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统计学基础原理范文

统计学基础原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23 10:52: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统计学基础原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统计学基础原理

篇1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统计学原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Independent Institute Statistics Principles Teaching Reform

JIAN Xueqin

(Foreign Trade and Business Colleg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52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independent college "statistical principles" teaching practice and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teaching content,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f teaching reform,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better training for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ependent colleg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statistics principle; teaching reform

独立学院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统计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课程,该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适用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需求,有广泛的适用性,对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六年独立学院的教学实践,结合课程特点和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初步建立了独立学院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1.1 合理调整内容顺序,提高教学实效

我们选定《统计学原理》(黄良文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作为教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两大块。描述性统计部分包括统计调查与整理和综合指标,这部分内容实用性强,理论简单,难点是综合指标部分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推断性统计部分包括抽样估计、假设检验、相关分析、指数分析和动态数列分析五个部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学基础,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

教学内容在顺序上一般是先讲描述性统计,再讲推断性统计。对于推断性统计的教学,大多数教师是本着忠实于教材的原则,按照先理论后应用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一般会先讲抽样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内容。由于抽样估计和假设检验涉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内容抽象难懂,学习时间又在下半学期,学生对这门课程已经逐渐失去了新鲜感,因此学生不但容易产生两极分化,而且还会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相关分析、指数分析和动态数列分析,相对于抽样估计和假设检验来说难度较低且两部分联系不紧密,指数分析需要用到综合指标中平均数的知识,而动态数列分析中的求直线趋势方程又可以看成自变量为时间的回归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按照:综合指标指数分析相关分析动态数列分析抽样估计假设检验的顺序,章节之间的联系更紧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虽然教学内容调整后让学生能由易到难的学习,使学生能很快体会到统计学这门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但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会受到影响,为此在课程结束时须按教材的顺序对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

1.2 引入简化公式,方便学生记忆

统计学原理中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公式可以恒等变形后用简化公式代替,方便学生的记忆。比如:相关系数与一元线性回归直线方程中的回归系数,若记,则。简算公式既方便记忆,同时也能更好地解释和同号的原因。

1.3 增加统计软件的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中注重理论的推导过程,偏重手工计算,因此在教材中普遍没有介绍SPSS和SAS等统计软件的使用,而将统计软件的使用作为非统计专业学生继续学习统计学的选修或自学内容。SPSS是世界上最早的统计分析软件,它不仅具有深入的数据分析功能,而且还有非常强大的统计绘图功能。通过SPSS统计软件的学习,模拟实际工作中数据处理和图表处理,提高学生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有利于学生扩宽就业面,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快速完成职位的提升。

1.4 适当引入双语教学,突出办学特色

独立学院要想长期发展,必须办出特色。国际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大的趋势,很多独立学院提出“精专业、通外语、重实践”的培养目标,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SPSS软件多为英文版本,在SPSS操作界面的教学中采用中英双语教学,对SPSS的输出结果尽量用汉语讲授,结合统计学知识解释实际含义,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和英语应用能力。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启发式教学法,近年来各类高校的教师在统计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中运用该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科书上的例题只是统计方法和计算公式的简单应用,而案例教学是对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直观引入概念,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体验问题解决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更好掌握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

2.2 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统计学原理课程中有很多复杂的公式,一些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实际上很多公式原理简单,只要讲清了它们的来龙去脉,学生自然能写出来。比如通过解释离差公式的原理,可以同时理解平均差公式和方差公式。不仅让学生能自己写出公式,也将“转化”的数学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探究过程中。

2.3 分组教学法

以大学生生活消费调查为例,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调查报告的写作和调查结果的展示都作为各个小组的作业,要求小组成员集体完成。这种小组式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同学之间增进了解,又有利于工作中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既是一个知识实践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情商、增强课程趣味性的契机。

3 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统计学原理课程的考试主要是以笔试为主,重点考查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统计方法的应用,只能手工或用计算器计算。由于统计分析一般计算量非常大,受考试时间的限制,对知识的考查深度和广度都不理想。结合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大纲和考试大纲,统计学原理的课程考核体系由期末笔试、平时上机测试、统计调查报告、作业考勤四部分组成,每部分所占总成绩比例为6:2:1:1。这种综合评价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自身优势,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根据上机测试、作业等情况的反馈,能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董春玲,王锐,王晓宇,王金会,王爱英.《统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18-30.

[2] 冯蕊.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统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3(1):125-126.

[3] 蒋园园.独立学院统计教学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8):153-154.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操作系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2-729-02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Humanization Teaching for Operating System of Computer Specialty in Independent College

HUANG Can-hui

(Computer Department, Zengcheng College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1363,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summary the experience during teaching the Operating System in independent college, which has some reference meaning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measure has been put into practice in several grade and has got distinctness effect.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operating system; teaching

1 引言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它是公办高等院校教学资源与社会资金的有机结合的产物。而独立学院学生也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一方面他们没有国家和政府在经济上的帮助,不能享受各种优惠待遇,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发展还不够完善,毕业证含金量低,自身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因此独立学院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在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学习不够主动的现象较明显。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专业很重要的专业理论课,很多独立学院学生在一开始学习时,就感到课程不仅专业理论概念多,而且抽象难以理解。认为课程太难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变差。因此,要在独立学院的计算机专业讲授好操作系统需要老师多下工夫。除了备好课,在讲课时注意把握好重点、难点外,如何采用人性化的手段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并在授课过程中注意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实例相联系,使课程内容变得生动而简洁,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也是讲授操作系统课的教师应不断研究的问题。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几点经验体会。

2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课堂

创建和谐的课堂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学生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带有感彩,他们中有一部分人会因为信任或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这个老师教的课,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同时作为教师,我们也会发现有些学生会因为对某个老师心存芥蒂而不喜欢这个老师所教授的课程,从而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处理好自己和学生的关系。

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就要求教师对待工作要有满腔的热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满腔热情,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其次教师还要在处理违纪的学生时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尽量采用机智、委婉的方法。例如,当遇到学生上课时不认真听课,上课睡觉或讲话时,教师不可以厌烦甚至粗暴的态度对待。现在的大学生又基本上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的倾向很强烈。在课堂上批评学生只会使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对教师产生厌恶的情绪。教师在这时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课堂纪律,也可以叫违纪的学生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学生回答出来了就给予表扬,没有答出问题,教师就要告诉学生要认真听课,希望他下一次能把问题回答好。这样学生会觉得虽然自己违反了课堂纪律但老师没有使自己难堪,而注意自己的纪律。

由于操作系统这门课程比较难懂,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自信心不足的缺点,教师更加应当在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前多关心学生,给学生公正和足够的鼓励。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爱护和信任,会更加自尊、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因而这些学生也就易取得了如老师期望的效果。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观察学生的变化。学生如果表现出对某个知识点不理解时,教师应当将教学进度放慢。有针对、及时的对难点解释分析。在教师帮助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进而对教师产生敬意。

3 调动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提问。这是一种师生间很好的互动,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了解,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但我们要知道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教师应当注意创设好问题的情境,所提的问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例如,操作系统进程管理中的经典问题――哲学家进餐问题。经过对问题的分析后,学生可能会想到下面一个利用信号量机制解决的哲学家进餐问题的算法:

Struct semaphore chopstick[5]=(1,1,1,1,1);

第i个哲学家的并发程序描述如下:

while(true) {

think;

P(chopstick[i]);

P(chopstick[i+1] mod 5);

Eat;

v(chopstick[i]);

v(chopstick[i+1] mod 5);}

学生把这个算法写出来后也许会很高兴。这时教师可以告诉他们这个算法存在错误。学生会感到好奇,会迫切的希望找出这个算法的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经过对上面算法的分析思考,学生会发现这个算法有时能保证两个哲学家同时进餐,但在5个哲学家同时饥饿而各自执行第一个P操作申请并获得左手的第1把叉后,会因为均无法得到右手边的叉子而阻塞等待,且永远阻塞进入死锁。于是,在给算法找错误的同时就引出了死锁这一概念和关于哲学家进餐的正确算法。经过这样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加深。

4 使用类比方法,由简入深,理解概念

操作系统这门课程在讲解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的概念与算法,如何准确、深入的理解与掌握这些概念和算法,就成了学好这门课的一个关键。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用类比的方法。采用类比法能将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例如:

例一:进程控制块的组成

教材说明:进程控制块由进程名、进程状态信息、调度优先权、现场保护区、通信信息等若干项组成,且每一项的内容都会动态的变化,以表明进程在不同时刻的状态。

类比:体检表由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近视程度、既往病史、肺部功能、心脏脉搏、血压等等多种项目组成,而每一项的内容都只表明你在那一个时刻或时间段内的身体状况。

说明:二者均由多种不同的项目组成;绝大多数项目的内容均只表示所说明物质某一时刻或时间段的状态,不代表永久状态。

例二:进程同步

教材说明:进程同步是进程间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直接发生相互作用的关系。

类比:妈妈给婴儿喂食和婴儿吞咽食物。妈妈负责在婴儿饥饿时把食物送到婴儿的口中,而婴儿则负责当口中有食物时,将其吞咽。这两个动作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存在着一种制约关系。妈妈在喂食,必须在婴儿口中空,才可以喂下一口食物。当婴儿口中有食物时,妈妈则不可以喂食,否则会发生婴儿噎食。婴儿只有在妈妈喂了食物后,才有食物吞咽。这两个人的进行这一系列合作活动的共同目标是婴儿吃饱。

说明:进程同步主要源于进程间的相互合作,一个进程执行受到与其合作进程的影响,各必须遵守一定的先后顺序才能正常运行下去。

例三: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

教材说明:在分时操作系统中,处理机调度使用时间片轮转法。该方法要求将一段时间划分为固定大小的很小的时间段,称为时间片,每个进程一次只能占用一个时间片的处理机时间,即使进程运行没有结束,也必须被撤换下来,以便就绪的下一个进程使用;被换下的进程直到下一次轮到自己时才能使用处理机。

类比:这种算法就像是现实生活中平等思想。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官位高低、富有和贫贱都是平等的。

说明:时间片轮转算法克服了有些进程长时间占用处理机而造成其他一些进程长时间等待,进而造成多个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某些用户一直得不到或长时间得不到系统服务,最终造成系统响应差的问题

5 合理复习,防止遗忘

复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最基本方法,为了促进知识的保持,避免知识的遗忘,必须注意合理地组织复习。合理复习主要包括:

5.1 复习时机要得当

对知识的复习,从时间分配上来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散复习,一种是集中复习。分散复习可以减低学生学习疲劳感,可以及时的发现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点,方便后阶段的教学,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针对操作系统课程中概念、算法多而且容易让人混淆的特点,我们应当尽量采用分散复习。可以在每一章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小复习。

5.2 复习的方法合理

课堂测试灵活、方便,还能够及时反应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操作系统的复习可以较多地采用课堂测试这种方法进行。命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学绩测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复习时应尽量采用选择题、填空题、应用题等方式;而避免使用选择名词解释类的题型,因为学生做这一类题时往往死记硬背或照抄书本,不利于老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点,也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同时试题内容的取样要有代表性,要注意难度适中。例如,考虑一个有8个页面,每页1024个字节组成的逻辑空间,把它映射到32个物理块的存储器中:

1)逻辑地址有多少位?

2)物理地址有多少位?

3)存取主存中的一条指令或数据至少要访问几次主存?

