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4 11:05: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历史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可以溯源至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的暗示教学和问答法。苏格拉底所使用的“产婆术”可以视为是问题教学法的雏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所编著的《我们怎样思维》是最早阐述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的书籍。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问题教学法已经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意义
问题教学法具有丰厚的内涵,绝不仅仅是“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高中历史教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历史问题来作为教学材料,以便促使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充分思考。这种教学法从学生的历史视野和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吸收历史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强烈兴趣。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策略
1.布置预习任务
为了使高中历史教学顺利开展,教师要为学生布置适当的预习任务,让他们对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这是为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做良好铺垫。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找出问题,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解决。
2.合理设置问题
问题设置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核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合理的问题,引导他们主动思考。
第一,问题设计要有导向性。
从某种角度而言,问题源于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又能巩固“双基”,有鉴于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时刻围绕重点,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夯实“双基”,并意识到牢固掌握“双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比如在讲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西周的宗法制”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如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宗法制与什么有关?这种问题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开启智慧思考问题。
第二,问题设计要有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考虑到问题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能支离破碎,不着边际。教师可以将具有相似性的问题形成问题链,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同时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比如在讲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西周的分封制”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周王,如何在交通不方便的情况下实现有效统治?如何分封土地?实行分封制有何隐患?这一系列问题具有联系性,可以层层推进学生对分封制的认知,使他们高效掌握相关知识。
第三,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学生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强烈需求,就是希望自己的是一个探索者和研究者,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启发性,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比如在讲解《》这节内容时,教师不应该直接向学生介绍中华民国的成立时间、成立地点等知识,这些问题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你同意这个观点嘛?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在书中无法找到直接的答案,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教师自己也要意识到,能够由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能包办,还学生以自,让他们成为教学的主体,彰显他们的主人翁地位。
3.进行课后小结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067-02
历史可以让我们引以为戒,作为一面镜子提醒我们不能犯同样的错误。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黄金时期,高中历史教育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不能再采用灌输或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学习高中历史知识不单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历史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将来才能对社会政治时事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实施问题式教学法,能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不是单单记住其中一些时间、事件、地点、人物等因素,通过对问题进行思考,领悟到该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刻含义,吸取教训,积累相关经验,将来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好的建议。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当前,高中分成文科和理科。高中历史对于文科生来说是必修的科目,对于理科生来说只是选修的科目。因此,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理科生并不重视,文科生则是为了应付高考。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最初目的都不是为了了解国家历史,也不懂得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就直接接受历史的结果,把时间、地点、人物记住就可以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分数。但考试时需要分析的题目得分较低,很多学生对于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历史事件不知道如何分析,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历史知识点进行回答。由此可见,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的问题分析能力是非常薄弱的。
比如,教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与强化”时,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培养学生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然而,学完这节内容,发现学生只是大概记住几个历史名词“法令出一”“君权与相权”及3种主要的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君主专制政体的相关知识。显然,这样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将高中历史的教育意义体现出来。
二、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法的意义
1. 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了机会
真正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参与,实施问题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教学的机会。相对于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更能刺激学生的学习之心。比如,教学1929年~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时,通过提问:“为什么经济危机会发生?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假如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你应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德国是如何摆脱经济危机的?美国与德国在摆脱经济危机采用的措施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懂得主动去思考问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不是坐等老师把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直接讲出来。
2.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高中是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为在学习高中历史的过程中,除了要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还会接触到很多伟大的历史人物。问题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从这些优秀的历史人物身上W习优点,还能培养学生分析、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对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评论是高中历史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师有义务引导和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地去看问题,减少偏激的行为和极端思想的产生。比如,某些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顺应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由于一些因素带来了消极影响,在评论这样的历史人物时,不能只片面地看待他的功或过,要科学地分析。
3. 增强高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的教授通常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等方法,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由于记得不清楚、不牢固,答题时不确定,导致考试成绩不佳,学习热情相当低下。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求,教学效率不高,同时也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实施问题式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趣味性、启发性、探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创造欲。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讨论,让讨论的声音响彻课堂,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历史课堂变成学生的讨论尝试、思维迸发的场所。
三、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1. 课前预习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
