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5 09:38: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课标地理教学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受教学论、学习论、系统科学、传播学的启发,地理教学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出现,现代教学设计的研究已经成为广大地理教师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一、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突出准确性和可测性。
教学目标设计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原点,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的预期行为结果,因此有四大基本特征:首先是指向性,即规定教学活动的运动方向;其次是选择性,即教学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媒体手段的选择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再次是整合性,即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个要素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都服务和服从于教学目标;最后是可测性,即课后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能进行测量,并对本堂课的目标实现度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由此可见,地理教师首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突出准确性和可测性。教学目标设计的准确性必须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通过准确解读课程标准把握教学要求,并围绕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
二、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巧妙创设导入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导入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每节课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系到该节课的教学效果。一个创设巧妙的情境导入可以唤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使学习变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知。德国一位学者曾做过一个形象恰当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将很容易地在享用佳肴的同时将其吞下。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融入情境之中,方可显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情境的价值体现在“情”与“境”两个方面,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这是情境中“情”的作用。另一个是“境”,就是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现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形象地说,“境”就是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就容易实现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识与熟知的沟通和转化,从而使学习的理解变得容易和有趣。
(二)科学构建地理课堂教学信息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传播学的理论,传播不仅与信息的意义相关,而且与信息的形式和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信息的合理结构是有效传播的必要条件,而无序的信息由于缺乏结构易被遗忘。而大多数教学信息只需改变原有信息的呈现形式,例如可以把文字信息转变为语言信息和图像信息的结合,即转变为视听信息。这看似只是一种形式的转变,但其信息结构更完善,课堂教学效果更显著。
(三)精心设计学生合作探究环节,构建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
多项教育研究表明,只有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才能真正开展有效教学。
怎样才能设计出一系列科学的学生合作探究环节呢?为此我以“探究曲线”为理论指导,力争用设计的合作探究把学生引入琢磨状态。
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发现了问题之后才会产生真正的探究动机,在学生提出假设之前,学生的思维和行为都处于发散状态,一旦提出假设,学生的心理指向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验证假设时,学生的心理指向是直线指向目标的,总是希望越快越好,但实际上,真正的探究行为却是曲折的,是正反馈(+)和负反馈(-)不断交错出现的。
如何利用好这一规律把学生的迫不及待之情很自然地引到合作探究中呢?我认为“问题”是学生进入琢磨状态,开展合作探究的导火索和发动机。学生的探究过程是“发现问题—尝试错误—体验成功—趋近目标”的过程,我们在问题的合作探究中可以设计小步子问题,层层深入递进,引导学生探究质疑。这种探究设计避免了一种困境:一下子将一个大而无边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无所适从。同时分层次小步子问题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发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三、合理设计重难点的突破,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通俗化。
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都属于高度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涉及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征。因为让学生掌握地理科学的问题需要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及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实现,所以高中地理教学往往一开始就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高难度的体验,对地理学科产生畏惧感,也让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泯灭在学科难度的体验中。
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设计中就应该体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原则,这是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我们在地理教学设计的时候,针对众多难点的课时体系,一方面可以提炼核心问题、分层次小步子层层剖析,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几何地图”教学法突破难点。
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入,进一步开展地理教学设计研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转换为教学实践,避免地理教学活动的盲目、随意,增强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具有重要意义。探究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掌握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是提高地理教学设计质量、增强地理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3]王向东,袁孝亭.对地理教学设计的认识与思考[J].地理教学,2002(10).
[4]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一、研究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最基本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地理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阐述了地理课程的结构体系和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规定了地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要求和必须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活动,提出了教学、评价和课程资源开发的具体建议,它对我们全面了解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明确章节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把握教材
新课程改革促使我们改变传统的地理教材观,由单一教材向多元教材转化,由被动依赖教材向主动构建教材转化。地理教材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由课文、图像、阅读、活动和作业等多个部分组成,它们体现着深层次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种版本的教材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准绳,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是新课程地理教材使用的基本原则。因此,分析和处理教材对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显得极其重要。分析和研究教材要遵循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思路,既在概要领略教材全貌后,再将教材层层分解,最后全面掌握教材的内容。
三、了解学生
学生不仅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因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依赖于教师对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水平的掌握程度。所以,在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同时,也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提供背景和依据。要了解和分析学生,就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理心理特点,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调整、补充和删减教材。
四、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它主要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媒体等教学基本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规划和设计,为教学实施提供具体的设计方案。在地理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进程的编排和教学环节的组织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地理观念,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进程的编排上,要由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这种单向、封闭的教学形态,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多维、开放的教学形态转变。
五、制定课堂教学策略
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教学观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地理教学,根据特定的地理教学内容,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构建地理课堂教学策略追求的目标: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六、选择课堂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传播和再现教学信息的工具,直接沟通教与学两个方面。教学媒体的选择应该遵循实用、有效的原则,要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两方面加以考虑。教学媒体应有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地理课程中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形象、生动的地理图画和影像,使地理事物呈现出更强的视觉效果。
关键词 新课标;理念;高三地理;复习课;问题;设计
新课标对于广大师生来说,是一项新的教学理念,正因为新,因此并不存在现有的经验作为借鉴,只可以通过过去的经验,再同现实的状况相结合,实行具体分析,运用具有代表性的应对方法,才可以在高考中获胜,获得优秀的成绩。最近几届的高考当中,大量的能力型、应用型的文综试题逐渐增加。高考更加关注于实践性和创新性。在高三地理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将新课标的理念渗入进去,让地理课程具有独特的魅力,让地理课的课堂可以大放光彩,让平静的课堂教学可以变得有趣,并且让地理课不再成为一门留有遗憾的学科呢?