这是一道应用题,它主要是检查对操作系统中分页存储管理的理解和运用。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包括有:分页存储管理的实现原理、逻辑地址的表示、物理地址的表示、分页动态地址变换。通过做这样一道题,就可以检查学生对分页存储管理知识的理解程度,只有在深入的理解了相关知识后才能顺利的解题,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后,与之相关的概念也就能理解,记忆深刻了。(下转第732页)

(上接第730页)

在测试完毕后,教师可根据情况部分讲解题目。教师要及时地了解学生在做哪些题目时遇到了问题,及时解答,同时要在以后讲解此知识点时更加留心。

在复习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对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比较。例如,在存储管理这一章中有分页和分段存储管理,这两种存储管理方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地址变换机构),所以很容易将两者搞混,实际上它们在概念上是不同的。在复习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出这两种存储管理方式的异同。

6 结束语

讲授好操作系统这一门课程需要教师在熟悉教材备好课的基础上多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人性化以及上课的技巧上下功夫。当然我们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是在变化的,我们只有不断的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才能适应这些变化。只要老师肯当有心人,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在教学上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万森.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3

自儿童哲学诞生以来,儿童哲学课程也是各路学者关注的焦点,儿童哲学课程在国内研究者的研究中大多适用于校本课程当中。而在学前教育当中,也可以用于园本课程的探索。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天生就能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哲学问题,天生就带有好奇心看世界,但是若缺乏系统的思维训练,缺乏发现这些哲学问题的眼光,无疑到最后便会变成缺乏思考能力的人。因此,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也需要这样的思维训练,这便是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意义所在,在学者的研究当中,儿童哲学课程在一些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已经初见端倪,但是整个学前儿童哲学课程还在摸索当中。

一、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内涵

西方国家认为“儿童哲学”是为儿童提供的哲学课程。在全国教育哲学学术委员会2015年高峰论坛中凸显了当前儿童哲学教育有几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公民教育取向的看法是以批判性思维、自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为主,方法论取向的看法是以训练思维为主的,而人文教育取向的看法是以提高哲学素养为主。学前儿童哲学课程可以说是以训练学前儿童思维为主,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以及沟通合作能力,最终达到培养提高学前儿童哲学素养目的的活动。

二、提出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必要性

余保华、刘晶(2015)在其文章中提到,澳大利亚将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探究性与合作性能力的儿童,作为应对时代挑战的核心对策,把儿童哲学引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澳大利亚儿童哲学课程发展启示我们,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应该从儿童开始,错过关键期想在儿童成年后再去实现这样的目标则十分困难;针对儿童理性思维训练的内容应该有专门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应该是统整性的。基于此,在学前教育或小学阶段开始设置儿童哲学的课程内容,是完全必要也是可行的,这也是形成学生批判性的思维品质进而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提出还可以保护学前儿童的哲学天性,留住幼儿由于好奇心提出的哲学问题,并从中激发幼儿的思考。这样的课程提出可以让学前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可以提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新想法或事物,这也正是我们时下所倡导的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把一切能够培养人创新能力的想法从幼儿期开始激发出来。

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提出能够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当中,如何教育培养人才是各个国家讨论的主题,而儿童的创新能力便是关键,但儿童的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密不可分,因此能够开发人的理性思维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幼儿的理性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凭空出现便不会消失的,需要训练才能长期保持并一步步提高。而哲学课程便是能够训练幼儿的哲学思维能力的活动。

三、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基础之一:哲学

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哲学家都认为哲学源于惊讶,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秉持这一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并且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这地地道道是哲学家的情绪,即惊讶,因为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决定性的起点。”其实惊讶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少数人的专利,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对自己和世界都怀有o限的惊讶与好奇,幼儿不断发出“为什么”的信号,提出“我是怎么出生的”“我为什么在这里”“世界从何而来”等根本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哲学诞生之初,古希腊哲人们争论不休的哲学问题。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但他们思考往往是一种直觉反应,特别是对于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学前儿童阶段更是如此,由于学前儿童的惊讶并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审查,必然会犯逻辑上的错误,李普曼认为需要对学前儿童的这种直觉反应加以训练打磨,儿童的这些逻辑错误以及思考上的混乱与不足才会得到纠正与引导,才能对日后的言语及行为带来积极影响。因此学前儿童也需要把直觉反应经过理性的思考训练,若在关键时期内得到了引导训练,便会在以后的思考中事半功倍。

儿童哲学所倡导的对儿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推动理性思维发展的学前儿童哲学课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基础之二:心理学

篇4

 

一、通信原理及其实验教学目标

 

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程中的基本定理、调制/解调方法、码型变换等知识的学习和认识,提高学生认识电路原理图的能力,学习常用测试仪器的使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通信原理及其实验教学目标是将实践环节作为核心,以课程的教授对象、性质、目标为依据,把课程划分为基础实验与综合性实验两个层次。在实验室利用硬件电路进行实验,经过实验,学生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进一步提升对于通信原理知识的理解,不断地提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验证通信原理的能力。第二,从自己的需求出发,通过查阅资料与独立思考,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第三,掌握正确操作仪器设备的技巧,熟练地将原理应用在操作过程中。第四,能独立撰写实验报告,准确分析实验结果,正确绘制通信原理实验得出的各类波形图。第五,课前做好预习,正确绘制通信原理的验证图形。

 

实验采用分组方式,一般是两人为一组,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前,学生应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清楚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内容、方法和步骤,以及仪器使用的注意和安全事项。通过课程实验,学生应掌握每个实验项目所对应的实验原理,能够自行设计相关电路和计算参数,能够熟练使用常规实验仪器(如函数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

 

二、通信原理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

 

1.实验硬件教学体系建设

 

实验教学中心由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具体建设和管理。中心应当具备电工基础、电子信息技术、电子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实验室的实验室群,向下还应当分设电路、电工、电子工艺、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学生科技创新等多个实验分室。

 

实验教学中心应当主要面向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各类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还应当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机修造、环境工程等非电类专业开设电工学实验教学课程。

 

实验室应当有专职实验教师管理。师资队伍要不断进行培训,实验教师应当教风严谨、职业道德良好、实验教学业务素质高,在实验管理与实验教学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实验教学队伍还要具有很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较高的研究水平。

 

2.建立新型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体系紧紧围绕“原理技术系统全程全网”这个知识链,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工程训练为基础,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先进实验内容带动实验室建设,优先建设内容先进、受益面广并体现通信与网络专业特色的项目。改革过程中要突出一个主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两个建设(实验队伍、实验条件)、抓好三项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施四个统一(实验人员统一调配、实验教学统一安排、实验场地统一使用、实验资源统一管理)、实施五级训练(通识训练、基本技能训练、设计能力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技能训练),跟踪通信与信息学科发展前沿,发挥实验中心人才优势,自主开发实验设备和新实验,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移植和转化为实验教学设备和项目,逐步建立基于学生能力结构的新型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实践技能的需求,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3.教学方法的改革

 

(1)挖掘课内外资源,构建“探究型实验”体系。依托学校实验教学中心,多方法、多途径开展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验、自主分析结果的探究性实验,力求实现“三结合”的新型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即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体验相结合,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创建新型实验教学平台,开展本科生“探究性实验”教学探索,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构建新实验课程体系。

 

(2)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推行双主体教学体系。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通信原理实验教学体系。在课堂上教师只充当一个辅导学生的角色即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对其进行引导,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在实验结束后对学生的实验成果进行评估。

 

总之,通信原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遵循“加强理论基础,注重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面向社会需求”的理念,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篇5

【关键词】学籍管理;人性化;协同化;以生为本

学籍管理就是对取得学习资格的学生,从入学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升、留(降)级,学籍异动(转学与转专业、休学与复学、退学),纪律与考勤,奖励与处分,毕业与毕业资格审查等方面,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教育自身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出规章制度,进而实施的管理。

教育者在实践中发现,“人性化”的学籍管理是高校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形成良好校风、学风和教风的重要保障,“协同化”的学籍管理更是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育人目标的实现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人性化、协同化”的学籍管理并不是以人性的扭曲、屈从、改变为代价的,它是人的积极主动行为的结果[1],它的核心是“以生为本”,最终目标是培养既会做事又会做人、既会工作又会生活的“完整的人”。

1.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中的问题

本课题组通过走访调查温州市多所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人员,发现目前在学籍管理中“人性化、协同化”建设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 思想观念尚待更新,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首先,学生的选择权未受到重视,导致弱化了服务意识。

在“以生为本”教育管理理念中,学生首先应该是教育服务的购买者、学习的主体和学校管理的适度参与者,然后才是管理和教育的对象。学生通过选择学校和专业来选择职业,同时他们通过选择职业领域来选择学校和专业。任何学校如果忽视了学生的选择权利和能力,就会失去生源,同时也就失去自己生存的基础。但是,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籍管理普遍服务意识不足,课程形式固化、育人手段单一,忽视学生成长发展的主体性、完整性与独特性,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忽视了学籍管理的开放性,只考虑管理的现实性和实用性,甚至将学生物化、同质化管理,并将管理定位于规范。

第二,高校师生对于学籍管理的知情权未受到重视。

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应被教师、学生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上做到深刻了解。调查发现,在招生人数剧增的情况下,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并没有跟上,宣传对象不仅包括学生,还应有教师。通过对一些学籍异动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不是很清楚,认识不到位,在通知其学籍变动的时候,学生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然而相关负责教师,如班主任、专业教师等也对学籍管理相关制度知之甚少,原因是通常专业教师很少受到学籍管理知识培训,思想上也对学籍管理制度没有提起高度重视。因此,校方应加强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在学籍管理中发挥实施道德渗透,把师生共同拉入学籍管理制度建设中,把制度文化中的客观精神转化为师生个体的主观精神[2]。

1.2 人员素质不高,直接影响育人质量

学籍管理人员素质有待强化的问题,主要矛盾在于高校的不断扩招,造成了各学院(系)的学籍管理人员工作任务繁重,他们被繁琐的工作占据了几乎全部时间,根本没有时间去学习、去深造,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而学籍管理工作量大,事务性强,任务艰巨,难免就造成了学籍管理人员疲于应付各项任务,只能敷衍了事。

除了学籍管理人员需要提升自身实力外,专业任课教师更是需要提高和深造。因为,调查显示,学籍异动除了有学生自身的各种问题外,还有对专业课程兴趣不高的问题,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教学课程质量不高的情况。现阶段各个高校都在扩招,为了适应社会、吸引学生,人才培养计划更是每年都在调整,许多教师甚至任课多年来没有上过重复的课程,根本无法定方向精进和提高业务水平;而且多数学校对于选修课也重视程度不够,每年开课都是临时选课程凑数,造成了选修课教师师资水平偏低,课程质量不高。这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不高,应付情绪严重,学籍异动(旷课,迟到早退、退选)情况普遍。

1.3 部门间“协同性”不强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思政部门、学籍管理部门、教研室以及学籍管理系统设计公司等部门“协同性”差,部门之间由于工作相关性不高而存在藩篱,工作内容的分割程度非常严重,缺乏协同创新的动力和长效机制,学籍管理工作的交叉融合以及跨部门合作难以推动[3-4]。如:教学上只关心自己所授的课程,考勤成绩只是作为平时成绩,不认为这是学籍异动最佳数据;思政上只局限在“奖、勤、助、代、补”,但相关结果很少在学籍管理系统见到;程序设计员只考虑完成系统设计合同,而不对一线学籍管理者的使用反馈做出人性化调整。“协同性”差会直接造成学籍异动发现滞后,对学生服务性差,学生归属感差等问题。

2.完善高职学籍管理制度的建议

2.1 实施动态化教学计划管理,增加教学计划的弹性,提高专业吸引力及育人质量

温州高职院校基本以学年学分制为主,学年学分制下的教学计划属于一种静态的或者相对静态的计划,学生不能按照自身意志合理选择课程,只能被动地遵从学校既定的教学计划完成学业。笔者认为可做如下改革:

首先,教学计划是使教育过程与效果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性指导文件,为了达到培养“完整的人”的育人目的,教学计划的课程安排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较大的可选性,以便于学生从个体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素质结构合理的、能主动适应市场和科技发展需要的、严谨而灵活的课程学习体系。这就要求把过去静态的教学计划转变为动态的教学计划。为了便于实现教学计划的动态管理,应在教学计划模式上采用模块化管理[5]。这种模块化管理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培养目标,设定可进行多种组合的、可供学生充分进行课程选择的、多样化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模块,并强化课程质量,同时适度加大选修课或选修项目(如:讲座、社团活动、比赛竞赛、社会实践、科学创新等)的数量及选修比例,以充分体现弹性特征,强化学生素质结构的合理性、完整性。

第二,应培养学生对交叉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若毕业后想经营花店,为了使学生掌握营销外的知识,可针对兴趣专业(商品花卉专业)选修4学分相关课程内容,便于日后从事该方向工作奠定基础,以提高学生创就业机会。

2.2 加强学籍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创新力的培养,就是在教学管理体制过程中提出问题,收集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学籍管理。管理人员可参加短期的集中培训,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实行业务轮训等方式,以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校方应多组织开展学籍管理研究活动,学籍管理人员,应当结合实际,研究学籍管理的方式方法,制定合理有效的学籍管理措施,为教学、领导提供咨询和决策的必要信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了保证学籍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应尽量降低学籍管理人员的流动性。

同时,应加强教学管理、思政管理与学籍管理相互协作,打造结构完整的学籍管理队伍。组织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思政管理人员学习学籍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加深其对学籍管理的正确理解,使其认识到学籍管理不仅仅是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需要教学管理的具体人员与学籍管理人员相互配合,学生的考勤、学籍异动等情况需要及时沟通、上报。对于任课教师需要加强日常培训学习,优化开课、授课质量,从根源解决学籍异动问题;研究显示[6],学籍异动数据与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关联紧密,如自卑心理严重、缺乏人生目标、学习生活消极、兴趣多样盲目等都会导致学籍异动,因此,需要思政人员与学籍管理人员紧密沟通,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中。

