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信息化工作管理范文

信息化工作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27 16:04: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信息化工作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信息化工作管理

篇1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工作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B/S结构;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D631.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1-0000-0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Zhu Xiaozhong1,Cong Yan2

(1.Auto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Lanzhou Petrochemical Company,Lanzhou730060,China;munications Network Center of Lanzhou Petrochemical Company,Lanzhou730060,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tegr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 work itself is also an urgent need to use the information by mean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China Petroleum Group company to build a unifi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platform (referred to as "information work management platform" or "platform").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platform Corporation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Group,the company's overall planning project internal support teams and enterprises,the information sector. Build a unifi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ideas and means of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work, institutionalized and standardized,systematic,modern,has become indispensable to enhance the Group'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level of a less an important measure.

Key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IT;B/S structure;Internet

随着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十一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持续推进,信息系统建设与推广、信息队伍组织与管理都由分散向集中转变。为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按照 “统一、成熟、实用、兼容、高效”的十字方针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六统一原则,集团公司搭建了的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将实现企业及其下属单位的信息部门、信息化建设内部支持队伍的全方位管理,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本文结合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从平台系统概述、总体方案设计与系统架构、系统功能介绍、应用效果总结四个方面,详细论述集团公司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的成功实践与经验。

一、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概述

(二)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系统目标

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的设计、开发和应用要实现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管理方面,通过平台使各级信息化部门的管理人员及时掌握信息化工作涉及到的人、财、物相关的准确信息,提高工作效率,支持信息化建设、投资、风险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决策。在业务方面,建立便捷的数据、信息填报机制,将信息化工作的相关指标数据填报流程标准化;实现审核审批工作的规范化、流程化和网络化,确保信息化工作台帐的完整性、准确性。在技术方面,向企业各级信息化部门提供流程定制手段,提供标准接口,与相关系统自动进行数据交换,保持数据源唯一,实现共享;实施系统用户统一管理,权限分级控制,确保信息安全。

(二)平台支持的业务范围

系统支持的业务范围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覆盖的主要业务流程

系统功能涵盖了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完整流程,实现了五个方面的业务管理。

信息化组织机构与人员管理:各所属单位的信息化部门组织机构及人员状况,内部信息化支持单位、第三方人员基本信息及流动情况。

信息化投资计划管理:信息化建设投资规划、项目立项、投资计划下达情况。

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立项资料、项目进展、文档资料、周报简报等;项目相关的招标信息、合同、内部任务书信息,以及相应的执行情况;项目人员考勤、任务进度、付款申请以及支付记录等。

信息化资产管理:硬件、软件、数据资产等信息。

信息化工作综合事务管理:人员动向、工作审批单、部务会议、日程安排、工作督办、信息化工作考核等。

(三)平台建设的原则

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建设遵循国家、行业的相关标准,符合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统一、成熟、实用、兼容、高效”的十字方针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六统一原则。在管理、技术及实现等方面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公司现有系统成熟经验,设计上充分利用现有工作流程和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不做重复或分散投资,与现有或将来的信息系统有机集成,方便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实现业务动态管理。

二、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总体方案

(一)平台数据架构

系统数据分为3种类型:

1.核心数据:核心业务数据,包括计划、商务、立项、合同、资产等信息。

2.基础数据:人员、组织机构数据。

3.辅助数据:工作流程、模板等数据。

数据存储分为2个部分:

1.工作数据库:提供各种数据的存储。

2.分析数据库:提供各种业务的分析、统计、查询功能,对数据进行动态分析跟踪。

(二)平台应用架构

信息化工作管理信息平台将实现以下应用目标:

1.掌握各项目内外部实施队伍状况、各所属单位信息技术人员状况,做好人力资源考核、动态管理和优化配置。

2.有效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形成的软、硬件等信息化资产,实现资产实物与项目、投资、场地清晰对应,加强软硬件产品的使用和维护管理。

3.对各信息化项目进行动态监控、管理,及时掌握项目计划下达、实施进展、合同执行等情况。

4.统计分析各所属单位自建信息系统数量、功能及运行状态。

从业务角度看,系统提供以下四类服务:

1.信息收集:包括人员、机构、资产、合同、投资、费用等各类信息的采集、存储。2.动态分析:提供统计、查询功能,进行数据钻取、分析。3.综合事务:提供各类日常事务处理功能,包括工作审批、工作督办、人员考勤、文档传递等功能。4.基础服务:提供系统的基础服务,包括报表展现、流程服务、界面配置、功能权限、邮件短信功能。

三、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

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包括7个主要功能模块,分别为综合办公、投资规划、项目管理、商务管理、资产管理、人员管理、信息化工作考核。

(一)综合办公

综合办公包括制度管理,工作审批(含公章申请、来文处理和通用工作三类审批),工作日志,工作周报,人员动向(含网上签到、人员动向、工作日历、短信提醒),日程安排,工作督办等业务功能。

(二)计划管理

规划计划管理主要包括信息化规划、项目立项、投资批复、年度计划上报与审批、投资下达申请与审批等业务功能。各单位可通过投资规划、年度计划功能管理本单位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信息化配套资金投入以及网络和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费用投入等情况。

(三)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对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监控及管理。包括:项目立项信息、项目任务进展、项目周报简报、项目培训情况、项目一览。

1.项目立项信息。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状态、项目经理、项目批复文号、项目批复金额、主要建设内容等相关信息。2.项目任务进展。实现项目进度管理,编制合理的进度计划,并据以跟踪项目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3.项目周报简报。用于各个项目按月、周或者不定期记录工作总结,项目简报及后续工作安排。实现与门户网站的接口,将项目周报到各项目的门户上。4.项目培训情况。对各个项目组织的培训班进行管理,包括培训课程、内容、对象等的管理与统计查询。5.项目一览。展示各个项目的人员、任务进展、合同、投资、资产信息,方便项目管理人员直观地了解项目进度、人员、成本、资源等情况。

四、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应用效果总结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通过应用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实现了中国石油信息管理部门及其下属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和信息化建设内部支持队伍信息化工作涉及到的相关人、财、物信息集中收集。集团公司各企事业单位通过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共录入信息队伍人员10460人,自建信息系统1308个,机房915个,硬件设备(服务器、网络、存储、场地设备、安全设备等)37209台,个人计算机413634台。满足了综合办公、计划管理、项目管理、商务管理、人员管理、资产管理、信息化工作考核等工作需要。通过信息化工作的“信息化”,企业的各级信息和管理部门可以准确、及时掌握信息化工作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标准化项目管理流程,规范化工作审核与填报机制,能有效防范项目实施风险,降低项目投资,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校安全管理;信息化;大数据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都将新时期校园安全管理的着力点放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之上,各类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如“雨后春笋”般建设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的安全管理服务工作。在感受到信息化给校园安全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目前国内高校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大多数信息系统只是简单的完成了案事件的记录工作。随着新时期高校安全管理工作范畴的不断延伸,高校稳定形势的不断复杂,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新课题。当前,“大数据”概念的出现,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拟从构建安全管理大数据平台的角度为校园安全管理信息化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构建校园安全管理大数据平台的重要意义

