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5 09:38: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困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有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有利的一面,但在实施过程中和评价机制上,有一些方面使教师无所适从,产生困惑:
(一)对教材的困惑
教材从体系方面作了较大改变,如《世界的地形》一节,“学看地图”部分,包括学看等高线地形图和辨别五大地形,在前面的等高线地形图中明显渗透着地形的内容,如果按顺序进行,前面的教学就会有障碍。再如,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主要由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体现出来。学习一个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等特征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个学习方法:了解某个区域的地理特征需要了解其地形、气候和河流等。新教材在自然地理部分,只出现气候部分,地形、河流部分将在区域地理中出现,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对教师的困惑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新的理念、知识的更新换代,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年轻教师对这种转变能够较快地适应,比较得心应手;对中老年教师,无论是新的理念,还是知识的更新换代,甚至是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这种转变较大,短时间很难转变过来,那么,对他们课改该如何进行?
(三)对评价机制的困惑
各地初中学校的地理学科不让参加中考,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中还是处于“小儿科”的地位。初中学生往往刚接触地理学科积极性还比较高,但越往后,特别是到八年级时,地理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突出表现了地理课的“庐山真面目”,使学生学习地理的目的性越来越强。对初中生来说,地理学科在初中不是“主科”而是增加“负担”的“副科”,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不重视,使得家长和学校不免也就顺其自然了。所以,多年来学生地理的成绩都不高。
二、对策和办法
初中地理学科要想走出困境,目前只能从自身做起,从课堂抓起,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及《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教师应以新课标、新环境、高要求进行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育教学中,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地图化”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牵涉各种各样的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这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地图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演绎、分析、比较、判断等综合能力,这也是最具有地理学科特点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很难成为一位好的地理教师。而一些地理教师不愿用、不会用地图的情况实质是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的表现。目前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死记硬背”现象,恰恰与地理教师不重视提高自己的地图教学能力有关。所以,地理教师还要努力学习和运用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教学手段,才能符合新形势下的地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二)“情感”教育,“角色” 转变
有的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一些非专业地理的科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和记忆,缺乏地理情趣。而地理专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和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都充满亲切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和环境的气氛。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诙谐与幽默的语言、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
(三)转变评价机制
初中地理学科应成为升高中的科目,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展。客观评价中应重视能力化,作为“教”与“学”的评价。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就初中地理学科而言,大部分学生不了解本学科与高中学习有什么联系,因为到初二就结业了,并且不算中考成绩,更加使学生误认为学习地理无用,所以就不学了,可是升入高中后发现地理还是很重要的学科,还得参加高考,就会后悔莫及。地理学科如果参加中考,学生就会很重视,教师教学积极性也会很高。同时更能与高中的地理知识相衔接。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有效使用地图和资料,掌握学习地理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重视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和应用环节,注重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强调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减少纯机械记忆的方式给学生灌输概念、原理;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地方性资源实效性有效途径
一、 当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普遍现象存在的怪现象
当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普遍存在一些怪想象:地理学科成了可有可无的“副科 ” ;许多农村中学地理课时得不到保障,有些学校随意减少地理课的课时,为所谓的“主 ” 科让路,以中考科目为主,片面追求升学率;由一些不能胜任某些“主科 ” 科目的教师来临时担任;还有现在乡镇学校很多都没有独立的地理教研组,平时的教研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不少教师连教学常规都不懂。课堂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在这些背景下,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学生对地理学科和地理知识越来越陌生了。
二、 当前农村地理教学困惑的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几点:
(一) 城市与农村素质差异决定对地理等非会考学科的定位
由于城乡人员素质的差异,决定他们对学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的态度。由于城市或城镇人员普遍经受过较高的学历教育以及更加开阔的视野,所以相对而言,对比学历普遍较低,眼光普遍停留在学历的获得的层面的农村人员,他们对一些非会考学科的态度肯定是迥然不同的。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认识也是同步受到相关影响,城市的学校对非会考学科教学质量都有明确的富有激励的考核内容,但是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态度基本上是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即可。
(二) 农村学校在实施和落实《新课程标准》过程的不作为决定地理学科是游击队体制
随着全国的课程改革,初中地理也出台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但是,在实施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过程,农村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再一次拉大与城镇的差距。有些乡镇地理教师非常不稳定,每个学期都可能发生变动,常常是一些不能胜任某些“主科 ” 科目的教师来临时担任,因此,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科学性错误及不规范的语言,由于缺少地理基础,很多教师对一些地理问题不敢深究,只讲现象不讲本质,只讲分布不讲成因。还有现在农村学校很多都没有独立的地理教研组,平时的教研活动无法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 追求片面升学的恶果
当前社会、政府和学校对教学的评价最直接莫过于成绩排第几,省重点有多少,在种种不该有的原因下,家长、学校和学生都只学好会考学科,根本没有几个学生是用心去学习地理。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农村中学地理教育处于落后状态,农村中学地理课地位的低下,又直接影响到乡村居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即使有的升入高中,也明显暴露出对地理知识的贫乏,甚至是地理基本常识,出现初高中知识不能很好的衔接,高中老师在教学时还要花时间、精力去帮助补习初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同时学生也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应试生。
三、 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 实实在在地自上而下提高地理等非会考科目的地位
在《初中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地理课程的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因此,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跟从根源抓起,自上而下地提高地理学科在初中阶段的地位,推动各界对地理学科的重视,这是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二) 善于开发与利用地方性资源,使地理教学更具实效性
除了主管部门的改革外,教师能够做到的,就是善于开发与利用地方性资源,使地理教学更具实效性,从而盘活地理教学的质量。
在《初中新课程标准》也中提到:地理学科的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善于开发与利用地方性资源,盘活地理的课堂教学也是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突破口。
