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幼儿足球基础入门教学范文

幼儿足球基础入门教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22 11:00: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幼儿足球基础入门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幼儿足球基础入门教学

篇1

关键词:球类活动;幼儿发展;实施策略

球类活动种类繁多、灵活简便,集对抗性、集体性、趣味性和多功能性为一体,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我园的球类游戏形式非常丰富,有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曲棍球等,主要通过球类课堂教学活动(以篮球、足球为主)、球操、户外球类区域活动、室内球类区角游戏来开展。

一、球类活动的特点

1.全身运动项目

无论是哪一种球类运动,都要在场地上不停地进行脚步移动、跳跃等活动,从而增大了上肢、下肢和腰部肌肉的力量,加快了锻炼者全身血液循环,增强了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长期进行球类锻炼,可使心跳强而有力,肺活量加大,耐久力提高。此外,球类运动要求练习者在短时间对瞬息万变的球路做出判断,因此,它能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2.器材设备简单

(1)不受场地的限制

球类活动对设备的基本要求比较简单,平时进行球类活动,只要有平整的空地就可以了。它不仅可以在正规的室内运动场进行,也可以在户外广泛地开展。当它作为户外运动时,还可使锻炼者吸入新鲜空气,受到阳光照射,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2)集体、个人皆宜

球类运动既可单兵作战,又可集体会战,单人时,锻炼者可以随心所欲地练习,集体会战则可以使锻炼者养成协调配合的习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二、球类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思考

1.有利于幼儿动作的发展

球类运动能促进幼儿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球类运动的玩法有很多,运球、踢球、接球、拍球,每一种玩法需要幼儿手眼协调,能提升幼儿的运动协调能力。

2.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判断能力

球类运动可以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孩子要想玩好球类运动,就必须要判断好球的运动方向,看清对手将球踢向哪里,从而快速做出反应,只有这样才能接到球,才能继续游戏,这样多次反复,可以提升孩子的判断能力。

3.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指南》提出,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各种球类活动大多都是在集体环境中进行的,如果舍弃集体,几乎所有的球类运动就会消失。从事集体性的球类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通力合作,并且以各自不同的角色,达到协调配合、争取胜利的目的,例如篮球的前锋、后卫,各自以不同的地位发挥作用,发展协同与合作精神。因此,要求每个幼儿必须在攻守中团结一致,明确分工,密切配合,这样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通过老师的指导和练习,幼儿不仅掌握了分工合作的方法,而且在篮球运动中体验到分工合作的乐趣。

另外,很多球类游戏,如抛接球、接力运球、篮球、乒乓球等也都需要有同伴共同参与,紧密配合他人进行合作游戏、竞赛游戏,并在相互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与人平等相处、谦让、合作、互助及共享等品质。

4.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归属感

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倡导者马斯洛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一需求,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幼儿同样有着强烈的归属需要,这种归属需要既包括被班级幼儿园认可与接受的心理感受,也包括幼儿对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所属的民族以及所拥有的文化的认同与接纳。

在球类运动中,幼儿通过与同伴一起运动,引起情绪上的愉快,获得了团体归属感。如做球操时,大家一起在音乐的指挥下统一动作、节奏,使操节做起来整齐有力,还有许多协同部分的设计,需要幼儿之间配合完成,幼儿在球操活动中大胆地表现自己,与同伴合作,增强了集体意识,建立集体的归属感。又如观看各项球类运动赛事,幼儿会为中国球员的胜利欢呼雀跃,激发了爱国情感,潜移默化产生对祖国的归属感。

5.有利于塑造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

丰富多彩的球类活动不仅增强了幼儿身体机能的发展,使幼儿的动作发展更加协调、灵活,还进一步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球类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幼儿全神贯注地观察教练的动作,领会教练说的动作要领,因此,对幼儿良好的注意、观察、记忆品质都有促进作用。在球类运动中,同伴们的呐喊声、助威声此起彼伏,球场上“传球”“投篮”“射门”等呼喊声有效地激发了幼儿乐观向上的情绪及积极进取的精神,胜利的愉悦也倍增了幼儿大胆表现自我的信心及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哪怕是球类比赛中的一次小失利,也促使幼儿克服失利的挫败情绪,很快地调整情绪进入到下一轮的球类运动中来。