2.3 完善学籍预警机制,提高“以生为本”的服务意识

自2004年“学籍预警”在国内正式提出以来[7],绝大多数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的学籍管理条例,都制定并实行了适应本校校情的“学籍预警”制度,并已初见成效。制度内容上主要分为成绩类预警、考勤预警、作弊预警、心理问题预警及毕业预警五个方面。调查发现,温州高职院校学籍预警制度涉及内容主要以成绩类预警为主,而其他内容则不多见。理由是考勤、作弊、心理问题等管理内容应当属于学工部门处理,且已有相关制度出台,没必要再设立预警制度。实际上,学生成绩问题通常是由于厌学等心理问题而导致旷课、作弊设置于不及格和退学,若作为校方可以从根源入手,将问题解决在最初,将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在操作上,针对温州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自主能力差、家境相对富裕对学业不重视的特点,温州高职院校应重点完善考勤预警制度。

考勤预警:是指学生在一学期内请假或无故旷课,对其进行的一种预警[8]。教学管理人员如果能在学生请假、缺旷课总学时达到处罚规定学时数的1/3~1/2时,就向学生发出预警通知,提请学生引起注意,促使其立即端正学习态度,确保其顺利参加期末考试。这种预警式管理不但会有效降低学生因违反考勤管理规定致使其无法参加期末考试和考试作弊的概率,也将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处境由完全被动应对变为积极主动预防。此外,需要大力度发挥任课教师、学生干部的作用,帮助辅导员掌握考勤情况,一旦有不良势头立即向辅导员反映,这样辅导员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动态。

2.4 实现“协同化”学籍管理

协同创新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核心概念,它是通过多个主体的协同作用和资源共享,产生整体大于部分的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价值的最大化。它不仅要求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也要求创新目标、组织、制度和环境等的协调与整合。

课题组通过对温州市多所高职院校学籍管理问题汇总发现,大部分问题都存在“协同性”缺失的问题(表1),表现在部门间未能达成协同配合,目标共同但行动脱节,从而致使大量工作重复,工作效能不高。为了有效解决当前学籍管理瓶颈问题,促进各部门紧密结合,提升服务效能,应做如下改革:

(1)主体协同是学籍管理协同创新的核心。需要教学管理部门、任课教师、思政管理、家长、行业人士等部门的介入,形成新型战略联盟来促进合作绩效的提升。如:教学管理与学籍管理应相互协作,学籍管理中应渗透思想教育工作。学籍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严格学籍管理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只靠条条框框的行政命令及行政手段去解决学生的问题是违背教育宗旨和规律的,也达不到严格管理的目的。反之,如果只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必要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思想工作也显得空洞。

(2)目标协同是协同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各部门应深刻意识到“以生为本、提高服务意识、强化教学质量、营造和谐校园、培养完整的人”是全校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也是学校生存的基础,各部门应消除合作中可能存在的种种障碍,紧密合作,协同创新。

(3)信息共享是学籍管理协同创新的支撑平台。因此,学籍管理协同创新离不开信息共享,通过共建学籍管理信息平台,可使无序态的信息和资源整合,提升服务质量。

(4)体制机制协同是学籍管理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学籍管理协同创新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管理体制的创新,要有新的体制和机制来将疏散的部门和资源聚合起来,并在创新主体之间建立一种适当的平衡,以制度来引导和规范合作各方的行为,确立合作的长效机制。

由于高等教育工作的复杂性,改进学籍管理工作使之具有“人性化、协同化”的特点,还需要在实践中深入研究和协调发展。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到新形势下在学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地健全完善学籍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地改进学籍管理工作方式和态度,积极探索出一套新的学籍管理模式,来推动高职教育的顺利发展,使之更好地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饶燕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J].高教探索,2012(4):29-32.

[2]周晖.以人为本,发挥学籍管理的“载道”和“渗透”作用[J].管理,2012(6):205-208.

[3]叶仕满.协同创新: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2(3):16-19.

[4]刘晶.谈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者的岗位适应能力[J].管理科学,2012:131.

[5]李志君.创新动态化学籍管理 推进学分制教育体制改革[J].晋中学院学报,2005,22(2):73-76.

[6]夏启华.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提高学籍管理质量[J].咸宁学院学报,2012,32(7):179-180.

[7]姜凡,刘春燕.武汉科技大学实施学籍预警制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

[8]胡萍.高校建立学籍不良异动管理预警机制的思考[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9(4):155-157.

篇6

关键词:系统工程;农业院校;基础教学;水利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28-03

系统工程科学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它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学科。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门科学在军事、工业、农业、水利等领域逐步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作为一门新兴的工程技术学科,它应用系统理论、近代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等理论和工具来研究系统的规划、设计、组织、管理、运行、评价等问题,用以解决系统的最优化问题。

系统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现代数学和电子计算机等工具,对系统内部元素进行分析研究,实现最优设计,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的目标。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水利等基础行业的重视,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水利水电,节水农业,灌排管理、水资源规划、农业工程等领域[1-4]。

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教学实践和体会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关软件、多媒体应用、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等进行相关探讨。

一、确立“应用”导向的教学目标定位

系统工程类课程在沈阳农业大学有20余年的授课实践,目前在水利工程、农业工程、农学类专业均有开设。当前,学生对该门课程普遍反映是偏难。其主要原因,一是系统工程是一门“软”技术[5],基础理论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二是农业院校中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功底相对薄弱,而该门课程涉及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方法等应用数学知识较多;三是系统工程应用需要良好的专业功底,实践中需要学生把专业知识和系统理论与方法密切结合起来,这对初学者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鉴于系统工程学科知识综合性强、理论要求高并且密切结合实践应用的特点,多年以来,我们把系统工程课程教学目的定位于“应用”,授课内容围绕系统工程的最基本理论,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运用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和使用优化技术,解决农业、水利等相关领域的专业问题。因此,在多年授课实践中,从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用案例的确定等方面都遵从以应用为主的目标,强调专业知识的应用和系统分析方法两者密切结合,不可偏颇,教学例题的讲解紧紧围绕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技术在具体学科专业领域的应用来展开。

二、注重常规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该课程最常用、最经典的教学方法是一题多讲,具体应用时分两种形式。其一为一个实际问题,部分条件(要求)稍微变化,则可建立不同的模型。例如在讲授线性规划及其应用时,涉及了单纯形法、两阶段法、大M法、对偶理论、敏感性分析等诸多内容,这些内容所对应的线性规划模型类似,并且约束条件与目标函数之间有深刻的联系,因此可以运用同一个实际问题贯穿整章内容,只不过在讲解前述内容时分别将某个条件稍加变化即可。另一为同一个模型,采用不同的方法求解。如在讲授无约束非线性规划时,涉及函数极值的条件、梯度法、牛顿法、共轭梯度法等内容,可采用同一个二元二次函数非线性模型作为例题,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求解,每讲完一种方法,用图形将其搜索轨迹表示出来,最后将不同的求解方法进行比较,这样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很自然就会被学生深刻认识。图1为不同方法的求解非线性规划问题的搜索轨迹。

a.梯度法 b.牛顿法 c.共轭梯度法d.坐标轮换法

图1 不同方法求解非线性规划问题的搜索轨迹

三、规划求解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市场上有关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等计算机应用软件陆续推出,对此,在教学中应该适当地予以补充讲解和应用。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在求解模型方面的便利与优势,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习的求解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也能够激发学生的计算机编程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加深印象,使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把所学到的系统工程知识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去。目前,可以解决该问题的比较流行的软件有Matlab、Excel、LINDO、LINGO等。在具体教学中,可以根据专业需求重点推荐一到两种应用软件。

(一)运用LINDO软件求解线性规划问题

LINDO(Linear, INteractive,and Discrete Optimizer)是一个解决线性、整数规划问题的方便而强大的工具。LINDO软件可以运用单纯形法分步骤求解,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先在最基本的窗口中输入模型,然后单击“Reports”菜单中的“Tableau”命令,在“Reports”窗口会得到一个初始单纯形表,然后单击“Solve”菜单中的“Pivot”命令,“Reports”窗口就会显示所确定的入基变量、出基变量和枢轴元素。再次单击“Tableau”命令就会得到轴变换以后的单纯形表。以后,循环单击“Pivot”和“Tableau”这两个命令直到得到最优解。这样在“Reports”窗口内就会将用单纯形法寻求最优的过程显示出来。

在模型求解完毕后,单击“Reports”菜单中的“Range”命令,就会得到在最优解不变的情况下,价格系数的变化范围,同时也得到在最优基不变的情况下,右端常数项的变化范围。

(二)运用Matlab软件求解非线性规划问题

Matlab软件是三大数学软件之一,在数值计算方面首屈一指。它具有面向对象的编程特点,初学者容易上手。在教学中,可以用其将不同的非线性规划算法轻松实现,如梯度法、牛顿法、共轭梯度法、坐标轮换法等;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以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进行创新性思维,修改已有算法或创造自己的新算法并借助Matlab加以实现。Matlab还具有完备的图形处理功能,可以将各种求解方法的寻优路径反映在目标函数的等值线图上,以此来比较各种算法的优劣,让学生在探索式的学习中增加经验,增长知识,体会乐趣。

(三)运用Excel的“规划求解”宏

Microsoft Excel是本科学生最经常接触到的软件,其自带的“规划求解”宏可以解决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运输、最短路径、最大流等系统工程规划求解问题。应用时,在“工具”菜单上,单击“加载宏”。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可用加载宏”列表框中,选定待添加的加载宏“规划求解”选项旁的复选框,然后单击“确定”。之后,Excel“工具”菜单下就会出现一项“规划求解”。然后只用在Excel的表格中进行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设置,再单击“工具”菜单下的“规划求解”就可自动求解。其优点是学生对Excel环境非常熟悉,学得较快。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清晰、快速、准确地表达图形的优势

在线性规划部分,运用图解法和单纯形法作对比,加深对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如线性规划的基解、可行解(域)、基可行解、最优解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整个单纯形法的基础。这些抽象概念比较难于理解,若想讲得清楚、明了,必须对其进行几何含义的描述和表达,要让学生“看得见”。再比如在讲整数规划的割平面法时,到底要选择哪条切割方程,只有用几何的方法,表现在图形上,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不同的切割方程对可行域的切割程度“深浅”不一。此时,若用板书在黑板上画图,费时费力,且效果不好,而多媒体表达图形清晰、快速、准确的优势则可充分体现。教学实践中,几何图形要动态地、逐步地、有节奏地给出,让学生对概念、图形有一定的接受时间,切忌不注意学生们的反应,过快而且连续地演示[6]。

(二)讲课思路应与多媒体密切配合

系统工程基础大部分的内容是用来介绍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因此,一般情况下是按照“概念”“原理”“步骤”“示例”“几何意义”“特点”的思路来讲解。例如在讲授整数规划分枝定界法时,应先对该方法的概念和原理进行简要介绍,并举一个寻找某地最高峰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定界”和“分枝”;然后讲解分枝定界法的步骤,同时结合例题讲解计算寻优的过程,该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强调与各求解步骤对应的模型;最后采用几何表示的方法来说明分枝定界法的求解过程,得出其实质就是把整数规划问题转化为对应的线性规划松弛问题,并在其可行域内进行的一系列线性规划求解的过程。在多媒体课件的配合上,要求达到动静相宜的效果,并不要求每个环节都要动,而是要动静结合,动则连续、和谐、淡雅而不烦乱,静则庄重、醒目、明了而无死气。如“概念”“原理”“特点”环节的多媒体应以静为主,“步骤”“示例”“几何意义”环节的多媒体则应以动为主。

(三)课件的页面布局应紧凑合理

系统工程基础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种方法的结构都是比较紧凑的,每个步骤之间的逻辑性比较强,课堂讲授的时候,既要注意细节问题,又要特别注意整体的逻辑关系。例如在推导不同类型的对偶问题的时候,公式较多,关系比较复杂,多媒体中课件制作中应尽量在一个页面之内完成一种类型的推导,如图2所示。课堂上逐步播放讲解,这样使学生对推导过程在整体上有一定了解,同时,对于需要掌握的部分,在课件中用蓝色加粗字体将原型(LP)和对偶型(LD)模型重点表示出来,做到主次分明。

图2 多媒体课件推演布局

五、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课堂教学效果除了与教师课前准备、课堂发挥有关以外,还与下列因素有关。

开课时间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系统工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学生们在学习该课程前须懂得相关专业知识。如对水利专业学生而言,在讲到规划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时,涉及灌溉排水工程学、水利工程经济等相关课程内容,如果开课学期过早,学生对灌水定额、年金现值因子等概念不了解,系统工程课程应用就无从谈起。但若本门课程开课时间过晚,学生又会对与本课程求解方法相关的线性代数有所遗忘。根据作者多年来授课实践,对于四年制8学期的本科专业学生来说,本课程授课学期建议设在第5学期为好。

另外,本课程对教与学的同步性要求很高,学生普遍感觉,如果课堂上不认真听,课后自学费时很多,效果却不理想。鉴于上述情况,尽量采用小班上课,在教室安排上争取在小教室上课。实践证明,大班用大教室上课的效果比小班用大教室上课的效果要好。这些虽然看似细枝末节,但是对教学效果却有相当的影响。

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提高农业院校本科学生的整体观、系统观和应用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和方法、规划求解软件的引进、多媒体的运用、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课堂教学与课后网络辅导相结合,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综合提高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肇.灌排工程系统分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14.

