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体系;实践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观念正面临从注重以知识为主体向以能力为主体的转变,这是一项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全局性的、战略性的系统工程。笔者根据湘潭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实际情况,以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的教学研究重点为平台,从素质教育、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探索。

一、全面研究素质教育,构建创新教育新体系

关于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中国工程院院士、前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曾指出,素质教育关键有两点:一要爱国,二要创新。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根本。创新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并且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离开了创新教育的素质教育是没有意义的。

根据创新教育的研究具有系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我院由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多个系部教师以及从事社团、教务管理等工作的教师组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并且通过对国内知名大学的调研,结合我院办学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综合比较,提出了如下创新教育新体系(见下图):

创新教育体系由知识素养、创新品质、创新能力三个模块构成。知识素养模块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品质模块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动力,创新能力模块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二、将创新教育与课内外多种形式的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

通过专业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一直是高职院校的基本目标。在目前教学总学时不断压缩的情况下,既要保证专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又有效地加大文化素质教育的力度,必须本着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整体优化教学过程的原则,将创新教育与课内外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识素养的培养。

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我院打算在以后学校的教学大纲中,增加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不仅如此,还组织开设了涉及人文、自然、经济、哲学等学科领域的文化素质课程,聘请知名教授及专家学者围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来校讲学,加强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另外,要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是创造性培养的基石。为此,在院团委及各系部的协同努力下,我院成立了、交谊舞、保健康复,心理、急救护理、晨光摄影、健美操、动漫、墨缘情书法、长江武术、营销管理、恒宇文学、青春网页及计算机等54个协会,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卓有成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艺术素质和文化素质,增强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将创新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发挥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点是培养追求创新、积极探索的精神。而创新精神和创新情感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他们远大的理想、浓厚的兴趣、务实的科学作风及坚强的意志。

实践中,我院以强化实践教学为创新品质教育的突破口,以科技文化节及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为平台,加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情感的培养。

首先,将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专业教学及改革的始终。在专业改革中,我院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构建了完整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模式。如:校企合作的实验教学模式,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并相继在17个班级中进行了试点和推广。具体做法是将一年内开设课程的内容融入实际,让学生在企业得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对科学创新的浓厚兴趣。

此外,我院以科技文化节及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为平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每个系都成立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小组,为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提供实验室、图书资料查阅及教师指导等方面的便利。并举办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如细菌平板划线接种竞赛、末梢血白细胞分类鉴别竞赛、肢体被动运动竞赛、计算机绘图大赛、服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形象设计大赛、雕牙竞赛,等等,有力调动了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持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品质和能力。

四、将创新教育与大学生竞赛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其实质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品质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合力,是指一个人发明创造、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精神的总和。

在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中,我院抓住全国及省、市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契机,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技术的交流和技术成果的转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制订关于大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章程和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并大力宣传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及优秀个人业绩,组织优秀的教师对参赛者进行系统的培训。今年,我院在湖南省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活动中,夺得一金、一银、一铜,这已是我院学子第三次夺得全省挑战杯竞赛金奖。同时,我院还将于2010年10月第三次进军在吉林大学举办的挑战杯全国决赛。在被誉为大学生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奥林匹克盛会的挑战杯竞赛活动中,我院学子能够连续三年在全省挑战杯竞赛中夺得金奖,连续三年闯入挑战杯全国决赛并获得较好成绩,连续三年荣获校级优秀组织奖,这在湖南省近70所高职院校中是唯一的,在全国的高职院校中也是为数极少的,对很多本科院校来说也不常见。通过科技竞赛的强化训练,有力引导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研究和实践表明,通过将创新教育与课内外多种形式的教育相结合,构建的创新教育新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知识素养、创新品质、创新能力的提高,受到了学生、兄弟院校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 高校图书馆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

泛在知识环境下,网络遍及用户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通过泛在网络获取信息服务或知识服务。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图书馆需要变革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泛在化的服务,嵌入到用户的学习和科研环境中。其中,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即: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馆员与院系专业教师合作,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到院系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是图书馆泛在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实际上,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大多是学科馆员,他们与教师合作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效果。本文以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拟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 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主要嵌入模式

学科馆员和教师合作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对用户(包括学生和院系教师)和图书馆都具有积极意义。对学生而言,将信息素质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素质教育,不仅局限于信息资源的检索方面,而且面向学生解决信息问题的全过程,力求真正提高学生分析、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对教师而言,学科馆员可以向教师提供一些课程建设方面的文献资源支撑,承担学生的某些问题的咨询与辅导,节省教师的工作时间,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对图书馆而言,通过提供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学科馆员能够直接参与专业课教学,加强了图书馆与院系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拓展了图书馆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在学校的影响和地位。

根据学科馆员嵌入课程教学的深度来划分,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开展嵌人式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分为两种嵌入模式:一种是学科馆员部分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简称为“部分参与式嵌入”;一种是学科馆员全程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简称为“全程参与式嵌入”。

2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2.1 国内高校图书馆

根据文献调研,我们发现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开始尝试与院系教师合作,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到院系的专业课中。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嵌入媒体与设计学院的《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和《英文报刊导读》两门课程,分别采用一次介入式(即:部分参与式)和全程跟踪式(即:全程参与式)的嵌入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尝试_4]。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与土木交通学院合作,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到“船舶结构设计”课程中,学科馆员在三次单独的课程中以模块化的形式进行教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图书馆与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也与院系合作,分别参与到临床医学和莎士比亚作品研究的课程中,对学生利用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指导。

我们也在国内高校图书馆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一些学科馆员开展嵌入式教学的案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与历史系教师合作讲授“美国公民权史”,与信息管理系教师合作讲授“商业信息检索”,学科馆员参与这两门课的教学都是部分参与式嵌入。学科馆员与法学院教师合作讲授的“法律写作与法律检索”就属于全程参与式嵌入,学科馆员参加三分之一的课程教学,参与作业评分,而且被列为正式教师,在教务处备案。又如:湖南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和本校外国语学院教师合作讲授“网络资源与阅读”,学科馆员承担两次授课任务。

总之,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开展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尚未全面普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学科馆员主要采用的是部分参与式的嵌入模式,采用全程参与式的嵌入模式很少。学科馆员和教师的合作程度还有待加强。

2.2 国外高校图书馆

目前国外高校图书馆开展了一些嵌入到院系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涉及的合作教学内容比较广泛,如:丹尼尔韦伯斯特学院(Daniel Webster College)的学科馆员为英语学院的学生共提供八次信息素质教学内容,包括:图书馆研究导言和课前测试、图书馆的纸本馆藏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参考引文的使用、特定作者的文献查找、新闻和录音稿的检索、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小组讨论和课后测试,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地改变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而纽约市立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在院系开设的“妇女研究导论”课程中嵌入了信息素质教育,采用了主动式的教学法,通过设计一些开放讨论的问题,如;美国妇女的定义是什么?由谁定义的?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网络信息源查找分析信息,并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

此外,还有少数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利用虚拟学习环境平台辅助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如:纽约城市大学学科馆员与史泰登岛学院护理专业的教师合作,嵌入到“文化探索”的课程中,并利用Blackboard开发了专门的图书馆指南。在这个虚拟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如下内容:课件、护理专业数据库、与跨文化护理有关的网站、关于某一种族的期刊论文参考目录和论文写作指导等。

目前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嵌入到院系的专业课程中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是:(1)学科馆员与院系教师合作程度深,两者建立了持久、稳定而密切的合作关系。(2)学科馆员和教师都非常重视对合作效果和教学效果的评估。(3)积极利用新型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素质教育。

2.3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比较分析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有很多共同之处。如:嵌入的学科范围都比较广泛;采取的教学形式都是以面授为主;教学内容都以专业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为主。

但相对我国而言,国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开展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更为普及和成熟。在教学形式上,很多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都利用了网络平台协助教学,还有部分利用了虚拟学习环境Blackboard辅助教学。在教学模式上,国外高校图书馆既有部分参与式嵌入,也有全程参与式嵌入,学科馆员和教师合作的程度比较深入。在教学效果上,国外高校教师和学科馆员都十分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估。

3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实践案例分析

3.1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2003年正式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从那时起,馆领导就积极鼓励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开展多层次的信息素质教育。目前全馆部分学科馆员已经尝试开展了嵌入院系专业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案例见表1。

