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4 11:05: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专业的财务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仿真考核 财务分析 高职会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25-02
一、仿真考核的概念及意义
本课程主要针对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由此设计了仿真的教学与考核标准,它将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强调模拟工作过程的教学与考核,在仿真地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由于财务分析主要是围绕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与财务管理课程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同时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不断发展,也对财务分析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给教学组织带来困难。为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文设计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模拟工作过程的教学与仿真考核体系。财务分析的仿真考核将采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为载体,以撰写财务分析报告为工作任务,运用多种教学媒介,模拟完成财务报表分析报告的形成过程,建立仿真的过程评价与传统的理论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
二、仿真考核的设计思路与实施
本课程组织案例教学,通过学习任务引导基本理论,注重分析过程,而不是追求标准答案,这是区别于其他会计学课的显著特点之一,因此主要考核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及良好的职业素质。该课程的考核采用常规的期末试卷考核、撰写某公司财务分析报告和平时表现三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仿真考核主要体现在撰写某公司的财务分析报告。具体来说,期末试卷考核的内容包括三大财务报表的比较分析、指标计算与综合分析,占总成绩的40%;撰写财务分析报告要求学生为某一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综合运用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将该企业报表进行计算分析,编写财务分析报告,最终完成后进行成果汇报,这项任务占总成绩的40%;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20%,考查内容包括作业、课堂回答问题及考勤情况。这一考核模式在近期的教学中得以实践,效果较好,但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存在工作量大,学生照搬书本模板,内容缺乏新意、枯燥呆板等问题,为提高财务分析报告的质量,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积极性,针对撰写财务分析报告部分进行的仿真考核有所创新和突破,现将仿真的过程考核方式总结如下:
1.财务分析报告的任务分解
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工作量大、综合性强、难度大的问题,我们将撰写的财务分析报告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具体分解为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和综合分析四个大项目,通过阅读和比较分析报表,分别学习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成本费用分析;现金流量指标分析;杜邦分析、雷达分析、发展能力分析。每学完一个项目就完成相应的分析报告,仿真的过程考核也分别对四个项目的分析报告进行考核,边做边学边考核。
2.小组分工撰写报告
采用建立学习小组(实验小组)进行课程知识的单项及综合实验学习与考核。①分组。按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角色进行分组,包括总经理、销售人员、生产人员、财务人员、债权人、投资人、政府部门等,一般每组为8人左右。②选择分析对象。每一组选择不同行业上市公司作为分析对象,强调选择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在成果交流环节,学生可较全面地认识我国不同行业上市公司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况,使大家的信息和认识更丰富、更综合。③分配角色完成分析报告。每组学生由财务分析报告的内部使用者和外部使用者构成,如总经理、销售部、生产部、债权人、投资人、金融机构等不同角色组成,由于不同角色分析财务报表的侧重点不同、立场也不一样,各类报表使用者将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效果进行识别,如债权人主要分析偿债能力,投资人主要分析收益,经营管理者需衡量报酬与风险的得失,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每位小组成员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分工,完成相应部分的分析报告。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减轻工作强度,更有益于扩展财务分析的空间,提升财务分析的价值,同时也能更好地兼顾和服务于管理当局以外的其他信息使用者,同时还可体验到工作环境的多面性与复杂性,提高综合能力。
3.提交展示分析报告
财务分析报告完成后,将采用多种渠道提交并展示,如提交财务分析报告word文档;制作PPT演示与讲解;老师挑选优秀的报告,通过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如大学城空间进行展示,实现资源的共享及进一步的研究、讨论、交流。其中,PPT演示与讲解对学生最有吸引力,表现异常踊跃,现以利润表项目为例说明成果展示的实施过程(见表1)。
4.仿真过程考核的标准
财务分析报告案例成果的考核不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学生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性空间,得出的结论也会存在发散性,在成果展示环节中,教师不宜过多表露个人观点,只需准确把握整体脉络和方向,避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由于意见分歧导致对问题分析陷入歧途。考核的标准设计为观点明确,结论正确30分;内容充实,逻辑性强30分;表达清晰流畅10分;上交材料格式正确,生动美观10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图表结合,如利用Excel进行报表计算、图形分析,此项10分;团队合作表现10分。考核成绩单(见表2):
三、结束语
本课程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与考核理念,选择某一典型的财务分析案例,以撰写所选案例公司的财务分析报告作为工作任务,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与考核,重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指导的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老师将引导学生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体验工作过程,如连接证券公司网站,授集查找上市公司股票、财务指标、非报表因素等基本方面分析资料,使学生体验财务分析的真实感;财务分析涉及大量表格、文字、图形和计算,通过完成仿真工作任务可锻炼学生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软件,如利用Excel的计算汇总功能对财务指标进行自动计算和图形处理。引入仿真的过程教学与考核,学生在做中学,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计算机操作水平和沟通表达能力,培养了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汤玉龙.高职财务分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及基本思路[J].现代交际,2011(11)
1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金融知识的市场需求分析
1.1应用型财务管理的兴起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复合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市场结构的发展变化,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趋向于“应用型”教育。经过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具备相应领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等方面具有应用和复合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为此,许多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渐渐发生变化,不再是传统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而是定位于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培养掌握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具有运用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金融投资理论和知识进行理财等专业能力.能够在企业、证券公司、银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资金管理、财务分析、财务咨询、证券投资、会计核算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转变无疑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复合性.对学科交叉尤其是金融理财的部分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才有可能成为适应时展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1.2金融环境的变化对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并逐渐成为各种财务活动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从事财务活动的财务管理人员,不可避免会参与其中。
首先,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金融领域的跨国活动也在迅猛发展.金融的全球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既为发达国家的‘剩余”资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资空间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各种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境外投资机构纷纷涌入.一方面为企业筹资、投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又使企业处于极大的金融风险中。这些对财务人员的理财观念、风险意识、知识结构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我国资本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有力地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目前有效的资本约束还未形成.这就要求财务人员熟悉、掌握相关市场的法律法规要求和运作规律.并具有较强的发展适应能力。
因此,市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求其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具有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还要了解金融市场、熟悉金融机构、能够理解我国金融机制及法规。要培养此类人才.在其系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开设一定数量的金融类课程必不可少。
2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所采用的课程体系框架多分为五个层次: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限制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作为第一个层次的公共课.即为通识教育课程.强调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奠定素质教育的基础。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通识课程。因其与专业性质无关.故不必开设金融课程。后四层都属于专业教育课程.不同层次中金融类课程的设置也有所不同。
2.1专业基础课中,几乎没有金融类课程
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各高等院校普遍接受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有: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经济法、甚至运筹学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并无不妥.但对财务活动的生存环境——金融市场.及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各种金融机构未作丝毫介绍.这显现出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尚有欠缺之处.亟待进一步完善。
2.2专业主干课中金融类课程有所增加
专业主干课是构成财务专才部分能力的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标志.我国高等院校传统选择的为中级财务会计、投资学、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其中投资学为金融学课程.在财务活动的三个环节,即筹资、投资和分配业务中,投资是中心,投资的需求决定了筹资的规模.投资的预期收益构成了筹资成本的约束条件。而投资的现实收益则成为财务分配的基础。因此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设置为专业主干课。
随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除了传统开设的投资学课程外,各高校对专业主干课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如复旦大学的必修课增加了金融市场和金融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货币银行学和资本运营;东北财经大学开设了金融学和公司理财等。这说明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类课程数量。
2.3专业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随不同院校的特点而变化
