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技服务业发展分析范文

科技服务业发展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27 10:17: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技服务业发展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技服务业发展分析

篇1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对科技服务业的范围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京津沪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通过分析发现科技服务业的不足,提出了促进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 信息熵 集群

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提供技术和知识服务为主要特征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蓬勃发展,其中科技服务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领域中发展最快、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科技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乃至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必将有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快速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外对科技服务业的研究不多,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科技中介服务业和科技产业领域,包括科技产业集聚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经济增长与科技产业集聚的关系以及基于科技产业集聚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方面。近年来,科技服务业的研究引起了相关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国内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总的来看,定性分析的较多,定量分析的较少。程梅青等、王晶等、赵飞分别对天津、南京和武汉的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了研究,马福祥、赖志军分别运用SWOT分析法对江苏省和佛山市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另外还有许多学者对科技服务业的概念、类型以及功能等进行了分析,但对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的不多,周梅华等以江苏省为例对地区科技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综合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重新制定了科技服务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三大直辖市进行了实证分析。

科技服务业的概念界定

科技服务业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纽带和桥梁,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然而目前对科技服务业的概念仍众说纷纭,并未达成权威性的一致意见。程梅青、杨冬梅、李春成(2003年)通过研究表明,科技服务业是指一个区域内,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王永顺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依托科学技术和其他专业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新兴行业,具有高智力、高附加值等特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先荣则认为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王晶等(2006年)用系统和动态的观点,在科技中介概念的基础上,把科技服务业界定为“以技术和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产业;其服务手段是技术和知识,服务对象是社会各行业;科技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范畴,是服务业的一个分支行业”。各地出台的相关政策对科技服务业的统计和概念也有不同的界定。

结合不同学者的不同意见,本文作者认为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分支,它是依托科学技术和其他专业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新兴行业,由承担各种功能的科技服务机构组成,属于第三产业范畴。科技服务业包括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科技中介服务和其他科技服务四类,具有知识智力密集性、服务对象专业化和服务效益外部性等基本特征,在促进科技创新与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陈德权等在评价国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状况时,从经济背景、科技水平、文化特征、运行机制、发挥功能等几方面进行了考核。李志刚,汤书昆从发展环境、主体实力、发展潜力、体系结构和服务绩效等五个方面设立了科技中介服务业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朱卫东,谭清美基于系统构成要素功能从资金投入量、设施资源利用率和专利获得率三个因素建立了科技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前人的成果,基于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和简单性原则,本文从主体实力、科技投入和服务绩效三个一级指标入手,建立起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见表1)。

主体实力直接反映了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水平。本文用科技服务业机构总数、从业人员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评价科技服务业的实力水平。此处科技服务业由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来代替。科技服务业机构总数和从业人员从总体数量上反映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科技投入从对科技服务业的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方面体现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科技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才要素是影响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R&D从业人员占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反映了科技服务业中科研人员的投入力度,每万名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反映出高端专业人才的比重。民营科技机构资金占科技经费筹集额比例用企业资金占科技经费筹集额的比例来表示,反映了企业对科技服务业的投入水平。

服务绩效反映了科技服务机构以其自身服务对区域科技、经济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技术市场扩散辐射力用对外输出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占技术市场成交总额的比重,表示科技服务机构对促进科技要素流动的推动作用。以每个孵化器平均孵化企业数量和万名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专利授权量来描述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产出水平。用行业协会平均覆盖率表示行业协会在科技服务业中的作用。

(二)基于熵值法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熵的概念是德国物理学家R•Xlausis和L•Boltgman首先提出来的。在信息论中,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也就越小;反之,不确定性越大,熵也越大。采用信息熵确定指标权重,对某一项指标而言,评价指标值间的差距越大,说明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如果差异为零,表明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由于各项指标的数据具有不同质特性,进行综合评价时,首先必须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标准化处理。常用的标准化方法有功效系数法、标准差标准化法、均值化法等。鉴于客观性、简易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在此本文选用均值化比重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基于熵值法的综合评价步骤如下:

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设有m个研究对象,n项评价指标,即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对象指标值的比重Pij:

(1)

式中,xij为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的实际值,i=1,2,...,m;j=1,2,...,n。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

(2)

其中k>0,ln为自然对数,ej≥0。 令,则0≤ej≤1。

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j:

gj=1-ej (3)

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Wj:

(4)

计算各评价对象的综合得分Fi:

(5)

其中Fi为第i个研究对象的综合得分值。

京津沪科技服务业综合评价分析

利用上文建立的科技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从中国统计年鉴和各地统计网站及科技统计年鉴中获得京津沪的原始数据,并进行标准化处理(见表2)。

利用公式(2)~(4),通过熵值法确定指标数据的权重,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然后利用公式(5)可以分别计算出京津沪的科技服务业综合得分值。从评价得分来看,北京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得分为0.45;上海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于北京,但高于天津,综合得分为0.36;天津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综合得分为0.19。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京津沪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可以看出我国科技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从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来看,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权重最高,可见科技服务业是高智力密集型服务业,然而R&D从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权重却不高,这从某些方面体现出我国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不够重视。科技投入的权重为0.13,服务绩效的权重为0.33,从这两方面也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服务业投入产出绩效未达到有效发展。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科技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一是加强政策扶持,改善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各地区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包括资金、人才以及税收等各方面的政策扶持,为科技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提高科技服务业供应能力,发挥品牌效应。各地区鼓励和支持优势特色产业的骨干型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形成自己的强势品牌。同时大力发展民营科技机构,鼓励民间和团体等组织参与到科技服务业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管理作用。三是提高科技服务业需求水平,带动科技服务业产值的增长。旺盛的需求是科技服务业健康发展的保证。提高科技服务需求,要转变政府的决策方式,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四是促进科技服务业集群发展,形成规模效应。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产业集聚、空间节约、高效连通的特点,通过科技服务业的集群发展,有利于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型发展,有利于促进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程梅青,杨冬梅,李春成.天津市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3(3)

2.王晶,于建宇等.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

3.赵飞.武汉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2007

4.马福祥.江苏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东南大学,2005

5.赖志军.佛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7

6.周梅华,徐杰,王晓珍.地区科技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综合评价及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9

7.王永顺.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J].江苏科技信息,2005(8)

篇2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优劣势分析;辽宁省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8235

科技服务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分类的形式,隶属第三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关键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大。随着我国政府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科技服务业也即将进入高速发展期,但相对其他发达区域,辽宁省科技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辽宁省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1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

尽管现阶段的科技服务业尚属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但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促进其发展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政策,并且越来越多的各种业态的为科技服务的机构和企业建立起来,这预示着我国的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不久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11国家政策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

我国于2006年开始施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强调了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多项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随之,国务院在当年2月7号印发了实施上述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其中就如何贯彻施行纲要的基本精神给出了思路和方法上的指导性意见,提出了各项具体做法及若干配套政策。其中重点明确了加大科技投入,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举措对科学技术推广和产业化的有利作用。这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对如何发展科技服务业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性做法,这是国务院第一次全面部署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预示着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新纪元的到来[2]。

12科技服务业总量较小,但增速较快。

2007―2011年我国科技服务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86%,高速度的增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表现日益明显。我国“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2010年实现增加值56359亿元,2011年实现增加值6 965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4%;2013年行业固定投资额为3 149亿元,同比增长272%;2012年科技服务行业的法人数和行业的就业人数分别为324932个和3307万人,同比增长145%和108%。

13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较大。

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发展却出现区域的不均衡现象,发展较好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和科技资源丰富地区。2012年北京市拥有科技服务业行业法人38136个,占全国科技服务业行业法人总数的117%,而新疆科技服务业行业法人数仅为3582,占全国比重仅为11%。从科技服务业市场规模和完善度来看,北京、上海比较成熟,处于第一集团;紧接着便是广东、浙江、天津、浙江等省市,这些省市的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基础深厚,地理位置优越,在当地的政策不断推陈出新下,显示了勃勃的生命力。从全国来看,目前这个产业发展最为落后的还属新疆、等西部地区[3]。

2辽宁省发展科技服务业的优势及不足

21辽宁省发展科技服务业的优势

211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国家全力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背景下,《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作为辽宁省政府的2014年的1号文件正式颁发,有效促进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同时,国家关于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系列举措出台,都将极大地促进辽宁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进程。

212旺盛的市场需求

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对科技服务的需求,辽宁省经济和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为科技服务市场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提升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空间。1952―1978 年,辽宁省服务业(第三产业)增长了 204倍,同期全国的服务业增长 130 倍。经济尤其是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技术改进和创新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对科技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213坚实的科技综合实力基础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服务机构是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的知识密集型组织,需要与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主体紧密联系,这些创新主体为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知识支撑[4]。因此,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服务范围和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科技综合实力的制约。辽宁省专利申请量逐年增加,到 2013 年全省有效发明专利数达 16092 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367 件。技术合同成交量和成交金额也处上升阶段,2012 年全年技术市场成交各类技术合同 14676 项,成交额 2307 亿元,比上年增长 445%。

22辽宁省发展科技服务业存在的不足

22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低。2013 年,全省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为 387%,比全国低 74 个百分点;与经济总量前四的发达省份相比,低于广东 91 个百分点,低于浙江 74个百分点,低于江苏 6 个百分点,低于山东 25 个百分点。服务业全行比重偏低,折射出全省科技服务业比重不高。

222地区之间科技服务业发展不均衡

全省各市科技服务业发展以及中介机构布局都呈现不均衡态势,沈阳、大连两市相对比较发达,其他城市相对较薄弱。2012 年,辽宁重点服务业企业数为 7860 个,其中2826%的企业分布在沈阳市,2751%的企业则位于大连市。两市的企业数超过全省的 55%。2012 年重点服务业营业收入为 321066 亿元,大连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比 4259%,沈阳其次为 2150%,其余十二个城市的重点服务业营业收入只占3591%。科技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全省服务业发展地区之间的非均衡性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科技服务发展的非均衡性现状,详见图1和图2。

223科技型企业数量少,科技产业规模不大

虽然辽宁具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但是,厚重的重工业并没有给辽宁的科技型企业提供太优越的生存环境。辽宁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相对较小,科技型企业的总数较少。一个地区的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科技型企业数量来反映[5]。在这一方面,辽宁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 1320 家,而全国范围来看,截至2012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多达 8134,位列首位;辽宁省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6],详见图3。

224尚未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技服务业运行体制

辽宁省目前很多科技服务机构是从政府职能中剥离出来的,带有严重的官办主义色彩,科技服务经费依靠政府拨款,科技服务人员素质不高,对科技服务业的认识不足,服务效率低下,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机制体制很难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科技服务行业发展的要求,很难适应科技服务业提供知识密集型服务的要求[7]。

225缺乏完善的科技服务业准入体系和认证制度

科技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入市参与。构建完善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服务业市场准入体系和认证制度,对扩大辽宁省科技服务业的规模和范围,规范行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优势至关重要[8]。还没有走上科技服务业的职业化、专业化道路,尚未建立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体系,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既缺少规范的执业资格考核制度,也没有不合格人员的退出机制,竞争无序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辽宁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226科技服务业投入力度不大,融资渠道单一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科技服务业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9]。辽宁省的科技投入与投入强度均属中等水平,科研经费投入横向比较不足,有待加强。辽宁省在 2011年全国各地区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中排名第七位,2012年在全国地区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方面仍然是维持原有排名。辽宁与发达省区在科研经费支出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3辽宁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对策

第一,设计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构架。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氛围,系统规划设计完善的科技服务业产业体系构架,引导产业发展形成完整的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系统搭建多种科技服务业平台,充分调动和吸引各种所有制属性的社会资本进入。

第二,政策支持略有倾斜,提高相对落后地区的优惠政策,在保证现有发展进程前提下,尽可能推动本省内科技服务业均衡发展。

第三,加快科技服务业管理和运营体制的改革,促进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科技服务机构,尤其是形成对整个行业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第四,不断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业企业市场准入体系,逐步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0],通过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等多种方式提高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辽宁科技服务业市场,规避京津唐等地区科技服务业对辽宁的替代效应。

第五,整合存量吸引增量。依托现有的(国有或者非国有)存量科技资源加以整合规范,增加政府对科技服务业的引导性投入,奠定辽宁省科技服务业产业体系的基础,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尽快使产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完备产业形态;鼓励全社会各所有制和社会资本新增投入,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产业。

参考文献:

[1]陈岩峰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2]贾宝林,宁凌,刘亮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体系中的政府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23-26

[3]国家统计局2013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4]刘顺忠对创新系统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3):30-33

[5]王吉发,敖海燕,陈航辽宁省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15(5):35-40

[6]赵晓伟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R].南京:江苏大学,2009

[7]杜振华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约束与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8(12):30-32

[8]陆洋,韩顺平科技服务业系统功能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2)

篇3

[关键词] 经济运行;数据;统计;分析

由于经济运行缺乏一整套制度化的计划测算、跟踪测量、监管分析、反馈改进工作模式,企业作为经营管理主体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体现。主要体现在:

经营计划指标分解测算的过程不透明,缺乏基层单位参与。有时计划目标测算下达不及时,基层单位无法及时作出工作安排,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影响到了基层单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员工工作没有计划,只是被动的服从上级工作安排,盲目性、随机性比较严重,不能调动和发挥全员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差。

市场一线的真实需求与实际工作脱节。经营计划下达后的督促落实不深入,缺乏自下而上的、全面的对阶段性经济运行数据的分析对比,无法发现数据后深层次的问题;对市场的真实需求缺乏分析研究,甚至出现购进卷烟的牌号长期压库,形成了滞销占用资金等现象。

重复劳动、数据失真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缺乏系统、规范、明确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说明资料,当员工岗位调整变动或新进人员时,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适应工作要求,严重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不同部门整理汇集相同项目的数据时,往往存在数据差异和失真,无法保证正确的的数据分析和领导决策。

因此,建立完善一整套涉及事前、事中、事后的经济数据分析统计管理机制已势在必行,新机制围绕进一步提升统计工作对企业经济运行的参与,涵盖科学测算下达经营管理计划目标、及时整理汇总专销数据、定期开展经济运行分析查找问题、以三级考核促进问题改进提升的PDCA模式循环,管理重点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逐步转变。具体来讲,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点做法:

一、健全机制,规范经营管理计划测算下达流程

滨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编制印发了《经营管理计划编制下发管理办法》,对全市系统经营管理计划目标的测算、编制、下达等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在每个经营周期(年度、月度)前完成经营管理目标的测算、编制和下发工作,明确项目部门职责和计划目标的测算方法,采取自下而上的计划提报方式,由主管部门汇总整理,经分管领导审核批准后下发。

