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财务工作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范文

财务工作涉及到的法律法规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1-23 10:52: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财务工作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财务工作涉及到的法律法规

篇1

关键词:税务筹划 财务管理 战略目标

纳税是企业应尽的义务,是一个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但是税务负担也是企业一项大的成本,在法律的允许范围内,进行合理的税务筹划可以帮助企业减少赋税,提高企业效益。目前,税务筹划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对企业的盈利有重要意义。

一、税务筹划的基本原则

税务筹划是一个企业的高层次的理财活动,在企业的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做好税务筹划工作。税务筹划对一个企业的盈利有着重要意义,首先,税务筹划可以更好地解决企业财务资源的配置问题,确保企业财务决策具有时效性,合理有效的解决企业财务在筹资和投资中的税务问题。其次,税务筹划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企业解决繁杂的税务负担,通过税务筹划工作加强企业的财务规划,还能够对经营的规模和生产水平起到调节作用,进一步帮助企业按计划一步一步实现财务目标。最后,开展纳税筹划,可以合理减轻企业的税务负担,实现利润增长,还能够更好地规划财务目标,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提供参考,充分利用筹资方案、投资方案、生产方案、运营方案以及收益分配方案,合力开展税务筹划工作。

税务筹划对企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税务关乎国家经济命脉,民生大业,也是国家财务的支柱,是国家各项政策的财务支撑。近些年有一些偷税漏税的问题出现,国家也是严厉打击,所以财务筹划工作一定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遵循一定的原则:合法原则。税务筹划对减少企业税务负担确实有益,但是某种程度上也减少了国家的税收,税务筹划不能仅仅以减少税务负担为主,要在法律法规的规定下进行,一定要遵照法律法规。企业的税务筹划一定要符合现在法律法规,还有企业的会计工作要符合国家对会计行业的规定,另外,企业的财务工作和发展方向要符合国家的发展方向,要把握国家税法的动态变化;经济原则。企业的发展需要有盈利,有盈利企业才能扩大规模,扩大生产,但是企业税务筹划必须综合考虑效益,降低企业整体的税收尽管重要,但是不能只把税务筹划当做减税的工具,要让税务筹划为企业的发展发挥作用;筹划原则。事先筹划原则要求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时,对企业的经营、投资、理财活动进行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地减少应税行为的发生。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才能实现税务筹划的目的。如果企业的经营、投资、理财活动已经形成。纳税义务已经产生,纳税人如果因为承担的税负比较重,利用隐瞒收人、虚列成本等手段去改变结果。最终会演变成偷逃国家税款的行为,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另外,税务筹划工作还要根据财务的实际情况而定和防范风险。

二、税务筹划在财务中的应用

(一)税务筹划在筹资中的应用

筹资是一个企业重要的财务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重中之重,一般的筹资手段无非借债、权益筹资和租赁三种方式。负债筹资,通常企业都是发行债券,或者向金融机构借贷,还可能向非金融机构借贷。负债筹资一般都是税前扣除,这样可以企业在盈利以后仍然可以避开一部分税务负担,这就是借债筹资的税收屏蔽作用,此外还能够在财务管理中起到杠杆作用,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但是,借债在资本中的比例需要决策层权衡。权益性筹资,主要是指通过第三方直接投资,或者发行股票。权益筹资很难像负债筹资那样减少税务,而且企业获得的资本在产生利润时还必须纳税,所以权益性筹资并不能避开纳税,但是权益性筹资对于解决企业的资本困境极为方便,可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租赁筹资,在会计上,固定资产投资不能直接抵扣经营利润只能按期提取折旧,这样投资者不仅要在前期投入较大数额的资金而且在生产中只能按规定抵扣。在经营租赁中,承租人在经营活动中以支付租金的方式冲减经营利润,减少税基减少应纳税额。

(二)税务筹资在投资中的应用

投资是一个企业必要的发展手段,也是一个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之道。投资涉及到资本的运作,必然涉及到资本的税务,一般投资税务需要考虑投资地点、投资方向以及投资方式,需要选择最优途经。投资地点是一个企业战略目标的表现,在选择地点时,当地的税率是必须考虑的,加之现在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生产的具体情况考虑选择。投资方向比投资地点更为重要,国家会根据国情对一些产业行业给予扶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减少纳税,比如现在国家对新能源和环保行业减少税率,甚至给予补助,这些都是企业可以依赖的减少纳税的方式。另外,投资方向也是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涉及到企业的战略目标。投资方式主要是注册资本的方式,可以适当选择固定资产,这样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所得税的税基,同时,固定资产在投资计价中可以考虑折旧率,以及设备的增值,这样降低投资,还能降低税基。但是,投资方式也必须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不能为了税基而导致战略失误。

