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市场需求情况分析范文

市场需求情况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27 16:04: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市场需求情况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篇1

关键词网络爬虫数据分析可视化

一、研究背景

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后,从事数据分析的高级专门人才成为稀缺资源。

为了更好地了解统计学人才缺口,本文从目前市面上常用招聘网站爬取招聘数据,利用Python分析统计学相关就业岗位信息,期望找到统计学专业背后火爆的原因以及就业市场对统计学人才的实际能力要求,为学校培养统计学人才提供借鉴。

二、研究意义

通过对市场上统计学相关就业岗位的要求、需求人数及工资水平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当今市场对统计学专业学生的需求缺口和实际能力需求。对于高校统计学专业的教育者而言,可以更具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了解目标职位要求,从而提升自己,以更加切合市场需要。

三、数据说明

经过查找“统计”“专业”的关键词,并剔除主要不相关岗位,最后得到997条要求招收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岗位信息,具体描述如表1所示:

本文首先对experience,job_des,people_num和salary进行数据清洗。

第一,对于工作经验experience,提取文本中的数字并取最小值,得到最低工作经验min_exp,对于“不限”“无经验要求”等数据填充为0。第二,对于需求人数people_num,提取数字,对于“若干人”等数据对其填充缺失值,得到demand_num。第三,对于工资salary,提取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并分为两列min_salary和max_salary,数据以“千”为单位。

四、数据分析

(一)职位描述

通过对职位描述的分词和词频统计得到词云图(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主要用人单位对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要求主要集中于数据分析与处理上,并希望求职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迅速熟悉业务,具有团队精神和抗压意识,并善于沟通和组织。

通过对职位名称的分词和词频统计得到词云图(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岗位要求主要是做各种分析员或者分析师、统计以及工程师,具体包括数据处理、数据分析、量化、开发、算法、建模等方向。整体来讲,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与专业锲合度很高,属于有一定技术含量和门槛的岗位。

(二)工作经验

首先对不同最低工作经验要求进行汇总统计,得到工作经验要求的不同公司数量。发现大部分公司主要招收无工作经验或有3年内工作经验的求职者,部分原因是统计学人才严重短缺,迫使企业不断降低工作经验门槛,甚至不惜从零培养人才。

其次,对于不同工作经验要求的公司需求人数进行汇总,得到不同工作经验要求的总需求人数,发现相关公司对无经验求职者的需求最大。

最后,查看工作经验和工资的关系,发现无工作经验的岗位平均工资在6000至9000之间,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平均工资也在逐步上升,其中最低工资在20000元/月趋于平稳,最高工资则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三)需求人数

招聘10人的公司数量最多,达到307家,其次是招聘1人的公司,有296家。大部分公司的需求数量均在5人以下。

发现一般而言,需求人数越多的公司,平均工资相对较低,而需求人数较少的公司,平均工资相对较高。可以猜测这是因为初创公司有较大的人才需求量,但自身资金有限,平均工资较低。而稳定成熟的公司需求较少,工资也相对较高。

(四)岗位工资

首先查看最低工资和最高工资的分布直方图(图3)。

去除部分异常值后的箱形图如图3,整体工资水平在5000到15000元之间。

接下来分析相关软件技能对工资的影响。本文选取了14个主要软件技能:Excel,Stata,Matlab,Spark,EViews,SPSS,R,Java,Scala,SAS,Python,SQL,Hadoop和C。对职位描述job_des中提及上述软件的次数进行词频统计,发现Python,SQL及Excel是最多被提及的软件技能。

接下来查看对各软件有要求的职位的平均工资,如图4。

发现掌握Spark,Hadoop和Scala的职位平均工资最高,且增长空间非常大。其次是Java,Python等和计算机相关的编程语言,Excel的平均工资最低。

篇2

1 调研目的

了解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未来3-5年社会需求情况与发展前景;了解企业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了解企业对该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课程体系与实践性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2 调研方式

通过向青海省建筑施工企业发放调查问卷表以及与青海省本行业专家访谈方式进行。

3 调研内容

主要调查青海省建筑业企业对项目管理员(中小型项目经理助理)、资料员、施工员、造价员、合同管理员、招投标员的社会需求以及对岗位典型工作的需求。

4 调查结果

4.1 青海省建设市场基本情况 据《青海省统计年鉴》(2013年)统计:2012年青海省有各类建筑施工企业461家,其中建筑总承包企业287家,专业承包企业146家,劳务分包企业28家。在对其中的270家企业开展的调研显示,大型企业占6.3%,中型企业占19.6%,小型企业占63.0%,微型企业占14.1%[2]。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定位是:为青海省中小微型建筑施工企业培养从事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具备施工项目经理的基本素质,“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本次调查在青海省占90%以上的中小微型建筑施工企业中展开。

本次调研发出调查问卷表80份,回收有效问卷64份。参与本次调研的14家企业中有38家私营企业(59%),21家民营企业(33%),5家国有企业(8%)。

4.2 青海省未来3-5年专业需求状况 未来5年建筑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的人才需求量约为每年2600人,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施工企业在岗位需求方面,对于土建和安装施工员的需求是最大的,约为每年500人左右,其他岗位需求每年约为300人左右。

