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就业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指导政策
一、当前就业形势和相关政策
1.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有630多万,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大学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求职人数激增、经济增长放缓,使得今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
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供大于求是历史遗留性问题。1999年~2005年,高校扩招速度平均每年增长20%,最高时曾超过40%,而同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大体在10%左右,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超出了社会对人才吸纳能力的增长速度;传统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滞后于社会需求。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相关指导政策
为了促进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大中专院校必须开设实践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也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抓紧实施3年1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从2009年到2011年,组织100万离校但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现状
1.“奔奔族”和“啃老族”现象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在2006年已经迈入大众化阶段,但基础教育仍在强调“升学”和“应试”。虽然国家一再倡导素质教育理念,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少,基础教育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以升学为导向,初中生被告知“考上重点高中就好了”,高中生被告知“进了大学就好了”,这样给学生造成的印象是“上大学就是出路”“考上大学等于找到了好工作”。如此,考上大学的“骄子”对“出路”和“收入”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可是真正等到毕业时他们才发现,就业竞争的压力是如此巨大,花费巨资上了十几年学后要想通过工资“收回成本”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于是,大学毕业生要么加入“奔奔族”,要么因为“高不成、低不就”宁愿“啃老”也不愿意接受待遇差的岗位。
2.给自己制造障碍,专业对口情结严重
据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目前有近八成的学生找工作的重要标准是专业对口,专业对口情结在专科生和研究生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持该观点的毕业生表示,找专业对口的工作适应期短、发展潜力大,工作后很快就能得心应手,且所学的专业知识不会丢。尽管现实中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十分不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在接受“专业只不过是找工作的敲门砖,第一份工作肯定不会是最满意的”这种观念,但仍有近半已经从事非专业对口工作的受访者表示:一旦有机会就会跳槽到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岗位。对于这种现象,一些教育专家认为,这是大学生自己给自己的求职之路设置障碍,因此建议他们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对此,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虽然学生在报考大学选择专业时有一定的盲目性,但就业难的主要问题出在高等教育机构自身,高校争相开设热门专业,因为热门专业生源好,这就极易造成相关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高校专业教育和专业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只注重传授知识,而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处不大,这就必将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学生对所学专业忠诚度的下降。
3.求职成本太高
求职成本主要集中在简历制作、形象包装、各种职业培训证书和交通、通信费用等方面。华中人才市场通过对2009年上半年参加招聘会的数千名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毕业生求职成本在大幅上升,每生平均花费达2000元。
4.求职时机把握不准
据调查,春节前是各大企业的用人高峰期,但各大院校特别是专科院校的毕业生还要在学校上一学期课,因此他们无法抓住这个机会。春节后则是各大企业的用人低谷期,却是各大院校毕业生的求职高峰期。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高校应该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延长学生实习期,并对实习时间进行调整,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周期。
三、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建议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近几年,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增强信心,促使他们实现设定的目标。实际上,有近一半的学生并没有制定过职业生涯规划,即使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其内容也多泛泛而谈。原因很简单,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设计5年、10年甚至几十年以后的事情,这对人生阅历浅、社会经验少的学生而言,困难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笔者认为,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制订上大学期间的成才计划是关键,因为只有使大学生先成才,才能好就业。因此,建议大学生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定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往届毕业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切身体会;围绕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社会实践锻炼等制订学习成才计划,并做到一学年一总结一修订,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切实转变观念,切忌好高骛远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难在观念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仅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实现了向大众化阶段的跨越式发展,但观念的转变却需要很长的时间。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要注重因材施教和培养目标多样化,使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减少结构性失业;家长也要改变传统观念,以减轻学生因家庭期望值过高所形成的压力;大学生更应转变就业观念,从“天之骄子”的光环中走出来,将自己定位于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建设者,自愿从一般性的工作做起,从基层做起,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做起。有人说,只听说过大学生失业,没有听说过农民工失业。此话虽不严谨,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就业观念差异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3.树立“在实践中成长”的理念
2009年教师节前夕,总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看望师生时指出:“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为此,高校应以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实习实训课,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成长”的理念。一些高校的实践表明,就业指导仅靠说教达不到理想效果,组织毕业生到基层那些求贤若渴的用人单位去看一看、听一听,或是组织校友中的成功人士来校讲述自己在基层就业的经历和成就,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大学生在基层实践中要做到:认真敬业,勇承重担,提高交际技能,善于发现变化并且适应变化,摒弃各种错误观念,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开发新技能。这些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想与实践的碰撞和不断成长的过程。
4.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样本显示,已就业的大学生对工作的总体满意率为38%,对现有工作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工作性质及内容、薪金待遇、人际关系等方面。对人际关系的不满意反映了大学生初入职场时对社会的不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因此,大学生实习期间要强化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与社会接触,经历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过渡,他们会发现社会比想象的要复杂,有些事情是很残酷、很现实的,但也能从中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也再次论证了大学教育不仅仅是要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认知社会。
参考文献:
[1]戴尔・卡耐基.卡耐基成功学教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大学生;影响;就业因素;就业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168-03
一、调查目的与实施过程
1.调查目的。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在校大学生在对未来做规划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校大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平衡的就业心态,就业压力越大,对未来的计划把握就不够准确。为此,我们进行这次调查,以期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期望,探讨大学生产生不平衡就业心态的原因,以及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为大学生就业规划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2.调查过程。此次调查我们主要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同时也进行了个别同学访谈,以对问卷调查内容加以补充和细化。对广东文理职业学院和海洋大学分校区寸金学院学生进行了调查,搜集尽可能翔实的资料数据,尽可能为数据的分析提供坚实的基础,提高此次调查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我们发放了220份调查问卷,两院校各发放11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98.6%,在220份问卷中,男生填答问卷130份,女生填答90份问卷,分别占59%、41%。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就业心理。(1)关于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在同学们对就业信息关注程度的调查中,受访的300人中仅14%的同学表示对就业信息十分关注,48%的同学表示对就业信息比较关注,33%的同学偶尔关注,但有5%的同学表示几乎从不关注就业信息。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关注有关就业方面的信息的,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并了解各种就业信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与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有关,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毕业后仍处于失业状态,他们通过关注就业信息,来让自己能够更好、更快的就业。(2)学生对自己就业前景的态度。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必然会导致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深感焦虑,从上面的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41%)的同学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悲观态度,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深感焦虑,很有压力;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只要做好就业准备,就能较好就业的同学有32%;真正感到就业形势对自己来说比较乐观的同学只占到了总数的13%。虽然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缩小,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但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不容乐观。(3)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有25%的同学认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大学生太多、供大于求和大学扩招。另外,有19%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期望值与自身能力不相符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有16%的同学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再就是,有9%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于用人单位要求太高,某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还有6%的同学认为是由于国家的政策不够支持。可见,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学扩招所引起的毕业生太多,以及教学质量的下降,以及进一步导致的人才供需不平衡。(4)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不平衡心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人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一些还没有确定工作单位的毕业生极易产生不良的消极情绪,表现出过于自卑或自大,心理脆弱、心态失衡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两校共有33%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就业时,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是就业挫折承受力差。
2.有关家庭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分析。调查数据显示,88%的学生肯定了家庭对个人择业的影响,73%的学生认为家庭对个人择业具有一定影响力,而15%的学生认为家庭对个人择业的影响重大,认为家庭对个人择业没有影响的占8.7%,3.3%的学生认为有其他影响。从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家庭对个人择业是有影响的,甚至起着重要作用。
3.大学生期望从事的就业领域。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毕业后期望在政府部门从事工作的有23%,在国营企业的有32%,在外资企业的18%、在私营企业的7%、在乡镇企业的2%、自主创业和非政府组织分别是14%、4%。从调查结果看出,大部分学生选择政府部门、国企及外资企业,就业期望高,占总比例的73%。其次,由于就业压力影响,部分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占总比例14%,选择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就业的学生期望过低,占总比例的13%。
4.学生对于就业岗位的期望。在对“选择职业时最看重的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占前三位的是符合个人兴趣和能力、发展前景好、经济收入高,而工作稳定、能力得到提升、自由度高、社会评价好次之。当代大学生更渴望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不太看重就业岗位的社会地位和评价,这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密不可分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我们不敢奢求既能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又能有较高的社会评价的职业,而这些职业通常要求也会很高,他们往往退而求其次,这也是出现大学生当掏粪工现象的原因。
三、对策和建议
通过调查看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冲击下,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就业期望受到一定的影响。针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提出如下建议。
1.国家必须重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调整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环境。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政府及时的政策疏导。就业优先应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方针,政策尽量向安排就业倾斜。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2)政府应加强对就业市场的宏观把握。整体上对人才培养的规模、方向进行预测调控,引导专家对将来的就业形势和需求进行预测,以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市场所需求的人才打基础。(3)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信息网络收集、筛选、分析评估各类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抓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需求信息库,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4)政府应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形势表明自主创业是今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趋势、新动向。当代大学生多数有着强烈的创业冲动和渴望,在国内,一些著名高校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成为一种时尚,只是苦于缺乏引导和扶持。所以,政府应通过政策和资金积极扶持,降低创业门槛、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等,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2.高校应当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重理论学习,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难以获得社会所要求的技能与知识。对此,高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1)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广大高校应当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为在校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建立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2)优化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各大高等院校在进行扩招的同时,应该对本校的教育资源进行同步的优化升级,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能够更好地为培养优秀的毕业生提供更加全面的物质保障。(3)加强大学生择业心理教育与辅导。健康的择业心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应贯穿教育始终。我国高校心理教育与咨询是一个薄弱环节,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首先是要加强大学生抗挫折心理教育,通过科学的自我综合评价,平衡大学生择业心理,提高抗压能力。其次是要加强心理咨询和择业心理健康服务,为毕业生多渠道多途径提供心理帮扶,特别是弱势就业群体,帮助他们科学地调整心态。
3.大学生应当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念。(1)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最有可能被录用。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培养自身勇于创新、勤奋踏实、团结合作、乐于竞争等素质,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2)大学生要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要树立创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找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3)大学生应该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在面对严峻的就业问题时,大学生应在大学期间做好各方面的就业准备,例如参加各种培训以获得一些职业证书;关注就业市场动态,及时调整就业策略;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实习机会,获得就业经验等。
参考文献:
[1]蔡昉.如何认识当前就业形势[J].人民论坛,2010,(4).
