》、《健康促进》、《社区护理学》、《精神护理学》、《家庭护理》、《人与社会》等护理教育内容,完善和丰富了课程设置和内容。

2.3 突出学科优势和社会需求:把完整的社区护理课程模块引入到课程体系之中。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的护理工作已经由医院走向社区和家庭[3]。卫生部医学司预测,到2015年我国护士中的近50%的人员将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社区护理人才是我国紧缺人才之一。为此社区护理课程体系设置为社区护理学、职业/学校卫生、社会福利学、家庭护理和精神保健等课程。

2.4 建设中西医课程体系:根据目前国际护理对中国传统护理的关心,做到与国际护理接轨。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体系由中医护理导论、中医护理技术、中药与食疗学、中医临床护理学、中医养生学等课程来组成。

2.5 对原有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如对眼、耳鼻咽喉、口腔科护理学内容和外科护理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门课程,由多位教师进行分段式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6 合理安排课程:将“护理学导论”放到第一学期讲授,使学生从入学开始接触专业知识,了解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护理思想、护理程序等专业知识,形成初步的专业素质和对专业的基本认识。

3.加强学术梯队建设

学术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创建高水平学科,首要的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学术梯队,它直接关系到学科建设的成败。学科建设中人才培养非常重要,要有好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支结构合理的梯队。教师水平上去了,培养的学生水平才会高,学科水平和学校水平随之提升。我院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如对新教员采取传帮带全程听课,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出国(境)进修、访问、学术交流、短期培训及攻读学位等。建设和培养出一支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竞争创新意识、年富力强的学科队伍,并以科研为突破口,通过院内外、国内外的科研协作,缩小我系与国际水平间的差距,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4.加强科研工作建设

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是学科建设水平,而科研水平的高低又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其中一些研究领域在国际、国内占有领先地位,有利于高水平人才的成长,是形成学术梯队的重要手段,并且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可以说科研工作是学科建设的载体,是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的关键。为此,我们采取了提高教师科研意识,明确科学研究的意义,鼓励教师参加科研活动,积极撰写论文等方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的科研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5.加强教学基地建设

学科建设要有必要的条件保障和良好的环境。这里包括政策上、经费、设备和管理等外部条件的支持。为此,护理实验中心配备了多功能安尼模型、除颤器、电脑洗胃机等先进的实验设备。在实验中心可进行护理基本技能、儿科护理学、母性护理学、成人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士礼仪、形体训练等多项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以三甲综合医院作为实践基地;创建社区护理实验室,完善了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场所从原来的学院实验室和医院的临床实践扩大到了社区和家庭、幼儿园、老人院、学校,教学场所的扩大,保证了新的课程体系的实施。

结束语:

总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因此护理学科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护理学科的改革提高的要求就更加严格,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对护理学科的发展起到良好的社会性建议。

参考文献:

[1]边巍,陈立明,雷蕾高等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6,20(2):549

篇3

1.1国内护理学科的日益成熟

英、美、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一直重视护理学科,其设置均为一级学科。根据现代国内外“护理学”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2月重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护理学”定为国家一级学科,“护理学”学科作为成熟学科得到了认可,并已具备现代护理专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护理作为医疗机构主体工作之一,开展护理学科建设工作对加速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专业能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及医院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明确护理学科定位

随着学科内容和体系的不断丰富,学科定位的重要性日趋凸显。护理学科的性质有别于医院其它临床学科,其专业内涵决定了本学科的学科定位,护理学科定位应结合所在医院的优势和特色,并随着本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学科定位没有适应学科专业发展,甚至不能反映学科专业发展的性质和特点,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或阻碍学科专业发展。

1.3护理学科人才培养和护理人才专科化的发展趋势

医院护理学科定位及其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于护理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护理人员占医院人员比例近1/3,和临床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护理与医疗实践的着重点不同,形成了护士与医生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因此护理学科具有其特有属性。二是随着医学科学分支细化、纵深的不断发展,护理专科化也逐步形成,临床护理人员如何进行专科培养成了当务之急。在我国,护理学科分化也日趋成熟,如重症监护、手术室护理、各学科专科护理人才需求越加强烈,因此,医院护理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也有专科化护理方向倾斜的趋势。

1.4强化医院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强势、精品品牌

中医医院中较强的学科品牌优势是患者潜意识中的信赖趋向,是向患者提供信息收集与评估成本最小化的途径,它可以减少患者选择医院的周折。因此,面对时代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以差异化产品突出学科特色来站稳市场就会成为中医医院发展战略的首选。护理学科是医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是体现医院特色与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护理学科建设要根据医院特色突出重点、优化结构、集优创新、适应需求,抓住根本性的东西,才能达到品牌效果,同时,医院的品牌是医院间差异化战略的重要保障。

2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的不断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疾病的增加,逐渐成为严重困扰人们的社会问题;健康需求的变化,疾病谱的改变,身体、心理、社会的健康观念的转变,健康保健服务作为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都不同程度推动护理工作向更专业、更全面、更广泛转化。为此,加强护理学科建设,是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水平的重要组成,是临床发展着重点的取向。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大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可能存在初步的学科体系,但在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上还存在严重不足,缺乏明确定位和目标,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临床实践中没有中医护理特色;缺乏中医护理规范和标准,中医护理研究缺乏,没有继承与创新,水平低下;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困难重重,学科的落后也阻碍医院的建设与发展。

2.1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定位不清,缺乏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一方面,中医医院护理学一直沿用西医护理学体系的理论与技术;另一方面,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有着共同的学术渊源与发展历程,传统中医医疗存在医护不分现象,学科界限模糊。大多数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尚未开展,护理学没有明显的特色,导致学科缺乏创新与发展,内涵外延界定不清晰,没有明确研究方向,不能形成完整和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

2.2临床护理实践缺乏中医护理特色、自身规范和标准

在现代护理实践中,中医医院护理学科一直借鉴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模式,其中少有介入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逐步独立。但现代医学和护理学的高度发展,使得中医医院缺乏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和护理问题凸显。单纯采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科室甚少。临床实践中,护理学继承和挖掘中医护理技术不够,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多以现代护理体系、方法和技术为主,导致中医医院护理人员缺乏专业自信,中医特色的护理技术不能得到继承和发扬。因而,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应该走中西医结合发展道路,一方面,注重临床护理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保持中医护理自身特色,充分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解决现代护理学与中医护理学协调共存问题,形成中医医院护理学科的特色。目前中医医院护理实践中,中医护理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方法还很不明确,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大多表现出随意性,缺乏中医理论的指导和规范的护理操作程序、护理常规,简单的护理路径不能在临床推行,护理研究也多数是借鉴现代研究方法研究出的规范化过程,未能体现中医护理特色,并对护理效果缺乏较科学的效果评价及标准,导致中医护理技术在低水平中恶性循环。因此,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必须在平台建设期准确定位,突出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特色,合理借鉴现代护理学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科学护理程序和标准,建立中医医院护理的标准工作模式。

2.3中医医院护理研究发展滞后,科研力量薄弱,科研水平低下

中医护理科研与现代护理科研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中医护理人员多数学历层次较低,缺乏学科带头人,科研力量薄弱,没有较强的科研骨干队伍,科研水平低下,多为低水平重复;不能参加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科研经费少,争取到中医医院政策上的重视和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很难,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医护理研究的开展及专业水平、学术水平的提高。

3重视护理学科建设,提升中医医院整体水平

针对目前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存在的问题,首先要立足于学习国内外现代护理学的发展经验和思路,结合中医医院的优势与特色,从护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确定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策略,搭建护理学科平台,从条件建设、人才梯队、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工作,为打造中医医院“品牌效果”夯实基础。

