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互联网信息化建设范文

互联网信息化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22 16:03: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互联网信息化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互联网信息化建设

篇1

1.卫生信息化“孤岛”现象严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在卫生医疗领域中得以重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个医院都争相加入到卫生信息化的竞技团队中。但是卫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孤岛”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医院间卫生信息化“孤岛”。目前,卫生信息化工作大都基于医院为单位推行,在医院内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同医院之间却存在的严重的信息化“孤岛”问题,不同医院之间的诊断数据不能共享,极大地阻碍了患者医疗信息共享进程的推进,造成重复诊断问题,不仅仅浪费消费者时间与金钱,同样也浪费了卫生医疗资源。

(2)城市间卫生信息化“孤岛”。医疗卫生领域中,居民医疗信息统计与分析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目前大部分城市都建立了完善的城市医疗卫生管理系统,对于分析城市居民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同城市之间卫生信息化存在着“孤岛”现象,以至于影响居民健康信息全面化、快速化统计与分析。

2.卫生信息化体系不够完善。在当前卫生信息化工作中,信息化体系不够完善是最为明显的问题之一。由于,信息化部门在医院中处于辅助的角色,因此医院对信息化工作重视程度不高,产生卫生信息制度不够完善、卫生信息化规划缺失等问题。

二、互联网时代卫生信息化建设策略

1.转变建设重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大规模区域性的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成为现实。当前卫生信息化工作的重心需逐步转变到区域性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以实现将相对独立的医院信息系统、县级新农合业务系统、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区域性卫生信息中心,以实现对区域内医院信息、居民健康信息的数据整合。

2.储备互联网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人才及数据分析人才,是互联网时代卫生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关键因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时代卫生信息化工作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要求信息化工作人员不仅仅对卫生业务及管理需求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还要求对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有着全面、熟练的掌握,并对互联网信息化工作发展方向有较为独特的见解,以更好地把握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方向。因此,对于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而言,不仅仅要依靠专业公司的力量,同样还要发展自身的互联网信息化人才,以更好地支撑卫生信息化工作。目前的卫生信息化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卫生单位,大部分还停留在局域网信息化工作阶段,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学习互联网信息化技术,了解互联网信息化发展方向,力争为卫生信息化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3.重视“互联网+”应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互联网+”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卫生信息化工作中,要重视“互联网+”应用。具体包括以下措施:

(1)借助于微博、微信等微传播渠道,提升医院形象。医院形象,对于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程度、促进医院健康发展作用很大,因此提升医院形象成为医院行政人员重要的日常工作。微传播,已成为提升形象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医院日常工作中要积极发挥微博、微信等微传播渠道的积极作用,全面、积极地宣导医院的正能量,提升医院形象。

篇2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企业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9-0155-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9.072

2016年3月,全国两会通过“十三五”规划将“互联网+”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2016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将达到32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数的44%,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将达到20亿。我国网民规模达7.1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8%,其中手机网民达6.38亿,占比89.6%。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已经改变了很多行业,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互联网+”的出现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各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互联网+”时代必然会对企业会计性细化的发展带来相应的影响。

1 会计信息化的内涵

“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会计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是未来财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会计信息化工作将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与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高会计信息化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2 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2.1 普遍性

目前,信息化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基础会计、会计管理及会计教育三个方面,而会计理论方面还比较滞后,没有达到真正的会计信息化水平,现代会计工作仍然过多地依赖传统的手工账程序和基本的会计理论,依据信息化技术构建的会计账务处理体系尚未很好的发展与完善,按照“互联网+”时代的会计信息化工作要求,现代的信息技术应当广泛应用在基础会计理论、账务处理程序、管理会计及财务会计教育等相关领域,并且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信息运作应用体系。

2.2 集成性

会计信息的集成性主要是依据虚拟数据的重新整合,将传统会计工作的组织程序和基本业务处理流程进行相应的整合和组织,实现会计信息化的集成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信息技术集成效应;二是在企业内部达到基本的财务工作与日常业务工作之间的相互协调,达到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和利用;三是企业与其相关经济利益者之间的信息网络资源。会计信息化集成性的最终结果是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数据的一致性。

2.3 动态性

动态性又名实时性、及时性,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数据的搜集和处理都应该是动态的和实时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不管是企业经济业务发生产生的内部数据或是外部数据,一旦有相关业务发生,财务部门就应该在第一时间记录并存储到相应的服务器上,并及时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处理;实时性主要体现在财务数据一经进入相关信息处理系统,相关的财务信息技术处理模块及时会做出相应的数据计算、数据汇总及数据分析等相关操作,为财务会计信息综合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综合财务状况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同时财务信息的动态性和实时性也方便需要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经济利益者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为其后续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标准和决策依据。

2.4 渐进性

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模式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具体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传统的会计账务处理模式进行信息化处理,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息化,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第二阶段,能够将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和模式扩大到管理会计领域,实现现代管理会计的信息化;第三阶段,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基本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方面,实现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会计技术信息化及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的信息化。

3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3.1 现代信息化技术支撑会计工作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传统的财务工作处理程序和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作为和企业经济利益相关的群体,随时都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资金使用情况、盈利状况等相关的财务信息,以便为财务决策提供有效的财务依据。因此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该顺应时展潮流和趋势,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3.2 信息化提高会计现代化水平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和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运用到传统的会计工作中,通过构建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相对于手工会计,计算机的处理通常不会出现错计、漏计会计事项,并且在数据的加工过程中不会出现计算错误,这就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另外,会计软件的设计使得对账表、凭证的处理更加完善和规范,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

3.3 信息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手工会计方式下,由于手工处理方式的客观限制和工作强度大,会计人员对于会计信息的分析利用程度有限,不能很好地完成会计工作赋予的职责,实施会计信息化后,会计人员既有精力也有客观条件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参与经济决策。这样除了能够发挥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外,更能够充分发挥会计的分析、预测和决策职能,使得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由事后管理逐渐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3.4 信息化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信息处理方式的改变将会影响到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方法和程序,同时对内部控制、审计等技术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将促进会计人员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探索、研究,推动其发展;另外,要求会计人员更新知识,掌握更多的技术方法,从而提高其业务素质。

4 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 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更多地习惯接受传统手工记账的模式;另一方面,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当前财务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充分,不能科学地将信息化技术与企业的管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片面存在重信息化发展,而忽略了信息化软件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4.2 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性较差

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属于企业的重要商业机密,综合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资金使用情况、盈利能力及未来发展能力等财务能力,不得随意泄密。信息化技术下,企业大部分的财务数据都是借助网络渠道来传递的,关于会计信息的安全性、真实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对现代的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安全性的一个挑战。

4.3 会计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开展账务处理的时间较短,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容易形成会计档案的内容不是很完整或人为因素破坏,尤其是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程序后,对于电子档案的管理应该做到万无一失,最好在两个不同建筑物内,并且进行双重备份,防止一旦会计电算化系统出现故障,导致有些财务数据将无法找回,给企业的财务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4.4 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当前,我国企业既懂会计理论又熟练账务信息技术的人才比较短缺。虽然不少企业已经将会计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账务处理程序,但是完全熟练运用财务会计的信息技术处理工作的人才及其缺乏,如何将会计的账务处理理论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全面提高财务工作者的业务技能和整体素质,是推动会计工作信息化处理的根本保障和基础。

5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措施

5.1 提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面促成了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与发展。企业的领导层,尤其是财务部门的相关领导应该与时俱进,全力以赴支持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尽可能杜绝当前部分领导层对会计信息化的片面认识,盲目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会计电算化。因此应加强信息化时代财务人员的培训与提高,为后续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应用和实施做好铺垫和基础。

5.2 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大量数据都是通过网络渠道来传递的。网络的安全对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保障。这就需要政府及企业同时做好网络安全的相应监管和制度措施。一方面,有关政府部门应建立维护网络安全的相应法律制度,及时有效地进行网络病毒的防范;另一方面,企业最好设置专业的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加强网络安全培训意识和技术,定期进行网络安全维护,并且制定信息系统授权访问和身份认证制度,明确信息使用者的安全级别和身份标识,提高财务数据信息化的安全级别。

5.3 完善管理制度

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需要政府及企业有一套配套的监管和协调制度,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做好宏观规划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加快完善和健全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理论体系,具体是如何将财务会计的管理理论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有效结合;二是建立安全、高效及快捷的信息技术环境;三是完善与企业会计信息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健全相应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管理体制,为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5.4 加快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要求各企事业单位注重财务会计人员信息化技术的培养与提高,及时学习并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全面推进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和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整体素养,同时也提高了企业财务部门的有效管理水平和技能。

6 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日益更新,全面促进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实现会计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现代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必要途径,将为管理部门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以及进行科学管理决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在实施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不断探索,及时发现和解决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才能有效保证会计信息化的工作质量和不断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方卫东.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6).