二、建立“综合数据资料库”,实现系统内信息资源共享

建立全市系统“综合数据资料库”。市局(公司)各部门根据职责编制“综合数据资料库”对应内容,需要进行社会调查的,向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等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活动。各单位和部门所负责的数据资料编纂完成后,要报市局(公司)牵头部门汇总、整理和审核。完成审核后统一上传市局(公司)内部网站,内部网站设立专门栏目,专门存放综合数据资料,作为综合数据资料的载体。内容涵盖地方经济发展、人口数据、企业概况、财务管理、卷烟经营、网络建设、专卖管理、客户商圈、信息化建设、安全管理、人力资源、制度建设、检查考核、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及流程等具体内容。为了使综合数据资料的准确性、有效性,规定每季度对数据资料进行更新和调整。

三、丰富统计手段,定期开展经济运行分析

首先,建立健全经济数据统计分析制度,要求各单位、部门定期编报统计分析材料,综合信息科对全市系统的统计分析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定期编印“全市系统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其次,将经济运行统计分析工作纳入对各单位、部门的工作质量考核,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报告报送的及时性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考核,并与薪酬分配挂钩。第三,定期召开全市系统经济运行分析会议,对经济运行数据统计分析进行阶段性通报讲评,以及时反馈统计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实现各项工作的持续改进。

四、加强分析深度广度、服务企业发展大局

在市局(公司)的经济运行分析会议上,统计部门采取了以幻灯片为影像载体、辅助现场讲解的崭新形式,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数据分析,通过不断改进经营统计分析的方式和方法,注重在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工夫,不断提高经济运行分析质量,努力做到给企业发展当好参谋,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一是从打造一支企业经营分析人才队伍入手,统计部门注重对各级统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为做好经济运行分析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二是积极探索,采用新的数学模型实现统计工作的不断深入,例如我们对各单位的销量、单箱销售收入的测算采用了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将各单位卷烟经营指标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如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挂钩对比,进行认真细致的测算和对比分析,最终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三是扩宽分析思路。不仅与自己对比分析,同时做到跳出滨州看滨州,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和先进地市进行对比分析,做到取长补短,对及时调整经营工作思路、指导经营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企业工作效率与质量稳步提升,全员执行力大大提高。数据资料库包含近年来的历史经营数据和客户资料。在编制测算经营管理计划目标时,可以直接借鉴和使用相关历史数据,根据一年来实际运行情况看,实际经营结果与测算的计划指标基本相符,实现了计划指标的可行性、合理性、科学性,对基层单位较好地发挥了指导、规范、激励的作用。综合数据资料库建成后,新进员工、岗位调整的员工可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同时降低了员工培训成本。全面开展经济数据统计分析工作不仅提高了全员特别是一线客户经理的工作能力,而且企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针对市场形势变化调整经营策略,提高了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水平。

总之,滨州市局(公司)实施的经济运行数据统计分析机制,为滨州烟草经营管理水平、企业效益的持续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是适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创新之举,为促进滨州烟草既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4

2012年2月,科技部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提出科技服务业是基于信息网络、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方法,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和支撑的产业,重点领域主要包括研发设计、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服务、科技金融、科技咨询五大细分领域。科技服务业产业链较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与人民的长期利益,而科技服务的价值体现具有滞后性,使人们对服务价值的认同缺乏即时感;科技服务活动的条件差异性很大,科学试验的工具、仪器设备的研制与使用本身就是创新活动,与生产线和生产设备有本质区别,形成与一般生产活动性质不同的劳动方式、不同社会分工。如图1,科技服务业产业链中,上游的研究与发展活动形成的科技成果经过技术转移和推广,在专业技术服务和综合技术服务支持下,达到产业化科技服务业的结果。

从全球科技服务业发展历程来看,根据经济和技术发展历程中的服务需求,可划分为科技服务机构出现、科技服务机构大量涌现、科技服务业态形成、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四个阶段。第一,科技服务机构(19世纪中期—20世纪30、40年代),19世纪中期诞生了科技服务,最早的科技服务组织形态主要是资讯类机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工业发展迅速同时带动了一些新兴的组织形态;20世纪20、30年代,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咨询行业获得了发展,出现了研发服务、天使投资等科技服务机构。第二,科技服务机构大量涌现(20世纪4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也进一步掀起了科技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加重要,科技服务机构主要是以政府创办为主并兼有部分民间组织。第三,科技服务业态形成(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科技创新需求的多样化,不断细分了创新服务链条,一批市场化的科技服务机构快速出现,科技服务以政府推动为主转向依靠市场化发展,科技服务业态形成。第四,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21世纪以来)移动互联网浪潮兴起,创业服务快速发展,生物医药行业兴起促使高端服务业逐渐取代传统服务业,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科技服务业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重点行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带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在我国,科技服务业还是一个年轻的产业,我国科技服务业是在后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步推进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兴起而产生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服务业内容不断丰富,服务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与此同时,科技服务业内部不断产生新的分支,专业化和社会化分工不断深化,新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推动了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和国家整体竞争力。但总体来看,我国科技服务业在发展速度、规模和结构上仍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2014年8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战略举措,释放了科技服务业提速发展的重要信号。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中国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从以往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阶段,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将是解决产能过剩等产业机构问题、细化服务分工、加快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重要举措。国务院五项扶持举措背后传递出中国加快服务业发展,尤其是高附加值服务业发展的积极信号。

当前,科技服务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中具有高附加值的重要产业,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纵观国内外文献,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服务业的内特征及分类、发展能力及水平评价、发展与产业升级耦合机制、发展模式及路径、政策支持体系等相关方面展开。在国外,与科技服务业相对应的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外学界对科技服务业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科技中介服务业和科技产业领域,如技术创新、经济增长与科技产业集聚的关系以及科技产业集聚的产业政策和实证方面;在国内,科技服务业的研究大多集中理论层面,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甚少,大多研究主要集中在整体服务业、生产业集聚的测度和空间演化方面,如区域科技服务业能力评价、运行机理、部分地区科技服务业空间分布,对科技服务业集聚及影响因素研究较少。

因此,在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对我国迎接创新转型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态势下,揭示科技服务业发展及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掌握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律,不仅可以丰富产业经济中产业布局的相关理论,探究科技服务业的地理分布,探索空间演化特征,认识演化机理,为我国及各地区科技服务业提供对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决策参考。

二、国内外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国外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

当前,发达国家形成了良好的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结构合理的科技服务体系。

第一,科技服务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起步于19世纪,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增值高、消耗少的新型高端服务业态,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以美国为例,美国科技服务业增长速度远高于美国经济2%左右的平均速度,如图2所示,2012年美国专业科学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为11922.9亿美元,占GDP为7.6%,比2000年增长了80%,年均增长率为5%,远高于信息服务业占比(4.4%),是第三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同时,美国科技服务业吸引了大量的高端人才。

第二,由政府主导向市场驱动转变。20世纪90年代前的科技服务机构都是由政府出资或主导设立,以非营利性为主,1993年美国开始出现市场化机制运行的高科技孵化器,随后在市场环境下催生的科技服务机构大量涌现。2000年后,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滋生新的服务模式和盈利模式,新的科技服务机构应运而生,如专利运营公司、创业媒体等,在市场化环境驱动下催生新的服务模式和差异化发展路径,如以色列的“玛雅孵化器”等。

第三,科技服务业新兴业态持续涌现。发达国家和地区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技术进步和变革促进了各创新要素的重组和对接,更容易产生新的服务业态模式。近年来,国外领先出现了HackerDojo、CitizenSpace等创业咖啡。这些模式在我国也得到了发展,如2009年以来在国外率先出现众筹的天使投资模式等,产生了Kickstarter等著名机构。2011年我国也出现了点名时间、天使汇等大众筹资平台,如表1所示,国外新兴业态机构和设立时间表。

第四,创新全球化带动科技服务全球化。在经济、科技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大部分发达国家正采取各项措施推进创新全球化,具体包括创新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创新活动的全球化、创业活动的全球化和创新服务的全球化。伴随创新的全球化进程,科技服务由于巨大影响力,在各细分领域服务对象和分布均朝向全球化方向迈进。

(二)国内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服务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从科技人力资源从相对稀缺的国家,逐步成为科技人力资源大国。

第一,我国科技服务业规模小、增速快、前景光明。我国科技服务业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对较小,据最新数据显示,如图3,2012年我国科技服务业增加值为8241.1亿元,占GDP的15.9%,近年来呈快速增长态势,发展势头良好,20082012年我国科技服务业平均增速达20%,伴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服务业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第二,科技服务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创新资源密集区。我国科技服务业首先是在北京和上海等创新资源密集地区发展起来的,如北京2012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为1268.4亿元,占全市GDP为7.1%,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远超其他地区;其次是上海市,2012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为503.8亿元,明显高于除北京的其他地区;此外如杭州、青岛、苏州等,如图4所示。

第三,从高度集中向多点分布发展。科技服务业呈现出从高度集中化向多地特色发展的趋势,呈现区域发展的差异化。近年来,深圳、青岛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迅猛,2009-2012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发展空间广阔;南京、宁波、东莞根据自身特色,针对不同领域出台优惠政策,制定发展目标。

(三)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趋势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分支,科技服务业是以技术和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产业,其服务手段是技术和知识,服务对象是社会各行业。未来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趋势呈现出如下趋势和特征:一是科技服务业成为创新资源的重要配置者。全球技术创新与产业组织变革推动科技服务业成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以移动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广泛渗透和应用,正在颠覆传统产业组织形式和创新模式,加速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以全新方式配置技术、资本、产业要素的科技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二是科技服务机构呈“开放-外向”趋势。伴随科技服务链条的不断完善,服务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以单个企业内部创新的封闭式创新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发展形势,大企业开放服务平台、中小企业组成联盟等联合创新模式成为主流。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更清楚其发展定位和战略,积极融入产业生态圈,通过各种方式压缩式、集成式结合,以小规模和小空间聚大资源。三是服务模式走向“集成商+专业机构”模式。科技服务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推进,哪个环节都需要为企业提供集成化的高效服务,服务模式呈现出集成商加专业机构的趋势,前端由集成商为企业提供集成化的服务资源,后期通过集成商的推荐帮助,企业与专业的科技服务机构分别对接、得到全方位服务。四是协同化和网络化发展。伴随科技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产业恶业面临多层次、虚拟化和网络化发展的态势,其在产业上的地位由原来取决于技术产品的竞争力,现在源于对创新资源的系统配置能力;同时城市、区域和国际化的科技服务网络已经出现,科技服务网络化作为虚拟的科技服务形式,消除了时间、空间的客观因素的障碍,提高了创新要素与行为主体的效益和竞争水平。

对于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当前我国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远低于同期美国科技服务业占GDP的比。未来我国科技服务业将进入快速扩张的发展阶段,科技服务业是积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支撑,国家各级层面都提出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未来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机构的升级,科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将持续提高,伴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规模经济、知识溢出和政府行为的加强,都会对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科技服务业是新兴产业,在技术集约化背景下,技术由制造业向服务业集中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科技服务业发展将不断催生新的业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丰厚科技创新资源,技术变革促进了创新要素的重组和对接,更容易产生新的服务业态和模式。跨国企业为降低成本,一部分业务外包造就了研发外包、生物CRO、检测服务等专业领域的市场空间。

在此发展背景下,科技服务业的专业化和集成化并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科技服务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第三方趋势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材料领域,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服务环节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的新型研发组织和机构,通过整合行业资源、构建专业服务团队,提供专业化的第三方服务。另一方面,集成化服务模式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形态。当前我国科技服务向整个“创新链”拓展,从技术咨询、技术转移、信息服务等单一服务发展到技术熟化、创新创业等综合。一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科技服务机构围绕产业集群开展研发外包、产品设计、技术交易、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综合服务,为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提供了集成化的“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科技服务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极大地拓展了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半径。科技服务机构将一部分通用型服务模块化并在线上提供服务,深度个性化服务则在线下解决,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群体需要。利用互联网开展服务,成为科技服务机构的必然选择,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相结合成为未来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集聚发展是国内外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之一,我们也必须把握住这个大趋势,深入研究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以及影响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为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寻求更好的对策。

三、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分析

(一)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态势分析

国际上对于产业集聚程度的测算指标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以及集中率;第二阶段包括MS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第三阶段是产业的共同集中指数。结合对中国科技服务业的分析,选取前三者指标较为合适。基于可获得性数据,本文选取的数据为1995-2013年,来自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等。同时,将中国划分为东部、东北、中部、西北、西南地区。

(1)空间基尼系数,地区i的空间基尼系数用Gi为i地区的空间基尼系数,SPi、SP、Xi、X分别为地区i科技服务业就业数、全国科技服务业就业总人数、地区i的就业人数、全国就业人员数。

根据上述公式,结果如表2,多数区域空间基尼系数大于零且存在空间集聚态势,东中部地区的空间基尼系数大于东北、西北、西南地区,与现实中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符合,因而东中部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现象更显著;由图5所示,更进一步证明了东中部地区集聚态势与现实科技服务业发展吻合,而东部、东北地区整体上呈现出先减小、再趋于平稳的发展态势,集聚现象趋于平稳,中部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态势,与近年来中部地区在国家的大发展战略中不断加强科技发展有关,如中部地区近年来新科技市场将携手产业研发机构、企业、大专院校,打造新科技市场智库功能,未来为中部地区提供科技、资金规划和技术支撑;西北与西南地区的空间集聚程度趋于平稳,但集聚度不高。

(2)行业集中度数,分别为科技服务业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科技服务就业人数最多的前n个省市人员数之和。根据公式计算1995-2013年的全国科技服务市场集中度(n=2,3,4,…,10),计算结果如表3、图6所示。

从表3和图6可以看出,分别从中国科技服务业行业集中度CR2、CR10可知,前者都大于18,后者都大于48,表明中国科技服务业存在较明显的集聚现象,整体上集聚度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态势,但总体上呈现出区域平稳的特点;1995-2013年间,科技服务业集聚值呈现出增幅态势,表明科技服务业集聚程度有不断加深的发展趋势,对比五大地区之间的空间基尼系数,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区域内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现象更为突出。

(3)区位熵,LQi=[SPi/SP]/[Xi/X],其中,地区i区位熵用LQi表示,i为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全国31个省市科技服务业的区位熵,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为更明晰表明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分布状况,也为与上述研究年份一致,选取1995、2000、2005、2013年的区位熵,更好地描述中国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状态分布图,如图7所示。