3.1注重顶层设计,准确定位,做好发展规划

顶层设计要充分梳理和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编制可行的建设规划。界定内涵与外延,围绕护理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对相关学科理论体系进行完善与创新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新技术的运用;要根据中医医院发展特色,结合护理学科自身特点,准确定位。一是加强学术交流,重视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以临床疗效为核心的中医药学术水平提高的意义与作用。二是开展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为学术定位提供支撑。现代护理学是相对于临床其它学科而独立的、有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的科学,其独立的研究内容和成熟的研究方法和临床技术、教育体系也基本完整,而目前中医医院的护理学科建设仍处于初期,学科没有平台,应尽快梳理中医医院护理学科自身存在问题,明确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和目标,尽快解决自身发展的基本问题。

3.2突出建设重点,发挥自身特色,构建合理体系

在明确学科定位的基础上,对学科理论、方法、技术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从而形成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以该研究方向为重点,借鉴现代护理学的研究思路,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充实和创新中医护理学科的内涵,逐步构筑完整的学科体系,提高中医护理学科在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医医院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在护理学科平台上分层次、分类别加强建设,争取政策、资金、人力的倾斜支持,推动学科进一步发展,以充分发挥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实力。

3.3树立科研意识,加强学术交流,整体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

由于中国历史发展原因,护理人员的培养大多数还处于较低水平,成为护理学科发展的阻碍,整体素质、科研意识、思路和能力的提升空间很大,护理学科建设需要科学研究支撑,要坚持不断培养科学研究意识和思维,掌握科研技巧,提高临床科研能力。同时,中医护理学科要创新、提升,除了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还必须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和研究先进经验,了解和跟踪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的新观点,新方法,及时调整学科理论和体系结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以中医护理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学科。通过科学研究提高人才梯队素质和学术水平,创新护理技术,形成护理学科特色和优势,是促进护理学科建设的必要途径。

3.4加强护理骨干培养,加快人才梯队建设,打造稳定和优秀的团队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是打造优秀人才团队的前提和保证。实现人才核心内容的优化,要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两方面着手,中医医院护理管理部门与各院校联合进行教材、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规范、方法与手段的更新等,以培养更好的实用型的护理学科人才,并以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为关键,学科骨干培养为重点,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这将是医院、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力,也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5加强护理学科条件建设,建立完整管理体系

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护理学科更要注重服务对象的整体性及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护理学现代科技的进步不断推动着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大量先进科技和仪器的使用,提高了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帮助护士查阅资料、统计分析、沟通信息、及远程教育。因此,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积极创造学科建设的有利环境,使学科骨干自觉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参与或服务于本学科建设,以不断增加学科建设活力。

4结语

篇4

【关键词】急诊护士;核心能力;分层培训

继续教育是构建护士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1],在护理人才培养、护士职业生涯发展及护理队伍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2-3]。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不断深入及护理岗位分级管理的深化改革,护士培训的重点转向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分层培训,使各层级护士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发展并获得最优化组合,而对护士实施分层培训也是决定培训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决定性因素[4]。急诊护士是应对急、危、重及难预测事件的一线人员,需要不断学习高强度的专业知识及技能[5],而分层培训是适应护理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6]。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急诊护士工作为基础,以核心能力提升为导向,科学合理地构建急诊护士分层培训模式,以期对急诊护理工作的开展起到有效地改善作用,为急诊专科护士规范化分层培训裨补阙漏。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由院前急救、院内急救、EICU、急诊内科病房、急诊创伤外科病房及留观病房6个护理单元组成。选取2016-01—12在岗护士112名为培训对象。其中男性16名,女性96名;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为(30.85±3.04)岁;初级职称74名,中级职称38名;硕士6名,本科48名,专科60名;护龄≥10年20名,5~<10年32名,1~<5年46名,<1年16名。

1.2方法

1.2.1护士分级国内针对护士分层的划分尚无统一标准[7]。因此,本研究在借鉴相关分层标准上结合本院护理部制定的护士分层标准和急诊护士成长特点,按照工作年限、学历、职称、个人工作能力及综合技能水平将急诊护士分为5层级(N0~N4)。N0级即工作1年内的护士。掌握基本临床知识与技能,在带班老师指导下能完成常规护理工作,掌握急诊工作流程、操作技能和常用仪器的使用,独立胜任病区各班护理工作。N1级即专科及以上,工作1~5年的护士或护师,具有N0能力。掌握专科基本急救技能及基本知识,独立胜任急诊科一个病区以上各班护理工作。N2级即专科以及以上,工作10年及以下的护师或工作5年及以下的主管护师,具有N1能力。熟练掌握基本临床护理知识与技能、专科急救技能与知识,胜任两个病区以上各班护理工作,参与病区管理与临床带教。N3级即本科及以上,工作大于10年的护师或工作大于5年的主管护师,具备N2能力。掌握危重疑难患者的护理知识与技能,具有组织抢救、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胜任三个病区以上各班护理工作,承担主要带教和科研工作。N4级即本科及以上,工作大于10年的主管护师或不限工作年限的主任或副主任护师,具备N3能力及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熟练掌握相应专科的疾病临床诊断、治疗,组织协调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解决复杂的护理专科问题,指导教学及科研,承担学部内教学授课。1.2.2成立培训管理小组由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及带教老师共同组成,负责急诊护士分层培训的开展及考核督导工作。1.2.3培训目标在满足不同层次急诊护士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培养急诊护士的核心能力,使不同层次的急诊护士有能力按照工作岗位要求的标准完成相应的工作和任务,提高其核心能力,形成合理的急诊护理人才梯队,有效促进急救护理工作的开展。1.2.4分层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制定按照《急诊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等级医院评审标准的要求、以“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8]为框架,结合前期调查所得护士需求及培训目标制定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实践、评判性思维、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1.2.4.1N0级护士对新入职护士进行为期2个月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为规章核心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基本知识和技能、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集中强化训练,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独立上岗。在急诊科新入职病区进行为期2年的培训。1.2.4.2N1级护士重点培训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专科基本急救技能及知识,急救仪器的操作与维护,护理文书书写能力。熟练掌握急诊常见病的急诊流程,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点,掌握沟通技巧。在急诊科内2个病区进行为期1~2年的轮训,以急诊抢救室、EICU等为轮训重点。1.2.4.3N2级护士重点培训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抢救医护配合,突发事件的处理,临床带教能力,护理科研相关知识。在急诊科内2个以上病区进行为期1~2年的轮训,以急诊抢救室、EICU等为轮训重点。1.2.4.4N3级护士强化该阶段护士的急危重症医护配合模拟训练、急救知识更新、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临床带教、质量监控能力,提供外出进修学习及培训机会,了解前沿知识和技能。在急诊科内3个以上病区进行为期1~2年的科室轮转。1.2.4.5N4级护士此阶段的护士为急诊专科护理专家,培养重点为急诊专科护理教育、培训、科研、团队管理与质量监控能力,提供外出参加交流及培训机会,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信息。在急诊科内3个以上病区进行为期1~2年的科室轮转。1.2.5师资队伍根据培训课程内容,科室确定以护士长、优秀临床带教老师、急救技术骨干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并集中对其进行“教学设计”的培训,授课老师根据教学计划及护士层级需求,合理制订授课内容及授课形式并交由管理小组审核。1.2.6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及形式要根据不同层级护士需求及培训目标,力求多元化。有集中理论授课、疑难问题答疑、疑难病案讨论等,有小组操作培训、情景模拟、情景再现、经验分享等。培训时间每周一、三、五下午4个学时,时间为3个月,共计150学时。各层级护士除特定培训课程外,可自行根据岗位需求和核心能力要求选择相应的课程。轮转期间,高层级护士负责低层级护士的临床带教,及时给予指导。

1.3评价方法

1.3.1理论、技能考核理论考核范围为培训内容,技能考核内容为常规技术项目+急救技术项目,共2项。技能评分标准依照《河南省人民医院急救技术操作评分标准》。急救技术考核成绩为两个考核项目的平均成绩。理论考试80分合格,常规技术和急救技术均是90分合格。1.3.2核心能力测评采用Ming等[9]编制的注册护士量表进行测评,该问卷共包括58个条目,7个维度,即评判性思维、临床护理、专业发展、教育与咨询、领导能力、人际关系、法律与伦理实践。采用Likter5级计分法,从完全无能力到很有能力依次计分0~4分,总分越高代表自评护士的核心能力越强。在本次调查中该量表7个维度的Cronbach'α在0.804~0.862,总体Cronbach'α为0.853,具有较好的信度。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实施分层岗位培训护士考核成绩及核心能力与前一年同期常规培训护士考核成绩和核心能力分值分析比较(表1~2)。