如表1所示,目前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学科馆员根据具体院系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

从参与合作的院系来看,既有文科类的院系,如:美术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也有理科类的院系,如: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可见其覆盖的院系和学科范围都比较广泛,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具有学科普适性,完全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

从嵌入的课程来分析,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适合嵌入的课程有其特点,多数为研究方法导论、论文写作等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程。如:“社会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也有少数专业基础课的任课教师认为学生需要在课程中掌握信息检索能力,也适合学科馆员进行嵌入教学。如:生命科学学院为研究生开设的“昆虫生态”。

从授课次数和对象来看,学科馆员多数为一次性授课,当然也有少数学科馆员授课次数比较多,但从介入整个专业课程的程度分析,还没有达到全程参与式嵌入的强度和深度。在授课对象上,既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一般而言,学科馆员对本科生的授课主要是一次性授课。对研究生的授课则次数更多。

在授课内容上,主要侧重对学科专业需要的馆藏资源利用进行讲解,也有学科馆员根据院系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拓展授课内容,如: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免费学术资源利用、论文格式编辑等。相对而言,学科馆员面向研究生的授课内容更为丰富、深入。

在授课起因上,目前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多数是由教师主动提出要求,也有少数是学科馆员主动向教师自我推荐。学科馆员对教师主动提出的需要会很快做出积极反应,并主动跟教师沟通,了解具体的教学需求,尽量满足院系教师的需要。学科馆员主动提出授课需求之前,应做好详细的教学计划,才更容易被教师所认可和接纳。

3.2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不足及对策

尽管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具体实践中还面临一些难题,需要积极探索,不断改进。

第一,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学科馆员从整体上是以部分参与式嵌入教学为主,主要体现在:学科馆员对学生的授课和指导主要集中在参与的一次或者几次课程中,之后的课程作业、考核等主要是由院系教师负责,学科馆员对专业课程的参与度以及与院系教师合作的密切程度还远远不够。

虽然学科馆员对院系课程的参与和介入是渐进的过程,需要从部分参与式嵌入教学开始,逐渐深入,逐步扩大影响。但学科馆员可通过建立虚拟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答疑、课后提供专门时间进行辅导等手段,提高和院系教师的合作深度和合作效果。

第二,学科馆员的工作时间难以保障。如果实施全程参与式嵌人教学,需要学科馆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教学计划及背课、参与批改作业和进行教学效果的调查与评估等。现在,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均为兼职,学科馆员除了承担学科服务外,还需承担信息咨询、资源建设等其他业务工作。在这种兼职模式下,学科馆员的工作时间有限,难以实施深入的、全程参与式的信息素质教育。

笔者认为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可以尝试对部分重点院系的学科馆员实行专职模式,这有利于提高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深度和质量。此外,也可通过招聘学生助管等方式,减轻学科馆员事务性工作的数量,有利于学科馆员更深地融入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好地开展嵌人式信息素质教育。

第三,学科馆员对学生的专业信息需求缺乏深入了解,导致学科馆员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容易找到信息素质教育与学科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学科馆员一般都具备专业学科背景,对相关的学科知识有大致了解,但任何专业知识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学生对专业信息的需求也呈现动态变化的趋势。相对于院系教师,学科馆员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还有相当差距,而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常常采用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学科馆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将直接影响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学科馆员可通过浏览专业核心学术期刊、关注专业领域学术活动以及直接旁听相关专业课程等途径不断更新、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随时了解相关专业的学术研究热点,了解学生的专业信息需要,进而在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中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4 推进我国高校图书馆实施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建议

4.1 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目前,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实施还远未普及,主动提出嵌入需求的院系教师并不多。因此,各馆在实施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之初,主要靠学科馆员主动联系合适的院系教师,商议如何进行合作并尽快开始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在实施之初,学科馆员不可能在全校各院系全面铺开,可采取抓典型的方法,首先开展与一个院系某门课程的合作,取得初步成效后,再逐步在其他学科和院系推广和实践。

作为抓典型的院系,在选取时可考虑如下因素:第一,有国家和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的院系,可为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人力和物力条件的院系。第二,对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较为认可的院系。由于学科馆员、教师等各方面的努力,有些院系目前的学科服务已取得明显成效,院系教师对学科馆员的工作较为信任和尊重,有利于学科馆员与教师开展多层面的深入合作。

相应地,院系合作教师的选择可从如下方面考虑:第一,在学科服务中表现比较积极、与学科馆员沟通比较多的教师。第二,其承担的课程适合嵌入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师。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嵌入信息素质教育,一般而言,专业基础课更强调对教材知识体系的介绍,与信息素养知识结合并不多。因此,可选择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々业选修课程进行嵌入。如:“学科前沿与发展”、“学科研究方法论”、“学科论文写作”等。

4.2 制定计划,积极宣传

学科馆员在与教师合作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所嵌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然后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尤其是对没有院系教师主动提出嵌入需求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更要精心考察和选择适合的课程与合作教师,制定有关合作教学计划,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说服院系教师进行合作教学。

制定教学计划时主要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目标。需要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多体现为以培养学生的专业信息的获取、检索和利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学科馆员参与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检索算符及检索式的制定、学科有关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论文写作与投稿、参考文献管理等知识。(3)教学形式。一般以当面授课为主要教学形式,方便学科馆员与学生直接交流和沟通。同时也可利用网络学堂等软件辅助教学,方便学生自学。(4)教学时间。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安排教学时间。

制定周详的计划后,还需对学科馆员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进行宣传,寻求合作机遇。由于图书馆在学校的影响力有限,很多院系教师还意识不到学科馆员对其教学的参与能力和支持作用。因此,学科馆员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十分重要。可通过发邮件、打电话、召开座谈会、全校教师大会等多种途径,对图书馆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进行广泛宣传。

4.3 巧用技术,优化教学

受诸多因素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以学科馆员部分参与的嵌入课程为主,多数是一次性的嵌人与合作。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质量,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虚拟学习环境平台延伸学科馆员的教学空间。虚拟学习环境具有时空开放性、资源丰富性、利用交互性等特点,在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中利用虚拟学习环境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发挥信息素质教育的效果。

国外很多高校在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时,引入了B1ackboard等虚拟学习环境平台,促进了学科馆员和教师的合作。利用虚拟学习环境,在专业课程中嵌入信息素质教育对学科馆员和教师都是新的挑战,需要双方及时有效地沟通,而且利用虚拟学习环境提供的诸多课程元素,如通知、讨论区、作业题库等,有利于拓展信息素质教育的范围。

4.4 重视评估,提升质量

篇3

论文摘 要:当前,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重点。高校图书馆应不断实践和探究,深化信息素质教育,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信息素质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而如何深入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也成为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将信息素质定义为:信息素质就是人们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目前普遍被认可的有关信息素质的定义。信息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信息意识指一种把信息作为资源的自觉性;信息能力指能够获取、利用、评价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素质的核心;信息道德主要指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合理、规范使用他人的成果,遵守学术共同道德准则与规范等。在信息时代,高校需要积极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1.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资源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快速发展。在此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能够利用信息顺利开展学习研究活动的有力保证,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2.信息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全面优化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作为战略主题。作为学术型服务机构,高校图书馆必须紧跟教育发展方向,深入开发利用图书馆的情报职能、教育职能,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优势。

3.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举措。作为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先进的服务手段、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才保障。积极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高他们获取、利用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当前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延伸之一,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举措。

二、深化素质教育内容及方式的措施

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高校图书馆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效务实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加强信息道德修养。以许昌学院图书馆为例,目前主要是以开设文献检索课为主,结合入馆教育、培训讲座、在线素质教育平台和读书月活动等多种形式持续深入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1.改进新生入馆教育。新生入馆教育是信息素质的启蒙教育。此项活动的开展,使新生能够了解图书馆、初步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为今后的学习研究打下基础。

许昌学院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面对面授课。这种方式的弊端是:教师短缺,实效不强,易流于形式。于是,图书馆改进措施,在讲课之外,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新生信息素质教育。首先是把信息素质教育纳入新生教育的整体计划中,使入馆教育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其次是建立网页版新生导航,内容包括读者指南、借阅指南、各类资源使用指南、规章制度及新生入馆教育培训课件等。新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接受图书馆初步信息素质教育。再次是组织新生参观、学习,引导他们利用图书馆。新生入校后,图书馆会向他们发放《图书馆读者手册》。此举有利于新生了解图书馆的作用,提高了新生的信息意识。