4.3 青海省未来3-5年本专业相关岗位需求状况 调研结果显示:造价员岗位能力需求的94%表现为编制招投标文件、完成工程预算、结算工作;项目管理员岗位能力需求的94%是开展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安全和技术管理工作;招(投)标员岗位能力需求的83%表现为协调各部门编审标底,起草标书,组织标底分析;对施工员岗位能力需求的88%是开展技术指导、质量管理,收集施工资料;对资料员岗位能力要求的88-95%是熟悉竣工验收资料体系构成,熟悉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内容及其要求,做好工程资料的收集、清点、补充、整理工作;对合同管理员能力要求的93%表现为汇总汇报合同签订、执行情况,熟悉合同条款及基本内容,审查其完整性,信息化管理合同。

5 结论及建议

5.1 对本专业招生规模的意见建议 青海省目前开设“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有两所(青海大学和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有该专业毕业生95人左右(青海大学40人左右,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55人左右),鉴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与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兼容性,认为该专业每年招生规模确定在100人左右较合适。

5.2 对本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重点的建议 以上各岗位能力的培养通过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及装饰装修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建筑工程质量验收与资料管理知识和能力领域的教学实现。根据调研结果,建议教学重点如表1所示。

篇3

关键词:“互联网+” 区域物流 评价指标体系

2015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互联网+”高效物流的发展模式,“互联网+物流”的深度融合,带来了物流行业的变革。

物流业是国家十大振兴产业的重点产业之一,被喻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服务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和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一、湖南省区域物流发展评价指标构建的意义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提出、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传统物流业已开始向信息化物流转变,互联网和高新技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区域物流需求也进一步扩大。国务院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指出加强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整体战略和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的要求,继续发挥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物流协调发展。

关于区域物流学术界有不同的定义,区域物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看,区域物流所包括的范围不同,它可以指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或者一个特定地区的物流。而区域物流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城市物流,综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可以将区域物流定义为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以区域经济规模和范围为基础,结合物流的有效服务范围,将区域内外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进行的有效实体流动。是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集成,以服务于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体系。

众多学者开展了关于区域物流综合评价的研究,但基于区域的特点及“互联网+”推动的物流业发展变化特征,到目前为止还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互联网+”战略下区域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如何评价“互联网+”战略下区域物流发展水平更是没有开展,本文拟从社物流市场供给情况、物流市场需求情况、物流发展外部环境情况三个方面构建“互联网+”战略下区域物流业展评价指标体系。

探索、构建可量化的“互联网+”战略下区域物流业展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在规范我评价数据的收集、运用统计方法对区域物流业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方面提供参考,而且,可以为提升我国物流业服务能力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区域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区域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紧紧围绕“四化两型”战略,以满足物流需求、提升物流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为目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物流服务保障。

(一)区域物流发展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既要以物流发展相关理、系统理论和相关数学理论等相关理论为依据,又要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城市物流竞争力的真实情况。既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发现自身物流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又可以对同一个城市的物流竞争力进行动态分析,了解其发展过程及规律。

(2)系统性、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应考虑到影响研究对象的各个主要方面,还应考虑指标之间的系统性和联系性。对于包含多种功能、其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策等多个方面的物流业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城市这一特殊区域的物流亦如此。

(3)简明实用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要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但又不能过繁过细,如果指标体系十分庞大繁杂,将不便操作甚至得不到准确的结果。因此要抓住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因素,在能基本保证评价结果客观性、全面性的条件下,力求用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内容且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4)可获得性原则。如果选择的指标虽然科学、详尽,但难以量化或难以取得数据资料,那么指标体系的应用将会受到极大的制约,评价工作也难以进行。因此,指标数据最好能从相关的统计年报中或通过调查得到。

(二)区域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遵循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在总结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物流市场供给情况、物流市场需求情况、物流发展外部环境情况三个方面考虑选取指标。

(1)物流市场供给情况

物流供给决定了物流产业的建立和运行状况,区域物流供给反应了区域提供物流服务的能力,主要物流园区个数、网点个数、公里营业里程、铁路营业里程、内河航道、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从业人数、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民用汽车拥有量。

(2)物流市场需求情况

物流市场需求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对物流的各个环节服务产生的需求,物流市场需求的数量和结构会对物流业发展产生影响。主要包括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总值、第三产业总值、外商投资总额、区域企业数、外商企业数、进出口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运总量、货物周转量、货物吞吐量。

(3)物流发展外部环境

物流发展外部环境指区域物流业运行所依据的环境,主要包括信息技术、自然环境、政策等。主要选取的指标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X31)、高新技术企业数(X32)、互联网用户数(X33)、移动电话户数(X34)、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X35)、单位GDP能耗(X36)、单位GDP电耗(X37)。