一、对于新课标理念下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应当进口课程准则
高三地理复习课的教学应当严格依照地理课程的准则进行,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一切问题的设计都要通过课程准则的结构进行,这也使确保复习工作不会远离高考需求的关键环节。对新课标理念下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的问题,不但是常规教学里要求处理的问题,也是对于高考复习备战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高三地理复习阶段,老师在教学过程里对于地理问题关键来源于教材、资料、试题等,最主要来源于本身的教学,通过教学发现问题并采取原创的适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地理问题比较少见。我们通常遇到的状况是,老师详细讲解教材或资料里的每一个关于地理的问题,反复的印制试卷、试题,可是却忽略了必要的研究,促成复习备战里有关地理的问题远离于课标以外,最后错过了提升能力的良机。
地理教材作为编制教材的工作人员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释才进行教学文本编写的,教材版本的不同对教材中相关的内容展现出编制工作人员对课程准则的理解均不相同。因为某些原因,新课标没有规定的内容却经常出现在某些教材当中,所以,课标规定的内容也会不出现在某些教材当中。因此,教材里的某些问题的设计或许是脱离了课程准则的需求。源于教材的教学辅助资料同实体也具备了相关的问题,老师只有更加仔细的研究课程准则为基础,再次对资料进行选择,才可以正确的展现适合课标需求的地理问题,让老师可以通过有效的问题最大程度的让学生了解考试的要求。
二、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关注能力和知识
能力作为文综测试的主因,它的出发点是通过考察的能力为出发点进行命题,研究使用知识解析真实问题的能力。外表体现了高考试题经常以实际问题进行立意,实际问题的意境,通过问题的需求,用某种主要知识作为核心问题进行展开,来测试学生解析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透过向弟子进行启迪式的提问方法促进教学;大约也是这个时期的西方,位于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教育过程里构成了闻名遐迩的“产婆术”,也就是要不断的提问、追寻、渐渐出现学生回答里的不足,仍学生在长期的思考中,明确自身结论里的荒谬,并让学生自身去寻求正确的答案。
在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中对于问题的设计,要根据课程准则来进行,加入相对不足的行为动词,完全将教学目的要求的行为动词考虑进去,让学生通过不断地了解掌握这些行为动词的指向和意义,确定具体的复习力度,也就是能力的要求,这样才可以在高考中明确方向,这也是寻求地理问题设计价值的意义。
三、问题的设计要将思维的定律打破
很多教学案例都可以证明,思维定势对处理问题具有的不好的影响,如果新的问题环境出现,它会有效防止学生出现新解题的思路或者出现新的创新思维来处理新的问题。
所以,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不要依靠书本上的习题、资料上的习题来进行,而是要运用被你法进行,所有创新的挖掘性能云因,要对思维定势负责。
四、问题的设计要多注意其他样式
学生在通过高考的测试题时会经常遇到棘手的事情,既觉得熟悉,也觉陌生。新的习题状况,会无法远离新问题及典型性,没有办法把貌合神离的新问题同具有特点的问题进行概括,这样才更容易感受出卖方的主人。
学生提出的问题展现出教师教学的问题,获取的知识道路,更加不够清晰,待到抽象,他运用的面积也就会越来越大。比如说:可以将自然界、背景灯进行创造,可是创造出相同的地理问题;可以通过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把地理图像里的地理元素改掉,再展现出更新的地理情境。
综上所述,新课标理念下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要完全运用生活里的地理,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地理课程对学生终身受益。在课堂教学过程里,老师要经常创新教学情景,将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出来。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体会到地理复习课教学的独特魅力。老师要积极改变教学理念,强化自身的理论学习,让学生进行指导性学习,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来。教学的法则不可以是固定模式的。要不断进行创新、实践,才可以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渗入到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当中,地理课不再成为一门留有遗憾的学科。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标 小组合作学习 高中地理教学
一、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缺乏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其本质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基础,才能决定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基于初中地理教学的不重视,导致高中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趋于不足,有部分学生甚至放弃地理学科的学习。其本质原因有几点:1. 地理偏理科,在学习上绝大部分的女生直接不感兴趣,不想去思考、划分与分析地理图表;2. 高中教学体系中对于高中地理的基础教学不够重视。因此,学生逐渐地对于学习地理学科缺乏兴趣。
(二)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其教学系统本质是依仗地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对于高中而言,学校应当扩展与优化高中地理学科教研组,解决地理教师匮乏、综合水平不足、青黄不接等现象。就目前而言,绝大部分的高校地理教师,其实际职能范围大大超出其岗位职能工作,除此,要实现师资队伍的完善,必须加强对于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技能的培训与考核,优化现阶段教师的教学手段,从思想上,破除学生、地理教师以及学校领导层对于地理学科的懈怠,改变其传统的教学观念,从而实现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师资队伍建设。
(三)教学资源匮乏
地理,是一门理科,但同样是一门引人入胜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中的地理人文故事与古今轶事,是许多青少年会去探索与兴趣学习的。比如:许多不优秀的学生,热爱三国类的游戏,但其对于古今中国的地域分布情况,却能够了如指掌。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接触与兴趣,通过游戏可以接受更多的课外知识与故事,丰富其部分的地理综合素养。新课标下的我国高中地理,其教学资源依旧处于匮乏阶段,比如设备:地球仪、投影机、多媒体计算机;又比如教材:教师缺乏对于订阅地理学术杂志的习惯、学校图书馆地理书籍存量少、地理教师缺乏特定的地理模型。正是由于教学资源去匮乏,导致了地理缺失了引人入胜的学科魅力,让学生无法去接触到趣味性的一面,从而全面地降低了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以及学校地理教学的发展进程。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是实现学生自主与合作化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利于驱动高中生对于地理学习的积极态度。通过不断地设计提问、学习、交流与表达,教师主导教学目标,实现以学生为主的辅助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培养,营造一种趣味化、知识化与探究化的教学课堂氛围,逐渐地改变其传统地理教学的自然过程,从而优化其本质教学,实现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打造效率教学课堂,从而让学生全面性地发展学科学习。
三、新课标下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初探
(一)教学设计
要实现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课程教学,其本质在于教师应当熟练“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结合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困境,引入课外性的教学资料,构建初步的地理模型,递进式与探究式的知识传授过程,不同教学内容,则引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观看与活动,让学生对于每节课都有着充分的新颖感,从整体教学大纲上,优化每节“小组合作学习”的小课,力求结合学生实际学情,从而更好地优化其教学质量。
(二)分组模式
古语有云:教学相长也,其揭示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必须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与促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当采用合理化与科学化的分组,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对于班级学生进行6人一组的“小组合作学习”,参考学生地理学情,综合每组地理综合知识。本着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促进的目标,安排小组长,协同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小组学习协调,从而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地理教学目标。
(三)“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材料
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案例为课堂教学,课前一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提倡高中生利用地理课本、网络、图书馆以及老一辈的经验故事等资料,进行气候、生物、地质、水质、地势方面资料收集,由小组长进行综合记载。
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课堂中,教师事先组织小组长进行综合资料的发言,教师参与讨论起水土流失过程的环境演变,并提出:“小组对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进行排列”,让小组学生能够自主化想法交流。
利用多媒体教学,绘制出相关的影响因素曲线,并辅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们充分地理解对于地理中的一些科学曲线的认识,并要求小组学生进行自身观点的影响因素曲线绘制,通过小组课堂学习、交流,加以教师辅导,进行影响因素曲线的初步绘制,让学生们去自主化、合作化与探究化地摸索,从而接受地理知识中的一些枯燥理科理念,实现对于小组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学校与地理教师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对于课堂的设计,深入“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自主、合作、趣味与探究性的学习氛围,贯彻与落实“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不单单提升教学方式,更重要扩宽教学手段与教学材料,从本质上推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使高中地理更生动,为高中生学习所感兴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
一、教学设计的发展形式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与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教学设计这一学科被引进我国。近年来,该领域不少人士指出应进行基于本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这无疑是有识之见。但是任何创新都不是简单的模仿和重复,创新的本质特点是原创性及其相对于创新活动目标的价值;创新需要批判性的继承,需要对所需突破的领域的全面了解、把握与反思。而地理教学设计却与理论的发展有着鸿沟,所以有必要联系教学设计的发展,对教学设计在地理学科领域中的应用作出分析。
二、教学设计对地理教学的意义
地理教学设计是将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转换为地理教学实践的过程。与以经验为主要依据的传统地理教案相比,地理教学设计更能体现教学理念的先进性,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教学策略制定的开放性;教学媒体选择的科学性。研究和推广地理教学设计,对于克服地理教学活动中的随意性,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课标地理教学设计的方法分析