2.完善文献检索课内容与形式。文献检索课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教育形式,也是许昌学院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学校文献检索课以选修课的方式,主要针对高年级大学生开设,旨在培养大学生获取、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使用检索工具,增强自学与研究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形式。首先,课程内容要注重实用性,切忌华而不实。要着重培养大学生对各类检索工具的使用能力,培养他们检索、评价和利用各种信息源的能力。其次,重视对数字资源的利用。高校图书馆除实体资源外,各类数字资源成为重要信息来源,它们具有科学性、全面性、便捷性的特点。文献检索课要强化大学生利用数字资源的意识,增加网上信息资源、数字资源检索和利用内容。再次,探索合作教育模式。要在实践中探索以图书馆员和学科教师合作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将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增加教育的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能进行学科学习与研究,促使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深化。

3.持续开展专题培训、讲座。一是开展定期培训讲座。在每年的“读书月”活动期间,许昌学院图书馆都会邀请人文学科专家为学生举办人文系列专题讲座,邀请重点数据库公司专家举办数字资源、网络资源利用专题培训,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二是开展培训预约服务。许昌学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或研究的需求向图书馆预约特定主题的培训讲座,图书馆针对不同专业、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数据库、大型系统的检索工具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三是充分发挥读者协会的作用,不定期开展读者培训活动。重点教授网络资源的检索方法、检索工具的利用方法、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网络数据库的使用和评价等。

4.建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而产生的,它整合了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它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和自主性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完善教学形式,促进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有效提高。

5.以“读书月”活动为契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为响应河南省图书馆学会全民阅读活动的号召,引导广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许昌学院图书馆近年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读书月”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主要有人文系列学术报告会、数字资源专题培训、“读者之星”评选活动、征文比赛等。学校高度重视,图书馆广泛宣传,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较好的反响。“读书月”活动丰富了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也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情报职能和教育职能,推动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对信息素质教育活动的科学管理

1.重视开展用户调查。开展用户调查是图书馆了解服务效果、改进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的有效方式。主要形式有:网上调查,发放调查问卷,通过e-mail、电话和意见本收集意见和建议。

2.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重视图书馆主页资源服务功能的宣传,要在主页显著位置进行各类资源、服务活动的宣传,吸引更多读者通过网络环境了解并参与图书馆信息服务与教育。其次是通过学科馆员加强与各院部的联系。许昌学院图书馆已初步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通过学科馆员与某一学科或专业的师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宣传、推送图书馆信息服务,为大学生查找、利用信息提供有效的指导服务。再次是打造立体宣传局面。图书馆要优化网络环境,重视校园、宿舍、休闲区域的整体网络化建设,利用宣传栏、电子屏幕、广播等平面系统扩大服务信息传播范围。同时,通过多种渠道的有效宣传将图书馆服务和资源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每一个空间,使其便捷地获得图书馆服务信息。

3.加强图书馆员队伍建设。高校图书馆员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执行者,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馆员队伍是顺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服务水平的根本途径。高校图书馆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多种途径对馆员进行培训。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根据图书馆发展规划,合理引进其他专业人才,丰富馆员知识结构。二是组织开展多种知识培训活动。如加强馆员的图书情报知识、网络知识、现代检索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鼓励馆员不断更新知识。三是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其积极参与高校信息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知识经济 / 创新教育 / 创造潜能/ 考试制度 / 教育评价机制

正文:

一 素质教育的提出回应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最强音

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一种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在一些发达国家已逐渐取代工业经济。知识经济时代最大的特点是对知识的高度依赖。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就要培养一大批具有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正像江总书记多次所强调的那样“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从宏观上说,当前,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中显出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这是由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决定的,如果没有创新知识经济就会失去生命力。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创新,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日本为例,日本原来一直以“模仿”为主,高投入地购买高新技术生产线,利用别国的创新知识来开发,制造产品。虽然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曾一度迅速崛起,但是,当面临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缺乏自身的创新机制,便失去了稳定的基础,致使在亚洲经济危机中遭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在,日本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已经改变了教育和科研政策及体制,大力推行“科技创新立国”。

从微观上说,实施素质教育,可促使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完善人格的发展,能够让每一位受教育者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潜能充分地激发出来,并得到发展。

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观念.教育评价手段。素质教育的提出适应时代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适应时代的要求,为第三次人类文明一知识经济的到来,培养大批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二 应试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培养上的弊端

应试教育的教学活动是以追逐“升学率”而展开的,它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和获取,概念的掌握,定理.公式的推导演算。考试中解题能力的训练,考试方法和考试技巧的训练。学生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和僵化了的教条。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动手能力差。并且,应试教育的考试评价标准是以学生的考试分说的高低来评价的,这种评价标准的结果也必然导致学生 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而实践能力是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标志。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消极的,毫无创造性的被动学习,没有主动性。我们的教育是:让学生适应教育,不适应这种教育模式的学生就会被淘汰,失去继续教育,继续深造的机会。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无机会自己思维,无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实践自己的思想。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毫无创造性可言,导致学生厌学.弃学,对生活失去信心。另外,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缺乏民主.和谐。平等.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课堂气氛沉闷,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从上课讲到下课,即使这样还恐怕没给学生讲明白,其实学生有多少知识是自己弄明白了的呢?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是缺乏创新教育,这一点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说认可,早在三十年代我国教育家陶行之就极力推行创新教育。现在我们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很深的感触,以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科技实力,创新实力的诺贝尔奖为例。在近百次千余人的获奖名单中,欧美西方国家占了大多数,而占了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却每一人获此荣誉,这也正说明我国的现行应试教育,在创新精神培养上存在着严重弊端。

三 应试教育和考试的关系

应试教育和考试不是同一概念,考试是一种具体的方法,是检验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和产品合格的必要制度一样,教育教学效果必须经过考试来检验。而应试教育则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以应付考试作为教学的中心工作。应试教育把考试的地位提高到一个不适合位置,考试的意义在于,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如实地了解所处的状态水平,获得下一步教学和学习的信息资料。但是在应试教育中,考试成了教育教学的主宰,教学反而成了考试的附庸,考试服务于教学,变成了教学服务与考试。

应试教育中,考试的内容比较片面,形式单调,手段落后,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的水平。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讲中考或高考的有关内容,中考或高考不考的内容与科目教师不教,学生也不学。这会造成学生知识面偏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差。另外,应试教育中,考试过于频繁,期考、段考、月考、周考,三天两头考试,大大超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不少学生厌恶考试,害怕考试,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应试教育把考试和教学的关系颠倒了,把考试提升到一个不应有的地位。

四 考试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考试在应试教育中有很多弊端,有些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应取消考试制度,这种认识有失偏颇。这是因为考试在应试教育中的弊端,不再考试本身,其原因是不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考试的评价导向及评价标准的取向。素质教育否定“应试教育”的倾向,但不是不加区分的取消一切考试,而是通过改革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健全和改善教育评价机制,更充分的发挥考试的正确效能,利用考试的导向和指挥棒的作用来指导教学工作。

再者,人类的学习和人类的生存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经受考验和检验的过程,可以说人生就是一场不断考试和检验。指望有不经检验的教学和学习,就像指望有不经检验的工厂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一样。素质教育反对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唯一手段;反对以考试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反对以频繁的统考及题海战术作为对学生施加压力,迫使学生应试的手段。 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更加重视改进和完善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完善各种形式的考试方法,考试评价标准取向的多样性。所以,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应取消考试,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利用教育评价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教育评价是对办学水平的一种评估,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工作。教育评价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在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评价是素质教育的推进手段,也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重要环节,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观。那么,利用教育评价手段来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要把握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评价的导向取决于评价标准的取向,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而是德、智、体、美协调发展和完善个性人格的统一。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是c教育教学能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在教育评价是让教育评价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使我们的教育适应学生的智力和身心发展规律。美国教育评估家塔弗尔比姆曾说过:“评估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为了改进。”通过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和反思,使教师教学谁拼不断提高。

