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1 10:08: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预防医学定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关注学情差异
关注学情差异是“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最初体现形式,是要求教师从以往“只备教材”的备课模式中转变过来,不但要备“教案”,还更要备“学案”,更关注学生的学情差异,了解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模式来教学。
1.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我们在设计“学案”时,应关注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教学目标。如下学案设计:
在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单词教学中,我们可以“活用教材”,设计“逛水果超市”的情境,并整合前面所学的语言知识点,设计让学生亲自去买水果的游戏,通过这些生活的实际语言情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做到学以致用。在整个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辅助作用,这样的学案设计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又能使学生高效地掌握教学内容,可谓一箭双雕。
2.从学生主体出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日常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都会设计各式各样的游戏与活动,但是往往只注意到了知识的趣味性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在学案的设计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具有趣味性的活动。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由于是刚刚接触到英语,所以几乎没有什么英语基础。针对学生求知欲强、乐于表现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活动,引导他们大胆运用英语完成本课时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目标、重难点、学生知识水平与年龄特征,我们可把本内容的学习过程设计为“文具店”的主题式学习,使教学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来学习英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设计文具店的情境外还可以在学习新课之前就大胆让学生猜。有了生活经验为基础,学生的认知过程充满亲切感,语言输出就自然而达意。
二、在合作学习中充分体现出先学后教的理念
1.检验
形式:预习笔记的展示。
操作:首先挑选学困生来回答设计的问题,来检验学困生的学习情况。然后,再挑选中等生来当小老师看看他们回答的是否正确。如果中等生不能解决,就让优等生来回答。
目的:检验预习情况,了解哪些知识点学生容易掌握,哪些知识点学生难以掌握,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合作
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操作:学生通过预习展示,发现问题,先在小组内进行检查和讨论,重点把握教材重点内容,“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会的教不会的,然后推选出一名组员代表展示成果。
存在问题:小学生自觉性不够,合作意识不强,小组讨论乱哄哄一遍,甚至偏离主题。不仅没有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学习效率。
对策:小组合作学习重要的一步是合理分组,一般是把能力高低不同的学生搭配成组:每个小组包含学习能力强、中、弱的学生,还需要男女搭配,最好还能将性格活跃的与内向的搭配起来。在小组中挑选培养一名“小老师”,使其在小组展开讨论时起到组织、带动的作用。
3.操练
英语课堂中,操练是非常重要的,其往往贯穿整节课始终。操练时,教师既要照顾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分层,不能搞“一刀切”。首先,注重基础性,要强调“低起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其次,注意“小步子”,目标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切不可急功近利;此外,英语课堂的练习形式要多样化,新颖化,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增强教师应激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付自如
在“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的生成,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线索,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
教学目标:能运用所学的日常交际用语互相询问所喜爱的食物。
档案术语定义的逻辑学要求
要给概念下一个正确定义,除了必须具备被定义概念所涉及的具体科学知识,还必须遵循定义规则。形式逻辑对概念定义提出了诸多要求,只有把被定义概念所涉及的具体科学知识和定义的逻辑规则结合起来,才能给概念做出正确定义。档案术语定义同样应该符合逻辑学关于概念定义的要求。
形式逻辑首先要求定义要适度,要紧扣概念外延,定义项的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完全相同,不可过宽或过窄。DA/T 1-2000关于“档案管理”这样定义:“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的活动。”除了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利用,档案编目和检索也是档案管理活动中的一项内容,但“档案管理”的定义却没有对这一环节进行反映。
其次,定义项不能直接或简洁地包含被定义项,不能循环定义。DA/T 1-2000对于原件和复制件分别这样定义:原件——“最初产生的区别于复制件的原始文件。”复制件——“与原件内容相同的复制品。”定义“原件”时使用了“复制件”的概念,定义“复制件”又要通过“原件”来解释,这是比较典型的循环定义。
再次,在“属+种差”形式的概念定义中,种差需要明确所定义概念与其他并列概念区别开来的区别特征。DA/T1-2000中,6.11条“目录”的定义中明确指出目录是“由揭示档案特征的条目汇集而成并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档案检索工具”。6.11.1“案卷目录”、6.11.2“卷内文件目录”、6.11.3“案卷文件目录”、6.11.4“分类目录”等是档案目录的不同类型,其属概念是“目录”。但这些术语的定义中都采用了“按照……以一定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档案目录”的形式,“以一定次序编排”是目录的基本特征,其下位概念自然包含这种特征,不需要在下位概念的定义中进行重申。
