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3 10:10: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能源危机的背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节能减排:能源品位:能源供应结构
一、引言
北京市节能减排随着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调整,相对国内其他城市已处于领先位置。在今后产业结构趋于稳定、工业布局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及“以退促降”的工业结构调整逐渐显得空间有限,节能减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主要依赖于能源供应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对于整体或局部的某个用能领域的能源供应,无论以源头能源品种划分还是以终端能源划分来对能源进行配置,都不能全面体现有限资源充分利用、节能、环保及高效利用的理念,甚至对能源安全造成威胁。建立一个合理的基准划分不同能源,并按照这个基准配置能源,是优化能源供应结构的关键,也是能源供应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化工热力学中,按照品位来划分能量可很好地解决配置不同质的能量的问题,如果借助于品位的概念,进行适当扩展,利用品位划分不同能源,进而按照品位高低配置不同能源,可成为一种合理、有效地优化能源供应结构的方式。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提出基于能源品位的北京市能源供应结构调整理念,并构建能源品位评价指标体系,为北京市各行业的能源供应结构的优化提供一种参考依据。
二、北京市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能源供应结构调整
(一)依靠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调整实现节能减排的空间变得较为有限
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的调整在北京市已取得良效。然而,北京市的节能减排优势是否能得以延续,值得去思考与探索。北京已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尤其是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加速了这一进程,北京市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空前扩大。放眼全球,大多数的世界大都市第三产业比重均保持在70%左右,如东京73%,巴黎68%,纽约86.7%,伦敦85%。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目前已达72.1%,三产比重会进一步提升,但提升空间已不如以前,依靠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能耗的发展空间较为有限;另外,随着首钢搬迁与焦化厂的停产。今后,这种“以退促降”空间也十分有限。
(二)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将成为新时期节能减排的主要手段
虽然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调整带来了万元GDP能耗全国最低的成绩,但结构性能源的紧缺局势却持续严峻,其中以电力、天然气供应的高紧缺度最为典型。
1、电力供应自给率逐年下降。以2007年为例,北京市全社会用电量达到675.1亿kWh,比上年增长9.1%,增速与2006年持平,但自给率持续降低。总体上,自2001年以来北京市发电自给率已逐年降低,北京市电力供应紧缺程度一度上升。
2、天然气。天然气供应方面,2008年北京市天然气消费已突破70亿m3,业内人士也表示天然气用量突破120亿m3的高峰期(预计在2020年)将提前来临,而国内天然气供需形势依然偏紧,存在供需缺口不低于100亿m3,北京市天然气消费已在国内城市中高居首位且自给率为零。
北京市由于自身能源匮乏及经济的迅速发展等因素,能源供应外调程度稳居全国城市首位,长期以来能源供应94%依赖外调,而近年来能源消费的较高增速更是加剧了结构性能源的紧缺,在能源供应结构上实现优化势在必行,另外,煤炭加工利用技术近年来已取得可观进展,国家对煤炭清洁转化利用的重视也促使北京市有关部门开始关注发展煤炭领域工程服务业,利用技术进步服务北京,辐射国内。业界普遍认为,由于结构性能源的持续紧缺,在未来北京市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将能源供应结构调整作为节能减排的主要手段。
三、独特的视角――能源品位
如何实现合理、优化的能源供应结构,按照目前从能源供应的源头或终端考虑可分别得出基于源头或基于终端的两种配置方式,二者虽各有所长,但其中任意一种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本文以能源品位为独特的视角,提出基于能源品位的能源配置方式,全面考虑源头与终端的需求,为能源供应结构调整提供一种合理、可行的方法。
(一)基于源头或基于终端的局限
1、基于源头的能源配置。即主要从能源产生的源头上考虑能源供应。从源头将能源可按一次能源的划分方式来进行分类,可分为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几大类。基于源头考虑能源供应,则主要涉及到能源的供应安全、供应成本问题,如北京市石油供应从源头就必须考虑供应源、供应管道、成本等问题。
2、基于终端的能源配置。即按照能源在利用终端存在的不同形式来考虑能源供应,源头产生的能源经过各种加工或转化之后,可称为终端能源,如各种煤基燃料、石油基燃料以及电力等(根据终端用户需要,某些能源未经转换也可直接用于终端利用,也可算上终端能源,如原煤)。基于终端考虑能源供应,则主要涉及到终端能源的利用便利程度、利用效果等问题,如电力的使用对千家万户来说就十分便利,在很多情况下插上电源即可,并且使用过程无污染。
总之,对于能源的供应,如果单从源头来考虑,则主要侧重于关注使用某种能源时供应是否安全及便利等方面的问题,而容易忽略能源利用是否高效、清洁;同样,如果单从终端的角度来考虑,则主要侧重于关注于使用某种能源时终端使用是否便利、高效及先进等方面的问题,而易于缺失对能源供应安全、使用成本方面等方面的考虑。
因此,单从源头考虑或单从终端考虑都不是全面看问题的有效方式,而如果综合两者考虑,有时也很难区分到底以谁为主合适,在这方面也没有相关可靠的标准或依据可循。将二者进行统一,更为全面地划分能源,是进一步配置能源的依据,是优化能源供应结构的基础。
(二)能源品住――全面考虑源头与终端
为了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本研究提出一种独特的视角――能源品位,利用能源品位而非能源品种对能源进行划分,进而配置能源。
本研究中按照品位划分能源并依据能源品位配置能源的理念源于理工学科基础研究中的化工热力学,该学科研究表明,传统意义上,能量有着相同的量纲,很自然地体现能量的“量”,如能量都可以用焦耳作为单位来计量。但仅以此方式区分能量忽略了不同形式能量“质”的不同,通过不少例子可反映出数量相等的能量其做功的能力却不相同,如等值的电能与热能、等值的高压蒸汽和低压蒸汽,所能做的机械功明显不相同。因此,品位的概念由此诞生,表示数量相同的能量不同的做功能力,体现能量的“质”。通过品位,反映了能量中“量”与“质”的统一。
化工热力学中,能量传递主要是以功和热为主要形式,由于功可以全部转化为热,热只能部分转化为功,因此,以热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处于不同温位的热能。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原则,应按照其品位的高低对进行梯级利用,高品位的热能用于高端领域,低品位的热能用于低端领域,以达到合理用能的目的。借助于以上理工学科中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品位的概念扩展至实际的能源配置当中,为能源供应结构的优化提供一种方法。
不同能源之间不仅有量的差异,更有能源品位的差异,笔者将能源品位定义为能源可利用于不同领域的能力。
通过建立能源品位的概念并基于能源品位的能源配置,从源头上考虑不同能源热值高低,从终端利用考虑能源可用性强弱,综合反映能源可利用于不同领域的能力,使得在考虑满足终端用能要求的前提下,源头上供应更充足、成本更低廉的能源更应该得以利用,从而协调源头与终端的矛盾。
四、能源品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经过大量的文献资料查阅及专家咨询,笔者在严格把握能源品位定义的基础上,从能源、效率、政策及环境等方面人手,确定了能源品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整个指标体系由综合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组成。指标体系详见表1。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各国一直面临财务危机。公共债务占据欧盟国内生产总值的83.3%,欧盟又面临债务危机。历时两年,“危机”不仅无意远去,反而咄咄逼人。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债务问题久拖不决,信用多次遭降级,直接危及欧元的稳定。作为欧洲“双引擎”的德国和法国,经济增长迟缓,股市受挫,融资困难,财政赤字及税赋压力大,失业率激增,物价高涨,国民购买力疲软,欧盟各国对外籍移民政策缩紧,随之频频暴露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都无疑对欧债实体经济复苏雪上加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欧洲可能重陷衰退,而导致全球经济重陷经济危险期。
特别是欧盟17个欧元成员国深感欧债危机加剧与蔓延而带来的严重后果,纷纷实行财务紧缩政策,并采取注资救市。但是,能够拿出的“注资”与实际“黑洞”相比,不过是杯水车薪。
随着美国政治困境和经济危机加剧,欧洲债务危机成为另一场比美国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尽管目前欧洲债务危机最为严重的国家并非大国,但对银行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在欧盟内部迅速扩散,并已蔓延至意大利和法国等欧盟核心成员国。早前《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警告称目前的欧债危机有可能演变为规模不亚于2008年金融海啸的又一场全球危机。如今,这场危机不仅给全球经济蒙上了阴云,就连能源领域也在劫难逃。无论是传统能源市场还是新能源市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欧债危机影响。尽管从目前情况来看最终结果还难以断言,但事情的发展方向却着实令人担忧。
众所周知,尽管美国拥有更高的能效和能源消费能力,但欧洲对原油和石油产品的需求量和进口量均大于美国。即便此次欧债危机最终不会发展成2008年的金融海啸,仅是欧元对美元间的汇率波动也足够给区域能源价格带来极大波动。而这种价格波动不仅会抑制欧洲经济发展,同时也会导致欧洲能源需求降低。石油输出国组织已经在为这一系列可能出现的情况做调整产量的准备。
一、经济危机会给可再生能源带来的影响
在2008年那场金融风暴中,美国给予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贷款几乎消失一空,这些项目几乎得不到资金支持。这种影响在2009年开始显现,新增风电装机项目几乎全部停滞。乐观主义者认为,由于有更为完善的补贴政策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支持,欧洲可再生能源产业应该还不至于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也许在这方面欧盟确实有更为得力的保障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欧洲可再生能源产业可以在这场债务危机中独善其身。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今非昔比。这些保护措施或许能帮欧洲可再生能源产业度过像2008年那场金融风暴,但今时今日却已显得没那么可靠。因为此次的欧债危机严重程度比起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业内权威金融机构分析指出,欧洲债务最为严重的“欧洲五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总共欠债约3万亿欧元(约合4万亿美元), 其中有违约风险的占50%,这意味着欧元区金融体系将受到1.5万亿欧元的冲击。相比之下,因雷曼倒闭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也只留下了6000亿欧元的资产待解决。由此可见,欧债危机恶化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将远大于此前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如今,不少欧洲国家政府已经削减了可再生能源补贴,可再生能源产业增长速度也出现了放缓的迹象。面对疲软的需求市场以及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低价进口能源的竞争,许多欧洲可再生能源企业处境堪忧。还有人心念着像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这样的机构能在这场席卷整个欧洲的债务危机中伸出援手? 已经是不可能了,他们恐怕已是自身难保了。
由欧债危机引发的可再生能源产业补贴和投资缩水的影响不仅出现在欧洲,很快也将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开。过去,由于需求稳定,来自美国和亚洲的风力涡轮机供应商都十分看重欧洲市场,或者说对欧洲市场十分依赖。由于对气候变化问题十分重视,欧洲也一向是可再生能源技术,特别是近海风电技术的主要市场。但如今,一旦需求出现大幅下降,那么为了争夺有限的客户资源,可再生能源供应商们必定要面临一场残酷的竞争。只有质量最好、价格最低的公司能够在这场竞争中胜出,而大量可再生能源公司都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二、目前欧洲新能源市场状况
债务危机前,欧洲已形成了风力发电从设备制造、项目开发、工程承建、项目运营等全产业链机制,行业投资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其他传统行业,欧洲传统行业的投资内部收益率不高于9%,而新能源可以达到15%。
欧洲订有在2020年再生能源占总能源供应的20%,到2020年总装机容量265GW。欧洲反核电势力占上风,同时,欧洲的传统能源对外依赖严重,导致欧洲的再生能源前景非常广阔。例如,英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风场规划,葡萄牙的海上风电招标以GW计。北欧瑞典在未来8年内要装机6000多台。新能源属资金密集型行业,一个中型公司运作的项目超过百亿欧元。
欧盟27个成员国,可按地域划分为北欧、西欧、南欧、东欧。北欧除丹麦风电较为发达,瑞典、挪威、芬兰较为滞后,有较好的潜在市场,其中,瑞典至2020年将新增风机5200台;东欧的市场相对活跃;南欧发展较为成熟(西班牙、意大利等);西欧发展很成熟,重点发展海上风电。
三、中国新能源企业进入欧洲的优势
欧洲新能源企业的制造成本正在逐年增加,中国的风机较欧洲风机价格低15%至20%,其他也相对较低。
经过对欧洲市场的调查和分析,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及储能三个主要产业会有非常不错的发展空间。我们因设备制造优势在产业链中获得相应的重视,同时金融危机使项目开发面临资金短缺的压力。如果我们利用资金和设备制造的优势,将给项目带来新的契机,也奠定了我们在项目中的主导地位。陆上风能,中国风机成本优势已经显现,并越过了认证等技术壁垒开始进入欧洲。同时,对欧洲节能技术和生物质能技术的引进,也将对中国市场的发展有巨大的推进。
中国公司可以从项目收益率低端的建设阶段进入开发权的投资阶段,从而为公司实现高回报。利用欧洲的技术优势占领行业高端,成为新能源领域的市场引领者,为公司获得更大收益。密切关注储能领域的钠硫电池技术,欧洲的节能建筑改造技术等。同时在欧洲实现利用当地融资渠道,获得公司的良性发展。欧洲新能源市场前景巨大,中国公司可以通过本地专业化的运作优势在欧洲地区开展新能源项目开发,积极在全产业链中寻求商机,包括 :政策信息调研、项目开发、项目评估、技术合作或引进、设备转包生产和设备销售等。
四、中国新能源企业进入欧洲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全球性金融、欧债危机同样给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企业的经营、迈向世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危机”给我们带来进入世界、欧洲市场不可多得的“机遇”。众所周知,流动资金是企业的生命线,尤其是欧盟各国的中小企业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急需资金运转。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企业在进入世界或欧洲市场的同时,还要面对与国外政治体制、企业文化、劳动法律/合同、融资/经济等各方面差异的影响。如果欧洲各国有资金、有产品、有市场,市场准入的“门槛”就几乎高不可攀。因此,虽然欧洲的企业、地方政府需要“钱”,但是有些企业,包括地方政府,对中国企业的进入或到来,可以说是处于“爱恨交织”心态,这给我们的企业准入、在当地的经营无疑会增加难度。在欧洲寻求机遇时,事先不仅应该具有资金、产品、市场的预案,还要有企业的高管人才,甚至是对口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等,总之,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中国的公司应该在欧洲的法国、英国或德国建立企业或制造业实体,甚至是收购或建立高科技领域研发中心,从而再将欧洲的产品、高科技推向中国市场,换言之,分享两大市场。要实现这一目标,利用目前欧洲出现的机遇,开拓收购/并购、融资/投资、合作/合资来得较快,能够较好、较有效的体现经营与收益。欧盟去年通过了对中国钢管进口增加反倾销税;2011年10月19日,美国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制造的太阳能板收取高额进口关税,这将是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的第一枪。值得指出的是,这是德国的SOLAR WORLD公司在美国的7家太阳能电池板子公司提出的指控与议案。众所周知,新能源技术起源于欧洲,欧洲的新能源市场巨大,特别是太阳能、风能等领域。我们在抓紧开发欧洲新能源市场的同时,也应该做好应对潜在“贸易战”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国际化办学 提高 学生听说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07-01