三、球类活动的实施策略

1.创设环境,营造浓厚的“球”氛围

我园将球类元素融入环境创设中,处处彰显阳光体育运动的球类活动环境特色:草地上大大小小的石头变成了各种各样的球;楼梯角里的“球的世界”里陈放着各种球;圆厅布置成乒乓球馆;大操场是篮球场;小操场是幼儿专用足球场;圆厅、楼道、走道随处可见介绍球类项目、球星、球类活动的图文。

2.精心选择编写球类园本教材,确保活动的科学发展

(1)制订球类活动教学目标

球类活动教学目标:感知不同球类的特性和人与球之间的关系;萌发对球类活动好奇、探索的愿望;掌握最简单的足球、篮球的知识与动作技能,发展身体素质与综合运动能力;简单了解篮球、足球活动的规则,初步形成开展球类活动的良好常规;培养大胆果断、团队合作、遵守规则的个性品质。

(2)选择各年龄段教学内容

球类活动内容是引发幼儿在运动中体验成功的载体,幼儿在各种具体的活动中产生对球类活动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直接影响幼儿是否愿意并有兴趣地去参与活动。我们选择的每个活动有具体的目标、指导要点,操作性强,并汇集在《阳光教育资源库》一书中(此书已由浙江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3.寓教于乐,激发幼儿学习球类的兴趣

(1)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

①自主发现法:由教师提供活动材料,先引导幼儿自主发现玩法,然后请幼儿示范自己的玩法,最后老师归纳提升,幼儿练习巩固各种动作。

②游戏探索法:指以游戏贯穿于运动的始终,教师不直接传授动作、技能,让幼儿自己从游戏中尝试、探索,发现运动规律,并从中学会某项体育活动的动作、技能。

③儿歌引导法:把动作的基本要领或游戏规则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教给幼儿,使幼儿在记忆、理解儿歌的同时,了解、掌握动作的要领或游戏规则。这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能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与效果,特别对于小班幼儿尤其有效。

④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有着丰富活动材料的物质环境,以引起幼儿一定的态度体验,让幼儿在多样化的情境环境中开展多种的球类活动,获得锻炼的方法。例如,在户外和室内区角活动中,教师利用多种球类运动器材、场地、人物,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提供丰富多彩、多功能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依靠自己的兴趣、能力去感知、思考、探索,尝试获得有关球类运动知识。

⑤模仿练习法: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后,幼儿初步建立与活动有关的表象和概念,教师指导幼儿进行各种模仿练习,以实现体育活动目标的一种方法。

(2)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

①球类课堂教学活动:我们根据幼儿园球类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幼儿认知规律、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本园的场地及一日生活的要求,巧妙地安排每班每周一两次的球类游戏时间。要求小小班、小班以玩球为主、中班、大班以篮球、足球为主,其他球为辅,一个学期至少开展7个以上新游戏,动作技能在前一学期基础上逐年递增,以游戏为基本形式、以运动为主要手段、以丰富活动材料的物质环境吸引幼儿积极参与球类活动。我们力求有机整合相关领域知识,通过语言、绘画、科常等渗透性的学习,开阔幼儿的视野,增加新知识、新信息,教师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幼儿生成多种玩球的方法,发展了幼儿的各种能力。使幼儿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良好个性品质及知识、能力等都得到同步发展。活动安排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并做好活动的观察与评价。

②球类区域活动:是以某种球类运动的基本动作为主要内容,依据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运用情景、情节、角色等元素而开展的球类区域活动。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把户外区域活动分为两种形式开展:一种是球类运动专用区域,有篮球区、足球区、羽毛球区、乒乓球区等,以班级为单位轮转开展,每周二次,三年形成较全面的基本动作,包括合作、竞赛等动作及游戏,动作技能掌握较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开展全程跟踪、评价、指导,以确保研究的有效性;另一种是其他户外体育运动区域,有平衡运动区、跳跃区、攀爬区、玩沙区、玩车区、玩水区、综合活动区等,以年级为单位每周一次。

幼儿的球类知识是在不断的操作与探索中获得的。我们在开展户外球类区角活动的同时,重视将各种球类活动融入活动室内区角游戏中,设置了让幼儿“探索、表达、创造”的多种球类操作区,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球类相关知识信息以及技能,同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合作能力及勇敢、诚实等优良品质。