数据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职能领域,对数据的挖掘和运用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及管理因素。各高校多年来的信息化建设、数字校园建设,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这些数据目前大多分散于不同的职能部门,彼此不能独立,出现了所谓“信息孤岛”现象,未能实现数据的互联共享。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的数据和信息,比如学生工作部门掌握的学生基本信息、统战部门掌握的信息、后勤部门掌握的校园基础建设信息等。在以往的安全管理工作模式中,通常是在安全案事件发生后再去校内各职能部门调查有关的人员或事件信息,具有相当的滞后性。而今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已经从以往单一的事件发生后的处置转变为 “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模式,这对高校做好研判和预警的工作提出很高要求。笔者认为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应该在学校层面上形成“一盘棋”,全面搜集和统筹管理好涉及管理服务、治安防控及安全稳定等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才能准确、全面的把握校园的安全形势,从而做好各类事件的调查、处置以及应对决策工作。由此可见,多部门整合联动,打破数据壁垒,建立全校层面上一体化的安全管理大数据平台至关重要。

二、校园安全管理大数据平台的建设途径

一是以自然人为线索构建大数据平台,有效融合安全管理的多个维度。安全安全管理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不能简单的从治安防控或者维护稳定的单一维度出发,而是要统筹考虑两方面工作各自的内容和特点,特别是要重视两方面的交叉与融合,这就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在以往建立的单一维度信息库中通常采用划分事件类型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将不同类型的事件割裂开,难以有效的将不同类型的事件联系起来。而如果从“人”的角度建立数据平台就会不同,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事件都离不开人为的因素,同一个“人”也可能涉及到多个类型的事件中。以高校中的自然人作为核心要素,事、地、物、组织等要素作为其属性建立起的安全稳定信息平台可以更好的融合治安防控、维护稳定等各方面的信息。

二是要建立起大数据平台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确保数据的真实可信。基础信息的质量决定了分析结果的价值。决定信息质量好坏的主要因素在于其准确性、一致性和时效性。例如,及时更新到期的消防器材,定期检查危险源的安全状况等信息,使得信息平台中的数据能够真实的反映现实状况。因此必须建立起安全稳定数据平台的管理维护长效机制才能保证其生命力。这方面要加强信息工作队伍的素质建设。信息工作人员责任重大,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丰富的信息工作经验,要能够运用系统思维方式探究安全稳定工作的信息点,要善于从小事中获取重要信息,要及时准确地做好信息收集整理、报告和传递工作。高校应当加大对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供交流的平台,设置专项经费鼓励研究。

篇3

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的意义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程度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质量、水平。

一是形势的宏观需要。随着互联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事实上已经不是社会组织管理服务走不走信息化之路,而是怎么走、如何走的选择。在信息化全面渗透的宏观形势下,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二是管理的微观需要。无论对于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还是社会组织个体自身,从管理这一微观角度讲均离不开信息化。前者需要信息化手段提高行政效率、提升管理质量,后者需要信息化方式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以增强组织体系的运行能力与水平。

三是服务的现实需要。登记管理机关在管理的同时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社会组织个体有海量行业业务信息需求,这是社会组织服务最现实也是最紧迫的工作内容,离开网络信息技术载体,不广泛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业务信息的深加工推送,精准、个性化服务就无法有效实现。

四是创新的发展需要。创新是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无论作为工作手段还是工作内容,信息化都为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提供了求新动能和创新可能。从实践看,要顺应法律与制度建设新变革、顺应社会发展与治理新趋势,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是保障。

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是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任务。但信息化作为先进技术支撑及现代手段服务,也并非万能,不可能一劳永逸。若偏离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的本质需求,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不仅不会提高效率,而且会加大社会治理成本以至积重难返。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要业务主导。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一定要以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业务为核心,紧紧围绕业务发展开展信息化应用基础设施设计、应用系统设计、传输网络设计及安全保障设计,紧密结合业务需求进行诸如社会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社会组织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等系统建设。

二要统筹规划。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尚处于顶层设计、分步实施阶段,因此无论从登记管理机关还是社会组织个体角度讲,必须对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系统开发部署等各环节进行不同层次、因地制宜的统筹和规划,切实避免分散建设、重复建设,确保设计、建设、应用科学高效。

三要注重应用。与所有信息化项目建设一样,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是一项技术、资金密集型工程,涉及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尤其在应用系统开发方面,必须坚持应用促发展统一设计、集中开发、多层应用的基本原则,避免多头开发、自行应用,确保事半功倍。

四要确保安全。无论从设计层面还是应用层面,安全都是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的要件,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充分实现应用目标前提下,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明确统一安全标准,建立完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应用系统安全。

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的重点环节和主要内容

从业务发展中长期整体需要研究,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要突出的环节及强化的内容很多,但从业务推进阶段性多向需求角度分析,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实际上着重需要做好以下五个平台建设。

一是信息平台建设。信息平台是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的展示性工程,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门户网站。即通过门户网站的要闻信息、政策法规、业务办理、理论研究、通知公告、信息公开、统计调查、服务公示、失信惩戒、社会评价、投诉举报等栏目板块建设,建立形成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披露机制。一方面动态即时登记管理机关的指导信息、行业信息;另一方面全面整合各社会组织的信息资源,搭建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社会监督,引导社会组织规范发展。

二是互动交流平台建设。以互动交流为核心,借助门户网站互动栏目板块、网络社区论坛、微博、微信、QQ 群集合形成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互动交流平台,是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建设内容。通过设计、搭建、管理、维护论坛,整合社会组织官方微信和微博账号,一键登录微博、QQ账号并与手机客户端实时同步,多形式全面实现社会组织管理系统从业人员及社会公众线上线下互动交流、一对一或一对多信息精准快速推送及多对多广泛传播,为互通有无、学习培训提供载体支撑。

篇4

关键词:单位图书室;管理现状;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18-01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单位图书室拥有的传统书籍发挥出来的作用逐渐弱化,电子图书、网络资源等不断添加进来。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单位图书室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因此,本文对单位图书室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同时结合新时代背景下的信息化管理提出相应的策略。

1.单位图书室的现状

单位图书资料室与公共图书馆相比主要特点是馆藏量较小,馆藏资源种类较单一,管理人员较少,经费比较缺乏,主要的服务对象为本系统、本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高速宽带信息传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趋成熟,光盘电子出版物和网络电子出版物的大量涌现,单位的图书资料室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年代,既创造社会效益,同时又能创造经济效益,是目前单位图书资料室面临的问题,同时在为读者服务上也面临着由传统服务方式逐步向开放式信息化服务方式转变的挑战。

