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证券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范文

证券金融市场基础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23 10:10: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证券金融市场基础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证券金融市场基础知识

篇1

我们都是有梦想却不知道怎么努力付出的纠结体,是一个需要别人帮忙规划人生的幼稚派。小编整理“证券从业资格《金融市场基础知识》模拟练习题”供考生参考。

1、证券公司设立私募基金子公司与设立另类子公司均要求( )。

①具备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自营业务资格

②最近六个月各项风险控制指标符合中国证监会及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相关要求,且设立子公司后,各项风险控制指标仍持续符合规定

③最近一年未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受到刑事或行政处罚,且不存在因涉嫌重大违法违规正受到监管部门和有关机关调查的情形

④公司章程有关对外投资条款中明确规定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并经注册地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审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考查证券公司设立私募基金子公司与设立另类子公司要求的区别,①具备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自营业务资格仅是证券公司设立另类子公司的要求。

2、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由( )组成。

①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②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派出机构

③证券交易所

④行业协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证券市场实行监督管理,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障其合法运行。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组成。

3、下列关于SHIBOR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中国人民银行于2007年开始试运行

B.属于货币市场格局之一

C.目前已成为认可度高、应用广泛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之一

D.不具有广泛性,不能帮助金融结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中国人民银行于2007年开始运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目前它已成为认可度高、应用广泛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之一。选项D不正确,其余符合。

4、财政政策对股票价格造成影响的途径包括( )。

①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促使股价下跌

②扩大财政赤字,增加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发展

③调节税率,影响企业利润和股息

④干预资本市场各类交易适用的税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考查财政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①属于货币政策的影响。

5、按照《证券法》的规定,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应该履行以下职能( )。

①证券账户、结算账户的设立和管理

②证券的存管与过户

③证券持有人名册登记及权益登记

④受发行人委托派发证券权益

⑤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交易的清算、交收及相关管理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篇2

关键词:财经基础知识 实践教学 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财经基础知识》是经济学、财税基础知识、金融基础知识、证券课程融为一体进行综合化改革的课程,可以有效克服各自课程内容的交叉性和重叠性,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往往侧重经济理论的教学而忽略其课程本身的实践性内涵。

1、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财经基础知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经济学部分,主要讲述需求与供给、效用论、生产论、市场失灵、国民收入核算;二是财政部分,主要讲述财政基础知识、财政收支、财政管理等;三是金融部分,主要讲述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通货膨胀、国际金融、宏观调控等;四是证券部分,主要讲述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等。

该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广,内容繁杂,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因而任课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强调课堂理论教学,忽视了实际应用。

枯燥的理论讲授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会让授课“掉胃口”,特别是《财经基础知识》这样一门涉及众多课程的入门课,使得学生失去继续学习其他相应学科的兴趣。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而《财经基础知识》实际上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如需求与供给关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股票分析等与现实联系非常紧密。目前《财经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不够系统,未形成比较常态的实践教学内容。

2、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财经基础知识》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如何培养学生捕捉经济热点的的敏感度,如何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何构建学生跨专业思维、跨课程思维的能力是本课程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应为理论与实务的结合,故在课堂授课的同时,注重将现实的经济现象、经济信息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使本课程的教学能教之有物、教有所用,使学生不仅能学习经济学、财税、金融和证券的理论知识,更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身边的经济现象并能进行分析和评判,在实践性问题解决中掌握理论,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能力。

并且,教材及时引入了我国最新的财政制度、金融市场的运行、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和实务等最新内容,使课程知识不仅具有前沿性,而且具有针对性。我们也在实践性教学领域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基本完成了适合课程内容以及高职学生认知特征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3、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对策探讨

3.1、实践性教材的改革

根据高职培养目标,打破经济学、财政、税收、金融、证券学科间的界限,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教材体系进行大胆的设计,针对现有教材侧重于理论分析,案例分析不足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淡化纯理论内容的表述,强化了具备时效性和实用性的案例,大部分案例都来自于当前财政金融市场的热点问题,并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讨论,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案例分析水平,提高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的能力和自觉性,使之具有现实性、应用性和政策性。在教材中力求反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知识、新技能,并且,教材要及时引入了我国最新的财政制度、金融市场的运行、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和实务等最新内容,使课程知识不仅具有前沿性,而且具有针对性。在实践性教学领域进行了有效的探索,需要完成适合课程内容以及高职学生认知特征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3.2、实践性教学环境的创设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环节,本课程通过配套实践性教学的证券、期货交易系统等软件使学生体验炒股炒期货的感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馆、阅览室来完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向学生提供统计局、财政部、证监会等相关链接网站,以便学生及时了解当前财政金融最新动态,开通BBS论坛,对财政与金融热点新闻点评,由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共同参与讨论,营造学习氛围。

课程改革中需要开展实践性教学,注重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每年暑期考虑组织学生开展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情况等调查,实现学有所用。

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入证券公司实地参观和感受证券交易的过程,并定期举办炒股大赛,营造实践性操作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

学生可以随时上网上课,阅读教材,做习题,巩固知识。并把疑难问题用电子邮件发往任课教师。教学咨询辅导也实现了网络化,教师可以更及时更方便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帮助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3.3、扩充性实践资料的使用

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有效的扩充性资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学习要点、案例和阅读资料等。本课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增加扩充性资料:

引导学生编辑整理有关财政、金融的典型事件和相关报道、视频,形成案例库、专题库。

依据现代化网络教学设备,建立《财经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网站,把《财经基础知识》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改革、教学案例、课程习题、教学成果、教学前沿等相关教学资源展示在网站上。

教师开始讲授《财经基础知识》伊始,就将上述扩充资料及其使用方法向学生讲解,在课程进行中向学生推荐相关扩充资料,对使用扩充资料有收获的同学进行表扬,其经验加以推广。

通过《财经基础知识》扩充性资料的学习使用,在深度和广度上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实践运用能力,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接触教学科研的前沿知识,从而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阮吟晖.高职“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之浅见[J].科教文汇,2010(3).

[2]廖颖.独立学院会计专业《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创新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6).

[3]臧良运.高职经济学教材由学科向教学体系转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1(2).

作者简介:

篇3

2、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改革前的《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分析》、《证券发行与承销》四科考试,题型均为客观题,考试题量均为150题。

3、改革后题型题量如下: 单选题50题,每题1分; 多选题50题,每题1分。

4、证券从业资格改革前后的考试时间均为120分钟,采取闭卷机考形式。

篇4

关键词:证券投资综合实验;实验实训课;改革;探讨

1证券投资综合实验设立和发展的重要性

作为地方性综合院校金融学专业实验实训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证券投资综合实验的设立、发展和不断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课程构成为培养金融学专业创新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一环。1)证券投资综合实验与金融专业其他课程相辅相成。金融市场学课程使金融专业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金融市场运作概况,而证券投资综合实验则被视为以金融市场学为基础,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应成为地方性综合院校在金融市场学理论框架下,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学生获得证券投资操作实训机会的主干课程。证券投资综合实验与商业银行技能综合实训、保险营销综合实验共同构成金融学专业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形成全方位培养学生金融三大领域———证券、银行和保险领域实践操作技能的实验实训课程体系。2)证券投资综合实验是连接证券领域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技能的桥梁。地方性综合院校通过开设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和期货投资学等课程,能够实现培养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式地学习证券领域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学生通过前期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在掌握一定的证券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证券投资综合实验课程可以高仿真度或实盘进行证券投资实践操作,便于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高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机结合。3)证券投资综合实验是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课程。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涵盖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性强的技术应用,以培养综合性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证券投资综合实验顺应了金融学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学科特征,满足了金融学专业实践技能教学的需要,能够不断提升学生各项业务的实践操作能力,保证学生更为深入地掌握证券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

2证券投资综合实验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2.1课程软硬件设施配合度欠缺

实验实训课程的顺利实施需要相关配套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对于证券投资综合实验课程而言,需要配套的专业实验室、电脑、多媒体设备等硬件、专业模拟操盘软件和真实证券操作软件。目前,地方性综合院校金融学专业基本实现安排相关实验室,保证学生开展实验实训课程学习,满足实验实训课程对多媒体、电脑等硬件设施的需要。但是,专业实验室数量较少,银行、证券、管理、财务和财税等不同领域实验实训课安排于同一实验室,且课后不开放或较少开放专业实验室,不再提供学生课后后续练习和反复操作的场所。专业课程实验室无法专课专用,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们的课程学习效果和老师的授课进度,而平时不开放实验室则不利于部分学生获得课后反复练习,跟进课程进度或熟练掌握业务操作技能。此外,电脑系统、网络状况与操盘软件等设备的完善与更新是确保证券投资综合实验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但是,地方性综合院校实验室的硬件系统缺乏定期维护和更新,授课过程中经常出现专业投资软件无法在电脑上安装或运行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反复练习,而网络运行状况的不稳定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授课进度。各种证券投资操作与金融市场变化紧密相连,授课过程中若出现多次断网现象,将影响授课主体和客体无法及时把握市场资讯,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模拟操盘软件或真实操作软件是证券投资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重要的授课工具和学生学习的操作工具。目前,证券投资综合实验一般运用指定操盘软件,学生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在授课时间内自行学习实践。由于各款操盘软件功能与界面大致相同,但操盘软件的功能繁多,确保学生全面掌握操作软件的各项具体功能并与理论知识如K线图、技术指标分析等结合使用,应该是证券投资综合实验的重要教学目标,但授课教师普遍忽略这一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仅仅掌握软件的一些简单功能操作,未能对其他重要功能加以充分、综合使用,以辅助良好实验教学效果的实现。

