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1-24 10:36: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国际油价;海合会国家;国民经济;石油资源

一、低国际石油价格的背景与原因分析

国际市场的石油供求关系是决定国际石油价格的长期因素之一,同时国家石油价格的变动也反映了石油供求关系的变化。1999年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经济发展迅速,对有着“工业血液”之称的石油需求量逐年增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了供应不足的局面,造成国际石油价格上涨。1998年末,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仅为9.25美元/桶,随后石油价格不断上涨,2003年突破30美元/桶,至2008年7月达到峰值147.27美元/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各国经济陷入萧条,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美国、欧盟、日本等出现了持续性低迷,造成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量下降。为了应对油价因需求减少而出现的大幅度下跌,以海合会国家为首的欧佩克成员国达成集体减少石油供应的协议,从而改善了供求关系,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在2009年2月初跌到33.2美元/桶后触底反弹,在2011年3月份到2014年6月份期间一直维持在100美元/桶的价格上。但2014年6月份以来,国际油价出现了断崖式下跌的局面。截至2015年10月26日收盘,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NYMEX原油价格报收43.73美元/桶。这一轮国际油价的暴跌是在大宗商品行情整体低迷与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也标志着21世纪以来大宗商品牛市行情的彻底结束,整个大宗商品市场全线进入熊市。面对油价的快速下跌,以海合会国家为首的欧佩克成员国并没有采取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减少石油供应以改变供需关系的政策,而是在2014年11月27日的欧佩克成员国会议上作出了不减产的决定,其主要原因在于非欧佩克国家产油量逐年增长,抢夺了欧佩克成员国的市场份额,因而欧佩克成员国采取争夺市场份额而非维持高油价的决定。在影响国家石油价格的诸多因素中,供求关系及对未来石油供需的预期是影响油价的决定性因素。从需求基本面上看,国际市场的需求因为新兴经济体增长的放缓与衰退、欧盟国家经济的持续性低迷而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对于石油的供应,则由于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不减产策略,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具体来说,是因为原油从刚需为主转为需求弹性更大的时期,原油的供给增速大于需求增速,进而经过长期的积累导致供给相对过剩。国际市场供求关系改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对石油的需求量减少。美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其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但在页岩油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国内石油需求量在近几年停滞不前,页岩油能源的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美国石油能源自给的状况在近两年出现了很大改善,美国商业石油库存不断增加。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测算,2015年美国国内石油产量达到935万桶/日,而2016年美国石油产量将达到950万桶/日。虽然这一数据低于市场预期,但是却高于2014年的美国石油日产量,并且2016年的美国石油产量将达到近40年来的最高水平。同时由于担心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投资者对2015年全球石油需求充满悲观情绪。中国国家统计局2015年10月19日公布的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6.9%,这一数据为2009年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最慢增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将进一步调整为6.3%。此外,日本、欧盟国家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持续低迷,也造成石油需求预计的降低。第二,欧佩克成员国决定不减产政策与非欧佩克国家增加产量的政策。面对国际油价的暴跌,由于担心非欧佩克产油国抢占市场份额,欧佩克组织一直维持不减少石油供应的现状。欧佩克成员国最大产油国沙特石油部长AliAlNaim表示,原油价格可能不会再达到100美元/桶了,同时他还称海合会国家可以承受2—3年的低油价,如果沙特政府出现财政赤字,那么沙特将获取银行贷款来维持现有的外汇储备。而另一方面,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石油供应量则不断增加,其中俄罗斯的石油产量目前处于历史高位水平。同时在伊朗核问题各方达成协议后,伊朗石油的供给也将大幅提升。因此,在供求关系方面,国际原油市场的石油供给多于需求的现状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改善。第三,新型能源的普及与推广。以美国、欧盟、日本等为代表的主要石油进口国和地区,在近些年纷纷开发新能源,推广低碳节能新技术,以此来减少石油的对外依赖并使得能源利用多元化。2011年3月30日,美国政府了《能源安全未来蓝图》,提出了三大能源战略,即开发与保证美国的能源供给、为消费者提供低成本与节能的选择、通过创新实现清洁能源的推广。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要在2025年前将美国石油进口量减少1/3,通过节能和研发,实现美国的能源独立,并且鼓励美国国内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开采。随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新能源研发上作出的努力,新能源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美国页岩油气技术取得了突破。2000年,美国国内页岩气产量占当年天然气总产量不足1%,而近十年来美国页岩气产量飙涨了十倍,在2010年其页岩气的产量达到了天然气总产量的1/4。页岩气技术的革命降低了美国对于欧佩克成员国石油资源的依赖。2007年开始,美国石油净进口量逐年下降,并且预计在2025年美国可以实现石油贸易的顺差。此外,在非洲、拉美、北极地区新能源的开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石油在国际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从而使得全球石油需求减少,造成石油价格下跌。