在问题式教学法中,问题发起者没有规定必须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其实,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教师提出问题所获得的教学效果还要好。课前预习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好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笔者也会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只是大概看看主要的内容,看看历史件事的几个要素就完事,很少会对课本上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层的思考和探究。教师则把教学重点放在教材结构、基本线索、重点难点的讲解上,很少会注重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更不会采用任何的教学法来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采用问题教学法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教学的一种尝试。其实,只要能帮助学生学好高中历史,不管是课前还是课后,都要给予重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精心设计的问题也能激发学生预习的欲望。比如,教学“‘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时,是我国在国家管理上的壮举,这节课的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教材。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去预习课文:“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分别是什么?与港澳问题有何不同?解决为什么要采用‘一国两制’的方式?‘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政府能成功解决香港和澳门的问题?”除了教师设置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或疑问记录下来,在课堂上积极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2. 问题竞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教学法还可以通过问题竞猜的方式实施,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提出课本上的问题,还要静下心来思考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是什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最缺乏的是什么,等等。在思考过程中,很容易发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内容和问题,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首次投入了战场,它是由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但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也收学费,主要以收什么为学费呢?一位耳聋了二十多年的德国音乐家,在他生命最后的一刻,断断续续地说:“到了天堂,我就能听到了。”这位音乐家是谁?……这些问题充满了趣味性,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
当然,这些问题的提出,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开心,更深层的用意是将其作为新课的导入,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首次投入了战场,它是由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可以通过这个问题来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去了解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让学生意识到世界大战对社会的危害,战争就是经济发展的克星,所以要珍惜今天的和平,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为自己未来的使命。引导学生去思考,当今如何遏制战争、消弭战争。因此,通过历史事件来反思当今的社会问题,正是高中历史的教学目的所在。
3. 开展有关历史问题的辩论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历史的意义除了了解历史、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在历史事件中得到启发,有所创新。学习历史时,很多历史问题不能用片面的眼光去看待,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历史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根据这个特点,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赛来对历史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体会他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来帮助自己完善对于历史问题的分析。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智慧火花进行碰撞,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进行辩论赛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比如,近代史名人李章,他曾建立了江南制造局,促进了北洋水师的建设,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后,在英国公使宣战的要挟下巧妙利用国际法挽回了决裂之局,这些都是他的功绩。然而,他也曾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杀降,此举有过河拆桥之嫌,显得不仁不义;由于指挥失误导致北洋水军全军覆没,的失败,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后,允许英国人进入,损害了国家。有人评价他是外交高手、经济天才,有人评价他在外战中属于庸者,只是封建王朝的卫道士,并不是什么新时代的代表。对于这两种不同的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两组来进行辩论,通过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辩论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辩论思维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印象。
总而言之,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是否适合教学。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学会了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不再盲目地死记硬背,不但增强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也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何学平.高中历史教学怎样巧用“问题式教学法”[J].都市家教月刊,2012,(9):54.
[2] 郑国华.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4,(34):94-96.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自己在日常教学中尝试过的问题探究式教学作一粗浅的论述。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核心,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性,教师的教学方法以讲授、灌输为主,学生的学习成了以模仿、背诵和训练为主要特征的维持性学习,教师对学生具有权威性,学生对教师具有依赖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被销蚀得越来越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以致于素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因而,改变传统的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或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究,进而获得知识,并运用所获知识解决问题,甚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的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尽量地发展学生认知的潜能,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究,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很显然,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认知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问题探究和解决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首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感知教材,构建知识框架
具体要求是:通读课文;初步了解并识记重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列出一课的知识结构。为了将这些要求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可将要求变成简单、具体的问题或构建知识框架结构图,学生通过预习都能够回答,使学生在上课的起始阶段便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属于课文泛读阶段,有利于学生掌握一课的框架结构和知识体系,从宏观上把握住一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这是学生感知教材阶段。
其次,展示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疑、质疑
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将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探究,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频频撞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阀门,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惟有如此,学生才能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怎样思考问题,体验到质疑探究的乐趣,从而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三、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深入探究
自由是创造的土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教师的责任不是答疑解难,而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自由驰骋在探究学习的广阔时空之中。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探究氛围,使学生能够放开手脚进行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课堂教学师生平等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要充分信任学生,要树立学生个性差异发展观,注重开发学生不同的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学有所长,教师要及时调整学生的情绪,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始终围绕教学任务这个中心,才能使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第四、适时点拨,将解疑的“钥匙”交给学生
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问题教师必须注意点拨,启发诱导,必须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把解疑的“钥匙”交给学生,重视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训练,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此时学生也不是被动的,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单纯定格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而应该提倡学生质疑,允许学生提出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学生能够回答已提出的问题仅仅说明这个学生是“合格”而已,而能够质疑,善于发现问题,这个学生才算得上是“优秀”,才算是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三、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气质、性格、能力上都存在个别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层次,应因人而问,切不可“一刀切”。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问时要因人而问,所提问题要因人而异”。这样,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做到了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
2.启发性原则
遵循这一原则,必须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是民主的、宽松的、平等的,惟有如此,才能实现教学民主化,才能使课堂上形成和谐共进,教学相长的热烈气氛,否则就会出现“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
3.鼓励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的结论不完整、不准确甚至完全错误都属于正常现象。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原因,而不应该求全责备。特别是当学生提问质疑时,应“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精心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这才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发展,萌发创新动机,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4.主体性原则