(4)区域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篇4

关键词:财产保险 市场供给 影响因素

一、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供给现状及问题分析

1.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供给现状分析。首先,从我国当前财产保险市场的险种来看,机动车辆保险、货物运输保险以及企业财产保险等是主要的保险险种,2011年度企业财产保险保费达到了329.8亿元,机动车辆保险保费达到3004.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6.7%,市场比例也从上一年的21%增长到了24%;货物运输保险保费达到97.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4.3%,市场比例也从上一年的0.5%增长到了0.7%;其次,从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供给规模来看,可以用承保能力来进行相应的衡量,它包括了所有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总和,本文可以企业在市场中所提供的保险金额来进行衡量,近三年来,我国保险市场供给的规模总体呈现上涨趋势,我国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愈来愈强;最后,从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供给主体的数量情况上来看主要为财产保险公司,到2011年我国的财产保险公司有近六十家,中资的有34家之多,中外合资以及外资类型的企业有二十家左右,人保股份、中华联合、平安产险以及大地财险等是主要的财产保险公司;其次,从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供给主体资产结构情况来看,中资的财产保险企业始终占据着主要的市场份额。

2.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供给问题分析。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供给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供给区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差距较大,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而言发展较为滞后;二是,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供给结构过于集中,难以形成较为合理强度的竞争力,尽管近年来我国财产保险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国际上的财产保险市场相比而言还有一定的差距,且一些主要的财产保险企业分布较为集中,实力型企业有限,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氛围;三是,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供给险种结构单一,且所提供的保险服务水平较为低下,对保险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一是,财产保险企业的资本量。由于财产保险市场的主要资金支持方为财产保险企业,那么财产保险企业的资本量对财产保险市场供给情况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首先财产保险企业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经营的,这就对企业的资本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其次,财产保险企业在进行经营之前需要交纳一定的保证金,而保证金的大小也决定了企业所能提供的财产保险市场供给能力;最后财产保险企业还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成本作为赔款支出。

二是,财产保险企业的市场工作人员情况。财产保险活动作为一种较为专业的市场经营活动,对相应的市场工作人员有一定的专业要求,财产保险企业市场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对财产保险市场供给情况有着直接的影响,财产保险市场供给大小与工作人员的数量和专业能力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当前我国财产保险企业市场工作人员整体学历偏低,高端服务人才缺失,且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三是,财产保险产品服务的价格情况。财产保险产品服务的价格即保险费率,保险费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因此如何制定科学合理且接受度高的保险费率对财产保险市场供给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从我国的保险费率来看,2001年到2005年之间总体偏高,但是近几年来随着财产保险市场的成熟,我国的财产保险产品服务的价格呈现逐步走低的趋势,这对财产保险市场供给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四是,市场需求情况。财产保险的市场需求情况指的是人们对财产保险服务产品的需求情况,也蕴含着人们对该类产品的支付能力和占有欲望。财产保险的市场供给往往是在人们的市场需求上产生的,市场供给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变化而变化。

三、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供给推进建议

1.激发财产保险市场潜在需求。首先,通过保险知识的宣传提升人们的保险意识,让人们更深刻地去了解保险,认识到保险对消费者的有利性,不断激发消费者对保险的购买欲望,政府部门也应该鼓励各界的财力、智力以及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向人们传达保险意识的重要性;其次,选择经济合适的保险知识宣传媒介,可以选择可信度高、成本较低的新闻宣传作为主导宣传手段,结合合适的时间点和事件进行保险知识宣传,让人们充分意识到购买保险的益处和重要性。

2.优化财产保险市场主体结构。首先,充分支持中小财产保险企业发展,由于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会存在风险抵抗能力弱、盈利能力差、筹资和投资渠道少以及专业市场人员缺乏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对中小财产保险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其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人才环境以及专业咨询服务;其次,需要不断优化我国财产市场企业的组织模式,参考国内外财产保险企业成功的运营模式,不断优化我国财产市场企业内外部资源配置,实现企业的高效健康运行。

3.提升财产保险市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首先可以通过保险行业相关教育培训提升财产保险市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企业人才培训与学校培训之间的结合,完善企业各类层级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其次,完善企业内部人才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断提升工作人员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财产保险企业的综合绩效提升提供人才支撑。

4.优化财产保险产品服务结构。首先,可优化发展传统财产保险产品服务,通过创新的开发模式将我国的家庭财产保险、企业财产保险以及工程险等进行深入开发,改进保险功能以及营销模式,更好地提升传统保险险种的服务质量;其次,开发非寿险保险产品,丰富财产保险的服务产品类型,通过创新保险产品的设计和营销创新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从而不断推进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供给。

参考文献:

[1]王绪瑾,中国财产保险市场分析[J],保险研究,2009(1):73-74

篇5

卷烟零售客户的需求预测是指在卷烟市场信息完全对称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采用函数模型,对影响市场需求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推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卷烟市场信息需求情况和发展变化趋势的一系列工作,可以说,需求预测是项系统工程。而影响卷烟市场信息的因素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有宏观的原因,也有微观的原因;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有常规实践的把握,也有突发事件的应对;就其表现形式来讲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经济形势、政治政策的影响。主要是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和政治环境的优劣。而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水平逐年提高,所以经济形势总体上来讲是令人欣慰和骄傲的;而大的政治形势是我国一如既往的“求和平求发展”的主题。那么,我们在进行市场需求预测的时候,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而需要将预测的结果在原由的基数上增加一定的百分比。在考虑具体的省份城市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经济水平,考虑当地的政策,然后作出理性的判断。