[2]尚松浩.水资源系统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3]王先甲.水利水电系统工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2000,(1).

[4]陈青春,欧志强.节水农业与农业系统工程[J].农机化研究,2006,(12).

篇7

(赤峰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从我国高校教育考试改革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考分离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从2013年起,开始对部分专业课程的期中或期末考试,通过使用实训控制系统来完成,对教考分离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通过对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使用实训控制系统进行考试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更进一步的思索,提出了一些通过使用实训控制系统考试进行考试,提高教考分离效果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实训控制系统;教考分离;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16-02

教考分离,是我国高校中推进教育考试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教考分离,使得任课教师不再参与其所任课程的期中和期末考试的出题、评卷等工作,从而使任课教师能够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及时完成教学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学效果,通过各种方法来主动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也会使学生深刻领会到,学习成绩的好坏只取决于对所学课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既是否在平时就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贮备与知识应用能力。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近几年也在不断扩大招生的基础上,按照学院的统一部署,进行了各项教改工作,其中就包括了教考分离。在努力实现教考分离的改革过程中,经济与管理学院进行尝试的方法,就是使用实训控制系统对部分专业课进行期中或期末考试。

1 实训控制系统介绍

1.1 实训控制系统的操作流程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使用的实训控制系统是在2011年采购的,其版本为V6.10,属于用友T6电算化软件的附属软件,由题库制作、考试服务器和成绩管理三个部分组成。

题库制作系统主要解决考试题库的建设问题,其题库制作流程为:建立题库名称选择题型设置试题参数试题制作(或卷库制作)题库。其中“选择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答案可扩充到8个左右)和判断题三种;“试题制作(或卷库制作)”则是建立题库的过程,是所有实训控制系统功能中最繁琐和需要大量时间的部分;而“题库”则是进行出题设定,出题时既可以按章节和题型随机抽取设定的题目数,也可以按照难度从全部题库题目中抽取设定的题目数。

考试服务器系统主要解决学生考试的问题,其考试操作流程为:清除历史数据考试题库维护待考考生维护考试设置考试预组卷考试环境检测指定考试场次允许考生登陆禁止登陆导出考试成绩备份考试数据。其中“待考考生维护”是将本场考生名单成批导入系统(每场人数上限为200人);“考试预组卷”是系统自动按出题要求自动抽取每个考生的试题;在允许考生登陆后学生即可进行考试,考试过程中教师即可以察看已登陆考生人数、未登陆考生人数和已交卷考生人数,也可以对考生进行了考试延时、减时、暂停和强制交卷等操作,对考生考试过程进行全程监督;考生考试交卷后由实训控制系统自动评定成绩并将其显示在窗口中,让学生及时知道本场考试成绩。

成绩管理系统主要完成考试服务器系统中导出的学生成绩进行接收、分类、汇总等工作。其操作流程为:接收成绩成绩浏览成绩统计成绩导出。其中由考试服务器系统中导出的学生成绩只能通过成绩管理系统接收成绩后才能被教师使用。

1.2 实训控制系统的优缺点

实训控制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节省了考试过程中的许多工作,其优点主要有:

1.2.1 部分考务管理工作自动化,减少考务管理工作量

通过考试服务器系统的操作来看,考生名单导入、试卷抽取、考生考试过程、试卷收取等工作都由实训控制系统来完成,从考试管理上来说,大大简化了考务管理工作,使得考务管理变得更轻松。

1.2.2 实训控制系统自动评分,减少评卷教师工作量

实训控制系统使用自动评分系统,考生的成绩由评分引擎的评分程序对考题自动进行评定对错和分值,无需人工干预,并能自动生成试题各题型分值和总成绩,这使任课教师对这部分题型的阅卷工作量减少到无,同时减少的还有向试卷模版录入各题型成绩的工作量。

1.2.3 实训控制系统的保密性、公平性强

首先,实训控制系统采用硬件、数据库、数据流、网络数据加密等多种加密手段,避免非授权人员在考试前破解题库和相关数据,从而保证整个考试数据的保密性。其次,使用实训控制系统进行考试时,由于使用自动抽题的方式选取试题,每一个考生面对的试题都是不一样的,使同一考试课程前后几个批次的考试不会出现泄漏题目的现象,做到了即使不能同时考试,也能保证考试的保密性和公平性。

当然实训控制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其缺点主要有:

1.2.4 建立题库时工作量较大

在建立题库时,首先要求任课教师在试卷模版中将考试题目准备好,这是任课教师工作量最大的部分,而且需时最长。然后再将任课教师出的题目按实训控制系统的规则导入到系统当中,若任课教师出题不符合试卷模版要求,或题目占稍有录入不对的内容,就需要在导入题目时不断调整,反复进行修改才能保证题目正确无误的导入系统当中,亦需一定的时间。

1.2.5 抽题的随机性问题

由于题库题目中每一道试题的出题难度不一样的,实训控制系统在自动抽题的过程中是随机抽取的,可能会使导致极个别的同学抽取的高难度题目多一些,会有一些小小的不平衡。

1.2.6 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虽然在建立题库时可以通过使用选择题中的子母题型,来综合考核一些案例型题目上,由于实训控制系统目前只有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三种题型可以使用,并没有论述题型,故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解决的能力。

对于实训控制系统的缺点来说,可以通过教师的努力工作和对实训控制系统的应用方式调整来减少其影响,充分发挥出使用实训控制考试的优点。

2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使用实训控制系统考试的情况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使用实训控制系统组织考试是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的。一方面是为了配合学院的教改工作,进行教考分离的尝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近几年我院学生的大量扩招、会计教师数量少,即使采用集中所有教师用流水阅卷的方法也越来越难及时完成阅卷工作。2013年9月,在我院李布和院长和全体会计专业教师的支持下,开始了部分专业课的题库出题工作,到2013年12月,初次使用进行实训控制系统对中级财务会计(上)、宏观经济学进行了期末考试。到2015年1月为止,已完成题库建设并进行了期中或期末考试的专业课程还有:中级财务会计(下)、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经济法、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基础、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学原理。一共有9门专业课使用了实训控制系统进行了期中或期末考试。

在建设题库的过程中,题库出题数量最多的课程是经济法,其单选题出了5章696道题目、多选题出了5章427道题目、判断题出了5章346道题目;题目数量总计为5章1469题。在这种题库下,无论怎样抽题,其重复率都会很小。除了个别课程因课程内容本身的影响而出题数目较少外,其它课程题库题目数量都很多,达到了全面覆盖知识点的要求。

在学生考试过程中,除了受实训控制系统60站点和机房机器台数限制,每批次只能考50多个学生,拉长了考试时间之外,整个考试过程非常顺利,达到了既考核了学生知识水平,又减轻了任课教师工作量的目的。

3 完善实训控制系统考试的改进措施

在使用实训控制系统组织考试的两年中,我们经历了很多问题,对使用实训控制系统组织考试也有了一些更成熟的想法,现提出完善实训控制系统考试的改进措施如下:

3.1 完善题库方面

3.1.1 增加题库内题目的数量

当题库中题目的数量达到绝对多时,如每章各题型出题200道以上时,基本上能对本章知识进行全面覆盖。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教师在学期初就将题库内所有题目通知给学生,一方面配合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及时练习和巩固知识,一方面当学生学会所有题目后,也就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全部知识点。

3.1.2 按知识点组织题库

当前题库在出题时都是按章节出题的,每个知识点的出题难度不一,在抽题时会导致学生抽到的难度大的题目个数一样。如果每个知识点按其特点选择单选题、多选题或判断题型出5到6个题目,抽题目时按每个知识点抽取一题即可,这样可以覆盖课程中更多的知识点,更加全面考核学生掌握的知识。

3.1.3 组织套卷

在实训控制系统中也可以按套卷来抽取题目,可以让教师正常出期中或期末考试卷,但需要多出几套,导入系统之后即可按套卷抽题。使教师出题目更有针对性性,更加注重知识的全面考核,方便教师出题。

3.1.4 题库的更新

在题库导入系统之后,还应该根据课程的内容变化不断对题库中的题目进行更新,去掉其中陈旧的或过时的题目,增加新的题目,题库中的题目始终处于最完善的状态,充分满足课程的需要。

3.2 强化实训控制系统考试方面

在设定抽题数量时,可以通过减少每个考题分值的方法来加大考题抽题数量,从而增加考核的知识面,避免因考试题目较少而导致的知识面覆盖率不够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考试设置减少考试时间方法,来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这两种办法同时使用,就能够充分考核学生的掌握的知识面大小及熟练度。

3.3 实训控制系统考试和笔试的同时应用。

由于实训控制系统的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所以在考核客观题和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上据有优势,而对主观题和发挥性题目则无法考核。所以可以将实训控制系统考试和笔试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全面考核。由实训控制系统出题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由笔试来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全面理解和知识的综合运用。两者的出题分值比例则需按课程性质进行分配。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使用实训控制系统组织考试进行教考分离的尝试,有成功的方面,也有不足的方面,总体来说满足了考核学生和促进教师教学的目的,为进一步实现教考分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后,我院将在使用实训控制系统组织考试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做进一步的完善,以期实现真正的教考分离,为学生负责,为老师鼓劲。

参考文献:

(1)刘伟学。赤峰学院教考分离出题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篇8

先述“时宜”。

先秦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可以再生的,这种再生是“天”即自然的活动,是自然再生产的过程;因此,它们的生长繁息和农作物、禽畜一样,是受“天时”制约的,其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节律是一致的。“三才”理论天地人和万物统一的重要基础正是天时制约的普遍性。作为野生动植物永续利用基础的“养”,其实施的关键就是要顺时。上面谈到了我国先秦时期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系列措施,其中心点是“时禁”,或“以时禁发”。而“时禁”的目的正是保证野生动植物顺应自然界季节变化的规律正常地生长和繁育。因为“养长时,则六畜育(禽兽亦然),杀生时,则草木殖(作物亦然)”(《荀子·王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经济利用和永续利用的目的。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的出现,是和先秦时代对“天时”认识的深化分不开的。[24]

次述“物宜”。

野生动植物生长虽然普遍受天时的制约,但不同种类的野生动植物对天时的适应方式是不同的。因此先秦时代山林川泽的“禁发”,还要建立在对各种野生动植物生长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物宜”而作合理安排的。

这种“物宜”的原则在上引《国语·鲁语》里革断罟的记载中反映得十分清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鸟兽和鱼类在不同的季节怀孕生産,捕鱼和猎兽的禁与发在时间安排上应该相互交错。春天鸟兽怀孕,此时禁猎。夏天鱼类孕别,此时禁渔,正如韦注所云:“立夏鸟兽已成,水虫怀孕之时,禁取鱼之网,设取兽之物也。”捕鱼安排在冬尽春来的季节,除了气候上的原因以外,还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春天捕取鱼鳖可使肉食供应不致因禁猎而匮乏,有利于春天禁猎的实行,从而起到“助(鸟兽)生阜”的作用;第二,春天多取鱼鳖晒干储备起来供夏天消费,可免夏天禁渔期间鱼类食物供应的断档,有利于夏天禁猎的实行,从而起到“畜(鱼鳖)功用”的作用。这种安排,相当典型地体现了“三才”理论的整体观、联系观和动态观。

又如人们之所以把砍伐树木时宜安排在冬季,不但因为春夏林木仍在生长,而且因为冬季砍伐质量较好,又利于林木的再生。[25]

《荀子·王制》说:“……万物得宜,得应,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汸汸如河海,暴暴如丘山……”这里的“万物”也包括野生动植物在内。

