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21 10:08: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篇1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47-01

所谓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是指受教育者的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儿童智力的发展、个性品德的形成、自控能力的增强、人际关系的建立、高尚目标的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等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对孩子一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希望,但许多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往往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智力的发展,而忽视孩子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在极大程度上阻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家庭作为影响孩子发展的第一环境,应当为孩子提供正确的、舒适的发展平台。

(二)学校因素。学校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是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是传递社会文化、塑造道德品质、陶冶高尚情操、发展个性特长,是儿童身心得以健康成长的乐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学生的心理发展即是学习与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学习与教学活动的目的。教师是学生接触、学习的直接个体,教师的言行举止、个人修养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此同时,学校中同伴的交往和学校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也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社会因素。人是一个社会群体,每一个人从出生就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社会的发展对他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今社会,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学生的心理障碍也日益增多。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诸如电视节目、网络学习、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等等社会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这些内容丰富、不易控制的微型因素,甚至带着社会不良习气,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影响。

(四)人际交往。同伴关系是儿童除父母及亲属以外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关系。同伴交往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关系是不平等的,主要是照顾者、教育者与被照顾者、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与之相比,同伴交往更加自由,这一特殊性质使得儿童能够体验和探索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从而发展其社会交际能力和社会判断力。

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是增长知识的场所,也是发展自己能力的平台。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动机、情绪、态度、性格、行为、品德、自我等各种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不失时机的把握这一重要的时机,实施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和教育,为他们向更高的心理水平发展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的学生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进入学校往往显得难以适应。面对严格的学校管理,面对较重的学习任务,在家在校的表现判若两人。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很活泼,敢说敢做,聪明伶俐。而老师反映,孩子在校显得拘谨,胆子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多肯定多鼓励,让学生多说,让学生多做,减少不必要条条框框。让学生很好地溶入集体之中,不做旁观者,就有助于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在活动中,尽量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枯燥。例如:以"保持一份好心情"为例,让两位学生表演在生活中遇到烦恼的事情,让学生听音乐放松心情,随音乐跳舞,最后出示图文并茂的字画寄语学生赠"笑脸"给学生,形式多样,学生的反响很大,让学生确确实实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保持了一份好心情。

(二)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就教育而言,它具有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情感性等特点。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社会化心理机制对儿童施加影响。第一,教导。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向儿童传授各种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第二,强化。父母采用奖惩的方式强化儿童的行为准则,并巩固这些行为准则的地位;第三,榜样。父母往往是儿童最早开始模仿的对象。儿童效仿父母,学习父母的行为方式;第四,慰藉。儿童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感使他们易于向父母倾诉不安和烦恼,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除此之外,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家庭教育气氛等,也对儿童的个性产生着影响。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心理素质 培养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剧增。从2000―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增长6倍,增长率是500%。2010年总共有63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与之形成对照的是,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却总是招不到理想的人才,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源之一就是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不够强,满足不了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它有利于高校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加强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这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成才立业,实现成功就业。

职业心理素质是人的一般心理素质在个体的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职业心理素质结构概括为两个基本部分,一是个体的职业意识,主要包括职业需要与动机、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等成分;二是职业技能,包括知识系统和技能结构等组成部分。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指认知、意志态度等方面的素质(非智力因素)。目前企业等社会用人单位在招聘选拔人才时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职业能力。

目前,许多用人单位把非智力型职业心理素质作为招聘选才的重要标准。例如,日本索尼公司在选择员工时注重五大标准中的要求之一就是:员工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与个人能力相比,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更受重视。

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毕业生,除了要求具备扎实的基本专业知识外,对于他们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企业在面试的时候都会作为重要的方面进行考察。对于专业特征不明显的毕业生,像营销类的人才,主要是考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许多用人单位,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单位,在招聘中,尤其注重应聘人员的团队合作的意识,以在工作中互相协作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职业心理素质

(一)综合权衡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企业文化。

(二)应变能力差。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不能够根据工作岗位的工作特点灵活对待工作,非常程式化,不灵活,不善创新。

(三)思维方式过于理论化。在思维方式上,理论化特点明显,且常常带个人专业的思维习惯,缺少现实性,常常招致失败或导致冲突。

(四)工作缺乏主动性。工作任务不能主动承担,与企业中不少岗位职责要求相比,目标任务相对笼统而模糊,需要员工根据职位的要求,主动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开拓解决,而非消极被动地等待。

(五)不注意批评方式。在向别人提出批评时,不够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致使良好的建议往往不能被别人心悦诚服的接受。