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双边交流的过程,相对来说问题探究式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参与是重要的教学策略。
5.适度性原则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教学法;应用探究
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历史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历史的需求。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努力探寻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作为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开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初步的运用。本文问通过简单阐述问题教学法,分析了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状况,并着重谈论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问题。
一、问题教学法以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问题教学法大致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它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从此,问题教学法被广泛地传播开来。问题教学法主要就是以问题为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这中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的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学生对于问题的良好掌握,从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自问题教学法产生以来,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获得了较为广发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使用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能够更好地促进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的发挥。
问题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出现的问题,首先表现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错置。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使用,通常都是老师作为问题的中心,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问题的地位。历史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提出一些问题,并向学生讲授一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等,引导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行走,而不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获得自己探究问题的思路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问题教学法不仅问问题的中心是教师,回答问题的主体也是老师而非学生,老师始终处于课堂的主人位置,自问自答,那些问题只是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了一个浅显的印象。这样的问题教学法不但达不到其应有的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老师的情绪。
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对问题教学法进行一定的改革,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自己只是做一个领路人,推动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作用的发挥。
二、推动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教学法实施的对策
历史课程是一个上下纵横联系密切的科目,通过问题情景的设置,能够有效地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把握程度。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推动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接下来本文就简单谈论一下,如何推动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的问题。
1、从历史教师出发设置良好的问题情景
首先,高中历史教师要加强自己对于问题教学理念的了解及重视,真正地把握问题教学的内涵,使问题教学模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再者,历史教师必须在自身达到对于历史知识的完全熟练的掌握,紧贴课本创设问题情景,并对这种问题情景做一些课外知识的延伸。比如在讲述时,老师可以紧贴课本准备一些中国人遭受凌虐以及中国人取得胜利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去提问中国之所以被欺压,而后来取得胜利的两种结果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然后将中国封建统治的缺陷以及中国战争战略战策的制定等知识串联起来,还可以加入一些野史传说等,使学生徜徉在悠长的历史文化长廊里。
2、要充分发挥学生问题教学的主动性
学生作为历史教学的接受主体,积极地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深问题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学生要主动做好历史课的预习工作,在研究历史问题时,发现历史问题的衔接,以及其中出现的特殊情况的原因及特殊情况造成的结果。还应该多读一些与历史相关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能够在学习中找到关键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在预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这一部分时,可以联系前面的新民主主革命的知识,结合自己对那个时期的了解,然后再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及探索,探究建设中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对那一个时期的历史问题做到了然于心。
三、结语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对于高中历史课的教学是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的,必须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作用,积极推动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的发挥,使教师和学生都能获益。
参考文献:
[1]胡孜.基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高中历史有效性课堂构建[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03)
[2]梁励.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关于问题情境创设刍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关键词:时间管理 历史课堂 探究 环节 模版
课堂时间管理实际上就是将既定的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追求实现不断接近的最合理化分配目标,在进行分配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学生状况及学校实际等因素。合理分配每一节课时间,这不仅是个理念问题,他更涉及非常具体的现实操作,也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特点突出,与初中历史教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着比较明确的分工,高中历史的课程设置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在知识点上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不可能没有重合,但更多的是整合与拓展,时间和空间跨度大,不利于学生理清脉络及不同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但就一个历史问题而言,专题形式授课下的高中历史把这一问题讲的非常透彻,即使学生没有扎实的历史基本功或没有连续性深入历史学习,对学生某一历史问题的掌握也不会造成明显障碍。同时,不管传统的历史教学还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历史学科本身就存在空间广、时间长、人物事件多、大量知识点相对独立、掌握之后有容易遗忘等特点。
关于一节课的设时问题,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选择。主要集中在30分钟、35分钟、40分钟和45分钟,而40和45分钟最为常见。很多学校在设时问题上也不是始终如一的,也根据一些情况变化处于不断调整之中。那么究竟设时多长时间最为科学,也不能一概而论。下面我们以每节课设时45分钟为对象进行探究。如何结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特点在有限的45分钟内达到最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一个摆在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将45分钟合理切割,分为若干时间板块,课堂教学计划具体到1分钟。每一时间板块设置一教学环节,每一教学环节有衔接更有区别,使课堂更加丰富,坚决避免枯燥单一。丰富的课堂必须专注教学形式和内容设置。正确处理学生学习与教师讲授的关系、复习旧知与预习新知的关系、学习新知与练习巩固的关系、自己摸索与群学探究的关系、任务布置与展示板演的关系等。
笔者根据任职高中历史教师以来的教学经历,参考相关理论并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历史学科特点,归纳总结出高中历史课堂时间管理参照模版,予以展示,请广大同行批评指正并力求不断完善。
高中历史课堂时间管理参照模版(新授课为例)
第一,听写式复习环节(3分钟)。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复习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上课前三分钟提问上节课讲的知识,除了通过回忆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外,还可以制造相对紧张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迅速从课间状态转入课堂状态。
第二,自学式预习环节(17分钟)。自学式预习环节必须给学生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既定的预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保证学生通读本节课教材,并通过任务或目标的设定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对学生的预习效果必须有检查、反馈。检查的具体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教师提问、小组间互问、小卷检测、板演等。
第三,多元式讲授环节(15分钟)。经历了第一和第二个环节后,学生的注意力已进入相对稳定状态,而且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教师解决。教师要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自行解决不了的具体问题,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要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个以讲为主的环节中,形式可以多样、风格可以各异,但教师主导课堂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梳理知识、解决疑问、最终形成观点和知识为主要任务。在这个环节中课堂在形式上相对不活跃,学生的大脑却在积极地思考和搜集整理信息。
第四,练习式巩固环节(10分钟)。在学生经历了紧张的15分钟的教师讲授环节,学生的大脑开始处以疲劳状态,注意力也开始下降。而第四个环节巩固联系是学以致用,这个过程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的兴奋点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同时,巩固联系也是基本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的再现,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已学知识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总之,历史课堂的时间管理要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将一节课的有限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在不同的环节上设置明确的任务。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一旦建成相对稳定的时间管理模版后,就应让学生迅速了解、熟悉、适应课堂节奏,让学生在不同的环节做最好的自己,让学生最终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汪馥郁,杨建广[M].成为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新世纪出版社.
