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4 11:05: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外汉语的教学策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交际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以英国为中心,其一产生便风靡全球,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第二语言教学流派。其主张以培养言语交际功能为宗旨,要求言语运用正确与得体。将教学过程交际化,与课外生活结合起来营造一定的情景,通过大量的言语交际活动培养运用言语交际能力,用以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水平。为尽快适应在中国的生活,外国学生渴望学到最实用的汉语,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他们性格开朗,崇尚自我,乐于表现,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她们性格上这一特点积极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我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在解释完一个对话后,我会要求外国学生表演,充当一定的角色。在一些家庭自我介绍、打招呼、问路、购物、找人及看病等情景对话中,这种方法非常奏效。
二、情感过滤(Affection filter)
情感过滤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主要表现在:
(一)鼓励表扬,深化情感。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理解、尊重、真诚来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坚持鼓励为主,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可亲可敬的情境中学到知识。我的澳大利亚学生丽莎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并报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她励志成为像自己母亲一样的外国汉语教师。我经常夸奖并鼓励她要锲而不舍,要保有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坚持奋斗的意志。而对于学习上有畏难情绪的德国学生尼可儿则以更多的肯定和鼓励。慢慢的尼可儿也在公众场合敢于开口了。
(二)学生合作,交流情感。在课上合作活动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只是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除因材施教之外,面对两位学生语言水平有很大差异的学生,再遇到小故事和成语时我经常会让语言水平较高的丽莎用英语为尼克儿解释个别的字词。就中西方文化差异也会让两者各抒己见,讨论在各自国家的不同情况,从而达到共识。
三、任务型设计(Task-based Design)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接触到真实的材料,进行真实的活动,主动的学习。任务型语言教学操作模式有三个步骤,即任务前活动、任务环、语言焦点。
(一)任务前活动(pre-task)。任务前活动的主要目的为后面的活动作准备,向学生介绍任务的话题和任务目标:做一些简单的词汇学习活动或游戏以激活学生的语言。例如询问天气时,可以先引进“天气”、“晴”、“阴”等词语。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一些有用的词汇或表达法,为语言活动做准备,即语言点的讲解。提供必要的材料,要求学生听完成类似任务的录音,帮助学生熟悉主题;
(二)任务环(task-cycle)。任务环阶段主要有三种活动,即做任务、计划、报告。A.任务段(task)――学生用语言来做事阶段。学生以配对形式或以小组形式根据要求执行任务,学生可以大胆地使用语言,自由地进行对话;B.计划(planning)――学生就如何报告任务的结果做准备;C.报告(reporting)――各组学生代表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重点展示任务的结果。在与澳大利亚交流生的跨文化交流课堂上,我把学生分成四组让他们分别表演能够体现中西方的文化冲突的简短对话并告诉他们我们能将选出做得最好的一个小组,孩子们顿时兴致盎然,积极准备,有赞美,有送礼,有打招呼等等,效果非常显著。
(三)语言焦点(language focus)。语言焦点包括语言分析和操练,目的是让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水平识别和思考语言形式和语言运用的具体特征。根据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熟悉的材料,布置聚焦语言的任务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练习语言难点,老师归纳、总结重点语言项目并且在操练,加深学生印象。
四、归纳演绎(Conclude-deduction)
西方提出了一种引导性的发现法(guided discovery),即将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起来使用,通过有计划地引入教学内容,然后按步骤地启发和诱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类推,最后发现语法的规则。引导发现法的关键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侧面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初到中国在课堂上接触几次问句后,我的两个外国学生很快提问到:“Can a general question form be like this?主语+动词+宾语+吗?或是主语+是不是+动词?”这让我感到非常震惊。孩子总结的不恰好是一般疑问句的规律吗?或许这就是学习语言中人们所谓的“悟性”吧!