1.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往往还是采用的“统一式”大班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老师是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得接受和学习教师灌输的知识,“教师板书、学生笔记”在大部分大学英语课堂上仍是常态的。然而,这种教师灌输、单一的英语教学只能让学生消极的学习知识,却不能充分的激发学生学学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对于学生应用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教学内容落后无法激发学生学学英语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一门课程产生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得学习这门课程,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师很少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英语资料。传统、落后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越学越感到没有乐趣,不愿意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即使学习也缺乏应有的热情。
3.课堂练习忽视英文写作,不利于学生英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拿出几个课时对应英文写作进行集中讲解和训练,也忽视对学生课后写作作业的布置。再加上一部分学生认为英文写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不能对练习英文写作的必要性持有正确的认识,最终导致大学生很少自觉、主动的得练习英文写作。即使一部分学生主动写作,也多是为了应付四六级考试而进行的有模板的仿写。事实证明,模板写作虽然能让一部分学生通过了四六级考试,但是对于真正的提高学生英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而且还会浪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总而言之,大学英文教师忽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文写作训练,不利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以提高大学生就业为目标,为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建议
1.转变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更多口语练习机会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主要是通过自己学习而不是教的方式来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新知识、实践新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中掌握新知识。特别是对于英语而言,它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对于语言应用技能,尤其是口语能力的提高更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主动参与交流、互动活动来提高对新语言的熟练程度。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教师组织的课堂互动活动中,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提高大学英语的课堂实效性,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由过去的“教书匠”向课堂引导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积极的担当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参与者、评估者等多个角色,在课堂上多提一些能够吸引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和回答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多组织一些小组讨论或辩论的活动,让学生广泛的参与到锻炼和实践中去。大学英语教师只有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才能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的英文英文应用技能。
2.以就业为导向,更新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的教学应该和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多学习具有较高实用性的英语,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开发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大学英语的教学除了让学生能够读懂和流畅交流外,还要重视对学生所学专业词汇和口语表达的培养,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在专业英语方面的需求。根据相关理论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所提要求要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但是也不能过高,否则会让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而丧失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分析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础上,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与学生兴趣相同、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与专业知识想联系的商品、广告、说明书或一些发票单据作为学生阅读、翻译的资料,让学生在学习和操作这些课外资料的过程中,一方面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一方面增加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在这过程中,学生会始终带着一颗好奇心来学习,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业务水平,完成了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完美衔接。
3.重视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要安排一定的课时对英语写作进行集中的讲解和训练。重点讲解英语写作的技巧和在实际工作中有可能应用到的应用文,如求职信、简历、感谢信、致歉信、工作安排等英文应用文的格式和写作特点。教师向学生传授如何在作文构思、选词、句子结构等方面来提高文章的可阅读性和可欣赏性。教师在理论知识讲解后,还要重视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和课外实践活动,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实习后,用英文写心得体会和工作总结我。或学生在课外调查活动结束后,用英文写出调查报告。只有让学生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实践后,才能让他们从中受到启发,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切实提高英语应用写作的。
4.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始终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增长速度换挡期,就业工作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本文结合国家首批高职示范院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工作实际,提出做好高职大学生就业工作必须促进高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改革培养模式、推动内涵建设实现飞跃等几点建议,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的人参与高职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就业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
大学生就业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多数国家共同关注的一大难题,据联合国相关机构预计,2010年到2020年之间,全球将新增加劳动力6亿人,高职大学毕业生将占到新增加劳动力的1/4以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32%,低于上届同期1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能够提供的比较适合高职毕业生的岗位数量低于高职毕业生的数量,供求矛盾凸显,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高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眼光高手脚低
现今的高职毕业生存在对于企业的工资、福利、住房、工作环境要求过高,却忽视了自身能给企业创造多少价值。
(二)求安稳的传统观念很深
公务员、律师、教师等这些“安稳的工作”无疑是毕业生最为向往的,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自主创业。
(三)过分要求专业对口
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必须专业对口,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致使许多学生对于非本专业的只需稍做努力和调整就能够胜任的职业视而不见,人为地使就业渠道变得狭窄。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人为增加就业的难度。
(四)求职存在很多障碍
根据雷娜、董浩洁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与问题―基于河北省的调查》显示,在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中居于前五位的分别是缺乏工作经验(占80.51%)、大专层次学历偏低(占62.4%)、缺乏社会关系(46.06%)和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40.16%)。
三、做好高职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占地面积130多公顷,全日制在校生16500多人,是由南宁市人民政府举办、区市共建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是全国首批28所、广西首家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下面结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实际,提出做好高职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加强就业教育,促进高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要想做好高职大学生就业工作,首要的工作是在日常的就业教育中,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
1.从“天之骄子”转向“普通劳动者”。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早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因此,高职大学生就业时要把自身定位从以往的“天之骄子”转为“普通劳动者”,以一名普通劳动者的身份,通过诚实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
2.从“公有”单位转向“非公有”单位。
高职大学生就业最愿意去的就业单位类型是政府机关等公有单位,但目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公有单位所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随着“非公有”单位逐渐增多及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高职毕业生去“非公有”单位就业将是一种必然趋势和不错的选择。
3.从“专业对口”转向“通用人才”。
高职教育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当代高职毕业生只有顺应市场需要,把工作岗位定位从“专业对口”转向“通用人才”,才能找到称心的工作。
(二)激活体制机制,确保高就业率成为新常态
1.注重就业指导,强化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积极推进贯穿学生三年学习、生活、实践的课程和指导体系建设:大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二侧重对学生进行专业和职业意识培育,实习实践经验的积累;大三偏重于就业技巧培训、就业创业指导。学院还定期聘请企业专家开展“创业论坛”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
2.完善制度建设,确保就业工作有法可依。学院出台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就业工作目标管理办法》,制定《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就业质量和工作水平建设评分表》。每年由校长与招就处处长、各二级学院院长签订《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
3.完善评建指标,确保就业工作规范推进。从市场化建设、推荐过程和效果、长效机制建设、就业管理和调研,跟踪机制和成效、特色项目等方面完善校内就业评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观测点,开展校内就业工作评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加强就业工作内涵建设和过程管理,完善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和提高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通过校内就业评建体系,实施激励惩罚措施,以有为鞭策无为、以优秀助推整体,以此全面提升就业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4.创业带动就业,确保就业水平高位运行。近3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单从就业率来看没有明显变化,但从学生就业对口率和高水平就业――创业来看,已经发生明显变化,比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在2013年创建广西高职院校第一个“创业班”,目前创业班1/3学生成功创业,“南职畅游骑行俱乐部”等8个实体项目中部分项目月收入达16万元。
(三)改革培养模式,推动内涵建设实现飞跃
1.深化单独招生改革,打通应用型人才入学通道。2009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在广西高职院校中率先探索单独招生考试,2014年继续深化单独招生改革,实行单独命题、单独组织考试,合作企业参与专业面试和测试,重在测试学生的职业倾向。单独招生考试重在测试学生的“成长加速度”、“学习加速度”和“成才加速度”。单独招生考试就是要让那些具备基础、“想读南职”、“热爱南职”、“愿意努力”、“适合职业教育”的考生获得入学资格。
