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检验的重要性范文

医学检验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21 10:08: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学检验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学检验的重要性

篇1

检验质量的提高,检验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仅仅依靠检验人员还无法完成,因为还有一部分工作是在检验科外完成的,如标本的采集、保管、运输是由医护人员来做,因为任何环节处理不当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尤其是标本的采集影响最大,采集标本时有核对病人信息,不能张冠李戴。不同的检查项目对标本采集有不同的要求,如检测血糖,有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之分;生化检测一般需要清晨空腹采血,血脂检测需要三天素食;免疫学检测标本应避免脂血和溶血;细菌培养标本应在用药前和发热时采集等;采血时病人的姿势尽可能统一,止血带扎结时间应控制在1min内;抗凝血标本采集量一定要准确;如需要多管采血,一般先采血常规再采凝血功能、生化和免疫等。此外,标本采集后抗凝标本要轻摇5~8次充分混匀防止标本凝固,血钾标本不能溶血等。送检标本应有交接制度,所有这些,都要求检验科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

2对检验全过程进行严密的质量控制

检验科如果想要得到一个可靠的检验结果,就必须做到对检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其中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但分析前的工作一般都是有护士完成。只有通过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使分析前标本的质量大大提高,我们才可以获得一份合格的标本,接着就要进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在整个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也是检验科容易导致医疗纠纷的部分,是评价检验科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标本检测前,我们必须核对标本,标本预处理必须规范,检查试剂保存环境是否适合,是否在有效期内,采用不同试剂应重新定标;检查仪器是否运行正常,环境温度、湿度、电压是否适宜;同时在标本中插入室内质控进行检测,操作应规范化、标准化。检测完成后,首先应对室内质控结果进行分析,通过质控图观察测定值是否在控,如果在控说明这一批标本的检测结果是可信的,同时我们还有对某些异常结果进行纵向比较,与以往的结果进行对比,对相差加大的标本应进行复查,必要时与临床医护人员联系,共同分析,找出异常原因所在。

3积极做好室内质控和参加室间质评

质量控制是医学检验的生命,只有严把质量关,才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实验数据,才能提高检验科在医生心中的地位。室内质控是检验科每天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室内质控的数据是衡量我们日常检验数据的标尺,只有室内质控数据在控,我们的检查结果才具有客观真实性。室内质控:①真实,不能弄虚作假;②制定合理的失控规则,既要监控系统误差又要监控偶然误差;③认真分析质控结果,总结失控原因,找出解决办法,提高检验质量。在做好室内质控的同时,积极参加室间质评,找出与同行的差距,加强与兄弟单位检验科之间的交流,汲取好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通过室内和室间质控结果分析比较能够反应出自己在一定区域内的检验水平。如临床科室对检验结果提出异疑时也好做出分析,质控结果不理想的要落实整改。

4加强检验科与临床之间的沟通

日常工作中,检验科是面向医院内所有临床科室及病人,常常会听到医生抱怨检验数据可能存在较大误差,原因是该结果与病人临床不相符,认为责任完全在检验科,是仪器或操作存在问题,其实相当一部分都是用于医护人员没有和患者交代清楚标本留取和采集不当引起的。如果我们能够与临床积极联系与沟通,定期向他们发放意见征询表,根据反馈信息,研究解决办法,切实为临床提供优质服务,就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他们对检验科的不满。

5医学检验与临床相结合是发展的重要趋势

人体致病因子中,既有外来的微生物因子,也有体内代谢和免疫过程产生的各种因子。医学检验的目的,就是研究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中的致病因子,通过这些因子及些活性物质的量和活性的变化而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医生根据其检验的结果来进行疾病的诊断。因此,现代的医学检验不应局限于检验技术,一位合格的检验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实验理论基础和高超的技术水平,负责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且还要有较广泛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能正确地对各种检验项目选择、检验结果作出合理和恰当的解释,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临床医生将这些数据正确地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中。积极鼓励检验人员到临床中去,参与临床会诊,从本专业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把本科室开展的新项目介绍给临床医生,向他们说明检测方法、临床意义、参考值及医学决定水平,征求临床意见,共同商讨危急值的设定,对他们需要开展的项目,进行全面论证,力求满足临床要求,拓宽检验领域。同时,我们也十分欢迎临床医生到检验科来参观学习,熟悉开展项目的临床意义,参考值以及哪些因素对检测结果可能产生影响;了解标本检测的流程和检测程序,知晓我们的质量控制体系,有利于提高对检验结果的信任度和检验科在临床中的地位。

篇2

【关键词】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6-5328(2020)11-022-02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公众健康意识的增强,临床检验在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各临床科室对检验科的要求也更为严格,这从侧面反映出临床医学检验的重要性。在临床检验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均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因此,必须加强临床医学检验的质控管理,尽量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性。

1、临床医学检验中开展质控管理的意义

医学检验是对采自人体的相关标本进行血液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遗传学等方面的检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评估人体健康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临床医学检验的材料主要有血液、尿液、粪便、痰液等标本,通过对这些标本进行检验分析,以评估患者的健康状态。从标本采集、处理到送检、检验各环节中有不少因素可能会干扰到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加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规范各环节的操作,最大限度消除干扰因素,有助于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疾病诊疗提供最可靠的信息,让患者能够及时确诊,尽早接受治疗,从而改善预后。

2、影响临床检验质量的主要因素

2.1标本影响

标本采集、保存、处理如果不得当将直接降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其中,溶血、脂血、黄疸是影响标本质量的常见因素。在检验过程中通常选择在早上采集患者空腹样品,若受检者未根据要求接受标本采集,则会导致采集的标本不符合相关检验要求。若未对标本容器与抽血器等按要求进行干燥与消毒处理,直接用于标本采集也会影响标本质量[1]。若将血液标本长时间放在室温条件下可能引起血液成分改变,有的会溶血,从而降低检验准确性。

2.2人员与设备的影响

在医学检验工作中人是影响检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工作人员不熟悉相关实验操作、未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或者粗心大意均会降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此外,检验设备若未及时进行消毒、清洗、保养与校对,易导致设备灵敏度与精密度下降,进而导致检验质量下降。

2.3患者生理因素影响

一般而言,生化检验参考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饮食、用药等情况。当患者性激素水平存在差异则会引起相关参考指标结果不同。比如,与成年人相比,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水平更高,这是由于新生儿肝脏中缺少葡萄糖酸转移酶,未合成膽红素不易转化为胆红素。此外,当患者情绪紧张、激动、焦虑的时候接受临床检验也可能导致获得的检验结果准确性较低。因为患者情绪较为波动时自身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相关功能会受到影响,引起血清中的游离乳酸、脂肪酸、血糖等水平升高,进而影响到临床检验结果[2]。

3、加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对策

3.1加强检验分析前的质控管理

这一环节的质控工作主要涉及到临床医生开具检验单,告知患者并做相关准备,采集原始标本,对标本进行保存与送检。

(1)申请单必须准确填写:在填写检验申请单时医生必须准确填写相关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及病案号、标本来源等。针对特殊情况还应附上简单的病历。要做到字迹清晰、填写规范。如果上述信息填写不完整或字迹模糊均会导致检验员在检验过程中无法获得患者全面的信息,进而不能根据患者情况对检验结果做出准确判断,导致错报、漏报、误诊等问题。

(2)患者准备:为避免因为某些生理因素而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要求患者在接受临床检验前应注意下列事项:情绪保持平和,避免处于激动、恐惧、愤怒等状态下。运动后应休息一段时间才接受医学检验。过度疲劳、熬夜、喝酒、吃药也可能降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需避免上述情况。若确实需要检验,但又存在上述情况,必须在检验申请单内填写清楚,以便检验员能够更客观地评定检验结果。