[2] 刘雪晶,焦崧源.浅析会计信息化档案安全与维护[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12).

[3] 黄浩岚.用友T3与金蝶KIS财务、业务数据建仓技巧对比[J].财会月刊,2014,(10).

[4] 张华,艾文国.会计信息化与会计教学变革[J].中国大学教育,2011,(6).

篇3

在信息化投资领域,根据计世资讯(CCW Research)《2011年中国互联网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趋势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互联网信息化投入达到了91.6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26.7%,摆脱了2009年经济危机环境下的投资恐慌。2010年,互联网信息化投资将在多重利好的刺激下推动新的投资。

2009年-2011年互联网行业信息化投入规模

2010年,互联网信息化投资最重要的亮点在于云计算的建设,互联网各龙头企业均在云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中投入较大资源和精力。其中,盛大规划从2010年到2012年三年间,投入10亿元人民币打造盛大云平台,并针对云平台与同行业展开一系列的合作伙伴建设。2010年,盛大与金山达成合作协议,金山网游在盛大平台上进行合作运营成为网游领域的最大新闻。新浪为了提升视频业务的服务能力,扩大其广告营收,也推出了云视频平台。目前,互联网企业在云计算方面的应用已经涵盖业务运营、开发支持和对外合作等多种模式。云计算所带动的服务器、网络设备以及解决方案服务采购的需求也大幅提升。

篇4

 

文章立足农村财政金融信息化实际,围绕“互联网+”背景展开研究,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发展、创新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基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互联网+”的兴起将极大地促进农村金融业与信息化的融合,有效地对农业发展进行引导和预测,对构建农村金融体系信息化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尽管早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已经提出并且开始实施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在诸多方面存在问题:农村金融机构中的资金大量向外流,本地的金融贫血,而过剩地丰富了其他部门的资金;不能满足农村大量个体农户以及农业企业的有效资金需求,导致农村信贷真空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空心;农村的金融服务较为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良性市场竞争,导致农村的金融体系十分脆弱,功能不健全。

 

二、“互联网+”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影响

 

虽然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不甚理想,和城镇地区金融服务发展具有差距,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金融信息化服务将极大丰富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信息需要。从现实情况来看,“互联网+”对金融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减少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信息不对称

 

市场中,大型企业常常有着较高的信息质量审核系统,并且信息的可信度也比较高,因此对于信息和风险的掌握比较容易。然而对于小型或者微型企业,由于自身的发展并不健全,各方面都存在欠缺,对信息的核实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与物力,并且准确性还不是很高,这种现象在金融体系中称为信息不对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的资金流入与运转都通过网络进行记录,信息记录一旦生成便无法更改,可以有效地降低金融双方交易中的成本,使得金融企业变得更加透明。“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使得金融资金能够更加迅速地进行匹配,降低了运营的成本,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风险。

 

(二)良好地促进农村金融与农业的互动

 

新农村的建设不仅在于农村的建设,还有关乎农民之本的农业建设。通过“互联网+”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将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进行融合。相关的部门根据获得的数据信息可以更好地管理以及为大众服务。通过建设农村金融体系数据,可以有效地将政府与市场进行结合,政府可以通过定向的委托以及招标采购等向农村企业或者个人外包某些公益信息服务,进一步为农村、乡镇的专门协会以及涉及农业的企业等提供便利,从而降低农村企业的成本,增加农业企业以及个体农户的积极性,更快更有效地将农村现代化与信息化结合,从而实现新农村的建设。

 

三、农村金融体系与“互联网+”的结合

 

为了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金融体系“互联网+”平台。“互联网+”的平台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并且可以通过网络设计出一些金融类产品使其满足三农发展的需求。“互联网+”的应用实现了金融体系对于资金的合理安排。另外,“互联网+”也应用于一些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可以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效率,实现资金的对接,有效地与社会进行互动,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价值。除此之外,“互联网+”应用于农村金融管理系统中,极大地提高了相关部门的管理效率,实现了全国一体的动态化管理,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更好地建设新时代的农村。

 

(一)农业生产中的数据应用

 

农业生产数据化实现了全国乃至国际农业数据的信息化与一体化,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不仅如此,“互联网+”还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它在农田当中的监测系统、地理信息、专家系统以及农具智能化的应用,使得农业的信息获取更加精准及时,为农业建立了一个更为完善的管理系统与服务平台,通过数据能够及时掌握农业的发展的状况,从而能够有效地对农业的发展进行治理与改善。

 

(二)气象信息中的数据应用

 

由于农业的发展与气候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关注气象是保证农业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互联网+”应用在气象信息中,不仅可以准确地把握天气的变化,及时地获取天气状况、空气质量等信息,而且还能有效地对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土质、水资源以及动植物进行预测。对搜集到的气象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模型对其中的关联性进行探究,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的发展。

 

(三)农产品交易中的数据应用

 

农产品的交易经过“互联网+”进行标价出售或者终端消费,以此在满足消费者的前提下保证了农村金融的有效互动,数据化的实现高效地掌控了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以及去向,使农产品的需求以及价格浮动的具体情况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实现了农业生产链和供应链的良性对接。通过对农产品生产、销售以及监督等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消费者对农产品信息的迅速获取,保证了产品的流通与农业的生产,为农村金融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结束语

 

“互联网+”在农业金融体系信息化的建设,主要是通过信息化和农业生产以及产品销售进行的融合,保证农村的资金可以得到合理的调配,确保农民以及广大的消费者在这一过程中受益。“互联网+”的分析与应用通常是由企业进行管理,有效地服务于三农,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建立全国性的农村数据平台是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必要环节,更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篇5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现阶段,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高校自身建设也逐渐得到发展,与此同时,高校的资产数量也就越来越多,这给高校资产管理增添了很大难度。为了能够满足该高校资产快速增长的需求,高校必须要构建一个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以此来提升资产管理效率与质量,解决高校资产管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1 当前高校资产管理现状

1.1 信息化建设水平比较低

现如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但是一些高校的资产管理却迟迟未能实现信息化,或者信息化水平较低,这不仅影响了高校的资产管理效率,使资产无法发挥出最大价值,同时也极易导致资产的流失。另外,一些高校并未对信息化管理建设中投入太多的资金,也未购置比较先进的管理软件,设备的投入也非常少,这使得高校资产管理水平一直都处于比较低的状态。甚至有些高校还在沿用传统人工记录的资产管理方式,来对各项资产进行登记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大,也难以保证真实性。这是我国高校资产管理一直都处于被动局面的主要原因。

1.2 对资产管理不够重视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将学校发展重点放在教学以及科研方面,对资产管理则相对较为忽视。再加之高校资产几乎每年都呈上升趋势,有些高校规模很大,又分为不同的校区,要想实现资产统一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另外,正常情况下,高校对于固定资产管理这方面,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来负责,但是因为高校相关管理体制并不健全,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因此常常出现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责任与权力不匹配的问题,由此导致大量固定资产闲置、损毁的现象时有发生。

1.3 缺少必要统筹规划

因为高校对资产管理不够重视,因此也就未能对其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尤其是在固定资产购置方面基本上都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规划,这就导致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现象较为常见,不但占用了高校的空间资源,也占用了高校的流动资金。现如今,高校逐渐扩大招生规模,固定资产数量需求增加,如若一直盲目购置,将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浪费。

2 高校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管理优势

高校运用信息化管理方式来进行资产管理,不仅能够可以利用先进的管理软件处理大量的信息数据,扩大资产管理范围,同时还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资产进行分类,这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提升了资产管理效率。

再者,信息化管理方式能够实现信息数据共享。高校借助校园网络,将资产管理相关信息传到网络上,相关部门可以及时查询,了解设备购置情况,减少盲目购置行为。

另外,高校应用信息化的资产管理方式,能够实现资产的实时动态管理。因为高校在持续发展,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的使用量也就随之增加,因此需要实时更新资产数据,以便为高校合理配置资产资源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高校各个部门之间也能够通过网络时常沟通联系,使资产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3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措施