二、零售客户与客户经理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进行定单预测之前,客户经理与客户要进行有效友好的沟通,而对事物认识的差异性,对预测的结果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以客户为核心的服务思想,容易被客户的主观预测所左右。如果以客户经理为主导,那么,同样的风险也是同样的存在。

篇6

关键词:消费市场;珠宝设计;导向作用

中图分类号:F4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277-01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对珠宝的消费需求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如何设计出更好的产品,就需要设计师对珠宝行业进行充分的掌握与了解,不仅仅要了解消费者对珠宝审美需要,更要加强其对珠宝的设计需求,重视消费市场对珠宝设计的导向作用,来进一步使得珠宝设计能够充分的适应时展潮流。

一、消费市场对珠宝设计的相关要求

1.充分的了解市场需求。作为一名合格的珠宝设计师,必须对珠宝设计的目的与功能进行A深入的了解掌握。珠宝设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的满足人们对于美的需求,其核心价值是具备良好的装饰功能。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不同,这就需要珠宝设计师必须对人们的审美标准进行合理掌控,努力研究市场需求,根据市场所需要的珠宝款式,来进行相应的设计工作。现阶段,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珠宝首饰的装饰功能也引起了人们更加广泛的关注,如何才能有效的占据珠宝市场中的重要位置,是每一个设计师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2.有效的掌握市场走向。在充分的掌握市场需求之后,设计师不仅仅要依照需求情况来设计相应的珠宝产品,更要走在市场的前面,对市场的发展走向进行准确的判断与掌握,这就需要设计师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眼光,对消费市场的发展具备良好的预见性,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来引导市场消费。如果设计师只是单纯的依靠市场需求来进行珠宝设计,那么就会使其设计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滞后性,从而不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

二、消费市场对珠宝设计的主要影响

通常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会直接决定了市场的需求状况,而珠宝设计师所设计的产品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喜爱,将会直接影响到珠宝行业的利润与经济效益,所以说,珠宝首饰的款式设计能够对珠宝的市场营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于高层的消费者而言,其对于珠宝款式的要求越高,就会造成美的标准越高,而珠宝的设计款式与市场的繁荣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珠宝设计必须以市场需求来作为重要的发展导向,将珠宝营销与消费市场有效的联系起来,不断的了解消费者的习惯与喜好,进行珠宝款式的不断创新与改进,来进一步完善珠宝的消费市场。

三、消费市场对珠宝设计的引导作用

1.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市场需求。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不同区域中的不同民族对于美的定义与追求不同,这就造成其对珠宝的需求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能够更好的顺应市场需要,就要求珠宝设计师充分考虑各个民族与地区的审美差异,并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入了解,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设计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珠宝产品。如针对我国苗族自治区的消费市场,就需要设计师把苗族文化充分融入到珠宝设计理念中,使得珠宝既能够体现特性,又能更好的展现民族风情。

2.充分考虑不同阶层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的珠宝市场需求整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化趋势,其中存在部分收入不高但喜欢追求首饰款式的年轻消费者,这部分消费者多倾向于档次较低的珠宝首饰,而另一部分收入较高的则多倾向于购买高档的镶宝首饰,来追求个性,展示个人品味,这就要求珠宝设计师能够对不同阶层的消费者进行充分的需求了解,来针对不同的消费阶层设计出不同档次的珠宝饰品,及时做好市场调查工作,依照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来对珠宝进行合理的个性定位。

3.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加以考虑。有效的针对消费者需求来进行珠宝设计,对珠宝产品的销售活动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设计师能够充分的对消费者需求进行考虑,来有针对性的进行珠宝的设计工作,就能够使得珠宝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同时,要求设计师能够巧妙地对流行色与传统色进行调和,避免珠宝产品的庸俗化,来进一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不同需要。

珠宝设计本身就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征,无论是哪一种设计新颖的珠宝商品都不能够适应于所有的消费者需求,这表明珠宝能否真正实现市场畅销,不仅取决于设计者的专业技能,还取决于珠宝首饰是否能够符合市场需求。设计师只有不断提高对市场需求的重视,充分的掌控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并对市场走向进行有效的判断,才能够设计出更受消费者欢迎的珠宝首饰。

参考文献:

[1]严可t.浅析消费市场对珠宝设计的导向作用[J].中国商贸,2013(04).

篇7

一、商品企划当重在产品创新的同时能够深知全盘货品的研发理念及市场定位。

第一,商品企划在商品研发与市场评估上出现了断层。商品企划没有事前做好季度的事情市场评估,大多数商品企划通过加工厂获知国际品牌或是本土知名度较大品牌的商品研发趋势,而后采用跟随或是模仿的形式直接作为下个季度订货的新品,因此常常导致比市场竞争品牌晚推向市场销售的境况;如,你所谓的新品已经在市场上打促销战了,你才推出新的产品,导致你的库存积压与成本的上升。

