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5 09:38: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现代创业发展方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前言
创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起步较晚,尤其是在与市场经济并行模式下,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经济价值体现并不显著,对高教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相对处于弱化地位。纵观社会环境、大学教学主体以及创业教育的实际现状,我们发现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两者间存在方向偏差,需要全社会合力,构建万众创业环境,促进高校教育活动向市场经济靠拢。
一、高校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间的衔接问题
1.万众创业尚未形成有利的社会影响。在我国传统观念中,视自主创业为读书人谋求生计之下策,以出仕从政报效邦国方为上等的儒学观念,在人们的价值观中根深蒂固。因此,很多大学生以出国深造、进入政界、科研界或者考取公务员为光耀门楣之举,高校求学期间的个人志向沿袭传统,对于当今社会、国家所处的实际发展阶段,未纳入考虑范畴。其次,宏观层面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律规制,在制定和实施上未形成有效影响力,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之间缺少有效的实现途径和保障体系。此外,服务于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机构不完善,客观上制约了大学生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创业教育的经济价值不能显著体现。
2.创业教育未体现出市场经济导向。高校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教育主体活动应以市场经济发展运行及其客观规律为依托,进行策略性的知识体系、课程设置调整,从目前高校教育体系来看,与市场经济并行的就业教育、??业教育中,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未得到明确体现。首先,在教材上表现为过于偏重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关市场经济的内容停留在理论知识研究上,很多学科对此更是一笔带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市场经济的阐释、应用均倾向于理论化、书本化,缺少鲜活的案例和比对分析。其次,创业教育中的市场经济认知部分,内容设置较为肤浅,未触及根本,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和内在竞争机制,讲得过于笼统,使大学生对市场经济无法形成全面的、生动的了解,从而削弱了创业教育的经济效能。
3.创业教育脱离了市场需求。创业是一项具体的、具有实践性质的经济活动,在此之前,高校教育注重知识性、文化和思想方面的深度教育,人才的技能培育和能力转化相对薄弱。在万众创业背景下,创业活动的第一步就是立项,创业立项决定着创业的方向,并对创业过程的顺利与否产生影响。由于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对经济活动缺少了解,因此,在立项上普遍存在着盲目心理,大多数人会选择听取家人意见,或者涌向热门投资行业进行创业,忽略了市场的考察和调研,未能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全面了解市场需求,在立项选择上很容易出现脱离市场经济主体需求的片面、盲目现象,致创业难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业规划。
二、构建高校教育的经济发展方向
1.多方合力,构建良好的创业环境。从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高等教育人才进行自主创业,构筑高品质创业体系,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大学生报效国家的可行性路径。以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实现国家富强、经济强盛的民族复兴梦,从本质上说,离不开经济实体的大范围创新、大幅度增加知识含量,以及高新产业的迅速崛起,高校教育鼓励自主创业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意义。因此,无论是大学生群体还是家庭和社会,都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高素质人才投身创业领域对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改变旧有观念成见,在意识层面形成万众创业的认识。其次,国家宏观政策、法律规制以及地方政策的扶持规划,都应体现出鼓励高素质人才自主创业的政策氛围,政府部门需完善服务体系,制定相应的创业扶持、优惠政制,为创业行为提供宏观调控上的支持。
2.结合市场经济,改进创业教育。高校创业教育应与市场经济密切结合,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一定经济知识,对市场经济有相对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对市场经济进行专业分析,并将相关知识融进教学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发展规律,为创业行为储备必要的经济基础知识。高校教育在提供创业指导时,应使创业活动与市场内部运行机制相契合,尊重市场经济秩序和规律,提高创业成功率。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增加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教学内容,增设实践环节和调研环节,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熟知市场经济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凸现创业教育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促进教育经济发展。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结合实际,突出创业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现实性,使高校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性、适用性增强。
3.联系实际,使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创业教育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大学生创业,在立项选择上,大多数学生倾向于成本小、投资风险低的热门行业,如网络开店、餐饮行业等;或者是以自身专业为基础,在专业领域内进行创业,如设计类学生利用自身在设计上的专业优势,承接相关设计业务;或者突出自身的技能优势进行产品开发、生产,从而实现自主创业。高校教育应突出创业立项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鼓励大学生在创业立项时综合考虑自身条件、专业能力以及社会资源优势,以发挥强项优势,从自己熟知和感兴趣、有资源的领域着手,并结合市场外围环境,通过深入调研和考察,提出有指导性的意见和创业风险规避措施,使高校教育在创业大环境中,体现出促进经济发展的先进作用。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特点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着自身层面的特点,结合时展的背景,只有不断地对于其发展特点进行相应的分析,才能够有效地分析其发展方向,结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实践,主要在以下层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特点分析。
