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4 11:05: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良好的商业模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商业
对于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来说,虽然现阶段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方说在商业模式下,有很多的人没有办法适应,导致大量的潜在客户流失,这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另一方面,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商业模式中,对利润是有一定要求的,如何既满足人们的要求,又满足商业模式的盈利,这是现阶段的一大难题。由此可见,现阶段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并不是特别容易经营的,鉴于这样的情况,需要良好的解决其中的问题。本文就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进行一定的解析。
1 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分类
1.1 内容类商业模式
内容类商业模式是指内容提供商通过对用户收取信息、音频、游戏、视频等内容费用盈利,典型例子如:付费信息类、手机流媒体、UGC类应用。这种商业模式在现阶段的应用比较广泛。该模式下内容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所有内容目录下的内容服务都可以收费。用户愿意支付费用的项目包括视频下载、游戏下载、音乐下载、电子杂志订阅等,每个收费的网站都会提供一部分免费的内容或免费的时段。
1.2 服务类商业模式
服务类商业模式是指基本信息和内容免费,用户为相关增值服务付费的盈利方式,移动IM、手机网游、移动导航和移动电子商务均属于此类。在现阶段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中,服务类的商业模式可以说是用户比较关注的一个商业模式,主要原因在于,用户在这个商业模式上的花费较多,而且要求也很多。就现阶段的情况而言,服务类的商业模式发展较快,能够在短时间内满足大多数的用户需求,使得服务类商业模式快速的成长。但面对用户群体的不断增多,服务类商业模式的弊端逐渐的凸显出来,虽然移动导航和移动电子商务一类的服务可以良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毕竟没有办法满足所有用户的不同需求,因此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就出现了一些矛盾和分析,对服务类商业模式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 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及主要问题
2.1 发展趋势
对于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来说,虽然现阶段呈现的是“三足鼎立”,但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朝向复合化的方向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三种商业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果着重偏向一种商业模式进行发展,那么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一定会有不利的一面,另外对于众多的用户来说,也不会产生太大的积极影响,就现阶段的情况而言,用户的需求是,需要将三种商业模式进行良好的、有效的结合,从而达到一种优化配置的境界,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另外,复合化的发展,可以有效的弥补三种商业模式之间的不足,对于将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2.2 主要问题
在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中,呈现出了一些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广告商业模式充斥着大量的骚扰广告,对用户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而其他两种商业模式,在本身方面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强,由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频率加快,必须在效率方面有所提高。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起到的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没有办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会起到阻碍的作用,尤其是广告商业模式,必须进行严厉的整顿,现阶段的用户对其已经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怨言,如果再不进行整顿,看不到效果,那么将会对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
3 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发展建议
3.1 对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的建议
在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的过程中,内容提供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他们需要对商业模式的内容负责,只有积极向上的内容,才能良好的促进商业模式的发展,鉴于这样的情况,必须严厉打击现阶段的一些非常不堪的内容,使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内容充满正能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其次,在服务提供商方面,需要加强服务,主要原因在于,现阶段的服务让很大一部分人非常的不满意。无论是态度还是效果,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这就使得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出现问题。综上所述,对于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而言,需要不断的进行改进和深化。
3.2 对移动运营商的建议
移动运营商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根本因素,只有进行一定的优化才能更好的促进商业模式的发展,尤其是在技术方面,现阶段的竞争日益激烈,在技术方面进行一定的优化,可以使移动运营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商业模式而言,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在将来的发展中,也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在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需要对用户进行大量的调查,这样才能得到有效的数据,在将来的发展中,才会稳步的前进。本文对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进行了一定的解析,相信在将来的发展中,一定会获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维国.移动互联网的行业特性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07).
【关键词】高端 商业 模式 创新 发展 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贵州省高端商业的发展需求,随着互联网时代、计算机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贵州省高端商业就必须要以互联网、计算机、大数据为基础,建立新型的商业模式创新方法,从而满足高端商业的需求,并促进贵州省高端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
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将新型的商业模式引入到社会的生产体系中,并为商业自身以及客户创造良好的价值,也就是企业所谓的新型的赚钱模式[1]。其中商业模式创新的主体就是企业。而贵州省高端企业要想构成新型的商业模式创新,就必须要具备以下3个条件:一是高端企业必须要提供新的产品或者是服务,以及新的产业领域。二是高端企业的商业模式至少要有多个要素明显的区别与其他的企业。三是高端企业必须要有良好的业绩以及独特的竞争力。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条件
商业模式就是企业通过有价值的网络以及其他有价值的平台,为客户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取相应的利润。其中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由5个方面的要素组成。一是协作网络,也就是所谓的合作网络。二是内部基础,也就是企业内部的成本、核心能力以及价值链。三是产品,即商业生产出的产品、或者是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四是收益,也就是企业的收益方式。五是市场,也就是企业的定位和目标[2]。商业模式的5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他们之间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比如客户依赖商业提供的产品或者是服务,核心能力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结果的体现。因此,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将5个要素进行相互的联系,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提高贵州省高端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
客户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企业要想获取到最大的利润是离不开客户的。所以,贵州省高端商业在建立商业模式创新时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①最大限度的挖掘客户的需要。高端商业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高端企业就必须要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最大限度的挖掘,满足其他企业无法为客户所带来的需求,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赢得先机。随着新型时代的带来,客户的选择也是越来越多,因此高端企业必须要对自身的服务内容进行不断的创新和优化,吸引大量的客户。②选择适合企业生存的空间。高端企业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对手的替代,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以及对手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空间,从而避免正面的竞争。③提升产品以及服务的质量。高端企业如果遭受到对手企业的大力竞争,企业就可以对自身产品以及服务的质量进行大幅度的提升,为企业赢得竞争的良好环境。同时,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拓展企业的生存空间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计算机、大数据的时代到来,不仅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而且还提高了知识的更新速度,因此高端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计算机以及大数据等资源对自身的生存空间进行不断的拓展[3]。现如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已经被市场经济所接受,所以高端企业首先可以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把市场做大,然后对彼此的生存空间进行拓展。其次高端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核心能力,对自身的产业链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增值,并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业务。也就是说企业在审视自己的产业链时,必须要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等平台扬长避短,并建立独立的经营模式,从而为企业确立更具有竞争力的生存空间。
(三)实施保护商业模式创新的政策
高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贵州省政府的支持。因此,贵州省政府可以建立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对高端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给予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首先政府可以对高端商业授予商业模式创新的专利,并对政府自身的服务进行不断的完善,推动高端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其次政府可以根据高端企业的产品评出高科技的企业,这些企业可以享受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并对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企业进行大力的宣传,为其他的企业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推进商业模式创新的快速发展。同时,政府要大力的支持高端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打破市场的垄断,为各个企业之间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而提高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端企业要想加快商业模式的创兴,不仅要对企业自身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进行有效的提高,而且还必须要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最大限度的挖掘,并对企业的生存空间进行不断的扩展。因此,高端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政府的支持,大力的发展商业模式的创新,从而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齐严.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2010(11).
[2]王洪.创新商业模式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J].经济论坛,2013(10).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供应链;商业模式;对策建议
一、引言
在现代科技信息推动下,互联网经济时代悄然到来并实现了高速的发展,并对各个行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对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提出了跟高水平的要求,原有的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需求。互联网经济对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化了外部宏观环境、提供了新理念和方法、强化了持续创新能力。但是,在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缺乏完善的规划和至、各方的参与度较低、缺乏专业化人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以促进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互联网经济对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优化了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宏观环境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为各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互联网经济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与传统经济的有效结合,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合发展新模式。而供应链商业模式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互联网经济为其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使得供应链商业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支撑,使其创新发展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外部环境中,进而可以有效转变传统模式的不足,更加高效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提供了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新理念和方法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创新需要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作为支撑,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正是充分融合了新发展理念和方法之后才形成的全新发展模式。在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能够充分借助其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不断进行创新。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互联网经济为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使其能够摒弃传统模式的影响,顺应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着眼长远制定全新的商业模式,进而加快整个供应链的发展步伐。
(三)强化了供应链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能力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互联网经济发展逐渐成为主流,整个市场需求处于快速发展变动中,因此供应链商业模式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才能适应和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传统模式的影响下使得供应链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不足。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创新基础上,其发展充分融入了创新理念和方法,因此可以为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提供有效的创新支持,使其可以借助互联网经济的诸多优势不断进行自我创新,并顺应互联网经济发展趋势持续提升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创新性发展。
三、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一方面,大部分企业缺乏对互联网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有效认识,没有给予其必要的重视,不注重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在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各个环节中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在软硬件设备、人员配备、内部环境等方面都没有给予信息技术应用的必要支撑。
(二)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制度安排一方面,对于供应链商业模式在互联网经济下的发展还缺乏有效的发展规划,主要是对互联网经济发展趋势缺乏有效的认识和预测,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眼光,存在短视行为,进而使其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另一方面,发展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一定的周期,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难以紧跟其发展趋势,因此在制度上缺乏先进性,进而难以发挥对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保障作用。
(三)各方的参与度贡献度不高各方的积极参与是供应链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也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当前,在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各方的参与度和贡献度均较低,很多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对自身的重要影响,将其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模式,与自身发展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不愿意参与到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中。同时,虽然在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中有部分企业参与进来,但其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贡献度相对有限,使得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
(四)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团队互联网经济是知识经济时展的代表,人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为关键的资源,人才也促进互联网经济发展和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还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团队。一方面,各企业不注重对现有岗位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其专业技能和知识体系得不到有效提升,限制了其专业能力,因此难以发挥内部专业人才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中,没有从外部引进专业化人才,现有人才团队得不到有效补充,外部先进技术和理念难以流入,因此使得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进程缓慢。
四、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融入到各行业企业的发展中,因此在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必须要强化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要充分提升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将其视为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关键,促使管理者之间进行积极对话和合作,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营造出良好的应用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快应用信息技术的步伐,在软硬件设备、人员配备、内部环境等方面都要进行及时更新,创新发展理念和方法,形成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发展模式,全面顺应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趋势加速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
(二)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制度安排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发展规划和制度作为保障,以此确保其顺利实施。一方面,要以互联网经济发展为基础,树立长远的发展规划,根据供应链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制定完善的发展规划,对供应链中的各项资源进行有效的规划和高效利用,确保其商业模式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要对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发展制度,对商业模式发展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规定,确保其整个发展过程的科学性,充分发挥制度层面的保障作用,促进供应链商业模式的持续发展。
(三)提升供应链各方的参与度和贡献度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需要提升各方的参与度和贡献度,因此在互联经济下不仅要提升供应链各方的参与度,还要提升其贡献度。一方面,要对互联网经济在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宣传,积极邀请有实力的企业作为主导,充分吸纳各企业成员的参与,通过各方的积极参与提升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规模效应,降低发展成本和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另一方面,要对供应链各方的职责进行严格的划分,对其在促进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客观的考评,鼓励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借助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机遇,提升促进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能力。
(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化人才团队建设是促进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对培训的内容进行有效设计,定期对各岗位人员进行关于互联网经济和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方面的培训,提升其专业化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而可以充分发挥内部人才对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供应链中各企业要通过充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外部引进一批专业化的互联网经济和供应链发展方面的人才,实现对现有人才团队的有效补充,为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建立强大的人才库。
五、总结
刘宏伟,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营销专家。曾先后在大型国营企业、著名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担任中高层管理职位。长期致力于营销领域研究,针对中国市场状况构建了“需求-竞争驱动”营销战略模型。
我始终不认为有什么良好的或者优秀的商业模式,对商业模式的划分只有“有效的”和“无效的”。像欧通国的ITAT是一种无效模式,其成功路径必然是首先让“无效模式”为资本市场认可,然后靠融资对模式进行修正;而“流星”PPG的陨落并非因为其商业模式的问题,目前的失利原因主要来源于对消费者价值的忽视以及运营不力,还有和风投的恩恩怨怨!我们还可以看一看2008创新商业模式的获奖者如加多宝(王老吉品牌租赁者)、百丽国际等,这其中更多的是成功的经营者,而非模式的创新者!像加多宝彻底是一个“错误”模式下的成功者,一直深受品牌租赁期及“一女三嫁”局势的困扰。我就不明白创新商业模式大奖就怎么颁给了这样一个商业模式?看来人们内心深处评价的始终是成功的经营者而非商业模式缔造者。
商业模式是近年来一直深受关注的话题,一时间仿佛有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就和成功画上了等号,尤其是一种以资源整合为核心运营手段“轻资产”模式时,在经济危机发生前往往能够吸引大量的风投们!事实上,有效的商业模式只是成功的基础条件。在一个行业内甚至跨行业,商业模式是最容易被复制的,模式的创立者至多获得一定的先入优势,而最终取得成功还必须依赖之后的卓越运营。
就服装行业而言,国内企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雅戈尔模式雅戈尔是一家纯传统的服装企业,其业务链条几乎触及到了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印染厂、棉纺厂、制造厂、甚至棉田,另外雅戈尔还在建立投资超过1亿元的物流中心。可以说,雅戈尔是一家“重的无法再重”的企业,雅戈尔希望通过自己的“重”来降低成本,获取高效率的供应链。
2、百丽模式百丽国际目前风头正劲。其模式涉足研发、生产、销售各环节,其产品大概70%自产,而销售网络基本自建,其中终端以直营店为主,仅在部分市场有少量加盟。百丽模式的另一个亮点是多品牌,其旗下自有及品牌约20个。
3、PPG模式电子商务的典型代表,生产、物流等全部外包,无线下渠道。销售依赖网络平台、呼叫中心、目录手册。
4、美邦模式美特斯邦威是时尚休闲服饰的代表,其定位为服装零售商,其生产、物流全部外包,2005年整合了商渠道。其主要精力目前集中于品牌塑造、研发、零售。美特斯邦威已初步构建了直营店和加盟店相结合的零售模式,目前加盟店比例较高,大概占90%。
5、动向(KAPPA)模式作为KAPPA在中国及日本的品牌所有者,中国动向定位于品牌管理商。其致力于优秀品牌的打造和研发,而将生产全部外包,同时销售采取了批发与加盟模式。
除PPG以外,其它四家目前都运营状况良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可以说这几种模式都没有什么神秘的,也都不复杂。在目前的行业环境下,这几种模式都很易复制。问题的关键是模式本身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竞争力,并不能保证运营的成功!