二、海合会国家的总体石油经济战略与低国际

石油价格背景下的石油政策经济全球化使得石油天然气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距离逐渐被打破。一方面,海合会国家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石油及天然气资源的开采与销售;另一方面,鉴于出口导向型资源行业依赖于国际贸易与跨国投资,海合会国家必须通过采用各种经济干预政策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石油资源,即海合会国家面临着在长期或短期以国家利益还是市场导向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选择。因此,拥有世界近46%石油储量的海合会国家必须制定长期总体的石油经济战略和在特殊时期的短期石油政策来加强对其自然资源的管理,以更好地服务于海合会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

(一)海合会国家的总体石油战略

当前,海合会国家经济在总体上进入了地租型经济社会的发展时期,即需要依靠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地租收益来作为产业升级的动力。海合会国家总体的石油战略体现在利用资源出口所获得的大量石油美元实现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从而减少对碳氢资源出口的依赖,并推动海合会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海合会国家石油战略的调整目标清晰,即以石油开发、石油化工工业为基础,通过欧佩克组织进行广泛深层次的国际石油经济合作,从而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海合会国家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海合会国家对石油资源开发和利用所采取的一贯立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根据世界各国及沙特本国对石油的需求来进行有限的石油资源的开发;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构成对世界经济的极大破坏;在石油生产国与石油消费国之间建立具有建设性的相互依靠的关系,并减少彼此之间的冲突;认识到石油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资源价值不断升值的潜力,石油生产国与石油消费国应付出共同努力以期可以更好地利用石油资源并经营石油经济③。海合会国家一致认为,从长期来看,石油资源的有限性以及新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将成为制约海合会国家地租型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海合会国家不能仅仅依赖于能源的出口,而是要利用好石油资源的潜在作用,发展本国石油企业,引进国外资金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海合会国家在近几十年中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即从单一的经济结构向多元化经济结构的转化目前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均取得了明显发展,但碳氢能源工业依然是海合会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沙特2012年的石油产出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5%④;卡塔尔2012年石油天然气生产出口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⑤;对于碳氢能源较少的阿曼,其石油产出也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⑥。优越的碳氢资源条件是海合会国家实现经济转型的基础。从长远的战略角度分析,海合会国家旨在不断做大产业结构,而不拘泥于有限的石油化工行业,因而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对海合会国家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海合会国家在高油价时期可以享受石油出口带来的大量石油美元,但是在油价发生下跌、外债激增、人口激增及居民福利开支庞大的情况下,海合会国家经济不免会陷入困境,很难实现经济的顺利转型。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可以为海合会国家带来附加的社会效益,具体表现在社会各个行业产值的巨大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释放潜在的大量就业机会、维持社会安定和谐等方面。从石油资源配置的方向性选择看,海合会国家倾向于从保证本国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出发,并普遍采用国家垄断而非以市场为导向的石油资源配置方式,即在海合会国家的石油战略中体现了资源民族主义。海合会国家的资源民族主义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以海合会国家为代表的欧佩克成员国作为石油生产国在国际市场中占居支配地位,从而使得国际原油市场具有垄断性;海合会国家政府在石油能源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起到较高的干预作用;海合会国家石油市场的准入条件设置苛刻。为了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以应对国际激烈竞争,海合会国家制定的长期石油战略均体现了同一目标,即通过利用本国的石油资源来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益,并在国际社会中获得较高的政治话语权。

