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6 15:30: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民俗文化资源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1民俗文化概念及文化生态
民俗文化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下形成的人与环境互动的风俗传统。从文化资源的整体来看,民俗文化是展现地域风采、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有效载体,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从民俗学视角来探讨民俗文化,主要从其构成要素来分析,一方面民俗文化是对传统物质文化生活的传承,比如某一民族区域的生产、生活习俗、衣食住行特点等;另一方面是对民族社会生活的传承,主要包括民族区域内的节日习俗、婚丧嫁娶礼仪习俗、家族文化、语言艺术及游艺竞技习俗等内容。民俗文化旅游是对文化旅游的深化和发展,对其定义和阐述尚未获得统一的界定。有学者从“民俗”与“旅游”的结缘上,提出民俗文化旅游是以民俗事象为主要载体的旅游活动;民俗文化旅游是借助于民俗来开展旅游项目,并将某区域的民俗事象和风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一步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并将其鲜明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呈现给游客,以增强其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民俗文化旅游就是以某特定区域民俗事象为资源来吸引异地游客从事体验和观赏活动的总和;民俗文化旅游是建立在特定区域民族文化传统风俗资源基础上,以保护和开发旅游产品为主要方式,并以展现地方民族性风俗为主要标志的旅游产业。从广义来看,民俗文化旅游作为民俗与文化的统一体,既要强调民俗旅游的生命力,又要开发民俗文化资源。随着生态旅游发展趋势的日益突显,民俗文化旅游的生态性特征更是受到普遍的关注。藉于民俗旅游、生态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从民俗、文化、环境、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将民俗文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融合,从而构成以文化为核心,强调文化与环境的生态和谐,从而实现对地域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传承。
1.2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民俗文化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并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得以传承。民俗文化在逐渐被抛离原生态的生存环境下,作为被观赏的对象,并在承载原有意义的形式外壳下,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民俗文化作为一种资源、一种产品,在越发需要给予保护的生存空间里,尊重和延续原生民族的有形、无形文化,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审视民俗文化与旅游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生态化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借助于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将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作为双重目标的新型旅游模式,既能够满足游客对地域性民俗文化的精神需求,又能够实现对民族区域自然和生态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从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来看,民俗文化旅游将民俗文化的整合与保护作为旅游资源,增强了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了生态旅游的文化品质,从而为民俗文化的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构建成双赢局面。
2我国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我国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
我国民俗文化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迅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势头也是显著的。特别是基于民族区域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如湘西民俗文化旅游、山西民俗文化旅游、江西民俗文化旅游、内蒙民俗文化旅游、云南民俗文化旅游等资源的开发,更是将民俗文化旅游推向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民俗文化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产业,在展现民族文化风采、弘扬民族文化上,其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我国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既能够满足游客对文化空间“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心理需求,又能够从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中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新时期的到来,民俗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发模式上逐渐形成了民俗观赏、民俗活动、民俗商品、民俗服务四大类型,并从民俗文化资源基地建设到产品服务包装、设计,以及民俗文化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2.2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国际化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趋势,对于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在资源开发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不仅使得原本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失去吸引力,还造成对民俗文化的污染,降低了民俗文化独特的个性。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民俗文化资源整体开发上缺乏有效规划,特别是依据常规开发模式,无法从历史学、文学、艺术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全面挖掘,仅仅在民俗文化基础上重视“旅游牌”,难以从旅游资源的规划上体现科学性、文化性、时代性。浅层次的文化宣传、一味地追求民俗文化项目,同质化、模式化、公式化现象不仅降低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品质,还带来资源的浪费。二是在民俗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显得落后,特别是对于偏远民族区域旅游业来说,由于交通不便导致的游客数量不足,不仅无法实现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也制约了区域旅游业的有效发展。三是在民俗文化旅游投入上力度不足。我国民俗文化资源是丰富的,而缺少有力的资金投入又是现实问题,因资金投入不够而使得民俗文化资源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四是在民俗文化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上显得不匹配,特别是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较低,如导游人才的缺乏,旅游资源开发专门人才的不足,不仅难以支撑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也给民俗文化旅游带来发展瓶颈。五是在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上轻保护现象普遍。开发旅游资源是一把双刃剑,在处理开发与保护问题上,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盲目开发,不仅对环境资源造成损耗,也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带来灾难。为此,积极分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不足,协调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在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推动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民俗文化旅游作为高层次的生态文化旅游,在推进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上,既要遵循文化传承的规律,又要协调好旅游产业的有序化发展思路,以实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科学性、可持续性。
3.1文化生态视角下规划好民俗文化旅游的建设目标
科学规划是实现民俗文化旅游生态化发展的前提,其设计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处理好文化生态、自然生态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在规划上首先要平衡好生态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及自然环境的关系,注重民俗文化的本真性、多样性、完整性,以及文化传承的延续性,在维护民俗文化生态资源不枯竭的前提下来促进民俗文化、自然环境的健康发展。二是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社区居民、游客等多方利益平衡。作为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者,要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上,做好开发者、当地居民、游客多方的利益分享与公平,既要组织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又要通过市场机制来促进旅游利益的合理分配,并在积极地改造自然、合理控制利用的基础上,维护好民俗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与稳定。三要从生态民俗文化开发中体现生态教育的目的,作为以民俗旅游为导向的文化资源开发,要平衡好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关系,通过对生态民俗文化的合理开发来传播和促进各方面人群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提高维护文化生态平衡的自觉意识。
3.2文化生态视角下设计好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生态化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需要从其区域自身特点来进行分析,结合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特殊性,从生态民俗文化实体的开发、参与性民俗活动的开发、民俗精神文化的开发、民俗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等方面来进行研究。对于以景观实体为特征的民俗文化旅游设计,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对于原生态民俗村寨的挖掘与保护并重,在展示民俗文化的过程中要强调对原生态景观的保护。二是对于人造民俗文化景观的开发上,要在文化移植的同时,注重对民俗文化趣味性和观赏性的挖掘,并能够从鲜明的民俗文化氛围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段来增进游客对文化的认知和体验。三是对于生态博物馆的开发上,要从自然资源的整体性,民俗文化的思想性,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上来进行全面开发。对于参与性民俗活动的旅游设计来说,重在引导游客的参与,强调游客从亲身体验中来获得对民俗文化的精神感受。如对于一些民间节庆活动,从活动内容的组织上要积极健康,并能够在展现民俗文化的同时,让游客从参与中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鲜明性和差异性;对于民族餐饮文化,在体现“食”的同时,也要赋予其新的审美价值,如引入礼仪、禁忌、艺术等文化内涵,既展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又对地方民俗特色饮食文化进行了宣传;对于民间文艺如戏曲、绘画、雕塑、歌舞等资源的开发,则从民族文化的历史意义,以及传统文艺的鲜明特征上来进行丰富和宣传。
3.3文化生态视角下保障好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作者简介:李云(1992―),女,福建泉州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在读;殷志华(1984―),男,江苏苏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市场。
摘 要:我国旅游业已经实现从经济型向文化型的转变,随着旅游者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其对旅游文化内涵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这促进了民俗文化旅游的飞速发展。以南京六合区“茉莉花”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六合区“茉莉花”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六合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两种旅游开发模式。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实施人才战略、将民俗文化融于地方特色四大对策。
关键词:乡村民俗文化资源;南京六合区;“茉莉花”文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04203
1 引言
民俗文化,是民间各种风俗习惯的总称,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两大类。在中国的许多乡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但却因为地区偏远容易被忽略。随着研究与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入,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也开始引起旅游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不仅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研究与旅游开发价值。在将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使民俗文化发展与传承,但一旦开发不合理不恰当,就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南京六合区是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当地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目前六合区已经成为南京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中的代表,该区先后成功地推出了《茉莉花》文化旅游节与“六朵茉莉”两种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主流模式。本文尝试以六合区为研究对象,在六合区“茉莉花”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多侧面地对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研究。
2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2.1 南京六合“茉莉花”文化定义
著名的民俗学家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孔德元认为民俗文化就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物质、精神和制度的传统。关于民俗的分类,张紫晨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中采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国民俗分为十类:(1)巫术民俗;(2)信仰民俗;(3)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4)建筑民俗;(5)制度民俗;(6)生产民俗;(7)岁时节令民俗;(8)生仪礼民俗;(9)商业贸易民俗;(10)游艺民俗。在民俗学与符号学的研究中,高乐田、邓长青提出民俗学与符号学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明显的符号功能,暗示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结合专家学者对民俗、民俗文化的定义和分类及文化符号学的理论基础,我们尝试对六合区“茉莉花”文化作出定义:“茉莉花”文化是以民歌《茉莉花》为代表,是六合人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艺术、风俗习惯、食俗文化的统称,是六合的文化名片、文化符号。
2.2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茉莉花”文化是六合区民俗文化的名片和符号,伴随着《茉莉花》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和“六朵茉莉”的推出,六合区“茉莉花”文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六合区“茉莉花”文化具体分类见表1。
表1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代表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资料来源:南京市六合区文化局
笔者实地调查了旅游者对六合“茉莉花”文化的认知度,通过调查发现,六合“茉莉花”文化在江苏省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大部分旅游者知道六合是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对“茉莉花”文化的认知程度高,有超过一半的受调查者认为六合“茉莉花”文化具有较强的原真性,传承性好,具体数据如图1、图2、图3所示。
图1 旅游者对“茉莉花”文化的了解程度
图2 旅游者认为“茉莉花”文化的原真性
图3 旅游者认为“茉莉花”文化的传承性 六合区除了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的优势外,还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的优势。六合区是连接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交通十分便捷,这也是六合区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优势。随着2014年南京市地铁11、14号线的开通,六合区的交通条件进一步完善,为六合区发展“茉莉花”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旅游开发过程中有优势的存在,自然也有劣势的存在。虽然六合区交通便捷,但在六合偏远地区,特别是一些特别的民俗文化传承地,交通通达度低,游客很难到达。此外,缺乏民俗文化保护的专业人才与旅游开发的人才也成为制约六合区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瓶颈”。通过在六合区文化局的调查,笔者发现六合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还停留在收集资料、整理民俗文化名录的阶段,缺乏实质的保护措施。
2.3 六合区开发“茉莉花”文化旅游的竞争
2.3.1 六合区民俗文化资源与周边区(县)的竞争
同属于南京市的高淳区地理位置同样优越,因为地处吴头楚尾,历史悠久,所以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近两年来,高淳充分利用非遗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旅游业,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在六合区推出“六朵茉莉”之前,南京市江宁区推出了“五朵金花”,后又推出“新五朵金花”,每朵“金花”中或多或少都有融入民俗与文化体验项目。值得一提的是,“五朵金花”中的“汤山七坊”深度挖掘“七坊”即七种民间工艺,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游,是六合区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强劲竞争对手。
2.3.2 六合区民俗文化资源与周边市区的竞争
江苏省作为一个旅游大省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全省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得较好的有苏州和无锡。苏州姑苏区已经连续两年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吸引了众多游客。无锡市依靠“惠山泥人”与“锡绣”发展民俗旅游业,也取得了具大的成功。
3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1 民俗文化缺乏保护,资源流失严重
随着民歌《茉莉花》的创作者何仿老先生的逝世,六合区又失去了一位重要民俗文化传承人。同样,随着老一辈人的相继离世,六合区一些传统民俗文化逐渐失传,六合当地人很多除了《茉莉花》以外已经忘了其他民歌、民谣的存在。传统的民俗美食如蟹黄汤包为了迎合市场的巨大需求量简化了制作步骤,失去了传统的味道。在六合当地的小学、中学也很少开设乡土课程和民俗文化课程,一些导游对六合的历史与民俗文化也一知半解,容易对游客造成误导。
3.2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缺乏深度的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
文化是文化旅游的核心元素,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精神支柱。“茉莉花”文化是六合区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旅游的灵魂,忽视“茉莉花”文化内涵的挖掘,开发过程中同质化问题严重,已经严重制约了六合区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3.3 民俗文化旅游体验性低,民俗文化以静态展示为主
六合区目前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以静态观赏为主,游客可以亲身参与的项目很少,满足不了游客“求知、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民俗文化资源吸引力低。
4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旅游开发的两种模式
4.1 模式一:以节庆旅游带动民俗文化发展
4.1.1 概述
节庆旅游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一种主题、一种灵魂”。多年来,节庆旅游已经发展成为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吸引投资,增加当地旅游收入的重要手段。开发得成功的节庆旅游不仅可以促进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发展与增强文化传播,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4.1.2 典型案例――《茉莉花》文化旅游节
南京六合区于2002年创办第一届《茉莉花》文化旅游节,至2012年已成功举办十届。该节庆活动将六合地区的文化、美食、旅游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具有六合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有效地保护与开发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同时也促进了六合的旅游宣传和品牌建设,扩大了六合文化的影响力,六合旅游也因此走进大家的视线。六合许多优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渐渐的走出家门,被人们逐渐认识,熟知和喜爱。主要成功之处如下:
(1)充分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不断开发新的民俗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六合还新开发出竹镇鲜果采摘、东沟乳鸽两个新活动,不断为游客带来新体验,进一步提升了六合地区的旅游吸引力。
(2)借助特色节庆活动,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节庆期间,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大型文艺演出让观众享受到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各个子活动也有自己相应的文艺演出活动,这些项目都极大的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3)打响六合城市名片,带动经济发展。六合以“茉莉花”文化节为媒介,为经济活动搭建舞台,成功举办六合招商会,六合国际创业峰会等进行招商引资,签约众多经济项目,有力的拉动了六合当地经济的发展。
经过十年的《茉莉花》文化旅游节的举办,拥有优质旅游文化资源的六合,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品牌效益也开始逐步显现,对六合地区的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茉莉花》文化旅游节的筹办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为响应中央勤俭节约的号召,该节庆活动已于2013年停办。六合《茉莉花》文化旅游节举办十年来,取得的成功是巨大的,虽然已停办,但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的。总结如下:
(1)注重对外形象宣传,提升六合影响力。借助旅游节庆与各界媒体的宣传平台,将“茉莉花”文化、六合美食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进一步推向全国,扩大六合民俗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六合的知名度。
(2)注重群众参与性,提升节庆效应。举办旅游节庆活动不能脱离群众,唱独角戏,而是要依据“市民的节日”的要求来筹划和组织旅游节庆,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参与到旅游节庆的活动中来,共享文化盛宴,营造万民同乐的节庆气氛。
(3)市场化运作,促进多方共赢。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借助节庆打造地方名片,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吸引旅游者消费与资本投入,带动经济发展。六合借助《茉莉花》文化旅游节,成功地实现招商引资。
4.2 模式二:创建旅游示范点促进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
4.2.1 概述
近年来,在国家旅游局的倡导下,一大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相继建立。旅游示范点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挖掘区域特色,同时也满足了都市人群求新求异、爱好体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修身养性的需求,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4.2.2 典型案例――六合茉莉花园
2013年下半年起,六合区依据原有的“茉莉花”文化特色,打造六个“茉莉花园”。六个“茉莉花园”称为“六朵茉莉”,分别为赫家官塘、农民画乡、长江渔村、大泉人家、平山翠谷、绿航雨花。六合区将“六朵茉莉”定位为六合乡村文化旅游示范点,其内核为特色差异化、开发深度化的民俗性、体验性、休闲型乡村文化旅游精品工程。
“六朵茉莉”推出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初见成功的苗头,从“六朵茉莉”的开发模式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成功经验:
(1)深入挖掘,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六合区政府注重整合六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注重乡村旅游与民俗旅游的融合,在乡村旅游中注重注入人文内涵,展现各旅游示范点的独特魅力。
(2)统一规划,先后开发。六合区在深入挖掘本区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每一个示范点的民俗文化资源特色,统一规划,先后开发。
5 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
5.1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模式
在民俗文化资源管理方面,必须明晰资源产权由政府主导规划市场经营,利用市场动力机制挖掘市场潜力,双管齐下避免陷入短期逐利的误区。对民俗文化进行开发保护,如果以当地的政府作为主体力量,那么可能会造成缺乏动力、盲目开发的情况出现;一定要以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加强宏观调控,充分调动社会各个领域内的积极性。具体示意图如图4所示。
图4 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模式 5.2 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扶持
在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上,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政府层面的引导与扶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思想上的统一,调动包扩民俗传承人、村委保护文化与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二是建立旅游示范点,以点带面。三是政策引导。通过政策倾斜,引导民俗文化传承人、投资者关注旅游业。四是科学指导。民俗文化具有脆弱性,若重旅游开发而轻文化保护则容易造成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流失,因此政府要主动召集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指导,从而实现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一箭双雕。
5.3 实施人才战略,引进民俗文化保护的专门人才与旅游开发人才
将民俗与旅游相结合,发展民俗文化旅游,需要有专门的人才保障。现阶段基层文化管理与旅游管理部门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现象,民俗文化保护停留在民俗项目资料汇编阶段,旅游发展同质化问题严重。针对人才结构薄弱环节,政府要出台相关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助力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5.4 将民俗文化融于地方特色
民俗文化以当地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为背景,不同的地区孕育不同的民俗。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一定不能将其与城市发展建设割裂,而是要将民俗文化保护融入到地方建设与城市规划之中。在此基础上,对旅游开发形式进行合理的创新,增加体验性旅游项目,吸引旅游者。
参考文献
[1]幸岭.基于民俗文化功能分化模型下的民俗旅游开发[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170172.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4.