一、英语听说的重要性
在英语学习中,教师常说“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可见听说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交际的工具。英语的听和说类似电脑的输入和输出,只有听得懂才能说得出,听和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通常要参加全国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听力占到35%,高达249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资格参加口语测试,只有四级成绩达到550分、六级成绩达到520分才有资格,而雅思没有通过的学生大部分也是由于听说部分分数低,由此可见英语听说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
二、英语听说瓶颈产生的原因
(1)学生对听力和口语积极性的缺乏
高职生,尤其是外地的生源,听力基础相对薄弱,相关的文化背景缺乏,故对听力失去了兴趣,更不愿意开口说英语,这是他们听说能力低下的直接原因。而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自然也就对学习缺乏信心。学生为了考试而不得不为之的被动学习肯定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教师上课缺少了学生的互动,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
(2)教学模式的陈旧
单一落后的教与学的模式,也是目前学生听说能力低下的直接诱因。首先,从教师自身来讲,由于课时有限,而教学任务又繁重,高校英语教师一直都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讲单词,分析课文句子结构,完成课后练习等。其次,基于学生的听说基础,即使英语专业的教师也极少采用全英语教学。
(3)考核手段的单一性
目前高职院校衡量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手段往往是书面的考试,卷面成绩就是学生水平的惟一检验标准。多数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虽然有机动的平时成绩,但并无规范的考核制度。教师大多数只以学生的出勤率,完成作业情况或课堂表现等情况灵活掌握,给出分数。老师在考试前夕会有考试重点范围的划分,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更加的懒惰。因而,这种形式不能对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实践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恰如其分的测试并获取合乎实际能力的相关指标。这种考核手段往往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基本上仍是以模仿,重复和死记硬背为主。结果是:很多学生即使在学校里成绩不错,甚至拿奖学金,但四六级仍旧通不过,这不得不说是考核制度的悲哀。
(4)教学设备的陈旧
高职高专类院校的硬件设备并不完善,例如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的功能都远远不能满足教学改革和学生使用的需求。同时,教师在教学大纲和课时的限制下,又无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特点的听说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一种新型英语教学模式,很显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实施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是一种发展趋势,教学设备的完善和更新势在必行。
三、改革的方法
(1)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
高职院校学生听力和会话的基础相对较差,直接造成了他们缺乏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的信心。可是,学习的兴趣是产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动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培养其学习兴趣,以此来树立他们提高听力水平的信心。课堂上,我们可选择一些简单的幽默故事、卡通片、甚至是经典的英文歌曲作为导入材料,然后再逐步加深教学内容。这样,既突出了听说的重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其次,第二课堂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学校要高度重视并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积极建设英语广播节目、举办英语角和英文歌曲大赛等。最后,鼓励学生报名参加暑期国外的带薪实习,一方面,学生可以增长见识;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听力和口语。只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学好英语。
(2)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
中国学生目前学习英语时锻炼听力和口语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课堂教学,所以教师应合理组织课堂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让一位学生在课前做2分钟左右的presentation,其他同学提问题,这项活动可以提高大家的听力和口语。课堂上讲解精读时,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领取不同的阅读任务,小组的所有同学必须参加。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小组的同学需向其他同学讲述自己小组的内容,直至讲完所有内容。教师在这项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起到引导、督促的作用,而且要善于鼓励,保护学生交谈的积极性。这种教学的方式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听力口语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3)考试形式多样化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考试仍然是以笔试的形式,卷面包括语法和词汇知识、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等。这种形式只能严重挫伤学生口语和听力的积极性。所以,学院应适量的增加听力和口语考试的比例,加强听说的考察,同时,对于考试的形式做出明文规定,以确保实施的政策性,而不至于流于形式。比如,我在视听说课程中,会要求学生在期中和期末提交两份音频/视频,作为他们总成绩的一部分,该考核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避免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
(4)利用多媒体教具,突出听说训练
林伯强:用“能源危机”来描述当前的能源形势不免带有一些夸张色彩,所谓“能源危机”,是指因能源供应短缺或是价格的超大幅度上涨而引发的供需失调,造成经济的衰退。如2008年石油价格上涨到150美元/桶,那时可以说是遇到了危机。能源危机一般会牵涉到影响经济增长、能源安全,才称之为危机。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本国能源资源发展经济,能源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目前我国的能源供给状况处在平稳状态,应该说现阶段的能源状况还不足以令我们担忧。在我看来,现在我们所说的“能源危机”并非能源供应本身,而是在于与能源相关的一些危机,如因能源的大量开发、利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等。我们看到,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广西……由北到南、从东到西,全国多地持续大范围的雾霾,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已到了必须治理的阶段。按照我的理解,这是“危机”。
从世界范围来看所谓的“能源危机”也是如此,从危机的体现来看,目前我们并非真正遇到了能源短缺或价格的大幅上涨。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的话,尽管现在还未真正爆发能源危机,但从“危机意识”的角度来形容“能源危机”倒是可以。
《中国电力教育》: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环境、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剧,您认为能源和环境问题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应如何科学应对?
林伯强: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础性要件,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充裕的资源作后盾,良好的环境作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依赖能源高投入、高消耗的特征。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总量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22%以上。有限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成为约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能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能源安全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因此,能源问题,包括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对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非常巨大。我国能源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人口问题,我国的能源危机与人口紧密相联。从能源总量上来看,虽然目前我国的现有能源储量比较丰富,但分摊到每个人身上却是很少,我们的人均能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再从能源消耗方面来分析,目前我国的人均能源消耗还不是很高,然而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今后的能源稀缺是可以预见的,因此我们现在就应有所准备。能源对外依存度的增大,不但涉及经济问题,也涉及政治与国家安全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务必从战略上加以谋划。
面对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发展对大气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已形成了“转变能源利用方式,开发清洁能源,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的环境治理共识。我认为,目前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治理环境污染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现在的核心问题其实是成本问题,就是治理环境污染我们愿意花多大的成本?以及成本该如何分摊?现在中国面临的问题,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从他们的经验来看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只要愿意付出成本。不计成本什么事都可以做好。在能源的经济性、安全性和环境问题上,由于收入很高,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往往可能将成本摆在比较次要的地位。而对于像我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可能首先考虑成本问题,这与我们现阶段的国情相关。
《中国电力教育》:在应对能源危机,谋划能源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能源智库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能源智库如何介入到国家的能源政策当中?
林伯强:我国的能源问题研究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非常薄弱,这与我们的历史、现状有关。过去我们面对的能源问题主要是能源的开采利用问题,研究者多为工科背景。随着能源的发展,能源问题的研究范畴也在逐渐扩大,涉及到能源政策、能源科技、能源经济、能源环境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都是近年来集中爆发的。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就需要研究人员具有相关学科背景,以能源经济学为例,需要经济学与能源学科相结合,如果仅有单一能源学科背景,可能很难将研究深入下去。目前我们在能源决策方面,专家队伍中人员结构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补充,以至于在现阶段的能源问题研究中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极度缺乏,成为我们开展能源相关问题研究的桎梏之所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智库在开展战略研究时,一般都由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组,使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问题,以促进不同观点间的碰撞,使大家能够取长补短。决策者、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单一,势必影响研究的深度,更谈不上战略的国际影响力。我国也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国内各领域顶尖智库机构的研究力量,为我国制定、调整国家能源战略献计献策,提升国家软实力。
能源智库发挥的作用我认为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为中国谋求一个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美国拥有一批高质量的智库来为其能源战略服务,其“能源政策”采取油价低时通过进口以满足需要,油价高时才开采本国的资源。在能源价格高涨、国际局势日益动荡的背景下,美国提出了“能源独立政策”,提出通过加大美国国内的石油产量,开发替代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两项措施加以应对。现在来看美国的能源战略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而相较之下,我们的战略则显得不够慎密和周全。例如我们在油价低的时候大量出口,而油价高的时候却不断买进。以中国的人口和资源量来说,要过上现代化的生活能自给自足都已十分不易,从国情上来说资源性产品战略要远一些,什么都要尽量少卖。当然我们的能源战略有着其历史背景,但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今后该如何发展?战略应做出怎样的调整?都是我们需要从长远谋划、战略的角度去思考,而不能将眼光仅仅聚焦在近5年或是10年。
其次,要参与日常决策。智库应该为决策者提供多角度、多方案的政策选择,并对不同的选择做出专业的评估、比较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技术支撑,弥补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
《中国电力教育》:在学术界和实业界,当前很多研究机构都雄心勃勃欲打造相关领域的研究智库,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衡量一个机构是不是智库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规格的智库才能算得上国家智库?