(二)低国际石油价格背景下的石油政策及其原因分析

虽然2014年6月以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出现了断崖式暴跌,但是沙特扎德瓦(Jadwa)投资公司的月度研究报告内容显示,2014年7月以来,沙特原油产量达1036万桶/日,同比增长了7%;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沙特原油产量将维持在这一水平⑦。同时,虽然在对是否减少石油供应的问题上欧佩克成员国内部存在相当大的分歧,但是海合会国家普遍认为石油的下跌不会构成危机,油价的下跌会导致高成本的页岩油生产厂商退出市场,进而石油市场会以“看不见的手”自行完成市场内部调节。以海合会国家为代表的欧佩克成员国2014年11月27日在维也纳召开的欧佩克会议上力压12个成员国提出的支持减产意见,最终促成欧佩克达成不减少石油供给的一致意见,并且海合会国家为了维持欧佩克成员国在石油市场中的份额,于2015年6月5日的欧佩克会议中再次促使欧佩克成员国维持现有石油产量。此外,由于非欧佩克国家抢占国际石油市场,2014年,欧佩克成员国在全球原油市场上的占有率降至41.8%⑧,欧佩克国家在目前的国际石油市场不再是唯一的石油出口主导者。因此,海合会国家必须与非欧佩克产油国家进行合作来执行不减少石油供给的政策。而俄罗斯作为当今世界重要的产油国,海合会国家与俄罗斯就协调不减少石油供给政策进行了多次协商。综上所述,海合会国家采取了不减少石油供给政策来应对国际油价暴跌。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与非欧佩克国家竞争国际市场份额。对于全球石油能源供给方面,非欧佩克产油国石油产量与出口量不断增长,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石油供给量在1981年首次超过了欧佩克成员国,从而使得以海合会国家为代表的欧佩克从国际石油市场的垄断供应者转变为边际供应者。2000年以来,石油价格长期高位运行的状况更加快了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石油生产与出口增长,并且逐渐蚕食了欧佩克成员国的市场份额。目前,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占全球总产量逾1/3⑨。若欧佩克成员国减产,而其他非欧佩克产油国不采取减产政策,那么欧佩克成员国的市场份额将会被非欧佩克进一步压缩。在吸取了2008年因石油减产维持油价而丢失市场份额的教训后,凭借低廉的石油开采成本和充足的外汇储备,海合会国家出于对自身国家利益考虑,准备通过不减少石油供给的政策来打持久的价格战,以此将开采成本较高的非欧佩克产油国挤出国际市场,从而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第二,打压美国页岩油气等新能源技术产业。从长期看,页岩油气等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开发利用及其开发成本的逐渐降低,会对海合会国家的资源型地租经济构成极大威胁。而相比拥有巨大外汇储备和低廉石油开采成本的海合会国家,页岩油气等新能源技术产业则要面对恶劣的情况。高昂的开采成本使得新能源技术需要维持高油价才能盈利,同时页岩油气等新能源技术产业的现金流往往需要大量资本输入才能运作。国际市场油价长期维持低价将导致高成本急需资本输入的页岩油气等新能源技术投资减少、产量下降,从而使得其产业的运作进入低谷。如果国际油价高位运行,那么新能源技术将会再次得到开发与利用,导致新能源技术逐渐蚕食海合会国家的石油市场份额。由此可见,国际市场维持较低油价水平将从市场需求和资金支持两个方面动摇美国页岩油气等新能源技术产业的生存基础。曾经风光的新能源技术产业正在经历一场低价石油冲击带来的资本寒冬。

三、低国际石油价格对海合会国家国民经济的影响

篇2

关键词: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1 县域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1.1 县域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所谓县域经济,就是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划分地理空间,在县级政权主管和市场导向下,实现地方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城乡兼容。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突出发展重点产业,发挥产业比较优势。

1.2 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县域经济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多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一是农村性。县域经济是一种民本经济,直接与占中国人口最多的农民相联系。要实现社会和谐,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

必须通过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来实现;二是地域性。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三是层次性。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总和,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四是差异性。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点和难点。