[3]孔德元.胶东民俗文化与旅游评价[J].鲁东大学学报,2007,(2):125.
[4]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5]张洁,黄远水.我国节庆旅游研究综述[J].平原大学学报,2006,23(3):1013.
[6]丁宗胜.旅游节庆成功举办的要素分斩[J].商场现代化,2006,(6):217218.
[7]戴遐海.江苏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分析[J].经济论坛,2009,(23):107109.
1.1我国民俗旅游研究现状。
近年来,民俗旅游已经成为被广泛关注的旅游热点问题。众多学者做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的研究。例如,山东师范大学李东成的《论山东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1],作者侧重于探讨山东民俗旅游发展中产生的具体问题,以及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陶思炎的《略论民俗旅游》侧重探讨民俗旅游的定义、分类以及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原则[2].王祥玉在《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作者首先介绍了我国民俗旅游广阔的发展前景,又具体阐明了如何抓住重点开发地方性民俗旅游,最后阐述了开发民俗旅游的必要性[3].而广西师范大学彭谊的《民俗旅游开发的社会价值》则主要阐述了民俗旅游开发的意义[4].以上诸例充分说明民俗旅游正成为越来越热的研究话题,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民俗旅游的开发建设事业中来。本文是在综合介绍山东民俗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在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1.2民俗及民俗旅游的界定。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旅游形式,开发利用独具特色、旅游功能强大的民俗旅游资源,推动旅游和经济的发展,这已成为旅游界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活动,是一种体验异地民俗风情的旅游活动。同时它也以强调旅游活动的体验性而与其他类型的旅游相区别,这包括生活方式、生活背景两方面的体验。民俗旅游是人们以享受文化和了解民俗风情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活动,通过这种旅游活动,可以使人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获得旅游的乐趣[5].
2、山东省的民俗旅游资源概况
2.1民俗旅游资源异常丰富。
山东省的民俗旅游资源传承性强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影响广泛、开发较早、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以山东文化为主体。山东文化又称齐鲁文化,齐鲁文化又包括齐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在齐鲁大地上,涌现出孔子、孟子、曾子、子思、墨子、管仲、晏婴、孙子等贤哲圣人。他们是齐鲁文化的奠基人。
齐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齐鲁文化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以“礼”为形式,以“天人合一”为目标,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其中孔子创始的儒家文化影响深远。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爱国诗人辛弃疾、李清照,短篇小说家蒲松龄等,既是齐鲁文化的继承人,也为丰富发展齐鲁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山东人诚实守信、热情好客、礼让待人、吃苦耐劳、尊师重教、尊老爱幼、扶弱济贫等传统美德,其源盖出自齐鲁文化[6].
2.2民俗旅游类型多样。
民俗旅游以民俗生活空间角度为标准可以划分为市井民俗游、水乡民俗游、山村民俗游、渔村民俗游等环境类型;以产品性质为标准,将民俗旅游划分为观赏型、参与型、休闲型、运动型等类型[2].根据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的历史和现状,山东的民俗旅游可以划分为民俗博物馆旅游、节庆民俗旅游、婚俗旅游、渔家乐、农家乐、民俗村(民俗主题公园)旅游。
3、山东省各种类型民俗旅游的开发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民俗旅游蓬勃发展。省内推出了许多民俗旅游精品线路。例如,日照市王家皂民俗旅游度假村、淄博市周村民俗游、岱岳区下港乡马蹄峪民俗旅游村、济南市九顶塔民俗风情园、章丘市朱家峪民俗旅游区、莱芜王石门民俗村、滨州惠民县胡集书会、泰安市邱家店镇生态民俗旅游,日照市山海天乔家墩子民俗旅游度假村、日照市董家滩旅游度假村、日照市吴家台民俗旅游度假村、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潍坊国际风筝节、潍坊市安丘石家庄民俗村等。山东省民俗旅游主要分布在日照、淄博、泰安、济南等地。根据山东省的民俗旅游开发的历史和现状,山东的民俗旅游分类如下。
3.1民俗博物馆旅游。山东省在地方风俗集中而独特的地区,专门成立了民俗博物馆,供旅游者集中观赏。如安丘的石家庄民俗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青岛民俗博物馆、淄博陶瓷博物馆、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等。目前山东已有170多个民俗博物馆,数量多,种类全。
3.2节庆民俗旅游。山东的节日民俗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它们对于旅游者都有着极高的观赏和品味价值。为满足中外游客的需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山东每年都举办一系列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国际风筝会、泰山国际登山节、荣成国际渔民节、菏泽国际牡丹花会等。此外,还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济南千佛山庙会、泰山庙会、淄博灯会、滨州胡集灯会等。其中济南千佛山庙会,每年庙会期间,从山脚下到闪耀兴国寺间一公里多的山路两旁,有固定和流动摊位1000多个,经营日用百货、土特产、风味小吃、工艺美术品等。来自省内外的民间艺术团体在庙会上表演杂技、马戏、歌舞等,人流如潮,热闹非凡。泰山庙会则是以帝王的庆典活动,佛道的传教活动为主要内容。在岱庙一带还形成了许多贸易活动和娱乐活动。
3.3婚俗旅游。婚俗旅游一般有三种行式:一是参观婚俗博物馆等景点陈列的有关婚姻习俗的器物,二是观赏婚俗表演,三是参与婚俗活动。曲阜于1987年推出的古典婚俗旅游独具特色,微山湖举办和表演水上人家婚礼。这些活动都极富乡土气息,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3.4渔家乐。渔家乐的民俗旅游活动让游客观赏渔家民俗文化,品味渔家生活风情。游客还可以参观渔民网箱养鱼和筏式养殖项目,观看并参与渔民舞龙、扭秧歌、吹渔家号子、尝渔家风味小吃等民俗活动。日照王家皂民俗旅游村推出了以“吃渔家饭,住渔家屋,干渔家活”为内容的民俗旅游。自1990年开始,举办的荣成国际渔民节融文化、娱乐、经济为一体,以弘扬海文化为主题,以体验荣成渔家生活为基调,以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为目的。荣成渔民节举办了耍龙、划船、海上灯会、文娱晚会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演出了“渔鼓催春”、“群龙闹海”、“八仙过海”等海味十足的游艺节目,吸引了广大海内外游客[1].
3.5农家乐。参与“农家乐”旅游活动,旅游者可以住农家炕,吃农家饭,做农家活,欣赏农家小戏,体察民风乡情,领略田园风光。“农家乐”在泰安、枣庄、临沂开展的比较好,其中泰安的埠阳庄开展的“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旅游活动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
3.6民俗村、民俗主题公园旅游。山东的民俗村民俗主题园有济南的朱家峪、九顶塔民俗游乐园、潍坊的杨家埠、青云山民俗游乐园等地。这一类型的民俗旅游在山东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景点景区还不多,但是发展潜力很大。
4、山东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民俗旅游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比较高的民俗旅游品牌。但是目前山东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对民俗旅游资源重开发不重保护,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和社会效益,有些景区(景点)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4.1市场调研少,产业化程度不深。民俗旅游活动都或多或少地带有长官意识,忽视了民间节庆活动的自发性、群众性、娱乐性和观赏性。主办者、协办者和承办者往往都采取“拉郎配”的形式,不了解广大参与者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情趣[6].
4.2忽视地方特色,创新内容不多。较长时间以来,许多地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人文旅游资源改造建设相结合远远不够,一些主办者也很少考虑这一点,盲目模仿。民俗节庆活动相似化和庸俗化严重,某些景区(景点)的民俗节庆活动大同小异,大多是一些类似的民间艺术、民间绝活、民族歌舞。缺乏创新,而且品牌意识不足,有些民俗节庆活动的时空布局不合理。以济南为例,春节黄金周期间,大明湖春节民俗文化旅游庙会、趵突泉灯会相继登场。两大名胜都打民俗牌,一个有“乾隆游大明湖”一个有“乾隆游趵突”两个名胜的同质化竞争导致两者黄金周的收入都没有大的作为。
4.3民众参与不多,营销手段有待提高。许多民俗节庆活动的参与者都以当地市民为主,外地乃至海外旅游者很少。参与的形式也以散客为主,团队很少。这说明山东民俗旅游在宣传、包装、促销上都有待提高。山东省虽然已经意识到对外宣传的重要性,打出了“好客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口号,但有些富有特色的景区、特色节庆活动仍不为人所知,或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极小。例如肥城桃花节的宣传力度不大,导致不能很好的吸引外地游客,使得肥城桃花节不能很好的吸引外地游客,走出山东走向全国。此外,山东的民俗旅游活动大多以观赏为主,真正使得游客参与其中的旅游活动很少,这也是山东民俗旅游吸引力低的重要原因。
4.4民俗旅游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山东有多处景区(景点)出让经营权限,把景区(景点)交给公司经营开发,由此导致了诸如文物保护、收益分配等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三孔”管理体制变更带来的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问题。在2000年12月6日至13日的卫生清理活动中,孔府、孔庙、颜庙等处出现了用水冲刷硬物摩擦擦拭文物的现象,使三处古建筑群的22个文物点不同程度受损,有的损坏严重。很明显,“水洗三孔”的做法不是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的做法。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的谢凝高教授也认为“把世界遗产和国家文物交给旅游管理部门管理是不正确的,不符合国家文物保持法”.事后曲阜市委市政府对文物管理体制也进行了重新确定,“三孔”文物景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由曲阜市文管会统一负责,孔子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对“三孔”的管理工作立即停止[7].[ LunWenData.Com]
4.5“内讧”式的不规范竞争。相似区域共享的民俗旅游资源被不规范的内部竞争分割,不仅抹煞了民俗旅游的特色,同时分流了客源市场。济南春节黄金周期间的“乾隆游大明胡”“乾隆游趵突”就是很好的例子。还有“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之争”.安丘石家庄民俗旅游村被誉为“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日照王家皂民俗旅游村却定位在“山东民俗旅游第一村”.首先,二者都以“民俗旅游第一村”命名,不利于突出特色;其次,石家庄民俗旅游村既然被誉为“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毫无疑问,它也是“山东民俗旅游第一村”,王家皂以此定位,不但重复,而且笼罩在石家庄民俗旅游村的“阴影”之下,给旅游者的印象是:王家皂民俗旅游村只是山东第一,石家庄民俗旅游村才是中国第一,如此以来,不利于对外宣传促销[1].这些也都存在景区(景点)各自为政,重个体得失轻共同发展的问题。
4.6门票定价缺乏全局思想。很多地方只重经济利益,忽视游客的可接受能力和景区景点的可持续发展。以“蓬莱阁”为例,2001年11月,蓬莱阁景区宣布门票涨价,不少游客只远远看看就算到此一游了。景点不断涨价,使得景区旅游总体报价提高,反而降低了旅游收入[8].
4.7民俗旅游纪念品欠缺。现在许多旅游纪念品质量粗糙,工艺水平不到位,而且大同小异,真正作为民俗旅游纪念品使旅游者欣赏的很少。而像捏彩人、剪纸等以前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工艺则陷入了后继无人的窘境。缺少能够突出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也大大降低了旅游地的经济收益。
4.8景区(景点)季节性太强,旅游发展滞后。山东省四季分明,旅游地季节变化性强,也就造成了山东旅游具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山东民俗节庆活动众多,但很多都集中在春季或黄金周期间,其余时间游客稀少,门庭冷落。
5、山东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5.1解放思想,努力开拓山东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可开发的民俗活动比比皆是,论文格式但如果我们思想不解放只会坐失发展良机。民俗旅游的实质就是追求文化差异和文化认同,是文化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文化特质也必须是积极向上的。
5.2突出独特性原则。民俗旅游资源贵在稀有,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众不同的独特性,这是它们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根本所在。因此,突出民俗旅游资源本身原有的特征,有意识地保存和增强这些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开展工作中,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
5.2.1尽可能保持自然和历史的原始风貌保持民俗旅游资源的本土特色,任何过分修饰和全面的毁旧翻新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特别是对于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旅游资源来说,这种做法只能消弱它们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而且,有关实物的重建也应注意尽量反映其历史风貌,而不能代之以现代的建筑风格。
5.2.2尽量挖掘当地特有的民俗旅游资源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实践中应以特色为依据,突出各地区的民俗旅游特点,设计和推出与众不同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和旅游购物品。否则,总是跟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弄得一样的景观到处建,一样的产品遍地有,这样的旅游产品很难具有什么特色,当然也谈不上长久的吸引力和长远的效益[8].
