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3 10:10: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能源危机的背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节能减排:能源品位:能源供应结构
一、引言
北京市节能减排随着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调整,相对国内其他城市已处于领先位置。在今后产业结构趋于稳定、工业布局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及“以退促降”的工业结构调整逐渐显得空间有限,节能减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主要依赖于能源供应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对于整体或局部的某个用能领域的能源供应,无论以源头能源品种划分还是以终端能源划分来对能源进行配置,都不能全面体现有限资源充分利用、节能、环保及高效利用的理念,甚至对能源安全造成威胁。建立一个合理的基准划分不同能源,并按照这个基准配置能源,是优化能源供应结构的关键,也是能源供应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化工热力学中,按照品位来划分能量可很好地解决配置不同质的能量的问题,如果借助于品位的概念,进行适当扩展,利用品位划分不同能源,进而按照品位高低配置不同能源,可成为一种合理、有效地优化能源供应结构的方式。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提出基于能源品位的北京市能源供应结构调整理念,并构建能源品位评价指标体系,为北京市各行业的能源供应结构的优化提供一种参考依据。
二、北京市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能源供应结构调整
(一)依靠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调整实现节能减排的空间变得较为有限
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的调整在北京市已取得良效。然而,北京市的节能减排优势是否能得以延续,值得去思考与探索。北京已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尤其是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加速了这一进程,北京市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空前扩大。放眼全球,大多数的世界大都市第三产业比重均保持在70%左右,如东京73%,巴黎68%,纽约86.7%,伦敦85%。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目前已达72.1%,三产比重会进一步提升,但提升空间已不如以前,依靠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能耗的发展空间较为有限;另外,随着首钢搬迁与焦化厂的停产。今后,这种“以退促降”空间也十分有限。
(二)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将成为新时期节能减排的主要手段
虽然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调整带来了万元GDP能耗全国最低的成绩,但结构性能源的紧缺局势却持续严峻,其中以电力、天然气供应的高紧缺度最为典型。
1、电力供应自给率逐年下降。以2007年为例,北京市全社会用电量达到675.1亿kWh,比上年增长9.1%,增速与2006年持平,但自给率持续降低。总体上,自2001年以来北京市发电自给率已逐年降低,北京市电力供应紧缺程度一度上升。
2、天然气。天然气供应方面,2008年北京市天然气消费已突破70亿m3,业内人士也表示天然气用量突破120亿m3的高峰期(预计在2020年)将提前来临,而国内天然气供需形势依然偏紧,存在供需缺口不低于100亿m3,北京市天然气消费已在国内城市中高居首位且自给率为零。
北京市由于自身能源匮乏及经济的迅速发展等因素,能源供应外调程度稳居全国城市首位,长期以来能源供应94%依赖外调,而近年来能源消费的较高增速更是加剧了结构性能源的紧缺,在能源供应结构上实现优化势在必行,另外,煤炭加工利用技术近年来已取得可观进展,国家对煤炭清洁转化利用的重视也促使北京市有关部门开始关注发展煤炭领域工程服务业,利用技术进步服务北京,辐射国内。业界普遍认为,由于结构性能源的持续紧缺,在未来北京市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将能源供应结构调整作为节能减排的主要手段。
三、独特的视角――能源品位
如何实现合理、优化的能源供应结构,按照目前从能源供应的源头或终端考虑可分别得出基于源头或基于终端的两种配置方式,二者虽各有所长,但其中任意一种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本文以能源品位为独特的视角,提出基于能源品位的能源配置方式,全面考虑源头与终端的需求,为能源供应结构调整提供一种合理、可行的方法。
(一)基于源头或基于终端的局限
1、基于源头的能源配置。即主要从能源产生的源头上考虑能源供应。从源头将能源可按一次能源的划分方式来进行分类,可分为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几大类。基于源头考虑能源供应,则主要涉及到能源的供应安全、供应成本问题,如北京市石油供应从源头就必须考虑供应源、供应管道、成本等问题。