3.1 建立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

互联网+时代下,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高校资产管理,高校需要构建一个信息化管理平台,而该平台应该包含各种功能模块,比如仪器设备管理模块、网络系统维护模块等。每一个功能模块还应该进行更为详细的划分,例如仪器设备管理模块需要划分为通用设备、电气设备等子模块;而网络系统维护模块则需要划分为软件系统、硬件系统等子模块。除了上述比较重要的模块外,设备采购管理模块也十分重要,该模块的建设应用,可以使高校资产采购与管理融为一体,包含了申请、审核、验收等各个环节,这对资产审批工作以及后期的管理工作都有积极的作用。

3.2 提升资产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更加容易。对此,高校应该抓住现有机遇,在此基础上,对资产管理负责部门以及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升这些部门人员的互联网意识和信息化观念,以便能够尽快完成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高效的管理。

3.3 实现资产管理信息的共享和统一管理

高校资产管理信息数据要能够实现共享,相关人员只要需要填写用户信息以及密码就能够获取相关资源信息,方便易操作,也利于对资产进行更好的管理。另外,高校建设的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必须与高校目前使用的资产管理体制有效融合起来,以便于实现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合理分配责任,将责任都落实到人,真正发挥信息化资产管理平台的功能。信息数据实现共享后,工作人员可以随时查询资产使用信息,对资产作出进一步的调配,相关领导也能够作出统一战略部署。总之,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关人员一定要着重考虑信息数据共享问题,并且保证信息平台与现有管理体制相符合,可以进行统一管理。

3.4 不断更新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

因为现今各大高校建设的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都具有阶段性,即只能够满足某一阶段的需求,待到高校资产管理提高要求时,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平台可能无法满足要求,如果不能立即作出调整,会引发很多新问题,影响高校资产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所以,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应进行不断的完善,尤其是软件系统要不断的更新换代,各个应用程序要随时能够进行优化,以此确保无论在哪一个时段,信息管理系统都能够满足高校资产管理需求,资产管理质量以及效率都不会受到影响。

结束语

总之,互联网+时代,高校资产管理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构建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资产管理质量与效率,保证高校资产不会损毁或者是流失,以此来实现资产的合理购置以及高效利用。为了保证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始终都保持着先进性,系统平台软件要进行不断的更新,并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高校也应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做好协调监督工作,保证资产管理工作合理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刘宇锋,蓝伟斌,黎国华.地方高校建立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探讨[J].梧州学院学报,2014(3).

[2]胡健,陆建刚,顾义军.高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3).

[3]陈彦彤.民办高校资产管理系统平台的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7).

篇6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的资产管理应重视信息化建设。本文对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高校在对资产管理比较忽视;高校资产管理缺乏统筹规划。高校的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指出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的特点:信息化管理平台具有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资产管理信息共享;信息化管理平台促进了资产管理的实时动态管理。提出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措施:要设置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功能模块;要增强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意识;要对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不断完善。因此,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升高校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关键词 :互联网;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学校的规模扩大使得固定资产十分庞大,这对高校进行固定资产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为了应对高校固定资产的快速增长,必须通过建立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来完成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与使用,这对高校固定资产发挥效益,为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保障都有现实意义。一些高校通过优化资产管理,加强财务管理等方式为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保障,通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更好地提高了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使固定资产管理自动化程度提高。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行为模式发生了变化,也促使管理实现信息化方式。高校的资产管理应运用好互联网的工具,管理模式采取网络信息化管理模式,使高校资产管理朝向互联网思维转变。

一、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1.高校在对资产管理比较忽视

由于高校将精力都关注了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而对资产管理的意识比较差。特别是在高校资产每年都以很大数量增加,这些资产种类繁杂,高校还有不同的校区,对资产进行统一管理确实存在着困难。财务部门对资金管理比较重视。高校对实物资产的管理上,应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但是,由于高校资产管理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还不健全,对资产管理意识淡薄,使得对于资产的管理责任不清,资产管理的责任与权力分配不匹配,这样使得高校的固定资产闲置、浪费以及损毁比较严重。

2.高校资产管理缺乏统筹规划

由于高校在固定资产购置方面缺乏有效规划,使得固定资产在保管和使用方面的效率比较低,不能发挥固定资产效用。这些闲置的固定资产浪费了高校的资源。随着高校的发展,高校在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而投资的渠道也增多,这些都为高校的固定资产规划购置提出了要求。高校必须杜绝盲目购置固定资产。

针对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管理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采购计划,忽视了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保养,高校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发挥互联网信息化的积极作用。

3.高校的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

由于一些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还不成熟,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在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面比较滞后。这些都抑制了高校资产的管理效率,不能有效发挥资产的价值,也容易造成了资产的流失和损毁。一些高校在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不足,没有购置资产管理软件,对资产管理的计算机硬件和仪器设备投入也少,这些不能满足资产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资产管理仍然使用人工进行记录和管理,那么这种管理方式会由于资产管理的庞大工作量所淘汰,高校资产管理就处于被动和滞后的局面。

二、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为资产的管理提供系统化的服务,也为资产管理人员提供工作便利的操作平台。

1.信息化管理平台具有智能化

高校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覆盖率资产管理的内容,能够及时和准确地处理大量的资产数据,对资产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并对其进行分析,为高校资产管理节约了成本,提高了资产管理的效率。

2.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资产管理信息共享

通过高校的校园网络,能够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各部门的信息共享。资产管理部门与相关人员能够及时获得所需要的资产使用情况和购置情况,这样能够有效杜绝资产的重复购置和资源浪费。

3.信息化管理平台促进了资产管理的实时动态管理

由于高校不断地发展,这样就需要持续地增加固定资产,资产信息的变化就显得很频繁,通过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动态地进行数据更新,实现高校对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这样能够为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提供有效数据,作为科学管理和决策的依据。高校的资产信息管理平台还可以进行系统管理各类资产,加强校内各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提供资产的配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发挥资产的价值。

三、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措施

1.要设置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功能模块

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应包括各种类别的固定资产功能模块,包括仪器设备管理模块、房屋土地管理模块、网络系统维护模块等等。这些功能模块又有很细的资产内容,例如,仪器设备管理模块包括了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设备等;房屋土地管理模块包括了教学楼、行政办公大楼、学生宿舍、图书馆、体育场馆等。设备采购管理模块包括高校各部门资产的购置申请、审核、采购以及合同管理、验收管理等等流程和环境,这使得资产管理的部门能够将资产采购与管理进行有机整合,也很好地协调了资产审批和管理。

2.要增强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意识高校建立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还不能实现信息管理平台的良好运行,必须要增强资产管理人员与相关人员的资产管理信息化意识。要对高校各部门与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培训,重视对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信息化经营与管理。高校要对资产管理数据进行共享,方便相关人员的查询、操作与管理。高校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应该与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有机融合,实现资产管理的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通过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更好地实现对资产使用与调配的沟通与监督。

3.要对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不断完善

由于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只能满足高校资产管理的某一阶段发展的需求,随着高校资产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新情况,这些问题就需要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得到体现与解决。要实现所有的固定资产管理业务活动,包括固定资产验收、处置、变动、调剂、清查、统计、上报数据等等,使资产管理的整体功能更为全面。因此,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要能够拓展软件功能,优化软件程序,提高管理效率。通过不断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管理系统,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资产使用要求,提高资产管理能力、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通过对互联网时代的高校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探讨,得出高校的资产管理应适应时代的需要,要建立长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防范资产的流失与损毁,为高校资产的购置与优化配置提供保障。高校要提高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意识,发挥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高校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软件要不断更新,更好地对高校不断增加的资产进行管理。高校要对资产信息化管理部门进行岗位分工,加强内部控制,严格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流程,实现权责对等,更好地发挥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沟通、协调以及监督职能,为高校提供全面的资产管理信息。高校应增强资产管理的信息化能力,加强对资产的闲置的解决,发挥资产的价值。高校的资产信息化管理有助于维护自身利益,也能够为高校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林文锦.当前高校资产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

[2]范黎,庄怡萍.对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的思考[J].河南科技,2013(02).

[3]胡健,陆建刚,顾义军.高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5).

[4]吴新生,茅晓红,李克勤.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校资产管理系统设计[J].物联网技术,2012(02).

[5]刘宇锋,蓝伟斌,黎国华.地方高校建立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探讨[J].梧州学院学报,2014(06).