2 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体发平不高,落后的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

2.1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自我发展能力弱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分布在偏僻的高寒山区、低深河谷地区,生态环境差,地质地貌复杂,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经济建设成本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加之投资不足,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比较缓慢,如农田水利设施较差,人畜饮水困难,缺水问题突出,住房条件较差。封闭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限制了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流动。

2.2 产业结构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大多以农牧业为主,种植业仍没有跳出小农经济、小规模经营的圈子,经济效益不高。由于群众科技文化水平不高,种植养殖科技含量低,管理粗放,严重影响农牧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加之信息不灵、交通不便、销售渠道不畅、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往往造成增产却减收的尴尬局面。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来源不足,财政自给能力低,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收不抵支的状况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受资源匮乏、地域偏僻、信息闭塞、灾害频繁等因素制约,农牧民增收十分困难,收入不稳定。

2.3 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教育投资不足,国家拨付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保证教师工资,使得学校无力改善办学条件。老百姓的教育观念未跟上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边远山区医疗设施简陋,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仍然存在,老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仍有发生。

3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策措施

3.1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区域化合理布局

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结合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资源状况和特点制定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经济有较大发展,产业化经营水平有较大提高。首先要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甘当中心城市或其他经济体产业的配角,勇于在产业链的下游寻求自己的定位,培育自己的产业优势。其次要确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化生产方向,引导产业集聚。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环境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依靠科技和农牧资源,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和有机农牧产品。

3.2 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要跳出过去一味求全的框框。一是要结合本地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有特色的县域经济;二是要根据本地的资源和市场的要求,重点培养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形成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互相依存、协调发展的产业群体;三是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四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积极发展建筑业、服务业、运输业等产业,同时,建设和培养一批有辐射力的大宗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专业批发市场,鼓励和支持各类民间流通组织的发展,以小城镇为依托,把大工业与乡镇企业、广大农村联结起来,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使城镇成为市场的集散地和经济辐射源。

3.3 努力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

纵观我国多年来城乡发展情况,实现经济腾飞的主力是城市。从我国实践看,沿海发达县市的小城镇发展速度迅猛,形成密集城镇群,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因此,只有大力做强城镇经济,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县域经济发展才有可能。城镇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把建整扶贫与移民建镇结合起来、把道路建设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城镇化提升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推进以发展县域经济为目标的城镇建设,软件和硬件上做足文章,改善城镇建设环境,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3.4 创新制度,打造县域金融平台

(1)发展民营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发展民间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为“三农”服务。少数民族地区要根据实际大胆尝试,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2)商业银行应支援农村建设服务。一是建议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内保留县级分支机构,并在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建立相应的办事机构;二是建议国有银行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县级银行的贷款权限。

(3)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立足“三农”,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目前是是服务“三农”的主要机构,构成了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部分。除了机构职能上要明确的规定,而且要在农村金融政策做足文章。

(4)建立和完善县域信用担保体系,为银行信贷支持和开展多样化金融服务创造良好条件,实现达到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的目的。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诚信体系,提高公众的信用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枚房.县域金融助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2012,(10):85-86.

篇3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中,就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之一提了出来,强调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向结构优化、规模经济、科技进步、科学管理要效益。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取得明显进步,效益不断提高:区域发展出现新变化,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战略性调整加快进行,国企改革成效显著,研发投入不断扩大,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管理得到加强,宏观调控不断改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客观存在的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差距大等基本国情,由于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的实践,科学分析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两个字的改变,而是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在涵盖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体现了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理念上的深化,道路上的拓展,国际环境认识上的提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理念上要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不仅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要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小,社会物资匮乏。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在推动经济发展时,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把速度看得更重,更多地追求总量的增长。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跃至世界第四,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一定程度的相对富裕,人民生活由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在解决了这些紧迫问题、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后,我们不仅要继续保持发展得快,更要注重发展得好。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继续保持量的增长,而且更要注重质的提升,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道路上要根本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如果说以往缓解能源资源矛盾还有较大回旋空间,发展到今天,由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负担过重,一些地区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同时,随着地球环境变化,为保护全球气候和地球家园,我们也必须为此作出贡献。因此,不管是从可利用的能源资源看,还是从保护环境看,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篇4