2、基于终端的能源配置。即按照能源在利用终端存在的不同形式来考虑能源供应,源头产生的能源经过各种加工或转化之后,可称为终端能源,如各种煤基燃料、石油基燃料以及电力等(根据终端用户需要,某些能源未经转换也可直接用于终端利用,也可算上终端能源,如原煤)。基于终端考虑能源供应,则主要涉及到终端能源的利用便利程度、利用效果等问题,如电力的使用对千家万户来说就十分便利,在很多情况下插上电源即可,并且使用过程无污染。
总之,对于能源的供应,如果单从源头来考虑,则主要侧重于关注使用某种能源时供应是否安全及便利等方面的问题,而容易忽略能源利用是否高效、清洁;同样,如果单从终端的角度来考虑,则主要侧重于关注于使用某种能源时终端使用是否便利、高效及先进等方面的问题,而易于缺失对能源供应安全、使用成本方面等方面的考虑。
因此,单从源头考虑或单从终端考虑都不是全面看问题的有效方式,而如果综合两者考虑,有时也很难区分到底以谁为主合适,在这方面也没有相关可靠的标准或依据可循。将二者进行统一,更为全面地划分能源,是进一步配置能源的依据,是优化能源供应结构的基础。
(二)能源品住――全面考虑源头与终端
为了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本研究提出一种独特的视角――能源品位,利用能源品位而非能源品种对能源进行划分,进而配置能源。
本研究中按照品位划分能源并依据能源品位配置能源的理念源于理工学科基础研究中的化工热力学,该学科研究表明,传统意义上,能量有着相同的量纲,很自然地体现能量的“量”,如能量都可以用焦耳作为单位来计量。但仅以此方式区分能量忽略了不同形式能量“质”的不同,通过不少例子可反映出数量相等的能量其做功的能力却不相同,如等值的电能与热能、等值的高压蒸汽和低压蒸汽,所能做的机械功明显不相同。因此,品位的概念由此诞生,表示数量相同的能量不同的做功能力,体现能量的“质”。通过品位,反映了能量中“量”与“质”的统一。
化工热力学中,能量传递主要是以功和热为主要形式,由于功可以全部转化为热,热只能部分转化为功,因此,以热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处于不同温位的热能。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原则,应按照其品位的高低对进行梯级利用,高品位的热能用于高端领域,低品位的热能用于低端领域,以达到合理用能的目的。借助于以上理工学科中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品位的概念扩展至实际的能源配置当中,为能源供应结构的优化提供一种方法。
不同能源之间不仅有量的差异,更有能源品位的差异,笔者将能源品位定义为能源可利用于不同领域的能力。
通过建立能源品位的概念并基于能源品位的能源配置,从源头上考虑不同能源热值高低,从终端利用考虑能源可用性强弱,综合反映能源可利用于不同领域的能力,使得在考虑满足终端用能要求的前提下,源头上供应更充足、成本更低廉的能源更应该得以利用,从而协调源头与终端的矛盾。
四、能源品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经过大量的文献资料查阅及专家咨询,笔者在严格把握能源品位定义的基础上,从能源、效率、政策及环境等方面人手,确定了能源品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整个指标体系由综合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组成。指标体系详见表1。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各国一直面临财务危机。公共债务占据欧盟国内生产总值的83.3%,欧盟又面临债务危机。历时两年,“危机”不仅无意远去,反而咄咄逼人。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债务问题久拖不决,信用多次遭降级,直接危及欧元的稳定。作为欧洲“双引擎”的德国和法国,经济增长迟缓,股市受挫,融资困难,财政赤字及税赋压力大,失业率激增,物价高涨,国民购买力疲软,欧盟各国对外籍移民政策缩紧,随之频频暴露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都无疑对欧债实体经济复苏雪上加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欧洲可能重陷衰退,而导致全球经济重陷经济危险期。
特别是欧盟17个欧元成员国深感欧债危机加剧与蔓延而带来的严重后果,纷纷实行财务紧缩政策,并采取注资救市。但是,能够拿出的“注资”与实际“黑洞”相比,不过是杯水车薪。
随着美国政治困境和经济危机加剧,欧洲债务危机成为另一场比美国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尽管目前欧洲债务危机最为严重的国家并非大国,但对银行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在欧盟内部迅速扩散,并已蔓延至意大利和法国等欧盟核心成员国。早前《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警告称目前的欧债危机有可能演变为规模不亚于2008年金融海啸的又一场全球危机。如今,这场危机不仅给全球经济蒙上了阴云,就连能源领域也在劫难逃。无论是传统能源市场还是新能源市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欧债危机影响。尽管从目前情况来看最终结果还难以断言,但事情的发展方向却着实令人担忧。
众所周知,尽管美国拥有更高的能效和能源消费能力,但欧洲对原油和石油产品的需求量和进口量均大于美国。即便此次欧债危机最终不会发展成2008年的金融海啸,仅是欧元对美元间的汇率波动也足够给区域能源价格带来极大波动。而这种价格波动不仅会抑制欧洲经济发展,同时也会导致欧洲能源需求降低。石油输出国组织已经在为这一系列可能出现的情况做调整产量的准备。
一、经济危机会给可再生能源带来的影响