综合表4和图7,1995-2013年期间,科技服务业区位熵分值大多在0-3之间,中国科技服务业区位熵都大于1小于2的有天津、四川、甘肃、青海,大于2的有北京、上海、陕西,表明北京、上海、陕西的科技服务业集聚最为突出,表明这些城市的科技服务业专业化水平较高,科技服务业发展具有优势;而天津等的集聚水平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相对比较优势,有待于进一步发展;1995年科技服务业区位熵低于0.8的省市有14个,2013年科技服务业区位熵低于0.8的省市有10个,少了安徽、内蒙古、河北、黑龙江、新疆,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地区科技服务业整体集聚水平较低。

(二)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全局与局部模式分析

为测度我国科技服务业水平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程度,我们运用全局Moran-I指数来计算我国区域科技服务业的空间相关性,并绘制Moran指数散点图,Moran-I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为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Wij为空间权重矩阵;Moran范围为(-1~+1),当值大于0时,空间目标间存在正空间自相关,指数值增大时,空间目标相关度越高,反之亦然,值为0时,空间目标间呈现随机独立的分布模式。

空间统计分析,用一阶空间邻接矩阵,计算中国科技服务业全局自相关Moran’SI指数及检验值,检验表明,1995年后的Moran’sI值为正,且在0.2501-0.3012间变动,表明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具有相似的地区集聚分布态势,各年份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相异时期内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中国科技服务业表现出空间集聚性和正向的空间相关性。由图8所示,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趋势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继而平稳,后又增大的变化趋势。1995—2002年集聚度减弱,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相邻地区由于受科技服务业水平的减弱而使与较远区域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机会相对平等;2002—2005年集聚度呈上升发展态势,表明局部出现了快速集聚现象;2005—2008年集聚度趋于均衡;2008—2013年集聚度呈现平稳增长趋势。整体上表明中国科技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现象明显,但发展并不平衡,呈现出异质性特点,如1995—1999年、2005—2013年这两个阶段集聚度强烈。

在此基础上,分析局部自相关,发掘区域对象间可能存在的局部显著性关联,以及空间目标间的空间依赖性随位置变化度。

为观测值与均Zi=(Xi-X),Zj=(Xj-X)为观测值与均值间偏差,Ii为Zi与观测目标i观测值加权平均乘积。

从局部相关性分析,Moran散点图可将各省市科技服务业水平分为HH、LH、LL和HL四个空间关联模式,如图9所示。1995、2013年位于第一、三象限的省市个数分别为26、20个,1995、2013年位于第一象限的省市分别有9、4个,位于第三象限的省市分别有17、17个,表明中国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的相邻省市间集中性更高,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市的集中性呈先减弱后增强、总体上平稳的趋势。

通过局部自相关分析,可生成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局部LISA图,进一步对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模式进行空间演变分析,如图10,“高—高”集聚模式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中部地区,这些地区大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达地区;“低—低”集聚模式的省市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地区内省市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地区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省市;“高—低”、“低—高”集聚模式具有扩散态势,前者主要包括四川等,后者主要包括山西等,这一方面表明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个省市的科技服务业发展对周边地区基友集聚及扩散效应,发展科技服务业对现代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东部集聚度高于中西部,这与现实中的经济水平发展呈现出相关关系,经济发展与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具有密切关系。

为更好地了解中国各个时间段内科技服务业的局部空间集聚特性,我们根据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总结出1995—2013年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相关模式,如表5所示。从以上计算得到的结果,分析如下:

(1)“高—高”集聚模式的省市逐渐减少。1995年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山东、河南、湖北、陕西和吉林9个省市,2000年包括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河南、湖北、陕西7个省市,2005年包括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河南、陕西6个省市,2013年包括北京、上海、江苏、河南4个省市,这说明考察期内中国科技服务业“高—高”集聚模式的地区有所减少,且主要集中于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中部地区部分省份。

(2)“低—低”集聚模式的省市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1995-2013考察期内,西部地区没有出现“高—高”集聚模式的省市,且西部地区大部分省市均表现出“低—低”集聚的模式,同时,中部地区也一直有“低—低”集聚模式的省市,这表明考察期内西部地区、中部地区部分省份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均较低,不同省市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

(3)“高—低”、“低—高”集聚模式地区有向周边蔓延的趋势。考察期内,一直出现“高—低”集聚模式的省份包括辽宁和四川,且随着时间推移,出现这种集聚模式的省份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同时,一直出现“低—高”集聚模式的省份也由河北、山西等省份逐渐蔓延至天津、安徽、重庆等地区。

(4)东部地区集聚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从分析结果不难看出,东部地区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程度总体上要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部分省份的集聚程度较高,西部地区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程度最低。

四、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机理分析

从理论上来说,多数的服务行业本身就具有类似集聚经济的特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与集聚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由于科技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密不可分性、不能实物化、不可储存性等特点,科技服务业相比与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特征更为显著。因此,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中,必然存在着空间溢出效应以及空间依赖性。通过对科技服务业发展与集聚空间演化机理的理论分析,总结出对科技服务业发展有显著影响的因素。

中国与西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动因具有差异性。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推动了西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推动。因此,政府在建设和发展科技服务体系中承担重要作用。但是,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离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需要分析推动及制约科技服务业的动力机制,更好地促进发展。

科技服务业产生的动力机制是推动科技产生、发展等动力演化的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作用机理的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按照系统动力学理论,科技服务业发展中,会有一系列因素影响其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及集聚也是由多种动因交织发展、演变的产物,在不同阶段发展的条件和背景下,不同因素推动,有内生和外生机制。从空间演化机理的本质上分析,科技服务业发展是在演化过程中由不同的主导因素形成,有可能逐渐演化成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现象。因而,从科技服务业的动态性考究,才能揭示科技服务业空间发展演化机理的动态特征。

1.外部因素对科技服务业发展及集聚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外部动力在科技服务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市场需求是科技服务业及集聚发展的外部动力,政府环境等有效促进了科技服务业及集聚的发展是外部的重要力量。一是城市服务经济的发展。城市由于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较强的科研机构、丰富的人力资源、便利的区位条件、能级水平、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的机会等优势,都会成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首选地。尤其是在国际化或区域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各方面会拥有更大的优势,如集聚的功能、科技服务的功能、创新的功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功能等主要是通过科技服务业来实现的。科技服务业高度集聚于国际化或区域化的大城市,更集中于具有国际化或区域化城市的中心区域。一方面,中心城市具有辐射扩散的功能;另一方面,积极促进了现代化国际性或区域性大都市的产业结构。科技服务业不仅高度集中在国际化都市、大城市,而且一般是集聚在这些国际化或区域化都市、大城市的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它要求城市的服务业非常发达。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更是城市服务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二是市场需求拉力。一方面,在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时,需要外部的科技、资金、人力、市场等要素作为条件支撑。当然,这些创新主体也可以以自身的努力,找寻需要的条件和因素,得到内外部发展的支持,但这需要花费一个较长的时间和阶段,需要具有系统复杂的一个过程,也需要花费较大的费用等。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行业之间、部门之间与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越来越细,会拥有越来越多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市场条件的作用和机制下,创新企业的科技成果,面临和缺乏实践应用问题,需要广泛的市场需求信息,要么需要中介去寻求,要么自己去寻求所求信息,这都需要花费时间、人力、物质等条件,在市场的条件下进行交易和扩散。由此,为了节省寻求需要信息的成本、便捷性等,技术的供需双方都需要科技中介作为支撑,需要以科技中介为组织的交流平台、市场化的网络,从中得到信息、技术、资金、经验等一些供需双方所需。三是规划、扶持及行业协会。在科技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规划、扶持以及行业协会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因素。因为地方政府的税收优惠、财政支持政策和措施以及行业协会服务平台的建设往往为科技服务业的形成和发展构建了初始条件。首先,政府加强立法,保护产权,为科技服务业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提升科技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其次,政府设立科技服务产业园区,引入科技服务企业与机构,提供基础、配套设施等,并提供财政补贴、税收等相关优惠,重点扶持科技服务骨干企业,建立专项资金支持,为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再次,政府加大研发经费支出,积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设立研发机构,进行技术研发开发,加快和转化科技成果,为科技服务业发展培育良好的技术环境;最后,行业协会对科技服务业的作用,从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来看,行业协会的作用日渐突出,可以规范市场秩序、协助制定政府政策,建立服务平台,提供专业化的咨询服务,进行行业培训,引导行业发展,为科技服务业提供高端化人才。

2.内生机制是科技服务业发展及其集聚演化的内在推动力,存在于科技服务业组织内部,如竞争与协作、规模经济、知识溢出等。一是分工和协作。相比其他生产模式,科技服务业发展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最基本的来源是生产效率,体现生产效率的最基本方面是分工和合作的协调机制。专业分工可积极促使科技服务业生产效率提高,一是分工促进和提高了生产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和程度,提高专业化程度,不仅可以使企业速度掌握生产知识和技能,节约相应的时间,使更充裕的时间用于生产,降低生产活动所需要的成本,也可以使企业从长时间的生产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二是分工简化了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降低了劳动力技能复杂度,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整体生产效率。因而,就生产工艺、生产技能、产成品方面,社会分工的发展壮大不断促使发展并提高了专业化程度,在市场发展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在不断增强市场需求多样化条件下,一个独立的、单个企业不可能涵盖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基于社会分工的加强,这些因素逐渐促使企业具有越来越密切的合作关系,随着分工与协作的发展深入,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会更加活跃和频繁,在生产活动中,交易成本也逐渐成为企业重要的成本,分工协作也可以节约成本。在空间布局上,企业分布与成本也有一定关系,企业布局越分散、距离越远,更容易提高交易成本。因此,科技服务业发展及空间上的聚集,在集聚区内,会降低交易成本。因而,正是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的深化,增强了生产能力,提高了运行效率,降低了交易费用,促进了科技服务业集聚。二是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常对于科技服务业不断发展而产生的集聚现象,对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分析,集聚区内的基础设施、交通网络及通信等公共服务产品的投入,具有不可分性,充分表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与科技服务业集聚区规模也具有关系,但随着科技服务业集聚区规模的增加,降低了公共物品平均成本。因此,在集聚区内,科技服务企业可共享基础设施、公共资源、公共物品等,节约了基础设施、信息、交易等方面的成本和费用,并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此外,从劳动力需求分析,科技服务业发展不断产生的集聚现象,积极带动了地方区域劳动力市场的规模效应,逐渐发展和形成了区域劳动力市场,有利于科技服务人才的流动,有利于吸引自由劳动力,也有利于劳动力流出,逐渐形成大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不仅为集聚区内的企业提供了广泛的、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提供了劳动力的工资支持,也降低了企业的搜寻等相关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了人力资本流动成本,在区域内更加容易实现人才的流动和集聚,更便于企业吸收高素质的人才,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三是知识溢出。科技服务业发展逐渐演变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其动力机制是相互关联的有机体,创新是科技服务业发展及集聚的动力核心,一是在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区内,会产生技术、知识、信息等因素的积累效应,加速了要素和资源的高速流动;二是集群内新企业的产生、发展与成长,优化了资源配置;当科技服务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获取、创新和应用成为企业下一步提升的关键性因素。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与集聚区逐渐形成了一种创新网络,在集聚区内,企业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相互支撑以及通过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和交流,逐渐形成和建立了集体学习机制,尤其是在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方面的外溢,激发了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发展和应用,在知识溢出的网络中,不同的服务企业可从中获益,从而促进了创新。随着科技服务业发展及集聚现象的产生,集聚内部的创新功能也越加明显,创新对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持续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二)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分析

近年来,科技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并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解析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中国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既要以产业经济学理论、科技创新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又要结合中国转型期的国情,内外因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促进或阻碍中国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的影响。本文以行业协会、政府理性规划为基本假设前提,在此前提下构建完整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以期更好、更准确地反映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诸多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出影响因素变量与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动态关系并加以检验。结合上述机理分析,在这个概念模型里,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行为因素、知识溢出因素、交易费用因素、科技实力因素和规模经济因素作为六个主要因素制约并影响中国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发展,通过影响内部或外部环境推动或阻碍中国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发展。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在各个变量作用下形成一个综合整体,如图11所示。

基于上节构建的概念模型,构建模型如下:

其中,Y为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X1为各省域的人均GDP;X2为政府支出占GDP的比;X3为R&D经费支出;X4为科技成果登记数;X5为技术市场成交额;X6为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X7为人力资本;X8为第三产业总值占GDP的比。

从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及集聚内涵出发,在充分考虑数据的可得性的前提下,研究年份固定在1995-2013年,主要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4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6-2014年)、《各省统计年鉴》(2014)等。实证研究主要借助于Arcviews3.3和Geoda0.9.1等软件。

空间权重矩阵是空间统计计量模型的关键,也是地区间空间影响方式的体现。目前,空间权重矩阵的基本形式有的只考虑地理相邻信息,即“地理”空间权重矩阵(W),也有的考虑了涉及经济差距的空间权重矩阵的扩展形式,即“经济”空间权重矩阵(WE)。“地理”空间权重矩阵(W)最常用的是简单二分权重矩阵,遵循的判定规则是Rook相邻规则,即两个地区拥有共同边界则视为相邻。本文选用的是“地理”空间权重矩阵(W),利用ArcGIS9.3软件生成。

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有多种,根据本文需要,选用空间计量模型纳入了空间效应的空间滞后模型(SLM)与空间误差模型(SEM)两种,如前理论所述,然后利用逐步回归法剔除不显著的变量,进行空间依赖性检验,从分析结果可知,Moran’sI指数的P值为0.0002285,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表明经典回归误差的空间依赖性(相关性)明显。LM(error)的P值约为0.0264170,统计显著;LM(lag)的P值约为0.0295321,统计显著;且LM(error)比LM(lag)在统计上更显著,因而断定空间误差模型(SEM)是恰当模型。进一步分析空间误差模型的拟合优度R2最大,自然对数似然函数值LogL最大,似然比率值LR最大,赤池信息准则AIC以及施瓦茨准则SC最小,说明了三个模型中空间误差模型是最优的,故应选择此模型。

在上述确定了空间误差模型为适当模型后,以科技服务业集聚度(区位熵)及其影响因素对1995、2013年的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如表6、表7所示。

如上实证分析可知:

第一,政府行为经历了很强显著(p值<0.01)———一般性显著(p值<0.10)的过程。期初,政府行为在科技服务业发展集聚中显得尤为重要,对政府政策和制度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当科技服务企业及其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政府需要遵循科技服务业的市场规律,需要通过引导科技服务业获取健康有序发展,如在服务体系、生态环境、行业监管、风险控制等方面集中资源,充当好服务角色,并不会过多和直接在市场中干预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也是在当期验证中对科技服务业集聚成因成一般性显著的原因。此外,政府政策对不同区域科技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政府政策在东部地区作用力最强,其次分别为中部和西部地区,差异性也会影响信息流动在区域间的差异,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政策对各个区域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但其作用力大小并不一致,导致区域科技服务业集聚的差异性。

第二,规模经济经历了较强显著(p值<0.05)———很强显著(p值<0.01)的过程。1995和2013年的规模经济系数分别呈上升态势,显示了规模经济在科技服务业集聚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原因,一些省域或城市成为科技服务业发展支点并逐渐发展成为增长极,职能层次较高、规模较大、强度较强,凭借极化效应引致更大规模资金流入,大量机构集聚该地区,促使科技服务机构通过扩大规模经济效应来保持竞争,通过发挥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范围经济优势、区域创新环境弥漫的“产业空气”,使集聚规模不断扩张,体现出“路径依赖”和“累积因果”的加强过程。

第三,人力资本经历了很强显著(p值<0.01)———不显著(p值>0.10)的过程。期初大量人力资本被引进并积累在科技服务业集聚区,表现了明显的比较优势,良好宽松的创业环境有利于新大量人才,增强了集聚内部专门化程度,伴随着分工深化,集聚了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科技服务企业,逐渐形成专门的劳动力市场,在市场中拥有丰富的就业信息,减小了人才搜寻的密度和广度,搜寻成本降低,更是吸引了各类人才的集聚,促使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呈现强劲的势头,表明人才在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中的显著作用。异质型人力资本是边际报酬递增的根源,人力资本形态的转换实际上是异质人力资本不断对同质人力资本进行更新的过程。当区域人力资本积累达到一定规模程度后,一方面,向四周扩散;另一方面,又会在更高形态、较优的结构上进行量的积累,发展一定规模后,向更高层次扩散。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不同层级的人力资本组合结构,但人力资本对科技服务业集聚的促进作用不是立即显现的,仍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来吸收和消化,故而导致当期人力资本水平对当期科技服务业集聚的作用不显著。也说明伴随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需要更高端的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引进或发展与发挥需要一个过程。

第四,经济总量经历了很强显著(p值<0.01)———较强显著(p值<0.05)的过程。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差异性,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或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态势比较好,集聚度也较高。一定程度上,科技服务业机构的数量、规模、类型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有密切关系,如西部一些省市科技服务业数量少,规模小,同质化现象严重,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影响了科技服务业集聚。随着本区域科技服务业组织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为科技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活力,以经济为依托,具备了科技服务业发展实力后,逐渐显示出对基础设施、科技服务等更高的要求和需求,对经济依赖性没有期初那么强烈,其表现为没有那么显著。

第五,科技水平经历了很强显著(p值<0.01)———很强显著(p值<0.01)的过程,可以看出,科技水平是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因素,说明在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初期,显示出科技水平与实力支持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强大力量。在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不断壮大时期,已成为城市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建设大项目等对传统科技服务机构与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影响和导致构建了现代科技服务体系,更有利于推进科技服务业集聚。

第六,知识溢出经历了不显著(p值>0.10)———很强显著(p值<0.01)的过程。知识溢出是知识的再造,与经济增长有密切的联系,是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不竭的驱动力。知识溢出受空间距离、市场结构、接受能力、社会网络等影响。期初,知识溢出对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并不显著,因为社会网络、市场结构等还不甚成熟,一些省域创新水平尺度不高,信息传播技术落后,加之空间距离差异,市场结构的异质性,科技服务业相关机构接受能力有限,对科技服务业集聚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知识溢出是造成集聚效应的动力之一。由于知识应用具有规模经济,随着时间推移和信息技术发展,科技服务业的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日益显著,在相邻区域内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实现了资源共享。知识的迅速扩散又影响和提高了以集聚为基础的科技服务业效率,对科技服务业集聚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

面对国际激烈的竞争,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加之中国政府对经济和科技采取的发展方式和措施在形成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过程中也充满了独特性。目前,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集聚建设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够,经济基础是科技服务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内因;二是区域间分割的局限性,科技服务业集聚与扩散能力与相邻腹地有紧密的经济联系,没有广阔的科技经济腹地和一体化的区域经济支持,科技服务业集聚与辐射功能会受到限制,由于我国现存经济条件的约束和市场体系发育的不成熟,个人和科技服务机构活动多局限在本地区,要素未能按照收益最大化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加之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影响科技服务业集聚的健康发展。三是科技服务业市场体系成熟度不够,在科技主体方面,科技服务业集聚度还不够;在科技服务业创新方面,科技工具的种类、规模还远远不够;在科技服务业机构运行机制方面,治理结构尚不完善,离国际化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四是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够突出,以政府推进模式形成和发展的科技服务业集聚是国家或地区有意而为的结果,彰显了政府扶持的作用,但总体看,在区域科技服务业集聚形成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还不够突出。

集聚的发展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科技服务业的竞争力,但是我国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程度仍不高。因此,需采取措施提高我国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程度,促进我国整体及各省市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

第一,提升政府扶持力度。一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产权,创新是科技服务业集聚的动力核心,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提升科技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专业化程度,产生品牌效应,吸引其他企业进入,提高科技服务业集聚程度。二是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应选择和重点扶持一部分科技服务骨干企业,建立专项资金支持其发展,降低科技服务企业运营成本,扩大规模,逐渐形成规模经济。三是建立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政府应设立科技服务产业园区,提供完善的基础和配套设施,以各种方式引入科技服务企业与机构,加强技术、资源的交流与合作,共享互补共生,产生集聚效应,提升本地区科技服务业的竞争力。四是增强科技研发经费支出,积极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研发机构进行技术创新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知识溢出效应,以共享区域内科技服务企业。

第二,发挥各地优势,制定差别化的科技服务政策。我国区域发展具有差异性,东部地区科研、教育、人才、基础设施等具有优势。因此,东部地区一些城市在在发展科技服务业时,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科研机构或院所为基础,培养高端科技人才,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构建产学研联盟;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中西部地区的大部分省市在经济、人才、教育、科研等相对落后,但科技服务业发展潜力和空间较大,需要发挥西部特色优势,一是做好和对接好相关城市规划,以科技服务业为城市及产业园区的规划的主要推动力,率先发展科技服务业;二是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

第三,注重空间效应,加强相邻省域的科技服务业合作,积极促进科技服务业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目前,中国省域间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具有正的溢出效应,各省域应强化相邻省域间的区域科技服务业合作,摒弃各种人为造成的相邻省域间的障碍。通过区域科技服务业的合作,在更大范围内积极促进科技服务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科技服务业市场的一体化,做大科技服务业总量,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通过加强区域间科技服务业的合作,打破区域间行政区划的局限,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第四,加强高端科技服务业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掌握现代科技服务业运作知识的高端科技服务业人才是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支撑点之一。今后科技服务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重点是高端的管理和专业人才。一是创造良好的引才环境,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海归人员及有国际科技服务业经历的高级专家;二是建立有效的培训措施,开设高级科技服务业人才培训班,培养一批精通国际惯例、熟悉国际科技服务业规则的国际型人才;三是西部地区应加强科技服务业高端人才培养,强化与东部与中西部人才的交流和互动;四是为科技服务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如户籍、养老保险保障体系,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篇5

关键词:中小城市;科技服务;发展思考

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逐渐提高。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中小城市纷纷加快了科技服务业发展步伐。

一、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

随着服务业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也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虽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服务能力,总体来看,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还处于初步成长阶段。1.发展速度加快,规模持续扩大。目前,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主要由科技服务载体,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研发机构、专业检测机构等组成,包括孵化器、工程中心、综合服务机构、各类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公司、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中小城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地方经济贡献率日益加大。2.服务载体不断加强,空间布局日趋扩大。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骨干的综合科技服务机构、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不断聚焦,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已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生力军。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发展迅速,实现了市县区的全覆盖。3.服务能力不足,区域差异较大。中小城市科技服务机构有针对性地为产业集群提供了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知识产权和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但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仍然不到位。从市场规模和完善度看,区域差异较大,发达地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猛,出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集成化服务模式,个别区域发展仍然比较落后。

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普遍面临着诸多瓶颈制约和现实难题,主要表现在:1.总量偏小,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服务机构数量不足,科技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在产品检测、科技评估、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技术交易、高层次人才培训等专业领域,只有少数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机构,法律咨询、知识产权服务、审计、风险投资等业务机构较少。区域性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不足。2.内容单一,服务程度较低。科技服务业中的政府背景比重较高,民营科技服务机构相对较少,科技服务业发展活力不足、动力不够。科技服务内容相对比较单一,综合性、高层次帮助企业解决科技创新的科技服务机构相对匮乏。3.管理体系不健全,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准入、淘汰机制尚未建立,缺少行业机构评估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同机构的服务水平、服务方式、服务能力、服务信用参差不齐。科技服务机构自律组织、自律机制发展相对滞后。

三、发展对策与建议

篇6

 

2014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近年来贵州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环境趋好,呈现出科技服务业基数小、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较小、技术市场发展较好、产业链条未形成等特征。

 

一、科技服务业剖析

 

“科技服务业”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家科委1992年8月22日的《关于加速发展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意见》中,意见中将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简称科技服务业。2014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并将科技服务业归为10类,随后国家统计局于2015年6月《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5)》,将科技服务业从国民经济行业中划分7大类、24个中类、69个小类,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刘开云指出科技服务业是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快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助推器。程梅青、杨冬梅、李春成认为科技服务业是指一个区域内,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蒋永康、梅强、李文远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一定区域内,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为科学技术产生、传播和应用提供智力服务,并独立核算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吴泗认为科技服务业的特征:服务广泛性。服务对象涉及工业、农业、建筑、地质勘探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服务主题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等市场主体;业务范围涵盖科学研究、科技信息交流、技术推广咨询、技术培训、技术市场、人才培训、知识产权服务、科技评估等活动。赵晓伟认为科技服务业的特征:智力密集性。科技服务业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主要通过从业人员的智力劳动获得收益,因而具有明显的知识、智力密集性特征。刘树林认为科技服务业特征:正外部性。科技服务业以知识和技术向社会提供服务,这种知识和技术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可以为服务对象创造收益或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加快科技创新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以上《意见》、统计分类以及学者们对科技服务业概念、内涵、外延等阐述,本文认为科技服务业应该将三者观点有机结合才能全面性、指导性地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因此,本文认为科技服务业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正外部性)等特点,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方法,有效衔接科技和经济,助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并独立核算的符合《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5)》范畴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

 

二、贵州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特征剖析

 

(一)科技服务业基数小,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小。贵州省2014年科技服务业(注:国民经济行业73类和75类,下文出现科技服务业相关数据除固定资产投资外其余数据均是科技服务73类和75类)增加值约80亿元(根据科技服务业部门财务统计调查初步估算),仅占全省生产总值9,251.01亿元的0.9%,仅为北京市2014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1,662.6亿元的4.8%。

 

(二)技术市场贡献率逐渐增加,技术市场体系逐渐建立。一是技术市场增速较快。2015年完成技术市场成交额177.2亿元,同比增长38.3%。“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达51.9%,高于全国年均增速20.3%的31.6个百分点;二是技术市场贡献率年均增速较快。2011年对全国贡献率仅0.67%,这说明贵州省技术市场成交额对全国贡献较小,到2015年贡献率增加到1.8%,“十二五”期间预计贡献率年均增速达56.8%;三是已形成省级技术市场与市(州)技术市场体系相结合的市场体系,有效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活跃技术交易氛围。

 

(三)信息传输平台未完善,共享程度不足。一是信息传输平台逐渐建立,但尚未形成平盟。截至目前贵州省建立 “贵州省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贵州省产业创新科技文献服务平台”、“贵州省技术市场平台”、“贵州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等平台,但平台相互之间未形成有效衔接,尚未形成平盟,造成信息不对称,不能形成信息互联互通,相对减弱信息传输能力;二是由于受体制约束,体制内科技服务机构激励机制“形同虚设”,造成设备闲置,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致使体制内科研人员仅仅完成分内工作,导致设备和人力资源闲置,致使信息资源不够公开,信息共享程度不足,造成资源浪费;三是产业技术联盟较少,覆盖企业较少,企业信息共享不足。目前,贵州省仅有17家产业技术联盟,成员单位299家,其中省内企业占66.4%,建立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22个。

 

(四)科技服务业与市场结合力度不够,尚未形成产业链条。一是科技服务业比较零散,未形成完整科技服务链条。科技服务机构处于比较零散、各自为战的状态,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科技服务链,难以为客户提供全面、全程、高端的科技服务。贵州科技资源服务网中科技商城仅有112家机构入住,其中尚有46家机构未完善相关资料,占入住机构41.1%,这表明贵州省科技服务业对自身业务宣传力度不够,与市场衔接不够;二是体制内研究机构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够,科研机构缺乏挖掘企业科研需求信息,多数是企业为申报相关部门项目时,由于自身科研人员不足而主动与研究机构联系并组织团队共同申报项目,有的项目获取后并未实质性开展研究,未真正意义上实现“产学研”合作模式。

 

三、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时期,科技服务业是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快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助推器,是“十三五”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基于目前贵州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项目招商力度,做大科技服务产业基数。一是加强科技服务业项目引进力度,以气候、生态、自然资源丰富为吸引力,重点吸引研发设计服务机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科技金融、有知名度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选择投资并建立机构;二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将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升格为研究院所或者联合组建研究院所,强化基础条件建设,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为地区后发赶超创造原动力;三是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发挥民间资本“招商能力”,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到贵州省创新创业。

 

(二)强化政策落实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效应。一是加强项目整合,提升支持力度。应加强科技、发改、工信等政府部门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有针对性重点支持有助于守住生态底线、有助于创新能力提升、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政策效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二是针对已有科技服务业政策进行梳理,收集和整理政策落实具体情况,对政策执行情况的事中、事后进行定性和定量监测并有效评估,对后期相关政策修订提供依据;三是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在制订相关政策之前,应广泛征求各阶层意见,制订有利于民生、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执行效应较好的科技服务业政策,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

 