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的课程设置,体现出各高校对本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所以,在不同的本科院校,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设置的多少和具体的开设种类都有所不同。如复旦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特別重视学生的金融基础,金融学相关课程设置的非常细致,十二门的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如金融工程、期权与期货、金融实务、保险学、中国金融市场等占了九个。而中国人民大学在重视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更看重的是会计类专业课程,所以在其二十多门的选修课程中,金融类课程仅仅只有保险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期货贸易和证券投资学五门。其中证券投资学是必选课,是作为专业主干课中没有开设投资学的必要补充。
综上分析,在当今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金融类课程已占一席之地。但对比我国庞杂多样的现实市场需求,金融类课程的设置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不足,为能培养出真正满足市场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必须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对其中金融课程的设置进一步优化。
3金融类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优化设计
3.1增加专业基础课中的初级金融课程
在西方经济学中,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的英文都是与资金运动有关的"Hmnce”一词。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两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之处也越来越多。所以在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中,应至少开设一入门级金融课程,如《金融学一>或彳.货币银行学这两门课内容相似只是角度不同,都是比较浅显但较为全面的对金融学进行了介绍。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财务管理的对象——货币的产生发展、相关形态制度的演变;可以掌握财务分析中关键因素——利率其作用及运行机制;可以初步认识筹资或投资等财务活动所接触到的各种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
如今,大多数高校都将这门课开设到专业主干课中。这实际上是混淆了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其他核心主干课程的关系。二者不应是并列而应是前者为后者的学习进行铺垫和打基础。因此,应将金融学调至专业基础课程中。如果学校较为重视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知识的培养,还可在专业基础课中除金融学之,再加设一门金融课程,如金融市场学等。
3.2加强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实践环节
市场迫切需求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主要看重的是其灵活运用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金融投资理论和知识
进行理财的专业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不仅在于财务主干课程的理论学习,更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实生活的财务活动与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以及整个金融市场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仅仅加大专业主干课中金融类课程的数量远远不够,还应加强培养财务管理和金融相互交融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般来说,尽可能将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类课程放在全真模拟实验室中,通过采用模拟炒股实验、上市公司融资实验、项目投资决策实验、甚至沙盘对抗实验等设计性实验方法,着重训练学生在掌握财务会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整理运用财务数据,设计分析模型的综合能力。即便不具备全真模拟实验室的高等院校,也可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基本方法,使参与其中的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掌握财务金融知识,为其今后的实践操作奠定了基础。
3.3设置专业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的学分下限
虽然在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选修课中,都开设了金融类课程。这些课程表面上依赖于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学校并无特别要求,但学校对该专业培养重点和方向的不同导向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如上海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身就隶属于会计学院,该专业学生在专业限选和任选课的选择上,必然以财务会计有关课程为核心,多选择公司治理、高级财务会计、企业价值评估等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财务管理人才,不能完全满足我国金融环境的变化。
为了能够培养出既能满足金融市场需求.同时又能突显学校自身特点的财务管理人才,可以在财务管理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专业限选课中设置金融类课程的学分下限。例如,若某学校财务管理专业限选课一共要求30学分,其中金融类课程不低于8学分。这样,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的种类及数量多少,仍由学校根据自身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来设置,只是为了配合市场需要对学生所掌握的金融知识进一步提出了要求,而此要求还兼顾了学生个人的兴趣偏好。
关键词:高职 经管类学生 岗位需求 财务分析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55-02
引言
对于每一位教师,不论是教哪一学科,都意识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任何课程的任何环节都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和训练着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直接并很大程度地影响教学质量。由于财务岗位在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财务知识对经管专业的大学生来讲也是重要的,而且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都或多或少与财务岗位有关系,有些甚至就是财务分析岗位。因此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自然成了学生分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也成了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财务分析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开设专门的《财务分析》或《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二是融入《财务管理》这门课程中的一个单元。
对于第一种途径而言,学生学习的财务分析内容会比较全面、系统。目前浙江的高职院校只有6所学校开设了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报告阅读等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但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存在着一种不适用的现象,学生一进入企业,让其做财务分析工作,仍然不知如何下手。这主要是因为,上课时学生的训练内容与企业实际情况和实际要求脱节。对于第二种途径而言,由于多数学校财务管理课程每周只开设4节课,财务分析章节安排的时间较短,而财务分析内容又比较多,因此相关知识只能讲个皮毛,等学生进入企业后,从事会计也好,从事财务咨询也好,对于基本的财务分析报告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去分析,无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基本评价,而企业恰恰又需要学生掌握财务分析的技能。
因此,必须将与现有的财务分析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进行改革,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只通过一、两门课的教学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必须对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的培养进行系统研究。
目前国内针对财务分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的研究较多,关于财务分析能力的培养研究不多,即便是关于财务分析能力的培养研究也缺乏针对岗位需求进行研究。
二、基于岗位需求的财务分析能力培养研究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指明了方向。工学结合强调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目前,在教高16号文件的指导下,各个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教学体系和课程的改革。为了使课程改革更有针对性,必须了解企业相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针对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
财务岗位在企业的重要性及财务知识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都决定了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财务分析能力是指搜集各种财务信息,借以评价单位的财务状况及其经营成果,并预测未来,提供决策依据的能力。经管类专业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工作岗位的需求。如我院财务会计系各个专业每年都开一次专家指导委员会会议,每次专家都会提到相关岗位对财务分析能力的需求,如会计专业、投资理财专业、信用管理专业及税务专业等。同时也指出学生上岗时财务分析能力的不足,如不懂得基本的财务分析步骤及要点、不能撰写简单的财务分析报告等,因此财务分析能力的培养就显得迫切而必要。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必须针对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的培养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财务分析能力岗位需求、财务分析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和财务分析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在当前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势下,很多院校都在探索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标准建设工作,这对于培养技能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针对财务分析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并不存在,鉴于财务分析能力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因此基于岗位需求的财务分析能力的培养研究是必然的,更是现实的要求。
三、基于岗位需求设计的财务分析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在他的许多论著里提出了“教、学、做合一”,一面教、一面学,一面做,在教中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做合一,重心在“学与做”的密切结合上。这实质上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职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操作技能的培养,取决于这种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黄炎培先生说:“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实施这一模式的前提在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一。”
1.财务分析岗位能力需求。财务分析岗位能力有多种层次,从目前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大致分三个层次:一是一般的财务人员财务分析能力需求层次;二是财务分析专员能力需求层次;三是财务分析经理能力需求层次。
对于第一种层次,要求具备基本的财务数据分析能力和熟练的电脑操作能力。对于第二种层次,是真正的财务分析工作,难度和工作量都是很大的,是财务管理层次的会计。要求对财务数据进行评估,观察其变化趋势并了解变动原因,主要有月度分析、季度分析、半年度分析、年度分析;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公司的偿债能力、资金周转情况、盈利情况、成本情况、销售情况、现金流、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情况等;通过期间比较,发现问题和异常,提出合理化建议;对公司收入、利润实现情况,提出增收合理化建议;负责撰写公司财务分析、财务报告、财务总结、会议资料等;负责建立健全相关业务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和办法;负责相关业务单位费用支出、合同协议的财务审核;参与并指导业务单位的年度和月度预算编制和申报;对公司整体财务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做出书面报告。
对于第三种层次,财务分析经理需要根据公司要求,建立和完善财务及经营分析体系;协助收集、修订和制定公司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并监督执行;根据汇总的各业务机构及公司会计部门填报的内部报表与管理报表,分析各项报表与比率,定期编制财务分析报表。
2.财务分析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根据财务分析岗位的能力层次,在设计财务分析能力培养内容时,既需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当前需要,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首先,设计让学生大量阅读财务报告的项目,让学生计算报表中的一些合计数等,在计算过程中应用Excel的公式功能进行分析计算,在阅读财务报告和计算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同时分析财务报告中各个数据之间的联系。其次,设计一个让学生大量阅读完整财务分析报告的项目,这些完整的财务分析报告的阅读,有助于学生了解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财务分析的方法等。再次,设计一些与满足企业财务分析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项项目,如财务报表项目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向银行贷款时需要提供)、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现金能力分析和发展能力分析,这些专项项目在设计时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环境,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实习和工作中更快地适应工作的要求。最后,设计一个财务分析报告撰写的项目和一些拓展项目,如经营分析报告的撰写项目等,财务分析报告撰写必须熟练,对于一些拓展项目可以让学生做简单的了解。