(三)税务筹划在经营中的应用

在实际经营中税务筹划的主要应用有四个方面:生产经营,一般税率的优惠会随着产品的不同,而给予的优惠期和优惠时间不同,可以尽量安排产品的生产期在优惠期,还可以推迟获利年度和挖掘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利润水平来降低纳税;将高纳税义务向低纳税义务转化,在生产中各个环节都存在着纳税问题,尽量避免高纳税义务,比如将污染等问题转化到设备更新上,即可以减少纳税还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职工工资的税务筹划,每个企业都会涉及到员工的工资税务,这涉及到公司的人事管理,工资一般有计税工资和功效工资,采用后者往往可以避开一部分纳税;利用会计核算进行税务筹划,选择出低税负的最优方案,这是再生产前期的工作,当然也会涉及到一些动态的变更。

三、结束语

税务筹划是一个企业的高层次的理财活动,在企业的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做好税务筹划工作,税务筹划对一个企业的盈利有着重要意义。税务筹划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税务负担,实现盈利,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数据参考。

参考文献:

[1]申嫦娥,张雅丽.税务筹划[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7

篇2

关键词:税务风险;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企业税务风险涉及到国家税务机关、国家法律法规、企业税务管理部门,对企业税务风险的掌握可以帮助企业合理把握正确的税务风险控制时间,能够减少税务法律法规变动中带来的风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方式在发展变化中要求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也要有相应的转变,国家税务机关和企业必须在税务管理工作中有新作为才能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如何减少、避免企业税务风险,提高企业服务质量,目前在国家税务工作中和企业发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企业税务风险概述

企业税务风险是企业在运行过程当中由于对税务法律法规没有依法实行或者对税务法律法规的变动没有及时掌握导致的企业利益风险,主要包括企业的纳税行为违反了税务法律法规和企业没有准确运用税法导致额外的税务成本负担。

二、企业税务风险的特点

(一)主观性

企业税务风险关系到在国家税务单位和企业税务管理工作者,其中国家税务机关的税务政策和企业税务工作者对政策的认识、实践,企业自身的税务风险意识和企业税务工作者的素质,这些主观性因素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

(二)必然性

在我国国家税务机关对企业进行税收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的,具有强制性特征。企业生产运营的目的是创造最大经济利益,往往要减少、降低一切生产成本,导致在企业运营过程当中有逃税、漏税等不规范纳税行为出现。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矛盾。

(三)预先性

企业中的财务管理部门符合国家标准的,与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有直接的联系,在财务审核工作者就已经产生了税务风险意识。因此,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是有预先性的。

三、企业税务风险原因

企业税务风险的原因一般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分析:外部原因是指国家税务部门缺少相关的税务法律法规或者国家税务部门较低的服务效率,造成企业的税务风险。内部原因是企业的税务防范不全面或者企业的税务意识不强造成的企业税务负担。

(一)企业税务人员素质较弱

企业运营过程中,企业的税务管理人员因为自身的税务管理知识、财务知识有所欠缺,以及过国家的税务法律法规没有掌握,或许本身并没有偷税漏税的想法,但是造成的结果就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有了偷税漏税行为,给企业增加了没必要的企业税务风险。

(二)企业对税务风险认识不足

由于在企业处理税务工作中会产生很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会加大企业的经济负担,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税务管理体系不完善,导致企业对企业税务风险认识不深刻,或者企业运营过程中对税务管理工作的态度松懈,产生了一系列的企业税务风险问题。

(三)信息情报工作不到位

数据信息情报在国家税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企业可以通过很多渠道得到税务信息,但是,事实表明,企业对获取的信息并没有足够重视和应用,导致国家税务机关的税务信息没有实际有效运用。

四、企业对税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加强企业税务人员的素质

企业税务人员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水平关系着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企业的税务人员可以通过企业讲座、企业培训提升自身的综合税务素质,保证自身可以在具备充足税务法律法规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帮助企业减少税务风险。