(3)标本采集注意事项:在采集标本时应注意5点:①仔细核查检验申请单上面的内容与标签是否存在差异;②采集血液标本时应让患者保持坐位或卧位;③采集标本的器材一定要满足相关实验规定;④采集血液标本时止血带压迫不能太紧,压迫时间也不能太久,切忌不能用力对穿刺部位进行拍打,待穿刺回血后马上松开止血带;⑤防止标本出现溶血反应或受到污染[3]。

3.2加强检验分析中的质控管理

这一环节主要是指接收标本后进行分析这一过程的质控管理,涉及到检验试剂的准备、相关仪器的维护、检验分析过程等工作。

(1)检验仪器的维护:加强对仪器设备的维护确保其能正常运转,方能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检验科对仪器的维护制定了专门的养护方案,按日、周、月、季等时间单位开展养护管理工作,及时消除检验仪器的故障,确保其能正常工作。其中,应记录好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内容,并将仪器设备发生的故障与处理也应详细做好记录,方便日后查询。

(2)试剂准备:检验所需的相关试剂应严格参照试剂说明书进行配制,并严格根据检验项目的操作步骤进行检验。对于已配制好但暂时不会用到的试剂应马上放入冰箱中保存,避免试剂挥发。平日不常用的试剂应检查其稳定性,及时更换不符合检验要求的试剂。

(3)分析过程中的质控管理:①要始终保证仪器处于正常运转状态,并加强室内、室间质控,一旦发生失控问题应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②应充分意识到原始数据所具有的法律效力,将原始记录数据按规范保存下来。检验结果的原始记录作为检验工作中关键组成部分,也能直接体现检测过程中的数据信息[4]。③全部检验项目都应有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确保操作的规范性与有效性。

3.3加强检验分析后的质控管理

(1)对检验结果仔细审核:随着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检验技术更加自动化、智能化,检验工作者间的配合也越来频繁。从患者信息录入、标本编号到分离、审核仪器操作检验结果、传送检验报告单、反馈检验结果信息等环节来看,每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因此,检验工作者需对检验数据进行仔细分析与核对,尽量在第一时间察觉问题与错误,并尽快加以纠正。此外,还应加强对检验结果的分析对比,如果检验结果超出了医学水平,检验工作者需将其与近期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相关参数间的关系,同时与临床资料进行比对分析。如有必要可深入临床一线,询问患者病情,了解标本采集的细节信息,以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合理[5]。

(2)制定报告单签收制度:应根据医院检验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与优化报告单签收制度,安排专人对检验报告单进行送达。检验科也应结合自身实际对检验报告单管理作出细节规定,比如,明确报告单的室内存放时间、存放方法等,方便核对与复查。

篇3

【关键词】 微生物学检验;临床;沟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02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20-01

随着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以及生物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临床医学微生物检验获得了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及时性以及准确性。因此,在现代医疗工作中,许多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越来越依赖医学微生物检验。但随着微生物检验项目增加,影响检验标本及检验结果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从而影响了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2]。故加强临床医生与微生物检验之间的沟通交流,使临床实践与检验诊断紧密结合对于提高临床诊断及疾病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了医学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交流经验,旨在说明加强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期间,选择检验科微生物学检验人员7名,其中,男2名,女5名,年龄在22-55岁之间,平均为(39.5±2.2)岁;同期临床医生55名,其中,男28名,女27名,年龄在28-48岁之间,平均为(33.2±2.9)岁。

1.2 方法

1.2.1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检验操作规程规范化、提高临床检验及诊疗质量的根本保障,加强微生物检验、分析全程的质量管理,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可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病原学诊断信息,确保临床治疗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1.2.2 建立检验与临床沟通制度 应定期开展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室与临床各科室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由微生物学科室医生定期向临床各科室咨询检验项目的设置是否合理以及相关意见和建议,并随时处理临床医生对于相关检验项目所提出的建议,及时予以咨询、答疑和反馈,并定期进行汇总和评估。制定微生物科参与临床病房巡房、危重及疑难病例会诊制度[3]。此外,微生物检验医生应及时对检验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同时根据检验结果向临床各科室诊疗措施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将检验数据转化成为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信息[3]。

1.2.3 组建临床沟通小组 组建临床沟通小组,积极主动地与临床进行沟通交流,可将各科室分配到各个专业沟通点,定期由各专业主管对相应科室进行重点沟通可意见询问,同时详细填写沟通记录表,并由定期科主任与各专业主管召开临床回馈信息讨论会,做好记录和存档,并及时将讨论结果回馈给临床[4]。

1.2.4 加强检验培训和学习 医学微生物检验项目与各类感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密切关系,微生物检验人员不仅应参与临床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过程,还应积极主动地为临床医生提供微生物检验相关资讯和服务,而这就需要检验人员具备丰富的知识。应定期组织微生物检验人员的检验专业培训以及相关临床疾病知识培训,以提高其综合知识和技能[5]。同时,应加强对国内外本专业相关研究的最新动向、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成果等的学习,进一步提高检验效率和质量。

1.2.5 构建沟通平台 充分利用短信、微博、网络技术等建立微生物检验科与临床各科室的信息化沟通平台,也可定期组织召开座谈讨论会、专题讲座、查房、墙报园地以及简讯传递等形式,增强医学微生物检验科与临床各科室之间的沟通交流,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及时了解微生物检验相关技术及研究进展,并及时更新相关的检验知识[6]。建立专门的网络留言薄,及时将微生物检验以及临床相关信息共享,以便医生、护理人员、同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互动交流。微生物检验人员应协助临床各科医生正确进行微生物检验报告的阅读以及分析,以解除其对于检验资料的错误认识或者疑惑,协助其及时、正确地判别检验报告中的各类信息,并正确地理解报告中较为罕见或者少见的菌种,分析其临床意义,并准确判断药敏实验结果等,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支撑[7]。

1.3 观察指标 统计实施微生物检验科与临床各科室沟通交流前后,临床对于微生物检验质量及时反馈率、临床医生对于检验方法的使用范围以及判读失误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P

2 结 果

实施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沟通策略后,临床对于微生物检验质量及时反馈率显著提高,而临床医生对于检验方法的使用范围以及判读失误率显著降低(P

3 讨 论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主要是分析和检验各类标本的微生物检验指标,从而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而各项标本均是由临床医务人员所采集,标本采集的规范性以及准确性均对检测结果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因此,应加强检验科与临床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遵循技术操作规范及检验要求。这就需要加强对检验人员以及临床医生的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医学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往往只是阅览检验报告,护理人员则负责将检验单传递给患者及其家属,而对样本留取注意事项缺乏详细的说明。此外,检验人员往往只是针对性地进行项目检测,对于检验异常结果缺乏与临床医务人员的沟通。当临床科室对于检验科提出质量问题时,未及时进行解答,从而无法及时纠正相关问题或者及时纠正检验过程中存在的质量变异因素。应加强检验人员与临床各科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而不是在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脱责任、指责等,而应及时补救工作,以免发生医疗差错事故。在临床诊断中,对于疾病的诊断主要是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主诉、疾病变化、临床症状表现以及实验室检验指标进行判断。而实验室检验指标参考范围的设置,均应由临床医生以及检验人员沟通和相互配合,方可确保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以及治疗的合理性。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健全微生物学检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检验与临床沟通制度、组建临床沟通小组、加强检验培训以及构建沟通平台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微生物检验科与临床沟通之后,临床对于微生物检验质量及时反馈率达80.8%,较此前的34.6%显著提高,而临床医生对于检验方法的使用范围以及判读失误率仅为3.8%,较此前的15.4%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微生物学检验对于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临床医学工作提供全面、先进的技术支持,而临床医学的发展又可促进微生物检验领域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更新,促进微生物的快速发展。加强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临床更加科学地收集完整、合格的标本,确保检验前质量控制效果,并更好地判断和利用检验结果。与此同时,加强两者的沟通交流,也有利于微生物学检验更就具有针对性,使微生物检验能够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最终提高医院的整体诊疗水平以及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田红彪.医学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的沟通的重要性[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4):276.

