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的基本使命范文

教育的基本使命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1-25 09:38: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教育的基本使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教育的基本使命

篇1

关键词:校本实践;生命教育;内容;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27-02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最早提出了生命教育。从此,生命教育在欧美国家迅速开展起来。我国开始实行生命教育是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先后在我国香港、台湾、香港地区推行开来。近年来,生命教育才在我国广泛推行。北京师范大学还专门成立了生命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市华蓥中学校以"德润心田,绿满人生"的办学理念,大力发展生命教育,提出"绿色生命观"。本文基于重庆市华蓥中学校的生命教育校本实践,对生命教育的内容又有了新的见解。基于"绿色生命观",笔者提出"自我绿色生命观","社会绿色生命观"、"自然绿色生命观",拓展了重庆市华蓥中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

1.绿色生命观

重庆市华蓥中学校是重庆市重点中学,作为一所地处华蓥山麓的大规模农村高完中,经过反复酝酿,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地域特点,结合时代特征并面向未来,确立了"让绿色文化浸润生命精彩"的核心理念和"德润心田,绿满人生"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和德育首位的教育方针,一个"润"字也传神地体现了育人的途径指向。"绿",代表健康,代表健康的生命!所以,重庆市华蓥中学校结合其"德润心田,绿满人生"的办学理念,又提出了"绿色生命观"。"绿色生命观"就是要关注全校师生的生命,关注生命存在的价值,让师生更加理解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进而尊重他人的生命,珍惜人类所共同的生存环境。最终达成"根深叶茂,异彩绽放"的师生共同健康发展的目标,实现和放大师生的生命价值。

2.自我绿色生命观

在"绿色生命观"的基础上,笔者提出"自我绿色生命观"。所谓的"自我绿色生命观",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理解自己的生命,尊重自己的生命,热爱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生命!笔者认为,"自我绿色生命观"是"绿色生命观"的基础,也是我们应该首先要着手做的。要实现"根深叶茂,异彩绽放"的师生共同健康发展的目标,实现和放大师生的生命价值,就必须首先要让师生在心里牢牢树立"自我绿色生命观"。每个人只有先让自己懂得理解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才能够影响他人,进而才能够影响影响社会,最后才能发展到整个人类的高度,去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

在重庆市华蓥中学的生命教育实践中,定期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来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例如,每学期开展的生命教育活动周,都是一个加强学生"自我绿色生命观"盛宴。生命教育活动周上,学校师生可以获得大量的生命教育资料,还可以观看生命教育节目,也可以通过生命教育主题班会竞赛,来树立"自我绿色生命观"。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每次生命教育活动周上,都有心理剧的表演,心理剧的素材都是取自在校师生,让师生感受身边的生命。通过生命心理剧的表演,学生更加理解自己的生命,尊重自己的生命,热爱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生命!树立了"自我绿色生命观"。

3.社会绿色生命观

继"自我绿色生命观"之后,笔者提出"社会绿色生命观"。所谓"社会绿色生命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理解他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热爱他人的生命,不危害他人的生命;要让学生尊重团队的生命,热爱团队的生命;让学生学会热爱家庭成员的生命,保护家庭成员的生命。人是高级动物,所以不应只停留在自身层面,要想到他人,想到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和谐",以及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绿色生命观"。树立"社会绿色生命观",从学生抓起。

重庆市华蓥中学校开展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中,也注意培养"社会绿色生命"的意识。例如,学校组织开展的关爱社区老人、儿童的宣传周活动中,学生通过关爱社区老人,理解了老人的孤独,理解了老人需要人陪伴的心情,也体会到了老人需要大家保护;还认识到儿童由于心理、生理的不成熟,到处都存在着风险,所以要保护儿童,爱护儿童。学生在这次活动中,体会着他人的生命,最终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爱护他人的生命。通过各种班级竞赛活动,学生体会到集体的荣誉感,体会团体的生命。通过"我给家人做一件事"的活动,很多学生都留下了泪水,体会到家人的关爱,以后更要关爱家人。通过这一系列实践活动,重庆市华蓥中学让学生树立了"社会绿色生命观"。

