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次贷危机原因分析范文

次贷危机原因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21 10:08: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次贷危机原因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次贷危机原因分析

篇1

美国的房屋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优质抵押贷款,次优抵押贷款以及次级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面向信用评级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由于信用要求不高,其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利率高出2%~3%。在巨大的利润的诱惑下,加之优质和次优级抵押贷款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许多金融机构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在楼市升温期间,这些贷款的风险并不高,因为即使违约,金融机构也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出售房屋避免损失。

在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后,这些金融机构(主要是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通过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形成一系列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如抵押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等,以及以MBS、ABS等为基础发行的债务抵押担保证券(CDO),从而将贷款风险通过证券市场专业给投资者。同时随着风险的转移,这些金融机构因贷款占用的资金得到回收,使得放贷规模继续扩大。

二、危机产生的原因

自从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破灭以来,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一直维持在极低的水平,低利率刺激了房价持续上涨。在房地产业繁荣的现象下,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次级抵押贷款公司觉得,收不回的贷款反正有房子做抵押,而房价还在涨,所以还会赚;而且借助于金融创新,这些贷款被打包债券化出售给了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信用风险被转移出去了。但从2004年6月开始,美联储持续加息,房地产业开始趋冷,一些借款买房人不能按期还贷而违约,违约率的上升导致一些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如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出现亏损以至破产。同时,次级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也随之变成了垃圾债券,它的价格下跌引起了投资于此机构出现财务困难。投资者了解到这个信息后,纷纷要求赎回投资,造成基金公司流动性困难,不得不暂停赎回,这引发了投资者的恐慌。商业银行出于安全考虑不肯拆出资金。出问题的金融机构从银行和债券市场都无法融到资金,次级债危机就演变为流动性危机,引起了造成美国和全球主要股市下跌。

探究危机产生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美联储的低利率货币政策以及房地产泡沫的破灭

为了应对网络泡沫的破灭和“9.11”恐怖袭击对美国经济的冲击,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连续13次降息,低利率的政策极大的促进了美国房地产也的发展,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伏笔。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为了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又先后17加息,引起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次贷危机从而发生。

2.放贷机构和投资者“见利忘险”,忽视风险管理

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比一般贷款利率高2%~3%,在巨大的利润面前,放贷部门以及次级债投资者们“见利忘险”,大量发放次级贷款,大量持有次级债。当危机发生时,难免遭受巨额损失甚至破产。

3.贷款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引起风险的传递和扩大

通过贷款证券化,放贷部门将贷款的风险转移出去,同时回收的资金继续用于放贷,使得放贷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创新创造了大量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衍生产品以及以这些衍生产品为基础的“再衍生”产品,这些衍生产品渗透到金融市场的各个角落,风险也得以传递和扩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异动将引起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

4.信用评级机构严重失职

在这次危机中,标准普尔、穆迪等信用评级公司从一开始就认定次级抵押债券和普通抵押债券同等风险,并给予最高的信用评级。投资者出于对这些机构评级的信赖,放心的大量购买了此类债券。但当次贷危机开始显现时,2007年7月,这些评级机构又将几乎所有次级抵押债券的信用等级调低。这样的行为,直接引起了市场的极度恐慌,导致了全球性的流动性不足。

三、引发的思考

尽管美国的次贷危机在欧美各国央行联合救市的措施下得到了缓解,但这次危机对美国以及全球经济造成的严重的冲击,教训是深刻的,值得我们的深入思考。

在中国,住房按揭贷款一直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优质资产”,在银行的贷款业务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但这种“优质资产”的背后的风险是巨大的:这几年,银行为了发放更多的贷款,放松了对贷款人的审查,凡是个人要申请住房按揭贷款的,没有谁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贷款人基本上没有信用等级之分;同时,不少人甚至利用假信用,大量的从银行骗贷用于炒作房地产。而且,这些不良信用贷款的风险基本聚集在银行体系内,一旦风险爆发,会对银行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情况,与危机爆发前的美国房地产市场有一些相似特征:房价快速上涨、进入加息周期、流动性过剩等。而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贷款的利率,贷款人的偿付压力增大了,他们也越来越难以预测未来偿付现金支出的变化,风险正在逐渐积累。