长江商学院项兵教授一直在中国推广他的“链对链”竞争的思想,而在目前的服装行业,供应链对供应链竞争的态势已经显现。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关键是要看自身所处的供应链是否具备竞争力。供应链的竞争力又来源于本身所具备的竞争技术。就服装行业而言,尤其是偏重时尚要求的品类,供应链的快速反应已经成了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而一条供应链能够具备基于消费者价值的快速反应能力依赖的是日趋成熟的零售技术。
现代物流业是我国新兴的产业,近些年来快速发展,在GDP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当前,我国物流业所处环境较之前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国内外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时期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经济体均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发展水平回落,国内外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深度调整时期。我国在国际大环境影响下,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速,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外部需求明显收缩,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矛盾不断凸显。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4年我国GDP增速继续下降达到7.3%。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给物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虽然物流规模持续增大,但是增速有所降低。
(二)物流行业竞争不断加剧
当前,我国市场低层次物流需求,即传统的运输为主的基础物流服务需求基本趋于饱和,服务价格上升的空间有限,油价、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等物流要素价格成本的上升使得基础物流服务的获利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单纯的依靠低成本的竞争战略和大量的资源投入已经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受到中国物流需求市场的吸引,国际一流物流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如UPS、TNT、FEDEX和DHL[1],而在中国本土也成长起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大中型物流企业,如中远、中外运、中铁快运、冀中能源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宝供物流、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顺丰快递等。国际上一些已经形成较为完善体系的物流企业开始进入中国,本土物流企业不断成长,受到来自于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和挑战,我国物流业的高竞争格局开始形成。
(三)客户需求趋向于多样化
就物流需求市场而言,随着工业化推进和产业升级,工业企业将加快资源整合和流程改造,专注于专业化,对于物流功能多数会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分离外包,第三方物流需求将进一步加大。企业对物流服务、成本、柔性和准时性要求更高,客户的物流需求将不再仅仅停留在运输等基础物流服务方面,精益化、差异化、专业化、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需求将会有新的增长。多样化的物流需求也让物流企业面临更多的变化[2]。
总的来说,我国物流行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物流企业将面临着高竞争的格局。但是同样应该看到,我国物流需求市场仍然拥有巨大的潜力。物流企业如何在变革时期拓宽视野、抓住机遇,创新商业模式是每个企业更应关注的问题。在新经济形势下,发掘适应新环境、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商业模式对我国物流企业极其重要。创新商业模式将成为实现我国物流行业转型升级、物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契机。
二、物流企业商业模式概念
(一) 商业模式概念研究综述
国际上开始对商业模式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那个时期,出现了一批互联网企业依靠独特的商业模式赚取了丰厚利润的现象,进而专家学者展开了对商业模式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商业模式的初步概念最早于1957年由贝尔曼提出。泰默1998年对商业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界定,他认为商业模式是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3]。莫里斯等(Morris et al.)对商业模式提出六方面组成因素,分别是: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方式、市场、内部能力、竞争战略、盈利模式和增长模式[4]。走特等(Zott et al.)对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近期的发展和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认为商业模式强调的是系统性、整体性的企业商业运作,是公司为利用商业机会,设计交易的结构、内容和治理方式以创造价值[5]。约翰逊等(Johnson et a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对商业模式的构成进行了分析,认为商业模式的构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客户的价值定位;利润模式,包括企业在对客户价值定位基础上,设计企业与外部交易方的交易内容、交易方式;以及所形成的盈利模式和收益模式。商业模式概念出现不过短短十多年,其理论来源虽然深厚,但是比较统一的商业模式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商业模式研究范式尚未出现[6],对于物流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成果更是比较稀少。本文将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商业模式以及物流企业商业模式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二) 商业模式概念
综合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实现其资源、能力价值化的核心逻辑和思维方法,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为了创造价值。因此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和过程来说,商业模式是在合理配置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定位、提出价值主张、营造价值实现方式,发掘价值潜力,最终实现企业、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商业模式的架构如图1所示。
商业模式具有以下几点特性:
1、商业模式的系统性。商业模式是由多个组成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一个优秀的商业模式能够达到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共同作用,进而能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
2、商业模式的动态性。商业模式的存在总是有一定前提的,即为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原有的商业模式将不再适合企业发展,因此企业需要随着环境变化不断对商业模式进行调整、改善或者重构。
3、商业模式的差异性。商业模式形成后,是不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的,对于企业而言,商业模式就是不同于竞争对手的独特的价值创造方式。
(三) 物流企业商业模式概念
物流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于生产制造等产业的特征。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商业模式是指物流企业在内外部环境下,识别企业核心能力,合理配置资源,提出价值主张,营造价值实现方式,发掘价值潜力,高质量地满足客户物流及其衍生需求,进而实现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的价值。
随着竞争环境的加剧、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个企业对物流服务、成本、柔性和准时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整个物流行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快速发展阶段,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应注重形成自身独特的商业模式。
三、 我国物流企业商业模式未来发展方向
从我国物流业所处宏观和行业环境来看,传统的商业模式显然不再适合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今天高度竞争的环境,物流企业应该认识到环境的变化,对自身的商业模式进行调整或重构。本文基于对环境和客户需求变化的分析,提出我国物流企业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
(一)供应链集中管控的一体化服务商业模式
供应链集中管控的一体化服务商业模式主要是做好客户定位,提高公司对某一行业供应链的掌控能力,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供应商、分销商甚至竞争对手形成不同层次的伙伴关系,整合供应链上游资源、内部资源和下游客户资源,为核心企业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并通过服务从采购、物流、分销等多项增值服务中获取利润。这种商业模式的特点在于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集成商的角色,能够有效地获取供应链上游资源,并且能够快速地分销产品,协助客户更专注的从事核心业务,实现了多方“共赢”,因此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供应链集中管控的一体化服务商业模式需要物流企业掌握大量的客户资源和信息资源,对所从事行业供应链具有较好的掌控能力,能够高质量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实施供应链集中管控的一体化服务商业模式,所供应链管理总成本降低、所服务企业准时交货率提高,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库存降低资产运营业绩提高现金流周转周期加快[7]。
当前国内已经有一些物流公司开始采用这种商业模式。深圳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这种商业模式的公司。怡亚通深入挖掘企业发展需求,整合供应链优势资源,在中国率先构建全程供应链整合服务平台,通过不同的供应链服务模式,帮助不同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实现从研发、采购、生产到市场营销、分销终端等各环节的全程供应链管理和优化,最大限度促进所服务企业价值增值和提高竞争力。怡亚通目前所从事行业包括了电脑、通讯、服装、百货等多个不同行业,其网络覆盖了国内外。怡亚通公司2013年营业收入约116亿元,同比增长53.85%;实现营业利润2.7亿元,同比增长80.33%[8]。
(二) 以物流金融为核心的商业模式
以物流金融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其客户主要定位在进行物流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中小型客户,这一类客户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信贷资金的缺乏和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能力的缺乏,资金不足的风险成为这些企业的发展瓶颈[9]。金融服务能够解决物流过程中的融资问题,使企业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产品开发和快速扩张方面、有效地盘活物流过程中的资金沉淀、提高企业核心产品的市场占有能力[10]。物流企业作为客户和金融机构的纽带,通过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帮助减少客户交易成本,通过增值服务从中获得收益。物流金融的主要业务方式包括:质押、担保、垫资、租赁、信托、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等,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可能是多种模式的混合,物流金融为主的商业模式将成为我国物流企业未来开展的热点。目前,我国开展物流金融实践活动的物流企业包括中国储运公司、中远、中铁物流、宝供物流、深圳怡亚通等第三方物流公司,对于有些公司,物流金融已经成为其主要利润来源。
中储于1999年开始开展质押监管等物流金融业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物流金融业务的领军企业。公司发展物流金融在客户定位方面选择定位在中小客户,这类客户数量众多,亟需缺乏资金支持,因而较易发展成为稳定的客户群。在探索的过程中,中储物流紧抓客户需求,不断尝试新的物流金融模式,为公司赢得了发展先机和发展空间。截止到2010年,中储质押业务已经推广到全国27个省份,年质押监管规模超过了600亿元。监管品种具有保质期长,质量检验标准通用,用途广泛(主要为原材料方面产品),价格稳定,易保管,流动性较好,易变现等特点,包括黑色金属材料及其矿产品、有色金属材料及其矿产品、煤炭、石油、化工、汽车、家电、轮胎、玻璃、化肥、纸业以及农产品等十二大类。中储物流的主要物流金融模式有动产监管、质押监管、抵押监管、贸易监管,并在原有的提单模式、保兑仓模式和供应链模式融入到其中,进行物流金融模式的创新[11]。
(三)平台商业模式
平台商业模式起源于平台经济。徐晋等认为平台是一种现实或虚拟空间,该空间可以导致或者促成双方或多方客户之间的交易[12]。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平台商业模式开始出现,如苹果、淘宝、亚马逊、中国移动、各类超市等。物流行业中,各类大型交易和流通市场实际上就具备了平台商业模式的雏形。
物流企业平台商业模式主要是通过构建多边市场实现资源的集聚。平台可以将需求方、供给方、信息提供商、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咨询机构及软件商等各类主体聚拢在一起,满足各主体物流、资金、信息等各个方面的需求[13]。物流企业通过经营平台或者直接为平台上主体提供服务获取收益。平台商业模式的特点在于其价值潜力,当平台用户超过一定规模时,其网络外部性将大大增加,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对用户进行收费来获取巨额的收益,同时物流企业也可直接提供平台客户各种服务,如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等获取收益。平台商业模式因其网络外部性而受到瞩目,在多个行业都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但是,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平台商业模式的要求也很高,在资金、客户资源等各方面都需要一定的积累。在平台商业模式建设初期,如何增加客户规模,让平台良性运转将是物流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冀中能源国际物流集团公司“双平台”商业模式是平台商业模式中比较成功的范本。冀中能源国际物流集团公司通过构建物流园区+电子商务中心的“双平台”打造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商业生态圈。在早期的经营中,国际物流集团积累的丰富的客户资源,具备了良好的融资平台,在客户和资金方面得到了保障。国际物流公司逐步将原来只对上游,或者只对下游的单边市场拓展成为同时面对多类型客户的多边市场,并且,在运营过程中,国际物流公司通过一系列相关联的业务运作,如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物流金融、贸易等高端物流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持续吸纳新客户。 冀中能源国际物流集团构建平台商业模式,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700多亿,利润超过了6亿元。