在对身边的地方性资源进行考察后,我发现我们身边的莲花山旅游区的教学资源丰富,于是,把课本教学的内容结合实际,并带领学生到实地进行探究实践,用身边的地理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教授地质、岩层、交通、自然环境等相关内容时,我会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莲花山旅游区内进行实地学习,对一些岩石的纹理进行解释,对风蚀效果进行说明等,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因为枯燥的课本知识能够活用,特别有成就感。教师还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实地考察、收集主要岩石和矿物标本、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地理手抄报、墙报、板报;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有关节目,让学生不但学以致用,而且更热爱自然,增进爱国情感。地理教学的堂上效果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明显的改善。
四、 思考
地理教学的目标是充分开发、利用本土旅游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因此,在当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普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之下,充分发掘区域性文化资源,作为地理教学的有力支撑,盘活地理学习的实质,带动学生参与学习,增加学习的实效性,是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地理;可行性路径
一、中学地理教学现状
1.学科偏见导致中学地理教学不受重视
应试教育的学科体系中,主科和次科的学科偏见长期存在于中学广大师生的心中,导致中学地理学科难以被引起重视和摆正位置。由于长期受学科偏见的影响,地理教师的地位、待遇偏低,从事地理学科的教师很少,有的农村初中学校甚至连一名专职地理教师也没有,地理教学工作就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兼任。门外汉做不了行内事,即使能教那也大多是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而专职地理教师由于地位、待遇不高,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大打折扣,教学业绩自然平平。当下的中学学科考核体系中,地理学科所占比重不及语数外的一半,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考核导致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上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明显少于语数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就越来越小,效果越来越差。
2.学生厌学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最大困惑
一般来说,学生没有学好地理首先应该去考量地理教师的责任心、业务功底、授课水平等几个方面,但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除了个别的非专职地理教师外,广大地理教师在上述几个方面还是能达到合格及以上的要求,但为什么地理教学的效果却不理想?笔者认为该困惑的根源在于学生厌学。一切事物都有内外因在起作用,内因是主要矛盾,外因是次要矛盾。诚然,学生中学地理学得好与差与地理教师教得好与不好有直接关系,但是真正的关键还在于学生本人。现在许多学生厌学思想严重,学习成绩不理想,尤其是农村初中的一些学生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而不学、劝而不听,时常使地理教师束手无策,地理教学则陷入尴尬。这些学生厌学的可能也不只是地理学科,厌学的原因也可能不止一种而有千百种,这种困惑可能不只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困惑,而是整个中学教学体制的困惑。
3.中学地理教学的现实纠结: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
所谓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心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两个概念一个抽象,一个具体,反映到中学地理教学中,这就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的较量,二者对于广大地理教师来说似乎是“鱼与熊掌难以兼得”。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出高能的学生,而应试教育促使教师教出高分的学生。素质教育要求地理教师发挥教学主体作用,在教授地理知识过程中,不但要教是什么,还要教为什么和怎么样,发展学生学习地理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应试教育中地理教师则通过充气式教授和题海战术努力提高学生的解答地理试题的能力,可能这个题目与现实关联度极小甚至毫无关联。素质教育一直是新课标提倡的改革目标,而应试教育在现实的地理教学中却大行其道、愈演愈烈。中学地理课堂上,地理教师可能倾尽能力践行着地理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期末和升学时他的学生却要以一张地理试卷的分数来决定高低和荣辱。这种使命和现实的博弈对于每一位中学地理教师来说都是一种不痛不痒的纠结,欲罢不能。
二、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可行性路径探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所带来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变化必将与应试教育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在当前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发生激烈的交锋和碰撞,如何化解和妥善处理中学地理教学改革转型过程中的这些矛盾和烦恼,现已成为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在教改教研及课堂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从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现状和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提出如下思路进行探讨和交流:
1.举重若轻,心无旁骛
不管地理学科在中学学科体系中处于何位置,也不论其在考核考试中占多少比重,甚至于学生因任何原因厌学地理而倚重其他学科,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都不应该受其影响而妄自菲薄,更不应该不负责去进行“过堂式”教学,其理由有三:一是学科偏见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有其深刻的体制原因,也有一定的市场,非一朝一夕形成,当然也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更非一人一己之力可以改变。中学地理教师是地理素质教育的推动者,也必将是地理素质教育成功的享受者,对现实无用的怨言可以转变成实现理想的有益的教改教研探索,来助力整个中学基础教育,而不可贪一日之功。二是地理学科博大精深,其理论和实践意义巨大,非其他学科能够替代,古时候形容一个人有才学是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地理之重要性可见一斑。地理教师应该对任职地理教师有无上的荣耀感和使命感,并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入不断的地理知识学习、深造和教学、教改、教研当中去,用良好的成绩和辉煌的业绩去赢得更大的荣誉和更多的尊重。三是教师是一份事业,地理教师是一份专业性的事业,干任何事业首先必须爱这项事业,用心爱;其次必须懂这项事业的相关知识;再次必须有精益求精的进取心;最后还必须得有点奉献精神,教书不要老讲条件,因为政府对教育的越发重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各项条件必然会相对越来越好,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适当的理解。总之,地理教师作为地理知识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必须要看重自己的职业,做好自己的事业,莫为世俗偏见所累。
2.知己知彼,遇水搭桥
学生学不好地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教师没教好,一个是学生自己没有学好。不管是自己没有教好还是学生没有学好,中学地理教师都必须首先反思自己,从教学方式、方法及自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等方面检讨自己,如果认为自己在教学上确实做得比较到位了,那还得从自己的讲课语言、节奏、吸引力等教学水平指标考量,发现哪个方面的不足,努力去修正和提高,再看看教学的效果;其次要主动去思考学生自己没有学好的原因,是个别没有学好还是整体没有学好?是某个知识点没有学好还是某个章节没有学好?没有学好是因为没有努力还是没有兴趣?是厌学还是厌师?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反思自己,还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个体情况,以便针对不同的原因拿出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这些措施可能是教学上的方式方法,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个人性格上的、兴趣上的,乃至情感上的正确引导。实践证明,适度的因材施教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
3.素质优先,兼顾应试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让人们陷入了一个认识误区,那就是它们是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其实二者是对立统一的。随着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应试教育必将越来越不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但其却未到穷途末路之时。素质教育方兴未艾,代表着未来社会教育的发展趋势,但其尚未成熟到、强大到完全代替应试教育的程度。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搀扶前行,互不相离。这种关系具体体现到地理教学上,就是必须要坚持“素质优先,兼顾应试”的原则,素质和应试不偏废一方,原因在于:(1)提高学生地理素质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明确要求和终极目标,而加强学生地理学科应试能力是地理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当前考核学生地理素质的主要标准;(2)地理素质是较地理应试能力更全面、更高级的素质和能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地理学科应试能力是最基础和最原始的地理素质,没有一定的地理学科应试能力,至少可以表明学生对基本的地理知识掌握不到位、不扎实,评价其具有较高的地理素质无法令人信服,也不符合地理综合素质考核标准要求;(3)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要求广大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践行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但不能放弃应试技巧技能的传授,因为毕竟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好坏是通过平时的试卷测评及期末、升学考试的分数来衡量的。
参考文献:
[1]杨和亭.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李宗启.改变初中地理教学的尴尬地位[J].新课程学习:下,2012(05).