(一)理念性
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主要的目的就是使得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概念有着深刻地理解,这就主要体现在理念层面的教学中,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理念性的特点,主要有着以下层面的体现。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是创新创业时代主题出现之后的教育跟进,因此教育开展过程中,重点要进行理念层面的教育。例如,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向学生教授创新创业的理念,使得学生在思维观念上不断地进行转变,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其次,??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重点就在于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十分广义的概念[1],任何创新创业教育中,都是不是教会学生怎样创新,而是不断地给与学生方法和思路,使得学生进行自主层面的创新创业,这同样体现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性特点。理念性的特点,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教育的巨大差异,正是因为其具有了理念性的特点,对于学生思维理念层面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可见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对于学生能力素养层面的促进作用是十分积极而有效的。
(二)实践性
通过对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调查分析,创新创业教育还具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即实践性的特点,实践性的特点简单而言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开展,均与生活生产实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使得大量的理念,知识,方法能够在生活生产实际寻找到相应的体现。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都是基于实际问题出现,培养学生不断地养成发现意识,创新创业解决社会现实中的问题。例如,创新创业教育中,理念层面的教育,主要就是使得学生转变思维意识,从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在具体教育教学开展的层面,创新创业教育中,大量进行实际案例分析,这同样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了实践性的特点。例如,创新创业教育中,许多实际中的创新创业案例均成为了教学案例,如科技层面的创新,共享经济理念的出现等[2]。总的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是其基本层面的属性,即创新创业是基于实际出发的,要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进行创新创业开展。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探究创新创业的发展方向,要着重实际的层面出发,不断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实践性,实现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最大程度地促进。
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分析
上文中结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实践,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创新创业教育有着其自身层面的特点,探究其发展方向,主要就是结合时展的背景与趋势,重点考虑创新创业教育层面的特点,从而更加准确科学合理地进行发展方向分析,为今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做出积极的指导。
(一)引导性教学模式构建
新教育理念下,使得我们认识到了教学实践的发展与进步,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不断地实践新教育理念。社会的发展,对于创新创业素养层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使得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才能够更加适应今后的创新创业环境,因此今后创新创业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引导性教学模式构建。首先,构建引导性教学模式,就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应用引导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大量应用教学举例,实现对于学生的引导。例如,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教学中,不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创新思维意识,而是不断地结合实际案例,如,马云与阿里巴巴的故事,人工智能的出现等。通过实际案例,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形成对于创新的理解。其次,开展任务型作业,大量的布置相应的开放式作业,使得学生不不断地进行实践层面的调研。例如,针对学校层面,调研当前学生教学中的限制性因素,调研学校规划建设的不合理的地方,针对社会,调研共享单车当前的使用现状。不论是引导性教学方法应用,还是任务型作业开展,都是促进学生自主地进行调查研究,不断地结合实践开展思考,能够积极适应今后创新创业环境层面的发展变化。可见不断地构建引导性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能力层面的引导,是今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现代教育技术融合