这些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所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要求的层次、学生的专业和毕业以后的去向做出一定的选择。
四、基于岗位需求设计财务分析能力培养的途径
根据现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探讨财务分析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将原来仅靠课堂和校内实训的培养模式,转为课堂、校内实训、校内竞赛与校外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所设计的培养项目和具体任务。
1.建设仿真的实训环境,采取理论课程边讲边实训的方式。校内仿真实训环境的创造主要是通过布置项目和工作任务时的实际工作环境描述来完成。同时,为更好地完成财务分析的实训,必须改变以前只在教室的黑板上或投影上讲解财务分析的现象,必须通过引导让学生更多的依靠自己进行思考、阅读、计算和总结。
2.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一方面与校外基地签订协议,确定双方的合作关系,派学生到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另一方面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成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的指导老师来校上课,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实习任务。
财务分析是信用评级公司的重要业务之一,都有大量的财务分析数据的计算和财务分析报告的撰写。可以通过与信用评级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财务分析业务也可以将这些业务进行一些适当的修改,让学生完成接近真实业务的任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也逐渐体会到职业教育在企业中的作用,一是有助于塑造企业文化,二是可以为培养手脑并用、知识和技能兼备的企业需要的后备人才。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普通教育的一个弱点就是重知识轻技能,我们应提倡“应知,应会”,只“知”不“会”,是不行的。三是职业教育能开创一种创新的环境,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实际上是企业的“树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国外也很强调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但是核心能力的载体是人,是员工。因此,职业教育对企业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3.大胆改革考核方式。针对《财务分析》或《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对于参加企业顶岗实习、从事财务分析工作的学生,可以依据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管理,根据企业的评价给学生进行成绩评定。
积极组织与财务分析相关的竞赛,实现以赛促训的目的。目前浙江省的财会信息化大赛中涉及到财务分析能力的考核,浙江省“挑战杯”大赛和全国“挑战杯”大赛中的创业计划竞赛中也涉及到财务分析能力的考核,学生如果参加这样的比赛获奖,可以采取根据奖项的等级给予财务分析课程加分等方式,学校自身也可以组织相配套的院级竞赛,并给予课程相应的加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财务分析的兴趣。
通过基于岗位需求的财务分析能力培养教学内容的学习和途径的实施,相信高职经管类学生财务分析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学生分析其他的问题的能力也会有一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康碧琼.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7)
2.刘薇.我国企业财务分析的功能演进[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9)
3.黄珍.撰写企业内部财务分析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
4.徐相昆.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的局限性及其改进[J].科技和产业,2008(8)
5.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6.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7.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相较于其他艺术类专业,如器乐专业, 选材按照要求在12-16 岁,多为14 岁左右;声乐要求在15-16 岁变声之后,美术专业要求年龄不超过18 周岁的应届、往届初中毕业生,中专舞蹈专业学生入学年龄明显较低,以最有代表性的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为例,其招生简章对年龄明确要求如下表: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2016年招生计划专业学制名额年龄年级芭蕾舞7 32 11岁左右小学五年级(六三制、五四制义务教育)中国舞6 32 12岁左右小学六年级(六三制义务教育)歌舞6 32 12岁左右初中一年级(五四制义务教育)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芭蕾舞专业年龄要求最低,11 岁左右,其次是中国舞和歌舞专业,同其他专业相比有着明显的低龄趋势。实际上大部分学生的入学年龄还要低于规定年龄,在早些年甚至有不足10 岁的学生进入芭蕾舞专业学习。当然,除了有家长瞒报年龄的原因之外,尽早进入专业学习领域,从而尽早成才,也是家长、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愿望。这样一来,舞蹈专业学生的成才周期虽然略长(芭蕾舞甚至需要7 年),但因为低龄入校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在16、17 岁已经完成学业。在本人的调查中,舞蹈专业18 岁附中毕业较少,多于16 岁已经进入各地歌舞剧院及其他表演团体,开始职业演艺生涯,或考入大学进一步深造。而美术、音乐类专业中,受录取专业的年级限制(招收插班生),尽管学制为2-4 年,大部分学生毕业时年龄为18 岁。此时,中专舞蹈专业毕业的大部分学生已经在岗位上工作1-2 年,或者处于大一、大二的学习阶段了。选材年龄偏小,甚至和体操专业同步,使舞蹈专业的学生更容易展开专业训练,避免人才荒废和优秀学苗流失,更容易出成绩。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专的孙科即为典型代表,他在16 岁时已经成功塑造了《孔乙己》中的舞蹈人物形象。而今已成为脱口秀明星的金星,荣获全国首届桃李杯舞蹈大赛少年组第一名时年仅17 岁。这样的年龄优势走上社会后在专业素质、职业规划方面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二、以科学方法进行形象与身体素质的选择。
舞者的身体能力是舞蹈教育事业的基石,身体素质与形象的选择是中等专业学校舞蹈专业招生的重中之重,国内开设舞蹈专业的中专无不是把这一点作为人才选拔的首要标准。一般而言,在形象的选择上遵循了传统的审美标准,要求五官端正,甚至是比例协调出色。在身体的选择上,除了遵循多年来固定的上下身比例差﹣ 12 的最低限制之外,有经验的招生官在学生的肌肉形状、骨骼形状、跟腱长度、小腿长度、外形整体比例也进行了细致的查看,对于芭蕾专业而言,女生脚趾的形状和脚背的弧度也是考试测量的必要参数。由于身体素质包含了遗传能力和后天训练能力两大部分,在选材时,由于考生年龄较小,对未来能力的预见尚需一定的时间观望,因此对身体先天遗传状况的把握和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舞蹈需要长期、系统的科学训练,才能使舞者的先天能力得到后天训练后充分的发展,进而达到舞蹈表演人才的需要。近年来,在选材上除了传统的目测、测量仪测量、运动测量、家长情况测量之外,部分学校借鉴国外的先进仪器测量方法,运用X 光、运动器械考查学生的骨骼形状、韧带弹性与发育程度,避免常规选材中目测无法解决的脊柱侧弯、髋骨狭窄问题,影响未来的训练结果,同时必要的骨龄测试也避免孩子身高发育不良的潜在选材隐患。另外,在选材测量的评估值上,部分学校也一改过去的模糊性和感性标准,建立了舞蹈专业人才选拔的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评价系统和评价的数学模型,涉及考生髋关节柔韧性、躯干柔韧性及弹跳力等素质的测量方法,输入数据库,进行计算机图式分析与整体测量,使选材评价标准更加全面、客观、严谨,有利于科学的统计与分析。这种舞蹈选才更为科学、有效,选才的严格和品质的优良的为接下来的舞蹈训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直接决定成才几率。
三、选材整体专业基础水平有大幅度提升。
【关键词】 增值税转型;生产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
自2009年1月1日起,我国由生产型增值税全面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增值税转型的关键是允许企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中的固定资产主要是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因此,转型改革后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仍然是上述范围。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不能纳入增值税的抵扣范围。
在2007年和2008年的年报中,云南铜业合并财务报表附注中指出,该公司固定资产的类别包括:一般生产用房屋建筑物、受腐蚀生产用房屋建筑、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和办公设备及其它设备。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的年报中,云南铜业合并财务报表附注中指出,该公司固定资产的类别包括:一般生产用房屋建筑物、受腐蚀生产用房屋建筑、冶炼设备、冶炼电器、化工设备及其它设备。本文研究的固定资产指的是可以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的固定资产。因此,在2007年和2008年指云南铜业的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和办公设备及其它设备,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指云南铜业的冶炼设备、冶炼电器、化工设备及其它设备。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指的是上述设备对应的累计折旧。
一、增值税转型对账务处理的影响
生产型增值税税制下,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时所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税额不能抵扣,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用公式表示为:
固定资产成本=买价+增值税进项税额+相关费用,账务处理为(假定款项已付):
借:固定资产 XX
贷:银行存款 XX
消费型增值税税制下,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时所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税额可以抵扣,不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用公式表示为:固定资产成本=买价+相关费用,账务处理为(假定款项已付):
借:固定资产 XX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XX
贷:银行存款 XX
二、增值税转型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
假定云南铜业从2004年1月1日开始实行增值税转型,适用的增值税税率是17%。
公式1:增值税转型后本年少缴纳的增值税额=本年固定资产增加额(含进项税额)-本年固定资产增加额(不含进项税额)
在2008年度,云南铜业的固定资产增加额(含进项税额)是398 920 150.61元,固定资产增加额(不含进项税额)是
340 957 393.68[398 920 150.61÷(1+17%)]元。在2008年,云南铜业可以抵扣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是57 962 756.93(398 920 150.61-340 957 393.68)元。所以云南铜业在2008年可以少缴纳57 962 756.93元的增值税。
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出:增值税转型后,云南铜业在2007年可以少缴纳223 801 122.05元的增值税,在2006年可以少缴纳30 136 914.99元的增值税,在2005年可以少缴纳44 006 167.00元的增值税,在2004年可以少缴纳
56 033 482.99元的增值税。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注:为简化起见,本文没有计算少缴纳的增值税对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云南铜业2007年的固定资产增加额最大,相应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可以抵扣的越多,企业少缴纳的增值税额越多。云南铜业2006年的固定资产增加额最小,相应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可以抵扣的越少,企业少缴纳的增值税额越少。企业缴纳的增值税额减少,导致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减少,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为企业扩大生产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证。
三、增值税转型增加了企业的利润
在消费型增值税税制下,固定资产的成本不包括增值税进项税额。因此,固定资产折旧额低于生产型增值税税制下的固定资产折旧额,折旧额的减少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同时也增加了企业所得税。
公式2:累计折旧减少导致所得税的增加额=累计折旧减少额×25%
公式3:增值税转型后本年增加的净利润=累计折旧减少额×(1-25%)
在2008年度,增值税转型后累计折旧减少额是4276222.95元,
累计折旧减少导致所得税的增加额是1 069 055.74(4 276 222.95
×25%)元。因此,2008年增加的净利润是3 207 167.21
[4 276 222.95×(1-25%)]元。
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出:云南铜业2007年增加的净利润是19 400 252.17元;2006年增加的净利润是1 775 004.61元;
2005年增加的净利润是2 273 606.80元。计算结果如表2、表3所示。
从表2、表3可以看出,累计折旧减少额越多,企业增加的净利润就越多。增值税转型有利于鼓励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因此,增值税转型后,机器、机械、设备类固定资产投资较大的企业受益较为明显,而一些固定资产投资较少的企业则受益较少。
【参考文献】
[1] 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第二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68.