例如,在中班活动室内,我们创设了“球星漫画街”区角环境,投放了各球类的明星画报、国内外著名球队标志和图片,以及卡纸、彩纸、绉纸、各类笔(记号笔、水彩笔、油画棒)等操作材料,引导幼儿通过拼图、配对、接龙、绘画、手工等多种形式,学习掌握一定的球类知识。同时,还为幼儿提供不同的打气筒(手动型、脚踩型、电动型等),让他们学会对不同材质的球(彩色皮球、气球、小篮球、足球等)进行充气,并记录探索过程。幼儿在亲身探索中感知了充气量与球的弹性之间的关系等科学知识。

又如,在大班活动室内,我们设置了“小球迷俱乐部”区角环境。在楼层走廊两边的墙壁上安装高矮不一的投篮架,天花板吊着大大小小的彩圈,以提供大班“球迷们”在餐后、自由活动时间练习投篮及手球投掷。还设置了“曲棍球龙门”,便于幼儿随时开展“击球入门”的曲棍球游戏。在动手区投放了多种科学小实验材料,让幼儿感知球的沉浮和重量,尝试和探究如何用合适的工具把球从洞里取出等。在新闻角,我们投放和张贴了有关球类相关信息的信息、各类纸张、笔、剪刀、浆糊等大量材料,幼儿可以在其中自主结伴看各种球类的信息,与同伴相互交流,将收集的球类信息制作成球报等,在讲新闻、听消息、画画、剪剪、贴贴中,表达自己对球类活动的喜爱和创意。

③球类兴趣运动队:根据幼儿的运动兴趣和运动能力,组建了幼儿篮球、足球兴趣运动队,开展球类运动专项启蒙活动。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订科学、合理、趣味的训练计划,利用每天的晨间活动时间及下午的户外活动时间进行系统的练习,通过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篮球的拍球、运球、投球、足球的带球、射球、传球及有关篮球、足球比赛的规则以及简单的技能技巧,每年5月组织年级组篮球、足球比赛,并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篮球、足球比赛,使幼儿得到身体的、情感的、社会性等方面的良好发展。

④球类亲子活动:是幼儿园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的相关球类活动或幼儿园组织的家园球类亲子活动。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相互合作进行的球类亲子活动,能培养幼儿对球类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球类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现代幼儿家长绝大部分是“80后”的青年家长,他们当中有许多都是各类球迷或球类运动爱好者,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与指导,引导家长巧妙利用家庭条件开展球类游戏,建议家长把家中的纸箱、篮子、桶、可乐罐、雪碧瓶等作为辅助材料与道具,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球类亲子活动,并建议家长实施后,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我们,便于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修改游戏。我们还通过每学期举办以班级、年级、全园性的球类亲子活动,让家长了解我园开展球类活动的意义和做法,掌握家庭开展的球类亲子游戏方法,充分发挥家园合作的教育作用。

4.拓宽用人渠道,增强师资力量

(1)多渠道引进男教师

2013年市政府出台了《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幼儿园配备男教师五年行动计划》,第一期就有三名优秀的男教师加入我园球类教学队伍,另外我们与外面机构合作,引进足球、篮球教练,足球教练是衢州市体育局足球俱乐部青少部的主任,已带队夺得省级冠军,并蝉联七届衢州市级冠军。

(2)调动女教师学习球类技能的积极性

为调动女教师们学习球类技能的积极性,我园派出年轻骨干教师到省里,参加省级幼儿篮球、足球的培训,回园后向全园教师进行积极的推广,与此同时开办教师球类社团,让具有羽毛球、乒乓球特长的老师可以有一展所长。

5.强化保障,争取政策支持

2013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在参加校园足球活动时表示,体育总局将和教育部沟通校园足球的相关政策,这表明中国足球未来还会有一系列的政策扶持。

2013年4月,我园被授牌为浙江省幼儿足球定点学校,以此为平台,争取到了许多政策支持,如市体育局的经费支持,建造了衢州市最大的幼儿园足球场;市足球协会人才的援助,派驻我园一名全市最优秀的教练;市教育部门为我园提供了展示平台。2013年6月,我园参加浙江省幼儿足球大赛并获得了多项荣誉,特别是五人制足球比赛,我们小组赛顺利出线,获得全省第2名。

我园的球类教学活动,以引导幼儿兴趣为主要教学手段,拓宽了幼儿园体育领域的活动内容,填补了幼儿园开展球类活动的空白。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篇2

作为一种文雅乐器,古筝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它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被誉为“中国钢琴”。从小学习古筝,不仅可以使孩子受到文雅音乐的熏陶,从而具备文雅的艺术素养,而且可以通过学习,培养孩子细致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的精神,控制力、专注力、分辨力也将得到提高和升华。我从事古筝教学多年,就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激发兴趣

幼儿随着身心各方面的成长,生活范围的扩大,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和探索愿望,许多家长让孩子学古筝,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即让孩子学点才艺,进行艺术熏陶。但是四、五岁的孩子灵性千差万别,条件参差不齐,如何教他们呢?