在美国次贷危机以后,该是时候全面检讨中国住房按揭贷款了。为了避免类似危机在我国上演,我想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1.培养风险意识,强化银行风险管理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机构“见利忘险”,为了追逐利润大量放贷,由于房价的持续上升而忽视了贷款管理的基本原则,即收入所得是第一还款来源,而过度依赖于第二还款来源,导致风险越积越高,最终引发了巨大的危机。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吸取这次危机的教训,重视防范和管理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

2.加强金融监管

由于商业银行的本质上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法人,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受到住房抵押贷款高收益的吸引,银行有放松贷款人申请标准以扩张住房抵押贷款规模的冲动。金融监管部门尤其是银监会有必要进一步规范银行的贷款操作行为,并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控和预警体系。

3.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

美国次级贷款主要是为了解决低收入人群和少数族裔的住房问题,但其经济支付能力低又限制他们的还款能力,也容易造成违约现象的大量出现。在这次危机后,当银行房贷收紧时,又会导致部分中低收入者买房困难。因此,政府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一问题,让百姓安居乐业,人人享有适当住房——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买房(如廉租房也是一种办法),把没有支付能力的中低收入者推向购房市场,拔苗助长只能事得其反。

参考文献:

[1]汪利娜.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财经科学,2007,10.

[2]冯科.从美国次级债危机反思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南方金融,2007,(9).

篇2

[关键词]次贷危机原因分析启示

一、美国次级债市场概述

美国房地产贷款系统里面分为三个层次,即优质贷款市场、次优级的贷款市场、次级贷款市场。第一层次贷款市场面向信用额度等级较高、收入稳定可靠的优质客户,这些客户的个人信用分数在660分以上,贷款主要是选用最为传统的30年或15年固定利率按揭贷款;第二层次贷款也称“ALT-A”贷款市场,这个市场面向信用分数在620到660之间的主流阶层,也包括少数分数高于660的高信用度客户,但是不能或不愿意提供收入证明的客户;而第三类贷款市场是面向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因信用要求程度不高,其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2%~3%,但其利润是最高的,所以风险也是最大的。

前些年,在美国楼市火热的时候,许多按揭贷款公司和投资银行为扩张业务而介入次级房贷业务。为分散美国抵押贷款机构的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美国的投资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将同类性质的按揭贷款处理成债券形式在次级债市场出售。通过一系列的结构安排和组合,对其风险、收益要素进行分离和重组,同时实施一定的信用增级,从而将组合资产的预期现金流的收益权转换成可以出售和流通、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或收益凭证型证券。这样虽然初始资产是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但优先级抵押贷款权证依然可以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从而被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稳健型的机构投资者所购买。在市场繁荣时期,信用评级机构为了承揽更多的业务,常常通过提高信用评级的方式来讨好客户,这意味着信用评级机构主观上降低了信用评级的标准。最终的结果是证券化产品偏高的信用评级导致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追捧,导致金融信用风险的累积。

二、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1.美国刺激经济政策是主导诱因

2001年美国经济跌入了近十年来的低谷,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失业率激增,当年的失业率创下1994年7月以来的最高纪录。新上任的小布什总统为了刺激投资和消费、防止经济衰退,采取大幅度减免税收的做法来刺激经济,并期望通过大力发展房地产市场来带动相关行业的复苏。为了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房地产按揭市场通过放松个人信用政策,包括对于“信贷偿还能力比较差”的人提供按揭贷款等,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超低利率政策更是为次级抵押债危机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2.抵押贷款证券化规模的不断扩大

房价的不断上涨刺激了金融房贷机构的逐利性,在优质抵押贷款市场接近饱和后,房地产金融机构把目光投向了信用等级低的购房群体,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次级贷款规模占抵押贷款市场总规模的比率也从2001年的5.6%上升到2006年的20%。但美国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此时,次级债危机就产生了。

3.市场利率的不断提高

美联储的13次降息和17次加息是促使房地产市场由热变冷的动因。2001年1月~2003年6月,为了刺激美国经济,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过剩的流动性刺激了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持续快速攀升,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随着房价的上涨迅速繁荣起来。然而从2004年6月以来,美国进入了加息通道,到2006年6月美联储第1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购房者的负债压力迅速上升,直接导致美国房价下挫。由于抵押品价值的相对下降,对于大部分困难家庭来说惟一的选择就是停止还款、放弃房产,最终酿成抵押贷款市场危机。