(四)生态圈商业模式
生态圈商业模式是平台商业模式的一个升维度状态。多个平台的建设和整合,就形成了生态圈商业模式。生态圈商业模式业务范围很广,能够实现从客户需求开始到库存计划、订单下达、仓储运营、干线调配、末端配送、线下运营、全国仓储圈地、线上协同、信息平台建设、大数据战略、金融服务、延伸到制造代工等等的全方位可视化完全供应链服务[14]。生态圈商业模式对于物流企业的规模、在供应链上的影响能力、企业信息技术水平、人才等各方面要求都很高,构建难度很大。当然,如果物流企业能够建立一个状态良好的生态圈,带来的收益也是不可估量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领军企业;商业模式;产业集群;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76-02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数字化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白炽化。在这样的形式下,产业集群应运而生。产业集群最早受到学者及企业家关注源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硅谷、第三意大利及中国台湾等以产业集群为主导的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产业集群化现已成为当今产业发展的主导趋势,并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了区域经济竞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研究产业集群:韦伯(Werber)基于古典区位理论对工业集聚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马歇尔(Marshall)则从外部经济理论解析了产业集群产生的经济动因;克鲁格曼(Krugman)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剖析了产业集群的现象与问题等等。但无论基于什么视角的研究,产业集群已成为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获得竞争力的来源,并且产业集群取得竞争优势得到发展的根本在于技术创新。
纵观国内外文献,关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绩效评价体系与影响因素展开。虽然学者们在这两方面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但可以看出前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创新投入——创新实施——创新产出”过程中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而这些研究也仅限于一般企业的商业模式,鲜有研究产业集群中领军企业商业模式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但是产业集群中领军企业的作用,如同深圳、上海等经济特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一、企业商业模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商业模式最早出现在上世纪40年代,但直到90年代才流行开来。泰莫斯定义商业模式是指一个完整的产品、服务和信息流体系,包括每一个参与者和其在其中的作用,以及每一个参与者的潜在利益和相应的收益来源与方式。而在现在社会,商业模式多指一个企业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得利润,例如名牌产品企业大多是依靠实施品牌战略,提升自身价值,从而获得高额回报;而高新技术行业的企业大多依靠先进的技术,所以其商业模式就是采取创新战略,获得新领域的高额利润等等。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其获得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也是其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主要来源。但无论哪种商业模式,都是通过不断加大投资自身优势资源(品牌、技术等),来获得相关方面的创新,从而保持其竞争优势。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例如资金状况、关系网络、企业管理体制等都会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但一般情况下,企业商业模式大体从三个方面影响技术创新:
(一)企业的战略定位直接影响技术创新
企业的战略定位对企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它决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战略,运用什么样的资本来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本文中的资本是指企业的战略资源、核心能力,而战略资源是指企业的有效资源。显然定位技术领先战略的企业相对来讲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他类型的企业如果具备合适的战略定位则会有相应的R&D投入,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技术创新。特别典型的是中国浙江省的产业集群发展中,一些发展较好企业定位名牌企业,每年投入科研费用很高,基本上占利润总额的四分之一。例如2006年,浙江省集群中名牌企业用于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费用39.7亿元,占利润总额的24.3%,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8.7个百分点。高科研投入使得企业拥有较强的产品创新能力,2006年浙江省产业集群中名牌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761.7亿元,新产品产值率30.6%,比全部规上工业高16.7个百分点。
(二)企业运营模式影响技术创新成果
运营模式是企业战略定位实现的行动组合,是企业价值实现的概要表达。当企业战略定位涉及技术创新时,在企业运营中就要进行相应的投入和实施。企业运营中要涉及企业的各层级部门,包括技术层、生产层、销售层及资金管理层,而行政管理层能否有效的运行各层级部分直接影响企业战略定位的实现,影响技术创新的成果产出。
(三)企业文化影响技术创新实现
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中各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着们所共同拥有的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技术创新是一系列的连续的活动,良好持久的外部环境可以给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调动企业内部成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并能减少或者消除技术创新中的阻力,提升技术创新的有效性。即良好的企业文化,特别是学习型企业文化能够促使企业技术创新。
二、领军企业商业模式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
企业商业模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显而易见,那么在产业集群中,领军企业也同样会影响技术创新,并且会对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产生影响。领军企业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通过引导和模范来拉动和推动集群技术创新。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港口;资源理论;物联网;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B
2007年2月广西北部湾港口由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等三港的国有资产整合重组而设立,港口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和祖国腹地,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2010年完成吞吐量1.19亿吨(居全国港口第14位),集装箱吞吐量56万TEU,分别比2006年增长2.6倍和2倍。港口健全了以港口物流为主体的全程供应链物流管理,临海产业投资与物流管理,商贸物流等三大盈利模式。目前,广西北部湾港口正向建设现代化国际大港口的目标迈进。
一、物联网商业模式理论基础
任何商业活动都受到理论因素影响,其管理行为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条件。物联网商业模式的诞生更具资源理论特征,资源理论具有普遍意义,但对具体的经济管理行为又具有指导作用,广西北部湾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建设和管理也不例外。
(一)商业模式和物联网商业模式
从Edward(1975) 系统提出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以来,对商业模式的定义主要集中在企业的盈利、运营和战略管理层面,其中包括客户价值、公司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等。商业模式是对现存商业或将来商业一种模式化手段,是在一定的外部政策、技术、市场需求下,在行业不同发展周期体现出的类似于生态系统的体系,涵盖系统中各主体定位及其自身价值活动,以及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物联网商业模式(IoTs Business Model)的基本特征及其管理现阶段倍受争议,尽管这一模式还没有形成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但在其价值创造方式和核心逻辑本质、租金获取功能、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等方面已形成基本共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这是推动物联网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
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运营模式,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其产生和发展必定有相应理论的阐述和支持。资源基础理论强调资源的因果关系和路径依赖性,本文从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View)和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t Theory),分析广西北部湾港口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Wermerfelt指出企业资源体现了企业实力的强弱,企业资源分类为有形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的改进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业绩。Jeffrey的资源依赖理论则强调组织机构的生存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资源,需要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能达到目的。
一种理论不能全面地解释某种现象,一种“新途径”的提出都应该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否则其结论难以令人信服。资源理论和其它相关理论对商业活动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Benoit在讨论资源基础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影响时,认为企业的性质特征决定了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资源占有。黄玉杰等和阮平南等从资源依赖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社会关系理论视角,分析了战略联盟的形成、治理、结构选择以及联盟运作管理等问题。陈丹从竞争力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及企业资源观理论方面,解释了企业间合作的战略动机。晏双生等从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能力基础理论研究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些讨论使对物联网商业模式的探索更具时代性。
(三)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理论意义
1.整合资源,巩固和拓展市场。在竞争日益增长的今天,基于市场竞争的企业战略与竞争优势和资源配置有极大的关系。物联网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代表着新经济时代先进的生产力。广西北部湾港口的区位优势、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使其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所控制并有效利用的战略性资源,广西北部湾港口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建设,使港口在利用自身资源、体现资源优势、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提升港口形象等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
2.开发资源,转变港口经营管理方式。资源依赖理论建立在交易基础之上,其不确定性与一个组织的资源和能力配置有很大关系。企业组织最重要的是关心生存,并需要通过获取环境中的资源来维持生存。广西北部湾港口物联网商业模式的运用有效改变了港口经济发展过度依靠资金、物质和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形成以高效管理制度、先进技术手段和高素质人才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动力。资源依赖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启示,是企业独特且稀缺的异质价值资源能生成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
3.加强市场分析,提高港口创新能力。一个公司所控制和能使之选择和运用的资源,能提高公司组织效率和效力。广西北部湾港口物联网商业模式是科技创新和物流产业发展的产物,代表着先进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围绕港口所形成的产业链、港口内部组织和行业管理部门在先进技术的引领下,在成本与利润、信息聚合与共享、管理与服务等各关联环节有所创新,实现技术进步与港口业务发展完美融合。
二、广西北部湾港物联网商业模式理论分析
物联网商业模式产生除具有理论基础和驱动因素外,还赋予了特定的物流管理要素和新技术服务的内涵。物联网产业涉及基础技术研发、物联网制造业、物联网服务业和客户,物联网的发展对现有的企业商业模式、商务流程、信息交流、竞争规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物联网刚刚兴起、其商业模式还在孕育之时,广西北部湾港口物联网商业模式的选择尤为重要。
关键词:企业声誉;声誉资本;商业模式;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7-0012-05
一、相关文献综述
1. 企业声誉
企业声誉(corporate reputation)是指随着时间的流逝,利益相关者基于直接经验对企业做出的全面评价,涉及企业行为与其他主要竞争对手进行比较的信息和其他形式的沟通和符号①。长期以来,经济学一直将声誉看成是一种保证契约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机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Kreps,Wilson,Milgrom和Roberts等人将声誉纳入经济学模型,学者们才开始研究声誉对行为决策的影响问题。企业声誉领域的先驱Fombrun在《企业声誉评论》的创刊号上追溯了企业声誉的理论渊源,认为声誉研究涉及到经济学(主要是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战略管理(含部分产业组织学的内容)、营销学(主要是品牌策略)、组织学、社会学(主要是社会识别过程)和会计学六个学科。企业声誉是利益相关者看法的综合体现,是对能够反映企业总体吸引力的过去行为和将来前景的感知性描述,它强调声誉的感知性特征,强调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总体认知,而不是片面的一个两个的认识;同时声誉具有内在的比较标准②,良好的企业声誉能够为企业创造超额利润,能使消费者感觉企业的产品质量优良,愿意为此付出溢价③;吸引投资人,增加资本市场的价值等。