2.单位图书室在新时代的要求

2.1图书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单位图书室工作人员较少,同时来到图书室查询资料,阅览图书的人员相当固定,数量也不是很多。不少单位图书室的工作人员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没有正确理解单位图书室的工作职责。因此,在新形势背景下,对单位图书室管理人员首先要加强道德修养,让管理人员明白: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图书室从事图书资料室各项工作的基础。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使馆员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树立爱岗敬业精神,把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以优质的服务赢得社会的重视。同时,为了让单位图书室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胜任当前的工作,就要对图书室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进行不断的完善。

2.2图书室具备扩展信息的基本要求。单位图书室工作人员要对单位的各类工作不断熟悉,拓展业务范围,将单位图书资料室与政务公开有机结合起来。实行政务公开,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方便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办事,有利于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依法管理,有利于强化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效遏制消极腐败现象,有利于进一步落实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真正发挥单位图书室工作的辅助作用。

3.单位图书室应该强化信息化工作策略

由于单位图书室工作对象相对性,导致这项管理工作的有着很强的独特性,也就是图书室的服务对象是单位。因此,就要针对单位实际情况建立信息一体化管理。在现代信息化发展背景下,档案、图书资料综合一体化是必须进行的,可以更好地发挥图书室的特点与作用。

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发展转变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来说,信息化技术将图书馆传统的、封闭的管理工作转变为开放的、网络化的管理工作,这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管理的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知识、文献等信息的有效调取和存储,使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大降低,也避免了传统图书馆长期存在的盲目购书和繁琐的找资料的缺点,对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图书馆中的书籍和报纸刊物等呈现多样化,在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有较多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是文献资源中的活跃要素,但是,很多外文期刊资料的购买价格相当昂贵,成本很高,这逐年消减了图书馆的购买数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对这类文献的需要,但是,图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计算机互联网进行文献的选择、检索和查阅工作,大大提高了人们获取文献的效率,也提升了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但是,为了使得图书馆满足社会各层次的临床需要,我们在使用经费购买图书的时候不能盲目的并且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去购买图书,而是要经过调查并且有计划性的去购进图书,所有图书馆的信息的方面的管理和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社会中因为每个单位的工作人员所学的专业和要了解的知识都不同,所以要求购进的图书要多样化,同时也要实用和丰富。因此,我们要对各个单位人员进行详细的调研,这样就能够了解到他们对图书要求的最新的动态和他们对要丰富的信息方面的需求,从而在尽可能的节约和合理使用购书经费的前提下,分批和分阶段的建设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单位图书室的工作性质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作为单位图书室管理人员,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借助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扩宽具体的业务范围,从而更好地发挥单位图书室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一、制定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战略

分析现今我公司及大多数企业质量信息化管理发展状况,可以发现以下一些特点:

1.没有一个全面的企业质量信息化管理战略

缺乏对新技术的敏感,有些IT投资项目尚未结束,所用技术已经过时,信息化建设呈自发的点状态势,重部门而轻完整;重局部而轻全局;重地区而轻全球;重内部而轻外部;重数据而轻信息;重交易而轻智能 ,企业信息系统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数据分散,形同碎片,难以及时形成领导层关心的关于质量的全面而高浓缩的商业智能,很多企业由此感到迷茫、困惑和失望。究其根源,企业信息化建设盲目性大,计划性淡薄,在企业中地位不高。我国企业应抓住新一轮企业全面信息化的机遇,制定自身信息化发展战略。

2.所谓全面信息化,体现在以下几点:

2.1企业的所有信息可能并应该集中于一个单一的数据库之中,也即企业数据中心。

2.2企业的所有经营流程全面在线完成,没有手工作业进程。

2.3所有业务数据经由系统处理,快速形成管理层所需商业智能。以KPI(关键绩效指标)、图表以及可追溯的报表形式呈现。

每一项重大技术变革又必然引发企业管理模式变化。上述新技术不仅改变了今天企业管理方法,甚至很多企业的经营模式都因此而转变。不仅增加了企业经营的复杂程度,也改变了企业之间原有的竞合关系,促进了企业专业化程度的加深和全球合作。众多技术被利用成为企业与客户联系的新渠道,在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变化中,帮助企业更从容地面对来自客户端的压力。新技术也被用来搭建电子交易市场以及构筑企业地价值链等。

技术与管理这一对精灵就是这样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相互促进、不断演化。为此,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就是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搭建一个最具发展前景的企业现代化管理舞台。这其中有几项重点:

二、Internet计算技术应成为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标准

1.Internet计算技术的特点是综合其它技术的优势

使用三层的体系结构,前端使用标准的浏览器,应用逻辑集中在中间层的应用服务器,后端则是提供数据服务的数据库服务器。浏览器和中间层应用服务器之间数据通讯量较少,适用于广域网,应用服务器与后端数据库服务器之间通讯量教大,通常它们都放置在有高的带宽的局域网内。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采用集群技术,不需要昂贵的硬件,并且具有很好的扩展性。

由于所有的应用集中在应用服务器,因此部署新的应用或者升级软件直接在应用服务器完成,不需要逐个对客户端进行。数据备份和数据更新也是类似,集中地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完成即可。

与此相对应,大型主机技术的特点是应用和数据都存放于大型主机,客户端采用字符终端。其缺点是界面不丰富灵活,难以表达图形、声音等多媒体数据,并且大型主机硬件价格昂贵,扩展性差。

客户/服务器技术的特点是将应用和数据分离,客户端运行应用,服务器端存放数据。其缺点是网络通讯量较大,不适用于广域网,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其应用程序分布在每个客户端,安装、升级、维护复杂,成本高,难以适应Internet应用的要求。

2.采用集群数据库技术

采用集群数据库技术,最大程度节约硬件投资并保证企业信息存在于一个单一的数据库中。硬件与数据库的数据容量瓶颈曾经困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旧式的解决方法是不断添加成堆成堆的服务器,并让应用分散运行在多个服务器上的多个数据库上。现在的办法有所不同,比如具有“集群技术”的数据库,它能够让单一数据库同时在多台服务器上运行,而不需要对应用代码或体系结构做出任何修改,此特性极大地改善了系统可靠性:如果数据容量增大,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小型服务器进行扩充;而在任何一个服务器出现故障时不会对系统造成损害,因为其他服务器可以十分轻松地分担起一部分新增加的负载。此特性还能够使得由多台较便宜的计算机组成的IT数据中心取代昂贵的大型机成为可能,这随着 CPU 需求的增加能够节省近90% 的硬件。

3.高级集成技术的采用

理想世界中,每人均采用统一的标准,并使用统一的应用软件和辅助开发工具建立企业,以使不同的系统能像一个系统一样进行通讯。但在当今电子商务的世界中情形并不是如此。一个全球化的企业可以使其朝着一个共同环境努力,但在商务环境中采用的任何不具备灵活性的技术都可能是致命的。互联网计算结构下,集成的任务多由应用服务器来承担。

4.为新的技术留下集成的空间

除了互联网技术,还有很多技术正逐步成熟。其中引人瞩目的有呼叫中心技术、电子邮件中心技术、无线与语音等。这些新技术很快就被利用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及新的企业与客户、企业与企业、个人之间的沟通渠道。