4.自然绿色生命观

"自然绿色生命观"是自"自我绿色生命观"和"社会绿色生命观"之后,笔者提出的又一绿色生命观。"自然绿色生命观"是"绿色生命观"的又一体现。"自然绿色生命观"是要教会学生学会爱护生态环境,热爱大自然,让学生关注并保护人类的共同生活环境,做到与大自然共融,共存。在环境污染,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的今天,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重要,保护环境,关注生态平衡是当前的重要任务。让学生树立"自然绿色生命观",让学生学会爱护生态环境,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从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重庆市华蓥中学定期开展的生命教育活动中,在培养学生树立"自我绿色生命观"和"社会绿色生命观"的同时,还注重学生"自然生命教育观"的培养。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对学校周边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调查,完成调查报告。学生通过这一活动,体会到生态问题、环境污染等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要让人们学会爱护环境,才能够最终解决这些问题,人类的生存才不会受到威胁。这一活动,培养了学生"自然绿色生命"的意识。

5.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重庆市华蓥中学的生命教育校本实践,笔者认为生命教育的内容就是围绕"绿色生命观"开展一系列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树立"自我绿色生命观"、"社会绿色生命观"和"自然绿色生命观"。从自我到社会,再到自然;从爱护自己的生命,到关注他人的生命,再到关注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是生命教育内容的宗旨所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名牌群落;衍生过程;基本特征;生态学隐喻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5-0009-0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品牌生态视阈下名牌群落效应对区域品牌培育的影响机理研究”(批准号:11YJC630117);吉林省科技厅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吉林省医药产业名牌企业群落培育机制与对策研究”(批准号:20120655)

【作者简介】关晓睿,吉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生态学、品牌管理;

盛亚军,吉林财经大学市场营销系主任、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品牌管理。(吉林长春130117)

一、名牌群落的概念

(一)品牌、名牌的概念及生态学在品牌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关于品牌的概念,国内外学者的认识早已比较成熟和统一。Philip Kotler将其界定为,“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抑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作用在于使人易于辨认某个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本文所讨论的名牌特指名优品牌,即西方学者一般所指的强势品牌,其全部内容包括质量、品种、效益、市场、产品信誉和企业形象等诸多因素,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晶。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E.Haeckel)。大而言之,生态学是研究事物关系的科学,其目的是使关系和谐。生态学自产生以来就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指导人们认识和解决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环境的现象与问题。最早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经济学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Schumpeter的经济进化论,是他率先引入产品从创新到消亡的“周期概念”。1950年,Armen Alchian阐述了企业与生物演化的相似性思想。David A.Aaker(1998)提出了基于单个企业品牌系统的“品牌群”概念,首次将生态学中的种群和群落概念引入品牌理论,提供了一个认识品牌问题的全新角度。美国著名品牌专家LynnB.Upshaw将品牌描述成“复杂的生物”,指出品牌生活在经济、社会和竞争形成的生态环境中,并形成具有极复杂市场行为的品牌生态系统。2004年,张焱、张锐出版专著《品牌生态学》,系统论述品牌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管理,奠定了品牌生态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地位,标志着我国品牌生态学研究的日渐成熟。

(二)群落和名牌群落的概念

群落是生态学研究对象的一个层次,它强调了不同生物能在有规律的方式下共处,而不是任意散布在地球上,是生态学重要的概念。生物群落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群落和其他生物单元一样,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而形成的。

借喻生物群落,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名牌群落的概念。虽在名称表述上尚有差异,有名牌群落、名牌群体、名牌簇群等几种不同称谓,但是对于概念内涵的认识基本一致。“群落”是借用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将若干名牌在同一地域出现看作是一个经济社会的生态过程。我们采用“名牌群落”的概念来描述这一经济现象,即某一产业集群空间内相似的名牌产品或具有上下游关系的名牌企业所组成的若干名牌群体,它们如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一样,是彼此有序协调地聚集所形成的群落现象。