一、注重问题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高中生进行独立的探究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的提升,是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核心。问题如果过于平淡无奇、枯燥无味就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必定会感觉到烦躁,加之面临高考的情绪,学生就会逐渐丧失好奇心,形成思维的僵化甚至拒绝思考。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平淡无奇,老生常谈,努力做到新颖和创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保持一颗“好奇心”并且集中对课堂提问的浓厚兴趣与注意力,通过强烈的好奇心才能催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才能改变思维的惰性,克服高考情绪,保持对历史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时,根据洪秀全的一首诗“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乾坤。”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洪秀全的图片从而设计这样的问题:图片中的人物是谁?从这首诗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什么样的抱负?最终抱负实现了吗?他的出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通过课文内容设置历史的这类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二、注重问题的深度
在高中历史课堂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对那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只需要理清线索就可以了。而对那些疑难问题(教材的重难点问题),学生们则可以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分享各自的经验,并对各自问题进行最大限度的解决。如果是过于困难的,则可以尝试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交流。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是教师向学生提问,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图表及其他声像材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及时给予点拨。
三、注重问题的精确鲜明
高中教师在历史课堂提问的设计上要避免概念或内容上的含糊不清。含糊不清的历史问题容易使学生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引起其思想上的混乱。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提问设计上应注重逻辑上的准确性。例如:秦王扫六合,先后灭掉了哪六个诸侯国,又是在哪一年最终完成统一大业的呢?“先后“”最终”这两个词的运用,使得该问题更具逻辑上的准确性,使该问题具体明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四、加强问题的因势利导
教师的关键性任务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问题因势利导,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技巧,交给学生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比较和归类等一些经常运用于历史思维的方法。掌握主动学习、自主探究这把历史学习的金钥匙,实现“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五、重视问题的评价性
1.课堂问题设计怎样才合理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师生之间不能没有互动,教师只是对教材做详细解释,学生只是专注地听,看似井然有序的课堂,其实对学生是没有多大帮助的,他们只是一味地听教师的标准答案,然后机械地做笔记、抄答案,在此过程中,他们只充当了知识的受体,却没有发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必须有互动。但是,互动太多也会影响课堂质量,有的老师喜欢一问一答的形式,整个课堂可能都是以问答为主,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有两点:一是影响课堂的进度,该传授的知识没有得到有效传授,而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无聊的问题上;二是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甚至使他们对教师产生惧怕感。
2.深挖教材,使问题更具探索性
教师在课堂上所有的发问都应该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问什么样的问题,问几个问题,教师在课前都应该经过周密筹备的。历史问题的切入点可以有:引用材料发问。这是我们高中历史课堂上还有试卷上最常见的发问方式,引用史实材料进行分析,不仅能使学生打开思维,而且能增加他们对历史的了解。
二、问题探究法应用策略
1.问题的设计要力求由浅入深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主张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考虑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在历史课堂上的自身价值,我想离孔老先生提出的“因材施教”的理想已不远了。本人教学案例中设计的问题基本都是围绕一个大的主体事件的一个方面设计若干深浅各异的小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效果很明显。
2.问题的设计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
历史这门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要想学好它本来就不容易,再加上所学几乎是学生从未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受自身经历、人生阅历等方面的制约,学好它就更加不容易了,所以教师在设计历史问题时必须要兼顾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复杂难懂的历史问题设计在一个情境中,让学生有兴趣也有能力解决问题。
3.问题设计要具有针对性
课堂活动中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贴近教学内容,更要具有针对性。因材施教,是一个科学且热门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会让学生在自己可发展区内实现最大限度地提高。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教师要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太难的问题,会让历史“学困生”不能融入学习过程中;太简单的问题,又会影响学习能力较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好教学层次,加强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利用层次性的问题去满足学生不同的历史学习需求,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问题设计质量的必要手段。
比如,在讲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层次提出不同问题,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机会。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建立的原因有哪几个方面?分别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联系前后历史知识进行全面思考。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政治基础是什么?经济基础是什么?宗教与历史原因又表现在哪里呢”组织学生纵向深入分析学习内容,锻炼其自主思考能力。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出:“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爆发革命以来到1688年光荣革命的最终胜利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哪一点原因呢?”