第二,商品的研发人员尚未对下个季度新品开发上做全盘的的规划与评估;通常表现在对系列商品存在笼统的现象,每个系列的结构划分不够明确,比如类似风格的单品,可以说是时尚系列,也可以说是休闲系列,概念不明确,更容易导致订货人员订货不明确,市场操作不明确。其次,经常性的看到商品企划对商品系列概念及商品取名概念的不理解,这类在鞋服企业通常出现的弊端,很多对产品命名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把产品推向市场让人更加容易记住商品的属性,但是新品在赋予产品特有的概念时,企业自身的人员都理解不了商品取名的概念,何况是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呢。

第三,对于整盘货品的定位不够准确甚至是模糊不清,每家品牌公司每个季度都会出现多种商品的系列,每个系列定位,比如定价或市场需求群体的定位都出现了模糊不清的概述,因此,常常出现商或是经销商在订货上出现了徘徊不定的订货会困境。其次,如果是商品系列体系较大的话可以深入细化,把每类产品尽量在系列化的同时再次细分化,或是在系列化的同时,对产品的功能或是属性、或是产品的外观取个通俗易容的名字;如果是专注零售行业的品牌,可以对商品系列化的同时,再细分为“必定款、主推款、橱窗款、特价款、高端款……”有助于品牌对当前市场需求进行整体的宏观把控。同时也助于品牌整体推广的统一,如主推款可以统一全国的广告视觉形象,橱窗款可以统一全国的橱窗风格,达到品牌传播的统一协调;同时也可以按照这类款式的归类,建议商或经销商结合区域市场需求,对每家店需要的订货会不同款式的占比,有助于门店的整体订货结构的合理化。

第四,商品研发人员是把控订货会整盘货品的关键掌控者,商品人员必须清楚货品的制作工艺、及哪类属于主推款,哪类属于特价优惠款等等,及必须明了季度市场需求的预估,比如下个季度预估市场需求的潮流是以黄色为主色调,或是主流是格子风格等等。同时也要清楚每个产品研发理念。让每个订货的经销商或是商能够清楚每款商品的研发故事或研发理念。

第五,商品研发人员缺乏对每个季度每个款式销售情况与市场需求情况的关注,只会知道市场流行什么,需要研制什么,或是只注重于国际品牌推出的款式,而忽视了本品牌每个季度需求的调查分析,甚至更为严重的是商品研发人员只会调查国际大品牌的门店,从未调查本品牌的门店商品需求情况。因此,也是常常自身研发出来的商品订货量降低的原因。所以通常商品研发人员经常唠叨的一句是:为何商品研发人员看好的商品款式经销商或商偏偏不订,而是订那些最为传统格调的款式。

二、常常出现了市场管理者传统订货理念束缚,及忽视了店长与区域长针对区域市场的订货指引。

第一,商或是经销商对订货的把控不到位,依旧停留在传统的阶段,比如,哪类款式和国际品牌需求大的款式接近就订哪类款,甚至要求研发人员研制和市场类似销售高的款式。其次,商或经销商遵循市场的理念有待改进,应该事宜地加以创新,有必要对于一些款式的需求进行市场引导。

其实众多品牌都会出现相同的现象,如,比较潮流的款式订货较少,及高端的产品或是价格比较高的产品订货也甚少;那么出现的情况一方面是商的保守及对市场预估过于低迷,其次是市场所在区域及市场需求的群体所决定的,因此,商品研发人员有必要在了解市场的同时加以引导经销商及商的订货,再次,经销商或商要深度把控市场需求特征,不可一谓跟风市场短暂阶段需求的热款,毕竟等生产出来的新品的时候,就变成库存的积压,销售部出去。

篇8

关键词:供应链 模型描述 激励机制

一、模型描述

考虑一条由制造商与销售商构成的两级供应链,在离散型概率需求下,制造商如何通过设计一种激励机制来诱导销售商去执行共同的最优决策,以使整条供应链的利润达到最大。

设销售商为满足市场需求D而向制造商采购Q单位商品,并将以P价格销售给最终顾客。销售商组织销售所花费的单位商品成本为Cs。制造商组织生产所花费的单位商品成本为CM,将商品批发给销售商的单位价格为W(一般的,P>W+Cs,W>CM)。模型遵循以下假设:销售商在所处的行业和地区中处于垄断地位,各销售商之间不存在竞争;制造商与销售商均为风险中性者;制造商与销售商都是理性的决策者,具有关于需求,成本等的完全信息;制造商按照销售商订货量来确定自己的生产规模;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整个分销过程分为生产和销售两期,且每期时间相同,资金可以在每期得到的收益为无风险利率,以单利计算;没有赊销,即销售商进货时需要支付制造商全部货款,销售商销售时也能得到全部货款;市场需求是一个非负的、离散的随机变量。

二、销售商最优订货量的确定

设每件商品售出时,销售商的利润为kS,若商品滞销,销售商的损失为hS。定义销售商的均衡概率为:

可以证明,若,销售商的最有订货量为。

三、供应链的均衡条件分析

设某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为CM=30,制造商的批发价格为W=80,销售商的销售价格为P=120,销售成本为CS=5,每个销售期末剩余产品的单位价值为Pd=20(单位:元/件)。设生产期与销售期内的无风险利率均为r=0.05。假设市场需求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市场需求分布表

(一)销售商从个体利益最大化角度的决策:

在没有任何激励机制的情况下,销售商会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作出决策。考虑销售商购货资金的时间价值。销售商销售一个单位的商品可以获利

Ks=P-W-Cs-Wr=31 (3.1)

如果有一个单位商品滞销,他的损失为

hS=W+CS-Pd+Wr=69 (3.2)

因此,销售商的均衡概率为

(3.3)

因此,销售商的最优订货量为Q=d3=1200件。

销售商的利润为29200元,制造商的利润为61200元,供应链的总利润为90400元

(二)整条供应链的均衡分析:

整条供应链的利润为:

kSC=P-CS-CM-CM*2r (3.8)

整条供应链的损失为:

hSC= CS+CM-Pd+CM*2r (3.9)

均衡概率为:

(3.10)

由,因此,最优订货量为。

由于制造商和销售商的均衡概率都要在此区间,

(3.12)

故W和B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3.13)

同时,kM,hM,kS,hS应该为正,从而有以下条件,

(3.14)

求解两组不等式,可得

(3.15)

令B=60,则55.2

(三)可以赊销的情况

假设制造商向销售商销售商品时,采取赊销策略。每个销售期的剩余商品,销售商全部退回制造商,不承担任何滞销风险。

销售商销售一个单位的商品可以获利ks=P-W-Cs+Wr=39,如果有一个单位商品滞销,他的损失为hS=Cs-Wr=1。

销售商的均衡概率为

(3.19)

这种情况下,

(3.20)

因此,最优订货量为。

销售商的利润为52700元,制造商的利润为65100元,供应链的总利润为117800元。

四、结论

本文以具体算例分析了离散型概率市场需求下制造商如何通过激励机制激励销售商从整条供应链收益最大的角度进行决策。分析结果表明:在供应链契约机制下整条供应链的利润达到最大化,并且此时销售商的利润同时达到了最大,所以销售商有动力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执行供应链契约机制。在赊销的情况下,整个供应链的利润可以变得更大。

参考文献:

篇9

乐山、眉山两地市场为主,四川其它地区及省外市场为辅

二、调研内容及任务

(一)调研专业

拟新开设专业或调整专业及2010年拟招生专业。

(二)调研主要内容

1、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结构、专业核心能力技能要求、行业标准及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2、就业定位:就业领域、就业方向、就业岗位。

3、开办条件:师资,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习基地情况。

4、在办专业就业学生质量问卷、就业状况调查。

5、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情况及其对相关人才需求(量)情况;学生家长需求情况。

(三)任务

1、完成教育教学质量、就业状况、专业市场需要问卷调查。

2、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形成本系(部)“*专业人才需求市场调研报告”。该报告应包含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背景、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学生家长需求、专业培养目标及学院专业建设现状及支持条件、存在问题、解决办法、今后本专业建设思路及规划、调研结论等。

3、制作PPT进行专题汇报。

4、根据专业调研的情况提出新申报专业方案和2010年招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或修订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制或修改专业导航。

三、时间安排

2009年11-12月开展市场调研、进行专业调研分析。

2009年1--2月底形成调研报告、制作PPT。

2009年3月作专业建设汇报。

2009年4月拟定新专业申报材料初稿、按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内涵及编制模板要求形成2010年拟招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专业指导委员会研讨修改、专业主任审核修改、(系部)主任审定并签署意见后上报教务处审批。

四、调研方式:社会、行业企业、医院考察、座谈、问卷

五、调研牵头部门

(一)牵头部门:教务处、招生就业处

(二)协助部门:学生处

六、调研承办单位:各系部

七、说明

(一)以专业(群)书写调研报告,收集、整理、统计问卷调查情况,拟定人才培养方案或申报新专业资料,制作专业建设PPT汇报资料。

(二)以上资料准备齐全报送教务处备案后,才能给予经费报销。

(三)2010年3月全院随机抽查PPT专业调研及建设汇报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社会需求

作者简介:李建国(1967-),男,江苏阜宁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基于TAFE模式‘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编号:2010ZCG35;主持人:李建国)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2-0007-03

专业的设置,对于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能否快速的适应企业的要求、快速的走上岗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得不说,社会需求下的专业设置,应该从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出发,灵活的掌握社会对专人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为学生今后在社会行的生产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需要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进行

(一)以社会需求为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1.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的变动。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则要求我们的专业设置必须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相适应、必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初衷。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这是其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前提。社会需求反应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核心内容在于提升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2.获得社会效应的必然选择。社会效应是高等职业院校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只有对社会的发展带来相应的贡献,高等职业教育活动才有继续下去的必要。这一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大发展要求的技术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也就是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硬件、软件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应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于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专业性人才,获得相应的社会效应,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进而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提供丰富而多样的人才支持,而不是为了盈利。

(二)具体专业设计过程中社会需求的导向作用的实现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来说,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必须从社会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进行专业设置,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必要的专业型人才。