随着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企业便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企业内外充满着发展的活力,但是,无论企业发展的势态如何,它均需要有一个强大的财力支持作为后盾。而企业的财务无疑是由财务会计人员进行管理。而在我国,一些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既管钱,又管账,而长期以来,这种财务管理制度势必会出现问题。在企业内部,有些领导便与财务会计人员勾结,贪污受贿,从中获取不法钱财,甚至有的会挪用公款,亦或是,有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抵制不住财产的诱惑,私自吞并企业公款,装进自己的腰包,最后,造成企业资不抵债,仅剩下一个空壳子,面临破产的境地。所以,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应一改传统的财务会计人员的管理制度,建立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结构。对于财务会计人员应该建立健全内外制约监督机制。在企业内部,应设置对于财务会计人员能够互相监督的体制机制,从而使得财务会计人员,不,进而保证企业财产取之有道,用之有序,而不至于向上级乱报账目,中饱私囊,致使企业财务问题突出,财务状况欠佳,从而使企业经营不善,运营障碍层出不穷。在企业外部,应该建立账目公开制度,使得企业全体人员知道每笔的花销用在何时何地,并且,本着对国家负责的态度,按时缴纳税款,尽到作为一个企业法人的义务和责任。同时,这对于,财务会计人员的人格也是一种尊重,以不至于使他们被冤枉,可谓一举两得。不仅企业的声誉及长远的发展有了保障,而且,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因为该制度的建立,需要财务会计人员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以此来应对企业内外各方面的变化,不允许他们有任何差错,对他们来说,这是机遇亦是挑战,当然,只有将挑战化为动力,财务会计人员才会在企业内积极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虚心受教,积累经验
不管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你都会有很多知识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俗话说:“学无止境。”没错,知识就像是一条永无尽头的大道,不可能会走到尽头。因为,时间在变,时代在变,一切事物均在变化,因此,人们的思维也必须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当然,思维的发挥,离不开人们对于知识的的掌握,那么,我们每个人应该树立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时刻不能放松学习。作为企业的一名财务会计人员更应该时刻学习,随时受教,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人员应该和其他同事和睦相处,遇事多与其他人员商量,而不是一意孤行,我们不是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确实,一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各个人员的相互学习,相互配合,记得有句老话:“众人拾材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因此,在企业中,需要人员们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特别是作为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因为,在对企业财务进行汇总时,需要企业内各个部门提供账目,而且,当财务会计人员在计算账目时,或者是在做其他的有关财务会计方面的工作时,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便需要,财务会计人员持一颗虚心的心,来接受别人的帮助,或者是工作中的建议,只有虚心受教,才会在该领域不断成长,不断成熟,做出良好的业绩。另外,在财务会计人员虚心受教的同时,他们也在慢慢地积累经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只是学到了有关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亦或是拓展了其他的技术性知识,而是,在这一虚心受教,积累经验的过程中,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也在无形之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升华。李嘉诚曾说:“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的确,如果,当财务会计人员将“虚心受教”作为一种思想的话,那么,他改变的将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他改变的更是一个企业的运营前景。
三、总结
[关键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转型升级;人才需求
[DOI]10.13939/ki.zgsc.2015.41.079
1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转型的现状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根本任务。在对我国市场中小企业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其中实现成功转型并且已经开展贸易的中小企业占总中小企业比例的45.5%,B2B贸易总额达到24.5万亿元,占中小企业总贸易额的57.8%。在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研究报告当中,在调查所包含的10类行业中,B2B电子商务的使用率分别为计算机软硬件行业、家电、服装行业,使用率高达40%以上[1]。探究交易开展的模式,中小企业实现交易的过程,主要依靠第三方电子商务的平台开展,并且中小企业在实现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建设力度大大增长,拓宽了销售渠道,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
2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转型的人才需求
2.1 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缺口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产业部日前联合的《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以及《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报告》显示,仍有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对于电子商务的促进作用以及发展效果并不十分了解,80%以上的中小企业具备接入互联网的能力,其中44.2%的企业运用互联网开展业务,但运用其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仅为9%,4.8%的企业应用了ERP[2]。截至目前,中小企业进行电子商务转型升级已是必然趋势,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大大提升,必将出现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缺口。
2.2 迫切需要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当前企业想要获得的重要人力资源,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更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人才缺口。针对不同行业类别的调查分析,中小企业纷纷面临着电子商务转型。在率先完成电子商务改革的中小企业当中,计算机软硬件、家电以及服装行业当中,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进行补充。现阶段,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中小企业对于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较大,针对这一矛盾问题,则需要在企业自身寻求改革出路,拓展选拔复合型人才的渠道,运用大量的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进行开拓市场。
2.3 懂得操作第三方交易平台的电子商务人才
自2010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数量逐年增加,并且呈现出直线型的上升趋势。结合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转型状况,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重视电子商务平台,并运用该平台开展商贸活动。第三方的B2B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主要渠道,投放在第三方B2B电子商务平台网络营销总额自2012年的8.9%上升到2014年的15.6%[3]。针对上述各项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在全面总结的模式下,中小企业现阶段对人才需求的总量在提升,同时对有效操作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商务人才需求较大。
3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转型的人才需求优化方案
对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转型的人才需求状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机构,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培养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人才。此次提出的电子商务转型过程中的人才需求优化方案能够充分适应现代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缺口。
3.1 优化课程体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响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教育部自2000年开始批准全国部分高校试行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在首批的13所高校当中开设电子商务教育专业,并且在几年之后,电子商务专业已经在全国的上千所高校当中得以开展。可见,电子商务人才在人才需求中的地位明显。大量的高校开展这一专业,造成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对接程度不足,这就需要高校优化课程体系,对电子商务课程进行设置。一方面,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提升教学实效。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教学。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最大限度上提升电子商务人才自身专业性以及实践能力,与中小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转型过程中的人才需求缺口进行对接,实现共赢。
3.2 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复合型人才是当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转型所需的专业性人才,但由于中小企业涉猎的行业较多,一一了解无法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并且在大学教育阶段也无法完成这一庞大的工作量。复合型人才主要是指既能够具备与掌握专业的技能,同时对于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模式也有所了解,进而为其提供适当的引导。校内指导、校外实践,是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模式。在高校内部进行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引导,校外与企业形成实践体系,进而总结与完善行业教育的开展。例如,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当前热门行业,以消费者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通过实习实践不断地深入到销售商,直至生产商[4]。
3.3 培养电子商务操作型人才
操作能力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要求,电子商务对于操作尤为看重。结合我国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现状,阿里巴巴占据整个市场份额的60%以上。并且观察其发展势头,这一比例必将逐年增长。当前,阿里巴巴已经与部分高校实现联合的培养模式,解决求职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矛盾,更多具备操作能力的人才步入社会当中,缓解中小企业对于操作型人才的需求[5]。
4 结 论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逐年提升。中小企业实现电子商务的转型,缓解人才需求状况是决定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现代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一定份额。信息现代化的推动,使得电子商务这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成为企业转型的根本依据。此次结合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状况,提出优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对当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转型提供指导,提高了转型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黎旺星,周胜安,蔡瑞,等.基于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实施过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J].电子商务,2013,10(3):72-73.
[2]王红,谢川.浙江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培养调研报告[J].中国市场,2013,10(15):170-175.
[3]赵霞,吕静,赵芸.中小企业对外商务人才现状及需求分析[J].现代商业,2014,4(6):136-137.