(二)强化企业风险应对意识

企业的税务风险意识要逐步加强,一定遵从税务管理单位。一旦企业的税务管理遵从度减弱,不仅增加企业自身的税务风险意识,也给国家税务单位带来税收风险和税收困难。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税务风险的预防工作也会出现疏漏,因此,企业应该按照周围的环境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检查、纠正,促进企业的正常的发展。虽然在解决企业税务风险问题时给企业增加成本负担,但是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三)进行企业纳税检查

企业应该定期进行财务数据审核、税务检查,对企业财务的各个环节清晰明了地掌握,做到健康有序地安全防范税负风险。在发现税务风险问题时要与专业的税务工作人员解决,及时解决。如果发现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有税务风险问题存在,企业要受到处罚并且需要对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进行检查、修正,以免出现更大的税务风险。

(四)提高数据信息情报质量

必须要在专业的税务管理、实际中服从税务风险应对工作者,对于其更新的数据信息、数据需求准确、按时获取。税务风险应对工作者也应该在县城的新机具初上做好整合运用,加强财务在企业税务风险应对中的作用,切实了解企业的真实生产能力,进行企业各个环节的财务数据深刻,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企业的隐性的税务风险。

篇3

[关键词]会计法律责任 认识误区 完善建议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其目标是建立和发展公平、公正、公开、有序、灵活的市场经济体制。会计工作涉及到社会经济工作的方方面面,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越重要。我国新颁布的《会计法》,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特点,对于会计的法律责任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以保证总体的会计信息质量有所提高。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一部分会计人员对于会计法律责任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法律责任意识不够强,违法行为的处罚缺乏有力的保障机制,因此要强化会计法律责任意识,以确保会计工作高效、有序完成。

一、会计法律责任概述

会计法律责任是指会计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因违反会计法律、法规所应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是对违法者违法行为的制裁。我国《会计法》明确规定,会计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单位负责人、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其他人员和会计的监管部门。这里的法律法规不仅仅指《会计法》,还包括《公司法》、《审计法》、《保险法》、《注册会计师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企业破产法》、《所得税法》等与会计工作有关的相应法律、法规。

会计法律责任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行政责任,又分为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二是民事责任,由于会计人员一般是被动的造假,不需承担主要的民事责任,企业的法人要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负责,因此民事责任主要由企业的法人承担;三是刑事责任,这是会计法律责任中最为严重的,如果会计违法行为比较严重,造成的后果或者损失巨大,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由于会计工作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会计人员责任重大,对会计法律责任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而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加之我国目前对于会计法律责任的认识和执行中还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加强会计法律责任意识的培养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经济形势的需要。

二、会计法律责任存在的问题

新《会计法》的全面实施强化了企业和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意识,减少了会计舞弊和贪污的发生,总体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但是,还是有很多会计人员法律责任意识淡薄,对会计法律责任的认识存在误区,对会计造假的认定存在误解,同时在会计法律责任的强制执行过程中,执法的刚力不够,导致会计造假、会计舞弊的行为时有发生。

1、会计人员对会计法律责任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

一方面,目前的我国的就业压力比较大,为了保住饭碗很多会计人员迫于压力屈服于老板的意识,而将会计的责任抛于脑后。另外,由于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总负责人是企业的法人代表,很多会计人员认为自身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相对比较小,出了问题会有领导负责。这种对法律责任没有足够重视的态度,直接导致造假账、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

2、单位的负责人对自身要承担的会计法律责任认识不充分

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企业的负责人只是把自己放在了最高决策者的位置上,过多的关注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忽略了企业的财务工作,甚至很多负责人不懂会计,对于企业的财务制度和财务决策没能及时的监督和考核,导致企业的财务缺乏有力的内部控制机制。

3、对虚假会计信息的认定存在认识误区

在认定会计法律责任的时候,关键性的一步是确认虚假的会计信息,而目前对于虚假的会计信息的认定,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应该通过会计专业的角度来判定,一种则是认为要根据法律的角度来确定。两种观点没有达成一种共识,致使对于实际工作中虚假会计信息的认定至今存在着分歧。

4、对于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缺乏有力的外部保障体制

虽然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会计法律责任都有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违法行为发生时,对于责任的追究和处罚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保障机制。我国目前对于会计违法行为的制裁监督机构跟其他的违法行为是一样的,都是依靠检察院进行监督执行,缺乏一个专门的有力的行政部门,保障对会计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得到有效执行和实施。