[2] 陆德胜.医学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意义[J].中国医药科学,2013,(11):157-157,164.

[3] 洪继波,陈海泉.医学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0):5491-5492.

[4] 曹慧玲,史恒芳,李岷等.浅析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9):1194-1195.

[5] 花南霞,陈翠.加强微生物室与临床沟通的必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08(21):2670-2671.

[6] 刘文阁.临床微生物检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医药科学,2011,01(9):152,154.

篇4

关键词: 特点  检验方法  实验室

        现代检验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前沿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①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②其对病因有高度的控制性;③在检验的过程中采取多参数分析、微量化标本,检验更科学;④其检测采取床边检测与流水线检测并存,使检验更加准确;⑤最后随着现代社会的检验的需要,例如基因检测的检验项目前景应用非常广泛。现代国际社会中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的应用,意见在检验医学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使得检验医学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现代的医院里面愈来愈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科室的额检验信息及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所以现代检验医学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医院里面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检验报告,所以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临床医生的工作。如果检验科提供的结果不准确或错误的话,有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所以检验科在平时的检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检验标准,对科室人员加强管理,对检验过程要进行全程监控。除此之外医师还要主动学习相关的临床知识,并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及时接纳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而临床医生及其所在的科室也需要检验科对检验结果解释。临床科室了解了检验项目对的临床医学意义,可以在众多项目中精选更有价值的项目。因此双方沟通十分必要,是紧密结合的。 

        首先,从检验方法上来说,检验项目有定性法或定量法,有老方法或新方法,有生化法或免疫法等。各种方法的报告方法、灵敏度、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都不相同。这就需要向临床医生讲明这些方法的区别,帮助医生选择适合的检验项目,准确的分析和合理使用检验报告。

        其次,现代检验诊断的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挑战。这主要表现在检验指标的确定上,检验科的检验项目复杂而且繁多,但是这些检验项目对病情的诊断针对性不强,或者说是一个检验结果的得到往往需要许多项检验项目的融合,所以检验项目缺乏相对的独立性。所以这给医师的诊断造成了困难,所以检验科应该与临床医学密切的沟通和配合,进一步的整合和明晰检验项目的划分。另外检验人员作为最直接的样本接触者,必须了解检验科新项目应用的局限性及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如何正确采集标本等,以便临床医生对具体项目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在写检验单时有全面的考虑。

篇5

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不够规范:需要检验人员培训和指导。标本的采集主要由医护人员操作,由于实验室与临床的交流沟通不够,医护人员对于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不甚了解,导致标本采集不合格,影响报告结果质量。这就需要跟临床医师沟通,纠正一些标本采集认识上的误区,如血液标本需多次多部位采血提高检出率,对间歇性寒战或发热的患者,由于发热时血液中可能没有细菌,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之前0.5~1小时采血。而不是在发热时只采1次血送检。采集痰液标本,咳痰前,先用清水或漱口液反复漱口,以减少口腔正常菌群的污染。否则检出链球菌等不知道是口腔污染的细菌还是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采集中段尿标本前应清洗外。化脓性分泌物标本采集前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尽量采取化脓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的脓汁。化脓中心细菌已被白细胞释放的溶菌酶杀灭,活菌较少,检出阳性率就较低。

微生物标本的保存、运送不够规范:也需要检验人员培训和指导。比如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对寒冷较敏感,在标本运送的过程中,要保温尽快送检,否则,检出率将显著降低。脑积液标本放冰箱,会使脑膜炎链球菌和嗜血杆菌等死亡。跟临床医师说明送检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

对检验报告的解读:前述两点现在绝大多数临床医师早已了解,最重要的是出具报告后怎样理解和用于临创诊治。避免导致抗生素的滥用。比如,血液标本“无菌生长”,是否血液中一定无菌呢,这需要跟临床上沟通,了解采血是否规范,如果采血没有问题,应考虑是否有苛养菌和其他病原体的存在。应提醒临床注意。呼吸道标本检出“XXX菌生长”时,合格的痰标本,如果是呼吸道正常菌群(如某些链球菌),报告时,应了解临床上患者是否有相关的症状和体征,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决定是否应用抗菌药物。创口分泌物标本检出“XXX菌生长”时,首先与临床沟通,了解标本采集以前,是否用生理盐水冲洗过,排除局部污染菌的可能,才可认定是致病菌,应用抗菌药物才可能有效。标本中检出“XXX菌生长”,不能一概认为就是致病菌,也需要向临床上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否则有可能是污染菌或局部定植菌,不具有临床意义,也就不能滥用抗菌药物。

解读药敏结果时,在临床医师选敏感药时常用把最小抑菌浓度的相对较低的来作为选药的依据,例如:根据报告阿莫西林≤2mg/L敏感,复方新诺明≤4mg/L,就认为该菌对阿莫西林比对复方新诺明更敏感,阿莫西林比复方新诺明更有效。这是明显的误区。药敏试验中的“中介”误认为加大抗菌药物剂量就能起抑菌或杀菌作用,其实“中介”只是一种不很确定的报告,属操作误差范畴。一般不作为用药依据。还应该跟临床解释抗生素的等效性概念,也就是说用一种相关抗生素的试验结果可以预测同类抗生素体内抗菌活性,如可用头孢噻吩预测一代头孢类抗生素的敏感度。革兰阳性球菌用红霉素可预测罗红霉素、地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的敏感性,避免在红霉素耐药时,选用罗红霉素。

在我国,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不到20%,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1]。抗生素的滥用不仅可产生不良反应,使用不当还可以导致二重感染。根据杨润生等报道[2],87例呼吸道、中耳炎、牙周炎的患者应用抗生素后,使用不当,造成肠道菌群失调而致腹泻。由此可以看出滥用抗生素的严重危害。所以在微生物学检验中,既不能把检出的任何细菌都当成致病菌,也不能把所谓的“正常菌群”都当成非致病菌。检出的细菌是否有临床意义,还得跟临床医师沟通才能做出判断。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标本留取 ; 医学检验 ;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76-01

现代医学的一个优势是具有服务于临床的一系列辅助检查或实验室检查技术,医学检验即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生物学、血液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多种学科,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检查项目,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药物监测、健康状况评估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今医学检验正朝着仪器自动化、试剂商品化和管理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因而对临床实验室结果的准确度和各实验室间结果的可比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实验诊断的所有检验项目会直接影响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实验结果必须及时、准确、可靠,质量控制已成为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88》(Clinical Labor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s,CLIA’88)及ISO/IEC导则25,制定了《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以指导此项工作的具体落实。

以统计学方法确定被控制测定值是否不同于已知值的方法,称统计质量控制方法或简称为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在理论和实践上,可分为两个重要的部分: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室内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但它只能保证试验的精确度,即保证仪器测定值的稳定;室间质量控制解决准确性和参加室间结果协调一致的问题。统计质量控制是用客观的方法监测成批试验的检测质量,是对仪器试剂操作或仪器标定产生的漂移的及时观察,可确定该批检测结果能否发出,是避免成批测定标本产生明显误差的方法,因此是很重要的质量控制方法。但该法有其局限性,因它只能监测仪器检测中产生的误差,但从开医嘱,采标本,送标本,到写报告,发报告要经过很多环节,病人并不能发觉和避免这些环节的差错,所以要避免这些环节的差错,必须实行质量保证,即对标本检测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现简介如下:

1 人员的合作与正确配合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

临床检验项目均是应医生的申请进行检测,测得结果提供给医生,以便观察、诊断和治疗,而在标本检验过程中,有些影响因素是与医护人员关系密切,而检验人员不易了解且无法防止的,例如药物、饮食、运动、标本放置时间对检验的影响等,通过与临床及时进行联系,当有这些因素时,能做出正确的解释或进行复查。人体内各器官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平衡而实现的,这些正常的生理平衡反映在体液、血液及排泄物中,就是它们所含的各种成分的正常稳定性。当由于病理生理或生理组织的变化直接影响体液和分泌物排泄,使其相应地发生变化,实验室检查结果可用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是病人在各种生理状态下的极好标志,标本的留取与检验质量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是息息相关的,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2 严格遵守标本留取的操作流程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举措

标本留取包括标本采集前、采集中、采集后三个阶段,是实验室认可中样品管理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样品失实,无论是变质失效、编错号、漏掉遗失等等,均造成检验结果失实和不能发出报告,因此在检验质量控制中应重视对样品的管理,具体应做到:

2.1 实验室应有文件化程序和适当设备来保持对样品在实验室的全过程中(储存、处置、准确检测)不发生非正常的变质和损坏。例如在进行血液常规分析时,可能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如标本编错号,标本溶血,用错抗凝剂,抗凝血比例不对,形成血肿,血液浓缩等等。

2.2 接受样品时应详细记录其状态,样品有疑问或不符合规定要求(如从输液侧采血)时,尽快与送检者取得联系。

2.3 实验室应建立检测样品的唯一识别系统,以保证任何时候对样品的识别不发生混淆。

2.4 当样品属于抽样时,应有文件规定抽样的方法,数量封存、运输等详细文件程序。例如皮肤穿刺采血时的采血部位,穿刺步骤,血液的采取,抗凝剂的选择,标本送检,及标本处理等均需要有完整的操作规程,以保证血液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

3 明确导致检测结果发生差错的原因,是保证检测质量的基础

毫无疑问,饮食、应激、病人准备、锻炼、昼夜变化等诸因素以及某些生理状态如怀孕等,均可影响实验室检查结果,甚至出现其它的生理变化,当病人的生理状态发生改变时,实验室检验结果就可能发生异常,除了这些生理因素(饮食、餐后禁食、应激、病人准备、锻炼、周期性变异、怀孕、药物等)外,与标本留取有关的易导致实验室结果异常的原因有:

3.1 病人的标本不具有代表性,其主要与标本的收集技术有关,包括止血带的使用,静脉血污染,抗凝剂和防腐剂的污染等。

3.2 标本内的一种或多种物质的浓度可能在收集后发性改变,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标本自身的新陈代谢所致。包括标本的代谢,酶的影响,血液病的影响等,前者以溶血为代表,众所周知,溶血不仅可以释放红细胞的内容物(如细胞内的钾是细胞外的20倍),而且血红蛋白还可以直接干扰许多不同的化学反应,对于电解质的检测如钠和氯,出现称为“假低钠血症”的严重错误等。后者以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导致细胞开始破裂,释放出包括血红蛋白、酶、铁等许多物质,血中葡萄糖和氧的浓度下降,酸性产物及CO2增多等,在临床检验实践中,应尽力避免此类差错的发生,确保检验质量。

4 良好的检验人员素质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关键

篇7

指导患者在采集标本前注意自身的情绪、生理节律变化、饮食、运动、用药、姿势、时间等,高度配合检验前标本的采集工作;加强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对入院患者宣传教育、门诊患者给予指导咨询、解答疑问并及时反馈患者的意见,给予优质的服务。

2指导医护人员合理采集、保存和及时运送患者体液标本

除临床医生以外,护理人员是指导患者准备标本和正确采集患者标本的关键环节,加强检验医师和护理人员的合作与交流可使检验前不合格的标本大大降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第一,纠正护理人员的不正确观念。大部分护理人员存在检验分析工作是检验科的责任与其无关的错误观念,仅仅是机械地执行医嘱进行采集标本,不管采集的是否合格、保存是否符合标准就直接送检,最终造成标本检测结果不准确。第二,加强检验知识的继续学习,多联系基本技术。由于检验新技术的发展和检验项目的增多,护理人员没有能够及时更新已有的知识,基本技能知识不扎实;没有选择合适的标本采集时间,忽略了内源性因素等的影响,将正确采集适合检测标本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第三,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督促护理人员积极参与检验相关的讲座和技能培训,加强与检验科的合作,制定相关文件和操作规程,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

3开展检验医学信息服务工作

随着检验诊断技术的日益发展,各个科室之间分工越来越细,临床医生难免会对部分检验项目缺乏正确深入的认识,如患者的年龄、疾病类型、仪器、时间等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这些都需要建立良好的分析前质量管理体系。检验科可以推广宣传教育工作及信息化平台,建立检验项目查询系统和编制检验项目手册。主要介绍检验项目、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要求、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等;设立专人专门咨询电话,如新开展的实验项目的标本要求、参考值、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等。分析前检验质量和结果解释,面向全院医护人员和患者;定期或不定期收集临床科室对检验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持续改进;邀请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到检验科参观,从而更好地了解检验科。

4我国临床检验医师的地位

临床检验的发展和新转变使检验科的工作定位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要重视检验与临床的结合。临床检验工作不仅要为临床医师提供患者准确的检验报告,而且要为临床诊治工作在选择检验项目或实验方法时提出建议,还需要分析检验项目结果,把有限的实验数据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但是由于之前的临床检验医学教育滞后及各种原因,目前在实践工作中,绝大部分临床检验医师从事与技师完全相同的工作,并没有参加一些必要的临床工作。临床医生、护理人员以及患者对临床检验医师认可程度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没有落实检验医师职责,就体现不出检验医师的作用和地位。国家政策保障还不到位,没有从法律高度具体规定临床检验医师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明确临床检验医师的法律地位等问题均逐渐浮出水面。

篇8

在体育教学中,虽然体育教师动作示范、传授运动技术占了相当比重,但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同样十分重要。语言艺术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对正确的技术的形成是大有益处的。语言的运用,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的语言准确、精炼、生动、形象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提供了方便,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些人认为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并不十分重要,其实“语言”同样是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同一教学内容,有的教师讲授能使学生茅塞顿开,很快掌握动作的技巧,有的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却并没有使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如果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词不达意,或不注意表达方法,尽管动作示范无误,仍然难以传授运动技术,达不到授课目的。在体育这一以人体运动为主要内容较为特殊的教学科目中,语言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现在的体育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的示范动作准确、清晰,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和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作为一种语言艺术,体育教学的语言也有其独到性和技巧性,体育教师同样要追求语言的生动性。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如果能在体育教学中注意以下五点,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文明性

文明用语,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在教学中还能起到沟通师生感情的作用。对学生多使用“大家好”、“谢谢”、“对不起”等话语。课堂上使用文明用语,可以大大缩短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在学生眼里会认为你是一位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教师。在教学中绝不能用“笨蛋”、“你的动作真差劲”、“猪脑子”等语言来挖苦学生,更不能用侮辱性的语言。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是凭着对教师的好恶来进行学习的,学生喜欢哪位教师,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试想假如学生排斥反感教师,那不论教师的知识有多渊博,也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样性