此外,定义规则建议在内涵定义中一般不要使用否定形式。在内涵定义中使用否定,通常可以说明被定义项所反映的概念不具有某种属性,而没有说明被定义项具有什么特殊属性,不利于概念内涵的揭示。DA/T 1-2000就存在这样的定义形式,如自由标引——“不用主题词等控制工具而直接使用关键词等自然语言进行的标引”。虽然该定义可以反映概念“不用主题词等控制工具进行标引”的属性,但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是应该探讨不使用否定形式定义的可能。
档案术语定义的语言学要求
定义还应该遵循语言学的规则,这是科学定义的最基本要求。符合语法是档案术语定义的最低要求。DA/T 1-2000的“鉴定”术语定义为“判定档案真伪和价值的过程。”对其进行语法分析,可以将其分解为“判定档案真伪的过程”和“判定档案价值的过程”两个句子。判定即为判断和推定,真伪是可以被判定的,但是价值是档案本身就具有的,它不应该被判定,而应该被区分,此定义改为“鉴别档案真伪和区分档案价值的过程”,似乎比标准中的定义更为妥当。同样,“档案工作”的定义一“管理档案和档案事业的活动”可以分解为“管理档案的活动”和“管理档案事业的活动”,但是根据汉语语法我们很少说管理某项事业,应该寻找更为恰当的描述方式。再如“收集”、“归档”、“移交”、“征集”、“寄存”等术语,其属概念有的为“行为”、有的为“过程”、有的为“活动”,行为、过程、活动三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不同词语的选择是否准确揭示了被定义项的属概念?还需要对此进行认真分析。
此外,定义要尽量采用科学语言。为了清楚地揭示被定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用科学术语给概念下定义,不能使用含混不清的概念,也不能轻易地使用俗语及日常用语。DA/T 1-2000中对于“文稿”这样定义——“文件起草过程中形成的历次稿子,可分为草稿和定稿两种。”何谓“稿子”?“稿子”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使用这样一个含混不清的概念来定义文稿,不利于人们对文稿概念的明确。再如,“联合全宗”的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立档单位形成的互有联系不易区分全宗而作为一个全宗对待的档案整体”,其中“对待”一词过于口语,使用“管理”似乎更为准确。
当然,这是笔者从挑毛病的角度对DA/T 1-2000的语法问题进行的剖析,关于语法问题的争论本身就有很大的探讨空间,在这里提出以上实例的目的就是想说明语言规范对于术语定义的重要意义。
档案术语定义及术语选择的术语学要求
定义的表述是术语学重要研究内容,由于术语自身特点及使用目的,它对术语定义提出了诸多要求,对档案术语进行定义应该建立在对术语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充分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
1 优先术语与许用术语
从级别上,术语可以分为优先术语、许用术语和拒用术语三个等级。其中优先术语是指某概念的诸术语中作为第一选择的术语。根据《GB/T 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1部分:术语》的规定,概念的缩略形式和完整形式都可以作为许用术语,但只能选择一个作为优先术语。优先术语应选择领域内被普遍认可和广泛接受的词汇,这样既有利于保持词汇使用的历史习惯,又有利于术语的推广应用。档案工作基本术语中就存在优先术语选择不够理想的情况。档案基本门类分为文书档案、专门档案和科技档案。科技档案是科学技术档案的缩略形式,但在档案工作实践中人们往往不说“科学技术档案”,而以“科技档案”简而代之。笔者搜索了大量专业文献,发现档案理论界中也较少见到“科学技术档案”的说法,大多数情况下该概念都被称为“科技档案”。因此,该概念的优先术语应为“科技档案”,“科学技术档案”可以怍为许用术语存在。DA/T 1-2000给出的优先术语却是“科学技术档案”,标准编制十余年来该术语被认可的程度和使用频率远远不如“科技档案”这一指称。
2 单义性
单义性是术语学对于术语选择提出基本要求,指在一个学科领域中,一个术语只表述一个概念,同一概念只用同一个
术语来表述,不能有歧义。单义性原则要求术语工作中应尽量避免同义术语、同音术语、多义术语的出现,这类术语极易造成交流上的困惑。DA/T 1-2000中第8.17条“加湿”即为典型多义术语,标准对于该术语给出两个定义(a增加档案库房内相对湿度的方法;b将过于干燥和易碎文件放在蒸汽室或有潮湿空气的容器内,使之逐步吸收水分以增加柔性的方法),表达了两个概念,这必然会给档案领域的业务交流带来一定困扰。虽然“加湿”这个术语演变为多义术语有很多客观原因,对其进行指称的分离存在一定困难,但单义性依然是术语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追求目标。
3 系统性
在由若干个定义组成的定义系统中,各个定义之间存在着彼此相互联系的性质,这就是定义的系统性。定义的系统性源于概念的系统性,在同一领域中,概念和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联系。一般情况下,定义应体现概念之间的这种关系,术语学认为术语定义的优选结构是:定义=上位概念+用于区分所定义的概念同其他并列概念间的区别特征。这样概念的属种关系、并列关系等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DA/T 1-2000中的大部分定义体现了概念的系统性,有利于使用者对档案学宏观的概念体系进行掌握。如,“人名索引”、“地名索引”、“文号索引”等术语采取了相同的定义形式,以“档案索引”作为共同的上位概念,通过索引所建立的依据的不同体现三种索引之间的区别特征,这样就很好地体现了“人名索引”、“地名索引”、“文号索引”之间的并列关系,以及于“索引”这一概念的属种关系。
4 简明性
简明性是术语标准定义的基本撰写要求,包括“除指明上位概念外,只需写明区别特征”;不应采用“用于描述……的术语”、“表示……的术语”的说明形式,一般不以专指性的词语开始,如“该”、“即”、“指”等;除非必要,不包含解释说明性的文字等,简明性要求有利于术语的使用和推广。DA/T 1-2000关于卷内文件目录是这样定义的——“登录卷内文件题名和其他特征并固定文件排列次序的表格,排列在卷内文件之前”。排列在卷内文件之前并不是卷内文件目录区别于其他表格的本质特征,这一句似有多余。关于“适宜性原则”,DA/T 1-2000定义如下——“档案修复工作应遵循的原则之一,即所用修复材料必须有最适宜的强度和特性。”这个定义指明了适宜性原则的地位和要求,但从形式上看不符合术语定义的简明性原则。存在同样问题的还有“相似性原则”、“可进性原则”“卷内文件备考表”等术语。可见DA/T 1-2000对于术语定义的简明性原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5 协调性
降雨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一般以毫米为单位。
测量方法:取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一次性塑料或纸制碗,在其底部凿一比玉米粒稍大的小洞,然后将碗放在一个无盖的罐子上。罐内有一玻璃瓶,瓶口与碗底的小洞相接。简易雨量筒就做好了。简易雨量筒做好后,便可将它放在离地70厘米高处承接雨水。雨停后,用秤称出瓶中的水重,30克水即相当于1毫米的降雨量。
2、降雪量
生本教学、以学定教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以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这种教育理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根源。
(一)人本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正逐步摆脱愚昧野蛮的生活,开始追寻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文明,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权利,追寻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主题。