在2008年那场金融风暴中,美国给予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贷款几乎消失一空,这些项目几乎得不到资金支持。这种影响在2009年开始显现,新增风电装机项目几乎全部停滞。乐观主义者认为,由于有更为完善的补贴政策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支持,欧洲可再生能源产业应该还不至于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也许在这方面欧盟确实有更为得力的保障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欧洲可再生能源产业可以在这场债务危机中独善其身。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今非昔比。这些保护措施或许能帮欧洲可再生能源产业度过像2008年那场金融风暴,但今时今日却已显得没那么可靠。因为此次的欧债危机严重程度比起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业内权威金融机构分析指出,欧洲债务最为严重的“欧洲五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总共欠债约3万亿欧元(约合4万亿美元), 其中有违约风险的占50%,这意味着欧元区金融体系将受到1.5万亿欧元的冲击。相比之下,因雷曼倒闭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也只留下了6000亿欧元的资产待解决。由此可见,欧债危机恶化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将远大于此前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如今,不少欧洲国家政府已经削减了可再生能源补贴,可再生能源产业增长速度也出现了放缓的迹象。面对疲软的需求市场以及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低价进口能源的竞争,许多欧洲可再生能源企业处境堪忧。还有人心念着像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这样的机构能在这场席卷整个欧洲的债务危机中伸出援手? 已经是不可能了,他们恐怕已是自身难保了。
由欧债危机引发的可再生能源产业补贴和投资缩水的影响不仅出现在欧洲,很快也将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开。过去,由于需求稳定,来自美国和亚洲的风力涡轮机供应商都十分看重欧洲市场,或者说对欧洲市场十分依赖。由于对气候变化问题十分重视,欧洲也一向是可再生能源技术,特别是近海风电技术的主要市场。但如今,一旦需求出现大幅下降,那么为了争夺有限的客户资源,可再生能源供应商们必定要面临一场残酷的竞争。只有质量最好、价格最低的公司能够在这场竞争中胜出,而大量可再生能源公司都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二、目前欧洲新能源市场状况
债务危机前,欧洲已形成了风力发电从设备制造、项目开发、工程承建、项目运营等全产业链机制,行业投资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其他传统行业,欧洲传统行业的投资内部收益率不高于9%,而新能源可以达到15%。
欧洲订有在2020年再生能源占总能源供应的20%,到2020年总装机容量265GW。欧洲反核电势力占上风,同时,欧洲的传统能源对外依赖严重,导致欧洲的再生能源前景非常广阔。例如,英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风场规划,葡萄牙的海上风电招标以GW计。北欧瑞典在未来8年内要装机6000多台。新能源属资金密集型行业,一个中型公司运作的项目超过百亿欧元。
欧盟27个成员国,可按地域划分为北欧、西欧、南欧、东欧。北欧除丹麦风电较为发达,瑞典、挪威、芬兰较为滞后,有较好的潜在市场,其中,瑞典至2020年将新增风机5200台;东欧的市场相对活跃;南欧发展较为成熟(西班牙、意大利等);西欧发展很成熟,重点发展海上风电。
三、中国新能源企业进入欧洲的优势
欧洲新能源企业的制造成本正在逐年增加,中国的风机较欧洲风机价格低15%至20%,其他也相对较低。
经过对欧洲市场的调查和分析,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及储能三个主要产业会有非常不错的发展空间。我们因设备制造优势在产业链中获得相应的重视,同时金融危机使项目开发面临资金短缺的压力。如果我们利用资金和设备制造的优势,将给项目带来新的契机,也奠定了我们在项目中的主导地位。陆上风能,中国风机成本优势已经显现,并越过了认证等技术壁垒开始进入欧洲。同时,对欧洲节能技术和生物质能技术的引进,也将对中国市场的发展有巨大的推进。
中国公司可以从项目收益率低端的建设阶段进入开发权的投资阶段,从而为公司实现高回报。利用欧洲的技术优势占领行业高端,成为新能源领域的市场引领者,为公司获得更大收益。密切关注储能领域的钠硫电池技术,欧洲的节能建筑改造技术等。同时在欧洲实现利用当地融资渠道,获得公司的良性发展。欧洲新能源市场前景巨大,中国公司可以通过本地专业化的运作优势在欧洲地区开展新能源项目开发,积极在全产业链中寻求商机,包括 :政策信息调研、项目开发、项目评估、技术合作或引进、设备转包生产和设备销售等。