1.地理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采用视觉、听觉和动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①充分发挥地图的直观作用。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在充分运用好“三板”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利用投影、幻灯、录像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电教手段,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力求教学内容图象化。在深入研究教材文字与图像系列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尽量使文字内容图像化,图像内容概括化。具体作法有:①变死图为活图。如利用“地球公转演示仪”或自制活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讲解地球公转运动。利用电教手段制作地球上季风的季节移动的动画均能取得良好效果。②化繁图为简图。如将世界轮廓图简化为几何图形。③变文字为图像。五种地形的异同点可用图象展示(地形图略)。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学习则采取边画地图边讲授的方法。其结果事半功倍。④创设寓意图。利用“苦难的母亲”、“地球出汗了”、“小鸟的哀鸣”、“鱼儿变瘦了”等寓意深刻的漫画、图片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观念的理解。
②继续发挥地理“三板”教学艺术。地理课堂教学离不开板书、板图、板画,有图有画,图文并茂的教学,能使地理课更加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地理板书要布局合理、形式多样、规范端正、精炼醒目、美观完善。板图板画要做到简易而又科学,准确而又鲜明,立体而富动感。充分运用地理“三板”教学艺术,能把抽象的规律变为形象的图画,把高深的理论变为浅显易懂的现实,使鲜明的色彩、优美的造型、生动的语言浑然一体,传递信息。这样一来就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情操的陶冶,真可谓一举多得。因此“三板”教学艺术在地理课堂上的运用,直接关系到地理教学的质量。
③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完美结合。新课程强调设置情境,但设置情境并不一定都要采用计算机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视野和教学思路上,通过信息技术主要是呈现教科书以外的内容,而可以观察的、动手做的、该写的、该画的不能取消。例如,关于大气运动中三圈环流的教学,设计成教师在黑板上边画边讲解,学生在本上边听边画,这样在教学实际中收到的效果要比教师直接把整幅图通过投影展现给学生再讲解好得多。不仅仅锻炼了读图作图能力,还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再如,备火山爆发问题时,设计放一段火山喷发的电视录像,让学生欣赏一次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壮丽景观,身临其境般感受火山喷发的巨大能量和造成的危害。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只用语言描述好得多。所以我们说要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完美结合,因教学内容而宜,体现地理教学设计的艺术性。
2.地理教学设计应关注多学科知识的联系
①地理同其他学科的联系。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历史、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等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与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地理教材内容在多处已经明显的体现出与其它知识的关联性。如喀斯特地貌与石灰岩化学性质的联系;天体的相互绕转与物理学中万有引力的联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与数学三角函数的联系等等。
②设计学科间知识联系。设计多学科知识联系要针对学生在其他学科知识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这一特点,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地应用多学科知识来辅助教学。这将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横向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如设计讲解洋流对航行的影响时,就可以联系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历史知识。在高中世界历史课本中,关于哥伦布的远航只是简略一提。作为历史课,当然不必讲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是逆北大西洋暖流航行,而第二次则先顺着加那利寒流南航,再顺着北赤道暖流西航,所以第二次比第一次快得多。但是,在地理课讲洋流时就可以专讲这一点。这样设计的讲解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新鲜,能使之兴趣盎然,茅塞顿开,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扫除对地理知识理解上的障碍,而且可以使学生对其他学科中某些疑难问题“恍然大悟”,体验到地理学习确有所得。但设计时要注意知识的准确性、内容的针对性,切不可华而不实,无说服力,还要注意掌握分寸,恰到好处;既不可设计其他学科知识比重太大,冲淡地理教学,又不可轻描淡写,不解决地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文.教学系统设计(ISD)研究的历史回顾——教学设计研究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一、二、三)[J].中国电化教育
[2]黄远志.建构主义理论与地理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3]刘金龙.地理教学中进行学科内综合的途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地理 创新实践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59-01
地理新课标中明确的提出了对于地理教学的要求,尤其注重地理学习的有用性,让学生在生活学习感悟中自觉的重视地理学习,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转变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着重大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学内容的转变、教学目标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地理教学重视的是体验式学习,将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地理课堂的教学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内容的转变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重视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内容缺乏灵活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大大的降低。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创新是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考研,将地理课程教学赋予生命力,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生活中善于举一反三,将教学内容活学活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地理知识的传授。
(二)教学目标的转变
新课标中注重对于学生情感价值观、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学目标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合作探索的能力。教学目标体现了更多的灵活性的特点,以自己所在地区作为学生的探索发现的对象,通过对生活环境的了解,提升对生活的感悟,对我们爱国情怀,实现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师传授,而是更加注重探索式的学习,让学生能够通过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把握,鼓励学生大胆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特点
高中地理教学有自身的教学特色,体现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随着课程标准的变化,这些教学特点也被赋予了时展的特色,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实现快乐学习、创造性学习。
(一)直观性
地理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更重视的形象思维的培养。学生通过最为直观的地形、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等现实现象的观察和学习能够达到最为直观的感受。重视学生的认知和感受,重视体验式的学习,这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势。
(二)现实性
教学基本内容向学生传授的的科学的只是构造,但是这些地理现象的变化特点就需要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分析和判断,所以这种现实性的特点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
三、高中地理教学创新对策
高中地理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态度、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将课堂教学的影响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体验当中,提升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调动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保驾护航。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重视教学体验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从课程的导入开始教师就需要设定合理的教学情境,知识学习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具有完全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
(二)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性的地理教学借助于先进的教学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最为直观的教学感受,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方式的展示将书面内容灵活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将高中课程进行课题分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汇报,加深学生们学习探索的兴趣,通过交流学习强化知识的吸收。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实现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实现教学活动的真正价值,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明确地理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焦秋生.实用中学地理教学设计[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一、教材处理生活化——渗透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成为课程研究者,而且成为课程设计者。笔者倡导的教材处理生活化是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取舍、整合并进行一些生活化的处理,力求改“教教材”为“用教材”。笔者在教学中始终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科学处理教材,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体会学习地理的快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升生活品味,增强生存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家乡,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从而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例如,笔者在8月份参加江苏省教师网络团队比赛时,针对“澳大利亚”一节中“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生活化”的处理方法,渗透家乡的特有动物丹顶鹤、麋鹿,引用生活中常见的“羊毛衫的标识——澳毛”等学生生活中的地理内容,赢得评委青睐,荣获一等奖。又如,笔者参加江苏省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时,对八年级上册“土地资源”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学生生活实际,重新编辑制作了一段MTV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用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人入胜,学生倍感亲切。在认识土地资源的类型和探究土地资源的特点后,笔者话锋一转,“谁不说俺家乡好!你对家乡知多少?”把同学们的思维牵引到“感受家乡土地”上来。