三、商业智能与企业策略管理

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获取商业智能,辅助企业决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的动因之一。在信息缺乏的年代,管理层更多依靠个人经验和智能进行管理,制定决策。我们并非反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决策。相反,准确的商业智能将会帮助他们防止被时下风尚、一时的狂热、或者错误的印象而左右,真正实现“按事实管理”。所以“商业智能与企业策略管理”在企业质量信息化工作的一开始就应该成为一个明确的目标。

在这个目标下,有几个要点:

1.采用集成分析性商务智能功能的应用套件,而且企业需要的是全方位的智能而不是局部信息。

2.建立开放的数据仓库。开放的数据仓库技术可以从应用系统中自然地获取数据,另一方面也不拒绝从另外的数据源获取补充信息。

3.个性化展现智能,直接满足每一位管理者的信息需求。网络最迷人的特点,就是它的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但相对的,它最令人挫折之处,也就在于大海捞针、事倍功半。这个时候,如果有个工具能将浩瀚的网络资源,以最具条理效益的方法来分门别类,而且还能根据个人的不同需求与偏好,主动为使用者搜集各类资讯或提供各种功能,上述难题必定可以迎刃而解。

实现质量标准化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对于这项事业,我们要用一颗平常心去进行。这颗平常心更体现为耐心和恒心。不为一时挫折所动,不为一个小的阶段成果而满足,在战略规划指导下不断前行,推动信息化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2005年质量工程师考试质量专业综合知识》中国人事出版社.

篇6

教育管理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即建设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教师和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服务系统。

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三大基础数据库,在全国实行学生和教师“一人一号”、学校“一校一码”,为每一名学生、教师和每一所学校及其资产建立全国唯一电子档案。

今年年底前,完成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等数据入库。

年内全部建成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对学生学籍、转学、升学等业务进行信息化管理,通过全国联网实现对全国中小学学生动态监管。

7月31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在京召开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系统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加快推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确保今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讲话。

袁贵仁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和先导工程,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支撑和保障。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好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学生、教师和学校办学条件的动态数据,对于提高教育服务水平、支撑教育科学决策、加强教育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袁贵仁强调,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一是着力建好基础设施。要以国家、省两级数据中心建设为重点,逐步构建全国联网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二是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三大基础数据库,动态更新基础数据,建立数据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切实保障数据准确、完整、安全。三是推动平台在国家、省、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五级的应用,做好教育经费预算安排,学生资助计划、营养餐计划等重点工作动态监管,政务校务公开,教育政策、热点问题科学分析和风险预测等工作。四是理顺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全面落实保障措施。

篇7

中图分类号: 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对于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质量保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分析和研究如何提升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通过对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及意义、国内的发展现状的讨论,分析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

0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腾飞,工程造价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业务规模和需求量不断的扩大,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会面对着庞大的数据处理量,如何提升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质量也成为了工程造价管理行业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技术是一种将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同传统的造价管理方法结合起来的新思路,创造全新的造价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以改善目前的造价管理质量,提升工作效率。随着2011年5月住建部颁布的《2011~ 2015 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正式的将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列为工程信息化领域的重点任务,在日常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对未来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1 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筑的内涵和意义

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充分运用与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发挥信息资源在共享和开发上的优势,不断改善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以期为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任务及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实现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也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核心内容包括工程造价决策和控制的信息化、工程造价企业情况的信息化、工程造价人才队伍的信息化等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迈向信息化的进程成为了必然。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融入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工程造价管理也逐步向着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前进。

国外的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对于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在工程设计实施环节,抑或是验收维护环节都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研究,努力的向着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方面发展。此外,工程造价管理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不仅提高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效率,也让其更为科学合理。其次,管理模式的变坏也推动着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进程。随着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逐步发展,整个工程造价管理行业对于信息化的需求越发强烈。在这种背景下,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成为了必然。工程造价的主要任务是降低工程的造价成本,保障工程质量。而推行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能很好的服务于这个目标。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工程造价工作中采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减少材料资金的投入,从而将建筑工程造价的降低一半以上,因此信息化方法对于工程造价的重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2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起,逐步的重视和开展工程造价管理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不懈的努力,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水平有着显著的提升。首先在工程造价管理软件的开发使用工作中,数量已经有上百种,涵盖了工程量计算、钢筋使用统计、定额套价评估、人机消耗统计等计价功能,并且能够实现月度统计、审核结算等管理功能。这些软件的开发利用增强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了工作质量。其次,通过信息网分享和接收信息,对工程造价预决算和管理进行完善; 通过构建信息化的网络平台,能够实现办公的自动化,强化了工作管理,改善了办公效率。再次,一些省市逐步推广了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建设工程造价信息化数据交换规定,统一信息数据交换形式,为最终实现工程造价数字资料的共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我国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较国外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应该学习和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方法。

3 造价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1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管理理念陈旧,缺乏信息化管理意识

受计划经济时期工作方式的影响,目前的造价管理理念陈旧。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无法面对变化的市场做出及时的调整,将会面临许多困难。此外部分管理企业任务将信息化管理作为结果来看待,没有重视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主要作用,未能将信息化过程同工程造价管理流程结合起来,认识不到信息化建设对于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2)工程造价管理队伍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足

随着工程造价信息化工作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增强,信息系统使用和维护都离不开专业的信息化管理团队。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者的知识和技能大多数是与工程造价管理方面联系较为紧密,而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则十分匮乏,通常的造价管理队伍又缺乏专业化的培训,也就使得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严重制约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化建设。

3.2改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主要对策

(1)实施标准化的管理机制,完善标准信息化体系

首先应该结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相关规定,努力构建出统一的项目分类、工程量核算准则、统一物资、机械规格和命名、代码参数等技术标准,以实现信息化资料的传输和共享。其次,应该推行全国统一的工程造价管理软件接口标准,统一信息化管理的数据格式标准,和信息网络平台的接口标准。力求利用工程管理计算机中的相关文件直接获取工程的规范、造价资料、施工进度安排等造价管理工作中所需要的资料。

(2)通过数字化方法,增强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共享和处理能力

首先应该细致的完成信息分类整理工作。工程造价信息按照结构划分主要有数据型、文字型、混合型这三种形式; 按照性质来划分主要有政策法规、价格指数、定额标准及指数指标等种类。细致完善的分类工作是开展信息资源数字化基础工作。其次,在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分类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数据编码工作是完成数字化工作的核心,也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效力的基础。最后,逐步构建起完善的信息资源库。通过数字化方式,大范围的收集工程造价信息,改善资源的处理更新速度,更好的服务于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工作。

(3)推动工程造价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为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离不开对信息技术有所了解和掌握,又从事过专业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人才。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其人才培养机制,采取丰富的培养形式,加快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只有在这些专业人才队伍的支持下,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目前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

结论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将信息化技术同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结合,有着很好的实用价值。如何正确的应对和解决目前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工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邵瑞.张建高.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发展的问题及趋势探究[J].山西建筑,2009,35( 5) : 35.