次述“地宜”。

先秦时代的“物地宜,尽地利”,不但包括对各类农田的合理利用,也包括对农田以外的各类土地的合理利用保护和合理利用山林川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正是当时“地宜”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以“地宜”思想为基础的。所以,《逸周书·文传》谈“以时”入山林川泽和“以时”狩猎,是和“土不失宜”相联系的。它又指出:

土可犯,材可蓄。湿润不[可]谷[之地],树之竹、苇、莞、蒲;砾石不可谷[之地],树之葛、木。以为絺绤,以为材用。故凡土地之闲者,圣人裁之,并为民用。是以鱼鳖归其泉,鸟归其林。

在我国的上古时代,虽然种植业早就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地广人稀,原野不能尽辟,农田一段分布在都邑的近郊,郊外则辟为牧场,山林川泽仍然是人们重要的生产对象。山林川泽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当时这些地方盛产林木苇材鸟兽鱼鳖等各类山货水产,在以半干旱草原为主的自然环境中显得特别珍贵。山林薮泽被称为“物之钟”、“国之宝”。《国语·周语上》:“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其犹原隰之有衍沃,衣食于是乎生。”山林川泽和原隰衍沃并提,显示了它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国语·楚语下》载王孙圉论宝,把山林薮泽作为国之六宝之一。“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这除了与自然环境有关外,还因为当时种植业不够稳定,经常受自然灾害的威胁,需要以山林川泽的天然富源作经济生活的必要补充。[26]《周礼·天官·冢宰》“以九职任万民”,其中“三农”、“园圃”、“薮牧”、“虞衡”、“聚敛疏材”属广义农业范畴,“虞衡”在“九职”中列于第三位,而且“聚敛疏材”实际上也可以包括在“虞衡”之中。大概反映了战国以前生产结构的实况。《周礼》中有“山虞”“林衡”“泽虞”“川衡”之职,统称“虞衡”,就是掌管有关山林川泽的生产事宜的。这类官吏,在《诗经》《左传》《国语》《夏小正》以至金文彝铭中均可找到。《史记·货殖列传》引《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亦见“虞衡”的重要性。到了战国时代,渔猎采集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已经下降,但仍不失为农牧业的重要补充。所以,春秋战国政治家在作国土总体利用规划时,总是把山林川泽考虑在内的。《管子·八观》以原野的五谷生产,观一国之饥饱;以山泽、桑麻、六畜之产,观一国之贫富。“夫山泽广大,则草木易多也……山泽虽广,草木毋禁……闭货之门也,故曰时货不遂,金玉虽多,谓之贫国也。”

最后,谈谈山川的禁发与农事安排的关系。

先秦时代山林川泽的“禁发”,除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外,还有保证大田农业有充足劳动力的意义在内。故《管子·八观》说:

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是何也?曰:大木不可独伐也,大木不可独举也,大木不可独运也,大木不可加之薄墙之上。故曰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网罟必有正。船网不可一(财)[裁]而成也。非私草木爱鱼鳖也,恶废民生于谷也。

这是就一般年景而言的。山林川泽还作为储藏天然财富的一个“资源库”,在年成丰歉之间作调剂之用。在粮食歉收的年份,统治者就会开放山林川泽,让人民从山泽的资源中获取维持生计的资料,以安全渡过荒年。

总之,先秦时代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它以“三才”理论为指导思想,是建立在对广义农业生产的“时宜”、“地宜”、“物宜”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与“人力”的调配和农事的安排有关。

三 传统农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中国历史上有过优秀的传统农学和发达的传统农业,它们曾经创造了历史的辉煌,不但使中国在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方面长期领先于世界,而且使中华文明成为唯一延续下来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到了近代,中国的传统农学和传统农业都已经落伍。我们现在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用主要来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来改造传统农业和传统农学。但我国传统农学和传统农业并非一无是处,它仍然包含着合理的因素和有生命力的成分;西方的现代农业和现代农学也并非十全十美。西方现代农业虽然应用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取得重大的成就,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是把自然界分解成各个部分进行研究的结果,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注意不够。西方现代农业过分依靠外源能,把农业工业化,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农业的本性。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病虫害抗性增加、能源过分消耗、“投入—产出比”下降等弊端已日益暴露,引起西方学者的反思,并重视从中国传统农业和传统农学获取启示,以寻找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农学所包含的合理因素、价值和生命力再次显露出来了。

中国传统农学的核心是“三才”理论。“三才”理论把农业生产看作农业生物、农业环境和作为农业主体的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比较符合作为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统一的农业的本性;因而也能比较充分地发挥人在农业生产中的能动作用。在“三才”理论体系中,“人”与“天”“地”并列,人既非大自然(“天”“地”)的奴隶,又非大自然的主宰,他是以自然过程的参与者的身份出现的。因此,人和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调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界是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先秦时代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当前,片面性的、对自然掠夺式的发展,已导致地球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支持系统的严重危机,综合性的、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思想就更加显出其永久的价值。

如果我们把先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和现在已成为世界各国指导方针的关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作一比较,人们就会惊讶地发现两者竟是那样的吻合。兼顾局部的、目前的利益与全局的、长远的利益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之一,联合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说:“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我国先秦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利虽倍数于今,而不便于后,弗为也”,因而在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时提出“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的要求。现代学者总结了历史的教训,认为在经济的发展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当采取“在利用中保护和在保护中利用”的原则。我国先秦时代人们已经实行利用资源的用养结合的原则,把“养”视为“用”的基础,认识到“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的道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有的学者把它称为“天人之约”。现代生态经济学认为,人类的经济系统应该建立在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人类的经济活动应该遵循生态规律。我国先秦时代人们已经形成天地人统一的“三才”理论,把农业生产视为农业生物、农业环境和人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系统,把人的作用定位在“助宣气”、“助生阜”、“参天地之化育”之上。先秦时代“时禁”,不但基于对“天时”的把握,也是基于对生物生长规律的把握,或者说,它是建立在对生物与自然环境统一的认识之上的;它的本质就是要求人们的经济活动要遵循生态规律。先秦时代保护自然资源的一系列措施,与现代保护自然资源的办法也是一致或相通的。应该承认,这些思想和理论是我们勤劳而智慧的祖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之一,至今对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应当把西方的现代化绝对化,变成一个殭死的模式。在世纪之交的今天,讲现代化不能离开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农学的精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业发展的方向。现代农业应当是一种生态农业,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中国农业现代化应当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中优良传统的结合。

在这里,还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我国先秦时代即已出现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什么后来我国生态环境仍然受到严重破坏?我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

一是理论本身的缺陷。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地球上存在“三种生产”:即社会物质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生态环境生产,只有这三种生产协调和谐,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先秦时代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主要着眼点是协调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的关系,即在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时,注意遵循野生动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注意保护自然环境中野生动植物自身的再生产能力;但没有注意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生产、环境生产的协调。人的生产中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和消费方式,都没有引起当时思想家的重视。先秦秦汉虽然也出现过“分土制民”、合理安排人地比例、人地必须相称的思想,但这只是从居民点设置或政区规划的角度考虑的,而不是从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关系的总体来考虑的。在传统农学的“三才”理论中,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注意到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对资源利用的用养结合,物质生产上的循环利用等,但也没有考虑人自身生产与物质生产及环境的协调。我国历代都鼓励人口的增殖,而不知人口生产也应有所节制。而历史表明,人类自身生产如果安排不好,也会破坏物质生产与环境生产的协调。中国近代生态环境的问题,相当程度上是人口问题引起的。

二是制度方面的制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总体规划、全民动员(现在更需要全球性的合作),这在当时的制度下是做不到的。我国古代立法中虽然也有保护环境的内容,但都是零星的局部的,更没有提到基本国策的水平。在分散经营、各行其是的条件下,盲目开发,滥用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虽然历代都有思想家提倡节约消费,但难以制约统治者的奢侈无度,以致超越在当时物质生产条件下利用自然资源的合理限度。苛重租赋剥削经常导致一部分农民贫困破产、丧失土地,封建社会晚期人口激增更加加剧了这种情况,无地或少地农民涌向荒山、滩涂、边疆、牧区,盲目垦发,也导致了森林、牧场和水资源的破坏。这些看似农业问题,实际上是制度问题。

可见,我国先秦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毕竟是很初步的,在深度和广度上不能与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相比拟。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在工业文明高度发展引发环境与社会的一系列严重问题的情况下,对人与自然关系全面反思的结果。只有在这个时候,人口、社会、环境和发展的问题才会被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可持续发展才可能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的空前尖锐的矛盾孕育着人类的新思维,而上述矛盾的解决将导致新的文明形态的诞生。人类历史已经经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人类将迈进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注释

---------------------------------------------------------------------

* 这里所说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指野生动植物资源。这可以看作当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一个方面。对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先秦时代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精彩的理论,但由于耕地在一定程度上已属于“人化自然”,故本文不予论述。

[1] 《大戴礼记·主言》载孔子言:“入山泽以时,有禁而无征。”《礼记·王制》所谓“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与此同义。

[2] “禁”的另一面是“发”,因此,“时禁”也就是“以时禁发”。其内容很多,不限于保护林木。《吕氏春秋·上农》:“然后制四时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人)不敢灰僇,缳网罝罦不敢出于门,罛罟不敢入于渊,泽非舟虞,不敢缘名,为害其时也。”这是概括而言的,并非四时皆禁,而是说四时各有其禁。

[3] 《睡虎地秦简·田律》中还有“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的记载,整理小组注曰:“荔,疑读为甲,《释名·释天》:‘甲,孚甲也,万物解孚甲而生也。’即植物发芽时所戴的种皮。取生甲,采取刚刚出芽的植物。”

[4] 据王先谦考证,“百索”即百蔬。

[5] 丁士涵改“夫”为“天”(见郭沬若《管子集校》),亦通。

[6] “大寒降”是季冬之月,“土蛰发”是孟春之月。《夏小正》十二月“虞人入梁”。《礼记·王制》:“獭祭鱼,然后渔人入泽梁。” “獭祭鱼”,《夏小正》和《礼记·月令`》均在正月。

[7] 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作“禁罝罜,设阱鄂” ;韦注“罝,当作罛,罜,小网也”。罝为兽网,不应为水虞之所掌。改罝为罛,义虽可通,但“禁罝罜”与“设阱鄂”不对称。清董增龄《国语正义》作“禁罝,设阱鄂”;韦解“罝,当为罜,罜,小网也”。近是。盖此文原应作“禁罜,设阱鄂”,误为“禁罝,设阱鄂”,韦昭注改“罝”为“罜”:或在“罝”下添小字“罜”为注,遂致窜入正文,成为“禁罝罜”:后人又妄把韦注“罝,当为罜”改作“罝,当作罛”。《说文》:“罜,罜,魚罟也。”罜可特指小魚网,也可泛指魚网。夏天是鱼类孕别之时,故禁罜。

[8] 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第178页。

[9] 《吕氏春秋·具备》:“宓子贱治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渔为得之,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吿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闇行,若有严刑在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形也)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淮南子·道应训》也有相似记载。 所谓“诚乎此者刑(形也)乎彼”,是指治政以至诚并表现在行动上。这一记载表明,先秦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不但运用立法和刑罚的手段,而且采取教育和感化的手段。

[10] 朱右曾说:“骛泽犹竭泽。”见《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1] “豺祭兽”,《月令》在九月,《夏小正》在十月;“鸠化为鹰”是仲秋的物候。

[12]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

[13] 火耕和火猎的残留在甲骨文和反映周代情况的文献中均有记载,于此不赘。

[14] 上述两段引文方括号中的字据颜昌峣《管子校释》增补,参看郭沬若《管子集校》。

[15] 《大戴礼记·五帝德》也说:“舜……使益行火,以辟山莱。”

[16] 闻一多改“祥”为“羊”(转见郭沬若《《管子集校》》)。“祈羊”是一种祭祀山泽之名,当与山泽的管理有关。《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祭祀山川与山林川泽的禁发联系在一起,带有某种“神道设教”的味道。

[17] 吕文郁:《华夏文明与先秦时代的生态环境》,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18] 对黄河流域上古时代自然环境和植被情况,学界估计很不一致。有的学者强调当时气候温暖、森林丰茂。我认为当时的森林当然比后世丰茂得多,但不宜夸大。如果上古时代黄河流域森林十分丰茂,覆盖黄河流域广大地区的黄土就不会呈现黄色、碱性,黄河的水就不会那么混浊(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俟河之清,人寿几何”的民谚在流传)。何炳棣把《诗经》等文献中所记载的植被资料,和对黄土區科学研究的成果进行对照和印证,得出上古黄土区域自然景观是半干旱草原的结论,是有说服力的(《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1969年)。正因为这样,生态平衡的破坏更显出其严重后果,从而促进了生态意识的“早熟”。