2.2课程时间设置和课程内容不合理现象突出

证券投资综合实验、金融市场学和证券投资学等课程构成金融学专业证券领域的完整课程体系,专业教学培养计划应将相应课程安排在同一时间段,以便学生全面地进行系统学习与实践操作。但当前地方性综合院校在实验实训课程的时间设置方面不尽合理,一般将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分散安排在大学2~3年级的各学期,而实验实训课程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这样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人为切断了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的完整性,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完全分割开来;另一方面削弱了实验实训课程的应有教学效果,无法充分发挥证券投资综合实验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更全面、深入地掌握证券领域各种投资技术的作用。证券投资综合实验的课程内容设计也不尽合理。实验实训课与理论基础知识课的内容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目前专业性的实验实训课程教材较少,地方性综合院校在开展实验实训课程时绝大部分无法采用专门性实验实训教材,或仅仅以某一实验软件教程作为实验实训课程教材。由于证券投资综合实验大多采用模拟操盘软件进行实际操作,将操盘软件教程作为教材,导致实验实训课程内容被仅仅局限在简单的软件操作上,不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深入、全面学习掌握证券投资操作的各项技能。此外,证券投资综合实验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存在重叠交叉部分,大大增加了实验课程授课难度。授课教师担心课程内容与学生以往学习课程重复,授课时经常主观性省略一些基础性,但与操盘实验实训密切联系的关键专业知识点;同时由于目前实验实训课程安排合理性欠缺,学生通常已遗忘前期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知识点,而简单省略的实验实训课程内容实际上无法实现良好的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效果。

2.3师生的重视程度不足

从授课教师角度看,地方性综合院校实验实训课程设置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师生对实验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实际授课过程中,目前证券投资综合实验授课教师不仅课程内容设计较为单一,且考核方式也比较简单,一般以学生提交的证券投资实践报告作为评定期评成绩的依据。简单的考核方式无法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效果,也不便于教师总结实验实训授课程的经验与不足,从而不断完善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地方性综合院校不注重加强实验实训课程教师队伍构建,专门的实验实训课程任课教师数量较少,仅仅安排部分理论课程教师兼任实验实训课程教师。由于专业理论教师未能获得实验实训课程教学的相关系列培训,难以把握实验实训课程区别于传统授课方式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重点,影响了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削弱了师生对实验实训课程的学习热情。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对于实验实训课的重视程度不一。大部分学生仅仅将实验实训课程作为一项学习任务进行,局限于课堂上被动听取老师讲解具体操作细节,课后不再积极主动地进行后续主动练习和熟悉掌握软件的操作。部分学生甚至在课堂上不听讲解,利用实验课程专用电脑和网络浏览其他网页,忽视实验实训课程对专业学习的重要作用,更有甚者在网上直接下载实践报告作为期末作业提交,未能把握实验实训课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难得学习机会。

3证券投资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3.1软硬件相配合,实施多元化的实验实训课程设置

与课程配套配置的软硬件设施是实验实训课程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院校应增加实验实训室开放,为证券投资综合实验提供课堂和课后学生练习操作的场所。不同课程对实验室设计、软硬件配置和授课时间要求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是部分学校却将税务实验操作、银行实训操作和证券投资实验等实训课程使用同一实验教室。为了避免实验实训授课效果受到影响,有条件的地方性综合院校应增建几间功能齐全的专业实验室,采取专课专用、小班授课形式,有效提高实验实训课程单位授课时间内的教学效果。专业实验室一方面应注意保持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网络畅通性,确保实验实训课程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需要定期更新实验实训相关软件,确保课程内容与证券市场信息紧密结合。对于证券投资综合实验涉及对股票市场K线图的解读,以及对股票的基本面分析和价格、成交量走势等方面技术分析的课程特殊性,应通过增加安装各种专业软件,通过实验实训课程的学习真正理解证券投资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确保学生更为深入地学习和理解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熟练掌握各种证券业务实践操作技能。

3.2科学设计课时,充分发挥实验实训课程作用

证券投资综合实验课程设置需要与金融市场学和证券投资学等专业理论课程配套实施,作为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后的配套实践课程。1)该课程应在学生学习证券领域相关知识课程后予以安排。通常情况下,金融专业学生在大二阶段开始学习金融市场学,初步了解证券市场的相关知识,大三上学期学习证券投资学,进一步掌握证券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证券投资综合实验应该安排在大三上学期或下学期开课,以充分发挥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作用,促使学生及时在实践操作中深入地掌握金融市场学相关专业理论知识。2)证券投资综合实验授课时间应与传统课程授课时间有所区别。实验实训课程需要根据股票市场开盘时间进行合理安排,通过与股市开盘时间相互配合,才能保证学生投入证券投资的实战操作氛围中,真正体会证券投资与股票市场信息的密切相关程度,并在高仿真度或真实专业模拟投资操作中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实验实训课教师也可以就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面对的各种疑难问题,结合真实的股市开盘背景和股价波动情况更及时、更详细地予以解答。

3.3设定考核标准,提高学生对实验实训的重视

简单的投资实践报告提交无法展现学生对实验实训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无法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因此,该门课程的考核应设定多重考核标准,才能充分发挥实验实训课程对培养综合型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作为一门课程,证券投资综合实验应充分借鉴传统课程的考核方式,以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正确率和课后作业完成认真程度等作为考核标准。此外,由于证券投资综合实验与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相配套的实验实训课程,该门课程的考核形式应忽略证券投资学等理论课程的笔试内容,重点考核学生各个实验操作环节,通过模拟操盘软件,以分组形式进行模拟证券投资,以学生操盘过程的投入程度、团队贡献程度和最终操盘成绩等综合考查学生对实验实训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应要求每位学生按时提交投资实践报告作为实验实训课程的学结。此外,任课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并可以考虑以资格考试成绩可作为学生期末成绩的加分项,充分调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积极性。

3.4增强师资力量,提高实验实训课程质量

作为专门的实验实训课程,证券投资综合实验需要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才能确保充分发挥实验实训课程对人才培养的应有作用。当前地方院校金融专业的实验实训师资力量优化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实现。1)培养新的实验实训课程教师,形成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且实验实训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实验实训课程师资梯队,通过对金融专业现有教师力量的整合优化,特别是对证券投资方向师资力量进行全方位、综合性培训,以增加证券投资综合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师资力量;2)对原有实验实训专业师资进行专业深造、实践锻炼和定期考核。地方性综合院校原有实验实训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实验实训课程授课经验,通过对这些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既能不断提高教师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水平,又能进一步提高院校教师对实验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3)结合课程所需招募专业化师资力量,一方面壮大实验实训教师队伍,为开设更多金融专业实验实训课程做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加强本校实验实训教师与和新进专业师资的充分交流,建立实验实训课程师资力量的传帮带机制,以有助于持续提升实验实训教学的授课质量。4)地方性综合院校应定期组织实验实训课程师资到其他实验实训课程办学经验丰富的高校或各类证券投资机构进行实地调研和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促进院校教师之间关于实验实训课程教学经验探讨,同时也有利于加强院校授课教师与证券投资专业人才的交流,有效构建证券投资综合实验实验课程理论界和实践界相互联系的桥梁。

3.5努力为学生搭建实习实践平台

实验实训课是连接专业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操作的桥梁,地方性综合院校应充分发挥实验实训课程的应有作用。1)通过定期聘请专业人才到学校开展专业讲座,为在校学生与来自证券公司实践操作前沿的专业人才交流提供平台,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当前证券行业发展状况和证券业务运作过程,从而扩展专业视野,提高学习证券投资综合实验的热情,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2)应加强与各大证券公司合作,共同搭建各层次学生的实习实践平台。如通过开展证券投资知识竞赛和模拟操盘手大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并由院校和证券公司共同为获奖学生颁发奖状、奖品或奖金,以此提高学生参与实验实训课的学习热情。3)地方性综合院校应广泛联系证券公司为本专业优秀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使学生在证券公司的实习工作期间学习各项业务操作流程,有效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证券业务问题等各方面的工作能力,实现地方性综合院校训练、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证券公司实现招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双赢目标。

4结束语

作为实验实训教学中的一门课程,证券投资综合实验对培养金融专业人才,尤其是证券业务投资操作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地方性综合院校金融学教学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为有效提升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实施证券投资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只有不断在实验实训课程的教与学过程中总结、摸索,才能不断完善金融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各个环节工作,实现地方性综合院校的金融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申韬 黎畅 单位:广西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嘉,何海涛.对当前证券投资实验的几点思考[J].特区经济,2005(5):106-107.