四、中国新能源企业进入欧洲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全球性金融、欧债危机同样给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企业的经营、迈向世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危机”给我们带来进入世界、欧洲市场不可多得的“机遇”。众所周知,流动资金是企业的生命线,尤其是欧盟各国的中小企业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急需资金运转。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企业在进入世界或欧洲市场的同时,还要面对与国外政治体制、企业文化、劳动法律/合同、融资/经济等各方面差异的影响。如果欧洲各国有资金、有产品、有市场,市场准入的“门槛”就几乎高不可攀。因此,虽然欧洲的企业、地方政府需要“钱”,但是有些企业,包括地方政府,对中国企业的进入或到来,可以说是处于“爱恨交织”心态,这给我们的企业准入、在当地的经营无疑会增加难度。在欧洲寻求机遇时,事先不仅应该具有资金、产品、市场的预案,还要有企业的高管人才,甚至是对口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等,总之,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中国的公司应该在欧洲的法国、英国或德国建立企业或制造业实体,甚至是收购或建立高科技领域研发中心,从而再将欧洲的产品、高科技推向中国市场,换言之,分享两大市场。要实现这一目标,利用目前欧洲出现的机遇,开拓收购/并购、融资/投资、合作/合资来得较快,能够较好、较有效的体现经营与收益。欧盟去年通过了对中国钢管进口增加反倾销税;2011年10月19日,美国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制造的太阳能板收取高额进口关税,这将是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的第一枪。值得指出的是,这是德国的SOLAR WORLD公司在美国的7家太阳能电池板子公司提出的指控与议案。众所周知,新能源技术起源于欧洲,欧洲的新能源市场巨大,特别是太阳能、风能等领域。我们在抓紧开发欧洲新能源市场的同时,也应该做好应对潜在“贸易战”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国际化办学 提高 学生听说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07-01
一、英语听说的重要性
在英语学习中,教师常说“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可见听说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交际的工具。英语的听和说类似电脑的输入和输出,只有听得懂才能说得出,听和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通常要参加全国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听力占到35%,高达249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资格参加口语测试,只有四级成绩达到550分、六级成绩达到520分才有资格,而雅思没有通过的学生大部分也是由于听说部分分数低,由此可见英语听说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
二、英语听说瓶颈产生的原因
(1)学生对听力和口语积极性的缺乏
高职生,尤其是外地的生源,听力基础相对薄弱,相关的文化背景缺乏,故对听力失去了兴趣,更不愿意开口说英语,这是他们听说能力低下的直接原因。而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自然也就对学习缺乏信心。学生为了考试而不得不为之的被动学习肯定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教师上课缺少了学生的互动,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
(2)教学模式的陈旧
单一落后的教与学的模式,也是目前学生听说能力低下的直接诱因。首先,从教师自身来讲,由于课时有限,而教学任务又繁重,高校英语教师一直都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讲单词,分析课文句子结构,完成课后练习等。其次,基于学生的听说基础,即使英语专业的教师也极少采用全英语教学。
(3)考核手段的单一性
目前高职院校衡量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手段往往是书面的考试,卷面成绩就是学生水平的惟一检验标准。多数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虽然有机动的平时成绩,但并无规范的考核制度。教师大多数只以学生的出勤率,完成作业情况或课堂表现等情况灵活掌握,给出分数。老师在考试前夕会有考试重点范围的划分,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更加的懒惰。因而,这种形式不能对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实践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恰如其分的测试并获取合乎实际能力的相关指标。这种考核手段往往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基本上仍是以模仿,重复和死记硬背为主。结果是:很多学生即使在学校里成绩不错,甚至拿奖学金,但四六级仍旧通不过,这不得不说是考核制度的悲哀。
(4)教学设备的陈旧
高职高专类院校的硬件设备并不完善,例如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的功能都远远不能满足教学改革和学生使用的需求。同时,教师在教学大纲和课时的限制下,又无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特点的听说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一种新型英语教学模式,很显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实施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是一种发展趋势,教学设备的完善和更新势在必行。