三、问题设计要具有创新性
创新开放,就是要加强高中历史教学问题设计的开放性与创新性。提问形式的丰富,会调动高中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不再将课堂提问视为一种负担。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点起学生再提问,会让学生心理过于紧张,从而十分讨厌课堂提问。在教学创新的今天,教师要更多地尊重学生的想法,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肯定学生的想法。更要丰富提问的手段,使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
比如,在讲解《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的时候,教师在讲解完基本的历史学科知识后,可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问:“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十月革命的成因与目的,意义与作用,如果你是当时的列宁,你会选择革命吗?为什么?”组织学生一起去总结知识点,营造开放提问氛围。之后,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提问,考查知识点下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具有提出问题与审视问题的权利,这更有利于历史课堂中提问有效性的提高。
问题设计同样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自己给自己制造关卡、难题,并且自己去解决,这不仅是简单的善于提问的习惯的养成,而且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起着很大作用。在高中,学生看似都在刻苦学习,但是他们当中大多数并不是在自我约束中学习,而是在教师和家长,甚至中国式教育的压迫下学习。如果他们在高中时期仅仅是机械地学习,那么有朝一日,这批学生跨入大学门槛后再没有人来监督他们学习的情况下,他们呈现给世人的又是另一副模样。
四、结论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提出的理论依据
教育部颁发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就要通过问题探究式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让历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1.再现历史情景,激发探究欲望。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感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选好情景资料,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如:在讲《三国鼎立》之前,从《三国演义》的历史电视剧中精心选择一组人物画面,如曹操、刘备、孙权、董卓、袁术、吕布、孙策、周瑜等神态各异、各具魄力,又为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从右到左缓缓地出现在屏幕上,仿佛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向你走来,同时出现小说中最经典的几句诗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并将几句诗句依次打在屏幕下,再现《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片断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视性,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很浓。学生在观赏中体验历史情感,把各种感官都应用到学习过程中来,可以保证具备各种记忆和思维类型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感知历史,使学生自然进入探究角色。在学生观看影视资料的同时,教师要适当引导,特别是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使他们能有所收获,有所侧重。
2.组织活动课。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会探究。新课程改革中活动课正是以“讨论发掘问题”的形式出现,很适合探究式教学的运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材料、分析信息、提炼思维、寻求答案、展开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实地考察,培养探究能力。历史问题纷繁复杂,除中学教科书中提及的一些历史大事可作进一步探究外,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间谚语、民俗习惯、人文景点等等的背后都有值得挖掘的历史知识,教师要善举多方面的事例,开拓学生的思维,先让他们就自己的知识获取程序展开积极的讨论,以丰富和完善自己和他人的选项。在确定研究项目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搜集各种相关资料,有关史志、典籍、丛书、辑录、论文、传记、日志、实物及影印件都属搜集范围,学生可去互联网、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处查寻,而后指导学生实地考察。
4.撰写小论文,巩固探究成果。为加强对探究成绩的巩固,检验探究效果,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或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参考书目,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还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游览家乡名胜古迹,写观后感,或编历史剧本,所写内容只要是依据材料,观点鲜明即可。然后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解决类似和相关的问题。
三、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些类似于科学家从事科研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甚至有所创造的积极欲望。
2.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与功能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了完成探究任务,学生离不开组内合作。合作学习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可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受到尊敬,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缺少充分的机会与条件,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得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
3.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会激活自己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4.帮助学生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学生有成效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教师上课的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建立起有效的自主学习机制。今天,终身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与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布置研究任务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要教会学生“会学”。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问题,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重视师生双向互动,借助历史材料,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然而,现行高中历史课堂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设计得不合理或问题泛滥等现象,这不仅不能达到课堂教学目的,还有可能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进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历史课堂提问现状分析
1.提问过多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许多问题,课上教师向学生频繁提问,过多的提问干扰和破坏了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学生记住的只是些支离破碎的问题,学习具有很大的被动性。
2.提问脱离学生实际
教师提问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与学极易出现分离。虽有提问而未精心设计、阶段不妥或方式不当,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太难学生无法回答不愿思考,问题太易学生则会因轻易回答懒于思考,提问达不到预期效果。
3.问题设计程式化
有些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程式化,不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课堂教学看起来气氛活跃,其实学生被一个个问题“牵”着走,并未真正掌握求知的主动权,无法达到预定的课堂教学目标。
4.问题缺乏目的性
教师表面性的提问,不能启发学生思维,教师为提问而提问,或所提问题没有启发意义,可有可无。问题目的性不明,学生不知怎样思考及正确回答。
5.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
教师提问后不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或者只有较少的思考时间。先叫学生,再提问题,会使学生因没有时间思考而回答不了问题,导致学生的紧张与焦虑,从而影响提问的效果。
6.提问面不广
在教学中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只关注优秀生的参与,而忽视学困生,从而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提问面不广,学困生没有机会回答问题,就对课堂教学活动失去兴趣和热情,最终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三、历史提问对策
1.改革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历史问题探究意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提倡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是非判断式的标准答案型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思考。教师要善于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如教材、报刊杂志以及网络等通过阅读、集体思考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解决超过自身现有知识范围的富于思考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历史知识的学习系统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创设一种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自主解决问题,在认知冲突中引导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建构。
3.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质疑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历史问题并敢于质疑。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式相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应注重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指导方法,典型示范,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提问的方法,培养其质疑能力。
4.联系现实,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激发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兴趣
(1)联系现实,引导学生进行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2)加强历史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帮助引导学生理解历史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联系语文、地理、政治等其他学科知识,加强历史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帮助引导学生理解历史问题,能促使学生加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加强古今中外相似历史事件的纵向与横向比较
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古今中外相似历史事件的纵向与横向比较,引导帮助学生学会阅读与分析历史材料,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例如,教学明治维新时,可启发学生比较明治维新与的相似与不同之,使学生理解明治维新与一成一败的分析原因与给自己的历史启示。
6.精心设计问题,把握提问的实效性
(1)提问要有思维价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2)提问要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兴趣。(3)提问要有梯度,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问要有梯度,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疑、解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7.面向全体学生,讲就提问艺术
(1)给学生同等机会回答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学情,设计难度不等的问题,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参与回答问题,并从回答问题中获得进步,尤其要鼓励学困生,逐步培养回答问题的自信心。(2)先提问,后随机叫答,同时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以增加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责任感和注意程度,使所有学生都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更多的专注于学习任务行为,从而提高课堂提问效果。
8.进行假设性提问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提问可以假设。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某些重大的历史事实进行大胆假设,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如教学,可启发学生:“假如历史可以假设,你可有何遐想呢?”以此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与探究。
四、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师应不断探索丰富多样的课堂提问技巧,切实把握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体验,以达成历史教学的多维教学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为大面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效松.《高中历史有效提问策略初探》[EB/OL].省略/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6759.