2.创新育人平台,探索“校政企行”合作机制。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学院建立了“校政企行”合作机制,与南宁市高新区等政府部门、250多家行业骨干、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校政互动、校企互融、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学院与广州奥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共同投入、共同建设营销与策划专业,通过单独招生考试招到了适合专业培养的考生,招生、就业两旺。
3.开展“订单培养”,为企业定制高端技能人才。从2011年始,学院与富士康集团合作开设富桂SMT专班,和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国际贸易专业阿里巴巴特色班,和宝钢集团合作开展了订单班人才培养,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4.围绕广西“14+10”产业发展建设专业。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经过深刻剖析,顺应广西“14+10”千亿元产业发展需要,顺应广西北部湾“钻石十年”的发展和“建议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求,及时申报设立了国际航运业务管理、海事管理、涉外事务管理、影视动画、新能源、物联网等新专业,以及“南铁订单班”、“富士康订单班”、“保利物业订单班”、“电子商务创业班”等特色班级。这些新专业和特色班级成长性好、空间大、校企合作途径多、就业发展前景好。
5.建立创新工作室,引领专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目前,学院建有企业全程参与的创新工作室12个,直接指导学生创新和协同创新。2010年以来学校的课程体系改革上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就业竞争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其中两个做法成效明显,一是实践教学加重了智力技能的培养;二是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增加了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课程的比例,如基于应用项目和综合设计的项目化课程的设置等。通过创新工作室的锻炼和积累,不少同学在校或毕业后即开始创业,他们主要做技术改良、发明创造和三产创新服务。如2012级学生莫康旺今年借助微信平台应用新功能,创立了网上“点点校园”水果速递超市,发展势头良好。
【参考文献】
[1]【中青在线】打造就业核心竞争力――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探索育人新模式、发展新常态[EB/OL].http:///content/2014-11/02/content_10878422.htm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税收政策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一、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就业现状
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数据显示, 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2005年毕业人数为340万人,2006年为413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2008 年为559 万人,2009年为610万人,2010年为630万人, 2011年为66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见图1)。在2011年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中指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由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及相关部门完成的“2011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的人数仅为47.2%,不到毕业生总数的一半,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摘要]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滞后,普通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渠道狭窄,职业定位存在偏差。我国为促进大学生就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但现行的政策存在系统性和规范性差、缺乏可操作性、优惠范围小、优惠险种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等问题。制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税收政策,应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建立长期和规范化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税收优惠力度,引导相关产业合理发展,对大学生创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税收政策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一、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关键调:大学生 就业 职业规划
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如何做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提高各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是我国现阶段各大高校发展的目标。针对这一发展目标做深入的专项研究,对我国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及高校的长远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1、外部环境因素
其一,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失业人口比率逐年上升,受整个世界经济局势的影响,我国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充分健全完善,经济的调整与产业结构布局都还处在探索性变革的进展中,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自然不容乐观。
其二,受我国高校招生政策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普遍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政策的推行,各大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且招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这就使得每一年的大学毕业生在数量上巨增。高膨胀的毕业生人数与社会需求相互偏差,供过于求,以致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其三,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的体系不够科学化。各高校没有紧贴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式,对本校专业设置和教师队伍进行结构优化,对人才的培养不是基于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之上。导致许多毕业生就业难,专业不对口,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互失衡。
2、大学生自身内部原因
(1)大学生对自身能力价值认识不足
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过高,背离了自我实际能力的基础。大学生对自身能力价值认识不足,对自我的能力评价不能做到科学客观。而且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观上不够正确,高薪资的大城市,大企业使很多大学生趋之若鹜。一些相对偏远的,经济尚不够发达的地区,即便也有高薪资企业,很多在学生在主观上也不愿意接受。
(2)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欠缺
中国大学生与外国大学生相比较缺乏实践的动手能力,缺乏创新精神。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存在专业基础知识不够踏实,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其自身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不强等现象。例如同样的任务由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同步操作,外国学生会出台比较清晰地实践操作思路,对于整个任务的完成会有比较完整的系统规划。而中国学生则会相对逊色,中国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思维习惯,缺乏自我研发的创新能力。至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局面,我国大学生实际缺乏强有力的能够驾驭职业的职业能力。
(3)大学生的自择业能力不强
其一,大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学生对自身能力评价不高,缺乏自信,在面对用人单位时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推销。
其二,大学生的择业观有待改变,很多学生在择业的时候往往急功近利,不能立足于自身职业的长远发展。对职业信息不能切合实际进行有效鉴别利用。
其三,大学生缺缺乏自我职业规划的能力。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缺乏规划,再就业上常常盲目跟风。很少有学生会对自我能力做认真的分析,从自已的人生观,习惯方式,性格取向等角度对自我未来职业做详细周密的规划。
(4)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有待完善
伴随我国计划生育指标政策的推进,如今的大学生多是在我国独生子女政策下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这些大学生的成长环境造成现今大学生吃苦能力不强,依赖性强,挑战意识差和创新精神不强。内心承受力薄弱,整体心理素质不够健全健康,导致大量大学毕业生不能适应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二、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分析
1、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会有效促进大学生认清自我
人贵有自知之明,科学公正,恰如其分地自我评价会有效促进一个人在各方面的发展。科学的职业规划是建立在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它会为大学生日后的职业能力提升提供方向上的导航。大学生职业规划有利于大学生认清自我,有利于大学生制定自已未来发展的目标。精准科学的职业规划,会使得大学生面对就业局势游刃有余,会使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的互动沟通中充分展现自我,会有效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几率。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就业择业时的有效依据,也会为大学生未来事业发展提供基础性依据。
2、职业规划会有效促进大学生灵活就业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许多大学生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局面缺乏自我职业规划。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很盲目,对自己所求职的单位没有针对性,缺乏详细地考察与了解。虽然在很多领域投递了简历,但是收获却没有什么成效,只是枉然提高了就业成本。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成功进入职场,却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发现自己的职业需求与岗位的职业需求相矛盾,企业的发展方向不能满足于自己个人发展的欲求,这种情况的出现都是由大学生对自己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所致。因而大学生越是及早进行职业规划越是有利于自我在就业时,精准地找到自己的职场位置,少走弯路,为自己职业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三、大学生如何科学客观地进行职业规划
大学生科学客观地进行职业规划,才会在面对纷繁的就业局势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职业。综合分析好自我条件与外部环境条件,是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基础。要围绕职业规划的方向,有目的,有着对性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升,才会为未来自我的发展开拓空间。
1、客观正确地自我定位
客观正确地自我定位,是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基础。大学生只有对自我做详细地剖析,才会真正了解自我,才会从价值观,兴趣爱好,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出相应的结论,才会确定自已的职业需求。大学生要对自己意愿和自己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以及未来规划等了然于心,如此才会在众多的职业选择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2、要注重了解外部环境
大学生要适时了解与自己职业规划相关的企业发展目标,企业发展方向,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供需等。也要对当前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式做细致的探究和认识,明了整体环境将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灵活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适时确立职业目标。能够对社会外部环境做精准的认识需要大学生拥有较高的判断水平,为了提高大学生了解外部环境的能力,必须有针对性对大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倡导大学生学会对周围环境信息进行归纳分析。
3、确立最佳优化的职业定位
大学生要尽一切努力使自己的职业定位最佳化。合理的职业定位会使从业者的职业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合理的职业定位会把自我的性格特点,环境因素、专业爱好等作为考虑的参考视角。职业定位需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①要在众多岗位信息中学会筛选比较。要从职业的本身特点出发,分析职业的能力要求,发展要求,明晰这样的职业是否适合于自己的职业发展要求,是否适合于自己的能力水平等等②要优化就业观念。大学生要对企业的优势与劣势做客观评价,不能片面化单一化地着眼于其中的一个方面。要在心中有数,绝对完美的职业并不存在。③在择业时要开放思想,顺应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结合目前实际情况灵活确定就业目标。