林伯强:“智库”又称“思想库”,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为政府决策和改进决策提供参考。在西方国家,智库作为一种独立于政府决策机制之外的一种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发挥着政府“外脑”的作用。而要真正发挥好这个“外脑”作用,我认为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智库建设要坚持以学术为依托,注重智库学术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新思想、新概念,成为一个“思想库”。学术能力体现在哪?毫无疑问,体现在能够在国际顶级的杂志上发表文章,能够形成有影响力的报告,能够在相关领域取得国际话语权等等。
此外,还应具有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能力,能够跨学界、跨政府、跨企业曾具有一定的公众影响力。现在很多智库都会邀请一些原在国家相关部委工作的领导来担任智库的专家,毋庸置疑,通过这些专家可以将智库的研究成果或政策主张更加便捷地传递到决策者手中,进而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但是,我们要避免陷入这样一种误区:一个智库水平的高低不在于这个智库中专家的头衔有多大,而应更多地关注这个智库所具备的基本学术研究能力。
纵观世界各国的智库,其研究重心大都集中于本国核心国家利益的研究课题之上,特别是在涉及重大国际性议题时,国际知名智库的研究内容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其研究成果也具有鲜明的国家立场和政治价值取向。因此,作为一个国家智库,必须紧扣全球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对有关国家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可靠方案,为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决策提供科学的咨询服务。
《中国电力教育》:智库建设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建设一个高水平的智库,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予以着手?
林伯强:在我看来,建设智库本身并不存在什么障碍。应该说,我国的智库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然而在已建立起来的众多智库中,真正有影响力的有多少?我们可以冷静地思考一下。对于一个智库而言,没有影响力,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然而要建成一个高水平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智库,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来说,智库要发挥影响力,主要要看其是否有新思想,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否合理可行。新思想从何而来?这其实又回到了刚才的话题,也就是我一直强调的必须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只有以坚实的学术理论为支撑,智库才能具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拥有创新、引领的学科品牌、学术大师、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是建设现代智库的基础和前提。
谈到加强学术研究能力,我认为还有一点需要强调或是要在此呼吁的,那就是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软科学研究,加大对软科学研究的投入。软科学是以人与社会系统、人与自然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政策和决策问题为目的的一门综合科学技术。软科学的研究成果很难加以量化,但产生的巨大影响将是无法衡量的。尽管我们对知识经济时代的认识已基本达成共识,信息也已成为比能源和原材料更重要的资源,但在具体实施中,人们对有形资产、对工程、对技术愿意投入财力和物力,却大多不重视软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对软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也明显相对不足。
《中国电力教育》: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自2005年成立以来,仅仅8年的时间,已经建成了全国知名的能源经济智库,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中心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林伯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于2006年,中心成立的目的是立足中国国情,推动我国的能源经济学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发展,为政府及相关单位提供政策咨询与培训。目前,中心重点开展能源金融、能源与宏观经济模型、能源政策分析、能源战略选择、能源与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实力已得到了学界与业界认可。这与中心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基本研究、重视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
关键词:能源消费 现状分析 应对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能源供应国际化所面临的地域政治控制威胁也在加剧。尤其近几年,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拉动下,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较快,一些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能源紧张局面。再加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建设的中期阶段,是世界第二位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供应的保障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必须加强对能源危机的认识和应对策略研究。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国崛起的动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从世界范围的能源生产与消费情况来看,一次能源的储量和生产量可以满足需要,但由于能源的生产分布并不均衡,能源价格正日益成为改变世界财富分配的重要因素,资源控制导致的能源危机是主要的表现形式。我国能源资源可利用总量比较丰富,结构以煤炭为主,一次能源的生产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了长足发展,基本满足和支持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能源消费总量增加较快,一次能源消费中对石油以及天然气的需求不断增加。本文试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
从能源总量来看,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主要靠国内供应,能源自给率为94%。煤炭是我国的一个主要能源供应,其次是石油,虽然我国的水利资源丰富,但水电也只占到6%,炭、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能源枯竭,势必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的运行。
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出现的问题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上,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由于不合理导致了一系列的能源危机,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供需不平衡。我国供需出现很大的缺口,在1994年有4008万吨标准煤,到了2005年已经缺口16468万吨标准煤,成一种上升的趋势。按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缺口将会越来越大。近几年。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大增,油价一直攀升,这即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的需要,但也从侧面反映我国的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煤炭是主导能源,但据预测,如果按现在的开采速度,我国的煤炭的供给年限保守估计在60年左右。暂且不说煤炭的不利面,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不是采之不尽的。石油是工业的血脉,但是现在本国供给已经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大量依靠进口。
二是结构不合理。从另一个层面分析,进入2l世纪以来,我国快速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世界分工,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我国能源消费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能源消费的因素不仅受到本国因素的影响,更应该从全球视角来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能源消费问题主要表现为消费总量增加、能源强度上升、能源结构调整缓慢。具体表现在高能耗出口制造业的发展对能源消费的拉动、国际产业转移制约能源消费效率的提高。造成这种格局一方面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所致,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地方政府主导下不合理的价格机制所支撑的粗放式增长方式。
三是区域化差异。受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使能源危机集中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地域性,主要是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缺煤、缺电,超出了电网错峰调节能力;另一方面是结构性,石油制品供应不足。国内部分城市柴油、汽油的品种调配经常出现断档现象;第三是政策性,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整政策是决定能源生产、调度、运输的主要因素,石油企业的高度垄断主宰了石油制品市场;最后,城乡能源分配不均,农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村用能水平增长较快,电力供应不足和燃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出现问题的成因分析
在能源生产与消费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出现的能源危机,其原因主要是:
(一)能源的品种结构不合理。以2004年为例,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使用为69%,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7.2%)。我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在较长时期内必须以煤为主,但经济成长过程中对石油、天然气需求的急剧增长必然造成品种供应不平衡,在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超过50%并将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国际能源市场的波动直接影响到石油供应,石油制品短缺将成为能源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能源生产的安全与运输制约常规能源的正常供应。究其原因,在高煤价的利益驱使下,忽视安全生产及安全设施投入不够是主要因素。
(三)环境负荷的影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了我国大气污染物如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都位居世界第一。
(四)能源消费问题不断增长,能源利用率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1957―198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9644万吨标准煤(SCE)增加到96934万吨,增加了9倍。1989~1999年,中国能源消费,从96394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22000万吨。增长26%。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能源系统总效率为93%,只有发达国家的50%左右。
(五)新能源开发利用进展过缓。由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在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方面存在着力度不足的问题,如对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的开展运用等,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
(六)能源政策与宏观调控。从“九五”到“十一五”,我国的能源政策经历了数次调整,也使能源的利用问题逐步趋于完善。目前来讲,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提高能源效率,而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效效率的最根本途径。
四、解决我国能源危机的应对策略
国内地区和行业间发展的不平衡使我国能源消费呈现出能耗总量巨大与使用效能低下并存的特点,能源使用效率低下、供应不足是主要矛盾。因此保持我国能源供需平衡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效能、开发、节约”,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开发新能源为主,并树立全社会的节能意识,以保障能源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撑。
(一)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目前世界一些工业化国家都在采取节能措施,联合热电(又称“同时发热发电”)就是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普通发电厂的能源效率只有35%,而多达65%的能源都作为热白白浪费掉了。联合热电就要将这部分热用来发电或者为工业和家庭供热,因此可使能源利用率提高到85%以上,大大节约了初级能源。
(二)开发“绿色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核能以及生物能等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能源被称作“可再生能源”,由于这些能源对环境危害较少因此又叫做“绿色能源”。开发“绿色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目前“绿色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达到15%~20%,今后由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老三样”能源唱主角的局面将得到改善。
(三)开发核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危机。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开发的替代能源有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能和水力发电等。据今年7~8月份的美国《未来科学家》杂志报道,科学家预计,到2010年,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能和水力发电将占到全部能源需求的30%。
(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目的是创造国家、地区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能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限制高耗能产业的进入、进行大规模降低能耗的技术改造是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核心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五)设置环境影响底线。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对环境污染的容量指标细化落实到地区、行业和具体项目,加强环境监察。严格执法。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关键词]日本能源战略;核事故;对中国启示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给能源产业带来巨大影响,促使核能政策转变,核电站处于停摆检查状态,各方对核电走向展开激烈争论。为了弥补核电短缺,短期内日本通过增加火电满足电力需求,长期内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确保能源供给。鉴于日本的经验教训,世界各国对核能安全性展开了深刻检查,一些国家已经提出了“零核能”的计划。对中国而言,应该吸取日本的教训,确保核电安全,谨慎发展核电;确保能源供给,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建立能源危机管理体系,提高能源危机应对能力。
一、核事故对日本能源战略的影响
(一)核能发电量直线下降,电力供给面临严峻挑战
福岛核泄露事故给日本的核电产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2012年5月,日本宣布关闭了运行中的最后一座核电站反应堆,标志着在47年的核电供应后,迎来了“无核电”时代。福岛核事故之前,核能每年大约提供2834亿千瓦时的电力,在电力供给结构中的比例约为30%。从2011年3月开始,核电发电量就呈现直线下降的态势,到2012年5月,日本正式关停了最后一座核反应堆,核电供应为零,导致电力供应明显下降。其中核电比例较高的关西电力辖区最为严重,供给能力相对需求缺口达14.9%。
(二)化石能源消费增长明显,电价上涨,碳排放增加
为了保障国内电力总体供应,日本不得不增加火电供给,导致化石能源消费激增。其中,用于发电的原油消费量2011年比2010年增加114.9%,燃料油和LNG分别增加55.9%和19.8%,天然气增长11.6%,增加幅度居世界第三。另外由于火力发电成本上升,东京电力公司宣布从2012年4月起,面向企业电价提高17%。
核电虽然具有放射性,但它有热值高、碳排放少的优点,是抵抗全球变暖的重要工具。由于日本火力发电替代核电,导致碳排放量明显增加。根据日本环境部监测,201 1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0年高15%2E右,而此前的碳排放量一直处于稳中有降的态势。