[3]朱筱琨.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教学中的对立统一[J].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6.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读图能力 培养途径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信息和地形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更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并通过多种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从而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1.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意义
地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且抽象的学科,而地图是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手段,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教学中做到图文结合,将地图贯穿整个课程内容中,并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找到图中的有利信息,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建立相应的形象思维,开发智力,进而保证教学质量。
2.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有效途径
2.1培养学生读图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更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如利用图画形象直观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地联系生活中的实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帮助学生认识各个行政省区地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地图展开想象,如引导学生把中国的整体形状想象成“鸡”,而像湖南省的地图可以想象成两个老人头,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把原本的读图知识,变得更有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程度。
2.2加强学生的读图能力训练,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由于地理原本就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尤其是地理课程中的地图对于刚刚接触地理的初中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不管是在认识国家省份上还是认识山川河流上都使学生感到困惑,学得非常吃力,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并且通过多种渠道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譬如在教授学生认识和掌握各个省区的地图结构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有明显特征的点进行记忆,同时可以让学生根据理论知识进行记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初中学生的观察力和研究能力还有待提高,如果选择太复杂的地形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影响学生的观察力,所以教师在选择地理地形或者地图结构时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利于让学生在自我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找到学习规律,找到地形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
2.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读图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理应得到相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支持。只有让学生掌握合适有效的读图方法,才能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读图方法的指导,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第一步,先让学生学会看图表的标题,该标题可以直接揭示出地理事物的类别,地理范围及地理所涉及的内容等,譬如给学生揭示该图表到底是气候图还是地形图?是人口分布图还是车辆分布对图,是哪个年份等,总的来说,标题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二步,引导学生看图例和标记,地图的每个符号、标记、每一条线段、每一个数字都有其具体的地理意义,只有准确分析符号和标记,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三步,引导学生观察图表特征,能够学会在地图中找标志性数据或者重要的知识点,例如:图表中重要的地理符号,山脉、河流、等高线、地势及地形等,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寻找图表中重要的文字说明,因其可以揭示大量的重要信息,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图表数据。第四步,就是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地理知识结构和相关文字说明进行分析与整合,从而得出最终结论。除此之外,由于地图种类繁多,其中有:地形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统计图和折线图等,不同类别的地图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每个地图的自身特点,然后仔细分析数据与文字说明,方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既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在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加强读图训练并给学生教授相应的读图方法,以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茹.基于微课教学手段的高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一、教学中的困惑
1.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要求不同。初中一二年级开设地理课,初三不开设地理,中考又不考地理,使得许多初中学校的地理课形同虚设,甚至没有专业的地理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初中地理,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过于简单,因为不涉及到考试,因此连最基础性的知识点有的学生也掌握的不完全。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骤然上升,这对于学生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和认识当中的地理课堂不搭边,同时也相应地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由于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懂,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以本学校高一年级的地理课堂每周只有两个课时为例,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更何谈有兴趣。如何更好地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不仅困惑着学生自己也困惑着许多教师。
2.教师普遍感觉到课时不够,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难于把握,课时不够,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3.诸多的不配套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学校在地理教学资源上与现行的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要求不匹配。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文字表述中,结论性的东西减少了,但学生的活动增加了,动手、动脑和动眼观察的实际操作的内容明显增多,而学校必要的教学辅助工具不足,有的甚至缺乏,如缺少应有的实物模型和多媒体演示实验,使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以产生的时差和太阳高度的变化等难以理解,学生无法在头脑中构建的一个立体的地理思维,所以一旦碰到极地俯视、A地在B地的方向、区域定位等一系列问题时无法解答,即理论大于动手实际。
二、教学过程中的启发