创新创业的理念就是不断地对于社会发展进行思考,不断地进行技术层面融合与引入,当前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这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利用技术层面的先进性,促进教育教学实践层面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可见将大量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是今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首先,不断地应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视频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以及新媒体教学资源等,不断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用。例如,利用视频教学资源,开展案例教学,促进学生的理解程度。例如,新媒体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基于移动终端开展学习。其次,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学校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建立相应的系统,使得学生能够基于系统的层面上,进行学习的开展。例如,学习系统中有大量的教学资源,有大量的教学案例,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探究,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养成十分关键。现代教育技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趋势所在,我们应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教育开展的质量水平,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实践教学活动开展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一样,创新创业教育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都是根据实践创新而开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创业模式本身就是处于不断地发展中,为了紧跟这种模式层面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一个重要的发展防线,就是实践教学活动开展。首先,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地开展相应的研讨教学,使得学生通过?τ谙质蛋咐?的分析,来不断地感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其次,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还有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不断地基于学校的层面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竞赛形式的开展,通过竞赛主题层面安排,引导学生基于实际进行问题的调研,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通过创新创业策划书的写作,来增加自身层面的实践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地引入创新创业模拟软件应用,也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增长。总的来说,实践教学活动开展,首要的目的就是使得学生紧跟创新创业模式层面的发展,再者不断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层面的能力,在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养积极促进的同时,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四)教学反馈机制形成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对于教育本身也在不断地思考,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就是在高等教育开展中的一种探索与实践,在这个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相应的问题,不断地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优化,即建立相应的教学反馈机制,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措施,也是今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教学反馈机制建立就是不断地收集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中的问题,例如,不断地通过面谈,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对于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意见与建议。然后根据问题的收集,老师以及学校层面不断地展开对于问题的了解,进行相应的优化策略应用,实现对于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教学反馈机制的建立,体现了一教育自我完善的思考,通过不断地优化限制教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实现教育教学发展,应当不断地进行应用层面的推广。总的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建立相应的教学反馈机制,对于整体层面的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保护 参与 可认知 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一、概况
天津民园西里创意产业锚地位于常德道上,在常德道与桂林路交口。占地1.5万平方米,区域覆盖常德道沿线、民园体育场周边的历史风貌建筑。
1939年建成,占地2360平米,建筑面积3690平米。民园西里是本市第三批历史风貌建筑,京剧大师梅兰芳上世纪曾经下榻民园西里。
2008年秋季,部分房屋开始腾迁,2009年春节后开始整修。基本恢复的原有的风貌,但功能由居住用途变为了商用。
民园西里创意产业锚地将以五大道为基础,拟建成融历史建筑特色与现念于一体,历史底蕴深厚、商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创意经济活跃的历史文化商贸旅游亮点,成为天津城市品牌载体。
二、发展方向
民园西里创意产业锚地从规模上来看,属于中小型的产业基地,主要定位是提升五大道风貌区的旅游文化,以创意产业的发展拉动天津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天津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以五大道风貌区为背景,活跃了风情区内的文化市场和文化氛围,对提高城市整体文化素质起到促进作用。
从民园西里的位置来看,处于城市的旧城风貌保护区内,可以让文化创意园区与城市旧城区有机结合,保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不仅能为城市增添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景观,而且可以激发创意人员的灵感。为城市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经营范围的选择上,趋避劣势,以小而精的特色项目为主。与北京798,天津6号院的艺术主打不同,艺术在民园西里只是一个小的组成部分,旨在增加一些艺术氛围,主要还是以智力创意产业和特色经营为主。
三、可认知性调查
针对民园西里创意产业锚地的开发,基础设施、建筑改造及周边环境整治带来的利弊进行调查。主要调查问题:
1、创业产业锚地的开发对五大道风情区的影响。