4.监管的缺失和滞后

在美国,虽然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比较健全,但对次级债市场的监管几乎是空白的。直到2003年底,美国金融监管者开始关注到房贷机构放松了的贷款标准,但是,金融监管部门并没有及时给予干预。由于宏观经济政策鼓励通过房地产行业来拉动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上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产生后果的忽视和对资产证券化金融手段的放纵,导致了对次级债市场的监管的力度远远落后于次级债市场的发展。正因为对次级债市场监管的缺失使市场的不规范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最终引发次贷危机。三、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启示

虽然中国和美国由于实行不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而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我们也发现两个国家在经济的某些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比如流动性过剩导致股票和房屋为代表的资产价格虚增,投资与投机行为盛行等。有幸的是美国的次级债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更加理性地认识到次级债危机的严重后果,对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1.严防资产价格过度攀升的负面影响

美国次级债危机始于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不断堆积,泡沫破灭后引发了危机的爆发。目前资产价格虚高的中国更应该从中得到启示,资产价格过快攀升可能会积聚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市场不会永远高涨,一旦泡沫破灭就会影响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而且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迅速扩大了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加剧低收入群体的不公平感,从而引发一系列尖锐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以房价和股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迅猛上涨,同时随着我国流动性过剩不断增加,央行的货币政策不断趋紧,这会导致资产价格的快速回调,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应予以高度重视。

2.商业银行要警惕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性

首先商业银行要改变“住房按揭贷款是无风险优质资产”的观念。由于住房抵押贷款的低风险性特征,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结构调整中更加偏好于住房抵押贷款。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正是导致我国近年来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住房抵押贷款的确是优质资产,但是一旦房地产市场持续走低,这种优质资产很可能演化成不良贷款。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贷款的利率,借款人的偿付压力越来越大,当违约行为大规模出现时就会导致金融风险的积累和暴发。因而,正确地认识和看待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对我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有积极的意义。

3.要充分认识到资产证券化的风险

为什么美国次级债危机会演变为资本市场全面危机?这是因为资产证券化的风行造成信用风险从次级债供应商传递给了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从而造就次级债供应商和次级债持有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通过证券化操作,房地产金融机构就可以把抵押贷款的违约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最后让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购买者来承担相应的违约风险。因而我们应该警惕金融创新过程中隐藏的风险。证券化既是贷款者降低风险的一种手段,同时又增加了机构投资者面临的风险。

4.要建立和健全个人诚信系统,提高对风险的防范能力

美国此次次级债危机其本质就是信用的危机。在美国,不同信用等级的人和机构享受社会资源和成本是不一样的。信用等级较高的贷款者可以享受比较优惠贷款利率,信用等级较低的贷款者可以通过次级抵押市场来获得贷款,但必须接受相对较高的贷款利率。这种健全的信用体系和市场化手段对不同信用资产间的风险隔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风险过滤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各个层次贷款之间的相互传染与影响。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够健全,金融产品的开发不能与个人信用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就不能有效区分不同的信用等级贷款者的贷款风险。所以建立健全个人诚信系统,并在此基础上研发结构化住房信贷产品,对我国商业银行控制风险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5.政府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金融市场是信息高度不对称的不完全市场,而且金融风险具有传染性和蔓延性。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政府需要完善法律和制度建设,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提高市场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降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但是这种调控方式的有效性却依赖于市场投资者的理性判断。在资产价格剧烈波动的时期,由于羊群效应和信息不对称,投资者经常会出现非理性波动。此时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抑制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因而政府应当严格金融监管,警惕实体经济中的泡沫膨胀风险,防止出现失控局面,从而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伍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险的成因、影响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调研,2007,(6)

[2]易宪容:从美国次级债危机看我国按揭市场风险[J].科学决策月刊,2007,(9)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事件 原因分析 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2.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10-048-04

一、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情况及影响

(一)次级房贷危机爆发的基本情况

3月13日,纽约股市遭遇了2007年第二个“黑色星期二”,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暴跌242.66点,收于12075.96点,跌幅达1.97%,下跌幅度仅次于2月27日,是美国4年来第二大单日跌幅,全球股市随之下挫。标普500指数和NASDAQ指数的跌幅分别达到了2.04%、2.15%。在所有行业中,金融和建筑股受创最重,标普金融股指数下跌3.2%,住房建筑股指数下跌4.6%。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因濒临破产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是这次股市暴跌的导火索。