其次,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词汇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实物和挂图来释词,例如在讲解食物以及人体部位时这样简单易懂,体现了时间的经济性原则。还可以采用由教师叙述情境来引发学生扩展词语并在具体的语境中掌握新词的用法,如此可以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交无定法”,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对各种各样教学理论都应当予以借鉴,因材施教,对之进行创造性地吸收改造,使之为我所用,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服务。以上只是自己在教学经验中不是很成熟的一些教学策略和手段。充分地挖掘和广泛地吸收传统教学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对于更好地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的产生,使对外汉语教学这一新兴学科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关键词:“是……的”句式;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
H195
“是……的”句式是人们日常交际中常用句式,无论在口语中、还是在书面语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句式,同时也是留学生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出现偏误较多的句型,因此分析“是……的”句式的结构与功能特点,结合留学生出现的偏误情况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从而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此语法的教学效果是十分必要的。留学生对“是……的”句式结构的掌握、对“是……的”句式意义的理解等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是……的”句式在对外汉语教学的领域中很有研究的必要。
一、“是……的”句式的界定与分类
在现代汉语中“是……的”句式指的是句子中谓语部分是由“是……的”构成的句子。刘月华在《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一书中将“是……的”句式分为两个大类(以下称为“是……的”(一)和“是……的”(二)),这是大部分学者都认同的,但在两个大类下更细致的分类依然存在分歧。本文主要探讨将“是……的”句式分为两个大类的层面。
二、“是……的”句式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1.“是……的”(一)
“是……的”(一)用来强调与过去已经发生或完成动作有关的某一方面,可以是时间、处所、方式、施事、受事、原因、人物、目的等等,并且这一事实是双方共知的信息,说话人只是对已知信息具体的某个方面进行强调,因此“是……的”句式强调的并不是动作本身。比如:
A:你是怎么来上海的?
B:我是坐火车来的。
A:你是什么时候到上海的?
B:我是昨天到的。
在上述对话中,“B到上海”这一动作已在对话前完成,并且是A与B的一个共知信息。A想要知道的是B来上海的时间和方式,即“怎么”、“什么时候”,从而对B进行提问,而B回答的这些信息,“坐火车”、“昨天”就是句中强调的部分,是新信息。再比如:
A:@家饭店真好吃,你是怎么知道的?
B:是老黄告诉我的。
A:晚饭是谁做的?
B:是我亲手做的。
在上述两个对话中,A和B共知的旧信息是“在饭店吃饭”和“做晚饭”。A通过“怎么”和“谁”想要获得的信息是“得知饭店的方式”和“做晚饭的施事”,而“老黄”和“我”则是这两段对话中想要强调的新信息。
在“是……的”(一)句式中,“是”一般出现在谓语前,也可以出现在主语前;“的”一般出现在句末,但也可以出现在谓语动词和宾语之间。例如:
① 这是我在网上买的票。
② 是朋友送我的。
2.“是……的”(二)
刘月华指出:“‘是……的’(二)句式多用来表示说话人对主语的评议、叙述或描写,全句往往带有一种说明情况、阐述道理、想使听话人接受或信服的肯定语气。” 比如:
①对于留学生而言,“是……的”句式是很难学好的。
②只要努力,所有人都是可以学好汉语的。
③发生这样的事是不可避免的。
在上述三例中,说话人只是想说明一种情况,使听话人认同自己的想法,并不存在共知的旧信息,也没有强调已发生或完成动作的某一方面。
在“是……的”(二)句式中,“是”和“的”都是语气词,一般出现在谓语前和句末。
三、“是……的”句式的偏误分析
基于以前研究者对于各种语料库的分析研究,留学生对“是……的”句式应用的主要偏误可归纳为遗漏偏误、语序偏误和否定形式偏误三种。
1.遗漏偏误
留学生的遗漏偏误可分为两种,分别是“是”字遗漏和“的”字遗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的”(一)中,“是”可以省略,但“的”不可以;“是……的”(二)中,“是”和“的”可同时省略,但“是……的”句式中省略情况较为复杂,所以许多留学生会犯下错误。例如:
①对于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是很难。
②我大约是在三年前学习汉语。
③当时我这么做的。
④我不三年前出生的。
例一例二都为“的”字遗漏偏误,例三例四都为“是”字遗漏偏误。例一和例三都是为“是……的”(二)句式,“是……的”(二)无法通过“是”或“的”单字构成句式,因此产生偏误。例二例四都为“是……的”(一)句式,不能省略“的”字,例二错。虽然“是……的”(一)句式可以在肯定句中省略“是”,但在疑问句或否定句中不能省略,因此产生了例四的偏误。
2.语序偏误
留学生在语序问题上主要对“是”字位置以及主语位置易产生偏误。例如:
①上周他是通知我的。
②对吸烟的看法是每个人不一样的。
③这样活下去的话是对病人更痛苦的。
例一和例二都是主语和“是”字的错序,例一应将“是”字放在主语前,而例二则应将主语放在“是”字后。例三则是反映了如果在句子中有状语成分,那么留学生就很容易将“是”字的位置搞错,正确的应为“这样活下去的话对病人是更痛苦的”。
3.否定形式偏误
在“是……的”(一)句式中,否定词“不”出现在“是”前;在“是……的”(二)句式中,否定形式由“是……的”(二)中间成分的否定形式来体现。因此留学生经常会在“是……的”(二)句式的否定形式中出现偏误,例如:“我不是会和你在一起的”。但在“是……的”(二)句式中也可以在“是”前加上否定词“不”,这时表示双重否定,依然是肯定的语气,如“我不是不会生气的”。
四、“是……的”句式的偏`原因
留学生在初接触一个新的汉语语法点时,由于不熟悉目的语的完整语法规则,势必会想从母语中找寻到相似的语法点来取代汉语语法,依赖母语知识。但不存在哪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的语法点是完全一致的,这种语际间存在的差异,即使只是微小的差异,也会导致留学生错用,因此母语是偏误产生的主要来源,而母语负迁移正是偏误出现的主要原因。
所谓“母语负迁移”就是指在学习某一外语时直接将母语中等同或近似的语法规则套用在目的语上,从而出现的表达偏误。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为例,英语中的被动句结构为be+v-ed+by,有时候在翻译时既可以翻译为“是……的”句式,也可以翻译为“被”字句,存在一对多的情况,所以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经常将“是……的”句式与“被”字句搞混,该用“是……的”句式时用了“被”字句,该用“被”字句时却用了“是……的”句式。但“是……的”句式与“被”字句这两种句式所要表达的侧重点、语气等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在初期学习时会经常在这一方面出现偏误。