5.2.3努力反应山东的文化特点在民俗旅游资源项目的开发中,强调地方化、民族化,保持当地传统风格,也是为了突出自己的独特性,同时也有利于当地旅游形象的树立。对山东民俗旅游业必须突出文化特点。首先,开发和经营者应该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对民俗文化有较全面的理解,对民俗文化在民俗旅游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能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各类民俗事象,发掘民俗旅游资源。其次,民俗旅游项目应创造民俗文化的氛围,以便让旅游者能得到深刻的文化体验和文化感受。最后,民俗旅游项目开发不仅要具有民俗的“神”,还应具有民俗的“形”,做到“神”、“形”合一,从而把民俗文化的精华完整地表现出来。
5.3观赏性和参与性并重的原则。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不应只停留在观赏的层次上,应注重开发新奇、参与性和体验性强的民俗旅游产品。当然开发旅游产品要以游客为中心,根据游客的需求进行开发。
5.4分期分批有重点的开发原则。山东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对有关开发项目的投资效益进行预测,分期分批有重点地优先开发某些项目,而不宜无计划的盲目开发。
5.5注重保护与合理开发原则。所谓合理开发主要体现在其开发规模不得超过该地的旅游承载力,并且有关建设项目的性质布局、规模、高度、造型、色彩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等都应与周围的景观和环境相协调。在山东民俗旅游规划和开发中,更要注重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挖掘、抢救和保护,要有长远眼光,保持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6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统一原则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充分协调经济发展、资源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统一,促进山东省民俗旅游健康、持续、高效的发展。
6、山东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6.1全省统一规划,开发民俗旅游精品。
全省要在“千里民俗旅游线”的基础上把全省民俗旅游进行统一规划,山东东部注重海洋民俗旅游,西部重于发展运河民俗旅游、水浒民俗旅游和菏泽民间艺术旅游,形成横贯山东的旅游线。整合民俗旅游资源,把民俗旅游做大做强,促进山东民俗旅游的发展。山东省各地区应该积极实施民俗旅游精品战略,加强旅游深度的开发,了解游客的需求,开发独具特色的,对游客具有极大吸引力的民俗旅游活动,满足广大参与者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情趣。同时民俗旅游项目开发也应该从大区域来考虑,树立区域一体化的思路,加强联合,共同发展,努力避免投资浪费和恶性竞争,促进民俗旅游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如果没有全局观念各自为政投资开发民俗旅游项目,可能出现重复建设、重复宣传、互拉客源、两败俱伤恶性竞争的局面。
6.2大力发展民俗节庆旅游。民俗节庆旅游是山东省民俗旅游的主体,山东省的民俗节庆数量多,规模大,效益好。要想把山东民俗旅游办的更好,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6.2.1民俗旅游产业化,以节创收要使节庆活动能真正吸引广大旅游者参与,一定要了解潜在参与者在该地区的流向、逗留时间、消费能力、交通工具及相关情况。在政府扶持调控下,充分发挥民间艺术团体等机构的积极性,利用经济手段,运用市场机制,将民俗旅游活动与农工商贸文化等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民俗节庆活动的知名度、美誉度为重点。带动企业效益和商贸发展,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6.2.2合理进行时空布局。以节促旅从时间安排来看,民俗活动一般应控制在8~15天,太短无法产生规模效益,难以回收投资;太长又会使工作人员疲惫不堪,公众产生厌倦、反感,给附近市民带来不便。从季节分配来看,要一年四季民俗活动不断,营造出浓浓的民俗文化氛围,使民俗旅游魅力长在。从空间布局来看,应注意如何划分活动地点,如何呼应。可以把民俗旅游活动分布在旅游区和新景点内,也可以在旅游集散地进行民俗表演,把民俗节庆活动与旅游促销活动融为一体。要注重保护环境,避免该旅游者带来不良印象,败坏民俗节庆形象。
6.2.3增强民俗旅游节庆的娱乐性和大众参与性。山东民俗节庆旅游要在保持民俗真实性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运作方式,挖掘民俗节日的娱乐成分,增强民俗旅游节庆的大众参与性。
6.3重视对山东民俗的提炼和升华,不断进行创新。山东各地都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因此,在确定当地民俗旅游活动的主题时,应重视对当地民俗风情的搜集、整理和挖掘,在民俗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提炼升华,避免对传统民俗的异化和商业化,只有真正融合了当地的民俗文化,民俗旅游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不断发展[9].
6.4打造民俗旅游品牌,树立旅游形象。民俗旅游品牌能够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使旅游产品各要素布局趋于合理,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改善投资环境,加速经济社会发展,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像青岛国际啤酒节、孔子文化节、泰山国际登山节等等已经形成节日品牌,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而像杨家埠以特色民俗为主题的“中国民间艺术遗产村庄”也突出了自己鲜明特色,推动了山东民俗旅游的发展。
6.5完善民俗旅游的管理体制。良好的管理体制是保证民俗旅游健康发展的基础,要加强管理方面的分工负责,统一协调,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培养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加强监督,避免“水洗曲阜”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关键词:民俗文化;生态环境保护;迪庆藏区
中图分类号:S718.5;X173;G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 - 3168(2012)01 - 0078 - 04
Tibetan Folk Cul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In Diqing
QIN Mao jun1, TANG Minghua2
(1。 Diqing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Station, Diqing, Yunnan 674400, China;
2。 Ecology Branch of Yunnan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Kunming 65003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betan folk cultur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from folllowing aspects: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 nature worship, manufacture, lif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Diqing, and considered tha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folk culture were closely linked, Diqing Tibetan folk culture of respecting mountain, respecting water and tree, safeconstraint and restraint of nature destruction action, is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Key words: folk cultu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iqing Tibetan area
收稿日期:2011 - 12 - 21.
作者简介:秦茂军(1971 - ),男,云南香格里拉人,工程师。从事森林资源管理、林业调查设计工作。迪庆藏区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多样,生态环境优美,生活在这里的藏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他们的、自然崇拜以及节制、适度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体现了朴素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
1基本情况
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东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接壤,南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隔金沙江相望,西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交界,北与自治区毗邻。自治州州府设于香格里拉县建塘镇,距省府昆明市709 km。迪庆州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是藏区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有多民族、多宗教、多习俗的多元民族文化。2010年末人口400 182人,少数民族人口326 789人,占总人口的81.66%,藏族人口为129 496人,占总人口的32.36%;此外,还居住着傈僳、纳西、彝、汉等25种民族。藏传佛教是迪庆州的主要宗教,方方面面都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
迪庆藏族自治州是有名的森林王国,土地总面积为231.67万 hm2,其中:林业用地188.38万 hm2,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81.32%。全州活立木总蓄积24 129.65万 m3,年净生长量457.11万 m3,综合年净生长率为1.90%。全州森林覆盖率为73.95%,林木绿化率为78.91%。
迪庆州地处“三江并流”的腹心地带,分布着丰富而多样化的动植物基因资源,保存着大量古老的生物类群,是中国原生态系统保留最好、垂直生态系列最完整以及全球温带生态系统最具代表的的地区之一。有高等植物217科,1 074属,4 930种,相当于容纳了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近20%。迪庆州境内分布着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秃杉、光叶珙桐、红豆杉、澜沧黄杉等34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滇金丝猴、黑颈鹤等57种。境内还有多种高山花卉资源及药用资源,药用动植物品种达960余种,野生食用菌136种。
迪庆州丰富的生态资源造就了神奇的自然景观,孕育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哈巴雪山、碧塔海、纳帕海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金沙江、澜沧江并流奇观,以深、险、秀而著名的虎跳峡,云南第一高峰梅里雪山,低纬度低海拔的现代冰川明永恰,仙人遗田白水台,松赞林寺、东竹林寺、达摩祖师洞等众多的佛教文化名胜。原始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迪庆这块生态乐园。
2迪庆藏区的民俗文化与生态保护理念
迪庆能保持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景观,得益于生活在这里的以藏民族为主的各民族在长期与自然共处而发现、认识、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生态保护文化。
2.1生态保护传统文化与藏传佛教
迪庆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藏族人的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藏传佛教文化上,他们建构的民族心理、塑造的民族性格、形成的民族传统、养成的生产生活习惯,全都体现在藏传佛教文化中。藏传佛教的核心在于“善”,这种信念遏止了部分人的非理,缓解了社会和阶级冲突。藏传佛教强调的是:自然生存环境与人相依相融;自然万物各自业力,互为轮回转生,同为生命链上的环节;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互为融合。在藏族传统文化中,人与其它生物是同生共存的,人与环境是共同发展的,他们反对对自然的损害,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2自然崇拜与生态保护
2.2.1对“山”的崇拜和保护
迪庆藏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神灵,山神是最受崇拜的保护神。在迪庆藏区,山神有总山神和各地的分山神,在每个自然村还有各村自己的山神。德钦县境内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是包括、四川、青海在内的所有藏民心中的“大山神”,是藏传佛教的一位护法大神,雄居藏区神山之首,统领其它七大神山,每逢初一、十五,附近的藏民都要赶早祭祀,每逢藏历羊年(卡瓦格博的本命年),全国藏区的信徒都要前往朝拜。位于香格里拉尼西乡的崩吃山是尼西(俗称龙巴)一带的藏民的“总山神”,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和重要节日都要祭祀;位于小中甸和平村小中甸社的崇古山是该自然村的山神,每天早上起床时,每家都要有人去烧香祭祀。如逢重要节日,全社男女老少都要参加对山神的隆重祭祀。
山神居住的地方就是神山,尼西乡唐辛村村后的神山被村民视为村寨的保护神,这片树林全村人都自觉保护,互相监督。禁忌采伐采集神山上的花草树木;禁忌在神山上打猎;禁忌在神山上挖掘;禁忌将神山上的任何物种带回家。他们认为只要保护好这片树林,村寨就会安宁,就不会发生自然灾害,不会发生偷盗。上山砍柴要祭祀,上山找虫草、松茸要祭祀,他们相信这片树林能带给他们好运,是全村人团结和睦的标志,是村寨兴旺富裕的象征。
2.2.2对动植物的崇拜和保护
林 业 调 查 规 划第37卷第1期
秦茂军,湯明华:迪庆藏区民俗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受佛教中轮迴观念和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杀生被看做是一项严重的罪过,而戒杀生是佛教的五大根本戒律之一。但是由于迪庆藏民族特殊的生存环境,普通民众是很难完全戒杀生的,尤其是在牧区,牛、羊肉是食物的主要来源,不过,被传统价值观熏陶的牧民总是通过宗教的仪轨加以赎罪。杀生为恶的观念深入每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心中,除了生活的必需外,山里的所有动物都是神山的家禽,他们是不会随意捕杀的。藏民还有放生的习俗,位于香格里拉县城的百鸡寺就是因为满山都是放生的鸡而得名。
迪庆藏民的丧葬有火葬、天葬、水葬等方式,一般农牧民主要采用天葬和水葬。天葬大多由喇嘛在天葬场诵经超度,将尸体肢解后放在天葬场,直至啄食尸体的秃鹫、乌鸦、鹰从各方飞集啄食;水葬是将尸体抬到河边肢解后,投入河中,供鱼等水生动物食用。专食人尸的鸟藏民称之为“神鸟”,食人尸的鱼等水生动物藏民奉为“河神”, 尸体敬献诸“神”,祈祷赎去罪孽,为死者超度。在内地盛行的土葬,在迪庆藏区被认为是最坏的一种葬法,死者很难“转世”。这种丧葬文化,对保护动物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节省了棺木和土地,对保护森林资源也是有益的。
藏民出于对植物的珍惜,往往视其为神圣。另一方面,长期以游牧为主,兼营农业的经济生活,使藏民族十分熟悉身边的一草一木,因而在日常宗教活动中常常以一些植物作为供品等以表达对宗教神灵的敬仰,或娱乐神灵,求得庇护。此外,宗教徒有时也以人们所熟悉的各种植物作比喻,宣扬宗教思想,阐释宗教教义。藏民在长期与当地多样的植物共生共存的过程中,掌握和认识到一些植物能够治病疗疾,使他们对身边的植物有更深的感情。由于上述诸多的影响,使得藏民族对一些植物产生了某种神秘感,甚而其被赋予灵性,成为沟通神灵世界的“介质”,在人们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树神是一种依附于树木的神灵,树木(尤其是一些古树、畸形大树)是其常年的寓所,尼西乡唐申村的神山中就有一棵树形奇特的高山松古树,胸径有120 cm,在干高3~4 m的地方分为9个主枝,被村民奉为“九头神树”,现在因为树龄太大,有七枝已经枯死,但即使这样,他们连枯枝也不会去动它一根毫毛。正是由于神灵依附于树木,所以,藏族民间将一些神灵崇拜与树木崇拜结合在一起,形成神树崇拜这一文化现象。在迪庆藏区,禁止在林中高声喧哗,更不能朝神树撒尿、吐痰、擤鼻涕,认为这样会激怒树神,降下灾祸。有的则逢年过节到树前煨桑、点灯、献哈达,在树上挂经幡,以祈求神灵保佑,免灾消祸。
2.2.3对水的崇拜和保护
迪庆州地处“三江并流”的核心区,水资源十分丰富,被称为“措”(湖)的就有70多个。在迪庆藏区,一般在有水的地方,人们都不敢挖土或向水中乱扔脏物,不乱砍伐周边的树木、灌木。人们认为,水乃万物之源,如果在湖中、泉中小便,那么就会招致疾病;如果人们在外出时因为饮用了生水得病,也会被认为是触犯了水神造成的;如果往神湖中扔脏物,会受到神的惩罚。藏民有一句谚语叫“不能说母亲丑,不能说泉水脏”。对藏族人来说,有关神湖、神水、神泉的禁忌,已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社会规范或公约,而是心理上的一种坚定信念。这种禁忌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控制着,成为一种内化了的观念和行为,一种道德规范。
万物之源的水在迪庆藏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和不可侵犯的神圣感,在藏民家中,雕刻、装饰最华丽的是神龛,在神龛的正对面就是雕饰水亭,面积为4~5 m2,装饰也十分华丽,水亭里面有2个大水缸盛放全家的生活用水。过去,藏民妇女每天早上都要外出去河边泉头背水,使水缸中的水每天都是满的,表示一家人生活美满。如今,到措达错国家森林公园还能看到清澈见底的湖水,“杜鹃醉鱼”的壮丽场面,到雨崩神瀑还能看到七色的彩虹,那就是因为藏民尊重水、爱护水而得到的自然回报。
2.3生产生活与生态保护
迪庆藏民既传承了游牧部族的生产生活经验,又吸收了内地农耕民族的农耕经验。由于意识到过度放牧对草场的破坏,迪庆藏族人发展了高度的轮牧技巧,每年冬季就会把牲畜从海拔3 500 m以上的高山牧场赶到海拔较低的地方或在家里“圈养”,夏季又赶到高山牧场。这种轮牧方式充分地利用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既满足了牲畜的胃口及对气候的适应,又保障了草场的正常发育和成熟。
在香格里拉县的建塘、小中甸、格咱等藏区,由于牲畜较多,农田都需要围栏,藏民掌握了用高山醋栗、沙棘等多刺的树种以及适应居家环境的高山柳、山定子等树种作生物围栏或作四旁树,即美化了居住环境,又起到了农田防护林的作用。在德钦县的羊拉乡、佛山乡、奔子栏乡,香格里拉县的东旺乡、尼西乡等干旱河谷区,藏民利用苦刺、峨眉蔷薇等多刺耐旱的植物作为农田围栏,防护效果显著;另外,还种植仙人掌等在恶劣环境下能够生长的植物,起到水土保持作用的同时,还可为牲畜提供饲料。
迪庆藏民家中使用的木碗、糌粑盒有2种,一种是用杜鹃树上的树瘤(一种病害状)做成;另一种是在蒿、椴树等树上寄生的,藏民叫“咱”的寄生植物做成,具有鉴别食物是否有毒的功能,十分名贵。这种习惯对这些植物的去劣留优事实上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迪庆藏民为小孩出生后起的名字也大都跟自然有关,如“措姆”是大海的意思,“尼玛”是太阳,“格玛”是星星,“白玛”是莲花,“梅朵”是花。
迪庆藏民还有一个世代相沿的规矩,不砍正在结果的树,在火把节之后禁止砍伐森林,这对保护生态环境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迪庆藏民的住房有2种,一种是高原区的土掌房,另一种是河谷区的碉房。建房的位置也与自然有关,除考虑向阳、利于排水外,主要还要考虑面向树林茂盛的神山;要临河但又不能太靠近,以免对水源造成污染;在少林、少田的东旺乡、羊拉乡等地,建房一般不占用草地、有林地和耕地,而建在植被较少的山脊上,这充分体现了藏民对当地生存环境的适应。
3民俗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与民俗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民俗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相关,是人们在生态多样性的环境下适应性反映的产物。
迪庆藏民敬山、敬水、敬树,他们的一切生活所需都来源于大自然,特别是能固土、蓄水,为各种动物提供食物来源的森林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他们深信只有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谦虚地对待自然,约束和节制一切破坏自然的行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才能得到平安和幸福。这种民俗文化观念,表达了他们充分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的思想,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迪庆藏民的认识中,人和动物、植物都是平等的,是共同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朋友。长期生活在高原,较恶劣的生存环境使他们知道,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此人只是充当适应自然的角色,而不是主宰自然的主人,这种境界与今天的生态经济伦理有很大差别,但确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才使迪庆的生态环境得以保持得如此完整。千百年来,在长期与自然共生共存的过程中,达到了和谐平衡,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而他们的民俗文化也适应和影响了他们所处的环境,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维护了“三江并流地区”的生态安全,巩固了藏南生态屏障,蕴育了“香格里拉”这块生态乐园、人间净土。
参考文献:
[1]迪庆民族文化概览编委会.迪庆民族文化概览[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2]卓玛措.藏族文化视野中的生态经济伦理[J].大众科技,2006(7):190,189.