3讨论

3.1分层培训可有效提高急诊护士的培训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分层岗位培训可有效提高急诊护士的培训效果(P<0.001),这与国内相关学者研究结果一致[10]。成人学习理论表明,成人学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能立即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其学习的主要动力[11]。分层培训内容的制定遵循护士成长需求,着眼于当前的需要,同时针对不同急诊护士层级及岗位要求而分别有所侧重,因而可以有效激发急诊护士的内在学习动力。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动性,提高护理人员获取知识的效率,提高培训效果,更趋向于达到培训的目的,实现启发和引导护士自身发展的用意。此外,作为顺应护理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一种继续教育模式,分层培训既满足护理人员个体需求,也能满足组织发展的团体需求[12]。

3.2分层培训可有效提升急诊护士的核心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分层培训可显著提高急诊护士的核心能力(P<0.001),与相关学者研究报道一致[13]。护士核心能力是保证质量、安全从事护理工作所需要至关重要的能力[14]。急诊科护士通常需要在高挑战性的护理环境中完成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对护士所具备的能力提出了全方位要求。在急诊临床护理工作中,除具备临床基本护理能力外,还需要评判性思维、人际沟通、法律与伦理实践等能力;在职业生涯和急诊学科发展上,教育与咨询、领导能力、专业发展等能力也必不可少。分层培训可针对不同层级护士的能力需求,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对能力,有效促进专业能力发展[15-16]。本研究数据同样证实,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各有侧重的分层培训,可有效提升急诊科不同层级护士的核心能力,优化其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缩短急诊护士的培养周期,最终保证服务质量,促进自身成长和急救护理学科的发展。

篇5

【关键词】护理专业 保障措施 质量监控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45-01

1.组织领导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医疗卫生行业对卫生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特成立本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各项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保证专业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对于每项建设内容,实行专人负责制,并签定责任保证书。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检查各项工作进度,协商解决建设中的难题,保证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同时邀请行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加强对新设专业的遴选、调研、论证、申报等各种前期准备工作,建立新设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条件及师资力量等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体系,加强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管理力度,完善教学监控体系,为专业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2.资金投入

专业建设的投入包括专业教学设备、实训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同时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专业教学研究与改革、科研的投入等。按照我院财务规章制度的要求,完善我院《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设立专门的账户,科学预算、严格实行专款专用,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严肃性和合理性,使资金的使用发挥最大效益。

3.加强管理制度

3.1根据学院发展的需要,借鉴国内外名牌职院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特点,调整完善科学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

制定学院对专业建设的有关政策和实施方案,制定专业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学院主管教学的院长、教务科和系部、教研室分级管理制度。

3.2为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⑴ 制定名师培养计划,打造高职教育品牌。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选拔和培养教学“名师”队伍,是打造高职教育品牌,实现学院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⑵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带动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学院要研究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大胆选拔德才兼备和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给予重点培养,加快推进专业带头人培养步伐。⑶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进一步优化双师队伍结构。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确保每两年要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并进行跟踪服务,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很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资格评聘办法,突出教师的“双师”素质考核。 ⑷制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形成合理的专业教学梯队。要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深化课程改革,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推进专业教师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提升中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努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⑸制定教师培训计划,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进一步强化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建立并完善“见习期教师助教制”、“青年教师跟踪培养制”、“青年教师导师制”,对于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都要指定一位教学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导师,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3.3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逐步形成规范、全面、科学的质量标准体系

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它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客观规律,科学地组织教学,把好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关,以保证培养目标的质量要求。要做到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化首先,学校要有明确的支持质量管理的政策和战略定位,明确教学质量校内评估的程序和操作规程,并结合学校历年教学工作经验,不断完善涵盖教学质量管理全方位的制度和文件。

3.4以实施“双证”教育制度,实施“工学结合、双证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建设应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力争做到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接轨,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并顺应国际护理行业发展的趋势,全面提高教育与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适应性[1]。围绕医疗卫生改革和发展秉承人文关怀,实施“工学结合、双证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双证书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实现技能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接轨。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获得毕业证外,还要取得专业资格证。

3.5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革教学安排及教学方法将先基础、后专业、再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变为基础课、专业课渐次推进、实验实训逐步融入的“渐进式”教学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与渗透,做到了“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2]。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教育部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精神,进一步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理念,加强校外顶岗实习管理,提高我院医药卫生人才培养质量。

4.考评监控

我们本着以专业建设的原则要求构建了多元监控评价体系。成立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学人员组成监控评价小组,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室等一起针对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和顶岗实习等过程进行考评监控。本专业针对评价结果定期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专家进行诊脉,并根据其建议及时采取整改措施,确保专业建设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篇6

由于中医医院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发展相对较弱,学科建设迟缓,较临床其他学科在理论体系、临床实践、标准规范、科学研究及学术水平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和定位不准确,使得护理学科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因此,明确学科定位,确定研究方向,构建学科平台,是中医医院护理建设和发展策略的重要课题。

1.1国内护理学科的日益成熟英、美、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一直重视护理学科,其设置均为一级学科。根据现代国内外“护理学”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2月重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护理学”定为国家一级学科,“护理学”学科作为成熟学科得到了认可,并已具备现代护理专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护理作为医疗机构主体工作之一,开展护理学科建设工作对加速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专业能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及医院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明确护理学科定位随着学科内容和体系的不断丰富,学科定位的重要性日趋凸显。护理学科的性质有别于医院其它临床学科,其专业内涵决定了本学科的学科定位,护理学科定位应结合所在医院的优势和特色,并随着本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学科定位没有适应学科专业发展,甚至不能反映学科专业发展的性质和特点,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或阻碍学科专业发展。

1.3护理学科人才培养和护理人才专科化的发展趋势医院护理学科定位及其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于护理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护理人员占医院人员比例近1/3,和临床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护理与医疗实践的着重点不同,形成了护士与医生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因此护理学科具有其特有属性。二是随着医学科学分支细化、纵深的不断发展,护理专科化也逐步形成,临床护理人员如何进行专科培养成了当务之急。在我国,护理学科分化也日趋成熟,如重症监护、手术室护理、各学科专科护理人才需求越加强烈,因此,医院护理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也有专科化护理方向倾斜的趋势。

1.4强化医院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强势、精品品牌中医医院中较强的学科品牌优势是患者潜意识中的信赖趋向,是向患者提供信息收集与评估成本最小化的途径,它可以减少患者选择医院的周折。因此,面对时代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以差异化产品突出学科特色来站稳市场就会成为中医医院发展战略的首选。护理学科是医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是体现医院特色与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护理学科建设要根据医院特色突出重点、优化结构、集优创新、适应需求,抓住根本性的东西,才能达到品牌效果,同时,医院的品牌是医院间差异化战略的重要保障。

2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的不断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疾病的增加,逐渐成为严重困扰人们的社会问题;健康需求的变化,疾病谱的改变,身体、心理、社会的健康观念的转变,健康保健服务作为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都不同程度推动护理工作向更专业、更全面、更广泛转化。为此,加强护理学科建设,是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水平的重要组成,是临床发展着重点的取向。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大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可能存在初步的学科体系,但在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上还存在严重不足,缺乏明确定位和目标,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临床实践中没有中医护理特色;缺乏中医护理规范和标准,中医护理研究缺乏,没有继承与创新,水平低下;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困难重重,学科的落后也阻碍医院的建设与发展。

