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管理会计和核算会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工会财务;会计预算;会计核算
一、引言
近年来,基层的管理工作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工会的管理工作不断被细分,也正是在重视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开始发现基层工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较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没有被妥善解决,反而会引起其他一系列问题,进而产生蝴蝶效应,影响工会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讲,基层工会财务管理会计预算与核算存在的问题也是有一定必然性的,毕竟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与组织机构内部的裙带关系现象还很普遍。因此,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从内部的制度上入手,同时也要加强外部的监管力度。
二、基层工会财务管理会计预算与核算存在的问题
1.预算功能无法发挥
工会的财务预算不仅发挥着控制工会财务收支计划的作用,同时也对工会的工作产生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就是说,工会管理者可以根据财务预算来掌握工会过去的工作状态,同时对未来的工作状态进行管理与控制。但是在实际的财务预算工作进行中,会计人员往往对这一项工作并不重视,更不会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工会财务预算工作,预算工作往往都是为了敷衍管理者而进行的,不仅照抄照搬现象频发,同时也经常出现预算与实际不符的现象,这导致工会的会计预算功能无法有效发挥。
2.核算制度不够严谨
基层工会的会计核算工作也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实际工作中,基层工会的财务管理制度中对核算工作的要求并不高,虽然有一定的专门针对基层工会内部财务核算的专门制度,但是核算制度并不严谨,尤其是在责任制度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导致财务核算过程中经常出现假账、烂账,而且很难找到问题的根源。
3.资金管理制度缺乏安全性
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保证资金与资产安全,但是基层工会在资金管理方面的安全性却非常欠缺,现金支付形式仍然是财务支付的主要形式,实报实销的过程中,也仍然有许多人员出具的发票与报销内容不符,不仅导致会计审查工作困难重重,非法骗取资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4.会计信息与事实不符
会计信息真实有效是会计工作的基本原则,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基层工会的财务管理工作,但事实上,由于基层工会的财务工作人员一般都是由其他部门的财务人员兼职。因此,实际记账与走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有时甚至会出现帮助他人刷卡套现的现象,这又为工会的财务会计预算与核算过程中出现问题埋下了隐患。
三、解决基层工会财务管理会计预算与核算问题的措施
1.加强对财务预算的监管
提升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首先要加强对财务预算的监督,从而保证财务预算功能的有效发挥。财务工作者在对基层工会的财务预算进行估算的过程中,不仅要参考前几年工会财务账务的数据,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一年甚至几年基层工会的财务状况。其次要借鉴整个企业或组织机构的发展战略目标,财务管理者更要加强监督,杜绝敷衍、抄袭现象的发生。
2.完善财务核算机制
首先要确立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基层工会财务核算机制,该机制不仅要遵循基本的会计准则与原则。其次要符合整体财务目标,尤其是在责任机制上要进行进一步完善,真正的做到有奖有罚、奖惩分明,从而在出现问题时也能够迅速找到问题根源,进而从根本上杜绝类似问题的再度发生。
3.提高资金管理制度安全性
在安全性方面,不仅要提升基层工会的资金管理制度的安全性,对于整个工会的财务管理体系,包括预算与核算等多个方面,都要提升其安全性,尽量减少现金支付方式的使用,在财务核算过程中,如果出现报销内容与发票内容不符的现象,要及时的追根溯源,对相关财务人员工作的疏忽进行惩戒,如果有存在欺诈或以非法途径骗取工会资金或资产的情况应该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进而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保证资金与资产安全。
4.建立会计信息监管制度
保证基层工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要建立有针对性的会计信息监管制度,除了工会的财务管理者要定期对会计信息进行核实以外,其他相关的财务部门也有权对基层工会的会计信息进行审查。另外,还可以设置专门的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而负责人员可以民主选举工会内部人员,这样负责人员不仅了解工会工作内容与财务关系,同时也能够最直观的发现会计信息中出现的问题。在人员配置上,也应该减少会计人员兼职的现象,从而将很多会计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
四、总结
事实上,基层工会的财务管理会计预算与审核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包括本文中所阐述的几点,而且财务预算与审核制度执行力度低、费用支付依据不合理等问题也是主要问题。因此,基层工会的财务管理工作者同样也应该注意提升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会计人员的任命更不能任人唯亲,为解决工会财务问题奠定人力基础。
参考文献:
[1]姚玉婷.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财务管理问题和措施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10) .
[2]张锋.浅议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3(24) .
[3]甘志平.新形势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重点和改进对策[J].行政事I资产与财务.2013(20) .
关键词:核算会计;管理会计
一、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出现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经济关系的复杂化、筹资渠道的市场化等等,必然对企业财会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最根本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企业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目标对财会工作的客观要求。
(一)从财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改革十多年来,企业已由单纯的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以讲求经济效益为中心。而企业管理的重点也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上来,由此企业对反映经济效益的成本、资金、偿债能力等的核算和管理就更加重视,那么,这在客观上要求与其相适应的财会工作的内容、形式等要更加完善、更有效率。
(二)从目前企业财会工作的现状来看
目前以“核算型”为主的财会工作体制严重滞后于企业改革,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是造成当前财会工作被动的根本原因。
二、新企业财会工作的基本内涵
新企业财会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工作的重点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工作的模式以核算为基础核算为管理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以财务管理为手段,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为区别于传统的“核算型”财会工作模式,笔者把“转型”后的财会工作称为“管理型”,因为把“转型”后的财会工作模式称为“管理型”,可以较好地概括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三、现代企业财会工作的基本要求
要实现企业财会工作的“转型”,必须着眼于:
(一)企业财会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有创新
企业财会工作指导思想的转轨的核心是树立效益观念、市场观念和法制观念。1、树立效益观念。效益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此相适应的财会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点都必须围绕效益这个中心而展开。因此,财会工作的一切财会活动都应建立在效益这个基础上,积极探索提高经济效益的新途径、新方法。2、树立市场观念。企业效益的提高是建立在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来实现的。因此,财会工作不但要有效益观念,更要有市场观念,要根据市场信息和要求来开展各项理财活动,从而达到提高企业产品竞争能力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3、树立法制观念。市场经济又是法制经济。因此,财会工作必须牢固地树立法制观念。财会部门不仅要熟悉和掌握财税法规、制度,更要熟悉和运用其它经济法规,从而更好地指导工作,确保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在法制的轨道上有序、健康地运行。
(二)企业财会工作的重点要有新的转移
财会工作重点的转移是财会工作“转型”的核心和基本标志。1、从单纯的核算向全面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转移。多年的实践证明,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企业财会部门作为企业的经济信息中心和重要综合部门,必须积极全面参与企业的各项决策。一是参与企业的投资决策,从效益角度做好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二是参与企业的生产决策,分析各产品的边际贡献,为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服务;三是参与企业的营销决策,在扩大和提高市场份额和资金回笼率的基础上,制订激励销售的政策措施;四是参与企业的分配决策,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关系。2、从事后算账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及时分析方面转移。事前预测,重点是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机制,搞好市场预测,包括市场信息的收集、筛选、反馈等;同时根据市场预测情况,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做好财务预算的编制工作。事中控制,就是根据财务预算分解下达的目标,对各责任单位的执行情况和影响目标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监测、控制;同时开展财务分析,对各责任单位和责任点做出全面的分析,提出增销、节支、降耗的建议和对策,从而更好地发挥财会部门的参谋助手作用。3、从单纯的会计管理向全面的财务管理转移。传统的理财观念,把财会的职能简单地定位在会计核算上,而这在市场条件下是完全不够的,要利用财会工作渗透力强这个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财务管理为手段,积极地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三)企业财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要有新的突破
目前,各地各企业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会管理方法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基本上没有摆脱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
在积极探索财会管理方法转变的同时,必须实现财会工作手段的现代化。当前,应大力推行财会电算化,只有实现财会电算化,才可能把财会人员从繁重、重复、机械的记账算账中解放出来;才能加速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财务管理。
在计算机迅速发展的今天,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传统会计模式被计算机逐步取代的情况下。会计工作向何处去?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坐等会计工作的空间日益缩小乃至“消亡”。还是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转变和延伸会计工作的功能,进一步发挥会计对客观经济活动调节、指导、约束、促进的能动作用?答案很明显。那就是向管理型会计转化。
1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管理会计,顾名思义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履行管理职能的会计。所以其主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内的任何一个责任部门,期间可以灵活多变,计量不必那么精确,依据法律不需那么严格,所提供信息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着重依据现在、面向未来。而财务会计是核算型会计,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可以说是一种传统会计,主要是向外部有利害关系的单位或个人提供反映过去情况的财务会计信息。财务会计必须是以一个企业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严格划分会计期间,计算必须精确。严格按照《会计法》及其他法规办理事务,所提供信息除供内部使用外主要用于对外公布,着重对已经过去的业务作全面的反映。
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也是有很紧密联系的。管理会计的很多数据来源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提供数据的真实与否对管理会计结果的正确与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尤其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深入发展的今天,这两种会计的划分会逐步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内外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结合、既提供信息又利用信息进行管理的会计信息核算、管理系统。
2 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
管理会计完全冲破了传统会计条条框框的束缚,是在广泛吸收现代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现代数学和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是通过预测、决策、计划、预报等环节提供有关未来信息的会计。管理会计就是一种实施管理职能的会计,而且是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在内的全过程管理的会计。