1.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坚定地落实新教育实验改革的精神,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等,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让学生有足够的兴趣、有想法想要学习地理的同时,要在学生中构建一种理念,即什么是你想要的,什么是你需要的。想要把地理当成一种兴趣,需要在高考当中取得好的成绩,上一个理想的学校。因此,我们也应该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理论学习必不可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转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观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计划,因材施教。以教研组为单位定期展开对教材的学习和研读,把握高考的脉搏动向。加强信息收集,校际之间加强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多开展听课、评课、校际交往活动,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教书育人的过程当中要相应地渗透环保与法制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为了合作探究而苦恼,既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又担心学生的接收程度,所以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把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而不是为了应对所谓的公开课、优质课的评选。当一切成为自然,相信就会水到渠成。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19-01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要求突出"有趣、多能、重情、务实、高效"的特点,通过其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以达到培养人才,适应社会,适应未来需要的目的。历史是在不断改革中向前发展的,就地理课程教学来说,不仅面对着社会的改革发展,地理学的不断更新发展,同样也要求教学本身进行改革。地理是一门传统学科,它是初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面对21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我过考试制度的改革,地理在初中课程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但是地理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1.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1.1缺乏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因此地理学习不是单纯的记忆。事实上,很多学生甚至老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常常认为背一背就可以,有的还只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形成了重记忆,轻理解,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感觉能看懂地理教材,知识点也能记住,听课也能听懂,但做题就很困难,因此很茫然,困惑[1]。感到付出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厌倦学习地理,从而影响到学生地理学习的水平,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不利。
1.2对地理学科缺乏正确的认识。首先是由于中考地理所占比重较小,老师,家长,学生长期把地理划分到"豆芽科",正是这种尴尬的学科地位,很多学生不认真学习初中地理,到初中仍然认为是副科,思想上不重视,而初中地理难度较大些,所以学生感觉困难。其次,地理是一们边缘学科,文理知识交叉,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本身学习也确有一定难度,导致学生畏惧心理[2]。
1.3不善于运用地图。前苏联地理学家,乌中斯基说过"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可见地图在地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离开地图谈不上地理学习。由于初中地理教学薄弱,导致学生地图基础知识不牢,读图识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较差。再加之学生知识面狭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欠缺等原因,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
2.改进措施分析
2.1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素材的选取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现实意义,才能产生学好地理的强烈欲望,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比如:我们在讲气象灾害时,可以联系伏旱天气,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的暖冬天气,给人们造成的影响有哪些?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是什么?这样让学生感到地理的确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很多问题和现象,这样在他们心里会产生一股要学好地理的强大动力,从而提高了地理学习效率[3]。
2.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动力。对学生来说,对学科的兴趣首先来自对老师的认同。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地理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关心学生。同时,还应具备精湛的教学技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单纯讲念,学生被动地听,然后让学生去背,去记,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会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灵活安排,力求做到每堂课的方法有所不同,不断变换方式刺激学生,使其有新鲜感[4]。在讲课时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加插一些地理小故事。同时,教师再配以幽默的语言,会使课堂更加妙趣横生。
2.3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图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况且从心理学讲图形又比文字好记,可以说是地理学科最好的学习方法。教学可从地图入手,把地理事物、地理规律都落实在地图上,因此,平常记忆时要做好图文转换,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上去理解与掌握,不要凭空去记、去背,学会图文转换[5]。例如,一幅等高线图,能从图上等高线的走向、密度、递变规律中读出山地的走向、坡度的大小、发展农业的方向等等。此外,做题时要学会看图,可以按以下步骤展开:先看图名,若是区域图,可知道其所在的位置,若是统计图,可知道其反映的是什么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其次是观察图例或注记;最后观察图像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或图中信息,解决问题。解此类题的关键是会透过现象(图的形态特点是事物的分布等)看本质(提示这一现象的原因或内在规律)。
3.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现状,无论是学科地位认知问题,还是师资队伍素质问题,教学设备问题,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等这些都需要教育工作者引起足够的认识,从多方面来改革地理教育,客观的摆正地理课程教学的学科地位,上述诸多问题则可以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陈昊.初中地理教学两大原则体系及应用策略初探[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8)
[2]姜开亮.3DS MAX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分析[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13)
[3]孔桂飞."画"出地理好成绩――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 亚太教育. 2016(23)
一、强化地图知识的讲解,加强对图例的记忆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工具,在初中地理课堂要注重对学生地图使用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对地图基础知识详细讲解。比如,比例尺的查看方法,各省市及河流的分布,山脉矿产的地理位置等。我在教学生认识地图时会通过编口诀的方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真实性。在讲各省份的时候编一套通俗易懂的口诀,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这里的两湖指的是湖南湖北,两广指的是广东广西,两河山指的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通过巧妙记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在遇到相应问题时就会迅速做出回答。
二、加强学生的读图能力训练,锻炼其探究学习能力
俗话说,熟能生巧。地图对于刚接触地理的初中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的,无论是从省份城市还是从山川河流上都使学生感到困惑。因此,初中地理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在日常练习或者考试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锻炼读图能力的形式有很多,如我会引导初中生选择强化记忆地图中的重点与关键点,这些关键点往往成为今后读图和析图时的切入点。我还会让学生观察地图,去自己发现地形的特点。比如,中国的整体轮廓像一只雄起的公鸡,黑龙江省像一只天鹅,意大利的轮廓像长筒靴等。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生学习压力大任务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读图能力,把读图和地理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地图在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同时,地理课堂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只有兴趣浓了才会对地理更加热爱。在对于刚接触地理的学生来说,在教他们读图的时候不宜选择太复杂的地形或者目标,因为太复杂会影响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出现迷茫。要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自我分析中找到规律,给学生学习提供指导,在地理教学前充分的备课,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三、重点图型详细点拨,培养初中生的读图技巧
初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循序渐进,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还要符合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求掌握的知识也有所不同。比如,对于初一的学生,我会让他们掌握基本的读图和识图;对于初二的学生,我会教他们绘制基本的图形等。我在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选择教学方式,争取班级中的学生都能够在地理课堂有所进步。地图中有很多重点内容需要详细讲解和记忆,针对这样的图形我通常会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记忆,如趣味教学法,不仅将知识教给学生,还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中成长,这是初中地理教学需要达到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读图技巧。