其次,充分利用教育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总是要区分出水平高低,评价等级,由于评价结果会影响到被评价者的形象,荣誉和利益。教育评价会激发被评价者的成就动机,激励他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在教育评价中要提倡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改革传统的考试形式,营造宽松的考试环境,使学生不再害怕考试,并乐意考试。命题的范围应遵循大纲,以能力立意,试题应增加应用型和能力型题目。考查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考查跨学科的内容,注重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考查,试卷不宜过难。使学生的学业成绩较好地体现出来,给学生以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在教育评价中要体现创新教育的精神和宗旨,促进教育的整体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能促进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能力,健全人格,健康的身心素质的发展。

总之,在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及考试的关系,正确理解教育评价的目的。贯彻党的教育指导方针,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全力推行素质教育,培 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

主要参考资料:1.马振海主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1日第一版;书号ISBN7—81041—863- 7/G。59l

篇5

关键词:应试考试;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50-01

一提“应试教育”,有人就认为一无是处。我真想不通,如果几十年的应试教育是完全的失败教育,那么,我们国家怎能有如此迅速的发展,哪会有那么多的人才在各个行业中大显身手?诚然,社会发展到今天,“应试教育”有它碍于教育发展的一方,但也有着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我们怎能彻底否定呢?我相信,现在许多教育工作者大多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大多是“惟有努力,才成大器”的应试能力较强者,对“应试”有着深切的体会,所以对“应试”的分析要从实际出发。现在世界各国都有考试,在我国,律师、会计师要考,硕士、博士生要考,公务员招聘要考,公司招聘也要考,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能行吗?应试应该是竞争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个人认为推进素质教育并不是否定考试、取消考试,而更需要关心教什么、考什么、怎么考。而这之前首要问题是理清考试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考试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不是简单的形式变化,其中必然包含着应试的许多成分。两者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一个范围广、一个范围小。如果说过去的基础教育是应试教育,不能说它是完全错误的,而是我们在一个狭窄的教育观念中对学生施教。

教育与考试是相伴而存在的,只要有教育就离不开考试,不论是私塾式教育还是公共学校式教育莫不如此 。考试是教育的督促手段和检测方式,取消了考试,教育也难以有效进行。因此,关键不在于考试本身,考试说到底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最关键的在于教育和考试的内容。人们对考试之所以持否定的态度,在于现行的考试制度确实存在不少弊端。

二、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我国目前的学校考试制度,同素质教育的要求、同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目前我国学校的考试制度,其显著特点是选拔性。高考作为选拔考试不同于形成性或终结性的水平考试,它具有为高校选拔优秀生源的选拔功能。但它年复一年的进行,构成教育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考也含有选拔的成分,其竞争的剧烈程度不亚于高考。高考、中考同学校教育连成一体,对学校教育有重要的影响,具有导向的功能。因此,形成了各类学校的考试都围绕着选拔的需要,层层选拔。这种选拔考试使学生之间、学校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导致整个基础教育都严重存在应试化的倾向。

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病之一,是不适当地强调了考试的中心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考试转,把考试当成了教育的中心环节,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各类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过分夸大了考试的作用,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和学校成绩的惟一标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就是应试教育弊端的生动写照。

应试教育弊端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校内考试的异化:不区分校内考试与校外升学考试,校内教育盲从于升学考试,完全按校外考试的要求来规范校内考试。具体表现在:测量目标的错位,一切为了升学考试;测量内容上严重偏倚,一切围绕升学考试的内容运转;测量水平盲目仿效升学考试;测验题型上盲目模仿升学考试;考试形式也模仿升学考试等等。应试教育的恶果使大多数学生“谈考色变”,校长、教师则长期心力交瘁,疲于奔命应付考试。特别是实行标准化考试之后,各类学校都掀起了题海战术,各种试题训练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内容,使得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同时,目前学校学生的大题量训练未必就是提高了社会所实际需要的能力,充其量是提高应试能力。

三、改革考试制度,推进素质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就要对考试的内容、方法等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素质和不断促进课程、教材、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考试是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因而,我们要加强研究考试、改进考试。关于改革考试大体可从如下两大方面作努力。

一方面,改革升学考试,使之更有利于素质教育。要对中考和高考的内容、形式、功能和作用,从政策、法规、技术、方式和方法上研究如何消除和限制中考和高考中不利于中学进行素质教育的消极因素,发挥它的积极导向作用,使之成为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有力杠杆。

篇6

一、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必须坚持现代教育观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还是为了育人?为了选拔,还是为了发展?这反映着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从现代教育观看,考试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无论是考试的导向功能、改革功能,还是鉴定功能、激励功能,都是为了实现育人的目标。素质教育不赞成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更不赞成把学生考试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校长、学校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考试并不是用升学指挥棒、用分数去限制人、压抑人,不是阻碍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恰恰相反,应是运用科学的质量观、发展观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把考试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要改革和完善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改进和完善教育评价的制度。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教育考试已不能局限于鉴定、选拔功能,而要冲破传统考试思想的束缚,突出和强化考试的教育功能。

二、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必须坚持整体性观念

教育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有序列的动态系统,学生也是一个多素质的结合体,学校的考核、评定,则局限于学生的学业与品德,不能完全反映学校工作实际和学生质量的实际。所以,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不能单纯面向被高一级学校选拔、继续接受教育的少数学生。这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也是教育方针的基点。现代考试已从过去单项考核转变为从整体出发,运用多指标的综合,这就要求:首先,确立整体观念,把教育系统看做是一个整体,把学生也看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整体;其次,从整体和部分中研究目标和界定,教育目标的选择、研究、设计和分解等一系列活动都从整体着眼,分解各个要素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规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指标体系;再次,从整体出发研究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关系,重视社会的评价;最后,对各个指标的结果,按照“整体——部分——整体”步骤进行综合,把握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绝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恰恰相反,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整体出发的多指标综合,可以克服过去单项考核把本来是完整的学校或学生对象,分割成孤立的部分所造成的片面性、主观性、随意性的弊端,可以克服传统的封闭性所形成的忽视社会开放性的缺陷,改变几个单项成绩优秀而总体并不一定先进的状况。

三、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必须坚持主体观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象的主体性,重视被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自我,使被教育者成为主体。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如果没有被教育者的自觉参与和主体作用,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就难以实现。在学校里离开校长、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合作,要取得真实可靠的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还必须把握住创新的素质的核心与灵魂。影响创新的因素很多,但通过对大量科技史料的分析和有关理论的梳理,人们发现在这诸多因素中,有一个因素是居于核心与灵魂地位的,那就是人的自主性,因而自主性是创新素质的灵魂。歌德说:“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个奴隶。”如果教师无视这一点,那么他所从事的将是没有灵魂的育人的事业,是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的。

四、素质教育不能忽视生活中的考试

篇7

有过高校教学经历的老师往往在第一堂课时会被学生问及怎么考试的问题,可是很多老师很不情愿在一开始就谈考试,在老师眼中,考试仅仅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老师更希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老师的要求。对于提出或想知道这个问题的学生,不论其学习动机,考试显然是很重要的。那么考试到底重要么?考试对于教学的意义如何?为什么老师不愿意回答这样一个学生关心的问题?作者认为考试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现行的考试制度和模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失去了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改革考试制度,探索新的考试模式和方法是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 考试的性质(1)指导性考试的标准依教学大纲而定,在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方向, 它指导、规范老师教授知识的范围和深入程度,指导学生掌握必备和重要知识、学会有用的技能。(2)检验性考试是对典型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测试,是对教学效果的测试,是对老师工作成绩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测试。(3)权威性考试的组织和实施由国家或学校专门行政机构负责,考试内容具有保密性,执行具有强制性,其行为甚至具有法律意义,考试结果有判定性,这使考试具有权威意义。(4)功利性大学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直接影响学生评定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还关系到毕业、学位的认定。对于老师,考试成绩同样起到衡量工作水平、影响收入分配的作用。

2、 考试与教学的关系(1)考试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备课、教授、学习、考试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中,考试非常重要,考试前的复习和考试结果会让学生对前一阶段的学习做一个全面的总结,巩固已有的知识、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为学习新的课程和以后的补习作好准备。因此,考试的意义不仅是获得一个成绩那么简单,考试的组织和成绩的反馈是促进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2)考试有利于建立和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是老师管理和施教的一个重要依据,对于激励和督促学生不断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合理、公正的考试更加有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教学活动的开展。