二、名牌群落衍生过程的生态学隐喻

(一)群聚现象在企业生态系统中的表现

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在各自的研究过程中逐步发现群聚现象普遍存在于地球生物环境中,并认识到某一地域内的生物总是相互依存,在一定规律指引下有序地生活在一起。同样,群聚现象也存在于企业生态系统中,即某些从事相同或相关行业的企业,有时会集中于同一特定区域内。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很多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中都有相当数量的名牌产品或名牌企业诞生,并且名牌聚集化成长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也是通常情况下该区域能够平稳渡过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按照生态学原理,生物群落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下,由多种生物种群有规律地组合而成,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群落的物种对环境要求大致相同,或者一个物种依赖于另一个物种而生存。根据生态隐喻的方法,产业区域内名牌企业的聚集过程与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的聚集十分相似。区域内各产业中拥有名牌产品的企业成员就好比散布于生态环境下的各个生命个体,不同的产业就好比不同的生物种群,这些不同产业内的名牌企业种群根据产业链条之间的配给关系在产业区域内生存与延续,并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构成区域名牌群落。

主导企业与专业化配套企业的协作是企业生态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通常在群聚区域内,既有主导企业,又有为主导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其他机构组织。群聚恰恰可以提高企业间分工和交易的便利性,使区域内的企业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特色,获得突出优势。在这样的生态集群中,正如生物种群一样,有竞争,也有协作,竞争使得企业个体保持足够的发展动力,但这种竞争通常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更多的是协作关系。

(二)名牌群落的衍生过程分析

从其产业集群内名牌企业聚集化成长的过程来看,与自然界中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的演替过程十分相似。生物群落的演替是在同一区域内一个群落逐渐代替上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某一方向连续变化的过程。

名牌群落的衍生,大致经历五个阶段,即无品牌阶段、领导品牌阶段、品牌丛林阶段、品牌种群阶段、名牌群落阶段。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每个阶段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企业群落。在资源丰富、工艺领先的某一地区,当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的企业聚集达到一定数量和程度时,随即形成了一个简易的企业群落。随着群落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数量的增长,少数企业自创品牌,成为群落内的领导品牌。其他伴生企业成为群落内的建群种或优势种,而领导品牌企业则成为其中的稀有种,它们都对企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群落内部的仿效、吸引、优胜劣汰,企业群落表现为丛林式和梯队式。依据企业自身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群落成员不仅有优势种、稀有种,还有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等。市场需求的分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企业群落中的相似个体集合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品牌种群,而品牌种群正是企业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种群组成的不同是区分不同企业群落的主要特征。企业群落中名牌企业的出现为名牌群落的最终衍生奠定了基础,呈金字塔状分布的品牌价值使名优品牌得以凸显。作为企业群落发展的高级阶段,名牌群落标志着某一区域产业集群走向成熟。

名牌群落的衍生就是企业群落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随着结构的变化,企业群落的功能也变化。尤其是名牌群落阶段,群落在不断为内部企业单位提供资源、市场、信息,完善群落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前提下,也为它所在的产业集群或企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贡献力量。

三、名牌群落的基本特征

作为类生态群落,产业集群中的名牌企业群落除了具有品牌理论中所指出的单体名牌的效应以外,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类生物特性,这些类生物特性对于探究如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问题、打造强势区域产业品牌、树立区域整体形象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本研究根据我国典型产业群中名牌群落的发展特点,并结合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分析发现,作为类生物群落的名牌群落同样应该具有生态群落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名牌群落具有一定的外貌特征