(三)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培育科技服务业产业链条。一是积极引导和鼓励体制内科研机构挖掘市场需求,充分激活体制内人力和设备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丰富市场科技资源供给,促进科技服务业市场体系建设;二是加强科技服务业投融资市场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科技服务业机构到主板、中小板等国内外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以债券形式进行直接融资,鼓励金融机构通过银行信贷、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等间接融资方式支持有“潜力”的科技服务业企业发展,同时积极引导担保机构对该类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三是培育技术市场主体,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研发机构以及社会资本投资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培育一批善于挖掘市场信息、研发设计能力强、能及时衔接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知名品牌科技服务企业,深入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做好技术交易信息分析、评估、经纪服务,衔接研发设计服务和企业需求,降低社会资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效推动成果转移并产业化,稳定技术市场增长态势,避免周期性波动。同时,争取国家支持贵州省将贵州科学城列为科技服务业聚集示范区试点,有效整合研发设计、科技中介、科技金融、专业技术服务等机构,形成研发设计(专业技术服务)—信息挖掘—成果或专业技术服务评估—技术转移或专业技术服务—成效反馈的产业链条。

 

(四)建立信息平盟,充分发挥平台效应。一是以贵州大力发展大数据为契机,力推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信息传输功能,有效整合平台功能,适时成立平盟,纳入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提升信息传输效率,激活闲置资源,充分发挥需求和供给桥梁;二是强化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信息内容,储备科技项目、科技人才、科技文献、仪器设备等资源,建立资源数据分析人才队伍,充分挖掘资源信息,有效整合资源,既达到激活闲置资源,又降低企业成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桥梁”效应;三是继续以人才博览会、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5个100工程”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招聘等为平台,引进贵州省急需的创业导师、专利分析师、技术经纪人、项目管理师、信息分析师等科技服务业专业人才。

篇7

【关键词】 产业升级 科技服务业 政策建议

一、引言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屡次抓住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逐步实现了从出口加工大省向制造业大省的转变,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向重工业为主的转变。但由于劳动力成本和土地租金成本的上升以及环境的不断恶化,经济成本由低向高的趋势不可避免,广东传统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在此背景下,维持原有的低附加值、高污染的产业结构已不适应广东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支撑和促进创新活动,是为人才、成果、资金、市场等创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专业科技服务,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因此,发展科技服务业是推动广东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二、广东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广东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是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以及土地紧张、地租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的增加,以及广东产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凸显的众多弊端,成为阻碍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第二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总体上看,广东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维持在50%上下,发展逐渐趋于平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趋于稳定。从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等指标看,广东珠三角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然而,珠三角大量外源型企业与民营企业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整个工业体系基本上还处于产业链低端,而珠三角以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仍较为落后。具体而言,广东第二产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方面,尽管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持续上升,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广东企业的集中程度仍然偏低,规模经济仍有较大的不足。在竞争性部门出现大规模、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大量企业处于低水平竞争和过度竞争状态。各区域职能分工不明确,重复建设造成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由此引发激烈的竞争,导致地区间结构互补的优势得不到发挥。另一方面,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资本主要投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工业和制造业等领域,从而加剧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不均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从消费品工业到原材料生产工业的普遍产能过剩,生产资源不能得到高效利用,而且广东各类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资源能源浪费现象严重。同时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日益突出,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突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2、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层次偏低

广东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层次偏低,传统服务业占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尚不能带动服务经济的发展。目前,广东传统服务业总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23.6%,上升到2011年的45.3%,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多不足。第一,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虽然广东近年来服务业取得较快的发展,但其中低端服务占较大比重,对于高端服务业尤其是现代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品和服务单一化、同质化、低端化,缺乏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第二,第三产业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广东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45%左右,与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0%以上差距很大。广东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能力仍较低,就业比重仅为33.7%,相比世界平均水平的50%仍有较大的差距。

3、产业结构水平低,缺乏核心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虽然承接了大量的产业转移,然而仅仅是承接了整个产业链中的制造部分,产品设计研发和终端销售等高端环节并未同制造部分一块转移。由于广东仅仅掌握了产品的生产环节,缺乏产品的研发设计和销售等环节,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还主要依靠进口。所以广东产业体系总体上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在广东各类企业中,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不足10%,绝大部分企业依靠引进技术或者缺乏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特别是近几年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大部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基本上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为主,处于价值链的底端,产品附加值较低。

三、发展科技服务业是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

随着广东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经济不断向前推进,高成本、低产出的经济增长已不适合现阶段经济的发展。在这种产业大背景下,广东工业的发展已经跨入了“高成本时代”,迫切需要通过产业升级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以技术、知识和专业化人力资本来代替传统的劳动力、自然资源依赖型的发展道路,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提升广东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1、创新能力薄弱是制约产业升级的主要问题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是技术结构升级,而技术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在于技术创新。在科技进步提高效率的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逐步扭转粗放型增长的局面,引导推动增长方式向节约型方式转变。所以,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广东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

从广东产业结构所显现的各种问题来看,归结起来其的核心问题就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虽然近几年广东对科研经费的投入连年大幅度增加,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仍然是制约广东产业发展的重要短板。长期以来,广东偏重于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而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不足,关键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致使整体的科技水平层次偏低,国际竞争力较弱。然而现代产业体系是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基础,对科技创新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广东由于创新能力薄弱,难以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从而制约了产业升级的进程。

2、发展科技服务业作为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

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在于推动技术与区域创新,而科技服务业是技术与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科技服务业具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技术传播和知识技术应用等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发挥是通过促进新技术开发、促进知识流动、改变创新方式和增强创新组合等途径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同时,科技服务业积聚了大批技术创新人才和新技术运用人才以及高素质产业工人,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和缩短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周期,并促使提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服务产品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从而加速推进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

企业创新活动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强大的科技服务平台。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控制技术创新活动所需的全部要素资源,必须依靠相应的科技服务机构提供支持,以便获取所需的要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高新技术产业是科技服务业产出的主要消费者,科技服务业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助力。科技服务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中间投入品”和附加值来源,高新技术产业依赖良好的服务来完成成果转换、专利申请、研发设计、市场开拓、物流、会展、融资、培训、上市等多项经营活动,借助服务,广东高新技术产业不再是简单地加工制造产品,有望成为集研发、设计、制造、售后、金融、咨询等业务于一身的高新技术企业,从而走向产业链的上游,占据价值链的高端。可见,科技服务业通过现代科技知识,技术手段以及研究方法,在企业的研发服务、技术成果应用、技术扩散和创新投资等方面具有引领性作用。同时也在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和商品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等方面日益彰显出其优势。

发展科技服务业是广东省现代服务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是广东产业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正处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也是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关键时期,抓住了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机遇就是抓住了未来科技发展战略的关键。科技服务业应当与高新技术产业一起被提高到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四、广东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广东科技服务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省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机构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持。为更好的促进和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广东在2010年制定了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计划,重点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法规环境建设和科技服务机构能力建设。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科技服务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1、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状况

(1)科技服务业发展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广东科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截止至2010年底,广东传统科技服务业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法人单位超过2万个,研发人员增加到32万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1045.4亿元,占全省GDP的1.96%。技术合同项目数为19721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86.62亿元。全省科技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700亿元,增加值超过1700亿元,约占全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14%,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8%,成为广东经济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

(2)科技服务业机构日趋完善、机构种类呈现多样化态势。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科技服务业不断发展完善,其机构种类和功能呈现多样化趋势。目前广东各种类型的科技服务机构的分类情况如下:一是科技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类,这类机构包括有各类科研院所、民办科研机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大学在粤研发机构等,约占全部科技服务机构的45.2%;二是科技交流与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类,这类机构包括有科技园区及基地、生产力促进机构及科技推广机构等,约占全部科技服务机构的21.7%;这两类机构已经占有超过65%之多。随着科技服务业机构种类和功能的发展完善,其发挥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为提升广东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2、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目前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呈现出总量不断扩大,提供就业岗位不断增多,增长速度高于全省GDP的平均增长速度的态势。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地区及国内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相比,广东科技服务业在各方面仍存在巨大的差距,发展相对落后。

(1)发展时间较短,市场机制不健全。科技服务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发展历史悠久,市场机制等各方面健全和完善。广东科技服务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历史较短,科技服务业层次较低,从事于科技服务业主要还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拥有相应行政资源和优势的企业易形成垄断,过度的行政化也使科技服务部门因效率等问题与市场化运作背道而驰,阻碍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缺乏统一的科技服务人员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致使科技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既没有进入的执业资格考核制度,也没有不合格主体的退出机制。这些已成为制约广东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2)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虽然广东近年来对科研经费的投入连年大幅度增加,从事科研工作人数逐年攀升,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广东科技服务机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较低,造成了对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同时现行的教育体制对高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够,人才储备机制储备不健全,加之国际跨国公司的人才抢夺等因素,使得广东目前面临着人才严重匮乏的严峻局面,进一步阻碍了广东科技服务业的提升和发展。

(3)制造业层次低,科技服务渗透力不强。广东省制造业主要是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广东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同时,广东制造业企业自身转型意识较差,这些都从客观上制约了制造业企业对科技服务外包的需求。因此,广东制造业来自科技服务业的投入较少,科技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力较弱。

五、结语与政策建议

科技服务业利用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及分析方法,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着力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可以推动广东的产业结构朝着更高层次转型,为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科技服务支撑。针对广东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情况,结合广东产业特色以及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省市的成功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科技服务业的政策体系

科技服务业政策体系分为规范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和扶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政策体系作用目标分为科技服务机构本身和科技服务机构服务的对象。针对科技服务业机构发展参差不齐,企业竞争力低,广东省政府应该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广东实际,制定一系列完备的关于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政策服务体系,实施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发展规划,采取政策规范、标准制定、项目扶持等方式,对科技服务业进行宏观调控和有力引导。对于科技服务市场乱象丛生,行业标准混乱,政府应及时建立完善科技服务业政策法规体系。明确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组织制度和发展模式,理顺政府与科技中介机构的相互关系,形成法律定位清晰、政策扶持到位、监督管理完善、市场竞争平等良好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

2、注重培养专业的人才,建立系统的完备的人才培养和储备机制

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众多的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广东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加快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人才激励、考核、选拔机制;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制定科技服务人员待遇方面的倾斜政策,增强行业的吸引力,吸引高端人才鼓励高层次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国从事科技服务工作,鼓励与国外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加强人才开发利用的制度创新,提供持续的人力激励制度保障,利用研究院、行业协会、大学等机构的力量,开设各类专业培训,探索在高等院校开设科技服务专业课程,培养专业型人才。

3、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整合产业链条,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集聚是产业价值链集合的有效空间载体和生产组织方式,具有资源共享机制和企业互动机制。产业集聚可以成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有效组织方式,有利于提升其产业整体竞争力。广东在发展科技服务业时可以选择专门专业服务业、科技中介服务业和研发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按照中央商务区的规划,建设专业服务业功能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功能区、信息交流中心区等科技服务业园区,各种功能区按照产业关联关系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科技服务业大区。通过科技服务企业在集聚园区形成的产业生态环境内,紧密的产业关联、共享的资源要素、丰富的社会资本、有效的竞争机制,会形成强烈的外部集聚优势,能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创新网络,促进科技服务企业的发展和实现产业共同进化机制。同时,通过产业的集聚,可以对人才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为区内科技服务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r: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选择: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及其支撑要素互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 李中民:广东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探求,2010(2).

[3] 梁琦:产业集聚论[M].商务印书馆,2004.

[4] 林先扬: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历程与对策探讨[J].广东经济,2010(5).

[5] 刘勇:广东产业升级的经验与启示[J].经济管理,2007(7).

[6] 龙云凤、李栋亮:国外科技服务业政府管理模式及对广东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1(19).

[7] 梅强、赵晓伟:江苏省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2).

[8] 孟庆敏、梅强: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互动创新机理研究――基于知识转移与创新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0).

[9] 孙久文等:中国沿海地区经济转型重大问题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10] 覃剑、张文霞: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迁与优化研究[M].产经评论,2010(6).

[11] 卫兴华、侯为民: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J].经济研究,2007(7).

篇8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is an emerging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form, which shows strong vitality with the continuous refinement of division of industry and the continuous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verg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not only plays a supporting and lead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but also has promoted the industry structural adjustment, changed the wa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it has become a new growth point of national economy. It is an era of global innov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when the global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ers from "industrial economy" dominated to "service economy" dominated,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become the main pow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China's service industry occupies a much less proportion of GDP.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industries in service industry.

关键词:科技创新服务业;内涵;发展模式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ervice;connotation;development mode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6-0246-02

1 科技创新服务业内涵

科技服务业主要运用新兴技术与专业知识为科学技术的产生、应用与扩散提供智力服务,社会各行业都是其服务对象,技术和知识是其服务手段,其内容主要包括科技评估及科技鉴定、技术开发与转移、科技风险投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技术推广与转让、科技交流与培训等。科技服务业的产业特征主要是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密集性,对声誉、契约和法律的强依赖性,先进性和创新性,效益的高外部性等。

2 科技服务业的特征

相对于农业、工业和其他服务行业来说,科技服务业是一个年轻的行业。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其自身行业发展的规律,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独特行业特征。科技服务业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六点,即科技服务性、服务综合性、服务杜会性、服务延续性、知识密集性和效益优化性。

2.1 科技服务性

科技服务业是生产业的组成部分,服务性是其最为明显的特征。科技服务性特征包括两层含义:一它是一种服务活动,其劳动对象是作为服务活动表现出来的;二它是一种以科技产物为服务对象的服务活动。

在科技服务业的主体和内容上,同样体现着服务性的特点。科技服务的主体广泛,比如大学、科技型企业、政府机关和科研机构等,科技服务在这些主体之间架设起了一道桥梁,为它们提供科技中介服务。服务的内容具有系统和专业的性质,其服务性在技术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过程中的全方位科技服务中都能体现。

2.2 服务综合性

从技术的开发、传播及实际应用的整个过程来考虑,科技服务业提供包括技术开发推广、创业孵化、国际合作、市场开拓、创新培训、产权交易、人才交流、管理及法律等服务,是全方位、多角度覆盖,以知识和科技为基础,集系统化与专业化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发展科技服务已成为世界各地实施城市化战略、加速城市现代化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性能的重要内容。

科技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为企业提供市场、技术、投融资等方面的信息服务;组织和整合各种资源,帮助企业开发新技术,实现产品的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的全方位的企业孵化服务,其帮助不仅体现在提供办公场地等共享设施,也体现在为其提供信息咨询、市场营销等软实力服务;科技服务还体现在技术交易过程中,在该过程中科技服务可提供各项技术交易服务;另外,为企业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培训的创新培训服务也是科技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功能体现。