[2]杨秀昌,张丽华.浅析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以《证券投资实验》课程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7):44-46.

[3]申韬,岳桂宁,黄绥彪,等.“五位一体”模式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2):136-139.

篇5

一、《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确定《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内容范围

《国际金融学》是从开放视角研究一国金融市场中的变化对其他国家金融市场运行的影响。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国际金融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其重要性日渐凸显。这不仅是针对中国等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而言,即使是在美国等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是如此。在西方很多高等院校中,国际金融都是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然而,由于经济背景、历史习惯等的差异,中西方对国际金融范畴的理解相差甚远。西方的国际金融理论着眼于探讨跨国经营的公司为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如何在一体化程度不断增强的国际市场中,做出尽量正确的财务决策。而我国的国际金融课程传统上倾向于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经济背景下内外均衡目标同时实现的问题。 随着中西方经济与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 国际金融学科体系进一步改革和融合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因此,国际金融学科应以日新月异的国际金融市场为主线, 研究所有市场参与者在全球化进程中行为模式的变化。依此思路,国际金融的范畴应当是国际金融市场、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综合。

(二)《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1. 《国际金融学》课程目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国际金融学》的目的在于应用金融工具和计量方法来解决金融业界提出的有关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风险管理、风险度量、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以及投资优化等各种问题。应用是学习《国际金融学》的主要目的,数学和计量方法是学习《国际金融学》的工具。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和对人才市场需求的了解,为了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国际金融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金融业对金融人才的需要,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值计算能力。数学建模就是建造“桥梁”,把金融实际与计量经济学联系起来,把金融问题转化为可以度量和触手可及的数值计量,为人们应用数学和计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前提。因此我们认为建模是解决金融问题的关键和起始点。 为了培养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在加强学生对现代数学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提高数学基本功的同时, 必须逐步加深学生对现代金融市场基本概念的理解,以提高对金融实际的感知和直观能力。而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恰好是目前我们所教本科生的缺陷,因此应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能力。

2. 围绕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构建《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如上所述,数值计算能力是利用计算机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大型计算机的出现,使得数据的处理和实际问题的数值模拟成为可能。随机算法与确定性算法在金融问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学生是否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已成为实际部门招聘人才的一个重要考核标准。 因此,国际金融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应该围绕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来进行。为此,我们构建了一个“原理-方法-应用”的《国际金融学》课程体系。希望通过我们的课程体系改革,走出一条国际金融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道路, 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培养高层次的国际金融专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国际金融学》课程体系建设

经过我们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河南大学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具体由以下三个教学环节构成:

(一)国际金融市场

本教学环节旨在介绍国际金融学中的基本概念、工具和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现代金融意识,使学生掌握外汇和外汇市场的基本理论,为学习后续课程做好铺垫。

1. 离岸金融市场。二战之后,国际金融市场所发生的最突出的变革无疑体现在离岸金融市场的出现和发展上。最早的离岸金融市场――欧洲货币市场的产生源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即冷战时期东西方的对峙,但其飞速发展却应归功于在岸金融市场中所存在的严格管制。例如,当时美国有关利率上限规定的Q条例为欧洲美元市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供给;1963年的利息平衡税(美国人购买外国证券所得的高于本国证券利息的差额,必须作为税款缴纳给国家)与1965年的对外信用抑制计划(美联储针对美国银行向外国人发行的贷款所制定的限额) 有力地支持了欧洲美元贷款的需求。虽然目前离岸金融市场的规模依然在迅速扩大,但随着各国国内金融市场管制的放松,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的监管环境差别会越来越小,这是否意味着离岸金融市场正在逐步丧失其独特的优势,并最终趋于消失呢?或者,除了监管因素外,是否还有其他的约束条件影响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的竞争?

2. 外汇、衍生产品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体现在新的金融工具、新的交易技术和手段、新的组织机构与市场的创造等方面。其中最为核心的无疑是金融工具的创新。在股票、债券、基金等数量相当有限的金融工具的基础上,一系列崭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不断问世。如,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金融衍生工具有货币期货合约期权、股票指数合约期权、欧洲美元期权、掉期期权、美元及市政指数期货、平均期权、长期债券期货和期权、复合期权等;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金融创新工具有长期权益参与证券、债券差价认股权证、固息浮息合成票据、股指增长票据、价差调换、杠杆价差票据、优先股购买单位、灾害保险期权和期货、衍生头寸证券化、消费信贷证券化、航空组合证券化、飞机租赁证券化、重新确定利率上下限的浮息票据、双重货币证券化、与股权业绩挂钩的证券、灾害优先股卖出期权、通货膨胀指数化的长期国债、平行债券等。国际金融市场环节的主要内容及相应的课时安排见表1。

(二)跨国公司管理

据统计, 目前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左右,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80%~90%, 发达国家40%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跨国公司的海外收益。因此,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成为《国际金融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篇章。

与国内公司相比,跨国公司的经营环境更为复杂。由于跨国公司面向的是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因此它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它的生产、投资与筹资活动不必拘泥于一国或一地。因此从一般意义上来看,跨国公司所面对的成本-收益曲线要比单纯的国内公司更加理想。 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交易品种更为丰富、 交易速度更为快捷的今天,跨国公司的业务发展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与此同时,和国内市场相比,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表现得更为突出,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改革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国外公司进入国内市场的藩篱仍然没有消除,商品、劳务与资本跨国流动的障碍仍然存在,这些障碍体现在具有歧视性的税收、运输政策及其他规章制度上,由此加大了跨国公司的交易成本。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也是相当普遍的。

正是由于跨国公司业务类型、经营环境的复杂性,与国内公司相比,它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更加复杂,同时汇率风险和政治风险也依然存在, 因此与国内公司相比,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虽然也是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但是无疑要求更为复杂和高超的技术。本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和课时安排见表2。

(三)内外均衡

内部均衡(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与外部均衡(国际收支的平衡) 的同时实现无疑是一国宏观经济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因此也成为国际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学环节包括对几种不同的国际收支理论的探讨、内外均衡即期政策的阐释、汇率制度的选择、在资本流动过程中金融危机的防范和管理等内容。

对内外均衡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对此进行研究的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他在18世纪提出了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 该理论曾对当时金本位制条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途径做出了深入的分析。现代内外均衡理论的奠基人、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Tinbergen)凭借其提出的“丁伯根法则”于1969年成为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丁伯根法则”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要达到N个经济目标,至少需要N种独立的政策工具,但这一法则对内外均衡之间的矛盾与协调方法并没有做出深入的探讨。之后内部均衡理论研究的大师米德(James Edward Meade)和蒙代尔(Robert Mundell)提出的政策搭配理论均从不同角度证明了“一石不能二鸟”的原则,也相继获得了这一经济学领域的最高荣誉,这足以说明内外均衡问题在国际金融研究中的特殊地位。

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在“丁伯根法则”的基础上,结合了凯恩斯理论和新古典理论(特别是希克斯的一般均衡理论), 建立了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标相互关系的2×2模型,将国际收支平衡的概念从只包括贸易项目扩大到囊括资本的国际收支的总平衡。米德的模型是现代意义上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内外均衡理论的框架。1976年多恩布什在凯恩斯的分析框架内,对内外均衡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考察,与前人不同的是,多恩布什强调了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在调整速度上的不对称性,当货币市场失衡引起汇率变动时,商品市场由于价格刚性调整速度慢,金融市场由于价格弹性大调整速度快。调整速度上的差异引起了汇率超调现象,而汇率超调又会引起汇率的易变性。

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MFD(Mundell-Flemming-Dornbusch) 简单的分析结构与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现实就显得愈发不相称了。1995年, 奥博斯特菲尔德(Maurice Obstfeld)和罗戈夫(Kenneth Rogoff)的论文《再论汇率动态变化》发表,开辟了“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NOEM)的时代, 成为国际金融理论研究一个新的发展领域和发展方向。这标志着以微观经济基础、名义价格刚性、合理预期和不完全竞争为约束条件的崭新的分析框架将成为今后学术研究的工作母机模型(workhorse model)。目前,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已经渗透到了多个领域,例如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汇率决定、汇率机制选择、金融危机预警等等。然而,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是一门带有很大艺术成分的科学,要深刻洞察其中的玄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环节的主要内容和课时安排见表3。

篇6

关键词:房地产证券化;国际金融;信用工具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098-02

房地产证券化自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并成为房地产投资融资的主要信用工具,是金融银行业实践结构变化和新的国际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发展,房地产证券化市场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我国目前对于房地产证券化还处于研讨和摸索阶段,房地产证券化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局限。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建立开放统一的房地产金融体系,为房地产资产证券化创造了一定的环境,同时可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房地产证券化之路。