(六)竞争心理过度。看重个人自身的实力的提高,与同事和外界交流少,把竞争绝对化,只有竞争没有合作,不会合作。

(七)缺少与他人的情感沟通。仅仅关心工作,对工作之外的人或事一概不关心,与同事缺乏情感沟通,个人缺乏归属感,组织凝聚力不强。

(八)主角意识过强。在工作中只想当主角不愿当配角,结果是为争当主角而产生内耗,发生矛盾。不仅主角当不了,而且目标任务无法完成。

(九)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

(十)进取精神缺失。大学生们热衷于到沿海发达地区,到大城市,到外资与合资企业中去,不太愿意问津不发达地区,不太愿意问津清贫的职业。如果大学毕业生把期望值下调,面向中小城市,面向农村,面向生产第一线,面向基层,定能避免求职不断碰壁的情况,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十一)专业思想不牢固,职业意向不专一。许多大学生“考证”时,看重的是证书的市场效应,只是为了增加竞争的筹码和被录用的机会。有些去考证的学生全然不顾考证是否影响正常学业,是否有利于构造个人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否有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完善。

二、重点培养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具体要从积极心态、抗挫折能力、健全人格、交流能力、成功心理五个方面培养。

(一)培养积极心态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指出,通过控制情绪可以改变生活,情绪时时处处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心态中,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效果。培养良好心态的办法有以下几点。

1.悦纳自己。自己接受先天的不足(如容貌不佳等),发展自己的潜力,欣赏自己的优点,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2.克服消极情绪。能够正确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是一种重要的能力,称为“情商”,在心理素质中比智商更起决定作用。

(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挫折,在做错事被批评或谴责中能保持正常的心态,认真地分析对待所有的事情,对于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大有益处。

1.要敢于接受磨难。自古雄才多磨难,遭受挫折虽然使人感到烦恼、痛苦,但是它也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促使人努力去改变境遇,在克服挫折中磨练意志和性格。

2.注重及时调整目标。要为自己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但因为不够科学或情况的变化而脱离实际,导致难以实现的目标,使自己心理上感到受到了挫折,就要及时调整目标,高了要降下来再分段实施,偏了要正过来,再去努力。

3.学会释放正负能量。受到了赞扬和表彰等产生的是正能量,能使人心情愉悦,增强信心;而工作有损失,实验遭遇到失败,挨了批评或处分等时,产生的则是负能量,会使人感到急躁或郁闷。对于负能量要想办法释放出来。总之,以使自己轻松快乐起来为目的,但要注意时间、场合和地点,不能有破坏性的行为和造成不良的影响。

4.学会心理升华。心理升华能使感情和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当一个人受到某种挫折时,从情感和需要上升华,能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催人上进,促使人走向成功。

5.学会自我安慰。当遇到挫折时,需要有“先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心态,以解脱或减轻自己的烦恼,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6.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论是成功或失败,都要把事情看得淡一些,特别是个人的一些利益。

7.学会自我反省。当遇到挫折时,冷静客观地反思,敢于肯定自己的成绩,也敢于批评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不足,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三)健全人格的塑造

健全人格是建立在个人对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的。可以说,一个人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程度,决定着他的适应社会能力,是职业心理素质最重要的综合标志。

1.要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2.要主动参与社会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对培养人的健康心理,提高多方面的职业素质水平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要正确评价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要客观评价,既知道长处要发扬,也知道短处要设法避短。

4.要有自信心。自信是职业获得成功的必备素质,没有自信将一事无成。

5.要学会超越孤独。大学生必须学会把自己从孤独中解放出来,融入到开放的气氛中去,用真诚和热情去与人交往,去关心外界的事物。

(四)交往能力的培养

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职业心理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1.要有积极交往的意识。包括群众意识、开放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等。

2.要有良好的交往道德。包括为人善良、正直、真诚、负责、守信、重感情、重友谊、自尊自重、互相帮助等。

3.要掌握交往的要领。如会赞美别人、能宽容大度、会说服别人、会尊重别人、会拒绝议论涉及隐私方面的问题等。

4.要有人际适应能力。包括与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爱好、不同能力的人交往的能力;逐步学会积极适应不同的人际环境,既不孤傲清高,又不随波逐流。

(五)成功心理的培养

在人的职业生涯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要认识到失败者不是因为摔倒而失败,而是因为摔倒不再爬起来才失败。

1.要有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心理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如果只希望成功而不去努力追求,成功还是渺茫的。

2.要有敢为心理。要成功必须敢为,要主动地培养自己敢做敢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耐力和坚忍不拔的进取心。

3.要有成功的进取心理。不甘落后,争求上进,合理竞争,力求取胜是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特征。

4.要有成功的自信心理。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确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并努力为之坚持不懈的奋斗直到成功。

5.要有成功的创造性思维。成功的核心在于创造性思维,其关键是创造性突破,而不是过去的重复和再现。要培养学生敢于突发奇想,打破常规,主动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

参考文献:

[1]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8).

[2]张大均,余林.职业心理素质及培训[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4).