三、提高对会计法律责任认识的几点建议

由于会计法律责任的主体不仅仅是会计人员,还涉及到单位的管理层,因此要全面的、有针对性的加强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意识的培养,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首先,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法律责任意识。会计人员是财务工作的执行者,其素质直接关系到财务工作成果的质量,因此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及其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从根源上防止和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其次,提高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律责任意识,确保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性。提高企业负责人的会计责任意识,促使他们学习必要的财务知识,增强会计法制观念,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并通过制定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防止和监督会计舞弊的发生。

篇4

(中粮生化能源(龙江)有限公司,黑龙江龙江161100)

摘要:内部审计是企业获得长远、健康发展的有力武器,而独立性则是企业内部审计的“灵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内审的独立性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但纵观现实,我国目前还有一部分影响企业独立性的因素,这往往会导致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限,内部审计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对此,笔者首先将阐述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含义,随后列举影响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140-02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简介:沙晨鹏(1974-),男,黑龙江龙江人,财务经理,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财务成本管理与纳税筹划。

一、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含义

内部审计为企业的监督评价活动,旨在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促进企业长远目标的实现。它侧重对企业财务和内部控制的监督,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而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内审机构的独立性、控制和审查企业工作的独立性以及得出审计结论过程的独立性。但目前我国企业在内部审计方面做得不够专业和完善,从外部来看,国家未制订专门针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各企业没有同一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内部审计的完成过程。就内部而言,企业内部审计的设置无法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审人员不仅要受制于管理层的制约、人员的知识储备和道德素质更是需要全面提升。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独立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欠缺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

内部审计在我国的历史并不久远,从1983年开始我国才慢慢建立起关于内部审计的法律体系,所以涉及到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规范较少,专门规定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也只有部门规章一部。《会计法》与《审计法》虽有涉及,但是都是附带的,内容较少。部门规章制度与上述两法相比,权威性比较差。并且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规定都散及各个法规中,有时口径并不是很一致,在实际执行中往往会因为这些漏洞影响内部审计的执行力度,也间接制约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并未上升至法律的高度,这会导致内审与国家审计、事务所中介审计地位上有显著的差异,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企业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不够合理完善

目前,我国企业有些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有些并未设置内部审计部门,而是将审计工作外包给事务所之类的中介机构。外包给事务所的企业也只是走走形式主义,并未看重内审的地位。设置了内审部门的,有部分挂靠在企业财务部或者别的部门。这样,内部审计人员在工资以及职位上都受控于上级部门,内审人员在进行内审时就要顾及到这些影响自身利益的问题,不能公平公正的进行企业经济检查与监督活动,这都不利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工作任务的展开。

(三)企业内部审计的外部环境受制于各部门配合

由于企业内审人员与他们所在的企业是同进退的,他们与会计事务所不同,审计对象与自己是同公司的,并且被同一位负责人所领导。若内部审计过程太过严格,各部门会不配合工作;内部审计若只是交差了事,就难以达到内审的作用效果,内审部门也就形同虚设。尤其是目前企业内部在内审时其他部门施压或敷衍为大多数发生的情况。内审的结果需要达到他们的目标以完成其绩效考核,这都严重破坏了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企业内部审计地位始终不高,这直接导致了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内审人员时,不会过于挑剔与谨慎。现在我国大部分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设置极为不合理。先从专业角度分析,内审部门的人员多为财务出身,若没有财务工作经历就直接做内审工作,则专业知识不够,就算是经历财务岗位再到内审岗位,由于内审部门涉及到企业各部门,也需要复合型人才,内审部门亟需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此外,内审人员的道德素质也需要加强,不能因为极个别的审计人员的违规行为影响到整个内审团队工作的可信度。

三、提高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措施

(一)制订并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首先,在外部环境上,国家应尽快完善有关内部审计内容的法律法规,可以以《内部审计法》为基础,制定一套全新的并且完整的内审法律体系。同时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尤其是美国的塞班斯法案,将国外优秀条例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结合,编制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同时,要优化审计的职能,不能仅仅以监督为重,也应该涉及到咨询与评价、决策等作用。此外,也要制定有关内审人员的制度,尤其是内审人员不可随便任命,需要加入内部审计人员任职资格的认定。对此,不仅国家亟需加强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企业内部审计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也需要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优化企业内审部门的设置,提高各部门在内部审计过程中的(下转147页)(上接140页)配合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内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发挥内部审计的功效,提高企业的管理及治理水平。