四、利用地图加强信息整合,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作为地理第二语言的地图,承载着地理知识,也是施教者基本的施教工具,具备综合、形象及直观的特征。地图不但将事物特征和它的空间分布予以表征,同时又将众多地理规律、现象和它的成因表现出来。借助地图进行知识传输,不但可以将众多学科知识传输给受教者,对于个体注意力的集中也有着帮助,进而将其兴趣激发出来,同时可以引领学生把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挖掘其智慧,将抽象及形象思维力培养出来,进而运用到实践当中。所以,地理授课环节,施教者应当引领学生借助地图学习地理知识,将对地图观察、分析、填绘的方法教于受教者,将其对地图的阅读、使用及绘制能力培养起来,逐渐令受教者可以在?Φ赝冀?行观察的过程中,对所观察区域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进而探究其“理”,再将地图绘制出来,由此,提升地理课堂授课效能。比方说讲解“印度的水旱灾害频繁”章节,笔者首先以图片的形式将该地区所遭受的旱灾及洪灾展示给学生,由此令受教者可以更为直观地感知这些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将其对知识探寻的欲望不断激发出来。之后将孟买一年中各月降水及气温展的变化以图示形式进行展示,引领学生借助地图进行探究。之后将南亚一月及七月的风向图展示给学生,之后将相关疑问提供给学生。由此,可以水到渠成地将引发印度频繁出现上述灾害的缘由予以展示,因为对地图的有效使用,本章节的授课难点便迎刃而解。
五、培养绘图能力,提高学生用图水平
关键词: 漫画 地理教学 作用
漫画是一种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艺术手法,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地理课本中有许多漫画,它们形象地表现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把这些漫画引入到地理教学中去,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我就漫画在地理教学中的巧用谈几点看法。
一、借助漫画巧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课堂导入的优劣是非常有关的。以漫画导入新课,新颖别致,效果显著,例如“森林资源”一节,我先引导学生观看漫画“小鸟的悲哀”,后让学生分析得出漫画的含义:人类滥砍滥划森林,动物失去了栖息地――森林。小鸟失去了森林会怎么办?这样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领略到漫画的艺术美,而且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充满吸引力。
二、借助漫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在学习“世界的人口问题”时,上课开始,我将“苦难的母亲”这幅漫画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同学们,为什么叫苦难的母亲呢?地球母亲有哪些苦难?”学生踊跃发言。然后我提问:“进一步去观察这一幅漫画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除不堪负重的母亲和许多饥饿的孩子外,还有什么?”学生经过点拨后,自然明白这幅漫画真正的含义在于揭示“人口过多,增长过快,超过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对漫画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借助漫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借助漫画进行地理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如在讲授初中第三册“气候的特征”时,我将“秦岭―南北”的漫画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观察漫画,马上说出:“南方热,北方冷。”然后我提问:“秦岭南北为什么气候相差悬殊?”学生发挥想象力,得出:“由于地形的影响,使秦岭南北的气候差异显著。”再进一步提出:“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它们生长的植被是否相同?”学生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得出:“不同的温度适合生长不同植物,小麦宜长在北方,水稻宜生长在南方,气候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从而得出结果,植物的栽培必须因地制宜。所以,借助漫画进行地理教学,有助于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四、借助漫画巧设问题,加强情感教育
我在讲到漫画“小鸟的悲哀”后声情并茂地讲述:“小鸟失去了家是多么可怜啊,简直是一种悲哀,地球是我们的家,假如人们滥砍森林,人类最终有一天也会尝到失去家园的悲哀,因为森林是我们的宝贵资源。你知道森林有哪些作用吗?如果地球没了森林会怎样?”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智商,对学生加强了情感教育。
五、借助漫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大任务。漫画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学习“水资源”时,我将漫画“钓鱼者的困惑”用投影展示出来。学生就会想到,由于人为水污染问题严重,水生生物失去生存的环境,同时想到人吃了受污染的鱼会怎样,这样的水人喝了又怎样。这样也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所以,漫画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借助漫画巧编小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漫画与小品一样,都是以夸张的手段,幽默诙谐地反映生活,寓含很深的道理。因此,教师可适应初一学生想象力丰富、参与意识强的特点,鼓励、指导学生创造合理的情节,把漫画改编成地理小品剧本,并且分成不同的角色表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再次受到更加形象、生动的教育。例如小品“钓鱼者的困惑”,角色为钓鱼老翁、厂长经理、可怜的小鱼,把画上受到污染的小河与排出滚滚浓烟的工厂作为背景,表演者神情并茂,通过语言动作反映出了钓鱼者的困惑、小鱼的悲伤、厂长对保护水资源的无知和愚笨。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室里时常响起阵阵的笑声,学生在笑声中受到了很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同时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
七、借助自绘漫画强化课堂讲授效果,加深学生的理解
地理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要感兴趣,弄明白是很难的事,传统的授课讲解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难以调动学生深入思考的积极性。而漫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人的感知活动有调节和支配的作用。巧用漫画,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奥问题浅显化,便于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内容。地理课上自绘漫画结合知识讲解,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化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把不容易理解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例如,在讲授“人类与环境”的内容时,我自绘这样一幅漫画:在一个以地球为支点的跷跷板上,一端是只东北虎,另一端是个猎人。东北虎惊惶失措,浑身发抖,两眼呆呆地注视着猎手,眼里闪动着泪光,跷跷板的下面是万丈深渊,而另一端的猎手正举枪对准这只可怜的东北虎。漫画一展示出来,学生就开始讨论,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大家都积极地进行思考“漫画中东北虎会有怎样的遭遇”,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随着一声枪响,东北虎倒下了,而猎人也因失去平衡掉入万丈深渊。漫画说明极其巧妙地揭示出如果人类破坏自然,自然也将无情地报复人类。这一漫画给学生敲响了警钟:地球需要我们的保护,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再如,在讲“城市”一章时,我运用漫画展示有关问题。这幅漫画题为“救救我”:一个人被四周急剧增高的房子所包围,如陷入井底,那些高楼上分别标有“污染”、“噪音”、“住房拥挤”、“交通拥挤”等字样。学生看完漫画后,联系自己周围的环境问题,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下列问题:漫画中环境问题有哪些?这样学生既联系了实际,又深入、形象地理解了所学习的知识。巧借漫画替代枯燥的讲授,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八、借助漫画巧设问题,布置思考作业
关键词:困惑;教育观念;合作学习;社会实践
一、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传统的地理教育主要偏重于对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对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尽管想象中的新课程在头脑中已盘旋了许久,但是真的面对新课程时,却依然感觉存在一些困惑。
困惑一: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的高一地理课标有四个版本(地图版、湘教版、人教版、山东版),四大版本教材知识结构等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作为教师不可能不考虑这些。另外,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
困惑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不扼杀学生的个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给予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多了,却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还有活动、讨论的问题多了,好像一节课下来,没什么时间来总结所学内容。在当前高考大棒的指挥下,教师怎么对付考试这一关。特别是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高一学生,不像初中学习时那样踏实,能接受吗?