篇3

自信心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心理素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并塑造学生的自信心是完善心理素质的关键。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表扬并鼓励学生,肯定学生每一个细微的进步,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有时候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表扬会影响并推动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在学习《范进中举》一文的时候,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引导学生们总结胡屠户的嫌贫爱富的性格特点的时候,班级里一位平时不经常发言的同学突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作为父亲的胡屠户为女儿着想,敦促女婿进步的本意是好的。在这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之后,我在第一时间肯定了他的想法,同时号召班上同学学习他这种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看法的态度。从此这位同学越来越爱上语文课,课堂上主动发言,课下经常钻研,语文成绩突飞猛进,我知道,正是自己小小的鼓励给了学生莫大的自信。

二、强化学生竞争能力,构建良好心理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学生的竞争意识是提升其学习能力实际运用的重要方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在社会环境整体呈现竞争氛围的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自尊心,上进心以及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教学也要在教学中融合此方面的素质培养,在进行议论文教学之后,我会组织同学们开展辩论赛,针对同一话题,将学生分成观点对立的正反两方。由学生自行搜集材料,寻求论点,说明事理。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正反双方针锋相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增加情感沟通,健全学生心理

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学过程重要是要融合情感沟通,初中语文教师的情感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引导学生沿袭教师的思想学习知识,塑造品德,锻炼修养。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尤其重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特别强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情感理解。在讲述《背影》一文的时候,我先讲自己离家上学时背井离乡,父母相送的场景,诚恳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父母的“背影”或形象,然后选取其中比较感人的瞬间描述下来,一堂课下来,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感恩的心理,以及对父母爱护之情的理解,同时深层次地体会了文章的思想。在激发学生情感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可以采用饱含情感的朗读刺激学生情感,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和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可以通过情感饱满的写作抒发自身的情感,可以组织学生写日记、作文、随笔等记述自身身边的情感迸发的时刻,将充沛的情感融合到作品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加强意志教育,提升心理素质

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强烈的自我约束的意志,才能够获得最终的成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随时会遇到一些难点,意志薄弱的学生会知难而退,而意志力强的学生就会迎难而上,攀登学习的高峰。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中的中外名人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优秀人物的意志品质,以磨练自身的意志。比如在学习课文《岳阳楼记》一文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明确关怀天下的博襟之后让学生看到文章作者范仲淹在不得意时候积极进取的品质,学习其在逆境中不抛弃,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优秀品质。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多读课外读物,在古今名人身上汲取优秀的品质特征,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意志品质;教师要加强自身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意志力的锻炼训练,可以组织学生讲述一些具有优秀的意志能力的楷模的故事,每次课前都组织学生进行有关意志品质认识的演讲,另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加强自身意志品质的实际锻炼活动。

篇4

1.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青少年由于正处在世界观形成时期,兴趣广泛但又不成熟,往往思想偏激,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能正确解决好个人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致引起心理冲突和挫折,形成消极情绪。同时,由于他们的判断能力和导向能力较差,对不健康的思想意识不能自觉抵制,往往对人生产生一些消极认识,苦恼、彷徨以致消沉。对于以上种种心理问题,教师应以多种形式,诸如主题班会、影视评论、专题演讲、典型事例和案例分析会、辩论会等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帮助他们认识人生的积极意义,理解人生的价值。要经常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和英模事迹去影响他们,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品格和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良好习惯,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保证心理反应的适度,防止各种心理偏颇的发生。中学生一旦心理偏颇,产生逆反心理,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就难以改正。所以,教师一定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理解学生,特别是才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一定要正确诱导,教育他们走到正路上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培养学生的健康情绪

学生到了中学阶段,与环境的交往变得复杂起来,情绪也随之日益丰富。良好的情绪是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宜的重要条件,高兴、愉快、欢欣等积极情绪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人格健全;而愤怒、恐惧、焦虑、忧伤等消极情绪则会使青少年失去心理平衡,长期积累还会形成神经活动功能失调和机体的某些病变。“怒伤肝,忧伤肺”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学校和教师应创设教育和教学适宜的紧张度,在紧张的学习中辅之以健康愉快的活动,调节学生的情绪,避免由于在管理过程中的急于求成而经常斥责、处罚和否定学生,使学生因“情绪饥饿”而形成冷漠、孤僻、自卑的性格特征,应让学生在适度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下学习和生活。同时,还应该不断培养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使学生学会用一定的方法自觉调节自己情绪的紧张程度,克服消极情绪,培养健康情绪。教学要适度,作业要适中,要让学生适当放松,这样他们才能有良好的心态,才会端正学习态度,才有兴趣学习,否则将会劳而无功。该休息的时候就休息,该放的假期就放假,适当放松,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学习,才愿意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3.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环境因素,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发展安全感和友谊感,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合作精神。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并在引导他们正确交往时注重遵循以下原则:主动真诚,尊重他人的人格、习惯和隐私,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于有各种心理疾病和适应不良的学生,应吸引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增加他们与同学友好交往的机会。此外,教师在人际交往中,要特别注意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协调。因为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会看作是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尤其是教师肯定的评价使学生获得心理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自我价值感。同时,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他们发展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和乐观性格。学生在校,不仅要学会书本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到社会知识,即做人的道理,所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一定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即使不能让学生成才,也一定要让学生成人,这是老师一定要做到的,也是最起码的标准。

4.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

篇5

那么 ,怎样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可从以下四点着手:

一、运用学生中的成功事例,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卢梭更明确地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成功的例子是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直接兴趣的重要因素,也是使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特别注意利用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激励、激发学生门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主动的学习积极性。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认知水平的差异,遵循“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教学原则,把教材中的问题细化为多种情况,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二、营造课堂和谐氛围,诱发学生的向上情感

情感对于人的认识过程和行为动机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没有情感的课堂不会是成功的课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某中事物的认识,必然会产生某种情感的活动,因而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使学生放松心情,从而进入学习状态,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反之,不和谐的消极的课堂氛围会导致学生情绪紧张、恐惧、苦恼、焦虑等,势必会阻碍学生认识活动的开展,降低学习效果。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师应作到以情激情,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教好每一节语文课,尤其要教好每学期第一节语文课。因为它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为了燃起学生心灵的火花,课前,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尤其要了解那些几乎被“遗忘”的学生心理。一上课,老师就用真诚和谐的开场白,使学生立即产生一种对教师的信任感,产生一种亲切的情感。教师用带有诚恳的期望的话启动学生的心扉,让学生看到希望,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爱。这样,师生初步建立起互信的情感,于是,学生对老师也处于美丽的憧憬中。

三、设疑解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小学生正处于快速定型的阶段,因而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成了教学的当务之急。设疑,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办法。设疑,不仅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对生活的热爱感,还可点燃学生创造精神的火花。为此,我经常在指导学生读写训练中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启发”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爱思、会思、多思、深思,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给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和和解决问题的时间,还要结合语言训练,从实际出发,由低到高,由简及繁,设计必要的训练序列。同时,尽量做到每篇、每单元都要设计有启发作用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调动他们的思考主动性、积极性。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设法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由消极被动的等待转化为积极主动出击,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一个崭新的世界。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发展

篇6

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情操教育培养

情操,内在的哲学涵义是理性的价值选择,是审美情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情感、志向层面上的综合反映。人生追求是情操具体而首要的表现。一个人的人生要想有意义、有价值,必须树立一个适合自身和社会的目标,而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必须要有积极的自我意识。

首先,利用课堂,进行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也是心理素质的重要指数。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两类: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消极的自我意识。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个体成才、成功的必备情操。美国成功学的主要创立者拿破仑·希尔有句名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这个意念指的就是自我意识。"他在《成功学全书》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可见良好的心态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

其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与人合作意识

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关心他人,不能很好地与人合作,是初中生在人际交往素质方面的严重心理缺陷,也是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须环节。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采用"合作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郑和下西洋"一课,我提出以下思考题:"西洋"指的是哪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的概况与哥伦布、达·伽马的比较结果怎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讨论题: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哪些事实可以题,然后共同讨论,大约20分钟,要求组内人员也都有明确的分工任务,在规定时作内完成: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就其讨论题在全班汇报,大约15分钟;同学互评,约5乡钟;教师点评,约5分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开拓思维,理清线索。从学习过程看并不难,但是成员间的合作很重要,也可能会出现摩擦,有的同学态度不积极,影响了组内的进度:有的同学过分显示自己,影响其他人的积极性。

再次,运用对比式教学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自从国家产生以来,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推动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高尚情操所产生凝聚力、号召力是其他任何意识和价值观念无法替代的。那么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加强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国自然十分必要;尤其对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至今仍需发展的中华民族的后代进行这种教育更为必要,对此历史课责无旁贷。

如此鲜明的对比认知,不仅会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对爱国者的爱和卖国者的恨的情感体验,而且会使他们学会"以史为镜"进行思辨,树立起正确的审美意识,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爱国情怀。

最后,培养学生国际意识

对当今国际化、全球化的世界趋势,还应培养青少年“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这就应该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史的教育:使他们也要树立对其他民族的尊重、理解、认同、宽容的观念,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在中国史的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列举由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逐渐建向衰落给中国所带来负面影响的实例,吸取其教训,列举改革开放使中国进一步走位繁荣和富强,带来巨大变化的实例,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为将来参与国际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培养顽强的意志力

有了浓厚而健康的兴趣、动机和情操,如何去实现呢?只有积极的自我意识是不够的,还要坚持不懈地管理好自我意识,这里的关键是依靠顽强的意志,持之以恒,这在现实中是千真万确的。心理学上讲,"意志既可作为心理过程影响智力活动,又可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影响智力与能力。"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说,培养意志乃是相当重要的一环。结合历史教学,在培养意志力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

1、榜样激励法

古今中外历史上凡事业有成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无不具有坚强毅力。并且他们在青年时便表现出具有超出一般人的优良素质,对自己要实现的日标具有坚定的信念和一往无前的彻底性,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培养顽强意志对其整个人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自我教育法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过程中,榜样的激励教育必须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起作用。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己经逐步形成,这就为学生意志的自我锻炼提供了前提条件。对此,谢利凡诺夫说:"当意志的形成是在别人有目的的影响下进行的时候,通常说的是意志教育。