在教学中多使用提问、比喻、对比等方法,将比较抽象的概念、技术具体生动化。例如,学习前抛实心球,对于出手时机的掌握可利用圆的切线原理来启发学生,在什么位置出手,实心球的出手角度最合理,过早角度太大,过晚角度太小。学生通过思考、对比,较快地掌握了技术。教师还要恰当地使用无声语言,无声语言往往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学中运用无声的语言主要包括:眼神、手势、表情、姿态等几个方面。会说话的眼神是心灵的窗户,面部的表情是心灵的一面镜子;手势、姿态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表述思想感情,无声语言运用得恰当,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更加富有感染力。

三、精练性

课堂上学生总是随着教师的语言开拓思路的。教学中中心不突出、东拉西扯、动作要领讲解不清,重演示轻讲解;说话速度过快或多次重复不重要的话,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归纳、提炼,把复杂的问题简化为几个字、一两句话,变为口诀、顺口溜等容易记的要领。例如,在预防和处理运动损伤的理论教学中,对损伤的症状,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几个字,使学生迅速记住了损伤的特征。

四、规范、科学性

体育教学也是一门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动作时,要用具体、准确的语言去讲解动作要领,如果教师讲解过程中词不达意,含混不清,就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从。在学生掌握了分解动作要领后再强调动作的完整性。只有这样由浅入深的讲解,由部分到整体的训练中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动作要领,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受到感染和触动,从而使学生掌握每个动作的要领及完整动作的技术要领。在教学中还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语言教学方法。对低年级学生多使用生动、浅显明了的教学语言。对高年级、基础较好的学生则采用专业术语。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要使用普通话教学。有些教师有方言口音,学生的注意力会分散到揣摩教师的表述上,有的甚至没听懂教师在说什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生动、鼓励性

教师语言明快清晰,快慢适当,娓娓动听,声色并茂,就能引发学生的好感,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增强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处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生动有趣、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常使学生有新鲜感,而新鲜的东西又易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注意,从而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的知识水平相近,教育对象及教学内容相同,但教学效果却迥然有异。对学生的进步或正确的姿势及时给予表杨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育课教学有个特殊性,直观性较强,所以学生假如不能正确地掌握动作的技术要领,动作做得不如周围的学生,心里会有压力,容易产生厌烦、畏惧心理,没有自信心,教师用鼓励的话语、和蔼的语气,可以帮助他们鼓起勇气,树立能战胜困难的信心,对他们取得的哪怕是细小的一点进步,要及时表扬,教师对一个或几个学生的表扬肯定,能引起多数学生的注意,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篇9

关键词:环保教育;中学化学实验教学;重要性;建议 当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酸雨肆虐等,直接危害到我们人类的健康等切身利益。环保教育是提高人类思想意识的重要途径,而化学污染是环境污染中的重要方面。化学实验室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每一个化学实验室都可以说是一个环境污染源。因此,我们中学化学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措施寓环保教育于化学实验教学中。

一、环保教育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在中学各主要学科中,与环境问题关系最为密切。人们的衣食住行、工农业生产均离不开化学。而环境污染大多直接或间接地与化学品有关联,如湖泊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的升高、局部地区发生光化学烟雾、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的填埋造成地下水污染等。环境污染很多都需要依靠化学方法来治理。

教育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解决环境问题最基本的环节应从教育入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提高学生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必要性的。

二、环保教育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的建议

1.将环保教育的思想内化于化学实验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

度中

化学实验室中应配备储存废固体、废液体的有盖容器,实验中所产生的对环境有污染的废固和废液应分类倒入指定容器存储。实验员应定期对废渣、废液容器和通风、排风设备进行检查、清理以保证“三废”(废水、废渣、废气)处理的实施等。

2.引进先进实验设备,建造“环保型”化学实验室

在学校条件允许范围内,购置“环保型”的实验室设备。如CX—301A型化学实验室及通风装置成套设备:该设备排水出口有废水处理器,总出风口装有空气过滤器,使排水、排风达到国家环保标准。实验室中还可用可调节的电热套代替传统的酒精灯,这样不仅能大大缩短实验的时间,还可不使用工业酒精,能更好地控制温度,真正达到环保节能的效果。

可以说,环保型实验装置不仅能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还能提高实验效率,从而建造一个“环保型”化学实验室。

3.上好学生第一次实验课,严格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养成环保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在第一堂课就狠抓学生的规范实验操作,增强环保观念特别重要。对第一次上实验课的班级,实验指导教师需向学生介绍实验室概况,宣讲实验守则以及实验室有关规章制度,同时教导学生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老师要走入学生中为其指导实验操作,纠正其错误动作,在纠正错误时向学生分析、说明原理,使学生认识错误操作可能发生的危害,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其改正错误动作,严格要求学生养成正确操作的习惯和熟练的技巧。否则,学生会带着这些不良习惯进入下一个实验课程,那时改正起来会更加困难。

4.减少实验药品用量或降低溶液的浓度,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在保证得到有效实验信息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减少药品用量,转变学生做实验取药品时多多益善的心理,使学生懂得,药品用量不当,不仅会影响实验效果,还会造成自身的伤害。课本上一些较模糊的量,教师应先预做,获得最低药品用量比例,以给学生明确的量化概念。例如,KSCN与FeCl3的颜色反应,滴加1滴KSCN颜色就很明显,因KSCN有毒,减少KSCN的用量也就减少了环境污染;在草酸与KMnO4的反应实验中,加入KMnO4的量要少,这样KMnO4褪色快,现象明显;溴水与苯酚的反应,只要各加一滴,颜色就十分明显,这样既达到了实验效果,节约了药品,又可防止有害气体的过多排放,减少污染;对做溶液之间反应的实验,给学生准备小试管,可从反应器上来控制用量。高中教材化学平衡实验中K2CrO7的浓度可由0.1 mol/L降至0.01 mol/L,KSCN的浓度可由0.01mol/L降至0.001 mol/L,NaOH的浓度可由6 mol/L减少到1 mol/L。

5.将实验产物绿色化处理,使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

课本中如,SO2制备实验中产生的多余SO2有毒气体或氯气制备产生的HCl气体等酸性气体可用碱液如NaOH溶液进行回收;对银镜反应实验中产生的银用浓硝酸进行处理后,回收重金属盐AgNO3;废甲苯用2%~5%盐酸洗涤,至水溶液层不带颜色,再用水洗1~2次,将水分离后,用氯化钙分馏,收集110.62℃馏分。而对于无法利用的废弃物,应指导学生放到指定地点,由化学实验老师统一处理。

6.将现代化信息教学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

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一些危险的或需时间较长的或难以实现的实验。如氯气的制备,污染大,存在危险性,所需时间也较长,于是存在不少教师将其省略不做的现象。而这个实验非常重要,是高中化学学习气体制备的第一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可利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学到正确的操作,且避免了氯气的毒性。可以说,现代化信息教学技术的应用对环境保护、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7.在实验教学中将教材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渗透环保教育

课本如初中讲到空气的成分时可介绍大气污染物及大气污染对我们人体的危害,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当讲到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可介绍温室效应给人类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高中教材中《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硫和氮的氧化物》等章节中涉及与生活环境相关的知识,应尽可能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分析,使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环保观念。

8.给学生传递最新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信息

教师可在校园中通过讲座、宣传栏等方式宣传环保教育;在课堂中将最新的环保教育的发展动态准确及时地传递给学生,以增强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使学生更好地在以后的生活中将环保付诸行动中。

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任重而道远!作为化学教师,应将化学教材中有关环保教育的内容因地制宜地联系实际,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突出中学生的环保教育工作,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中学生在以后走入社会后能为环保事业做出较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戴树桂.环境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

[2]陆婉芳.“绿色化”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践和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3):14-15.