一、为房地产资产证券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从形式上看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体系,但是资产证券化是以流动性来实现收益和分散风险的,一定规模的债券市场是资产证券化顺利实现的基础。而我国各种金融机构的组织和功能离市场经济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资本市场发育不良,行政干预金融市场的情形大量存在。因此需要加快金融改革进程,尽快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体制,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对金融市场的基础性的调节作用。结合当前市场化取向的利率机制改革和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对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我国的债券市场,从而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是实现资产证券化的必要基础。只有打破价格双轨制,开发利率,建立统一的房地产金融体系,消除资金流动的障碍,推进深层次的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体制改革,才能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步伐,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有效地转变国有银行的经营机制,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真正竞争力。同时,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内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提高房地产金融体系运转效率的有效途径。最后,借鉴国际金融业的发展经验,调整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加快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提高房地产金融资源的运营质量和效率。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由于投资者对于市场信息披露不真实或者不完全而对证券的价值产生质疑,削弱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所以,只有加快发展债券二级市场的速度,扩大市场规模,制定完备的机制和措施来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才能更好地进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二、加强金融监管,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完善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

资产证券化交易中的真实出售、破产隔离等重要核心环节都需要法律的有力支持。这不仅要求制定《住宅法》、《住房抵押贷款法》、《住房抵押贷款担保与保险法》、《房地产抵押法》、《强制搬迁法》等与住房抵押贷款初级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贷款机构利益。而且要求那些监管机构如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等要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资本市场的运作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促进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目前的法律法规丞待解决的主要有:资产出售的会计处理问题、资产转移的税收问题以及在抵押贷款发放和证券化过程中的征收的各种费用问题。美国的“次贷危机”警示我们,出于追逐利益的需要,虽然存在着较为完善的金融监管法规体制,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也经常是倾向于创造出新的规避管制的金融产品,忽视监管规则和风险因素,在促进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所存在的风险。当经济情况出现恶化的时候,积累的风险就会随之暴露,进而引使危机变得不可避免。为了避免危机发生,我们必须要遵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借鉴国外成熟市场房地产金融法律法规,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和房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完善房地产金融法规,尽快构建和完善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制定和完善包括房地产抵押贷款、住房储蓄、住房公积金、住房金融市场的运作管理等法律法规,为房地产市场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三、积极培育投资主体,提高地产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多种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产品

房地产业是一个需要成熟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作为支撑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因为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的不同,各银行可以根据购房者年龄、收入、家庭状况、地区分布,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在贷款的期限、类型.利率等方面作出调整,丰富贷款品种,扩大市场规模,创造出期限不一、利率不同、还款方式多元化的产品,增加可证券化的住房抵押贷款资产。

建立一些多元化的房地产金融体系,是解决目前房地产金融市场资金来源结构单一,改变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和个人住房消费贷款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的局面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通过多渠道融资方式来满足房地产开发对资金的需求。第一,通过房地产股票、债券的发行和流通等证券融资的各种方式,降低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改善资本结构。第二,大力发展房地产信托业务,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信托具有财产隔离的独特制度优势、避税等功能,并且募集方便,可提供房地产开发投资到流通消费的全程金融服务。为了促进我国信托业的健康发展、房地产融资市场的提升,提高信托计划的安全性,实现信托融资的创新,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保障措施,采用财产质押和信用担保双重保证,同时通过银监会加大对信托融资的监管力度,逐步规范信托投资市场。第三,应当依靠培育和完善房地产债券市场来解决房地产企业融资困境的,特别是要大力支持房地产公司发行融资期限较长并且低于银行贷款利率的公司债券,吸收社会分散的剩余资金进人房地产业,从而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进行融资。第四,推行融资租赁,建立和完善抵押贷款管理公司。第五,积极引导国外资金进入房地产融资市场,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近年来,虽然房地产业的外资引进速度加快,但利用外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的比例是非常小的。增加国外资金的引进,使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走向国际化,有利于引进先进的运作和管理方法,进而提高投资的效率。第六,积极培育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尤其是在积极推动住房贷款证券化方面,通过房地产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对证券化金融资产进行自主交易,把集中于房地产信贷机构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有效地分散开来。

四、逐步建立规范的中介服务机构,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目前虽然从大体来说投资银行业和会计业的行为较为规范,基本能够满足资产证券化的要求,但是资产评估业和资信评级业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项较为复杂的资产证券化交易往往会涉及到很多家中介服务机构,其中投资银行、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和资信评级机构都是所有资产证券化交易都必须涉及到的,也是最重要的中介机构,必须应当规范我国的资产评估业和资信评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资产评估业存在着很多问题:资产评估管理尺度不一,评估机构又过多过乱,评估管理行业不正当竞争现象严重;评估业务重复收费,都加大了企业正常经营成本等。中国资产证券化要想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对资产评估业严加规范。作为我国新兴行业,资信评级存在一些问题:资信评级机构信誉及其独立性差、投资者对资信评级机构认识不足。这些问题不仅导致现有的评级机构做出的评级结果在投资者心目中影响力小,而且也使得资信评级无法充分发挥,大大降低资产证券化的实际作用。建立一个以评估基本准则为纲、若干应用准则为目的的资产评估标准体系的同时,借鉴国外资信评级业的发展现状,走“少而精”的发展模式,着重培养几家在国内有权威、在国际有影响的资信评级机构,是我国面对当前资产评估新形势的最佳办法。我国现行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基础薄弱,专业口径狭窄,又受人才流动机制的限制,导致我国现有金融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房地产证券化的要求。房地产证券化是一项集技术性、专业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新型融资方式。它涉及包括金融、证券、法律、信托、地产、保险等很多专业领域,需要一大批既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既精通金融业务.又了解房地产市场.熟悉业务运作的专门管理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

在担保机构上,应当成立政府抵押贷款担保机构,在一级抵押市场上为住房抵押贷款提供担保,充当无条件偿还贷款的保证者和保险者,在二级抵押市场上对住房抵押贷款组合进行强化担保,以提升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信用等级,解决投资者的“后顾之忧”。受到不断变化的经济大环境、信息源、自身的知识结构、判断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投资者对证券化资产的各方面信息不尽了解,此时信用评级机构所出具的资信评级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从美国“次贷危机”中,我们看到尽管有着国际知名评级机构对住房抵押贷款债券进行评级,但由于其评估缺乏客观性,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建立一个独立、客观的信用评级体系是资产证券化的成败关键。由于我国的信用评级还处在初步阶段,建议国内评级机构和国际著名评级机构加强合作,学习先进的信用评级技术,借鉴国外的丰富经验,提高我国评级水平,引导投资者开展业务。证券化业务中,金融电子化可以帮助处理大量的材料和数据,加强相关人员电子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促进住房抵押证券化的发展。设立专门的教育模式,采用多种渠道,针对性的培养有关人才,对人才进行定期培训,资产证券化发展较成熟的国家有关方面的操作程序和法规建立,建立一支能够把我国基本国情和先进金融知识相结合专业化队伍,并对相关证书实行严格的年审制度,来满足证券化的实践需要。

参考文献

[1] 殷有祥.当前住房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银行与企业,2007.

[2] 冯科.从美国次级债危机反思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J].南方金融,2007,(9):18.

篇7

关键词 校企合作;金融与证券专业;应用型金融人才;专业建设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金融人才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人才之一。然而国内高校近年来培养的金融专业人才,主要是研究型、高层次的,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明显不足。进行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培养面向基层、应用操作型人才正是适应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对应用型金融人才需求剧增的需要。

一、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背景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现基本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功能齐全、形式多样、分工协作的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在规范和创新中加快发展。资本市场上,已经有2000多家上市公司、1.3亿户投资者,股票总市值全球第二,商品期货市场成交量居世界第一位,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于2006年正式成立,股指期货已于2010年推出。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参与主体逐渐丰富,银行间市场参与者逐步形成了以做市商为核心、金融机构为主体、其他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分层有序的投资者结构;股票市场也形成了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其他机构投资者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农村金融方面,农村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和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特别是在农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域、中西部地区、金融覆盖率低的县域,以及国家、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中小企业活跃县域,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业的实质性变化和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面向基层的金融从业人员。

二、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然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社会脱节,导致一方面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金融企业招人难。学生即使找到工作,也抱怨在学校学习的知识陈旧,不实用。而金融企业则认为学生操作能力欠缺,知识结构不当,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培训才能上岗。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是高职院校里绝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够了解,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中“闭门造车”;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与社会联系较少,“关门办学”。为了改变上述现象,让学生学以致用,让企业对毕业生能拿来就用,所以在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校企合作。