首先,询问一下孩子的兴趣点,孩子是否喜欢,是否乐于听古筝的声音。孩子希望了解新事物,认识新世界产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这是学习古筝及其他技艺的前提,但极不稳定。原中国足球队外聘教练米卢的快乐训练法让我很受启发。古筝的琶音音效孩子们很乐意听,因为它似流水、如山泉、像浪花,孩子们很快主动伸出小手在琴弦上拨来拨去。当他们听到自己奏出的声音时,会相互瞧着笑,带来征询的目光,好像在说:“老师,我也行。”孩子们这种可爱神态和对未知事物的探求兴趣,一直激励着我,抓住这个兴趣点,常弹奏他们喜爱的儿歌,如《好妈妈》、《小松树》等。这时孩子们很奇怪,古筝这个庞然大物,这么多弦,竟能奏出这么好听的歌曲,既惊奇又觉得很有意思,这样他们就有了强烈的试探愿望,脸上也露出了成功兴奋的笑容,这是自然入门的第一步。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

游戏融于教学的学习原则。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游戏也是一种学习。德国“幼儿园之父”福禄信尔说:“儿童早期的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在教学中,我感到如果先通过组织游戏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孩子引入教学环境中,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中曾组织学生玩“听音辨高低的游戏”,答对一方得到的奖励是弹奏古筝的一个指法,一旦弹得准确,奖励一朵小红花,效果非常好,许多孩子就是在各种游戏中你争我赶,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启蒙教学。

在启蒙教学阶段结束后,我一方面采取正常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采取赏识教育的教育模式。首先要教授给孩子的正确练习方法和习惯。在古筝教学过程中要告诉孩子如何安排练习时间,如何在乐曲中找出重点来练习,对于难度大的技巧如何反复练习。在学习新曲子时,要他们学会试奏,学习预习,不能完全依靠老师进行“填鸭式”教学。幼儿毕竟不是成人,有些乐理他们不可能迅速领会,演奏技法的练习过程也十分枯燥。为调动他们练琴的积极性,我运用赏识教育模式,在教学中对于他们的一点一滴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而且让他们学会赏识,赏识别人与自己成功与进步,找到成功和走向成功的感觉。通过赏识教育,孩子练琴的自觉性、主动性空前高涨,互相赶超的氛围很浓厚,学习效果也很好。

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好难成大厦。在古筝学习阶段,基本功的扎实非常重要。指法是技巧的基础,简单技巧是高难度技巧的基础,小曲子是大曲子的基础。开始学习枯燥的知识是走向成功之路的基础,不急于求成是学好古筝的关键所在,每次考级中都有不少跳级考的学生,我们并不反对跳级,方法掌握好了,到达技术要求,方可以跳级,不然对学生是不利的。比如有的学生左手练习还不到位,弹奏能力较差,就急于双手快速弹奏,结果不仅速度达不到要求,双手还不合拍。又如,有的学生短摇还没摇下来,就急于长摇、扫摇,造成指、腕易累,对下一步学习、提高形成很大障碍。还有不切实际乱攀比,别人弹几级,我也弹几级,或者是盲目追求进度,在短时间内一定要达到自己所定的进度,完成古筝高级别考试。结果没有一首曲子弹奏是完整的,既浪费了时间,又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难以克服纠正。因此按部就班把基础打好,避免跳着走,过早弹奏技法繁难的大型曲目是教师和学生都应注意的问题。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实施;考证;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62

一、 引言

本人在中等职业学校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十余年,曾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认证工作,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特点和意义有较深的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简称计基)是中职学校大多数专业的基础课程,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兴趣不高,虽然经过一年的学习,最终却不能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水平。原因何在?令人深思。鉴于以上状况,中职学校计基教学改革很有必要。我校多次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认证,学生为了拿到证书,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师发现参与认证的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所以,我觉得用“考证促学”方式组织教学比较适合中职计基教学的现状。