[2]叶小兵.《历史老师的提问》[J].历史教学.2005,(11).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1
虽然在高中课程中历史课程是其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从漫长的教育体系来看因为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让高中历史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变得边缘化,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也带来了很多麻烦。这些问题不但减弱老师的教学热情,而且又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历史,而只是为了高考而学习应考的课程。所以,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一定要谨慎分析研究,然后讨论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应对策略。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材单调乏味
目前的历史教学所学的内容太过呆板,太过单调,全部的历史教学活动都是以考试作为中心,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也只是由老师单调乏味的讲解和学生的死记硬背构成。现如今高中的教学方式由快速发展的电脑等网络技术引入了多媒体的时期,然而还是有不少历史教学并未适当运用现代的高科技给予学生丰富生动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得不到有效的调动和提高,也就使得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一直得不到提高。
2.高中历史长期被轻视
长期以来,对于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因此,高中历史在客观上成为了副科,成为了其他学科的衬托和补充,同时由于高中历史课时较少,使得历史老师不得不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这种单调的教学活动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历史学科的厌恶感,不利于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根据长时期的发展状况来看,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都没有获得人们足够的重视。所以,高中历史习惯性的成为了其他学科的衬托,即人们所谓的副科,再加上高中的历史课时也不是很多,就使得必须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将大量的书本内容讲完,这样单一的教学活动非但得不到较好的教学成效,还很有可能让学生逐渐的厌恶学习历史,产生烦躁心理,从而对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
3.历史教学目的不明确
历史学科具备着它自身的特殊性质,所以对于老师在课堂上也只是指导学生把有关的历史知识点理解记忆,并不是深入讲解或是分析那些深层次的历史问题。可是,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非以历史为主要成员的人文科学莫属,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可以给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是非观等等提供更有力平台。然而,目前的历史的教学母的只是在围绕考试学习,单方面的重视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而并非理解记忆,因此,距现代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高度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二、对策分析
1.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一个不错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非常必要的措施,丰富多彩,生动的学习氛围同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加强老师教学热情的必备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学生往往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无法有效地同老师进行互动,对无法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难以和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因此,必须对教学的模式进行改革,积极营造出一种自由、民主、公平的教学氛围,老师也要积极地进行角色转变,由过去那种知识的传输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解惑者。让学生在这种民主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地进行历史知识学习并通过讨论会、讲座等多种形式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尽力发现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做好基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同时也与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相互吻合。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现如今的教育思想愈来愈注重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以及自己单独思考的能力,还有其独立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培养,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也应该在高中的教学课堂中贯穿进去。比如说,当老师在讲授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关的一些内容时,他就可以首先讲解一下“资产阶级革命”都说了些什么,进而指引着学生考虑英国会出现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为什么中国当初就没有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呢?再思考一下能出现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社会背景是什么等,根据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探索和分析来更深刻的领会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的涵义和它的历史意义等。等学生自己彻底地考虑之后,老师再通过学生领会理解程度不一样,有目的对有关的内容进行详细,比如,老师能通过解析资产阶级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想为除掉组织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制度阻碍,并且给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这样一来,在学生独立思考前提下对知识进行解析,毫无疑问是一个很有价值型和目的性的方法,在加强学生对有关知识熟知的情况下,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保证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因为历史知识很广泛,不能将历史课的教学和学习只限制在课堂之上,相反地,应该激励学生不断的探索学习,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经过课外阅读和参观名胜古迹等众多方法进行学习,通过本身对历史知识的独特看法,针对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热议问题说出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意见,进而使得学到的知识得到充分利用。
三、结语
高中历史课的创新改革,针对于每一位历史老师都是一个机会,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所以每个历史老师都应该抓住这个改革的机会,好好地探讨学习其中的精神,打折全新的理念,勇敢的探究,积极地去放在实践当中去,全方面的促进课程的改革,进而为国家培育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问题 对策
引言
很多人都说历史像一面镜子指导着我们,从古到今很多有远见的人都很注重对历史的教育。培根曾经说过,“学历史可能够使人明智 ”,主席也不止一次的强调过,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进行国情教育[1]。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门学科一直不受重视,很多学校都把历史学科看做是一门小学科,不少学校的历史课也总是被放在下午,三节的历史课时津贴费与两节语文课相当。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与当前的课标体系不相适应,历史教材改革的滞后性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严重影响了高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