三、改革的方法
(1)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
高职院校学生听力和会话的基础相对较差,直接造成了他们缺乏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的信心。可是,学习的兴趣是产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动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培养其学习兴趣,以此来树立他们提高听力水平的信心。课堂上,我们可选择一些简单的幽默故事、卡通片、甚至是经典的英文歌曲作为导入材料,然后再逐步加深教学内容。这样,既突出了听说的重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其次,第二课堂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学校要高度重视并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积极建设英语广播节目、举办英语角和英文歌曲大赛等。最后,鼓励学生报名参加暑期国外的带薪实习,一方面,学生可以增长见识;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听力和口语。只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学好英语。
(2)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
中国学生目前学习英语时锻炼听力和口语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课堂教学,所以教师应合理组织课堂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让一位学生在课前做2分钟左右的presentation,其他同学提问题,这项活动可以提高大家的听力和口语。课堂上讲解精读时,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领取不同的阅读任务,小组的所有同学必须参加。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小组的同学需向其他同学讲述自己小组的内容,直至讲完所有内容。教师在这项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起到引导、督促的作用,而且要善于鼓励,保护学生交谈的积极性。这种教学的方式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听力口语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3)考试形式多样化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考试仍然是以笔试的形式,卷面包括语法和词汇知识、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等。这种形式只能严重挫伤学生口语和听力的积极性。所以,学院应适量的增加听力和口语考试的比例,加强听说的考察,同时,对于考试的形式做出明文规定,以确保实施的政策性,而不至于流于形式。比如,我在视听说课程中,会要求学生在期中和期末提交两份音频/视频,作为他们总成绩的一部分,该考核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避免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
(4)利用多媒体教具,突出听说训练
林伯强:用“能源危机”来描述当前的能源形势不免带有一些夸张色彩,所谓“能源危机”,是指因能源供应短缺或是价格的超大幅度上涨而引发的供需失调,造成经济的衰退。如2008年石油价格上涨到150美元/桶,那时可以说是遇到了危机。能源危机一般会牵涉到影响经济增长、能源安全,才称之为危机。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本国能源资源发展经济,能源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目前我国的能源供给状况处在平稳状态,应该说现阶段的能源状况还不足以令我们担忧。在我看来,现在我们所说的“能源危机”并非能源供应本身,而是在于与能源相关的一些危机,如因能源的大量开发、利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等。我们看到,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广西……由北到南、从东到西,全国多地持续大范围的雾霾,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已到了必须治理的阶段。按照我的理解,这是“危机”。
从世界范围来看所谓的“能源危机”也是如此,从危机的体现来看,目前我们并非真正遇到了能源短缺或价格的大幅上涨。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的话,尽管现在还未真正爆发能源危机,但从“危机意识”的角度来形容“能源危机”倒是可以。
《中国电力教育》: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环境、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剧,您认为能源和环境问题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应如何科学应对?