二、 目前状况分析

1、学生眼高手低,兴趣不高

计基是中职学生的基础课,被学生称为“小儿科”。学生学习仅有三分钟热度,很快就失去热情,只想上网。上网能干什么?不外乎聊聊QQ,打打游戏之类。他们真的对信息化办公熟练吗?掌握得全面吗?课程结束,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试题进行测试,结果他们的水平差得很远。即使是学生热衷的QQ,不少学生连最基本的传送离线文件也不会。

2、教师重视不够

在中职学校的计基课大都是由计算机专业课老师兼任,或者是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担任,可见重视程度不够。对计算机专业老师来说,计基就是小菜一碟,非专业的计算机老师则往往难以把握好教材,这就容易造成教师备课不充分,学生不愿学,不得已只好听之任之。最终学生学了一年的计基,到头来一无所获。

3、教材不注重实用性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型人才。中职学校有多种专业,但不同专业的学生却使用着同样的教材,教材中的案例一个样,不能很好的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如幼教专业的学生在学习PPT时,侧重于幼儿教学方面和自选图形的案例设计;市场营销专业则应侧重于市场营销报告之类等等。因此我们的教材应该跟上步伐,针对不对的专业开发相应的内容。

4、考试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现在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实行学分制,学分制是由平时成绩(占40%的比例)和期中、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由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态度、作业、平时测验等五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基本上都能拿到,期末成绩只要能拿40分(满分100)就能拿够学分;而且中职学校的考试形式往往单纯采用笔试或机试,试题由老师自己出,质量不高,评分也不够客观,学生能钻空子,从而导致学习热情不高。

三、“考证促学”的问世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交流已打破了时空、国界和语言。鉴于社会需求,教育部考试中心面向社会推出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很好地促进了我国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系统地培养了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提高了相关行业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NIT考试分过程式、作业设计及上机考试三个阶段,目前已有10多个模块适合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和考试,如计算机操作基础、办公自动化、文字处理、电子表格、会计电算化等。

四、我校“考证促学”实施情况

近两年,我校每年都要进行一些全国性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认证,如NIT,考试对象开始仅限于对口升学的部分学生。但从他们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看到了一种良好现象:在作业设计阶段,许多学生从一窍不通到逐步入门,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选材、定题,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作业设计,不少设计堪称优秀。由于NIT认证培训考试对学生的选题不作限制,学生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确定作业设计内容。所以,在学习数据库模块时,电子专业的学生喜欢汽车、兵器和足球明星,就做这方面的数据库;幼教专业的学生喜欢音乐、美术,就做音乐或美术相关的数据库。学生们为了做一份比别人更好的作业设计,有时甚至中午也顾不上吃饭和休息,学生们彼此之间就展开竞赛,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即使不是上机时间,学校的计算机房里也挤满了人。看到学生如此高涨的学习热情,几个培训的老师无不感叹着说:要是把等级考试的要求也推广到别的学科上、把范围也扩大到所有专业的学生,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老师教起来也会起劲。

NIT培训考试使学生通过作业设计这一环节,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有针对性地练习,不但及时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大大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多次练习,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就目前中职现状而言,“考证促学”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改革思路。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考证促学”实施后的积极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能增强教师专业能力,促进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水平。这种教学模式可推动计基教学向着“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方向发展,为学生毕业后提高就业竞争力,更快地被社会认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骏/吴博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民族民间游戏;大课间;学生

0 引言

民族民间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民众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称“玩耍”,主要流行于少年儿童中间和节日里成年人娱乐节目之中。民族民间游戏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游戏,它本身具有浓厚的趣味性,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等年龄特征,顺应孩子的自然天性。民族民间游戏规则简单,入门技术不高,趣味性强,没有严格的场地限制,这就为民间游戏进入学校大课间提供可能。民族民间游戏使用的材料简便廉价,大部分都是利用生活中废旧的物品。所以即使是一些基础设施和仪器缺乏的学校也可以很容易的开展。因此民族民间游戏进入学校大课间,能极大丰富大课间的活动内容,调动了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促进小学生体能体质、人际关系和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跑、跳、投、灵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和树立勇于接受挑战的信心。民族民间游戏进入学校大课间,就是使学生平时喜爱的民间游戏在大课间得以开展,从而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 民族民间游戏的特点

1.1 随意性

民族民间游戏的玩具使用简单,孩子们可以徒手做游戏甚至没有标准玩具时也可以用其它合适的东西替代,一般的民间游戏玩具是一些废旧物品和自然界的材料有些是现成的半成品,游戏的材料没有固定的形式,不表现某一具体物品,儿童在游戏中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随意将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从游戏的组织和取材角度来说,民族民间游戏具有一定的规则,但又具有随意性。一些游戏可以就地取材,找一些木棍、石子、叶子,就可以开始游戏,如可用树叶做沙包,玩丢沙包;玩“吃石子”游戏时,可利用石子或果核,按不同的图形玩。