五、“是……的”句式的教学对策
首先是对于教材的编写,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合理安排“是……的”句式不同类别的出现顺序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本文之前提到的,“是……的”句式至少可以分为两大类,在教材设计中注意千万不要将两类句型混教,应清楚的讲解每一类“是……的”句式的结构和功能意义,明确使用条件及不同的使用形式。另外,在教材编写中也应设计具有针对性并行之有效的练习,使留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行有效操练。其次,对于教师而言,应当系统全面地讲解“是……的”句式,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在开始阶段着重解释基本语法意义和使用规则,随后再慢慢拓宽不同分类的用法,循序渐进。
六、结语
本文选取了留学生一直偏误率较高的语法点“是……的”句式进行探讨,首先分析了两种含义的“是……的”句式的结构与功能特点,随后指出留学生的偏误情况并阐明原因,最后提出些许教学意见以供参考,以期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掌握“是……的”句式,减少偏误出现。
参考文献:
[1]刘月华.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 商务印书馆. 2001
[2]张哲. 《留学生“是……的"句型的习得性偏误分析》[J].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6(2):49-53
关键词:对外汉语 文化教学 策略探究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对外汉语教学同样离不开文化传授。那么,如何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如何在语言教学之外开展文化教学以及运用哪些方式、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到底是一个教学策略的问题。“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它重点研究如何教的问题,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系统。下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从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层次、文化体验几个方面就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
1.文化差异比较法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文化的差异影响着语言的习得,学生的母语文化对目的语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吕必松指出:“文化差异不但要反映到语言本身的特点上来,而且要反映到语言的使用上来。因此,人们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
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外文化差异加以比较能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所学的知识。比如在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多含有贬意,如“走狗”、“落水狗”、“狐朋狗友”之类;而在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最忠诚的朋友,人们常以狗的形象来喻人的行为,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学生明白了文化上的这种差异,便能有效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的准确性。再如,汉民族世代在亚洲大陆繁衍,英语民族多靠海而居,比喻大手大脚花钱时,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则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在中国文化氛围中,“东风”指春天的风,而英国地处西半球,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所作《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总之,中外文化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学习和社会交际。因此,在学习一种语言时不进行文化差异比较,就难以真正掌握该语言。
2.语言镜射法
“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词汇上。”因此,文化教学可以语言来镜射文化,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同时习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教师可将文化教学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各个层面,既让学生学会使用课程中的词句,又能以语言教学内容为依托,让其掌握语用规则和文化意义。
首先,重视字、词的镜射。在文化教学中,如遇到“背景意义的词”,除了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镜射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讲成语“望子成龙”时,可介绍“龙”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形象和文化含义。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是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具有至尊至上的色彩,以至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因此,“龙”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神圣、至尊、吉祥、非凡等各种褒义。再如,从“仁、信”二字可见古代的道德标准;从”贵、贱、货、贷”等偏旁的“贝”字可见古代的钱币制度等。
再次,重视作品语言的镜射。作品语言常是最规范的现代汉语,也是最得体的交际语言,词语的搭配、语法的典范均能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中国文化的内容、中国人的心态、社会生活的面貌、风俗习惯的特点等,也都能从作品语言这面“镜子”中看得分明。如,《博雅汉语 初级起步篇Ⅰ》第二十二课《我喝了半斤白酒》中的一段对话:
玛丽:你怎么喝那么多酒呢?
大卫:昨天我去一个中国朋友家吃饭,他们太热情,一直不停地给我倒酒。
玛丽:有的中国人请客的时候喜欢劝酒,你不知道吗?