国内外评价企业声誉的测量指标很多,其中影响力最大、与其他测评指标共性最多的是《财富》杂志的AMAC评价指标。该评选要求打分者从创新性、管理质量、长期投资价值、社区及环境责任、吸引、发展和保持人才、产品或服务质量、财务合理性以及公司资产的使用这八个特征进行打分,其算术平均数被称为全面声誉指数。1997年,《财富》杂志又公布了对世界范围的评估指标GAMC,它在AMAC的基础上,增加了“公司全球业务的有效性”指标。1999年,Fombrun领导下的声誉研究所提出了声誉商数测评,得到了学术界与实践界的广泛认同。企业声誉被定义为“对公司为利益相关者的代表群体提供有价值的产出的能力的综合性评估”。用六个维度20个项目来测量,这六个维度分别为情感吸引力、产品和服务、财务业绩、远景和领导、工作环境、社会责任。
2. 声誉资本
美国的Kevin T. Jackson在其《声誉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声誉资本”这一新概念,将对公司声誉的研究提升到了战略层次。他认为声誉资本是公司的重要战略资本,包括真诚、信任、尊严、
同情和尊重等,来源于公司的诚信经营和公平交易,在实际的商业关系中成为决定性因素,比任何有形资本都重要,深深地制约着公司的发展④。因此,声誉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影响企业。也有学者曾经提出过 “声誉资产”的说法,从含义上来看,“资本”一般是指可以带来价值的投入,是价值概念;而“资产”则是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是存量概念。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揭示声誉的价值创造机理,因此“声誉资本”这个概念更加合适。具体而言,企业从创立伊始,就具有一定的声誉,此时的声誉是存量概念,即初期的声誉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在主观行为和情感维度方面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复杂的关系网络,不同的决策行为,对企业产生新的综合评价,这些形成了企业现有的声誉,这个过程就是声誉创造价值的过程,也即声誉资本化的过程,而其结果所形成的现有声誉,则是积累后的声誉资产。这个过程循环往复,使得企业的声誉在积累中不断发生变化,也不断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商业模式的选择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换言之,声誉之所以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是通过不同商业模式的选择与匹配来完成的。
3. 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关于企业如何在其所处的价值网络内发现价值、创造价值、获取价值和分配价值以实现其资源、能力价值化的核心逻辑和思维方法⑤。有观点认为,商业模式的研究视角可以分为六种:系统视角、描述和简化现实视角、一般价值创造视角、技术与价值创造视角、交易与价值创造视角以及公司业务与财务视角⑥。Hamel提出的商业模式是由顾客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以及价值网络四个要素组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三个“桥梁”——顾客利益、配置结构以及公司边界将其相互联系起来形成商业模式结构⑦。无论出于哪种视角,商业模式的研究从其兴起至今都不可回避地与价值创造紧密相连。
二、企业声誉的基本效应及其资本化的有形表现
企业声誉之所以能够创造价值,成为一种无形资本,主要是通过其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实现的。Kreps和Wilson将经济主体的声誉描述成一种“认知”,即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一方参与人对另一方参与人的一种认知,这种认知是某种类型(偏好或者可行)的概率且不断被更新以包含两者间的重复博弈所传递的信息⑧。声誉的建立并不需要与正在进行博弈的参与者直接联系,如A可以通过B与第三方C的相互作用来推断B的某些行为模式与偏好特征。这就意味着声誉可以成为企业历史表现的形象烙印,也可以成为利益相关者推断其未来行为的依据,而这种特性可以创造价值。Evin Black等学者通过对1987-1997年《财富》杂志中关于公司的声誉评分的研究,得出1分值的声誉大概对应着5亿美元市场价值的估量,可见声誉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着巨大影响。
地铁里,无数人拿着手机,或看新闻,或打游戏;电脑前,点击鼠标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公车上,刷微博刷得不亦乐乎……如今,移动互联网应用已经深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截至2013年3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总数已达8.17亿。国际会计和咨询公司普华永道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也显示,中国消费者较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更喜欢使用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进行网络购物,且网购频率领先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24%的中国网购受访者表示,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更频繁地使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上网购物,这一比例较全球平均水平(11%)高出一倍以上。目前在中国,39%的受访者每月至少使用一次平板电脑购物,35%使用智能手机购物,还有29%使用社交媒体购物。而在全球范围内,对应的比例分别为17%、16%和12%。
尽管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行业也面临不少严峻挑战。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成为业界不断探索和困惑的问题。纵观手机视频、手机游戏及通讯服务领域三种类型的公司,均是目前移动互联网产品的主流盈利模式,基本由PC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拷贝而来。也就是说,在PC上证明可行的商业模式,转化到移动终端依然可以赚取真金白银。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特有的模式,如移动商务、移动支付却仍停留在“叫好不叫座”的阶段。
商业模式决定成败
任何一个组织,无论是否涉及商业领域,都存在一个模式问题。通常来说,商业模式至少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商业模式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整体,并具有一定结构;各组成因素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要理解这一定义,必须抓住商业模式的两个关键特征:
首先,商业模式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整体、系统的概念,包括广告费、咨询费、注册费等收入模式,向客户提供的价值(在价格还是在质量上竞争)、组织架构(各业务部门、整合网络)等,虽然这些都是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只是其中一部分。
其次,在商业模式中,各组成因素之间具有非常高的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可以使它们互相作用、支持,而且各个因素都能够有机地关联。但是要准确地把握这一联系,还需要非常清晰地描述出该商业活动中所有参与者扮演的角色,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以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是如何流动的。
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年代,商业模式的竞争将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这个观点再一次被深刻地证明。纵观在移动互联网产业混得风生水起的企业,无一不是在商业模式的创新方面有着独到见解和创新尝试。可以说,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关系到企业能否做大做强,关系到产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UC手机浏览器、腾讯微信、新浪微博、小米手机、苹果App Store、奇虎360安全卫士……这些成功的企业和应用,或许其成功各有原因,但有一个共同点――商业模式创新。移动互联网需求的多样性、业务的繁荣、平台的开放、市场竞争的加剧、注重生态系统的建设,使得商业模式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许多成功的商业模式也脱颖而出。
例如,苹果公司构建“终端+应用”软硬一体化的商业模式,从而打造了具有竞争力的生态系统,使苹果公司赚得盆满钵满;阿里巴巴打造电子商务平台模式,成为电子商务的“帝国”;谷歌采用“搜索免费+后向广告收费”的商业模式,一举奠定了在搜索引擎界的霸主地位;奇虎360通过专注互联网安全、实行免费增值商业模式以及打造开放平台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我国最大的互联网安全服务提供商;小米手机通过注重品牌经营、高性价比手机和互联网化销售模式取得了成功;UC优视科技则专注于手机浏览器市场,向平台方向转型,从而成为手机浏览器的领先者……
创新成就竞争优势
实际上,商业模式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和盈利模式并不是一回事。商业模式的内涵包括但远大于盈利模式,商业模式是创造客户价值的企业经营活动的总和,创新的商业模式能使企业获得更多用户的青睐,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业模式的创新比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更具挑战性,它产生的影响是无形却深远的。
构建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无论对哪个企业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移动互联网公司当然也不例外,尤其这个领域大家都还在探索之中。不过,总有一些可以把握的原则。首先,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必须先回答好战略定位这个问题。所谓战略定位,就是企业要做什么、不做什么;为哪些目标群体提供服务。概括来说就是“为什么人提供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是产品模式和用户模式,这是移动互联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基础。其次是如何打造强大的开放平台,这是商业模式的核心内容。企业用什么方式打造平台、提供哪些API开放能力、如何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这是企业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手段。再次就是营销模式,在市场中,移动互联网企业如何扩大自身的品牌影响力,用什么样的营销模式推广和销售,这是吸引客户眼球的一个重要方式。最后才是盈利模式,当企业拥有了很多用户和很大流量时,应考虑如何把规模和流量转换成收入,这也是一个优秀商业模式应该实现的目标。
商业模式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基于技术、产品之上的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打造长期竞争优势的保障。移动互联网企业要打造成功的商业模式,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战略定位,以打造开放平台为目标,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注重和强化客户体验,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充分运用互联网工具改变企业经营模式,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客户体验创新的有效结合,以营造新的竞争优势。
打造开放平台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检验商业模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移动互联网时代是“平台为王”的时代,也是“生态为王”的时代,优秀的商业模式必须将“开放”作为核心,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产业链上的各个合作伙伴,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长期持续发展。
好的商业模式最终总是能够体现为获得资本和独特的市场价值,能够为企业带来持续的收入增长和盈利。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重视和强化商业模式创新更为紧迫。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必须充分考虑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在碎片化、个性化、多元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吸引用户、提高用户黏性成为移动互联网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由于移动互联网用户付费习惯尚未形成,广告投放模式又受到手机屏幕大小的限制,要实现真正盈利尚需一段时间。因此,企业选择进入移动互联网细分市场十分重要,千万不能盲目跟风模仿,而要选择自己擅长的、具有差异化的、能避免直接与互联网巨头竞争、有一定盈利潜力的业务为切入点。可以优先考虑进入手机游戏、O2O移动商务等领域,紧贴这些领域的市场需求开发和运营产品,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打造多元化格局
在现阶段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下,内容和服务不再是营收和利润的唯一来源;服务提供方通过构建内容软件和硬件终端的生态,使得软件、服务和硬件终端都可以成为营收与利润的来源。
在构建软硬件生态方面,存在着以Apple为代表的封闭AppStore模式,和以Google为代表的开放AndroidMarket模式之间的竞争。
在Apple相对封闭的AppStore模式下,其软件、内容和服务均只能在Apple的硬件平台上运行;而Apple的硬件平台,也只能运行基于Apple标准的App和服务。AppStore上数以百万计的App,则是根据Apple提供的开发框架和技术指南,由数以千万计的独立开发者开发出来。其中的收费App,由Apple和开发者按照3:7的比例进行收入分成。苹果和App开发者的3:7分账模式,为Apple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但为Apple真正带来巨额利润的,却是销量动辄数千万的iPhone、iPad和iPod。为苹果带来巨额利润的硬件产品,除了其良好的应用感知外,在苹果相对封闭的内容生态下,其丰富的内容源只能在苹果的硬件产品上得以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Google则打造了一个类似于AppStore的AndroidMarket,鼓励开发者为Android开发应用App;同时,Google向终端厂商免费提供Android系软件,终端厂商可对Android进行改造以使之适应其硬件。在Android模式下,Google和终端厂商各司其职,Google通过Android内置的搜索服务获取搜索广告收入,终端厂商则通过硬件终端的生产和销售获得硬件收入。在Google的免费Android模式下,Android软件和终端的销量、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已经实质上威胁到了Apple所构建的AppStore生态,从而引起了Apple和Google阵营之间的专利大战。