篇8

1 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1、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

它是指档案的记录、存贮、整理、加工、查找、交流、传递等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起来,实现工作手段的现代化。它涉及广泛运用电讯设备、电子计算机技术、印刷技术、复制技术、缩微技术、声像技术。比如:广泛使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检索、编目、库房管理、阅览管理、各种统计工作,并把电子计算机与现代化的缩微技术、通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将会有效地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

2、档案工作组织与管理现代化

档案事业的建设和档案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经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管理科学的原理,遵循档案工作的客观规律,研究和处理工作的各种问题,可以做到管理方法科学化、管理机构高效化,管理工作现代化,档案工作标准化,使档案管理与组织工作更趋于完善。档案管理手段包括理论手段和技术手段,即档案管理的各种管理方法、管理理论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技术成果,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具体体现,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之一。

3、档案资源信息化

在信息时代,信息化已成为各行各业现代化的与主导,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是今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档案资源信息化作为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领域的创新实践,是将档案资源和档案各项管理过程,通过信息和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和传输,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序、有效开开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信息化将成为各项档案工作的重要管理平台和技术支撑,是新时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包括:一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即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建立起各类规范化、标准化、可共享的目录数据库和内容数据库;二是档案基础平台建设,包括档案网络建设和管理系统开发应用,建立档案作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撑平台,实现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化。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出路在于信息化,档案资源信息建设作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将不断推动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

2 档案信息化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规范性原则:制定和实施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需要。实现馆(室)藏档案信息化,一方面可以将馆(室)藏的档案通过扫描等技术手段转化成计算机可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接收电子文件进馆,但不管是通过馆(室)藏档案数字化还是接收电子文件,都应该坚持规范性原则,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和法规,避免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重复建设等现象发生。

2、安全性原则: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取有力的安全策略,充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3、效益性原则:由于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必须要遵守效益性原则,讲究信息化工作的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优势,特色馆藏信息和特色服务往往是赢得用户和创造效益与价值的关键所在。在进行数字化建设时,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做到按“需”数字化。

3 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策略与措施建议

1、要加大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力度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工作在信息社会中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档案资源共享的基石。理想的档案资源应该既能反映社会宏观的发展历史,又能反映社会微观生活的点滴,既能反映社会集体的记忆,又能反映社会个体的发展状况。档案资源的整合应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档案工作体制下实现现有国家档案资源的有效配置,以适应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需要。档案资源的整合的基本途径在于整理与组合。整理不仅指档案的基础性整理(系统化与编目),而且包括档案的研究性整理(编纂加工,使内在价值得到提升);组合则是根据整合的目标,采取法律、行政、技术、舆论等方面的措施使国家档案资源在结构上趋于合理、在配置上趋于优化。就档案资源整合的目的而言,档案资源管理主要涉及物理资源整合、数据资源整合、应用系统整合等方面。物理资源的整合是将已有的各类档案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数据资源的整合是将各个独立、分散的数据库,通过信息技术实现逻辑上的整合,形成社会所需的完整的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的整合是指构建基础框架等,将不同时期、不同技术建立的系统,相互整合联结构成一个整体。整合的最终结果在于为社会提供一个资源共享、行业协作、提升原有资源价值的平台。

2、要加大投入、增配软、硬件设施

首先,要舍得必要投入财力,配置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软、硬件。当前,各级档案部门的财力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同时,作为上级档案主管部门,也可以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政策上给下级部门创造条件,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

3、要引进和培养现代化管理人才

篇9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90-0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信息化的概念应运而生,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高等院校作为社会重要的知识集聚、创造和传播中心,也感受着信息化的强烈冲击。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如何更快更好推进学生信息化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思考与探索。

一、推进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的必然性

1.推进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是高校建设国际化的重要措施。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整个世界被联成一体。高等院校作为领先科技和前沿知识的汇聚体,处在这样的环境下必然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进而为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世界范围内全球化和信息化已成为两大发展趋势,高校必须跟随这个趋势来确定教育体制或者管理体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我国的高等教育被赋予国际化以新的内涵,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的国际化、学术水平的国际化和管理水平的国际化。其中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信息化程度高低对推动高校管理水平国际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推进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是高校建设国际化的重要措施。

2.推进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讲实际、谋实招、抓实干、求实效,要以扎实的作风、务实的态度创新出实实在在的具体措施,使工作效率和水平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和提高。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随着招生人数增加、校区范围扩大,旧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已经逐渐不再适应工作需要,信息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引入对提升高校学生工作效率具有很大的决定作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其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同时决定着高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推进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

3.推进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符合高校学生管理科学化高效化的内在要求。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校的规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原先的几千人到现在上万人的规模。高等学校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信息量庞大冗繁、信息传递的局限性和管理流程的滞后性等问题的存在需要引入更加高效的管理方式,因此进一步推进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把信息化手段运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引领高校学生管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高效化。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1.信息平台缺乏统筹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信息化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逐步取代传统的工作方式成为当代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手段。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为建立各自的信息系统重复采集学生信息,也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目前多数高校在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均出现各多部门信息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

2.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疲于事务,对信息化管理认识不到位。高校学生工作包括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学生工作者除了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的日常事务外,往往同时担负着学校或学院大量的行政和后勤服务等事务性工作。而目前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人员配备数量不足的问题,因此冗繁的事务性工作使得学生工作者更加疲于事务,而没有时间好好总结、学习和交流,对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认识得不到提升,导致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另外加之高校中各级学生工作者由于年龄结构和知识层次的不同,对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必要性认识还不到位,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也不够主动和自觉,形成了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人员技术基础薄弱的现象。

三、进一步推进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1.坚持树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注重构建信息交流平台。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到高校就是以生为本,以育人为中心工作,从而实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所谓“以生为本”,就是在高等院校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要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为目标。所以信息化管理要求建立交流平台,保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时时沟通与交流,管理过程中不仅仅将学生当做被动的对象来管理,而是充分考虑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在管理规章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能够考虑学生意志,让学生有参与意识和意志表达的途径,真正做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育人上的统一。

2.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建立高校学生工作大系统。高校管理中的各个信息系统是由各部门、各系统分散开发或独立引进的,缺乏统一的数据接口,信息共享存在一定困难。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高校在实际工作中,以学工部门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为核心,在学校现有的软硬件环境条件下,构建新的适用面更广的系统管理方案,建立全校学生工作大系统,充分利用和优化管理全校信息资源,形成层面信息化建设的整体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学校整体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

3.建立信息化培训机制,提高学生管理团队的信息化水平。要想真正实现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管理团队的信息化水平。而要想提升整个学生管理团体的信息化水平,仅靠学生工作队伍中几个具有专业计算机能力的管理人员是不够的,必须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工作能力,所以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是提高学生管理团队信息化水平的最基本的途径。

4.制定安全防范预警机制,保障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安全。学生信息化管理符合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大量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高效化。但是随着学生管理信息化的推广,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也会随之产生。大量管理资料和学生信息都置于互联网上,一旦泄露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只有提前制定好相应的安全防范预警机制,才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确保学生信息系统数据安全,从而促进学生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不断推进。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必经之路。虽然到目前为止学生信息化管理工作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难题与阻碍,但是在新时期下,广大高校学生工作者通过不断努力,与时俱进,调整学生信息化管理工作经验和战略,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管理团队信息化水平和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尽快将学生管理工作纳入到信息化、高效化、科学化的轨道上来,必定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綦开军.高校管理的信息化与国际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

[2]赵琴.国内外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特点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7).

