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贸易经济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贸易经济专业就业前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27 10:17: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贸易经济专业就业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贸易经济专业就业前景

篇1

一、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现况分析

1.就业主要集中于经济行业,且分布广泛。

根据近年来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国贸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的就业范围是银行、外贸公司、期货公司或者三资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就业于涉外企业的国内公司和跨国企业的国内分公司的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如此,国贸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渠道较广泛。

2.企业对应招国贸专业毕业学生要求呈现增高趋势。

据调查,直接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外贸企业对于应聘的毕业生的要求开始由仅限专业知识扩展到全面素质的要求,对毕业生的品德、品性要求严格,并开始注重对毕业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考察。有些用人企业,需要高素质的专业和外语的双重复合人才,但这样的毕业人才少之甚少,相对的中低水平的毕业生呈现过剩状态,导致无法顺利就业。

3.岗位竞争呈现白热化状态。

由于世界经济的动荡不安,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某些企业出现停产的情况,因此采取减员、降薪的方式保证企业的运行。金融、证券行业受到极大影响,很多中小企业的经济运转渠道受到影响,某些企业面临破产,大大降低企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导致岗位减少,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呈现白热化状态。

二、影响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

1.学校因素。

从民办高校的角度说,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要定位在,教学与实际从业相结合,把研究与服务作为教学的辅助,重点培养对应从业口径的人才,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另外,学校方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优势,合理地安排就业方面的课件进行就业指导,包括求职技巧、职业心态、政策制度、择业决策等。另外针对毕业生开设职业素质培养和形象塑造课程,协助他们完成职业生涯的规划,帮助他们在毕业后顺利就业。

2.自身因素。

从学生说,在民办高校就读国贸专业已经是一个劣势。要弥补这个背景造成的劣质,民办高校就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加强培养,重点进行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提高自身专业竞争力,培养良好的社会资本素质,做好就业规划,是大学生实现就业动机的关键。

3.政府因素。

作为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来讲,目前世界的经济萎靡不振,市场不景气,出口量大大减少,针对这种情况国家职能采取扩大内需的措施保证经济的增长,导致的后果是各涉外企业对国贸专业人才需求的大量减少。

4.企业因素。

企业方面有三个方面对就业有影响:用人规模、用人制度和学校实习基地的提供。

三、改善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举措

1.学生素质的提高是改善就业的基本条件。

(1)良好的就业心态。国贸专业的毕业生要适时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增加自己社会实践的机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有利于自己尽快适应社会,加快融入社会的速度。学生家长要对孩子的一举一动进行关注,多给孩子指导性意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学校要开设就业辅导课程,及时对学生的就业做出正确指导。

(2)合理的职业规划。国贸专业作为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学生较多,竞争激烈,企业对应聘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学生就要认真思索,对自己做好阶段性的定位和规划,逐步实现预期目标,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全面素质的提升。针对现在企业用人的高要求,国贸毕业生就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丰富自己,要在外语方面达到六级以上水平,英语口语流利运用,外贸单证熟练掌握,外贸软件熟练应用。具备这样的综合素质,就业就已经不在话下。另外,在实际工作能力和内在素质的提升上,要不断为自己充电,时刻提醒自己学习的重要性。

2.经济大环境的好转是改善就业的重要条件。

(1)我国经济近几年发展已经开始呈现回升趋势,金融危机影响逐渐减小,GDP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大环境的好转必将带来就业的好转。

(2)企业要采取走进去的方式,增加毕业学生的就业机会。企业要站在长期发展的高度,进行人才结构的合理计划,可以同学校进行合作,采用订单方式对学校学生进行预订。学校可以根据企业要求进行专项培养,这样不但可解决企业成本节约、人才需求的问题,而且可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获得双赢。

(3)学院要针对贸易专业进行细分,合理地改变课程的设置,进行专业针对性培养。针对企业对英语方面的需求,可以采取全英文教学法,为学生提供语言环境,提高学生专业术语对话交流的能力。还可以利用专门软件系统对国际贸易的交易程序及进出口流程进行模拟,加强学生专业的实际掌握。另外,增加学生证书获得的机会,例如关员、报检员、单证员、国际贸易业务员、商务英语等专业证书,这些对学生的书顺利就业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恩德,严龙茂,杜小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4:104-106.

[2]戴斯玮.后危机时代高校毕业生改善就业的对策思考——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经济视角(下),2013,05:151-153.

篇2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外资企业、跨国公司以及我国各类企业对涉外经济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突出。新的经济形势要求高校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必须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整体优化,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实用型、复合型外贸人才。

1.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外贸工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具备较高的商务外语沟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必须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要通晓我国外贸政策和理论、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进出易程序与合同条款等。除此之外,还要熟悉国际经济金融、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情况;第三,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要时时注意外贸工作的动态、情况、问题,及时捕捉国际贸易信息和良好商机。要敢于创造新思维、探索新路子、开创新局面,从而在商战中出奇制胜。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贪多求全,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许多高校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因此设置了很多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学生学习负担很重,疲于应付,难有时间和精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在理论课与实践课方面,许多高校过分重视理论课而轻视实践课,甚至取消实践课或任意缩短实践教学的课时。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学不能以致用,走向社会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2课程内容交叉、严重重复。

由于课程设置贪多求全,使许多课程的内容有所交叉。学生重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不注意听讲,教师也难组织教学。除此,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老化、更新慢,跟不上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而在课时分配上,受传统旧体系的影响,难于舍弃。

2.3工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过分理论化。

目前,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在“以就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培养宽口径复合人才”的指导思想上,部分高校依旧过分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实用技能的培养。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的主导思想是以通识教育为目的,培养多元化和动态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强调所有课程模块之间、教和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种课程体系下,所有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所有的课程都可以找到与其相关课程的结合点,通过各课程模块相互的结合点展开对各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原则;第二,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坚持以“就业主体”为主,兼顾个体发展的原则,国际贸易专业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接轨,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4.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

在“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一切为了学生,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新体系。新体系要把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1课程的设置类型。

4.1.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应用写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在基础课设置上主要有:政治、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学、外语、大学语文等。

4.1.2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是经济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一是经济学基础课程。是向学生讲授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原理与理论。具体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学、经贸应用写作、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二是经济类公共课程。包括金融学、国际贸易原理、风险管理概论、财政学等。三是经济类基本专业课。让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掌握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国际金融学理论知识。其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学、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国际金融学、计量经济学。四是经济类基本技能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财务、企业、金融、电子商务等外贸业务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的理论知识。课程包括财务管理、国际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学、现代企业制度、电子商务、CI策划与企业文化、证券投资与期货、企业战略管理、消费经济学。

4.1.3专业课。

在专业课设置上,应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可以自由选择。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具体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适应能力。专业课要与国际接轨,要注重实尉陛。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专业课可设置为四大类:专业基础课、专业实务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课。

(1)专业基础课。让学生掌握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及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商法基础知识、商品相关理论知识。课程包括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商法、商品学等。

(2)专业实务课。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相关单据、结算的实务知识。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运输与物流、国际结算、外贸函电。

(3)专业知识课。使学生掌握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知识。课程包括国际经贸地理、海关报关实务、世贸组织规则、外贸谈判口语。

(4)相关专业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物技术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法律法规、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原则及注意事项;具备生物技术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与营销能力;掌握不同的贸易方式的理论及实物知识。课程包括经济合同管理、国际投资与管理国际服务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经济合作等。

4.1.4实验与实践教学。

实验与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掌握和固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决策能力,接受挫折能力,竞争能力,团结共事能力,最后达到具备跨学科溶汇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ERP实战模拟实习、海关报关实务课程实习,公益劳动、军事训练,毕业实习。

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多数高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培养国际贸易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可建立国际贸易网络模拟实验室与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验室,将整个国际贸易流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全部设计在内。实习形式包括商贸实习、行业见习、专业讲座和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中,有相当部分只能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因此应拓展教学空间,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互利互惠机制,共同建设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匹配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实用型人才。

篇3

【关键词】贸易经济;专业发展

0.引言

1998年我国对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对贸易经济专业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专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额阻碍,目前我国开设贸易经济专业的院校不足百所。贸易经济专业发展不景气,严重影响了高校对社会人才的输送。对于高校来说,如何有效的转变思路,让贸易经济发展跟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脚步,是高校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现状

作为我国开设较早的专业之一,贸易经济专业发展历史较长。建国后我国从苏联引进了贸易经济的教学思想并开设了贸易经济专业,经过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发展,很多高校已经将贸易经济专业作为高校的重点专业,并且编写了专用教材。改革开放促极大的促进了专业发展,并且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但是自我国的专业目录调整后,贸易经济专业越来越细化,很多贸易经济专业的知识被单独作为一个专业,对贸易经济专业本身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调查显示,我国开设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仅有中国人大、北京工商等十余所院校。通过分析,可以看到现今高校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现状:首先是教学方式没有太大改变,这些高校在专业不睦调整后仍然保留了贸易经济专业,但是教学方法基本没有革新,并且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没有变化;第二是专业方向更加具体,例如有电子商务、物流学等;第三是贸易经济逐渐转为经济学专业的一部分,贸易经济成为了经济学的一个附属学科,培养方向更偏重于经济学。

2.贸易经济专业发展变革的意义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温饱尚且成为问题,教育也不够普及。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也不再是稀缺资源,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大力扩招。但是我国总体的高等教育仍然缺乏,高校要保证生存,就必须为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让学生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高校的改革势在必行,对于贸易经济专业来说,现状决定必须要进行专业发展变革。对于贸易经济专业来说,发展趋势无非两种“消失”或者“变革”,贸易经济人才在改革开放中的巨大贡献,表现出这个专业仍然有存在的必要,要生存就必须要变革,这就需要高校转变专业发展思路,改革发展观念。