3月1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的一份文件显示,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必须在短时间内偿还84亿美元的债务,但该公司表示并无足够的现金流支付这些债务,而且已经停止接受新的房贷申请。3月13日,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2006年第四季度房贷市场季度报告,称2006年第4季度美国抵押贷款违约率(逾期30天或30天以上偿付贷款的比率)创四年来新高,达4.95%。其中,优质抵押贷款违约率从2.4%提高到2.57%,面向低信用客户的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从12.56%增长到13.33%。

此后,纽约股市因次级房贷危机多次出现波动。特别是2007年7月以来,随着企业和投资机构公布业绩,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越来越多的问题被曝光,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房屋抵押贷款投资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 Investment)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股市又遭遇重创。8月9日纽约股市收盘时,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比前一个交易日下跌387.18点,收于13270.68点,跌幅达2.83%,同日,欧洲及拉美主要股市全线暴跌,10日亚太地区主要股市开盘后也是跌声一片,亚太股市正经历着2001年911恐怖袭击以来的最严重下跌。

(二)次级房贷危机的传导效应及影响

以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为标志,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爆发,由此引发市场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投资者对房地产业、金融业以及美国经济的担忧。甚至众多投资者已经开始担心由此可能引发全球更大的经济、金融危机。据有关资料显示,次级房贷危机逐渐显现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

1、伴随次级房贷危机的出现,遭受冲击最大的是一些从事次级抵押贷款业务的放贷机构。如美国最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全国金融公司,业绩严重缩水,第二季度利润比2006年同比下降了33%,财务报告显示该公司被拖欠的贷款占全部非优先级贷款的比例达到20%,该公司也面临破产的危险。据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11月至今,在美国的100余家次级贷款公司中已有80余家宣布停业,其中11家宣布破产。8月6日美国房屋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申请破产,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住房抵押贷款机构。与新世纪金融公司不同,该公司并非次级抵押贷款商,这表明美国的房贷违约现象已波及到信用等级较高的优质房贷客户,预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已经开始扩散。

2、持有次级抵押贷款资产的公司以及与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相关的银行机构,包括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大型银行与保险公司等,将面临资产减值损失。2007年8月5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宣布,由于次级房贷危机拖累,旗下两只投资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基金倒闭,投资人总共损失逾15亿美元,负责此项业务的共同总裁和共同首席运营官澳伦.斯佩克特被迫当天宣布辞职。目前,始于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已经波及其他西方市场。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暂停旗下三只涉足美国房贷业务的基金的交易。受次级房贷危机的连累,我国部分直接或间接投资于美国“资产证券化”的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也将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

3、相关次级房贷机构的停业或者亏损,可能进一步引发银行等最终贷款者快速收紧信贷或进一步提高贷款利率,致使主要金融市场局部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从而影响金融业的经营与稳定。次级房贷危机如果进一步升级,并扩大至更多金融领域,将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更加剧烈动荡。

4、房地产是影响美国经济走向最敏感的产业之一,虽然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次级房贷危机正在危害美国经济主体,但如果在美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个人消费开支也因资产缩水而受到挤压,则会对美国整体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世界经济也必然受到一定的冲击。

目前,为防止次级房贷危机进一步扩大,针对纽约股市暴跌,欧洲、亚太股市被波及的情况,美联储和欧洲中央银行等纷纷采取注资措施,希望通过向货币市场和银行系统提供巨额资金恢复投资者信心,保持金融市场稳定。甚至8月17日为促进恢复金融市场秩序,美联储大幅度降低再贴现率,下调0.5个百分点。但收效究竟如何,这次次级房贷风暴的后劲还有多大,会不会继续蔓延并演绎“蝴蝶效应”,现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二、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简介

1996年新世纪金融公司成立之初,只是一家位于美国加州的小银行,成立当年的贷款总额仅为3.6亿美元。1997年,新世纪金融在NASDAQ上市,至2005年,其贷款额已上升到560亿美元,成为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快速扩张源于美国具有一个活跃的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和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为了准确把握次级房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有必要首先对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进行了解。