困惑三:让学生先自主预习、讨论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然后再带问题听课。高一刚开学几个星期还可以,越到后来越行不通,因学生没有时间预习,更谈不上讨论。如:科目之间的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执行力度不一样,学生的作业量过多,根本没有时间预习。所以想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节约一点时间来落实新课程理念,最后只能是流于形式。
二、在教学中的做法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具体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提升自身素质,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是关键。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为自己的教学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时时把握调度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力争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
3.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
课标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
4.加强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整体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我们高二地理备课组,通力合作,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定教学内容和重难点,精选题目等。集体备课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如果仅靠个人孤军奋战冥思苦想,有时会出现知识错误,通过集体备课,取长补短,可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能明显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合作、探究、创新的一种好模式。集体备课能促进教师间的团结协作,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总之,目前我校实施新课改已经三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我们将继续努力学习,突破旧的思维和教学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向建华.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教师,2009(08):101-102.
一、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情境创设策略
1.创设直观形象而生动的初中地理体验情境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为学生呈现形象、直观而生动的地理体验情境直观教具包括各类地图、地球仪、三球仪等,在现代网络时代之下,也可以以利用电子地图、Googleearth、PhotoShop、画图工具等,更为灵活地创设直观的地理教学情境。例如:在苏教版初中地理“地球大小、经纬线”的情境创设之中,就可以利用直观教具――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和呈现地球的整体概貌,并可以测量地球仪,计算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并且还可以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的不同方位,了解和认知地球经纬线的定位规律及特点。
2.创设实践活动之中的情境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还可以突破书本的局限性,设计和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地理知识体验之中,充分理解和学习地理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实际之中,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例如:在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地图三要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实践活动,让学生画出校园的平面图,让学生在回顾校园环境的过程中,反映出地图的本质,用较强的环境感知能力,把握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并在画出校园平面图之后,相互之间进行评价和交流,加以改进和完善,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学生主动探究的体验情境
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适宜性的体验情境,不能选择单纯以记忆为特点的地理陈述性知识,而应当选取一些具有探究意义的教学内容,更好地用难易适中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地理情境探究欲望。以初中地理教学内容“板块运动”为例,教师如果单纯进行知识的讲解未免抽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晰和把握板块运动的规律性特征,可以创设学生主动探究的体验情境――柚子地球,让学生在柚子地球皮表面刻画出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大概轮廓,在学生用手掰、挤、剥的过程中,想象柚子地球板块之间的挤压裂缝状态,感知不同板块之间的不同运动状态,更好地理解地球板块的运动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4.创设故事体验情境
在初中地理教学课堂之中,教师还可以引入故事和图像,向学生呈现出丰富的地理景观和地理故事内容,让学生通过网络采集相关的图片,欣赏和领略各地美妙的风景,了解相关的地理故事,如:扑克牌中的地理、奇特的地理趣闻等,使地理知识生动化和情趣化,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
二、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生成策略
1.运用对话的知识生成策略
在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要创设民主、宽松、平等的对话情境和氛围,提升自己的对话素养,使学生能够在对话的情境中,以文本为依托,进行地理思维的发散和创新,更为深入地融入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之中。教师可以利用话题:哈尼族梯田,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和讨论,探讨山区发展的方法和路径,用图片和文字向学生介绍云南哈尼族,探讨云南哈尼族发展的不同阶段,感受和体验哈尼族梯田呈现出来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生态景观。
2.运用错误的知识生成策略
在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给予谅解和宽容,要运用有价值的引领方式,将学生从错误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而不要急于给学生下定论,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地理简称的知识之中,学生可以流畅地说出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全称,然而,在学习省级行政区划的简称时,容易产生望文生义的误区,如:当认识到北京的简称是“京”、天津的简称是“津”时,学生会顺口回答上海的简称是“上”或“海”,这时,教师要通过讲解上海简称为“沪”的来历,消除学生内心的困惑,避免学生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利用学生的错误引领学生实现“价值实践”,更好地生成地理知识。