2.1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定位不清,缺乏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一方面,中医医院护理学一直沿用西医护理学体系的理论与技术;另一方面,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有着共同的学术渊源与发展历程,传统中医医疗存在医护不分现象,学科界限模糊。大多数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尚未开展,护理学没有明显的特色,导致学科缺乏创新与发展,内涵外延界定不清晰,没有明确研究方向,不能形成完整和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

2.2临床护理实践缺乏中医护理特色、自身规范和标准在现代护理实践中,中医医院护理学科一直借鉴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模式,其中少有介入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逐步独立。但现代医学和护理学的高度发展,使得中医医院缺乏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和护理问题凸显。单纯采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科室甚少。临床实践中,护理学继承和挖掘中医护理技术不够,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多以现代护理体系、方法和技术为主,导致中医医院护理人员缺乏专业自信,中医特色的护理技术不能得到继承和发扬。因而,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应该走中西医结合发展道路,一方面,注重临床护理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保持中医护理自身特色,充分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解决现代护理学与中医护理学协调共存问题,形成中医医院护理学科的特色。目前中医医院护理实践中,中医护理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方法还很不明确,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大多表现出随意性,缺乏中医理论的指导和规范的护理操作程序、护理常规,简单的护理路径不能在临床推行,护理研究也多数是借鉴现代研究方法研究出的规范化过程,未能体现中医护理特色,并对护理效果缺乏较科学的效果评价及标准,导致中医护理技术在低水平中恶性循环。因此,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必须在平台建设期准确定位,突出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特色,合理借鉴现代护理学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科学护理程序和标准,建立中医医院护理的标准工作模式。

2.3中医医院护理研究发展滞后,科研力量薄弱,科研水平低下中医护理科研与现代护理科研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中医护理人员多数学历层次较低,缺乏学科带头人,科研力量薄弱,没有较强的科研骨干队伍,科研水平低下,多为低水平重复;不能参加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科研经费少,争取到中医医院政策上的重视和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很难,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医护理研究的开展及专业水平、学术水平的提高。

3重视护理学科建设,提升中医医院整体水平

针对目前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存在的问题,首先要立足于学习国内外现代护理学的发展经验和思路,结合中医医院的优势与特色,从护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确定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策略,搭建护理学科平台,从条件建设、人才梯队、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工作,为打造中医医院“品牌效果”夯实基础。

3.1注重顶层设计,准确定位,做好发展规划顶层设计要充分梳理和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编制可行的建设规划。界定内涵与外延,围绕护理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对相关学科理论体系进行完善与创新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新技术的运用;要根据中医医院发展特色,结合护理学科自身特点,准确定位。一是加强学术交流,重视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以临床疗效为核心的中医药学术水平提高的意义与作用。二是开展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为学术定位提供支撑。现代护理学是相对于临床其它学科而独立的、有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的科学,其独立的研究内容和成熟的研究方法和临床技术、教育体系也基本完整,而目前中医医院的护理学科建设仍处于初期,学科没有平台,应尽快梳理中医医院护理学科自身存在问题,明确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和目标,尽快解决自身发展的基本问题。

3.2突出建设重点,发挥自身特色,构建合理体系在明确学科定位的基础上,对学科理论、方法、技术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从而形成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以该研究方向为重点,借鉴现代护理学的研究思路,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充实和创新中医护理学科的内涵,逐步构筑完整的学科体系,提高中医护理学科在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医医院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在护理学科平台上分层次、分类别加强建设,争取政策、资金、人力的倾斜支持,推动学科进一步发展,以充分发挥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实力。

3.3树立科研意识,加强学术交流,整体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由于中国历史发展原因,护理人员的培养大多数还处于较低水平,成为护理学科发展的阻碍,整体素质、科研意识、思路和能力的提升空间很大,护理学科建设需要科学研究支撑,要坚持不断培养科学研究意识和思维,掌握科研技巧,提高临床科研能力。同时,中医护理学科要创新、提升,除了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还必须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和研究先进经验,了解和跟踪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的新观点,新方法,及时调整学科理论和体系结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以中医护理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学科。通过科学研究提高人才梯队素质和学术水平,创新护理技术,形成护理学科特色和优势,是促进护理学科建设的必要途径。

3.4加强护理骨干培养,加快人才梯队建设,打造稳定和优秀的团队人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是打造优秀人才团队的前提和保证。实现人才核心内容的优化,要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两方面着手,中医医院护理管理部门与各院校联合进行教材、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规范、方法与手段的更新等,以培养更好的实用型的护理学科人才,并以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为关键,学科骨干培养为重点,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这将是医院、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力,也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5加强护理学科条件建设,建立完整管理体系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护理学科更要注重服务对象的整体性及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护理学现代科技的进步不断推动着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大量先进科技和仪器的使用,提高了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帮助护士查阅资料、统计分析、沟通信息、及远程教育。因此,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积极创造学科建设的有利环境,使学科骨干自觉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参与或服务于本学科建设,以不断增加学科建设活力。

4总结

篇7

[关键词]港口医院;人才队伍;激励机制;职业规划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7-237

人才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医院整体实力的决定性因素。着眼于医院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医疗市场的总趋势,围绕港口医院的发展现状,对医院的人力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和综合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 目前港口医院人才队伍状况与问题分析

1-1 人员分布情况

(1)人员编制。我院在职职工583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05人,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为69%,比例趋于合理。

(2)职称情况。高级职称78人,中级职称183人,初级职称98人,无职称46人。职称结构相对合理,外聘职工中,高级职称人员少,初级职称技术人员占比例较高,使得医院整体上显示高层次人才缺乏。

(3)学历情况。在编职工中硕士研究生53名,本科学历262人,大专学历75人,中专学历34人。外聘职工中高学历人才较少,使医院整体技术发展和创新能力受到影响。

(4)护理队伍不够稳定。聘用合同制护士人数占比例大,院聘合同制护士工资待遇低,不稳定,流动性大,影响到整体护理水平的提高。

2 医院人才培养的渠道

2-1 院内培养

(1)鼓励医务人员在职学历晋升,并为取得学历的自学人员报销部分学费。

(2)集中培训、开展学术讲座,定期组织学科带头人或邀请外院专家在院内培训、开展学术讲座。

(3)通过三级医师查房、院内大会诊、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的落实,发挥高层次人才对低层次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提高初、中层次人才队伍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处理能力。

(4)将科研立项、科研论文同时纳入对科室的考核管理之中,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开展临床科研活动、撰写学术论文,积极创造条件完成科研立项、科研成果。

2-2 选派人员外出学习

(1)派出人员参加学术会议、短期培训班。根据医疗业务的需要,尽可能安排相关人员参加学术会议、短期培训。

(2)派员外出进修。医务科、护理部每年分别结合科室需要制订进修计划,派送优秀人才带着任务到上级医院相关专业进修学习。

2-3 技术协作

与北京积水潭医院、天津肿瘤医院开展技术协作,通过专家坐诊、会诊,带动学科发展,提升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能力。

3 医院人才管理问题分析

由于医院企业医院的性质决定,医院人才队伍建设起步较晚,人才引进,与地方医院相比,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且随着近几年,医院硬件条件的升级和开放床位数的增加,医院人力资源显得很紧张,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为数不多,部分科室难以形成过硬的人才梯队,限制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3-1 拔尖人才不够多

医院整体的学术水平不够高,身怀“绝技”的学科带头人为数不多,致使学术进步缓慢,学术成果不上档次,学术发展举步维艰,创新、突破能力提升速度缓慢。

3-2 科技队伍不够稳

部分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前途的、年轻的高学历人才,受到事业编制医院给出的丰厚的待遇和物质条件的诱惑,工作不安心,思想不稳定,难以担当起学科建设的重任。

3-3 激励机制不够活

医院在对职工的科研水平、科研能力定性、定量分析方面还没完全形成全面、系统、可操作性强的评估机制,还存在着论资排辈、重资历和任职时间的现象。一方面挫伤了要求进步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得部分“混日子”的人还能坐得住凳子。