所以,生活化地处理教材,既能满足学生好奇心,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活跃学生思维;既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更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问题化——体现新课标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长期以来,学生大多“没有问题”、创新能力“先天不足”。因为书本上的一些结论是教师讲出来的,不是学生学出来的。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即根据课程标准,把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以及鼓励并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开放的、发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建构一个问题系统,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子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子问题的思考,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实践、设计、实验等方式验证、应用所学,既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够充分体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节时,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精心设计三大问题——“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有哪些?为什么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怎么开发利用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又如,在学习“水资源”一节,可以设计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我国缺水吗?”(水资源匮乏)——“我国水资源匮乏的原因”(时空分布不均)——“我们怎么办?”(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再如,在设计“我国的人口”一节时,可以提出“根据对身边居民分布及迁移情况的了解,你认为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有什么问题?你知道或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所要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也利于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探究性地自我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再如,在学习“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时设计:“你能举例说出天气对你的生活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还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在生活规划中关注天气,形成使用地理知识、技能指导生活、生产的意识。在进行“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查找识记,为避免枯燥机械,可以设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是哪的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位于哪个省?”等富有人文色彩的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还利于拓展知识视野,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增强学习地理的意识。
三、教学环节活动化——凸显新课改特色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环节活动化。所谓教学环节活动化是指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教学环节的活动化,给足学生学习时间,留足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使“教室”成为真正的“学堂”。
例如,“巴西”第一目“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的学习内容可设计成旅游活动:行程路线一,走进巴西国家——说出巴西的位置和面积特征;行程路线二,走进巴西家庭——探究巴西的人种特点及成因;行程路线三,走进巴西街头——感受巴西的多元文化及其影响。又如,“澳大利亚”一课可设计成参观学习活动:第一站,走进动物世界王国;第二站,走进澳大利亚;第三站,走进牧场生活;第四站,走进工矿企业。又如,“黄河的治理”一节可设计成主题教育活动:主题一,你对黄河知多少——黄河的概括;主题二,母亲河的贡献——丰富的资源;主题三:黄河的忧患——黄河带来的危害;主题四,我为黄河把把脉——造成危害的原因;主题五,我为黄河绘蓝图——黄河的治理。再如,“长江的开发”可设计成课堂探究活动:课堂活动一,饮水思源——探寻长江源流概况;课堂活动二,靠水吃水——探索长江开发方向;课堂活动三,涌泉相报——探求长江治理措施。这样活动化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拓宽学生地理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构建开放地理课程的要求。
四、教学过程信息化——展现新技术魅力
一、教材处理生活化——渗透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成为课程研究者,而且成为课程设计者。笔者倡导的教材处理生活化是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取舍、整合并进行一些生活化的处理,力求改“教教材”为“用教材”。笔者在教学中始终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科学处理教材,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体会学习地理的快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升生活品味,增强生存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家乡,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从而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例如,笔者在8月份参加江苏省教师网络团队比赛时,针对“澳大利亚”一节中“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生活化”的处理方法,渗透家乡的特有动物丹顶鹤、麋鹿,引用生活中常见的“羊毛衫的标识——澳毛”等学生生活中的地理内容,赢得评委青睐,荣获一等奖。又如,笔者参加江苏省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时,对八年级上册“土地资源”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学生生活实际,重新编辑制作了一段MTV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用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人入胜,学生倍感亲切。在认识土地资源的类型和探究土地资源的特点后,笔者话锋一转,“谁不说俺家乡好!你对家乡知多少?”把同学们的思维牵引到“感受家乡土地”上来。
所以,生活化地处理教材,既能满足学生好奇心,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活跃学生思维;既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更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问题化——体现新课标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长期以来,学生大多“没有问题”、创新能力“先天不足”。因为书本上的一些结论是教师讲出来的,不是学生学出来的。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即根据课程标准,把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以及鼓励并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开放的、发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建构一个问题系统,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子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子问题的思考,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实践、设计、实验等方式验证、应用所学,既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够充分体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节时,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精心设计三大问题——“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有哪些?为什么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怎么开发利用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又如,在学习“水资源”一节,可以设计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我国缺水吗?”(水资源匮乏)——“我国水资源匮乏的原因”(时空分布不均)——“我们怎么办?”(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再如,在设计“我国的人口”一节时,可以提出“根据对身边居民分布及迁移情况的了解,你认为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有什么问题?你知道或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所要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也利于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探究性地自我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再如,在学习“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时设计:“你能举例说出天气对你的生活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还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在生活规划中关注天气,形成使用地理知识、技能指导生活、生产的意识。在进行“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查找识记,为避免枯燥机械,可以设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是哪的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位于哪个省?”等富有人文色彩的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还利于拓展知识视野,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增强学习地理的意识。