美国房地产贷款市场大致可分为三类:优质贷款(Prime)市场、次优级的贷款市场、次级贷款(Subprime)市场。“次级”及“优惠级”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为划分界限的。信用是申请贷款的先决条件,美国人一般都有个人的信用评级,大多数人的信用得分处于300-900的范围内,越高越好。依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优惠级”贷款市场面向信用额度等级较高(通常信用得分大于660分)、收入稳定可靠的优质客户。而“次级”贷款市场则是面向信用程度较差(通常信用得分低于620分)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贷款。由于优质抵押贷款门槛较高,大量信用程度较差的借款者只能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寻求贷款。但即使是在次级市场,信用特别低的人仍然无法获得贷款。因对信用要求程度相对较低,次级抵押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2-3个百分点。

在美国,向信用较低的人提供贷款的机构有多种,有的放贷机构是独立的,有的则是提供优惠贷款的金融机构的附属业务部门,一些大金融公司也为次级放贷机构提供贷款支持。由于利率相对较高,次级贷款对放贷机构来说是一项高回报的业务,但由于次级贷款对借款人的信用要求较优惠级贷款低,借款者信用记录较差,逾期还款比例较高,因此次级房贷机构面临的风险也更大。

此外,除了存在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美国还有一个活跃的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即抵押贷款的转让市场。可分为证券化市场和非证券化市场两部分。个人贷款者向抵押贷款公司申请抵押贷款,然后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从抵押贷款公司手中购买抵押贷款,并将它重新打包成抵押贷款证券后在资本市场出售给投资者来分散风险,这一过程称为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过程。而非证券化市场则通常是指由投资银行、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人直接买断住房抵押贷款,从而实现相关债权主体的直接转换。

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除了可以为抵押贷款公司提供融资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风险的转移与分散。在非证券化的转让过程中,购买贷款的机构投资人从抵押贷款公司手中承接了大部分风险;而在证券化市场上,贷款风险则被分解成一个个小的资产包,被部分或全部转让给证券化产品的投资人,从而在转移风险的同时也相对地分散了风险。

(二)次级房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从表面上看,美国第二大贷款抵押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和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破产的直接原因是有关大银行收紧信贷,大银行停止向其继续提供融资。在没有大银行支持的情况下,这两家抵押贷款机构现金流断裂,既不能接受新的贷款申请,也无力满足以前的全部贷款承诺,正常经营难以为继,只有申请破产保护。但是,从根本上看,次级房贷危机爆发的偶然性中却孕育着自身的必然性。这些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贷款机构之间盲目降低贷款条件,恶性竞争,埋下了危机的种子。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之中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许多放贷机构调低了针对所有借款人的信用门槛。不少放贷机构开始向一些信用等级较低的借贷人推出次级抵押贷款。一些次级贷款公司受利益驱使,开始了更加激进的信贷扩张,甚至推出“零首付”、“零文件”等贷款方式,不查收入、不查资产,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仅需声明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一些放贷公司甚至编造虚假信息使不合格借贷人的借贷申请获得通过。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根本不可能借到钱或者借不到那么多钱的“边缘贷款者”,也意外地获得了贷款。美国近年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可谓非理性快速扩张,2006年次级房贷总资产规模已经达到6400亿美元,相当于2001年的5.3倍。过于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虽然活跃了房地产交易,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积累了较多的风险隐患。

2、房地产市场膨胀过后持续降温,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新的融资。自2000年美国经济不景气时起,布什政府用低利率再配合减税措施,鼓励大家购房,从而逐步带动了一波以住房为标的的持续上涨的资产市场。从2000年-2006年,美国全国房价上涨了80%,涨幅为历史之最。其中,据美国联邦住房企业和观察办公室统计,仅2004年一年,美国房价平均涨幅就高达11%,为1979年以来最高纪录。在这期间,房地产销售人员是把房子当成“印钞机”的概念进行推销的。

但从2006年开始, 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房屋价格开始持续走低。据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第二季度美国单户住宅中间价格为22.38万美元,比上年同期下跌1.5%,连续第四个季度下跌。在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的时候,放贷机构和借款人以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进行抵押再融资就可以了。但事实上,一旦整个住房市场存在降价预期,借款人很难再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去,房屋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地步。而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情况一旦大幅增加,次级市场就可能发生严重震荡,并波及整个房贷市场。对于放贷机构来说,更需要的是还本付息,在房市低迷的情况下,第二还款来源的抵押房产的拍卖不仅需要较长时间,而且通常售价较低,难以弥补贷款损失。