短时间内,移动互联网开放和封闭的商业模式之争,很难决出胜负,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下,构建一个完整的软硬件业务生态,并参与到其中的一个环节,是当前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硬件同软件以及服务一样,都能够成为移动互联网新商业模式下的利润来源。
而在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产业链上,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商业模式。
模式一:进入主流智能终端厂商的供应链。以智能手机为例,过去几年苹果iPhone的销量在全球取得了爆发式增长,中国诸多进入苹果供应链的元器件厂商,不论是企业业绩还是行业地位,均获得了飞速发展和提升。在全球分工体系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与国际巨头合作,提供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不断获取订单,既是竞争力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国电子行业技术水平提高的标志。
模式二:软硬件一体化是大势所趋。过去,Wintel组合主导的PC产业链,是一个分工合作的模式,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基本互不干扰。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苹果开创了“App Store+iPhone”的模式,本质上是软硬件一体化,打通产业链的上下游,硬件终端黏住用户,软件服务平台获取用户价值。这种软硬一体化,极大地增强了苹果的竞争优势,获得了空前的商业成功。
模式三:一云多屏是大趋势。不同智能终端之间并不孤立,而是联动的,完全可以实现一云多屏。比如苹果的App Store既可以在iPhone上,也可以在iPad上,还可以在iTv上。其实,国内已经有不少“一云多屏”模式的企业,如视频云、游戏云、语音云等,这些企业提供云服务平台,向不同终端屏分发;目前阶段,并非所有终端屏都可以实现商业价值,但这种模式可以建立起强大的竞争优势,有些屏是用来价值变现的,有些屏则是用来黏住用户的。
模式四:优质内容、应用的价值越来越大。智能终端普及和多屏互动,带来的是传播效应的快速放大,这对于优质内容和优质应用价值的快速变现非常有利。
展望未来,以上四种商业模式分别对应智能终端产业链上的四个不同环节(元器件-终端-平台-内容),但共同指向各个环节上优质企业的“强者恒强”。以苹果公司为例,iPhone只是其商业模式的冰山一角,其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软硬件一体化”和“一云多屏”,这种模式将在相当长时间内维持苹果公司的整体竞争优势,推动苹果公司“强者恒强”。
关键词: 商业模式; 战略; 匹配;生态位
商业模式和企业战略的概念和策略都反映了企业如何规划并制定一系列的规则使组织获得成长和发展,在内容和要领上存在很多相近之处。近年来,随着亚马逊,雅虎等企业的发展,商业模式备受关注,很多学者往往将商业模式与战略混为一谈, 而不少企业更是无法分清。因此, 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企业和研究者们能有的放矢地为企业制定成功的商业模式和战略成了管理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事实上,对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关系认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研究初始阶段,学者们认为二者是相互包涵的关系。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他们是企业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且在逻辑和内容上是互补的。
(一)商业模式是战略的具体反应:由于战略的概念出现较早,而且更倾向于宏观的长期规划, 而商业模式更倾向于具体价值创造规则的制定与实现。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是战略的一种具体表现。Seddon等指出企业商业模式是Porter的企业竞争战略的一种缩影,它概述了企业以其各种利益相关者的价值主张为目标并为客户创造和提供价值的活动系统的基本细节。Santos等(2009)认为商业模式回答的是战略概念中如何创造价值的问题,只是战略的一部分;由于这种观点在对评价企业在战略指导下如何运用商业模式盈利非常有启发, 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二)战略是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有些学者则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哈默尔(2000)、Afuah(2003)提出战略是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模式包括了战略和运营有效性的利润导向等各个方面。Morris等进一步深化,认为战略是关于绩效的, 而商业模式与方式有关, 商业模式包括战略和运营有效性的利润导向等各个方面,与企业战略息息相关。
(三)企业战略和商业模式互补:事实上,战略和商业模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并非一个词的两种含义。战略与商业模式是企业的两个侧面,相互之间是无法替代、互补共生的。从内容来看,商业模式侧重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内在逻辑,关注内部结构和价值实现,主要内容是如何具体的经营企业从而实现顾客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包括结构体系和价值体系。而企业战略关注外部环境和竞争优势,是对企业的长远谋划,主要内容是为企业的发展制定方向,包含目标体系和行动体系。
在作用方面,两者都具有全局性,都面向整个企业;都具有系统性。战略分析本身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逻辑起点与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现有产业的界定、是否进入新产业或创造一个新产业,首先须依靠战略分析来把握所处的竞争环境,而这个过程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JM・ETLA(2002)等认为战略思考始于良好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系统是完成组织特定目标的核心经济关系,新的商业模式能够改变产业的经济性,且难被复制,能够创造出强大竞争优势。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Magretta,Chesbroug具体分析了商业模式与战略在如何创造价值、为谁创造价值,如何处理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存在不同而又互补的内容。马君、Mitchell 等(2003)研究指出最成功的公司就是那些能够将持续、有效的战略和强有力的商业模式创新结合在一起作为发展基础的公司。
二、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匹配观
在综合了上述思考的基础上,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将商业模式与战略之间是互补而非替代关系的观点向前推进, 提出了商业模式与战略之间匹配观。分析以上这些观点, 尽管存在不同之处, 但它们都强调商业模式与战略是相互影响又相互补充的。如果能将商业模式建立在企业战略的基础上, 将外部竞争与内部经营互补的进行匹配, 就会为企业获得绩效、创造价值, 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所以, 从匹配的视角探讨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Zott 和Amit在考察了企业的产品市场战略与商业模式的匹配关系后指出商业模式与市场战略之间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匹配关系。李东等也指出商业模式是一个容器,企业须通过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才能将潜在的容器效应转化为真正的企业绩效。在具体匹配方面,Yip 指出常规战略能够改变企业市场定位, 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但环境的突变能引起的激进战略变革,使商业模式根本性的改变,有效地匹配冲突的战略, 形成动态核心竞争能力,产生持续优势。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匹配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商业模式为战略的实施创造了具体的企业情景;战略又为商业模式的设计提供了长期愿景和价值主张。两者的有机匹配是实现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三、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如何匹配
商业模式和战略的有效匹配有助于学术界清晰界定商业模式和战略的关系, 指导企业界制定成功的商业模式和战略,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及持续竞争优势。二者的有效匹配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商业模式支撑并影响战略:在企业确立战略定位之后,应采取相应的竞争模式及商业流程。正确的战略定位本身不能保证企业盈利,还需要合理的商业模式支持。张文松认为一个战略最终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力与所采取的商业模式是否相适应,商业模式此时解决的是企业战略制定后的策略,商业模式是连接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桥梁,将各方交易活动相互连接,对企业的战略起到支撑作用。商业模式为战略的实施创造了具体的企业情景,因此商业模式对战略选择和战略变革有强烈的指导作用。其次,商业模式强调平衡协调,这是企业经营的本质,同样适用于企业战略并有助于克服战略盲点。
商业模式影响战略贯彻的实施效率与成本。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规则体系可形成对顾客行为及竞争与合作者行为的可预见性, 实施环境的可预见性将影响到战略的均衡性与稳定性。同时,商业模式影响战略调整的成本及控制效率。当商业模式对市场稳定性的支撑状况, 将影响到企业如何利用经验曲线以产生规模效益。企业更容易做出有关扩大产量、设施投资等方面的安排,这些均有利于企业对市场的预测及把握。
(二)企业战略对商业模式的引导作用:商业模式主要理论基础就是价值链、资源、战略网络、合作战略、交易成本等企业战略及创新理论。而这些理论一直蕴涵于企业战略理论之中。从钱德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到波特的定位理论,Prahalad 等的企业核心能力等理对企业价值链的分析,交易成本有深入研究;Gulati(2000)等的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的战略网络,Elliot(2002)提出企业战略可以解释商业模式如何外部市场上实现企业间的差异化,以使企业与竟争对手相区别并取得优异绩效。这样,商业模式创新就可以摆脱以往对直觉和经验的依赖,而可以充分借鉴企业竞争优势等企业战略的理论成果。因此可以说,战略为商业模式设计提供了长期愿景及价值主张。企业战略对于模式设计和创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意义,企业战略的通权达变的思想有助于模式设计并完善其不足。
四、生态位评价能够将商业模式,企业战略有效结合
现代技术革命发展刺激经济增量空间形成及存量空间的管理变革,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结构的重塑以及新兴产业的开发问题。变革和创新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这决定了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匹配也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不断的动态创新与变革的过程。理论上,商业模式与战略有效匹配的途径有: 通过设计商业模式的包容性, 提高主动性和增强灵活性和通过超越战略的路径依赖, 培育战略柔性和打破战略惯性来促进战略变革与创新。
现实中,在匹配的过程中, 最佳的战略与商业模式选择会随各种匹配因素变化而变化。由此,在未来的商业模式与战略关系的研究中应考虑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 亟需更系统精确的分析框架和更具普适性的评价措施体系。特别是在实证研究中应将时间变量加入到商业模式与战略关系的函数中。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提出基于生态位的商业模式与战略匹配模型,试图将通过生态位将商业模式,企业战略匹配起来并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价,以期指导企业的策略选择和发展方向。模型主要内容如下:当企业的内外外部因素( 资源、技术、需求、文化环境) 发生变化(正、负两种影响)会驱动企业开始寻求商业模式和战略的创新。首先,企业应对自身现状及能力进行客观地、科学、全面分析, 寻求企业的战略和商业模式的匹配。基于生态位视角,将生态位与战略结合,把握生态位竞争战略;将生态位与商业模式结合,寻求基于生态位的商业模式创新。利用生态位评价对企业进行可有效的,动态的客观评价,若企业获得良好的生态位则可确定企业已创新成功,企业获得持续的生态位竞争优势,经济租金增加。当内外部环境再次发生关键性变化时, 企业又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创新。通过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就形成了企业的不断演进。
商业模式评估的关键在于评估商业模式的有效性与匹配性。Morris 等(2003)认为匹配包括内部匹配和外部匹配。内部匹配指商业模式构成因素内部和之间的相互匹配;外部主要指商业模式构成因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匹配。匹配就需要对对商业模式和企业战略的评估,以往的研究要么是定性的、思辨性的或总结性的(Tucker, 2001;Shelton 等, 2005),对企业来说更多是思路启发, 但缺乏具体的指导意义; 要么需要复杂科学、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复杂模型为工具,带有强烈的技术色彩, 操作困难或难以为缺乏相关知识的管理者理解和接收(Gordijn,2001;徐迪, 2005)。生态位评价可有效的克服这些问题,首先,生态位评价给出了如何评价商业模式的落脚点和分析点,其次,从生态位评价可将企业战略具体化为生态位战略,更容易理解和操作。生态位评价将企业的评价方式从盲目注重创新方法或技术的先进性转移到实用性上来。翁钢民(2009)等学者对具体的生态位评价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系统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评价指标设计, 在严格逻辑的基础上, 建立一套科学的简洁、高效商业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把创新要素归纳位较少的限度,并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使不同商业模式,战略之间的评价和比较成为可能。同时,注重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创新的方法从实践中来并指导实践。
五、研究展望
在动态的环境中,企业需要持续变革才能获得它独特的持久生命力与竞争优势,正如权变理论所指出的,最佳的选择会随各种匹配因素变化而变化。成功的企业必然有一个成功的企业战略, 而且也必然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予以支撑, 企业追求商业模式与战略匹配的不断变革与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并不断接近最优的过程。商业模式的弱包容性、惰性、固化效应,战略的路径依赖性、客观刚性,组织阻力等都需要客观准确的评价方式来克服,本文引出生态位评价是对定量研究的探索,后续研究可继续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 Betz F. Strategic Business Models [J]. 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 2002.vol 14, 21- 27 . [2] Santos J, Spector B, Van Der Heyden L. Toward a theory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within incumbent firms[R].INSEAD Working Paper,2009.