1、高中历史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1.1教师对当前新课改的认识不到位,教学方法落后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最主要实施者,所以教师自身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历史课的教学效果。目前的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用教材教,可是大多数的教师是教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却不是唯一的资源,所以广大教师应该要立足教材,同时要超越教材本身,创造性地发挥教材的作用[2]。对于这样的认识不到位,表现为有相当一部分的高中历史教师仍然是传统的教书匠,一切教学都不离课本,仅仅把课本的内容就算完事。另外,对于一些落后地区而言,教学设备落后,依然采用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枝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法呆板,缺少新鲜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课堂上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性,问题情境教学不能有效开展
对于高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教师在讲台讲的口干舌燥,精疲力尽,学生却在台下没精打采,昏昏欲睡的现象,学生对于老师而言像是换上了“沉默症”。这些都是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缺乏思考,缺乏问题。在课堂上很多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的,学生很少参与,而且这些问题不是太难就是太易。在课堂上学生虽然没有提出问题,但这并不是他们没有问题,而是由于教师没有注意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创造他们提出问题的机会。这样下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好奇心就会渐渐消失,从而产生厌烦心理。
1.3完全忽视传统教学的优势,对多媒体教学方式太过依赖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无疑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切实有效途径,也是这个时展的要求。可是有些教师在运用这些较先进的教学设备时,并没从实际需求出发,在教学手段上对现代化与“装饰效应”进行盲目追求的,这种盲目的使用会造成一些负面的问题,例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在课堂中教师转换成了一种机械的传声器,变相的发言人,也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2、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对策
2.1大胆更新教学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对于目前教师的认识上来说,不断地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最主要任务。如果仅仅靠一本教材、一味地认为是为了考试而学历史,这都违背了新课标改革的要求。现在需要培养的是学生自己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联系历史,分析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的角色,而是教师要更多的担当起引导者的角色。所以,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总结经验,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情景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努力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2.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大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的能力
历史学的一个特点是具有极强的教育性,这门学科中的知识包罗万象,它有广泛性与综合性的功能特点。它不仅会涉及人类社会从古至今的各个时期,有包括到人类生活领域中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它的这种特点给高中教师开展情景教学提供了自己独特的优势。所以,历史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些有利条件,在课堂上精心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特点,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性的诱导,以让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能把握住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让他们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最终培养学生形成独立自主地学习的良好习惯[3]。
2.3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应该是相得益彰的。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是我们教学的辅助手段,但是它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方式,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的在课堂的主导作用,更不可能取代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可否认现代教学技术给教育带来新鲜血液,但是得注意两者的有机结合,突出多媒体的配合与辅助作用,以提高教学效率。
结语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出现了问题并不可怕,只要广大的教育者与青少年学生能够齐心协力,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就能逐渐完善教学,实现历史教育国民的远大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亚玲.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思考.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08(l0)
一、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资源设置历史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按照教材进行教学,而不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当前新课程理念下,开发历史教学资源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会有兴趣。因此,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置出较好的历史问题,不仅超越了传统的狭隘教学模式,使得历史教学更加多样化,同时还可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智慧。
例如许多学生对南京非常熟悉,都去过南京的历史博物馆(原东王府)和天王府(即总统府),在讲授《运动》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介绍府邸的陈设,然后利用这一资源进行教学扩展,设置问题引导教学,如可以提问:请以你所看到的东王府和天王府谈谈天京发生的原因。如果不发生天京你觉得运动一定会失败吗?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本课的兴趣和主动性。
但是,在运用现实生活的资源进行历史教学时,还应当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师自己对于教材和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资源要非常熟悉,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充分了解,对于学生的讲解要能给予高屋建瓴的评价;其次,问题的设置要有开创性和探索性,既关注书本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再次,在宽松、平等的氛围中探讨问题,及时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提高其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借助问题导入历史新课
用问题导入新课,能够在上课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集中精神听教师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和解答。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要学习的内容,同时自己也对教材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做好教学准备。那么什么样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考虑问题的实际意义和趣味性,使学生既对问题感兴趣,也乐于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例如,在学习历史必修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新课导入的问题:“成龙是著名的动作电影明星,很多同学都看过他的贺岁片《十二生肖》,十二生肖兽首是我国的珍贵文物,那同学们知道十二生肖中的很多文物流失到国外的原因吗?它们是在哪次战争中被掠走的呢?”从学生感兴趣的明星和电影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到课本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使得课程学习更加有效。