摘要:本文在职业中专《财务管理》课程的长期教学工作中,分析目前财经类职业中专《财务管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紧迫性,指出职业中专应区分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与应试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针对此提出了《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优化与改革的拙见。
关键词 :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应试型人才;教学改革
2010 年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作为重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可见国家对培养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的高度重视。遵循“纲要”的指导思想,许多职业中专对专业培养目标做出了与中专学生实际状况相吻合的调整,这对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对于职业中专,尤其是财经类会计专业职业中专《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笔者还有一些话想说。
一、职业中专《财务管理》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脱离中职学生现状
目前财经类职业中专《财务管理》课程所有教材,大多内容以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为主导,内容偏难,而且目前我国中等财经学校对于该课程无论是从设置、内容等都与专科、本科财经院校基本相同,导致中职学校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以学科知识为体系的教材本科用、专科用、中等财经学校的学生还在用,教材定位与中职学生的不适应性体现的尤其明显,致使学生感觉学的知识和实践工作相脱节,学不会、学不精、产生学会了也没用的普遍心理。
(二)教学方法枯燥单调,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大多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分析。而财管管理课程本身就是偏理科的内容,公式多、计算多,这对数学基础本就薄弱的中专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填鸭式”的枯燥讲授轻视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创设,因此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无法充分发挥中职学生热情、探索欲强的特性,久而久之,学生对该学科就自动放弃了。
二、职业中专应用型与应试型相结合的《财务管理》课程优化
(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优化
多少年来的教育体制,使很多人对中职学生存在偏见,认为中职学生什么也做不了,财务管理这么高深的学科更是弄不明白,其实,职业中专的学生在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运用资讯科技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更胜一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要更贴近中职学生的特点。
1.完善实践教材内容,有效开展案例教学
目前中职学生所用《财务管理》教材中采用的案例大多是具有权威性的大公司案例,但这会让学生感觉遥不可及。因此,授课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注意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例如在讲解抽象、复杂的货币时间价值问题时,引入自己家中买房时是一次付款还是分次付款、是现在付还是以后付的决策问题,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现值、什么是终值,学会了这些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从这些身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理财的思维习惯,切实保证学生学到的东西有用、会用,使教学与实际生活、就业岗位有机结合。
2.增加多媒体等多样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图表模型应用能力
《财务管理》教学中有很多公式推导,板书费时费力,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方式,加以小动画,学生感兴趣才能注意听,听明白了,只要课后稍加复习,就能很好的掌握所学内容。财务管理课程中还有很多需要学生掌握的财务方法和模型应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表形式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较抽象的、多维空间的内容。例如在讲解货币时间价值时,可以借助时间线段图,可以很清晰的看出现值与终值的区别、复利与年金的区别,增强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
3.利用情境式教学法,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研究发现,利用情境式教学,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尤其是中职学生的教学内容的理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可以将一个班级设计为一个公司或企业,设立董事会、企业管理中心、财务处、生产车间、销售部门等职能机构,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通过情境模拟完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与考核等财务管理工作,使学生能真正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与职能作用,作好企业财务管理的参谋,起到企业财务决策的助力作用,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二)培养应试型人才的课程优化
1.加强基础课程的教育
学好财务管理,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以适应高层次教育的需要。而中职学生数学、英语能力的严重不足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开设《财务管理》课程之前或同时,要加强数学、英语、政治经济学等基础课程的教育,不需要象高中课程一样讲的深、讲的精,但要向空气一样弥漫在学生的周围,时时加强。
2.扩展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
《财务管理》是一科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如果想学好这门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是基础课程,同时要扩展如财政与金融、税法、市场营销、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以注重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使学生具备长期发展的能力,扩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应试能力。
3.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增强应试能力
即使是为参加高职考试,也要求职业中专的毕业生要具有熟练进行实务操作的能力,这是衡量职业类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准。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即使是对考高职学生的教学内容设计,也要根据章节内容增设案例教学,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更好的理解、掌握有关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以加深和巩固教材内容,增强应试能力。
三、结语
综上,财经类职业中专根本不需要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开设了学生也学不会,学会了也找不到就业岗位,其实是一个误区。现在很多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都大量需要会财务分析的初级财务管理人才,这就极大的拓宽了我们的就业渠道。当然,只有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开设时段等教学体系不断创新优化,才能真正提高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逐步培养出适应就业岗位、适合升入高职的、具有综合管理业务素质的合格中职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专业定位 财务环境
1 国外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
1.1 以筹资为重心的管理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是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更新,股份公司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形成增加了资本需求量,改变了企业的筹资方式,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股份公司为了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控制,成立了新的管理部门即财务管理部门,由此财务管理的岗位开始形成。早期的财务管理的特点是:(1)筹集资本和资本成本最小化;(2)公司合并形成的财务清算。早期的资本市场不成熟,会计报表的数据缺乏真实性,影响了投资的积极性。
1.2 以内部控制为重心的管理阶段
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许多公司倒闭,经济收益受损。企业为了尽快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弥补经济危机带来的损失,对企业内部进行控制。财务管理逐渐转向了以内部控制为重心的管理阶段,财务管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财务管理要加强内部控制,管好用好资本;(2)要用定量方法对资本进行控制,在财务管理中逐渐的应用计量模型;(3)公司按照政府的法律规范来制定财务政策。
1.3 以投资为重心的管理阶段
二战后,各国的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激励。企业管理当局开始寻找多元的发展道路,投资决策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一阶段的财务管理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方法多样,主要表现在:(1)财务管理注重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2)财务管理更加强调决策程序的科学化;(3)投资分析评价的指标在财务管理中得到了广泛采用;(4)建立了系统的风险投资理论和方法。
1.4 以资本运作为重心的综合管理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迫使财务管理朝综合管理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1)财务管理是企业活动的中心,资本运作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财务管理通过资本管理能够反映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情况;(2)财务管理注重资本筹资、资本运用和资本收益分配,追求利润最大化;(3)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及财务软件的开发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2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发展的经济环境
2.1 资金筹集环境
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资金筹集方式以间接筹资为主,直接筹资为辅的方式,企业筹资手段不够丰富。间接筹资方面,银行在商业化改革中,增强了自我约束力,商业银行的运作都是以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为原则进行的。由于我国企业缺少信任体系,使商业银行不愿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只是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和发展难的问题。在直接融资方面,企业发行股票要经过政府的批准,要经历复杂的手续程序。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企业对资本市场缺乏了解和认识,企业在筹资时存在盲目性,较少考虑资本结构和财务风险等。部分上市公司债务高达90%仍然无动于衷,甚至一些上市公司就是圈钱为目的的,对于股东的价值和企业的价值根本不考虑。
2.2 企业成本管理环境
许多企业管理者的成本意识不强,财务人员素质偏低。具体表现在对产品成本核算时,不是按照产品成本形成的工时、管理费用和材料消耗费用分摊计算,而是凭借主观影响计算成本。各项费用支出由总经理主观决定,成本控制无从谈起,造成事前成本管理薄弱,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乏规范性、制度性,可有可无;成本计算没有科学性,导致事中、事后成本管理的盲目性。
2.3 收益分配环境
企业在存续期间创造的利润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在企业和所有者进行分配。股利分配政策对企业和先关的利益主体具有影响,与企业长远发展的筹资问题和资本结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我国的企业为了实现长远的发展,比较重视积累,不注重企业现金股利的分配方式,比较重视企业经营成果,很少关系企业的股价,从而在利益分配上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
2.4 财务管理制度环境
目前,许多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采用粗放型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的特点是无规律和无约束,财务管理随意性比较大,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灵活的管理。这种管理制度没有过多的约束,比较方便操作,但是实际上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些漏洞,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健康的发展。
3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与发展
3.1 财务管理专业内涵定位
财务管理是遵循资金运动的客观规律,借助于资金、成本、利润等价值指标,组织资金运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以公司财务决策为出发点,研究的是企业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哪里,如何为这些项目筹集资金,以及应该、能够返还多少现金给所有者,即公司投资、融资及分配的决策过程。现阶段,我国财务管理的重点是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组织结构,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预算和控制监督的职能,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加强财务控制,提高资金利用水平;稳健理财,避免盲目扩张或多元化经营等措施手段的实施来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3.2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本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财务、金融管理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毕业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1)企业如何进行财务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单个企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经济;(2)企业如何筹集和分配使用资金;(3)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及其工具,并加以具体应用,从而在大型企业的财务部门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政府或非盈利机构从事金融与财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徐端.我国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效果不佳的原因研究[J].成人高教学刊,2008(8):45-46.
[2]姚春序,张蕾.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刍议[J].高等农业教育,2004(7):67-68.