[3] Morris M . T 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 [J] .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3, (6) : 726- 735.
[4] Magretta J . 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 [J]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2,80(5) : 86- 92.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商业模式;资源扩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旅游成为民族地区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民族文化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所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谓的文化旅游,是指以历史文化遗存、自然风光为基础进行资源扩展或者以文化活动作为核心产品的旅游。[1]民族文化旅游当然是把民族文化作为一切旅游开发资源的基础。有学者指出,凡是与文化旅游相关的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活动经济”。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就是一种动态的、体验的文化旅游活动。
一、民族文化旅游及其资源的扩展
民族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活动的形式之一,也是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之一。目前,在很多民族地区,这已经成为一种推动民族经济发展的新方向。这种文化旅游的经济模式是以本地人文或自然风光为依托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很多地区举办的节庆活动、观光活动、民族文化节、那达慕大会、泼水节等都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如果通过这些活动所带来经济上的消费效益就是活动经济的典型代表。民族文化旅游当然也包括交通、餐饮、住宿、民族文化产品消费等,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民族文化旅游是全行业性质的。对于民族文化旅游,体验、感受、交流、娱乐是重点。很多民族地区,旅游地点有很多的配套设施,比如出租车、宾馆、饭店、娱乐场所,这里面都应该包含一些体验性的活动。这里包含两个问题,即:一为民族文化和旅游相互交织如何带来经济效益;二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商业模式。现在很多地区的文化旅游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旅游,有更多新的元素加入进来,比如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湿地旅游等。新的旅游因素的注入,已然使旅游不是过去单一的浏览式旅游,过去传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是有限的,需要扩展,这些活的文化因素的注入使得旅游的开发模式有了新的变化。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扩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扩展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领域。民族文化旅游的重点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随着国内旅游业的逐步升温,民族文化旅游可以衍变成以文化体验为主的动态性旅游。一个民族地区的最大卖点应该是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及深度文化故事,从而用以打动人、感染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还可成为增加民族文化旅游取得市场效应的手段之一。人们去民族地区旅游,消费的就是对民族文化的感知,感受文化、体验文化已然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最高级形式。
民族文化旅游要对以往的旅游观念进行更改,要突出动态性的经济与文化旅游之间的联系,要体现出体验与旅游的联系。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旅游群体也发生变化,现在的教育者、企业人群、参会人员等都成为旅游主体。那么,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扩展,就需要注重通过构建大型旅游项目扩展旅游资源。项目引进是一方面,景观设计也很重要。有的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非常独特,它完全可以通过自然景观弥补硬件设施。另外,民族文化的体验需要深度开发。比如,1998年在贵州省建立了中国乃至在亚洲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它是一种保护民族文化,保护生态,使得人类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发展关系的理念,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自然风光且文化多样的国家来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生态博物馆的“生态”当然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所在地居民以及向旅游参观者展示自身的文化,是对自然和民族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的一种新型博物馆形式。它将在某一特定自然环境下的活态文化为展示内容,将民族文化在原生地上予以展示,让参观者来此地真正感受到原生态文化。这是对传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创新和改造的典型,由原来的观光旅游向体验和感受文化转型。
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商业模式的探讨
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Powell指出商业模式是开办有利可图的业务包括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构造。高闯、关鑫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企业价值活动;[2]张向国、吴应良认为商业模式是通过整合产业链构筑起来的一种以顾客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3]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对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文化上的扩展及新内容的建设,这些建设可以包括举办民族文化产业链、会务展览、生态旅游等。当然,最重要的是民族地方的文化旅游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考虑商业模式的开发。
1.基于民族文化保护的商业开发模式。这是一种首先以保护为主的一种商业开发模式,要基于保护文化,使文化具有原真性,争取不改变原生态文化基础上而开发的一种商业模式。在民族地方可以以历史文化遗迹、民族工艺品、民俗风情、民族文化文物、古迹、民族村寨等为开发对象,主要的开发类型有各种博物馆,比如生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各种民族文化遗存博物馆,遗址公园等,让游客感受民族文化,民族历史。这一类型的民族文化开发的商业模式要以保护民族文化为主。旅游对保护也有积极正面的影响,民族文化保护的好,旅游便有了好的资源;旅游发展好了,经济效益好了,可以为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提供更好的资金和物质保障。
2.民族文化旅游成为产业链的一部分内容。民族文化旅游包含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对产业链的延伸比如可以让游客在晚间还可以看一些演出,一些清吧、酒吧、歌厅等都可以是产业链的一部分。
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相结合,以产业相互融合为突破点,这样可以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和相互的发展。民族地区本身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供利用,要运用本地民族文化资源,用一些新的文化创意进行建设,使文化创意贯穿在旅游产业中,做到旅游和文化相结合。对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内容即文化产品进行宣传,吸引顾客的眼球,把民族地区文化景点、文化产品都能做好做强,让游客能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深知民族文化,也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度和满足感。旅游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尽量充分发挥各种行业优势资源,实现高品质化的产业增长。要适时地制定出产业发展战略,并找专业人士进行精心策划,不断地推出文化产产品,从而使民族文化旅游成为产业增长的新契机。为了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就需要对文化产业做更好地分析、规划和扩展。通过文化产业规划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扩展,可以有很好的效果产生。
3.主题公园与地产结合的形态。文化主题公园开发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以民族文化作为主题,采用现代科技和多种活动结合的方式,把娱乐、休闲和服务都串联起来融为一体的一种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主题公园应该是主要发挥的一个项目,目前,国内比较有名的迪斯尼乐园和港中旅集团的温泉及其地产模式,因为包含的是娱乐、酒店及旅行等内容的产业链,这种商业文化模式似乎可以给民族文化旅游一些借鉴。
4.专业化的形态。民族地区每年要有接纳大型会议的安排,要力争把会议服务及其产业链做到最优,酒店、餐饮、娱乐等都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求既要专业化,还要一体化,让来者深切体验到当地民族文化。还可以举办一些以某个论坛为主的专业化会展,比如车展、服装展、瓷器展、书展等,这种主题性质的活动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还可以获得一些广告赞助等在内的各种收入。
5.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这种模式要与民族文化及相关产业相关联,具有一定鲜明的文化特征用以吸引外界,可以形成一个串联的集生产、交易、居住及休闲为一体的功能性园区。这需要投资耗大,用于对文化及产品的生产、发行及消费。比如东北的赫哲族,因为自己本身的民族文化,自然环境的优美,加之生产的民族产品吸引人,完全可以建立一个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政府也可以规划建设或大力支持并对民族文化园区进行有效管理与指导,把握好民族文化产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引导文化园区有效合理地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上文所述,民族文化旅游的商业模式,最为主要的是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要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政府要支持民族文化旅游活动;二是要改变过去的旅游方式,把浏览式旅游改变为体验式旅游,迎合游客的精神需求;三是民族文化产品要符合市场的经营管理机制。
1.良好的生态环境。无论什么类型的产业发展,其商业模式的成功均需要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做支撑。民族文化旅游要想发展的好,要积极发展相关的产业配套设施,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都是民族文化旅游商业模式发展的基础。同时,政府还要给予一定的配套设施的支持,对一些公共服务设施要本着为民众服务的无盈利准则,给予关注与支持。政府对于一些民族文化资源,要认真保护和传承,对未来社会的文化传承机制要给予一定的氛围。政府还要完善文化产业相关的制度、政策及服务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外部发展环境,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能够有市场价值的体现。
2.改变传统旅游方式,迎合市场需求。商业模式的成功还需要积极迎合市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商业模式要创新,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将民族文化内涵融入到旅游开发中,两者结合创造出更新更好的价值。传统的旅游方式就是游览景点,民族文化旅游要突破以往的旅游方式,将游客的体验放置到民族文化旅游中来,让游客深刻体会到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融合到旅游的环节里,开发旅游产品、旅游活动、建设景观等。游客要体验民族文化风情,比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游客不再只是观看,而是深深融入参与到节庆活动中去。市场是讲究经济效益的,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时要突出民族风格,打造不同的民俗文化产品,立足文化创意,策划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吸纳更多的游客,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发挥社会效益。
3.实现产业价值。经济市场中,实现产业价值才是成功的最关键,这关系着产业的顺利发展。从民族文化旅游看,利用民族文化作为宣传打造文化旅游创意品牌,可以通过民俗文化活动宣传品牌,利用一些节庆活动,展示民俗文化风情,扩大民族文化品牌影响力,还可以依托当地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利用现在各种媒体,广播电视短信等扩大民族文化旅游的范围。这一切事民族文化旅游崛起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整合文化资源,发展好产业具体的经营和销售,但也要注意避免企业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地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破坏。
参考文献:
[1]陈少峰,张立波.文化产业商业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85.