3、持续不断的加息,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在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以后,美联储的降息力度很大,从而刺激了消费者的借钱欲望。但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间美联储连续17次调高利率水平,基准利率从1%调到5.25%,导致以浮动利率为主的次级抵押贷款利率不断提高,借款人的还款负担逐渐加重,还款压力迅速增大。在不堪重负的情形下,违约现象大量出现。据统计,在2005年办理的次级贷款利率现已普遍升至12%左右,一些人的利率甚至高达20%,借贷人每月的还贷数额也因此上升了30%至50%。很多贷款者,成为名符其实的“房奴”,特别是那些“次级信用”的人,如打零工、新移民和年轻单身母亲等类人,如今就面临着没法付出利息的窘境,更别说偿还本金了,于是抵押贷款市场违约率不断上升。

4、高风险房贷产品创新对房贷市场泡沫形成推波助澜。美国次级房贷在2003年推出时,曾被认为是一项了不起的金融创新,因为它圆了没有充分财力置业且信用欠佳人的购房梦想。在众多次级市场贷款公司 “创新精神”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房贷产品大量涌现。比较有名的如:无本金贷款(Interest Only Loan),3年可调整利率贷款(ARM,Adjustable Rate Mortgage),5年可调整利率贷款,与7年可调整利率贷款, 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Option ARMs)等。这些贷款的共同特点是,降低贷款初期的贷款利率,一般在还款的开头几年,每月按揭支付很低且固定,等到一定时间之后,还款压力陡增。上述新产品深受追捧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借款者想当然地认为房价至少在他们认为的“合理”的时段内会继续上涨,而且房价上涨的速度会快于利息负担的增加。二是放贷机构极力推广这类产品,并有意忽视向借款人说明风险和确认其偿还能力的工作。更变本加厉的是,随着偏好高风险的对冲基金及其他投资者进入这一市场,放贷机构推出了多种多样的更高风险的贷款新品。很多炒房地产短线的“信用优质”人士认定房价短期内只会上升,自己完全来得及出手套现,还有众多“信用一般”的人,用这类贷款去负担远超过自己实际支付能力的房屋。但当房价持平或下跌时,这些贷款就可能变成高危品种,就会出现资金缺口而形成坏账。

5、次级抵押贷款二级市场转让过程中风险并未完全转移,利益相关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抵押贷款二级市场成就了新世纪金融公司等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规模扩张,但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残留最终导致了该公司的破产命运,对其而言,不彻底的证券化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因为在抵押贷款证券化后,各行业的联系更加千丝万缕。抵押贷款公司将手中的抵押贷款出售给银行,银行将它重新打包成抵押贷款证券后出售给投资者来分散风险。但同时,银行还会与抵押贷款公司签署协议,要求抵押贷款公司应取得最低业绩指标(否则可视为违约),在个人贷款者拖欠还贷的情况下,必须回购抵押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次级贷款公司的风险并未完全、彻底转移出去。另一方面,银行也难逃干系。如果要求回购抵押贷款的公司本身陷入困境无力回购抵押贷款,那么银行将不得不承担最后的损失。

三、对我国银行业房贷业务的启示及应对建议

综观这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危机,对我国的房地产和金融市场有何启示呢?不幸的是,对照美国次级房贷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似乎在我国局部地区也能找到它未来可能或者必然发生的影子。虽然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对我国影响有限,但次级房贷危机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及时采取措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一)我国局部地区具有次级房贷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1、我国将进入持续加息周期,房地产业面临利率上升的风险。我国经济从2003年开始就出现了过热现象,于今更是愈演愈烈,特别是2007年以来全国居民消费物价总指数(CPI)一直持续上扬,居高不下,其中6月份为4.4%,7月份为5.6%,创十年来新高,可以说现阶段经济已经面临通货膨胀的威胁。下半年以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宏观调控的措施可能更大,收紧流动性的力度也会越来越强。实践证明,货币政策总体从紧最可能采取的措施就是调高存贷款利率。2007年初至今我国已连续四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9年来首度升至7%以上,而且还将继续加息。在这种情况下,无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将不断走高,一定程度上成为个人住房贷款信用恶化和房价下跌的催化剂。