传统的财务核算会计时期,会计人员只能忙于应付核算。而无暇从事管理,再加上由于理论上的误导,人们也不去研讨有关会计的管理职能。而现在,人们获取会计信息逐步冲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对会计信息处理和利用的制约、指导作用有所淡化,这就使进一步改革信息处理和信息利用的理论与方法成为可能;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宽和加深了会计的信息源,这就为利用更加科学、更加先进的管理模型创造了条件。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会计工作既是一种生成信息、供应信息的工作,也就是一种利用信息、参与管理的工作。所谓管理一般是指确定目标、进行决策、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和实行控制等活动的总称,其中决簸和控制是核心。控制的实施更便于实现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更能够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渗透。控制是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控制的标准概言之是合法、合规、有效,从而确保目标的实现。实施控制需要建立各种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
3 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换时应注意的问题
管理会计的对象应定位于管理成本。管理会计对象大致有资金运动、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运动有关的成本、利润等。其核心内容应该是成本。贯穿于管理会计的主要方法就是成本一效益分析方法,即对企业各种活动的形成与结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成本问题应是其关注的重点。但管理会计所运用的成本概念,远远比财务会计里的成本概念含义丰富。财务会计主要从核算的角度来运用成本,注重的是将成本与对应的收人进行配比,以便确认损益,它关注的是成本信息的可靠性。管理会计对成本的认识和运用与财务会计有所不同,它以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成本为基础,对成本概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展开,并运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
3.1管理成本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决策成本。它主要是企业管理当局作决策时需要考虑的成本。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融资活动时,都需要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选择,然后从中选出可行的或者最优的方案来具体实施。在对不同方案进行财务比较、选择的时候,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看不同的方案成本的大小。这里的成本就是决策成本。决策时需要考虑的成本很多,其核心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此,在决策阶段。会计人员应当提供科学的机会成本,为管理当局决策服务。
控制成本。企业的各方案确定以后,就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来完成方案确定的任
转贴于
务。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管理当局需要制定各种预算指标和标准成本,通过对这些预算指标和标准成本的分解与落实。把各部门和各项任务都纳入预算体系,促使各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将各部门工作的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指标、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保证目标的实现。在控制阶段,会计人员不仅要参与预算指标和标准成本的制定,更要利用其掌握的成本信息优势。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控制。管理会计所应用的控制成本,其核心是预算成本和标准成本。
责任成本。企业各种活动的结果既要通过其所取得的收入来反映,也要通过其所花费的成本来考核。为了有效评价各管理层的经营业绩,需要对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考核。按照“谁负责,谁承担责任”的原则来考核,其考核的依据就是各管理层的责任成本。但在对管理人员进行业绩评价时,不能依据成本总额,而应依其所能控制的成本来进行。因为只有依据各自能够控制的成本进行的评价才是恰当的,所以,责任成本的核心是可控成本。
3.2管理会计是提供信息和运用信息的统一。通常认为,财务会计提供信息,管理会计运用信息。实际上,管理会计不仅运用信息,而且也提供信息。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对管理当局的决策、控制和业绩评价,更具有可靠性与相关性。
管理会计提供大量的与经营管理决策相关的信息。例如,成本性态的划分有助于管理当局获得产品定价的相关信息,以便于合理利用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预期报酬率、贴现率等指标的生成和运用,便于企业进行筹资决策与投资决策。管理会计产生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运用信息的过程,两者很难具体分开。这使管理会计既不同于财务会计,又不同于财务管理,它是生成信息与运用信息的统一。
一、管理型会计的应用与发展
(一)管理型会计的产生
管理型会计的产生以现代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产生目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基本涵义为,利用一系列有效管理技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规划、管理和控制。与传统的核算型会计相比,管理型会计的工作模式更加独特、新颖,并且具备综合性与科学性特点。
从某种程度上说,管理型会计是基于核算型会计管理理念上产生的,其工作模式与核算型会计有明显区别,却又在某些细微之处存在紧密联系。如果企业能够将两种会计方式加以整合,做到二者之间相互补充,则企业会计工作效率会更高,所获得的会计信息也会更加真实、准确。
(二)管理型会计与核算型会计的优势比较
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在应用时只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不能对会计信息进行管理,而管理型会计则过分重视会计信息管理,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如果两种会计模式相互结合,则会计信息准确性、会计信息管理质量都可得到保障。
核算型会计工作的开展以手工模式为主,而管理型会计则采用计算机模式。相比之下,管理型会计的工作效率比核算型会计要高,并且具有省时、省力等优点。总的来说,管理型会计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优势更加明显,所以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是必要且必然的。
二、转化方法分析
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加强会计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
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之一,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有效性起决定性作用。现代企业必须做好内部财务工作管理,强化管理措施,切实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除此之外,企业还要重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利用制度对财务人员的管理行为进行约束,明确管理目标,充分体现出管理型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信息准确性
对企业会计工作来说,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信息准确性影响企业领导者的决策,如果会计信息不准确,企业决策会受到影响,导致企业发展困难。所以在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化过程中,企业除了要重视会计管理,尽可能提升会计管理质量之外,还要重视会计信息质量,要做好全面的、客观的会计信息收集与整理,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以免因会计信息不准确而影响企业决策,制约企业发展。
(三)完善现有的会计内控制度
会计内控制度对会计工作起控制作用,笔者认为,企业想要做好内部会计工作,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会计内控制度,利用内控制度来约束会计工作行为,强化会计内控的监督、管理职能,确保会计工作质量。
(四)重视会计预算及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管理型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成功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企业在开展会计工作时应当以前做好会计预算,利用会计工作中所产生的有效信息,提前规划好未来的会计管理工作,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三、会计方式转化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时应当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资金以及管理成本是管理型会计的主要对象
在管理型会计工作模式中,会计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管理成本,包括企业资金、资金运动、资金流量等等。与核算型会计相比,管理型会计中提到的成本概念的涵义更加丰富,且成本问题是管理型会计工作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其所受到的重视远比在核算型会计中要高。核算型会计主要从成本核算角度对成本进行管理,注重的是将成本与对应的收入进行配比,以便确认损益。而管理型会计中的成本多指企业财务成本,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从成本概念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开。
(二)管理会计是提供信息和运用信息的统一
管理型会计工作中,会计信息的提供和使用可实现统一,这与我们普遍认为的“核算型会计提供信息,管理型会计利用信息”观点不一致。传统观念认为管理型会计只会运用信息,事实上并非如此。管理会计不仅运用信息,而且也提供信息。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对管理当局的决策、控制和业绩评价,更具有可靠性与相关性。
【关键词】核算型会计 管理型会计 转化
在经济、科技等各方面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会计工作中。高效、准确的电算化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操作,在准确地核算、反映信息的同时,也为管理者提供了决策的依据,实现了对会计信息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和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实现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一、管理型会计与核算型会计
管理型会计的基础数据来源于会计核算,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同。
核算型会计是一种传统的会计模式,即会计人员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整理、核对、记录,以实现账务记载的准确、连续的工作过程。它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没有太高的要求,只要具备基础的会计知识和文化水平,能够完成财务信息的核算、记录过程,就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管理型会计就是一种发挥管理职能的会计,它广泛吸收了现代行为科学、现代数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获取逐步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传统会计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加强对信息管理和利用的研究、改革信息处理方法成为会计行业发展的趋势。电算化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手工处理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使财务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管理型会计就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提高了信息核算、查询的效率,并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业务活动进行控制和预测,以帮助管理者及时调整策略,科学有效地进行管理。管理型会计人员应该掌握专业、系统的会计知识,具备分析、管理信息的能力。在进行准确的数据核算的基础上,管理型会计更注重对事前事中事后的反映、监督和预测,以实现综合化、系统化的管理。
二、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管理型会计的对象定位
管理型会计的对象通常是指管理成本,它的成本概念要比财务会计的成本概念丰富得多。财务会计注重成本与相应收入的配比,以确定企业损益情况,因而,它对成本信息的准确性有很高的要求。管理型会计在运用财务会计提供的成本数据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对成本的概念进行扩充,为企业经营提供更有利的依据。
管理成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决策成本、控制成本和责任成本。决策成本是领导者在做出决策前应考虑的成本。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活动时,需要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然后选出最合适可行的方案,这就需要财务人员向管理者提供科学有效的财务信息,帮助领导者做出正确决策。控制成本是指管理层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制定的标准成本和预算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配、落实,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企业活动的结果不能单纯用取得的收入来衡量,也要考虑其花费的成本,这样就需要对各个管理层各项费用的使用情况进行考核,其考核依据即为管理层的责任成本。
(二)充分认识管理型会计的职能
管理型会计是提供信息和运用信息的结合体。首先,管理型会计为企业经营提供了大量的有效信息且关系到企业的决策管理,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合理利用。其次,管理会计可以对企业的经营成本进行控制,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还能通过预测、反映、分析信息的过程,反映企业资产配置状况和运营情况,及时纠正企业生产中的财务偏差,以促进企业发展。第三,管理型会计所提供的管理成本是对企业管理层业绩进行考核的依据。每项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时,将各部门的成本指标与实际花费的成本数额进行比较,以了解其业绩情况并做出具体评价。管理型会计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对企业实现科学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三、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的主要途径
(一)改革财务机构,完善管理制度
要想实现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化,充分发挥管理型会计的职能,就必须要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企业的财务机构内部应该有明确职能划分,针对不同部门分配相应的财务人员,以便实现信息的整合、分析。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监督作用,规范企业内部生产,建立高效的企业管理机制。