3、 教学改革应首先改革现存考试制度和模式考试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的手段,对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考试的标准也是指导教学活动的标准。因此,面向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只有首先找到衡量素质的考试标准才能顺利的进行。(1)素质教育的特征所谓“素质”, 就是指事物的本质、性质。素质教育, 就是指在人的素质的物质基础上,接受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认识活动和实践所形成的稳定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的特征主要有四点:首先,素质教育注重教育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提倡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其次,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第三,素质教育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第四,素质教育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2)现存考试不适应素质教育首先,现存考试具有考察的“集中性”和“模式化”的特点,集中在同一时间、地点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统一命题的考试,忽略了每一个学生,作为“个体”的个性化发展的特殊性,素质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环境,正是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创造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并非是要面面俱优,也不是平均教育。因此,传统考试让教学导向一个同质化的机械模式,抹杀了学生由于自身素质和兴趣、爱好的差异而选择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其次,现存考试给学生造成学习的强迫感,不利于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不能很好的培养学习能力。素质教育要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现存考试不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其在教学中最终的裁判功能已经大于检测的作用,因此,学生更加看重考试结果的功利性,也更容易在考试中出现作弊现象,而失去了考试最重要的意义。第三,现存考试过分地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规范性和继承性、重点考察了认知能力,忽略了知识的创新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考察。而素质教育正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核心,强调人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强调对知识和经验的综合用运用的能力。第四,现存考试偏重智力因素的考察,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现存考试偏重测试知识的理解、掌握,但难以考察心理素质。而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外部环境的教育功能和内在个人品质、意识的培养和塑造。从以上的分析,我觉得现存考试很容易对教学造成误导,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改革现存考试制度和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应该先行解决的问题。

篇8

一、理论与实践上出现误区的主要表现

1.割裂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的关系。目前我们都在提倡教育的“两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其实,两全的目标模糊,在办学条件严重不足、在大班额、师资素质不高等情况下,“两全”的教育思想是没法真正落实的。我们只要认真分析研究就会发现,教育方针所提出的德、智、体、美、劳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就是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素质教育的提出就是解决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问题,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党的教育方针,统帅了教育在这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发展和变化。可以说,贯彻不同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就是素质教育需要的目标和方向。任何割裂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的认识都是不够科学和全面的。

2.异化考试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关系。许多人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比较,列举了素质教育的各种优点,分析了应试教育的种种错误。一种感觉,对素质教育的爱有多深,对应试教育的恨就有多深。各种考试被当成了应试教育的代言人。这实在是一种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偏见。考试是一种方法,一种检测手段,其本身不存在任何问题。考试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任何一种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考试对于“选才”的公正性、公平性是其他任何一种方法都无法可相比的。无限夸大考试的作用,给考试强加上附加值,逼迫考试异化,才流落为应试教育。错误不再考试本身。应考能力也是一种素质,考试也是检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对于考试,我们应认真、谨慎地探索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把考试用好、用巧、用妙,而不是给考试扣帽子。

3.混淆了素质教育点与面的关系。有的人认为学校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小组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志,而有的人则认为学生考级或得了比赛奖项就是素质教育的成果等等。其实各种课外活动只是学校教学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点。如果将其作为素质教育来谈就值得研究了,让其代替整个素质教育,作为“面”来理解,就歪曲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的特征,它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中,任何一项具体工作都只是“素质教育”这个整体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以点带面的认识和做法是偏颇的、不全面的,是有碍于素质教育健康推进的。

4.忽视家庭与社会的素质教育效能。成功有效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三者缺一不可。它们的教育对象相同,教育目的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因“学校”、“家庭”、“社会”在不同时空承担着各自特定的教育任务,如何把三者统一起来,共同促进教育对象朝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指引的方向前进,就是一个需要认真研讨和实践的问题。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事。现实中“家庭”和“社会”没有有效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还极不和谐,没有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存在推诿现象,严重的影响和破坏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5.急于求成的功利做法。素质是人最本质的东西,是积淀在人身上轻易不会改变的、深层的、稳定的、持久的东西。这就决定了培养一个学生的素质,一定要通过日常积累,要假以时日,不能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素质教育相应的应该有次序、有层次地进行。不加快对素质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不提高素质教育的理性认识,就会出现一些违背教育发展规律的现象,就容易造成素质教育的盲目、无序和低层次发展,最后预速不达,事倍功半。

二、提高认识,走出误区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使素质教育深入人心,使大家深刻认识到素质教育实施的目的和意义;使大家弄懂素质教育“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为实施素质教育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一场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讨论,找准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创造经验,抓好典型,及时推广,理智地推行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活动平台搭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素质教育的成果,加深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感性认识,优化素质教育发展环境。

2.强化研究,破解难题。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来进行的。素质教育作为一定时期教育的一种追求,一种探索,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为素质教育的科学开展提供丰富的实践和理论的支撑。教育经不起颠簸,素质教育不能长期盲目的、无序的、自以为是的开展。如素质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研究;科学的课程体系研究;科学的评估体系研究;和谐协调的学校、家庭、社会相一体的教育环境研究;制约素质教育的开展的政策因素研究,素质教育人才观和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等等,都是素质教育实施中应当认真探讨、研究、解决的科研课题。问题明白了,措施办法找到了,沿着素质教育正确的道路走下去,我们就会尝到素质教育甜美的果实。

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改革;考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182-02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素质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症结,问题迄今没能很好地解决。如何处理好坚持考试制度与推行素质教育的关系,我认为:

1.进行升学考试体制的改革。素质教育的水平和程度在我国主要受制于历史沿袭下来的教育体制和高度集权的考试方法。因此,就目前来说,首先要解决进一步扩大考试自的教育体制问题。就一般逻辑来说,考试的自越分散,越有利于发挥广大主考者的聪明才智以及根据他们不同的实践经验进行有助于提升素质教育的考试。以高考为例来说,我们就已经由全国统考,向全国统考和各省市自主命题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2005年已经达到了14个省市有部分自主命题权,这个范围还将继续扩大,在这个基础上,在著名的大学中逐渐推行像国外一些国家的高校自主命题方向发展,通过加强招生单位与考生的直接接触,避免单纯地通过考分接触,全面了解考生的德、智、体、美状况以及表达、反应、思路、特长等各方面的潜质,从中发现真正的人才。国外就曾有这样的报道:“莫斯科大学在1958年的时候,一个来自乌克兰农村的学生报考数学系,口试时主考教授考他对数,这个学生不知,就坦率地说答不出来,出于对远道而来学生的怜悯,教授提醒他对数原理与指数函数的原理相反。这个学生了解指数函数,便当场推出对数的原理,得了5分,进入了莫斯科大学学习,他就是后来的世界著名数学家、曾任莫斯科大学校长的萨多夫尼契院士。”以此想说明的是,考试自的分散扩大,首先应是各级升学考试的命题自,尤其是高考的命题自。升学考试充分体现了知识合理性和创新能力性的要求后,就会产生引领全社会倾向素质教育的功效。

2.研究现行考试的问题所在。以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为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要教会他们正确地认识、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传统的考试在各个学科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普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和目前考试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考观点题多而考方法题少;学生多数不会实践调查研究;不懂处理相关数据;不能全面看问题、常把个别当作普遍;混淆可能性和必然性;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知简单的概括和抽象;懒于尝试做基本的学科沟通和动手实验;缺少整体内容的总览和对学科体系的高瞻远瞩;不能自觉运用已学的科学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总而言之,我们原有考试的主要问题,在考试形式上,单一化的闭卷笔试多,而灵活多样的方法少,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般考试,大多采取一种方式;在考试内容上,知识考查比重太大,方法考偏少,传达给教学的信息和产生的效果是,教师送给学生的“鱼”太多,而授之“渔”的方法太少;在评价上标准,答案全以教科书为准,甚至要求一字不差,助长了死记硬背,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和扩展思考。

我们必须在考试方式上深刻内省问题的实质,尽管目前的考试不属于“八股”式,但的确带有“八股”式所反映的突出问题——僵化。改革要做足素质教育的文章,就要通过考试本身去寻找它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考试评价标准上的调整,要突出发挥性和开放性,加大创新观点、有理有据的疑问和合理化建议的给分比重,以此引导提高学生发挥潜在能力、综合运用学科能力和为现实发展提供知识服务的能力。可以肯定,考试方式不能有大的改革,素质教育的步伐就不会有大的进展。