4、要有清晰化的职业目标和方向
对职业目标与方向的确定,要以时间发展的线索为梯度,同时要注意目标与方向实现的可操作性,也要考虑自身的职业规划是否与岗位发展的利益相吻合。要依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因素制定职业方向与目标。对职业目标的具体制定要有近期与长期的具体规划。
四、结语
大学生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顺利实现就业,就需要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估,做好职业定位,进行职业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巧霞.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及常见问题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档案 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101-01
教育部作为权威机构在高校学生档案管理这项工作上有非常严格而明确的要求,并结合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对档案材料做出统一、具体的规定,即统一立卷内容、统一建档标准、统一规范管理。高校学生档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学生各项活动的真实记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历史、现状及发展状况。规范学生档案管理,确保学生档案的真实性,是当前学生档案管理的首要任务。目前,高校学生档案的管理体制尚未建立统一的规范,学生档案在收集、整理、建档、归档、借阅、利用、转人和转出等方面均不甚严格,客观上造成了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不认真、不严肃。有的高校把学生档案放在综合档案室实行综合管理;有的则把学生档案放在人事部门或学生工作部门一起管理;还有的为了便于利用,把学生档案放在各个系(院),实行分散管理。另外,大多数高校都是在大学生毕业离校时才突击整理档案,而毕业生就业活动则在毕业生离校前一个学期就已经开始了,用人单位上门查阅参考时,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一、建立大学生就业档案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渐突出,高校作为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前沿阵地,除作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外,建立已就业大学生档案,不仅可以有效掌握已就业毕业生就业动态,对他们进行有效地跟踪走访,并通过他(她)们的反馈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最新用人信息,而且可以通过建立已就业学生联谊会等就业毕业生团体,让就业学生带动未就业学生就业,并增加就业稳定率。已就业学生档案的建立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在单位表现优秀、成长较快的毕业生情况,并以些建立优秀毕业生报告团,根据学院需要定期邀请他(她)回母校进行现身说法,引导在校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自己的专业前景,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如何建立大学生就业档案
1、以就业区域为单位,根据不同就业单位建立已就业学生档案,具体是以纸质与电子档案相结合的静态与动态管理形式。纸质就业学生档案包括:已就业毕业生照片、姓名、专业、家庭住址、QQ号、联系电话等信息,同时预留足够的空间填写以后学生在单位发展情况。完整的资料还包括本次招聘单位的具体招聘要求、单位介绍、招聘负责人信息、联系方式、招聘人数、最终录取人数、前往用人单位报到时间等信息。
2、电子档案主要是建立已就业毕业生基本信息并利用网络的优势,学校就业主管部门指定专门的网络管理员,按不同就业单位建立就业学生QQ群,并对QQ群进行维护。当毕业生异地就业时,与手机号相比QQ号是相对稳定,更加快捷方便的沟通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就业毕业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最新情况,对于不能适应工作或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QQ进行引导和帮助。建立以区域为单位的QQ平台,可以增加区域内不同就业单位之间学生的联系,通过QQ网络平台实现对已就业毕业生的动态管理,以增加就业稳定率。
3、根据毕业生就业的不同阶段,及时更新或添加已就业学生发展资料,对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已取得成绩或岗位有所变动的已就业毕业生资料,要在纸质和电子档案的备注栏内进行记录,使已就业毕业生的整个成长过程都能在就业档案中完整体现。
4、定期对已就业学生进行跟踪,了解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的评价,及时完善其就业档案资料。
三、就业档案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1、大多数高校认为,毕业生离校,完成档案转递任务后,学生档案就应该结束使命了。学生毕业后的跟踪档案(如毕业生质量调查、贷款诚信度调查等)几乎为零。为此,学校在进行学科、专业和课程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时,便失去重要的参考依据,导致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通过QQ群每天关注就业学生工作及思想动态,对于学生关心的核心问题和主要困难,给予引导和解决,定期在QQ群共享内一些积极向上的文章,鼓励和引导他(她)们,以增加就业稳定率。
2、对于同一单位的二次招聘,可以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就业学生档案,将在该单位就业毕业生的工作生活情况客观地向有意向的毕业生进行说明,也可以利用学生之间容易沟通的特点,将已就业毕业生的联系方式或QQ进行公布,让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沟通。
3、利用在单位取得成绩的已就业毕业生,组成报告团,定期邀请回母校开展讲座,将自己的发展历程,从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不适应到现在具有从容驾驭工作的能力及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等进行介绍,有助于使未走出校门的在校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和就业目标。
4、毕业生就业档案的建立不但是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记录,而且对学校根据专业选择用人单位也起到了很好的总结作用。
5、已就业毕业生QQ群的建立,不但可以动态地对已就业学生进行管理,而且还可以利用已就业学生的联系,掌握单位用人情况的最新用人情况,使学校可以第一时间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洽谈下一步的用人情况,为学校节约了跑市场的费用。
6、毕业学生就业档案的建立起到了已就业毕业生带动未就业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
7、已就业毕业生档案的建立使学校对在校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
按照奥肯定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反过来说,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即高增长率使失业率降低,低增长率则会提高失业率。具体说来,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缺口之间的比率是1:2,即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会减少2%左右。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济增长无疑是就业增长的前提,但是,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创造出人们期望的那么多的就业岗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增长优先论",片面注重GDP的增长,注重高科技产业、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增加就业的作用,将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人为地割裂开来。鉴于此,建议:
1.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思路与发展导向,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治理失业和扩大就业,应当成为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个独立目标,而不能被淹没在经济增长目标之中。对各级政府业绩的考核和政策效果的评价,应该把就业问题的解决放在优先位置。这有利于克服过度追求GDP目标的政府动机。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实践证明,最能够吸纳就业的,不是尖端高的大企业,而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凡是中小企业多、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就业压力均较小;凡是大企业多的地区,就业压力反而较大。我国的江浙和东北地区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要扩大就业,必须更加重视支持和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对于第三产业,由于目前其占GDP的比重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小,往往成为地方政府倡导而不大力推行的产业。事实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长期经济发展和解决长期就业问题有着治根治本的作用。政府在投资及招商引资时,不能光盯着高精尖项目,制鞋、服装业、第三产业也都要注意引进、发展,既发挥劳动力充足的优势,又解决就业问题。当然,我们高度强调就业的重要性,并倡导树立就业优先原则,并不意味着把就业置于经济增长目标之上。实际上,树立就业优先原则,本身就包含着把经济增长置于政策优先序的重要位置,以及作为扩大就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的意思。无论就中国目前所处的历史时期,还是从其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来说,经济增长目标绝不可以放弃。但是,理论和发展经验都表明,把就业放在第一位,反而可以保证经济增长,相反则不然。
(二)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
各级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这只“手”,出台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具体包括:
1.积极开发和创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2.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
要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其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3.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如重庆市规定,今年开始连续三年,各高校和科研单位要按本单位职工总数的5%左右聘用高校毕业生(目前测算每年可接收毕业生3000人左右)。
4.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
(三)坚持面向市场办学的方针,促进教育同就业的结合
在新形势下,高校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面向市场的办学方针,实现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把教育与就业联系起来,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大力培养多层次实用人才,以适应市场需要。
1. 要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坚持有保有压,适度控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鼓励、引导、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学生的合理分流。
2.要积极把握经济社会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主动适应人才社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既要重视少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更有加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要加强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拓宽理论功底和知识领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
4.要注重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要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实现就业。
(四)积极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偏好;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B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12-03
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学生、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所涉及的因素非常庞杂,其中的原因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就业政策、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对待就业和择业行为等自身因素。通过对已有文献统计得出,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研究中,学生自身因素所占比例最大[1]。人都是有偏好的,大学生就业也是如此,或偏好收入或偏好工作状态,大学生的就业偏好是否理性,是否与个人自身素质和社会环境相匹配,是大学生能否有效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拟从分析大学生偏好入手来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从学生自身角度分析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引导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偏好的内涵