[3]冉琼.论白马藏族民俗文化与生态环境观[J].绵羊师范学报,2008(4).
【关键词】地域文化;社区教育;文化繁荣;教育资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区教育是面向公民的一种社会性教育,它在一定的范围内,面向于这一范围当中所有的居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全体社区公民的综合素质,确保他们的生活具有更高的质量,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怀化市面积相对来说比较广阔,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能够有效地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就需要充分地将怀化市的一些宝贵的地域资源利用好,确保地域文化能够更好地承载社区教育。由此可见,将地域文化的作用发挥出来,探索一些社区教育与地域文化相互结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使得社区教育更加具有特色,这对于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地域文化融入到社区教育的价值
(一)能够提高社区教育社会服务质量。一般来说,社区教育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以及物质生活需求,为社区的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社区教育的对象是整个社区当中所有的居民,既包括一些幼儿以及学龄儿童,同时还包括一些退休人员以及流动人员等。社区中不同层次的居民往往有不同的生活需求,因此社区教育的内容往往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由此可见,怎样开展好社区教育是社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将社区教育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地域文化具有本土性的特征,其能够更好地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确保社区教育能够正常地开展。与此同时,地域文化中往往还有思想道德文化以及职业教育的相关内容,这能有效地满足居民们的生存需求。(二)促进社区文化繁荣。社区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要能够促进社区的文化繁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地域文化是文化当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将地域文化进行整合能够加快地域文化的发展,确保社区当中的人们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地域文化的传承当中,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再创造,使得居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发展。二是在当前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相当丰富,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之间却出现了不平衡的状态。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在这样的情况下,运用地域文化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就显得非常重要。三是社区教育往往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这能够对居民的行为进行约束。将地域文化融入到社区教育当中,能够更好地对社区的居民进行熏陶,进而对他们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将地域文化融入到社区教育当中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同时能够使人们的文化权益得到很好地保障,进而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二、怀化市社区教育的现状
(一)社区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由于怀化市社区教育的起步时间比较晚,因此社区教育还处在一个不断探索以及经验积累的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怀化市各地存在着教育形式非常单一、教育内容同质化高的问题。在教育形式方面,怀化市的社区教育往往都是以教师进行传统的面授课为主,而社区教育的地点往往都是当地的一些教育机构以及文化活动教室等。在教学内容方面,社区教育的内容往往都是以一些老年人保健以及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为主,教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二)缺乏一些能够体现当地特色的课程教学资源。在怀化市的社区教育当中往往缺乏一些能够自成一定体系的教学资源,而且还奇缺能够体现当地文化的特色课程。由此可见,怀化市丰富的地域资源并没有能够很好地转化为社区教育的课程资源,此外虽然一些社区教育比较先进的区域已经开始了对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但是在课程开发的这一方面往往还缺乏一定的突破,内容形式也很受限,而且课程的内容往往集中在生活、休闲娱乐、文化素养以及职业技能这几个方面。(三)社区教育教师缺乏当地文化的知识素养。一般来说,各个地域的社区教育专业教师往往都是由专职以及兼职教师和一些志愿者组成的。在怀化市的社区教育当中主要还是以兼职教师为主,这些兼职教师往往来自于小学、成人学校以及职业学校,因此他们在开展对于民众的教育时往往注重知识以及技能这一方面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能够适应社区人群学习的需求,不能够很好地与当地的一些文化相互结合,此外由于在教育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案例,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教学过程不能够很好地与怀化市的社会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四)社区教育民众的参与度不高。在怀化市开展社区教育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民众的参与性不高,这就导致了参加社区教育的人数占社区总人数的比例相当低,而且参与到社区教育中的往往还是一些老年人,而青年人很少会参与进来,这就导致了怀化市相当多的社区教育往往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一定的实效。此外,各个地区开展的社区教育往往还存在着应付上级考核的问题,这就导致了社区教育很难能够取得实效。(五)未能将社会上的一些资源有效地整合。怀化市在开展社区教育时,由于未能够将社会上的一些资源有效地整合,因此还没有能够建立起一套教育成本的补偿机制,进而导致社区当中各类学校向社区开放各类教育资源的积极性不足。此外由于社区范围内的一些学校以及单位缺乏对各类教育资源共享的认识,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教育资源往往只需要为自己所负责的对象提供服务即可,不需要向社区的一些居民提供学习资源的义务,同时也不需要为他们提供场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怀化市的社区教育往往缺乏很多可以有效利用的资源。
三、地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提高社区教育教师的地域文化素养。在社区教育当中,教师是主要的教学执行者,教师自身储备的一些地域文化知识将会直接影响到社区教育的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有必要提升教师的地域文化涵养,确保教师们能够更好地运用各种地域文化资源,更好地打造社区教育教师队伍。一是拓宽教师的来源渠道。将怀化市本地的一些知名人士、文化工作者以及行业专家都吸收到教师队伍当中,让他们成为怀化市地域文化最有力的传播者。二是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让他们学习一些怀化市当地的特色文化,确保他们的地域文化素养能够得到更大的提高,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掌握更多能够面向全体社区人员的教学技能,确保社区教育的各项工作能够正常展开。此外,还要组织教师参与到一些特色课程的开发当中,加强对怀化市居民生活习俗、文化形态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研究,确保教师们的地域文化素养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三是要充分地运用好身边的一些案例,结合生活实际来为社居民开展社区教育,在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为当地的人们传播一些优秀的地域文化。(二)形成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教育模式。一是要将社区大学作为开展社区教育的主渠道,社区大学是我国为了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而从西方发达国家借鉴的一些成功经验之后形成的产物,它属于一种大众以及开放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面临的主要教育对象就是转业人员以及在职人员。因此,在地域文化融入到社区教育中时,要充分地将社区大学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出来,通过固定的教学场所以及固定的教学教师来为居民们营造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氛围,确保居民们的职业技能以及文化素质都能够得到提高。二是要加强与一些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加强与一些中小学之间的合作,那么就能够有效地解决师资以及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这种方式还能够促使各种社会资源向社会上进行扩散,确保各种教育资源具有比较高的利用率。此外,在社区教育工作当中,社区以及教育机构要将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地进行整合,确保社区中的居民以及中小学生都能够共享地域文化成果的相关内容。三是要充分地运用好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在我国传统的节日当中包含着众多民俗文化以及传统的人文理念,例如春节拜年、元宵灯火以及端午龙舟等。因此,社区教育就要充分地利用好这些民俗文化活动,为社区的居民讲解这些文化活动的来源,鼓励居民们参与到这些民俗文化活动当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以这种形式来满足居民们的精神需求,促进社区文化朝着更加繁荣的方向发展。(三)开发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资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地域文化是这一地区经过漫长历史积累的结果,其往往对当地居民精神以及行为方面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因此人们往往会对这些内容更有亲近感。因此,在社区教育工作当中,要充分地对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挖掘,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开发具有怀化市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确保这其中的内容能够与居民的生活相互贴合,进而使得社区教育资源的范围更为广泛,更能够激发人们参与的兴趣,使得怀化市各地能够形成差异化的社区教育特色。
四、结语
怀化市拥有着相当丰富的语言、民俗以及宗教资源,甚至还被誉为多民族文化村,在这里有苗族、侗族以及土家族等50多个少数民族,此外,怀化市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特别是浓郁的民俗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这就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地域文化因素。因此,怀化市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时要将各种丰富的民俗文化融入到其中,增强人们对怀化市传统文化以及社区教育的认同感,确保居民们能够在精神层面上得到满足,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敬鸿彬.地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职教论坛,2015,27:64~67
[2]黄振华.地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的策略研究———以浙江省缙云县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4,3:45~47
[3]梁珊.融入地域文化的社区教育差异化发展路径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8,5:286~287
关键词:文化资源;山西;复合资源;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5-0052-02
引言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全省人文、自然、社会等各类资源极其丰富,但是经济却相对落后,这与资源优势极不相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充分做到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文资源开发综合协调发展。
山西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煤产量居全国第一。长期以来,山西注重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但却给本区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我们怎么调整现状呢?
在自然资源方面山西有名山、瀑布、泉水、峡谷。在人文资源方面,山西有古文化遗址、古城、寺院、石窟、故居、壁画、古墓珠串全省。在山西可以从黄河文化的渊源中探寻中华文化的起源,从北方游牧文明圈中解读边塞文化,以五台山和云冈石窟为中心展示中国的佛教文化,从中国古建筑的宝库中弘扬建筑文化,晋商文化。而这些自然文化资源对山西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在很长时间里被轻视,政府原来只是发展单项经济价值,后期把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山西的能源结合起来发展复合型经济,它的价值远远大于单项价值。合理开发山西的复合型资源使其成为山西吸引世界目光的生态文化精品,营造自然与人文和谐互动的良好氛围来共同促进山西经济的腾飞。
在21世纪,大家都关注着新世纪中国的命运。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人们深切地体会到“发展是一个硬道理”。为了更加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并通过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已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同。对“文化资源”的重视,将有利于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1 “文化资源”的含义
所谓资源,通常是指可供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简单地说,资源就是资财的来源,或者说资源是创造人类社会财富的源泉。
目前,资源学者习惯把资源按其属性分为两类:一类为自然资源,另一类为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一般是指能够进入人类劳动生产过程并被加工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那部分自然要素。社会资源包括的范围则相当广泛,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主要是指人类通过自身劳动,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它不仅包括人类劳动所提供的以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劳动力资源和经济资源,而且也包括科技、教育、文化、信息、管理等非物质形态的资源。我们常说的“文化资源”就属于社会资源。
地方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它本身是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与“人”一体的。我们在这里之所以将它变为主体“人”的客体,并将其称为“资源”,是因为我们考虑到非物质文化层面的各个要素或特质对于物质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地方文化的各个要素只有当其对物质文化发展有作用时,才能称之为“文化资源”。
在以往的资源观念中,人们更多的是从经济增长与发展要素的角度,关注那些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且易于感知的各种资源,如矿藏资源、土地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而那些由人类文明所创造出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共生、同构、互动的人文资源却易被人们所忽视。实际上,用大资源观来看,任何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延续中都会形成、积累起具有一定时空特点的人文资源。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特别是对于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或其特定区域来说,长期积淀下来的雄厚灿烂的人文资源层,是其社会财富的重要构成部分,如能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将会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源。
2 山西的“文化资源”
现代旅游业的灵魂就是“文化”,没有文化的旅游资源是没有活力的。可以说文化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和灵魂。在“文化资源”方面,山西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誉。山西现在已经形成了三大文化品牌,即晋北佛教古建文化旅游,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旅游,晋南华夏根祖文化旅游。
晋北佛教古建文化旅游区以五台山风景区、云冈石窟、恒山风景区以及应县木塔等为重点,辅之以大同的九龙壁、上下华严寺、善化寺、朔州的崇福寺等不同类型的旅游景点组成。这一景区以其宏伟壮丽的古建艺术,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吸引着中外游客来参观。
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旅游区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曹家大院等中国北方民居,以及中国现代的大院文化和晋商文化,兼有园林山水风光为一体的晋祠等,都形成以晋商文化和民俗文化为鲜明特色的旅游区。
晋南华夏和祖文化旅游区以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华夏文化为主体形象,吸引广大中外游客特别是东南亚华人华侨寻根祭祖。“试问我祖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闻名全国的明代移民遗址――洪洞大槐树,被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大槐”后裔视为“祖”或“家”,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故乡。
另外,山西还有如下文化资源:
自然文化。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条件使山西拥有众多自然旅游资源,造就了许多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瀑布,珍奇生物等。
革命军事文化。无论古今,山西都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像上党战役主战场、文水刘胡兰纪念馆、武乡左权八路军指挥部等,都是深厚的军事文化的象征。
地方节庆也是文化资源中的一部分,是促进地方经济的好的契机。如今山西政府已充分意识到节日文化活动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在这些节日如旅游节、庙会、灯会期间当地可以组织经贸洽谈会,来发展省内的经济。
3 山西“文化资源”的开发
各个地方的文化资源从类型上都大同小异,但其外延却千差万别。地方优势文化资源的确定一般依照以下原则:
第一,跨地方优势突出原则。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是在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而肓的,各地都有的文化就不是特色文化了。要突出当地的某个文化要素或文化特质在当地的文化结构中所有的明显而突出的地位。
第二,优势长期延续原则。在开发利用地方优势文化资源时,要考虑到该文化资源的优势是否可以在较长的时间之内具有稳定性,而不会出现昙花一现、流行一时就消失的情况。
第三,优势一体性原则。地方文化资源中的优势文化要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许多优势资源连在一起的,应能组成整体。综合利用,引人注目度与日剧增。
在三晋大地上,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必须贯彻上面提到的地方优势文化资源的确定原则。实际上,山西在这一方面做得还不错。首先,突出了自己的民俗特色。晋北豪放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古建文化相交融,晋中突出了近代金
融商业气息的大院文化和古城特色,晋南则是打出了根祖文化。这样就各具特色地突出了当地的文化结构,而所选择的这些“文化旅游资源”又具有稳定性、长久性的特点,不易消失;从而使得“文化”这种非自然的资源,作为现代人欣赏的旅游资源,将会长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开发方面,山西文化旅游资源除上述三大品牌外,其他方面的开发还有待加强。因其他文化资源的开发只是形成了比较突出的点而孤立发展,其间还没有形成紧密的联系,这既不利于带动全省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也不能使各种文化资源的利用形成有效的互动局面。文化旅游产品以静态为主,缺乏动态性。同时,对于山西的旅游业而言,交通问题比较突出,至今没有一趟贯穿山西省南北的省内列车,由于山西省的旅游景点相对分散,因此,游客会在路上耽误时间,从而影响了来省旅游的人数,使得经济受到限制。此外,文化资源的配套服务设施跟不上,经营的旅游商品的商店既少而且规模较小,商品单调,严重影响旅游者的购物情绪,阻碍旅游业的发展。今后。应提升开发的质量,提升文化的层次,同时要改善交通条件,加强科普宣传,注重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形式的多样性,挖掘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保护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性,提高从事文化旅游资源管理、服务人员的总体素质,以吸引中外游客,促进山西经济发展。
4 结语
我国当前的文化资源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从“事业模式”转化为“产业模式”,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变革,这个变革将文化与现实经济联系了起来。
为提高酒店管理效率,充分调动起全员参与酒店管理的积极性,酒店应逐步实现扁平化管理,健全各部门交流沟通机制。从纵向上来看,酒店应畅通上下级之间的交流渠道,使下级能够及时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上级能够快速下达经营管理决策;从横向上来看,酒店应建立各部门之间的联络机制,增强各部门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责任意识,共同提高管理业绩。
2创新酒店服务质量管理,提升酒店服务竞争力