1.从人力资源分析来说,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于劳动力所具有的素质条件有一定的要求,这也是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最基本前提。学校应该通过对本校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改善来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市场需求信息,通过对学生的信息支持来为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这也是由于社会对人力资源所产生的多样化需求决定的。社会声场过程中,作为为复杂的整体结构,各种各样的人才对社会发展都会起到相应的作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多样化趋势,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体现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这一特点,是教学自身能够成功的必然条件,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在学校的阶段就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其以后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工作提供合格的综合性人才[1],为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有选择的进行教学内容的把握,因材施教的同时,注重整体的提升。

2.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专业的细化和内部劳动组织的变化是其主要特征,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设置,有必要根据这些变化的产生和发展趋势对专业的设置进行合理的调整。具体来说,下列几点社会经济因素对专业设置的变化起到了主要的影响作用: (1)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高等教育中,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性符合人才,是其基本要求,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存在的基本要求,所以,高等教育事业中专业设置紧跟市场需求、严格按照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以改动,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2)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而正如上文中所论述的,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市场的实际需求,也就是说,我国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设置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调整、支柱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出发,为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的工作提供一个必要的支持;(3)从社会职业划分的角度来说。高等教育所面向的市场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种情况下,根据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的设置,则显得尤为必要。

3.从学生今后的工作需求角度来说。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发展情况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重点关注方向,这就要求专业设置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从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角度进行专业设置改革。为学生以后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专业设置过程中,必须树立一切为学生的教学宗旨,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教学的具体需求在没一个专业上予以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整体就业竞争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将会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学生如何通过掌握一技之长来保证今后的发展,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得以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笔者认为,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设置来不断的提升学生对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为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才能够保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4.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调控规律角度来说。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根据市场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实际情况而展开的,这就要求专业实际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力资源的具体需求相适应,并以此为基础,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笔者通过多年的亲身教学实践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应该对社会随机多变的要求与高校人才培养长周期性的矛盾加以考虑,社会需求的变化是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2],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科技成功和创新型技术的大量涌现,对原有的技能和技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传统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需求。可以说,今年的热门专业,明年可能遭冷遇,目前遭冷眼的专业人才,明天可能会变得抢手。这样,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深入的把握市场对人力资源需求变化的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二、专业改革项目必须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相适应

(一) 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

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对在市场中需求较强的专业进行大力投入,同时按照上文中的要求,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变化的规律性进行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势专业培养,对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人才需求的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把握。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的变化,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所起到的影响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在进行专业划分的时候,如何通过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能,就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3]。

(二)认真分析市场需求,提升专业在市场中的适应性

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专业的对口程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专业涵盖的面比较广,那么该专业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势必下降,而如果过分的追求专业的专一性,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专业的适应性将会大幅度下降,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情况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弱化。笔者认为,如果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升该专业的市场适应性,那么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就业竞争力来说将会是非常有利的。让人才市场需求较大的专业招生。这样既可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又可避免过多地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4]。通过对市场需求的最大限度的调研,对于提升学校的整体就业率从而带动招生率具有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学校管理者应对这一问题给予更生层次的关注。

(三) 保证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适应市场的实际需求

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的进步导致社会分工的不断细致,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行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对人才的需求总量上升到同时,对人才的专业性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每年都有大量的新行业诞生,每年也有大量的老行业衰落,这种变化,要求高校不能简单的进行专业的调整,而是应该重点对社会需求进行预测性的分析和研究,通过自身对职业发展前景的预测来实现对整体专业的改革和完善。同时,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该对所在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给予充足的信心,为学生整体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给予相应的关注和努力。

三、加强管理体制建设,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水平

(一)强化行业的主导作用,创新专业设置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如何,就看其对企业、行业所需人才规格、能力的适应性,这就要求专业设置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专业能力标准由行业、企业协会来制定。

应该看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地方教育的行政部门会那句当地经济发展和我国整体经济运行情况给予高等职业教育宏观上的监督和指导,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根据具体的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方面的选择,重点根据自身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来制定新的专业,送交上级部门审批之后实施。

(二)以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切入点,突出专业设置的职业性和针对性

必须按照我国相关规定对专业的选择进行有效的管理,尤其是对相关教育人员的把握,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角度,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通过委员会的调查和研究,进行专业方面的设置。不得不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环境的改善和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已经对市场人才需求的相关信息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高等职业院校工作的展开,应该根据相关需求,由在本专业和行业较有影响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以及学院的专业教师、负责人组成。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区域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实际需要以及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来设置专业,特别要注重设置一些符合本地区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性专业相关人才的培养。

(三)专业设置的操作程序

笔者认为,应该重点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对所需要的人才品种进行合理的选择,从岗位的实际需求情况的不同来设计具体的岗位内容,同时,应该对市场调研的结果进行分类会中,对其中包括行业规模、专业技术状况、人才需求、毕业生就业范围与工作范围等信息进行有机的分析之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化的专业设置实践。再次分析岗位或岗位群能力结构、能力要素,确定该岗位或岗位群必须具备的所有上岗证书;然后根据职业能力的分析,提出调查报告和专业设置的建设意见,包括对原有专业或专业方向的调整意见,以及建议新开设的专业名称、专业方向和办学规模;最后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上述调查报告和专业设置的建设意见。在实践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学习内容进行改革和引导,使之能够符合当地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所作出的具体要求。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对地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不断提升,应该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当地政府如何合理的利用当地的高等职业院校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吕鑫祥.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研究[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1997(2).