(二)教育的目的
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中人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了生本理念的提出,才有了“一切皆语文”、“功在语文外”的观念和说法。
(三)学习的本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生本理念,以学定教。
二、生本教学、以学定教的具体举措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掌控者,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是服从者,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课堂气氛严肃,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不敢回答问题,不能畅所欲言,发表意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生本教学、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倡导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赏识学生
积极的情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教师要学会从内心里真正地尊重学生,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要经常地表扬和鼓励他们。特别是对学习差,有“问题”学生,教师要多一分关心,多一分理解与宽容。不要把眼光总盯在学生的分数上,要尽力发现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欣赏他们。这样,学生就会树立起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对老师产生热爱、依恋的情感,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主动学习。
(二)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因而给教师创设了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因此在备课中,教师要在教学大纲的指引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甚至根据学生的基础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总之,教学要围绕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围绕考试指挥棒进行。
(三)创设和谐民主、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创造出轻松愉悦,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才能身心放松,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在教学《藤野先生》这课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藤野先生成了一位仍然活着的鲁迅的老师,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藤野先生的事迹,以及他与鲁迅交往的一些片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位仰慕鲁迅和藤野先生的采访者,让他们用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和屏幕上的鲁迅、藤野先生交流,对话。在想象中,在我创设的氛围中,学生跨越百年的历史尘埃,一席海水的相隔,与这些故去的人物对话。
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情感的积淀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一些看上去似乎普普通通的教师批改作业,关心中国妇女生活的生活琐事,为什么会让鲁迅记忆如此深刻,如果放在现代社会中,你会感动吗?这个问题涉及面很广,也很有深度,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民族情感以及中国人特有心态的一个深入挖掘,因此,我让学生来探讨,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也没有什么对与错之分,只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畅所欲言,激烈争辩,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四)避免给学生讲标准答案,重视学习的“导”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心中总有个标准答案,习惯于给学生讲标准答案,学生的一点点带有创新的想法都被教师作为错误的答案予以扼杀。“以生为本”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及创新意识,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导而不是讲标准答案。比如在《古都的秋》中,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有时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 ”就可以引出学生许多精妙的发现。有的说在作者的眼中,秋是悲凉的,有的说,作者思秋是怀念故乡,等等。总之,教师的“教”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种“导”: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想问题;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体验作者的内心情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重老师,轻学生”观念的改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是从根本上区别于传统的以案定教与以定教的教学理念,也符合时展对于教学质量标准的变化。以学定教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文科课程,其包含的内容极为庞杂,包括政治、地理、历史等,对于初中学生人文科学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学好这一门课程是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师,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能否很好地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
一、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过去死板的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由于应试教育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尽管教师们已经认识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重要性,但这样的理念却并不能很好地付诸于实践,最后还是教师成为权威,更多的不是学生独特的思考,而是统一、刻板的答案,学生只顾埋头记下教师所述,缺乏自身独立的思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没有适当的教学方法去实现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二、针对实际教学问题制定的方法策略