篇10

【关键词】 检验医学;应用;社区卫生服务

【中国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358-0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结构发生重要变化,老龄化现象严重、疾病谱与死亡谱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产生的另一重要问题就是医疗费用的明显上涨,探索社区医疗检验的新方法,新途径,从而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的最新需要,已成为当前社区检验工作研究的重点。在国外的发达国家,社区卫生服务已发展的比较完善,而在我们国家,社区检验的发展还处在初步阶段,虽然目前有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干扰因素以及不良影响仍然很多,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困难。本文将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调查来对当前检验医学的应用进行一定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某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区总人口数:7225人,总户数:2582户。其中:0-10岁儿童357人.60岁以的上1319人.

1.2调查内容与方法:本次调查采用现场调查法。调查内容是:(1)在社区开展检验是否足够便利;(2)是否担心医生滥开各种化验, 增加患者负担;(3)居民对检验结果的相信程度;(4)居民对社区检验项目的要求,即是否认为有必要在本社区开展相关检查项目。此次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00%。所有问卷皆有效。

2.结果

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进行总结分析,占96.7%的居民认为在社区开展医疗检验有利于居民健康的保障和社区医疗水平的提高,100%的社区居民认为在社区开展检验工作给居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利于社区社会效益的扩大,50.1%的居民认为可以由社区对本社区未展开的检测项目进行样本的集体收集与送检,并由医院将检查结果反馈回社区,93.3%的社区居民认为检验质量,数据完全可信;26.7%的社区居民担心医生会滥开各种化验单从而导致患者负担的增加;所有居民一致认为应更好的发展社区医疗检验,增加必要的社区检验项目,方便居民,从而使居民的健康得到更好的保障。

3.加强社区卫生检验医学服务应用的具体措施

3.1提高对社区检验医学的认识:身为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特别是社区卫生工作的管理者,应对社区检验医学的相关地位以及专业功能等进行充分的认识。使社区卫生工作具有准确的定位,从而具有更加明确的方向,保障社区医疗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过程中,主要对象为社区居民,将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健康评估等积极融入社区卫生医疗体系,提供较为全面的医学检验服务,对社区人员的健康情况以及疾病分布进行有重点的了解,从而能够及时了解问题原因并且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于在检查结果上存在疑问的人群要保持动态监测,发现问题要建议其及时做进一步的相关检查,让检验医学成为社区医学卫生服务的重要环节。

3.2完善和落实各项配套政策:政府要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地位,将其作为保障居民身体健康,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政府任期目标的一部分。社区检验以及卫生服务经费应当大部分由政府承担,并及时予以拨款,保障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运行经费能够及时到位;给社区卫生检验机构提供必须的条件,包括场地,设备等,保障社区医疗检验可以及时、顺利的进行;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并及时进行相关培训,保障社区医疗检验服务质量的同时,能够扩大其辐射人群。此外,政府还应当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探索更加合理的社区家庭医生式医疗服务,为居民健康提供保障。

3.3以人为本开展社区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应当有自身的重点包括老年病、慢性病及多发病等,尤其是近些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卫生检查服务要加强对老年人相关检查的重视。在社区捡验工作中,要加强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责任心,对慢性病检查项目进行动态监测、对比历史结果,并能够及时准确的提出相关的治疗建议,提供贴心上门服务,及时对其健康状况有一定了解,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健康方面的一些实际问题,更好地提高社区医疗检查服务的水平。

3.4积极培养社区卫生检查服务人才:这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卫生检验服务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进行继续教育。要加强检验和临床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并沟通交流,对其他医护人员也要进行相关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检测项目影响因素的培训。要加强对现有检验人员的学历教育,保障检验质量和服务水平。与此同时,针对社区卫生检验医护人员工资普遍较低的情况,应当适度提高检验人员的工资待遇,这一问题应当提起当地有关部门以及主管机构的足够重视。

3.5进一步探索社区卫生服务的新模式: (1)对家庭居民健康管理、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社区康复等模式不断进行探索更新,根据差别人群的不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关健康管理工作,如开展以危险因素干预为核心的健康咨询与健康教育等。(2)积极收集社区重点人群的相关资料,建立健全健康档案,实行慢病规范管理分类服务,针对慢性病建立个体检验项目基础水平,动态监测疾病病情变化。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全科医生、预防保健医师、社区护士、检验医师等专业人员共同组成的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团队,明确职责与分工,保障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检查水平的提高。

总之,应当将医院检验资源同社区卫生服务合理结合,一方面能够有效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又能实现社会同经济效益的双赢,为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发展做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卫杰.侯小平,张永良,等.浅谈检验信息系统的运行模式[J].中国医疗设备杂志。2008;(2):77-78.

篇11

关键词:医学院校 实验室 建设 管理

在医学院校教学中实验室所占比重达到三分之一,而实验教学的进行一定是要发生在实验室的。故实验室建设的好坏和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因为实际操作才是医学院校培养学生最终目的,而能够让学生在学校里理论联系实际的唯一场所。但是无论建设还是管理都无法离开实验室使用的主体人。因此只有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建设管理实验室。

一、目前医学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状况

实验室建设是要配合学科相关知识内容建设的一项需要通过日常积累的长期性工作。医学院校原本的实验室是以学科为基础建设单位,建设相对独立的实验室。而实验室的管理当然也是由学科带头人担当,事实证明,这种管理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和问题。

(一) 缺乏远见和全局观

原有的实验室建设管理模式,由于以科室为单位,仪器上报计划缺乏整合都是以自己科室的角度出发,所选设备档次偏低,缺乏先进设备和高精设备,影响实验室整体档次,无法把实验室建设和研究水平推上更高水平。此外,由于缺乏远见,导致在规划时把有限的资金分散投入,不但造成仪器设备使用率低、各学科实验室之间重复购买,建设的现象较多。由于资金有限也导致实验室设备能够承载的实验人数受限,工作效率不高,这些缺陷最终都体现出实验室建设重点不突出,科研条件不够完善。

(二) 忽视科研队伍的建设

实验室的管理内容包括实验室所属人力资源和财物的全面管理,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多年来,高校实验室在管理上已经形成重物轻人的模式,一味的注重仪器设备更新,忽视实验人员的操作技术和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实验室科研队伍一般由教师、专职科研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师和科研人员在高校所获得的重视远远超过实验技术人员所获得的重视。实验员在高校通常被列为教辅人员,在医疗单位被列为医技人员,待遇普遍偏低,从而导致实验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也容易造成人员流动频繁队伍不稳定。因此,加强科研队伍的建设,除了要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高学历研究人员外,还应积极培养实验员,在管理上积极改进让这些实验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提高起来。共同为既定的科研目标服务,打造具有凝聚力的科研团队,这也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点项目之一。

(三) 实验室开放程度不高,使用率低

在旧的管理模式下,医学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都是以各教研组为单位,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下单独建设。实验仪器购置后,安放在哪个实验室所有权就归哪个实验室,由实验室管理者无偿占有、无偿使用,谁都不愿与其他教研组协作和服务,没有一套完备的共享的机制,造成仪器利用效率低。这就造成了实验仪器的大量重复购置。