【论文摘要】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亟待改革,不但要解决师资问题,引入专业的地理教师,或者让现有的地理任课老师多接受培训,多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还要解决教学上的方向问题,改变地理教学中太强的功利性目的,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贯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 功利性目的 学以致用
我本不是地理专业的老师,只因学校缺少专业的地理教师,而我曾经教过一学年的八年级地理,所以,我一来到这所地处乡村的中学,就担任九年级的地理教师。九年级本来没有地理课程,只是中考科目的综合科包含有30%的地理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我县才特意开设了一周一节的地理课。
在这一节的地理课堂上,主要是复习七八年级的地理内容。七年级是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大洲地理,八年级主要是中国地理。这个似乎不会成为什么难事。但上了几节课下来,你就会发现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实在是少之又少,就连基本的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也没有掌握。如利用经纬网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很多学生还不会看经纬网,还会混淆经度、纬度等知识点。他们是记得“横纬竖经”的规律,但就是不能把它应用到地图上,就是不会看图、读图。这不是个别现象,有几个学习成绩中上的学生也有同样的困惑。那天,还有一个成绩排在全级前三的学生问我这样一题目:从清远运1000只清远鸡去广州,应该选哪种运输方式?当时我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是怎么了?难道学生们已经把七八年级的地理知识全都还给老师了?还是这些现象里隐藏着一些问题?我决心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回顾一下,当年我们读初中时,地理是不用纳入中考范围的,后来初中升学考试改革,把地理也列入到考试范围,并把历史、地理、生物合为综合科。同时,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的地理老师,地理科目一般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课。看看我所教过的两所乡镇中学,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专业的地理教师。他们要不找几个不够课时的老师,一人教一个班;要不找几个行政领导把整个级的地理课“瓜分”了;要不就找个别年纪比较大的教师把整个级的地理课“吞”了。之前的那所中学,更是找了两个代课老师,分别负责七、八年级的共14个班别的课程。现在的大部分乡村中学,也是找了其他专业的老师上地理课。窃以为,这是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首要问题了——师资不足。
虽然不是专业的地理老师上地理课,但不一定就不能取得好成绩了。回顾一下这几年来我校的地理成绩,也不赖呀。每次期末考试,地理成绩都在县的中等稍上的水平。这样的成绩,对于一所乡镇中学,还是可以的。这个成绩,有赖于老师们的勤快,他们经常印一些试卷、习题给学生,让他们把题目做熟、记熟。特别是个别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的老师,更是让学生把单元测试卷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因为根据这几年的期末考试出题规律,地理期末考试的内容就是从单测卷上抽取下来的。这样一来,学生成绩自然就上去了。不过,学生们的成绩鲜有满分的,因为他们只是靠死记硬背,而没有真正理解、掌握这些地理知识点。稍微把题目变一变型,需要转转弯的题目,学生就不会了。更有甚者,我们的上级领导也在开学大会上强调“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练什么”,不考的内容就不用教了,以免浪费时间。这样的教学指导思想,更是让地理老师的课堂围绕单测卷来转了。老师教学的方向,是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第二个问题。
如果说以上两个问题是软性问题,那么地理教具问题就是硬性问题了。在我们学校,地理教具也很缺乏,连基本的地理教学挂图也不配备,不用说地理教学演示道具了,更不用说在校园内建一个“地理园”了。同时,学生们的《地理填图册》也不能一人一本了,只是三个学生配一本了,以致有些学生想做做读图、填图练习也不能了。或许,三人配一本《地理填图册》是为了加强学生间的合作,让学生们在做题的过程中有商有量,互相探讨,互相帮助。但是,现在农村的地理教学,很少取用这种教学模式的。
地理教学,不但需要合作式教学,更需要直观性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种教学地图了,单纯去读地理书本上的地图是不足够的。对于一些难理解的地理原理,有了教学地图的帮助,学生们就能容易理解了。如讲述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时,只要把东南亚的政区图展示给学生看,就可以看出东南亚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和大洋洲的“十字路口”位置了。老师不用多费口舌,学生也能直观地从图上看到。同时,学生们在学习地理知识点时,需要把知识点与地图联系起来,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地理学习。如果学生能够多练习读图、填图,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这也需要用到《地图册》或《地理填图册》,但现在,这些资料都不足。记得几年前我在另一所乡村中学教八年级中国地理,那时候是有教学挂图的,我每节课都借助挂图让学生认识中国地理中具体的每个地理事物,或四大地理单元的分界与位置,或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或我国的气温分布、降水分布,或具体到某一地区的地形地貌,或某一地区的交通情况等等。甚至让学生出来讲台,先听老师说出某一地理事物,然后让他在挂图上指出其具置。同时要求学生完成《地理填图册》的相应练习题。上课时,我还把相应的地理趣事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结合到地理课堂上,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并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了,成绩也上去了,在期末全县统一考试中,有五个学生获得了满分,在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中也获得优异的成绩。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反思途径和方法;有效探究
初中地理教学的着力点要致力于地理能力的培养和地理素养的提升,而能力的形成来自反复训练,素养的提升需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和日复一日的积淀。在深入实施新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际,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理想追求。如何提高地理教学效益,找准地理教学的“着力点”,是很多地理教师所困惑的问题。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行为,如同教师的研究、示范、指导、应答行为一样,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全部教学行为之一,也是现代教育的特征行为。教学反思有助于对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适度地调控,使不尽相同的学习过程在合理的教学方法支持下,得以包容并相得益彰,教学反思是教育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改的客观要求。那么,教学反思有哪些策略和方法呢?