[2]李永久.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与管理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3(5).

[3]陈晓云、赵世奎.社会需求—高等教育质量的外在要求[J].现代管理科学,2003(5).

篇11

首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变能力,不能怨天尤人,应面对现实,积极主动地到职介中心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

其次,要对自己的职业能力、素质与特长有正确的估价。要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情况,寻找适合发挥自己的专长、专业对口的岗位。

再次,学习专业技术时,要分析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特别是需求变化趋势,再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学有关专业技术。

篇12

1、开工厂条件很多,首先要做市场分析,这需要专家为咨询,看市场需求情况,这个很关键。

2、其次,要到你们当地发改委咨询你选准的项目是不是国家鼓励项目,国限制或者禁止项目是不能做的,如果是可以做,那项目需不需核准,如果不需要核准,那就是备案,手续很简单。

3、确定项目后,你就要取得土地手续、规划许可,还要取得建设许可,还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等,搞好这些手续后可以开工建设厂房;

4、投产之前还要办理工商注册、税各登记、银行账户申请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3

一、生猪市场价格调查情况

自20*年1--4月,生猪价格在4.6元/斤左右变化不大,但受前几年生猪价格持续低迷、饲养成本不断上升及部分地区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人们补栏的积极性不高,致使生猪饲养量下降,出栏量减少,使生猪相对供应不足。5月以后生猪价格开始稳步上升,到5月底价格上涨到6.3元/斤左右,并一直处在高位运行。随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对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产生了重要作用,也大大加强了人们的补栏积极性,但生猪饲养量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和得到较大的增长。今年年初,生猪价格延续了去年价格大涨的走势,1-2月部分县区(蠡县、雄县)生猪价格为9元/斤左右,到3月达到8.7元/斤。4月中旬至5月中旬价格逐渐下降,稳定在8元/斤左右。

尽管今年以来我市及部分县区生猪价格逐月下降,但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还是很大。去年同期价格为每500克生猪5.00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高达44%。

二、仔猪市场价格调查情况

与生猪价格波动相比,仔猪价格则相对较平稳,20*年以来,由于受近几年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影响,加上饲养成本不断上升,以及一些地区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仔猪供应量相对较少,加之人们补栏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县区(定兴、安新)20斤以下的仔猪价格在18元/斤左右变化幅度不大。比去年同期10元/斤上涨了44%。

三、分析价格波动原因

一是生猪生产和价格周期性波动规律的作用。生猪价格变动的周期一般为2-2.5年,按照生猪生产和价格波动规律,去年生猪价格应处于价格高峰区,生猪价格应有一定的合理上涨。二是成本因素的影响。受粮食市场价格的影响,去年以来,以玉米为主的饮料价格强劲上涨,同时受06年猪价偏低和疫情的影响,仔猪供不应求价格高涨,生猪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三是蓝耳疫情对供求矛盾的推动和加剧。去年上半年突发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造成大量生猪病死,母猪流产,导致母猪饲养量和仔猪存栏量大幅下降,生猪出栏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加速和加剧了生猪价格上涨。

四、后期价格走势分析

20*年以来随着生猪价格的持续上涨,政府一些相关优惠政策的出台,使养殖户经济效益逐步增加,补栏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仔猪价位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应有逐步下降。进入二季度,新鲜蔬菜、瓜果上市,居民饮食结构向清淡转变,猪肉需求量到了淡季,市场需求量的减少,猪肉价格将会稳中有降。

篇14

1、项目的技术路线、工艺的合理性和成熟性,关键技术的先进性和效果论述。

2、产品技术性能水平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比较。

3、项目承担单位在实施本项目中的优势。

二、

简述项目提出的背景、技术开发状况、现有产业规模;项目产品的主要用途、性能;投资必要性和预期经济效益;本企业实施该项目的优势。

三、项目成熟程度

1、成果的技术鉴定文件或产品性能检测报告、产品鉴定证书。

2、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以及在价格、性能等方面被用户认可的情况等。

3、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情况。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和后续开发能力。

四、市场需求情况和风险分析

1、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和产品的发展前景、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占有率。

2、国际市场状况及该产品未来增长趋势、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产品替代进口或出口的可能性。

3、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项目投资估算

2、资金筹措方案

3、投资使用计划

六、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1、未来五年生产成本、销售收入估算。

2、财务分析:以动态分析为主,提供财务内部收益率、贷款偿还期、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和利税率、财务净现值等指标。

3、不确定性分析:主要进行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对项目的抗风险能力作出判断。

4、财务分析结论

5、社会效益分析

七、综合实力和产业基础

1、企业员工构成(包括分工构成和学历构成)

2、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或项目负责人的教育背景、科技意识、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3、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力量、资金投入,以及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等情况。

4、企业从事该产品生产的条件、产业基础(包括项目实施所需的基础设施及原材料的来源、供应渠道等)。

八、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九、其它

1、环境保护措施

2、劳动保护和安全

3、必要的证明材料

(1)特殊行业许可证(如食品、农药、医药、化肥产品生产许可证及批文);通信产品入网许可证;公共安全产品生产许可证;压力容器生产许可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