在前期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共收集与民园西里改造成创意产业区有关意见共35条(中立意见不在此范围),其中支持改造建设,认为可以提高城市环境23人,占总人数65.7%。反对改造认为创业产业破坏城市风貌,毁坏性开发的12人,占总人数34.3%。
在去过的人中,多数人认为改造的效果不错,没有破坏城市的风貌。创意产业进入历史街区,也是一种可行的改造模式。历史街区的改造和整修对历史街区是好事情,经过整修的历史建筑和街区,能拥有活力的存续下去,能够对周边社区的发展和活动带来正面影响。
2、创业产业锚地的开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首先是原来在此居住的群众并不想要离开这里,表现出很强烈的眷恋心理。其次附近的居民也不习惯原本生活气息很浓厚的街区变成了产业区,对邻里关系的改变暂时难以接受。而且作为商业开发的创意产业园就像一把无形的刀将原本一体的区域分离开来,附近的居民难以融入其中,也无法体验其中的环境和氛围,造成一定隔阂。
3、创业产业锚地现有功能调研
目前园区内入驻企业主要为餐饮休闲,特色酒店,设计公司和展览馆。这些企业和门店都有鲜明的发展方向和独特的经营理念。民园西里创业产业锚地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形成一个纵向的产业链,达到丰富区内的产业结构,集中区内的智力因素,吸引市民参与。
四、增加地区可认知性的途径
1、保护风貌建筑
历史风貌建筑应该进行综合利用,促进城市文化的提升和社会效益产生,民园西里利用自身历史人文背景和建筑特色,集文化、旅游、艺术、休闲于一体,对五大道风貌区振兴发展也许会产生积极效果。五大道地区从整个的历史风貌建筑来讲,要提高它的认知度,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五大道的建筑文化和历史文化,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承认它的市场价值。民园西里创意锚地的建立,在五大道风貌建筑里尝试提升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放到市场中去考验的一个尝试。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市场来支持,传承和弘扬五大道风貌区的文化是比较困难的。只有适应今天的旅游市场,消费市场,五大道的传承和弘扬才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融入天津市民生活,强调市民参与。
无论民园西里的功能作用如何变化,它都会隶属于城市,是市民生活组成空间的一部分。不能因为商业开发,而忽视了普通市民的感受,与老百姓的生活分离开来。798艺术社区中至今仍有部分车间在运作,并没有完全摒弃工厂的职能,工人仍是798工厂中的参与者。天津6号院参观者中除了学艺术搞艺术的年轻人,还有许多有些年岁的喜欢画的人,因为展览的内容是大众的,可以接受的。他们还会带着这股高兴劲四处在这个院子里走走,挨个工作室串串,他们接受起来非常愉快。
3、确定创业产业发展方向,确保健康发展。
民园西里应立足文化资源导向型定位。从源头应保护并振兴创意氛围,强调城市文脉的延续性。因为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已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因此对于拥有深厚文化内涵和人文环境的城市,文化遗产是其最重要的发展资源。
参考文献:
[1] 吴晶星,黄建云. 创意产业园的多义性场地规划解析[J]规划师,2008,(06).
[2] 张恒惠,尹艳冰. 天津创意产业与创意经济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35).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村创业 创业模式
一、引言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如何就业,其就业观念如何随国家政策支持和引导的作用,选择合适的就业观是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关键问题。国家、高校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从而支持新农村建设,这对于建设新农村具有积极的意义(张继梅;2011)。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建设相关的惠农政策,改变传统观念的影响,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加强引导和扶持,弥补资金短缺、市场风险较大等障碍,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农村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邢安刚;2012)。新农村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等新的背景下,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自主创业,成为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解决农村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瓶颈”的途径(吕军书;2008)。立足新农村建设和三化协调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大学生农村创业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来源,同时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胡清华;2012)。相关学者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想法和成因进行调查,并对该种现象进行阐述和深入分析(李雨恩;2012)。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于城乡差距、社会偏见、创业教育缺失、不完善的创业环境等方面,要建立健全政府的扶持机制、通过优化创业环境,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等大学生农村创业的长效机制,才能显著提升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效果(邢安刚;2012)。由于我国大学生农村创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稳定的创业体系,各级政府部门并没有出台比较完善的促进政策,政府的功能并不明显,需要针对大学生农村创业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其创业模式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
二.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模式
1.大学生“村官创业”模式。大学生村官创业模式的关键运行机制:大学生村官利用自身地位优势,选择农村生产过程中的特色农产品,找准特色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障碍环节,通过自身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和政府部门优惠扶持政策,通过自身创业行为嵌入到障碍环节中,通过产业化运作来提高农村产业的竞争力。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形式各不相同,主要包括“生产基地+大学生村官”“生产大户+大学生村官”;“专业村+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贫困农户”;大学生村官创业具有一些优势。一方面:政治优势,大学生村官创业存在工商注册、信贷金融、创业补助、创业用地、科技项目申报、创业培训和税收优惠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大学生村官和基层组织等政府部门之间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其获得关系资源。其次,技术方面的优势,创业大学生通过与农村部分主体建立关系,利用自己技术和背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建立大学等科研机构和生产农户之间的联系,作为桥梁来传递智力资源,解决技术问题。第三,大学生在创业机会识别方面具有优势,大学生善于利用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广泛的搜集信息和加工信息来寻找创业机会,并依靠自己所挂职农村的优势,通过整合资源来解决创业的资本、技术和团队问题,从而容易获得成功。