(三)可再生能源上升至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地位
为了弥补核电短缺,日本计划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以替代核能。2012年7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固定价格收购制度(Feed-InTariff,FIT),规定电力企业必须以国家确定的固定价格在一定期间内收购利用太阳能、风力和地热等能源所发电力。该制度的实施标志着可再生能源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四)政府更加注重节能降耗,经济社会不堪重负
为了进一步节能降耗,日本政府准备修订《关于合理使用能源的法律》。这部法律对工厂、办公场所、建筑、运输、家庭消费等领域均有严格的要求,而最新提出的修正案要求高能耗企业把单位能耗降低1%。面对严格的节能要求,日本多数企业甚至认为政府限电及节电要求会影响公司发展,政府的节能措施已经给正常经济社会运行带来很大负担。
二、福岛核事故的原因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导致福岛冷却设备失灵,造成了核泄漏惨剧,这是核事故的直接原因。其实,福岛核事故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在核电安全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日本对核电过度强调和依赖,提高了潜在风险。同时核电产业形成利益链条,监管出现漏洞,并且官方过度宣传核电安全性,降低了警惕。
(一)过分强调核能的唯一重要性
1.过分强调核能能够解决诸多问题。日本面临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碳减排压力巨大、可再生能源成本高、节能边际成本高等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日本把核能定位为国家基础能源,企图推广核能解决上述问题。为此,日本政府在推进核能发展上不遗余力,福岛核事故前准备将日本核电占总发电量比例从26%提高到50%。在二代核电技术安全性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制定如此冒进的目标无疑推升了潜在风险。
2.官方严重低估核电经济成本。日本综合资源调查会公布的各种发电成本为:石油火力发电10.7日元/千瓦时,煤炭火力为6.2日元/千瓦时,液化天然气(LNG)5.7日元/千瓦时,核电为5.3日元/千瓦时。但日本立命馆大学大岛坚一教授在考虑发电规模、设备利用率、运转年数、燃料费和财政补贴等因素重新计算出的发电成本为:水力发电7.36日元/千瓦时,火力发电9.9日元/千瓦时,核电10.68日元/千瓦时。按照大岛教授的算法,核电其实是非常昂贵的。另外,如果考虑核废料处理成本和潜在的核事故影响,核电的成本会更加高昂。在论证新建核电项目时,如此低廉的官方核电价格会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致使核电项目缺乏严格论证,核电产业非理性发展。
(二)核电产业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监管出现漏洞
核电站的建设费用巨大,给核电承建商提供了可观利润,而核电承建商的巨额借贷同样也给银行带来了安全而又稳定的收益。为了保证核电的稳定供应,日本政府制定了总成本定价制度,根据电力公司的经营费用和报酬规定电价。该规定使得无论核电生产成本高低,电力部门都会有稳定的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围绕着核电的建设,电力公司、核电承建商和银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不仅如此,核电站的建设还为执政党提供了丰厚的政治资金,为政府官员谋求利益提供了方便。在核电产业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影响下,核电监管松懈,出现安全问题往往企图掩盖过去,而有关核电的长期安全以及后续成本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过度宣传核电安全性
日本政府一直在向公众保证核电的安全性,并通过大量各种类型广告、教科书说服日本民众,以建立核电安全的公众信念。日本曾多次发生核事故,1999年就曾两次爆发核危机,两次事故的国际核能事件分级分别为2级和4级,但媒体并未大规模宣传,人们依然坚信核电安全神话。从上到下的盲目信念导致社会各界麻痹大意,核能因安全神话而陷于作茧自缚之中,安全管理呈孤岛状态。
三、核事故后日本应对政策及评价
日本能源政策的影响因素众多,利益博弈复杂深刻,围绕核电的能源政策至今徘徊不前,不能形成共识。总裁菅直人和其继任野田佳彦为了应对国内民众激烈的反核情绪,都提出了2040年前力争实现“零核电”的目标,并把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源作为替代性基础能源。但方案遭到产业界和美国等多方反对,使其不得不放弃“零核电”计划,并加速了在众议院选举中的失败。自民党安倍晋三就任首相后废除“零核电”政策,提出将在确认安全的前提下重启核电站,并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保证能源供给。日本能源政策在对核能利用的争论中摇摆不定,要重塑安全高效的能源版图,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共识。
(-)缩减核电需要更加可行的替代方案
福岛核事故后,日本能源政策的核心是核电的地位问题。即便是今后继续发展核电,日本政府也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核能。所以,不管会不会制定“零核电”目标,核电今后发展肯定是审慎的,核电肯定会缩减。在缩减核电背景下应找到更加现实的替代方案解决一系列连锁问题,例如如何应对火力发电替代核电所带来的问题,如何以低成本稳定地采购化石燃料,以及如何应对排放的二氧化碳带来的全球变暖问题。
日本对这些题缺乏有效应对,火电除了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也导致日本外贸环境恶化。火力发电激增导致化石燃料进口增加,使2012年日本贸易收支出现创记录的69273亿日元逆差。作为日本主力燃料的液化天然气(LNG)2012年进口额超过6万亿日元,比上一年增加25.4%。在巨大的碳减排压力和贸易逆差面前,日本政府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由此可见,如何有效应对火电替代核电产生的连锁问题成为日本政府的当务之急。
(二)可再生能源政策应建立明确的激励产业机制
为了尽快使可再生能源成为核能的替代能源,日本于2012年7月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固定价格收购制度(Feed-InTariff,FIT),在此之前采用的是新能源特别措施法(RPS法)。RPS法是通过新能源的导入量来调整价格,而FIT是通过确定价格来调整导入量。从实际情况来看,与RPS相比,FIT对可再生能源在全世界的普及起到了更强的推动作用。FIT制度可以快速推进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但也存在几个结构性缺点:
1.FIT制度激励方向不明,导致可再生能源发展不均衡。自从日本实行FIT以来,发电设备认证数量最多的是太阳能发电,而且其中主要是百万瓦级太阳能设施(大规模光伏电站),风力和生物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展滞后。
2.容易使市场非理性发展,产生泡沫。百万瓦级太阳能设备认证数量大约占可再生能源的90%,按照目前的状态,已经极有可能成为百万瓦级太阳能泡沫。欧洲多国就曾爆发太阳能泡沫,政府补贴泡沫破裂后,企业面临破产危机,对产业的负面影响至今还在继续。日本应该充分吸取欧洲的经验教训,理性规划产业发展。
3.新能源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日本FIT制度规定,由资源能源厅确定收购价格,推广采用可再生能源伴随的成本由广大的用电方承担。这就带来一个难题,一方面,收购价格过低,可再生能源企业无法生存;另一方面,收购价格过高,容易产生泡沫,无法培养企业国际竞争力。当下日本设定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比较高,太阳能发电为每千瓦时37.8~38日元,与国际收购价格20日元相比缺乏竞争力。可再生能源定价应该在不伤及发电企业的基础上逐渐降低收购价格,以培养企业国际竞争力。
(三)节能手段需要更加重视社会的可承受程度
福岛核事故后日本政府在各地、各行业均制定了严格的节电措施,这些节电措施已经影响了经济社会正常运行。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2013年向企业实施了关于电力问题的问卷调查,假如夏季继续实施限电及节电,会不会对业务活动产生不良影响。有93家企业作出了回答,制造业(60家企业)中83.3%的企业、非制造业(33家企业)中69.7%的企业回答“有”。节能措施需要更加重视社会的可承受程度,也应该寻求方案,削弱其负面影响。
四、日本能源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一)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核电发展
日本的经验教训表明,核电规划建设务必安全稳妥,杜绝核电产业利益集团的形成,切实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我国核电进入快速发展期,新上项目有过多过快倾向,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拉动GDP增长和制造政绩,核电建设规划过于超前,提高了潜在风险。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核电发展,必须合理调整中长期规划,积极稳妥地制定建设规模。
(二)努力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
日本过度依赖核电导致福岛核事故爆发,说明能源结构单一是诱发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化石能源主导世界的今天,能源结构多元化才是各国的合理选择。为此,欧盟制定了2020年能源战略,启动战略性能源技术计划,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页岩气革命”使美国天然气消费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发生逆转,甚至已经动摇了世界液化天然气市场格局,影响了世界能源格局。对于中国来说,必须努力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以化解能源领域的矛盾。
(三)建立能源危机管理体系,提高能源危机应对能力
日本、美国等国家经历过几次大范围能源危机,已经建立起国家层面的能源危机管理体制。特别是日本,虽然问题不少,但福岛核事故后能源战略的变化有效维持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转,对应对能源危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国还没有经历过严重的能源危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相对不足,亟需建立能源危机管理体系,特别是国家核事故应急机制,以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坂直人。福岛核电事故与日本能源政策的走向[J].日本研究,2011(3)
[2]赵放.论新世纪日本核能利用与能源结构性矛盾[J].现代日本经济,2007(2)
关键词:低碳时代;生态导向;城市规划
由于当前的经济建设步伐过于迅速,而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并没有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出现了大量的生态恶化事件。各种反常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所以,我们当前必须要切实加强对生态的保护力度,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生态建设,从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城市规划变革的原因
我国的经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建设和规划方面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不仅规划的专业实现了质的飞跃,而且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学科也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我国城市解决了基础设施不足、高犯罪率等难题,在数量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城市化的质量和水平上仍然有待提高。
在当前形势下,由于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相继出现,生态危机的现状逐渐加重。为了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我们必须要积极适应并接受和吸收“低碳”、“生态”等城市发展模式,这无疑给快速发展中的我国城市建设和规划带来了一个重大的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我国的城市建设发展尤其迅速,建筑规模在世界范围内都首屈一指。在新时期下,积极将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相结合起来,不仅能够适应当前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危机,而且更加符合新时期的技术革命和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二、进行城市规划变革的重要意义
由于近年来单纯重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因而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危机,还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能源总量大大减少,使能源危机的处境更加严重。在世界范围内,生态危机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带来了相当的挑战。为了共同应对人类共同的难题,我们必须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尽量减少能源资源的浪费,并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城市建设中更多地倡导低能耗和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话题。
我国当前处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当前却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危机和气候变暖的巨大压力。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积极倡导实行低碳经济,对于缓解能源危机的压力和气候变暖的危害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低碳与生态要求下的城市规划变革措施
(一)城市交通系统方面的变革措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私家车数量越来越多。大量的私家车不仅造成了交通的极度拥堵,而且汽车排放的尾气对大气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据资料统计,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已经占到大气污染物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大量的汽车尾气在污染城市大气环境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的要求下,在城市规划中要积极倡导“低碳交通”。市民在出行时尽量选择一些低排放、低能耗和低污染的交通工具。这不仅有利于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而且还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在目前城市中,符合低碳环保特点的交通工具有地铁、公交和轻轨等。当然自行车也具有灵活、轻便、舒适、环保的特点,也是城市中人们出行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所以,上班尽量选择自行车出行。如果距离较近,那么最好是步行,既有利于身体健康还低碳环保。如果要远行,最好选择铁路出行,因为铁路相比于其他的交通方式是最为低碳环保的。
(二)城市规划中的建筑风环境
当前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逐渐呈现出一种越来越高的趋势,在这些高层建筑中,建筑的室内和室外环境越来越差。建筑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行人舒适和安全,也影响了小区内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小区的气候,还影响了建筑物的节能环保和小区内污染物的快速扩散。建筑风环境差,使得小区内的空气自净能力也越来越差。在发达国家中,建筑风环境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对于一些大型工程项目都要进行严格的评估和控制,使城市建筑保持一个良好的风环境。
对于风环境较差的建筑,由于小区内的住户室内通风不畅通,因此在夏天就增加了空调制冷的能耗,在冬天增加了采暖的能源消耗。
所以在建筑物的规划和建设时,可以通过改变建筑物的外形和布局,尽量消除不利于风环境的种种因素,也可以采取简单方法来改善风环境,例如种植乔灌树木、设置格栅和挡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筑拥有良好的风环境。对于建筑物的朝向,要能够既有利于冬季的采暖,也要有利于夏季的通风。而且主要房间还要避免夏季的时候东、西方向朝日晒。
(三)城市规划中要大力发展节能低碳技术
在城市建设中,要大力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采用节能技术以及低碳技术。将太阳能的发电技术广泛应用起来,多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措施都有利于城市的节能减排。对于日照充足的城市,要大力推动太阳能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在城市中建立新型垃圾焚烧站,可以在烧掉垃圾的同时收集产生的巨大能量。
在小区内要大力发展太阳能技术,统一安装太阳能的热水器。对于一些采光或者是照明要求不高企业或场所,积极采用太阳能的LED技术,以减少电能消耗。对于生活垃圾需要填埋的城市,如果填埋的垃圾达不到一定规模,就可以采用点燃或排放的方式来掩盖所产生的气体。对于达到相关规模的,就要考虑将填埋的气体用来发电。
结语:
由于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灾害和影响。因此,在当下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强化低碳意识和环保节能意识对于当今的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必须要将低碳和环保贯彻到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方方面面,积极落实政策,积极创新技术,从而不断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顾朝林,谭纵波,刘宛.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38-45.