就学生成长发展而言,初中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快速变化的时期;而且个别差异很大。作为个体发展的一种基本素质--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历史教学是在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心里健康状况影响较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能有所作为。但仅仅通过一门课程是不够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随时随地进行,实有赖于各学科的全体教师协调配合,在各自的教学情景中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堂主渠道使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形成合力,方可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如何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相关文章:

1.青少年如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三个方法

3.怎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4.如何提高心理素质

篇7

什么是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指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这一定义看,健康的内涵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他们整个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都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状态,由于家庭和社会原因,他们面对升学、就业、学习困难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各种压力,常感到苦闷、彷徨、困惑和失落,同时他们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烈,喜欢赶时髦,对新思想敏感,但辨别能力差,因而社会上不良现象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加之在家庭中物质生活充足而优越,学生适应社会的本领较弱,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教育中,首先要为学生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生活空间。长期在压抑的环境中成长,只能培养怪癖、脆弱的性格。因此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好特长,切忌将学生禁锢在可望而不可攀的“榜样”、“名人”的光环之下,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从而产生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的情绪。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进行良好的精神辅导。教师的作用不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因此,教师要学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感,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虚假、不伪装,这样学生才会信得过老师,愿意表露自己内心的一切,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辅导效果。同时,与学生采用平等谈心、切磋、协商的方式,相信他们的可塑性和可改变性,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对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以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

此外,对学生还要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一味地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处于成功的快乐之中,学生接受新知的效果固然不错,但这些学生往往性格脆弱,经不起打击和失败。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失败不知所措,甚至一蹶不振。因此在教育中人为地给学生设置一些挫折的经历,从挫折中战胜自我,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从而培养他们勇敢果断的品格。

总之,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品格,才能造就德才兼备的生力军和建设者。

篇8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与信任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律玉”。学生最敏感、最易受到伤害的当属心理。陶行知先生早就为我们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有了爱,才能理解学生,平等去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尊重学生,才能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和可爱之处,而这些良性的教育都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利条件,更是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过程的相融合。正是这份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那么,如何做到尊重学生呢?一要真正关心、爱护学生。教师要做到精诚细心,就要提倡民主、平等。严格要求要做到严而有情、管而有理。“没有期望,没有爱的教育,自然是只能造就出自暴自弃的学生。”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有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最大地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三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性格有所不同,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水平有高有底,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手、善于发言。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聆听学生的见解,适时给予学生表扬,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并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知识的疑难处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各抒己见,要充分利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势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实践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自强心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强心,使有高度的荣誉感和竞争力的学生任何时候都希望自己在各个方面都能鹤立鸡群、出类拔萃。要教育学生善于倾听正反两方面的话。上进心强的学生总是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更渴望家长的表扬,但有些学生听到表扬后就洋洋自得,以为自己什么都好,不懂表扬只能说明过去做得好,不说明将来也做得好。教师要教育学生把表扬当作鞭策,当作新的起点。多数学生不爱听批评,听到批评后就容易灰心丧气,这是学生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但乐意接受正确的批评,而且不正确的意见也能听进去,理解“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的成就中吸取知识更多”的道理,懂得能直言批评你的人正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三要讲究表扬和批评学生的方式方法。教师不要把自己视为奖惩权利者,要做到:表扬得当,不夸大事实;批评注意分寸、场合,实事求是,态度亲切、耐心。教师要使表扬和批评都能起到激励学生不断前进的作用,使表扬和批评成为自强不息的动力。

四、培养学生自立心

篇9

【关键词】 班主任 学生 心理素质 失衡和错位

心理教育是实践《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日趋成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但是中学生身心还未完全成熟,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都不足。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缺乏全面的认识。在思想和行为上容易产生主观性、片面性和不稳定性,加之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教育的认识不足,忽视心理教育的独特地位,只重知识、技能传授,轻视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造成学生素质的畸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角度明确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教育和管理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实践者,不仅要传道授业,还应像朋友一样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1作为班主任,在工作中应高度认识到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发需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经为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可见,一个人只有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内容。这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据国家权威机构心理测试和调查的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学生心理素质合格率仅为17%。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虚荣、嫉妒、狭隘抑郁、怯懦自卑、孤僻离群、焦虑急噪、逆反心理、社交困难等心理障碍。近年来,中学生因各种心理障碍而产生过激行为与严重后果事件时有发生,曾为一个个鲜活的花朵,过早的枯萎而叹息,从高考落榜万念俱灰的寻死觅活,到与师长情绪对立离家出走,在他们以生命的代价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的警钟里,不难看出当代中学生心理存在的严重失衡和错位。可见,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1.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材的需要。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最终目标是培养与时展相适应的创新人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多800名男性进行了3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其中取得较大成绩的20%与较小成绩的20%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距不在于智力和智商,而在于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许多专家指出:“21世纪是全球经济、科技和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纪,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良好的心理素质将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可见,未来世纪充满着机遇和挑战,更要求我们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我们所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不仅应具备各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更应该具有远大理想、高尚的情操、强健的体魄、坚定的意志品质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特别是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不仅要具有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更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从国内的调查来看,当前的多数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意志品质差,畏惧困难,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缺乏开拓进取精神,胆小怯懦;在家任性,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等。随着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的普遍化,学生素质的不合格越来越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拦路虎”。所以,在学校里,作为班主任直接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指导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有着现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思路