一、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是否关注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系统论认为,现代教学已不再是简单零碎的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其建立学科系统设计观念,使之学会自主学习。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探究性教学的认识和掌握还有一段距离,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行为还远未形成。因此,要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应在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前提下,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以“34个省级行政区”教学为例,该片段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从教学方法创新角度出发,教师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 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死”图变“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游戏中体验了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快乐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体现、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不难看出,一堂课的质量与教学法创新性呈正相关。
二、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能否处理好抓双基教学与引导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必然存在着优化过程。一方面教师应通过精心挑选教育内容,严格设计教学方案,抓好双基教学;另一方面应当明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某项知识技能不是终极目标要求,关键要看他们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能否在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整合中诱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析下列变化过程入手展开探究活动。
教师点拨探究思路后,设计探究方案、做地图制作资料分析、归纳总结等都让学生自主去尝试。这样一堂课中,由于涉及直观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加上学生实践的体验,所以研究性学习过程始终情趣盎然。分析表明学生探究结果与预计有偏差,其知识掌握也有疏落,但在这种类似科研的情境中,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反思时应当明确,双基考察更要关切研究性学习背景下能力与方法的评价,而非简单追求知识和技能掌握。当然,研究性学习因其侧重于综合实践,所以运用时也当有所选择,一般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当是对地理学科而言,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
三、合理的教学反思要关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互关系问题
新课标阐明,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他们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其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智力和能力得以形成。在初中阶段,以低起点小坡度激励学生参与多元性课外实践活动,是稳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当使知识技能学习掌握的各环节在功能维度、要求维度、实践维度中找到相应位置。组织“收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资料”课外活动时,教师以“水污染危害大”为题,组织学生对家乡水污染危害程度进行考察。教师设计具有深入思考价值的问题,提供了必要背景知识,并建议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活动中教师适时让学生提出自学或联想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地引导、点拨,让实践活动沿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这一链接顺利开展下去。课后分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相互促进的,成功的课外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把生活问题转化成学科问题分析判断并得出处理意见的能力,是否把实践能力培养,放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这个大氛围中进行,这是亟待引起的问题。实践表明,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具备两成涵义:“活”包涵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眼、动口、动脑和动手过程。“活”与“动”被激活与否,是教学反思时应当把握的一个尺度。
四、合理的教学反思源自合理的评价机制
教学信息论表明,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教育信息、管理信息、反馈信息等随教学进程不断调谐整合,确保教学系统信息转换流畅并且流量适中。教师能够且应当从学生知识技能形成性、过程性评价中及时捕捉信息,适时进行教学反思。要准确捕捉蕴含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就要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初中地理教学效果评价要以发展性评价为核心和原则,除了知识性评价外,要特别重视学生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评价要多样性、多元性、综合性,注重终结性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要快捷捕捉某一章节或片段的教学反馈信息,采取形成性评价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形成性评价具有反馈及时、提出问题及时、管理调控及时等优势。
总之,有创新意识的初中地理教师,总会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教学任务完成后,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教学反思是一种教育教学常态下,教师应当具备的内在的自省、自纠、自励行为。初中地理课改任务重、难度大,尤其应当强化教师教学反思行为,使之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改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提高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关键词】初中地理 可持续发展 教学策略
现今,我国的教育方式已经有传统的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初中的地理教学中也充分发挥了思想、地理、实用、时代以及趣味性,体现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当前人类发展的思想、战略,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对地理教学的变革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一、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二、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基础,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能力。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四、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一、初中地理各册的知识特点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是重点。如果用因果观来统观初中地理各册教材,七年级上册所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是“因”,其他几册则在运用七年级上册中的知识,即用“因”解释“果”。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应将七年级地理知识作为重中之重与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如,判断地图上某点的方向。也许有的同学会说,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就不难判定方位,这个问题太简单没有必要探讨。但这只是平面上某一点方位的判断方法,如果深入挖掘,会发现问题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①东西、南北方向各有什么特点?(方向相反:只要知道一个方向,就可知道另一个方向。)②东、南、西、北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顺时针排列:只要知道其中一个方向,按其规律,很快就能知道其他三个方向了,是对“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补充。)
二、要具有一定的绘图能力
绘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例如,讲解“经线和经度”内容时,教师在黑板上绘图的同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乒乓球等尝试绘图。学生通过教师讲解、自己绘图、互相探讨,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经线的特点(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经线上标出一些度数,由此加深学生对一些标志性经度的认识并进一步掌握有关东经西经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例1 看图一解答问题
(1)观察东经和西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一个经线圈其经度有什么规律?
(3)东西半球界线是哪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为什么选择这两条经线作为东西半球界线?
(4)观察东西半球的经度范围有什么特点?
例2 看图二解答问题。
(1)在图上填出w或E,N或S。
(2)在东半球的点是_____,在西半球的点是_____。
(3)东经在180°经线的_____(东或西)方,西经在180°经线的_____(东或西)方。
(4)填出A、B、c三点的经度、纬度。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三、在教学要注意体验的效果
下面,笔者将以大小比例尺与绘图效果的关系为例来具体说明体验对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例3 某人身高2米,①用1厘米表示身高1米来画一幅图a;③用1厘米表示身高0.2米画一幅图b。
对比a、b两图思考:
(1)比较a、b两幅图比例尺大小?(知道图幅的大小)
(2)比较a、b两幅图,所画的人的身高各是多少?哪幅画更为详细?(解决比例尺与绘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3)在同样大小的两张纸上重复把这个人画满,哪张纸上画的人更多?(解决比例尺与面积的关系)
通过在动脑基础上的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深刻了解了比例尺的相关知识。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能将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从而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在地理教学中适时突出体验的作用,往往能事半功倍。
四、通过地图挖掘地理知识
围绕地图展开教学,让学生知道地图是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如,结合图形来解释“地球南北极地区产生极昼和极夜现象”,学生更容易理解。
我们知道受太阳照射的一面是白天,另一面为黑夜。通过图三可以看到,在北极地区,由于B处没有遮挡A的阳光,因此在北极及其周围地区会出现极昼现象;而在南极周围地区,由于D处的遮挡,c处不能接收太阳光线,因而在南极及其周围地区会出现与北极及其周围地区相反的极夜现象。
五、地理教学中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