[2]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2):13-18.
如何战胜能源危机?节约必不可少,寻找替代能源更为重要而大力发展清洁煤电、太阳能、风能、水电、生物质能、核能等,都是其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时值夏季用电高峰,往日行政令文“热衷”的“拉闸限电”、“空调26度”等词汇却迟迟未能出现,不知不觉之间,秋老虎又悄然而至。
与以往各发电企业满负荷运转更加针锋相对的是:一些在建的大型水电被果断叫停,而许多已经投产的小火电也相继被悬崖勒马。
人们已经战胜能源危机了吗?显然没有。我们的经济依然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而现在,石油资源的日渐紧张带来的油价企高,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电力与其他自然能源的供应短缺与价格上涨,形势更日趋严峻。经济衰退如何幸免?
这不得不让我们提起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论争。吴敬琏和厉以宁,对中国经济改革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两位经济学界泰斗,前者主张:“重型化”的快跑将使中国遭遇能源危机;后者则奉行:大国的发展不能绕开重化工的道路。二老的观点,孰是孰非,我等自难定夺。然而,他们对于经济发展与能源关系的肯定,却是异曲同工。
数据更能说明GDP与发电量的关系。由于电力具有即时属性,没有库存,只要发电量下降,就意味着GDP同步甚至加速下降。去年10月,中国月度发电量同比下滑约0.5个百分点,这是自2005年2月以来,中国月度发电量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这暗示着很多企业已经停工,经济开始进入寒冬。而就从那时开始,中国的GDP增速已明显放缓。
同样的情景出现在上一轮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1994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名义增速一度达到13,1%,当时的发电量增速保持在9%~11%之间;其后,发电量增速在1998年第三季度降低到2.13%的水平,而GDP增长率就急剧下滑到6.46%。
反观危中之机,正是中国电力结构调整、变革的最佳时机。即将赴任中核集团的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孙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承:受本轮金融危机影Ⅱ自,中小企业大量倒闭,用电需求连续多月缓和给小火电关停任务达成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如果没有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电力供需缓和这一契机,任务也会完成,但或许不会提前一年半就完成这个目标。”
能源危机话题由来已久,而今再度审视导致危机的深层次诱因:除了传统能源结构单一、新能源匮乏、电力供求不平衡等外,更为重要的是,新能源在发展过程中又面临着新的阻力与桎梏。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在成本与效益之间依然未能达到和谐状态。
综观经济发展史,危机的诱因决定了其解决方案的方式:节约必不可少,而寻找和发晨替代能源更为重要。现阶段,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能源消费和生产方式,找出并消除新能源在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与桎梏,使其在成本与效益之间达到平衡。由此,一幅崭新的图景已然出现:一边是小火电的不断叫停:另一边是新能源项目的不断上马。
用可再生能源全面取代化石燃料。进行一场新的能源革命,不仅是出于生存原因:与之相连的是世界经济可获得持续的发展。而经过对产业发展周期的深入研究后发现。大力发展除了太阳能、风能、水电、生物质能、核能之外,清洁煤电也是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案。
虽然,实现全球经济一能源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速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常规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还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的能源构成中,煤电甚至占75%的比重。
因此,清洁煤电是首先能够想到的能源危机解决方案。2009年7月6日。华能集团主导推进的中国首座自主开发、设计、制造并建设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即IGCC示范工程项目――华能天津IGCC示范电站,在天津临港工业区开工建设。此举被业内看作是中国“绿色煤电”计划快速发展的信号。
在国际上,IGCC也被看作煤电发展的主流趋势。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开展绿色煤电的研究。2004年美国能源部正式启动了“未来电力”项目,计划投资9.5亿美元,用10年时间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近零排放的煤炭发电厂。同年,欧盟在“第六框架计划”中,启动了名为联产氢气、电力、二氯化碳分离工厂的计划。目标是开发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发电、制氢以及二氧化碳分离和处理的煤基发电系统,实现煤电的近零排放。
因为装机容量占整个能源构成的21%,水电也被寄以厚望,自然被排在最可能取代火电的位置。事实上,这在国际上也有可供参照的可行案例,加拿大的水电比重就占能源构成的90%以上。中国仍有2/3的水能资源尚未被开发,其潜在优势不言自明。
然而,在金沙江叫停事件之后,对于水电的贬斥言论却不绝于耳“水电相对火电来说是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污染,但水电站尤其是大型水电项目对生态的破坏更大,影响更久远。一个大型水电站可能导致整个流域的生态彻底改变,甚至会造成部分物种的灭绝,此外。大规模的移民会造成文化生态和社会关系的断裂。”
姑且不论因环境保护和移民问题而产生的对于水电的过分妖魔化,单其建设中的高昂成本和运营中的超低利润,就给反对者诸多口实,让支持人士大跌眼镜:大型水电开发周期一般在5~10年,相较火电1~3年便可建成发电。胜负已分。而因在电网中一直担任平抑电价的角色,上网电价偏低则更打消了水电运营企业的积极性。
对许多在《可再生能源法》出台的背景下成立的公司而言。他们对水电产业前景的预期较高,而残酷的现实折断了它们继续前进的积极性。值得欣慰的是,许多小水电公司不在环保与移民问题诟病之列,它们对政策的预期相对乐观,如中华水电创立的收购管理模式,不仅有效地排除了前期问题,更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紧随其后的是核电。一位电力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核能在中国能源的构成中的比重不足2%,但按照现有的能源计划。在2020年,这一百分比将提高到4%~5%。该人士表示。“将来总有一天,在整个能源构成中,核电将一统天下。”而法国就是现实的参照。2003年,核电已占法国总发电量的85%。
虽然核电厂从项目勘测到建设再到运营,需要更长的时间,然而。这也与核电的经济效益相辅相成。20多年前,青云创投的前身因为参与了中国第一个核电项目――广东大亚湾发电站的投资。也让其获利颇丰。此后,该核电站在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与清华合作,也才有中国环境基金的诞生。
中国是贫铀国,但却不能掩盖核电的明显优势不仅安全,而且清洁、高效、经济。如此诱惑谁能阻挡?“那也得上。不断地建设,裂变完了,再研究聚变呗。虽然,要达到这种程度,需要攻克很大的技术难关,但谁又能否认这才真正的循环呢?”相关人士说。
快来看看风电吧。因其生产过程几乎不会伴随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任何有害气体的排放,因此被称为。蓝天白煤”。对与这一兼顾民生与面子的工程,各地上马的势头也不亚于12级大风。说话间,中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就于8月8日在甘肃酒泉开工,10年后。酒泉市的风电装机规模有望达到2000万千瓦。接近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成为“风电三峡”。
然而,因为一系列棘手难题的出现:风电并网接入难、风电调峰能力不够、风电送出受限、上网电价未理顺……风电让我们又爱又恨。相关人士认为,问题的产生,有的来自风电行业自身、有的来自输电侧以及终端,但这些问题在前段时间风电大规模上马的时期,都多少被掩盖或搁置了。
也有相关人士更加看重风电建设的带动效应。风电项目的上马,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进行自主刨新的动力,它推动了国家科技实力的进步,特别是风机设备的国产率逐渐提高。不仅如此,由于内陆风电均建设在相对贫瘠地区,风电的建设也促进了国家电网的建设速率,带动了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
接下来出场的,是光伏发电。虽然,它也曾经历经济危机的困扰,因组件价格下滑、市场萎缩而不得不面临产能过剩,并遭遇了一场激烈的价格战,但其在与海外对手的竞争中依然保持着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只因为技术上的强势,宽松信贷政策、低廉的原料成本,以及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太阳能产能发展的政策,都让中国光伏企业获益良多。
现在,光伏产业依然因发电成本较高,生产在国内,市场在国外而饱受诟病,然而,在中盛光电董事长王兴华看来,这一状况很快改变。“预计从明年上半年开始,这个市场会有相当强劲的恢复性增长,到2012年以后,市场增长会更加加快,预计2015年前后,光伏发电成本会得到比较大幅度地下降,有可能接近传统能源的附近。”
下面有请生物质能发电。对大多数生物质能发电项目而言,最主要的障碍和制约因素是经济、政策和技术。武汉亿碳副总经理孙河川告诉记者:一是,融资难。许多再生能源项目无缘四万亿。二是,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扶持政策力度和广度不够。地方政府对于政策咬文嚼字式的解读,更使许多本应接受政策阳光照射的项目只能望饼兴叹。三是,技术落伍。而要解决生物质能发电所面临的技术问题,还有待于更多亿碳们的出现。
为此,孙河川通过本刊郑重建议:首先,国家在信贷规模上能切一块出来用于生物质能源项目方面的贷款,最好是低利率的贴息贷款;其次,是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如对垃圾填埋气发电实行免征增值税和减免企业所得税的政策,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最后,国家应尽快出台“鼓励资源利用投资方参与垃圾场改制优惠政策”。
最后掌声请出智能电网。什么是智能电网?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人们谈及这一概念,往往会加入自己的概念:电网企业打出“特高压”牌,电源企业咬住上网技术不放,用户则更强调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用“瞎子摸象”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而通过对能源的供应、电力的传输、电力的使用以及整个循环过程的各环节的政策、技术、市场等综合考虑后发现,青云创投合伙人介文治认为,智能电网涵盖电力基础设施、新技术、软件管理、能源储存等领域,而重要的是如何去解决需求。
在电力传输方面,智能电网能够增加电力输送的效率。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形成的特高压输送就具备这项功能:在电力上网方面,智能电网能够解决现阶段最为紧迫的不同形式的能源上网问题,此外,储能产品不仅能够服务终端,还能服务电网,也可称为智能电网。
以风电为例,由于风力在晚上较大,而晚上用电量较小,风电场晚上发的电送不出去,而在白天用户需要电的时候,却没有足够的电来供应。这就是储能产品大显身手的机会:将晚上发出来的电储存起来,白天用的时候释放。且看汇能科技的电力大挪移。,
当然,任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资本、市场的结合,而政策的支持也必不可少。相关人士表示,尤其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能源领域,没有政策的支持是困难的。诚可见,国家对新兴能源的支持力度正不断加大。8月9日,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孙勤在“首届亚洲能源论坛”上表示,预计将在年内制定完成新兴能源的发展规划。
在此契机下,我们所面临的解决方案将会越来越多,甚至远远超出今天讨论的范围。
关键词: 建筑节能 居住规范 空调采暖 地球环境
一 引言 最近,能源危机意识在我国各行各业及各个层面明显体现出来。我国连续多年来的接近两位数的GDP增长率的背后已暴露出粗放经济的破绽,最近的一组统计数据让人震惊:我们消耗了占世界当年消耗总量近50%的水泥、35%的铁矿石、20%的氧化铝和铜,创造的GDP仅占世界总量4%。我国目前的能源效率仅达到31.2%。高能耗低产出的局面使我国的能源问题已成为关系到社会及经济是否可以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重大问题。
其中,建筑及住宅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近年来,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历年GDP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全国城乡住宅建设投资达到9407.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1.8%,占GDP的9.2%。在大大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带来了建筑能耗的迅速递增,已接近全社会总能耗的1/3,接近日本的水平。相比工业能耗的减速,建筑能耗在不断攀升(图1)。
另一方面,而我国的建筑节能存在太多问题。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保有的建筑面积达400亿平方米,现在仍以20亿平方米增加的发展速度在建设(图2),但95%以上属于高能耗建筑。如此以往,建筑业这根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将有可能演变为破坏环境和浪费能源的“危房朽柱”,侵蚀大量的社会资源。
而资源贫乏的日本,在建筑节能方面的观念和技术都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本文旨在通过对日本的建筑节能的概观和整理,引发对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反思,以促进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
二 日本的建筑节能工作推动概况 1)日本的能源背景与能源利用效率
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图3),能源主要依赖进口。能源结构以石油为主,能源供应受国际局势左右。为此,对能源供应的安全性极为重视,未来的方针是将逐步提高燃气(以气代油)。也正因为如此,全社会的能源危机意识较强,为实现低能耗高产出的发展目标,大力开发节能技术,能源利用效率居世界最高水平(图4,图5)。
特别是1997年第三届气候变化国际框架条约国京都会议(COP3)以后,为履行保护地球环境的国际公约,日本从政府到民间,将能耗与CO2排放问题紧密挂钩,且落实到具体数值削减实施目标(表1)。