酒店服务质量与酒店长远发展息息相关,为了提升酒店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酒店必须从创新酒店服务管理模式着手,使酒店服务能够满足新时期顾客对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具体做法如下:
2.1推行主动式营销
酒店服务不但要稳定老客户,更要拓展新客户。为此,酒店可推行会员制服务,根据顾客入住客房的次数和时间设定不同的会员等级,为老顾客提供接待团体、节假日优惠等特殊服务。同时,酒店还要积极开展主动式营销,通过网络、电话、广告等营销渠道将酒店的服务理念传达给潜在客户,向潜在客户介绍酒店服务项目,使潜在客户对酒店形象产生好感。
2.2开展人性化服务
现代酒店要树立人性化管理与服务理念,使顾客在酒店服务中得到充分尊重和理解,获取良好的情感体验。在硬件设施方面,酒店房间要做好灯光、色调、床柜、摆设等设计,提升房间的舒适度;在软件管理方面,酒店服务员要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将顾客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对待,在服务中投入情感,使顾客对酒店服务产生良好印象。如,酒店可在春节、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推出优惠活动,为不同顾客提供不同档次的客房优惠价格,提高顾客对酒店服务的满意度;酒店也可根据不同顾客(儿童、残疾人、老年人、出差办公者等)的入住需求设置不同功能的房间,使酒店的人文关怀感染每一位顾客;酒店可利用网络连锁实现旅行社、餐饮协会与酒店的联合运营,为客人提供全程服务。
2.3实行差别化服务
酒店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建设属于自己的品牌,能够为顾客提供差别化的服务,避免酒店之间的同质化竞争,从而增强酒店服务对顾客的吸引力。酒店应明确自身的服务定位,准确分析客户群体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对酒店内部装饰、房间布局与功能等进行特殊化处理。如:若酒店的主要客户群定位于政府官员或大型商务客户,那么酒店在装饰设计上就应当体现磅礴、高端、大气,并为客户提供周到、端庄的服务;若酒店的主要客户群定位于旅游人员,那么酒店在装饰设计上就应当体现当地的民俗文化,为客户提供便捷、温馨的服务。
3创新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增强企业凝聚力
酒店管理要立足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为员工规划个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充分调动起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增强酒店发展的凝聚力。具体做法如下:
3.1坚持以人为本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实施公平、公正、公开的业绩考评,落实有理有据的奖惩措施。酒店管理者要主动关心员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帮助员工解决后顾之忧,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如,酒店可为单身员工举办单身俱乐部活动;为女性员工设立带薪产假等。
3.2健全职位晋升规制
新时期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统一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与酒店发展目标,实现员工与酒店的共同发展。酒店要健全员工晋升规章制度,对员工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在综合考虑员工管理能力、知识结构、道德素质等因素的基础上,根据酒店管理需要晋升有能力的员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实效给予肯定。
3.3制订员工培训计划
[关键词] 龙泉市 休闲林业 现状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94-02
一、龙泉市休闲林业目前的经营模式
龙泉市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长三角”地区边沿,离上海和江浙一带的经济文化发达、人口密集城市很近,交通、通讯便利,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具“天然氧吧”、“浙江林海”,“天然动植物园”的资源优势。我市林业近年取得长足发展,富有特色,同时林业旅游资源很丰富。龙泉完全可以建成为发达城市的“后花园”,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龙泉总体状况是发展刚起步,但发展势头好。
本市近几年的休闲林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使龙泉的林农受到了很大实惠。以名山为资源,培育了炉岙、上锦、宝溪、下樟、青井等“林家乐”;以名胜古迹依托,创建了云岩山庄、龙泉古窑址的大窑村“林家乐”。以珍稀动物为媒介,建起了岩樟乡猕猴特色的休闲山庄。目前龙泉市休闲林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田园林业旅游模式:以观农村自然景色,到林家休闲娱乐,吃林家特色菜为内容,林农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林业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等旅游活动。主要靠服务业收入的“林家乐”型,这种类型数量比较多,但规模都还比较小;如龙泉市桥坑林家乐特色村这几年发展较快,同时结合赏梅节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设施不断完善,接受的游客也在不断增加。桥坑林家乐旅游推动了桥坑村自然景观的开发和保护,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成为了龙泉“林家乐”的领头羊。
2.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旅游模式:如龙泉市珍稀名木观园。龙泉的珍稀名木树种多,但是比较分散、规模、科技水平都还比较低,旅游观光欣赏的数量比较有限。
3.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如龙泉竹洋乡畲族旅游区。竹洋乡是龙泉畲族的主要的所在地,在当地可以体验到正宗的畲族风俗和特殊的民族特色。当地百姓利用地方民族特色,结合生态优势,将竹洋乡发展建设成为民俗特色旅游休闲地。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如龙泉下樟古村落旅游点,该旅游点的古镇有着几百年的沧桑历史,建筑独特,造型别致,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古村坐落在山顶,山中还有百米飞瀑,风景宜人,壮观优雅。每年都会吸引不少古建筑的爱好者前来游玩。
5.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如龙泉山度假屋,依靠龙泉山的优良环境,凭借各种休闲设施为来旅游度假的游客提供了优美安静的生活环境。
6.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如龙泉山国家旅游景区、昴山旅游景区、天平山景区等等。由于龙泉的地理条件和环境条件,使这种模式比较的比较快,数量居多。特别是龙泉山这几年发展比较好,还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游客连年增加。
二、龙泉市休闲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龙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给予了龙泉发展休闲林业的有利条件。这几年在休闲林业的发展上,龙泉在各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市政府出台了多项优惠扶持工作,扩大旅游点的规模,完善旅游设施,加大了宣传工作,取的了一定的成效。随着龙泉市珍稀名木观光园入选“市级林业观光园区”,龙泉山国家4A级景区的评定,龙泉的休闲林业发展呈现了不错的前景。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现阶段,龙泉的休闲林业主要是以乡村企业和林农自主开发,没有进行科学的进行论证和合理的进行整体规划。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有存在类似的项目设计,缺少科学合理的布局,缺少完善的配套功能,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龙泉的休闲林业现在主要进行的是模仿,没有自己的特色。
2.档次不高,品位偏低,宣传力度不够。现阶段,龙泉的休闲林业发展存在规模小、档次低、品牌单一的现状。对社会没有造成强有力的影响。
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现阶段,林业部门、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进行管理上还没有形成协调一致的管理。导致休闲林业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合理的、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因为不存在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在旅游区存在各行其是的现象。游客的安全、卫生等方面没有完善的规范,如在餐饮、住宿、娱乐。
4.服务人员缺少培训,素质还不高。现阶段,休闲林业经营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管理经验匮乏的现象。这是因为管理人员多数是以前进行林业生产、加工、营销的人员,缺少旅游业的专业知识。现在拥有的旅游服务人员也普遍存在素质偏低的现象。这是因为这些人员大部分都没有经过正规职业学校的教育,虽然有些人员进行了短期培训,但是因为时间短,而且规范性差,效果不好。
5.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从政策层面来看,一是资金支持,二是优惠政策。在资金支持这一方面,各地没有进行专项资金的制度建立。政策在很多方面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如税收、贷款、用地、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安全保证等方面。进行宣传的力量不够,不能科学且强有力的宣传。如政府、各个部门和各个业主的宣传力度都不够,表现的现状是社会各个方面的很少的关注。
三、龙泉市休闲林业今后的发展对策
1.观念要改变,认识要提高,思想要统一,领导要加强。首先,休闲林业的快速发展是促进农林收入增加,推进新农村建设,还有促进林业进行科学转型,优化林业结构的方法。其次,正确认识林业多功能作用的发展,现阶段林业不但要发挥其生产的功能,还要充分发挥其新增的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第三,进行休闲林业的兴建和发展,要确保林业本本身的林耕文化、民俗文化和林家文化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进行保护和发展。第四,进行休闲林业的兴建和发展,可以带动多种服务业的建设和发展,还能使林业和农业在本地区和本工作的就业量加大。快速发展的服务业多是吃穿住行等方面,如住宿、运输、餐饮、商业等。第五,进行休闲林业的兴建和发展,对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和加强效果。第六,进行休闲林业的兴建和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转变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对新农村的快速发展有促进的效果。目前,社会各界人士对休闲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了较多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支持和促进这一事业的发展。
2.规划是前提,资源是条件,特色是重点,发展是目的。规划是进行科学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发展的开始。休闲林业的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进行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对休闲林业进行规划时,一是休闲林业要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需要坚持的原则是与本地区的生态、自然、人文环境相一致,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确保科学发展观的准确落实,确保贯开发与保护相互结合,不但注重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生态效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使近期与远期相互结合。 二是休闲林业的快速发展要对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边的自然环境条件进行仔细的调查和分析。对本地区的各个地方进行划分,根据本地区的生态、自然、人文环境进行发展目标的建立,促进本地区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品牌的不断建立。三是休闲林业的快速发展是对本地区的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资源的利用。是本地区的休闲林业事业充满文化内涵。四是休闲林业的快速发展是以本地区的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确保进行林业的开发和各种服务业的发展时进行科学合理的实施,确保不出现破坏现象。在保证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景观的开发,确保原生环境不备破坏。五是休闲林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不断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进步,促使农业经济快速向前发展。
对于龙泉的休闲林业,特别是林家乐的发展,应该围绕创建成省级“林家乐”特色村目标,将发展“林家乐”与实施生态旅游有机结合,积极邀请农办、旅游局、建设局等部门对龙泉当地的“林家乐”进行科学规划,同时,召开村两委、党员及村民代表等座谈会,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方案,提升“林家乐”建设档次。
3.管理要升级,服务要提高,制度要改进,素质要增强。第一,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第二,制定休闲林业发展标准。第三,建立各种规章制度。第四,要加强人员培训。第五,根据规范标准,实行优者奖励和支持制度。
对于龙泉地方优势可以成立了“林家乐”协会等,建立了相关规章制度,并积极组织经营户外出考察学习,提升“林家乐”等休闲娱乐的经营服务水平;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干净、整洁的村庄卫生环境;精心筛选特色菜肴和小吃,形成品牌,创出特色;同时加强对龙泉山、昴山、披云山、天平山等景区的管理,落实专人管理景区,注重保护景区生态,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
4.政府要扶持,渠道要拓宽,设施要完善,发展要保障。进行休闲林业的发展要保证有各方面的多种投资。首先,政府的投资要不断加大。同时,也可以吸引国内和国外企业或公司的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努力做到完善的设施,规范的合理,健康有序的发展。
5.市场要扩大,宣传要加大,营销要投入,方式要多样。不断进行游客市场的扩充,采用多种营销方式。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宣传,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与各个旅行社、周边的景点加强合作,不断扩大旅游市场,用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参考文献
[1]龙泉市旅游发展规划.农业部,2008.9.
[2]陈珂,耿黎黎,李智勇.关于发展我国森林休闲业的思考[J].世界林业研究,2008年03期.
[3]王小璽,吕娜.城市生态旅游研究文献调研[J].中国城市林业,2013年01期.
[4]罗明灿,靳爱仙.新形势下的森林经理学——实践内容的拓展[J].林业资源管理,2011年第2期.
区位条件是决定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放眼全国,道孚地处中国西部;置身四川,道孚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甘孜州东北部,东邻情歌故乡——康定,北靠丹巴美人谷,沿雅砻江大峡谷南下可抵达雅江县,驱车西进可到达格萨尔故里——德格。它不仅是贯穿康东和康北地区的黄金通道,也是古代民族走廊和茶马古道的交通要道,还是甘孜州府康定通往北路八县的第一站和通向的门户。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中,四川省将进一步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特别是康定机场的通航、东俄路的改造、雅康高速路的建设等将为道孚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旅游文化兴起一股“藏地旅游文化热”,许多人以到过藏区旅游为荣,作为“西环线”和“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文化区”旅游文化圈重要节点的道孚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必将进一步凸显。道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文化资源密集,遍及22个乡镇,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皆有,星罗棋布。如梦幻仙境般的亚拉风光;被誉为“康巴阿勒泰”的玉科立体大草原;清廷御赐的皇家寺庙惠远寺;十一世达赖的诞生地;语言、服饰、婚俗、民居、饮食等都与外界不同的扎坝走婚部落;被誉为“世界民族建筑艺术的奇迹”的艺术藏民居等。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道孚形成了木雅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走婚文化、格萨尔文化等多种文化交融的多元文化结构,成为了五彩斑斓、百花齐放的文化圣地。这些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无疑是道孚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打造旅游文化精品的最好题材。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外力的推动,道孚旅游文化项目的开发资金极其匮乏,2001至2009年,道孚县旅游文化发展资金仅300万元,这导致景区开发欠广度和深度。目前,全县旅游文化开发尚处于初级水平,现有景区、景点小而散,看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强,影响力不大,没有形成具有支撑力的旅游文化精品和具有震撼力的旅游文化龙头项目。在游客心中,道孚仅仅是川西旅游文化环线的一个过境地,缺少统一、鲜明的品牌形象。此外,在美丽的自然景色背后,道孚的藏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并没有与旅游紧密联系,发挥出优势。在全省旅游文化业“十二•五规划”中,仅亚拉雪山(多县共有)列入五个特色旅游文化经济区中的环贡嘎生态旅游文化区,八美镇列入100个特色旅游文化小城镇;在2012年全省四个一批重大旅游文化项目中,道孚无一个旅游文化项目列入。由此可见,道孚在全州旅游文化发展中仅居于中下游水平,远在康定、泸定、稻城、丹巴之后。
二、加快发展道孚旅游文化产业的思考
道孚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从道孚县情及甘孜州情出发,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定位,举全县之力,从区位、交通、资源开发、品牌打造等方面入手,率先启动创建一批国家A级景区,打造一至二个拳头旅游文化产品,再实施政府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全域旅游文化发展。
(一)明确旅游文化产业目标近年来,道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但作为一个现实基础十分薄弱的产业,其在省、州旅游文化发展中仍然排位靠后。为此,要从近期和中长期的角度明确目标,积极规划,分段开展工作。首先,瞄准近期发展,奠定旅游文化发展基础,初步形成新兴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要抢抓机遇,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完善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先期打造以八美土石林、亚拉雪山、惠远寺、龙灯大草原为代表的东部旅游文化区和以藏民居艺术、灵雀寺、白塔、龙虎沟温泉、鲜水镇湿地为代表的中部旅游文化区,打捆创建八美、鲜水古镇两个A级旅游文化景区,形成拳头产品,提升旅游文化综合接待能力,形成旅游文化接待人数和旅游文化总收入井喷式增长,建成四川知名旅游文化品牌,甘孜旅游文化大县,实现旅游文化产业跨越式、扩张式发展。到“十二•五”末期,旅游文化产业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增加值在全县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应达到30%左右。其次,着眼远景规划,基本形成战略支柱产业,建成全国知名旅游文化品牌。作为四川旅游文化资源大县,道孚要努力优化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切实增强旅游文化业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调整旅游文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旅游文化业“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全面实施全域旅游文化发展,形成以八美五彩游为龙头,以龙灯大草原生态文化旅游为主线,以扎坝走婚文化和玉科大草原游为两翼,以鲜水镇藏民居乡村旅游文化、胜利白塔休闲游和灵雀寺宗教旅游文化等为亮点的全域旅游文化发展格局,实现旅游文化产品的精品化,做优、做强道孚旅游文化品牌,使旅游文化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逐步发展成为道孚县域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到2020年,力争使旅游文化业带动其他行业增加值在全县生产总值中占50%左右。此外,还必须要清楚认识到,旅游产业的生命力在于自然美景背后的文化。因此,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定位上,必须要充分注意藏区文化、宗教文化以及道孚特有的地方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这些文化包括舞蹈、歌曲、雕刻、民俗等。要让文化深入旅游者的心灵,这样才能使道孚的旅游文化产业具有持续的、强劲的生命力。
(二)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道孚食、住、行、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虽大有改善,但发展不平衡、功能不协调。从康定到道孚,没有高等级公路通往景区、景点,宾馆建设、餐饮住宿、导游导购、车辆加油及维修等还不具备提供优质旅游文化服务的条件。即使作为全县重要旅游文化集散地和目的地的八美镇,目前也还处于无星级宾馆、无购物接待、无休闲娱乐、无景区客运、无旅游文化咨询的“五无”状态。当前,要配套建设旅游文化标识系统、数字信息系统、自驾游服务系统、旅游文化交通系统、旅游文化酒店餐饮业、旅游文化商品加工销售系统;要通过合作经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建设星级饭店、星级藏农乐、星级餐馆、游客中心,大力提高旅行社网络经营能力;要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加快建设城市停车场、道路交通指示牌、公共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规范和完善旅游文化标识,增强城市的旅游文化服务功能;要提供人性化服务,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吸引力度,稳定发展客源市场。根据道孚的区域位置和旅游文化资源现状,目前道孚可以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为基本市场,以广东、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为重点市场,在发展自驾游、自行车骑游基础上,拓展团队游市场,逐步开拓大西南旅游文化市场,力争形成重点突出、渠道多元、增长稳定的客源市场格局。