林伯强: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础性要件,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充裕的资源作后盾,良好的环境作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依赖能源高投入、高消耗的特征。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总量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22%以上。有限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成为约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能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能源安全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因此,能源问题,包括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对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非常巨大。我国能源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人口问题,我国的能源危机与人口紧密相联。从能源总量上来看,虽然目前我国的现有能源储量比较丰富,但分摊到每个人身上却是很少,我们的人均能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再从能源消耗方面来分析,目前我国的人均能源消耗还不是很高,然而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今后的能源稀缺是可以预见的,因此我们现在就应有所准备。能源对外依存度的增大,不但涉及经济问题,也涉及政治与国家安全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务必从战略上加以谋划。
面对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发展对大气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已形成了“转变能源利用方式,开发清洁能源,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的环境治理共识。我认为,目前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治理环境污染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现在的核心问题其实是成本问题,就是治理环境污染我们愿意花多大的成本?以及成本该如何分摊?现在中国面临的问题,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从他们的经验来看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只要愿意付出成本。不计成本什么事都可以做好。在能源的经济性、安全性和环境问题上,由于收入很高,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往往可能将成本摆在比较次要的地位。而对于像我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可能首先考虑成本问题,这与我们现阶段的国情相关。
《中国电力教育》:在应对能源危机,谋划能源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能源智库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能源智库如何介入到国家的能源政策当中?
林伯强:我国的能源问题研究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非常薄弱,这与我们的历史、现状有关。过去我们面对的能源问题主要是能源的开采利用问题,研究者多为工科背景。随着能源的发展,能源问题的研究范畴也在逐渐扩大,涉及到能源政策、能源科技、能源经济、能源环境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都是近年来集中爆发的。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就需要研究人员具有相关学科背景,以能源经济学为例,需要经济学与能源学科相结合,如果仅有单一能源学科背景,可能很难将研究深入下去。目前我们在能源决策方面,专家队伍中人员结构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补充,以至于在现阶段的能源问题研究中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极度缺乏,成为我们开展能源相关问题研究的桎梏之所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智库在开展战略研究时,一般都由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组,使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问题,以促进不同观点间的碰撞,使大家能够取长补短。决策者、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单一,势必影响研究的深度,更谈不上战略的国际影响力。我国也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国内各领域顶尖智库机构的研究力量,为我国制定、调整国家能源战略献计献策,提升国家软实力。
能源智库发挥的作用我认为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为中国谋求一个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美国拥有一批高质量的智库来为其能源战略服务,其“能源政策”采取油价低时通过进口以满足需要,油价高时才开采本国的资源。在能源价格高涨、国际局势日益动荡的背景下,美国提出了“能源独立政策”,提出通过加大美国国内的石油产量,开发替代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两项措施加以应对。现在来看美国的能源战略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而相较之下,我们的战略则显得不够慎密和周全。例如我们在油价低的时候大量出口,而油价高的时候却不断买进。以中国的人口和资源量来说,要过上现代化的生活能自给自足都已十分不易,从国情上来说资源性产品战略要远一些,什么都要尽量少卖。当然我们的能源战略有着其历史背景,但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今后该如何发展?战略应做出怎样的调整?都是我们需要从长远谋划、战略的角度去思考,而不能将眼光仅仅聚焦在近5年或是10年。
其次,要参与日常决策。智库应该为决策者提供多角度、多方案的政策选择,并对不同的选择做出专业的评估、比较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技术支撑,弥补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
《中国电力教育》:在学术界和实业界,当前很多研究机构都雄心勃勃欲打造相关领域的研究智库,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衡量一个机构是不是智库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规格的智库才能算得上国家智库?