[2]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83-90.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最初约在1980年由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针对经济不断增长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严重的人口问题而提出的。事实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为,企业、社会和环境是和谐共存的,企业活动是在特定环境和社会中进行的。企业在做决策时不仅应基于财务/经济方面的因素,还应考虑企业活动对社会、环境以及其他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银行作为特殊的公众企业,既依赖于股东资本投入,也得益于客户、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不同资源为银行所付出的努力,银行的行业特性要求其发挥和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即主动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统一的追求纳入自身发展目标,真诚推动与各利益相关者的互动。银行不仅为社会和公众提供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为客户和社区传递和增加价值,更由于其在配置与调控资源上的独特作用,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枢纽,从而对其社会责任提出更高的要求。
商业银行的行业特性要求其发挥和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如贯彻国家财政金融政策,主动引导信贷投向,确保金融市场稳定,有效防范化解风险;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真诚推动与各利益相关者的互动,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纳入银行战略目标,在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中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责任理念植入商业模式的内在逻辑
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从本质上讲是企业的价值创造逻辑。一个商业模式是对一个组织如何行使其功能的描述,是对其主要活动的提纲挈领的概括。它定义了公司的客户、产品和服务。它还提供了有关公司如何组织以及创收和盈利的信息。商业模式与(公司)战略一起,主导了公司的主要决策。商业模式还描述了公司的产品、服务、客户市场以及业务流程。
商业模式的创新贯穿于企业经营整个过程中,贯穿于企业资源开发、研发模式、制造方式、营销体系、流通体系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创新都可能变成一种新的成功的商业模式。因此,成功的商业模式不一定是技术上的创新,而可能是对某一环节的改造,或是对原有模式的重组、创新,甚至是对整个游戏规则的颠覆。在所有的创新中,商业模式创新属于企业最本源的创新。离开商业模式创新,其他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都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和盈利的基础。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当前,我国企业白热化的竞争,已经从资源的竞争、效率的竞争、品牌的竞争发展到商业模式的竞争。中国的经济环境逐渐从紊乱过渡到规范,许多企业商业模式的发展也相应从自发到自觉、从模糊到清晰。在战略和执行之间,商业模式作为企业经营的方法论,是企业参与社会竞争的立足点,决定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竞争潜力,决定企业发展的未来。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商业模式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要素创新性地整合起来,形成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品和服务, 达成持续赢利的目标。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也面临着利率市场化、产品服务同质化、风险管理体系不清晰等重大挑战,如何对商业模式进行调整和创新,适应当前经济金融发展趋势,是商业银行需解决的重大发展战略问题。
银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方式。在银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方式上,按照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是否与银行自身业务相结合,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与自身业务并不相关,银行只是单纯地拿出一部分利润转移支付给利益相关者,典型的方式为纳税和慈善捐赠;另一种是将社会责任与自身业务结合起来,奉行战略连接的策略,在银行的业务拓展和具体经营环节中体现社会责任。本文所说的将银行社会责任融入商业模式便大致是第二种实践方式。而且,更进一步地,由于商业模式是企业内在的经营逻辑,将社会责任嵌入商业模式便不再是零散的业务结合活动,而是从企业生存方式上来体现社会责任。只有如此,企业社会责任才能行之久远,企业社会责任才能与企业经营行为有机结合在一起。
近些年来,上市银行围绕如何践行银行社会责任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一些很有创意的见解,其中兴业银行提出的“寓义于利”集中体现了将社会责任融入商业模式的思路。它要求银行遵循市场准则,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金融作为现代银行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导向,通过提供卓越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发挥影响力,支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这样一种以社会责任为指引的经营管理活动,银行得以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蓝海”,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并最终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贯穿于银行经营的各个环节,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产品创新、信贷投向、同业关系等多个方面都可以植入社会责任理念,形成商业模式创新,从而推动银行可持续发展。
建设和谐股权文化,有效传递了公司价值,合理引导市场预期。目前,上市银行成为中国上市公司中业绩最好的行业,其良好业绩得益于其日益完善的公司治理和企业社会责任、充分透明的信息披露、良好的投资者关系和和谐的股权文化建设。仅以投资者关系为例,如工商银行,自上市以来就一直高度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它们以保障投资者权益、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为目标,打造主动型、互动式和精细化的投资者关系平台,推动公司市场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动态统一,树立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良好形象。其他上市银行也相继设立专职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和信息披露部门、配备专职人员,为构建良好投资者关系提供组织保证。
把环境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引导金融资源配置,推动可持续发展。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的机遇以及利益相关者温室气体减排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上市银行在加速实现总体商业目标的同时,积极从经营理念、风险管理、银行业务、银行产品和服务对象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推动环境、社会、企业和银行的和谐发展。
兴业银行在国内首创推出的能效融资项目,使其树立了中国“绿色信贷”先行者与倡导者形象, 2008年10月31日,兴业银行成为全球第63家、中国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董事会在2008年底制定了《兴业银行环境与社会管理政策》,将环境因素纳入商业决策的考量范围,支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支持绿色信贷,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在新兴市场中,出现了与银行社会责任相关的四个新兴商业领域,分别是可持续供应的能源、清洁生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对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以生物多样性为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会因为绿色消费主义的兴起而变得愈加重要,认同绿色消费主义的消费者不单单考虑产品的价格,还会考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因而会非常关注产品是否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危害。应对消费需求的这一变化,银行应重点支持那些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模式。
构建银银平台,推进合作共赢。秉持社会责任理念,上市银行还应妥善处理与中小金融企业的业务合作与竞争关系,力求合作共生,共同建立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如兴业银行推出的“银银平台”,以“共享资源、创新服务”为基本理念,通过输出核心的产品、服务、技术,与拥有区域性网点优势的城商行、农信社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成长,从而达到中小型银行的和谐共生和多赢局面,并力争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多的网点服务便利和更优质的整体金融服务。
与中小银行合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重塑银行业价值链的过程,与价值链体系的上下游企业共同承担责任,建立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合作共赢机制,通过一致性战略和一体化标准,使价值链上的所有参与者一起建立共同履行企业责任的价值链。
把服务中小企业作为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通过积极实践,上市银行普遍认识到,大力开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不仅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银行自身战略转型和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为此,它们从深化机制、完善机制、加快创新、政策倾斜等措施入手,已经在中小企业金融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业务特色,并取得了中小企业的普遍认可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履行社会责任中的挑战与机遇
当企业面临外部环境多变、市场竞争激烈、内部资源紧缺的严峻挑战时,这个问题别无选择地摆在每一个企业家的面前,每一个企业都必须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在诠释商业模式问题上,“以其昏昏且使人昏昏”是断断不行的。
今天,对多数企业家来讲,商业模式这个概念已耳熟能详,很难想象一个企业家不思考商业模式就出手。面对询问,他会说:哦!我们当然有自己的商业模式,而且比较成功 !如果进一步追问企业家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则一定是仁智各见。
其实,我们在《实效管理》的创刊号上,已经讨论过有关商业模式的问题,今天再次专题讨论,无疑凸显这个话题的重要性。企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永恒常新的话题。正是坚持商业模式的创新,使IBM、丰田、苹果、戴尔、淘宝等公司在剧烈行业变化和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位置,从优秀走向卓越。
那么,究竟什么是“商业模式”?有人说商业模式是企业赢利的途径和方法,或者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基本逻辑;还有人指出,商业模式是指一个完整的产品、服务和信息流体系,包括每一个参与者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以及每一个参与者的潜在利益和相应的收益来源及方式;朱武祥教授和魏炜教授则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他们特别强调:这里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还要包括内部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提出了设计商业模式的“三把尺子”,即交易价值、交易成本、交易风险等等。
分析上述商业模式的概念,我们不难发现其共同点,即:在明确企业经营哲学的基础上,坚持从客户需求管理入手,进一步厘清企业在市场中与目标用户、供应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特别要明晰交易结构中的信息流、人才流、物流和资金流动向,完善财富创造的制度。比如,我们在分析淘宝网的商业模式时,比较经典的描述是:通过聚集一大批卖家以及货源来吸引买家,即由于淘宝有效地控制了“稀缺资源”,所以可强势地制定游戏规则。那么,淘宝的商业模式真的这么简单吗?我认为,淘宝打造的网络交易平台提供了丰富信息、创造了巨大的交易机会、降低了交易成本、有效控制了交易风险、完善了促成交易的机制。
它在目标客户和企业信誉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讲述了一个人人都可以在淘宝实现梦想的故事。重要的是:它使交易的参与者愿意相信这个故事。
百年老店 IBM的故事也令人寻味,作为世界级的“绩优蓝筹股”,IBM的成功秘诀不仅是持续的产品和技术革命,更包括其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从托马斯·沃森父子(Thomas J.Watson&Jr),到刚刚卸任的彭明盛(Palmisano),100年来,历任 CEO审时度势,在产品、技术、品牌、市场、渠道、促销等方面可谓与时俱进,但是,在其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中,却又有着某种“永恒”的东西,正如 IBM的经营理念中所强调的:一切皆可改变,除了信仰。它强调模式创新的目的是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生态环境。IBM的信仰就是服务、就是努力去成就每一个利益相关者。正是这百年不变的信仰,构成了 IBM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核心逻辑。她为我们诠释了商业模式变与不变的奥秘。
可见,商业模式本质上就是解决企业在发展和创新问题上的方法论,使用方法的关键在于恰当,故对企业而言应该是“有模式而无定式”。它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设计交易结构的选择,当然,能否做出正确的选择,在于企业家是否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式。从 100年的现代工业之父亨利·福特发明生产流水线,解决了大规模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到互联网时代的戴尔公司开创“定制加直销”模式,解决了大批量产品的订制问题,我们看到了技术革命始终在影响着商业模式的演变,我们显然无法预知未来的商业模式,但是,凡建设性的商业模式,都必然要重视对人的正向激励,他们都具有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关键词:物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动态环境;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17)03-0001-07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驱使着众多传统物流企业不断创新,以寻求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物流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是围绕着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而展开的资源和能力优化组合的过程[1],商业模式创新为物流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竞争优势。物流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建立在一定的系统稳定之上,而物流企业成长的稳定性是受到外界动态环境干扰而做出的适应性调整,研究动态环境对物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作用至关重要。本文将5年作为企业成长的分界线(创立不足5年的企业称之为后创企业,超过5年的企业称为成熟企业),分析内外部环境变化对于物流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
一、变量界定和研究假设
(一)概念的界定和测量指标的选取
1.环境因素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物流企业所处的环境很不稳定,商业模式的发展或创新需要物流企业与辅助组织、竞争对手、环境相适应[2],而环境分析是物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条件和前提[3-5],因为物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受内外多个因素整合的影响。
(1)外部环境因素。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市场环境、技术推动、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本文将外部环境因素归纳为五个方面:①行业环境,指企业所处行业的政策环境和竞争程度两个方面,它们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企业的创新文化;②本土环境,指企业所处区域的文化、需求等;③技术推动,分为基础技术(如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和企业服务所需的专业技术;④消费者需求,指被市场发现的需求和未被发现的需求;⑤资本市场,指社会资本和股权资本的投入。具体的测量量表如表1所示。外界环境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使物流企业的现有商业模式难以立足,或失去原有的价值,物流企业需要把握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带来的机遇,实施创造价值新策略且进行商业模式的变革。
(2)内部环境因素。物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在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内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商业模式的进化不仅与外部环境因素有关,还与组织内部的生物系统以及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有关,既体现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更体现了自组织作用的结果[10]。因此,本文将内部环境因素概括为三个方面:①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决策者的主张、风格和思维是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②团队进化,指组织内部成员的学习和识别能力;③企业文化,指企业内部的氛围、企业制度及战略目标等。具体的测量量表如表2所示。
2.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通过对战略方向、运营结构以及经济逻辑等内部的相关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寻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以维持竞争力或创新的活动过程,具体包括交易内容、交易主体、交易方式和交易定价,也就是和谁参与交易,交易什么,怎么交易以及收支问题的全过程,而完成这些交易需要一定的方式和方法来支撑,这就是模式[15]。当前的创新活动是由新理念推动的,这种新理念不仅仅是由新技术或者新科技所触动的,也可能是基于人们生活上的欲望所引发的[16],本文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为了创造新价值,并可从中获利而建立的与利益相关者关联的动态生态系统,它包含动态价值(D:Dynamic Value)和相对静态价值(S:Static Value)两个方面,其中动态价值由新理念和团队进化要素构成,相对静态价值由关键资源能力、业务系统和盈利模式三个要素构成。对于动态价值中涉及的新理念和团队进化受人的主观影响因素大,本文已将这两方面归于内部环境因素中说明,主要针对商业模式的创新,从相对静态价值的三个要素进行。