2.大学生“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在大学生的牵头下,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联合大户、推动小规模农户和贫困农户入股,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平台来实现自身的创业梦想。这种模式的运作机制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创业平台;新农村建设和三化协调发展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属于国家支持和扶持范围,实践证明在农村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作为创业平台具有较强的优势和便利条件。其次,大学生在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应该具有较强的优势和条件。大学生能够有效的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科研机构的沟通,有助于获得技术,并且能够通过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实现贷款的创新管理,使得合作社及其成员农户获得生产和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从而提高创业成功概率。第三,大学生能够提升合作社的组织管理水平和治理水平,能够保障合作社的效率,提高其与正规企业的竞争能力。
3.大学生“个体创业”模式。个体创业是大学生在农村选择合适的创业机会,自我经营实现创业价值。通过对三化协调下农村发展方向的把握,通过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和管理优势,利用优惠的大学生农村创业政策,选择合适的机会,投入适量的资本进行创业。大学生农村创业的优势在于:首先,其对现代技术掌握方面的优势。三化协调背景下,新农村的建设需要知识型农民,其经营规模倾向于中等和大规模经营,这需要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其次,机会把握方面,在制度转型和发展方向转型的过程中,农村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创业机会,这些创业机会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来看,有的是创业机会,有的不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农村创业机会的识别,其范围较普通农民广,所以机会识别方面更占优势。第三,个体创业存在资本、制度和观念方面的约束。尽管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农村创业还受到创业资本,政策制度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这些克服需要在三化协调背景下,优化农村创业环境,改变农村创业观念的认识,提高农村创业发生的概率。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村创业制度方面的建设。大学生创业面临户籍管理、土地使用、融资担保、税收优惠等问题,其创业保障纳入具体的法规框架,积极探索多种复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和财政措施,加大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力度,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农村创业行为(王雅蕾;2011)。在土地制度方面,由于承包权属于农民个人,如何获得土地制度成为制约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关键,可以通过利用集体所控制的土地和集体管理权限内闲置的土地,荒山、滩涂等土地进行创业,并降低土地获得成本。在金融资本方面,可以通过信贷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多重抵押机制来降低创业大学生获得创业资本的成本,提高其获得创业资本的概率。
2.加强农村创业思想观念方面的转变。传统观念认为考上大学是“跃出农门”的标志,大学生回乡创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一些村民的误解,认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是不务正业,比较丢人的事情,因此,给一些大学生回乡创业带来观念上的障碍。通过传统媒体的作用来改变;通过传统媒体,比如电视、广播、报纸来宣传一些成功的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成功案例,并将这些成功案例作为典型,广泛宣传,尤其是针对农村地区做重点宣传,使得大家熟悉并认可一些成功的回乡创业大学生,从而改变农村居民对回乡创业大学生的错误观念。其次,加强现代新型媒体的宣传,比如通过网络,微信、微博和其他新型媒体形式,宣传一些成功的回乡创业案例,并重点宣传其创业的历程及创业成功的启示。第三,加强政府对成功回乡创业大学生的支持力度,利用乡村口碑相传机制,达到正面影响的效果,尤其很多村民看到回乡创业的好处,观察到政府的行为,从而产生口碑相传,起到对观念转变影响的效果。
3.加强大学生创业与三化协调和新农村建设的匹配程度。加强对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引导,在新背景下,农村发展需要向规模化、城镇化和工业化方向发展,大学生回乡创业应对三化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其在创业机会选择、资本投入和团队建构过程中,应该重视其创业行为与大背景的匹配程度。首先,大学生回乡创业应该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匹配。通过大学生的回乡创业,应该引进一些新的技术、管理经验、新的项目和经营方式,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其次,大学生回乡创业应该与工业化相匹配,农业的工业化程度,以及按照工业发展方向转变传统农业是目前农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大学生通过一些工业理念的引入,从而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提高其价值增值幅度。第三,大学生回乡创业应该与城镇化相匹配。通过其创业行为相新型城镇的聚集,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其自身创业行为与城镇化发展相匹配。
参考文献:
[1]张继梅.促进大学生农村创业的途径分析[J].农业经济,2011(2):54-56
[2]邢安刚.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1):70-72
[3]吕军书.大学生农村创业与新农村建设[J].农业经济,2008(7):16-19
[4]胡清华.大学生与务工返乡青年农村创业刍议[J].当代青年研究,2012(9):45-49