偏好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是个相对的、非直观的概念,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是个体对物品喜欢程度的一种主观评价,因此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但偏好也受共性环境影响而呈现出群体特征。就业偏好是指在就业选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倾向,是对可供选择的职业目标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选择排序。大学生就业偏好就是作为大学生这一主体人群在选择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倾向性,是大学生在就业时所希望的期望目标,它是大学生就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对可供选择的职业的主观认识和评价。
大学生就业的根本目的是对效用最大化的追求,简单说也就是对找到“最好”工作的追求,这一追求行为如果在完全理性的目标和选择过程的引导下,会趋向于采取最优策略,但大学生这一群体由于受社会干预、家庭观念和资源的限制、自身认识能力的局限、自身拥有的人力资本状态约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可能无法对就业选择行为形成完全正确的信念,或无法做出与信念相一致的合适的选择,因此就会出现非效用最大化的结果,这也就是大学生通常觉得无法找到“最理想”的工作的情况。因此要引导学生的就业偏好、推动学生就业,有必要在导致非理性偏好行为产生的一系列制约因素上下功夫。
按照职业目标本身包涵的内容,我们把大学生就业偏好概括为就业方向偏好、就业目的偏好、就业地点偏好、单位性质偏好、薪酬偏好这五个方面。就业方向偏好是大学生在毕业时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就业目的偏好是指大学生更愿意为了什么去工作,就业地点偏好是指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什么地区工作,单位性质偏好是指大学生愿意选择去什么性质的单位就业,薪酬偏好大学生搜寻职位时对工资水平的心理价位。
二、江苏高校大学生就业偏好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1.问卷设计及发放回收。调查问卷依据就业偏好的五部分内容进行设计,其中就业方向、就业目的和薪酬偏好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学生选择最适合的选择项;而对就业地点、单位性质的调查考虑学生有多种选择,设计了打分的方式,评分采用5分值,分数与评价正方向记分,分数越高,对该项目评价越高,最好水平为5分,最差为1分。
江苏省是教育大省,高校数量多,部属、省属等不同性质和综合性、工科、经济类、医学类、艺术类等不同类别的院校齐全,选择在江苏地区进行调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考虑到代表性、共性和可比较性问题,此次问卷发放对象全部选择了本科生,考虑了不同专业类别选择了6所本科院校,鉴于问卷中涉及的都是就业相关问题,问卷发放限制在大三和大四学生中进行。问卷发放600份,收回600份,按是否缺漏和是否认真填写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的有效问卷为590份。被调查的学生中,大三学生304人,大四学生286人。从性别看男生占了44.4%,女生占了55.6%,女生人数略多于男生。调查学生的专业涉及了文法、经济、理工、艺术、医学等专业,生源地的调查分了本市、本省城市、本省农村、外省城市、外省农村五类。
2.就业偏好的调查结果分析。
(1)就业方向偏好。关于就业去向我们分了就业、出国、升学、自主创业这四大类,调查数据显示:就业去向中最高为就业占了61.8%,其次为升学20.4%,毕业后准备自主创业的学生数要多于准备出国的学生数,比例为8.8%,说明目前大学生中还是有较多的人倾向于自主创业,打算出国的学生比例最低仅有5.2%,另外还有3.8%的学生选择了其他。由于本科生就业竞争的压力问题,现在选择考研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在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环境下,本科生毕业后选择创业的人数虽然数量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不高,但增幅明显。
(2)就业目的偏好。不同的就业目的与学生家庭的环境和对未来的规划相关,这是大学生就业的驱动力。就业目的偏好中“施展能力,实现人生目标”为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目标,44.4%的同学认为这是自己就业的主要目的;排在第二位的是“享受高水平物质生活”,23.8%的同学认为这是自己就业的主要目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的大学生就业的物质化偏好;排在第三位的是“生存的需要”这一目的;排在最末的是“结交朋友”这一目的,只占0.5%,这一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大学生考虑就业情况更多以自身利益出发。
(3)就业地点偏好。从大学生对就业地点的选择偏好看,平均分最高的“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3.98分,其次为“沿海开放地区中等城市”3.82分,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倾向到经济发达地区工作;从第三到第四的依次为:“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3.50分、“中西部大城市”3.43分,这说明一些特大城市由于生活成本等一些问题的存在已经逐渐失去吸引,学生现在更多的愿意去中小城市就业;排名第五的是“中西部中小城市”2.90分、最后是“乡村”2.73分,这两类地区的得分比较低。虽然受国家鼓励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的政策影响,目前大学生去基层工作的人数已经越来越多,但总的来说,偏好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学生还是占了多数。无论是选择在东部沿海地区,还是在大中城市就业,从本质上讲都是毕业生对主要市场的偏好[2]。而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事业单位由于有条件和机会吸收到更多更好的人才,对人才的要求相对较高,一些大学生的自身能力与其要求可能存在差距,现实与期望间存在的落差导致大学生就业落实存在不顺畅现象。
(4)单位性质偏好。从就业单位类型的选择偏好看,平均分最高的“国家机关”4.25分,其次为“国有企业”4.12分,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倾向到“国”字头的“铁饭碗”型单位工作;得分从第三到第六的依次为:“三资企业”3.83分、“学校”3.76分、“自主创业”3.35分、“私营企业”3.23分。金融危机之后大学生求职中“求稳”的心态日趋明显,进入一些目前比较热门的国家机关、国营企业的偏好强烈,而对民营、私营企业的偏好弱化。大学生就业单位性质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就业的供需矛盾冲突,一方面作为能够容纳大多数毕业生的民营、私营等企业受到大学生冷落,另一方面,每年的“公务员热”现象依然愈演愈烈[3]。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冲突造成了就业困难。
(5)薪酬偏好。我们根据现在的普遍工资水平,分了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4000元、4000元以上这四大类,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可接受薪酬在“2000~3000元”的人数最多,占了48.4%,其次为“3000~4000元”有32.8%的同学选择,有10.2%的学生对薪酬要求较低,选择了“1000~2000元”,另有8.6%的学生选择了“4000以上”。由于自身经济背景的引导,部分大学毕业生初次择业时偏向于从主观意愿出发,忽视了社会和自身条件的现实情况,过度追求毕业时选择的第一份工作的起薪点,对于某些起薪较低,实习期内工资水平可能还不及这些学生家庭提供的生活费的一些工作机会往往会不屑一顾。现代大学生普遍宽裕的物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大学生对高薪资水平的偏好,这往往会形成学生和单位之间需求的不匹配而造成就业困难。
三、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无论是在就业地点、单位性质和薪酬方面的偏好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难这一问题的产生。大学生就业偏好的形成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家庭等外部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有学生个人素质、能力和学校教育、指导等内部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偏好的引导主要应在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和就业能力、更理性的做出适合的就业选择上下功夫,从而促进有效就业的实现。
1.把培育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作为重点策略。大学生的就业素质是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其对就业的认知和因此做出的行为选择,要把培育就业素质作为引导就业偏好的重点策略。高校除了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适应市场与竞争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之上,增设拓展知识面的选修课程和以行业应用技术为背景的专业必修课程,帮助学生形成适应专业特色和就业所需的知识体系。完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逐步形成就业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侧重将教学融入社会实践之中[4]。社会实践有利于检验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和弥补自己的不足。大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参加过程中自己扮演的职业角色的感受,来检验自己是否适合主观选择的岗位及对自己的认识是否客观、实际,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5]。学校要广泛建立和联系各种实习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同时鼓励学生暑假利用社会资本优势主动投身实践,并进行适当的考核和评比,从而锻炼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交流、沟通、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毕业就能上岗。
2.完善大学生全程职业指导模式。就业指导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心理与就业观,因此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是引导就业偏好的重要手段。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正确认知外部环境与制约条件,理性的选择可行的职业目标与实现路径。
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面向高年级展开,而事实上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要建立起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全程化职业指导模式。全程化的职业指导模式在不同的阶段要规划不同的指导内容,一年级入学时要引导他们改变中学阶段习惯,适应大学的要求,让他们在入学之初就了解大学阶段学习的特点、目的、所要达到的要求,并对四年毕业后的职业目标形成的有个最初的理想化的想法;大二是就业偏好开始塑造的阶段,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学生对大学阶段的生活、对自己所学专业应该已经有所认识,在这个时期的重点是职业规划指导,引导学生就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个性等实际出发,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展己之长,克己之短,将个人的职业兴趣、意向和自身的素质与能力结合起来,判断自己能否胜任某种职业或某种岗位,初步拟出自己的就业方向;大三是就业偏好开始形成的阶段,大三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对所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分析职业目标所需要的相关能力、认识其自身的优缺点,并培养实现目标所需的相关能力;大四是就业偏好在现实中实践的阶段,学生开始直面就业中碰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这个阶段除了为学生就业提供就业信息、政策解释、程序指导等服务工作外,主要是要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引导学生根据形势调整期望值,将学生的就业偏好纳入到与市场需求、自身能力相适应的轨道上来,合理选择自己的第一份职业。
3.指导大学生利用社会资本拓宽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也是影响学生就业偏好的重要因素,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求职。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应完善招聘信息网络,为学生了解招聘信息提供更畅通的消息渠道,同时要努力扩大影响力,树立学校品牌形象,主动与企业多方合作,为学生寻求更多就业机会;从家庭层面看,父母的背景资源及其社交圈所形成的社会网络会源源不断的为学生提供就业工作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是真实有效的,应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这些信息,抓住合适的推荐机会成功就业;从个人层面看,要鼓励学生在读书期间积累对自己有用的各种社会资本:如和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及时获得有用信息;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结交朋友,以拓展自己的信息渠道。
参考文献:
[1]陈迎明.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研究十年回顾:2003-2013―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献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4):35-44.
[2]杨磊,周广秀.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大学生就业偏好形成的影响及其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1,(12)(下旬刊):33-34.
[3]周骏宇,王超.二元经济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偏好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9,(11):51-57.
[4]沈建波.当下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49-50.
[5]马宁.大学生就业现状多维剖析及就业指导长效机制构建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6):40-43.