生物群落中的个体,分别处于不同的高度和密度,决定了群落的外部形态,即外貌。例如,在植物群落中,通常由其生长类型决定高级分类单位的特征,如森林、灌丛或草丛的类型。产业空间聚集体内,由于各企业经营业务的基本类型及范畴决定了其所处行业的基本特征,各产业内部的名牌企业由其发展及经营的基本状况决定其名牌的影响力度和辐射范围。名牌企业群落作为类生态群落,相对于产业集群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既具有产业集群中企业群聚的基本特征,同时更为突出的是其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对外部产生的累积影响力。名牌群落以其业务范畴及名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呈现出一定的类生态外貌特征。

(二)名牌群落由一定的品牌种群组成

每个生物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种类成分的多少及每种个体的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名牌群落是由产业价值链相互衔接的若干品牌种群组成的生命有机体,这些品牌个体以其在产业链上的位置相同而构成同一种群。如同生物群落一样,品牌种群的产业经营范畴是区别不同名牌企业群落的首要特征,各个名牌种群经营的范畴及群落内不同名牌企业的数量及质量,是度量名牌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三)名牌群落具有一定的类群落结构

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结构单元,具有一系列结构特点,包括形态结构、生态结构和营养结构等。名牌群落依靠产业价值链的衔接有机构成其群落成员组成。以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为基础,大、中、小不同等级的名牌企业并存,形成不同类型企业共生互补的名牌企业群体。各种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名牌企业之间也存在一定互补与竞争关系,共同生活在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环节。

(四)名牌群落是产业区域内各名牌企业之间的有序组合

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有规律地共处,即在有序状态下共存。一个群落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竞争才能形成、维持和发展,而非物种的简单任意组合,名牌企业群落亦如此。群落内产业链上各环节名牌企业种群之间通过内外合作与竞争维持其产业链上的相对位置,产业链衔接不顺畅的环节及不能满足上下游基本供应需要的企业将被群落淘汰,名牌群落最终通过不断地适应产业环境要求而维持有序的生存与发展。

(五)名牌群落影响产业环境

生物群落会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形成群落环境。如森林中的环境与周围裸地就有很大不同,这是因为包括光照、温度、水与土壤等在内的环境因素都经过了生物群落的改造。名牌群落内部的名牌企业成员依其在产业链中的相对位置而互补共生,其所在区域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环境、产业制度环境以及群落外部面临的市场环境都具有该名牌群落独自的特色,并为适应其有序发展而适时调整。

(六)名牌群落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和边界特征

名牌群落往往由于地理或历史的原因,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内,不同的名牌群落所分布的范围和环境也不相同。但是总的来看,名牌群落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而不是任意的随机分布。分布范围的确定使名牌群落有了明显的边界特征,群落内外环境梯度变化的缓快,决定了边界的粗细。在多数情况下,名牌群落之间或名牌群落与其他外部区域都存在过渡带,称为群落交错区。在边界较粗也即过渡带较宽的交错区有着明显的边界效应。

(七)名牌群落具有一定的动态发展特征

任何一个群落包括生物群落和名牌群落在内,都像一个生物个体一样,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都有它们发生、发展、成熟和衰败的生存阶段。所不同的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主观能动性很强。名牌群落在成熟阶段的后期,面临着死亡和变革的选择,变革的唯一手段就是创新。名牌种群如果能通过创新获得核心竞争力和更广阔的环境承载量,就能在蜕变中得到新生。

(八)名牌群落中不同企业种群有着不同等的群落重要性

在名牌群落中,大多数一般的企业种群对整个名牌群落的结构、功能和稳定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还有一些企业则处于附属和次要的地位。而少数名牌种群则决定着群落的性质,它们的变化有时会主宰名牌群落的进一步演替。因此,名牌群落作为一个整体,不管内部企业种群是否发挥着大小不同的重要性,必须朝着对多数个体有益的方向发展。

四、小结

篇3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

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又称现场急救,是心肺复苏术的初始急救技术,是指由专业或非专业人员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危重病人进行现场徒手抢救的技术,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既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笔者在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成效。