(二)加强预算管理
加企业生产经营的预算管理,可以为企业领导者提供更加准确、有价值的财务信息,以便领导者对企业未来的生产活动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最终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管理型会计对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运用信息的能力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记账、算账的能力,还要能够根据企业资产变动情况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合理预测、分析。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准确、连续,才能为领导者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内部;核算会计;管理会计
会计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工作,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财务管理能力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会计工作人员需要不停地进修学习,加强对行业情况波动及公司的了解,通过复杂的核算变成简单的管理内容,实现当前快递转型效果的提升。真正把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帮助当前阶段的会计人员解决转型问题。
1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意义与目的
企业由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工作效率,传统的内部核算会计工作一直处于不变的状态下,在工作中难以通过有效的学习来汲取经验,补充自己存在的不足。在新的管理会计发展形势下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应对不同的挑战。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管理会计与市场的契合度更高,市场经济不断变化,企业的人才也向着专业化和全能化发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财务管理系统才能引导企业提高经营利润。管理会计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对市场波动情况进行灵活掌握,更要求工作方法科学、制度完善。因此,进行内部财务管理转型对公司的整体效益有直接的帮助,每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这样的经营模式下,核算会计只能单纯的对计算计算公司的成本利润和营业额。这种机械化的工作会导致公司长期在僵化的管理体制下进行,而管理会计能够更好地对各方面资金进行估算,有效地制定良好的企业发展形势,不仅能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还能让市场的状态更加稳定。
2核算会计转型为管理会计的必然性
2.1核算会计与管理会计概述
核算会计就是常说的财务会计,在进行核算过程中会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对企业发生的交易事项按照流程进行确认,统计和报告对当前企业的资产情况、负债情况以及现金流等进行核算,有效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和债权人提供相关的信息。管理会计是内部会计工作,主要是通过对各类会计工具加强应用,将不同的财务与业务活动进行融合,这样能够对财务会计产生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有效整理形成报告,为公司管理层在规划决策和各个经营活动中提供重要的依据。在企业会计工作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当前核算会计逐渐向管理会计转型,对财务会计核算流程进一步优化能够促进当前企业财务服务更加完善。
2.2转型为管理会计的必然性
在信息化时代,财务工作不仅依赖于财务人员进行人工计算,而更多的是实现自动化,在财务平台内进行系统核算,大大减少了会计人员在基础会计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当前市场经济变化日新月异,会计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而应该进行转型,管理会计是当前各个企业发展自身的重点,财务部门先后颁发了多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导,足以见得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进行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意义。核算会计人员转型为会计管理人员,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职能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必须对当前的经济环境进行进一步摸索,按照不同企业提出的新要求,制定与市场高度契合的财务制度,加强管理会计的分析和判断,提高对市场的洞察力和判断能力。此外,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效率也要进一步提升,只有真正地对会计事项进行有效的处理才能避免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损失。3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过程中的注意问题
3.1管理会计的对象应定位于管理成本
在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管理会计的对象,就是对成本进行管理,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是保证企业收益正常运营,提高企业的经济价值,在企业各个经营活动中都会支出成本,要保证企业各种活动,在经营过程中提高成本效益,增强企业内部的核心管理效果,可以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方式,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综合分类,加强成本控制和成本决策的效果。决策成本是管理层在进行各项经营活动过程中所要提前进行的成本预算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加强不同方案的选择,有效地进行比较,通过最优和最可行的方案来进行实施。在方案确定的过程中,会有多种不同因素对其影响,也会对成本预算造成波动。在这个过程中,会计管理人员在管理层进行方案决策时一定要提供科学的信息,保证成本管理的准确,同时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也要加强成本预算的控制,通过有效的把控才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层确定各个活动方案,对方案的实施,制定各种预算指标。相关部门要加强联合,通过分解和落实责任,使其形成有机的预算整体,让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效率明显提升。此外,在进行控制成本时,企业内部的监督检查部门也要及时参与,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严格按照标准成本和预算指标进行责任成本为管理层和经营方向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可控成本对企业的活动进行评价考核,坚持谁负责谁担责的原则,综合对成本管理人员进行业绩审核工作。
3.2管理会计是提供信息和运用信息的统一
管理会计能够让信息提供和运用更加高效统一,在核算行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型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加强对信息的综合应用。与核算行会计相比,管理型会计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更加明显,只有有效地为管理层提供大量的会计数据才能为后续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企业经营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只有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够实现信息运用效果增强。所以,管理会计为管理层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其责任成本增加,也是提高业绩水平和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传统的手工会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而在新的发展方向下,管理型会计的产生更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各种经济活动有效调控的重要方式。
4推进核算会计转型为管理会计的有效对策和措施
4.1转变理念,提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
在新型管理会计模式下,管理人员一定要转变理念,提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就是要对当前财务情况进行准确细致的反映核算,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才能满足企业效益的提升。当前,很多管理人员认为企业会计仍然停留在账务处理上,并没有将财务管理和企业发展有效结合,缺乏对企业管理基本的重视,导致当前即使进行系统的信息化发展无法满足人们正常的会计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工作把控,会计人员摆脱传统的记账员工作模式,及时转变工作理念,发挥管理会计的优势。同时,会计工作要密切与企业业务相结合,让会计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加强对各类销售数据和经营情况的掌握,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判断,通过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进行综合分析,对各个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把控,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管理会计当中。
4.2加强综合学习,提升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管理会计涉及的领域多,企业需要从战略目标制定预算编制到后期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因此管理会计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为了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必须进行全面的会计制度改革,通过有效的预算管理、战略制定、财务预算报告等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关键信息。管理会计人员需要明确自身责任,扩大知识储备量,通过持续学习来达到有效的学习目标,加强财务分析、绩效管理、企业管理等多个项目内容的知识储备,通过综合能力提升来实现管理会计效果的提升。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增强战略意识,不仅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更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了解企业当前的发展形势,确保各项管理落地。同时,要推进精细化管理,让更多企业活动创造价值,将公司的预算决算和控制考核评估等多个活动有效应用,通过全面系统的管理工作才能提高企业会计有效性,实现企业精细化发展。
4.3注重培养管理人才,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在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过程中,企业人才也应该相应地进行转型,注重人才培养实现会计体系的制度化建设。人才缺乏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在当前会计工作不断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人工核算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企业的发展需求,要进一步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管理系统完善化,有效地加强各方工作效率的提升。企业要想真正获得管理会计带来的优势,就需要对传统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并招聘更多具有先进技术的财务人员,提高专业素质丰富知识体系才能使符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此外,企业财务会计软件应用到企业会计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软件和配套设施的制定,通过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核算会计不断集中,更好地提高企业核算的效率,让财务人员的压力和负担减轻,实现会计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
5结语
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转型过程中虽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需要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共同努力,完善当前企业管理会计体系,提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增强综合管理能力,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笑川.企业内部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思考[J].黑龙江科学,2020,11(21):138-139.
[2]杜宇.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型思考[J].理财(财经版),2017(7):61-62.
[3]杨小龙.企业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研究[J].现代商业,2020(6):180-181.
[4]邢占东.制造企业财务会计如何向管理会计转型的思考[J].财经界,2020(24):154-155.
关键词:主要职能 公司治理 应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0-166-02
在如今商品经济与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会计核算准则也经历着几次不同程度改进,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企业会计工作应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充分发挥和延伸会计工作的职能,逐步从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型,树立管理型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一、管理会计定义及范围
管理会计,顾名思义它是服务于企业决策和内控管理职能的会计。其主体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企业内部任何一个责任部门,着重依据现在、面向未来。而财务会计是核算型会计,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主要向投资者或股东、债权人提供反映过去情况的财务会计信息,这两者是相互依托的关系。管理会计的很多数据采源于会计部门,但这不是唯一途径,数据源途径还包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如: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计划基建部门等,这些职能部门与财务部门一起组成一张庞大而缜密的信息网。管理会计的组织者们只需要从这些部门当中及时提取自己所用的信息,就可以为企业准确地作出适应市场的决策。