三、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思路和措施

寻找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途径,突出金融与证券专业方向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学校与金融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技术实践水平,带动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创新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深入研究专业建设内容,真正将金融行业所需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引进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确保专业建设内容的先进性、特色性与实用性。与金融企业进行专业共建,开展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构建相关的职业技术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课程,职业方向课程(如银行实训,证券实训)等课程体系,以优化的课程结构和教材选择来确保金融与证券专业应用操作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建设能够有效支撑金融与证券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

以金融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以训练学生掌握金融学基础知识为前提,以培养学生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证券经纪业务、保险经纪业务能力等实际操作技能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独立工作能力为最终专业要求,满足同一专业学生对于不同职业方向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需求,赋予学生可持续学习与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三)建立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使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沿着更加人性化、科学化、实用化的轨道快速发展;重视考核办法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加强对考核办法的研究,以科学的考核引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四、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随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金融业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此,在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中应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具体体现在专业方向定位、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一)专业方向定位

专业方向定位为“积极面向市场需求,面向基层一线,培养实用人才”,培养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立足金融,面向基层,面向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及其它金融机构的一线岗位,从事综合柜台操作、金融业务营销、金融机构内部服务和工商企业相关岗位工作,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通过金融证券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教学与实训,使学生不仅具有金融理论水平、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办公自动化技术,而且具有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分析能力、商业银行业务处理能力,成为具备实际操作技能适应我国目前金融证券相关行业要求的专业人才。构建“工学结合”的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

与金融机构合作,构建以核心教学内容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相接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为一体,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灵活开放的、“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着力构建、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建成层次清晰、衔接紧密、循序渐进、能激发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相当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1 课程体系中心转向微观实践操作课程。在金融与证券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加强微观金融领域的课程建设。一方面,将现有课程作适当的微观化处理,即去掉脱离实际的过时的内容,补充金融实践现实需要的新知识,并使这些知识更具有操作意义。具体表现在金融学、国际金融课程等方面。另一方面,为反映金融微观运行的新需要,设立一些新的微观金融课程,如商业银行柜台业务、金融营销、中小企业融资实务等。

2 实行“课证结合”课程教学模式。针对银行业、证券业“执证上岗”的基本要求,把课程教学与银行、证券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结合起来,从而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使课程教学落到实处。银行业从业资格考试包括《公共基础》、《个人理财》、《风险管理》、《公司信贷》和《个人贷款》5门课程,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包括《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交易》、《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投资分析》、《证券投资基金》5门课程。根据银行、证券从业资格考试要求调整课程

结构,有针对性地调整金融与证券专业教学计划,面向职业岗位要求,将学生毕业后最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分解,选择银行模块和证券模块进行课程选修。

3 加大课程建设和开发力度。第一,加快建设精品课程。依托自编教材,打造精品课程,实现课程教学课件全程上网,并建设配套的题库、案例库,便于学生自学和课后自测、复习。第二,积极开发金融与证券实验课程,与金融机构共同开发金融证券最新实务课程。由金融证券业一线高管授课,以讲座或课堂教学方式,讲授银行、证券、保险最新业务、金融产品设计与营销等实务与最新改革动向。

4 强化实践性教学,工学结合。为增加高职院校金融与证券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是重要的手段,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道路,让学生不但巩固理论课程,并且锻炼和提升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利用校内金融证券实训室等实训资源,安排学生进行证券、会计等课程的模拟操作,结合相应的金融市场等理论课程同步进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资源,让学生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企业等金融机构实习。与金融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关系,学生可到这些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充分了解掌握金融机构的总体运作与各部门职能,并锻炼自身实战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专业建设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群体优化、质量优良、创新精神强、专兼结合、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 完善引进人才的使用与管理机制。优先录用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完善师资队伍激励机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坚持创新、精干、高效原则,建立促进师资资源合理配置和利于年轻骨干教师成长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政治思想素质高、专业实践能力强、治学严谨、作风优良、规模适宜、具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鼓励教师到金融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高校进修学习,强化微观金融知识和夯实数理基础,积极优化教师队伍知识结构,逐步改善教师学缘结构。创造条件为教师申报职称,优化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为教师去金融企业挂职创造条件,从而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拓宽教师视野。努力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有责任感、踏实肯干、数量充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 建设兼职教师队伍。聘请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高管兼任金融与证券专业客座教授,聘请金融证券行业一线的业务能手如理财规划师、证券分析师等作为学院的兼职讲师,参与教学和实训。除遵循培养与引进并重的思路,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外,为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地,着力建立高素质的兼职教师,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实现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优势互补。

(四)教材建设、教学设施建设

通过教材建设和教学设施建设,提高金融与证券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增强金融与证券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将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加强教材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道路,通过教材建设和教学设施的完善,建立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1 教材建设方面。根据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的需要,与金融企业合作,开发一系列金融理论及实践方面的教材。如《金融学基础》、《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证券实训教程》和《证券市场案例分析》等教材。

2 实训设施建设方面。与金融机构和有关上市公司或投资公司等合作建设校内金融与证券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引进国泰安虚拟交易所交易软件或世华财讯模拟交易软件,进行证券、外汇、期货等模拟操作。借助金融实验室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运用会议、培训等形式,扩大校企合作的领域,有利于学院开展实务培训等项目合作。

3 教学资料建设方面。订阅《金融时报》、《中国金融》、《中国证券报》和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投资与证券》以及金融机构的内部分析报告。从深圳国泰安信息公司或上海财汇资讯公司购买金融数据库,为教师开展科研和教研工作提供数据服务。

(五)教学管理改革

1 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教学方法,形成新型的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互动性的模式。改变“口授、黑板加简单电化教学”的教学手段,普及“多媒体、网络化、现代技术教育”手段,提高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并在教学实践中熟练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融“做、学、教”为一体,如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现场教学,使教学地点和工作地点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学和做中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之中。当前,尤其要重视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学生做中教。

2 改革学生评价体系。以职业素养为质量标准,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适应个性化、社会化的智能结合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四结合”考核体系,即学习习惯与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操作评价相结合,考核与贡献、职业道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有些课程可以采取实际操作考核形式;有些课程可以采取写调研报告形式;有些课程可以让学生完成案例分析报告;证券投资课程甚至可以把学生模拟投资的结果转化为考试成绩。即使有些课程采取闭卷考试,也要增加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试题,减少死记硬背式的试题;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等也要构成考试成绩的一部分等等,力求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篇8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国际金融课程是由国家教育部针对高等院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所确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它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基础知识和国际金融实务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综合性。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缺失,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国际金融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成为了国际金融课程改革的强劲动力。

一、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教材是学生了解并掌握课程知识最直接最基本的渠道,目前,各大高校金融类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体系比较完整,但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却不能及时更新。国际金融课程知识点包括国际收支、汇率制度、外汇储备、国际金融市场等,而这些内容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金融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也需及时进行更新。当下各大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在知识点的更新上比较缓慢,且大多数侧重于理论知识,缺少与实际社会需求相关的实务性知识,无法满足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实践训练的需要。

(二)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脱节。当下金融行业需要的人才是兼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但现今大部分高校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模式仍以理论教学为主,任课教师由于缺少在金融行业从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在课程的讲授上只注重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忽略了实际社会需求,教学模式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在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取相应的岗位能力、职业技能上有所欠缺。

(三)教学方法单一乏味。现今,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仍普遍采用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只采取课堂教学这一种单一模式,课堂效果一般,教学内容乏味,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同时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极其欠缺,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更新教材内容。国际金融作为金融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需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传授金融行业所需的知识与技术。教材应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变化,保持其时代性,将金融行业实际需要的理论与实务较好的融合,配合金融市场上不断发生的金融事件作为真实案例,做到理论与案例匹配,深入浅出,达到通俗易懂又有一定深度。

由于教材的修订需要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为了能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当下的金融市场现状,并及时更新知识储备,高校教师可以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随时编写校内辅助教材或讲义,进一步提高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缩短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对接距离。

(二)改革教学模式。高等院校的办学目标即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国际金融作为金融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要求除了必须的理论内容外,还要有较强实践性。因此,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改进、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和实践相融合,让学生达到学与做的同步,实现毕业即能上岗,达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所学专业职业岗位的毕业生,在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准确分析金融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的职业岗位需要的国际金融知识,分析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能力,即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根据实际的岗位需求来确定课程的教学模式。

(三)丰富教学方法。1.实验室模拟教学。由于国际金融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课程,因此,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借助金融教学软件模拟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通过模拟交易系统使学生能将掌握的金融操作和市场运作等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模拟系统中进行模拟交易等,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交易流程,在模拟实践中训练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工作能力。

2.社会实践教学。除了模拟实践教学,到社会单位中参加社会实践也是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任课教师可积极的联系一些与金融专业相关的单位,如证券公司、银行、期货交易所等,带领学生到以上单位进行认识实践,了解实际工作的具体业务流程、操作过程、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及工作单位的实际业务操作模式等。

3.网络教学。在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网络教学手段,第一时间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上发生的最新信息通过图片、视频、评论等方式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及时、全面的了解金融市场上的最近信息,既更新了教学内容,又使学生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热点问题的产生有了全面的认识。较好的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能力、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国际金融课程对实践性的高要求同时需要配备一支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各高校不断的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尽可能建立一支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鉴于教师的实践经验欠缺,可分批次的将自有教师送到金融类的关系单位进行实践,汲取实际的工作经验,以便于在教学中更好的指导学生。另外,还可聘请银行、期货、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从业人员参与到教学中,可通过讲座、实践环节指导等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业务操作经验。

三、结语

鉴于国际金融课程在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无论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材的时效性等方面都应不断的以实际社会需求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使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实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鲁桃珍.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在高职国际金融教学中的尝试[J].科技信息,2007(10).