此段对话很好地反应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宴请礼仪习惯和文化心态。因此,以作品语言来透视文化可极大地促进语言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又能使学生习得该目的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谓相得益彰。
3.分段教学法
中国文化有显性与隐性之分,也有“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之分,而留学生本身亦有年龄、教育水平、经历、工作经验等的区别,所以在进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时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层次和可接受性是解决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关键问题。对留学生的文化教学(尤其是初级阶段)应首先注重交际文化教学而后才是知识文化教学,分层次、分阶段地展开。
在基础阶段,学生刚接触汉语,对中国文化也知之甚少。此时,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日常用语及一些常识性的文化知识上。比如问好、问路、询问时间、乘车、道谢、购物用语(“多少钱”、“便宜点吧”…)、中国饮食文化(饺子、包子、筷子…)等,以解决学生基本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在中级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文化知识,可逐步增加国情文化知识的内容。比如,中国的人口、民族、地理形势、各地风光、风俗习惯等,这一阶段的学习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在高级阶段,学生已基本克服语言方面的障碍,且具有一定层次的文化知识,可开设专门系统的中国文化知识课程。此时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一些历史的、传统的、政治的、信仰的、审美趣味等较深层次的文化知识层面上。
值得注意的是,分阶段教学文化内容时,也要注意适度和适量的原则,不可贪多。
4.文化体验法
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开展各类体验活动,由课内到课外,让学生以亲身经历去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使其于潜移默化中习得文化。体验法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极大地调动其学习热情,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
4.1校内活动
首先,应充分利用图片、电影、电视等直观媒介开展活动。图片、电影、电视节目等媒介提供的场面多,信息量大,语言材料丰富而有变化,同时还是观察姿态、表情、符号、动作等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有用的材料。通过视觉、听觉的极大冲击易使学生形成一种较为直观的印象,易于构筑学生的文化认知图式。在此基础上,如能结合“文化表演”或“文化讨论”则能收到“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其次,定期开展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活动。如,定期举办“文化讲座、文艺汇演、诗歌朗诵、普通话大赛”等,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民族乐器、音乐、戏曲、相声、小品、舞蹈、太极、武术等众种艺术或武术样式中选择一至两种加以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重要的是能领悟到中国文化的丰富、精妙和精深。
4.2文化参观
文化参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某个文化专题为学习任务,以参加统一观摩活动的方式来实现预期效果的一种文化学习方式。实地参观的范围很广,可以是名胜古迹、城市建筑、园林景观或展览会、博物馆等,也可以进行实地的访问或调查,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文化参观一般都在比较宽松和非正式的环境中进行,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动地观察、研究和总结,不断丰富文化知识。文化参观比较适合作为一种辅的教学策略,而不宜作为常规的教学策略使用。
4.3文化品悟
文化品悟是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品味、尝试等方式,在所获得的最大体验基础上去感悟文化的魅力和精彩,从而丰富其文化图式的一种习得法。比如,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中式聚餐,让学生从中餐上菜的程序到中餐的口味、做法再到中国人的餐饮礼仪,最后到中餐反映出来的民族文化等进行品悟,借此加深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再如外出购物,让学生从观察现代人的穿着到接触各类服装款式、花纹、颜色再到设计特点、民族特色、穿着效果等进行体验,进而感悟由此体现出的中国服饰文化与民族传统等。
此外,学校也应重视文化氛围的创造,积极为留学生创建文化品鉴的场所(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如中餐厅、品茗轩、文化长廊等,重视教室的装饰与布置、文化因素的铺排与渲染等,尽量为留学生创设一个富于人文性和精神性的文化品悟环境。
总之,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策略多种多样,本文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和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需要广大对外汉语教师和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共同探讨,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思源,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赵永新.语言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5.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
[4]张英.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J].汉语学习,2006,(6).
【关键词】对外汉语 阅读教学 提问策略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99-01