注:民生部门包括商业建筑,住宅能耗。
2001年~2010年的平均增长率按2.0%测算。
2)日本的建筑节能概况
日本的建筑能耗占据全社会能耗的约27%。作为一个主要依存国外石油能源进口的国家,在经历了1974,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后,节能技术开发和相关的节能法规建设都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京都会议(COP3)以后,节能政策的实施体系得到系统的整理和大幅度提升。行政法规、学会协会体制及技术的层面实行全方位同步推进。
【关键词】建筑环境;暖通空调;节能
建筑环境就是指建筑物周围和建筑空间内的情况,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建筑空间内的状况包括声、光、热、空气等一系列因素。建筑环境控制就是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在建筑空间内营造满足居住者某种需求的人工环境。创建健康、舒适、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的建筑环境,满足人们生活、工作及其他活动中对室内环境品质的要求,是建筑环境控制工程的基本任务。在改善和控制建筑环境方面,人类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漫长的探索和反复实践的积累过程。从这些实践中人们才慢慢习得了利用门窗通风、用扇子扇风、以及利用天然冰的冷却效果来给室内环境降温,达到防暑的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建筑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改造能力日益增强,对建筑环境也不断产生了新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将供暖和通风结合为一体的暖通空调技术应运而生。暖通空调的出现始于15世纪末叶的西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博学者列奥纳多・达・芬奇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台通风机,由此掀开了人类对建筑环境控制的历史篇章,也揭开了暖通空调发展的历史开端。在我国,1949年以前,只有在大城市的高级建筑物当中才有供暖系统或空调的应用,上海大光明影院是全国最早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物。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前苏联的援建,将暖通空调技术带入了我国,建立了采暖、通风、制冷和制冷设备的制造厂,50年代末全国8所院校相机开设了“供热、供暖气与通风”专业。20世纪80-90年代是暖通空调发展的最快时期,空调已经从工业对象转向为民用,宾馆、餐饮、商场、办公楼内装设空调已经十分普遍,连普通住户也开始使用空调。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出现,暖通空调行业也进入了全面推进节能技术和产品研发的时代。我国暖通空调业更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能、环保、绿色的理念,实现着协调发展。暖通空调是控制室内热环境,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技术。
一、暖通空调的三大功能和现状
按照功能作用不同,暖通空调通常包括: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三大方面。
(一)供暖
供暖就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向室内供给热量,维持室内一定的温度。
(二)通风
通风就是指利用室外新鲜的空气来置换室内空气,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
(三)空气调节
指调节控制室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并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
暖通空调系统最根本的目标是实现对环境温度的调控,以满足人们对环境舒适度以及一些工艺性的要求。随着人们对环境舒适度的要求以及节能意识的不断提高,这种调节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于是人们开始采用变流量水力系统以及变风量系统,通过电动调节阀或风阀执行器对系统的水量或风量进行连续调节来实现对环境温度的精确控制。因此在目前的一些大型变流量中央空调水系统中,一种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的新型调节阀―动态平衡电动阀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同时,一种全新的全面平衡水力系统,也因其高效、稳定和节能而被越来越多的大型变流量水系统所采用。
在现代化暖通空调系统中,变频技术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必然性。通过变频技术,既可弥补空调系统的工艺问题,也可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运行成本。一般情况下,空调系统仅按照事先设计的额定功率运行,在负荷较低的情况下,如果设备仍以额定功率实行全负荷运行,那么必然产生能源浪费。通过在暖通空调系统中应用变频技术,就可实现空调设备的输出功率随着负荷的变化情况而有所调节,发挥节能减排效果。结合空调的实际负荷状况,适当改变风流量或者水流量,实现节能目标。一方面,变风量系统,利用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实现室内负荷的补偿机制,优化调整送风量,以保持合适的室内温度;与定风量系统相比较,变风量系统可节能约5O%;另一方面,变水量系统,主要通过控制数量来调节温度,比定流量系统更加省电。随着我国工业变频器的推广与使用,通过优化调节风量、水量及主机等,可实现与空调负荷的匹配运行,发挥良好的节能效益。
二、暖通空调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当今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暖通空调及时的发展趋势必然围绕着以下两点:
(一)提高环境控制质量
从创建适宜的温湿度环境向舒适、健康、环保全面提高室内环境质量发展。
(二)争取可持续发展
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降低能源消耗,加强环境保护。
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各种可再生能源是暖通空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以能源的利用效率来看,一般热电站的运行效率最高,热泵技术位居其次。热泵主要应用自然中蕴含的大量可再生、低品位能源作为热源,如地表水、太阳能、大气、地热等,通过压缩机的运行,在热源中吸取热能,提高温度之后传输到高温热源中。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为经济发展和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加大对太阳能、地热能 、水能、风能、生物能的开发应用。同时更要合理利用现有的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最大程度地发挥能源的价值和效用。可以通过调整用电高峰,分时电价差等调控手段,降低能源的浪费情况, 利用夜间廉价电力制冷储存至白天用电高峰期使用。
改善暖通空调的设计,降低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音污染,为使用者营造更加舒适,贴心的室内环境。选用质量先进的低噪声设备、控制风管及冷冻水管的流速也是降低空调系统噪声的关键。优化选择空调运行方式,提高辐射热度,就可显著降低空气湿度,一般以12℃~24℃为宜,而传统的空调运行方式则需要在18℃~20℃,显然新型空调运行方式的节能效果更加客观。同理,在夏季使用空调系统时,新型空调运行方式更加适用。通过应用这种健康、舒适、节能的新型空调运行方式,既可满足高水平的生活需求,同时也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与低碳经济发展相一致。
自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已取得长足的发展。空调新技术的革新和运用迫在眉睫,空调蓄冷技术就是利用分时电价的不同,贮存电网低谷时段的“便宜的能源”,在需要冷量的峰值时段,将贮存的冷量释放出来以满足空调负荷的要求。据统计,城市空调的用电负荷已占到城市高峰电力总负荷的40%以上,而空调的负荷特性与电力负荷特性基本相同,是造成电网峰谷荷差逐步加大的最主要原因。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公布施行,冰蓄冷系统节能问题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为此许多地方电力公司纷纷推出了峰谷分时电价政策,特别制定了针对蓄能空调技术推广使用的各种优惠政策,由此为蓄能空调广泛推广带来了契机。
三、结语
暖通空调系统是和建筑环境控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已经渗透进入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暖通空调系统的高使用率也伴随着高能耗的副作用。在如今能源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暖通空调也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和需求,积极创新,将节能技术与暖通空调系统相结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改变生活方式,优化空调运行方式;革新技术,用科技改变传统的能源结构,在不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情况下,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新要求。将节能环保技术融入暖通空调的系统当中是空调技术领域的一大革新,同时也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平衡和谐,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何天祺.论建筑环境控制与暖通空调[J]. 重庆大学学报,2002(8)
能源革命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刘吉臻表示,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开始的,以煤炭为基本能源,带动了工业化时代的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以内燃机的发明为特征,推动了石油能源时代的到来。两次工业革命都是化石能源的革命。
刘吉臻谈到,过度地依赖和大量地消耗化石能源,已经成为一把“双刃剑”。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当然也面临着资源的枯竭。所以,为了人类社会的继续进步,一场新的能源革命势在必行。
刘吉臻认为,这场能源革命既具有长期性又有紧迫性。我国大面积的雾霾让大家增强了危机感。能源问题面临四个危机:一是能源短缺,即如何保证能源不断增长的需求的供应;二是能源环境危机,化石能源的过量消费造成的空气、水资源、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日趋严峻;三是能源安全危机,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已接近红线,如何改变对几个有限的能源进口通道的过度依赖;四是能源信心危机,全社会对于能源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公众对现状的不满意以至于心理的恐慌、不知所措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
在能源革命中如何应对能源危机?
刘吉臻认为,应对能源危机,其核心就是依靠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这需要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以及制度创新和国际合作。推进能源革命,首先需要破除与之不相适应的体制。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有利于解决好中国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而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更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改革。能源涉及面广、门类多、周期长,所以统筹和规划非常重要。该统筹的政府一定要发挥作用,该市场配置资源的政府就不要去管,符合国家宏观规划的东西政府应该交给市场。但是现在很多方面倒过来了,宏观规划的东西没有人做,本该市场去管的东西却是政府在做,这是我们需要下决心改革的地方。
刘吉臻表示,还要认识并遵循能源的禀赋和特征。比如电是发供用同时完成的,而且不能大规模储存,它不同于其他工业产品,不能把一个完整的能源电力系统拆分来拆分去,成为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现在的弃风问题,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益主体的阻碍,压了火(电)上了风(电),火(电)就不高兴,如果风、光、水、火真正互补打捆起来,局面就大大改观了。
我国能源生产革命的切入点有哪些?
刘吉臻指出,事实上,无论是资源禀赋还是科技条件,我国还是具有很好的应对条件。
首先要认清国家的现状,那就是煤炭的主导地位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所以要高度重视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我们70%以上的电能是由煤炭供应的,这些年我国推行的高效清洁的发电技术成效显著,供电煤耗持续大幅下降,去年平均供电煤耗降到了320克/千瓦时左右,低于美国水平,但是比日本、韩国等国家要高,所以在肯定“上大压小”的同时,还要看到改造的空间依然很大。
其次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能、太阳能。近些年来可再生能源发展非常迅速,但是问题还不少。如果想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还面临着技术上、体制上的制约。这当中也包括集中式开发和分布式开发应该并重,特别是要重视分布式的开发。
第三,大力提升天然气特别是页岩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2012年我国能源比例中,天然气只占4%多,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4.5%。我国的页岩气储量可能是世界第一,但是地质分布分散,开采难度大,所以要加大勘探与开发页岩气高新技术研究的投入与支持力度。美国已经走出了一条称之为“页岩气革命”的能源发展道路。如果我们能在能源结构中提升20%的天然气(包括页岩气),再加上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就可以把煤炭比例降低30%,由现在的70%变成40%,中国的碳排放就会合格,雾霾也不用恐慌了。
怎样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和节能意识的倡导?