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并非当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它只是少数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反映,可这个支流我们却不能忽视,无论是从充分发挥青少年成长的潜能看,还是从培养新世纪的有用人才来看,无论是从心理素质不高,心理承受脆弱给青少年自身带来的消极影响来,还是从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来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是我们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日之力,需要通过多方面、多途径的教育和培养。

2.1着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的大环境。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同时要关注个别差异,要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将心理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以营造心理品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1.1学校班主任应协调各科任老师,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充分发挥各学科教育中包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使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2.1.2优化学校、班集体的文化环境,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和价值向导,使学校、班级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在良好的集体、人文氛围中,将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因此,班主任应始终于建立和谐、稳定、上进的班集体,创设活泼健康、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1.3配合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学生的家庭需求,主要是来自家庭和谐的气氛和细致的关怀。所以,班主任要定期把学生在校情况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并结合家长探索下一步的工作方法。现在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只限于学习和经济生活,而对孩子的心理活动过问太少,同时,由于部分家庭存在较为严重的家庭矛盾,从而导致学生对家庭失望,甚至形成代沟。为此,班主任在定期的家长会上以及家访中要与家长进行较为深入的沟通,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2.1.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中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时代气息,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场所之一。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了解社会实际,为自己今后适应社会,接近社会奠定基础;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激发广泛爱好,增强动手、动脑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参加棋琴书画、体育锻炼和郊游等活动,这样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意志,扩大社会交往范围,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又能缓解心理紧张,释放多余的“能量”。

2.1.5开展心理咨询,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心理咨询,班主任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2.2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很多,有遗传因素,也有社会环境因素。事实上,属于遗传和生理因素引起的心理异常的是少数,绝大多数是环境影响和个性差异造成的。可见,保持学生心理健康是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

2.2.1要经常关心学生情绪是否稳定,鼓励他们积极进取。良好的情绪包括愉快、喜欢、热爱、和尊敬;不良情绪包括苦恼、愤怒、憎恨、惧怕等。作为班主任,应该时刻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学做情绪主人,用理智的力量去抑制情绪的冲动;要及时疏导已形成的消极情绪,解除精神压力。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班集体,使学生在友好交往中获得愉快的感受;及时表扬学生的优点,哪怕是点滴进步,也要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必须采取惩罚手段时,要立足于疏导,做到惩罚公道。

2.2.2培养广泛兴趣,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青少年处于精力旺盛,求知欲望极强的时期,对许多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探索其究竟。作为班主任,我们要注意发现并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有兴趣的心理状态,才能创造出积极的心理效果,激发顽强拼搏,养成勇于进取的良好品质。

2.2.3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情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家长都必须重视情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教育他们认清人生的意义,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追求自己的奋斗目标,同时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释放出多余的“能量”。及时抓住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要避免用过激语言刺激而造成个别学生情绪狂躁、冲动,烦恼或忧伤。为了使学生情绪保持适度平衡,除了正面引导、陶冶情操外,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对不良情感进行自我调控和合理宣泄。

2.2.4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心理上的联系。据调查,当中产生苦恼时,有60%以上的人以朋友为第一倾诉对象。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又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不是靠逢迎谄媚,而是靠诚实友善、严于律己、乐于助人等高尚的品格。一个学生只有与周围的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2.2.5培养良好的健全人格,增强心理紧张的抗衡力量。不良的性格往往会改变人对外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造成适应能力差,甚至造成心理障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接受的态度和能力。学生个人只有接纳了自我,才能在挫折或冲突的情景之中保持自身个性完整与心理平衡。①班主任要引导学生了解自我,接受自我,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兴趣、能力,性格,更要了解和正视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既不过高估计自我,也不自欺欺人,做到心安理得,坦然地接受自我,减少心理冲突,保持心理健康;②班主任还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和工作,学会全面、客观看问题,既不以人之长度己之短,也不好高务远,要有战胜和克服困难、挫折的思想准备,善于调整自我,培养自己遇事不乱、应付自如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在性格形成过程中逐步从被控制者变成自我控制者。

总之,在注重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为此,班主任要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培养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开拓进取精神,强化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其成为现代化社。