当然一个良好的管理会计管理系统的组成,是与其基层部门的工作分不开的。这就是我们上述提到的职能部门,只有他们在平时的基础工作中做扎实、出效率才能有效保证管理信息的正确性。因此,管理会计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财务部门中几个会计人员的工作,而是若干个职能部门团结协作、相互依托而组成的一个信息管理中心。
二、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
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为预测、决策和控制,其中:预测和决策是其核心,控制是手段。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其预测风险的职能尢为重要,同时企业自身的经营运营同样需要有良好的预警机制,最大限度降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体现:
1预测经济前景,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为企业经营决策者提供全面详实的信息;如果我们的管理会计不能为企业发展项目及时作出风险和效益的评测,那么就有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的结课:一则是失去最佳的投资机遇;另一则甚至让企业走上绝壁或破产倒闭的境地。比如在2008年美国暴发的金融危机中雷曼兄弟的盎然倒塌,这个享誉全球的投资公司,也是美国华尔街第四大投资公司在全世界人民的惊诧中倒闭了,人们在为雷曼兄弟扼腕的同时不禁要追问其原因.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企业的盲目扩张,过度开发许多金融产品,没有及时地预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让企业背上一个又一个债务的恶性循环,最终让这个“百年老店”在人们的叹息中离我们而去。由此看出,管理会计人员在预示前景和项目可行性上的重要性。
2 参与经济决策,主要是为企业的投资、并购和担保等重大决策方面发挥其效率,井最终为企业筛选出最优的方案。
3 规划经营目标,将事先确定的有关经济目标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预算中去。
4 修正经营过程中出现的纰漏,提出整改措施,如在年初计划或预算中没有考虑到的项目、数额重大的应重新调整生产经营计划并作出新的可行性报告。
5 建立良好的业绩考核机制,充实每一部门或每一成员主观能动性。
三、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换时应注意的问题
管理会计的对象应定位于管理成本。所有的管理事务都是围绕与企业价值活动有关,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财务核算、企业的整体规划及重大决策等。但其核心内容应该是管理成本,是以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成本为基础,对成本概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展开,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得出各职能部门对整个经营成果的贡献,涵盖了各职能部门对外部市场信息的反馈和决策以及内部生产结构的衔接程度对整个企业经营周期的影响。接下来我们把管理成本在具体运用中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来阐述:
1 决策成本。主要是企业管理层做决策时需要考虑的成本,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投资、融资时,需要从多个方案中择优选出最佳方案,这里的成本就是决策成本,即在某一特定时期企业决策者应根据机会成本的风险和收益的配比关系,来权衡各方利益之后择优选择。因此,在决策阶段,各部门管理人员应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经营信息。
2 控制成本。企业的经营方案和预算指标一经确定,各单位部门必须团结协作,严格按照内部责任法人考核制度实行稽核,奖罚分明,以促进各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将已核定后的预算指标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并在每月末或每个会计核算期柬进行阶段性考核,对生产任务完成好的单位予以奖励,指标未完成的单位扣罚当期的绩效奖金,以促使各部门提高工作效率。
3 责任成本。在上述控制成本中已阐述各部门的责任考核方法,其中的奖罚机制只是手段,各责任部门应有大局观,不能为各自的内部缋效指标而忽视了企业的整体利益。任何职能部门都是企业采区域的成本中心,牵一发而动全身,企业管理层应协调和优化部门的衔接结构,明晰各责任部门权责关系,各部门的成本效益必须服从于企业的整体利益。只有合理配置好内部权责结构,发挥各成本中心最大能动性,避免各部门权责上的重叠、抵触现象的出现。抓好责任成本的管理是整个企业决策成败的关键。
四、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及应采取的措施
1 增强企业领导的管理会计意识。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首要的是要增强企业领导的管理会计意识。要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管理会计机构对企业领导的管理会计知识培训,把企业领导对管理会计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作为业绩考核之一,促使其能够提升认识,真正把管理会计列为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贯彻始终。建立一定的约束机制,使管理会计成为管理中的常态工作,如在领导层的重大决策中,特别是涉及项目投资决策等重大问题上,建立管理会计的一票否决制。
2 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是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基础。只有提高了人员素质,才能使管理会计系统拥有强硬的“软件”支持,而且要长期化、持久化才能保证企业在人才储备上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典型案例研究。为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这里面的案例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其中有许多我们需要学习的经验,只有深入透彻地对这些典型案例做深入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武装自己,才能少走弯路。
4 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必然要求管理会计的运用,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推进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必须不断深化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科学划分企业和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权责,不仅要给企业自主经营权。曼要赋予企业在重大经济活动决断中的决策权,摆脱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拍脑门”、“想当然”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完善企业依据工作业绩实施的奖惩制度,建立企业发展形势定期预测分析制度,建立重大经济活动决策制度。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委派会计管理;检查监督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131-02
前言
经济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离不开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科学、规范的会计法规及准则,良好的会计工作秩序有利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会计委派管理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避免会计失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也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理解与接受。不言而喻,利用会计委派管理制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效遏制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委派制是指由产权管理部门或政府会计主管部门以所有者身份,向国有单位和集体企业派遣或任命会计人员,受委派人员代表委派部门监督被委派单位的会计行为和经济活动,通过会计核算参与其内部管理,并对委派部门、机关报告工作和负责的一种会计人员管理制度。会计委派的具体模式根据受派单位性质、规模和产权关系,可采取直接管理制、财务总监制、集中核算制、会计楼、村账乡管和内部委派制等不同形式。其中会计集中核算制通常是指财政部门组建的会计核算中心,并保证整个单位内部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基础上,取消单位的会计和出纳,公司内的各个组织和机构都只设委派会计,并依靠会计委派,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展开会计核算业务的办理,形成一个将会计核算、监督、管理和服务等有机的融合起来的会计委派形式。
集中核算制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会计委派管理制的优势。有利于集中财政性资金,方便资金调度,也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推进廉政勤政建设;同时也利于规范会计工作程序,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更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财政和公共财政建设,且利于精简财会人员,推进机构改革和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素质。
一、会计集中核算下会计管理现状分析
会计委派管理制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在会计集中核算下,有助于改进中国现有的会计和财务管理体制,为资产所有者提供及时有效的监督,提升会计人员素质,促进会计工作职业化,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化、完整化。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会计委派制认识不到位,导致会计职能不到位
会计监督方式多种多样,会计委派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然而在试行过程中,不乏一些不同意见。当前部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当下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条件和监督制约的机制缺乏;还有部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受利益驱动和传统思想影响,未能将会计委派工作正确认识,错误地认为委派会计是监督约束自己的工作,故而存在较大的抵触情绪,使得一些会计人员“站得住,顶不住;顶得住,站不住”,不能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合理化建议和落实到位。严重制约委派会计制度的全面施行。
会计集中核算后,在会计核算中心,一人负责多个单位的账目,与核算单位的经济活动相脱离,票据和相关资料是核算中心的唯一判断依据。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的情况下,无论其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无法审核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单位无法控制和指使会计人员,但这也使得会计人员无法将经济活动的细节充分了解,无法全面掌握资金动态,会计监督职能难以有效发挥。随着核算单位会计机构的撤销,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相分离,会计对实物资产的管理成为空白,难以控制监管出租出借的资产,随着内部机构变迁、人动,容易造成账实不付、国有资产流失;核算中心只核算资金收支,不参与核算单位的预测、分析、决策,参与方面的职能缺失。
(二)委派会计管理上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难以协调派驻企业与委派会计的关系。委派人员受托到派驻企业工作,对派驻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予以监督,并参与管理。然而,在工作过程中,分歧与争议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委派会计与派驻企业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派驻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必然会戒备委派会计,从而委派会计职能不能完全实现。有时甚至会导致委派会计被“孤立”,或与派驻企业“同流合污”,共同做假账。二是委派会计绩效考核及奖惩难以划分职责。委派会计服务于派驻企业,但实际从属于委派部门,其双重身份使得绩效考核成为难题。若由委派部门进行考核和奖惩,仅凭委派会计向委派部门的述职和通过审核年度会计资料等形式,难免会脱离实际。若由派驻企业进行考核,则无法保证委派会计的独立性,有悖委派制度的初衷。
(三)核算单位的委派会计综合素质不高
当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管理成为很多核算单位的薄弱环节,会计不再是核算单位内部的岗位。故而,在会计信息处理方面,业务突出的会计人员均被选调到会计核算中心的相应岗位,而在每个核算单位内,只需要一名委派会计。从而委派会计负责会计核算中心与核算单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但在现实情况中,大部分会计人员在核算单位内部是无证上岗,委派会计在核算单位与核算中心之间仅仅充当信息传递者的作用。诸多问题便因委派会计的素质不高而引发。如报销单据不能被委派会计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填写和整理,影响核算中心的工作效率等等。委派会计工作的不认真、对报账在企业正常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的缺乏使得其工作错误频现,故而委派会计的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
(四)集中核算信息不完整
集中核算信息不完整,不具备正确而又科学的核算方法。尤其突出表现在预算外资金、罚没款以及专项资金的综合全面核算上,针对各单位收取的一系列预算外收入未能够设置一定的应缴科目。资金缴存后,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才会依据上缴的资金凭证,将所有的资金状况明确地展现在财政专户资金里。但因单位内部没有账目,因此各类资金账不能在很多单位内部建立,以便人们随时了解预算资金与罚没款的最新动态发展。这些都使得现今罚没款等资金的收、缴、存等没有账目可查,具体的明细核算也未能开展,不利于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以及监督拨付。
二、会计集中核算下加强委派会计管理措施
(一)加深对会计委派制的认识,明确会计职能
采用各种方式,宣传会计委派制的推行意义和作用,使全社会认识到会计委派制的实施,不仅保障派驻企业会计主体地位,而且保证委派会计有效行使职权。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与财务监督的职权相互分离和制约,规范被委派企业的财务管理,强化会计监督职责。对工作业绩突出,维护国家利益作出重大贡献的委派会计,可实施奖励和提拔重用,从而提高全社会对会计委派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明确职责,将财政部门、会计核算中心与单位三者的关系理清。财政部门需加大力度监督集中核算单位,并基于以往的基础,不断发挥其单位的财务管理与监督职能,强化对会计核算中心的业务指导。应及时处理会计核算中心出现的众多不足,有效解决在实施会计核算制度过程中出现的众多问题,令会计核算体制更加完善与健全。