3.贸易经济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下面将从三点来分析我国贸易经济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师资力量不足,造成贸易经济专业教学寸步难行,“学以致用”的思想并没有在教学中普及,贸易经济专业教学仍然将理论知识传输作为重点,虽然高校扩招,为满足学生需求,招聘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师,但是这些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第二是教学模式不合理,“能力”和“数量”是社会对贸易经济人才的两个最大需求,但是高校的贸易经济教学模式几十年来很少改变,造成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之间有较大偏差,对学生的教学定位不够准确,学生无法适应社会和为社会带来贡献;第三是教学方法滞后,这是现今我国贸易经济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虽然已经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在教学中,但是由于教学思想限制,并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而且教学资料长期不更新,造成教师不愿使用网络来辅助教学。

4.贸易经济发展的变革策略

综上,我国高校的贸易经济发展存在很大问题,需要采取多个方面的策略,解决出现的问题,为贸易经济专业发展铺平道路:

4.1转变专业发展方向

随着各个专业从贸易经济中分化出来,贸易经济教学逐渐变得空洞,学生没有专精的能力和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依据高校现状,转变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方向。可以是期货贸易方向,我国的部分高校已经将期货贸易作为贸易经济的发展方向,例如首经贸。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扎实的经济理论知识、英语和计算机以及投资技能、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能够胜任金融业、期货业等方面的工作。而加强学生期货方面的知识以及让学生了解期货的贸易方式、期货市场制度至关重要。除了贸易经济专业课还应该开设期货贸易相关的课程,这样学生就能掌握期货贸易和贸易经济两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在这个方面,首经贸是较为优秀的榜样。可以是农产品流通方向,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我国的农产品流通存在一定缺陷,例如农产品质量不高、费用较高、利益分配不合理等,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如果转向研究农产品流通方面的知识,可以为我国的农产品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意见,高校可以将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定向培养为农产品方面的专业人才,帮助农民改善经济状况,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是经纪人方向,贸易经济研究的内容之一就是“居间贸易组织”,经济的发展催生出各种各样的企业和公司,经纪人也成为一个新兴职业,并且分为技术经济人、房地产经纪人、劳动经济人等很多方面,但是,我国并没有专门培养经纪人的机构和高校,所以经纪人培养并不成熟,一部分经纪人根本不具有经纪人方面的专业知识,质量参差不齐,高校可以将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方向转为经纪人专业,这样,培养的经纪人既有经济方面的知识,又具备经纪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发展前景广阔。

4.2革新课程体系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和教育都逐渐和国际接轨,社会也需要大量的国际贸易人才,对于贸易经济专业来说,可以开设商务谈判、商贸英语等专业,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深入生活和教育。贸易经济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领域,而是和其他领域交叉融合,催生出了很多新型业务形态,这就要求贸易经济专业与时俱进,开设商品学、商业史、零售学、电子商务等方面的课程;结合最新的贸易经济知识,提高贸易经济的教学质量,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开设讲座,组织学生观看,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合理的配置选修课和必修课比重,让课程结构更适合贸易经济的教学,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满足学生对教学的需求。

4.3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贸易经济教学模式僵化,再加上就业前景不明朗,造成学生兴趣低下,缺乏学习主动性,教学质量不高。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学生,为学生创建宽松的学习环境,变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5.结束语

综上,我国的贸易经济专业发展前景不广阔,通过合理的转变专业发展方向、优化课程结构、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措施,提高贸易经济专业的教学水平,为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王雪瑞.贸易经济专业发展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4):210.

篇4

专业特点:宽中有窄,冷热兼备

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被界定为文科类专业,偏重于理论。但是,大多数院校高招录取时文理兼收,尤其随着近年来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大幅度上升,对理科生的招录比例也有所上升,而且理工科出身的学生在经济学专业硕博深造中的优势也日益凸显。

目前,经济学专业大多以宽口径为主,兼顾窄口径方向的发展。宽口径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操作技能,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来选择课程以及就业的方向。在宽口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自身的科研侧重点,一方面开设理论经济学课程如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等,相对抽象,往往偏冷门;同时也适当开设应用经济学课程,像国际贸易、金融、财政、投资等,与实践结合更为紧密。

不同高校其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把握宽和窄的度的差异。报考宽口径经济学专业,入学后先打基础,培养通才。宽口径经济学专业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继续读硕攻博,如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尤其是理论经济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并不很强调处理社会关系之类的能力,希望以后做研究工作的考生可以考虑选择这些学校。至于窄口径经济学专业,培养目的明确,专才更有优势。有些高校直接将某些经济学方向直接从经济学专业中细分出来,将经济学专业和金融、财税等专业都分设于众多学院,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设置有经济学院、财政税务学院、金融学院等。如果报考窄口径的经济学专业,学生在学校学到什么知识、将来进入什么行业的目的性会相对明确,毕业后能迅速地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就业前景:就业率高,质量喜多忧少

经济学是个非常实用的专业,每年的高考分数线相对其他文科类专业都偏高,尤其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且这个专业也是通往高薪职位的一道“龙门”。

经济学的就业都是相通的,一般只有侧重,并没有严格的限定。经济学就业面还是很广的,如金融业(银行、证券为核心)、咨询行业、媒体、公司企业、政府、高校。根据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最新三年公布的全国高校本专科专业就业报告,全国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经济学所有专业就业率均超过90%。

高校选择:天时、地利、人和

1.学校性质:选择综合性高校还是专业性大学

综合性大学专业种类较多,资源结构比较完善,有利于同学们多元化发展。不足之处在于如考不上财经类专业,专业服从可能分到不想学的非经济学类专业。而对于专业性财经大学,由于专业底蕴厚实,如果遭遇调剂也仍然属于自己喜欢的经济学类专业,不足之处在于学校氛围相对综性型院校较为单一。

综合性大学以中国人民大学为龙头,其他比较有名的院校诸如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大都视经济学专业为他们的重点专业。同时,各省市也均有综合类院校,虽然这些学校的经济学专业在招生录取时并没有细化,但专业方向侧重点仍然存在细微差异,如:辽宁大学以政治经济学方向为优势,山东大学的制度经济学方向发展较好,暨南大学的金融学方向更为突出,以及兰州大学的区域经济学方向更有特点。

专业性财经院校中,中央财经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是所有财经类院校中的领跑者,占据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地理优势,实力不容小觑。同样,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大学虽“地利”不足,地处中西部,但在“天时”上仍占一定优势,享受国家政策方面的倾斜也较多。至于省属的财经院校,如南京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以及江西财经大学等,由合并各种财经干部培训机构发展而来,历史渊源相对无从夸耀,但地域性较强。这些省属财经院校学科实力难于和前面这些高校抗衡,影响力只在本省和邻近省份。

2.地缘因素:选择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的高校

地理位置对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出路较为重要。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可以吸纳更多的经济类人才,而二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对基础人才和技术类人才的需求更多。

长三角经济区域,如上海、北京、天津,以及珠三角经济区域,如广州、厦门等地的高校,均比中西部高校拥有更加优越的地缘优势,更容易把握到经济发展的脉搏和最前沿的发展。而对于中西部的高校,虽然其教学理念紧随东部高校的步伐,但相对滞后。中西部高校的培养主要是服务于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其毕业生对工资、福利、晋升等诉求相对较低,当地的银行、企业以及政府单位对本地生源也较为青睐。因此,中西部高校可以成为同学们今后有意向就近家乡就业的不错选择。

3.个人兴趣:专业,学校,还是兴趣

虽然国内经济学专业划为文科大类,数理知识要求相对较低,但是在国外对经济学专业的基础工具――数学却具有很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内一些领先高校,尤其是东部地区高校的经济专业对经济数学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如在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往往双修数学和经济学。因而,逻辑思维强的理科生报考重点高校尤其还是名校的经济学往往具有相对的优势。而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这些地区的综合类院校和理工类院校,其经济学专业虽然也都开设了经济数学相关课程,但课程完成的要求却较低,因而适合一些数学功底比较差的文科类学生。

报考一个专业,不仅仅在于该专业的诱惑性,同时应考虑到自身的兴趣所在,然后根据各高校的经济学专业特色来进行选择:

希望毕业之后从事股票买卖工作,可以考虑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中偏向金融方向的经济学专业。

篇5

面对读者的这些疑问,我们精选了七组专业进行解析,希望能够对大家在填报志愿时有所帮助。

建筑学VS土木工程

提起建筑学和土木工程,有些同学可能会下意识想到:它们不一样吗,都是关于建筑的,为什么还要分成两个专业?其实,这两个专业并不等同。

应该说,建筑不光是研究怎样盖房子,更可以算是一门艺术。做好建筑艺术需要有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绘制等方面的能力,即使现在可以应用计算机来绘制图纸,使这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但仍需要有一定的审美才能做出好图纸。所以,建筑学更多是从宏观角度来设计,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至于需用何种尺寸的梁、柱,配何种型号的钢筋等,那是土木工程师考虑的问题了。

如上所述,土木工程更多是从实际建设方面入手,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知识,力学、材料学等技术科学知识及土木工程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研究、设计、修建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建筑物指供人们生产、生活或进行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如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农业建筑等;构筑物指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内进行生产、生活的建筑物,如水塔、烟囱、堤坝等)。土木工程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生活、各种研究活动都离不开建造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修建各种工程设施。同样,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土木工程建设中的计算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由此可见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之间的区别。具体来说就是,建筑学专业的同学设计出建筑物的图纸,而土木工程专业的同学则负责根据图纸将其建造出来。

从就业角度来讲,两个专业的学生前途都很光明。建筑学的就业去向为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事务所等建筑行业设计单位,一般从事建筑物的设计和有关建筑的研究工作。而从目前市场需求来看,我国的基础建设正在兴起,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参与其中。