三、教学环节活动化——凸显新课改特色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环节活动化。所谓教学环节活动化是指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教学环节的活动化,给足学生学习时间,留足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使“教室”成为真正的“学堂”。
例如,“巴西”第一目“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的学习内容可设计成旅游活动:行程路线一,走进巴西国家——说出巴西的位置和面积特征;行程路线二,走进巴西家庭——探究巴西的人种特点及成因;行程路线三,走进巴西街头——感受巴西的多元文化及其影响。又如,“澳大利亚”一课可设计成参 观学习活动:第一站,走进动物世界王国;第二站,走进澳大利亚;第三站,走进牧场生活;第四站,走进工矿企业。又如,“黄河的治理”一节可设计成主题教育活动:主题一,你对黄河知多少——黄河的概括;主题二,母亲河的贡献——丰富的资源;主题三:黄河的忧患——黄河带来的危害;主题四,我为黄河把把脉——造成危害的原因;主题五,我为黄河绘蓝图——黄河的治理。再如,“长江的开发”可设计成课堂探究活动:课堂活动一,饮水思源——探寻长江源流概况;课堂活动二,靠水吃水——探索长江开发方向;课堂活动三,涌泉相报——探求长江治理措施。这样活动化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拓宽学生地理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构建开放地理课程的要求。
四、教学过程信息化——展现新技术魅力
【关键词】网络资源 初中地理 教学
将多媒体和地理教学整合在一起,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地理教学,营造出一种有效的教学氛围,它不仅能体现老师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以探究、自主、合作为出发点的主体学习,它很好的改变了传统以老师为核心的教学结构,让学生的实践水平与创新精神的提高都得到了落实。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组织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地理教学要大力发挥素质教育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其提高创新与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标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现代初中地理真正摆脱了传统的老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模式,为了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多种教育技术被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如:电视录像、幻灯投影等视听技术,以及网络、计算机技术等。多媒体技术是把动画、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整合在一起,它具有很强的交互性、集成性与可控性,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多种有效功能,让学生进行学习验证、调整学习进度、实时反馈,最后为学生提供可调节的读写、视听学习环境。在这期间,老师是一切工作的指导者与领路人,通过多媒体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让创造力、想象力都得到有效发挥。
老师通过网络论坛,搜集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上传的精华帖,学习不同的教学方法与途径,将知识面拓展到书本以外。同时,老师也需要从多个领域关注地理科目与帖子,通过存储信息资源,对地理信息进行有效筛选与处理,从而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建成资源库,让论坛拥有资源存储的功能,将教学设计、试题与教学资源利用帖子等形式进行存储,有需要的时候再调出来。最后,整合资料性质进行分化与归类,需要时再下载使用。
通过在网上搜集和地理相关的笑话或者经典内容,将其变成日志上传到空间。或者建立博客,利用网络平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感想、反思与教学资料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课改就是老师整合已有的教学思想,将与地理、国家发展直接相关的信息搜集在一起,同时这也是考试导向与地理界学者一直关注的领域,而教学工作则需要面向社会与经济发展。这也是当今课标与学科教学的期望与要求,它是地理在现代教学中的要求。在进行网络资料整理的过程中,老师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也将得到改善。
二、培养识图与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一切知识的来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论坛中的笑话、幽默与谜语整合各种知识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知识情境,充分利用语言进行新课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精心设计简洁的语言,帮助学生凝聚注意力,帮助学生改善学习兴趣。
从地理教材编写过程来看:有大量地理图像,具体包含示意图、统计图、分布图与景观图等,以及带有思考性、启发性的漫画,地理图像作为整个教材学习的关键,它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等特性,对帮助学生掌握空间分布规律与内在联系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现代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图像功能,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如:在学习火山分布与地震带时,先注意六大板块的边界与范围,然后结合《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以引领学生掌握火山与地震带分布位置,和前图进行对照后,得到最终结论:地震与火山多集中于两个板块交界。所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中的地理图像能帮助学生调动思维与感觉器官,以提高学生分析、解读图样的能力。
三、优化第二课堂,学会识记
关键词 高中地理;新课标;创新
1.前言
新课标的施行对高中阶段地理教学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是整堂课的主角,师生互动比较少,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取得考成绩。新的课程标准则凸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而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教学的目的也不再局限知识层面,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基础设计教学
承认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进行一切教学方法创新的根本。以往的教学设计多是站在教师的基础上进行,侧重于对知识点的分解与归纳,课堂互动设计所占比例较少。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应该适当的增加互动环节,为学生建立学情档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设定梯度问题并且尝试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第一章后,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几个问题:极昼是如何产生的?是由于地球自传吗?(难度较低)某地的日出时间是早晨7点,那么该地的昼长大约是多少?(中等难度)当西半球全部为昼半球时,太阳的直射点在哪里?(难度较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得到提高。
3.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交流
3.1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转变平铺直叙的讲述方法,创设有趣的、生活化的或者其他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情境,以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复习设问,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是比较常见的课堂导入方法,教师在复习旧知识时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挖掘旧知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知识的传授创造契机;充分运用故事、趣闻、诗歌、谜语、新闻等课外资料,比如在讲世界洋流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描述明朝时期的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郑和生活在距今400年前,曾经多次航海,甚至到达过非洲,他每次航海都有一个特点,即冬季起航,夏季返回,其原因是什么呢?然后进行课堂教学,到课程结束再揭示答案。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勾起来,注意力集中,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体会到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联系实际生活,比如讲述沉积岩的形成与特点时,教师可以用双层夹心饼干进行演示,先放一层饼干,一层奶油,再放一层饼干,一层奶油,沉积岩正是如此层层叠加而形成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住了沉积岩的形态以及特点。
3.2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互动
由于高中的课程知识点多,教材内容比较枯燥,地理课堂普遍存在着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学生不积极的参与教学,拒绝自主思考,这对于新课标的实施是非常不利的。对此教师可以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活泼生动的课堂活动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3.3运用思维导图,提高教学质量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和知识框架,条理清楚,极大的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提高了教学水平。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和总结的时候,要注意将当前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比如在讲学习城市化的时候可以对民工潮进行分析,在讲解工厂选址问题时除了盛行风向图,还可以提供交通、资源、劳动力等因素对工厂的影响,将热点考点融入教学中来,拓展学生的视野。
4.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
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很难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地理问题,教师此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图片、音乐、视频、统计图、地图、动画等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讲锋面的形成过程中,只使用教材中的插图不能形象的展现解锋面特点,教师可以采用flash动画演示锋面形成以及冷暖风的相遇,由学生探索出冷峰峰前雨,暖锋峰后语的特征。再比如,教师在讲解城市区位因素时,可以以幻灯片的形式让学生欣赏世界各地的著名城市,并介绍与这些城市相关的自然历史事件,为之后的教学做好铺垫。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课堂节奏,不能一味的使用幻灯片,导致课堂节奏过快,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也不能节奏太慢,导致无法完成课堂任务。