3-4 职业规划不够远

医学人才培养是一项周期性非常长的系统培植工程,新的毕业生,5~10年方可出徒,须未雨绸缪,有计划、有目的培养高层次人才,方能建立人才梯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方案。目前医院人员紧张,部分科室人员值班工作尚且紧张,难以完成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

4 对今后医院人才培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河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港口医院作为企业医院,长期以来在为企业服务、运营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独立的内部管理和运作模式,要建设一支合理的人才梯队,完全照搬地方医院的人才引进、培养的运作模式并不完全适合,在现有条件下也难以实现,必须从企业医院自身的特点出发,用好现有人才,引进顶尖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储备未来人才,让医院发展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4-1 高起点引进

要把引进人才作为扩大人才队伍规模、提高人才整体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重要手段,继续加大对专业学科带头人、中青年业务骨干的引进、培养力度,多渠道选拔优秀毕业生,建设一支相当数量的在本专业领域或单病种诊治方面知名的高层次人才队伍。首先,要制定好标准条件,要根据临床科室专业情况制订需求计划,分析医院整体情况,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引进学科带头人、紧缺的专业人才。其次,要有一个好的吸引人才的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谁的政策、待遇、条件优厚,谁就能占有更多的、优秀的人才,应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和加大政策待遇,努力做到限制最少、政策最优,尽快形成有利于人才集聚的政策环境。

4-2 高质量培训

坚持扬长避短、重在补短的原则。一方面,要结合人才梯队建设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选拔业务精湛、工作踏实的技术骨干,进行有针对性的进修学习,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并和引进的人才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达到人才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加强院内继续教育与培养,培养与时俱进的复合型人才。要建立完善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外出进修与院内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岗位练兵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方式的培养体系,充分利用送出去深造、请进来传经、参加学术会议等多种途径和渠道,采取“速成”的办法,把专业知识学习好、掌握好、运用好,为人才获得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开辟“绿色通道”。

4-3 高标准管理

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和留住人才。

(1)建立岗位管理体系,按照按需设岗、权责明确、精简高效、运转协调要求,完善适合医院特点的岗位设置和组织体系。

(2)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健全完善能够反映岗位特点和人才实绩的科学考核标准,通过不同岗位绩效标准体系的建立,实现对不同岗位的有效考核。

(3)合理使用考核结果。考核结果要与人员晋升、聘任、再教育以及薪酬分配等相衔接,通过绩效考核的合理使用,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人才的工作潜力。

4-4 高效益使用

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其所长的原则,大胆放手、科学地使用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释放人才的潜能、实现人才的价值。要用人不疑,充分信任,对优秀人才,要大胆起用,特别要敢于让优秀青年人才挑重担、挑大梁;要知人所长,按才授岗,把人才放到最适宜发挥其专长的位子,从而使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今后,医院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管理人才、锻炼人才上还要转变观念,大胆探索,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增强服务人才的意识,完善医院专业人才结构,为医院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挑战与对策新时期是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也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在这一关键时刻,护理管理工作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种机遇和挑战。随着军队的精简整编,护理人员逐渐减少,如何审时度势,实现护理学的跨越式发展是护理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军队护理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1.1人才竞争的挑战新时期人才竞争成为护理管理的主要问题。加入WTO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市场上采取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即用高工资、高待遇将高素质护理管理人才挖走。近几年来国内地方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和举措纷纷出台,军队医院护理人员队伍中,高学历、高层次的护理人才显得更加缺乏。加之近年来军队的精简整编,军人护士连年大比例转业,致使在岗护士工作量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队伍的新稳定,无法适应新型护理模式对护士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要求。

1.2竞争策略的挑战军队对医疗服务的指标,往往从质量、服务、价格三方面来评价。医疗市场原有的竞争,主要着力于改善服务,提高技术质量,降低价格来满足市场的需要。新时期,特别是加入WTO后,合作医疗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其掌握并运用国际先进护理技术及管理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周到的优质服务,导致综合竞争力由技术质量基础上的服务与价格的组合优势来决定。由此,军队护理质量将会随着国际水平的冲击产生巨大的压力[1]。

1.3综合素质的挑战人的综合素质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的兴旺发达,取决于也表现于人的综合素质上。目前,社会对护理的需求领域不断扩大,国际间护理学术交流不断增加,从护理教育、护理研究到护理临床实践,都将面临与国际接轨的必然性。而我军护理学科的整体水平和学历结构还不够完善,部分护理人员还缺乏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人际学、教育学等人文知识。护理服务领域的扩大、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护理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2对策

2.1加快护理人力资源开发新时期,要实现护理发展目标,就必须把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来挖掘。在市场竞争的今天要立于不败之地,靠的就是人才。护理管理要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清醒地认识到引进人才是基础,用人是关键,留人是保障,育人是后劲。目前,要求护理管理者要加倍努力,优化护理人才培养环境,选拔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做到人才的选拔、使用、培养、提高和管理一体化,使之挑起促进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任。

2.2推动创新发展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军队护理管理者一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从医疗资源高消耗的粗放型管理向“优质、低耗、高效”的集约化管理转变;二要加强技术创新,要使大量高精尖仪器设备和高新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使医学技术和医疗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三要加强服务创新,树立市场观念,掌握供求、价格、竞争三要素,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服务方向、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

2.3开展继续教育新时期军队开展继续教育是适应时代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也是开发人才资源和加强护理队伍建设的需要[2]。首先,要着力抓好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鼓励外出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加强素质培养,促进知识更新;第二,为适应军队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有意识地注重“第二梯队”骨干的培养,让其打牢基础,练好基本功,以确保护理管理层相对稳定;第三,制定不同专科、不同层次人员的继续教育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使护理人员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2.4不断深化改革军队护理管理者必须坚持面向部队、服务战备的正确方向,这是我军的宗旨和根本职能所决定的。要不断深化改革,才能生存,才会有发展。只有用积极的态度去认识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迎接新时期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军队护理管理者,既要立足于“打得赢”,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又要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新形势,不断深化护理改革,开创军队护理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新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人才培养;医院发展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是三门峡市唯一一家市直综合性医院,经过50余年的发展,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在本地区堪称一流。但是,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事工作在医院总体目标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医院“质量立院、人才兴院、科技强院、依法治院、以德办院”的发展方略,制定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制度,搞好人才资源规划尤为重要。

1 医院专业技术队伍的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已烙在每个职工心中,“科教强院、人才兴院”也成为医院再次腾飞的动力。医院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发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医院着力于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专业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截至2006年10月,医院现有正高职称人员12名、副高职称人员72名、中级职称275名,占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8%;硕士学历8名、本科学历257名、专科学历221人,占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8.5%。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激烈和人们就医观念的改变,要保持医院在本地区同行业中的技术领先地位,必须不断巩固和加快重点学科的建设,发挥名牌效应,建立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引导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课题,多出成果,加大科技开发力度,促进科研成果与临床相结合,推进以基本技术创新和高科技技术创新为主导的自主型技术战略。

2 人力资源规划的具体措施。

医院人才的配置要按照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后勤人员科学匹配的要求,首先满足临床、医技科室医疗、教学、科研及重点学科的需要,行政、后勤管理人员要少而精。重点放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上,按照优选、优待、优育的人才测评原则,盘活人才存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1有计划地实施继续教育

目前,临床、医技科室还有部分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的人员,在护理岗位上,也有部分中专学历的人员,近年来,该院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学历再教育,科学地引导他们通过自学考试和半脱产学习,改变现有的学历状况和知识结构,预计到2010年底,85%的护理人员可望达到大专以上学历,从根本上改变医务人员学历结构,通过医学继续教育,加快自身素质的提高。

2.2在院内进行业务技术培训

全面提高全院医护人员的整体水平,各科室组织专家和业务骨干严格执行“三级”联合查房制度;安排固定的时间授课,向青年医护人员传授临床知识;加大对“三基训练的考核力度”;开展“星级护士”评选活动,激发医务人员苦练专业技术的积极性。