[19]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说:“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大戴礼记·易本命》:“子曰:夫天之生人、禽兽、万物、昆虫,各有以生。……故帝王好坏巢破卵,则凤凰不翔焉;好竭水搏鱼,则蛟龙不出焉;好刳胎杀夭,则麒麟不来焉;好填溪塞谷,则神龟不出焉。”以此相似。

[20] 《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干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无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就是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思想的一种反映。

[21] 《汇校》引唐大沛云:此句脱二字,当作“无杀童,无夭胎。”

[22]《旧约·创世纪》说:“大地厚生,生生不息,满载于世,征服它吧,努力去支配海中之鱼,空中之鸟,以及地球上走动的一切生物。”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这一豪言壮语,成为鼓舞人心的极大驱动力,把《旧约》的这一段指示发挥得淋漓尽致。关于“三才”理论与西方宗教观念的对立,参看游修龄《中国农学史·序》。

[23] 据《逸周书汇校集注》校改。

[24] 《群书治要》引《虎韬》云:“神农之禁,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谨修地利以成万物,无夺民之所利,则民顺其时矣。”

篇9

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学科不同专业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门重要的工具课,是许多高等院校生物学、农学、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是现代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生物学等工作者必备的基础,同时该课程又是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因此该课程在生物学、农学、林学、医学、食品、环保等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生物统计学需以生物材料进行研究,但通常所涉及的材料数量较大,很难也没有必要全部参加试验,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抽取有代表性的试验个体进行试验,以获得相关的数据,实现由样本推断总体的重要功能。因此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紧密联系,主要讲授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以及在概率论的基础上对统计结果做出科学的推断,从而帮助我们认识研究对象的现象和本质[13]。因此,生物统计学已成为生物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系统的能力培养和全面的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生物统计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物统计学教材方面。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也是教学最基本的工具,它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而且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资料,选择适合教师和学生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4,15]。目前,国内所出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种类较多,各大高校由于教师和学生的情况不同,在教材方面的选择和使用也不一样。尽管如此,目前国内所出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大类完全是传统生物统计学的知识和内容,不涉及统计软件的介绍和使用,这一大类教材包含两小类,一类主要侧重理论教学,过分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理论讲授,注重公式的推导而忽视了实际应用例题的讲解。这类教材忽略了对大学生统计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有一定的缺陷。另一类是目前各大高校使用较多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该类教材虽然也存在一些必要的公式推导,但更侧重于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结合,清楚介绍每一个统计原理理论后,再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和巩固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类教材比较适合现在生物科学等本科专业的使用。但这类生物统计学教材由于不涉及统计软件的内容,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涉及一些统计软件的介绍和使用,那么即使学生完全掌握了相关的统计原理和方法,学生在复杂的试验设计及庞大的数据面前可能也会束手无策,即使会计算,在复杂及庞大的数据计算中也可能会算错,因此可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第二大类统计教材完全是统计软件的介绍和使用,如Excel软件、SAS统计软件、SPSS统计软件、DPS统计软件、R统计软件等的介绍和使用。生物科学、技术等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类统计软件发挥了很大的优势,给科技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这类教材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它只注重统计过程的运算和统计,没有统计原理的介绍,因此对没有相关统计学知识或统计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或老师来说,即使按照教材上的步骤计算出相应的结果,但也不知道具体的含义,也不知道怎么分析。因此这类教材不适合大学本科生的教学。另外,这两大类教材要么只注重数理统计方法的讲授,要么只重视统计软件的使用,而忽视了统计学中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是建立在正确的试验设计以及所获数据资料准确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正确的作用,这是这两大类生物统计学教材共同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目前市场上还未见有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试验设计与统计原理相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原理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生物统计学教材。笔者认为这类生物统计学教材是当前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农学专业、医学专业、食品专业等本科专业较为适合的教材。

2.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方面。①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开课时间上的不一致性。国内许多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等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把高等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学生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系统获得函数、极限、连续、导数、微积分及常微分方程等基础知识,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而且,通过各个知识点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较为熟练的基本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高等数学课程是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关键,生物统计学中的许多原理和方法都需要高等数学中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②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教学上的脱节性。高等数学课程作为生物科学本科专业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各高校均认识到它在生物科学本科专业中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均作为两名独立的课程开设,一般情况下,高等数学课程由数学专业教师讲授,由于数学专业的教师没有生物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不清楚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只注重数学知识的推导、讲授。因此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之间通常存在许多不衔之处,形成了不利于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知识的断层。同样,这也是生物统计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用的原因之一。

3.生物统计学教师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方面。常言道,学生需要一滴水,教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生物统计学的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较为渊博的统计学知识,还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渊博的统计学知识,才能很好把握生物统计学相关原理、理论、统计分析方法等。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很好将生物统计学相关原理、理论、统计分析方法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很好地进行案例教学。4.考试制度方面。考试制度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试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既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反映,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考试制度是否合理

,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否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调动[16]。但是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的考试制度较为死板,缺乏合理性和灵活性。如在学期期末考试中规定一定数量的题型,当然,这种考试制度对于规范考试是必须的,但是应该根据具体课程而定,而不能一概而论。就生物统计学课程而言,如果规定一定数量的考试题型(比如四种题型),那么教师只能根据考试规定勉为其难考虑四种题型。比如说名词解释、填空、问答、计算这四种题型。很明显,这种考试方式只是较为死板的考试,不能真证体现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本质,不能很好考察学生对生物统计学原理的掌握及运用。

三、生物统计学教学策略

针对目前生物统计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近十年的生物统计学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生物统计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出如下建议。

1.选择合适的教材并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工具,选择适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并能提高教学质量。针对目前市场上的不同种类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试验设计与统计原理相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原理相结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进行教学较为合适。据笔者过去的教学实践,该课程授课内容不宜过多和过深,授课内容过多学生精力会分散,分不清重点,而过深则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17]。因此应根据学生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坚持以试验研究实例为线索,以科学的试验研究方法为主线,理论原理和实际例子相结合,从试验研究的选题和设计、试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试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到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最后做出科学的推断等,尽可能把抽象的统计学概念和原理转变为具体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课程内容[7]。很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处理好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关系。高等数学作为生物科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是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关键。一方面,高等数学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因此生物统计学安排在第二学年开设为宜,这样能避免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课程开设在时间上形成的断层,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的学习。另一方面,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不应分别让不同专业的教师讲授,而均应由生物学专业教师讲授,因为生物学专业的教师清楚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在讲授高等数学时,能够根据生物统计学的相关原理和内容,优化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有侧重点进行知识的讲授。从而能避免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教学在知识上的脱节性,也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的学习。

3.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注重案例教学。生物统计学教材大多理论性强,内容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感。照本宣科的传统授课方法,更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十分不利。在现代教学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18]。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对生物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实践。另外,教师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案例贯穿到教学中,以自身科研实例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以及对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4.加强试验设计的教学和实践。试验设计又称为实验设计,它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为理论基础,科学地、经济地设计研究方案的一项技术。一个良好的试验设计,可以用最少的实验次数,得到足够的实验数据,从而能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6]。由于生物统计学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且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内容。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对生物统计学原理、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强化学生综合试验设计的锻炼及其应用。提高学生利用统计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统计学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该有渊博的统计学知识及其丰富的科研经历,另一方面,应让学生走出教室,加强实践,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而且可以解决一些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生物统计学教学的目的。

篇10

关键词:生物统计;教学实践;立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31-03

一、引言

“生物统计学”是把数学的语言引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将所研究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试验调查资料,是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生物学研究实践证明,只有正确应用生物统计学的原理和分析方法对生物学试验进行合理设计,对数据资料进行客观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1]。目前,从数量角度研究生命科学现象已经为大多数生物学研究者所认知,“生物统计学”为生物学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工具。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生物学专业普遍加强了“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学习试验设计和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正确应用统计学原理分析和解释数据资料,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特点

1.以数学知识为基础。“生物统计学”是在研究生物现象的过程中,与数学的发展相伴随逐渐发展而来的。它把生命科学中的某些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以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1],这其中就必然会涉及到排列、组合、积分、导数等数学知识。例如,大数定律是用样本统计数推断估计总体参数的基础,需要掌握概率论的相关知识;在推导直线回归方程时,回归系数和回归截距的计算,是建立在最小二乘法的基础上,需要用到导数的计算;正态分布中变量的概率计算,需要了解积分的性质[1]。尽管在“生物统计学”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但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仍相对薄弱,由此对学习该门课程产生畏惧心理。加上很多学生没有理解生物统计学的内涵,主观上认为该门课程就是学习数学知识的,进而导致厌学情绪。

2.概念术语多。“生物统计学”不同于生物学专业的其他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很多概念术语,并且这些概念术语常成对出现[1]。例如,总体和样本、变量与常数、参数与统计数、效应与互作、准确性与精确性、频率与概率、标准差与标准误、因素与水平、相关与回归、双尾检验与单尾检验、弃真错误与纳伪错误、假设检验与区间估计等。如果不理解这些概念术语的含义,生搬硬套,在应用时就会出错,得出错误的结果。

3.计算公式多。“生物统计学”是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解释生命科学研究中数据资料数量上的变化,进而做出符合科学实际的推断。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用到大量的计算公式[1,2]。如反映变异性的指标有标准差和标准误,二者的含义不同,计算公式也不同。在正态分布中,为了计算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的取值概率,通常要对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在学习了变量标准化公式之后,接下来在应用时还需要用到平均数的标准化、平均数差数的标准化、频率的标准化、频率差数的标准化、成对数据差数平均数的标准化等公式。在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中,需要掌握相关系数、回归系数、回归截距等计算公式。尽管目前有很多统计软件可以直接对一些统计量进行计算,但学生们必须掌握和理解相关统计量计算的原理和具体内涵才能正确地应用这些统计软件。

4.课程内容连贯性较强。“生物统计学”的课程内容是承上启下、前后连贯的[1,2]。例如,概率分布是学习统计推断的基础,平均数的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是相互联系的,单因素数据资料方差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是对多因素数据资料进行方差分析的基础[1]。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某一章节的内容,很可能导致后面的许多内容听不懂、难理解,陷入越听越听不懂的恶性循环。

三、教学内容的实践与探索

针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和现状,近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建设、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我校本科教学计划调整后,“生物统计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周学时为2,共36学时。学生在之前已学习了“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程,“植物学”、“动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与本学期同时学习的还有“生物化学”。为适应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对生物学人才的培养,我们按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应用、通俗易懂”的原则合理设计安排教学内容[1]。在课堂讲授时,我们尽可能把抽象的统计学原理与生命科学的前沿或学生们感兴趣的事例进行结合,并引导学生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对统计分析的结果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合理的解释,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统计学与生命科学的各专业都是紧密联系的,另一方面学到的统计分析方法和试验设计原则也可以指导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作为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我们在课堂授课时一般不过多讨论数学原理,而主要偏重于统计原理的介绍和具体分析方法的应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数内,对涉及到的数理统计知识多是“拿来主义”,对于一些公式,通常只进行概念上的介绍和公式上的简单推导,对有些较复杂的统计公式则只给出公式,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推算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对统计学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有较全面的了解。在章节内容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删减,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比如讲授方差分析一章时,以单因素数据资料的分析为例,重点介绍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和分析步骤,对于二因素数据资料的分析则启发学生根据其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进行推理,多因素数据资料的方差分析则只介绍基本原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重,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相融。

问题导入法。在课堂讲授时,我们注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4],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例如,在方差分析一章讲述时,以单因素数据资料为例[1],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多组平均数之间的比较。有的学生会提出,可以采用之前学习过的两个样本平均数假设检验的分析方法对多组数据进行两两的比较,而这又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时,我们引导启发学生将所有的数据资料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将数据的总变异按照其变异来源剖分成处理引发的变异(组间变异)和试验误差引发的变异(组内变异),并利用反映变异特性的方差这一统计量来表示组间变异和组内变异的大小,进而采用检验对其二者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由此和学生共同推导出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步骤。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方差分析的原理和应用,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比法。“生物统计学”中有很多概念都是成对出现的,其相应的公式也有着许多形式上的共同点,这就为我们进行对比法讲解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例如标准差与标准误、直线回归系数与直线相关系数、样本平均数假设检验的检验及检验等[1]。对比法讲授,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公式,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含义和具体应用,做到举一反三。