《全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状况调研报告》中说,物流企业对不同岗位工作人员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不同,物流基层作业人员的职业核心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与人的合作能力,即团队协作精神非常重要,这个比例达到66.41%;物流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业核心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比例都超过70%;物流中层管理人员最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90.27%的企业认为这一能力非常重要,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高职培养的国际物流人才不能是纯粹技能型的人才,作为服务于一线的工作者,他们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一味地技能培训导致学生职业素养比较欠缺,可能会忽略职业道德素养和特色能力素养。
一、国际物流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国际物流企业调研我们了解到国际物流管理人员品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跟不上国际物流业发展的步伐。一些从事国际物流管理的人员,做不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国际贸易知识、仓储运输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法律知识缺乏。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较差。
通过对一线专业课教师的访谈我们可以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仅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略学生职业素养尤其是国际素养的训练;专业课的教法、教学方式、专业课训练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是否得当;高职国际物流毕业生能否满足国际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
二、高职国际物流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对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清。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偏重于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目前,高职院校所开专业相当一部分是为生产业输送劳动者。而国际物流业相比农业、工业等其他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更突出了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国际物流专业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但到底培养哪种类型的国际物流管理人才,为哪些行业培养国际物流管理人才;不同行业国际物流人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不同类型的国际物流人才应具有哪些基本素质和专业知识,这些对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来说比较具体,必须明确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体现出来。比如,具有外贸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培养方向应倾向于国际货运等部门就业;具有海运或水运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培养方向应倾向于在国际港口、船代等部门就业;具有铁路行业背景高职学院的培养方向应倾向于大陆桥交通;具有空运行业背景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向应倾向于国际空运物流等部门行业。但目前大部分高职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大同小异,并没有清晰界定培养方向。
(二)国际物流专业课设计忽略对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熏陶与浸润。不可否认,各个高职院校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开设了不少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作为职业素养重要载体的国际物流专业课更多地关注职业技能的培训,却忽略了对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说专业课相比其他纯人文素质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更具有潜移默化的实践意义,更易于内化为学生的职业品质和职业行为。
国际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体系。很难满足国际物流行业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外语能力流于形式,对学生国际素养、法律素养的培养十分欠缺。由于物流的功能较多,物流产业本身又包含很多不同的业态,因此国际物流专业的主干学科涉及管理、经济、工程技术等许多方面,涉及面很宽。目前在国际物流专业的专业课设置上,现在大多数高职国际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大杂烩”型,课程设置完全根据学校的师资和资源来定。从而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国际物流行业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
(三)在专业训练中未能将职业素养培养和技能训练很好地结合起来。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普遍欠缺;各高职院校所开专业大多为生产业类专业,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艰巨任务;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培养实践呈现低效性。相关学者都注意到职业素养在学校阶段培养的重要性,也能看到当前高素质服务业人才的缺乏,各个高职院校也十分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提出了若干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可是却忽略了专业课训练本身对职业素养渗透的实践性意义,以及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深度融合的对策研究。目前,在专业训练与学生职业素养塑造结合上仍存在不少现实问题:空喊口号,没有明确计划;有明确计划,计划却不合理,过分偏重于职业能力开发;开设了专门的人文素质课,仅依靠纯粹的人文素养课程,忽略了专业训练塑造职业素养的实践价值;虽有合理的教学计划和专业课人才培养目标,但在专业训练上没有落到实处。
(四)专业课教师对国际物流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些高职院校教师认为,学习了专业知识,掌握了一些物流职业技能学生就可以顺利胜任工作了,其实不然,物流工作中更需要沟通、交流,更需要吃苦精神、团队精神。如以国际空运报关为主的报关员,这可谓是一项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工作。各种进出口业务繁多,行业划分得很细,更不用说成百上千种货物的归类了,还要对货物了解,以配合海关的检查,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以运输为主的国际物流企业从事调度工作,不仅要掌握运输工具的基本知识、合理安排运输路线、制订调度计划,还要积极与企业中其他部门沟通,有时还要与各承运人所在公司或驾驶员交流。又如,从事客服工作的员工,就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足。高职物流专业的学生大多为95后,他们聪明、好学,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责任心较差、组织纪律性较差,沟通、交流能力不强,缺乏吃苦精神,缺少自信。很多报考物流管理专业同学的职业规划也是着眼于国内物流工作,高考时的英语功底本身比较薄弱,难以胜任国际物流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欠缺国际化视野,没有养成看新闻、读报纸的习惯,了解国际时事的习惯;缺乏法律素养,对国际物流的相关国内立法和国际公约也不甚了解。
(六)我国国际物流行业前期进入门槛很低。国际物流行业前期进入的门槛很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按照一贯的思路,只要能拉到货就是好的业务员。我国国际物流行业真正被重视也就是自CIFA成立后的十多年时间,现有的物流企业也大部分是由以前的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而来,企业规模小、人才需求层次低。从近几年看,物流行业中的就业岗位中仍然集中在诸如理货员、司机、仓管员、分拣员等操作岗位。
[关键词] 专业合作社 财务管理 管理规范
[中图分类号] F30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23-01
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只有加入专业合作社才能提高自身的市场经济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当专业合作社需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规模时,财务管理问题就会成为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了解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才能解决发展中的财务管理问题。
一、目前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够,导致合作社运作困难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股金、会费、从金融机构或社员处借人款项税后盈余分配后留存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政府补助和其他单位的捐赠。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主要用在以下方面:
1.1资金需求紧急且数量较大的供应生产资料、收购和储藏加工农产品的经营。
1.2资金需求量较大且收益稳定增长的为农业标准化和规范化而进行的科技实验,为引进新品种进行的新技术的推广、品牌建设。
1.3农民进行的小额度日常贷款。
1.4自然灾害过后的重建资金,一般金额量大、需要时间长且紧迫。
2.会计基础工作不牢固,监控制度不完善
2.1合作社和成员之间的业务流程不规范。例如,在农资集中采购和供应的时候,成员应该按照合作社的制度要求从合作社购买农资,但是有一部分成员都没有通过合作社而是私底下自己采购。就像收购销售等业务,按照合作社的制度和领导层的意向适应合作社统一收购成员农产品然后销售。但是成员一般是以利润为导向。若合作社的收购价只能够和当地市场持平或不能达到成员的期望值,成员就会将产品卖给其他单位,合作社就无法保证自己的货源量,然而当产品不好卖的是偶,成员又会强烈要求合作社按合同来收购规定数量的产品。
2.2合作社内部的监控制度不完善。理事长兼出纳理事长直系亲属兼仓库保管监事长兼会计监事兼产品收购等现象比较突出。许多合作社尽管设立了财务课、技术部、销售部等组织机构,但是由于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导致部门内部票据使用不规范。如,员工的费用报销时一般都使用收款收据而非正式发票、业务人员收购会员的农产品时没有开具正式专用的收购依据、销售人员销售产品时也不能自觉开具销售发票并且不将经济业务入账。还有财政补助和资金使用不符合合作社章程等问题也频繁出现。
2.3记账工作不完善、连续,清查财产制度也不健全。合作社记账工作通常都是记录在一本流水账上,没有分设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两项,保管现金并没有使用专制的保险柜,合作社公款和私人现金都混乱的放在一起。很多合作社都没有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定设置成员账户和非成员账户,并对他们的交易进行区分。合作社内部记账没有设置合理的会计分录和明细账科目,并缺乏对货物流通进行完整的记录, 实际现金流与账目记录的不相符,财产清查工作也较少进行。
3.利益分配不合理
合作社的利润分配制度不仅影响到每个社员的自身利益,而且关系着整个合作社内部的凝聚力,但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这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3.1专业合作社由于示范项目资金赚取的利润并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折换成股份平均分配到全体成员。
3.2返还可分配盈余资金的时间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许多合作社对于季节性的交易进行返利,但是由于季节性农产品的价格浮动较大,导致成员对产品销售的时间和效率产生新的矛盾。
二、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的本质
在我们国家,不论是相对发达的省份还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都比较常见。这个现象就说明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结合合作社内外部各因素进行分析。
1.合作社并没有完全形成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财务管理体制,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也并没有真正形成。另外政府部门对合作社的会计要求低于其他市场经济主体使得成员对合作社财务管理信息不对称感到不满,另外成员对合作社提供的财务报表公告不关注,只关注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和产品销售信息,对合作社盈余分配和财政补贴、公积金量化等利益缺乏关注。
2.政府对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政府在帮助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中往往轻视管理重视经营,合作社能明显带动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政府会对合作社示范项目进行资金补贴,对新科技的引进予以财政支持却没有对管理培训进行补助。财政对合作社经营的示范项目进行优先补贴,缺少对合作社获得补贴后的经营运作工作的监督、审查,导致合作社重视申报新项目却轻视自身组织管理。合作社管理人员兼职记账现象非常严重,合作社成员也只关注产品的销量而非会计核算,这样导致财务管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对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1.加强利益相关人员对财务信息的需求,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合作社成员及国家财政应该要求专业合作社定期提供财务报表,并提供相关真实依据。由相关人员对合作社产生压力,从而使其内务对财务管理工作加以重视并规范化。合作社监督部门及相关合作部门应该对合作社提供的会计报表进行指导,并进行核对审查,促使合作社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2.提高合作社工作者的素质。专业合作社要想更快更稳的发展,就需要大量素质水平较高的工作人员和领导者,具体措施就是在普及国民教育的基础上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并为合作社招纳更多财务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唐亚,邓军蓉. 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现状分析――基于23家合作社的调查[J]. 经济研究导刊,2013,24:34-36.