一、教学对象

我校2010级护理中专二年级学生60名,年龄16~17周岁,均为女生,已完成医学基础课程学习。为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小班教学,将学生编成2个教学班,每班30名学生,教学内容及方法一样。

二、教学方法

(一)课前准备。

1.组建团队。笔者采用抽签法将学生进行分组。具体方法是发给学生每人一支小木棒,在木棒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然后装进预先准备的袋子里面,混合均匀后,用抽签方式决定分组。由教师抽出第一支小木棒,被抽中的学生作为第一组的第一位成员,再由该学生抽出第二支小木棒作为本组的第二位成员,以此类推,每一次均由被抽中的学生来抽出小木棒,用这种方法来抽出自己的组员,每6人一组,分成5小组,每小组各选一位组长。

2.学生学案设计。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学案,学案主要内容包括临床案例、学习目标、工作任务及思考题、学生自主练习指引、知识拓展五部分。临床案例主要围绕教学内容及临床实际创设心脏骤停情景,根据岗位需求和教学目标提出5项工作任务,分别是:任务1――判断意识、呼救;任务2――开放气道和判断呼吸;任务3――人工呼吸;任务4――胸外心脏按压;任务5――判断抢救效果。思考题主要根据此病例信息提出最可能出现的情况,且涵盖每项工作任务相关理论的知识要点。

3.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每位学生根据学案提出的问题去查阅资料,查阅资料的方法可按自己的学习习惯,如查阅书籍、通过网络搜索资料或观看视频等。两天后,组长召集组员集中讨论,每个学生报告自己准备的内容,组员之间进行交流分享意见,然后制定出完成任务的计划和方法。讨论过程中当学生遇到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学生进行互助式课程学习。

4.临床见习。按照授课计划,在第三学期开学初,安排学生带着思考题到本校的附属医院进行为期一周的外科临床见习(包括心肺复苏)。

5.学生自主训练。授课前半周,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在夜自修期间开放实验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带领下进行安置复苏、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训练。

(二)课堂教学。

1.角色扮演法引入案例。课前布置学生根据案例分担角色,上课时将案例以小品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兴趣。

2.对知识点进行分类排序。笔者在课前将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的操作步骤分解为八个步骤,然后将每个步骤分别写在8张小纸条上,以同样的方法将5项工作任务的知识点分解后制作小纸条。在引入案例后,将打乱的小纸条和2张A4纸发给每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把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的操作步骤排列顺序后贴在A4纸上面,将5项工作任务的知识点分类后粘贴在另一张A4纸上面,每小组再派一名代表解释分类排序的结果和依据,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3.体验完成5项工作任务。该项活动是本次课的核心部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5项工作任务,条件允许时请1~2名专业教师帮忙带教,教师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以便及时了解各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各小组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可分为四步:第一步,小组讨论,主要内容为完成该项学习任务要掌握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第二步,实施操作,小组成员轮流扮演现场救护者,并在心肺复苏模型上实施操作;第三步,评价反馈,包括三个方面,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评价反馈在小组成员实施操作后进行,评价标准由教师课前制定;第四步,小组推选一位成员进行操作,再次评价纠正。

4.成果展示。用投骰子的方法随机抽取1至2个小组展示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的全过程,然后进行评价反馈。

三、思考

(一)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能力为目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不断提高项目研究能力,包括课程设计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同时教师还需具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能根据学生项目活动的进展情况灵活应变及时调整,能合理处理一些偶发事件。

(二)教师要注重积极、多样化的评价形式。

评价是项目教学法中的关键步骤之一。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有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不仅可以对自己获得的成果进行分析以加深印象,还可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主动弥补。组评价能让学生分享其他同学是如何完成任务,在方法上与自己有什么不同,以集思广益,开拓思路。教师评价则应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以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情感和思维方式,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项目教学法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应用项目教学方法,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隐含在5项工作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讨论,明确任务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在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根据任务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教学全过程,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