一、制定相关政策。择优选拔服兵役期满的优秀大学生充实公务员队伍
国家实行鼓励大学生服兵役政策以来,众多大学生进入部队服役,他们为部队注入了新鲜活力,提升了部队的整体素质。这些人员的优秀表现和工作机会也促使了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就业针对性。当服役期满,这部分人群面临着再次择业、就业问题。与一般的部队转业干部相比,他们具有更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思维;与普通大学毕业生相比,他们具有更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更坚定的政治信念。他们会更加受到各级党政机关的青睐。鉴于此,建议政府在公务员考录过程中,专门针对服役期满的优秀大学生进行定向公务员考录,在试题的选择、招录的程序上,兼顾部队人才和公务员的双重要求,择优选录一批优秀的服兵役期满大学生充实公务员队伍。此项措施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还能有效激励大学毕业生踊跃服兵役,改善公务员队伍结构和兵源结构。
二、制定相关政策。择优选拔服务期满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充实基层公务员队伍
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至2009年4月份,全国现任大学生村官总数已达到13万人以上,大约2万多名首届大学生村官将任职期满,他们会面临重新就业的问题。这些人的安置情况如何,将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落实起到直接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进―步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就业、晋升、保障机制已成当务之急。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将那些在农村工作出色的大学生村官定向招录为基层公务员。这样做一是可以调动大学毕业生争作村官、作好村官的积极性;二是能够改善基层公务员队伍素质;三是可以为未来的高层公务员队伍培养既有广博的科技文化知识,又有丰富的基层实践能力的后备力量。
三、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规范人力资源市场,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
当前一些人力资源市场运行不规范,非法职业中介活动猖獗,致使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利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亟需政府加强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规范人力资源市场。
(一)加强政府主导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建好乡镇、村和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并使其与其它就业网络联接。把就业信息全面、迅速地提供到求职者面前,向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免费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二)评选推荐一批服务规范,群众满意的“放心职介服务机构”,引导求职者到合格职业中介机构求职;鼓励民办职业中介机构开展优质服务。
(三)加强劳务输入地和输出地协作,实现劳动力供求的对接,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入和劳务派遣;做好对农民工的培训、就业和维权一条龙服务。
(四)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活动。
四、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增强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阵地。中小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相对落后,活力不足,吸纳就业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长期以来一直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更是雪上加霜,进一步降低了他们的就业吸纳能力。因此,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自然成为有效解决就业难问题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应该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各级政府加紧建立政府主导的、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层次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
(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例如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三)鼓励金融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积极推动村镇银行建设,推进民间融资科学化、规范化。
五、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
当大学毕业生苦读多年,满怀希望进入就业市场,准备开创自己的新生活时才发现原来就业的愿望很难实现,理想和现实落差很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自己所学专业或自身条件达不到用人单位对人员的要求。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着专业陈旧,与市场发展需求脱节;学生知识基础不扎实,学不能用;学生思想不成熟,心理素质差等现象,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背离了高等教育的初衷。因此。
【关键词】行业协会;大学生就业;可行性;优势;举措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众所周知,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就业难现象。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已达660万人,其中上海全市应届毕业生达17.5万人,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9万人和7000人。在连续扩招及经济危机双重压力下,毕业生与社会提供岗位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供大于求,加上每年农村涌入城市的务工人员、社会人才资源的正常流动、往届毕业生的积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就业存在诸多困难的时候,利用社会合力,积极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依托行业协会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上展开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依托行业协会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行业协会是指介于政府、企业之间,商品生产业与经营者之间,并为其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是一种民间性组织,它不属于政府的管理机构系列,它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行业协会属于我国《民法》规定的社团法人,即国际上统称的非政府机构,又称NGO,属非营利性机构。行业协会具有三大职能:包括为企业为服务的职能,自律、协调、监督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职能和协助政府部门加强行业管理的职能[1]。上海行业协会自20世纪八十年代初恢复建立以来,已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至2007年底,全市工商领域已拥有231家行业协会[2]。行业协会由于具有自身独有的资源、组织和人才优势,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1.行业协会了解市场动态,明确企业需求,提供信息便利,优势得天独厚
目前,各类招聘会众多,但普遍缺乏针对性,运作精细化程度不高,导致企业和学生都花费许多精力,但是效果差强人意。而行业协会对市场动态、企业状况有着第一手的资料,对各行业所需紧缺人才做过的大量调研,如将信息及时反馈给用人单位和高校,从中建立桥梁,使高校与企业面对面,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再有针对性地利用信息和资源,必将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成效。
2.行业协会服务企业,服务高校,服务自己,一举三得
我国行业协会属于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的性质决定了行业协会具有服务性。做好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服务是行业协会的重大职能之一,帮助企业提供人才信息、帮助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也是行业协会义不容辞义务。凭借为企业与高校大学生构建交流和平台之举,行业协会还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促进协会的良性发展。
3.我校与行业协会的长期合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是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2000年由三所在全国和上海有影响的特色高职高专院校合并而成,这三所高职高专院校在合并前,已培养了大量应用型技术性人才,特别是与行业紧密结合的领域,学校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影响力。合校后,学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历史基础之上,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就业指导体系。多年来培养的毕业生大多分布在冶金、化工、材料、机械、电气等相关行业,多数已成为行业的骨干,受到社会和行业的广泛认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包括下属二级学院一直与行业保持紧密联系,有着良好的交流,为与各行业协会合作开展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依托行业协会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践探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该项工作的探索者。2008年3月,在就业市场紧缩的情况下,为拓宽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和就业机会,在专业教授的引导下,材料学院第一次尝试了与上海新材料行业协会和上海市钢铁服务业协会联合举办了两场小型专场招聘会。命名为行业协会专业招聘会,由材料学院主办,在学校里举行,全部免费。两场共邀请单位共30家,提供岗位120余个,因初衷是面向本院系,故只涉及到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等几个专业方向,覆盖面较小。虽然通过此次招聘会解决学生就业的数量还很少,仅有9个人通过此次招聘会找到了就业实习机会,其中一人签约,但这种新型的招聘会形式不仅为人才供需双方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为企业和高校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相互宣传的机会,单位及信息真实可靠,专业对口,针对性强,得到了企业、学生、高校三方的认可,新颖又实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继续探索的空间。
2008年底经济危机的突然到来,给本就困难的就业市场蒙上一层阴影。已发来招聘信息的单位销声匿迹,投出去的简历如石沉大海,真正进入了就业寒冬。学生们渴望就业的眼睛让负责就业的工作者压力极大。2009年1月材料学院又与上海新材料协会联系有意第二次合作,结果得到了大力支持,同时在该行业协会及院系专业教师、教授们的共同努力下,还与上海硅酸盐工业协会、上海聚氨酯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上海长三角非织造材料工业协会、上海市金属学会、上海钢管行业协会、上海市热处理学会等六家取得联系。在七家行业协会的鼎力支持与帮助下,材料学院于当年3月成功举办了“2009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协会招聘专场”,与会近40家企业提供了材料、化工、机电、过程控制、力学工程、营销、贸易等专业相关近200个就业岗位。前来参加此次招聘会的不仅有我校各专业的学生,还吸引了华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师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的毕业生,甚至还有很多研究生、博士生的到来。同时,新华社、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海教育电视台、人才市场报等多家媒体也对此进行了采访报道。这次招聘会是在经济危机对于中国影响最严重的时期举办的,艰难可想而知,意义也非同一般。尽管当时邀请有需要的单位并非容易之举,但它确如雪中送炭一般给那些急于就业的学生们带来了希望。此次招聘会为30多名学生提供了签约、就业和实习机会,同时也让更多的企业认识了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了解学院的办学模式和培养特色,校领导、行业协会领导及各媒体记者的到来和关注更是为“专场招聘会”注入了生机。
经过了08、09连续两年成功的举办行业协会专场招聘会,总结其中经验与不足,材料学院经过周密的筹备工作,将与行业协会合作促进就业进一步推进,于2010年再次举办第三届专场招聘会。它已不仅仅是材料学院学生们的期待,也是全校毕业生的期待。此次招聘专场在2009年七家行业协会支持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上海市铝业协会、上海市化学建材行业协会,共计达到了九家。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得到了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兄弟院系人力、物力、财力的全力支持,招聘会的规划、宣传、准备、现场服务等工作也进行得也更加顺畅、合理。众多用人单位纷纷打来电话咨询详情,甚至确认截止之后,仍不断有用人单位表达参会意愿,但由于场地的安排问题,不得不向一些单位婉言谢绝。至“2010届毕业生春季招聘会暨行业协会专场”召开时止,共有近百家单位前来参加,总计提供岗位900多个,覆盖材料、化工、机电、计算机、城建、经管、社科、外语、艺术、高职等多个院系的30多个专业。此次招聘会为更多的学生切实解决了就业问题,面谈成功率趋高。参会单位均对此次招聘会表示满意,一致认为应用技术学院的学生踏实热情,且专业对口率高、培养方式有针对性,并表示了后期长期合作的积极意向。
2011年春,在全校同学的期待中,材料学院第四届行业协会招聘专场如约举办,行业协会仍为九家,吸引前来招聘的单位预登记达到了150家,最终进场单位实为136家,提供跨越60个专业方向的各类岗位1680余家。至毕业时,据不完全统计,为各院系学生共120多人找到了合适的就业岗位和实习机会。行业协会专场招聘会又一次取得了圆满成功!