论文关键词:国家重量级战略区域,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民营经济发展

 

由于东北区域在历史上曾为全国奠定工业基础,支付国家改革开放成本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过透支性贡献,基于东北区域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战略地位,应当致力于把东北打造成国家重量级的新型战略区域。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以利于发挥民营经济在活跃市场、创造财富、增进就业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这不仅是面向21世纪中期促进国内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升级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发展对东北区域开发意义重大,必须全面落实国家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特别是要注重利用好国家正在着手制定新非公36条实施细则的有利时机,促进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应当看到,东北区域由于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民营经济发展至今相对滞后,而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金融危机后遗症显现,致使民营经济发展面临更大考验。在这种形势下,东北作为国家重量级战略区域,必须从战略高度审视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毕业论文提纲,本文对此从学与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加以探讨。

一 东北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透视

在国家“十二五”开局之际,东北区域要审时度势,由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共同担当起振兴东北的历史重任,以利于适应东北亚区域合作战略升级、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进程。

1.构建东北亚区域合作引擎的战略需要

2011年9月6日,第七届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在长春举行,会议围绕东北亚区域能源资源合作、大图们江区域投资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等议题展开了热议,可谓盛况空前。首届东北亚博览会于2005年举办,在随后的历届展会规模越来越大,辐射面也越来越广,东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联系越来越密切(表一)。本届博览会成果丰硕,共吸引来自104个国家的客商5万多人,引进外资18.8亿美元(表二)。其中,新能源开发合作对接会成功签约20个项目,总金额达197亿元。加之日前俄罗斯联邦总理普京来华访问所取得的诸多成果,预示着中俄经贸战略合作即将为东北亚经济发展掀开新的宏伟篇章。目前,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美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中俄两国地理上相邻,管道运输方便,能够实现深度与广度合作,对于双方能源安全都大有裨益。与此同时,俄罗斯东进战略难免与美国的“重回亚洲”战略发生碰撞,而美、日等国又希冀于深化合作遏制我国崛起,可见中俄两国全面强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尤为必要。

而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来说,中国务实地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也是推动东北地区成为东北亚区域合作引擎的战略要求。《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的签署与实施,体现了中俄两国共同的国际战略眼光,能够拉动东北亚各国在绥芬河综合保税区、长吉图开发开放中获得无限商机:黑龙江省绥芬河综合保税区作为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目前已成为东北亚新的投资热土,既能够打通中、俄、日、韩之间的陆海联运大通道,也有利于东北亚各国在技术、人才、资源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国务院2009年11月对《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批复和推进,标志着图们江区域开发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长吉图地区作为我国面向东北亚的重要门户,预计到2020年对外开放水平能够实现重大突破,将成为我国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家发改委公布《2010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进展情况和2011年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45项具体工作,标志着东北区域开放已经进入了“深耕细作”阶段。目前,东北民营经济正在积极参与到东北亚区域合作之中,其势头应当得到各个层面的大力支撑。毫无疑问毕业论文提纲,民营经济全方位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对于推动东北区域成为东北亚经济合作引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表一 2005~2011年历届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规模对比

 

 

 

第一届

(2005年)

第二届

(2006年)

第三届

(2007年)

第四届

(2008年)

第五届

(2009年)

第六届

(2010年)

第七届

(2011年)

参展参会客商人数(万人)

3

4

5

5

5

5

5

世界500强企业(家)

53

71

81

62

80

110

101

对外贸易成交额(亿美元)

2.92

3.84

4.1

4.75

5.2

5.85

6.65

签订投资项目数量(项)

163

256

169

171

252

267

305

投资合同金额(亿元)

367.9

600.9

719

1060

1711

篇5

伴随产业的逐步发展,对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也如火如荼,费希尔等人首次提出了三次产业分类法,配第与克拉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之后,其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结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完善了产业结构理论,加深了对产业结构的认识。