篇7

关键词:互联网+ 艺术类 高职院校 实训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c)-0131-0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实训信息化建设更是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课程。它反映了学校的教学资源以及核心教学能力,更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艺术类高职院校更具有专业色彩,因此,实训信息化建设对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有着更深刻的意义[1]。

1 “互联网+”的概念及其特点分析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指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形成以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相互融合渗透而引发的新的经济模式。它推动了新的经济以及该传统行业的发展。“互联网+”的计划是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融合,即代表着联合相加,是传统产业互联网化,由此实现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发展。

第一,“互联网+”具有可以跨界融合的特点。互联网可以“+”任何行业,互联网可以与很多产业融合,充分实现互联网的优势。跨界,意味着变革;创新,为传统行业注入新的血液,形成产业变革优化。

第二,“互联网+”具有创新驱动的特点。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产业,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而创新在于技术上的创新、体制上的创新、思维上的创新这些都是“互联网+”可以做到的[2]。

第三,“互联网+”具有重塑结构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已经被打破,在融入传统的产业时,互联网重新塑造了更为清晰的结构,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帮助。

第四,“互联网+”具有尊重人性的特点。互联网尊重人们的体验感受,对于创造有着充分的尊重,这使得行业自身的力量更加强大。

2 艺术类高职院校实训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对于技能型高端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加大。在社会的需求下,高校职业教育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各大院校为了推动信息化建设,都纷纷建立实训基地。

3 艺术院校实训信息化建O存在的问题

3.1 高校信息化管理观念落后

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涉及的内容较广,所以在实行过程中需要自上而下的强力支持及执行规划,但是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有着较为复杂的节点,实行周期较长且很多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观念薄弱,信息化建设在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推进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3.2 艺术院校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

由于艺术院校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各个部门的网络系统相对孤立,资源不能共享,因此,不能实现信息化标准的统一,形成了“信息孤岛”。

3.3 艺术院校所教授知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近年来各大高职院校对艺术专业的普及,艺术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由于高职教育无法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所学知识无法胜任相关工作,因此,严重脱离市场的需求。

4 “互联网+”影响下实训基地的建立

4.1 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为了满足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需要,建立综合型、共享型的实训平台,以满足学生对于跨界发展的需要,建设课程教学、职业素质培养以及行业前沿信息于一体的的平台,既可以交流经验,又可以满足学生学习。根据教学特色,结合校外的实训基地,形成高标准的与行业先进技术密切相关的带有互动、综合性质的高规格实训基地。

4.2 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首先,实训基地可以用于课程的教学。为满足专业课程实训的要求,联系好各门课程,对一些专业化的东西进行理论与实际对接,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实训的过程中也为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未来工作中的实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其次,实训基地还可以用于课程成果的展示。实训基地既可以为课程提供实践的平台,又可以为课程提供展示的机会。教学成果是课程发展的精华与目标,实训平台对于教学成果的展示,不仅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让学生的作品和成果产生质的飞越。

最后,实训基地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成为学生学习专业人士的机会及企业招聘的平台。在互联网思想潮流下,公开、互动、平等的潮流在实训平台展开,实训中,把不同的实训项目公开,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实现资源共享,打破专业的限制。

4.3 实训基地的运营模式

首先,要确定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实现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营。在日常工作中应设立专职教师管理实训基地,保证课程安排与机动时间相结合,在课程期间由专人管理,在平时可以招收大量的兼职管理人员,但相关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证书,以满足在平时时间除上课外的实训需求,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度,以确保实训基地在日常运行的基础上,依据即将开展的实训项目进行更新。所有相关专业的教师、专家以及企业专业人员组成的兼职管理员是否空闲在线等可以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的提问以及对学生问题的解答。

其次,可以把实训项目与企业联合,校企联合的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以及训练平台,还可以围绕课程组成训练团队,把项目课程的展览变成项目任务的完成,把过程作为重点展示。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效果展示,还可以帮助企业完成部分任务。把整个过程进行展览,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还有利于参与展览的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

4.4 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

首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实现资源统筹与共享。基地的建设应该以所面对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专业以及未来工作行业的发展状况为主,利用互联网自身的优势,从多个方面获得准确的行业数据。用发展的眼光面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资源统筹与规划,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例如相关专业间的资源共享、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之间的共享。提高实训基地资源的利用率,使学生的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既可以使校方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合理的实训基地与实训机会,又可以为企业提供很好的建设人力,实现双方的共赢,进而提高了基地的利用率。

其次,实现实训基地的功能建设规划。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而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教师们更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知识的实用性,所教授的知识没有和实际需求相结合,从而使得教学的意义更为模糊,学习本专业的学生无法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而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得教学目的更为清晰。实训基地把学习的资源和实训的资源进行很好的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条,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把市场作为实训的教学目标,根据专业知识以及课程设置相应的实训情景,以实训情景作为依托,进行学生行动的导向教学。

5 结语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的必备条件。要实现自身与社会发展的同步,需要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学会专业知识,把理论和实践进行更好的结合;另外,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好的基础,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突破课堂教学中本身存在的空间局限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互联网+”;供应商关系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4;F27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1

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其对现代经济转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现代企业强调在供应链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加强监督与相互扶持,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实现双赢。其对于健康、稳定、循环的供应链环境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供应商关系管理现状

1.缺乏科学的准入机制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内部上游供应商管控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且大多依赖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完成,然而在不同的阶段中,企业对供应商关系管理的要求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企业在不断争取品牌优势的同时,对供应商的质量、时效性等给予了高度重视。当前,我国供应商关系普遍存在地位不平等的现象,部分供应商过于追求低廉成本,限制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供应商准入环节更多的是被动寻找供应商[2],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潜在供应商的错失。另外,部分企业对准入供应商缺乏质量、生产技术以及服务等方面评估,供应商筛选不科学。

2.缺乏透明的寻源决策

当前,市场采购产品种类丰富、类型众多,企业要想从中选取最优质的采购货源,就必须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交流沟通关系,多轮询报价,为采购决策提供参考,然而从当前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情况看,大部分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寻源采用的是传统的人工模式,且容易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部分企业甚至存在暗箱操作,不H降低了供应商报价的主动性,而且增加了采购成本。

3.缺乏与供应商的协同

通常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主要涉及到寻源、合同洽谈、备货以及结算对账等多个环节,需要较大人力资源与物力成本,且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供需状况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再加上信息的滞后性,企业内部容易出现供应平衡矛盾。

4.缺乏对供应商绩效评价

目前,国内对供应商绩效评价管理尚不规范,企业对合作过的供应商缺乏有效的管理,例如对供应商产品制造监督、运输交付、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售后服务等指标的评价,未建立系统化管理,部分管理较好的企业还存在人工打分,备案存档现象。

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互联网+”时代,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单单是采购关系,而是处于同一供应链,力图形成一种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供应商关系管理对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日常经营等有着重要的意义[3]。作为物流的始发点,供应商不仅是资金流的起点,同时也是信息流的重点。良好的供应商关系管理策略不仅能够促进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协调运行,而且能够增强企业采购部门的竞争力,为企业的业务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三、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供应商主数据管理

“互联网+”时代,为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自助注册服务,企业能够在官网或知名网站上供应商的注册链接等相关信息,潜在供应商可从中获取相关信息,在官网进行基本信息、产品信息、资质业绩等信息注册登记,建立潜在的合作关系,企业可以对供应商进行审核,通过后建立合作关系[4]。

企业可建立供应商资质审查体系,从基本信息、产品业绩、产品产能、生产效率、财务信息、服务质量等多方面对供应商建立问卷,并根据供应商填写信息判断是否符合企业需求,全面实现供应商资质能力信息结构化。

2.供应商寻源管理

企业要建立专门的在线寻源协作平台,采购人员可以根据平台模板及文档形式组织采购寻源活动,通过该平台将信息发送到供应商。然后由供应商对相应的项目做出报价,企业能够随时进入该平台查看供应商的反馈信息,参与对采购寻源的管理。企业专门负责人需对此做出评价,通过自动计算得出各个供应商的得分,进而为寻源决策提供参考。

3.供应商协同管理

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需对采购订单、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结算及售后服务进行管理,需成立专门管理模块,使所有参与者能够通过该模块系统了解采购订单、合同执行情况及售后服务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发出需求指令,例如交货期变更、合同变更、合同结算申请等,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内外部协同效应。在采购订单处理环节中,要确保信息通畅,能够随时掌握采购项目最新动向,避免由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的决策失误,对于企业需求部门提出的变更申请,要自动反馈到采购机构,经过核实后,立即执行,避免延期。结算阶段可以参考门户电子发票,根据采购周期标准作出评价。

4.供应商绩效管理

对供应商产品制造监督、运输交付、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售后服务等指标进行评价打分,建立供应商信息库,为日后采购奠定参考基础。

四、结束语

供应商关系管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企业要认清当前供应商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借助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给予相应的管理策略,确保供应商关系管理企业信息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秋萍,赵先德,杨君豪,等.供应商关系管理中的金融关系行为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4,17(4):66-77.