(一)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实施的前提和导向,因而要贯彻以学定教的理念,就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探讨设定。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以实际的学情作为参考,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目标的设定,目标不一定要久远,但一定要切实。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的设定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程的安排,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来贯彻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学生进行具体的了解是贯彻以学定教理念的前提,也决定着教学方法的制定方向。以学定教的理念要求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有其自身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其与之前的阶段相比,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维的批判性明显提高,这在促进其学习的同时,也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片面的想法。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可以多掺杂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此外,每一位学生又有其独特性,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设定时要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情况进行内容的安排,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课后的辅导,对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安排课后的加强练习,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够充分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充分运用多种可利用的资源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不仅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学内容的设定要根据学生的真实需要进行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多方面资源的整合利用,使得学生能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学习主动性。
1.多学科的整合。历史与社会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整合与历史与社会有关的相关课程,如在学习与古代有关的历史时,势必会遇到一些古文,这时就需要语文相关知识支持,同时历史中强调人、时、地、事件又能很好地与语文中记叙文写作方法相联系,因而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适当利用语文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学科内容的结合能够让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串联,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灵活掌握,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2.乡土知识的整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对枯燥的书本知识产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设定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立足学生的生活环境,开展贴近生活的教学。历史不同于一般的数学、语文等课程,它是具体的,是真实的,只有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社会对自身的实际生活有很大影响时,他们才能更主动、更热情地去学习、思考、感悟。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就应时时注意乡土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让学生们在了解家乡历史、掌握一些乡土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真实与贴近生活。比如,在讲到《多民族大家庭》一章时,引导学生从自己所在的县、乡出发,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少数民族的情况,将书上的知识转为为自己的感受、体验,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3.多种教学手段的整合。如今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单纯书本内容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如课外阅读材料、报纸、影像资料、历史文物等。除此之外,多媒体的应用、户外教学的开展也适合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相关的图片、影像资料等,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四)活跃课堂氛围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而课堂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沉闷的课堂会使得知识也显得乏味。学生对沉闷的课堂很难产生好感,他们需要的是生动活泼、能够激起求知欲的课堂,因此活跃的课堂更加适合历史教学。因而教师应学会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通过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思考。
教学是一个不断探讨、不断完善的过程,并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策略,重要的是教师将“以学定教”的观念牢记心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求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国裕.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J].山西教育(综合版),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