(二)健全企业内审部门的设置

目前我国内审部门的设置大部分都是在企业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这种形式下的内审往往听从于总经理的号令,在总经理的指导下进行内部审计的业务工作,所以内部审计的有效性难以保障。因此,合理的内审模式是在企业内部设置审计委员会,委员会的委员由企业董事会成员担任,这样内审人员就不会受制于总经理及之类的管理层的限制,提高其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同时,企业财务部门要同内审部们分离开来,甚至连同一间办公室都不可以,彼此的工作不互相交叉联系,内审人员的职位任命以及薪水的发放也由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完成,只有当内审人员与企业经营无关时,内审人员才能够检查工作、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完成其作为内部审计人员的使命,也能通过这种制衡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三)优化企业内审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员工对内审的了解

企业的领导层需要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只有企业领导意识到此问题,才能够不断提升企业内审工作的地位,发挥内审的作用。首先,内部审计可以站在企业整体的角度对企业运作、经营管理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提升企业的整理价值。企业管理层要从“接受审计”逐步过渡到“主动进行审计”的转换过程。同时,企业宣传部或相关部门也需要积极宣传内部审计的作用以及进行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对不配合进行内审的部门或人员可采取匿名检举的方式,并有一定的处罚措施。只有各部门都能全力配合内审工作,内审才能够找出企业的固有问题,优化并改善问题,

(四)强化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团队建设

企业内审人员不应只考虑到财务专业的人员,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企业的一个独立执行机构,又由于它涉及到企业的多样化工作流程,更需要全方位人才,包括财务、经济学、统计、税收等专业。在招聘之初,就应该规划内审机构人员专业的配置问题。其次,在员工到岗后,需要进行相关培训,后期教育也很重要,在内审部门开展学习活动,使内审人员逐渐了解到法律、税收等知识,提高其执业的能力与质量。此外,也可考虑清退制度及轮岗制度,内审机构成员在每次内部审计可以采用交叉审计的模式,这样既可加强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也可以规避内审人员与部门员工勾结违规的行为,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的规范性及独立性。

四、小结

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有重要地位,而内审则是公司治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企业若想得到长远发展,就需要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企业也需要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优化企业内审部门的设置,提高各部门在内部审计过程中的配合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内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发挥内部审计的功效,提高企业的管理及治理水平。总而言之,要保持企业内审的独立性有三大方面,一是有良好的法律环境,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是保持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保障,二是企业对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视,合理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并完善企业内部制度,三是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提高员工素质和保持独立性才能推进企业内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雄伟,内部审计独立性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07).

篇5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研究

最近几年,全球经济发展并不理想,这对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是一项巨大考验,相关部门必须对其经济活动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财务支出绩效管理工作,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财务绩效,让其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增加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一、目前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相应保障据研究发现,我国财务人员在进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时缺乏相关依据作为支撑,导致其工作缺乏相应的保障,严重阻碍其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虽然我国针对财务管理工作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将自身职能充分发挥,做好相应管理监督工作,对地区财政经济活动进行全动态跟踪,保证其财政工作真实性、有效性、合法性。但是纵观整个财政法律法规可以发现,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法律法规少之又少,地方财政部门人员在进行相应管理工作时缺乏相关依据,法律保护力度不强,其工作较为随性,并且国家政府也没有针对其管理工作建立相应体系,导致大部分政府机关相应团队组建工作不到位,缺乏专业人才,没有建立相应管理体系,如长效机制、激励机制,在进行管理工作时过于盲目,缺乏科学性,严重阻碍着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进度。

(二)缺乏科学性由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属于一种新型财务管理工作模式,目前我国仍处于初步起步阶段,大部分地区对其管理工作认识并不到位,过于重视该管理工作,将其管理工作作为财政经济活动突破口,没有正确、科学设立相应指评价指标,并且大部分工作人员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对其认知出现偏差,和其余经济活动产生冲突,不利于管理工作发展。此外,各地方经济活动有所差异,财政工作有所偏差,对其认知程度也存在着差异,建立相应评价指标时也有所不同,比较多元化,会导致国家对其无法进行统一管理。