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配第―克拉克定理。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认为农业―工业―商业效益的渐进增长,势必促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逐步向到第二、第三产业过渡转移。科林・克拉克进一步指明随着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美国经济学家W・W・罗斯托提出“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国民经济成长应划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以具有扩散效应的主导产业为核心交替演变,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刘易斯指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大多由强大的传统农业部门和弱小的现代工业部门组成,主要通过扩张工业吸纳农业过剩劳动力,消除工农之间及其内部结构失衡,实现工农业经济平衡发展。

二、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协调。我国服务业规模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过度依赖重化工业投资带动经济增长。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34.12%上升到2002年的41.15%,但从2003年开始,服务业占GDP比重渐渐下降,不足40%,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2%的平均水平。

二是产业投资集中度过高。近年来我国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加工制造行业,以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高耗能、高污染的低端产业以及传统服务业为主来推动经济增长,逐渐形成了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三是产业发展效率较低。我国经济增长过多依赖资源消耗,而并非靠技术更新和工艺流程优化。2006年,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少于5%的就业人口就可以达到我国高达42.16%的就业人口所能创造出的农业产值。

四是产业供需不平衡。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值多年在55―65%的区间徘徊,从2001年至今,消费支出比率一直低于60%,远落后与发达国家80%,发展中国家70%的平均水平。

三、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依据

国民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布局决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合理划分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因而,根据各类产业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来对国民经济各产业进行划分,才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才能最终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高效的发展。

基本产业是所占GDP(GNP)比重大、产品平均利润率较低的产业。主要指保障性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对其他产业的生产和服务具有支撑性作用。

重要产业是所占GDP(GNP)比重较大、产品平均利润率相当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产业。主要指产值附加值较高的加工业和一些传统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导向产业是所占GDP比例不大、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主要指产值小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结构发展起着方向性和趋势性的带动作用。

四、产业结构优化的策略

应从数量、质量、空间三方面进行调整,以达到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高效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是从产业结构的数量来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必须保持合理的产业比例关系,即各个层次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要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通常而言,发展中国家主要的和根本的需求是基础产业所能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因而,发展基本产业是保持国民经济高效持续稳定发展的核心,次之才是重要产业和导向产业的发展。此时的产业结构模式呈现出逐渐减少的“金字塔”型。对于中等发达国家而言,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基本产业和导向产业则作为重要产业的左右两翼,支撑重要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跨越式腾飞。此时的产业结构模式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体”型。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导向产业则占据主导地位,带动国民经济不断增长,实现跨越发展。次之才将基本产业和重要产业作为基础的产业结构。此时的产业结构模式呈现逐渐增加的“倒金字塔”型的产业结构。

二是从产业结构的质量上分析,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因国民经济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重点则在基本产业,重要产业则保持合理的速度逐步发展。随后则逐步由基本产业向重要产业过渡,而导向产业则作为支持和辅助方式保证基本产业向重要产业顺利转移。对于中等发达国家而言,因国民经济以资金密集型生产为主,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重点则是重要产业,通过产业内部调整变化,重要产业源源不断地汲取导向产业的新技术和产品以及服务的优势,壮大重要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产业结构优化则是运用导向产业的技术扩散效应和带动效应,促进技术在开放的国民经济大系统中完成向重要产业的技术输出和转让。

三是从产业结构的空间布局上分析,产业空间布局体系是指依据一定的区域功能规划要求和现实基础条件,确定区域内产业及行业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或预期格局。国家需要根据“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级”的要求,在规划中明确基本产业、重要产业和导向产业的区块建设,优化空间结构和区域位置,加快实施区块规划建设,对基本产业、重要产业和导向产业所需要的土地、交通、生态等各类资源做出科学的安排和超前规划,形成各地、不同片区之间重点突出的、各种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产业格局。

四是从经济全球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来看,经济全球化对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的影响,使得各国产业成为世界产业体系的组成部分,产业分工从不同产业的全球分工,发展到产业内、甚至是企业内的国际分工,导致产业转移国际化;而产业资源大规模全球配置、高新技术进步及其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将推动全球资源配置优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全球化。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我国的产业发展应充分利用产业全球转移和全球升级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产业资源优势,以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本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重点,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提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提高国际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