国际经济与贸易VS贸易经济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兴盛,经济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于是文理兼收的经济类专业也日渐走红。在经济类专业中,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贸易经济两个专业可以说是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内外兼修,相得益彰。

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国外的品牌产品,如可口可乐、阿迪达斯等等,而国外则流通越来越多的“Made in China”产品。这便是国际商品的交换现象,也正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研究的对象。总体来说,国际经济与贸易是由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理论与实务组成的综合性学科,侧重研究国际间、国家与国家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贸易经济与前者在学习内容上相差不多,所不同的是贸易经济侧重面向国内的政府职能部门、工商企业等,培养通晓市场流通理论,掌握贸易理论和实务的经贸人才。

在报考这两个专业时,需要注意什么呢?首先,这两个专业具有涉外性质,对外语水平要求较高,无论是学习专业理论还是从事相关实务,外语水平都至关重要。其次,由于这两个专业属于经济类学科,不仅涉及市场学、国际金融学、商品学的理论知识,还会应用到统计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因此具备一定的数学水平是学好两者的重要基础。

从未来发展角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会面对较为广阔的择业空间,从其专业涵盖范围的广泛性来看,涉及国际商务的各个领域都是本专业毕业生可选择就业的部门,国企、私企、外企、研究机构、事业单位等都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贸易经济专业则培养的是面向政府和企业部门的适应现代化市场建设的专业人才,毕业生可到商业部门、涉外企业、合资企业、工商贸易公司从事贸易经济、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工作。实际上,这两个专业在就业渠道上有相通之处,比如外企是多数毕业生的首选。

电子科学技术VS计算机科学技术

如果说招收理科生最多的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肯定名列前茅,信息学院里的两大类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直都是热门。不过,“电子科学”并非“计算机科学”的另一种说法,两者实际上可是千差万别。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以数学和近代物理学为基础,研究电磁波的产生、运动及在不同介质中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在此基础上发明和发展各种信息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乃至集成电子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则是随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等。一言以蔽之,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研究电路的,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搞IT”的。

电子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设计类工作,比较适合头脑灵活、对电子知识感兴趣,尤其是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计算机专业则培养学生掌握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在内的理论和知识,具有研发计算机软件、硬件的能力。无论计算机专业还是电子类专业,都需要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和数学水平,比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将来要是从事软件工作的话,就需要编一手好程序,否则就非常吃亏。

这些年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因此社会对电子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比较大。纵观电气信息类专业情况,可以说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生命力非常强,在制造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英特尔之所以霸气,就是因为它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科学与技术,能生产出速度飞快、运行稳定、质量上乘的计算机硬件。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渠道非常广,各类网络公司都需要专门的计算机人才加盟。另外,其他单位如金融部门等,由于也会应用到计算机和互联网,所以也需要计算机人才对硬件进行维护、管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VS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在专业名单上,自动化早已不是似曾相识的陌生人,可真要说出它究竟是研究什么的,可能对高中同学来说还有一定难度。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自动化成为报考热门,因为它属于信息产业,发展前景好,需要人才多,待遇相对较高,是科技发展趋势所在;再则自动化类专业应用范围广,几乎所有工业部门都同自动控制相挂钩,农业、国防都与自动化息息相关。然而,当自动化的前面加上前缀之后,你就得好好辨识一下再选择报考哪一个了。

比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它属于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和先进的自动化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培养学生获得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数控技术、机器人技术等)、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方面的训练,在知识结构上充分体现了机械与电子并重的特点。所以不要被“机械”两个字迷惑,以为所谓机械制造就是要和笨重的机床、冰冷的零件打交道。其实现代制造业如今有了很大改观,很多制造系统已实现了计算机化,机械零件的设计、制图、产品规划都可在计算机上实现。

此外还有一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个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新兴学科,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发展迅速,相对比较成熟,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特点是电工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多学科综合,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个“宽口径”专业。

从就业来讲,前者可以从事包括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自动物料运输、自动化装配、自动化检验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国内该领域人才供不应求的趋势较为明显。后者则可以在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电子、通讯、机械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厂矿企业、科研单位、设计单位、技术开发公司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和工程实施等工作,一些大型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都有需求。

环境科学VS环境工程

现今全球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广为人知的流行语。因而,作为环保学科的两大支柱,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曾一度成为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那么它们究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这对系出同门的师兄弟,环境科学是师兄,而环境工程则是师弟。师兄为师弟提供了基本的理论知识,指导其行动;同时,师弟作为应用科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基础知识,反作用于师兄。

既然系出同门,两者所怀技艺自然也是同一家路数。在多数高校,这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都要学习普通化学、微生物学、水力学、环境学概论、污染物检测与分析等基础理论和实验课程。现在,有些院校按照“环境大类”统一招生,大二时再根据学生爱好选择餍专业方向。

不过,两者的发展各有侧重。首先,环境工程是环境科学众多分支之一。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交叉,形成诸多分支学科。其次,相对于环境工程的实践性较强,环境科学偏重于宏观上的规划管理和理论上的研究攻关。一般来讲,环境工程以处理污染物、减少环境灾害为目标,分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治理及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环境科学则侧重城市、区域建设的规划,从整体布局谋划上为环境的协调发展做贡献。

未来毕业后,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可到高校、科研机构、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城市规划与建设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及应用技术方面的工作,而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则可就职于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资源咨询公司,或在涉及化学、制造、工程、采矿等领域的企业担任专业人员。

不过这里提醒一下,我国的环境保护尚未形成成型的产业,所以环境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有待观望,所以大家要慎重对待专业的“冷”与“热”,不要一股脑随大流报考志愿。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各地环保项目纷纷上马,未来这一行业还是大有发展前途的。

行政管理VS公共事业管理

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的区别历来众说纷纭。事实上,行政管理是管理学和我国现代行政职能相结合的产物,公共事业管理则是一门新兴学科,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这个专业分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个方向,涉及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非师范类教育都是由教育管理专业衍生而来的。

尽管如此,两个专业还是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在课程设置上,都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必修课都有政治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学、管理心理学等课程。此外,两者在教学中都重视案例讨论,比如分析某家公司成功的管理模式,或评议政府部门的某项公共政策等,还要求同学们深入到各级企事业单位中去参观、实习,做社会调查,通过了解具体组织的实际管理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管理技能。

从就业上讲,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及科研工作。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去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公共部门从事行政和人事管理工作,另一类是在咨询公司为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及其他公共部门作管理咨询。需要提醒的是,这两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有较高素质才能找到好工作,最好有名牌高校的背景。

园林VS园艺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对城市的整体风貌也越来越关注,因此,要让一座城市绽放出迷人的“微笑”,就需要园林和园艺发挥本领了。这促成了园林和园艺两个专业从无人问津到渐渐热门起来。不过,由于名字相近,同学们很容易将两者混淆,当然,实际上这对听起来都很美的姐妹花专业差别不小。

园林是一个创造美丽景观的专业,职责是发现美、创造美、提炼美,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植物覆盖率,针对景观设计,侧重在城市建设、森林公园经营、房地产建设中进行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而园艺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园林艺术”,实际上它是“园丁的艺术”,只是花卉种植和园林艺术联系得较为紧密罢了。

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246-02

自2008年9月以来,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引致世界经济全面衰退,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美国、欧盟、日本等出现严重经济大滑坡,海外需求骤减,引起我国出口急剧下滑,国际贸易量萎缩,由此而引致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遇冷。在麦可思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中,国际贸易专业是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仍未能就业排名的前10位专业之一,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堪忧。如何提高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以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将是高等院校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的现状考察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外贸易类工作。外贸业务员/国际贸易专员/外贸销售/进出口业务员等因企业而别称呼不一,但工作方向基本上是寻找并联系客户、利用电话或者外贸函电和客户交流商谈相关事宜。此类工作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市场开拓能力,善于沟通、长于创新,同时,作为与国外客户交流的媒介,此类工作对大学生外语能力要求较高。

2.报关、报检、货代类工作。这些职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并不高,一般具有大专或本科学历即可入职,但普遍要求毕业生具有报关员证、报检员证等职业证书。对于部分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由于所聘职员有限,这些职位还要求毕业生能够独立操作外贸单证的整个流程,对于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较高。

3.翻译及国际商务谈判类工作。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外语能力普遍较高,凭借其自身在外语方面的优势,能在笔译、现场口译、国际商务谈判等岗位和跨国公司里谋得职位。此类职位大都要求毕业生精通英语特别是英语口语,部分企业在注重英语能力的同时,还要求毕业生能够掌握一门第二外语;而了解国际商业惯例、熟悉国际商务礼仪并能够做到跨文化交际的毕业生,则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

4.初级财务类工作。国贸专业的部分课程与财管专业的课程相通;国际结算、国际融资、国际保险等国际实务类课程,也与银行、保险和会计公司部分业务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一致;加之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外语能力较强,所以在外资及涉外企业从事初级财务工作也是毕业生就业去向之一。要想进入此类企业,毕业生除了应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外,若能考取CPA、CFA或ACCA等证书则更会增加入职筹码。

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的趋势预测

由商务部颁布实施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办法》预示着对外贸易经营已从原来的审批制过渡到现在的登记制,随后,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本地区的地方性法规和指导文件,外贸经营主体的市场准入门槛逐步降低,中小型外贸企业甚至是个人均可从事外贸。这意味着中小外贸企业必将迅速增多,而这些企业的规模小,聘用的职员数量有限,所以希望毕业生入职后马上就能承担起工作。这就需要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能积累一定的实战经验,了解外贸流程,熟悉相关单证,对外贸业务的实际工作有一定掌握;同时在工作中具有较高的自我学习能力以便入职后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迅速成长,尽快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三、提高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力的建议