(三)框架体系缺乏完整性相关政府单位要想做好调整支出绩效管理工作就必须在进行正式工作之前建立相应框架体系,将当地经济活动中所涉及方面全部引用其中,从而实现综合型管理,但是,根据研究大部分地区建立相应框架体系时出现严重问题,没有设立相应管理部门,机构数量远远不足,工作人员缺乏相应专业素养,其工作流程与职责落实并不到位。并且由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在其应用过程中会使用到大量现代化技术,如行业标准库、绩效管理数据库等,这些都需要相关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网络资源,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如资金、重视程度等,大部分政府对其网络资源建设都不到位,导致其管理工作过于分散,没有规范化。

二、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策略

(一)明确管理目标相关管理人员在进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时需要先将其目标进行明确,对财务支出绩效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管理工作重要性,充分掌握其管理工作意义,如流程、目的、作用等,并根据其特性建立相应评价制度。建立相应评价制度以后相关部门需要将其目标进行全面落实,让各个部门都能充分了解到其管理工作目标,在进行日常工作中以该目标为基础开展相应活动,并且相关部门要做好相应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其管理工作各个流程真实性、有效性,从而全面提升管理工作水平。

(二)对评价类型进行合理划分因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所涉及到的方面,包含了当地政府整个经济活动,因此对象与目标也比较多,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其评价对象和目标建立相应评价表,全面掌握政府经济活动状况。相关人员可以建立综合绩效评价表,对政府相应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如政府资金规模、预算管理水平、收支活动等。其次部分政府由于发展较好会存在下属单位,工作人员可以建立部门绩效评价表,对其下属单位进行相应财务管理工作,如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政府进行日常运行时会建立民生项目,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对其项目建立相应绩效评价,将项目成本、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效益不同建立不同、效益表,如短期、长期、间接、直接等,从而对项目项目进行全动态跟踪,确保其管理工作有效性。

(三)建立相应评价体系由于政府事业单位特殊性,在发展过程中会涉及到公共财政支出,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其支出建议相应绩效管理体系,将其支出情况充分展现出来,让管理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去除,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相关工作人员建立相应体系时需要根据其基本内容进行建立,如界定、设置、标准等,工作人员要明确所评价目标,建立科学、全面的目标体系,并且还需要将其体系进行衡量建立指标,当评价体系建立完成以后,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衡量,保证其科学性、通用性。

(四)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相关人员在进行相应管理工作时要选择合适评价方式才能有效保证其结果准确性,为管理人员进行决策提供相应数据支撑。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会采用综合评价分析判断法开展相应评价工作,但是由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所涉及到的项目部门有很大差别,因此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应评价工作时要对其评价工作进行相应调整,以定性与定量、经常性与评价性、统一与专项、事前与事后、自我评价与专业部门等方面进行结合来开展相应评价工作,从而保证该管理工作全面性,提高工作人员管理水平。

(五)加强相关立法工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所涉及到方面比较隐私,其安全性和私密性较强,因此,政府必须建立相应法律法规,国家政府应该在原有法律条文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增加相应管理体系,如在预算法审计法中添加相应的管理内容,对该工作进行相应的约束,提高管理工作的地位,让各级政府能够对其引起足够重视,从而激励政府全面落实的管理体系。并且随着该管理深入,当地政府需要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对其工作进行细化,让其流程更加全面。建立相应法律法规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树立权威性,让相关人员具有一定管理权力,更好的进行相应管理工作,如调查、评价等,让各地相关人员在进行日常工作时能够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可依,让其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六)建立并完善相应管理框架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涉及到当地政府整个经济活动中所有财务数据,因此该工作覆盖面积广,所涉及到内容较多,工作内容比较繁琐,如编制、经济活动财务监管等,因此相关部门必须根据其管理工作流程性质对其进行建立相应部门机构,如财务部门、审算单位、审计部门等,将其工作进行性细分并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责任,让其管理工作可以有序进行。同时当地政府需要根据其工作特性完善相应工作流程,对其进行统一化、规范化管理,规范其工作模式,建立标准申报、工作流程如绩效目标申报表、数据收集表、指标分析表等,对各个流程进行严格控制,以科学、先进技术为基础完善相应系统建设,如信息化系统、数据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