随着新课程改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受到极大冲击,教学有效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与老师的关注。作为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最有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对于教师的教学组织起到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阅读的积极性,是学生获得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课堂提问方法与提问质量能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效果。接下来,本文将根据笔者多年的外汉语教学经验,详细论述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一、课堂提问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效提问能营造活力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与此同时,幻想学生的思维活动与主体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教学与良好的课堂氛围息息相关。课堂氛围活跃能够让学生产生轻松、越快的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外国留学生比较活跃、开放,喜欢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特别是阅读教学环节,他们更容易接受自由自在的教学氛围。如果课堂氛围枯燥、死板、安静,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感到乏味。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问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提问,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启发性问题的提出,能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有效提问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得到教师的肯定后,会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对阅读教学的兴趣。
二、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策略研究
(一)明确提问的目的性
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汉语应用于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明白提问的目的性。提问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一种“你问我答”的气氛,这样的话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真正意义。阅读提问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全面提高其使用汉语、应用汉语的能力。从教学层面来说,如果一节课的问题目的性比较弱、提问频率比较高,学生只能忙于应付,为了回答问题而回答,进而减少了独立思考与阅读的机会。教师必须重视提问的质量。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限于低水平的问题提问,比如说,简单判断、回忆课文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占大部分。低水平、高频率的提问会影响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新形势下,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制定系统、全面的提问计划,因为在阅读教学中能更好的有的放矢。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应在关键问题指引下进行,只有这样的讨论才能激发学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预防出现闲聊的讨论。提问要有重点与中心,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提问,更好的帮助学生得到思维练习。
(二)注意问题表述的有效性
问题有高效、无效之分,无效的问题不仅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对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无任何益处。通俗、准确、自然的表述问题,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语言能力调整句子与词汇结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特殊性以及课时限制,决定了教师应将更多时间交给学生,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准确、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思考。若在问题表述中,超过了学生的汉语知识水平,那么,也会阻碍有效教学的开展。比如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的给学生讲解什么是“乐观”,花了很长时间给学生讲解塞翁失马的故事,然后问学生这个老人是否乐观。限于学生汉语水平,这样繁琐的叙述肯定会影响提问的有效性。另外,句子与句式的选择也会影响提问效果。比如说,教师提问“在你的国家,交通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大部分学生会反应不过来,不能直接明白交通情况的含义。那么,改成“你早上去上学,汽车很慢还是很快呢?”那么,学生就能快速的做出反应,进而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明白交通情况不太好、交通情况很好等含义。
(三)问题设计的趣味性
阅读教学,可以说是相对枯燥的课型,反复的进行练习、操作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感觉,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作为课堂提问的重点。因此,教师可以积极设计环节课堂氛围的、生动有效的问题,也可以将比较难的问题,设计成多个分散的、循序渐进的小问题,从而指导学生更好的进行思维。有趣的问题,势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问题提问的互动性
提问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提问,控制教学过程的开展、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反馈,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问后的等待非常重要,如果提问后自问自答或者马上给出提示,会导致学生养成惰性思维,影响提问效果。笔者认为借提问整治课堂秩序或先点后再提问的方式不可取,这样会造成学生过度紧张的心理,不利于教学顺利开展。由于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水平,往往跟不上自身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仔细、敏感的倾听学生的回答,不仅要听清楚答案,更要清楚答案背后学生是如何思考的。学生在回答错误或回答不完全时,教师应该采用更多的方式进行指导,比如说,提示问题重点、指引答题方向等等。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输出。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教师应该积极使用“非常棒”、“好极了”、“很好”等简单的表扬语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表扬加点评的方式,能够真正起到沟通情感、连接教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课堂提问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开始入手分析,从四个方面:明确提问的目的性,注意问题表述的有效性,问题设计的趣味性,问题提问的互动性,详细论述了新形势下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M].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1996(6).