[2]张瑾.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6,25(2):8.

篇9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电力公司;信息化;平台

电力公司对于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给人们提供日常生活必需的电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电力公司后勤管理开始全面实现信息化转变,通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及时进行更新与发展,合理的使用互联网技术,促进电力公司后勤管理信息化创新,这已经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移动互联网应用之下,积极开展后勤管理信息化创新和发展,必须要全面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建设完善的信息化体系,转变传统管理方式,促进后勤管理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1 互联网时代电力公司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1.1 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使得后勤管理更加科学

以往电力公司运行中,后勤管理部门一般都是“服务”性质的,电力企业发展中,其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不会首先告知后勤管理部门,这就使得后勤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存在感较弱,后勤管理人员参与度不高,工作积极性下降,工作效率也会比较低,人力资源浪费严重。对于该问题来说,后勤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之后,首先可以让原本复杂、工作量较大的后勤管理工作更加的简化,也能够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其次,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更加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可以使得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更加的规范化,提高管理效果。

1.2 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当前我国很多电力公司的后期管理部门都是人力进行办公,这种方式效率较低,且人力资源的浪费比较严重。如果人力资源成本较高且不能获取相应的收益,所以目前的电力行业竞争加剧的基础之下,会导致巨大的损失,甚至会阻碍企业的发展。而在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之后,使得企业后勤工作的开展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变,很多先进技术融入到其中,可以大幅提升电力公司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进而可以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使得公司经营管理顺利的进行,为电力企业实现长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为企业发展的方向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之下,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电力公司后勤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之后,形成了以移动PC终端与移动端的综合性后勤运营管理平台,其融合了办公管理、安全督查、物资管理、后勤应急管理、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使得后勤管理达到实时性、灵活性的要求,可以更好的促进电力公司工作效率和运行质量的提升,促进电力公司的科学化改革和发展。当前社会发展之下,人们的竞争压力增大,生活节奏也会加快,这种情况之下,传统的人力办公方式比较落后,效率较低而逐步被淘汰,而具备先进技术的信息化建设平台逐步建设和应用,并且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后勤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所以电力公司需要重视该方面的建设,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2 综合性后勤运营管理平台简介

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电力公司综合性后勤运营管理平台的建设,是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云端信息共享技术等组合而成。结合本次设计要求,下面逐步进行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分析:

2.1 办公管理

办公管理模块为后勤部门管理者进入到的办公系统,其利用办公模块的相关操作,可以有效的了解后勤运营管理平台的工作状态,并且对于各项运行数据有综合性的了解,然后按照所产生的相应数据信息作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为制定出下一步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提供基础。利用办公模块可以快速的给后勤管理部门的领导者提供企业的后勤管理全部运行数据、信息,及时发现异常的信息,并且发出警报,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够采取调整措施。

2.2 安全巡视管理

电力公司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就是给企业内部提供水、电、气等资源,还要提供办公耗材、设备维护等基础性工作,对于企业运行各项工作实施安全监督管理。通过综合后勤运营管理系统,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对于其他部门的保修请求及时作出回应,然后确定具体的维修工作时间,让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积极投入到工作中,有更高的积极性。此外,综合后勤运营管理平台建设中,企业可以建立性能完善的监控系统、自动报警系统,可以更好的进行整个企业内部安全巡视管理,然后及时对于异常状态做出调整和控制。

2.3 物资管理

电力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先进设备的支持,而后勤管理部门则需要做好设备、耗材的存储与管理工作。应用智能化的互联网技术进行管理,可以随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并且定期组织保养工作,还能够了解耗材的库存量、使用率、损耗率等信息,及时补充耗材并且做好管理。

2.4 后勤应急管理

电力企业的安全隐患也是不容忽视的,后勤管理部门应该立即对于突发的情况做出响应和处理。利用综合性后勤运营管理平台,可以及时发现运营异常情况,快速做出反应,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内。

2.5 系统管理

从电力公司的综合性后勤管理平台应用情况出发,可以全面的提高后勤部门的工作效率,而系统管理模块能够使得企业领导者对于整个后勤运营情况全面的监督和管理,使得平台稳定的运行。

3 综合性后勤运营管理平台的优势

与传统人力方式进行后勤工作对比分析,综合性后勤运营管理平台有下述优势:

(1 )综合性后勤运营管理平台以互联网技术作为基础,可以实现后勤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机械化与智能化的转变,让后勤服务更加精准;

(2 )与传统人工方式对比,综合后勤运营管理平台覆盖范围更大,数据量更多,给后勤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 )综合性后勤管理运营平台更具灵活性,各项工作开展更加顺利。

4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领域发展之下,电力公司以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持创建综合性后勤运营管理平台,使得后勤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还能让后勤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化,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未来发展中,需要创建更加完善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平台,为电力领域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董艳军.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7,000(006):11-12.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信息化;加强对策

1引言

“互联网+”时代,会计工作开展的形式出现了微妙变化,会计信息化在“互联网+”时代下可以更为顺利进行,但部分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导致“互联网+”时代诸多优势无法充分显现。当前,国内会计信息化整体进程较为缓慢,对“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优势和时代特点并未充分运用也导致会计信息化建设方向出现了一定偏差。这一情形下,探寻出与“互联网+”时代相互吻合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策略也显得极为必要。

2“互联网+”时代会计信息化概述

2.1“互联网+”时代特点分析。“互联网+”的主导者往往是互联网企业,“互联网+”的理念在于将互联网发展与实体企业发展间进行更好融合。由于电子商务在国内的蓬勃发展其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互联网+”时代来临,人们对互联网技术应用与依赖程度不断增加,“互联网+”这一时代也被人们广泛接受。“互联网+”时代具有互联网技术为主导的基本特征,互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得到了更为充分的挖掘,且互联网技术发展对企业与个人生产生活的影响会不断扩大。2.2“互联网+”时代会计信息化的意义。“互联网+”时代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会计工作更好开展的必然要求,如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仍然较为单一,传统会计工作开展形式能够满足企业会计工作开展需求,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传统会计工作开展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依托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来带动会计工作开展效率的提升也十分重要。在会计信息化程度较好提升下,企业不仅能够对会计工作进行更好处理,其会计工作体系也能不断丰富,更为重要的是,会计信息化程度提升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这对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3“互联网+”时代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3.1会计电算化水平相对低下。“互联网+”时代,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会计电算化水平的提升作为基础,然而现阶段会计电算化水平较低是不争事实,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互联网+”时代会计信息化建设活动的开展。由于会计电算化水平较低,很多传统的会计工作开展方法依然被广泛应用,部分年龄偏高的会计人员更加不愿意进行会计电算化尝试。诸多因素影响下,会计电算化水平提升的困难程度较大,与之相对应的会计信息化进程自然相对缓慢。3.2会计信息化受重视程度较低。会计信息化建设事宜受重视程度较低也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建设问题,由于会计信息化建设事宜并未受到充分关注,很多企业内会计信息化建设活动开展的偶发性较强,会计信息化建设活动的开展效率也极为低下。“互联网+”时代,很多优秀的会计电算化方法都能够为会计信息化建设做出贡献,且“互联网+”可以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多种帮助。但在企业对“互联网+”时代认识不清,对“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并未给予充分关注下,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极容易流于形式,系列会计信息化建设措施和手段也无法被较好贯彻和落实,这也是很多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的直接原因。3.3会计信息化建设手段较少。“互联网+”时代,会计信息化建设手段较少这一问题较为普遍,很多企业不知道怎样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时,其会计信息化建设便较为茫然,相当大一部分企业不知道怎样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也导致国内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效率极为缓慢。此外,“互联网+”时代,很多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上选择的方法并不合适,其单纯依托会计工作开展电子商务化程度提升带动会计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升的做法并不可取,在会计工作开展核心内容信息化程度较为低下时,会计信息化建设也难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化建设。3.4会计信息化人才较少。“互联网+”时代,会计信息化建设正在遭受相关专业人才较少这一因素的制约,很多企业内会计人员数量较少且年龄构成并不合理,部分年龄偏高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缺乏积极性,而年龄偏低的会计人员虽然能够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理念进行较好接纳,但其缺乏独立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能力。在企业内部,一旦会计信息化建设人才无法满足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便无从谈起,“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人才要求较高下,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人才较少这一问题的负面影响也会不断扩大。