[2]张路明.《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及创新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2(6).

篇9

传统教育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中心,而学生则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与建构主义的观点相悖。建构主义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使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而教师的作用也由传统的以教授知识为主要职责转变为以引导、带领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为主。因此在建构主义者眼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需要提出一种与建构主义相配合的教学方式。[2]结合现有相关研究,我们可将建构主义的主要教学设计原则概括如下:

(一)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并建构其知识体系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则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只是充当被动的接受者。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应该转变其在教学中主导的作用,而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并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学设计时应时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这一主题,使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主动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建构知识应该是一个人主动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应该是自发的、主动的。二是积极运用知识。学生应该在多种不同环境下积极运用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外化”。三是努力实现自我反馈。根据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学生能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二)强调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者对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进行了区分,前者是由教师控制并主导的,而后者则更加自由。在学习环境中,学习是主动且自由的,学生不仅可以利用环境中的工具和资源完成自己的学习,也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其他学习者的协作与帮助。自由开放式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更加注重情景的构造,因为知识总是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的,且在不同情景下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是建构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造各种与现实相似的虚拟情景,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愿望,使其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和自主的学习。

(三)坚持合作学习

如果学生孤立地凭借自身的经验对某一知识进行学习,则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必然对知识的建构也是不全面的,同时也缺乏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合作学习则克服了这个缺点,它更加注重团队之间的交流,不同的学生可以在协商互助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知识的建构。在设计合作学习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分组,给每一个小组特定的学习内容,先在小组内部进行学习、交流、讨论并提出问题和总结小组结论,然后与全班分享小组成果并再次展开全班内的观点交流。[3]这样在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在讨论中汲取他人的观点,完善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并激发新的领悟。同时,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只是教授者,还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亲自参与到学生对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起导向性作用。

二、《金融市场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金融市场学》是一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及其各主体行为规律的科学。作为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金融市场学》有许多显著特点。

(一)内容重叠,篇幅宏大

《金融市场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很多重叠之处。例如,传统金融市场部分一般是《货币银行学》所侧重介绍的内容;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部分是《金融工程学》的主体内容;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证券投资、金融监管等部分则有专门的《国际金融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和《金融监管学》等课程加以对应并详细介绍。在体系方面,一本较为全面的《金融市场学》教材往往除了涵盖上面已提到的内容外,还包括风险投资与二板市场、效率市场理论、金融资产定价理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组织和金融市场风险等内容,俨然是一部范畴众多、体系繁杂、篇幅宏大的金融学小百科全书。《金融市场学》课程的这一特点提高了教师教学时对授课内容安排的设计难度,任何一个知识点的脱节都会增加下一节内容的理解难度。

(二)注重实践,史论结合

《金融市场学》的教学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对现实中的金融市场体系及其运作状况有较为全面、准确的了解,并在熟悉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金融市场问题的能力。讲授这种旨在将课本的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学科需要教师借助良好的实践认知和和广阔的历史背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金融市场学》涉及很多历史事实与典故,在讲授《金融市场学》时,要熟悉这些内容,要善于从各种零散、破碎的历史事实与典故中找出相关理论的线索,梳理理论,总结规律。反过来,为了将这些历史讲得有骨有肉,又需要将相关理论贯穿其中,拓宽广度,挖掘深度。

(三)时效性高,开放性强

在这个日益开放和自由化的经济环境中,金融市场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尤其是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新的交易方式、工具乃至市场层出不穷。教科书的更新步伐难以跟上金融市场的发展步伐,学生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校园与书本的象牙塔中,他们终将会面对这个迅速发展的市场。一旦他们跨入金融市场,显然仅仅依靠书本上教授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金融市场学》是一门对时效性要求极高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时时注意紧跟金融市场领域的最新动态和金融市场理论的最新进展,对市场趋势和热点问题进行有目的、有前瞻的筛选和加工,然后结合课本,合理地给学生传授及时、科学、新颖的知识。

三、基于构建主义的《金融市场学》教学设计

《金融市场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建构主义理论对其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之贯穿于《金融市场学》教学设计,无疑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根据构建主义原理,《金融市场学》应做好如下几点教学设计:

(一)提纲挈领,抓好入门介绍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爱因斯坦的这一说法为实现构建主义教学原则提供了一种思路——培养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学习《金融市场学》的兴趣,教学伊始,任课教师就应紧紧抓住师生第一次见面的宝贵机会,充分利用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与对课程的新鲜感和好奇心理,从理论与实践双重视角,提纲挈领地做好入门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对有经验的教师而言,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可供选择的方法有很多。以己为例,为了介绍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金融市场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印象,使其能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地了解并体会金融市场的重要性和《金融市场学》的学习意义,笔者采用了图解法,具体如图1所示。图1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简单的两部门经济模型,它对现实中市场主体错综复杂的经济金融关系进行了最大程度的简化与抽象。其中,在商品市场上,作为要素的唯一所有者,家庭部门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获得收入并凭此购买消费品;而作为唯一的生产者,企业则向家庭购买生产要素生产商品,并将其出售给家庭部门。最初,家庭与企业之间通过直接的物物交换来获得彼此的产品,这种交换不需要货币作为媒介,货币尚未出现,因而也就没有所谓的“金融市场”。但物物交换面临所谓的时间与空间的一致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人类创造了货币,用来作为交易媒介方便商品交易。随着货币的出现,货币流通产生。但货币流通还不是严格意义的现代金融,只有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家庭部门有了闲余资金,即储蓄,而企业又需要借入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资金融通才成为可能并必要。于是,金融市场应运而生。金融市场是实现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桥梁,决定着社会资金的融通规模与效率,对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至关重要,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作为一门研究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及其各主体行为规律的学科,《金融市场学》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现实世界和深入了解国民经济如何运行,也有助于我们积极投身现实,成为金融市场的弄潮儿。

(二)讲练结合,突出学生自主性

经过无数人的努力与实践,《金融市场学》的教学内容现已大同小异,其主要内容如图2所示。显然,这些教学内容既涉及一般知识的介绍,又涉及各种理论的应用。因此,在教学时,不能让教师唱独角戏,进行传统的灌输式讲授。相反,应根据建构主义教学原则,突出学生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多练习,实现干中学。这要求任课教师在进行《金融市场学》教学时,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认真备课,对各章节教学内容展开全面、科学的分析,找出重点、难点和热点,授课时精讲、重点讲,甚至只讲这些内容,而对其他内容则需泛讲或略讲;二是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课前将教材中容易理解的章节布置给学生自学,课后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练习题和思考题;三是介绍一些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网络资源和专业报刊杂志,引导学生多浏览这些网站,多看财经报纸杂志,并鼓励其在课堂上多利用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展开讨论;四是针对教学内容,开列参考教材书目单,让学生广泛阅读各类教材,采众家之长,加宽、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利用案例,强化合作学习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一种通过使用比较能反映教材内容的实例,让学生展开分析讨论,使其从特殊的实例中归纳出一般原理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对具体情境下事件的研究使学生活用课本知识。[4]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展开讨论能使书本上枯燥的理论形象化、生活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案例教学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高度契合。因为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所关注的不再局限于学生对课本中基础理论的掌握,而是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从台前走到幕后,给予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引入小组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具体案例进行研究和探讨,小组成果可以通过ppt和演讲等形式予以展示,然后全体再就小组结论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这种群体间的观点和思想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形成一套适合其自身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金融市场学》案例的选择方面,可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两种方式来进行:一种是在讲解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可以使用一些说明式案例来辅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规避功能时,可以通过举一个套期保值的实例让学生对这一抽象概念加以形象化理解。另一种是在讲解应用性较强的基础知识时,可采用讨论性的案例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股票市场的发行和流通时,可以让学生就目前国际上不同的股票发行制度展开讨论和研究。

(四)借助网络,突破书本局限随着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

篇10

证券从业资格证

含金量:参加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是从事证券职业的第一道关口。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是由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的考试。证券从业资格证是进入证券行业的必备证书,是进入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上市公司、投资公司、大型企业集团、财经媒体、政府经济部门的重要参考。