2.3培养骨干人才

按照医院重点科室发展规划,选派优秀人才到上级医学院校及各大医院进修学习,大科室每年2人,小科室每年1人,重点培养骨干人才。

2.4运用激励机制,加快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学术专著,在国家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所需费用全部报销,积极参加科研立项,争取科研成果,一切费用由院方承担,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加快医院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2.5有计划地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篇10

[关键词] 层级管理体制;连续排班;建立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 R197.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8-106-02

2005年广东省医院管理年督导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医疗机构护士人力资源缺乏成为制约护理队伍建设和专业发展的瓶颈,护士配置不足而且配备使用不尽合理,护士排班没有充分体现病人需求原则、工作量均衡原则、公平与效率原则[1];而基层医院的医疗设备欠完善,技术经验不及上级医院,人们对基层医院治疗疾病的信心采取怀疑的态度。为了更好地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保证病人和护士安全,我院以贯彻落实广东省《护理工作管理规范》为契机,改革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根据我院护理工作的特点,护理部于2008年3月开始建立层级管理体制,在全院临床科室实施层级管理和APN连续排班。经过一年的运行,收到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推行护士层级管理和新的排班模式的改革

为了适应新的护理工作模式,转变观念,达成共识,在建立层级管理体制的同时,护理部分批分层级培训全院护士,分次派出护士长参加上级医院的《护士长管理培训班》学习,并至上级医院参观,同时本院分次举办广东省《护理工作管理规范》专题讲座,让各科护士代表对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及困惑在护士大会上进行讨论,护理部结合分层级使用护士及改变排班模式的方法进行讲解,动员护士进行护理创新与改革,克服困难,配合排班模式的实施。着力以病人为中心,爱岗敬业,让病人最需要护理时间为护士工作时间。使每一位护士都能重视、参与该项工作实施,使护士能够发挥专长、各尽所能,调动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2]。

2层级管理体制建立和连续排班改革的具体内容

2.1建立层级管理体制,明确工作职责和待遇

给予不同护理级别的工作权限和待遇,履行不同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满足不同病人、不同疾病及病情的需要,确保护理质量[3]。我院护理部根据院部实际情况,科室护士长对符合任职所需资格的护士,经护士长考核,全体护士讨论通过,报护理部审批。根据护理人员的不同能级,设立了专科护士、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等不同层级护理岗位,对护理活动过程中按岗位排班、合理搭配,根据不同层级要求,不断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逐步完善层级管理体制。

2.2 分层使用护理人员和APN连续排班的实施

根据调研结果:大部分是中午和夜间的护士人力不足,低年资、能力低下的护士独立值班时压力较大,潜在的风险较高,因此,我们对原来的护理工作时间进行改革。我们遵循护理工作24h不间断的特性,合理安排人力,衔接到位,保证病人的治疗护理及时、正确。A班上班时间为7:30~15:30,护士3~6名,P班上班时间是15:00~22:30,护士2~3名,N班上班时间是22:00~8:00,护士2名;交班时间30min纳入了上班时间。

护士成组排班,根据护士工作能力合理搭配。按广东省《护理工作管理规范》分层级使用护士,建立护理人员的层级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全院实际床位数与护士之比达1∶0.4 以上,实行护士分组排班,每组一名责任组长,科室公开竞聘高级责任护士任责任组长,报护理部审批,除急诊科分6组外,其他临床科室根据特点分3组,成组排班,护士合理搭配,即A班成组,P班和N班成组,实行3班交接,尽量保证A班、P班各有一名高级责任护士即责任组长在岗;实行弹性排班为原则,各科根据本科室实际情况进行护士人力资源弹性调配。

3开展层级管理和APN连续排班实施的效果

我们通过四方面来评价实施的效果。(1)对病人方面:这种排班模式的改革是以病人为中心,让病人最需要护理时间为护士的工作时间[4],解决了中午、夜间薄弱时间段护士配置不足、配备使用不尽合理的局面,尽最大努力满足病人需要;交接班时间人性化,晚上22:00交接班不会影响病人休息,而且减少交接班次数,防止因交接班过多而交接不清现象,特别是治疗护理时不再是让年资低的护士或是技术能力相对不熟的情况下为病人独立操作,现在是全天都有高年资护士带领指导低年资护士工作,保证病人治疗护理正确、有序地进行,病人的治疗护理安全得到了保障。实施新的排班模式后,病房的满意度由以往的92%提高到95%。(2)在医生方面:从早上7:30至22:30都有高级责任(责任组长)护士在岗,医生对治疗护理情况可直接向责任组长跟踪,方便快捷。改变了以前找执行护士的困难现象。全天护士人力均衡,技术力量合理分配,减少了病人呼叫铃响和病人因服务不及时吵、骂等现象,也避免了医生对护士技术能力、观察病情不放心的现象。(3)在护理人员方面:新的排班模式增加了中午、夜间的护士人力;不再是一人独立值班,有利于双人核对制度的实施,高年资护士带领低年资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传、帮、带的业务指导,参与部分病房管理工作,保证病人的安全,同时保护了护士,减轻年轻护士的心理压力,降低护理风险,这也有利于护士人才的培养,体现了高年资护士的人生价值。护士夜班交接班提前在22:00,护士交完班后,还可以回家休息,不影响家人的休息,这种排班方法合理,体现了人性化。(4)对社会方面:新的排班改革,保障了病人的治疗护理安全,满足病人需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小结

在基层医院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中,医院的规模扩大,效益增长,先进仪器设备的投入,护理人员数量增加,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使护理工作内涵不断深化,护理工作的复杂程度和难度加大,这需要护理管理者和护理管理核心不断提升护理专业内涵、技术力量来保障病人的安全,我们以广东省《护理工作管理规范》为指引,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最大限度地避免护理差错的发生[5]。我们通过护士分层级使用和APN连续排班的实施,不仅护士的梯队形成,而且提高了护士的自身价值,对护士人才培养、团队精神建设起到重要作用;病人受益特别明显,病人满意度由以往的92%提高到95%,病人对护理的投诉减少,全院的护理差错减少;医生满意这种排班模式,体会到护理的配合的重要性。因此,无论从护理人员本身还是患者的角度考虑,实施层级管理和APN连续排班模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刚艺,冯秀兰,陈伟菊. 对广东省医院管理年督导中护理质量问题的反思[J]. 中国护理管理,2006,6(3):25.

[2] 冯艮娇,关莹,叶柳红. 层级全责护理排班方法的实施与探讨[J]. 护理管理杂志,2007,5(5):45.

[3] 李亚洁,彭刚艺. 护理工作管理规范[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8.

[4] 黄惠根,黄红友,谢炜坚. 层级全责一体化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 护理研究,2007,21(6):15-28.

篇11

一、强化法律意识,严格制度落实,保障护理安全

1. 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防范风险意识,组织全体护士、特别是对新上岗护士培训法律法规。使护理人员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为更好地履行职责,依法行医,提供了依据,做到知法守法,更好地应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及他人利益。

2. 严格核心制度的落实。护理部深入科室严格考核,现场抽查,掌握制度落实情况,使护理人员真正理解了核心制度的内涵,懂得了如何用制度指导实际工作;认真落实护理质量缺陷登记报告制度,定期组织召开护理质量缺陷讨论会,进行讨论,分析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3.强化了环节质量。抓好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病人的环节监控、时间的环节监控、护理操作的环节监控,提高了护理质量,从而保证了护理安全。

我们本着“质量、安全、优质服务”的工作理念,在工作中始终孜孜不倦,遵循科学规范的管理、高效优质的服务、为病人创造安全和谐的护理环境、赢得真诚满意的赞誉。

二、加强优质护理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

1.提倡人性化服务,从服务对象的特点和个性出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尊重病人,服务于病人,顺应时展和现代生活需要为切入点,不断改善服务措施。