4“互联网+”时代会计信息化更好进行的建议

4.1逐步提升会计电算化水平。“互联网+”时代,会计信息化建设更好进行首先要注重会计电算化水平的提升,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成熟且会计电算化技术实用性不断增强,企业也要进行会计电算化水平提升相关工作。建议企业积极采购并应用会计电算化相关软件,使得企业内部各种会计工作开展可以得益于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性。在会计电算化水平有较好提升下,企业则应当关注会计信息化建设相关活动的开展,在会计电算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会计信息化建设活动开展也能有较好的基础和保障。4.2提升企业等主体会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性。会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性高低与否会对会计信息化建设活动开展产生直接影响,“互联网+”时代,更好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也需要提升企业等主体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性。建议各企业结合会计信息化建设实际需要建立基本制度,并发挥出会计信息化建设制度对相关工作开展的指导性与规范性优势。除此之外,企业可以考虑在财会部门设立专门的信息化会计岗位,借此增强“互联网+”时代会计信息化建设理念对企业会计工作的正向影响。4.3依托大数据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互联网+”时代企业更好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也需要对大数据相应技术进行较好运用。建议国家积极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大数据库的建立,在确保云端数据中心各项数据安全性基础上,鼓励企业自行建立会计信息数据库并参与到宏观会计信息化建设数据库之中。除此之外,企业要增强对会计信息的综合利用能力,例如,通过对会计信息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企业可以更好进行生产经营策略调整,这也能够使得会计信息化建设成果更好显现。4.4培养专业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互联网+”时代企业需要打造出专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并依托专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开展具体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活动。建议企业结合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岗位的重新设置,在此基础上,企业需要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将会计信息化建设内容作为培训基本内容外,企业也需要不断强化一般会计人员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性。在鼓励会计人员积极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尝试的基础上,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力量能够更为多元,会计信息化建设质量也能较好提升。

5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下如何更好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国家需要思考的问题,更加要成为企业会计工作开展中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互联网+”时代虽然为会计信息化提供了多种帮助,但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必然是一个漫长过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情形下,企业需要就会计工作开展形式进行较好创新,并逐步增强对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应用程度。只有“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技术得到充分应用,会计信息化的速度与质量才能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许汉友,姜亚琳,张蓓.“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基于财务共享服务视角[J].新会计,2016(1).

篇11

关键词 互联网+ 高校传统教育 变革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的提出是在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在报告中首次讲述“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和政府对“互联网+”行动计划多次进行实施并给予了相当的重视,由此可见,“互联网+”计划的开展不仅仅是国家战略的实施,更是新形势下时展的常态。而在“互联网+”计划的开展中,高校作为思想与知识的密集地,也迎来了巨大的历史转变,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如何应对相关的挑战,把握时展的变革机遇,运用互联网思维和高新信息技术推动高校的教育体系的发展,并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是高校要勇于探索的主要课题。

1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传统教育与管理的现状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信息化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终端已经在广大高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类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手段、学习方法、管理服务以及师生行为习惯等等,高校传统教育与管理理念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1.1管理理念与模式的新变革

在当前形势下,互联网与移动终端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学习方式的新趋势,多种应用软件在高校间广泛运用,高校管理与服务从线下转化为线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校理念与模式的扁平化管理,也对高校传统教育理念与模式有着强烈的冲击。除此之外,对知识获取的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依靠教师当堂讲授的方式,这种教学的方式较为单一与枯燥,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低下,而在当前形势下,学生可以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共享学习资源,获取知识的渠道不断的再增多,单一的依靠教师讲授来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被打破,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渠道越来越多,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再者是教学模式发生巨大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一的,时间与空间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更全面的发挥自身的个性化特点,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减轻了工作强度,运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更好的实现与时代的接轨,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1.2高等教育时空形态的新变革

通过一些相关的例子可以得知,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虚拟教学来代替实体教学,高校未来的教学方式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眼前,高校的教育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一系列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时代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给高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2“互联网+”时代高校转型升级的新要求

互联网行业对于各类传统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来看,受到巨大影响的行业主要有工业、农业、金融以及教育,这四种行业是主要的创新来源,在中国国内,互联网技术在高校的发展已经有十多年,但对于前三者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变革程度而言,对于教育这一行业的影响程度尚很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内部管理者以及教师的观念理念未能跟上时展的潮流,仅仅将“互联网+”这类新模式当成一种教育手段的新形式,而不是一种发展的契机。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任意一种理念或思想的形成到广泛运用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互联网思维也是如此,尤其在高校内部,绝大多数管理者与教师都普遍习惯传统管理理念,在教学方式与手段上难以接受新模式,因此,互联网在高校的发展中非常缓慢。要想实现互联网在高校中的逐步稳定发展,就应该对传统的体制与管理理念进行变革,否则一味的依赖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就会导致互联网模式在高校变革中的缓慢与失败。

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看,每一次巨大的变革能够得到成功,首先应是思维模式的改变,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要先摒弃之前的传统思维与观念,在高校课堂的教学与管理中加入互联网思维,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过程,积极借鉴互联网模式中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模式,构建平台化与扁平化的组织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点,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与手段水平的提高。

3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面临的困境

近些年来,由于国家与政府正大力的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高校网络,大量的硬件设施服务于各类教育手段,在高校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当前形势下,国家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高校信息化建设是时展的新趋势,但在国内,没有一套明确的制度以及标准,在国内率先开展的信息化建设的高校数量较少,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很多问题,主要的体现方面为,一是重视硬件方面的管理而忽视了理论方面的研究,对于为什么建立信息化建设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对于信息化建设该如何达成则没有一个共同的意识,重视的方面主要是在技术层面,没有对理论基础进行重视,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与建设,在高校实现高效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完成,高校应该注重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中,高校需要什么,按照实际的工作情况,对各个模块进行分割,并保证每个阶段都有人进行规划与实施,大多数高校缺乏长远的整体规划,对各类资源的规划与使用不合理,整合程度不够,导致信息资源的重复,其次是忽视的用于的需求与体验,在高校的教学中能否实现师生的个性化需求是应用技术发展的基本要求,但在目前的高校信息化(下转第34页)(上接第32页)建设中,主要以应用平台的建设与技术的运用为主体,忽视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发展。最后是信息化建设缺乏一定的教育特色,在高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比较注重技术标准,没有考虑到人文环境与教育特点,学校的特征以及形成在信息化的建设中没有得到体现。因此,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要打破自身的自建自用,重管理轻教学的老旧思想,引进市场发展机制,积极利用多方面的社会资源,构建可以进行资源共享的高校运营管理机制。

4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新措施

实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主要转变的是实现智能化建设,因此,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主要方向,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在校园内建立相关的校园无线与有限,实现校园内部一体化的各类应用,确保各类信息的高校运用和服务水平,不断的提高信息管理水平,治理内部的发展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思路的规划

由于在高校内部,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管理并促进其教学水平与效率的提高是一项周期性长、复杂的工程,而应对这种情况,首先要结合高校发展的现代以及相关需求,以及教育部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以及互联网技术发展最新情况,明确发展思路,规划好各个步骤,并进行分类推进。首先要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对其目标进行总体的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要对高校信息化现状与用户需求有全面的认识并组织具有先进水平的管理模式与方案。

4.2建设内容

主要建设的平台有几个方面,一个是应用支撑平台,一个是基础设施平台,一个是统一平台,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数据中心以及云平台,统一平台的建设主要是对用户身份信息门户平台,以及数据库平台,通过对这类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高校的各类具体应用提供基础数据,而针对每个高校的侧重点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建设。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中,一般包括教务管理系统的建设,财务管理系统并以及学工管理系统、校园安全管理系统等等。

4.3总体架构

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信息化建设的构建要全面,主要的架构建构有感知层面以及基础设施的构造,数据中心平台,以及应用层面等等。

5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教育行业也正在受到互联网行业的冲击与发展,“互联网+”的模式不仅仅是时展的战略需要,也是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我国高等学校在教育方面要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姿态迎接互联网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教育让传统行业的发展更加的充实与有效。在高校的发展中,“互联网+”的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教育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在推进高校教学发展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曹晔华.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人才的素质模型建构与高校创新培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篇12

 

旅游管理信息化是指旅游行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进行适度的投入以达到获取最佳效益的目的,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通常需要借助系列手段和工具整合旅游行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多方面资源,并进行高效的运用。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旅游信息化是手段,运用信息化管理旅游是关键,管理当中所涉及到的相关业务开展流程的深层次优化是核心,最终达到增强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目的,帮助旅游业实现价值最大化。

 

一、“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信息化所面临的困境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背景下,旅游产业在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同质化竞争、运营管理不合理等方面原因,造成旅游管理信息现代化滞后等问题。

 

(一)信息资源共享性差

 