1.紧跟企业用人需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目前,高校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但部分高校课程改革却没有跟上形势,课程设置上仍沿袭旧有模式,理论课比例过大、实践课比例过小,由此引发的毕业生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脱节的情况是造成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一些大学生毕业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为了能够尽快就业,不得已而选择相应的就业再培训机构进行“回炉”学习。这些就业再培训机构,培训内容紧跟企业用人需求,注重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反而得到学生和企业的很大认同,倍受推崇,值得部分高校认真学习。因此,高校应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参照企业的用人需求完善教学计划,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的“重理论、轻实践”状况,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高校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派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调整理论课课时和实践课课时比例,合理增加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专业课实验部分及实训环节的学时;同时,针对实训设备陈旧、实验室教室紧张等实践环节教学资源短缺的情况,加大经费投入来购买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设备,改善学生实践环节的硬件基础条件。

2.提高对选修课的重视力度

国家人事部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通讯认为,“创造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为当前社会最为紧缺的三类人才。而在这三类人才的培养中,选修课的作用却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选修课的位置也没有摆到应有的高度。与必修课相比,选修课侧重的是知识横向的拓展和纵向的深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多角度、深入性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选修课也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为复合型和外向型的紧缺人才的培养拓宽渠道。同时,选修课的课堂较小,学生数较少,学生提问,老师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增加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最为重要的是,选修课可以使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科目优势及职业规划来选择更符合自身需求的科目进行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心,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因此,高校应适当增加选修课的科目,科学平衡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重,鼓励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优化学生的多元知识结构,以期增加学生毕业时的就业优势。

3.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相结合

外贸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不高,大专、本科学历即可入行,但是否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却是毕业生能否顺利入职的一个重要砝码。毕业生持有报关员、报检员、国际商务单证员等从业资格证书,在很多时候就是获得了进入企业的敲门砖。因此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要参照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使课程设置与外贸职业资格考试接轨,将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相融合,为学生顺利通过从业资格考试做好准备。同时,高校可结合本校情况,对于考取外贸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考虑相关课程或某科目课程的部分免修,以此来激发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热情。

4.完善对学生的考核评估体系

高校应改革以往的单一理论考试而导致的学生考前死记硬背、突击复习的状况,建立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技能、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体系。考试内容应由单一的理论考试逐步推广为多样的综合考试,考试可采用闭卷、开卷、半开半闭等多种形式,考试内容则突出考察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知识实际应用的能力;学生最终成绩由单一的卷面成绩改成由卷面考试、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实验、实训考试等多个环节组成,在学生成绩评定中,合理提高对学生实践环节、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核比例;可结合学校学科实际情况,适当设置课外学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参加竞赛和科研实践等活动,对学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技术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计算学分,对于特别优秀者,可考虑相关科目的免修及抵算学分,以此来激励学生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视。

5.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获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同,是学校办学质量的及重要指标之一。高校要想输送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就必须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社会需求是最为了解的。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一方面,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明确教学改革的重点,使教学内容与当前企业的用人需求更好地相适应;另一方面,企业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固定的实训基地,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应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增强实战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独立思考来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对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的自我消化能力;同时,学生在与企业员工一起工作的相互磨合中,可以切实感受企业的实际工作氛围,提升团队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这些都会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从而使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占得先机。

参考文献:

[1] 金喜在,朱志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1):17-20.

[2] 李克辛,张晓丽.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前景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22):197-198.

篇7

这样,我国极大地拓展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空间,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炙手可热,就业前景十分广阔,种类外贸进出口企业大量需求从事实际业务操作的既擅长英语又精通国际贸易的双向型人才。面对人才市场存在的巨大需求,国内本专业的人才供给却十分有限,专家估计,未来五年全国外贸管理人才制品至少在100万以上。商务英语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竞争性的发展性。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经营权的进一步放开,将在大量的小民营企业等生产企业开始走进国际市场开展竞争。对既擅长英语又精通国际贸易实务的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缺口逐渐明显。

就业趋势分析,1998年,中国贸易行业的从业人呀达2100万人。到21世纪20年代,电子贸易和网络贸易将成为全球的主流,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发展,对国际商务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务英语谈判是一种复杂的跨国性、跨文化的经济活动。它不仅要求谈判者具有广博的横向知识,而且也要求谈判者有纵深的专业知识,一名优秀的商务英语谈判者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因此经验的积累十分重要。要向成功的谈判学习,更要向失败的谈判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要想提高商务英语谈判的整体素质应从下列方面做起:

一、积累广博的综合知识

国际商务人员要求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而且掌握我国和对方国家的外贸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同时了解联合国的情况,世界贸易组织的情况和世界经济的情况,还要了解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保险、运输、企业管理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常识。由于国家不同、政治背景、文化背景、教育背景、、风俗习惯就不同,价值观念、人生观念、思维方式也不同。这还要求国际商务谈判者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和很全面的跨文化交际知识。

二、精通商务谈判礼仪的语言技巧

1、善于表达。成功的商务谈判者都是谈判双方出色运用语言艺术的结果。它体现在(1)针对性强:在商务谈判过程中,语言的针对性要强,对答有序,做到有的放矢;(2)婉转方式:在英美国家,人们利用礼貌功能,常用一些表示婉转的语言,例如:Wouldyou……?Couldyou……?这一类的句式,在拒绝别人要求时,一般不直说No而用Iamafraid……或Iamnotsure……等委婉地拒绝,谈判中应当尽量使用婉转语言,这样易于被对方接受;(3)应变灵活:谈判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事情,要求谈判者具有灵活的语言应变能力,能采取恰当的应急手段,巧妙地摆脱困境。当遇到对手逼你立即作出选择时,你可以看看表,然后有礼貌地告诉对方:“Iamsorry,Pleasewaitingamoment,Ihavetocallmyfriend.”于是,你便很得体地赢得了片刻思考的时间。(4)无声语言:商务谈判中,谈判者通过姿势、手势、眼神、表情等非发音器官来表达的无声语言,我们称之为非语言,非语言往往在谈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常见的形式有:与讲话人目光接触、微笑、点头,未听懂时显出迷糊不清的表情,感到奇怪时做出惊奇的样子。在有些特殊环境里,有时需要沉默,恰到好处的沉默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巧妙应答。在商务交往中,对商务人员的口才有很高的要求,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谈判中保持自己应有的风度,始终以礼待人掌握谈判技巧,才能在对话中掌握主动,获得满意的结果。

3、善于倾听。有效地倾听可以获得大量宝贵信息,增加了谈判的筹码,了解对方的需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修改我们的发盘或还盘。尽量鼓励对方多说,并提出问题请对方回答,使对方多谈他们的情况,以达到尽量了解对方的目的。

三、商务英语谈判礼仪中形象塑造

商务礼仪是在商务活动中体现相互尊重的行为准则,是商务活动中对人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普遍要求。其主要作用:一是提高我们商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市场竞争最终是人员素质表现的竞争,对商务人员来说,就是商务人员的素质修养和个人素质表现的竞争。二是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中不懂礼貌,不懂规矩有时会把事情搞砸。三是用于维护形象。商务人员的形象设计很重要,因为商务人员的个人形象代表的是企业形象、产品形象、服务形象,在跨文化交往中还代表民族形象、地方形象和国家形象。

四、获取有用的信息或资料

当今是信息时代,获取有效信息是商务成功的重要条件。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岁着社会信息量的不断扩充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各种便利。信息能力是创造、开拓的基础。国内外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科技信息涌现,商务人员需要了解信息,很好把握需求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正确反应,抓住机遇获得成功。

五、与时俱进,培养自我提高的能力

篇8

如果将金融类专业与保险行业扯上关系,那可称得上千丝万缕了。如果非得在金融类专业中找出保险行业的近亲不可,恐怕非金融保险专业莫属。随着保险业的发展,掌握金融保险的基本理论与实务,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适应金融保险岗位群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保险业所青睐,金融保险专业就是顺应保险业的发展孕育而生的。

作为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像金融学和保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经济法概论、货币银行学、保险学原理、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等学科知识都是必学的。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并合自身实践,才能胜任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咨询公司等各类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

金融保险专业的一些过来人认为,金融保险专业的就业渠道是相当广的,既可以到保险公司就业,也可以去银行、企业等,但是要想拿高工资,干好工作,前提是你必须有良好的工作业绩,而业绩又关涉到你专业知识是否学得精且深。如果你进保险行业工作前有理财规划师、精算师等保险从业资格证书,这些将助你一臂之力。还有,金融保险专业属于越老越值钱的那种,一般都要求有工作年限。刚毕业的学生一般都要从基层做起,慢慢积累经验。

中华英才网猎头在线最新的《金融行业人才研究报告》显示,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这几个省市对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金融领域人才的总体供求情况很不平衡,企业对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人才的供应量,这个比例接近9比1。从金融行业人才的职业分布情况来看,保险类的供求比例差距比较大,企业对保险类人才的需求较多,而市场上该类人才的供应量相对较少。

家族语录:金融分析师、基金经理、证券经纪人、保险精算师、投资管理人才等六类金融人才目前可谓热得发烫。国际猎头公司德卡咨询的合伙人Tom透露,与两年前相比,他们在金融保险行业的客户数量增长了100%至200%,客户的人才需求量达到之前的3至4倍。当前,金融保险行业的职位需求明显增加,尤其是欧美银行类的职位对人才需求更加激增。熟悉中国市场,并且有外国金融机构的专业知识的人才,是目前高端市场的抢手人才。

家族工资卡:在战略管理、日常运营等领域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高级人才,在外资银行的平均月薪是2万元人民币,但在国有银行可能只有6000至7000元。而国内外资金融机构中,华人高级职员如总监、副总裁等的年薪普遍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高者甚至超过200万元人民币。