[2]马斌.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
关键词:水泥工业;发展;人才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5-0108-03
水泥工业是广西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作为最基本的工程材料,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继续增长,其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近几年来,基础建设的投资是促进广西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广西固定资产投资结中,60%以上属于建筑安装,建筑安装促进建材发展,进而带动各种建材产业的增长。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59.07亿元,比上年增长37.7%,增速比全国快13.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161.84亿元,增长38.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697.23亿元,增长27.4%,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将在2010年7859亿元的基础上再创新高,计划总投资达9900亿元,其中重大项目投资4000亿元以上。因此经济快速发展及持续大规模投资直接表现为持续大规模的建筑建设,庞大的建筑市场对建材产品产生巨大需求。
根据水泥工业在广西建材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十二五”期间广西建材工业发展工作重点会突出地放在水泥工业上,通过水泥工业这个龙头带动整个建材工业的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以工艺先进、技术成熟、节能、降耗、环保、吨投资低、经济效益好、自动化和集约化程度高等优势,以及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成为现代水泥工业的主流生产线。相应专业中职层次的硅酸盐工艺与工业控制专业的发展必须顺应其水泥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与供给分析
(一) 行业发展情况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项目清理有关意见的通知》中指出“水泥工业发展要有保有压,加快结构调整,支持大企业的发展,重点支持在有资源的地方建设4000t/d及以上规模新型干法熟料基地项目;鼓励地方和企业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方式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除一些受市场容量和运输条件限制的特殊地区外,原则上不再建设2000t/d以下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坚决遏制落后工艺的水泥项目建设”。广西虽属西部,但水泥工业的发展是超常规的。新出台的《水泥行业准入条件》从2011年1月1日正式实施,企业面临行业洗牌,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企业并购将成为今后年广西建材工业的必然趋势。广西在“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和大型化装备,五年内全部淘汰立窑水泥产能,重点关闭城市市区、城区落后生产能力的水泥企业,相应增加日产4000吨以上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和年产100万吨以上的的水泥粉磨站;同时加快发展散装水泥,提高水泥散装率,提高散装水泥装备水平,发展农村散装水泥;还要做好推广应用干混砂浆、预拌砂浆和预拌混凝土等水泥深加工产品工作。
广东市场是华南最大的水泥消费市场,每年广西水泥大量销往广东。广西销售到广东的水泥主要通过西江水运销往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通过短距离陆路(公路或铁路)运输销往粤西地区。目前,广西每年销往珠江三角洲地区水泥超过1000万吨,销往粤西地区水泥约300万吨。目前广东省水泥生产能力虽较大,但旋窑水泥生产能力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质量意识的提高,今后广东省水泥市场的竞争将是新型干法水泥。广东省旋窑水泥的市场缺口在今后一定时期将是逐步增大的,但仅依靠自己的旋窑水泥企业,不能满足本省对优质旋窑水泥的需求。同时,由于珠江三角洲和粤西地区石灰石和煤炭资源缺乏,加上产业升级加快,环保要求大大提高,因此,优质水泥的缺口量将不断加大,每年缺口量超过1200万吨。这正好给广西毗邻广东的水泥企业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竞争机会,广西新型干法水泥可凭借质量、成本等优势挤占广东市场。
(二)近年来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1.水泥生产企业。根据《广西建材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文件统计,未来五年(2011~2015年)内,广西列入计划的水泥生产线有7条。企业人才需求统计结果表明:每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的生产线实际定员280人,其中本专业技术人员需50人以上,5年内本专业专业技术人员需求达350人以上。目前广西水泥生产企业222家,其中已建和在建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47条。调研情况表明,每年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人员缺额,平均每条生产线需补充两人,每年需补充约90人。
2.建筑行业。在建筑企业中,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质检员、材料员、资料员、安全员等工作。从历届毕业生需求情况看,广西建筑行业每年需求本专业技术人员约100人,5年内需求本专业人才500人以上。
3.商品混凝土搅拌行业。广西未来五年商品混凝土行业正处于高速增长期,14个地市都建设有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平均每个地市有15家左右,县一级的城镇基本上还没有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规范、建筑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国家对环保的要求,广西的商品混凝土使用量也在大幅度提高,商品混凝土将成为增长最快的一个行业。广西109个县(市、区),未来五年,平均每个县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要达到3个,其中需求本专业技术人员20人以上,按照行业的发展规划要求,新增的商品混凝土生产线需求本专业技术人员2180人以上,加上原有的生产线因人员替换流动等原因,总需求应在2600人以上。
综合以上情况,水泥、建筑、商品混凝土等行业五年内需求本专业专业人才达3900人以上,平均每年需求780人以上。
另外,广东省对本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相当程度上是依靠广西的。广西培养本专业专业人才的三所学校,每年的毕业生不足300人,因此,据此估计五年内本专业缺口达2100人以上,平均每年缺口400人以上。本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按现有情况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短缺问题将影响广西水泥行业和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健康发展。知名水泥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均反映:“我们近几年都以高薪到学校或广西人才市场招聘本专业技术人员,但是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太少,人才特别难求。”水泥生产企业都希望学校能加大本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
(三)本专业目前发展概况
1.本专业在相关院校布点情况。本专业目前在广西有广西大学的本科层次、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层次及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的中职层次三个层次,分别是南宁、崇左、南宁三个布点,专业建设的时间均较长。
2.本专业在相关院校发展情况。现在广西培养本专业专业人才的三所学校,每年能为企业提供本专业的毕业生不足300人,五年也就1500多人,加上外省毕业回来的本专业毕业生最多也不会超过1800人。
(四)本专业今后的发展
1.发展规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十二五”期间广西水泥工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考虑到该专业在广西已有本科、高职及中职层次,尽管桂东将是广西水泥工业发展重地,但从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其辐射面完全可以遍及广西各地。水泥工业的发展由于中央已有相应的调控政策,一哄而上建水泥厂的情况不可能在广西重演,不会有大批量地需要毕业生的情况出现。就算考虑到周边省份已很少开设本专业,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服务于周边省份,专业发展的规模也不宜大,故中职层次维持1个布点即可。
2.发展措施。为适应广西水泥工业发展,硅酸盐工艺及工业控制专业的发展应采取如下措施:(1)争取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2)对专业建设发展资金要多方筹集,保证专业发展的资金投入;(3)要与行业形成互动:要加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要扎实,真正为专业建设起指导作用。另外,专业老师还应多参加本行业全国性(或区域性)行业务实性的研讨会,以掌握行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做到与时俱进;(4)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摸清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务求专业发展规模及布点适宜,使专业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5)顺应行业结构结构的要求改善和提升所办专业的软硬件,朝着精品专业的方向建设发展该专业;(6)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立足于广西,同时考虑到服务于周边省份。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建材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桂政发〔2009〕96号),2010.