[2]雷英杰,龙叶.对外汉语报刊阅读中新闻标题的教学策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5(2).
[3]王世巽,刘谦功,彭瑞情.报刊阅读教程(上、下册)[J].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1).
[4]王佶F.HSK[基础]阅读理解难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2006,4(3).
[5]袁冰,赵延风.HSK 汉语水平考试模拟习题集(初、中等)[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
论文内容摘要:文化影响着语言的学习和传授,关系着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汉文化的传播,开展文化教学策略的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文化教学策略的选用应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可结合文化差异、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以及文化自身的特点来进行。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对外汉语教学同样离不开文化传授。那么,如何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如何在语言教学之外开展文化教学以及运用哪些方式、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到底是一个教学策略的问题。“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它重点研究如何教的问题,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系统性行为。下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从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层次、文化体验几个方面就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
1.文化差异比较法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文化的差异影响着语言的习得,学生的母语文化对目的语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吕必松指出:“文化差异不但要反映到语言本身的特点上来,而且要反映到语言的使用上来。因此,人们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
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外文化差异加以比较能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所学的知识。比如在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多含有贬意,如“走狗”、“落水狗”、“狐朋狗友”之类;而在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最忠诚的朋友,人们常以狗的形象来喻人的行为,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学生明白了文化上的这种差异,便能有效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的准确性。再如,汉民族世代在亚洲大陆繁衍,英语民族多靠海而居,比喻大手大脚花钱时,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则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在中国文化氛围中,“东风”指春天的风,而英国地处西半球,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所作《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总之,中外文化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学习和社会交际。因此,在学习一种语言时不进行文化差异比较,就难以真正掌握该语言。
2.语言镜射法
“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词汇上。”因此,文化教学可以语言来镜射文化,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同时习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教师可将文化教学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各个层面,既让学生学会使用课程中的词句,又能以语言教学内容为依托,让其掌握语用规则和文化意义。
首先,重视字、词的镜射。在文化教学中,如遇到“背景意义的词”,除了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镜射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讲成语“望子成龙”时,可介绍“龙”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形象和文化含义。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是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具有至尊至上的色彩,以至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因此,“龙”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神圣、至尊、吉祥、非凡等各种褒义。再如,从“仁、信”二字可见古代的道德标准;从”贵、贱、货、贷”等偏旁的“贝”字可见古代的钱币制度等。
再次,重视作品语言的镜射。作品语言常是最规范的现代汉语,也是最得体的交际语言,词语的搭配、语法的典范均能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中国文化的内容、中国人的心态、社会生活的面貌、风俗习惯的特点等,也都能从作品语言这面“镜子”中看得分明。如,《博雅汉语 初级起步篇ⅰ》第二十二课《我喝了半斤白酒》中的一段对话:
玛丽:你怎么喝那么多酒呢?