篇10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18.137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1

1 创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1 创新档案管理是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程序与网页管理相结合,建立起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程序,档案资料实现了自动归档,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快捷,减少人力及物力资源的浪费,也方便档案的查找。

1.2 创新档案管理是信息化时代人们在线工作与学习的要求

在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工作也要结合现代信息系统与网络技术,使人们能及时地获取知识,查询档案资料。创新档案管理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也可以提高档案服务质量。同时,采用数据库对相关文件进行整理和分类,可以使资料的检索和筛选更加方便快捷。创新档案管理有利于满足人们在线工作和学习的要求。

2 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内容

2.1 管理机制的全面性创新

创新管理机制是信息化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首要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与方针,档案管理部门必须提出规范性的档案管理与监管方式,克服传统管理方式的弊端,建立起全面协调的互动机制。

2.2 理论与模式的服务性创新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在全面创新档案管理机制的同时,也要广泛应用现代科技,加强对档案管理理论的研究,不断创新档案管理模式,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2.3 管理技术平台的创新

积极建设档案管理网络,建设现代技术创新管理技术平台,提供一个开放式与交互性并存的档案服务平台,简化工作流程,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3 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软件通用性低

软件通用性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由于经费不足,大部分档案机构的计算机没有统一型号,管理软件间的衔接存在问题;其次,就信息化发展总趋势来说,一些档案管理系统不符合办公自动化及档案一体化的需要,档案资料无法顺利共享,阻碍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发展。

3.2 工作缺乏规范性、标准性

目前的档案信息系统建设层次不一,降低管理工作的开发性、共享性及规范性,不能满足资料共享的需要。此外,由于档案管理还未形成完整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档案管理流程没有按标准制度进行,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3.3 保密性和安全性低

电子化管理虽然方便快捷,但存在易被更改和损害的缺点。一些不法分子甚至会入侵管理系统,删除或窃取原始资料,造成档案资料泄露。

3.4 管理人员素质水平低

信息时代下,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档案资料管理知识,还要顺应时展,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但目前,具备这两种素质的复合人才十分有限,某些档案管理人员无法适应计算机与网络的工作环境,降低档案管理的有效性。

4 创新档案管理的策略

4.1 确保档案资源共享

由于我国档案资料管理标准化不一致,在管理档案时,软件使用比较混乱,各部门的档案资料没有做到互通,导致档案资源无法顺利共享。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规范档案管理的范围及内容,对各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建立起信息资源共享的良好渠道。

4.2 变革管理体制

档案管理系统存在档案使用不便及管理力度不足等问题,这主要是由管理系统建设分散和软硬件选取不一致等原因造成的。因此,相关管理人员要对档案资料进行统一管理,建立规范的软硬件选择标准,确保信息能自动、统一地纳入系统化管理中。

4.3 创新数据库

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只有依靠数据库才能加快由纸质档案到电子档案的过渡,而作为档案信息管理的基础,数据库的发展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因此,应遵循由低级向高级过渡的原则,明确各个环节的目标,同时还要协调好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的合作,使目录库与综合数据库相结合,建立起一个网络分布式、开放式的数据库,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4.4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首先,档案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及高度的责任心与职业素养,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有效地解决,恪尽职守,紧跟时展的步伐。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具备集体主义精神,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坚决维护集体的利益。其次,档案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知识储备,明确职业需求,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培养自身的信息素质。在现代档案管理中,档案管理人员还要综合分析和加工获取的信息,使之满足社会需求。最后,档案管理人员要富有创新思维,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可以使档案管理人员主动参与到管理工作中去,还能培养其创新思维。

5 结 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应该将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相结合,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实现档案资源的多用户共享、异地存取,促进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

篇11

当今社会科学高度发展,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为拆迁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拆迁档案工作应该跟随时代的契机,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城市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服务。

一、拆迁档案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定义

拆迁档案工作信息化管理是指在拆迁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图像、文字、声音等信息用纸张以外的物质为载体加以整理、保存、利用的过程。

二、拆迁档案工作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现今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拆迁工作是城市建设的先锋,是一项关乎社会民生的大事,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切身利义。拆迁档案则记录了城市建设的变迁过程,是珍贵的历史记录,它反映了城市区域的发展变迁,展现了城市发展的过去和未来,而信息化管理更能直观形象的体现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进程。拆迁档案工作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因而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管理不但加强了城市建设过程中拆迁重要资料的管理和利用,为拆迁档案的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管理模式,同时也与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通。与此同时,拆迁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对见证历史,审核拆迁活动,恢复历史面貌,了解人文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拆迁工作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程,每年都有不同地段的几十个拆迁工程,随之而来的是成千上万户家庭以及大大小小不同性质、状况的单位、集体的搬迁、变动。档案管理科室承载着大量的个人、家庭、单位等房地产变迁的凭证,直接为拆迁行为纠纷案件,产权部门核发房屋产权证,契税部门收取契税,建设单位预算成本提供凭据,其复杂性、重要性可见一般。

三、拆迁档案信息化的特点

由于拆迁档案有别于其他档案,在信息化中,档案的实体化就尤显重要。因为实体化拆迁档案是信息化拆迁档案的来源,在当今各种真假信息并存的情况下,它更依赖于前期的审核、查验并确认其具有的真实性、准确性的原始资料。拆迁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一种管理新模式,是对传统拆迁档案管理模式的补充。拆迁档案信息化管理与传统拆迁档案实体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作为拆迁档案管理人员,既不能偏重传统实体拆迁档案管理而忽视拆迁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也不能偏重拆迁档案信息化管理而忽视拆迁档案的实体化管理,更不能忽略纸质材料的原始性。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拆迁档案信息化管理建立符合拆迁工作性质特点的方便快捷的数字化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化建设、开发和利用拆迁档案信息资源的储存及调用功用,从而为提高拆迁档案信息的利用率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四、如何做好拆迁档案工作信息化管理