(二)加强委派会计管理
首先正确对待委派会计的身份。委派会计身份的正确对待是委派会计充分履行自身职责的前提。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双线管理是对委派会计管理的良策。财政部门监督委派会计业务工作的开展,派驻企业对委派会计的业务质量负责。其次明确委派会计的职责与权限。根据受委派企业具体情况的改变,委派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也应做出相应调整,性质不同的企业其职责和权限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最后应完善会计委派制的机构设置,建立有效的会计人员监督管理机制。委派会计人员的委派部门也应随具体情况而定,由所有者的全权代表担任。同时后续管理也必不可少,完善的委派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应及时建立,统一管理所有委派会计人员的档案,充分掌握委派会计个人信息;制定委派会计的轮岗制度、考核制度、定期报告制度,切实加强对委派会计的监督和指导。
(三)增强委派会计的综合素质
首先,制定相应的行为准则与制度对核算单位的委派会计予以约束。完善的行为准则与制度可以较好地规范委派会计的行为活动,使其依照制度办事。同时应对委派会计的人员和队伍进行改革与合理调整,当出现无法按照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办事的核算单位时,在初期应予以其宽限期,令其在宽限期内逐步调整以达到标准。其次,培训委派会计的业务技能。定期的培训活动应被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针对委派会计展开,经常性培训和专题培训应并举进行。经常性培训即为委派会计职业素质与业务技能的综合培训,专题培训其主要针对当前工作中出现的严重问题予以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再次,提高委派会计的薪金待遇,使其工作积极性提高。会计核算单位的委派会计除负责核算单位的日常经费收支报销外,还需扮演管理会计的角色,政治待遇与工作待遇也应该被相应提升,这样责、权、利三方面才能形成协同统一的有机体。
(四)注重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自我建设,增强其综合核算水平
需选派具有较强的财会业务能力、综合素质与较高的经济理论知识水平的人员到会计核算中心从事相关工作。同时,其应对国家的财务法律法规较为熟悉,以期望能够增强其会计集中核算的规范化程度,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与管理,保证会计中心能够真正扛起监督与管理两大职责。
结论
最近几年,作为当前财政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变革的重要内容,很多组织和机构都对行政事业单位展开了一系列的会计集中核算,就当前的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状况来看,会计集中核算的使用对避免部门乱支乱用、多头开户、逃避监管等不合法行为,以及正确地看待、规划其内部的会计核算工作而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中国大力实施的会计集中核算还有着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也需要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必须对集中核算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引起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其在未来领域内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勇.强化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11,(5).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计量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2
近几年,合同能源管理以新兴产业的形式在我国大范围兴起,它可以利用市场机制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能源的使用等进行有效调节,得到我国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因此,合同能源行业的市场容量非常广阔,而从事这一行业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但是,当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体系,在核算的科目、内容以及披露的信息方面等都还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因此,很多服务企业目前的会计核算非常混乱和模糊,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其进行规范。
一、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基本内容
合同能源管理的概念最开始是从欧美地区引进的,它是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中发展而来,主要是针对一些新型的节能项目的投资机制。它的主要含义是从事节能服务的企业或单位以签订契约的形式规定节能项目的相关节能指标,这些企业主要提供节能项目中的设计、诊断、融资、施工等等服务,然后保证项目的节能率,而用能单位主要达到某种节能效益来支付项目的投资或者利用所得利益改进服务机制。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签订合同之后,根据项目的设计方案开始进行施工、安装、运行、管理等,对于会计核算来说,主要的内容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在设备的安装过程中所花费的材料费、工时费等应该具有具体的科目和计量方式。节能项目所使用的设备很有可能是从外面购买的也有可能是自己产生的,而工程的时间通常比较久,因此,对于节能公司来讲,到底应该是商品销售还是发出材料应该具有详细的科目和计量规则。第二,融资利息的归属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节能项目的工程款通常比较大,所需的资金也比较多,因此,融资利息的归属就成为了一个重点问题。第三,项目的收益问题。在合同的期限内,节能项目根据用能单位的收益来确定收入的详细情况,因此,每一期的收入情况都是不确定的,另外,对于确认收入的时间和地点也要详细记录清楚。第四,资产的折旧问题。在规定的合同期限内,用能单位所用的产品数量、设备运行时间等都不确定,因此,节能效益也是不稳定的,对于计提折旧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核实。
二、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财政部针对合同能源管理还没有出台相关的会计核算规定,很多服务公司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与核算上做法如下:
(一)把用能单位安装的节能项目作为固定资产处理。在节能项目的安装过程中,采用本单位自己生产的产品,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在安装工作完成以后,在使用过程中则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按期确认合同能源管理收入时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 发生融资费用时,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长期借款”科目等;对于设备折旧,根据本单位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进行计提折旧计算。采用这样的方法没有把企业的自用固定资产和用能单位的设备资产分开来计算。由于这两种资产都归节能服务公司所有,与固定资产特点一致,但是,两者的收益模式却是不一样的。自用的固定资产主要作用是生产节能产品或其他类型的产品,因此,企业可以自己规定其产品的价格,产品在销售以后就能获得收益,其中的不确定因素比较少;但是安装在用能单位的节能资产,主要依靠用能单位的节能量来确定收益,其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大。因此,两种资产的计算方法应该是具有差异的。
(二)把安装节能项目的本单位产品作为销售来计算。在使用自己单位产品安装节能设备的时候,借记“发出商品”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按期确认合同能源管理收入时,借记 “应收账款”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 ”科目,同时按期结转发出商品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节能产品成本” 科目,贷记“发出商品” 科目;发生融资费用时,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长期借款”科目等;在设备的计提折旧方面,由于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理,因此,则不需要进行计提折旧。这样把用于节能项目的本单位安装产品作为销售计算的方式是违背销售实现原则的。由于节能项目在没有达到可使用状态以前很可能会失败,发出产品以后,节能产品的风险与报酬都并没有全部转移,因此,它和销售实现原则是相违背的。
(三)把安装在用能单位节能项目上的设备作为融资租赁固定资产计算。主要由承租单位经营融资租赁固定资产,而出租单位的收益是基本稳定的,因此,其中存在的很多风险与报酬可以转移给承租方;节能服务公司负责安装节能项目资产,因此,在合同期内,资产的所有权归节能公司所有,但是使用权是归用能公司所有,节能公司的主要收益来源则是用能公司产生的节能收益,由此可见,节能公司的风险和报酬存在很大风险。因此,这两种资产的处理办法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三、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相关建议
合同能源管理的特点与含义都非常独特,现在我们使用的会计科目没有将所有的经济内容都涵盖到其中,企业的会计核算也很难进行完整的、正确的操作。因此,针对目前这些业务需要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处理方法。具体建议如下:
(一)会计科目的设置一定要能够全面反应合同能源管理业务。在当前的会计规范中,对于合同能源管理还没有相关的规范,从目前的会计科目现状来分析,我们可以设置专门的“合同能源管理资产”科目。在核算的内容上可以与其他业务区分开来,尤其是与“固定资产”、“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等严格进行区分,这样可以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对合同能源管理资产的初始计量进行严格的规范。安装节能项目的时间通常比较久,费用的构成内容也非常多,资金数目比较庞大,收益期也比较长,因此,从性质上来分析应该属于固定资产,我们可以采用固定资产的计量方式来处理合同能源管理资产业务。换句话说就是,在开始构建的时候,设置“在建工程”科目,把符合条件的相关材料费、工时费、人工费等等归纳进入本科目,在工程完结以后,根据正在建设的工程成本,借记“合同能源管理资产” 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三)对于合同能源管理资产的后续计量进行规范管理。通常,合同能源管理资产都是安置在用能单位,因此,节能量完全取决于用能单位使用合同能源管理。用能单位各个会计期间使用的设备时间总量是不一样的,因此,节能的数量每一期都存在差异,由此也导致节能服务公司每一期得到的节能效益都不一样。因此,合同能源管理资产折旧方法我们可以采用工作量法,这样使得节能服务公司的收益与合同能源管理的计算方法保持一致,对于节能服务公司的经营状况可以更准确地反应,对于税务部门的优惠稽核要求也能及时满足。因此,我们根据每月的计提合同能源管理资产折旧的数额,借记“主营业务成本”或单设的“合同能源管理资产折旧费”等相关费用科目 ,贷记“累计折旧――合同能源管理资产”科目。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合同能源管理资产存在着减值的风险,如果在末期的时候检查合同能源管理资产,发现确实存在兼职现象的,应该进行减值测试,对合同能源管理资产的可回收资金进行预估。如果可收回的资金不账面价值更低,那么就要把差额作为合同能源管理资产的减值准备,将其记在资产损益表之内,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合同能源管理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四)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基于用能单位在各个期间使用节能设备产生的效益和节能服务公司、用能单位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每一期节能公司所获得的收益都是不一样的。从整体来看,节能服务公司的收益应该与收入实现原则保持一致,也就是在各个会计期末,收入的确定应该由项目节能量的测试结果以及节能效益收益分享比例来决定,借记“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待收到该款项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等科目。
总而言之,节能减排是人类生存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方式的转变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当前已经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例如税收优惠、节能专项扶持以及奖励办法等等,因此,合同能源管理企业怎样才能使资产管理、收益计算等做到准确、可靠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并且,需要我国有关部门对合同能源会计核算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刘玉来.我国节能服务公司的营销环境及其优化[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
一、核算型会计与管理型会计的概念
管理型会计是基于核算型会计的工作形式,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管理型会计也是对核算型会计的改进与创新,二者的工作形式与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核算与管理都是会计的基本职能,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影响着管理职能的发挥,所以二者也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1.核算型会计的概念。核算型会计是会计模式的传统形式,体现了会计的基础职能。核算型会计的工作模式是对会计信息的整理与计算,比如,企业的会计人员需要将企业所有的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分类、核算,这些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核算的结果体现了企业的运行状况,而且核算的过程必须保证正确性与准确性,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财务信息进行核算,这样才能发挥会计核算的价值。核算型会计的工作相对比较简单,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比较低,只要掌握基础会计知识就可以,主要从事的对财务信息的分类与记录,操作也比较容易。