(1)关键资源能力重构。为了让企业的商业模式有效地运转,从而满足新理念价值的重要因素,包括原材料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金融资源等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内外部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自有的,也可以是租借的或者其他合作伙伴的。本文从内部资源利用和外部资源利用两方面进行测量,具体测量量表如表3所示。
(2)业务系统创新。它反映了企业与内外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关系,主要有角色、关系和架构三部分组成。业务系统是商业模式的核心,高效的业务系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可能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本文从价值链和价值网方面进行测量,具体测量量表如表4所示。
3.市场价值
物流企业的市场价值是描述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是否取得绩效最直观的依据,包括企业的资金时间价值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不一定表现为当期的盈利,也可以是对于未来增值的预期,总的来说是对于企业利益相关者都能获得满意的回报。本文从内部流程、团队成长、财务、市场占有率方面进行测量,具体测量量表如表6所示。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本文以5年为界限,将物流企业分为后创企业(成立不足5年)和成熟企业(成立超过5年),并对后创企业的假设用Ma1-Ma11表示,对成熟企业的假设用Mb1-Mb11表示。
1.环境因素和商业模式创新
(1)外部环境因素和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外部动态的环境使企业处于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系统之中,当外界环境变化时,企业必须抓住机会运用已有的能力或者O计新的商业模式,对现有的关键资源能力、业务系统和盈利模式进行调整、甚至变革,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一般行业内良好的环境可以增强企业创新或者变革的动力,使得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技术的推动使企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变得可行,以此来发现潜在的消费需求,通过一定的资本运作来实现变革商业模式的活动。不管是对后创企业还是成熟企业来说,外界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促进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行业环境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正向影响(Ma1,Mb1)。
假设2:本土环境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正向影响(Ma2,Mb2)
假设3:技术推动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正向影响(Ma3,Mb3)。
假设4:消费者需求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正向影(Ma4,Mb4)。
假设5:资本市场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正向影响(Ma5,Mb5)。
(2)内部环境因素和商业模式创新。物流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需要由新理念来引导,而新理念的产生通常是由企业家对于生活的欲望或者新产品或技术的触动而产生的。为了实现这种新理念,企业就需要从领导层到执行层进行适应性变革,企业进行这种团队变革需要形成共同学习、知识共享的氛围。无论企业处于何种阶段,内部环境的变化对于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都将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6:企业家精神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正向影响(Ma6,Mb6)。
假设7:团队进化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正向影响(Ma7,Mb7)。
假设8:企业文化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正向影响(Ma8,Mb8)。
2.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价值
(1)关键资源能力重构和市场价值。物流企业的关键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企业在进行整合时要对自身的有形资源进行优化利用,特别是人力资源,要做到人尽其用;同时,也要对外部可利用资源进行整合,做到物尽其用,并与外部客户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享企业间的相关资源,取长补短、共创市场价值,实现共赢。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9:关键资源能力重构对市场价值的实现有正向影响(Ma9,Mb9)。
(2)业务系统创新和市场价值。业务系统的创新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的创新,也包含与企业相关联的价值网的创新。在当前客户多样化、个性化要求的前提下,物流企业需要进行的是改善单一的物流服务,而向客户提供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并要形成与客户共进退的关系。另外,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物流企业不仅仅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而获得发展,还要善于协同利益网络中的相关成员,学会取长补短,增加企业的核心能力,继而共创市场价值。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0:业务系统创新对市场价值的实现有正向影响(Ma10,Mb10)。
(3)盈利模式创新和市场价值。盈利模式是企业在一定环境下通过加强原有业务增长点或发展潜在利润来源来实现企业市场价值的方式和途径。物流企业现行的盈利来源主要是仓储服务、运输服务和配送服务等一些传统的利润点,随着互联网环境的变化,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为物流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通过为电商提供物流服务,提高客户的响应速度,通过相关的物流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相关的增值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的市场价值。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1:业务系统创新对市场价值的实现有正向影响(Ma11,Mb11)。
通过以上的分析,提出本文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理论模型
二、实证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及研究样本获取
本文的资料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发放形式采用实地考察访谈以及电子邮件,调查对象主要为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的专业人士。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问卷填写说明、基本信息、具体测量量表,分为内外部环境因素(包括行业环境、本土环境、技术推动、消费者需求、资本市场、企业家精神、团队进化和企业文化)、商业模式创新(包括关键资源能力重构、业务系统创新以及盈利模式创新),以及市场价值十二大测量量表。所有题项的测量均采用Likert5级量表编制而成,从1到5分别表示为非常不认可、不认可、不确定、认可、非常认可。此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396份,剔除一些有明显错误和不完整的问卷后共回收312份问卷。回收率为792%,有效回收率为624%。从被调查者的职位来看,高层管理者占189%,中层管理者占397%,基层管理者占260%,专业人员占154%;从被调查者的最高学历来看,专科及以下占301%,本科占535%,硕士及以上占163%;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263%,民营或私营企业占436%,合资企业占186%,外资企业占115%;从被调查企业的成立年限上来看,有484%的企业成立年限不超过5年,有516%的企业成立年限超过5年,样本中成立年限不超过5年和5年以上的企业基本上各占一半,保证样本数据具有代表性。
(二)样本信度和效度分析
1样本信度分析
本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信度分析可检验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本文采用Cronbach α系数进行检验,一般认为α系数界于065至07之间是最小可接受值,其值越接近1表示信度越高。SPSS的分析Y果如表7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各量表的α系数值均高于065,说明本研究的样本具有较好的信度。
2.样本效度分析
效度分析可以检验测量量表实际反映测量理论的程度,效度分析通常分为建构效度分析和内容效度分析,而建构效度(又称为构念效度)是众多学者常用的效度分析方法,主要是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进行测量,考察每个因子相对应变量的平均提取方差(AVE)和构念信度,继而来衡量测量表的效度,如果平均提取方差值大于05,构念信度的值大于07,说明样本具有较好的效度。SPSS的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
(三)测量模型的适配度分析
适配度分析可以检验样本数据与路径分析的模型图是否适配,本文运用AMOS210对模型的各种拟合度指数进行验证,其结果表明所假设模型与样本数据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具体数据如表9所示,可以通过假设模型分析各个潜变量之间的关系。
(四)假设检验
本文运用AMOS190将相关数据代入运算,分别分析影响因素对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对市场价值的路径系数及相应的P值,其结果见表10。通过验证分析可以得出假设除了Ma2、Ma8、Mb7未得到验证,其他假设均得到了验证:即对5年以下的企业,本土环境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正向作用不明显,企业文化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正向作用不明显,其他因素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5年以上的企业,团队进化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正向作用不明显,其他因素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三、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后创企业分析
1环境因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
对于外部环境因素来说,Ma1、Ma3、Ma4、Ma5假设都得到了验证,而Ma2的假设未得到验证,即本土环境对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后创企业成立年限较短,对于当地的环境或文化氛围还不熟悉,创新的来源更多的是来自于行业环境或技术推动等其他外界环境因素的驱动,致使本土环境对于后创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正向作用不显著。
对于内部环境因素来说,除了Ma8未得到验证,Ma6、Ma7假设都得到了验证,也就是说对于后创企业而言,企业家精神和团队进化对于商业模式新具有正向作用,而企业文化对于商业模式创新的正向作用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后创企业的企业文化在公司成立之初并未形成,或者所形成的文化理念不稳定,并不能对企业创新形成指导作用,致使企业文化对后创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正向作用不显著。
另外,比较通过验证的环境因素可以看出对商业模式创新正向作用最大的是行业环境(β=0541),其次是消费者需求(β=0359)、技术推动(β=0272)、资本市场(β=0253)、企业家精神(β=0234)和团队进化(β=0132);对于后创企业来说,外界环境因素对于其商业模式创新的正向影响作用,大于内部环境因素对其商业模式创新的正向作用。
2.商业模式创新对市场价值实现的影响
关键资源能力重构、业务系统创新和盈利模式创新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实现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业务系统创新对市场价值的实现作用最大(β=0324)。因此,对于后创企业来说,商业模式创新对于企业获得竞争力、创造市场价值具有促进作用,特别是要重视业务系统的创新。
(二)成熟企业分析
1.环境因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讨论
对于外部环境因素来说,Mb1、Mb2、Mb3、Mb4、Mb5均得到了验证,即行业环境、本土环境、技术推动、消费者需求和资本市场对成熟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成熟企业可以更好地从外界环境中的得到创新驱动力。对于内部环境因素来说,除了Mb7未得到验证,Mb6、Mb8假设都得到了验证,即团队进化对于成熟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正向作用不显著,原因可能是成熟企业内部的企业文化已经形成且趋于稳定,企业内部的成员再学习、再创新都是在限定的范围内进行的创新,可能并未引起公司的重视,致使成熟企业的团队进化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正向作用不显著。
此外,通过比较对商业模式创新正向作用显著的内外部因素,发现企业家精神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正向作用最大(β=0435),其次是企业文化(β=0374),而外部因素中作用大小顺序分别为消费者需求(β=0258)、行业环境(β=0231)、本土环境(β=0186)、技术推动(β=0165)和资本市场(β=0124);对于成熟企业,内部环境因素的作用要大于外部环境因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
2.商业模式创新对市场价值实现的关系讨论
Mb9、Mb10、Mb11的假设均得到了验证,即关键资源能力重构、业务系统创新和盈利模式创新对企业的市场价值实现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因此,对于成熟企业来说仍要重视商业模式的创新,从模式创新中重获市场竞争力。
四、启示与展望
商业模式创新在动态环境中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增值起中介作用,且外部环境因素对后创企业的正向影响大于内部环境对其的作用,而内部环境因素对成熟企业的正向影响大于外部环境对其的作用。因此,可以得到物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实践的几点启示:
第一,善于利用外部机遇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特别是对于初创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要善于利用当前的政策形势进行企业革新,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要充分利用相关物流技术创新带来的机遇,开发创新性产品、改进服务方式,从而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市场价值增值。
第二,充分挖掘内部潜在价值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无论是初创企业或是成熟企业,在关注外界环境变化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内部员工和企业家的创新潜力,从企业上层领导到下层员工一起形成主动学习、知识共享的创新文化环境,从而改善或重塑物流企业商业模式,实现企业市场价值的增值。
参考文献:
[1]王阅, 谷丽丽, 陈刚.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9,10(1):47-48.
[2]Chesbrough H, Rosenbloom R S. 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J].Industrial & Corporate Change,2002,11(3):529-555.
[3]Demil B, Lecocq X. Business Model Evolution: In Search of Dynamic Consistency[J].Long Range Planning, 2010, 43(2-3):227-246.
[4]Cachon, G, Rard P, Zipkin P H, et al. Complexity Theory and Organization Science[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9, 10(3):216-232.
[5]曾萍, 宋铁波. 基于内外因素整合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研究[J].管理学报, 2014,11(7):989-996.
[6]张璐璐. 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因素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 2014.
[7]赵超华. 网络经济环境下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 2015.
[8]赵书坤. 网络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因素研究:以淘宝网为例[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 2011.
[9]郭毅夫. 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内在机理及实证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 2009.
[10]郭毅夫. 商业模式转型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12(s2):594-599.
[11]Malhotra Y.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New Organization Forms: A Framework for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13(1):5-14.
[12]王通. 零售企I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 2015.
[13]Man W T.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the Hong Kong services sector[J].2001.
[14]丁岳枫. 创业组织学习与创业绩效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6.
[15]魏炜, 朱武祥, 林桂平. 基于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的商业模式理论[J].管理世界, 2012(12):125-131.
[16]谢德荪. 源创新[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2.
[17]陈伟, 张旭梅. 供应链伙伴特性、知识交易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11):7-17.
[18]Swink M, Narasimhan R, Wang C. Managing beyond the factory walls: Effects of four types of strategic integration on manufacturing plant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7,25(1):148-164.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ynamic Environment and Logistics Enterprise
Performance based o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WANG Li1,MA Sheng-ming1,LI Ying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China; 2. Jiangsu Suya Jincheng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Co., Ltd.,Zhenjiang 21205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