首先,要做好基础性工作。从拆迁工作一开始调查摸底阶段即利用摄像机和照相机进行实地拍摄,将动迁前的原有街道、路段、房屋、附属物、装饰装璜等如实地记录下来,确保记录真实而准确。做好每一户的家庭结构详细情况、房屋建筑及附属物的测绘、统计工作,并与该户的影像资料保存在同一软件文件中。特别是与所有者签定补偿协议、移交构筑物后,应立即对该户的协议书等重要文件进行扫描,按时间的先后及资料的重要性整理建档。其次是建立方便快捷的数字化信息平台。档案信息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由此建立的档案信息库具备速度快、数据准,存贮量大的特点。拆迁档案管理科室可以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建立符合拆迁行业性质特点的数字化信息平台。本人所在的盐城市房屋拆迁大队根据拆迁实施单位拆迁业务档案的特点,建立了各工程拆迁户档案信息库,拆迁档案管理系统,它涵盖了日常数据信息维护、信息检索,制作报表等功能,配置了扫描仪、刻录机等硬件设施,按年度―工程分类扫描入电脑服务器中,再刻录在光盘上进行存贮。因拆迁档案不同于其他档案,除规定格式化资料外,每户还有个性化资料,无统一样式,这就要求在信息化前务必审验基础资料的准确无误。通过信息化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拆迁档案,扩大了拆迁档案的服务范围,提高了拆迁档案的利用率。以上一系列的做法,使得拆迁档案在利用过程中,每一年份每一个项目的拆迁户姓名、地址、面积、金额、经办人,时间等等,一调即出,随调随用,加快了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还可以便于各类统计报表的处理,掌握相关数据统计,为拆迁或将要拆迁的项目提供决策与依据。

五、注重拆迁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安全性管理

篇12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创新

档案是社会发展的“记录仪”,是社会信息的“储存库”。伴随计算机网络快速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档案管理需要,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信息化时代下的发展趋势。

一、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 缺乏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已经进入了电子化管理,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管理流程没有按照标准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有很大的盲目性。档案管理的规范性不够,电子化管理部门或者人员配置依然是由过去的部门和人员调整过来的。我国最近几年,出台了一些档案管理的法规,法规的约束使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档案管理工作依然存在着制度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没有完善规范的部门立卷制度、没有指定档案人员进行负责等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很难得到解决。

2.档案载体保存和安全方面的问题

由于信息化档案管理是以计算机电子文件的形式进行保存,材料一般是光盘或者磁性存储材料,一些情况下磁盘容易产生物理反应致使卷曲,直接导致磁粉脱落,容易破坏里面的文件。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相比,纸质档案要比电子档案的保存寿命长,电子保存寿命正常情况下为10年左右。由于电子档案有很大的脆弱性,很容易受到损害使数据无法读取。

3.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问题

我国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很难适应不断发展的管理工作,在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中跟不上发展的需求。很多工作人员不但学历比较低,而且对有关方面知识掌握的比较少,思想比较保守。很多工作人员适应不了现代化管理方式,习惯于传统管理模式,短时间内不能接受新的管理模式,这就给管理带来了一些问题。因为档案管理员调动频繁,常常会因操作人员在理解和使用习惯上的差异,使得目录的内容和界面不统一、不连续,非常不便于查找。除此之外,一些单位分管人事档案工作的档案管理人员身兼多职,且一岗多职,造成档案工作兼而不顾。使得管理内容增多的情况下,管理措施没能有利执行,只有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才能顺应时代大潮,使档案管理跃上一个新台阶。

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创新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1. 有利于改善档案管理服务手段

我国传统档案管理主要的管理方法是以手工管理为主,通过人工进行查阅,这种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效率,在信息化时代中,这种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在创新档案管理服务模式中管理网络化和搜索查询是档案管理中大的发展趋势,能够很好地改善档案管理服务手段。

2.有利于增强档案管理单位服务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新事物和新的管理模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人们在享受新事物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就需要人们根据现状不断改进管理方式,这不但给档案管理单位提供了服务能力展示的平台,而且一定程度上也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为档案资料的利用主体越来越多,档案管理服务模式需要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必须丢掉传统式的管理模式,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节奏,利用不断出现的问题创造新的管理模式。

三、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工作

1. 提高管理的标准化

档案管理中的标准化管理,主要指的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标准、网络通讯和数据库方面的标准,有效实现信息间的共享。减少在档案管理中物力和人力等不必要的投入。硬件方面,及时购置档案柜硬件设施,并制定统一的使用方法、管理、调度标准,使档案在实际的管理中,实现制度化,对工作过程中生成的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软件方面,对照标准化网络化档案建设标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相关软件使用标准,实现软件使用的精简、优化,实现信息记录、报表等档案资料的电子化管理。

2. 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的普遍运用,传统档案文件逐渐被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所取代,出现这种现象也是信息化社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档案信息管理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开发档案中所蕴藏的丰富信息,将“死档案”变为活信息,满足社会综合需求。数字档案建设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是将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如果无法实现数字化,那么档案信息网上传递和档案智能化服务就无从谈起。

3. 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档案资源是我国各类信息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随着信息化建设速度变快,安全性问题也随之凸显。由于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相比有很大的脆弱性,根据电子档案管理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护,安全防护也需要按照“分层实施,均匀防护”原则对档案的安全性建立安全防护体系。安全防护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计算机安装最新防火墙和杀毒软件来达到安全防护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对电子档案系统进行防护,安装加固软件预防受到外界的安全威胁。同时,加强风险防控,确保监管安全,建立信息安全级别,根据信息安全、人员职责等因素,划分电子档案的操作权限,并积极引进电子签章、活体指纹识别等新技术,进一步提高身份认证精度,从而保证电子档案文件的安全。

此外,还应将档案信息管理薄弱的单位确定为重点监管对象,及时更新监管档案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加强跟踪检查。

4. 提高人员素质

档案管理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和责任心,创新档案管理建立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的基础之上。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高素质是加快档案工作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国家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首要在人员进入岗位之前进行严格的审查,录用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不断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中具有高层次信息人员的培养,注重对在职人员业务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在知识结构进行不断更新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使其对档案管理中的计算机网络和相关技术尽快掌握,让他们能够跟得上日益发展的业务知识,从而适应新的岗位需求。还要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使得档案馆网络化工作跟进。此外,应注意加强对档案人员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促使档案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档案管理新法规和新动态,对档案工作具体内容的更新能够在第一时间把握。

四、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在信息化时代下,要有突破旧观念的决心,积极运用现代技术,创新档案管理工作,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速度,使得档案资源在信息服务网络化、信息管理标准化、数字化等方面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发展和运行,从而使档案信息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安艳芳.浅谈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机制的创新[J].山西档案,2012(S1):92―94.

[2]董 爽.试论文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J].兰台世界,2013(S1):91.