2.管理型会计的概念。管理型会计是一种新型的会计形式,体现了会计的管理职能。管理型会计除了要对财务信息进行核算以外,还要对会计工作进行管理,工作形式相对较复杂,需要结合行为学与管理学的概念,而且在核算的过程中还加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在不断发展,传统的会计模式的容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信息存储要求,传统会计模式的局限性限制了会计信息的发展。而管理型会计可以更好的对会计信息进行整理与管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促进会计行业的发展。管理型会计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代替传统的手工核算模式,而且简化了核算的操作,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管理型会计不但简化了核算工作,而且还方便了会计信息查询工作,通过会计的管理职能,可以制定出未来会计发展的蓝图,通过管理还能对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的控制,指引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1.明确管理对象定位。管理型会计的管理对象一般指的是管理成本,管理成本包含的内容很多,除了财务信息管理以外,还要掌握企业的运行情况。传统的核算型会计比较注重对财务信息的核算,通过核算可以计算出成本与利润的具体数据,以这样的方式判断企业经营的盈亏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清楚的认识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必须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度,财务信息的核算一旦出现失误,则可能影响判断的准确度。管理型会计需要从多个角度衡量企业的盈亏,从不同的角度对成本的概念进行扩充,为企业经营提供更有利的依据。
管理成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决策成本、控制成本和责任成本。决策成本是领导者在做出决策前应考虑的成本。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活动时,需要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然后选出最合适可行的方案,这就需要财务人员向管理者提供科学有效的财务信息,帮助领导者做出正确决策。
2.充分认识管理型会计的职能。管理型会计是提供信息和运用信息的结合体。首先,管理型会计为企业经营提供了大量的有效信息且关系到企业的决策管理,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合理利用。其次,管理会计可以对企业的经营成本进行控制,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还能通过预测、反映、分析信息的过程,反映企业资产配置状况和运营情况,及时纠正企业生产中的财务偏差,以促进企业发展。
三、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的主要途径
1.改革财务机构,完善管理制度。要想实现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化,充分发挥管理型会计的职能,就必须要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企业的财务机构内部应该有明确职能划分,针对不同部门分配相应的财务人员,以便实现信息的整合、分析。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监督作用,规范企业内部生产,建立高效的企业管理机制。
2.加强预算管理。加强企业生产经营的预算管理,可以为企业领导者提供更加准确、有价值的财务信息,以便领导者对企业未来的生产活动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最终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3.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管理型会计对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运用信息的能力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记账、算账的能力,还要能够根据企业资产变动情况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合理预测、分析。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准确、连续,才能为领导者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促进企业发展。
本文通过简述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多维度核算的总体设计思路,阐述了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多维度核算分析的现实意义,进而以实证案例从客户、产品、条线、机构等多维度说明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以期为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的完善及推广运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管理会计;商业银行;多维度;核算分析
一、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多维度核算分析的总体设计
与传统、平版式的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的数据来源广泛,包括财务会计、业务统计及其他相关信息数据,其分析的工具和方法形式多样化、专业性,他向管理者呈现展示的是多角度、立体化的分析报告,目的在于通过数据价值的挖掘服务于企业长期价值最大化的追求。因此,管理会计的内在价值得益于其丰富数据的魔力,其核心与中枢就是实现多维度的核算分析和管理研究,通过多个维度坐标、各类核算指标的交互组合分析,从多个视角深入剖析数据指标的内涵并生成特定量化的分析结果,为最终的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从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实践而言,其多维度核算分析的总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维度设计与划分
维度,是指一种视角,是一个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概念。由于管理会计可以突破商业银行总账会计数据的细度局限,以单一账户和交易流水为最细粒度基础数据,因此在商业银行的维度总体设计中,通过责任中心体系的搭建、各类业务及收支的划分、各类成本的细化和计量等环节,将逐笔交易和账户产生的成本和收入按照逻辑联系建立起与设定分析维度的有机关联,搭建起数据自动汇总的路径,从而快速准确地获取以机构、产品、客户、条线、渠道等多维度的全面价值评估。基于管理会计维度设计的弹性灵活,当市场、职责以及管理需求发生改变时,商业银行可以按照最新目标维度重建与交易、账户的对应关系,重新划分收支比例、重设期间、产品等参数指标,不断地更新和满足经营管理的需求,以便提供多个维度的分析报告,甚至多个维度交叉组合的拓展研究报告。
(二)分析指标与核算方法
商业银行多维度核算分析的目的,在于服务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管理目标,其分析指标的设计也由传统的利润指标衍生到价值管理的指标,如经济增加值(EVA)、风险资本回报率(RAROC)等,进行价值增值、价值管理的计量分析,全面衡量商业银行真实的价值创造能力。采用的核算方法如下:1.全收入=外部利息收入+内部利息收入+非利息净收入+营业外收入2.全成本=外部利息支出+内部利息支出+营业外支出+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资产减值损失+所得税+资本成本3.经济增加值=全收入-全成本=净利润-资本成本4.风险资本回报率=净利润/经济资本×100%
(三)多维度核算分析模型设计
本文所探究的多维度核算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信息技术对大规模业务数据进行科学高效的处理,以单一账户、逐笔交易流水为最细粒度基础数据,采取自下而上的分析模型,由核心业务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财务信息系统、成本分摊系统、风险损失计量系统以及经济资本计量系统等数据源中获取各维度的属性值,然后借助收入和成本要素等划分方法,计量出各报告维度的利息收支、内部资金转移收支、中间业务收支、营业外收支、税金支出、营业费用、减值损失、经济资本成本等,从单一账户汇总到单一客户,再从单一客户按产品、条线和行业等划分进行汇总归集,由此形成多维度组合的核算分析模型。
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多维度核算分析应用的现实意义
管理会计是技术和方法,也是信息系统,更是管理理念。他是对传统商业银行单维度管理局限的颠覆和创新,全流程植入以价值管理和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先进理念,在全面有效整合资产负债管理、利率定价管理、财务管理、信贷管理、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等众多管理工具和信息的基础上,实现对机构、产品、条线、客户等多维度的核算和分析,引领商业银行步入精细化管理之门,为商业银行长期管理价值的实现发挥决策和参谋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精准度
以持续价值增长为核心是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最高原则,也是资源配置最终成效的价值体现。受制于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等因素限制,在缺乏先进的管理会计工具情况下,商业银行对信贷、资本和费用等稀缺资源的配置往往采用简单的大一统方法,以单一机构维度进行简单切割和划分,造成资源分配的粗糙和模糊,难以发挥配置成效。借助管理会计,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机构、条线、产品、客户等经营单元开展多维度的盈利分析和量化衡量,从利润收入来源的多渠道路径按照价值回报水平和战略规划方向进行差异化分配,实现精细化管理的资源配置模式,不断提升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
(二)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的科学性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持续健康的价值增长作为经营管理的主要目标,引导“价值增长”自然成为银行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在管理会计运用之前,银行在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评价以及绩效提升等环节管理,常常难以兼顾个人和经营单元等考核主体与银行整体目标间的一致协调,不能充分发挥经营单位和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导致绩效奖惩机制的失效。借助管理会计工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多维度的成本核算和盈利分析,精确衡量每个机构、部门、条线、客户经理的价值贡献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体系,对各经营单元和个人进行较为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引发他们围绕提升银行价值的目标来开展经营活动,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银行绩效考核体系中的科学性和激励性。
(三)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成本控制的强化力
商业银行日益激烈的价格战背后实质就是成本的竞争,强化成本控制、保持成本优势成为银行成本管理首要追求的目标。在商业银行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下,相对注重以块为主的总量控制,侧重事后核算和反映,对具体项目难以量化评估和事前决策。运用管理会计的成本习性、预算管理等定量分析工具,通过建立责任中心体系、借助成本分摊手段,商业银行可以将成本管理视角由单一机构维度扩展到业务条线、客户、产品、渠道等多个维度,构建基于前、中、后台的成本投入制衡机制,形成完善的成本开支控制模式,有利于商业银行深挖成本管理潜力,保持成本领先的竞争优势。
(四)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客户营销的针对性
伴随商业银行市场细分战略的定位和推出,客户营销理念也随之推陈出新,差异化营销、精准营销等现代营销理念已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同,但实践中由于缺乏科学量化管理工具的支持导致难以有效实施,客户经理仅凭经验感受来选择客户和推销产品,营销效果不尽如人意。借助管理会计系统对客户信息的有效整合,尤其是对客户价值的综合衡量,客户经理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不同客户对银行的价值贡献度,更好地定位目标市场与目标客户。同时,客户经理还可动态跟踪客户贡献情况的变化,深入挖掘潜在盈利销售机会,从而采取针对性的营销方案,根据不同客户的业务偏好提出差异化的营销策略,提高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提升客户对银行的综合价值贡献能力。
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多维度核算分析应用
作为一门为“管理”服务的“会计”,管理会计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应用于管理实践中。只有在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充分发挥决策和参谋的作用,管理会计才能真正创造管理价值。为使大家更加清楚准确地了解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深入应用,全面充分地展示管理会计在优化资源配置、健全绩效考核、强化成本控制以及客户差异营销等方面的决策支持作用,笔者选取客户、产品、条线、机构以及其他维度的应用案例,分别向大家加以介绍和展示。
(一)客户维度核算应用
商业银行利润最终来源于客户,要提高盈利能力,就需以客户为中心,深挖客户内在价值,增强对客户的营销服务能力。借助管理会计,首先可以准确实现对单一客户的EVA和RORAC等综合盈利贡献指标的量化评价,并以此为基础,透过对EVA和ROR-AC两个角度的组合分析,来细分不同等级的客户层级,识别和挖掘优质客户群体;其次透过数据分析从交易粒度着手,如产品渗透性、业务偏好等,掌握不同客户的行为特征,为选择客户和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最后,通过客户维度数据整合,以客户价值分析为切入点,建立起支持效益导向的客户经理考核机制,引导客户经理关注客户价值的评估,促进客户经理的绩效目标与银行整体利益相一致。传统模式下,银行对客户经理的考核大多采用业务指标,如存贷款量、基金交易量、开户开卡量等指标,导致客户经理只关注客户的业务量而忽视客户的实际价值贡献,甚至为完成任务指标站在客户立场来压低贷款定价或投机取巧制造虚假业务交易,造成银行实际收益受损。借助管理会计客户维度盈利分析,商业银行可完善对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以EVA作为主要权重考核指标,同时兼顾规模、产品等业务指标,形成对客户经理业绩的全面有效衡量,引导客户经理注重对客户价值的分析和挖掘,增强客户经理对价格变动的敏感性,提高客户经理营销主动性和目标性。
(二)产品维度核算应用
产品是银行联系客户的纽带,也是银行实现收益的载体。产品管理的核心是围绕客户需求,在平衡投入与产出的基础上,通过产品的开发、营销与维护,获得客户服务需求的满意以及银行价值的增长。借助管理会计分析工具,商业银行产品维度的核算应用,主要通过精确衡量产品的投入成本和盈利能力,围绕产品盈利性和价值创造性,实施差异化风险定价、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支持产品创新等管理功能,由此构成完善的产品管理体系。产品维度核算应用时,首先要对产品清单进行明确的划分界定,保持每一产品维度的独立核算,具体产品分类根据各家银行实际运营情况进行定义分类,并通过设计产品明细组合将其衍生扩展至条线、行业和渠道等维度应用;其次,通过产品维度盈利核算应用,商业银行可以精准计量各产品所创造的EVA和RAROC以及投入的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等支出情况,根据各产品的风险水平实施差异化定价,提升产品的定价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然后,银行定期地对各类产品收益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比较各类产品的RAROC指标,真实衡量各类产品渗滤风险后的价值回馈,从而采取针对性的资源配置策略,将资源集中配置到效率更高、收益更好的优势产品和战略业务上,以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最后,借助产品盈利分析,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构建产品评估体系,通过产品投放的事前规划,分析和预测产品的盈亏平衡,合理地规划业务前景和发展目标,指导产品开发、营销和维护,从而优化银行产品管理,支持产品创新升级。举例说明对产品资源的优化配置:因零售业务近年来收益情况一直不佳,某银行2015年度将零售业务列入重点发展战略计划内。根据全行年度财务目标统筹测算,决定配置零售业务本年度新增50亿元的信贷资源,要求零售资产业务净利润增幅达到10%,整体风险资本回报水平提升2个百分点。围绕盈利目标,借助管理会计系统对该行零售业务分类产品的盈利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表明要实现预期盈利提升目标,必须将有限的信贷资源大幅投放至“个人经营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高回报产品上,并严格控制回报水平较低的“住房按揭贷款”等产品的低效投放。