2.3 服务社会性

科技服务机构是面向全社会的社会化组织,它主要是为各类高等院校、企业、政府部门等提供包括科技评估、信息咨询、企业孵化、技术贸易、技术转移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所以,其服务的主要功能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开展科技服务。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社会化还表现在特定的服务对象上,它可以依据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相对应的科技服务,其服务能够充分反映社会要求。

2.4 服务延续性

从事科技服务工作的既有专业机构(如专利委托转让事务所等),也有非专门机构(如大型科技企业中的科技服务部门),但它们都具有明显的服务延续性特征。科技服务工作是一个在科技成果应用中,解决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并不断完善技术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作为促成科学技术成果转让的“居间人”,科技服务机构需在整个转让过程中提供持续的科技服务。

2.5 知识密集性

科技服务业具有典型的知识型服务业的特征,将从业人员的智力当作其获取收益的出发点。科技服务机构所服务的主体与其行业的专业化特点决定了其提供的服务具有高知识程度水平的特点,因此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知识要素。科技创新可以创造新的知识,科技服务可以造成知识流动,科技服务业的目标是引入外部资源补短,形成科研与产业间的强强联合。科技服务机构目前已经在技术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整个过程都对该服务有需求,因此对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人际及产业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能胜任。通常情况下,从事科技服务业的人员主要由高学历或有经验的专业人才组成,他们在企业与客户之间充当知识交换的界面,因此从业人员的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科技服务能力的高低。

2.6 效益优化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服务业可以促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切实提高生产力水平。科技服务业不仅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具有独立的产业特性,并且它往往能给科技企业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科技服务活动与一般的服务活动的本质区别,一般发达国家的科技服务业的经济贡献值约占其 GDP的5%-10%或更高。

3 宁波市科技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探析

目前,宁波市根据国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城市建设的要求,以提高创新能力为先导,以强化技术转移为重点,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不断借鉴和总结经验,走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创新区域经济特色科技服务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3.1 市场导向模式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因此市场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资源配置情况。科技服务机构通过分析市场的变化规律,掌握市场的不断变化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自身的服务内容进行修正,使其更加的符合时展的特点和市场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科技服务机构市场导向模式还能够通过更新科技服务模式,不断优化服务链,向企业以及社会提供更为优质、有效的科技服务。

3.2 创新平台模式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将创新资源与要素进行汇聚与整合,推动某个领域进行创新研究,并产生应用成果。根据科技服务内容的不同,可将创新平台分成六个子模块:基础设施子模块、资源服务子模块、技术服务子模块、研发服务子模块、检测服务子模块和成果交易子模块。该平台的核心是企业,通过为企业提供各类设施租赁、信息咨询、技术开发和产权保护等全方位的服务,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创新平台模式实质上是科技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服务体系与工具方法论体系的实现模式,以平台的方式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发展都受到自身创新能力低下的阻碍,科技服务机构的出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转机,而创新平台模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并且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

3.3 生态系统模式

生态系统是一定区域或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及其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的方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统一体。科技服务业的生态模式则是构建一个小范围的生态系统,系统内的各个主体通过资金循环、技术或专利流动以及优势互补的方式相互依存,共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科技服务业的生态模式本质在于合作,以共同体的方式协同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基本生态模式,是技术或专利、企业与风险投资构成一个小生态系统。

由于我国的科技服务机构起步较晚,目前各服务机构的创新资源还比较缺乏,面对这种形势,各科技服务机构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应积极借助外部的力量共同对抗市场竞争。IBM生态系统在科技服务创新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该生态系统就是科技服务基本生态系统的实例验证,它利用IBM的各类专利与中小企业相结合,共同寻找风险投资,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具有很高的可行性。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每个主体来说,都应该恪守自身的职责,完成自身的使命,只有每个主体各司其职,良好运行,才能保证生态模式可以实现多赢。

参考文献:

[1]臧晓娟.国外科技服务业先进经验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商业经济,2014,06:4-5,12.

[2]王富贵,曾凯华.国内外科技服务业促进政策制定的若干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07:45-47.

[3]祁明,赵雪兰.中国科技服务业新型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22:118-121,125.

[4]科技部.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EB/OL].(2012-02-22)[2014-10-29].http:///.

[5]秦君,刘.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报告[M]//2014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89-90.

[6]深圳市科技服务业发展分析报告[R].深圳:深圳市科技服务业协会,2014:27-32.

[7]贺志姣.产业生态理论视角下湖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0-27.

[8]王吉发,敖海燕,陈航.辽宁省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15-05-20.

[9]陈春明,薛富宏.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4(4):112-114.

篇9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江苏

本文为江苏省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江苏服务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9SJD790050)阶段性成果,项目负责人:顾全根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当前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具体任务与保障措施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6日

现代服务业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通常可划分为四大类: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生产,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社会中介等专业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行、居住、商品零售等;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江苏省来说是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为此,江苏省将在国家大的环境政策的指导下,根据江苏省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的现代服务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制定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战略。这对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江苏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苏省服务业有较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乃至我国部分发达省份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一)江苏省服务业相对落后。江苏省服务业产值虽然由1999年的4,577.47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5,825.18万元,占GDP比重由1999年的35.6%上升到2008年的38.1%,但几乎每个年度均落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71%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大。

(二)服务业吸收就业比重不断增加。江苏省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从1999年的920.45万人增加至2008年的1,771.23万人,共增加了850.78万人,而服务业从业人员共增加109.55万人,比重由1995年的21%上升到2008年的38.1%,高于我国平均水平,这虽然说明江苏省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但仍远远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三)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由于缺乏先进的现代物流服务技术装备和物流管理体系,物流成本相当高,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高达22%左右,约为美国的2.2倍;如此高昂的流通成本将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

二、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具体任务

(一)强化现代服务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

1、现代服务业共技术研究开发。支持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现代服务业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支持可集成和重用的安全认证、在线支付、在线征信、计量计价、商务搜索、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服务组件的研究开发,形成配套的服务及服务接口技术标准和符合性测试工具,为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提供基础技术条件,推动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各领域持续、快速、和谐发展。

2、电子商务与物流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重点突破电子商务交易与平台技术、客户关系及供应链管理技术、现代物流过程优化与监控技术和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系统间的数据、应用、业务集成技术和标准规范,建设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公共服务和集成平台。加大无线移动、射频识别、智能终端等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改变制造与流通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降低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与物流应用门槛,带动江苏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科技的创新发展。

3、数字内容关键技术与平台建设。以支持数字内容服务业态快速发展为目标,以内容交易为核心,重点研究数字内容版权保护与管理、数字内容智能分类和搜索、各种业务模式的交互和数字媒体内容转换技术,建设数字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系统开发平台,支持数字动漫及数字影视创作、数字作品整合和营销、面向公众的内容综合应用服务等。

(二)强化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围绕现代服务业重大技术突破与行业应用,结合市场需求,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媒体、制造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数字社区、信息化远程医疗、数字旅游等应用领域实施科技服务示范,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

1、电子商务服务科技示范。综合应用电子商务交易、供应链管理技术,探索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大力发展第三方交易与服务、生产企业供应链信息交换和整合服务,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电子商务模式。通过应用示范,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

2、现代物流服务科技示范。通过现代物流信息整合及过程优化技术的综合应用,探索新型物流运作与管理模式,广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射频识别(RFID)、移动终端等先进的物流技术,建设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与应用平台,面向物流企业,提供物流供需信息、服务交易、过程优化与跟踪、信息系统外包等服务。优化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基础设施及装备的利用率。

3、数字媒体服务科技示范。重点支持数字媒体内容的技术开发、系统集成与营销运营平台建设,围绕动漫创作、数字影视、数字点播、网络出版、互动影音内容聚合与服务等若干领域,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资质的龙头企业,建设动漫产业基地。

4、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科技示范。支持建立江苏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联盟,集成联盟所提供的技术服务资源,围绕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基于软构件的企业业务流程重构服务、产品协同设计、工程分析、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网络化办公、咨询与培训服务等方面,建设基于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模式的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跨企业的制造资源共享和企业间的设计、制造协作,提高企业和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5、农业信息化服务科技示范。研究开发引种与良种推荐、合理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综合栽培(养殖)调控等五大系统,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以建立全省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为目标,围绕农业供应链管理技术、农产品流通装备、农业流通信息技术、农业标准化体系等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开展农村物流服务、农村配送服务、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农村现代物流协同信息平台等示范建设。

6、数字社区服务科技示范。以实现社区医疗、社区教育、社区安全、社区设施和社区人口等方面的服务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为目标,支持以现代通信手段和三维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基于网络的社区管理与服务协同支撑平台和智能化小区建设,为社区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探索具有推广价值的管理模式。

7、信息化远程医疗服务科技示范。以医疗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服务共享为目标,以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为依托,支持区域协同医疗共享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以区域服务为半径的包括社区、中、高级医院为一体的三级卫生服务共享架构,使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最大化,培育服务于医疗、公共卫生以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新型第三方医疗服务企业。

8、数字旅游服务科技示范。以风景区、旅行社、网络票务和电子银行为发展基础,支持景区旅游资源数字化、票务和银行支付网络化协同服务等关键技术集成、标准规范的研究开发,在共技术、通讯服务基础设施和旅游目的地营销信息化平台支撑下,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旅游目的地营销信息化产业发展,探索具有推广价值的服务模式。

(三)强化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能力。发挥市场优势,整合现有资源与技术力量,促进现代服务业科技成果研究和应用转化,采用开放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机制,鼓励相关产业联盟的形成和发展,开展现代服务业应用人才培训与工程技术服务,健全政策、法规、培训、咨询、评估等服务体系。

1、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立足江苏省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以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为主线,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原则和思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科技文献信息、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生物种质资源、知识产权、检验检测、人口与健康、高性能计算中心等基础性、公益性、开放性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根据江苏省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工程、医药、新材料和能源、资源、环境、农业等领域,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平台。

2、加快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导向作用,推动科技中介机构按照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机制市场化的要求发展,使之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重点支持一批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特色产业基地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健全各级、各类技术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技术咨询、人才培养、特色产业培育等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保障措施研究

(一)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完善和细化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从财税、信贷、投融资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是落实省国税局、地税局和科技厅等对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创新载体与平台以及创新资助等方面的税收扶持政策;二是优化现有科技专项资金使用结构,积极支持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强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相关地方政府和部门应通过相应的计划进行配套支持。同时,加强与863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的衔接;三是统筹安排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相关计划和经费,围绕“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切实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推动企业成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主体,把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建设作为推进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手段,把引导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和经营业态、拓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作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各级、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相关措施,积极营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支持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和以现代服务业先进技术、优秀软硬件产品研究开发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企业。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设相应专业课程,建设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与共性科学技术问题研究相结合的研究中心,开展现代服务业重大理论与专业技术问题研究,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储备高级专业人才。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倡导高校师生和广大科研人员领办、兴办科技服务机构。加大现有科技服务机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多层次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鼓励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在支撑现代服务业的优秀软件产品推介、咨询、二次开发、集成、监理等各个环节,每年举办不同形式、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培训班,培养一支研发、管理、应用、服务相配套的专业人才队伍。积极拓展对外合作交流渠道,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和人才输出培训工作。完善科技咨询师、科技评估师、项目管理师、技术经纪人等专业培训和执业资质考核认定工作体系,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高层次、懂管理、善经营、熟悉国际通行规则和惯例的科技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四)推进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将服务标准的制定与推广作为江苏省“十二五”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优先主题。通过科技计划实施,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研究制定现代服务业通用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格式标准、交易流程标准、共标准、服务接口标准、服务质量和服务集成标准等标准规范,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与国家相关行业标准衔接、满足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标准研究,开展工程技术文献信息咨询、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科技评估、技术交易和技术产权交易等科技服务标准化工作,为建立健全江苏省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提供支撑。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步伐,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我省科技服务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建立信用评价与绩效考核体系。强化服务信用治理和信用结构建设,以服务诚信度、服务绩效和社会认知度为重点,加快制定、推行相关指标体系与考核评价办法。强化行业协会的功能,依托行业协会探索建立科技服务机构的信誉评价体系和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定制度。支持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建设,大力开展联合征信与增值服务,促进信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六)深化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加强科技服务业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吸引国际知名机构参与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提高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扩大服务出口,支持有能力的服务企业到境外投资创业,参与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国际交流,通过产业融合、市场开发和人力培训等多种途径,在信息、技术、创业、投融资等领域开展长期合作。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映明,李利,刘柯宏.促进云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云南科技管理,2008.4.