5.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地理新课标提升了对地理实践的重视程度,鼓励教师组织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构件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可以设计简单的地理实验,直观的体现各种地理现象。比如在讲密度流时,教师可以将蓝色的盐水沿边缓缓倒入透明的清水中,学生可以观察到蓝色盐水沉入水底,形态高低起伏,证明了密度大的海水会在密度小的海水下流动;组织地理活动,比如天文观测、野外考察活动,增加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6.结语
新课标为高中地理教学指出了大的方向,教师是工作在教学实践第一线的教育者,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标的相关知识,结合经验和实际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将以教为主的教学变成以学为主的教学,真正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差异性;实践研究
一、差异性教学理念的提出
新时代对老师提出新要求,尤其是高中老师不仅要做到知识的教授,还要讲究一定教学技巧。例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需要因材施教,以此达到学生在知识渴求过程中的不同需求。让学生能学有所成,学有所长。高中地理的课堂中更需要差异性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走向创新自足的学习之路。新课改之下的新课标要求老师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可谓将差异性教学理念提上日常。这就要求高中地理老师不仅要依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多层次的教学设计,还要依据这种差异提供适应不同需求之下的同学们的学习资料。更要注重掌握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分布,根据水平的差异进行不同的作业布置,做到有的放矢。上课的时候,对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老师先要对进行积极思考的典型代表进行肯定,然后尊重他们的想法,与他们共同研究更加有意义的学习方法。现在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模式,工业时代的那种整齐统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更不上时展的步伐。我们必须抛弃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重新正确对待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问题,积极开发学生大胆创新的能力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地理课程的教学设计需要认识到学生个性化的重要性,注重挖掘学生的优势潜力差异和智能发展的差异。让学生发挥其优势,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二、高中地理差异性教学初探
为了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能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满足学生们的不同需求,是高中地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旧有的思维模式必须重新排列组合,不能将讲台下的学生看成一个整体,而是要分别单独看待,打破常规的教学思路,利用不同的模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在课程中融入差异化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差异化优势,最大限度的提高高中地理的教育价值,为学生的地理学习之路排忧解难。1.理论意义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是目前的重要要求之一,高中地理老师需要以此进行教学设计指导理论,对差异性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以学定教,丰富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理念,使得高中地理差异化教学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完善。2.实践意义(1)让老师树立新课改理念在新课改新课标的双重指导下,高中地理老师应深刻意识到填鸭式教育以及大规模式的批发教育已经非常落后了,注重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的差异化刻不容缓。在差异化教学实践中,必须看到学生的不同之处,发掘他们的优势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积极的鼓励与肯定,让他们对高中地理学习充满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学有所获。(2)提升老师教学设计能力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是,教育更要遵循以学生为本,将让学生被动接受的习惯进行纠正,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老师更要拥有优秀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将差异化教学设计始终贯穿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之中。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样长此以往,必将拓宽老师的教育思路,提升老师的教学设计技能力,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3)提高课堂质量老师在地理教学课堂上,需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处理好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微妙关系,在共性得到发展的情况下,注意到不同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实现学生之间的彼此欣赏和彼此帮助,利用自己的长处帮助自己的同学,在整个班集体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一己之长,又能将自己的长处很好的融入到集体中,为老师上课带来活力的同时保持课堂的井然有序。既能实现学生个人的最大化发展还能将整个课堂的氛围保持在一个很好的水平。让课堂质量随之得到提高。
三、高中地理差异性教学实践策略
首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引入多样化的教学环节,更能做到差异性教学实践的应用。例如利用动手画图的模式,让学生通过亲自画图的方式掌握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还能训练他们的对空间位置的空间想象力。让不同的学生动手画图后,发现各自不同的擅长点和不足,肯定他们的长处,让他们注意学习别人身上的长处,做到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地理概念生动化,降低难度的同时,让知识更加形象的出现在地理课堂上,老师更要通过对学生差异化的了解,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深入浅出的特别设计,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能将知识在无形中主动进入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让多媒体教学发挥它动态化的教学特点,让知识也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最后,在地理学习中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多联系实际,发挥学生的差异化特征将很多的现象与自己身边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既生动形象,又容易理解。高中学生来自不同市县的机会比较多,让他们根据自己家乡的水文地理特征进行地理知识的分析和消化,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总而言之,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无论性格还是学习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不仅仅只是新课改的理念,更应该作为教学实践正式实施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梁智敏.中学地理差异教学的应用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6).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学改革;新课标
基于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背景,将信息化技术与地理教学模式相融合,对地理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则架起了地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1.地理教学改革的宏观要求
要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所明确提出的。同时,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也被给出,其中明确提出“在地理教学中要加强信息技术的使用”,培养学生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促进地理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势必要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这已然成为地理教学课堂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地理教学改革的宏观条件下,虽然传统教育对地理教育的束缚正在逐步减弱,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步入地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之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例如,教师以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度不够,与地理课程的结合点较少,教学模式选择和应用不合理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地理教学改革。
2.课程范式创新的要求
在地理课程改革逐步强化发展的背景下,地理教学范式展现出了差异化和时代化的特点。我国地理教学改革深受时代教育观念和学科科学发展的影响,不停地在发生着改变。教学范式虽然种类多样,但都存在着本身的优点以及或多或少的缺陷。这对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线教师必须选择适合某种教学情境的教学模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进而达到吸引学生、充实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3.地理信息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1)教育信息化理论。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应{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前提下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充分运用,设备上,加强计算机及其辅助工具、网络基础设施等信息处理设备的运用;技术上,依赖远程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资源上,主要指建设数字图书馆和制作教育网站的信息资源。
(2)教学范式创新理论。高中地理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强调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这为地理教学范式的创新点明了道路――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结合。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学生的课程融为一体,使之成为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帮助学生认知的工具,是重要的教材形态和教学媒体;或者把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学习领域,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地理教学模式设计