(三)推出有竞争力的旅游文化产品产品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地方旅游文化最根本的竞争力就在于其独特、高端的旅游文化产品。立足道孚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可积极发展民俗风情旅游文化、生态旅游文化、度假休闲避暑旅游文化、康巴高原科考探险旅游文化等产品。其一,民俗风情旅游文化产品。道孚县拥有灿烂的农耕文化、藏居文化、宗教文化、木雅文化、格萨尔文化、走婚文化等,可以利用这些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格调浓郁的旅游文化资源,打造极富特色的道孚-八美民居考察及民族风情体验游、惠远寺-然姑寺-灵雀寺等寺庙文化考察游、扎坝走婚文化体验游等。同时,应进行民俗文化的配套建设,包装推出游客参与性强的节目,以适应不同风格和要求的游客。其二,度假休闲旅游文化产品。八美石林、亚拉雪山、龙灯大草原、玉科立体草原、亚拉温泉、龙普沟温泉等景点宜开发度假村、星级藏家乐、汽车自驾游营地等旅游文化项目,并进行整体开发,形成规模效应。同时,还要注重旅游文化品种的多样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可推出亚拉温泉-龙普沟温泉-新娘沟温泉-玉科温泉-七美温泉休闲度假游;草原骑马赏花摄影游;高原避暑度假游等。其三,康巴高原科考探险旅游文化产品。康巴高原具有与内地不同的独特气候、地理和动植物景观,可在此基础上发展康巴高原科考探险游,如亚拉雪山科考旅游文化线、亚卓乡高山湖泊探险旅游文化线、野生动物考察游线等。
(四)广泛开展旅游文化宣传道孚应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做好旅游文化的营销、宣传和推广工作。可以向社会公开征集或发动全县讨论来确定道孚旅游文化形象宣传主题口号和旅游文化形象标识;还可以通过各种节庆活动加强宣传,如办好赛马节、安巴农耕节和扎巴攀碉节等,以节会友,以节促销;可以根据景点特点完善导游词,改变以往教条化、死板式、程序性的解说,推出贴近游客、反映现实、突出文化、融入现代特征的导游词。要积极构建全方位促销网络,把旅游文化宣传与经贸、会展、文化、招商等有机结合起来,将旅游文化发展贯穿到电视、网络、宾馆、商场、广告等各个环节、细节中去,加大和周边县以及州联合宣传的力度。现阶段可以在成都、雅安、康定等地设置道孚旅游文化示意图,加强与丹巴、康巴、海螺沟景区和旅行社的合作,搞好旅游文化线路的对接,互相推荐、互送客源、实现双赢。要积极培育新客源,加强对客源地市场及出游影响因素的研究,进一步明确要开发的客源市场,不断增强宣传、促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确保客流量稳定、快速增长。
(五)积极建设旅游文化人才队伍专业人才匮乏、旅游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严重不足以及高素质人才缺乏是制约道孚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因。目前,道孚旅游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较为单一,大量缺乏从事旅游文化规划、旅游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旅游文化景区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从事电子商务、分时度假旅游文化网络管理、旅游文化资本运营的人才更是奇缺。全县有资质的导游为数不多,宗教历史文化旅游圣地惠远寺、灵雀寺、燃姑寺等都没有专业的导游和讲解员,游客只能观其外在结构而无法了解文化内涵,导致景点的吸引力大大减弱。此外,全县从业人员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宾馆、饭店服务人员大多只有初中甚至初中以下的学历,基本不会讲外语。为此,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立足长远、以人为本,把旅游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培育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有效办法,努力造就一大批领军拔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为旅游文化强县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坚持以员工为本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要坚持满足员工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实行人性化管理。做到以员工为本。酒店要在工作制度上进行人性化管理,对员工有公正、公平的业绩考核,奖惩时有理有据有人性,保证员工的切身利益,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酒店要留住优秀的人才,就要为员工提供各种提高素质的培训,帮助员工成长,根据员工的业绩表现,及时调整薪金,鼓励员工为酒店一心一意地工作。对员工的困难及时解决。这样保证员工的利益,关系员工,员工才能积极的工作。例如,女性员工有产假工资补贴;为单身员工举办单身俱乐部活动。
(二)酒店服务要体现个性化酒店的个性化服务是该酒店吸引顾客的关键因素,是酒店长期发展的品牌。所以每个酒店要对自己的服务定位,根据自己的客户需求,对酒店的房间布局和装饰,包括对服务人员的要求都需要具有特色,这样才能满足客户的个性需求。这样不仅可以使酒店的知名度得到提升,而且通过顾客的口碑达到宣传效果。比如:
(1)服务不仅要体现民俗文化,还需要考虑到游客旅游的心态,为其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时,也要体现其服务的细致和温馨,这样不仅给顾客留下好印象,再来旅游时也会选择自己酒店,并且提高酒店的知名度,让顾客给朋友宣传酒店,让他的朋友旅游时也选择这家酒店。
(2)可以在节假日期间推出优惠活动,给顾客价格和服务上的双重享受,从而激发顾客对酒店的选择。
(3)大型的酒店,主要客户是商务谈判的客户和政府官员,酒店的装饰和设计就不能显得小气,而要体现大气势,大文化的特征,服务人员要端庄典雅,服务要周到体贴。如果酒店主要接待的是游客,酒店的装饰就应该具有地方风俗特色。
(三)加强品牌竞争未来饭店之间的竞争将更多地表现为饭店品牌的竞争。是否拥有著名的饭店品牌,将直接决定着饭店的生存与发展。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品牌经营,创造卓越的饭店品牌,是我国饭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本。中国饭店大都缺乏品牌。即使像广州的白天鹅宾馆、南京的金陵饭店等著名饭店,若与国际品牌相比,无论在经营规模,市场占有额,市场全球化程度、品牌知名度、品牌价值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饭店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创建著名的国际饭店品牌已刻不容缓。
创建自己的品牌战略,首先要练好内功,保证饭店服务的品质,提高饭店品牌的美誉度,必须实施服务创新,培养忠诚顾客,提高客人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凡是提供给客人享用的都必须是安全有效的;凡是饭店的员工,见到客人都必须是亲切礼貌的。其次要加快集团化进程,企业规模化既是量的扩张,又是质的提高,饭店要提高知名度,创造品牌,就必须实施规模经营,走集团化的道路。
(四)行政管理制度对酒店企业的长远发展作用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要加强酒店企业员工的参与。酒店企业要积极引入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当前酒店企业在管理方法上陈旧僵化,一味地关注酒店企业的行政命令和各种酒店企业行政规章制度,行政官员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行政效率低下。酒店企业行政管理要注重管理方法的有效性,采取适合的措施以提高酒店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感,提高行政效率。定期评价业绩,择优使用行政管理人才。因此,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采取积极措施不断强化酒店企业行政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思考
1.人才是酒店集团化的实施者,也是酒店最为重要的资产。提高服务意思,增强服务技能是酒店发展的重中之重。
2013年10月,国家将万寿岩列为“十二五”期间重要大遗址。2014年2月,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亲赴万寿岩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上述情形均体现出国家对万寿岩遗址保护、传承、开发工作的重视及万寿岩自身重要文化价值所在。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条件充实,其以深厚学术科研价值为引线,以优良生态条件为支撑,以广阔的旅游市场条件为保障,以优势动漫文化产业为后盾,以万年旧石器文化为积淀,以最具倾向性国家政策为依托,以良好群众基础为后援,以创意性设计教育力量为动力,以丰富的历史人文及自然岩溶景观为特色,具备较强发展潜力及优势发展空间。
二、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特性
(一)旧石器时代文化现代传承性
万寿岩文化遗址中旧石器时代晚期人工石铺地面的发现将福建古人类生活历史推至18万年前,对研究地域性旧石器时代文化意义重大。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有助于传承旧石器时代文化。万寿岩遗址中的石铺地面底层为土壤,土壤之上以石材嵌入,石材上部以动物皮毛及植物枝叶铺设(因年代久远,动物皮毛及植物枝叶均早已腐烂,故现存遗址中无法观察到)。石材取自山间溪河鹅卵石,圆润无棱角,取材便利。于鹅卵石上部铺设的材料取自山间草木及古人类猎食动物后剩余皮毛,体现出古人类的聪明才智及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保护意识。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如园区建设、场景塑造等环节,需传承如上设计开发意识。此外,遗址中出土数百件石制品,多数为刮削器,部分器具如锐棱砸击石片和石核,加工极为精细。产业开发过程中可通过用具功能的现代借用、活动参与、场景还原体验等方式,实现对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理性传承。
(二)喀斯特人文自然景观互动服务性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通常是具有溶蚀作用的水长期对可溶性岩石冲刷溶蚀,导致岩石出现神秘莫测、瑰丽奇特的天然形态,由此将上述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通称为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三明万寿岩遗址内部呈现喀斯特地貌,存有数处溶洞通道,交叉错落延伸。洞内地形复杂,天然通道部分路段因过于狭窄而无法通行,且部分通道岔路较多,现未探明各岔路走向,遗址内溶洞处于未开发状态。由此使该类景观更增添了一定的惊险、悬疑、刺激、奇幻色彩。产业后续开发过程中,应注意景观上述特性对公众行为、动作、情感等要素的激发作用。充分利用景观优势特性,增强其与游客间的互动性,为游客提供集视、听、嗅、触、行、感、思等多维体验于一体的人性化旅游服务。
(三)情境再现与虚拟数字体验性
万寿岩遗址曾出土旧时期时代先民生活用具及棕熊、麂、中国犀、巨貘、竹鼠等多类动物化石,其中部分动物早在一万年前灭绝,出土历史遗物弥足珍贵,由此可想象出数十万年前万寿岩地区生机盎然的场景。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过程中,需借用一定手段辅助激发旅游者产生如上想象的欲望与动机,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想象源自对未知的探究及对现实的再认知,实体化、数字化的情景再现方式是帮助旅游者塑造身临其境的良好感觉,激发其产生持久兴趣与美好体验的有效方式。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运用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结合万寿岩特色,增强用户体验功能,重视万寿岩遗址原始情景的模拟再现。
(四)遗址动漫化特色先行性
当下,国内以古遗址为创意来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的城市尚不多见,真正落成且已对外开放使用的当属江苏常州淹城春秋乐园。其依托拥有距今2500年历史的地面城池遗址,构建了淹城春秋遗址公园、淹城春秋乐园、淹城传统商业街坊、淹城春秋文化拓展区、淹城野生动物世界、宝林寺宗教文化区等六大功能区。三明万寿岩遗址拥有距今2~3万年历史,且发现国内唯一的该时代文化层,挖掘出大量珍贵原始生物化石,同时依托三明天然生态森林景观及客家文化,拥有独特的产业开发优势。三明万寿岩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蓄势待发,需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在广泛采用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条件下,依托现有相关产业发展经验及三明地方特色,在遗址类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创出品牌,办出特色。
(五)时代兼容性
万寿岩文化遗址年代久远,其反映出的原始生活方式与现代民众生活观念存有一定界限,因此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融入当下时代特色,使之符合民众生理、心理需求,与现代化的作业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产业开发过程中可注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传播媒介,融合当下流行文化元素、时尚消费观念、文化体验理念,结合万寿岩遗址特色,进行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念构建,促成其与现代经济、国家及地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客家传统文化、现代生活消费观念、休闲娱乐需求、文化认知及传承与保护等多项要素的兼容、协调发展。
(六)产业多元融合性
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愈发强调产业的交叉融合,单一产业因功能有限,形式易固化,产业的横向扩充及纵向深入发展均受影响。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产业属开创性产业,在尚无发展基础的情况下,更需多类相关产业辅助配合及带动。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创意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综合协调如动漫影视产业、旅游工艺品设计加工产业、客家民俗文化产业、客家餐饮服务产业、设计教育产业、文学创作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动漫游戏等多类产业,以促成产业集群发展。借用多类产业优势特色,促成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生态、高效发展。
三、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一)经验先导性移用发展模式
经验先导性移用发展模式强调万寿岩作为处于萌芽发展初期的新型文化创意产业类型,在无直接产业发展方式借鉴情形下,通过对相关产业开发背景、总体规划、时间进度安排、功能区设定、投入产出状况、市场信息反馈、当下运行态势、可拓展程度、生命周期等多项要素进行前期综合评定、分析,移用借鉴其优势发展经验,并以之为初期目标导向,明确其自身发展空间、主题思路、功能定位等相关内容。万寿岩遗址动漫旅游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不可忽视对遗址自身的保护性开发工作。因遗址本身的不可替代、难以复原、高难度保护、高未知系数、史料珍贵等多类特性,在产业开发过程中待解决问题较多,可汲取国内外同类相似遗址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方式,采用经验先导性移用发展模式,促进其自身发展。国内不乏相似产业开发先例,如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殷墟是甲骨文的发祥地、考古学的诞生地。其在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通过预先制定殷墟保护与管理专项法规、设立专门机构、编制保护规划等方式打好产业开发的保护基石,并在展示方面运用地下封存地上抬高模拟、原址原貌原形复原、异地搬迁保护、殷墟发掘史展示、殷墟博物馆文物集中展示等方式推动园区的保护性开发[5]。建成宫殿宗庙遗址、手工业作坊遗址、王陵区与重要墓葬群遗址、甲骨文发现地遗址等子园区,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我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以上方式对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遗址公园建设方面有良好借鉴作用。
(二)形式探索性自主发展模式
形式探索性自主发展模式,即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创设新型发展道路的初期,面对相关同类产业的迅猛发展之态势,减弱与其存有重叠功能区的子产业发展广度,扩大有别于同类产业的子产业类型范围,增强创新意识,完善产业自我保障体系,结合地域文化、民俗、产业园区主题概念等特色,提出符合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理念,编制创新型规划方案,突出其独立、自主、探索性。三明作为高森林覆盖率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及客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为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多类优势条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应结合万年旧石器文化、客家风情、民俗仪式、三明竹文化、沙县饮食文化、三明特色旅游景观文化、现代动漫等多类文化特色,进行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在动漫游乐园区建设方面,需注重上述文化特色发挥,避免同省内及国内各游乐园区及相关项目形式出现雷同状况,突出自身品牌特色[6]。
(三)多产业交融性联动发展模式
多产业交融性联动发展模式,即在某一特定区域内,首例新型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为合理、适度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形成核心主体产业顶端优势发展,相关子产业辅助开拓发展格局,所采用的以核心产业主题概念为依托的多类子产业并存且交叉融合的互动型发展方式。其形成关乎全局的产业发展关系网,在前期规划、中期执行、后期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共同推进核心主题产业繁荣发展。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应以万寿岩遗址文化主题为产业开发核心理念,在同类产业开拓方面,可综合协调万寿岩遗址文化主题公园建设、遗址古生物主题类动漫影视产业、万寿岩动漫游乐产业、主题餐饮及商业服务业、文化主题住宅产业、设计创作及文化传媒类产业、万寿岩文化主题工艺品设计制作及营销产业、客家文化主题园区、客家文化艺术产业、万寿岩遗址文化及客家民俗文化大型主题活动类策划宣传产业、遗址文化及客家民俗主题理念介入下的现代文化服饰产业、客家文化主题日用品设计研发产业、万寿岩遗址文化创意实践基地建设、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教育等产业,形成多元联动式发展格局。
(四)地域性同类产业价值链协作整合发展模式
地域性同类产业价值链协作整合发展模式是在具有同类文化背景支撑下的特定区域内,依某一核心主体文化理念所建构的中心文化产业与相关附属产业,在产业价值目标定位方面共同形成以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为主要目标取向布局的协同、均衡、价值优化式产业发展模式。价值链是价值创造的动态过程,包括外部后勤、市场与销售、各类服务、内部后勤、生产作业等基本活动,同时也包括相关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采购、技术开发等辅助活动,此类生产经营活动相互依存、关联发展[7]。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可在上述附属活动如采购、技术研发、设计创新等方面搭建信息公开、资源共享、执行同步化对话交流与实践操作平台,促成价值链各环节高度整合,以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导向,统一协调、指引、约束并规范万寿岩多类子产业高效、快速发展。经济价值是保障万寿岩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物质基础,社会价值是衡量产业造福于民、服务百姓、振兴经济等多方面水平的有力手段;文化价值是体现一切精神实质的内容,是维持产业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价值是协调经济、社会、文化间的价值关系处理,实现产业呈良性、绿色、持续、长远发展的有效途径。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需注意通过对产业价值链各项活动的整合把控,形成各子产业多层价值关系的协同、协作式发展模式。
四、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一)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
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依托一定的实体平台,借助平台做好产业物质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对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规划愈发凸显其重要性。在园区建设方面,需充分做好前期规划,明确各子产业园区类型及其功能定位。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根据旧石器时代文化、自身遗址文化、客家文化、三明竹文化、现代动漫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清新福建”品牌文化等多维文化元素,进行各子产业园区建设。具体园区类型可涉及如万寿岩遗址开发与保护综合研究园区、综合休闲游乐产业园、万寿岩主题动漫文学创作产业园、主题动漫影视制作产业园、万寿岩遗址文化主题动漫衍生工艺品设计制作研发产业园、万寿岩主题农耕文化游乐体验园区、万寿岩动漫主题生活园区、客家饮食文化园区、民俗文化游乐园等多类产业园区。通过如上园区的互动、协作,发挥其功能个性,促成园区的合理运作。
(二)万寿岩特色动漫形象设计宣传
品牌形象是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产业宣传推广的重要媒介,作为品牌形象的有效视觉传递途径,是相关特色动漫形象的标示符号。产业发展过程中需注重对此类标示符号的设计宣传,以提升公众的符号认知度,实现有效宣传推广。在开发过程中,可针对产业整体发展方向及核心主题理念,就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产业标示符号进行系统化设计。为充分利用动漫形象的生动、活泼、高情感、浓趣味等特性,可进行万寿岩动漫主题吉祥物设计,包括立体化及平面化吉祥物形式。设计中可通过公开征集方式进行方案海选,通过向省内外进行方案征集的方式,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也对产业宣传起到良好推进作用。在各子产业园区建设中,可对园区形象进行整体设计,包括对园区的标志形象依主体吉祥物设计风格进行系列化设计、各园区公共导向符号设计、动漫旅游文化工艺品包装设计、各动漫游乐设施形象设计、数字媒体广告设计、万寿岩主题动漫游戏设计等多项内容。
(三)童话文学与动漫影视作品及影视后产品的延伸推广
纵观万寿岩文化遗址的发现,其经历了从一片静谧、悠远的原生态山地到充斥着轰鸣声、车辆嘈杂声的采石作业用地,再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今被列入国家“十二五”期间重要大遗址的蜿蜒、曲折的前进过程,实现了原本属于它却本不应如此艰难的完美转身。万寿岩能够实现它的华丽蜕变,与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作出的重要批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牺牲子孙利益,认真保护好这处珍贵的古人类遗址”、三明市委市政府、岩前镇“五老”以及全体岩前镇民众的共同努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万寿岩遗址的发掘与保护过程充满传奇色彩,得益于众人的协力合作,且均为真实感人事件。在产业开发过程中,可以真实事件为题材,进行动漫影视文学剧本创作。根据真实情节设定核心人物角色,如以“岩前镇五老”保护万寿岩经历为题材,进行动漫剧本创作。另可依据万寿岩遗址特色,进行文学作品创作,如以万寿岩旧石器时代生物为题材进行童话故事创作。通过上述文学作品的发行,以童话文学作品改编的动漫影视作品公开上映,以及以动漫影视作品为背景进行动漫游乐园区建设等方式推动产业发展。在万寿岩动漫影视作品及动漫游乐园区的推广宣传作用下,必将刺激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研发,凭借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提升产业开发水平与效率。