1.2 趣味性

民族民间游戏能够代代流传是因为具有极强的趣味性,符合少儿好奇、好动的特点。没有趣味性的游戏少儿不会感兴趣,更不会集中注意力去玩。有的游戏边玩边唱,游戏中相互取乐。例如,跳皮筋可以边说儿歌边跳,玩法上可以从一根到两根、三根,同时可以不断挑战高度,让小学生有成就感,越玩越开心。在玩“吃石子”游戏时,要想尽各种办法,摆出各种难度较高的图形,开着对手挑战失败,这过程有成就感,乐趣无穷。

1.3 娱乐性

民族民间游戏的娱乐性是首要的。孩子游戏的目的是娱乐,追求的是心情愉快和积极的情绪体验。民间游戏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游戏它本身具有浓厚的趣味性,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顺应孩子的自然天性。它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多样,自己还可以改变游戏规则,控制游戏进程,打破游戏的单一性,增加了调味功能。

1.4 教育性

有趣的民族民间游戏可以深深的吸引着学生,使他们能克服自身弱点,忍受游戏过程中遇到的挫折而继续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良好情绪、情感得到培养,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另外,民族民间游戏可以在参与者共同协商情况下确定规则,这就使学生受到严格遵守规则的训练,从而调节他们的心理和自己的行为,进而提高学生参与的自觉性和自控力以及相互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1.5 民族特性

民族民间游戏作为我国民间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在伴随一代又一代少儿成长的历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56个民族又有不同民族的民间游戏。汉族地区多庭院游戏,如放风筝、打陀螺、抓石子儿等。南方山地的少数民族游戏娱乐也各有特色,因场地限制,他们的游戏一般小巧灵活。如土家族的‘打贡鸡”舍族的“打尺寸”,瑶族的打陀螺,壮族的打扁担,苗族的打手毽子等。

2 少儿的特点

2.1 心理特点

2.1.1 心理稳定性差

少儿心理情绪波动之大。少儿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在学习活动中,虽然开始时劲头很足,但却往往虎头蛇尾,不能持久地坚持。

2.1.2 兴趣广泛但不稳定

少儿天真好动,兴趣广泛,喜欢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并特别喜欢同老师一起活动,但兴趣不稳定,容易转移,对呆板、单调的活动易于产生厌烦情绪。感兴趣的事情关注的时间就多一点,时间一长兴趣会慢慢消失。

2.1.3 好奇心强

对万事万物都感兴趣,总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好像不问“为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感觉很不舒服。这个时期我们一定要鼓励孩子保持这种好奇心,不能嫌他们烦,而批评他们,而是通过民族民间游戏吸引和引导他们。

2.1.4 好胜心强,但缺乏毅力

无论做什么事都想比同伴做得好,总想遥遥领先别人以示自己能力出众,但受到哪怕一点点挫折,大多数小学生就退缩了,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有些开始产生自卑的心理。

2.2 生理特点

学生的身体发育,总的说来是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他们的身高、体重、胸围的增长都较为均衡。

2.2.1 骨骼特点

小学生骨骼骨骼中有机物的含量大于无机物的含量,因此其骨骼硬度较小,柔韧性大,富有弹性,不易骨折。但容易弯曲变形脱臼和损伤。所以小学生不宜参加剧烈运动以及高强度的训练。

2.2.2 肌肉特点

小学生的肌肉组织发展的特点,是大肌肉群的发育比小肌肉群的发育要早,肌肉细长且柔嫩。比较大的肌肉(如上肢的屈肌、下肢的大腿肌)发育较早,比较小的肌肉(如手指、腕部肌肉)发育较晚。八九岁时,肌肉发育速度明显加快,力量加强。到青春发育初期十一二岁时,肌肉的发育急剧加速,这个阶段小学生能够较准确灵活地做些细致动作。小学生肌肉组织中水分多,糖、脂肪、蛋白质及无机盐较成人少,能量储存差,力量弱,虽易疲劳,但由于新陈代谢旺盛,疲劳消除也较快。