关键词:系统论;教学团队;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54-02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一支优良的教学团队变得极为重要。教学团队的建设能够促进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化的发展,能够促进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够适应我国高校当前课程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建立一支财务管理专业融合的教学团队十分有必要。
一、财务管理专业融合的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1.专业综合化的需要。专业建设是高校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内容,为了能够使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在课程的设置中就必须以当前的市场需求为中心,完善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亲身实践的能力,使教学课程更具实用性。同时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其他相关课程,以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教学模式的改革,“人工结合”已成为当前高校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的主要模式。“人工结合”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实践参与能力。而决定学生能力的主要因素就是学校教师队伍,因此,只有建立一支强大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学队伍的专业水平以及实践能力,优化教学质量,才能顺利实施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3.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随着国家及政府对教育改革的不断重视,课程改革已成为其中的重点内容。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不断地完善专业课程体系,顺应财务管理岗位的要求,将岗位工作要求穿插在每个教学环节,使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以及实用性。而教师资源是保证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对于实现课程教学的改革,就显得极其重要。
4.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实践教学改革是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入实践教学,使教学更具综合性以及实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此基础上,只有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于一身,全面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
二、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对教师进行考评时更倾向于教师的科研能力,而较为忽视教学成果。很多高校在发展建设中缺乏整体性意识,对建设一支系统性的教师团队缺乏重视。这就直接导致教师团队的每个主体更注重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而忽视了教学水平,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顺利推行教学改革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这种工作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更倾向于将精力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忽视了建设一支系统性的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2.教师缺乏团队协作意识。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不仅包含了专业中各个学科的教师,也包含了学校相关课程及专业的教师,是一个整体性的团队。而教学团队主要强调协作精神,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课题研究,团队中的各个成员应积极配合、互相合作共同讨论,以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以及科研目标。而在现实工作中,大多高校中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成员都缺乏协作意识,这种状态不仅不利于教学团队综合水平的提高,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在教学工作中,大多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思想意识都较为传统,过于自我。教学团队的成员缺乏沟通,且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合作意识十分淡薄。而相互合作是建设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因此,当前的这种状态对于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教师团队缺乏完善的政策及制度体系。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起步较晚,相对于其他方面而言,团队的制度体系仍不够完善,团队成员在处理问题时缺乏有效的协作,很难顺利地完成教学及科研目标。完善的制度政策是保证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要素,才能确保教学团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它主要包括教学团队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以及激励制度等。尤其是当前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团队建设起步较晚,考核制度严重缺失,致使一些学校仅是为了完成评选工作临时建立。这些团队主要以教研组等的成员组成,他们只注重团队成员的优势或资历,却忽视了教学团队的构成结构是否合理,他们缺乏明确的目标,不符合真正意义上的团队,违背了系统论视角下财务管理专业融合教学团队建设的原则,对于提高团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都十分不利。
三、优化财务管理教学团队的对策
1.正确处理教与研的关系。由于当前很多高校缺乏对教与研关系的正确认识,过于注重对于课题的研究而忽视了教学质量。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及教师应加强对教与研关系的认识,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学校应该对其考核制度进行改革,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将教师的教学成果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并作为考评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促使教学团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国家培养更多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
教师的教学工作实质上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够对已知的理论及实践知识进行不断深化、理解,同时还可能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教师间对各种课题进行不断的分析研究才能找到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由此可见,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教学促使教师不断发现问题,制造各种科研课题,而科研为教学解决难题,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学校及教师应能够准确认识教与研两者的关系,并进行正确的处理,使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促进两方面的共同进步。
2.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内部管理机制。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及科研任务一般包含了很多相关学科的内容。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促使团队内各成员相互协作、共同进步。每个人的知识含量以及思维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团队各成员间互相研究、讨论,不仅能扩大成员的思维能力,同时能够使团队成员获得更多方面的知识,更使团队中存在的问题在相互碰撞中得到解决。教学团队也可以通过组织研讨会等的形式组织团队成员进行热烈的讨论,不仅能提高各成员的综合水平,对于快速解决难题也十分有效。
教学团队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合理设置团队结构,实现团队成员的共同进步。
3.创新与规范管理的关系。完善的教育教学政策及制度,是保证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顺利实行的基本保障。为了保障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性,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必须为教学团队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以此作为教学队伍实施教学及科研的理论依托,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团队的积极作用。而创新管理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实行团队的民主化管理,调动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学校应重点建立健全学校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促使团队成员间加强合作,重视团队合作的作用。建立相关的合作评价体系,针对团队的合作精神及合作成效对教学团队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大程度地发挥团队合作的积极作用。
四、总结
教学团队的建设能够使团队成员在相互交流、共同讨论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以提高教学及科研质量,促进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起步较晚,各方面仍不完善。各教育机构及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重视,共同努力,促进教学团队建设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夏锦文,张连红,陈德良.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整体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9).
[2]梅水燕,李利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策略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9,(4).
[3]张安富,涂娟娟.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契机,创新高校教学基层组织[J].中国高等教育,2010,(8).
[关键词] 物流; 高职; 人才; 教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4. 075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4- 0127- 01
1 长三角地区物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分析
1.1 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以常州为例,常州市已形成城西物流、奔牛机场、凌家塘、苏浙皖等六大物流基地,每年有800亿元的商贸流通量,但与之配套的人才非常紧缺。现阶段,我国大多数行业进入了供应链资源整合的时代,也对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长三角地区物流行业的调查来看,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大致可归纳为4类:
(1) 企业物流人才。主要是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工程人才,包括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及管理人员,比如生产调度员、采购计划员、运输管理员、仓储管理员、报关员、连锁配送主管、客户服务代表等。企业物流人才是物流人才需求中需求量最大的一块。
(2) 高端物流规划和咨询人才。有资料显示,在长三角地区,已建成和在建的物流园区有60多家。这些项目加大了对物流系统规划与咨询人才的需求,同时随着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兴起,能够运用物流知识进行企业供应链管理和服务营销的咨询人才更是供不应求。
(3) 国际化物流人才。长三角地区大量外企的涌入,形成了全球采购与全球销售的庞大国际物流系统,迫切需要一批具有较强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进出口合同履行能力、办理国际货物通关和运输能力的外向型国际物流人才。
由于实用型企业物流人才是需求较多的一类,应成为高职院校目标定位培养的方向,从岗位的需求上来看,主要业务岗位有运输、配送、仓储、采购人才等。
(1) 运输配送。调查中,有8个是与运输有关的岗位,包括运输经理、配送主管、物流配货员等,涵盖了海运、空运、铁路和公路运输。这些岗位要求从业人员拥有运输方面经验的有85%,有40%的岗位要求员工对运输、配送方面知识深刻掌握。
(2) 仓储。调查中,仓储相关的职位最多,涵括仓储主管、仓库管理员、分拣员等多个岗位。这些岗位大部分都要求仓储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知识背景或工作经验,能熟知各类货物的保管属性和出入库程序,并做好盘点和记录维护工作。
(3) 采购。采购管理的发展趋势,使得无论是大中型生产企业还是连锁经营企业,都迫切需要懂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的现代物流人才,采购管理者必须能够改善企业的采购组织以及采购流程的设定,完善供应商管理体系,提升采购谈判能力。
1.2 长三角地区物流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与此同时,各类院校在培养物流人才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培养体系不完善、思想观念落后、办学条件不具备、课程设置不科学、培养模式不实用等问题。
2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思路
2.1 树立物流人才培养新理念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应吸收国内外先进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理念,结合学校管理的具体要求,构建以知识促能力、将能力培养当做重点的教学理念。大力提倡与行业内知名企业紧密合作,在共同育人、共建专业等方面多下功夫,努力促进“校中厂”、“厂中校”的建设,通过订单培养、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从事实训教学等方式,努力实现物流人才在校学习与实际岗位能力的“无缝”衔接。
2.2 构建满足职业技术领域专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群确立了运输与配送、采购管理、物流服务营销、物流基础、仓储管理等5门核心课程,每门课程对应本专业群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能力培养需求,对5门课程分别制定课程标准,并完成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方案及单元教学方案。专业群综合实训项目以本专业群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内通用基础技能及若干综合化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完整工作过程的设计,形成具有学习领域课程特征的一组综合实训项目。
2.3 针对专业方向开设岗位专项能力培养课程
根据服务岗位技术需求及对本方向培养学生的具体要求设置专业方向岗位专项能力课程,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围绕企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通过安排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以专业方向清晰的服务面向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职场体验与从业职业技能。
2.4 创建“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新模式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改革上,遵循“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原则,注重核心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对专业群5门核心课程,首先确立各门课程应承担的能力培养与技术理论知识传授范围,明确了单元能力内容、能力培养目标和考核要求,构建基于项目教学的“模块—单元—项目”式课程架构,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课程标准初稿,完善精品课程网站内容,加强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料库建设,建成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实践教学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立课堂实验、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三段式实践模式,实现专业技能人才的“零距离培养”和“零距离上岗”。依托学院建立的顶岗实习网,实时监控指导顶岗实习的情况,了解学生就业现状。在指导教师下企业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