家族近亲: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国民经济管理、贸易经济、保险、金融工程等。

家族领地: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影像二:保险经济学专业(经济学)

如今,保险行业的业务已走向多元,形成了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随着保险行业的业务不断拓展和延伸,经济学专业由此衍生出保险经济学。

保险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运用经济原理来分析、研究关于保险领域问题的一门学科,它分为微观保险经济学和宏观保险经济学。微观保险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人、保险人、保险中间人、保险监管人怎么样在市场当中做出选择,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达到效用最优。宏观保险经济学则主要研究保险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影响。

那么,经济学专业何以能受到保险行业的青睐,并且在众多专业中稳坐第二把交椅呢?我们说这与经济学专业自身的特殊性是分不开的,经济学专业培养的是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市场数据收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专门人才。经济学专业所涉及的这种分析调查市场的能力正迎合了保险业业务开展的需要。保险业中很重要的一项业务就是投资,即信托、证券、资产管理,如何将这些资金投到好处,且又低风险高收益,这是保险业必须考虑的问题,于是经济学专业的人才便成为了保险行业重点引进的人才之一。

保险经济学主要学习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等,虽然该专业所学的课程知识都比较枯燥深奥,但却很实用。另外,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看好,既可到公司企业做经济预测、分析人员,也可以做对外贸易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等。虽然前景看好,但是知识学得不扎实不精也是白搭。为此专家建议:要熟练掌握SPSS等经济学专业分析软件。一般而言,大学在大三甚至大四才开设此课程,但学生可从大二开始就自学。同时该专业学生一般要尽量多参加一些公司的市场调查活动。要想掌握吃饭的本领,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基础市场调查工作是非常辛苦而且单调的,但如果不亲自去实践,连数据如何得来的都不知道,人家公司凭什么让你去分析数据?此外,想进外企大公司,那外语至少得过六级,此乃“硬件”。

家族语录:《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蓝皮书显示,2008年本科各专业就业率中,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位居就业率前三名。据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的调查表明,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中,93%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或刚刚毕业时找到工作,6%的学生在毕业1年以后实现就业。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应届就业率指数为9.40,与其他专业相比,应届就业率指数属于中等偏上。

家族工资卡:《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蓝皮书显示,2008届本科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后,月收入经济学大类最高,工资基本上都在3000元以上。

家族近亲:金融学、国民经济管理、保险、金融工程、网络经济学、投资学等。

家族领地:中国人民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河北工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

影像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工商管理类保险方向)

从字面上来看,工商管理类专业和保险行业有点八竿子打不着的味道,但如果仔细去了解保险行业,我们可能会禁不住感叹,原来工商管理类专业在保险行业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保险行业的发展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专门针对保险行业的资产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设置了工商企业管理(保险方向)专业。

工商企业管理(保险方向)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系统的保险公司管理基础知识与实际工作能力(持有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保险经纪人、公估人,营销经理、金融理财师、助理理财规划师等资格证),且能适应国有、合资、外资等各类保险公司对基层管理人员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诚信笃行”道德精神和“好学善研”专业品质,有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很快融入各类保险企业的高等应用型管理人才。

该专业已毕业且在保险行业工作两年以上的同学普遍认为,做好保险行业的管理工作除了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掌握一门外语,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还有,此专业刚毕业的同学到保险行业工作一般都是从拉单、学习保险条款、练习算保费等最基层的事情做起。另外,在学校老师会系统地讲授知识,会给时间让你练习提问,可是在公司,没人给你这样的机会,你只能是自己看着听着想着记着学着模仿着,一有时间就抽空练习着。

家族语录: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的工商管理(保险方向)专业的毕业生应聘一般传统管理类岗位,将受到有技术背景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有力冲击。课堂上讲授的理论一般比较抽象,必须合工作实际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企业一般会安排管理专业的新员工下基层接受相应的锻炼,以积累进入管理层所需的经验。目前,工商管理(保险方向)专业人才发挥作用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从数量上来看,在未来20年中,我国预计需要各类管理人才1000万到1300万人,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家族工资卡:保险行业里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薪酬相对较高,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规模较大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新员工一般每月可以拿到3000元以上,资深的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月收入则大致在1万至2万上下浮动。

家族近亲: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等。

家族领地: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湖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

影像四:医疗保险学专业(医学类)

医疗保险学专业属于新兴专业,但其却因保险行业的发展需求而极具生命力。医疗保险学专业培养的是能在政府部门、社会保险部门、政策研究机构、各类医疗机构、商业保险机构和高等院校胜任医疗保险工作及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对同学们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同学们应具有社会科学背景的素质――对医疗保险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作用有深刻的了解;具有自然科学素养――以一名准医务工作者对疾病和病人做出医学分析,具有科学技术手段――把医学、经济学与保险学融合一体,进行医疗保险管理和经营的能力。

由于医疗保险学专业是新兴专业,因此该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都觉得工作不是很好找,他们感叹最多的就是,自己所学的专业既对临床医学知识不是很精通,又不学保险精算,由此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当该专业的毕业生都在呼吁,有那么一天,中国人对于购买保险的意识就像到移动营业厅去充值一样自觉时,我们是不是更应该转变一个观念,随着国家对医疗保险的重视,以及相关保险行业的兴起,医疗保险学专业将会慢慢地迎来自己的春天。还有,其实每个专业都会出现就业瓶颈的时候,关键是,你能否合专业特点,设计出一条适合自己并且有发展空间的道路!

家族语录:医疗保险、医院管理等专业就业前景日益看好,成为新兴“热门”专业。也许在现在的中国,学医疗保险专业可能在就业上暂时有些茫然,其实这是必然的。现在医疗保险专业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正处于懵懂和急速发展的时期。而医疗保险事业以后究竟如何发展,究竟以何种速度发展,就取决于我们大家在这个时期所作的努力。

家族工资卡:人口的老龄化和生活的日益富裕,将使医疗卫生成为21世纪初最赚钱的职业之一。医疗保险学专业刚毕业的学生,工资基本上在2000元左右,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工资也会持续上涨,有的可以达到3000至5000元。

篇9

教育服务贸易有四种方式:(1)通过网络、函授教育等形式提供教育服务的跨境交付;(2)出国留学和培训的境外消费;(3)在其他成员方境内设立办学机构或合作办学的商业存在形式;(4)一成员方教师赴另一成员方境内的教育机构任教的自然人流动形式。

目前教育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的境外消费方面,即留学和培训等形式的境外消费方式,本文就如何借鉴教育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的经验,提高我国教育服务的境外消费形式做一个探讨。

我国以境外消费的方式进口教育服务特别是高等教育服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历年海外学习的留学生人数250万人中,中国向世界各国输送的留学生就达13%,约为32万5000人。中国作为留学生输出大国,在2007年向世界各地的109个国家输送了14.4万名留学生。从教育服务的出口看,2007年,来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共计19.5万余名,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全国31个地区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其中绝大多数是接受短期中文语言培训。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逆差比较严重。伴随着居民的教育服务购买需求逐渐增加,教育服务购买力不断增强,同时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教育体制相对僵化,我国将有更多的学生出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将会进一步扩大。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现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服务贸易逆差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生人数有了迅猛增长,但短期语言进修者占了大多数,譬如近年来华留学生中超过六成是来我国学习汉语语言学。我国对国外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出国留学人数持续攀升,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但来华留学人员却增幅有限,这种少进多出的局面有扩大的趋势。

贸易条件不利。国内外留学费用差距很大,赴外留学学费远高于来华留学学费,我国的一流大学,对本科留学学费一般定为3000美元,而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高校,办学质量不及我国一流大学的水平,学费却高达上万英镑。

教育层次低,来华时间短。目前来华留学生中绝大部分是进修生、本科生。这与我国赴发达国家留学生大多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差别较大。我国出国接受教育的学历层次明显比其他国家高。

来华留学生国别结构单一。按洲别统计,2007年来华留学生中来自亚洲的人数仍然占首位,占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72.47%,其次为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

二、境外消费类的教育服务贸易强国的经验借鉴

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实施了大学国际化战略,为提高高等教育境外消费的能力和水平,各国把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作为一种目标加以实现。

目前,教育服务贸易出口额最高的是美国,其次是英国,其后依次是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其中,中国留学生首选留学美国。接受世界各国留学生高达23%的美国,每年约接纳2万2000名中国留学生。而世界著名的剑桥、牛津大学所在地——英国,是中国留学生的第二选择。在英国有世界前100名大学中的四分之一,并且前往英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每年约有2万名中国留学生赴英留学。位居第三的是中国移民众多的澳大利亚,每年约有1万9000名中国留学生。中国留学生在选择留学时日本居第四位,日本接受的外国人留学生当中,中国人留学生占据60.2%。

1.美国最具吸引力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美国是世界上招收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水平最高的国家。美国有四千多所大学,全世界排行前一百名的学校,美国占到50%。美国高等院校,无论是数量、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都居于世界前列。为吸引优秀的国际留学生,美国大学更是设立了诸多奖学金、助学金和政府补贴等,并且以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和绿卡政策吸引优秀外国学生留在美国为其服务,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吸引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之一。

2.英国是经久不衰的热门留学国度

英国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英国政府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政策,一是大力向海外宣传英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性;二是对英国招收海外学生的学校采取优惠倾斜政策;三是调整学科、课程和学制,大量增加国际性课程,以适应海外学生的求学需要。

英国成为最受中国留学生青睐的国家之一,中国目前至少有38万名学生留学海外,留英学生占了总数的13%。看准了这一市场的潜能,英国大学纷纷采取各种策略——员工通晓中文,大学网站增设中文网页;设立专门供中国学生申请的奖学金;在中国开分校等,吸引中国学生。2008年大约有75000名中国学生在英国学习,华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以及拉夫堡大学历来都有吸纳中国学生的传统。