3.把握考试目标的科学定位。我们必须对素质教育的内涵有正确和深刻的理解,素质教育的本质和效果应是人的能力的增强,现行的考试倚重了对知识的了解的评价而忽略了对个人能力的评价,问题的关键就出在是考知识的一般内容还是考对知识消化而形成的能力上。要使考试引导素质教育,就要处理好知识掌握与能力增强关系,从理论上说,知识与能力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统一的方面表现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越多,才可能体现在实践中的能力越强;二者对立的方面表现为能力不全由知识形成,既有先天的成分,也有实践经验的积累,还有专门人员的传授,完全以传授知识为目标不能达到提高能力的成效。我们以往教育目标不到位和成效不理想,不是考试本身,而是考试引导了应试教育而没有引导素质教育。

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 认识理解 误区

十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推进素质教育,无论是理论界研究的方向,还是中小学实践的重点。目前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实施的成效并不如我们所期望的那么大。在诸多原因中,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与分歧,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实施与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畔脚石。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来浅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认识误区。

1.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截然对立

虽然素质教育是由于应试教育出现了种种弊端继而发展起来的,但并不是说二者是完全对立没有任何相同之处。所谓“应试教育”,是指那种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教育倾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个地区实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过于走向极端,不但把应试教育原有的做法抛弃,甚至转而全面批判、否定应试教育。事实上,应试教育并非一无是处,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原有教育体制所做的贡献。推行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合理扬弃、原有教育体制中一些良好的传统、成功的经验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推行素质教育中仍然要继续运用。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并不是在于有无考试与应试,而在于这种考试与应试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否符合教育宗旨,能否促进学生发展。但“应试教育”却将这种作用异化了。目前我国中小学存在严重的应试化倾向,造成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是考试的非科学性,而不是考试本身。素质教育本身并不是排斥考试,更不是要废除考试,而是要通过对考试的内容、方法及结果的评价等进行改革,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教材、教学不断改革的科学考试制度,让科学的考试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发展。

2.把素质教育当成学校一方的事情

说到教育,人们自然会想到主体是学校,应由学校实施各种措施来推进素质教育。结果使教育陷入了目前的尴尬境地:学校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家长却带着功利主义的动机教育孩子,社会择业的原则是文凭至上,最终使学校的素质教育陷入一个“沼泽境地”。事实上,教育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组成的一个有机体,三者互相补充、相互支持,缺一不可。

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互相配合。笔者认为应该首先从社会做起,因为它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起着导向作用,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用人体系。只有在一种正确、健康的社会导向引导下,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才有可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从而改变素质教育的主体即学校多年来一直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学校要把教育内容从重视理论为主、技能掌握为辅转变到重视素质培养和技能提高上来,把教育方法从单一的“灌输”模式,转变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来,从而提高学校的主体教育实效。

家庭作为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某些方面,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抵制社会上的不良习性,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这样,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朝着一个方向发展,才能将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减少到最小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素质教育。

3.把“全面发展”当做“平均发展”

人们往往认为“全面发展”就是“门门考好”,而且要“同样好”。把素质教育当做箩筐,什么内容都向里装。学习科目太多。就学科教学而言,教学目标太多,每节课都要培养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课堂教学来看,因为教学目标的复杂,导致了重点不突出,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应该关注全面发展, 但是教育者对全面发展理解有点片面,没有科学地把握,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定程度上的全面发展。强调“全面发展”,不能忽视“人性发展”。人的发展应该尊重其自然成长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全面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内涵与追求。全面发展的教育首先是人生存、发展的重要工具。在当今技术创新加速时代,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教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与人共处。强调“全面发展”,不能忽视“个性发展”。教育者要关注“个体”差异和发展。实现全体发展,要“因需而教”要“因材施教”要“扬长补短”。

为克服素质教育陷入到上述几个方面认识论的误区之中,就必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与超越:其一,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立与否定关系,而是一种辩证的扬弃关系。其二,不能把素质教育当成学校一方的事情,必须充分协调和利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力量。各负其责,三者合力,更好地为素质教育发挥自己应尽的力量。其三,把“全面发展”当做“平均发展”。素质教育应该关注全体发展。应该说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朝向都是积极方面的,不是对立的,而是能达到本质追求一致的。对于人们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解误区,我们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要正确认识,积极面对,并着手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思想误区,对素质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正确的理解去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否则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杨启亮.素质教育:“必然的乌托邦”[J].江苏教育研究,2006.

[2]王晓辉.不可再“忽悠”素质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6.

[3]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篇11

一、抓住中小学办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突破,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中小学不规范的办学行为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意见很大。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按国家规定开齐开足课程,特别是音体美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的学校开不齐,有的学校随意调减课时,开不足,学生的基本素质得不到保证。二是随意加班加点,超量布置作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侵占学生的活动时间和休息时间,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三是仍将考试分数作为考核学生、教师的唯一标准,过分强调考试的甄别功能,忽视其促进发展、改进教学的功能,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做法,必须坚决予以摒弃。针对这几个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为规范办学行为打牢思想基础。2004年以来,我们连续几年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大讨论、读书工程等活动,引导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准确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澄清推进素质教育的误区和模糊认识,使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清醒地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不是搞不搞的问题,而是必须上升到法的高度,不搞就是违法;实施素质教育到今天,不能光停留在“喊”的层面,必须动真的,来实的;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教育质量和升学率,而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靠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负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向有效的学习时间要质量,靠高效的教育科研上水平;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改变以往考试过多过频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真正发挥考试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是没有负担,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目前,这些思想认识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二是建章立制,靠制度加强规范。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和文件要求,我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课程开设、学生作息时间和作业改革、考试评价等问题进行了重新规定。强调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开齐开足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必须对课程实行刚性管理,任何学校、个人都无权随意增删和调减课程、课时,要求县市区实行课程表审查备案制度,坚决纠正以往音体美等课程开不齐开不足的问题,同时要求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开设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为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和体育锻炼时间,我市在各县域范围内统一了学校作息时间表,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并发动社会力量予以监督。按照“控制总量,降低难度,优化设计,提高效度”的思路,积极进行“五类型,四自选”学生作业改革实验,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认真规范考试行为,强调分数是学生个人的隐私,严禁按考试成绩公开排队甚至张榜公布。

三是动真的、来实的,严肃查处不规范办学行为。采取明查暗访的方式,对学校办学行为进行督导检查,对各种不规范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全市通报并严肃处理。去年10月份,我们对检查中发现的不按要求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仍按考试成绩分快慢班、张榜公布考试成绩、走读生上早晚自习、自习时间过长、公休日违规上课的34所学校,在全市予以通报批评,取消学校及主要负责人三年内评先选优资格,已评为市级规范化学校的立即予以摘牌,已评为省级规范化学校的报请省教育厅予以摘牌。这一举措,在全市上下引起强烈震动。12月中旬,我们又召开了全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健康发展视频会议,全市4000余名教育行政干部、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参加了会议,进一步强调必须从法律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对各种不规范办学行为,坚决查处,决不姑息。我们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还全部公布了举报投诉电话,做到有举报必查,查实必究。

二、不断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对中小学办学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小学不规范的办学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考试评价制度有问题,如果考试评价制度不改革,推进区域素质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近年来,我市在这方面不断进行探索,收到了一定成效。

一是进一步总结、完善、推广招远中考招生“一评二挂”经验,构建教育工作评价的新机制。中考招生“一评二挂”,是通过建立和运用科学的评估体系,实现对初中学校教育工作的全面评估,并把评估结果与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和各种评先树优挂钩,使初中学校由升学竞争变为办学水平的竞争。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招远市首创,并在全市普遍推行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对于遏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风、减轻初中学校间升学竞争的压力和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更好地发挥“一评二挂”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对招远经验进一步进行总结完善,出台了《关于深化中考招生“一评二挂”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意见》,强调各县市区必须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并根据评估体系做好各项评估工作。把规范办学行为、中小学安全工作、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等列入重要评估内容,加大评估权重,加大评估结果与中考招生指标分配挂钩的力度。这对促进初中学校规范办学,靠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还要求县市区不断创造条件,进一步把“一评二挂”从与中考招生挂钩,推进到与整个基础教育工作的评先树优挂钩,使之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是积极推进初中升学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进一步引导初中学校规范办学。我市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按照“一考多录、全面考核、分类计绩”的原则,将课程全部纳入中考科目,以此促使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与此相配套,我市又将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录取条件,改变过去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同时,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改革先从省级规范化高中做起,从“三限生”计划中拿出一定比例,由普通高中在线下30分内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自主录取。对违反办学行为规定比较严重的初中学校,除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外,还要适当削减该校中考招生指标,取消学校参加当年高中自主招生的资格;对评估成绩优异的学校,则要适当追加中考招生指标,并在高中自主招生等方面予以倾斜。