二、 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医学院校实验室除了承载着科研任务外,还是教学中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场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因此他的管理十分重要。这就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下让我们结合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具体分析,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 应具有协调能力从全局出发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在建设和管理上不能在只局限于自己学科上来进行建设管理。从所有学科的角度上出发来合理制定实验设备和仪器的采购,避免多学科都涉及的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以及分散购置。重复购置浪费学校资金,分散购置导致单一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数量有限可能造成教学和科研中无法满足学生或者科研人员的使用,利用率大打折扣。医学院中有很多学科都有交叉,这意味着部分实验项目是相同的,因此多个学科实验室负责人应从全局出发,协调配置可共同使用的仪器设备,将这些设备集中起来统一建设一个专门实验室,例如,药学院的常见的分析化学实验室,制剂分析实验室,药物合成等实验室都会使用到精密的分析天平,如每个实验室只配备几台这种昂贵的天平,当学生实验课和多个科研人员进行试验需要用到分析天平时,难免出现排队现象,这样大大的延长了试验时间。当把多个实验室的分析天平集中到一起建设一个分析天平室,由于设备集中数量大大增多,不但使分析天平课能够承载的学生数量,同时也减少了科研人员等待他人使用分析天平的几率。除此之外一些使用率比较低的实验设备且多个实验室需要时,通过协调无需多个实验室全部购买,只需单个实验室购买,多个实验室使用,既节省资源、资金又提高了仪器设备使用率。

(二) 管理上不应过于保守,加强科研人员的培养

管理上不能过于保守,应将实验室适当开放,不能因为担心设备损耗或者便于管理就在没有教学任务和规定的科研任务时,就将实验室关闭。还有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精密仪器越来越多,实验时需要学生和科研人员过硬的技术,而过硬的技术是要靠多次练习和操作才能磨练出来的。这都是需要实验室在一些业余时间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这是需要管理者有破除过去保守的思想。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为了顺应潮流,同时满足科研是需要部分自由空间来发挥的前提,实验室的建设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都需要管理者在思维和模式上进行改革,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实验室的功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兵.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

篇12

1.1新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提升了医学检验的科学性:医学检验比起其他的专业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更加的前沿。很多的新技术在医学检验中能够发挥出比较好的效果,让医学检验的范围和精确度得到了提升。像是分子生物学,能够让检验医学的范围得到拓展,除了对疾病的事后判断向预测进行转变,因此可以延伸至治疗领域,对于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具有评估性,让疾病的发展以及流行病学、健康学等等医学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2满足社会的需求,像是基因检测的应用前景比较好:国际社会对于医学科学的发展都是比较关注的,很多的新检验方法不断的出现,让医学检验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现代医院中很多的医生都是依靠医学检验来获得患者的病情信息,以便进行诊断和治疗。因此现代检验医学在医疗领域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而在这一环境下,传统医学检验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需求,因此现代检验医学在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前提下进行了发展,也获得了发展的契机,这也是近些年检验医学发展如此快速的根本原因。

2检验医学的意义

检验医学在医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噶,他除了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之外,还是医生的判断依据,因此联系的是患者、医生和医院这几个严肃,对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具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反映。精确的检验能够让评价更加准确,治疗更加有效,对临床用药指导具有帮助,让医疗水平得到提升。因为以上的一些作用推动着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检验医学在医学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而且正发生着改变,过去检验医学仅仅是作为临床治疗的辅助作用,而如今其逐渐的发展为核心地位,没有医学检验,很多的临床治疗都无法正常开展。

3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联系比较紧密,临床实验室的重点是在检验质量上,因此检验人员需要和临床科室进行交流和沟通,来解决问题。3.1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必要性(1)检验科负责人需要参与临床会诊和病例讨论中,这样能够加强检验科室和临床科室之间的直接交流让双方的沟通更加顺畅。检验医生需要多主动的去交流和探讨,在检验过程中存在疑问的时候,要向医生和患者进行核实,以便更加准确的进行检验。(2)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因为检验医学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检验医学的结果是诊断的核心依据,其并非是单纯的数据提供部门。以前检验可是一直都是作为辅助可是存在,而如今,检验科室应该被重新定义,其地位得到了提升需要参与到诊断中去,通过精确的诊断来为临床提供参考检验,而且可以作为临床治疗的主要依据和核心依据,这样的地位是过去所达不到的。(3)丰富临床知识储备,提升临床意识: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之间的联系不能只是单向的,应该是双方面都给予重视,培养良好的意识,掌握丰富的知识。检验科室一方面要对自身的管理进行强化,同时还要对临床意识进行强化。实验室工作的目的应该包含了为临床提供一些资料需求以及信息,但是目前的情况却是,实验室人员专注于技术研究,他们往往缺乏相关的临床知识,这就导致了临床和检验之间的断层,失去的联系的桥梁。所以检验科需要对目前的人员结构以及人才结构进行调整,通过引入医疗系的毕业生来让检验科更加的贴近临床部门,安排检验医师的岗位,让临床和实验室之间具有比较直接的沟通和联系。3.2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临床医生需要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对检验的了解来将检验项目合理的搭配,来提升检验的有效性。比如:欲诊断早期肝纤维化,只检测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层粘连蛋白(LN)或Ⅳ型胶原即可。不需要将全部的几十种物质标本逐一的检测,不仅是时间的浪费,更加是财力和人力的浪费。所以临床医生在检验医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上,需要注重关联性,这样通过知识的交互,才能够让临床医学更加有针对性,促进两者的共同提升。刚刚毕业的医学专业学生,因为目前的检验项目没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停留于表面,对于很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都一知半解,甚至不知道,这样就导致了临床和检验之间的脱节,检验使用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临床无法掌握其效果,这样是对科技应用的不力,也是临床效率提升的阻碍。所以对临床也好,检验也罢,相互之间对于新技术和方法的相互学习和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相互渗透才能够相互融合,两者的紧密结合对于患者的治疗来说,具有促进意义。邀请检验医师来临床科进修讲座,对其进行新项目新技术的讲解,让临床医生对于检验项目有更深的认识和比较。

4总结

篇13

【关键词】检验专业;分子诊断学;课程;重要性

分子诊断学(molecular diagnostic )是一门以疾病为中心,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疾病的发病机理、预防、诊断和治疗,并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学科,它在对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推动医学检验发展的主要力量,并在更深层次揭示疾病的本质,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1]。笔者通过对本校已开设分子诊断学课程的2004级和2005级医学检验本科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医学检验专业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资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本校2004级和2005级医学检验本科班的学生77名。

1.2 方法:通过对本校已开设分子诊断学课程的2004级和2005级医学检验本科班的学生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感兴趣程度和掌握程度;检验系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的必要性;如何上好分子诊断学课程,分析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感兴趣程度、接受分子诊断学的能力和上好分子诊断学的建议。

2.结果

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感兴趣程度为88.31%,一般的为7.79%,没感觉的为3.90%;接触过基础知识的为92.21%,没接触的为7.79%;认为医学检验专业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必要的为85.71%,一般的为11.69%,没必要的为2.60;学生认为要上好分子诊断学课程,需要增设实验课为75.32%,增加课时的为89.61%。 (见表一)

3.讨论

3.1 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

3.1.1 学生需要学习分子诊断学知识。通过调查,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感兴趣程度一般的为7.79%,没感觉的为3.90%;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人类探索生命奥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大量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推动分子生物学蓬勃发展。由于一些新技术本身还不成熟、方法相对复杂、操作成本相对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检验的常规应用[2]。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分子诊断技术将以其不可比拟的强大功能逐渐成为临床检验诊断的主要手段。因此,作为检验工作者应该积极学习分子生物学知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便将来能胜任检验临床工作。