至此,依托行业协会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专场招聘会,而且规模愈来愈大,效果愈来愈好,认可度愈来愈高,影响范围也愈来愈广。连续四届的“行业协会专场招聘会”实践探索证明,依托行业协会促进大学生就业是一条十分可行的有效途径,针对性强,易于操作,可以继续推行下去。
三、行业协会专场招聘会的优势
总结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材料学院四次成功的行业协会专场招聘会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行业协会专场招聘会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1.行业协会参与度高
在行业协会专场招聘会的举办过程中,行业协会单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负责邀请、联系众多单位。并且行业协会参与此事完全是志愿活动,没有任何报酬,甚至还要为此承担一部分经济开支,但仍是大力支持,因为服务会员单位、服务社会是行业协会的重要职能之一。通过参与此种类型的招聘会,行业协会不仅为需求人才的会员单位提供了招聘大学生的机会,而且也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服务高校贡献了力量,为企业招聘与高校学生就业建立了一条捷径,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此外行业协会还增加了自身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影响力,乃一举三得也。
2.企业认可度高
一般而言,企业需要的是专业对口,动手能力强、表达能力强、踏实肯干的人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定位恰好就是培养一线工程师,培养应用型人才,多年以来成熟的培养模式造就了学生朴实无华,踏实上进的优秀品质。并且与社会上其它综合性或公益性招聘会相比,更有针对性,选择也方便省力。而且还有更多的机会与高校建立关联,更多的机会宣传企业文化,更充分的时间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所以此种类型招聘会企业的认可度高,参与性强,招聘目的性强,成功率高。
3.学生应聘针对性强
不同于各类纷杂的综合性招聘会,这种招聘会的参会单位行业比较集中,专业性强,对口率高,学生的选择也有针对性,所以在应聘时学生选择岗位的针对性也强,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多,给单位留下的印象深刻,成功率高,而且具有天时、地利、人合的独特优势,与普通综合性招聘会相比,节省很多时间,减少了就业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力上的浪费。
4.招聘会影响力大,示范性强
首先,行业协会专场招聘会形式新颖、独特,通过行业协会与高校联合组织的专场招聘会打破了学校与企业一对一联系的常规模式,通过一个行业协会同时联系多个企业,可以实现招聘会的连锁式效应,实现在一个行业内的广泛影响。其次,这种新的组织模式规模适中,并依托与行业协会这一中间力量,结合紧密,并可利用校内自有资源,投入不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及推广示范性。
5.信息真实
因专场招聘会是由高校举办,面向参会单位全部免费,并且服务周到,使得参会的企业参与意愿强烈。对于所有参会的单位,均由学校和行业协会邀请和筛选,单位诚信可靠,招聘信息真实,保证了学生的就业安全。
四、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高校就业工作中作用的若干举措
目前,虽然积极探索依托行业协会促进大学生就业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如能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完善,将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1.要给予行业协会相关政策支持
目前,此类专场招聘会均是由学校落实经费、场地及宣传招待工作,而行业协会主要负责联系用人单位。建议高等教育有关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扶植行业协会举办大学生专场招聘会,落实必要的经费、场地等问题,使行业协会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发挥更加主动的作用。
2.加大行业协会专场招聘会的宣传推广力度
通过前四场专场招聘会证明了行业协会在促进就业方面有很大潜力可供挖掘。因目前只是探索阶段,以高校中某一个院系作为举办方试点,还显得势单力薄,如能以校方名义举办,在各方面加大投入,加大宣传力度,将会吸引更多的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以行业招聘会的良好效果的广泛宣传为推手,积极推进行业协会专场招聘会模式的成熟化及多地区、多行业推广,更充分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3.进一步深化研究,促进就业工作科学化
上海市有关部门应鼓励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开展有关“大学生就业与上海人才需求预测”等课题研究,在详实的数据基础上开展较深入的理论研究,探究新形势下,推进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大学生就业渠道上不断的创新和拓展,促进就业工作科学化,再进一步结合校情、民意,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就业,确保民生。
4.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优势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行业协会在资源、管理、教育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立足行业招聘会的前提下,可以积极将就业培训工作前置,利用行业协会的力量为毕业生安排实习、见习机会,并在就业前期实现毕业生的工作技能培训。帮助加强大学生在某项技能或专业技术上的教育和培训,或在相关行业领域内对大学生加以就业指导,可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就业。
参考文献
[1]曾庆均,严艳.我国行业协会的职能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6):88-90.
【关键词】大学生 学风建设 学业生涯规划
学风是高校的灵魂和生命线,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纪律等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优良的学风对提高学校社会声誉和扩大影响力,提高生源质量和报考比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充分就业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学风普遍现状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的高逃课率、高不及格率等现象日趋严重,高校学风也愈来愈呈明显下降态势。教育部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技[2011]1号)中指出:“近一个时期来,在高校教师及学生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急功近利、浮躁浮夸、抄袭剽窃、伪造篡改、、考试舞弊等不良现象和不端行为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教书育人的学术风气。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已经刻不容缓。”如何抓好大学生的学风,已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共同问题。
二、高校学风现状的原因分析
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来自各个方面,主要来自于学生自身、学校管理机制以及社会整体环境三个方面。就学生自身而言,具体可分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动力不强,学习方式不适应和学习能力有限四点原因;就学校管理机制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条件、教学要求、教学考核与激励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及相关规则不完全、不合理造成的;就社会整体环境而言,在大学生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高考成为学习努力程度的终点,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一旦进入大学后学习努力程度就一路下滑,以往在小学、中学和高中所形成的学习习惯逐渐消失。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建议和举措
大学的学风重在建设。优良学风不是自然形成的,它的形成是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学校教育者做许多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说,学风建设要有科学的思路、具体的方法和有效的保障机制。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开展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以促进学风建设。
(一)学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及重要性
大学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科学开展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合理自我定位。大学生要不断发掘专长,认识不足,进行调整与修正,找出真正感兴趣的领域,确定优势所在,明确进入社会的起点,最重要的是明确人生目标。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确立的过程是一个弹性动态的循环过程,此过程使理想与现实有机结合,促使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
2.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学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业目标的分解强化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观念,从而增强其目的性和自我约束力,重视、把握现在,集中精力完成选定的学业目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3.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成才的主动性。切实可行的学业生涯规划,能够引导大学生认识个性特质、现有和潜在优势,确立明确的学业目标;引导大学生评估个人目标,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增强学业竞争力。
(二)学业生涯规划具体措施
依据各年级专业掌握程度及短期发展方向的差异,可初步进行以下学业生涯规划:
1.大一新生建立学业生涯规划档案,增加专业职业教育充实新生入学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尽快帮助学生了解所报专业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采取多方向建议、多方面选择的方针,让学生初步建立学科概念,确定大体方向,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短期学习规划及长期学习目标。
2.大二学生对自己学业生涯规划的修正与补充。接受了一年的大学教育,学生对大学教育的了解逐渐加深。此时,组织同学进一步修正自己的近期规划和长期学习目标,使学业生涯规划更符合自己的愿望及发展要求。
3.大三学生对近期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确定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大三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已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通过对上一年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及时修改目标与实际的偏差,完成近期及远期目标的合理规划。
4.大四学生对学业生涯规划进行总结,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四面临毕业的学生,结合三年所做的学业生涯规划及自身实际,合理规划自己的远期发展目标。
(三)积极开展学业生涯规划,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根据以上分析,在高校开展学业生涯规划不仅有助于学生科学合理的完成学业要求,而且是高校促进良好学风建设重要手段。
1.多数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缺少规划意识,学生一旦考上大学这一短期目标达成后,不少人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容易产生得过且过的思想。针对这一特点学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了解基础课、专业课对知识系统提升和未来工作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动力,进而改善整体学风。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是一件关系千家万户的大事,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缺乏和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其在求职时缺乏竞争力而陷入困境。本文所说的社会实践,指大学生在学校课堂之外的一切实践活动。包括假期实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和考察、社团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兼职工作、创业活动,自助旅游等。正如徐小平老师所说,成功就业是教育和经验的均衡。大学生在追求知识和学历的同时,增加个人的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一些难题
笔者在日常就业指导教学和就业心理咨询中发现毕业生在求职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现将部分问题分类整理如下:
1、信息缺乏
很多学生对招聘单位、具体岗位、所在城市和行业的了解不多,搜集信息的渠道少,获取信息的能力差,掌握的信息表层化社会实践论文,过于依赖学校和老师等。调查显示,50.2%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就业岗位信息不足”是毕业生求职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比如一些同学经常会问:这个岗位好吗?会有发展吗?工资能养否活自己?您能给我说说各大银行的岗位情况和相应的待遇吗?一些北方的同学很少关注南方企业,究其原因是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甚至其没有出省的经历。
2、简历内容不充实
简历是用人单位筛选应聘者的第一道关口,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和学习经历的浓缩,直接关系到能否参加面试。有些同学的简历比较丰富,参加了校内外的诸多活动、担任了一定的职务、获得了一些荣誉和奖励、取得了若干资格证书、具有突出的爱好和特长。但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多数同学都属于简历内容比较匮乏:无社团活动经历、无兼职经验、无获奖和证书,专业成绩平平,爱好特长就是上网、看书、听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有些同学除了基本信息就无话可说。
3、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不强
“工作经验和就业能力缺乏”是毕业生求职面临的主要问题中位列第三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欠缺的问题也比较常见。有些单位会在面试中问求职大学生一些专业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难以令考官满意。某银行、某药业公司和某财务集团在招聘现场考察学生使用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能力,学生的表现均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使之失望。但社会实践经历丰富的同学普遍反映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了坚持、忍耐,学会了重新审视自我,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提高了具体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更能坦然面对求职中的困难。
4、职业决策困难
在上海一家公司招聘电话营销岗位的面试中,笔者遇到两位同学,一位同学兴高采烈说:老师,我这次面试成功真是太高兴了。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听您讲在大学期间最好做份兼职,我就在商场做了段销售,我特别喜欢那种顾客接受你的感觉,能接受你推荐的产品,而且我一直想去上海工作。这时另外一个女同学则紧锁眉头、愁容满面,“我也被录取了,但是我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这份工作,能不能干好社会实践论文,我也没做过营销类的工作,到底去不去呢?”。还有些同学面临升学或就业,考公务员还是去企业,接到几家用人单位的录用通知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二、社会实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毕业生本人的努力与配合。但正确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创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和营造积极参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的氛围,对提高的学生的求职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社会实践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必由之路。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有着健康人格的社会人的过程。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出现了适应不良的情况,这是“儿童我”向“社会我”转变过程中发生的反应。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广泛了解和深入社会,全面地、恰当地评价自我,找到理想中的我与实际中的我差距。调整角色期望值,不断完善自我,积极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社会化。
2、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职业化的有效途径。大学期间完成了“儿童我”向“社会我”转变以后,大学生求职时面临着从“社会我”向“职业我”的转变。高考的评价标准和职场的评价标准截然相反:我国的教育体系大量依靠记忆,分数几乎成为高考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但职场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的说写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毕业生,个体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积累工作经验,大学生能认识并深刻体验到评价标准的变化,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生活以获得平衡的职业生涯。
3、社会实践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社会需求往往是具体的、不断创新的,二者不能做到完全对接社会实践论文,需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用促学的目标。社会实践能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和方向,架起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学校也可根据社会的需要适当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三、构建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构建“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学校组织、家庭支持、个人践行”的社会实践网络体系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改变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在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引导,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必要的人力和经费投入;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呼吁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实践岗位和多层次的职位;政府出面整合社会、高校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问题研究,提高社会各界对开展大学生实践的责任意识,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建设。
2、高校重视和参与,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应针对不同专业、年级、层次的学生特点,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提供师资指导和后续辅导,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3、家庭支持和学生投入,完善大学生自我发展体系。传统观念认为学生应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家长一般不太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兼职、志愿者等经验。“一个好工作靠的是关系”之类的想法,也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但到求职时社会实践论文,“实习经历”被专科生认为是就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个人因素。有超过2/3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提升个人素质,促进自身成长”作为出发点和主要目的。大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有选择参加适合自己的实践,在各种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和完善自己性格。
大学生就业影响着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成功就业是文化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平衡,个体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是多种角色平衡的结果,因此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长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8).