(1)更进一步加强了临床基础护理工作和患者的生活护理。每天由责任护士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不同的需求提供床上洗头、面部清洁、梳头,床上擦浴,剪指甲、协助大小便等基础护理工作。同时,通过巡视病房,在与病人交流的同时了解病人病情变化并处理,及时满足病人的各种需求,有效地减少了呼叫的次数,保证了病区良好的环境。

(2)病区还开展了多项服务:即一张笑脸、一句问候、一张舒适床位、一个清洁环境、一个详细入院介绍等。

(3)协助病人做好生活护理,特别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饮食情况,了解病人有无饮食上的误区,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护士们通过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在照顾患者的饮食起居的过程中,不但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同时可起到心理安慰的效果,减轻由于住院所带来的不适感。

(4)进一步加强专科护理,增进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根据我院的专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如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床头采用温馨提示卡、利用宣传栏、公休座谈会、示教等形式进行。

2.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护理部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了各岗位工作职责、修订和完善了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同时在门诊强调必须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和指导,进行满意度调查和门诊慢性病就诊患者电话回访和出院病人电话回访;住院部根据本病区特点提供“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就是患者和家属还没有想到或提出,我们的服务就提供给了患者,从而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三、提升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保证护理质量安全

(一)落实护理人才培养计划,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1.为适应护理临床重点学科专科建设特色的需要,有计划地选派业务能力强的护理骨干外出进修学习。

2.注重培养年轻骨干护士,有意识的培养第二梯队,加强护理理论及技术操作培训。近几年,我院通过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护理队伍如今已经形成新的格局:既有一批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高年资护士,又有一批年富力强、承上启下的护理骨干,更有一批年轻有为、朝气蓬勃的青年护士,这是我们医院最宝贵的财富,必将成为我院可持续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3.按计划对各级护理人员分层级进行三基训练和专科技能的培训:护理部制定了新上岗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毕业后1-5年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毕业后5年以上护理人员、护理骨干的培训计划。对她们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法。

4.今年在护理队伍中,护理部的邹翠娥主任被市卫计委评为优秀护士,这充分体现了护理工作者的价值。

精湛的专业技术是为患者提供健康服务的重要保障。护理部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多项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有力地促进了护理人员业务能力提高,提升了医院专业技术整体水平。

(二)护理部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各科室护理重新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护理质量检查与考核细则,每月重点查,同时进行不定期抽查。在基础管理、质量控制中各科室护士长能够充分发挥质控领导小组成员的作用,能够根据护理部的工作安排做到月有计划,周有安排,日有重点,月底有小结。

(三)严格护理质量管理。护理部每月组织全院业务学习2次,科内每月业务学习2次,护理技术操作1次。每季度“基护”理论考试,要求护理人员全员参加。

(四)提高护士应急能力和急救水平。制定了临床护理应急预案、护理操作前后的告知程序,提高了专业护理救治能力。

四、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增强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对于护士节等重大节日,护理部都在院内组织女性护理人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同时还有机会组织参加市卫计委举行的各种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和参加这些健康向上,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增进了女职工之间的交流和友谊,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女职工努力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篇12

20__年~20__年是医院全面发展,医院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时期,也是医院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科学合理安排发展五年规划,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结合我院实际,提出医院五年发展规划。

一、五年发展目标和任务

1、继续深入开展好医院管理年活动,本着整顿提高的原则,做好持续性改进工作。

2、加快人才培养,做好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医院人才培养重点围绕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分不同层次加强人才的建设培养。一是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和自修学习,二是遴选优秀中青年临床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培养出具有省级水平的学科带头人1~3人,具有市级水平的学科带头人5~6人,具有县级水平的学科带头人8~12人,,三是护理骨干在省级内轮训一遍,医、护人员大专以上文凭比例占85以上。

3、设备购置。拟在五年内通过招商引资拟引进一台核磁共振设备。

4、培养品牌意识,树立名牌科室,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向心脑血管科,泌尿外科、颅脑微创外科等科投入,建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并配备一定的专业设备。

5、医院建筑规划符合《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筹建一栋九层,约一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病房大楼,资金从拍卖二门诊、每年的节余、吸纳社会投资、招商引资等渠道中解决。

6、医院业务收入以每年收入基础的10递增。

7、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开展经尿道汽化电切术和气压弹道碎石术,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术,胆管癌根治术,全髋置换术。

8、申报省级文明单位。

9、临床护理人员配置符合要求,普通病房开放床位与护士之比≥1:0.4,ICU床位与ICU护士之比≥1:2~2.5。

10、发展专科护理,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五年内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包括重症监护、急诊急救、手术室护理等开展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

二、对策和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业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院长任组长,各位副院长任成员的规划领导小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根据规划进一步细化发展规划的各项保障措施。

2、提高业务效益,夯实发展基础

医院要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只有提高业务效益才能夯实发展的基础。所以,一是增加医疗服务项目,扩大服务总量,认真做好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做好扩大就诊人数;做好合理使用人才资源;做好增加医疗服务收入等项重点工作。二是加强内部管理;三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3、更新发展观念,加强医院内涵建设

新的发展需要新的观念。在巩固、充实、完善现有内涵建设基础上,着重做好:一是改进医疗服务,转变服务观念。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从“病人求医”向“医院离不开病人”的转变,在服务方式上实现“单纯治病”向“综合治疗病人”的转变,在工作作风上实现“病人围着医院转”向“医院围着病人转”的服务过程转变。二是着力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4、加强科技和人才培养,培育和开拓医疗市场

瞄准本地区医疗技术发展前沿,加强学科建设,实施专科建设计划,把握住最新成果,力求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实力来培育和开拓医疗市场。树立人才是医院业务发展第一资源,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意识,拟订加速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拉大分配差距,向关键岗位和技术骨干倾斜。依靠人才、技术的优势来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医院综合实力。

篇13

1 麻醉护士的历史

麻醉护士被公认为是最古老的高级护理专业,国际上麻醉专科护士早在1861年就开始出现。这个职业的演变最初是为了响应外科医生对能够安全管理麻醉的训练有素的麻醉师日益增长的需要。19世纪40年代莫顿的醚发明之后,麻醉的管理就降级为以学习手术纪律为初始目标的医学生负责,然而,麻醉病死率迅速上升。外科医生为寻求一种专业人员能够为病人提供专一的关注和照顾并且不受其他手术活动的干扰,到19世纪80年代,麻醉护士成为护理专业一个被认可的领域,因为护士特别擅长于病情观察、临床症状的判断以及在手术过程中对病人的护理。自1917年麻醉护士的做法已被法院作为护理实践认可。麻醉护理起源于美国,也繁荣于美国,作为麻醉护理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其早在1931年就成立了美国麻醉护士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urse Anesthetists,AANA),并正式发行麻醉护士杂志(Nurse Anesthetists)[4,5]。1993年我国徐州医学院麻醉学系和南京六合卫校联合在我国开设了第一个三年制麻醉与急救护理专业(中专),前者还与福建闽北卫生学校合作于1997年由闽北卫生学校开办了不同层次的麻醉护理专业(大专和本科)[6]。虽然麻醉护士起源很早,但他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奋斗才获得法律的认可,才使麻醉护理成为一门受法律认可的独特专业。从1912年麻醉医生组织形成的初期,麻醉护士的做法就是一个聚集点,激起麻醉医生采取一致行动反对这种做法。麻醉护士及其经济竞争从来没有离开过麻醉医生的头脑[7]。麻醉医生阻止麻醉护士立法的实践,并限制他们的做法,使他们无法成为有效的可替代的麻醉提供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麻醉护士的资格认证考试被执行,从此麻醉护士的能力与资格得到保证。美国麻醉委员会与麻醉护士学会之间就教育程序的认证或认可哪一个先行也有着明显的分歧,同样的分歧在麻醉护士学会内部也有。NANA在1939年正式更名为AANA(由于NANA有“祖母”的含义,学会里的成员都不喜欢这个名字)。由于世界大战的延误,最终在1945年实施了麻醉护士的认证程序,1952年实施了它的认可程序[8]。至此,麻醉护理成为一个合法的、独特的、有着正规认证认可程序的专业。麻醉护理属于一个专业,这些年来若不是有高素质的麻醉护士提供服务需要,麻醉医生不可能在研究上做出那么多贡献。事实上,麻醉护理已成为医学发展必不可少的专业,麻醉护士也成为医疗服务活动中不可替代的角色。