三是进行学生评价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我市在继续坚持小学实行“等级+特长+评语”评价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品德个性发展情况,建立中小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变一把尺子为多把尺子衡量学生,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在评价主体上,改变过去教师作为评价唯一主体的做法,建立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参评的多元互动评价模式,将评价变成了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四是建立对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考核机制,把素质教育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权重,引导县市区增强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建立和完善教学常规,将素质教育规范落到实处

素质教育,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落实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因此,建立和完善教学常规,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证。

近年来,我市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制定出台了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层面的教育教学工作常规,涵盖了课程计划、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的设置与批改、课外活动、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七个方面的内容,使学校在平时教学中有所遵循,有效克服了常规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使素质教育有了抓手。为把教学常规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基层学校的教学实践,每一个教学常规出台后,我们都召开全市性的教学工作会议,就教学常规的贯彻落实问题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还全面开展教学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大力培植、表彰教学行为规范的典型学校,目前全市评选表彰了66所教学示范学校,起到了很好的典型带动作用。

篇12

论文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素质教育

自1988年上海市最先提出素质教育起,至今已有二十余载,然而在与根基深固的传统教育长期交锋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仍然困难颇多。那么在这困境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阻力呢?笔者尝试从素质教育的内涵界定人手,结合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帮助。

一、“素质教育”的众说纷纭

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人的素质,然而目前国内教育界对素质的概念界定不下十余种,诸如先天遗传说、三层涵义说、身心倾向说、稳固性质说、基本品质说、基础学力说、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合金说、主体品性说、综合表现说、心理教养说、历史积淀说、内化说和本质属性说等。这些学说对人的素质作了多维层面的界定与剖析,虽然有利于我们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但同时也造成了对“素质”概念的众说纷纭,造成了实践层面的不知所措。在倡导素质教育方针下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比较极端的做法,就笔者所见所闻,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误以为“素质教育”就是“艺术教育”。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音乐、美术辅导班。

其二:误以为素质教育就是抓德育。认为只要抓好了精神文明建设,净化了校园风气,学生素质就会迅速提高。

其三:误以为素质教育就是淡化甚至取消考试。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很多学校主张减少考试科目,降低考试难度。

可见,概念的模糊不清使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行的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那么,“素质教育”究竟包含哪些内容?是否与考试水火不容呢?笔者认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德国的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当代欧美哲学和社会理论领域中最富原创性、体系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论具有相当大的兼容力和吸纳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塞尔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学理论,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学思想,以及帕森斯和皮亚杰等人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哈贝马斯个人学术成就的标志正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建构起来的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认为,“与交往的、断言性的、自我表达的及规范调节等四种言语行为相适应,社会行为也可以分为四种。”它们有不同的取向,关联于不同领域的世界,具有。不同的有效性要求。

第一,目的行为。它以成功为目标,以合理谋划为特征,津津乐道于对自然的统治,而缺乏主体间向度,主要关联于客观世界,要求真实性。

第二,规范调节行为。它是社会群体成员以遵循共同的价值规范为取向的行为。“规范表达了在一种社会集团中所存在的相互意见一致的状况”,要求人人遵守。它主要关联于社会世界和客观世界,要求正当性。

第三,戏剧行为。戏剧行为涉及互动的各个参与者,他们相互构成观众,并使自身呈现在诸观众面前,以便在公众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印象。它主要关联于主观世界,要求真诚性。

第四,交往行为。它指的是“至少是两个或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动所达到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的行为”。也就是说,交往行为不仅是以理解为目的的对话行为,而且还是在行为主体共识基础之上,通过规范调节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的行为。在交往行为中,行为主体“……从他们自己所解释的生活世界视野,同时涉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事物,以研究共同的状况规定”。因此,生活世界中的交往行为同时要求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哈贝马斯把交往行为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而其它各种行为都应处于交往活动的支配之下。

三、素质教育的本质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交往,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相互来往,而是关涉到意义的双向理解与生成,关涉到人的本质性存在状态,关涉到主体间性的造就。交往是人们在没有内在与外在压力与制约的情况下,彼此真诚敞亮、交互共生的存在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交往实质上等同于广义的教育。教育本身即是一种以意义为取向的交往活动。

教育中的交往在很久以前就被教育家们所论述。孔子十分重视学生间交往的作用,他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主张以“对话法”发现真理,看重的正是师生间的交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也曾对教育中的交往进行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

素质教育本身是教育,必然具有教育的交往活动本质,只是它更强调人的素质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因此,对待素质教育,不能纠缠于对“素质”本身的界定,而应依据它在生活世界定的价值内涵和价值取向,考察它要培养学生怎样的素质;还应按照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的交往要求,思考它的有效推行方式。

四、素质教育的内涵

哈贝马斯受著名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卡尔·波普尔的启发,把世界分为三个不同类型的世界,同时也把交往关系划分为三个层面。这三个世界与三个层面密切相关。这三个世界分别是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主体世界。而三个交往层面是:(1)认识主体与事件和事实世界的交往层面,(2)社会中实践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层面,(3)成熟的主体与其自身的内在本质与他者的主体性关系层面。素质教育是一种为达到双向理解的交往活动。在素质教育中,作为活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同时与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主体世界打交道,并服从三种对应的有效性要求(即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下面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探求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的基础在于能力教育。认识主体与事件和事实世界交往层面的真实性要求,确立了能力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在这种交往活动中,主体和自然世界处于一种主一客关系。这符合自笛卡儿以来的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观,即把单独的个人看作是认识的主体,强调个人对其以外的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涉及这个层面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自然规律,还要具备动手能力。所以,传统教学重视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素质教育并非轻视知识,也不是要取消考试。人类走向文明时代以来,在任何时候都是依靠知识的,知识经济时代尤其如此。而考试既能够查漏补缺又可以选拔人才,其地位也是无以取代的。不同的是,素质教育在强调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实践。因此,作为素质教育基础的能力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思维水平、创新能力等。

2.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道德教育。社会中实践主体之间互动关系层面的正当性要求,决定了道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灵魂地位。素质教育不能离开社会进行,教师和学生作为具有自觉意识的实践主体,应该遵守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我国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曾经指出,“教育是养成人格的事业,教人做人总是第一位,教人有一种专业还是余事。”道德教育的重大意义可见一斑。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学校的德育工作逐渐淡化了生活层面的内容,演化成知识教育,强调对认知、记忆等的训练与培养,缺失了与学生真实生活的结合。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交往行动者一直已经在其中运动的视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发生的。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宝贵的教育时机,因此,学校德育应该以生活为根基,通过生活进行德育,从而达到育人之目的。

3.素质教育的保障在于师生关系。第三个交往层面的真诚性要求,强调了主体间性的对话关系。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主体间性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主体问性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关系。

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行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加以保障。受以往的认识论的限制,人们很难摆脱笛卡儿式的主客二分、单向理解的认知模式,往往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主一客”关系(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或“主一客一主”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同时又都是教育的客体)。把师生关系看作“主一客”关系,显然是把学生等同于没有自由意识的物,体现为传统教学中把教师奉为权威的思想;把师生关系看作“主一客一主”关系,尽管把学生也看成是主体,但仍没有摆脱“主一客”反映论的思维模式。哈氏理论告诉我们,交往双方或多方互为主体,只有通过平等对话,才能达到相互理解、实现共识。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双向理解”的交往关系。教师是具有人性的存在,学生也是具有人性的存在,彼此都具有意义领悟的能力,教学过程是彼此进行意义的交流与沟通、平等地展开对话、不断进行双向理解的交往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应对任何学生抱有偏见,素质教育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篇13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考试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应试教育还具有其存在的土壤,应试教育不可能在短时期内退出中国的教育体制中。素质教育是一种应时代而生的教育理念,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革新。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已经从教育理念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制度。作为一种新事物,素质教育无疑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中国的国情复杂,要在全国范围内施行素质教育,无疑具有很大的难度。所以,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笔者认为统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才是最为理智和正确的方法,这一观点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价值,更是遵从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具有方法上的指导意义。