林伯强:“智库”又称“思想库”,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为政府决策和改进决策提供参考。在西方国家,智库作为一种独立于政府决策机制之外的一种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发挥着政府“外脑”的作用。而要真正发挥好这个“外脑”作用,我认为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智库建设要坚持以学术为依托,注重智库学术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新思想、新概念,成为一个“思想库”。学术能力体现在哪?毫无疑问,体现在能够在国际顶级的杂志上发表文章,能够形成有影响力的报告,能够在相关领域取得国际话语权等等。
此外,还应具有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能力,能够跨学界、跨政府、跨企业曾具有一定的公众影响力。现在很多智库都会邀请一些原在国家相关部委工作的领导来担任智库的专家,毋庸置疑,通过这些专家可以将智库的研究成果或政策主张更加便捷地传递到决策者手中,进而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但是,我们要避免陷入这样一种误区:一个智库水平的高低不在于这个智库中专家的头衔有多大,而应更多地关注这个智库所具备的基本学术研究能力。
纵观世界各国的智库,其研究重心大都集中于本国核心国家利益的研究课题之上,特别是在涉及重大国际性议题时,国际知名智库的研究内容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其研究成果也具有鲜明的国家立场和政治价值取向。因此,作为一个国家智库,必须紧扣全球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对有关国家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可靠方案,为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决策提供科学的咨询服务。
《中国电力教育》:智库建设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建设一个高水平的智库,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予以着手?
林伯强:在我看来,建设智库本身并不存在什么障碍。应该说,我国的智库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然而在已建立起来的众多智库中,真正有影响力的有多少?我们可以冷静地思考一下。对于一个智库而言,没有影响力,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然而要建成一个高水平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智库,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来说,智库要发挥影响力,主要要看其是否有新思想,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否合理可行。新思想从何而来?这其实又回到了刚才的话题,也就是我一直强调的必须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只有以坚实的学术理论为支撑,智库才能具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拥有创新、引领的学科品牌、学术大师、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是建设现代智库的基础和前提。
谈到加强学术研究能力,我认为还有一点需要强调或是要在此呼吁的,那就是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软科学研究,加大对软科学研究的投入。软科学是以人与社会系统、人与自然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政策和决策问题为目的的一门综合科学技术。软科学的研究成果很难加以量化,但产生的巨大影响将是无法衡量的。尽管我们对知识经济时代的认识已基本达成共识,信息也已成为比能源和原材料更重要的资源,但在具体实施中,人们对有形资产、对工程、对技术愿意投入财力和物力,却大多不重视软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对软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也明显相对不足。
《中国电力教育》: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自2005年成立以来,仅仅8年的时间,已经建成了全国知名的能源经济智库,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中心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林伯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于2006年,中心成立的目的是立足中国国情,推动我国的能源经济学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发展,为政府及相关单位提供政策咨询与培训。目前,中心重点开展能源金融、能源与宏观经济模型、能源政策分析、能源战略选择、能源与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实力已得到了学界与业界认可。这与中心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基本研究、重视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
关键词:能源消费 现状分析 应对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能源供应国际化所面临的地域政治控制威胁也在加剧。尤其近几年,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拉动下,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较快,一些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能源紧张局面。再加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建设的中期阶段,是世界第二位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供应的保障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必须加强对能源危机的认识和应对策略研究。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国崛起的动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从世界范围的能源生产与消费情况来看,一次能源的储量和生产量可以满足需要,但由于能源的生产分布并不均衡,能源价格正日益成为改变世界财富分配的重要因素,资源控制导致的能源危机是主要的表现形式。我国能源资源可利用总量比较丰富,结构以煤炭为主,一次能源的生产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了长足发展,基本满足和支持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能源消费总量增加较快,一次能源消费中对石油以及天然气的需求不断增加。本文试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
从能源总量来看,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主要靠国内供应,能源自给率为94%。煤炭是我国的一个主要能源供应,其次是石油,虽然我国的水利资源丰富,但水电也只占到6%,炭、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能源枯竭,势必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的运行。
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出现的问题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上,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由于不合理导致了一系列的能源危机,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供需不平衡。我国供需出现很大的缺口,在1994年有4008万吨标准煤,到了2005年已经缺口16468万吨标准煤,成一种上升的趋势。按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缺口将会越来越大。近几年。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大增,油价一直攀升,这即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的需要,但也从侧面反映我国的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煤炭是主导能源,但据预测,如果按现在的开采速度,我国的煤炭的供给年限保守估计在60年左右。暂且不说煤炭的不利面,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不是采之不尽的。石油是工业的血脉,但是现在本国供给已经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大量依靠进口。