参考文献

1《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

篇10

关键词: 心理素质 化学教学 学生心理 教师教学

一、心理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智力的发展十分重要。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益于他们的生理健康,而生理健康、精力充沛,则是初中学生智力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健康的意志是学生智力发展的保证。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或健康的心理,具体表现为:具有充沛的精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感、优良的意志品质、健康的性格和健康的人际关系。我们培养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上述条件,才能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或工作中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正确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挫折和压力,才能在竞争中获得快乐和胜利,在学习中充满自信。实际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难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无法在学习活动中解决所遇到的挫折和压力的。健康的性格是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力量,有了健康的心理,就会更热情、更热心、更勤奋。所有的创造型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融洽、亲切、宽宏、大度的人际关系。这为智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微观环境。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初中化学教学与学生心理的关系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用途的,它的理论很抽象。化学中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让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因此,化学也被学生称为“第二外语”。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经常产生畏难的心理。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特征和规律,研究教师教学的心理活动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从而探索出学生学习化学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化学教师不仅要教他们学会,更重要的是教他们会学。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学习;要善于让他们扮演“教师”的角色,独立完成某些学习内容、某些实验操作、设计实验方案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鼓励他们的“创见”、培养他们的“远见”、消除他们的“偏见”,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和学生的接触中,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不要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假如教师对学生经常讲些讽刺、挖苦的话,那么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是非常严重的。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他们人数众多,性格不同,心理各异。初中学生对刚刚接触的化学知识有许多不适应之处,是可以理解的,教师要尽量帮助他们做好心理的适应。适应是指人不论客观环境与主观体验如何,都能在其中生活、学习、工作,或者采取常规的对策,通过正常的渠道对环境施加自己的影响。适应分为积极适应、消极适应和适应困难三种类型。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积极适应,改变消极适应,防止适应困难。兴趣是心理适应的重要方面。达尔文原来是学神学的,后来他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成了一名举世瞩目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者。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具有特色的教学程序,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以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兴趣,使所有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上的这一转折,尽快做到在心理上适应化学知识的学习。

三、学生的心理受教师教学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就能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学生情绪热烈,注意力集中,对所学的知识,哪怕再难也能信心十足地去学习。学生这种积极的思维状态的形成,是与教师的教学艺术密切相关的。学生的认知活动不是孤立进行的,学习的动机、态度、兴趣、情感、爱好等都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艺术性地将有关知识表现出来,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情感,使他们的学习情绪饱满、思维活跃,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愉快、严谨的氛围中获得更多的化学知识。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也很多,一般包括实物直观(指实验、实习、参观等)、摸象直观(指模型、图象、影片等)、语言直观(指生动的描述、比喻等)几个方面。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以上几方面有机结合、适当调配,力求知识的形象化,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如,我在讲完质量守恒定律后,将一根镁带放在天平上,调节天平使其平衡,然后将镁带在空气中点燃,将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粉末放回到天平上,发现天平不能保持平衡了,问学生为什么,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求欲望。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使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保持高度兴奋,这就需要教师有节奏地调整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良好的思维状态之中。

篇11

关键词:自觉性;自信心;自制力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我们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自觉性,最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进而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来自于现实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让学生引起许多美妙的联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来感染学生。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注意听课的时间指向重点的环节上,把注意的指向性比较长久地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集中于教师的讲述中,使得学生抑制和听课无关的活动,使授课活动能有清晰的反映和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授课时间等因素及时调整,这并不难做到。立足学生,引导他们注意各种生活中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不降低要求的情况下,以浅显、形象的比喻对理论进行解释,这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也容易把知识从模糊认识向清晰认识过渡。对于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必要进行引导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水平。从形象思维开始,有意无意地利用一些物理现象的表面形式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也符合学习物理的顺序。在概括的过程中增加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定律和定理所要表达的物理意义极其适用范围,增强判断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和自制力

物理课有自己的特点。中学物理教学是一个不断增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如何用这些形式去理解物理学习中的各种客观规律,由表及里,从初中的表面现象到高中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这本身就是教与学双方都要努力才能达到的。

篇12

        一、树立自信心,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人们常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多从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对他们多表扬、多鼓励,使学生受到鼓舞,心理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在愉悦的状态下更容易接受新的东西。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平时上课时如果我们在课堂多说上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而自信就是力量,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样就有可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二、通过情感投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有一广告词:“双赢源于沟通。”这句话富有哲理,它告诉了我们沟通的作用与重要性。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体育教学中同学生思想情感的沟通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思想感情”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变被动为主动,让消极转化为积极,让学生沿着教师正确思想感情的线索去修养品德、学习知识。我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浓缩了以创设情境来启发思想感情、用体育明星激发思想感情、拿体育项目来抒发思想感情。

        三、加强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由于体育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总会遇到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篇13

具体而言,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课程目标过于侧重于心理问题的补救及预防,忽略了心理的发展与促进。现在各大高校的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及技能的了解,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等。大学生固然可以通过学习这样的课程掌握如何避免负面情绪,但是却无法学到提升自己积极情感体验的技能,仅从表层了解到各种不良人格形成的过程,却无法深入了解如何发展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向上的心理。另一方面,心理素质培养课程实用性有待加强。现在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主要以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教学内容为主,具体包括学生的自我意识、个性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等等,学科在具体生活中的应用、教育载体的发掘等被忽略。因此,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育载体,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

二、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系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课程体系的建设及改革:

(一)完善心理素质培训方法

大学生个体性格存在较大差异,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其心理素质情况将其进行分层,具体可分为超常、优秀、良好、较差、极差等几个层次,而学生要想更好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心理素质必须达到良好以上水平,因此,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体系就要以超常、优秀、良好等三个层次为训练与提升的重点与目标。而培训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的培训形式,与常见的理论疏导相结合,通过游戏、团体活动等辅导技术,来提高教育培训的灵活性与针对性,丰富心理素质培训的方法。

(二)选择代表性的大学生做志愿者

一些大学生的典型的心理状态带有普遍性,而选择这类大学生做心理素质培训的志愿者,可以发挥其现身说法的作用,从而提高培训效果。具体实施可以采用下列方法:首先,制定大学生志愿者培养与训练方案,从正在进行的心理素质培训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培训方案的适用性、可行性做出验证及调整,对培训方案做进一步完善。其次,先将培训方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效果满意后再进一步扩展至其它试验小组,并对方案进行调整,再次试行。整个过程中,要对志愿者进行跟踪调查,收集反馈结果,修正、调整培训方案,最终确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实施方案,对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补充与完善。

(三)构建综合化的课程内容

所谓综合化课程内容是指与大学生相关的所有活动,包括学习、生活、娱乐、社会实践等等,将这些活动、行为融入心理素质培训课程体系中,以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及健康的心理状态。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建设要遵循“全方位、全过程、全渗透、全员参与”的原则,在学校分管领导的带领下,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将各班班主任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在学科教师、宿管员、同伴等社会力量的支持下,通过校园文化宣传、媒体宣传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建立一个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将学校教育、社会活动充分结合起来,更好的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保证培训效果。

(四)打造微环境文化课程

所谓微环境,是指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所处的环境,比如宿舍、班级等,而大学生生活的微环境会对其心理状态及心理素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从小处着手,打造微环境文化课程:首先,塑造宿舍文化心理。宿舍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宿舍的人际关系越和谐,宿舍成员越容易获得归属感,其对自身的价值也会产生更深刻的体会,从而促使其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其次,建设班级文化心理。班级是大学生相互交往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班级的文化氛围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班级同学的情感支持会使大学生形成一种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建立积极的班级人际关系,培养其集体荣誉感及团队协作精神。

三、结语

篇14

关键词:声乐教学;心理素质;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13-01

声乐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向型的,声乐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演唱、练声等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心理素质不好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影响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声乐教学中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

一、教师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正面引导和训练

(一)创造温馨的声乐教学氛围

声乐教学氛围直接影响部分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心理素质影响从进教师琴房就开展产生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创设一种温馨的教学氛围,对于声乐课教学来说,应该有钢琴、桌凳、各类声乐教材、教学音响设备、人体声乐学习方法解剖图、教学镜子等;此外,我们还可以在琴房增加一些绿色植物、各种温馨的小装饰品可以挂在墙上,这种氛围的营造能够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感受,能够让学生进琴房就有种想歌唱、表演的想法,这样主要还改善了学生心理素质不好的状态。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声乐教学是很抽象的学科,好多知识需要学生去理解和领悟的,这对一部分自然条件和心理素质差的同学来说确实是很困难的,这需要声乐教师耐心地来帮助学生解决。在教学中老师一定不要带着严厉、武断的情绪对待学生,一定做到有爱心、细心、耐心帮去帮助学生出来没有学习中的问题,善于把复杂、难懂专业的术语讲的通俗易懂,经常总结学生出现的问题,帮助和指导学生该怎么去处理,和学生多进行交流,这些可以消除学生对老师害怕的心理。

(三)增强学生声乐学习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心理素质差是阻碍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的。我们教师在这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刚开始布置一些相对简单的曲目给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鼓励和肯定,少批评,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让自己敢唱、愿唱,一旦形成这样的心态时,他们就能够产生声乐学习的兴趣和欲望。鼓励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声乐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隋着信心、兴趣的加强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就会不断消除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负面作用。学生的心理素质影响消除可以帮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有益于我们声乐教学活动。

二、学生加强心理素质锻炼

(一)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认识自我,就是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追求、学习动机等方面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在声乐学习中要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素质不足方面,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心理素质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控制情绪或情感。声乐学习是有意识、有目的心理活动,歌唱与发声练习都要求心理、思维、头、嘴、耳等对个要素之间相互配合的,要集中积累配合声乐老师。自我调节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声乐学习中往往学生害怕自己准备不够充分,因此,在上声乐课前做好失败的充分准备,只有不断自我调节才能避免心理素质在声乐教学中的负面影响。

(二)养成一个良好的声乐学习心态

养成一个良好的心态对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声乐学习心态调整心理素质不强现象,首先,在声乐学习中学生要听从老师所交的方法,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不要凭自己的感受对老师的方法进行怀疑和猜测,要充分相信老师。其次,学习不要急于求成,声乐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求成的过程只会让你错问题,让你上课张,心理紧让你学知识不能全面理解和掌握。再则,学习要善于动手和动脑,对声乐学习过程中老师指出的问题要认真做好笔记,下课后认真思考,并对老师讲的内容进行复习和自我模拟锻炼,这也可以培养自己心理素质和巩固学习内容。

(三)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锻炼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