2.2.3 神经系统特点

小学生的神经系统发展较快。具体表现在:第一,小学生的脑的重量逐渐接近成人水平;第二,小学生随着大脑结构的发展,他们的大脑活动的机能也显著提高。小学生应该参加一些训练反应力的体育运动,像踢毽子、贴烧饼等民间游戏都是比较适合训练小学生的这一特点。

3 目前学校大课间的现状

3.1 内容单调、形式单一

经调查发现,学校大课间活动大多是做广播体操,很少开展其他项目运动,学校压缩大课间活动时间,不重视大课间活动。很多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项目和活动内容仍然比较单一,缺少变化,每个学期一直都是那几个项目,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大课间活动有厌倦感,这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参与兴趣降低,难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3.2 组织管理和规范尚未系统化

由于大部分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不是很重视,活动形式非常单一,大课间活动一直发展不起来,导致这么多年过去了其组织管理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有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执行部门对如何抓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理解认识不够深刻,对活动质量、活动内容和模式、组织形式等方面都缺乏严格的要求,没有合理规范制度。

3.3 资金短缺,场地、器材设施不足

长期以来,在许多地方学校体育投入在学校教育投入中所占的比重一直是比较少的。缺少资金、场地、器材设施,没法保障学生有可用的器材,这就在客观上制约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甚至是无法开展。在许多学校,特别是乡下一些小学场地不足、器材设施数量远远不足,有些地方场地简陋破旧的现象是非常突出的。一些乡镇小学的学生常常是几十个人抢一个篮球,这种“僧多粥少”的现象屡见不鲜。

3.4 组织者的培训机会少,缺乏开拓创新的思路

大课间的活动内容要根据学生和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地丰富完善,那么体育教师作为大课间活动的组织者应多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和交流。但许多学校过于重视升学率,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时间抓得太紧,对大课间体育活动不够重视,体育教师参与培训学习的机会非常少,造成视野和思路不宽、大课间活动内容单调贫乏、学生不感兴趣的现象。

4 民间游戏进入小学大课间的作用、价值和意义

4.1 民间游戏弥补现代体育的局限和不足

4.1.1 弥补技术要求过高问题

现代体育项目技术的学习相对比较难,从技术入门到初步掌握一定技术需要一定的学习积累,这个学习的过程需要时间。这过程也是比较乏味,可以看成是一个挫折,这过程让初步的学习者看不到进步。民间游戏就简单易学,却趣味性很强,以吸引学生投身当中。

4.1.2 弥补项目数量过于单一

从学校的现实情况来说,特别是贫困地区,适合开展的项目也就是三四项运动。如:篮球、乒乓球、田径(有些学校连这些像样的场地都没有),而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不喜欢参加这些运动项目,总是想办法逃避参加这些项目的锻炼。民族民间游戏就不一样,它种类多,而且很多都非常有趣,一些平时在学校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女同学、男同学,看见村里的伙伴在玩民间游戏,都自愿加入进去。因此在原来的学校体育基础上,将民间游戏引入大课间,将大大促进学校的体育锻炼风气,提高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4.1.3 场地上的优势

现代体育项目如: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场地没有达到一定要求就很难进行这些运动。要满足场地和器材的要求就需要一定资金作保障。但是现在我国许多学校的情况是资金不充足,场地设施就没有保障。在许多学校,特别是乡下小学场地不足,多数学校没有羽毛球场、足球场,有些学校连田径跑道都没有,有些学校即使有这些场地,其场地也是破损不标准。这就在客观上制约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而民间游戏的开展不受时间、空间、场地的限制,不管是室内、室外还是在寒冷的冬天、炎热的夏天民间游戏都能开展。

4.1.4 器材上的优势

现代传统体育项目要有标准的器材,学校才可以开展这些项目。这些器材需要资金购买,但是很多学校对体育的资金投入是比较少的,器材设施奇缺简陋破旧的现象是非常突出的,一些乡镇学校往往是几十个人抢一个篮球。民间游戏的玩具使用简单,多是一些废旧物品和自然材料及半成品,一些游戏可以就地取材,找一些木棍、石子、叶子,就可以开始游戏,如利用石子或果核,按不同的图形玩“走子”游戏。这就比现代传统体育项目更容易在学校开展。重拾起我国传统特色的体育游戏将转变这一现状,采用各类游戏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课间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培养了学生的智力。