刘吉臻谈到这个问题时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效率低、浪费严重。虽然我们一直在提倡节能,但这些年来有些扭曲,大量地消耗、浪费资源造就了GDP,破坏了环境,贻害了子孙。
刘吉臻认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每人节约一度电、一滴水,汇聚起来非常不得了,所以倡导全民节约是应对能源危机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因为它不用太大的成本,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火电机组要降低1克的供电煤耗是很难的事。一度电从发电厂输送出来,加上线损等各种损耗,送到用户手中,折算成原煤就是近500克,二氧化碳排放就是1000克。节约一度电可能是举手之劳,换来的就是节能减排的成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节俭的民族,应该倡导一种节约的生活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
另外,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比如发展智能电网,把电力用户中“可平移负荷”部分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现在的能源消费原则是“保障供给”或者“用户至上”,生产者的任务就是保障消费,即用即供。这种消费方式让我们付出了很大代价,我们的电源、线路和供电能力是以一年中的最高峰负荷设计的,还要留出一定的富余量。如果利用“可平移负荷”削峰填谷,则可以带来巨大好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向互动,是一种消费者和生产者相协调的新型用电方式,可以减少资源浪费,进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通向生态文明的深刻变革。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摘要:建筑;规划设计;绿色环保型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的能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是人均量非常的少,而且能耗高,能源利用率低,能源危机越来越严重,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发展与人们正常生活。建筑耗能是社会最主要的耗能方式之一,因此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考虑节能非常的重要。只有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实现节能,采取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缓解能源危机,满足人们粗求,促进经济发展。
一、绿色环保型建筑规划设计理念和基本特征
绿色环保型建筑是实现全方位、系统性的复杂工程项目,是根据建筑周围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综合的运用建筑学基本原理、生态学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科学合理的组织安排建筑内外的空间和建筑系统内相关因素间的综合关系,让建筑系统能够相互协调,和谐有机统一。并有较强生物气候的调节能力和优良的室内环境,给人们提供安静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让人、建筑和生态环境间构建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实现人居环境的多功能型、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型。让建筑能够很好的融入自然生态平衡系统中,和自然一同健康成长,建筑能够很好的适应生态,同时具备节地、节水和节能个功能,可以有效改善自然生态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等优点,发挥出开放式、高效和谐和无污染的特点。
二、绿色环保型建筑重要性
据有关统计,建筑消耗全世界大约一半的能源,建筑及其相关设施的建造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能源。虽然有些建筑不能用绿色建筑进行衡量,但是相当部分建筑等对资源、能源利用与使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建筑造成的垃圾污染、空气污染和电磁污染等各种污染在环境污染占据了非常大的部分。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加深,对建筑、公共基础设施、道路和地下工程等需求越来越高,能源消耗不断加大,能源危机日益严重,而且快速发展进步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城镇快速扩充使农村耕地锐减,加上工业化带来的污染,空气和水质污染相当严重、森林面积锐减、草原退化、沙尘暴的侵袭和温室效应。严重影响到人类生态环境。而且由于人口问题造成的环境恶化,也影响到人类生态环境。所以实现建筑规划设计的绿色环保性刻不容缓,绿色环保型生态建筑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一方面,绿色环保型建可以为为居住者创提高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还可以节约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等,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节约型设计构建。
三、绿色环保型建筑规划设计实现
(1)节约型绿色建筑
1、节能
节能型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的核心就是实现建筑节能、对常规能源使用系统的优化以及绿色新能源的利用等。在建筑节能上,建筑总能源消耗要很好的保证建筑的保温与隔热,并使建筑节能可以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对常规能源使用系统的优化,要防止能源的结构形式出现重复建设出现浪费,充分的应用新型绿色能源。并仔细分析建筑电气、煤等常规能源使用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优化方案,做好建筑围护结构、空调系统和供热系统等节能设计,并合理的应用新型能源与绿色能源。对绿色新能源的利用,要尽量选用适合建筑实际情况的技术和产品。室内装饰与装修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室内空间承载量与通风量,提升室内的空气质量。使室内有充分空间,保持最佳光线与色彩,合理利用自然光,减少电能消耗,创造自然、舒适、低能耗的环境。对住宅要采用新型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小区供热系统,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建筑的中活动空间发生本质变化,尤其是在住宅中,起居室和卧室中实现分离,厅和起居室是住宅中主要的活动空间。优良朝向对住宅光线、能源消耗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节水
节水系统的设计需要从节约水资源、水资源的再次利用和水环境的系统集成等进行考虑。根据国家节水标准和具体要求,加强新型节水器具应用,对建筑供水设施全面推广应用新型节水型器具。水资源的重再次利用,加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和中水系统等建设,在建筑室外系统中设置中水系统,雨水和排水等经处理后可以再次利用,并把景观用水系统的设计纳入到中水系统进行综合考虑。水质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排水进行深度的净化,能够循环利用,并设置中水系统。
(2)生态型绿色建筑
建筑绿化和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关系非常为密切,可以改善建筑内外小气候与卫生状况,美化建筑周围环境,为人们创造合适的活动、休息场所。不仅具有生态环境的功能,建筑绿地可以提供有效的光合作用,促进绿色再生;还具备活动、休闲的功能,为人们提供活动、交往的场所;同时有景观文化的功能,通过空间、植物的配置等从视觉上提供景观享受与文化欣赏。建筑生态绿化建设,要保证绿化率、植物种类、植物种植的保存率、优良率和植物配置的丰实度等,并实现绿化系统的水土涵养、防尘降噪、空气保湿、通风和防晒等功能建设。减少建筑硬质铺地,适当的做好垂直绿化。建筑绿化规划要实现整洁、方便、安全和环保,从改善建筑周围小气候,可以充分发挥出建筑功能,通过高质量、高品位的绿化建设,创造出舒适、休闲、美观、健康和充满活力的生态景观。创造出最佳的生态效益;实现节省土地,且能产生最佳的生态环境效益。绿化布局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现代建筑规划设计要以自然作为主轴,体现出人文化品位和情感取向生态化的人居环境。
(3)环保型建筑
环保型建筑要实现耗能少、能效高、污染低:减少和限制不可再生资源使用,最大限度的利用可再生资源。首先大气环境的质量要符合国家标准,建筑和环境相协调,保证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有效控制好建筑内外噪声源,保证噪音标准可以在国家标准水平;尽量自然采光与使用节能灯具,避免光污染,可利用新能源来提供绿色照明。在采暖、空调、热水等热环境上,要结合建筑实际情况,合理利用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等一系列的绿色能源,保证围护结构良好热工作性能与保温隔热性能,保证建筑内的热环境舒适性,建筑空调、采暖多利用清洁能源,因地制宜的利用一些新能源与绿色能源。建筑的废弃物处置要实现资源节约化、无害化目标,垃圾处理与处置的各种措施齐全,合理地利用圾垃处理设施。垃圾实行分类收集,进行集中处理,尽可能的实现垃圾节约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建筑要使用更适合利于人身心健康的新型绿色环保建材,在建设绿色生态建筑采用无毒无害、无环境污染材料与产品,符合人们身心健康需求。如新型的墙体材料、新型的密封防水材料、新型的保温隔热材料与新型的装饰材料;利用现代的轻质材料、复合材料和生物材料等。绿色环保材料能够有效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且大量的工业垃圾能够重新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利于人类身心健康,还可以帮助改善建筑功能,发挥出更好的隔热隔音、防潮防霉、杀菌除臭、抗静电和防射线等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在资源、能源危机背景下,新型绿色环保型建筑已经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行新型绿色环保型建筑规划设计时要从节能、环保、生态角度去进行综合的考虑,促进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节约型社会构建。
参考文献
[1]赖芳芳.阐述绿色生态规划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5.
[2]邓江,乔琼.建设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的思考[J].生态经济,2009,7.
【关键词】暖通空调;系统节能;建筑工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以来,能源不断消耗,加之能源危机早已是一个全球性的严峻问题,使得这一问题不得不备受关注和重视。同时,国家社会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也使人民综合素质在不断的提高,节能意识也逐渐加强。合理的开采和有效的利用,成为现代技术的新标准。同样,空调技术的改善与发展也受到节能的影响和指导。
1.暖通空调系统节能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问题
1.1暖通空调系统节能在设计方面存在问题
暖通空调是我国响应节能号召的独特设计,在整个建筑工程设计中都不容小觑,因此,无论在哪一个微小的环节出了任何差迟,都会影响整个设计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的情况,这一重要环节却没有得到设计的相关工作人员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供暖回路出现相关问题。例如,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盲目提高速度和数量,忽视质量,没有从局部和整体上仔细规划,只考虑到了管线这一个方面的方便快捷,从而忽视了整个系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导致实际施工中的困难,增加了施工的工作量,同时,也影响了暖通空调系统的运作效果和节能效果。使问题更严峻的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我国的建筑现状,为了在经济上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设计方面更趋向于业主的喜好和意愿,而无暇顾及设计的细节和质量。同时,国内缺乏相应的设计标准评判,使得暖通空调系统节能在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一直无法得到遏制和解决,严重影响了暖通空调的运行效率,也使得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性能无法得到有效的运用,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1.2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中对供暖系统设计的不合理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告诉发展,设计工作人员只求速度和数量而忽视了质量,从而使得暖通空调系统在供暖上设计不合理。例如,暖通空调系统在设计构架上的不合理会给日后的系统维修和调节带来诸多麻烦,由于一些设计工作人员将供暖系统设计成一个主干管引入后分出数个没有阀门的环路,从而导致一系列的不便。又比如,设计人员忽视了建筑结构和暖通系统管道的协调性,无法达到管道在设置上的美观和方便相统一的效果,不是设置在过道影响行走,就是设置在窗台上影响美观。更严重的是,在设置上由于个人的粗心大意,导致在多设和漏设的情况,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在回路管道高点漏设排气口,导致管道难以排出集气,严重影响了整个管道的畅通和运作,使得整个系统都难以有效的运作和供暖。有些设计根本就不符合暖通空调的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或者设置之间不符合彼此的设置要求以及在管径的选取上不符合规范的情况,这些不仅严重影响了设备本身的功能和性能,也直接导致了暖通空调系统达到既节能又能有效的运作的效果。
1.3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中缺乏相应的管理
在诸多的暖通空调系统节能在建筑工程设计中,除了一些系统设计上和结构上的问题和不合理需要有所改进和完善之外,在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了从整个系统上节能,相反,只注重在运行过程中季节性的温度调节以及开关机上的节能。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优化,在设计的过程往往忽视了节能这一重要目的,从而使得设计的结果无法满足所需。此外,在后续的暖通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能源的消耗没有得到相应的监控和分析,也同样不利于节能运营和管理。更重要的是,在设计过程中,相关的节能设计并没有达到根本上的节能。因此,在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的同时,有效的对其设计、安装以及运行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其达到真正有效的节能应用,实现在空调运行中实实在在的节能梦想。
在暖通空调节能设计上的问题很多,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也不少。有的是设计工作人员的观念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是技术上的以及实际应用上的问题,或者是管理方面的欠缺。为了有效的提高暖通空调节能设计的质量,必须实行有效的措施解决和改进。
2.暖通空调系统节能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措施
2.1.改善暖通空调系统节能的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在先进技术不断更新的年代,设计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尽可能的将先进技术广泛的应用于暖通空调系统中去,为其系统和建设中尽可能的节能做好有效的铺垫。首先,改变设计人员的设计观念和工作宗旨,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素质和专业素质。其次,在设计空调系统的过程中,要坚持保证温度调节独立的原则,使得在供暖系统中保证各个房间的室内温度能够独立的进行调节,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各个区域的费用结算和支付,对使用者的方便最大化。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的简化管路系统,减少设置管道所带来的材料消耗,从而达到尽可能的节省成本的目的。
2.2加强对暖通空调系统新风的重视
在暖通空调系统的运作过程中,正如大家所知,新风在系统节能的环节中贡献重大,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负荷会随着新风量的增加而增加,与此同时,其运作消耗的电能也会随之增加,但是,过少的新风量又会影响空调环境的质量。因此,为了达到尽可能的节能的目的,就好针对具体的空调环境把握和控制好送风温度和新风比例。例如,为了制造冬暖夏凉的良好的室内环境,夏天室内需要供应冷空气而冬季则需要供应热空气,室外的新风量的增加,暖通空调的系统能耗也会随之增加。这样一来,为了达到节能的目的,可以通过将室外的新风控制到卫生要求的最小值。与此同时,在春秋季节,温度适宜的期间全部使用新风,从而尽可能达到节能的最大化
2.3对能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由于对能源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资源和能源的浪费。那么,要改善暖通空调系统的能源节约情况,必须吸取教训,加强对能源的有效管理。在有效的管理设计、设置以及运行中的能源消耗以及分析的同时,大力开发热回收装置,充分利用空调系统耗能中大量浪费掉的余热。通过交换设备进行热量传递,达到尽可能的不消耗余热能量,是节能达到最大化。通过回收排风余热以及制冷机的冷凝热回收,从而使其得到充分利用,达到能源的使用最大化,减少浪费,以此减少能源消耗。
此外,要不断落实发展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开发新能源,比如:原子能、地热能、太阳能等。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能源危机,达到节能的最根本的目的。在社会各方面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将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这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危机问题,也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总结
总而言之,能源危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节约能源也是这个时展的主题。建筑节能尤其如此,而暖通空调系统节能在建筑节能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必须加强对暖通空调系统节能的重要性,针对暖通系统节能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设计工作者、以及技术和管理方面进行有效的改善,从而有效的节约能源。
【参考文献】
[1] 郭福利.暖通空调系统节能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2013.06(03):15-16.