演绎法。“生物统计学”中有很多公式是前后联系的,存在公式的变形,运用演绎法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来源和内涵。例如变量的标准化公式,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进行标准化转换的公式(u=■)是核心,在理解这个公式含义的基础上,对于各统计数(平均数、平均数差数、频率、频率差数、成对数据差数等)进行标准化转换的公式自然也就推导出来了,从而避免了对这些公式的死记硬背。

板书与多媒体课件并行。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多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多体媒体课件集文字、公式编辑、图形、色彩、动画于一体,既可以插入图片和例证,也可以实现公式推导的逐步展现,图文并茂,色彩丰富,省去了板书所占的时间,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增加教学内容,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4]。同时,传统的板书不能完全放弃,在讲授过程中,适时穿插板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联系已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注重将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

3.加强实验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了18个学时的实验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并学会常用统计学软件的使用。生物统计学实验课在生命科学学院信息学实验室利用电子教室系统进行,教师在主控机上边讲解边操作,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观察到具体的执行过程,之后可以自己进行相应的操作,然后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提交实验课作业。通过实验课教学,一方面使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践,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课中学生不仅巩固了统计分析知识,而且利用计算机来分析数据也为相关专业课实验数据的分析奠定了基础。在运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时,学生们也深刻意识到,尽管统计学软件功能强大,但必须对相关的统计学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些软件,由此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动力。

4.课程资源的立体化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课程资源的立体化建设。以教材为中心,我们编写了与科学出版社《生物统计学》(第四版)配套的《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对每一章的内容都配套了目的要求、内容提要、难点评析、例题解析、习题解答和自我测验[5],以供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和知识的扩充。同时,“生物统计学”是河南师范大学校级网络课程,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网页进行课程内容学习。在网络课程中,每章均示出了重点、难点,便于学生自学或复习掌握;同时,网络课程中丰富生动的图表资料及实例分析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5.考核采用笔试和实验相结合。“生物统计学”的考核成绩由期终闭卷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和实验课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两部分组成。其中,闭卷考试内容偏重实用性、基础性,避开需死记硬背、理论性强而无实际用途的题目和偏题怪题,并且尽量减少需要进行计算的工作量,目的是考核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和应用。实验课则重点考查学生知识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摆脱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单纯应试模式,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小结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是现代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树立统计学观念,掌握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科学设计试验,正确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数据资料,培养学生统计学推理思维能力,并能用专业知识对推断结果加以阐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培养学生扎实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喜,邵云,姜丽娜.生物统计学(第四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张恩盈,宋希云.提高《生物统计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J].农业网络信息,2011,(8):131-133.

[3]石培春,龚江,李春艳.“生物统计”课程教学探索和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103-104.

[4]孙敏,陈艳红.启发式教学思路在CAI软件中如何体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2,(6):51-52.

篇11

《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工程实用性非常强的基础课程,它在经济、管理以及系统分析与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因此,《应用统计学》课程已成为普通高等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3]然而,对于《应用统计学》的教学,尤其是部分高等院校要求对《应用统计学》采用双语教学后,《应用统计学》以其知识点多、公式多、推理过程复杂等特点,给《应用统计学》的课堂教学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经过长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在总结归纳现有的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不足的基础上,我校《应用统计学》课程小组提出了自助式的统计学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重点对自助式教学方法的理论和特点进行阐述。

1 自助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自助式教学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以全面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中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4]为基础,在教员对统计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教学引导的基础上,以学员为中心,进行统计学的学习、教学、评价和质量控制,达到使学员理解统计学知识、掌握统计学方法的工程应用的目的。

1.1 自助式学习

应用统计学具有知识点多、公式多等特点,在教学中若将所有的公式都进行推导,则难以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自助式学习则是要求教员在讲述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由学员依据基本原理进行相关公式的推导。如在非参本文由收集整理数检验一章,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是“秩”,学员只要掌握了“秩”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则就可比较容易的采用与参数检验类似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方法,[5]完成相关公式的推导。如对于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计算,[6]只需将pearson相关系数中的定量数据用两个变量的秩替换,即可得出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其他相关公式都是以此为基础得出的。

自助式学习方法的优点是:学员只要掌握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则可以通过基本的代数学知识,比较容易的完成相关公式的推导,而不需要记忆复杂的数学公式,从而降低学习的枯燥性。

1.2 自助式教学

自助式教学即是在教员讲述统计学基本原理和使用技巧的基础上,由学员自修完成统计学软件的学习。要求学员在收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统计学软件完成数据的描述、解释,以及相关的统计推断工作。《应用统计学》对管理工程、系统工程等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而言,教学与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应用”上。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对统计学原理的说明;另一方面要注重向学员分析、讲述统计学中不同方法的使用环境、使用要求,并且适当地通过管理、工程等中的案例讲述统计学的应用。辅助统计学应用的最为有效的工具是统计学的相关数学软件,如spss、matlab、r等。[7]spss以其简洁直观的操作界面受到各行各业人员的青睐,目前全球已有近30万用户,是最受欢迎的统计软件之一。所以,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加对统计学软件使用方法的说明,增加学员对软件输出结果的判读能力。

自助式教学的优点在于锻炼学员的动手能力和统计软件的使用技巧,通过自助式教学,学员一方面可以加强对统计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地在教员的指导下完成统计学软件使用的学习,从而为以后统计学理论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1.3 自助式评价

自助式评价是变教员的作业分析、课堂讲述为以学员为主进行统计学习题和案例的分析,使其掌握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自助式评价主要有如下两种方法:(1)基于软件的自助式评价,即对于课后的习题,要求学员采用手动求解和软件求解两种方法完成习题计算,然后对两种结果进行比对,若结果不正确,则分析错误的原因。(2)基于小组的自助式评价,即在教学过程中,将学员按一定的比例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然后,由小组集体收集相关的统计分析案例或者教员给出统计分析案例,组内的成员则通过讨论完成案例的分析,在讨论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互相启发,完成案例的分析。最后,由部分小组对其分析过程和分析方法对全体学员进行讲解。

自助式评价的优点在于,学员可以通过主动的分析问题,明确自身对统计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学习的不足。另一方面,自助式评价可以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可以提高学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学员的主动参与性,[1]并且增加学员对统计学方法的统计实践分析能力。[3]

1.4 自助式质量控制

从质量管理的角度而言,统计学的教学是一个“过程”,服务的对象是授课的学员,其产品是统计学的教学成果,教学成果的质量水平是由其教学过程决定的。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学员能理解、掌握所讲授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教员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员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能力、注重学员的课堂和习题反应。自助式质量控制,就是要求学员主动的通过调查问卷、阶段小测验、阶段学习报告、课后习题等途径收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向教员反馈。而教员则需要通过集中讲述、课后答疑等形式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确保及时解决学员的疑虑、理解中存在的偏差,保证教学的质量。

自助式质量控制的优点在于可实现对统计学教学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学员掌握教学内容。

2 自助式教学法在应用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过课程教学小组的长期的教学实践与学员的调查反馈,我们认为自助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将该方法与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时,可以使得学员快速、有效地掌握所学统计学知识。但运用自助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要重点关注如下问题。

转贴于

2.1 要注重教员的引导作用

自助式教学强调学员参与教学,强调学员自助学习、推理。但并不等价于要求学员自学。在自助式教学过程中,教员要起到引导作用,引导学员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引导学员掌握统计学的使用方法,并且要通过质量控制,收集和分析学员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2.2 要注重在理解中学习

统计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记住公式不等于学会统计学,应用统计学的学习在于要求学员理解所学的知识,掌握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技巧,因此,自助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强调通过学员的自助式学习,使学员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技巧。

2.3 要注重学员的反馈

在自助式教学过程中,要通过采用相关的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疑惑,并及时给予解决。这样才能提高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篇12

【关键词】统计学原理;比较法;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1.河池学院硕士专业学位建设基金课题(2015YTB005);2.河池学院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2015KTJY11);

3.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KY2016LX279)

引言

比较法教学[1]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促使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适当地运用比较法,可使学生触类旁通、温故知新.因此,对于概念较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比较法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案例教学法[2]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思考、剖析和辩论,并就问题做出判决的一种模拟性的教学活动.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那样:“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巧妙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使学生达到主动参与、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于内容晦涩难懂、易感枯燥乏味又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应采用案例教学法.

《统计学原理》是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形成和后续课程的掌握都有较大的影响.它应用性广、理论性强、内容晦涩难懂,常让学生无从下手,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可为了提高考试通过率,在现行的统计学原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无疑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将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统计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

一、统计学原理比较法

统计学原理的比较法教学,是指教师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由此及彼、温故知新,从而加深对统计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比较法,可使学生温故.例如,在学习完相对指标时,让学生将所学的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及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这六种相对指标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框架的掌握和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温故的目的.

通过比较法,可使学生知新.例如,在学习环比发展速度时,可将环比发展速度与逐期增长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发现这两个概念的相同点是均涉及报告期水平和前一期水平,不同的点是前者是进行除法运算,后者则是减法运算,从而体会新旧概念的内在联系,达到知新的目的.

二、统计学原理案例教学法

统计学原理的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一定的实际案例,并加以研究、思考、剖析和辩论,进而加深学生对统计学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法,可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理解.例如,在学体、总体单位和标志、指标这两组概念时,可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情境,将生硬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生活情境,从而达到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的目的.

通过案例教学法,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统计调查问卷时,可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施问卷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兴趣;又如,在学习相关和回归分析时,可指导学生运用一些常用的统计软件,如Excel、SPSS等,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例

在本节,我们引入文献[3]中的例子,介绍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数据:2005年全国各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支出情况,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

问题:(1)试分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

(2)试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并解释参数的经济意义.

分析首先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比较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以明确问题的处理方向.然后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运用SPSS软件亲自录入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结果,以达到最终目标.

解答(1)根据经济学理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支出之间是有相关关系的,且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人均支出为因变量.

将数据输入SPSS中,通过选择“图形旧对话框散点/点状简单分布”来绘制简单散点图,所得图形如下:

人均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散点图

从图可以看出,居民的人均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呈现正线性相关关系.

(2)在SPSS中,通过选择“分析回归线性”,进入线性回归操作界面.然后将

人均支出选入“因变量”框,而人均可支配收入选入“自变量”框.有关结果如下:

由表1和表2可知,相关系数R=0.978,两变量呈现高度相关,且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支出产生了显著影响,故可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由表3可得到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y^=346.046+0.728x.

该方程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人均支出将平均支出0.728元.当人均可支配收入为0元时,人均支出为346.046元,于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可认为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平均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是346.046元.

结束语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本文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探讨了《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的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以进一步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由此及彼、温故知新、掌握对概念原理的理解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对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综上,教师在《统计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巧妙地运用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群,王振林.“比较法”在《统计学原理》中的初探[J].科技资讯,2007(04):122.

篇13

关键词:旅游统计学;教学方法;应用型人才

旅游统计学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分科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部门统计学也称专业统计学,它是研究旅游业领域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研究旅游部门指标体系的性质,以及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它是一门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问,从基础数据的采集到综合处理,从数据的分析研究到最终服务于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统计管理办法》的规定:旅游统计是国家统计的组成部分,是提供旅游信息的主体。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制定的旅游统计调查制度属于国家统计调查制度。旅游统计调查制度主要包括旅游定期报表制度、旅游抽样调查和旅游专项调查。实际上就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在旅游领域的应用。这门学科实践性很强,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进行理论上的研究还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几年旅游管理专业在各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等都陆续开设了旅游统计学课程,特别是高等教育在以培养适应旅游业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下,旅游统计学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我国旅游统计学开设的时间不长,在教学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问题,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扩招以及教学环境的变化,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同样对旅游统计学学科的建设和改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就旅游统计学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教材的建设、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以及关于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教材建设

该课程由于课程建设时间不长,教材缺乏,现有的教材中原创性教材很少。教材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旅游业本身的发展,知识更新慢,教学内容陈腐,在教材的编写内容与形式上,剪辑性成果多,研究性成果少,理论内容多、操作性内容少,传统继承内容多、创新内容少。旅游统计学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它融合了两部分知识即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和旅游统计学,现有的教材结构基本都是分为两部分,前篇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的内容,后篇是旅游统计学的内容,只是将两部分内容分别罗列在一本书中,实质就是一册合订本。前篇讲述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基本的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统计整理的方法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基本内容与一般的社会经济统计原理无实质性的差别,只是将原理中的内容冠以“旅游”的字样。而后篇旅游统计学部分则又将前篇所讲的原理内容,按例题的形式应用于旅游领域。前篇的公式、原理等理论内容枯燥无目的性,学生不感兴趣,后篇又独立讲述旅游统计领域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和内容上的重复性,前篇和后篇不能融合成一体,前篇和后篇内容相互脱离使学生难于理解。