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一)“应试教育”及其内涵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应试教育并不是对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只是对现行基础教育某些弊端的概括。所以,应试教育是具有贬义的价值认定。应试教育使得老师以应试为目的地进行教学,学生以应试为目的地学习,学校的所有活动以应试为中心,这势必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应试为中心的教学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很大压力,学校教育完全变成了为了考试而教育的现实。这也是应试教育为何遭到批判的主要原因。

但我们必须注意,应试教育并不等同与应试。应试是教学活动进行中的一个手段,用以评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在以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同时,应试也是现如今通用的进行人才选拔的相对公平的手段。所以,“应试”是一个中性的词语,不包含任何价值评判。

值得重视的是,“应试”这一人才选拔的方式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被视为应试教育的典型,但它与科举以前的不重考试而重门第、重“背景”的察举征辟——九品中正时代的教育在目的上并无本质区别。而科举时代的教育与工业文明时代兴起的惟智教育虽然都重视“应试”,但教育目的却全然不同。至于我国“”时期的“教育革命”,的确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学习活动被“革命”运动所代替,“学工、学农、学军”,淡化甚至取消以书本知识授受为主的课堂教学,强化“开门办学”,听起来似乎是挺“素质”的,但其目的却绝对与素质教育无关。说穿了,它无非是在保留前苏联式教育的“意识形态教育”色彩的基础上,除去其惟智教育的成分而增加其“三忠于四无限”的奴化教育和反智主义的“愚化教育”成分而已。“”时期的“教育革命”最大限度地损害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它不仅降低了人的知识水平,而且“培养”了说假话、趋炎附势和整人利己的恶劣品质。“”后拨乱反正,教育新生,高考启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高考的恢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提高。可是另一方面,由于高考的负面导向作用,中小学书卷性、应试性日强,乃至20世纪80年代国,书本至上、分数至上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人们贬之为“应试教育”。

(二)“素质教育”及其内涵

由于应试教育的缺陷,使得中国的教育事业出现了许多问题。在学校,学校最看重升学率,老师最看重考高分的学生,学生以考试得高分为荣,以低分为耻。在家庭中,家长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努力程度,在社会上,人们也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孩子的能力和素养。而这些来自家长、老师、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压力都施加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在高考体制下每个学生日益沉重的心理及身体的负担。这使得学生的身心得不到健康地发展,当然不可能锻炼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同时这也违背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整个教育事业围绕着考试而形成的恶性循环必须要加以调整和改善。素质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这个教育理念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逐步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地位,将形成一种新的教育体制。

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素质教育不是不考试,而是旨在通过素质教育纠正那种把考试作为目的的错误教育思想,把考试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注重要把作为具体方法的考试和作为指导思想的“应试教育”区别开来;其次,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绝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恰恰相反,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要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追求素质教育的目标。实施素质教育,要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

二.如何统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一)对“应试教育”采取扬弃的态度

前面笔者已经谈到“应试教育”是一种含有贬义的价值认定,它是对现有基础教育的某些弊端的概括。既然它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一种否定,那是不是应该完全抛弃它,转而全面提倡“素质教育”呢?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首先,“应试教育”是一种价值判断,它只是对现有基础教育的某些弊端的概括,也就是说“应试教育”是对现有教育制度的部分否定。而我们也不能把现有教育制度和“应试教育”完全撇清,完全割裂开来。笔者认为,“应试教育”这一价值认定是含贬义的,但其体制中的某些内容是中性的,是具有可继续利用价值的。

其次,“应试教育”这一教育模式形成由来已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很深。这种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脑海中早已根深蒂固,进而在行动上也不可能偏离太远。即使人们在观念上接受了“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中,由于具体国情的约束,“应试教育”也不可能很快退出教育体制。

再次,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俗文化多样,东中西各个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文环境差异大,国情复杂。因此,在“应试教育”退出历史舞台和“素质教育”粉墨登场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应试教育”存在的历史、社会以及观念上的现实土壤还不贫瘠,它势必不会很快消亡。而虽然“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早已被提倡,但是它的现实存在土壤还是很薄弱。现实中,由于国情的复杂使得素质教育的施行困难重重。在中国这个人口数量庞大的国家,要进行人才选拨必须进行高考。在这个发展中国家,投入教育基金必然有限,这也使得接受高等教育还不可能成为每个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教育。因此,这必须要求考试制度的存在。中国由来已久的考试制度成为现阶段最适用于中国国情的人才选拨手段。这不只是人为的选择,更是历史的选择。这遵循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也符合“实事求是”的要求。

“应试教育”在现阶段不可能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必然会逐渐消亡的。可见,对于“应试教育”体制中的某些合理的手段应加以保留,抛弃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部分。对“应试教育”采取理性的扬弃的态度。

(二)创造条件,发展“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现行教育体制中的阻力很大。必须要主动地创造条件,促进新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除了在战略上高度重视素质教育,而且还应该大力发展经济,为素质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国家投入的教育基金才回充足,教育事业的发展才有后劲,教育体制的革新才有可能实现。

其次,对于学校和家庭而言,不应该只注重孩子对知识的学习,还应重视孩子其他方面潜能的开发,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学校应该开设多种课程,使孩子的能力得到全面充分地发展。

三.结语

篇14

【关键词】教学模式;驾驭;方向性;新奇性;重新组合;得天独厚的;内涵;激发;全面实施

在现代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推行课程改革以后,作为山区农村的学校,农村中学尤其是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时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师资的良莠不齐、以“考试”为主的教学评价制度、教学设备设施的落后、家长的教育意识淡薄等等。所以,农村中学的课程改革在相当一段时间还处于一个过渡阶段。那么在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又如何着重化学这一学科的素质教育呢?

一、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化学教师队伍,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实施素质教育,社会是大前提,家庭教育很重要,学校是关键。而学校能否起好关键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如何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 针对农村信息闭塞的弱点,千方百计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让老师把准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实施素质教育,要确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颖的师生关系。要充分认识教学内容、手段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树立注重实践,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观念。

( 2)针对化学骨干教师、特长教师缺乏的现状,应充分重视中青年化学教师的培养。农村(山 区)由于经济、交通、地域等因素,应以当地培养为重点。开展实实在在的师资教育,充分发挥化学骨干教师的领头雁作用,通过教学示范课等活动,带动一校,一地区,提高全体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等的关系

(1)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不是教师的整体水平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就上去了?显然不是的。素质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而不是培养高分低能的公民。那么化学教师如何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观察能力、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及德行、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但学校及教师是不是只抓住了“应付考试”就抓住了一切呢?显然是不行的,经验表明,教师除了上好课 ,也应与学生沟通情感,关心他们的思想动向、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的因素。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兴趣、动机、理想、气质、性格、品德情操、情感和意志等。初中更要注重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九年级教材中拥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实验正是学生爱好的敏感区,我们应抓住这一兴奋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把爱好从化学实验迁移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上来,变对实验的好奇心理为化学实验知识的探究心理,激发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自我需求感。教师往往可以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发光、发声、发热、颜色变化、状态改变、气味等奇异现象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形象生动、准确明白的讲授,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和探究心理。同时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改进教学方法,设置一些出色而诱人的教学情景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化学课的新奇性、趣味性、实用性,寓教于乐。

三、化学教学中如何着眼于素质教育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化学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对化学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媒体的特点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单一为多样,拓宽学生的视野。在优化学习环境,培养学习兴趣,创造情景教学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重视实验教学。有人提出: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我国化学家戴安邦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还应该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中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升学考试中没有对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测试而忽视实验教学。

(3)重视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突出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我们应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组织和指导学生办化学小报、化学墙报、化学魔术表演、自制仪器和自找代用品、做家庭小实验、搞社会调查和组织参观化工厂等等。

(4)重视练习与学法指导。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地自学能力很重要,应如何培养呢?我认为有两条途径值得重视:一是指导阅读,二是指导练习。指导练习就是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初中化学新教材图文并茂、思考性、实用性强,且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又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得到及时的体现,从而增强学生自学的信心和激发自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从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出发,在教学中重视双基的同时,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的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紧紧把握住课程标准和教材,才能在山区的农村中学中,在学科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孝彬.《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