3.澳大利亚是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国度

教育出口是目前澳大利亚第出口产品和第三大服务贸易出口产品,仅次于旅游和运输。澳大利亚政府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应成为一种“产业”,要通过招收留学生来增加外汇收入。澳大利亚联邦教育培训青年事务部设立国际教育司和国际政策司,专门负责留学生事务,教育部在10个国家设有办事机构,主要办理促进澳大利亚教育出口事宜。为吸引更多的海外学生,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在世界各地举办研讨会,参加各种有关教育的国际展览会,加强宣传力度,广揽各国学生。

澳大利亚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移民政策,每年都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才,在去澳大利亚留学的人绝大多数是把留学和移民捆绑在一起的,因此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也是从移民的角度入手,选读的都是澳大利亚官方宣布的紧缺人才所需的专业,如TAFE课程或是会计、IT类、工程等专业。澳大利亚教育出口成绩卓越,说明国际社会已经逐渐认可澳大利亚的教育质量。澳大利亚2007年中国学生全年注册人数超过10万人,年增长18.9%,并呈继续增长态势。

4.亚洲其它高等教育出口大国

亚洲的日、韩、新等发达国家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到该国留学,也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以扩大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这些亚洲国家与中国文化相近、教育质量高、就业前景乐观、来往交通便利,是众多中国学子的留学目的地。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加坡实行英联邦教育体制,也较适合中国留学生。

三、中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的政策建议

英国文化协会和澳大利亚IDP教育机构曾预测,全球范围内出国留学的人数到2020年将增长到580万。这是一个令世界各国垂涎的巨大贸易市场。作为贸易大国,我们必须及早制定相关发展对策,积极发展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抢滩更大的市场份额。

1.增加高等教育的宣传

我国吸引外资在发展中国家列居首位,2007年对外贸易总额更是高达21738亿美元。世界需要了解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风俗习惯,而这些都需要到我国留学、进修和培训,这就为扩大高教服务出口提供了大好机遇。

目前在美英等发达国家,非常明确把教育划归为服务行业。而我国高校,多年的计划经济影响以及受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束缚,仍具有根深蒂固的“坐商”思想,由于中国高教资源的匮乏,也削弱了高等教育对外宣传的动力。建议国内高校加大在国际市场上的招生宣传,不仅要对主要生源地的亚洲国家进行宣传,更要加大在非洲等其它国家进行招生宣传。

2.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学位的认知度

学历学位的国际认同度较低,制约了我国国际教育服务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是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居高不下的原因。尽管加入WTO后,我国政府已先后与20多个国定和地区正式签署了《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议》,但仍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不承认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历和学位。我国高等教育在提高自身质量和吸引力的同时,也要积极拓展学历和学位的国际认知度。

3.完善奖学金、助学金体系,增加就业机会

目前,高校中针对留学生的奖学金种类和金额都很有限,我国法律规定禁止外国留学生和进修学者在我国就业,这些规定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自费留学生负担加重,限制了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影响留学生招生规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留学生医疗保险保障机制的不完善。这些都不益于创造一个良好的留学环境,也会影响我国高校的留学生招生规模。借鉴美国的经验,通过为国外留学生创造在中国就业的各种机会,来进一步刺激来中国的留学需求。

4.加大对传统学科和比较优势学科的推广

我国汉语言文化教育和中医药教育在国际教育服务市场有绝对优势。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上学习汉语的需求逐年增加,汉语与英语一道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日本95%以上的大学将汉语作为最主要的第二外语,美国将汉语作为公共外语的大学超过700所,法国近几年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考生人数以每年60%的速度递增。随着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不断扩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认可中医药学的独立。

我国有些学科如建筑、机械、发电、能源等应用性强的学科具有相对较高的学科发展水平,理工科方面的研发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逐渐缩小。与其他众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是潜在的留学教育市场,对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而言,来华留学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因此也要加强该类学科的对外宣传,刺激国际需求,扩大国际留学生的招生规模。

未来的教育将是日趋国际化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主动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将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汪素芹.国际服务贸易[M].机械出版社,2008,(4).

[2]朱超,赵银保.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SWOT分析及逆差治理[J].商业时代,2008,(20).

[3]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院.2007年中国的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概况.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2008,(3).

篇10

关键词:江门市;外贸人才;需求

一、江门外贸行业发展现状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近年来江门市对外贸易稳步发展。2006年江门市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07.8亿美元。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江门市进出口总额下降16.04%。2010年江门市进出口快速回升,全市进出口总额143.40亿美元,同比增长29.89%,与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相比增长9.05%,其中,出口总值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04.10亿美元,同比增长30.96%。2006—2010年,江门市进出口总额稳居全省第八位,年均增长9.63%。

据统计,一般贸易占江门外贸的半壁江山,且增速较快。2012年上半年,江门市一般贸易进出口44.8亿美元,增长25.4%,高于全市外贸进出口平均增速0.8个百分点,占江门市进出口总值的54.6%。其中,出口32.6亿美元,增长20.6%;进口12.2亿美元,大幅增长40.3%。同期,江门市加工贸易进出口34.6亿美元,增长21.3%,占江门市进出口总值的42.2%。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1.6亿美元,增长69.8%,占2%。前十大出口商品出口值均超过1.5亿美元,其中,集装箱出口增长迅猛。2012上半年,江门市前十大商品出口值均超过1.5亿美元,前十大商品出口总值占江门市出口总值的48.3%,其中,集装箱出口2.5亿美元,大幅增长2.6倍。江门市区(包括蓬江、江海两区,下同)、新会区和台山市为外贸进出口前三甲。一季度,江门市外贸列前3位的市、区依次为江门市区、新会区和台山市,进出口总值分别为13.4亿美元、12.3亿美元和7亿美元,分别增长4.3%、34.5%和47.9%,分别占江门市进出口总值的30.4%、27.9%和15.9%。同期,开平市、鹤山市和恩平市进出口总值分别为5.5亿美元、5.1亿美元和7620万美元,分别增长23.2%、下降2.1%和增长30.8%。

截至2011年底,江门市登记注册的进出口公司及其关联企业共2088家,这极大带动了江门市进出口贸易的大力发展。江门市外贸行业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显然,江门市对外贸发展的市场需求仍然有着巨大的潜力与空间。江门作为珠三角一员,在入世和CEPA的带动下,参与国际竞争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势必进一步促进相关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总的来说,对外贸易是江门市经济大链条中无可替代的一部分,也是至为关要的组成部分。它对江门市国民经济、财政、就业、工农业、服务业等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江门外贸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根据国家的统计口径,所谓国际商务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大学专科学历(学位)或中级职称及以上的外贸行业从业人员。2011年中国具有国际商务单证员、报检员、报关员资格的约110.7万人,外贸行业人才已被列入中国十二种短缺人才之一。在需求结构方面,一般而言,中、高级外贸人才与初级外贸人才的比例为1∶80。由此可见,外贸行业人才的就业前景非常光明。据不完全统计,江门市在约超过1000家外贸企业中,其中,生产型360多家,流通型900多家,员工总数已近10万人,而在数千家工业、商贸企业中需要的外贸人才也较多,粗略预计江门地区各类型外贸人才的总需求每年近5000人,以约20%-30%的行业人员流失率计算,外贸行业人才需求总量仍非常巨大。江门市的大型企业相当一部分是出口型企业,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也是以出口型企业为主力军。江门市六大支柱产业中如机电、纺织服装、建材、电子信息等都是以出口为主;十一个产业基地中如电子信息、摩托车、纺织化纤、五金卫浴、不锈钢制品、水龙头、麦克风等都是出口的中坚力量。

近来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外贸出口的政策。中央在扩大投资、消费和出口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和扶持措施,先后七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广东省也提供专项资金29亿元支持外经贸企业,江门市拿出近5000万元,出台了扶持外贸出口的政策。同时企业积极应对,着力开拓市场,抓订单初显成效,部分行业和企业订单出现回升迹象。据调研了解,鹤山的印刷品出口2011年出现了逆势增长,开平的五金卫浴和恩平的麦克风出口等显示有回升迹象。江门市企业通过调整经营策略,加大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力度,努力化“危”为“机”,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部分企业甚至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例如,鹤山的雅图仕公司2011年上半年出口1.4亿美元,同比逆势增长13%,已成为江门第一大出口大户;台山的冠立金属、新会福斯特惠勒和江门金羚电器上半年分别出口4918万美元、2670万美元和257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97%、22.37%和22.94%;一些传统出口产品,如印刷品、农产品、电池、洗衣机和船舶上半年分别出口1.2亿美元、8786万美元、3375万美元和2437万美元,分别增长7.8%、4.6%、33.1%和59.8%和2.3倍。

三、江门外贸人才层次需求分析

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外贸人才按业务能力等级梯级递进,分为外销员、报关员和报检员、跟单员和单证员三类(见图1)。

调查表明,目前江门市各层次外贸人才分布的特点是层次居高的外销业务员占14%左右,层次居中的报关员占22%左右,报检员占18%左右;位于较低层次的跟单员和单证员占28%左右。

从上述层次分析看,进出口单证员、进出口报关报检员、进出口业务跟单员及外贸业务员员这三个岗位的能力是依次递进。学生毕业后应聘到外贸企业工作,应先从基层做起,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业务水平,经过在基层工作的磨练,学生依次可向高层次岗位递进,最终达到外销业务员的岗位。