(三)条线维度核算应用
条线是商业银行按照业务分类进行切分管理的结果,也是银行进行分部管理的主要依据。条线管理的核心是围绕价值增长,遵循“责、权、利”相匹配的责任会计理念,实施差异化的资源配置,提升业务条线的价值创造能力。借助管理会计系统平台,商业银行可以突破传统业绩评价方式的制约,通过分析和评价风险资本回报率等因素,实现对业务条线经营业绩的客观评判,充分挖掘业务条线盈利提升的潜力,为经营产品、管理客户的条线部门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持。条线维度核算应用时,首先要将系统内客户和产品维度的核算分析进行设计组合,按照逻辑联系建立起有机关联,并将其衍生扩展至条线、行业和渠道等多维度应用;其次通过条线维度核算应用,商业银行可以精准计量业务条线的各项收入和成本,实现各条线完整的“全收入、全成本”盈利分析,为上市银行公开披露业务分部报告提供基础数据;最后,借助业务条线盈利分析数据,商业银行可以突破传统机构绩效考核维度,拓展延伸到业务条线考核维度,并引入EVA和RAROC等价值管理指标,提升条线考核的深度。此外,商业银行还可将自身条线业务数据与同业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寻找与优秀同业的差距,探寻与同业存在差距的背后动因,为管理决策提供量化依据。对比说明上市银行业务分部报告披露基础:上市银行在未引入管理会计工具之前,由于无法准确获取各业务条线分部损益数据,只能按照财务报表会计科目的分类大致划分、甚至是以估算的方式对业务分部的盈利状况进行披露,难以保证报告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度。而引入管理会计数据作为业务分部报告编制的基础,利用基于价值会计的管理工具,可以克服信息失真、偏差大等问题,确保公开披露报告的准确度和置信度。
(四)机构维度核算应用
管理会计的机构维度核算应用,不仅包含与银行组织架构相匹配的实体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而且还能打破地域局限,根据银行营销资源的整合、专业化分工设置而自定义生成各类虚拟机构,如各类独立的营销团队、专业机构等,故其内涵范围更为宽泛,方式更为灵活和富有弹性,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财务会计的不足,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更为丰富和全面的数据支持。机构维度的核算应用,一方面能准确计量各级机构的真实盈利情况,分析盈亏成因,并据此按照成本效益理念投放资源配置、合理安排经营计划,为各类机构的业务经营提供指导;另一方面能满足对基于特殊需求的虚拟机构的考评,对其业务进行独立核算并纳入管理会计系统的统一平台,实现更为精细化和目标性的业务划分和考核,从而更好地引导虚拟机构精算账、重收益,不断提升盈利能力。
(五)渠道维度核算应用
渠道是商业银行挖掘客户资源、维护客户关系、进行市场营销的重要载体,也是商业银行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经营收入和利润的重要场所,渠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借助管理会计系统平台,商业银行可以对各种渠道的成本收益、交易数据等信息进行精细化核算,平衡投入产出协调机制,针对不同渠道的运营效率,提出渠道布局合理建议,支持渠道建设业务发展。此外,利用系统平台分析数据,商业银行可以获得客户对各类渠道的使用情况和交易成本数据等,着手开展客户行为取向和偏好的分析,进而根据不同客户的行为特征制定差异化的渠道营销策略,提升整体营销服务水平。
四、启示与建议
基于价值理论,商业银行借助管理会计工具和手段实现了对机构、条线、产品、客户及渠道等多维度、全要素的价值衡量,评价结果表现为利息收支、内部资金转移收支、中间业务收支、营业外收支、税金支出、营业费用、减值损失、经济资本成本等多维度的准确计算,由此形成立体、交叉、自下而上的多维度报告体系。按照价值创造和价值分享的逻辑联系,管理会计系统拓展了机构、部门、客户、产品、条线等多维度核算路径,在空间上延伸了分析研究的视野,各维度彼此之间主动对接、架设起联接的桥梁,如按照产品与部门的职能关联,通过产品的核算分析便可获得部门的价值贡献;再如按照客户经理与客户的管理关系,通过客户的核算分析又可获得客户经理的绩效评价。因此,商业银行一旦理顺各维度之间逻辑关系,就可以带来核算分析的传导和评价结果的共享,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吴飞虹 吕荣福 单位:中国银行镇江分行财务管理部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国强.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中信出版社.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 会计核算 会计准则适用
2010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2010]25号,下简称25号文),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和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完善会计制度。
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暂未对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进行明确规范。近年来关于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的理论研究也有不少,而在实践中,不同的节能服务公司及用能单位、或合作方式不同的合同能源管理业务,其会计处理也是方法各异。在此笔者想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合同能源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合同能源管理,就是由能源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向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培训、维护甚至节能量监测等一条龙综合,并通过与用户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来回收投资成本及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用能单位在零投资、零资金风险的前提下实现节能效益,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支付节能改造项目成本,合同期满后可免费获得该节能设备;
2.能源服务公司先垫付资金为用户进行节能改造,因此承担了资金使用成本和投资回收的风险,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投资的收益往往比节能设备即时卖断方式的利润空间要大。
3.节能设备由能源服务公司投资建设,在合同期内设备的所有权属于能源服务公司,使用权属于用能单位。合同期满,节能设备一般无偿赠送给用能单位。
二、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准则适用
合同能源管理主要依赖于特定的节能设备进行,因此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的关键是节能设备的核算,而会计核算的基础是会计准则的适用。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的合同条件,对节能设备的会计核算主要有以下观点或方法:
1.适用存货准则
节能设备生产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向用能单位提供自产的节能设备及节能服务,并分享节能效益,这种情况下,节能设备作为存货核算,其实质类似于分期收款的节能设备和节能服务的混合销售。
2.适用租赁准则
认为合同能源管理适用租赁准则的理由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的解释:确定一项协议是否属于或包括租赁业务,应重点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履行该协议是否依赖某特定资产,二是协议是否转移了资产的使用权。合同能源管理中,节能改造需依赖特定的节能设备进行,在合同期内节能设备由用能单位使用和管理。可见,合同能源管理符合会计准则关于租赁的规定。虽然。合同能源管理的合同条款表现为效益分成而不是租金的收付,但《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亦提到:某些情况下企业签署的协议所包含的交易虽然未采取租赁的法律形式,但该交易就经济实质而言属于租赁业务。因此,合同能源管理适用租赁会计准则。
由于租赁又分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因此合同能源管理应归类融资租赁还是经营租赁,也有不同观点。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规定,符合下列一项或数项标准的,应当认定为融资租赁,融资租赁以外的为经营租赁:
(1)在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
(2)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买价预计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
(3)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
(4)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收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
(5)租赁资产性质特殊。如果不作较大改造,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按照前述分析,合同能源管理至少具备了融资租赁的第1、2、5项特点,应视为融资租赁的一种特殊形式。
另有观点则认为合同能源管理下未来的节能收益并不能确定,且在合同期内节能效益由双方共享,与节能设备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实质上没有全部转移给用能单位,再者合同期通常远短于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因此,建议按经营租赁核算。
3.采用BOT处理
BOT(buiI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认为合同能源管理可采用BOT处理的理由是:该项业务有着明显的建造一经营一转移这一过程,与《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规定的BOT模式一致,因此,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进行处理。
4.作为长期摊销的费用处理
又有观点认为由于未来的节能收益不能准确确定,每期的节能收益都不相同,如果节能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则按合同期平均计提的折旧与每期的节能收益不配比,因此可考虑把节能设备投资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合同期限内按与确认收入相同的基础进行分摊。尤其是在25号文未前,相关的财税优惠政策不明确,如果节能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考虑到加速折旧及合同期满节能设备无偿移交给用能单位的涉税问题,在实务中不少能源服务公司采用此种处理方法。
三、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方法的应用
前述的几种会计准则适用,就形式特征而言。似乎适用租赁准则的理论依据比较充分,在理论研究领域倾向于适用租赁特别是融资租赁准则的观点也比较多。但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接触到的能源服务公司,特别是非上市的小型能源服务公司却绝大部分将节能设备投资作为待摊销的费用处理,在合同期内进行摊销;个别上市的、或纳入上市公司报表合并范围的、或规模较大的能源服务公司则把节能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按直线法以合同期为限计提折旧;销售自产节能产品同时提供节能改造服务的生产型能源服务公司则将节能设备作为存货核算;按融资租赁或BOT处理的极少,甚至可以说是零个案。
因此。笔者认为,在以会计准则为标准的前提下,结合我国能源服务公司的发展现状,本着简化核算和便于操作的原则,可根据不同情况对合同能源管理业务进行以下会计核算处理:
1.节能设备作为特殊的固定资产核算
节能设备作为能源服务公司一类特殊的自有固定资产核算,既不作融资租赁处理,也不完全等同于经营租赁。因为,合同能源管理下未来的节能效益只是一个理论上的预期值,每期的实际收益一般不能在合同明确,也不会规定一个利率。但在融资租赁的会计
核算中。需要确定租赁内含利率和最低租赁收、付款额,从而计算资产及融资费用或融资收益的入账价值;再者,合同期内与节能设备所有权相关的风险与报酬并没有完全转给用能单位,所以从可操作性的角度看,不主张采用融资租赁的处理;而如果作为经营租赁的固定资产处理,按会计制度规定应合理确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并预计净残值,按税法规定生产设备的最低折旧年限是+年,为了使会计与税法处理趋同。企业往往按税法的规定制定折旧年限,并预留残值。但合同能源管理下,合同期一般都远短于上述规定的折旧年限,目前实际工作中合同能源管理的合同期多为五年左右。因此,笔者认为节能设备可按合同期为折旧年限进行平均摊销。又因合同期满时节能设备一般会无偿赠送给用能单位,对于能源服务公司而言预计残值的意义不大,建议残值预计为零。相应地用能单位按合同约定比例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节能效益分成建议作为费用列支,不再区分购建资产和接受服务的支出。合同期满用能单位接受无偿移交的节能设备时,将其作为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入账。笔者认为这样处理与25号文的精神也是一致的,据25号文的意见:能源管理合同期满后,节能服务公司转让给用能企业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会计上按捐赠处理,税务上按折旧或摊销期满的资产进行处理,并免征增值税;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企业所得税实行“三免三半”;对于用能单位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如果用能单位是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该支出作为能源费用或相关支出列支,如果是企业,其购建资产和接受服务能合理区分且单独计量的,应分别核算,不能合理区分或单独计量的,作为费用列支。
至于现阶段实际工作中,很多能源服务公司通过“长期待摊费用”或直接在“在建工程”进行核算,一定程度上是考虑了节能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时计提折旧以及合同期满设备转交用能单位时的涉税问题,随着25号文的公布及具体实施办法的陆续出台,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得以明确,节能设备如按前述作为特殊的自有固定资产核算,其实质与按“长期待摊费用”处理并无太大差别。
2.采用BOT处理
对一些政府招标的公共基础设施节能改造项目,也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采用BOT处理,但这种情况下能源服务公司可能要确认一项金融资产一能源服务公司可以无条件地从合同授予方收取的确定金额的货币资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或者确认一项无形资产一合同授予方授予能源服务公司的特许经营权力,即用基础资产向第三方提供服务并向其收取服务费用的权力。如果由能源服务公司确认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则要由合同授予方确认固定资产。如前述在合同期内与节能设备所有权相关的风险与报酬并未完全转移给用能单位,因此笔者认为采用BOT的处理不如按能源服务公司自有固定资产核算恰当。
3.节能设备作为存货核算
能源服务公司用自产节能产品为客户提供节能改造服务,属于正常的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设备部分按产品销售处理则可,在此不赘述。
4.后续服务支出计入当期损益