三、利用问题引领课堂教学
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问题来引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用问题来引领课堂,要注意设计问题的质量。教师要注重问题本身的思维含量,设计一些能够给学生启发和思考的问题,而不能是简单地去书本找答案。例如,在学习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秦始皇》这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是什么?”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并学会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 学业水平测试 高中历史 新课程 教学问题
1.引言
本文主要对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历史考试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含考试结果、命题方法、特征,这对完善高中历史教学及完善历史教材考试具有重要意义。据有效数据显示,分析18095份高中历史试卷的难易程度,其中难度为75%,平均难易程度为82%;材料分析3题,总分30分;判断题6题,总分12分,总体难度为60%。对考生失分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准确反映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2.从学业水平测试看高中历史新课程中的教学问题
2.1解决问题力度较低
学业水平测试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属于较为有效的测试方式,不仅具备“小型高考”的称号,而且是江苏省对高中历史进行测试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兼具高中会考、高考考试资格这两种职能,通过“小型高考”的学生可以在高考中获得加分。在学业水平测试中要重视试卷、试题设计,并加强试题考查。
就目前情况来看,测试试题设计较为简单,尤其对主观题的设计,难度偏小,虽然设计时会将历史学习技能、方式等融入试题中,但仍有部分历史测试效果让人不大满意,并未根据实际材料提取信息,进行设计,例如:高中历史必修试卷中第21题,“打破经典物理学的绝对化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的成就是”,虽然题目文字较少,但关键信息、词语较为准确,学生一目了然,根据“物理学”、“辩证看世界”等关键信息可以得出较准确的答案,同时与此存在关联的题目不必再根据其他内容解答,很容易得出答案,比较容易拿到分数。此外,还有部分材料解析题需要对材料进行阅读分析作答,如通过阅读材料三分析思想主张对法国社会变革起了什么作用,由于材料中只明确讲出了“当法国国王路易十六阅读了博马舍的剧本后,便对该剧本产生了嘲笑”,包含剧本内容,但学生较难根据内容寻找关键词,因此大部分学生只抄下了材料,未能抓住关键词,同时没有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入答题中,说明学生没有有效将所学知识与材料中的知识相结合,获取答案。
2.2专题之间缺乏相对联系
学业水平测试中存在条件、影响、意义、原因等试题,解答时基本都要求学生通过对同一阶段的不同历史情况进行连接。学生采用这一方法解题的比较少,如“阅读图表进行解答,分析图中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事件发生的意义”,对于上课期间不重视对历史事件进行练习的学生而言,解答比较难,同时容易偏离答题关键,出现失分现象。如“世界贸易组织在建立的时候,对世界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并具备哪些重要意义”。由于学生学习期间较少将历史事件进行联系,因此部分同学会把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影响理解为经济区域化造成的影响,还有部分学生会理解为政治影响等。
学生中存在对历史问题了解有限的影响因素,如材料解析题中“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从医学、天文学、数学等方面举例证明利窦玛的结论。答题期间学生基本只会从材料中寻找答案,并不断重复表达材料内容,很少将自身的想法融入历史单体中。部分学生在答题期间思路较模糊,分不清标志的意思等,这些问题明显牵涉到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同时由于各题目之间缺乏联系,导致学生无法获取全面的解答信息,在解答期间未能根据实际情况解答问题,只能泛泛而谈,未能提出有效建议。
2.3不同类型教材对答题造成的影响不一
学业水平测试不但可以反映学生的测试水平,还可以显示出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体现出不同类型教材对答题造成的影响有所不同。例如:在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期间,就江苏版与人教版中相同的内容进行考察,相同内容主要指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中体现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选取相同内容。如历史教材中有的,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不管在辅助教材中出现的还是课文系统中存在的,只要通过文字明确表达出的知识内容,或者隐藏性文字。但就当前情况来讲,不同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其答题期间造成的影响会有所不同,并且部分教材中文字表述的内容优于隐藏性教材中讲述的内容。
3.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知识体系及选取的辅助教材对学生会产生较大影响。以上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旨在让人们认识到对学业水平测试进行科学设计的重要性,了解影响历史教学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主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这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学生个性的张扬,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都十分必要。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学相长的过程;看成是师生平等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质疑、放飞思维,使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自由思考,并且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消除学生紧张、压抑的感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浅显、没有深度甚至有明显错误时,也应当以鼓励、赏识的态度激励他,而不能对其讥笑、讽刺和打击。因为这时候教师的每一个表情、动作甚至眼神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处理不好,就会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影响其终身发展。同时,要引导学生之间多交流互动,让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来思考。以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变过去“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主”为“以学生发现、提出问题为。主”,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满堂问”’比“满堂灌”更可怕。因此要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把教材上的所有内容都讲透、讲尽,而要给学生提出有一定难度的课题,留下学习的“悬念”,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意见,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讨论。由于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希望被认可的愿望非常强烈,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还要适时地引导他们冷静分析,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问题。
三、要注意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
问题教学虽然特别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并不否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相反它更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因为知识是问题的源泉。问题是创新的开始。基础知识与创新密切相关。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基础知识,才能创新和发展。如果学生对历史知识一无所知,又怎么会提出疑问呢?所以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贫乏的头脑不能解决问题,也难以发现问题,即使提出了问题。也是肤浅无价的。所以掌握一定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在问题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因此。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历史问题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