(四)客家节庆文化活动介入推动
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地域性民俗活动的介入,以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及发展动力,增强产业发展与民众工作、生活、休闲方面的行为互动,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福建作为客家文化发源地,其民俗活动类型众多,底蕴深厚,涉及如游花灯、犁春牛、游大粽、烧炮、拔龙灯、走古事、舞狮等民俗活动,均为客家民俗文化瑰宝。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可在相关产业园区活动规划中纳入相关民俗文化活动,定期进行相关民俗艺术表演。多数活动所用道具本身具有较强的动漫特色,因此可融入现代动漫设计特色,进行基于现代手法的道具与角色创作,丰富游乐活动特色。相关民俗类产业园区内公共设施的设计过程中,同样可融入民俗活动道具原型与设计特色,丰富产业园区设计内涵,推进产业发展。
(五)万寿岩特色游乐项目建设投入
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在相关游乐类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应引入部分独具特色的游乐项目,以凸显其产业文化优势,扩大社会影响面,促进产业平稳发展。在具体特色项目拟定方面,可结合旧石器文化、遗址保护历史、文化层发掘与鉴定、地形地貌、石铺地面、古生物化石等内容进行项目拟定开发。如喀斯特地貌是万寿岩遗址一大特色,洞内溶洞通道神秘莫测,据岩前村村民王国经回忆:“山上有一条林荫小道,径直走上岩顶,有一个垂直天坑,小时候,把石子丢下去,听到叮叮咚咚的石子滚落声音,非常悦耳清脆。如果撒一把稻壳下去,能从福州的河里流出来。”[8]纵然其真实性有待考究,却反映出万寿岩洞内地貌的神奇色彩。万寿岩博物馆馆长曾亲自深入溶洞进行勘测,但因洞内地形复杂、通道众多,不得不途中折返。万寿岩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重要大遗址,其喀斯特地貌勘探难度较大,且其可勘探、可开发、可开放性仍需做进一步鉴定认证,时间跨度较长,短期内无法直接开发。上述情形下可通过对洞内地貌数据的进一步采集勘测,进行喀斯特地貌模拟体验园区建设,重在突出探险类主题与岩溶地貌特色间的融合,园区内亦可塑造旧石器时代人物、动物的虚拟及实体模型,以增强探险过程中的互动性。在不破坏现有遗址前提下,凸显主题特色。
(六)现实场景网络实时展示互动传播
关键词:大别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收稿日期:2011-05-23
作者简介:汤柔馨(1992―),女,湖北宜昌人,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地理专业大学生。
通讯作者:江 砥(1968―),女,湖北浠水人,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的教学及研究工作。.cn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6-0081-04
1 大别山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大别山旅游区是我国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经济区域,整个大别山山脉被数10座全国性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环抱,它是我国中东部地区最大的一块绿地。脆弱的生态条件和“两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试验区的地位决定了可持续发展应成为大别山旅游业长期追求的目标,而经济落后、文化教育事业的不发达又决定了该区域的发展应打破常规,实现跨越式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2个最基本的方面,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是前提也是基础,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并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可持续性是关键,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时空分布的有限性,决定了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式。发展大别山旅游业主要包含:要发展旅游业;要利用旅游业来带动大别山区的全面发展;要创造促进大别山旅游业发展。
1.1 发挥大别山区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
大别山横跨鄂豫皖,涉及3省6地市39县市区,其山雄水秀壑幽,被誉为“中原第一峰”,同时它也是一座红色的山、英雄的山,而且文化底蕴也极其深厚,人文优势独特。大别山可谓名山俊俏、名人辈出、名寺闻名、名泉珍贵、名产丰饶,是一座令人称奇的旅游资源富矿,蕴藏着巨大的竞争优势。
1.2 增强旅游经济的辐射作用,扩大旅游经济的覆盖面
(1)增强大别山旅游业的外部经济效应。旅游业在从分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应尽可能为该区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机会,为当地工农业产品打开销路。当然,其他产业部门本身也应适时加以调整以搭上旅游经济的“便车”。
(2)大别山旅游业的发展在促进大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应考虑适当调整扩大其服务范围,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在中部崛起这一大的发展环境下,应服务于中部地区旅游业。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大别山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机遇,大别山也应适时予以回报。
1.3 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大别山旅游业发展
要创造促进该区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政府应主要从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来考量。一方面,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使大别山旅游业发展有章可循。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利用企业的主体地位,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以吸引各大企业前来投资开发;另一方面,应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优化同行”的方针,参考国家环境资源法结合本地区实际,当地政府应积极为本地区环境保护工作立法,坚决抵制和制裁各种破坏该区生态环境的行为,做好大别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工作,促进大别山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 大别山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2.1 打造国际旅游品牌
大别山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以及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等。将这一些列资源进行包装形成各主要资源品牌,经过包装后的红色旅游资源应具有广泛的普适性,突出强调其革命精神的震撼力,生动而不失严肃,轻松而不失崇高,使革命文化更能深入人心;生态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形成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局面;民俗文化资源以一种人民群众喜文乐见的形式广泛传播,成为流行新风尚,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得到发扬;佛教文化得到弘扬,禅理精髓思想得到广泛的国内、国际认可;以东坡文化为首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传承,东坡文化成为黄冈市毫无争议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城市名片,同样也是大别山旅游区的精品名片之一。
此外,从市场定位的阶段目标来看,在该旅游区旅游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以大别山区所在的3省为主要客源地,当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以锁定3省所联系的几大经济区域为市场目标,例如,从湖北省的武汉经济圈向南到长江经济圈直至华南经济圈、向西到成渝经济圈,从河南省向北到环渤海经济圈,从安徽省向东到长三角经济圈以及沿海经济带。最后形成整体竞争力,打开国际市场。
2.2 形成可持续发展循环系统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最终目的,见图1。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大别山区经济发展逐步走上这样的发展轨道。通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民脱贫致富,地区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大增加,旅游业成为该区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图1 可持续发展循环系统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大别山贫困区的人民脱贫致富,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并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地方政府以及当地人民有更多的资金和更大的热情投身于环境保护工作,各级政府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基金,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而生态环境的优化则会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人民增收,进而进入“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发展轨道,生态产业发展与经济建设融为一体,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区域统筹发展新目标。
当经济和生态效益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效益开始显现。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得到不断的完善,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催生了当地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的形成,也会对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优化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优化生态环境的同时对当地人文旅游资源的深度开采和挖掘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同时,以旅游业为发展龙头该区经济社会生态事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对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将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2.3 大别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布局
按旅游资源的性质来分,可以分为红色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健养生旅游资源。3省6市,6个发展极:黄冈、孝感、随州、信阳、六安、安庆,在共享大别山品牌的基础上,各自拓展区域市场 。
以黄冈为例,按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以黄州为中心,以麻城、英山、黄梅为次一级中心,撑起黄冈大别山区旅游业“弓”形发展格局。黄州为“箭尾”,英山为“箭头”,直指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以及海外市场,凸显其巨大的客源市场及发展潜力。
其中,黄州是黄冈市所在地,是鄂东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同时黄州是东坡文化的聚集地,以东坡文化为首的古色文化呈现出黄州区旅游发展特色。麻城是武汉城市圈规划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其红色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均十分丰富,106国道是其与黄州区联系的主要干道。英山县通过武英高速与武汉城市圈紧密相连,并通过318国道与黄州区紧密联系,该县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以及保健养生旅游资源。黄梅县以京九铁路、055国道为纽带与黄州区和武汉城市圈连通,该县佛教文化资源尤为丰富,并且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3 大别山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3.1 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整个大别山区就旅游业的发展相比全国来说处于初级阶段,真正实现区域旅游合作的最大效果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 。走政府主导型旅游开发道路,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加快旅游发展的重要经验 。针对现阶段大别山旅游发展,政府主要应履行以下职责。
3.1.1 制定政策
(1)及时出台大别山整体旅游规划方案。行政壁垒的消除、区域政府间合作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应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2)各区政府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工作。在进行此项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合作,是入驻企业能在区域内各行政区间进行无障碍经营,扩大规模效益;另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也应渗入到此项工作中来,对于那些污染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的企业坚决不予引入,对于中度或轻度污染的企业相应提高其征税比例并督其整改,对于绿色污染企业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并积极扶持其发展。
(3)对于景区内原有企业,政府应对那些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及破坏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四项措施。对于那些有利于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鼓励它们在与景区特色相一致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独特的发展特色,同时鼓励各中小企业联合成一个或多个大的企业集团,提高整体竞争力,带动本土企业发展。
(4)制定良好的发展规划,主动争取国家对大别山旅游资源投入以及社会各界对大别山旅游开发的资金物质等各方面的支持。
3.1.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对景区实行修复整合
(1)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旅游专用公路并设旅游专线车,以增强游客的可进入性,也为物资的流通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促进区域内资源与区域外资源的流通,盘活整个大别山区的经济。对于已建公路,应该照例改善路面状况,提高路面质量,加大现有道路的路面养护、增加安全设施和交通标志,提高道路服务水平,增强各景区之间的通达性。
(2)修建宾馆、旅社、卫生所等基本生活服务场所,其中主要以农家乐为主,适当修建高档次的大宾馆,并对各农家旅社的卫生安全、设施安全等各项进行严格把关。加强景区供水、供电、通信、标牌、车场、公厕、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文化娱乐设施方面,一方面要注意引导一般现代娱乐场所和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红色旅游文化、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挖掘和开发,通过适当的改造和包装使其更具有参与性,能充分体现地方和民族特色,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对景区资源进行修复整合。对景区内的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进行修复。加大对水土流失地区的水土治理工作,加强对滑坡、泥石流多发地段实时监测与整治工作,提高游客游览过程中的安全性。对植被破坏严重的景区加大生态修复工作,做好林区的林木保护工作以及稀有生物资源的保护工作;在人文物质资源修复工作方面,对遭侵蚀建筑及重要雕塑实行大规模的维持原态的修复工作,尽量与景区生态原貌相协调;在人文精神文化资源上,对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资源、佛教文化资源进行统一包装,实施品牌战略。此外,对于一些分散的、小规模的、精致的小景点实行综合整治,整合开发,扩大规模效益。
3.1.3 确立区域核心,实施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
宏观上大别山旅游是一个综合概念、整体概念。从大别山旅游资源的种类上看,有革命的、宗教的、生态的、民俗的、历史的、养生的等等,可谓包罗万象。从大别山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来看,其雄踞鄂豫皖3省6地市39县市区。那么面对种类如此之多、分布如此之广的旅游资源确定区域“第一发展极”则成为一个现实性的问题。
通过对资源、交通、区位、旅游发展环境的综合分析比较,笔者发现,黄冈有条件成为大别山旅游品牌发展的“第一发展极”,走特色化路线优先发展,带动整个大别山的区域开发,这是大别山赋予黄冈的历史使命 。黄冈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大别山旅游资源的主体构成部分,而且黄冈市旅游业发展较早较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另外,其作为武汉“1+8”城市圈的成员之一并且位于长江经济带上,具有良好的市场基础。
大别山的市场营销应与黄冈市的城市营销、区域营销整合为一体,树立“黄冈强则大别山强,大别山强则黄冈强”的一体化意识,实现形象一体化、行动一体化、甚至探索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机制 。整个大别山旅游业应以黄冈市为轴心,进行区域合作发展,六地在共享大别山旅游品牌、整体营销的基础上,要明确自身形象特色,差异化营销,以达到区域旅游经济的整体发展。
在具体营销过程中,各片区应成立专门的营销队伍、宣传部门,协调分工各部门的职能工作,各片区、各部门定时召开经验总结与交流大会,设立专项资金招纳贤才,建立人才的长久供应机制。设立大别山去旅游资源管理处和大别山旅游官方网站,适时展开民意调查,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开拓客源市场。
微观上在宣传策划中以红色旅游资源宣传为主体,多种精品特色资源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植入生态环保元素,向游客传达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大众的环保意识,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除此之外,景区纪念品也是向游客传达景区信息的“窗口”,依托大别山区特色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茶叶、板栗、花生、刺绣等特色旅游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对景区资源特色进行有效宣传的同时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在纪念品所需材料的选择上,尽量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易降解的绿色环保材料,让游客把“绿色”带回家。
3.1.4 开展绿色行动
绿色行动是可持续思想在大别山旅游业发展中的具体运用,它可以分为绿色开发、绿色经营、绿色人力资源管理这3个部分。
(1)绿色开发。在大别山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从生态、高效、绿色、环保的理念出发。合理规划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景区的服务设施建设,在开发中把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明确环境保护的目标的要求,提倡景区内游览景区外食宿,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于旅游区内的各企业实行严格的控污减排力度,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实施。做好景区内村民的移民工作,将其迁入景区外,并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对当地村民进行环保教育,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构筑科学有效的生态产权保护机制,激发当地村民环保的积极性,减少生态破坏。
(2)绿色经营。在不影响游客旅游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安装节能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并大力推广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充分考虑到各景区的人口承载力和接待能力,适时通过价格机制对各景区实行“休养”政策,防止游客在某一景区过分集中而导致生态环境系统的崩溃。另外,用于旅游宣传的纸介质资料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做好可回收物品的回收再利用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防止景区的垃圾污染。
(3)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大别山旅游区的企业尽量聘用大别山区居民,对当地居民适度有些爱你考虑;用工惯例要为大别山民众所接受,还应培训员工对环保的重视及自觉参与绿色行动。并将大别山的绿色活动广泛推向社会,广泛征集“绿色使者”或“大别山绿色形象大使”,呼吁社会广泛参与,召集志愿者为大别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出贡献。
4 结语
发展旅游是解决“三农”与山区问题的最好结合点,保护环境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到大别山区旅游业发展过程的始终,不仅恢复和保护了生态环境,也可以增加大别山人民的收入,使大别山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使大别山地区经济、生态、社会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雪荣.建设大别山旅游经济带 促进湖北旅游经济发展[C].//韩宗杰.大别山旅游发展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 王洪滨.合纵连横,旅游与区域发展一体化[C].//韩宗杰.大别山旅游发展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44.