(四)项目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组建学习团队,将单独学习变为合作学习。通过模拟真实的临床场景,让学生合作完成工作任务,使学生体会到在临床工作中协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篇4

为了充分了解“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卫类高职学生职业“初心与使命”意识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对某卫类高职院校大一至大三的护理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专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756份。回收率94.5%。

(一)大部分学生有自己的职业追求,但部分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

通过问卷调查,“你选择来本校上学的原因”,发现大部分学生有了自己的职业追求,71.43%的学生是想通过来校学习到更多新的知识;76.46%的同学想将来从事医卫行业的工作。这部分学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对职业进行了合理的规划。通过对“您学本专业的初心是什么”问卷调查,75.79%的学生认为是在校期间能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练就专业技能;55.29%的学生认为本校专业就业前景不错,以后想找个好点的工作;61.11%的学生想将来从事医卫行业的工作;也有49.74的学生想为“健康中国”的实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说明这部分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时候,已将自己的专业与今后就业方向、职业目标进行了相融。也有部分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选择专业的时候没有针对自身的优点、职业追求和职业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而“专业认知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对将来从事具体职业的特点、工作内容和发展方向有较清晰的整体认知”。通过问卷调查“你选择本专业的原因是什么”数据显示,有21.56%的学生是别人推荐的,有23.81%的学生是家人安排的,还有21.43%的学生是随便选择的。这些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欠周详思考,会使其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比较迷茫,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职业方向,更是很难形成其“初心与使命”的意识。

(二)大部分学生明白自己的职业使命,但学生服务社会能力有待加强

在“中国文化语境下,职业使命感是社会导向的,更多源自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倾向于指个体对特定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赋予使命的感知、认同和自觉践行”。医卫类高职学生的职业使命,更多的是将自己的医卫职业与国家的医卫事业相融,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通过问卷调查,“作为医卫类学生您认为要承担哪些使命?”大部分学生认为需要不断钻研专业技能、救死扶伤、服务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力量,其中服务社会占比91.4%,救死扶伤占比86.51%,不断钻研专业技能占比83.33%,通过数据,说明大部分医卫类高职学生具有本专业职业使命的意识,也明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所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是医卫类高职学生的共同愿望,也是实现其“初心与使命”的重要途径。与本科院校相比医卫类高职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将知识转为实践操作的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提高医卫类高职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问卷“作为医卫类学生您认为要承担哪些使命”,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服务社会的本领,将“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积极进行专业实验实践,练就专业技能”,也有大部分学生认为需要先通过“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考取专业资格证书”为职业打下坚实基础;也有小部分学生对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持无所谓的态度,对社会实践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意识不强,这使得工作后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

二、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我认知不准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培养医卫类高职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基础。但是,通过现状调查,我们得知部分学生在专业选择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认知不清楚,他们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不清楚,对所学专业的工作的前景更是不明白;部分医卫类高职学生未能正确地评价和认识自己,不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在进行学校和专业选择的时候,高估或者低估自己;有些学生甚至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规划与目标,更不会关注所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也未形成“初心与使命”的意识,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医卫类高职学生“初心与使命”的意识的形成与培育。

(二)学校培育不到位

医卫类高职院校在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对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培育的重视程度也影响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形成。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医卫类高职院校比较关注于学生的技能教育,忽视学生的人文教育;重视学生专业教育,忽视学生思政教育。而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是医卫类高职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培育的基础性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三)家庭期望值过高