4.2 民族民间游戏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4.2.1 增强身体素质

民族民间游戏作为儿童一种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不仅对儿童身体发育大有裨益,而且为儿童人格的塑造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民族民间游戏能锻炼儿童身体,增强儿童体质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最重要时期,这阶段最需要通过参加锻炼不同肌群的运动项目,以达到身体的发展平衡,强健骨骼。民间游戏种类繁多,而且趣味性很强,因此能吸引发儿童自愿地参加民间游戏。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各种感官系统特别运动器官总是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各种感觉和动作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与发展。如跳橡皮筋、“跳格子”游戏,不仅能训练孩子们单脚起跳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全身的平衡技能和弹跳能力;滚铁环、“抓特务”游戏,通过奔跑的动作,可以加强儿童呼吸、循环等系统的活动;一些民间游戏还能对身体健康起到不同的功效。如秋天放风筝,不仅能在奔跑中锻炼肢体,还能在追逐空中的风筝时清目健目。天寒时进行丢沙包、踢毽子,可以活血御寒。此外,儿童在游戏时快乐的情绪,能提高其肌体的免疫力,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4.2.2 促进良好个性及意志品质的发展

民间游戏内容生动具体,形式活泼生动,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儿童在民间游戏中能体验到欢乐的气氛、优美的节律和开心的动作,并享有充分的自由,情绪得到放松,这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儿童的情感,对培养儿童活泼开朗的性格也大有益处。许多民间游戏带有一定的竞争性,当儿童顺利地完成游戏,取得胜利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在游戏中,儿童也会面临失败,这会使他们产生挫折感,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个体情绪处于不安的状态之中,这时他们往往会低估自己的能力,或者高估各种困难,甚至暂时停止游戏。但有趣的民间游戏又深深的吸引着他们,使他们能克服自身弱点,忍受游戏过程中遇到的挫折而继续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良好情绪、情感得到培养,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另外,游戏的规则性,可以使儿童受到遵守纪律的训练,从而调节他们自己的行为,发展自觉性和自控力以及相互之间的团结协作。

4.2.3 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进行一些民间游戏时,边玩边唱。如:在跳橡皮筋时,会边跳边念着“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玩丢手绢游戏时,坐成一圈的小朋友就唱着“丢手绢、丢手绢,请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除此之外,在进行民间游戏的过程中,一些成员违法规则后耍赖,不管大家如何自责都无效果,大家就会停止游戏,惩罚耍赖者,这就会出现争执。在争执的过程中,孩子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达成共识,这些过程就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4.2.4 丰富想象力

其实小学生最富有想象力,虽然有时候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但是我们不可这种创新的嫩芽,应该加以引导训练。而一些民间游戏正好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如:“吃石子”游戏,越是后面难度越大。参与者想出各种办法制造难度。把石子摆出不同形状,“吃石子”的人要眼急手快,判断好时机,在抛起的石子落地前把规定的石子抓起同时接住抛起的石子,且手中石子不能落地,这些过程都学要脑子去思考分析。又如“寻宝游戏”,一人在地上画一个小范围(不超过半平方米范围)的区域,将一块特殊的大家都认识的小物件埋在此区域内,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造各种假象,迷惑对手,让其找不到“宝物”,以便自己先找到对方的宝物。这些游戏都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游戏中战胜对手。

4.2.5 改变大课间的传统模式

大课间体育活动要打破传统的课间操模式,积极开展传统游戏(打陀螺,丢沙包、滚铁环、跳橡皮筋、贴烧饼、踢毽子、木头人、老鹰抓小鸡,跳房子、丢手绢)等,从而使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学生喜欢、自愿的玩,让全体学生在创编、自练、互助中得到全面发展、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把民间游戏引入大课间,我们可以根据现实情况适当的改变游戏的玩法。

5 结论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我们体育教育的目标,而想办法让全体学生都参加体育锻炼是我们体育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整体学生情况来看,每个学生又有差异,希望几项现代体育项目使每位学生体质得到增强是不现实的的。根据小学生特点来看,学习兴趣很重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情况对症下药是关键。应该集思广益,更应该对民间游戏优势部分,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部分予以保留、改进、整合和拓展。使它们更适合儿童的身心特点,且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丰富小学大课间的内容。在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要相信问题总比方法少。在大课间引进民间游戏,是非常好的一个尝试。民族民间游戏有趣的特点就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要求有趣的渴望;学生情况不一,个体差异多,而丰富(下转第406页)(上接第124页)多彩,花样繁多的民间游戏将满足每位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民族民间游戏引入大课间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龙明慧.民间游戏的特点及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价值[J].教育界,2011(06).

[2]谢州艳.试论民间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