由于外销业务员是外贸企业中的核心人物、灵魂人物,岗位能力要求高,要求其精通国际贸易相关理论、英语流利,有国际贸易经验,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具备良好的市场开拓能力。因此目前大型外贸企业对外销员的学历要求在本科以上,而中小型企业学历要求较低,高职学历也可应聘。由于外贸企业跟单员、单证员等基层岗位工作量大、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大,岗位的流动性较大,目前外贸企业对跟单员、单证员的需求量较大。

四、江门外贸人才岗位需求特点

据调查显示,目前,外贸人才岗位需求有以下特点:

(一)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层次向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由于外贸行业经营主体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多种性质、不同规模的外贸企业、外贸公司同时并存,因而对外贸行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多规格特征。大型外贸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由于规模大,内部分工较细,需要的人才层次比较高,专业化程度要求也高,一般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部门简单,需要的人员少,对应用型的人才更为迫切。企业更愿意接受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层次的从业人员来从事外销业务员、跟单员等工作。

(二)企业的岗位需求比例呈上升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继续复苏,外商投资企业的扩大,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更加巩固,各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外贸行业招聘职位数据占整体职位数据的比例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近期外贸行业主要招聘岗位为跟单员、外销业务员,其次是报关员和单证员等。据调查,多数中小企业不仅难以引进高层次外贸人才,同时还面临着低层次人才不能很好胜任其岗位的问题,企业负责人表示大多数新招聘的毕业生存在适应能力弱、上手慢、动手能力差的情况,难以真正为企业解决外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企业对外贸人才能力的整体要求提高

据调查显示,外贸企业在对外贸人才的招聘时着重考察以下几方面:一是是否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各环节的操作技能,如草拟合同、审核信用证、制作单据等;二是能否流利使用英文口头或信函直接与客户沟通,参与商务活动,进行业务洽谈等;三是能否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市场信息搜集处理;四是是否有较强的营销能力,如客户沟通、开拓市场、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五是是否具备职业道德素养,如诚信品质、合作共事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此外,外贸行业对人员素质的整体要求在提高,不仅要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还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比如,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国际商务跟单员证书、外贸业务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等。目前人才缺口较大的跟单员、单证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和报检员等,对学历要求并不高,但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上岗工作。

五、结论

(一)从外贸人才需求总量看——总体供不应求

江门是珠三角地区一个重要的外向型经济要地,而外贸企业是江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其发展关系到整个江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进而关系到江门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江门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达到3750家,占到规模以上企业70%-80%,而在江门当地中小企业当中,从事外贸业务的就有1500多家。通过抽样调查及预计,未来三年内江门市各类型外贸人才的总需求每年近1万人,其中,新进入该行业的人数约占10%-20%,即2000-3000人左右,而江门市各大中专院校相关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从外贸人才需求的企业看——外商投资企业为主流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江门市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首先集中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其次是国有企业。

(三)从人才需求规格看——以大专学历为主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普遍对学历要求方面,以大专生为主,占到了需求总数的66%。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在操作技能、发展潜力及劳动力成本等诸方面均较本科生更具优势,企业在基层职位中更愿意选择大专毕业生。但是现实问题是许多大学生在基层工作中由于外贸行业较艰苦的工作环境及较低的工资待遇而流失。

(四)从人才层次需求看——以基层操作层和初级执行层最多

结合调查和人才层次需求分析,基层一般操作人员和初级业务执行层人才的需求超过90%,随着外贸结构的持续改善,初级业务执行层的需求将会上升。

(五)从人才需求岗位看——仍以基础岗位为主

目前人才需求仍然集中在制造业和外贸行业中的基础岗位,如跟单、单证、报关、报检等基层岗位,外销业务员和外贸经理等具备较高专业技能的岗位需求也开始上升。

从上述的结论中我们看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方面是掌握基本业务操作固然重要,但是具备团队合作与继续学习的能力等素质同样重要。通过调查发现大专毕业生在基层岗位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向初级执行层甚至中级管理层晋升的比例大大增加,因为管理层人员需要相当的业务操作工作经验,因此大专层次的学生极易向发展岗位、目标岗位迈进。

参考文献:

1.江门市外经贸局.江门市外经贸发展“十二五”规划[R].

2.李谟飞.外贸人才需求增加[N].江门日报,2009-12-24.

3.江门市统计局.江门统计年鉴[R].2011.

篇11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专业设置 高职教育

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发展在某特定的空间或区位上,占GDP的比例降低而另一区位增长现象。其转移的方式:一是某区域的某产业在区域的排名上升或下降;二是由实际企业迁出,转移到其他区域发展。其特点:第一种情况是市场的转移,是软转移;第二种是技术或生产场所的转移,是硬转移。

产业转移导致区域劳动力与人才市场结构性供需失衡,从而影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主线下,高职院校如何在适应人才需求的市场环境下,改革专业建设的模式,构建人才市场可预见需求的专业设置与师资培养制度,确保专业设置稳定与健康发展。

1.我国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

在改革开放初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利用原有发达的国营工业经济体系,发展了集体经济体制的乡镇工业体系。此后,在“三来一补”的外贸政策的驱动下,凭借中国的原料、训练有素的工程技术人才、丰富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优惠的投资政策,中国巨大的、显现的、潜在的市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了外资,设立了许多外向型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港澳资或合资企业等;通过吸引外资盘活地方经济,引进先进技术或装备激活乡镇企业,使乡镇企业从粗放单一加工型小型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变成体制灵活、管理相对先进、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较好、售后服务到位的大型或集团企业。当时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了国外产业转移的承接地。

到了二十世纪末,中国出现了国内企业向内地转移的现象,其原因是原料来源与劳动力取得。国内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控制住原材料的供应,就逼迫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型企业到内地投资。此外,总部经济模式的运用也促进了部分大型企业将部分中低档产品生产迁到内地。此外,中国劳动保障体系条块分割,加上地方保护主义,不能让外来务工的人员养老保险转到出生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了充分赚取人口红利,不让或限制外来务工人员落户;加上不合理的裁员,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对企业失去了归属感,使得很多长期在外打工的人员返乡创业或不再外出务工等,造成沿海地区民工荒。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政府控制农民工外出,为了经济发达地区的用工荒推波助澜,也催促着经济发达地区大型企业向内转移。此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当完备,物流产业迅速崛起,人民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与科技能力的提高,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保证。

产业转移是实现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家发改委已经出台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要求中西部地区尽早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同时,批准设立“湘南地区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广西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跨省份的区域规划,此规划强调和突出了产业转移升级的战略目标,其核心内容在于强调实现区域整体产业升级转移,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因此,产业转移升级需要加强泛长三角洲区域的合作。

2010年11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郑州召开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会议。会议加强了纺织产业转移工作的指导,如浙江培罗成集团公司、山东如意集团、上海三毛集团等大型纺织企业内迁。

在江苏省,也经历着上海产业与资金向苏北转移。上海纺织控股集团投资了泗阳“上海纺织城”项目,上海兰生集团阜宁工业园、青浦区徐泾镇与江苏姜堰经济开发区成立“姜堰上海西郊经济技术园区”等。苏南部分产业也在向苏北转移。

2.产业转移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产业转移分两类:对于一个特定区域,需要发展的产业可转入,而发展前景不大或政策限制的产业将转移出。产业的转移,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工程技术与经营管理人才的结构性供需出现矛盾:一方面,新产业所需的劳动力与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供应不足,影响着产业转入的进程,另一方面,转移出的产业遗留下的劳动力与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失业。

当新的产业转入时,高职院校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规划要求设置新专业,培养符合新产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与经营管理人才。而某些产业转移时,高职院校要对应转移出产业的专业,其人才培养进入过剩时期;如果该高职院校人才的服务半径达不到产业承接地,就必然导致大量毕业生就业困难,面临失业的危险。此外,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周期比较长,其改革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的速度远比变化不定的经济活动与高速发展的科技催促产业升级转型的速度滞后得多。

因此,产业的转移,使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随时注意产业发展的动向,及时调查或反馈地方产业发展规划,把握产业发展动向,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决策咨询。

此外,产业转移并非都是在积极状态下进行的,有很多制约因素。

首先,产业通过依靠自身的技术进步,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增强,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及产品质量,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使得产业的产品更具竞争力,用工更省,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源友好型产业,使区域产业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与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该产业不再为生存而担忧,从经营管理与人才吸引的角度看,没有必要进行产业的转移。

其次,周边的发展中国家针对中国的吸引外资政策,纷纷出台更为优惠的措施,吸引了数额极高的外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指出,不少国外企业开始在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地设厂布点。一旦中国商务成本继续提高,这些企业就会把订单转向东南亚一带的分厂。

再次,因金融危机,发达国家加大了对资金回流的鼓励。目前,发达国家撤回海外投资的现象已经显现。美国出台《本土投资法》,将针对美国公司海外收益的所得税税率由35%下调至5.25%,期限是1年,条件是将这些收益投资于美国。据摩根大通测算,这将为美国带来超过4000亿美元的资金回流。

这样,因部分外资企业的转移,使得沿海发达地区重新审视产业政策,在本地区GDP不下降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投资优惠条件,挽留部分有相对发展潜力的产业。

最后,非资源型、污染型产业群内部企业的同质化竞争,使得部分没有生命力企业被淘汰或重组,使该产业群进入了有序竞争的轨道,拓展了产业群发展空间。同时,产业技术升级,地方政府产业政策的扶持,使产业群显现出勃勃生机,这样的产业群就没有必要进入产业转移行列。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要从国家的产业政策、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产业特点等方面权衡,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设置高职院校的专业不能游离于政策导向中。

3.产业转移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影响

3.1在思想上,重视产业转移,顺应产业转移对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作用。

按照经济发展规律,产业的转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总是朝着使自身发展的方向前进。而要阻碍产业转移,就要提供同步适应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当地有良好的经济政策、人力资源、原材料与市场等因素,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安全的发展环境。各高职院校,从思想上要与地方、国家的产业政策保持一致,时刻关注各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及国内外相关经济形势的变化,搜集高职教育发展信息,为高职教育的改革提前做好准备。同时,参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变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思想,调整地方产业结构与升级转型工作。