能源服务公司在合同期内为用能单位提供的设备维护、技术咨询等后续服务支出,直接计入发生当期的损益。
按照“十二五”规划,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任务是难巨的,但同时节能的潜力也是巨大的,节能产业将迎来历史性发展的机遇。在此背景下如何本着创新和扶持的原则完善、细化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制度以及财税优惠政策,切实推动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有着更大的现实意义。而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点思考,亦是笔者拟写本文的初衷。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3号2006年2月15日
[2]《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3]《完善会计核算方法加速推进节能减排》作者:尹桂凤宋佳璐《经济视角》2007年第10期
【关键词】工商管理会计;财务核算;财务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让我国的会计工作呈现出了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在计算机成为会计人员完成数据核算工作的主要工具以后,会计人员开始对企业的财务计划等问题进行了关注。现代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进步,也要求工商管理会计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对自身的工作重点进行转移,因此,工商管理会计的转变,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一大重要措施。
一、管理型工商管理会计的主要概念
管理型工商管理会计,主要指的是一些为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而借助管理学和会计学的相关知识,对企业的财务问题进行预测、监督、分析、评价和总结的会计人员。这种新型会计人员的产生,可以被看作是信息技术和会计电算化技术发展的产物。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会计核算工作以后,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速度和工作的精确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会计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了传统用工作模式下的一些较为繁琐的问题以后,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企业的财务计划、财务控制问题和财务总结等多项内容之中,在会计人员参与到这些事物的管理工作以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就会得到有效提升,这就可以为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工商管理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必要性
(一)核算型财务会计的主要缺陷
通过对核算型财务会计在新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缺陷问题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从跨级工作的侧重点来看,核算型财务会计需要在尊崇工商行政管理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日常业务进行记录,并通过编制财务报表的方式将这些信息上报给工商管理部门。这种工作模式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服务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模式,从工作模式来看,核算型财务会计人员在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保障的基础上,还要让财务报告符合工商管理部门的规定。从财务管理会计的工作实效问题来看,由于这一工作模式是建立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过去的财务工作的基础之上的,因而这种会计模式并不具有前瞻性的优势,随着工商管理工作的发展,这一会计工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这一工作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
(二)管理型财务会计的主要优势
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直观化反映,是管理型财务会计模式的自身优势的一种表现。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总结是这种新型财务会计模式的主要侧重点。在对这种新型会计模式应用到工商管理部门以后,工商管理会计人员除了要按时提交企业财务报表以外,还要为相关部门提供相对完善的企业信息资料,以便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因而工商管理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除此以外,在新型会计模式下,工商管理会计人员除了要对过去的财务工作进行总结以外,还要通过对现在的财务工作进行控制监督的方式,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规范性进行提升,因此,工商管理会计的转型,也可以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方向指导。
三、促进财务会计人员转型的措施
(一)对监管机制进行完善
对自身对企业的监督作用进行发挥,是工商管理部门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职责。为了对自身的换立职责进行充分的发挥,工商行政部门在日常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需要对企业的内部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监管。但是从我国工商部门的企业监管机制建设情况来看,我国的这一机制还在财务分析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从工商行政管理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转型工作来看,企业监管机制是管理型管理工作的一大主要影响要素。为了对企业监督机制的科学化水平进行提升,工商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财务分析措施进行完善。在构建财务分析机制的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需要从财务管理理论的最新成果入手,对硬性企业财务管理状况的因素进行分析,以便让监督机制的针对性得到充分强化,第二,在对财务预算制度进行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对管理财务方案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以便帮助企业对财务预算领域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充分解决,第三,为了对监督机制的实效性M行提升,工商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构建内部审计机构的方式,对工商管理部门内部的监管工作进行强化。
(二)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提升
从工商部门的会计转型问题来看,管理型财务会计在未来的工作中除了要对会计核算能力进行充分了解以外,还要对企业的管理知识等内容进行了解。这就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会计转型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对会计人员的知识能力进行提升,在对会计人员培训机制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工商部门需要将会计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和财务预测能力看作是培训工作中的重点要素。要通过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的应用,对财务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在培训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工商部门也需要对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进行强化,以便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事件的发生。
四、结论
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是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新时期的工作中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财务会计管理观念和监督机制等因素尽心挖山的基础上,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提升,是促进会计人员转变的一种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裴昱.试论工商管理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J].中国集体经济,2016,(36):135-136
[2]宋伟光.试论工商行政管理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J].财会学习,2016,(18):136
其一,会计核算中心不具有保管各单位会计档案的权利。会计核算中心不是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不具有保管会计档案的权利;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是通过会计业务考试招用的,没有专业会计档案管理人员;会计核算中心的办公场所大多是租用或主管部门分配的,没有专门的档案室。
其二,磁带、磁盘、光盘、微缩胶片等磁性介质保存的会计档案管理不规范。会计核算中心一般都实行会计电算化,每年都形成大量的磁盘、光盘等磁介档案。《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第7条明确规定,电算化会计档案,包括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书面形成的会计数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45条规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有关电子数据、会计软件资料等应作为会计档案进行管理。《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12条规定,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应当保存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具备采用磁带、磁盘、光盘、微缩胶片等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条件的,由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统一规定,并报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备案。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大量的磁介质会计档案都保存在会计核算中心,即便是定期向委托单位移交会计档案,也只移交纸质会计档案,对磁带、磁盘、光盘、微缩胶片等磁性介质会计档案怎样科学、安全的保存没有明确的规定。
其三,会计工作与会计档案管理脱节。会计档案是会计人员将会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类、加工、核算出来的产成品的技术成果,它产生于会计业务工作中,是会计工作的延伸,也是会计工作的终结,因此会计档案的管理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会计核算中心的人员还是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非常熟练,经常参加会计业务的培训和学习,但对档案知识,特别是对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标准知之甚少。此外,各单位普遍轻视会计档案的管理。在各单位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突出强调了会计业务,却忽视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没有把会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纳入会计人员岗位职责中。造成会计档案整理质量不高,封面内容填写不全,装订不整齐等情况的出现。
其四,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监管。由于会计集中核算是会计制度改革的新形式,其业务接受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管。然而无论是财政部门还是档案部门都没有对纳入集中核算后会计档案的管理作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档案部门也没有介入其中进行业务指导与监督。财政部门注重会计业务质量,而对会计档案规范与否重视不够,使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监督。
其五,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不健全必然导致管理无章可循。不少会计核算中心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会计档案立卷、归档、保管等制度。对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整理标准、移交等问题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也没有配备专人管理会计档案。而是由各分管会计管理自己的会计档案,造成会计核算中心内部形成的会计凭证、会计报表、会计资料的整理、装订不一致,没有做到会计档案规范化管理。
鉴于以上原因,为了规范会计档案的管理,保证资料、档案的安全、完整,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首先,应明确会计档案管理的主体,理顺会计档案管理体制。对纳入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的单位,应根据财务管理自不变、资产所有权不变、资金使用权不变、债权债务不变、会计核算主体不变的五项原则,明确会计档案管理的主体是各行政、事业单位而不是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6条明确指出,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未设立档案机构的,应当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保管。会计核算中心应严格按照《档案法》、《会计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将各单位会计档案整理规范,在核算中心保管一年,期满后编制会计档案的案卷目录,连同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和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会计档案,向核算单位的档案机构或会计机构移交。
其次,应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会计档案的案卷质量。会计人员是会计档案整理的第一责任人。会计人员对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的熟练程度,决定会计档案案卷质量的高低。因此核算中心应对中心人员和报账会计进行会计档案管理和操作的培训,从原始单据的折叠、粘贴、装订、档案封面的填写、会计资料的分类等基础性工作学起,从源头上做好会计档案的整理规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