2 麻醉护士发展的现状

2.1 麻醉护士的学历与职称偏低

麻醉护理在我国的发展尚未全面,麻醉护理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麻醉学科的发展。麻醉护士学历偏低,资历偏浅。

2.2 师资缺乏

目前,麻醉护士的毕业后再教育大多数由麻醉医生担当,医生和护士由于工作职责之别,思维的角度和方式还是不同的,临床老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巧还需培养和加强。

3 我国麻醉护士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麻醉护士缺乏、岗位与编制不足。我国《麻鲜专科护士职责与工作细则(草案)》建议:三甲医院麻醉护士与手术台数的比例为0.60—0.80:I,与麻醉室床位的比例为0.50:1,与ICU床位的比例为3:l,但大多数医院都严重缺编、缺人。

4 发展出路

4.1 加强麻醉专科护士培训的对策

完善教育培训模式和内容:在现阶段可采取学校内教育和毕业后专科护士培训两种模式并存.以快速满足临床麻醉对麻醉护士的需求,但要避免盲目扩张。

4.2 建立临床师资培训

为大学培养该专业的教师,改变从事该专业教师的构成,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麻醉护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在确定师资结构和师资队伍建设时,特别要优先选取临床和教学兼优的教师。重视临床培训。

4.3 建立麻醉专科护士资格考评认定制度

逐步培养麻醉护理专家;积极筹备建立麻醉专科学会,我们应尽快将麻醉护理人才培养与使用列入我国护理人才资源研究范畴,建立麻醉护理特殊岗位护士的准人制度,使麻醉护理人才梯队培养结构符合麻醉学科的要求,与日新月异的国际发展趋势相匹配。

参 考 文 献

[1]王志萍,曾因明,季永,等.对我国麻醉护理学专业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28-29.

[2]马涛洪,刘保江,王肇云.麻醉护理教学与麻醉护理工作的探索和发展前景[J].护理研究,2006,20(12B):3281-3282.

篇14

关键词:老龄化;中医;健康服务;对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大众对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保障生命质量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强,因此对医学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随之产生了变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中医药养老与健康服务人才方面的优势,主动思考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谋求中医药成人教育发展新出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的背景

(一)政策利好

(1)国家方面:国务院先后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社区要提高为老年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更是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

(2)福建省方面:2014年福建省陆续出台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福建省健康服务业将重点发展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8个重点领域,《2014年福建省中医药工作要点》提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产品研发的同时,开展中医药与养老相结合的医养结合试点”。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频频出台,为加速老年健康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也必然会对高等中医药院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

福建省的人口老龄化开始于1996年,截止到2014年年底,福建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9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03%;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9万,占人口总数的8.38%;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9.3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09%;空巢老人为109.49万人,总老年人口总数的22.07%。根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预测,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61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02%。福建省人口老龄化增长趋势愈发明显,必然形成老年人对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还会继续增加。

(三)老人服务业发展

养老服务机构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平台。根据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情况》报告,福建省的养老服务机构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2010年,福建省投入27.1亿元用于扶持养老机构建设;2012年,福建省养老机构1181家,社会养老服务从业职工总数6252人,养老服务人员实训基地19人;2013年底,全省总共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896个。[5]随着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的加大,将来各级各类养老机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

(四)老年人康复需求增加

随着老年人的快速增长,老年人将成为整个健康服务业的主体人群。对在福建省城乡居住半年以上且65周岁及以上的1512名居民进行调查发现,老年人慢性病以及老年性疾病患病率高达85.78%,其中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骨关节病等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这些疾病恢复慢,病程长,并发症多,造成的残障或功能障碍严重,而中医药在治疗老年人慢性病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决定了社区、养老机构或是老年人家中需要相关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人员。

二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员现状

(一)年龄结构偏大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福建省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多以中年人为主,其中40-49岁,占总人数的50%以上,50岁以上所占比例约为28%,30-39岁所占比例约为15%,而年轻人员比例相对比较小,仅约占7%。虽然中年人在老年护理岗位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领悟,但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缺乏养老服务基本理念、基本知识,老年人养老护理得不到保障。

(二)文化程度偏低

护工是福建省老年护理人员的主力军,她们多数是城市下岗职工或农村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只有初高中,基本上没有护理或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知识的限制,这些养老护理人员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更高层次的养老护理服务,根本无法适应养老服务模式的转变。

(三)专业化水平较低

从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来看,目前,福建省养老服务团队的整体专业性较差,他们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受过系统的老年服务教育与培训,不具备老年护理保健和老年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多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来进行工作,所做的仅限于一般的生活照料,难以应对诸如精神慰藉、专业护理、心理沟通等较高层次的养老需求。

三国内外高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一)国外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1)美国。早在1976年美国就有1275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校开设了老年学、老年护理、养老服务与管理等学科。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

(2)日本。日本于1994年成立了老年护理专门学校,旨在培养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才。日本不仅有老年护理培训的专门学校,长崎国际大学、东京福祉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也均开设有老年护理本科专业甚至还设立有相关的硕士、博士项目。

(二)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在我国,从专业设置来看,全国大部分中医药院校,无论是成人高等教育还是全日制本专科专业,只有极少数院校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医学等养老与健康相关专业。目前来看,福建省乃至全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三个问题:①现在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中,开设老年健康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少,人才培养规模很小;②人才培养层次不够多元化,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才培养格局;③人才培养质量定位偏颇,有的中医药本科院校成人教育虽然开设有护理、康复等健康养老服务类专业,但人才培养多定位为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未能充分考虑到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四完善中医药成人教育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的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这无疑给养老服务类专业的开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各医学高等院校要紧密围绕老年健康服务业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基本上还没有养老服务类专业的现状。

(1)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随着老年人对健康和就医需求的提高,提高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尤其重要。老年人特有的体质和特有的疾病谱要求老年护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大健康服务产业背景下,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在养老保健、情志、给药、饮食与临床护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托中医护理学科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它不同于普通的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学专业更侧重于中医护理思想的渗透和中医护理技术的学习。

(2)加快中医康复医学发展步伐康复医学的目的在于促进身体伤残后的康复进程,减轻功能障碍的程度,使病人受限或丧失的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复。老年人康复治疗对于预防残疾、提高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发挥其在医疗、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增加康复医学专业设置,主要针对专业养老康复护理人员,通过专业康复和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可在养老服务中对老人特别是对失能老人群体做到专业的健康指导、康复和护理服务,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提升。

(二)多元化补充非学历教育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成人教育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窗口,是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形式,高校必须坚持行使服务社会的功能,多形式开展非学历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补充。

(1)面向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开展中医“治未病”培训中医药专业人员尤其是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的中医药工作者,“西化”严重,他们中大部分多使用中成药,不能完全胜任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的“施治”工作。中医药无论养生、保健还是医疗、康复都贯穿着早期干预的思想。中医“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更适宜于老年人康复保健需要。

(2)面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一是走进社区,开展送健康,送知识活动,不断丰富广大老年群众预防保健及康复知识。例如,举办“老年人中医养生科普”、“老年人药膳养生”等保健知识讲座;推进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保健操在社区的普及。二是印制并发放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健康教育手册,并结合季节变化和五运六气中医理论,发放中医药养生处方。

当前,我国老年人健康服务业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国家推进老年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态势已经逐步凸显。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从学历层面到非学历层面全面渗透,逐步推进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翠兰.高校如何培养适应老龄社会需求专业人才的探讨[J].老龄科学研究,2014(2).

[2]傅志红,黄华.人口老龄化及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以杭州市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117-120.

[3]许若晴,李珍,苏雁,童文琴.福建省养老服务业康复专业人才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4):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