篇10

关键词:钻石模型 科技服务业 竞争优势 广东 澳门 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b)-0079-03

1 科技服务业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科技服务业分类为: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地质勘查业。在OECD行业标准分类中类似的项目有电脑业及相关活动、研发服务类、其他商业活动。广东省科技厅的定义是“在研究开发链和科技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服务性机构和服务性活动的总和”。

综上所述,此文定义的科技服务业是通过研发活动、获得科技新发明或技术创新的新科技成果,并将这些新发明新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扩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活动总和。

2 以钻石模型为核心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90年代,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在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著名的“波特菱形钻石模型”,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需求、相关产业、企业战略这4个要素和政府、机遇两大辅助要素。四大要素彼此依赖、具有双向作用;机遇无法控制、政府政策影响不可漠视,这6个要素构成了互动的、动态的钻石架构[1](如图1)。该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如何形成整体优势、形成较强竞争力。

文章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从6个方面对广东科技服务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发掘其发展的优势,进一步提出发展澳门科技服务业的建议。

3 广东省科技服务业竞争力分析

3.1 生产要素方面

(1)天然资源:广东毗邻香港的独特区位优势。香港科技服务业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人才培养机制,高度的市场化及有序管理,在当地政策引导下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国际化程度较高。广东省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重点引进香港科技管理发展模式和高素质人才,承接香港科技产业转移,积极开展粤港产业合作对接,同时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和管理方法,实现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

(2)基础设施:广东拥有较为健全的科技服务业基础平台。至2010年底,全省建有国家、省级高新区共20个,认定的大学科技园6个、民营科技园14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20多家,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0个,国家创新驿站2个[2]。广东省科技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驱动和有效支撑。

(3)人力资源:广东拥有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等100多所高等院校,以及400多个县级以上国有研发机构(如表1)。教育体系结构合理、并且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为广东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高素质科技人才。

(4)资本资源:广东占改革开放之先河,15年来,投资环境不断优化。2011年广东科技统计显示,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在应用研发方面仍占主导地位。广东利用外资增长态势良好,外商投资集中于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

3.2 需求状况方面

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波特认为全球性的竞争并未减少国内市场的重要性。目前,珠三角制造业处于转型升级中,对于科技服务的需求将日益旺盛。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不足是转型升级中暴露出的核心问题,而提高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有赖于一个强大的科技服务业作为支撑。广东科技服务外包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需求旺盛。从2009年至2011年,广东科技服务外包企业接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年均增长分别达60%和45%。

3.3 相关和支持产业方面

波特理论告诉人们需关注“产业集群”这种现象,相关产业与优势产业休戚相关,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的相关强势产业共同崛起。广东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具有紧密的关联关系。广东制造业的雄厚,产业体系健全,已经积累起庞大的制造业产业优势。拥有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九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另外,广东科技服务业与服务业也有很强的相互依赖关系。2011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23 809亿元,增长9.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1.4%。

3.4 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和同业竞争

波特指出,推进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动力可能来自于国际需求或市场的推动、也可能来自于本地区同行竞争压力,这些动力非常重要。广东省科技服务业以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为主。2009年,全省3 582家科技服务机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就占了44%,它是广东科技服务业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科技服务业区域分布却并不平衡,无论从数量到质量,珠三角地区均优于粤北和东西两翼。珠三角的科技服务机构、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投入等指标占全省的比重均超过60%。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推进,社会对科技服务产生新的需求,新兴科技服务业将应运而生,并将发展迅猛。

3.5 政府方面的分析

波特指出,政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充分扩大钻石体系的力量。在产业发展中,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制定竞争规范,保证市场竞争活跃,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避免托拉斯状态。波特认为,钻石模型是一个动态的体系,除内部要素相互影响外,政府政策也对各项要素产生巨大的影响。良好的政策环境将会有利于产业的竞争优势提升。“十二五”期间,广东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了科技服务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篇11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产业升级;内涵;内在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4-0055-04

一、科技服务业的内涵研究

由于科技服务业是新兴产业,所以对于科技服务业的内涵的界定的研究,国内的学者观点并不一致,主要从两个方向研究。程梅青(2003)等人认为,科技服务业是指一个区域内,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他们在科技服务业的内涵定义上侧重于对目的的研究。而陈先荣(2005)等人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依托科学技术和其他专业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行业,具有高智力、高附加值等特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仅从科技服务业的服务手段进行阐述,却忽视了对服务对象的界定。

为将科技服务业的内涵界定全面化,同样要考虑其服务的对象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科技服务业涵盖的业务范围非常广,它的行业分类涵盖了研究与试验发展类、技术推广服务类、技术中介服务类(孟庆敏、梅强,2010),多种类别体现出科技服务业已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广、高度专业化与技术化的日趋独立的行业。经过对科技服务业国内研究现状和其服务范围的综合分析,我们将全面界定科技服务业的内涵:科技服务业是一个区域内,通过利用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及分析方法,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同时实现对科技创新的进一步推进,涵盖了科学技术研究、应用、转移等方向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综合。这样的界定包含了多方面对科技服务业的理解,同时提出了科技服务业存在的根本价值。

二、科技服务业与产业升级的关系研究

(一)基于社会分工的互动机制

社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这种分工给社会带来了颇为巨大的价值。亚当·斯密曾指出:有了分工,多数工人都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分工产生同样带来了剩余产品,从而也为社会带来了交换条件(亚当·斯密,1972)。从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对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做了深入研究,得出了新增长理论:经济增长与进步就是指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各种资源量的不断扩张与增长,以及由此促成的社会所创造财富的增长,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效果就在于此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经济的增长与进步(樊志宏,2004)。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分工与专业化的不断深化,科技和服务渐渐地融入到制造业中。由于服务业具有难以模仿、难以竞争以及能够可持续创造价值等特性,因此,在许多发达国家那些原来附属于制造业生产内部的活动,例如产品开发、技术研发、管理咨询、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广告等逐渐被分包出去(钱书法,等,2010)。而依据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马克思,1867)。这便导致了科技服务的巨大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以及内部各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行业和企业构成了分工网络,为促使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则需要社会分工网络整体向前发展。

因此,在服务业发展由“内部化”向“外部化”演进(张海霞,2009)的过程中,科技服务业为现阶段产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专业化服务,从整个生产体系进行空间和资源上的协调配置(郑雄伟,2010),极大地降低了交易费用,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持续增长;而随着生产性企业面临着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市场竞争是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优化服务业结构和促进服务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何德旭,2007),由此,科技服务业也得以迅速发展。

(二)基于价值链升级的互动机制

产业价值链的分割和价值环节的外包实际上是产业成长边界的变化过程,产业的成长能力取决于其所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价值链的“微笑曲线”表明,加工、组装制造环节处于曲线的最底端,附加值最低,越往两边延伸——要么向上游的产品设计、技术研发、专利标准、核心技术等环节延伸,要么向下游的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品牌运营等环节延伸,产业的附加值就越高。从其所需的关键性资源的角度看来,科技与服务都是上游和下游环节的核心要素,这两个环节的发展都表现出科技服务业的特征。科技服务业正是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上游与下游高附加环节,因此,积极培育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广东产业升级。

从国际分工看来,广东省大多数制造业企业都是属于OEM型企业,这类型企业处于整个产业链分工的底层,并且陷入持续性产品研发和品牌推广不利的恶性循环: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和响亮品牌处于“微笑曲线”谷底的企业对其上游和下游的讨价能力很弱;由于附加值低而没有能力在R&D上增加投入,就越是没有差异化竞争优势;又因为缺少非价格竞争筹码,越是靠降价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孔忠群,2011)。OEM企业要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必须在全球价值链外包体系中占据更高的地位,要主动承接跨国公司的价值链和外包业务,参与更高水平的国际分工,提升所承担的外包业务的层次(胡军,等,2005)。由于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使OEM企业很难让自身的研发部门专注于核心技术的开发,难以向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环节延伸。科技服务业通过承接制造部门高端环节的服务外包,依托其人才资源优势和专业化服务,进行技术研发,为制造企业提供其所需的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爬升。

篇12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内涵外延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从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两个层面对科技服务业的内涵及其外延作了清晰的界定。科技服务业是近年来新兴的服务业,然而学界对其内涵和外延一直存有争议。

科技服务业起源于西方,在国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科技服务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还是一个年轻的产业。随着各国对科学技术的日益重视,以提供智力服务为主要特征的科技服务业发展迅速且日趋活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技服务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但是对于科技服务业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对于科技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学术界迄今为止还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在研究和管理中造成一定的混乱。

科技服务业概念界定的意义

科技服务业内涵和外延的明确对于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有利于各级政府制定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业扶持政策。在制定扶持政策前必须明确科技服务业应包括哪些行业和机构。其次,有利于行业的管理。有了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在进行行业管理和统计工作时,可以避免错、漏和重复,才能避免出现把气象局、图书馆、书法协会等单位也统计进来的错误。最后,有利于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在科技服务业的产业特征、发展规律、集聚模式以及对其他产业和科技进步的推动研究等方面都要求对科技服务业的明确界定。

科技服务业界定相关研究状况

目前还没有对科技服务业内涵和外延比较公认一致的看法。我国在1992年由原国家科委颁布了《关于加速发展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将科技服务业定义为“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的统称”,科技服务业的概念开始被大家所认识和接受。但此概念过于笼统,并没有对其内涵做出界定,只是给出了科技服务业所包含的行业,而且也不完全,如研发试验、技术转移服务等行业没有包含在内。

目前国内学者对科技服务业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杭燕(2006)、王亮(2007)等为代表的“目的论”。他们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把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作为科技服务业的目的,这里的“科技”是“服务”的对象。这种观点实际上认为科技服务业就是为科技活动提供服务的行业,忽视了利用科技手段提供服务的机构或组织,如提供测试服务、数据处理等服务的机构。第二类是以王晶(2006)、陈先荣(2005)等为代表的“手段论”,他们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以技术和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产业,其服务手段是技术和知识,服务对象是社会各行业”。这里的“科技”是“服务”的定语,也就是科技型服务业,类似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这种观点片面强调科技作为提供服务的手段的特征,忽视了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的目的。这就把一些提供科技咨询、科技信息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排除在外,因为许多科技中介机构仅仅起到的是连接科技生产者和需求者桥梁的作用,并不总是需要较高的技术和非常专业的知识。这两种观点只是阐述了科技服务业的某一方面的特征,都不全面。

在界定科技服务业外延时,学术界对于科技服务业行业的分类有多种,有分二类、三类的,有分四类、五类的。例如杨集政(2003)把科技服务业分为三类:一是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的机构,如孵化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二是利用技术、管理等知识为技术创新主体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三是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提供了中介科技服务的机构,如专利事务所、技术市场等。王晶(2006)从在服务内容上的差异性将科技服务业划分为科技信息、科技设施、科技贸易、科技金融和企业孵化器五个子系统。不管如何分类,其内容都不完全。

科技服务业内涵和外延的界定

(一)对“科技”和“服务业”的理解

“科技”当然指科学与技术,问题是在科技服务业中如何体现“科技”的含义。是指科技部门、科技服务手段,还是科技水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科技服务业的主要业务范围。根据《意见》中对科技服务业的意义和定义描述,科技服务业主要是为了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对象主要是科技研发机构、科技需求和使用单位,服务的手段主要是利用科技和知识。因此“科技”的含义既要体现科技服务对象的科技特征,也要体现利用“科技”的手段。

服务业传统的非实物性、非生产性、不可储存性、不可贸易性、即时性等特性得到了较为一致的认可。陶纪明(2007)在综合了贝尔、界屋太一和马德里克以及周振华等人对服务的理解基础上,提出了“服务满足的是消费者的个性化的需求”的观点,并把“个性化”作为区分商品和服务的主要标准。提供个性化需求的就是服务,提供标准化需求的就是商品。

在确定服务业的范畴时还应注意统计对象的独立性,不能简单地根据单位性质来确定统计的范畴。比如制造业企业的研发部门,如果不进行独立核算,无论其规模多大都应该归入制造业范畴;而一旦独立核算,则应该归为服务业。同样,研发单位的制造生产部门,如不独立核算,无论其产值、规模多大,应该计入科技服务业;独立核算,就不能把它列入科技服务业范畴。

(二)科技服务业的内涵

综上所述,科技服务业的定义既要体现服务对象的科技性,也要体现服务手段的科技性。因此科技服务业可以定义为:是指一个区域内,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为科学技术的产生、传播和应用提供智力服务并独立核算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

对这个定义内涵的理解包括:科技服务业的统计对象应限定在一个区域内,如国家,省(直辖市),市,县(市、区)等,在讨论科技服务业时不能脱离区域的范围;科技服务业的服务宗旨是促进区域内科技进步和科技管理水平的提升;科技服务业的服务对象为科学技术的产生、传播和应用部门;科技服务业的服务手段是利用现代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这是对服务主体科技水平的要求,避免把为科研部门提供快餐、卫生服务的行业列入科技服务业;对提供科技服务的部门或机构的要求是独立核算,并不强调是否具有法人资格,把独立核算的非独立法人机构也作为明确的统计对象。

(三)科技服务业的外延

依据以上科技服务业定义的内涵,同时参照《江苏省科技服务业调查细则》的行业分类方法,文章认为科技服务业应该包括三大类:

第一类是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指为了增加知识,以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新的运用所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即为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获得新发现、新理论和新知识,探索科学发展的应用途径和方法,以及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和试验活动。研究与试验发展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具体包括:自然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农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医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等。

第二类是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具体又分为三类:科技推广服务,包括:为解决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产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能投入生产或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进行的系统性活动;各种技术开发(非研制)、咨询、交流、推广单位;以推广技术为主的技(科)、工、贸联合公司;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的农业和社会公益等技术的推广、扩散和转移活动;专业产品、工艺设计活动。科技中介服务,包括:科技信息和文献服务;科技咨询服务机构;科技项目招标、评估和签证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技术市场管理;其他科技中介服务;专利;科技风险。其他科技服务,指除技术推广、科技中介以外的其他科技服务,包括科普活动及科普展览。

第三类是专业技术服务,包括:技术检测服务,包括动植物检疫,产品(质量、性能、技术参数等)检测;工程管理服务,是指与建筑工程有关的工程筹建、计划、造价、资金、预算、场地、招标、咨询、监理等服务活动;设计服务,包括:产品设计、模型设计、包装设计、电脑动画设计等;数据处理服务,指为用户提供数据的录入、加工、存贮等方面的服务,以及使用用户指定的软件加工数据,并将结果返回给用户的活动,包括:为客户提供数据录入、处理、加工等服务的各类计算中心、公司的活动。

(四)科技服务业的基本特征

知识智力密集性。科技服务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型服务业,它主要靠从业人员的智力获取收益。因此,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第一资本是人力资本,第一资源是人力资源,第一要素是知识要素。

效益的高外部性。科技服务业不仅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具有独立的产业特性,为社会创造经济财富(一般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约占其GDP的3%-5%或更高);而且科技服务业是典型的外部性较高的产业。一般认为,科技服务每创造一个单位的收益,能为服务对象带来5个单位以上的收益增加(或经营成本与交易成本的降低)。

高度的交互性。在大部分科技服务业中,很难把“产品”生产者和“产品”消费者区分开来。科技服务业的生产一般要求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一现象被称为合作生产)进行高层次的合作以完成项目。在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默会信息的交流可以帮助解释可编码的信息。即便有些服务有着一定的载体如书面文档的形式(委托人要求的合约和准确说明),仍有必要进行大量的个人交流,如对这些标准化和编码化的信息进行解释的知识。

科技服务业与其他相似概念辨析

(一)科技服务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目前尚没有较统一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定义,相对来说,Miles(1995)等的观点被引用较多,他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BusinessService,KIBS)是指那些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向用户和社会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和服务的私营公司或组织。这个概念强调提供服务的手段是利用专业性知识,而服务对象可以是用户和社会。科技服务业不仅要求服务的手段是科学技术,还要求服务的对象与科技有关,这就把许多与科技无关的用户排除在外。从这个含义上理解,知识密集型的服务对象要比科技服务业范围广。

(二)科技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生产业)

国外的现代服务业主要指为生产者服务的现代生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而其核心则是发展技术、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现代生产业。在这里把现代服务业等同于生产业。科技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行业范围有许多重叠的部分,比如为生产部门提供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孵化等科技服务活动,主要区别是现代服务业主要的服务对象是生产部门,而科技服务业服务的对象除了生产部门,还有研发部门以及利用和需求科技的其他组织机构。

参考文献:

1.曹丽燕.发达国家建设科技服务体系的经验[J].科技管理研究,2007(4)