[5]李雨恩.当代中国大学生西部农村创业意识探究[J].当代经济,2012(8):104-105
[6]邢安刚.农业发展与大学生农村创业对策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 27-30
[7]王雅蕾.探析我国的大学生农村创业促进政策[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1):34-37
作者简介: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大学生;自我发展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高等学校纷纷开展了面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期望把它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突破口,通过鼓励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创造就业岗位,来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但随着创业教育的不断普及,创业教育开展的初衷和结果的背离令教育者开始反思、争论,创业教育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开展创业教育?笔者通过对本院创业教育实践的反思,谈谈对创业教育的看法。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柯林・博尔博士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培养目标。1989年11月底至12月初,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在阐述“21世纪的教育哲学”问题时,认为未来的人应有三本“教育护照”:一是学术性的,二是职业性的,三是证明一个人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在此基础上,会议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与能力。后来,enterprise education即被译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概念传入我国之后,逐渐形成了狭义和广义的两种解读。
狭义的解析认为,“创业”是指创办企业,把“创业”视为“创办自己的企业”,把“创业者”称为“企业家”,这是国际上对创业的最普遍的理解。在KAB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SYIB创业指导中用的是这种含义。在这种理解下,高校的创业教育成了培养“企业家”的教育。而这一点恰恰是如今被许多学者或教育家所批驳的;广义的解析认为,“创业”指开创事业,把“创业者”视为开创事业的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就是要面向未来,把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创新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新的价值取向。目前,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来看,总目标上与创业教育的广义概念基本一致,而在实践过程中却大多从狭义的理念出发,围绕如何创办企业及创办企业需要的一系列素质和能力而进行的,更侧重于创业技巧、创业管理等一系列教育和培训活动,教育目的明确,直指创业。
究竟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内涵更符合创业教育的初衷?辩证地来看,争论其实没有必要,因为并非所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人才都能成为企业家,所以将“培养企业家”作为培养目标当然会受人诟病;然而每个企业家无疑都要具有事业心,具有创新精神。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内涵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它对于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应该有着不同的含义。高校的创业教育要有成效,关键在于把创业教育的开展与学生的自我发展结合起来,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最终会出现“企业家”,也会出现具有事业心、具有创新精神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
二、创业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融合的必要性
1.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融合的必要性
不论“专才”还是“通才”,高等教育的目标最终可归结为培养人才。人才是个宽泛的概念,没有统一的标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也验证了人才发展的多元性。为了配合人才的多元化发展,高校的创业教育也要体现出区别教育、个性教育的理念。学生的价值观是不统一的,自我选择的发展方向也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只是围绕创办企业的技巧及创办企业需要的一系列素质和能力而进行创业教育是不恰当的;但如果只有广义的、宏观的教育,只侧重于形而上的精神培养,忽略了微观技巧的传授,那么对于那些立志于创办企业的学生而言,则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可见,创业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意识,也要有创业必要的知识、技巧。高校的创业教育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发展的不同,尊重学生的选择权,顺应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2.从创业教育实施效果来看两者融合的必要性
《就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只有4%,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西方国家这个数据在20%左右,媒体纷纷引用这个数据来说明我国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滞后。诚然,大学生能否走上自主创业跟教育是十分相关的,但是,创业意识、社会创业环境、经验积累等这些重要条件仅通过高等教育很难改变或者根本改变不了。因此,创业教育能做除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之外,就是根据学生的发展条件、选择的发展方向去进行培养,效果才能达到最大化,才能不做无用之功。
3.从教育的过程来看两者融合的必要性