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现有的旅游网站数量众多,提供了大量的出游信息,网上旅游信息的总量很大,但其呈现的信息分散、共享力差。如果企业与旅游部门之间缺乏网站信息共享,这必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对相关旅游信息系统进行重复建设,造成相关资源的浪费;该问题是当下我国旅游管理信息化进行中相当棘手的问题。此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部分计划经济时代的因素仍在左右现代人们的思维,对待“互联网+”背景下加速减速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认识角度有偏差、认识深度不够,各地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自为政的建设旅游信息化系统,由于相关单位闭门造车的自主建设,相关旅游信息难以做好信息共享,大大降低旅游信息实用性,不能为旅游信息化管理提供一个通畅的“信息源”。

 

(二)信息建设投入不足

 

就像很多人会主观的认为互联网就是几个网页拼凑而成的网络模式,习惯性的把旅游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单纯的看作是一个网页建设,其功能就是发几条简单的信息而已。殊不知互联网时代下旅游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需要大数据、云计算等存储媒介支撑,而且在日常的运营管理过程中涉及到旅游信息更新维护,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我国现有的旅游企业90%为中小企业,资金有限、宏观性运营理念缺失,加之当下旅游业在电子商务运营中收入不理想,导致电子商务在旅游企业的普及率低。人们会无意识的认为在互联网上的旅游企业无大小区分,所面临的可营销顾客与机会是均等的。但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上述的意识急需转变,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小企业因为资金投入的缺乏,导致相关旅游信息的更新滞后,不能形成旅游信息化管理系统,营销收益甚微。但是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如果单单依靠几个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去做,忽略90%的中小型企业,不利于整个旅游行业的管理信息化的提升。

 

(三)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懂技术的专业性人才,而且需要全面懂行业、懂营销、懂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在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对旅游管理信息化课程重视度不够,往往只涉及到一些软件基础性操作和文字处理等领域,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下旅游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求。由于缺乏一支既懂旅游业务也懂技术的现代化旅游信息化管理队伍,使相关旅游企业的网站页面宣传出的信息不能真正意义上满足游客所需,不能让企业实现扩大宣传的目的,更不能因时、因势的对相关旅游线路、旅游景点进行及时的动态更新,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实现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目标。

 

二、“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互联网经济时代的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所涵盖的信息密集度高,涉足的行业领域广,如:在旅游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吃、住、行、游、购、娱必不可少,这一多层次需求必然需要餐饮、住宿、交通、景区、商品等相关行业的支持。旅游业具有及时性,不能进行储藏。同时,旅游产品的交易讲求的是旅游企业与旅游消费者的信息沟通交流后以实现最终交易。“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信息化创新工作开展,是进一步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而实现优化旅游行业结构的目的。与此同时,作为服务行业的旅游业,信息的高速、准确流通是确保此行业健康运行的关键所在。对旅游信息的传播、旅游产品的宣传,是推动旅游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旅游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所在。游客只有在获取真实可靠的旅游信息后,方能产生消费动力,帮助相关旅游企业做出科学决策。所以说旅游管理信息化可对旅游业从运营管理、业务设定、交易选择等方面进行规范,进而促进整个旅游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拉近了我国与世界的距离,所以也要求我国旅游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管理系统逐步接轨。旅游业要想在“互联网+”大的背景下快速崛起,并屹立不倒,必须实现相

 

关信息的及时性和高效性,为系统链条下的各行各业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以帮助他们因时、因势的做出相应的旅游决策,促进自身发展,助推旅游行业整体性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一)加强政府调控作用

 

针对互联网快速崛起背景下,旅游信息鱼龙混杂,难以寻找统一口径的情况下,政府主管部门必须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承担起全国旅游信息管理者的重任,从多角度、多维度规范旅游信息,为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实现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就我国旅游信息呈现出的散乱现象,政府主管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予以整治,为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基础性资源的支撑,为旅游企业提供信息平台,同时也要从全局着眼做好旅游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我们知道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量大,单独依靠旅游企业去做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阻碍,这就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处理。同时,国家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旅游电子商务的立法工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旅游电子商务市场的管理,适应互联网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运用差异帮扶原则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信息化创新工作,很大的关键在于资金的投入,然而如前文所述很多旅游企业很难拿出专项资金开展此项工作。我国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因所处的地域、企业不同,导致他们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消除这种差距。一方面国家要给予发展较差的地域政策支持,从人力、物力等要素着手,帮扶落后地区、企业的旅游信息化建设;当下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期,对旅游管理信息化创新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另一方面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中小旅游企业,应坚持走抱团发展的道路,因为其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有限,可由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为该群体提供第三方网络平台,帮助他们在网络上进行宣传,以提升他们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此项工作的实施不仅为此类企业节约了资金,而且有利于区域内相关旅游企业产生组团效应,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名片,方便游客运用互联网进行个性化选择,提升他们的旅游愉悦度。

 

(三)注重关键人才培养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信息化创新工作的开展,首先必须为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提供智力保障,上文我们曾提到旅游信息化人才分为信息化专业性技术人才与复合型人才。信息技术性人才早已随着IT行业的深入发展而发展,所以懂技术的人才需求已不是问题。复合型人才在当下属于紧缺性人才,此类人才恰是旅游管理信息化创新工作开展的核心性人才需求,由于此类人才的缺乏,现已成为国旅游信息化创新建设道路上的障碍。此类人的培养必须走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并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方面高校对此类学生培养,既要让学生学习系统的旅游知识,也要让学生深入学习旅游管理信息化知识,提高他们知识素养。第二方面企业应为校企合作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帮助他们快速的进入角色,快速投入到旅游信息化建设中来。另外,旅游企业应加强对企业现有职工的培训工作,帮助他们快速掌握旅游信息化相关技能,以适应互联网时代下快速发展的旅游经济。

篇13

【关键词】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

一、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武进区信息化建设发展情况简介

武进区很早就重视本地的信息化建设,早在2004年武进区就编制了《武进区信息化建设规划(2004~2010)》

2004年武进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以武进电信公共信息网、武进有线电视网两大网络为核心,以移动网、联通网为补充的宽带城域网已基本建成。

近几年,随着武进区新农村的建设和率先实现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提出,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农村“新三通”(行政村通光缆,自然村通宽带、通有线电视)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全面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形成了农村信息化管理、农业信息化服务、廉政信息化监督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有益局面;各类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不断延伸,为农民送上多渠道多领域的实用信息;本土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万家鲜”和“淘常州”作为其中杰出代表,受到老百姓的关注和喜爱;加紧建设肉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为消费者实时提供所购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的重要信息。

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武进区委、区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建设“智慧武进”的战略决策,“智慧武进”是武进建设的发展源泉和前进动力。通过几年的努力,“智慧武进”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立足于“智慧武进”的武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在近几年的建设下,武进区逐步建设了武进区“三合一”网络平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三资三化”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产品交易平台、花木市场交易信息服务中心、企业信息化“SaaS”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于农村的信息化平台。

(二)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农村信息化建设政府支持不够

最近几年,虽然武进区在农村信息化方面有所重视,在财政上也有所投入,但是其投入的力度对比工业和服务业上的投入来说还是有巨大的差距。早在2004年武进区已经有了《武进区信息化建设规划(2004~2010)》,但是针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至今仍旧没有出台,这就造成武进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被动的前进,完全依靠上级部门的要求来建设。

近几年来,武进区政府开始大力对农村信息化投入,武进区“三合一”网络平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三资三化”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等农村信息化平台相继投入使用,且内容日益丰富,但是不能掩盖这些平台提供的信息分散不统一、信息数量少、信息不容易查询等一系列问题。

2.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设施和技术落后

最近几年,武进区农村信息化网络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由于覆盖全区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设完,尤其是在武进区西北的几个镇、村,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方面,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面与其他先进地区和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最后一公里”问题长期存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网络、固定电话网络、移动电话网络、计算机互联网络等在内的信息网络以及信息化技术设备。虽然最近几年武进区加大了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但是与武进城区相比仍旧存在的相当大的差距,通过“村村通”工程的开展,武进区农村电话普及率和广播电视覆盖了都接近了100%,但是农村的互联网络的普及率还是远远落后于城区水平,特别是一些农村困难户,一些子女住在城区的老年村民等对互联网仍旧是一知半解。武进区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基层政府的财力不足,无法保障和支持基层农村信息化的大量资金投入,像光钎入户等高速上网手段等在“最后一公里”无法连接到村民家,导致农村互联网络的带宽还很低。