家庭及家庭成员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医卫类高职院校中部分学生在进行学校选择和专业的选择上家庭显现出非常大的影响力,他们都是由家长直接进行选择的。而家长往往会将自己的期望和想法考虑进去,有时候甚至会忽视了学生本人的想法,这就造成学生对所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并非自己的意愿,因而在专业学习的时候提不起兴趣,进而影响学生个人的职业规划,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初心与使命”意识。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大环境尤其是社会网络环境对医卫类高职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当代医卫类高职学生基本上是“95后”“00后”,他们出生时中国社会正面临生活方式急速变革、互联网技术兴起并快速发展,他们是和互联网技术共同成长的一代,他们从出生就被各种信息裹挟,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来自互联网的影响可谓深远。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塑造阶段,面对海量的信息如果不能正确地进行筛选和辨别,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这样会影响医卫类高职学生“三观”的塑造与形成,进而影响其“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三、提高医卫类高职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对策

(一)找准认知,提高职业能力

自我认知是学生制定职业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医卫类高职医学“初心与使命”意识培育的前提。医卫类高职学生要找准认知,认清自我,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不断奋斗。一方面,医卫类高职学生要剖析自己,了解自己的基本情况。学生可以利用“SWOT”等常用法则来分析自己的优点、缺点、优势和劣势,充分认清自己,认清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前景,并根据自身现有的优点和优势扬长避短,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奋斗方向。另一方面,医卫类高职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医卫类高职学生从事医卫工作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医卫类学生从事医卫工作岗位的必要素质。医卫类学生要充分利用好在校学习机会,结合社会用人需求,着力提升个人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能力,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培育,丰富培育手段

良好的培育能够促进医卫类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形式多样的培育手段能够提高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培育效果。医卫类高职院校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培养手段,提高培育效果。一是进一步加强传统的培育手段。将传统的课堂教育、会议教育、榜样教育等与现代的PPT教学、视频教学、实践教学、活动教育相结合,增强培育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提升培育的效果。二是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拓宽培育手段。建立网上QQ群、微信群,让学生交流学习信息与心得,增强培育信息的畅通性;利用“学习通”“钉钉”APP等新媒体,探索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拓宽培育的途径,增强培育途径的便捷性;开展线上答题、答题闯关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培育过程的趣味性。将“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培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当中,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初心与使命”意识。

(三)加强沟通,促进家校交流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而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起了主导作用。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家校交流,能有效地避免单纯依靠家庭或者学校教育片面地了解与教育学生,实现家庭和学校信息的互通有无,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和培育学生,促进医卫类高职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培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畅通家校交流渠道。学校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学生信息库,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同时,要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建立学校与家长交流的QQ、微信群,多方式、多渠道地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另一方面,要定期进行交流。学校教师定期向学生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同时家长定期向学校了解学生的情况,通过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信息互通有无,双向配合,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四)努力适应,营造良好环境

篇5

教师的使命之一,就是要深刻理解和努力实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真做到“有教无类”。这是师德中最首要的一条。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教师的使命之一是:热爱学生,一视同仁。

孔子告诉各位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对于学习要永不满足,努力学习,决不厌弃;教育他人要永不疲倦,认真施教,情绪饱满。荀子在《劝学》这一名篇中,第一句就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明确提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上述孔子和荀子的话,其意思,就正是当今全世界都认同的一个教育思想:“终身学习”。

教师的使命之二,就是要深刻理解和努力实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不可以已。”要“终身学习”,并努力促进学生们“终身学习”。这是师德中最重要的一条。每个人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在变化的世界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教师首先要学,然后才能教;学好才能教好,善于学才能善于教。为教之道与为学之道是一致的。为学之道是什么呢?儒家经典名篇《大学》开宗明义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明确,即:学习的规律,首先要明白做人的美德,亲近民众,回归生活,努力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这正是教师的使命。“明德”“亲民”“至善”,成为师德的标志,成为教师这种职业的要求。

儒家经典名篇《中庸》里将学习的基本程序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广博地学习,认真地请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踏踏实实地实行。“学、问、思、辨、行”五者要统一起来,一以贯之,永不停止。

教师的使命之三,就是要深刻理解和努力实践:“明德”“亲民”“至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八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师德的更加深入的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