考试内容:考试的具体科目为证券基础知识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分析、证券投资基金共计5门。该证书是证券行业最基础的证书,考试难度不大,经济学专业的同学基本都考。即使将来不从事证券行业,这次考试也是一个全面系统认识证券行业的机会。每年组织4次考试,并且均为机考,可以自愿选择报考科目和数量,单科报名费用70元人民币。该证书基本都在本科阶段考完,但是研究生中也有跨专业考试参考。

期货从业资格证

含金量:期货从业资格证是期货公司从业人员所必须的证书,该考试难度同样不大。期货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很多人处于全面了解金融市场运作,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也为将来有可能进入期货行业做一个准备而参加该考试。

考试内容:该证书和证券从业资格类似,该考试由中国期货行业协会组织。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科目为两科,分别是期货基础知识与期货法律法规。上述两科考试通过后,可报考期货投资分析科目。

银行从业资格证

含金量:银行从业资格证并非进入银行必须的证书,其重要性相对较弱。

考试内容:该考试是由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负责组织和实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该考试认证制度由4个基本的环节组成,即资格标准、考试制度、资格审核和继续教育。资格考试分公共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公共基础证书的考试内容为银行业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的基础知识。专业证书的考试内容为银行业从业人员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费用为每人80元/科,银行从业考试是机考,由题库随机抽题,形式与计算机二级考试相似。

注册会计师(CPA)

含金量:注册会计师(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CPA),其考试的主考机构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至2010年底,累计有15.8万人取得了全科证书。之所以有很多经济学专业的同学备考CPA,首先是因为会计是一份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会重点考查应聘者会计知识的掌握情况,CPA作为中国人自己的考试,对于国内工作的人而言适用性和实用性都比较强,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个考试拥有了很多的参与者。即使不从事会计职业,了解一些财务知识也必不可少。世界无非就两种“人”,即自然人和法人。懂财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上一半的“人”。

考试内容:考试科目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和战略与风险管理。自2012年起,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实行计算机化考试。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科目必须在第一科通过之日起5年之内通过,否则第一年通过的考试成绩将作废,以此类推。

注册金融分析师(CFA)

含金量:拥有全球金融第一考的CFA考试在国内的知名度已经很高了,它是证券投资与管理界的一种职业资格认证,由美国“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AIMR)授予。鉴于CFA考试的正规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其资格在全球金融领域内受到广泛的认可,成为银行、投资、证券、保险、咨询行业的从业通行证。《金融时报》于2006年将CFA专业资格比喻成投资专才的“黄金标准”。CFA证书持有者包括世界知名金融投资机构的高级工作人员,薪资也相当可观,CFA在美国年薪多在20万美元左右。目前国内大型券商和基金公司等在招聘中经常标注说,同等条件下通过CFA或者CPA的优先考虑。

考试内容:CFA要求持有人建立严格而广泛的金融知识体系,掌握金融投资行业各个核心领域理论与实践知识,包括从投资组合管理到金融资产估价,从衍生证券到固定收益证券以及定量分析。考试以全英文的方式进行,须通过3个级别。每年的6月、12月在全球近百个国家进行同步考试。

报考者通过CFA高级水平考试者,还需要具备金融、投资、管理等领域至少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同时又是AIMR的成员,才有资格获得CFA证书。CFA考试报名费约400至900美元不等,一般报名时间持续较长,报名越早费用越低,越接近报名终止时间,报名费用越高,类似购买飞机票,即将起飞的飞机机票基本都是原价出售。

自CFA考试进入中国后,CFA每年的报考人数在成倍的增长,但是考生通过率很低,据了解,CFA在全球的认证通过率是五分之一,在中国这个比例更低。

金融风险管理师(FRM)

含金量:风险管理涵盖众多领域,在日益复杂和全球一体化的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中,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风险的作用越来越大,无论是投资银行、商业银行还是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都对加强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随之带来的影响就是:金融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金融风险管理师(Financial Risk Manager,FRM)就是针对金融风险管理领域的一种资格认证称号,该认证确定了专业风险管理人员应掌握的风险管理分析和决策的必要知识体系,由美国“全球风险协会”GARP组织考试并颁发证书。GARP是一个拥有来自超过130个国家3万多名会员的金融协会组织,主要由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和研究者组成。FRM考试虽然设立时间不长,但发展极为迅速,已经得到华尔街和其他欧美著名金融机构与大型公司风险管理部门以及政府监管层的认同,并已经初步成为风险管理领域的最权威的认证,成为许多跨国机构风险管理部门的从业要求之一,通过FRM考证者被国内金融机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考试内容:考试为标准化考试,全英文考试,考试包括市场风险衡量与管理、信用风险衡量与管理、操作与整体风险理、法律、会计与伦理等,复习备考时间约为14周左右。2009年,全球通过率为44.1%。

保险精算师(FIA)

含金量:近年来,由于保险精算师的高收入,精算师考试也就变成了热门的考试。精算师是同“未来不确定性”打交道的,宗旨是为金融决策提供依据。据专家预测,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市场约需要精算师5000人。不止是中国对精算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到2013年,全球的精算人才市场正处于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而精算师,是一个被公认为“钻石领”、国外年薪过百万、国内月薪上万元的职业。

篇11

(一)培育学生金融投资意识

金融投资学应该在培养和发挥金融专业学生金融投资意识方面发挥作用。学习金融投资学课程应该帮助学生对于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的概念、基本构成元素、经典理论和投资方法等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能用金融投资学的视角观察金融现象,发现和解决金融问题,掌握金融投资的策略和技巧,以及提高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我国金融市场的实践能力。教学培养目标应该坚持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和金融投资学宏观和微观有机结合、分析方法数量化和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能力培养角度来看,金融投资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能力的塑造,包括基础知识能力、洞察力、反应力和执行力。

(二)培育学生风险管理意识

金融脆弱性理论告诉我们:金融业是个高风险的行业,金融投资的是风险。在金融领域,风险是不可完全消灭的,只能控制。风险能否控制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内是金融投资成败与否、金融交易参与者能否获利、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的关键。培养金融风险管理意识,一方面是传授金融风险理论,另一方面是培养技能素质,主要是培养学生风险发现能力和风险规避管理技能,培养学生的金融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投资行为,建立合理的风险规避策略。

(三)培育学生创新意识

美国经济学家米什金诠释了金融创新,他指出:“经济环境的变化将刺激人们寻求可能有利可图的创新”,一般而言,金融创新首先表现为观念创新。创新意识培养是建立在金融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基础上,是对金融投资学学生及其重要的一种素质培养。金融市场每一次结构调整和发展都会伴随着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谁能够抢在创新中领先,谁就能把握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金融衍生品、创业板、ETF、基金理财产品等市场业务的推出更进一步刺激了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高等院校提供的金融投资学课程除了向学生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外,加强金融职业道德的素质建设也必不可少。所谓金融投资业的职业道德,是指在金融投资从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金融职业特征的、调整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在金融职业活动中的反映,也是基本道德规范在金融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在金融行业有句俗语“有才有德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金融职业道德是金融行业和金融从业人员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取得投资人信任的重要方面。要想赢得这种信任,必须拥有扎实的金融投资知识和严格的职业道德操守。将金融职业道德的思想融入到金融投资学的教学中,使得金融专业学生能够在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坚守道德诚信,办事谨慎,廉洁自律,言行谦恭,长于协作的职业素质。

二、金融投资学课程教学效果优化

要发挥金融投资学课程在培养综合型人才方面的作用,达成教学目标,有效地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需要利用科学发展观合理地设计出系统全面、生动有趣、形式多元的金融投资学课程,这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开拓能力和创造性,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与自学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丰富教学内容

注重选取合适的教材是教学好坏的关键。在教学内容设置上,顺应金融投资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外金融投资学的教学经验,完善金融学科体系,兼顾宏观与微观金融理论,重视道德法律和网络信息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泛的知识基础。在投资分析教学中引入金融计量学、金融创新学等内容,强化数学知识的基础性位置,利用EXCEL、STATA、EVIEWS等优秀工具软件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证券投资分析的基础理论知识,特别是各类金融模型中的复杂计算。

(二)建设股票仿真交易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不鼓励学生开通真实的股票账户进行真实交易,往往给学生内容抽象的感觉。但是通过股票仿真交易,模拟开通交易账户,通过委托进行模拟交易、查询、清算交割等过程环节的操作。为每位学生设立一定金额的虚拟账户,学生在全面分析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后,决定自己的投资方向。在一定的交易期限结束后,公布学生的股票市值、总成交量、仓位、月盈率,通过市场培养学生的风险管理意识。最后以实战总结会的形式,由学生讲述的操作心得,总结失败教训。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证券市场的运作,了解股票和股票代码,对股票市场有更切身体会和理解。

(三)推动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能够跟得上金融发展的形式,并可以跟踪最新的金融市场变化,用最近的经济结果来判断,使得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针对当前经济和金融市场现状,如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等话题,运用互动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案例分析需要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洞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篇12