二是结构不合理。从另一个层面分析,进入2l世纪以来,我国快速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世界分工,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我国能源消费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能源消费的因素不仅受到本国因素的影响,更应该从全球视角来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能源消费问题主要表现为消费总量增加、能源强度上升、能源结构调整缓慢。具体表现在高能耗出口制造业的发展对能源消费的拉动、国际产业转移制约能源消费效率的提高。造成这种格局一方面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所致,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地方政府主导下不合理的价格机制所支撑的粗放式增长方式。
三是区域化差异。受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使能源危机集中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地域性,主要是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缺煤、缺电,超出了电网错峰调节能力;另一方面是结构性,石油制品供应不足。国内部分城市柴油、汽油的品种调配经常出现断档现象;第三是政策性,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整政策是决定能源生产、调度、运输的主要因素,石油企业的高度垄断主宰了石油制品市场;最后,城乡能源分配不均,农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村用能水平增长较快,电力供应不足和燃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出现问题的成因分析
在能源生产与消费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出现的能源危机,其原因主要是:
(一)能源的品种结构不合理。以2004年为例,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使用为69%,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7.2%)。我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在较长时期内必须以煤为主,但经济成长过程中对石油、天然气需求的急剧增长必然造成品种供应不平衡,在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超过50%并将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国际能源市场的波动直接影响到石油供应,石油制品短缺将成为能源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能源生产的安全与运输制约常规能源的正常供应。究其原因,在高煤价的利益驱使下,忽视安全生产及安全设施投入不够是主要因素。
(三)环境负荷的影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了我国大气污染物如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都位居世界第一。
(四)能源消费问题不断增长,能源利用率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1957―198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9644万吨标准煤(SCE)增加到96934万吨,增加了9倍。1989~1999年,中国能源消费,从96394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22000万吨。增长26%。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能源系统总效率为93%,只有发达国家的50%左右。
(五)新能源开发利用进展过缓。由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在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方面存在着力度不足的问题,如对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的开展运用等,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
(六)能源政策与宏观调控。从“九五”到“十一五”,我国的能源政策经历了数次调整,也使能源的利用问题逐步趋于完善。目前来讲,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提高能源效率,而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效效率的最根本途径。
四、解决我国能源危机的应对策略
国内地区和行业间发展的不平衡使我国能源消费呈现出能耗总量巨大与使用效能低下并存的特点,能源使用效率低下、供应不足是主要矛盾。因此保持我国能源供需平衡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效能、开发、节约”,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开发新能源为主,并树立全社会的节能意识,以保障能源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撑。
(一)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目前世界一些工业化国家都在采取节能措施,联合热电(又称“同时发热发电”)就是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普通发电厂的能源效率只有35%,而多达65%的能源都作为热白白浪费掉了。联合热电就要将这部分热用来发电或者为工业和家庭供热,因此可使能源利用率提高到85%以上,大大节约了初级能源。
(二)开发“绿色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核能以及生物能等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能源被称作“可再生能源”,由于这些能源对环境危害较少因此又叫做“绿色能源”。开发“绿色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目前“绿色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达到15%~20%,今后由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老三样”能源唱主角的局面将得到改善。
(三)开发核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危机。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开发的替代能源有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能和水力发电等。据今年7~8月份的美国《未来科学家》杂志报道,科学家预计,到2010年,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能和水力发电将占到全部能源需求的30%。
(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目的是创造国家、地区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能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限制高耗能产业的进入、进行大规模降低能耗的技术改造是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核心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五)设置环境影响底线。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对环境污染的容量指标细化落实到地区、行业和具体项目,加强环境监察。严格执法。控制污染物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