在专业设置上,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就业与再就业能力,既要考虑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对口,又要适度拓展专业服务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2在行动上,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早做准备。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顺应乡镇工业经济的发展,沿海经济发展地区筹建了多所高等专科学校,为地方乡镇企业的人才急需解决了燃眉之急,扫除了省部属高等学校人才不能下地方乡镇企业服务的盲区。同时,各地方高等专科学校急地方经济所急,不断设置新的专业,培养乡镇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人才,为地方工业经济的腾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中国加入WTO后,国内经济,特别产业发展受国外投资者的投机影响越来越大,加上国内产业发展一直沿用外向型经济模式,且以拼资源与廉价劳动力标志的“三来一补”式加工型产业。各高职院校依据产业发展需要,适当设置相关适应外向型发展产业的专业,培养相对应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人才。

当今产业转移不断加剧,加上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间产业布局的巨大差异,对人才的供需变化,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是前所未有,也是没有经验可寻的。其将深刻刺激高职教育的管理体制与办学理念改革,催促着我国高职教育向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各高职院校走自主办学道路的转轨。各高职院校要注意国外产业经济的发展,及时捕捉产业经济变化规律,研究国内产业转移的潜在动力;要做好考生对相关专业喜好的调研,摸清市场需求,为专业设置早做准备。

3.3根据产业转移与专业转型升级的实际发展情况,分类指导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改革。

3.3.1对资源型产业、高能耗型产业将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实行产业转移出的重点产业。

资源型产业一般是消耗大量资源生产初级产品的产业。当地的资源一旦消耗殆尽,其产业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整个产业就面临着转型的艰难选择。此外,如果产业用的资源都是外购的,则面临国内外资源竞争压力,产业竞争优势将逐渐丧失。因此,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空间有很大局限性。

此外,大量耗水型产业是产业转移出的对象。随着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空前扩大,经济发达区域的地表蓄水能力不断下降,而城市居民用水急剧提高,同时,工业化带来的污染使可利用淡水资源相对减少。因此,高耗水型产业最终将为节水型产业让路。

高能耗型产业与我国目前倡导的低碳经济、资源友好产业发展战略是相违背的,是不提倡发展的。而高能耗型一般伴随环境污染,工作环境相对恶劣。因此,这类产业除非进行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否则,将陷入被淘汰或被转移的命运。

高职院校要针对上述产业的对应专业做长远规划,一方面提高毕业生就业适应性,另一方面适当改革专业设置,在师资培养与人才培养方面有所考虑。

3.3.2重污染型产业将在经济发达地区是重点整治的产业。

重污染型产业,如造纸、印染、制药、化工等产业。前三类产业产生的污水多,会导致江河湖海污染,出现生态灾难;化工产业产生的污染物不多,会危害人类及生态。今后,在各经济发达地区,会保留数量较少环境保护技术应用完备的大型重污染型企业,淘汰中小型小化工、造纸厂等。这样,区域中需要以上产业的专门人才减少,加上关闭、转移出企业留下的大量技术、生产管理、经营人才,一时间,经济发达地区对在校毕业生的需求将会下降。

此外,化工产业因化学有毒的概念,令许多考生畏惧,本身报考人员不多。高职院校对应化工专业,完成正常教学、实验实训的投入却较高,因此,该类专业设置时,必须进行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汇同地方产业部门,共同探讨其未来发展空间。对已有的该类专业,针对产业转移或产业升级转型,尽早做出规划,避免给学校资源带来不必要的浪费。而造纸、印染、制药产业,除帮助其产业升级转型外,还要做好专业转型的准备。

3.3.3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旨在帮助产业升级转型,办成特色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产业、电子装配产业等,用工多。近年来“用工荒”的出现,导致产业用工不足,迫使产业转移。从产业转移的情况看,中、西部地区主要吸引大型企业投资,中小企业实现产业转移的条件与政策还不具备。如纺织服装产业,苏南有很多大型企业在总部经济思维下实施内迁,然而,苏南中小型企业基本没有内迁迹象;加上本地有完善市场,企业运用成本比较低廉,因此,今后,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通过产业技术升级转型,将重新活跃起来,形成特色产业。所以,高职院校设置该类专业时,要从产业技术升级转型上,重组改革专业设置,使之具有适应升级转型后产业发展的用人需求。

3.3.4大力发展支持各类产业发展的长线专业,是各类高职院校立足的资本。

支持各类产业发展的长线专业,如机械制造、电气控制技术、经济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有些专业,如机械制造既服务于机械制造产业,又服务于其他各类产业的装备维护等;有些只是服务于各产业的专业。这方面人才有较大的社会需求性,就业相对灵活。因此,各高职院校办好这些专业是立足之本。如果办精,就办出了特色,成为相关产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如果办强,就成为各类产业的基础性人才的培养基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人才支撑的“常青树”,各高职院校做强的支撑点。

该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常保持着强劲的势头,专业设置稳定,师资培养实施中长期规划,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同时,要保持合适的教学投入,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此外,可通过对该类专业的师资进行知识、技能延伸性培训,支撑其他技术相对特殊的产业门类的专业,优化师资队伍,防止造成特殊门类产业的专业师资开发过剩的被动局面。

3.3.5采用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产业急需而量少的各类人才。

有些产业产业因规模相对小,需求的人才较少,但产业急需;有些人才专业性很强,而社会需求量不多,且分布在某产业的各企业。这类人才往往就业前景不错,但限于需求量不多,且有区域性分布。如果高职院校都在开设这些专业,就势必导致人才供大于求。从学校资源利用的角度看,是不合理的。目前,随着生源的急剧减少,过分拓展专业,可能导致教学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通过区域间的联合办学或模块化专业设置,实现间隔化或细水长流式向社会供应毕业生的目标,这对平衡社会人才需求有很好的作用。

3.3.6承接产业转移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从长计议,不能盲目。

产业转移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技术的转移通常是有投资方委派技术人员到投资地进行传授,并结合投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改良,使其适应投资后工场产品生产的要求,而不是将照抄原有生产技术植于所投资的产业中。此外,为了使新的生产地运作正常,委派的技术骨干不会撤走,相反会长期工作下去。

当刚转移到某地时,只有个别企业进驻,需要的人才少,有一个适应期,投资方必须检验投资方向的正确性与投资收益情况,为下一步投资提供必要的信息,总结经验,提出更为切实可行的投资方案。

因此,当地区刚承接产业转移时,设置相对应的专业,未免太草率了;如果投资方感觉不适宜投资,即投资失败时,就面临着专业设置失败。所以,在刚承接产业专业时,可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选派一批与承接产业相近或可支持该产业的专业的毕业生,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企业选派一些专家到校参与教学,共同培养成适应产业岗位需要的技术或管理人才。这样,校方可提高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也可以花最小的代价、最少的资源,办成最有效益的人才培养工程。同时,从一开始,就嵌入“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或产业的工程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在专业设置时,就融入企业用人的工程意识,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设置所需专业,使新设置的专业有一个良性“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环境,为校企业紧密合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

3.3.7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要慎重。

中国的新兴产业的建设是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的“五年规划”进行地方规划、投资、招商等直接推动的。每个地区的行政首长都不甘愿步人后尘,争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惜冒风险,上项目。例如“单晶硅”项目、“光伏产业”遍地开花。有的项目还没有进入应用,或市场还在开发中,前景还不明朗。即使新兴产业所用技术既新,又相对成熟,但那么多企业参与市场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因资源、经营等多方面因素,也将面临淘汰,最后留下少数几个技术实力雄厚、资金有保证、驾驭市场能力上乘的大型企业。因此,如果高职院校和地方政府的新兴产业一样,设置新专业,而且专业所支撑的核心课程的知识与实验实训用的技储备术不成熟,培养学生就成了纸上谈兵。

因此,对于新产业的人才需求,高校要仍然立足于高职院校中与新兴产业相近的、支持各产业的基础性专业,适当改造专业结构与课程、实验与实训,与新兴产业配套,培养适合新兴产业绝大部分岗位要求的技术人才,挖掘高职院校潜力,完成对新兴产业支撑作用的人才培养。当新兴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技术与市场稳定后,可根据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设置新的专业,满足新兴产业核心技术人才的需求。到那时,高校已经有了专业的知识、技术储备,产业发展稳定后,企业就会有足够的精力来协助学校设置专业、培养人才。

总之,产业转移是不可避免的,按经济规律不断演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有自己的规律,肩负着培养参与社会建设发展人才的使命,承受着各位家长望子成龙的梦想,要在有限的资源上做出更大、更光鲜的人才培养事业。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对各高职院校在完成前期的调研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在先前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慎重践行。

参考文献:

[1]章铮.民工不能进城定居导致民工荒持续.中国经济时报,2005.04.15.

[2]白天亮.民工的待遇 企业的机遇.人民网:人民日报,2005.03.24.

[3]马燕燕,陈婷婷.工人频遭家乡企业挖角 上海用工荒加剧.中国新闻网,2011.02.25.

[4]王攀.珠三角地区用工荒调查:用工歧视成重要原因.新华网,2011.02.25.

[5]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http://baike.省略/view/4251762.htm.

[6]陈其珏.沪资加快向江苏产业转移[J].东方早报.省略,2005-9-5.9:50:00.

[7]李继锋等.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J].省略,2010-11-17.15:46:23.

[8]中国经济时报.近年来长三角及周边省份有关产业转移的政策[J].省略,2008-10-13.9:28:20.

[9]文杰.湘南地区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J].华声在线综合,2011.10.28,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