[3] 席建超.大别山地区旅游区域合作战略目标、模式与路径选择[C].//韩宗杰.大别山旅游发展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86.
[4] 蒋 芸.基于SWOT分析的城郊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考试周刊,2009(6):17~18.
[关键词]三峡库区;传统文化;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一、三峡库区传统文化概况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三峡库区是中原汉文化圈与西南苗、瑶文化圈的交际区域,古代系“三苗”所在[1]。生活在库区内的人类团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形成了其独特的传统文化。
(一)巴楚文化
三峡地区是巴文化、楚文化交汇之地,巴楚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巴楚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由巴楚文化逐渐交流、融合形成的[2]。它主要分布于川、陕、鄂、湘、黔五省交界区域,以长江三峡为其活动中心。
1. 楚文化。楚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我国古文化重要的一支[3],楚文化的中心地区,虽说是在江汉平原的荆州(江陵)地区,但三峡地区的楚文化也很繁荣,在三峡地区考古发掘出的不少战国遗址,楚文化都是比较明显的。
2. 巴文化。巴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神密的国家,巴文化又是一种与中原、楚、蜀等文化并存于我国早期历史的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三峡库区丰富的古文、诗词文化
《唐诗三百首》中有30首写长江,有12首写三峡,历代歌咏三峡的诗作超过4000首,《三国演义》有40多个故事发生在三峡,现存早至汉唐、晚至明清的石碑、摩崖石刻300余幅、木刻217幅[4]。这些名人、名词、名诗、名赋、名文、名雕、名刻也构成了三峡库区富有诗情画意的人文景观。
(三)神奇隽永的宗教文化
三峡地区是多种宗教交汇地,既有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又有来自南亚的佛教和西方世界的基督教,以及由阿拉伯半岛传入的伊斯兰教,还有巫教文化以及由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演变的民风民俗。
(四)三峡库区的民族艺术文化
三峡库区有传统音乐4609项,传统舞蹈243项,传统戏曲208项,曲艺62项,杂技17项,传统美术112项,传统技艺221项[5]。
1. 巴人风韵。古代的巴民族是一个开朗、豁达的民族,是一个爱好音乐歌舞的民族,中国古代典籍记载最古老的音乐创作产生于巴。流传至今最有名的当属巴东堂戏、巴人号子和巴渝舞。
2. 川剧魅力。川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的表演艺术以深厚的生活为基础,并形成了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喜爱。
3. 土家风情。在漫长的岁月里,三峡人――尤其是土家族人,在这片土地上休养生息,创造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土家族这个善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样式繁多,跳丧舞、摆手舞、哭嫁最具民族风韵,从古至今得以传承,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三峡库区传统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三峡库区拥有众多极具规模档次的奇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和独特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三峡库区的文化旅游发展却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
1. 三峡库区内传统文化的沿袭存在危机。一方面由于有少数地方的人们和政府对传统文化的概念不太清楚,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着重开发利用和保护传承,让传统文化在年代的进程中逐渐被忽略甚至消亡。另一方面,由于规划者的规划不当,对某些传统文化存在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建设问题。
2. 对传统文化的开发不够精细。三峡库区对文化的开发仅限于表层,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显得不够精细。某些景区对传统节目的表演太单一和改变传统的模式,导致旅游者对其失去原有的兴趣;或者为了取悦旅游者,把传统的表演低俗化,适得其反,给旅游者留下不好的印象。
(二)库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参团旅游的局限性。来库区的大多数旅游者都会选择参团旅游,参团旅游一般都是乘船,分为国内船和涉外船,国内船一次可以把所有三峡的景点都游玩到;涉外船就只能游到三个景点,而且每个景点要有20个人才能游,乘船旅游吃住都在船上,离长江较远的地方就不能前往,更不能很好的近距离体验当地的特色文化[6]。
5. 旅游人力资源匮乏,旅游市场管理不善。库区内的旅行社、旅游团等旅游机构不少,从事旅游工作的人数也不少,2007年末,重庆全市直接从事旅游的从业人员25.1万人,但是真正有一定的行业素质和管理能力的人才不多[7]。根据重庆市2010年1-4月的投诉情况统计表看,被投诉的对象中,旅行社仍是投诉的重点对象。
三、三峡库区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一)文化价值
三峡库区的传统文化是库区内社会群体社会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不仅是一段记忆和形式,更是库区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体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冲击,保护传统文化成了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1. 延续和传承传统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间巨大的差异常常会造成交流的困难和障碍,三峡库区的传统文化经过科学的开发和大众的营销,可以推进库区内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雅化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为库区内文化的传承赋予新的灵气,进而可以引发游客对库区内传统的兴趣,进而洞悉库区文化的魅力所在,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与旅游活动质量,使之升华为一种精神享受所呈现出的文化形态。
2. 保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三峡库区的传统文化是库区内的无形宝藏,库区内的每一个人都是受益者。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文化生态,是我们每一个库区人应尽的义务,这种义务不仅仅基于我们对多样文化共存和保护文化生态的需要,也是基于我们对文化发展繁荣的一种责任。
(二)经济价值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是库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1. 促进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文化活动,旅游活动需要文化的渗透。研究三峡库区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与业务水平的提高,促进其健康、高尚的文化人格的塑造,从而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 促进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文化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业是文化性很强和经济性很强的事业,旅游业的发展是经济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通过开发和保护三峡库区的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可以使传统的文化散发新的活力,拓宽库区旅游市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三峡库区传统文化旅游发展的战略措施
充分利用、挖掘和整合三峡库区的传统文化,加快三峡库区的旅游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科学合理的开发、保护和利用
1. 尊重传统文化的原貌。在开发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要在维护文化原状,注重文物历史文化信息的保留,保持文化所固有的环境风貌和历史特征的基础上,一方面促使古老的三峡文化焕发青春活力;另一方面将景观与文学、历史结合起来,寓文化于山水之间,让文化融入旅游之中,加强文化的内涵和意境,突出文化旅游的深层次。
2. 加强传统文化旅游的营销推广。要通过谨慎的、全面的、长远的规划,提高地方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使其成为旅游发展推动力,打造高品位、有个性且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传统文化旅游展示区。对已开发和在开发的传统文化要加强介绍和传播,对前景较大的文化景点要加大力度宣传。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 明确政府自身的角色定位――旅游业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各县级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规、政策,组织实施行业发展规划,运用行政命令、行政决定、行政措施、行政处罚等手段,及经济杠杆等间接手段,对旅游资源开发和相关行业的企业机构及其活动实施监督,规范旅游开发的市场行为,合理组合并明确旅游业的布局、结构和发展方向,体现其管理和监督的角色。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来提供。县级城镇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困扰三峡库区某些旅游发展的瓶颈。政府应承担开发旅游线路的职责,加大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以消除旅游发展的最大障碍。要加快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解放思想,大胆开拓,优化投资环境,拓宽基础设施的投资渠道。
(三)加强旅游人力资源管理
1. 加强高校在校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专业的旅游职业道德课程教育,这是进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相关的课程中进行旅游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论和认识更加全面、深刻,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其次,加强旅游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必须在实践中不断重复,才会成为一种习惯,从而内化为大学生道德信念,才会在将来的职业生活中化为职业道德行为。最后,营造良好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环境。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重视对旅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和阵地的建设与引导。
2. 企业重视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审核。(1)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的交流合作,与学校共同招生,设计培训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就融入企业,并接受企业的管理。如三峡环坝风景区旅游发展集团与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合作开办黄牛岩表演班,一方面是企业可以获得完全满足该企业个性化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也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2)建立基本培训制度,实施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目前,三峡库区内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工作较为落后,除少数规范的大型企业有较完善的培训制度并实施培训外,绝大部分旅游企业未开展培训工作。旅游企业按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的原则,分层次对旅游从业者进行培训,保证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五、结语
综上,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三峡库区的宝贵财富,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三峡库区的传统文化,解决现有问题,既能传承和保护文化内涵,又能带动库区文化旅游的发展,从而带动库区经济的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玲,李述容.关于三峡民俗旅游[J].当代经济,2007(2).
[2]汪青.巴楚文化与三峡歌舞[J].《文学教育》(下),2009(3).
[3]殷义祥,丹枫.楚文化的特点及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
[4]王川平.三峡文化特质与三峡人文精神[J].重庆社会科学,2010(8).
乌海市作为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对发展文化产业寄予了厚望。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如何壮大乌海市的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和文化大市的跨越式发展,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乌海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认清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才能找准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步伐。一、乌海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三、加快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的对策建议:1树立全新的现代文化产业观念。2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3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发展重点文化产业。4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5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6树立品牌意识,精心打造富有乌海特色的文化产品。7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契机,积极发展休闲娱乐业。
关键词:文化产业乌海市文化大市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 A
文化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特殊意义。乌海市作为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对发展文化产业寄予了厚望。文化大市建设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重点突破,全面带动。文化产业是文化大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需要高度重视,率先发展。
一、乌海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乌海市文化产业经多年培育,已有广播电视、广告、旅游、娱乐、网络文化市场、书刊和音像、演出、出版和印刷业及文化艺术培训等九个方面的文化市场。其中,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6.3%和97.2%,国家、自治区和市级文物保护点13处;全市书刊经营点40家;有专业演出团体1个,每年举办各类演出100余场;有印刷企业37家;报纸出版物有《乌海日报》和《乌海广播电视报》两种。可以说,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力支撑下,乌海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较好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当前乌海市文化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与“经济硬实力”相比,“文化软实力”发展相对滞后。从文化产业结构、管理机制和总体规模来分析,乌海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乌海市文化产业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资源整合不够,没有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产业链;缺乏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二)文化产业市场发育滞后。乌海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其产值占GDP的比重很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较弱;文化市场规模小、层次低,还停留在简单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文化资源在市场中不能实现有效配置。
(三)文化企业规模偏小。乌海市文化产业主体以中小企业和文化个体户为主,缺少具备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体。主要分布在文化旅游、娱乐、文化产品销售等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在自治区有影响的文化企业。资本市场融入度极低,现有文化企业原始发展资本不够雄厚,企业规模弱小,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体制性矛盾突出。现有管理体制仍沿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文化资源管理体制不顺,权、责、利不明晰,难以进行高效产业开发。
(五)认识滞后和发展观念不强。作为文化产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往往忽视文化的产业属性,市场意识淡薄,缺乏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意识,这种认识上的滞后导致思想观念落后,文化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制约。
(六)文化产业人才匮乏。随着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新兴文化产业的逐步兴起和扩张,乌海市在这些方面人才匮乏问题日益凸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向广阔的新兴领域发展。
三、加快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乌海市的资源优势、工作基础和市场前景,笔者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树立全新的现代文化产业观念。文化产业是按市场规则运作的文化生产经营行业。文化资源丰富,不等于文化产业就必然发达。文化产业的核心是经济。因此,乌海市文化产业要不断开拓文化消费市场,扩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消费领域;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树立现代文化产业观念。
(二)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千方百计增加投入。目前,乌海市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资源的整合、文化产业资本的积累都还处在一种初级状态。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好具有乌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乌海市应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协调小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确定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建设一批机制灵活、运作高效的产业化基地,建立多条文化产业链,形成优势产业群,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同时,要采取一切措施,来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支持组建文化信贷担保公司,引进一批文化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努力用好、用活、用足文化经济政策,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充分调动集体、个人等多渠道兴办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经济政策,努力形成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格局,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乌海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坚持项目带动,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娱乐演艺业、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制造业、出版印刷业、网络文化业。以“中国书法城”建设为契机,发挥书法城建设的优势,推动书画艺术创作的繁荣。乌海市书画文化产业经过大力培育发展,可以说初步形成了集书画创作、研讨、装裱、销售为一体的书画产业基地。从事文房四宝、书画装裱、书法培训等经营活动的人员越来越多,年经营总收入超过500万元。今后应进一步完善书画艺术品市场管理法规,建立健全书画艺术市场经纪人制度,规范艺术品交易行为,尽快形成比较规范有序的,具有乌海特色的书法、绘画、奇石、摄影、陶瓷和雕刻产业市场,积极打造乌海特色的书法艺术交易中心。
(四)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针对乌海市文化产业结构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的特征,应对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认真细致的分类与评估,对传统优势文化产业进行数字化、信息化改造,实现产业升级;要大力开发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文化产业,优先发展文化创意业、出版印刷业和文化服务业。
(五)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文化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是事关能否顺利推进乌海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建议各级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着重培养和引进各类文化产业单位中的创意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予以重奖,对经营效益好的管理者实行年薪制,并落实社会保障衔接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