[2 ] 宋江照,王俊京,赵海娟,王晶晶.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0).
[3] 尹德树.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建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7).
[4] 李霞.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状况的调查分析.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5] 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注: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大学生专业学习动力与高中生报考目标群前置的关系研究》(课题编号:06AIL0210196.)的子课题《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后续指导必要性与实现路径探究》(项目编号:D203022)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就业信息 就业互助模式 就业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也是逐年大幅递增,每年都有数百万大学生被推向了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而在如今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就业信息中进行合理的整合,并在就业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基点,则是每个高校毕业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如今,高校毕业生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校内、外招聘会,就业网站等等。目前,无论从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以及就业信息的数量上来说,都是形式多样且数量巨大,完全可以满足高校毕业的信息获取需求。
在如此背景下,如何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且顺利地获得符合自身需求的就业信息,既能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更能提高就业质量,这样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作为医学大专院校的就业工作者,就如何提高医学大专生的就业质量的问题,不仅需要分析了解大环境大背景,更需要从目前医学类大专生的就业现状入手,找出问题,发挥优势,进而解决问题。
一、医学类大专生的就业现状
1.医疗人才的整体需求层次提高、需求渐趋饱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和补充,目前全国范围,特别是城市的医疗人才的层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但在从业人员的数量上急剧增长,而且在从业人员的学历和职称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二甲以上医院的应聘要求是研究生起点,一些医技辅助科室也至少是本科起点。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庭冷落。由于基层医疗卫生的工作条件、工作待遇等问题,很难吸引对于就业期望普遍较高的医学毕业生,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本地生源都不愿回乡就业。虽然一些基层单位开出了优厚的政策,但是考虑到今后的晋升通道和家庭生活,医学毕业生仍然顾虑重重。
3.社会需求与毕业生自身现状的矛盾突出。由于医学职业的特殊要求,要具备独立行医资格必须持有助理执业医师及以上资格证书,而这类的资格考试全国通过率每年基本都只有30%左右。不少医院由于自身发展的需求,想减少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很多招聘限制为具有职业资格的医学从业人员,对于刚走出学校大门的毕业生无疑是十分不利。
4.就业思维落后于时展的脚步。不少学生进入医学类的院校,对于所学的专业有一种无形的优越感,再者家长对于就业的期望过高,希望学生进入大医院工作,能够直接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甚至个别在校两年的学生在咨询时还提出今后学校是否分配工作此类问题。这些问题出现有学校教育的问题,但很大程度上显示出学生对于专业前景、就业环境和职业定位的自我认知的缺失,没有认识到他们所受的仍是医学基本教育。
5.对口就业单位面狭窄,信息获取受限。医学生的就业单位一般为各级各类医院及相关医药卫生企业,又以各级医院为主。有些信息以单位-学校的模式进行传递,学校与单位之间往往结成比较固定的就业关系,对于就业信息的开放性来说,相对于其他专业毕业生是比较闭塞,对双方都是不利的。而从双方的人力资源方面考虑,光靠人力和就业部门来扩大就业信息交流面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而目前的就业工作中,相当一部分就业信息由学校获取后转发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信息的时效性;而学生个人在自主获取就业信息的实践不足,导致信息获取的渠道狭窄,造成获取信息量少,质量基本不高的情况出现;实习期学生分散在各个实习点,互相之间的交流受限,造成就业信息交互受限。
二、如何构建“就业互助模式”
因此在就业信息如此庞大的如今,对于医学大专生来说,如何获得适合自身的就业信息仍然是不易的。以上的分析与总结,促使“就业互助模式”构想的形成,即以学生团队为载体,多渠道获取就业信息,以定期组织人员拜访各地实习和招聘单位,走访工作在医疗卫生单位的校友,定期搜寻网上信息等方式开展。对于获取的信息,学生自主进行初步筛选分类,再提交到学校就业管理部门,最后由学校进行信息的,使有效信息覆盖校内各类需求人群。
“就业互助模式”的推行,还可以充分利用该校实习点多且分布广的特点,以该校2014届毕业生为例,90%的生源来自本省,2013年本省医院实习点为95家,企业为5家,其他医疗卫生单位为29家,分布于9个市,36个区县,基本覆盖浙江省范围。从实习单位入手即可收集大量的一手就业信息,扩大就业信息的收集面。“就业互助模式”的实行,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团队组建。以各实习点学生为人员基础,按照走访单位及人员数量,组建规模为2-3人的团队,团队人员一般为不同专业,根据前期整理的就业单位名单和联系方式,制定详细的走访安排。除了当面拜访外,需定期地进行电话回访,保持信息沟通的持续性。
2.信息获取形式。主要通过参加各地大学生招聘会,拜访各实习单位人事部门及所在地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校友,联系走访有招聘需求或长期合作单位,定期进行当地媒体招聘信息收集等。
3.拜访单位及人员信息。这部分前期信息主要由学校就业部门及校友会提供,包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企事业单位,重点联系长期合作、曾经有招聘记录的单位及人员,开拓未有就业记录的单位及人员的联系。
4.信息的筛选及上报。各小组对收集的就业信息做好初步筛选,保留有比较明确招聘细节的信息,并按照就业招聘的专业需求进行归类,最后传输到学校的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审核。
三、“就业互助模式”的优势
1.渠道优势。各个团队学生都可以通过招聘单位、参加各类招聘会等方式,深入各种渠道,获取大量就业信息进行汇总,减少信息死角。
2.人力资源优势。之前学生就业过程中,大多是单枪匹马地进行。通过团队互助后,有专门的小组进行信息的归类整合处理,节省了在信息选择上的时间,大大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此外,学校也可以利用在各地实习的学生,协助学校就业部门开展与就业合作单位的关系维护、信息采集等工作,大大节约人力物力成本。
3.地域优势。目前该校的学生来源于浙江各地区,实习点也分布于全省各个县市,信息来源可以满足学生对于特定地区就业信息的需求。
4.学校资源优势。学校与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有良好的联系合作,就业合作单位覆盖全省各医药相关行业,校友遍布全省众多医疗机构,因此在就业信息获取过程中,这些渠道和资源都是就业信息来源的有力保障。
互助就业模式的构想及研究,主要基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的主体地位及优势的充分发挥,使就业信息有效地满足学生就业的个性化需求,并让后期的就业更加符合他们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参考文献
[1]冯亚莉,肖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