教材建设如同功夫里的“套路”。每一种功夫的套路不会太多,招式也只有几种或者十几种,虽然简练但却深邃,需深入研究才行。而且这些套路绝对不是简单的花架子,而是为实战而设计的。我国现有的教材理论介绍过多,过于呆板,对于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在教材中很少涉及。如国有股减持、QFII、QDII、ETF、LOF、权证、股指期货、央行票据、可分离交易债券、融资融券、市价委托、大宗交易、开放式回购、中小板市场、三板市场等内容很少在教材中反映。很多学过证券投资学的同学对这些概念茫然无知。教材建设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课程内容存在严重重复的问题。我同时讲授金融专业《金融市场学》和《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两门课程,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这两门课程的许多基础知识都是重复的。比如,《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中的“债券概述”、“股份公司与股票”、“证券投资基金概述”等内容,在《金融市场学》中已经全部涉及到。再比如,投资的理论如“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在大二开设的《财务管理》里面已经涉及到,而且在《金融工程》等课程中也会涉及,重复率非常高。针对这一点,我去图书大厦看了许多关于证券投资的书,每本书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都可以部分吸纳。但是一本真正优秀的教材应该是在任课老师的心里。上海《文汇报》报道,向明中学在高一年级全面推出教师上课不带教辅书尤其是习题集,这样的规定,说穿了也是“逼”着教师在课上下功夫,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在大学,教师更应该具备“不带书上课”的能力,而绝不是按照指定的教材读教材内容、讲基本理论。

二、教学手段

在教授功夫的过程中,师傅一般都是借助木人桩或者沙袋或者直接以真人演示,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讲课过程中更是如此。我们要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取代以往的“粉笔+黑板”的老模式。

1、多媒体教学以证券投资分析为例。证券投资分析是《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中最重要、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内容。而技术分析涉及大量的指标分析和图形分析,如K线图、缺口理论、形态分析、成交量分析、移动平均线分析等,若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要现场设计黑板、描画技术图形,理解证券投资实例,还要通过观察颜色、个别提问等方式从学生那里获取反馈信息。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率较低,原本生动有趣的知识在学生看来也索然无味。而通过多媒体创作工具,则可以将以上理论结合市场形态中的实际材料,用立体的图表编写出重点突出、形象生动的“电子讲稿”。

2、案例教学《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是最容易结合案例进行讲解的一门学科。不论是股票、债券还是金融衍生品,都有大量的现实交易。教师只需选择与教学内容配套的典型案例,将一些难以理解、繁琐枯燥的教学内容运用生动的案例表现出来,提供给学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释现实问题,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再由感性知识向理性认识转化,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模拟教学根据我们设定的教学目标,最低目标就是要学生学会炒股。而模拟教学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最简洁、最快速的教学手段。一个金融实验室,一套完善的金融模拟实验系统,一个仿真现场交易的环境,对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目前,由于我们学校硬件条件有限,尚不能建立金融实验室,但是,我们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要求学生报名参加网易财经主办的“网易模拟炒股大赛”,报名网址为chaogu.money.163.com,通过模拟比赛让学生们学有所用,真正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

篇13

2、主要培养具有金融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保险业务技术,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险活动、处理金融保险业务,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

3、主要学习货币银行学方向有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证券投资、投资项目评估、投资银行业务、公司金融等;

4、有一定的经济理论支撑以及专业的经济管理水平;

5、就业方向包括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

6、金融学专业培养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金融学基本知识和理论、金融运作和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篇14

关键词:金融人才;人才需求;培养模式在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加强我国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确保金融安全运行,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历史和客观因素,我国金融人才发展还存在着整体水平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等现实问题,如何解决发展瓶颈,按照市场客观真实要求,实施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发展的金融人才战略,健全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业,将是当前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从微观的角度,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对当前应用型金融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剖析阐述。

一、关于对《应用型金融人才需求与培养问题》的问卷调查情况

为了使地方应用型院校金融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更加契合,了解真实的日益增长的金融人才的需求情况,找到地方应用型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我们必须立足于实际调查,组织了关于金融市场人才需求及地方应用型院校金融人才能力培养的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范围为金融业部分代表单位及较具代表性地方院校的部分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为两份,第一份是针对金融业各单位发放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各用人单位真实的金融人才需求状况,第二份是针对地方院校金融及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发放的,目的是了解地方院校培养的金融人才所具有的特色与能力及存在的不足。以期通过对这份问卷的比较,得出地方院校金融人才的培养与金融市场人才的需求存在的差距,立足于改善地方院校金融专业的办学目标与教学定位,为金融市场输送高质适量的金融人才。

第一份调查问卷发放400份,有效收回378份,有效收回率为94.5%,主要针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其他金融活动单位,其中包括中国人民银行10份、商业银行120份、其他银行60份,证券管理机构20份、证券公司80份,保险机构70份,金融信托、金融租凭、信用社、典当等40份,且选择被调查群体为单位各部门负责人员。

第二份调查问卷发放500份,有效收回498份,有效收回率为99.6%,主要针对各地方性院校会计系、投资保险系和金融系学生和教师,其中包括教师60份、会计系本科学生100份、投资保险系本科学生100份、金融系本科学生240份。

二、问卷数据分析

(一)金融业各单位的需求分析

1、金融业各单位对学历程度要求提高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字统计加权后显示:被调查者认为金融机构对员工学历程度需求的比例大概是10.1%的专科及以下,58.9%的本科,25.2%的硕士及5.8%的博士。这与2010年度和2011年度被调查的金融机构人才招聘的学历程度要求对比有所提高(如表1)。

近80%的被调查者认为员工应同时具备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期货业的基本知识。只有不到20%的被调查者单位认为员工应主专于某一行业的知识和技能。对投资、理财、风险控制、分析咨询、法律、英语、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电子商务等方面都应有了解与见树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比例高达85%。

3、金融业各单位对员工的素能要求有所提高

根据统计显示被调查者的建议中占比例比较大的分别是:员工要有过硬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快对知识的更新速度,了解世界前沿水平的金融知识,有应对金融业瞬息万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在能够了解研发产品的同时,具有运用操作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个人的德育素质与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工作能力,提高办事效率。还有个别机构认为员工还要精通除英语外的一门小语种,排在前位的是俄语、韩语、日语。

(二)地方应用型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方面的分析

1、学生要求课程设置要精炼且全面

66.74%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上有重复繁冗之处,例如国际金融与外汇交易之间有不必要的交叉内容,金融市场与证券投资、保险、金融衍生品科目上有章节重复现象等。59.7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所开设的课程不够全面,所涉猎的领域不够广,对前沿的金融知识掌握得不够及时。51.2%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有些课程是不必要开设的(或者不必要开设成必修课的),而同时又缺少能够赋予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课程设置不够灵活有效。89.56%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有必要频繁地请金融学者、专家、知名人士来校办讲座并互动。

2、学生要求提高实践能力

78.65%的被调查学生对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不十分满意,并同时有64.36%的被调查学生要求走上工作岗位,进行社会实践。79.65%的被调查学生要求教师要授课过程中,理论要结合工作岗位的需要。

3、教师建议学生要全面发展

69.46%的被调查教师建议学生要学好金融理论的同时,还应加强体能与德育教育,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帮助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有健康的身心与职业操守。81.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掌握一门外语是必要的,并建议学生建立英语角、开办英语沙龙等等。

三、从供给角度看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以当前金融人才市场的供给结构性失衡为契点、问卷数据分析结果为依据,以被调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为例,试述地方院校在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设置冗乱残缺

从大一的专业基础课货币银行学开始说起,其中有很多部分可以略过,因为它和政治经济学中的部分有交叉,还有专业课中的国际金融、外汇交易实务等课程中的内容有重复现象,需要重新进行学科设置。另外,还有的专业班级学科设置无前后的承接,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法以正常的进度讲解,出现前期基础知识空白断档现象,比如,有的专业班级没开设货币银行学,而同时开设商业银行和风险管理;有的专业与班级在学完计量经济学之后,同时开设金融市场、证券投资、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学科,没有做好学科秩序安排。

另外,当今金融市场要求金融人才具有复合型的特点,也就是说既有外语、计算机、法律、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又有金融服务意识和技能的人才,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只片面强调金融理论知识和简单的点钞及小键盘等动手能力,而忽略了能够提高学生全面、高层次能力的课程设置,比如说职业操守的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要。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大多是由专科学校转型成为本科的学校,长期以来,曾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高专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同样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专科、本科各层次的培养目标重叠的问题,表述基本都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广阔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高级金融人才”,而没有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正确的定位,培养出来的人才或者仍是原有技能型的简单操作人才,或者是等同于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型人才,而非应用技术型金融人才,能在决策层、管理层中进行全面决策、规划和整体管理的人员,能良好地理解金融产品并指导运用于实践的技术型人才。在这种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若仍定位为“高级的金融人才——只重理论,轻实践”显然是不对的,会导致金融市场上出现更多的结构性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