地理教学模式设计重点在于围绕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环境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形式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学定教”,科学地安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教学过程最优化。
第一,要考虑哪些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应用在地理学习中。
根据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地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利用形式主要包括:基于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平台的运用、GIS地理空间分析教学、地理数据存储与可视化、数字地图操作等。另外,还包括基于GIS数据输出的应用,如利用GIS软件输出地图数据、专题地图等。
第二,要考虑如何结合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有效整合地理信息资源和工具。
第三,要考虑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具体应用新的教学模式。
三、结论
一、构建开放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提出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教科书编写建议》提出“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实现教科书的多样化”;《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提出“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以上内容都要求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开放性的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摒弃“以本(课本)为本”的观念,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和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开放,重点表现为教学内容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
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就要树立全新的教材观。传统的教材观,是以教材为核心的,新课标提出的则是“材料式”的教材观,各种版本的地理教材虽都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但又是有差别的,因此教材只是课堂教学中可供利用的教学工具之一,是新课程标准的载体。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新课标,比较不同版本之间教材的差异,灵活处理教材,并“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就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一种师生单向交流方式,也就是常说的“满堂灌”,这种单调的教师讲,学生听,其效果肯定是不佳的。开放性的教学过程表现为信息交流立体化、方法途径多样化、评价机制多元化。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碰撞;通过开放性试题的研究和设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得以提升;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
如有关“流域开发”的知识,新课标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不同的版本对此选取了不同的案例进行分析(如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选取的是“长江流域”,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取的是“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如果只是就单个版本内容泛泛而谈,或是深挖细掘,就不行。处理这部分内容就可采用一种开放灵活的方式,大可不必拘泥于某一版本的内容。教师应在课前搜集准备一些有关流域开发的文字资料和图片,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分析讨论,得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从而使得教学目标得以动态生成。
二、构建探究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课程设计思路》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课程目标》提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上内容都要求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探究性的原则,从而使“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乐于从事的日常的探究活动”。
布鲁纳说:“最佳的学习方式是发现学习。学习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去探索、去发现问题,并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里的发现学习,指的就是探究学习。课堂地理探究学习,并不等同于课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不要认为只有让学生搜集资料、研究论证、写出总结报告,才叫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可以充斥于整个课堂的。新课程第一次把活动建议写到内容标准上,其实这些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并且大多是可以在课堂上完成的。构建探究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在课堂上要保证有充足的探究时间
要想真正实施探究性教学,就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从容发现问题,总结方法经验,交流心得体会。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点拨者和引导者。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办,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2.探究的主题要明确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探究,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在课堂探究,因此教师根据实际需要为学生确立探究的主题是非常必要的。探究的主题不能脱离基本的教学要求,永远不能无目的地瞎探究,这样只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主题的确立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不能太大,太大的探究课题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也不能太小,太小则无法打开学生的思路。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迁移应用的尝试往往就是课堂探究的话题。
3.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引导探究的思路
学生的知识储备必定有限,漫无边际、信马由缰的探究一般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为增强探究的目的性和效益性,教师就要给予恰当、适时的引导,否则学生会感到无从入手。比如教师可以将某一个待解决的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采用递进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当然引导不等于包办,教师决不能时刻左右学生的思维,以达到自己所想象的“完美的结果或结论”。
如有关“洋流”的知识,新课标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部分知识由于难度较大,传统的地理教学一般以教师精讲为主。而在充满探究性的课堂上,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完成。具体做法是:①观察世界洋流分布;②总结推知分布规律③与风带对比,解释规律;④以规律作指导重新认识分布状况,并找出不适用的地方;⑤观察西海岸的荒漠分布及世界渔场的分布,得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是充满乐趣的,探究的过程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记忆也会更持久,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构建发展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前言》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以上内容都要求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发展性的原则,从“对学生一生有用”的角度组织课堂教学。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发展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是与时俱进的。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命题可能出现的显性知识,注重知识的反复呈现,学生能应付考试,甚至对教材知识背诵如流就是教学任务的终结,根本无视学生对发现过程的体验与感悟,更无视学生情感、态度的深层次发展需要,使学习成为索然无味的记忆与再现,缺乏知识的融会贯通与再创造。而发展型的课堂教学设计,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包括注重对地理学习积极性的保护与促进,对地理学习方法的掌握与领悟,对地理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探索,对地理意识与情感的激发等。
如有关“城市化”的知识,新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内容以纲条形式表述知识要点,看起来简单明了,处理起来也很容易。但从发展性的角度考虑,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可能比掌握特点更重要,因为这部分知识可用的图表多种多样,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归纳技能都会得到提高。对于“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以“生活中的知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关心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构建信息技术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课程目标》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基于以上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构建信息技术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而且能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所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还在于能提高学生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固然是好,但我们应注意将它与新课程标准充分整合,避免走入一些误区,依据所学内容的特点来选择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也并不是信息越多越好,另外信息技术的运用还要考虑时间成本,决不能为显新意而生搬硬套。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教学;地理教材;变化