3.1.2 学生分子诊断学知识来源需要正规化的教学。通过调查,学生接触过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的为92.21%,没接触的为7.79%;进一步了解得知,学生接触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主要是生物化学课程中讲解的内容,其次就是部分学生选修了分子生物学课程,还有是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的影响等。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分子诊断学知识,将分子生物学课程选修做为必选课程。通过调查,学生认为要上好分子诊断学课程,需要增设实验课为75.32%,增加课时的为89.61%。主要是由于在2004级本科首次开设了《分子诊断学》课程,为考查课程,没有开设实验课,在2005本科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为考试课程,受经费的影响,只是开设了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实验,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学习好分子诊断学课程。

3.1.3 完善本科课程教学。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检验医学已由原来以血、尿、便为代表的基础检验拓展为融生物化学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技术、细胞学和遗传学技术、计算机和自动化程序为一体的交叉性极强的前沿学科。针对学科内涵与外延所发生的重大变化,相应的对高等院校人才尤其是对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应该更加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为适应及促进学科发展奠定基础[3]。为适应21世纪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科的发展,培养现代化医院需要的检验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完善本科课程教学,使学生尽快适应国家对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要求,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开设的分子诊断学是非常重要的。

3.2 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的必要性。通过调查,学生认为医学检验专业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必要的为85.71%,一般的为11.69%,没必要的为2.60%。分子诊断学是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广泛交叉和渗透形成的一个崭新的学科领域、是医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带动下,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人类对于“大多数疾病的病因在于基因”已达成共识,蛋白质组及蛋白质组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也在不断丰富人类对疾病的认识,随着人们对生物大分子和疾病的关系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分子诊断学在对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推动医学检验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我院附属医院已经开设了分子诊断实验室,开设分子诊断学课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为分子诊断领域提供优秀的储备人才,使学生尽快适应国家对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要求,更好地为宁夏经济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因而,开设分子诊断学是非常必要的。

4.展望

2007年11月检验系实施“系科合一”以系为主的办学模式,双方优势互补,达到既能较好的解决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根据前人的经验,结合我系的实际,充分利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与我校的教育资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实践,使分子诊断学课程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吕建新.分子诊断学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前景[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2): 137-139.

[2] 杨清玲,陈昌杰,章 尧.检验本科诊断分子生物学课程建设的体会.检验医学教育,2007,14(4),15-16.

[3] 邬晓薇,王云贵,王振维.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重庆医学,2008,37(3),273-274.

篇14

【关键词】 检验质量 医检互认 沟通

目前我国已逐步推行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制度。这无疑对降低患者费用,减少患者在不同医院间的重复性检查,有效地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医疗效率,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作为一名检验医学者,笔者认为实施医检互认制度,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最重要应该是加强检验质量管理。只有加强检验质量管理,提高检验质量,才能确保医检互认工作的正确实施。

1 提高检验质量在医检互认工作中的重要性

临床检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药物监测健康状况的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临床检验质量管理,有利于患者有利于医检互认工作的推行。临床检验的全程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部分。据相关调查显示70%以上问题多发生在分析前的采样环节,患者采样前的准备是检验质量的保证,这一环节失控检验结果会受到外因的干扰,产生误差。如:高脂肪饮食可使外源性乳糜微粒、甘油三酯升高,若在高脂饮食后抽血,该患者的甘油三酯会升高几倍,该结果对于这份标本来说是正确的,但并没能反应出患者的真实病情变化。当然,这样的结果是不可以用来互认的。因此,检验结果互认是有一定风险的,如果随意互认,极可能造成误读,直接影响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患者在抽血前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检验质量的提高,是需要患者及临床医生相互配合。共同提高分析前的质量管理,建立分析前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才能有效地保证医检互认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加强检验标本的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在工作性质上有所不同,检验医学是研究临床标本的一项工作。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保存、送检实际上是分析的前阶段“标本流”的管理。临床实验室的活动,主要就是和标本打交道,所以“标本流”的管理是检验质量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患者的自身准备是确保标本质量的内在条件及前提要求,而保证送检标本的质量是这一阶段质量保证工作的核心[1]。有学者对不合格标本提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GIGO)”说的是:垃圾进来来及出去,废进废出,粗工不出细活。不合格的送检标本,不可能测定出有临床实际意义的结果,其结果可能会导致临床医生的误诊、误治。

送检标本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基于两个基本原则:

1).必须满足检测结果正确性的各项要求。

2).检测结果必须能够真实、客观的反应患者当前病情。因此尽可能避免一切干扰因素,因当这些干扰因素存在时,可以影响检测结果的正确性,也可以是检验结果并不反映患者当前的病情。所以“用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标本进行检验,不如不进行这项检验”应该成为牢记的座右铭[1]!在实施医检互认工作的过程中,强调送检标本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3 患者在医检互认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质量是检验医学的灵魂,患者应该重视参与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患者在留取标本前的准备、标本采集、运送等方面都必须密切配合执行。国外有报道,分析前的不规范引起的诊断失误占35.3%[2];国内报道则更高。病人采样前准备是检验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病人受到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可使检验结果产生或大或小的误差,因此,患者需要做适当的准备,以减少随机分析误差。

患者在医检互认工作中应注意:

1)抽血前的准备:血液标本采集前,患者一般需要空腹,饮食对检验结果会有影响,难以作出正确的比较,理想的测定条件应该是素食3天,空腹12-16h,不宜超过16h,否则白蛋白和葡萄糖含量下降。

2)采血前患者不能做激烈运动:患者应处于较好的休息状态,取血的前一天晚上不应有剧烈的运动,取血当日早晨不要走长路,取血前应静坐10min。运动后白细胞计数增高。 转贴于

3)采血前停用一切药物:药物对检验结果影响是非常复杂的,药物有干扰作用,如:大剂量维生素可使葡萄糖、胆固醇的结果假性减低等等,一般要求病人停用一切药物2天后再取标本[2],以免产生偏差影响诊断和治疗。影响检测的因素很多,病人在做检验时一定要配合医生和护士正确的留取标本,做好标本采集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4 临床检验人员应加强与医生护士及患者之间的相互沟通

要想做出一份能够指导临床治疗的检验结果,不仅要求检验者有较高的责任心和精湛的检验技术及现代化的检验设备,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全程质量管理,任何一个环节失控,都会导致检验结果的误差,从而导致临床医生作出错误的诊、治。医院是一个整体,缺少任何部门工作都难以顺利进行,所以,临床检验人员要加强与临床沟通,认真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如发生问题,都可发生影响标本的质量,甚至标本量的多少也会影响结果,这就要求检验人员要主动走出实验室,深入临床科室,加强与临床的沟通和交流,完善制度规范服务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患关系。以往的沟通,可能侧重于对某一检验结果临床应用介绍,以及对某些患者检查结果的解释,但检查结果互认涉及的面将更广泛、深度将更深,如不同检测系统中检查结果差异原因的分析,实验误差及可接受范围,甚至分析前质量保证都可能出现新问题,这就要求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不断分析出现的新问题,与临床沟通,邦助临床解决在互认过程中发生的困难,同时也要求临床检验工作者不断学习,医检互认是建立在检验质量有保证的前提下的,是对医疗机构的检查结果认为是可信的、有效的,对病人诊治过程中是有价值的结果。

医检互认是一项制度也是利国利民的决策。推行医学检验结果互认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有助于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借助这一平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检验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医检互认工作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医检互认工作,提高检验质量,提高医疗质量,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笔者建议,医学检验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支持。有关部门应出台医检互认制度相关的配套规定,把可能涉及的责任等问题明确好,让这一制度真正给患者带来实惠,医检互认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件好事,还需要相关法律保护。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