2.杭燕.苏州市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0)

3.王晶.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

4.杨集政.我国科技服务产业发展对策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4)

5.王晶,谭清美等.科技服务业系统功能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6)

篇13

关键词:科技服务;人才;产业特色;职业教育

一、科技服务业的定义和发展意义

科技服务业是指拥有一定设施、设备或工具,进行科学研究和为技术创新提供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和管理的国民经济部门,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技术开发与转移、技术推广与转让、技术孵化与咨询、科技交流与培训、科技风险投资、科技评估及科技鉴证、知识产权服务及其他技术服务等业务。科技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才能得到长足发展[1]。

在以科学技术为驱动力的市场经济中,高效率的科技服务业的存在,能够极大地活跃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国家和区域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高国家和区域的科技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科技服务机构以科技知识服务来创造价值,具有高乘数效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1]。科技服务机构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创新主体的粘接剂和创新活动的催化剂。科技服务机构活跃于技术需求者与持有者之间,它们沟通机构间,主要是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技术流动,促进创新体系内各参与主体间互动,并通过进行技术搜寻、评估和传播,实现创新体系内在的有效联系[2]。在中国当前日益以技术为驱动力的市场经济中,高效率的科技服务机构的存在,能大大活跃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二、培养科技服务业人才的战略意义

科技服务业是知识智力密集程度很高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科技知识背景,更要有广阔的视野,而且要通晓现代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等多学科知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服务是一项创新性工作,一定要有创新型的人才,人才问题始终是提高和保证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最突出问题[1]。创新型人才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的状况是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以致整体素质不能适应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缺乏一大批科既懂技术、又懂法律且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标准低。综合性科技服务业人才的缺乏是影响科技服务机构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2]。

三、加强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1.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服务创业环境。对于科技服务行业中的优秀人才在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上要给予必要的保障,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激励,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全身心投入从事科技服务工作,充分施展他们的创造、劳动和智慧。政府要把人才培养作为发展科技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做出周密的安排和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和措施。为科技服务人才创业提供优良的环境。提高科技服务人员物质待遇,完善科技人员基本社会保障制度[1]。

2.借用“外脑”,多层次、全方位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服务业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设立博士后实习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和造就一批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复合型人才。吸引曾在国内外科技服务业取得成功经验的人才,特别是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的科技服务人才来指导工作。建立科技服务业人才库和项目成果库,鼓励留学人员创办科技服务机构[3]。

3.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人员的培训体系,提高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把培训作为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对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出明确要求,根据人员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重点,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并在时间和经费上予以保证。培训内容既要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公共关系以及现代科技、经济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综合知识,也要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专门知识以及科技中介服务的方法、规则、手段等专业技能[1~2]。

4.大力兴办职业技能教育,增设科技服务方面的专业,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并重的模式。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改善技工学校教学条件。调整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增设科技服务方面的专业。设立政府技能人才奖励基金,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等多种举措。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1~2]。

5.建立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制度。逐步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科技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使科技服务业走上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政府部门要对科技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和考核,进行资质认证[1~3]。

四、建设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

上文“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培养的方法和措施”中第四条提到“大力兴办职业技能教育……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那么广东省职教类院校应该如何发挥职业教育职能,为珠江三角洲以及广东省工业企业输送高技能的科技服务一线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显然,职业教育已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而上升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正在与地方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更加密切地联系到一起。根据这一思想,职业教育就要立足当地产业优势,与当地产业接轨,即本地有什么主要产业,职业学校就主推相关专业,将职业学校的专业办在地方经济增长点和企业兴奋点上,把课程设在社会职业岗位的缺口上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上。建设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是以服务当地产业为根本出发点,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经调查发现,目前推动地方经济、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高级管理、设计人才普遍紧缺,高级技工和高级技师短缺;技术开发实力不足,高端研发人才缺乏,有较高实力的企业研发中心少;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缺少服务集群的工程研发中心、技术检测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及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人才。

因此,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以地方经济、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谋划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1.确立职业教育为特色产业发展服务的理念,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渗透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形成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职业教育的科研方向是技术应用开发,研究领域重在区域经济、特色产业发展上。围绕地方经济建设、依托特色产业、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最终目的是服务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

转贴于

2.职业教育要与产业集群发展对接,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加强紧缺人才重点专业建设,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需求办好特色专业。企业是最了解职业岗位专业需求的。职业教育要增强专业的适用性,主动加强与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沟通,或是通过市劳动部门、企业家协会、行业协会、人才市场等组织,了解不断发展的产业经济对于职业岗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改革,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形成“根据产业需求设置专业,针对企业要求开发课程;课程满足职业,技能保障就业”的良性循环。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教育针对性,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培养,搭建就业平台。全国各地发展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取得的成效:

浙江湖州依靠当地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4年,湖州市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职业学校在专业调整上实施“提升传统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培育新兴专业”的策略,几年来,共淘汰落后专业10余个,培育新专业20余个。经过布局调整和专业优化,该市职业学校的实力获得整体提升。如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形成了信息产业、数控机械、电子电工和商贸财经四大模块;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形成了服装、艺术、现代服务业、学前教育四大模块;湖州交通学校形成了汽修、物流、路桥三大模块;湖州现代农业技术学校形成了园艺、种养殖特色模块。各县也呈现主干专业不重叠、专业建设错位发展、专业特色鲜明的良好态势。目前,全市基本实现学校与地方产业、专业与行业企业、教师学生与职业岗位的三个对接,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贡献度得到了有效提升。

2008年年初,温州市人民政府曾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其中就指出,要推进职业院校专业化、专业系列化改革,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努力形成与温州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区域职业教育专业特色。现在,根据本地产业特色主推相关专业的职业学校感觉到了职业教育区域特色带来的好处:因为处在产业集中区域,企业对各专业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学生毕业基本就能就业,相当抢手。因为就业率高,学校招生也很轻松,形成了特色专业办学的良性循环。

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与番禺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发展职业教育新途径。2003年开办珠宝专业之初,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便与当地珠宝企业、珠宝行业组织和中国地质大学合作,高薪聘请业内高级人才,购置先进的工艺、微镶、鉴定、设计专业设备,强化技能性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受到了众多珠宝企业的欢迎。现在,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的珠宝专业已成为全国最大、设备最多、专业方向最全面、就读人数最多的技工学校,并成为广东省金银首饰商会常务理事单位。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发展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学校要适应社会、企业、学生需求,推进联合办学,即对准市场、产业链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促教学,对准就业育人才。可以在开展“订单式”教学和“菜单式”培养的基础上,按照“岗证结合、校企一体”和“工作室 + 企业或用户订单”的思路,不断开辟校企合作新途径,找准学校与企业利益的结合点,实现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学校与用人单位成立学科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做到与企业同步、与市场高度吻合。

五、总结

《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里提到:“珠三角产业发展主要目标——优势产业集聚:优势产业跨行政区划空间集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7%;到2015年,以上两个比重分别达到55%以上和28%以上;到2020年,以上两个比重分别提高到60%以上和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珠三角乃至全省重要的主导产业。”“产业发展重点;教育服务。重点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教育),高起点举办一批面向全省招生的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努力建成全省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地带和南方重要职业教育基地,积极开展技能培养培训和技能鉴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推进粤港澳教育服务合作,促进珠三角教育服务与国际接轨。”

发展地方经济与优势产业,单靠少数专家和技术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技能人才。大力发展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科技素质的重大举措。因此,职业教育要走与地方经济、特色产业相结合的道路,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办学,围绕地方紧缺人才办学,调整服务面向,努力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切实解决好教育同经济结合问题。只有这样,广东省职教类院校才能发挥好职业教育职能,为珠江三角洲以及广东省工业企业输送高技能的科技服务一线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优势。

参考文献:

[1]赖志军.佛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

篇14

【关键词】新乡高新区 现代服务业 创新发展

从2016年5月,苹果公司向滴滴打车注资10亿美金到同年6月上海迪士尼两周试营业的百万游客量再到世界知名企业对中国的扩大布局行为,无疑不彰显着现代服务业对于中国经济的贡献。现代服务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标志,在满足本国强劲的消费内需的同时,增加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需求,也缓解了国内紧张的就业压力。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演进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必然发展的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在服务业不能完全取代工业的情况下,如何将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相融合是我国目前最好的选择。十以后,我国现代服务业也被给出了更清晰的规划路线,即以产业集群化效果呈现的创新信息化现代服务业形态。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然展示出完美的现代服务业形态,例如:阿里巴巴所在的杭州高新^的先进信息服务业园区,传化公路港的现代物流园,深圳的科技孵化经验以及厦门市政府的产业引导基金措施均为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对于新乡高新区而言,其在“十二五”期间,也逐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和现代服务业“2+1”主导产业模式,并于2012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正式晋升为国家高新区,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新乡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2015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新乡高新区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全区服务业总量实现持续增长。2015年,新乡高新区预计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37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71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70亿元;完成增加值207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94亿元;实现营业总收入730亿元,实现净利润91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区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家,截至2015年末,新乡高新区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4家,各类研发中心及试点工作站69个。其中,华兰生物制药市全球首批生产出H1N1流感疫苗的上市公司,而拓新生物公司所研发的核甘合成技术则打破了日本对此技术多年的垄断地位。

二、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SWOT分析

虽然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初步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但是由于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晚,相较于国内发达地区的发展情况来说存在规模偏小、偏弱和偏传统的特点。目前,高新区企业分类多集中在流水线、代加工等形式的制造业,且规模较小,其在行业内几乎不存在竞争优势。这与产业集聚形式的经济发展规划路线是极为不匹配的。尽管高新区现拥有高远公路养护、华兰生物、拓新生物等自身具备创新性企业,但由于全区其他企业与之关联性较小,且较为分散的现状使得这些创新性企业的带动性相对较差,尚且未发挥出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其次,创新性配套行业匮乏。

(一)信息服务业

现代信息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若想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效应,信息化服务首当其冲。截至到2015年底,园区内已有甲骨文、青峰网络、360点搜以及盘石软件等数家电子信息企业安家落户。但是部分电子信息企业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承接国际和国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难以从价值链高端环节切入,限制了产业的发展高度。此外,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内知名企业较少、自主产业缺乏、技术含量偏低,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发展空间明显受限。

(二)现代物流业

目前高新区物流服务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多数企业小、弱、散的特点仅能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仓储服务,对于符合产业集聚的现代服务业来讲,缺乏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库存管理、成本控制、金融等物流增值服务业务环节;再加上空间布局的缺失,各单位缺乏有效衔接,同时公路、铁路以及航空协调能力的尚且不足等缺点使得高新区物流业难以满足服务专业化、社会化要求。

(三)科技服务业

科技领域同样存在资源配置分散,不能提供完整服务链的缺点。而在现有的科技服务业务中,科技金融、科技咨询以及创业孵化等综合科技服务方面较少。同时由于各服务机构的数据和信息不够公开、不共享的问题也使得科技服务业的企业服务能力相对较弱。

(四)现代金融业

高新区现有金融消费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产业基金等新金融培育不足,同时缺乏“量体裁衣”式的金融创新产品,创新速度之后于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高新区多以中小企业为止,所以到目前为止,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人才匮乏。目前高新区产业服务业人才短缺较为严重,尤其在信息服务业以及科技服务业。其只要原因在于我国本身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掌握核心技术人才较少,再加上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自然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驻扎,导致处于内陆三线城市的新乡高新区人才结构失衡,高端人才更是严重匮乏。而对于科技服务业来说,其在人才选择方面要求更高,只有同时拥有技术、市场、管理和法律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引领创新。

三、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对策

(一)建设特色园区,加强园区间协作

1.基于“成本最小化、处理能力最大化、专业程度最大化”的处理原则,目前新乡高新区现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医药物流园、第三方物流园、电商物流园等特色园区。充分发挥佐今明等龙头医药企业的带头作用,并且强化与本区知名企业(如华兰生物、拓新集团、海滨药业)、连锁零售药店形成战略合作计划,积极推进医药物流技术设备投入,保证医药仓储、分拨、配送以及信息追踪的全程物流服务。除此之外,园区应当积极与郑州航空港医药产业链服务形成对接,将冷链物流、航空物流的优势推广到更多的国家。除此之外,加大电子商务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建设,推进第三方电子商务与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在网络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报关结汇、检验检疫、信用评价等环节的应用。减少物流配送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以第三方物流为保障,实现各产品供应链的无缝对接,建立快速便捷的城乡配送物流体系。

(二)加强人才培养、吸收战略

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及吸收机制刻不容缓。首先,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提供一系列人才激励政策:应当对高端人才和专家提供公寓;应当重点表彰为高新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人才兼职计划。其次,面向全国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实现全国人才招聘网络,面向全国招聘人才,另外组织人才招聘小组开展全国性质的招聘活动,力争引进高端人才,成立创新团队。第三,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推进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同时大力推进与当地政府、企业间的沟通交流机制;建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与清华、中科院等研究机构合作,辅助成果转化;打造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为园区内人才提供从研发到经营的相关政策以及信息咨询服务。最后,落实人才政策。新乡高新区管委会应当持续推广并实现现行鼓励政策,例如去年出台的《新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扶持政策实施细则(试行)》、《新乡高新区突出贡献高级技术人才奖励办法(试行)》和《新乡高新区突出贡献高级技能人才奖励办法(试行)》等一系列人才支持政策。

(三)充分利用现有政策优势,积极发展园区建设

近几年来,国家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作用力度较大,并且针对区域间的发展提出可执行计划部署,随着“一带一路”、“郑洛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计划的落实,省政府、市政府业根据国家的一系列优待政策进行解读,同时根据河南省、新乡市的区域发展现状先后颁布了相关政策法规。例如:2015年3月新乡市政府第27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印发新乡市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其中对于现代服务业几大领域中所涉及到的土地、税费、财政资金、金融信贷方面都给予的详细的可申请减免政策具体条件。除此之外,在2015年颁发的《新乡市“企业新三版”挂牌工作3年行动工作》为高新区辖区内科技型企业括宽了融资渠道。为此,高新区应当高度重相关法规政策,积极出台符合本区发展路线的配套政策,抢抓机遇,积极引导并辅助企业能够最大限度享受目前政策支持。同时,新乡高新区应当持续邀请基金团队莅临指导,为本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系统实用的专业培训,提高企业对于政策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产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5).

[2]徐磊.我国产业集聚区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2010,11,16.

[3]陈鹃.河南省集聚发展问题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6):50-51.

[4]连玉明,武建忠.中国国力报告.2005[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