教育是个“内化”的过程,创业教育就是要将外在的创新理念、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内化”为学生的个体财富。这个内化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决于学生的自身条件。如果缺乏主体的积极性,“内化”就不可能实现或者达不到最好的效果。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学生个体的发展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高校的培养就是创业教育内部化过程的外在动力。因此,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高校要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要处于主体地位,高校的创业教育最终还是要围绕学生的自我发展,依赖主体的能动性才能顺利完整“内化”的过程。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需要“因材施教”,要顺应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可以引导,但不可以强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要求,体现学生对于自身发展的选择权,将创业教育与学生的自我发展充分融合起来,否则或是揠苗助长,或是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三、创业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融合途径
1.培养创业观念、创业精神,引导学生发展方向的设定
西方国家的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达到20%左右,而我国却不足2%,除却现实的环境差距与硬条件上的不足,也显示了我国在学生自主创业观念方面的缺乏。观念支配着人的态度和行为,决定着态度和行为的发展方向。创业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方向,但究竟要往哪个方向发展,通过教育是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创业教育可以通过转变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目标的设定,把创业的意识根植于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之中。对于那些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创业观念的正确指引,创业精神的培养无疑有利于学生的创业激情的延续;对自我发展目标不明确的学生,创业观念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设定发展目标,把创业意识引入自我发展规划;即使对于完全不适合创业的学生,经过创业精神的洗礼,创业观念的培植,也利于在以后的就业岗位上提高创新意识。
创业观念的培养首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个人发展规划,进行“价值”教育。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扭转传统的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青春的激情。在理论引导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创业经典案例,弘扬创业精神,并通过身边真实的创业典型,总结创业经验,传播创业观念。
2.构建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在尊重学生选择权的基础上做到灵活教学
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的实施载体,高校通过课程的设置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传授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从现在一些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基本是以几门相关课程的教学配合一定的教学实践来进行初步的探索,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而且创业教育的博与活的特性在传统框架下不免遭到约束。创业教育应该是项系统工程,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就是这项工程的核心工作。本文认为,从传统的课程体系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校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是要进行从“专才”到“通才”的专业结构改革。通过放宽专业口径,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在课程的安排上,首先要保证宽口径的基础性课程的安排,减少现有的专业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放大学生的选择权,让学生真正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去选择课程;同时高校通过鼓励学生进行专业辅修,攻读双学位,培养理学、工学和经济学等交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要进行从“填鸭”到“互动”的教学方法改革。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互动式的教学却能够诱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对问题的主动探索,而这种主动精神正是创业人才所需培养的。
三是要进行从“刻板”到“灵活”的考评体系改革。创业教育更侧重于学生创业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一点在传统的教育考评体系中却很难反应出来。
因此课程考核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不能只限于卷面测试。即便是采用卷面测试的方式,也要在试卷中提高“活题”的比例。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高校的创业课程体系不可能覆盖所有的知识,学生也要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在某个方向上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主动地寻求学校、老师的帮助,高校也要提供这样一个咨询、服务的平台。
3.搭建各类创业实践平台,在实践中提升学生职业发展的基本素质
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百折不挠的毅力等等都是个人职业成功发展的必备素质。这些基本素质不能仅仅通过传统的课堂教育来培养,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升。创业教育离不开创业实践,它不仅能使学生熟悉基本的创业流程、巩固创业知识,还能锻炼个体发展的基本素质,并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学会自我完善和反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要求,选择不同角色的创业实践,依照自身的条件和个性,或作为发起者、或作为参与者,在活动中改善自身的素质结构,为以后的职业发展进行演练。
总结起来,高校的创业实践平台一般有如下三级:初级平台是校园内组织的创业团体,通过学校的鼓励和资助,可以经常性地举办各类竞赛活动,进行模拟演练;中级平台是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一些创业活动如“挑战杯”、各种“创业大赛”等;高级平台是创建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科技园等,为创业欲望强烈且条件成熟的学生提供一块实践平台。高校通过设立创业基金等方式,提供财力、人力、物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尚群,刘强.创业教育:价值功能与时代意义[J].教育评论,2008,(1).
[2] 张项民.论创业教育的耦合性与兼容性[J].中州学刊,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