[2] 栾宝瑞.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工程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2(05):22-24.
一、碳关税产生的背景
碳关税是指如果某一国生产的产品不能达到进口国在节能和减排方面设定的标准,就将被征收特别关税。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用意是希望欧盟国家应针对未遵守《京都协定书》的国家征收特别的进口碳关税,否则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国家所生产的商品将遭受不公平竞争,特别是其境内的钢铁业及高耗能产业。碳关税目前在世界上并没有征收范例,但是欧洲的法国、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在本国范围内已开征与碳关税类似性质的碳税。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条款中规定,从2020年起将对进口产品开始实施碳关税,对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美国是国际上第一个对碳关税进行立法的国家。碳关税问题是在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这两大压力的背景下产生的。
(一)温室气体和全球变暖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大幅度提高了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其中燃烧石油、煤等传统化石能源释放的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根源。国际能源机构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占全球总量的一半。国际能源机构最近的《2009世界能源主要统计》资料数据显示, 2008年一年中国在能源消费部门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61.47亿吨,这一数据比美国的56.12亿吨多5.35亿, 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但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 4.7 吨/年,仅为美国人均排放量(19.1吨/年)的24%。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全球变暖,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球已是本世纪最大的挑战。为保护人类唯一的地球,保护全球气候环境,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是世界各国共同的目标。
(二)能源危机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对石油、煤等传统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迅速增长的需求和有限的能源供给之间的矛盾逐步加深。地球上石油、煤等传统化石能源的蕴藏量是有限的,目前容易开采和利用的储量已经不多,剩余储量的开发难度将越来越大,到一定限度就会失去继续开采的价值。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是无限的,在当前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导的情况下,经济发展依赖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人类如果不作出重大努力去利用和开发各种新的能源资源,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会面临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严重问题,人类的长远生存发展将面临重大挑战。目前能代替石油的其它能源资源并能够大规模利用的还较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虽然用之不竭,但由于技术的限制,还未到产业化大规模应用阶段。21世纪,在传统能源资源可能枯竭带来的危机面前,人类社会的发展正面临着能源危机的严重挑战。
在面临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这两大挑战面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能仅限于传统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开发新能源,开辟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已是当前世界各国的共识。在这一认识下,可以预见,全球经济发展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低碳时代。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寻找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来代替传统不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是在当前条件下尽量限制传统能源的使用,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限制传统能源的使用上,从提高碳排放产品的生产成本角度,具体措施是对传统能源的使用者开征类似于资源税性质的税目,即碳税,以促使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或减少能源的使用;从提高碳排放产品的贸易成本角度,具体措施是对进口的在其国内未被征收过碳税的产品开征碳关税。这样从逻辑上看通过碳关税的方式加大未开征碳税的国家出口产品的成本,一方面为本国被征收过碳税的产品创造一个公平的贸易环境,另一方面促使它国对其国内碳产品尽快开征碳税,从而间接地提高含碳产品的成本,促进其对传统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碳关税正是在人类面临气候和能源两大挑战下,通过提高碳产品的成本来促使碳排放的减少这样的逻辑路线下产生的。从这一角度,发达国家提出的准备对进口的国外碳产品征收碳关税,对保护全球气候环境和节约传统能源的使用,有其合理的、积极的一面。
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国际贸易产品结构的不同、利用能源技术水平的高低,所面临的二氧化碳排放压力也不同,简单地在贸易环节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将对世界自由贸易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这也是美国通过征收碳关税立法后,引起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反应的原因之一。
二、碳关税的实质:新式绿色贸易壁垒
在WTO 的框架下,关税、许可证和配额等传统贸易壁垒的使用受到限制, 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劳工标准、电子垃圾回收法案等新型非关税壁垒日益成为各国对本国产业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其中,绿色贸易壁垒指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以保护生态资源、生物多样性、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凭借自身先进的环保技术,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近年来,绿色贸易壁垒被各个国家采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成为继反倾销措施以后的又一重要的贸易措施。其主要原因在于,贸易和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致使各国在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标准方面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导致现行国际贸易规则和协定不完善、缺乏有效约束力,为各国“以环境保护之名,实施绿色贸易壁垒” 提供了合法的借口。它以其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内容的广泛性、保护方式的隐蔽性、较强的技术性等特点受到发达国家的青睐。
碳关税披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环境” 的美丽外衣,其实质是新式绿色贸易壁垒。发达国家提出碳关税的主要目的很明显:
一是提高本国竞争力,维护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霸权地位,削弱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受金融危机重创,美国政府希望以绿色产业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提出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对拥有世界先进减排技术的美国和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其在全球新一轮竞争中,在节能环保领域和新能源领域抢占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制高点,遏制新兴国家的崛起。
二是通过征收碳关税,维护其国家经济利益。征收碳关税不仅可以获得高额财政收入,减少贸易赤字,同时,美国通过对碳排放较高产品征收关税,将使该类产品进口量减少,导致该类产品国际市场价格降低,美国将能以更低价格进口,获得更大贸易利益。
三是转嫁环境治理责任和成本。美国至今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美国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转嫁环境污染较高产业应承担的减排成本,同时通过提高减排标准迫使发展中国家向其购买先进减排技术,使发展中国家承担了减排成本和费用。
四是碳关税的征收有利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目前,针对2013 年后全球减排目标和减排机制正在进行国际谈判,将决定后京都时代的全球主导权。征收碳关税不仅将改变美国过去在全球减排方面的消极做法和国际形象,增强其国际谈判筹码,而且很可能会以“碳关税”为由要求中国等发达国家对外承诺减排量。
三、如何应对碳关税对我国外贸可能造成的影响
目前,机电、化工、钢材等高碳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中占一半以上比重,且欧美国家是我国主要出口市场。如果中国在美国“碳关税”政策实施前未作出减排的承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高能耗产品将成为“碳关税”的课税对象,这必将加大这些产品的成本,减少其在美国市场的销量和份额。更让人担忧的是,美国征收碳关税后, 欧盟和日本会很快仿效。我国对欧盟、美国和日本三个市场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例达65.82%,若欧美日都推行碳关税,我国出口产品将会在三个重要市场受到重挫,外需面临“雪上加霜”的困境。为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以应对碳关税可能对我国外贸产生的严重影响。
第一,积极利用WTO有关条款,坚决反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碳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碳关税违背了WTO中最惠国待遇和非歧视性的基本原则。有经济学家认为,WTO或许是中国反制“碳关税”的机制。不过,这一问题仍然十分复杂。这里还必须指出的是,我们持这种态度并不是针对碳关税本身,而是针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借碳关税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我们应当坚持《京都议定书》中“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之原则,坚决反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大肆违反WTO原则施行贸易保护措施的行为。
第二,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参与制定国际碳排放量参照标准。我国既是贸易大国也是环境大国,在世界环境与发展事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当通过外交手段为国内企业开展绿色贸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突破碳关税形成的绿色壁垒。政府应加强同国际社会就碳关税问题的讨论和谈判,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中碳关税的讨论和谈判,成为规则的参加者、制定者。目前,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碳排放量参照标准,这给某些企图通过“绿色壁垒”进行贸易保护的进口国以可乘之机,他们会按照利于己方的标准向对方征收碳关税。因此,尽快制定合理的国际碳排放量参照标准势在必行。我国应当积极推动和参与制定国际碳排放量参照标准的国际谈判、协商,争取主动权,发挥良好的发展中大国的协调作用。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亦可以利用WTO相关协议,设置正当的绿色壁垒,以保护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及生态环境。
第三,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大低碳产业的发展。美国碳关税政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制造压力,但其真正实施要到2020年。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球首脑及各国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转变资源能源结构和消费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不可动摇的国际大趋势。因此,我国应顺应国际潮流,以“碳关税”为契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加速转变我国长期以来沿袭的以高能源消耗和高碳排放为代价的经济和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加大低碳产业的发展。如:积极发展“绿色市场”。“绿色产品”在未来将主导世界主要工业市场。我国应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增加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开发“绿色产品”,积极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业”,为我国的外贸出口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绿色市场”。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政府与企业应形成共识,采取有力手段,增加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绿色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和生产优质的绿色产品,以冲破国际绿色壁垒,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空间。以环境补贴扩大环保产品出口。环境补贴又称“绿色补贴”,即对环保产品提供专项的补贴、低息贷款等优惠措施,以保护和促进本国环保产品的出口。绿色贸易要求进口的环保产品应具有绿色标志,而申请绿色标志需要较高额的申请费用,设立政府补贴可以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严格执行法规提高“绿色门槛”。在引进外资中,杜绝把污染严重的企业和产品迁移到中国;严格禁止碳密集产品的进口;把环境作为社会成本纳入核算体系,强化环境保护。对严重污染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的项目和产品, 一律不予批准,严格禁止高污染、高耗能和浪费土地的项目进入,限制单纯买卖资源的项目进入。
第四,以应对“碳关税”为契机,加速开征国内资源环境税。根据美国法案,其“碳关税”主要针对高碳排放的进口产品,或称能源密集型产品。届时,像钢铁、焦炭、金属冶炼加工制品等输美产品可能面临美方的高额进口关税。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在给国外提供了大量廉价产品的同时,把大量污染留在了国内,廉价产品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些产品价值中没有包含足够的资源环境成本,其结果往往是,我国出口产品还反而成为众矢之的。扭转这种局面的重要途径就在于,一方面,通过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减少和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对钢铁、焦炭、电解铝等能源密集型产品以及我国重要战略性资源产品继续征收高额出口关税,同时大力促进高新产业和服务业的对外贸易,鼓励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投资,这将有助于规避国外开征“碳关税”对我国企业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加快开征国内资源环境税,对“两高一资”和高碳排放产品加征资源环境税,把外国想征收的税费先由国内征收,税收资金可用于国内资源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
第五,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推动以再生能源为核心的能源革命。国际金融危机后时代,再生能源发展必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我国可以抓住这一契机,率先制定并实施面向未来的占据发展先机的产业振兴计划,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新型能源,鼓励新能源的利用,不仅为我国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条件,同时也为维护人类的共同家园,保护人类的共同利益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晓霓,《论新型绿色贸易壁“垒碳关税”》,商场现代化,2009年9月(中旬刊)总第587期.
[2]黄晓峰,《中国如何应对“碳关税”的挑战》,消费导刊,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