3.农村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

“截至2012年12月底,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56亿,比上年增加1987万,增长14.6%,与2011年的8.9%相比,增速有所加快。截至2012年12月底,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3.7%,较上年提升3.5个百分点,与城镇互联网普及率(59.1%)仍有较大差距,相差35.4个百分点。” 农村农民的网民虽然增加很快,但是普及率仅仅只有23.7%,而且随着农村青壮年不愿留在农村,使得留在农村的人普遍年龄较大,对于新鲜事物互联网的接受能力比较差。因此,互联网对于普通老年农民来说新鲜的事物,并没能得到足够重视,没有接触过互联网的大龄农民很少体验到信息化带来的变革。

农村信息化需要大量的青壮年来投入技术开发和建立信息化体系。然而年轻的有文化的有激情的青年在考入大学跳出农村后,都不愿再回到农村创业,而留在农村的年轻人的文化技术水平往往都不高。从而忽视了农产品信息化所带来的商机。

二、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武进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随着武进区的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必然受到本地的社会、科技、经济、人才、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面就影响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因素进行分析。

篇14

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要想提高其竞争力,就必须要完善企业的会计工作。中小企业建设会计信息化模式存在几个问题:会计人员普遍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技术研发部门,也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与保护。而在当前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还要面对复杂的云计算环境、安全和技术问题。

[关键词]

中小企业;云计算;会计信息化

前言

云计算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逐步发展的,互联网环境下,云计算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云计算环境之下,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快,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在互联网环境之下,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必须结合云计算的基本特点与特殊需求,只有结合云计算的基本特点,才能对云计算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展开分析。云计算为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云计算也为中小企业的改革指明了一定的方向。只有在云计算环境之下,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道路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提升与发展,没有对于云计算的研究与把握实际上对于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过程是不能够正确和全面认识的。正确认识云计算环境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于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改革。

一、云计算概述

(一)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基于互联网的一定程度的相关服务的不断增加、使用和交付的固有模式,一般而言,云计算是通过网络来专门提供动态的、容易扩展的且是虚拟化的网络资源。从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云计算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产生的,互联网催生了云计算的诞生。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云计算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换言之,只有认识到互联网技术与云计算技术的相关性,才能从根本上真实地认识互联网云计算的特点。第二,云计算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虚拟化的资源,这种资源由于分布在网络上具有易扩展性以及发散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云计算资源的难以把控性,这是云计算环境下的基本特点。

(二)云计算的关键词技术

云计算的关键词技术是指在网络上巨大的、不可估量的资源之下,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不易被识别,只有通过使用与需要寻找的资源相关的“关键词”,才能够寻找到相关资源。换言之,在云计算环境之下,尽管网络资源异常丰富,但要寻找到相关的数据资源往往依赖其关键词进行寻找,只有在关键词技术的运用之下,才能对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资源进行有效寻找与精确定位。

(三)云计算的特点

根据当前互联网发展的实际状态,云计算的特点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从资源上来说,云计算环境下,网络资源异常丰富,尤其是与中小企业会计相关的网络资源更加异常丰富。丰富的网络资源往往对于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寻找具有相关性的资源数据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帮助。第二,从资源的获取与识别上来说,尽管云计算环境下网络数据资源具有异常的丰富性,但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识别与获取相关资源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第三、资源的可利用度不高,前已述及,云计算环境下网络数据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识别与获取,因为网络数据资源以及与中小企业会计相关的网络资源的丰富度十分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就造成了资源的可利用率偏低的情况。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概述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来看,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中小企业在现有条件下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系统性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状态。其现状基本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初步建立起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软件运用系统。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小企业运用网络会计软件进行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计软件的发展与逐渐完善是必不可少的,现有条件之下,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软件的运用具有了一定的成功经验。第二,企业领导层逐渐重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来看,经历了被企业领导漠视、歧视以及逐渐重视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总路径。任何情况下,只有中小企业领导能够重视其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才能使得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第三,注重会计信息化与网络技术发展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会计信息化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没有对网络技术的重视以及普及,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过程就不会顺利进行。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其一,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作为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主要推动者,会计信息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只有真正地把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上去才能真正提高会计信息建设的步伐与质量。其二,缺乏专业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技术研发部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过程是依托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技术支持,没有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的研发部门的技术支持,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是不可能高质量发展的。其三,从国家层面来说,缺乏一定的政策支持与政策保护。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与技术支持,只有把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与国家的宏观政策的支持结合起来,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支持。

(三)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需求

作为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在中小企业必然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上形成的。必须认清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需求,才能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目前来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需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解决财务会计信息的发展速度问题。从传统上来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一直在追求会计信息能够在极短地时间内大量处理其会计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就是为了满足其会计信息发展速度的需要。第二,提高中小企业会计决策的能力。会计决策的能力是指,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预算、核查以及结算过程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只有认识到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会计决策能力一直是伴随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过程,才能认识到中小企业决策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会计信息化的程度。第三,适应互联网经济条件下的需求。互联网经济是指经济实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互联网理念,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理念的支持之下,经济的发展更加迅速。正是在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影响之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也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与市场经济的一种必然要求。

三、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问题

云计算环境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一种资源存在环境的简称。云计算在一定程度上与网络的使用量、互联网的基本交付模式等相关。一般认为,云计算环境问题是云计算始终面对并始终摆脱不了的问题。只有认清云计算环境下的问题,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云计算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过程的全面认识。在云计算环境之下,会出现很对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某些环境问题不相关的问题,只有认识到云计算环境下其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其对云计算的影响。我们认为,环境复杂性一方面使得云计算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难度增大,需要中小企业投入更多的、更大的人力与物力才能真正完成资源识别与提取,另一方面,对云计算的技术问题也提出了一种挑战,也就是说,云计算环境下,基于环境的复杂性,必须正确认识云计算环境下网络技术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高,不能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不能真正应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二)安全问题

云计算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的安全问题,主要指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指外部安全问题。主要是说,基于云计算的数据网络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网络,而网络从目前来说并不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资源存放方式,基于网络病毒、网络黑客问题的层出不穷,在很大程度上都威胁着网络数据资源的安全问题,也就是说,网络安全构成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障碍。二是内部安全问题。会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的核心机密之一,一个企业不能正确对待与认识会计信息的安全,往往会造成会计信息泄露的安全事故,而会计信息泄露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三)技术问题

无论云计算还是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技术发展的完善与提高。现阶段,云计算技术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满足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一方面是因为中小企业的财力有限,不能投入一定的研发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另一方面,通常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人员的专业素质亟待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够得到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技术问题的关键,实际上只有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技术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才能在一定程度促进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只有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技术人员才能熟知其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使得技术解决问题更加具有实效性。

四、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模式

(一)需求分析和策略定位

一般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明确市场经济主体的现实需求,在明确其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策略定位。不明确甚至不了解市场经济主体的现实需求的情况下往往不能进行正确的策略定位与策略选择。现阶段,从宏观上来说,中小企业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现实需求不能与其技术相匹配,也就是说,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不能正确处理现实需求与技术匹配的问题。从微观上来说,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现实需求包括技术需求、人员需求、资金需求等。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策略定位必须结合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现实需求,从上述情况来看,一方面,只有国家加强对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政策支持力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宏观问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需要加强研发技术的力度以及对于其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各方面的支持。二者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现实需求与策略定位。

(二)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基本模式

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以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为导向,以对中小企业的相关支持为中心,以网技术发展的程度为基本着眼点,以中小企业的现实需求为存在基础来展开对于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模式的建设。以上几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只有认识到以上几个方面存在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基本模式的探讨,才能更好地进行其基本模式的建设。

(三)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网络设计方案

目前来看,对于中小企业在云计算环境下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必须明确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设计方案,真正解决网络资源的识别与获取是其关键。目前对于云计算环境下网络资源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关键字技术,缺少相关技术的研发。实际上,云计算环境下快速获取网络数据资源的技术可以模仿百度搜索引擎、谷歌搜索、360搜索等来建立相关的搜索引擎来使其网络设计方案更加具有实际意义与价值。(四)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机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云计算环境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机制不同于传统上的会计信息化过程。所以一方面需要建立并健全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促进与鼓励机制,另一方面,也要明确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建设的监督与监管机制,二者不可分割。另外,必须明确云计算环境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机制是建立在对网络资源充分运用的基础上的,这是对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补充。

五、结语

云计算环境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要以云计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核心,明确二者与会计信息化的必然联系与关系。并且必须认识到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在明确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对于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建立与健全。

作者:佟微 单位:渤海大学金融与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吕橙,易艳红.云计算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的SWOT分析[J].商业会计,2013(7):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