篇13

一、 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概述

医院档案采用信息化管理之后,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原有的纸质存档的文件、资料信息录入计算机,当然也可以采用扫描仪、人工录入,这项工作是一项比较费力的工作,需档案人员认真仔细地完成。信息化管理系统都有专门的软件来对档案进行管理,使档案的分类、编目和排序更加合理,同时,由于采用了统一的规范管理流程,减少人为调控和干预,档案查找和使用也很方便。实现了档案检索的信息化,由于网络的普及,医院网络和互联网相融合,对存档文件、资料、原始记录、文献等可随时查阅,提高了医院档案工作的管理效率。

医院档案采用信息化管理的前提条件是需要配备开放式电脑查询检索系统,并进行医院局域网络的建设,以向使用者提供便利、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在采用信息化管理档案的过程中,要根据用户对档案的要求,建立系统完整的档案用户信息库,并及时分析了解用户的需求,适时改变档案工作,以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二、 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整体上提升档案的管理水平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已非常普及,网络的发展带给人们更多的保存资料的方法,传统的档案的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在档案的管理方式上也急需创新,改善传统的纸质档案的管理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很多的医院的档案的管理工作还比较落后,这也严重制约了档案资料的查找检索,为此,医院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更新管理意识,结合当前的计算机信息化的形式,实现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不仅可以让档案资料实现网络上的共享,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从根本上提高档案的管理水平。

2.确保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必然要求,在医院的信息化管理中,办公自动化的应用,电子病历的广泛使用,可以有效促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虽然传统的纸质化的档案也能为医务人员提供资料,但是在查找和检索的过程中比较麻烦,而电子档案不仅查阅方便,而且能为广大医务人员提供丰富、详实的信息资源,为医务工作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为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1.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建设中,医院从最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系统到完善的医院信息系统、各功能科的信息系统到办公自动化和局域网管理等,都在运用信息化管理,可是仍有一些医院的领导对此认识不深刻,没有将档案信息化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领导不重视,相应地在资金的投入上也就不到位,可是信息化管理的硬件平台和网络基础设置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另外,计算机、刻录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也要作为配套设施投入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信息化工作的进行。

2.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档案信息化管理要求工作人员要有相适应的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医院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方面知识欠缺,而且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医院的档案管理需要的是那种既懂档案管理知识,又对计算机操作熟悉,还懂一些卫生管理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可是这样的人才面对医院的待遇又难以留住。因此,医院领导要想方设法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可以通过招聘或是培训年轻的人才来参与档案的管理工作,使医疗行业的档案管理水平能与时俱进。

四、改进医院档案管理的措施

1.领导重视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对于医院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必须重视,只有领导重视,才能在软硬件建设、资金投入上亮绿灯,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才能顺利展开。因此,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医院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在医院的档案管理中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档案管理人员要参考《医院卫生档案管理办法》和《档案法》的要求对档案进行规范管理,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做到档案的归档、保管、借阅、移交、保密、销毁等各项工作要有法可依,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一项管理工作必须有制度的约束才能真正地进行下去,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更是将档案的管理工作上升了一个台阶,为了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制度化。

2.重视人才的培养

篇14

关键词:企业档案;资源研究;优化工作环境

1 提高对静态档案资源的研究力度

1.1 解决思维创新

跳出传统思维的局限,用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理念,由传统的“保管员”跳跃到“研究员”的台阶上。这种认识上的创新,需要档案工作者自身的认识飞跃,也需要主管机关、各级领导的认识到位。否则,很容易用旧观念扼杀新理念。当今信息社会,必须以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快捷的信息交流来作为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事业发达的战略举措。随着企业OA(办公自动化)、MIS(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档案管理系统作为整个系统的子模块,其管理现代化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数字化向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和理论提出了挑战,档案的信息服务作用日益突出。作为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档案事业,也应该紧跟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加强和完善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理念。信息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建设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内容有两个不同层次:一是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二是档案全文信息的数字化。(2)档案网站建设档案网站是档案机构在公共信息服务网站上建立的站点,它一般是以主页方式提供相关档案服务和开展档案宣传。(3)数字档案馆建设数字档案馆是利用电子网络远程获取档案文件信息的一种方式,它强调的是在数字化档案馆环境下用户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便利。

1.2 解决机构到位和课题到位问题

只要认识到位,事情便迎刃而解。没有人去研究,当然“研究”不起来。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对档案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已不限于“管好”档案,更多地要求是“用好”档案。档案管理部门必须提高其自身的管理水平、管理手段,必须从手工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档案信息服务,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步伐。“提升档案管理档次,将档案交给计算机系统管理”正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存储等各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保管和开发利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内部网络基础设施不断改进完善,也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将完全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以高度集成的网络信息为基础,实现档案管理的标准化、数字化、规范化,为企业内部及外部提供快捷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是对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当前和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提出的艰巨的系统工程。

目前,随着企业OA(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各级机关单位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日常的收文、办文和发文,公文的处理是机关处理公务和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因此,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紧跟企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档案部门信息化建设要纳入企业现代化建设体系。抓住企业现代化建设给档案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尽快适应企业现代化建设和运行的需要。如何管理和保存企业经营管理中产生的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如何应用电子化的信息为领导决策和机关服务,已成为档案管理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3 解决研究成果的社会认定

研究与成果认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成果的完成、成果的评价、成果的社会效应、成果的阵地、成果的发表与交流等等。从企业档案的特点来讲,档案研究成果是企业全体员工从事生产经营实践活动的劳动结晶和智慧积累,凝聚着一代甚至几代领导者和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与辛劳汗水,无论它承载于何种形式的载体上,它自身特点具备企业无形财产的属性,是企业用金钱难以买到的无价之宝。企业档案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做好企业档案工作,使档案信息资源真正服务于企业,促进企业发展,以档案工作的“有为”树起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有位”。

2 规划、设计档案工作发展战略

2.1 优化档案工作环境

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建立吸纳人才的环境机制。比如,较为优越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发展环境等。面对庞大繁杂的企业档案信息,要想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减轻档案人员重复进行的体力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将企业档案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促进企业档案工作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充分发挥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可以给管理人员、职能部门带来显而易见的效果和收益。

2.1.1 档案管理不再费时费力。档案管理人员手工收集、整编、管理、提供单位利用,工作量大,效率很低,费时费力。实行信息化后,档案管理达到自动化、实时化、网络化。数据只需一次录入可以多次利用,即可在档案管理内部进行数据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数据录入后,可以方便地打印出相关的收发文单据、汇总表,打印出档案的背脊、封面、案卷目录、文件目录、备考表等。档案库中的信息需要统计,并形成报表,由计算机处理,可以极大地提高管理人员的效率。

2.1.2 检索查询方便。传统的检索方式,档案管理人员从一本一本的目录中找出所需的档案来,然后根据记录到库房中查找,费时、费力。档案管理信息化后,可以实现即时查询,管理人员从模糊查询、组合查询、分类查询中选取最佳的查询方式,在档案库中检索出需要的档案信息。极大的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

2.2 创新观念

靠工作的影响力树立档案工作的社会形象,让档案工作从不被人注意的角落跳出来,找准自身在企业发展中的定位,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档案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其发展方向必须与企业发展主流相一致。因此,要求档案工作需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团结一致、真抓实干、争创一流业绩。目前,档案的知识管理与档案的实体管理、信息管理是并存的,但建立以用户满意为中心的档案知识服务体系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作为企业档案工作者,我们必须从传统的服务型模式中跳出来,建立“一切为用户考虑、一切让用户满意”的服务意识,并积极探索以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档案知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