大卫:昨天我去一个中国朋友家吃饭,他们太热情,一直不停地给我倒酒。
玛丽:有的中国人请客的时候喜欢劝酒,你不知道吗?
此段对话很好地反应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宴请礼仪习惯和文化心态。因此,以作品语言来透视文化可极大地促进语言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又能使学生习得该目的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谓相得益彰。
3.分段教学法
中国文化有显性与隐性之分,也有“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之分,而留学生本身亦有年龄、教育水平、经历、工作经验等的区别,所以在进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时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层次和可接受性是解决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关键问题。对留学生的文化教学(尤其是初级阶段)应首先注重交际文化教学而后才是知识文化教学,分层次、分阶段地展开。
在基础阶段,学生刚接触汉语,对中国文化也知之甚少。此时,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日常用语及一些常识性的文化知识上。比如问好、问路、询问时间、乘车、道谢、购物用语(“多少钱”、“便宜点吧”…)、中国饮食文化(饺子、包子、筷子…)等,以解决学生基本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在中级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文化知识,可逐步增加国情文化知识的内容。比如,中国的人口、民族、地理形势、各地风光、风俗习惯等,这一阶段的学习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在高级阶段,学生已基本克服语言方面的障碍,且具有一定层次的文化知识,可开设专门系统的中国文化知识课程。此时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一些历史的、传统的、政治的、信仰的、审美趣味等较深层次的文化知识层面上。
值得注意的是,分阶段教学文化内容时,也要注意适度和适量的原则,不可贪多。
4.文化体验法
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开展各类体验活动,由课内到课外,让学生以亲身经历去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使其于潜移默化中习得文化。体验法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极大地调动其学习热情,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
4.1校内活动
首先,应充分利用图片、电影、电视等直观媒介开展活动。图片、电影、电视节目等媒介提供的场面多,信息量大,语言材料丰富而有变化,同时还是观察姿态、表情、符号、动作等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有用的材料。通过视觉、听觉的极大冲击易使学生形成一种较为直观的印象,易于构筑学生的文化认知图式。在此基础上,如能结合“文化表演”或“文化讨论”则能收到“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其次,定期开展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活动。如,定期举办“文化讲座、文艺汇演、诗歌朗诵、普通话大赛”等,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民族乐器、音乐、戏曲、相声、小品、舞蹈、太极、武术等众种艺术或武术样式中选择一至两种加以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重要的是能领悟到中国文化的丰富、精妙和精深。
4.2文化参观
文化参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某个文化专题为学习任务,以参加统一观摩活动的方式来实现预期效果的一种文化学习方式。实地参观的范围很广,可以是名胜古迹、城市建筑、园林景观或展览会、博物馆等,也可以进行实地的访问或调查,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文化参观一般都在比较宽松和非正式的环境中进行,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动地观察、研究和总结,不断丰富文化知识。文化参观比较适合作为一种辅的教学策略,而不宜作为常规的教学策略使用。
4.3文化品悟
文化品悟是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品味、尝试等方式,在所获得的最大体验基础上去感悟文化的魅力和精彩,从而丰富其文化图式的一种习得法。比如,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中式聚餐,让学生从中餐上菜的程序到中餐的口味、做法再到中国人的餐饮礼仪,最后到中餐反映出来的民族文化等进行品悟,借此加深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再如外出购物,让学生从观察现代人的穿着到接触各类服装款式、花纹、颜色再到设计特点、民族特色、穿着效果等进行体验,进而感悟由此体现出的中国服饰文化与民族传统等。
此外,学校也应重视文化氛围的创造,积极为留学生创建文化品鉴的场所(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如中餐厅、品茗轩、文化长廊等,重视教室的装饰与布置、文化因素的铺排与渲染等,尽量为留学生创设一个富于人文性和精神性的文化品悟环境。
总之,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策略多种多样,本文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和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需要广大对外汉语教师和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共同探讨,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思源,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赵永新.语言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5.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