目前我国正在全力推行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在强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以及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进而全面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高中地理课程的改革其目的也是一样的。因此对于新课改具体实践者的高中地理教师而言,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把握好新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改给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及高中教材带来的变化
1.新课改给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带来的变化
在新课标中无论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还是课程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和过去的课程标准比起来都有较大的变化。另外,在对课程标准的表述方式上新课标和旧课标也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新课标的表述相对要简单一些。同时新课程标准更加顺应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新课标更加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学生更加轻松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以提高教学效果。
2.新课改给高中地理教材带来的改变
新教材的特点在于添加了更多的直观的图片,同时也开设了许多栏目供学生参与讨论。新教材更加强调与学生的互动,在教材中添加了许多能够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素材。新教材对于学生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培养也很关注,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对各种地理现象和复杂的地理过程的分析能力。新教材还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与传统的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对旧教材中的一些不容易让学生理解的地图进行了删改。新教材更加注重在地理教学中对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新教材通过科学合理的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的引导了学生开展了多种实践以及探究学习。新教材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加入了许多符合时代特点的内容,紧跟时代步伐,与此同时新教材还特别关注到了我国各个地区的文化的差别和教育水平的差异。
二、新课改给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带来的变化
1.新课改给教师的教学理念带来的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只要经过几年的知识传授就能熟知整本教材的所有知识点,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创新的动力。而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新课改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材的内容最多只能占到一般,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而产生的新的内容也要占到大约40%,另外的一小部分的内容则要求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而产生的内容。因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现在的高中地理教师都感受到了比较大的压力,促使教师们尽快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以适应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所以,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教师必须学习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同时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以新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新课改下的教学。
2.新课改给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的变化
新课改的背景下新教材与旧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有着较大区别,具体表现在新教材比旧教材没有那么系统化,对于教师来说只有更好的提升自己才能更好的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并对教材的知识体系具有较好的理解。由于新课标对于教学过程中课堂活动有明确的要求,因而高中地理教师就要合理的运用教学方式来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同时还要对教学进度进行科学可行的安排。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势必会造成课时的紧张,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高标准的组织好课堂活动又要处理好课堂时间的安排。
教师要根据新教材的特点来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新教材在部分的教学内容上是高度概括和高度浓缩的同时新教材中也少了很多的概念和名词,结论性的叙述在新教材中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有很多的活动、阅读以及案例等需要学生去探究的内容。针对于新教材的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再象以前那样直接灌输了,而应该采用引导和启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目标。
三、新课改给高中地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带来的变化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都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教授下被动的学习。而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应该更加注重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要建立在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当学生意识到教师和学生的这种民主和谐的关系后,就会打破自己内心的禁锢给教师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以及从某个角度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有这样的一些抱怨,教师觉得学生的基础比较差进而造成上课也比较吃力。特别是在讲解自然地理这部分内容时,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学生听完课之后对知识结构的掌握依然一头雾水。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及时的跟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困惑解决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进而加深建构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四、新课改给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带来的变化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组织形式多为单一的教师讲授式形式,很显然这种课堂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地理课堂了。在新课改下的地理课堂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以及性格等因素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复杂性和丰富性。因而现行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必须有所改变。
1.小组合作的课堂组织形式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目前大多数教师都采用小组合作的课堂组织形式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小组合作的课堂组织形式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由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交流与合作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2.情境互动式的课堂组织形式
情境互动式的课堂组织形式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巧妙的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并进行互动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比如在教学《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一课中,教师在进行等压线知识点的教学时,可以让教室里的学生们都参与进来。先假设一个情境让每一排的学生都代表着一条等压线,通过教师的示范,让一排排代表等压线的学生们通过肢体来重现教材中所叙述的风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表演和观察的过程就可以更好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符合了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五、新课改给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变化
在多年以来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甚至有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压迫式的。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课堂组织方式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体现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新课改要求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尽量不干涉学生发表意见,遇到一些问题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也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通过更多的渠道去学习地理知识开拓自己的见识。
六、新课改给高中教学带来了新的评价方式
新课程标准一改传统的课程标准只以考试成绩为评价的方式,有机的建立了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即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应用更多的渠道,让新课改的精神得到广泛的理解和认可。
综上所述,新课改目前还在探索实施阶段,针对新课改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的新变化,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在教育教学理念上破旧立新,同时还要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案,并以新理念为支撑,对课堂教学进行革新。
【参考文献】
[1]李新红.走出课改困惑打造高校课堂――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误区与反思.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0,(09).
[2]陈祝如.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创新.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9).
[3]李洪龙.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探索.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