教材应体现旅游业最新的发展前沿问题,体现实际发展状况,紧跟实践,注重基础应用型知识。为了使该课程前后贯通,建议在教材的编写上应充分体现作为一门完整学科的存在,以旅游业所涉及的内容为主线,以实际统计工作过程为顺序,按照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的顺序分别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并同时讲述在旅游业领域中的应用。

二、教学计划的安排

旅游统计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之一,目前该课程开设的学时数过少,而其内容又多,包括统计学原理部分、旅游统计学部分、数理统计学的部分内容。目前多数高校开设的课时数是32学时、48学时,在有限的课堂上不能深入讲解原理的内容又没有时间联系实际的应用问题,导致学生对理论的掌握不深入,对实际的应用能力差。在国家教委下达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中,包括54学时的旅游统计学课程,笔者认为这远远不够。建议增加学时设置。由于该课程涉及内容多,并且该学科作为专业基础课重在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方法论学科,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整个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总学分限定的情况下,往往加大专业课的比例,而专业基础课的比例偏少,这样会造成学生基础不扎实,对基本方法掌握的欠缺,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考虑到课程的衔接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建议该课程应安排在第2学年的春季,以64学时为宜。在专业课之前紧接基础课之后,为开设专业课提供一定的方法论基础知识。或者分别开设两门课:基础课统计学原理和专业基础课旅游统计学,学时分别为48学时和32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

目前的旅游统计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旅游统计学、数理统计学的部分。在原理部分中往往是无所不包地介绍所有内容,不能体现旅游业的特点,而在旅游统计部分中又过多地介绍了旅游专业的术语,与一些专业课相冲突。在有限的学时内介绍过多内容,只能是泛泛而谈,不能有针对性地讲解重点内容。根据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应该紧紧围绕旅游业的统计范围,有选择地分重点地进行讲解。对于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重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在教学中只要讲清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以及能解读统计数据的含义即可,而大量的计算则由计算机完成,不必花费有限的课时进行讲解。在旅游统计学中计算技术不重要,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对指标和数据的解释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建议在教学内容上增加研究方法论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发挥统计学作为一种认识社会的工具的作用。建议加强对旅游市场统计调查相关内容的分量和学时分配,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完成从提出问题、调查项目的设计、调查问卷的编制、调查过程的实施、调查问卷的回收、问卷整理提纲的制定、整理汇总表的编制、统计分析表格的编制直到完成统计分析报告的全过程的练习。

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教师仅仅教授相对滞后的教材上的内容是不能培养出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要使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学以致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该行业的动向,及时地将最新的知识补充到教学中。目前一些大型的外资、合资饭店进行经理培训时,都增加了饭店管理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内容,作为学校教育也要紧跟社会实践的需求。建议在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层次中增加关于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的内容,上机授课,讲授电子表格图形的处理、基本统计指标的应用,如:EXCEL、SPSS、SAS、MINITAB等软件的操作和应用统计软件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势必增加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目前多数高校鼓励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在实施的几年里对于大多数课程来说,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对于强调应用性的旅游统计学课程来讲,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原因是该课程的特点是多有运算和公式的应用,采用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分步讲解,也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学生忙于记笔记,而不能集中精力理解老师对于指标的讲解。而采用传统的板书形式,虽然在板书上花费的时间较长,但更能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和二级学院的出现,高校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学校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往往是将多个班级合在一起上,对于一些公共课和纯理论课,较易自学的课程来讲效果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但是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自学理解有难度的课程来讲,适合进行小班制教学。笔者在实际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比较大班课和小班课也证明了其效果的差异。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讲授多,讨论和案例少,练习少,学生是被动学习,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往往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建议学习国外的经验,使用案例教学,增加讨论课,开展“一小时教师体验活动”,让学生模拟教师,讲授一个问题、一个章节或者一个专题,然后回答学生和教师的提问。“一小时教师制”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开发和挖掘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次实践的机会。

五、实践环节

旅游管理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而目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要求。由于缺乏实际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练习,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时,往往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论文题目,不善于发现问题,不能很好地分析、解决问题,不能够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这显然是缺少实践环节的锻炼,学到的书本知识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导致的。因此建议在该课程结束后增加1周的实践环节,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从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以及调查对象的确定,到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到分析指标的设计到完成分析报告的实践。这样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的锻炼,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模拟的实践中掌握实证研究的主要步骤和基本规范,并能够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问题的成因。

目前在饭店、旅行社的管理机构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统计报表制度,在大型旅游企业都设有专门的统计部门,有称统计部、计划统计部、统计规划部的,还有在财务部门设有专人负责的统计综合分析岗位的,教师可以利用或收集使用这些部门的具体工作资料,对学生进行实证教育,拉近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距离。

六、改革考核形式

篇14

关键词: 《社会统计学》 课程定位 教学理念 教学目的

一、导言

《社会统计学》是社会学专业的分支学科,也是社会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用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即用“统计学”为“社会学”服务的一门应用性课程。《社会统计学》可以为社会学专业学生的课题调查和研究提供基础和有效的手段和工具,可以为学生学好SPSS等统计软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以为社会上的许多行业培养合格的统计人才,扩大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总之,在当今社会,社会统计教育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凸显。但是,在我国,作为社会学方法课程的《社会统计学》起步较晚,发展尚不成熟,课程体系也不甚完善,因此,《社会统计学》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整体性的改革,但作为其理论基础,教学实施的主导思想尤为重要,只有将主导思想进一步明确,才能够以此为基础,指导教学内容、手段等具体方面的改革。我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经验总结,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调查、研究,尝试性地完成这项研究,以期为我国的《社会统计学》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启迪。

二、当今《社会统计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的《社会统计学》教育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理论内容“大而全”,不论是各高校的课程大纲还是教材都显示出:《社会统计学》的理论内容普遍偏多、偏难、主次不分。文科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薄弱,若要求他们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大量庞杂、深奥的统计原理,学习会过于吃力,从而影响到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有学生说:作为文科生,潜意识中没有“理科自信心”,在学习上,稍微碰上一点难度较高的统计知识,积极性马上就没了,这门课的目标也成了“考试混及格就成”。翻翻几本常用的社会统计学教材也会发现,内容非常全面,无论是社会学学生能用到的还是不能用到的内容都有涉及,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理论如微积分、概率的运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等占了一定的比重。教材的针对性还不甚清晰,这在我国的统计教育中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国外已经比较重视这一问题,北大袁卫教授曾经在论文中说过,“我们翻译的15本国外优秀著作和教材中,绝大多数是为统计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而编的。而刚刚影印的7本英文原版教材中,也都注明了教材的使用对象。为不同的对象编好不同的教材,是我们教材编写中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1]。

三、课程定位与教学理念的探讨

不论是授课内容的选择,还是案例教学的实施和实践的开展,其偏离社会及学生自身都需要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许多学校和教师没有真正认清《社会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性质,其学科定位、理念、目的是什么?只有弄明白这一基础性的问题,课程实施具体环节的难题才能迎刃而解。以下我主要将主导思想分解为学科定位、教学理念与教学目三个理论方面来具体分析。

1.学科定位

学科定位即其所属的上级学科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它决定了本课程是属于什么专业、为什么专业范围服务及学科的倾向性如何。从《社会统计学》课程来看,它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用统计学的方法”即以统计作为工具、手段或者辅方法,而目的是“研究社会现象”,即社会学范畴内的问题。归根到底,这门课程是为社会学服务的,其主要授课对象是社会学专业学生,其学习目的是社会学研究,因此,课程应定位于社会学范围内。我们选择教授内容应本着“能为社会学研究服务的统计方法我们纳入课程体系;与社会学研究毫无关联,或者基本不会用到的统计学内容则予以剔除”。这就区分了《社会统计学》与《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等其他统计相关课程的不同。与其说《社会统计学》是统计学的下属课程,不如说它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这才符合它的学科定位、适用对象及开设目的。因此,我们对这门课程内容与方法的安排、设计都要根植于社会学的需要。教学改革的方向也要强调其对“社会学”的服务性和课程本身的“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目标,以“简明实用”为其根本原则。此外,《社会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课程,这决定了我们应千方百计体现其应用性,尤其重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教学更好地发挥其应用性作用。

2.教学目的

我将《社会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分为长远目的与直接目的。从长远看,《社会统计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及用统计学原理与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社会调查和统计工作打下基础,成为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扩大就业范围和就业选择,增强择业优势。具体目的为《社会统计学》可作为即将要学习的SPSS、STATA等统计软件的理论基础。当今时代,做统计分析几乎都用SPSS等统计软件,使用计算机软件可以节省大量笔算的程序和计算,只要操作正确,可使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变得更加快速、简便、准确,是人算所无法比拟的。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学习各种统计学的人必须掌握至少一种统计软件的操作方法,因此,我们都要开设统计软件使用的课程,让学生适应学科的发展趋势。但是,单纯的软件操作只能传授我们如何操作和如何输入、输出数据,而对于目标变量的性质、意义,操作方法的比较和选择,数据分析的原理,输出结果的解释,以及如何用其解释社会问题等,如果没有统计学的理论基础,计算机是不会告诉我们的。如果不知道以上这些内容,即使输出结果,也是无意义的,甚至会使操作失去方向和目的性。而这些内容都是《社会统计学》的原理部分,是需要从《社会统计学》课程中学到的,只有在扎实的理论指导下,统计软件的操作才能发挥强大的作用,才能创造实际价值。因此,《社会统计学》最直接的目的即作为统计软件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指导软件的使用。

3.教学理念

“教学改革,理念先行”,教学理念是教学开展的指导思想,也是课程设置的基本价值体现,它决定了课程开展的方向和具体实施。只有树立正确科学的理念,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地为教育服务、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

专业学习分为应用导向型学习和知识导向型学习,前者重在应用并解决现实问题,在此类课程的开展中要偏重应用部分,理论为应用服务;而后者则强调理论思辨和思考能力,目的是丰富相关方面的理论,解决理论问题,在此类课程的教学中应偏重理论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对于统计学,姬海丽指出:“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习为应用导向型学习;统计专业的统计学习为知识导向型学习。”[2]社会统计学是非统计专业的学习,因此它应向应用导向型发展。“社会学为体,统计学为用”,这就是《社会统计学》的教学理念。我们开展《社会统计学》要遵求“简明实用”的原则,内容简化,重点突出,以实用性知识为主,充分发挥统计学的工具作用和辅助作用。这一教学理念不但要让教师铭记于心,而且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学习,有的放矢地安排时间与侧重点,知道为什么学、怎么学、什么需要了解、什么需要记住,只有教师和学生都深知教学理念,互相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将“简明实用”的教学理念具体应用于《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即解决《社会统计学》课程内容中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的问题。《社会统计学》应按照“理论够用、适度,强化技能,重在应用”[3]这一原则进行安排和整合。统计学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解题能力,而忽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统计课程,不应过于数学化,也无需搞题海战术”,不能将它当作“思维体操”来学。诚然,《社会统计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理论须控制在社会学范围所需要的界限内,能足够指导社会学实践就足矣。因此,对于《社会统计学》这类非统计专业的统计类课程要特别强调统计思想、应用和案例教学,着重于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四、结论

《社会统计学》应强调其对“社会学”的服务性和课程本身的“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目标;以“简明实用”为根本原则。高度重视统计思想的培养,统计思想为学生指出一个清晰的学习方向和思路,沿着正确的学习思路可以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建议任课老师在具体授课前就将总的统计思想介绍给学生,包括学习《社会统计学》的目的、意义、重点、难点,强调其为社会研究服务的本质,提醒学生不要以学数学类课程的方式接受这门课程,不要钻牛角尖,不要搞题海战术,要特别注重其应用性,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入学习,并使他们知道在学习结束时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其次,教师应在讲解每章具体内容之前,详细说明本章内容所贯穿的统计思想。例如,在教授假设检验时,首先告知学生只有在概率分布上有显著的偏离,才能否定原假设,而在概率上不是显著小的,即使样本统计值与假设值表面上区别很大,也不能否定假设。假设检验是以概率为基础的粗略估计,不同于数学上的精确计算,如某均值的假设值为400,而用于检验假设的样本值为350,如果显著度上不明显,不属于小概率事件,我们仍认为原假设是正确的,即证实了原假设的命题。类似这类情况都要先做一定的解释,以免学生感到困惑和迷茫。

参考文献:

[1]袁卫,刘畅,张云.我国统计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统计研究,2004,6:55.

[2]罗晓娟.从社会统计需求看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改革.统计与咨询,2008,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