2、针对房地产的调控仍是未来一段时期的主基调,对长期房地产市场将产生深刻影响,房价后市不容乐观。出于房市健康发展的考虑,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但未能有效落实。今后将会出台更加综合化、具体化的措施,以使房价及炒卖活动有效地被压制。在此情况下,房市有可能进入震荡整理,甚至出现下滑。如果仍“调而不控”,房市继续过快上涨,最终也极有可能出现衰退或崩盘情况,如同90年代的日本或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的香港。届时,这两种情况最终都将引致银行住房贷款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其实这种教训在我国是有前车之鉴的,海南房地产因1993年宏观调控“泡沫”破裂留下的废墟,至今仍在海南金融业留下了深重的烙印。

3、房价过快上涨,加大了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价值风险。当前,在全球美元泛滥、人民币升值预期、流动性过剩等各种内、外部因素作用下,我国房地产业无论在投资、交易以及价格方面均出现强劲增长。根据建设部的统计,2007年1-5月,全国40个重点城市有17个城市商品住房平均价格同比涨幅超过10%,特别是深圳等城市甚至超过40%。深圳房价几年来持续过快上涨,2006年均价达到9956元,比2005年上涨32%,2007年上半年同比又上涨15%以上。另外据调查显示,当前过快增长的房市已是乱象丛生、泥沙混杂、投机盛行。部分开发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策划、参与或直接炒房进行房地产投机,加剧了市场紧张。房地产市场同股票市场一样,若陷入不规范、非理性繁荣,存在过热,甚至泡沫,当前在我国至少局部地区房价出现了“虚热”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房价泡沫上涨的情况下,银行以房地产为标的的抵押资产价值攀升,但一旦诸如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预期、奥运情结等国内外因素出现拐点,房市出现逆转,房价出现大幅下调,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就会恶化。因为虽然这些贷款都有抵押,但银行要的是还本付息,而不是土地或房产等抵押物。

4、在房贷快速增长的同时,由于科学管理仍不到位,银行面临的风险也在日益累积。这些年我国个人住房贷款普遍增长很快,以深圳为例,2002年末,全市个人消费贷款(其中绝大部分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仅为786亿元,而2006年末则达到178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1.78 %。2007年上半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2256亿元,比年初增加471亿元,增幅26.39%。但是在房贷快速增长的同时,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一是近几年我国银行业在向零售银行转型过程中,普遍视住房按揭贷款为优质资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个别银行过度迎合客户需求,放松业务办理条件,贷前审查流于形式,贷中向客户提供不合理的便利,贷后疏于跟踪管理,从而为不良个贷增长埋下隐患。

二是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虽然没有次级抵押贷款之分,但对一些按揭贷款者来说,估计其中很大部分人甚至连“次级信用”都没有,风险并不比美国低。近几年的个人房贷现场检查也表明,存在大量用假收入证明等虚假文件到银行进行虚假按揭、套贷、骗贷等现象。这部分住房按揭贷款者所具有的信用,可想而知。只不过在房价上涨期间,上涨的房价会把这类缺乏信用的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掩盖起来。

三是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近年来许多银行在个人房贷方面纷纷推出刺激消费的新品种,如“房贷通”、“循环贷”、“气球贷”等,其中如“气球贷”等具有类似美国可调整利率贷款(ARMs)的特征,这种按揭产品实际上隐藏了一定风险。银行在营销贷款时对借款人可能的风险调查也不充分。

四是一些不良房地产开发商、房产中介、评估机构等相关利益者串谋,高估房价、虚构交易,套取、骗取银行房贷资金。一些中介在二手房交易过程中甚至凭借信息优势,挑动银行之间竞相压低按揭门槛,形成无序竞争,既加大了银行的经营成本,也给银行带来极大的信用风险。

综上分析,我国有些方面和局部地区与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发生以前的情况比较相像,造成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因素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国当前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中。对于我国房贷市场来说,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只不过在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依然繁荣时大家视而不见而已。因此,各银行业对此都要保有高度的警惕,避免重蹈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覆辙。

(二)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审慎应对,防患于未然

1、各银行应重视对住房信贷市场的监测和分析预警,准确判断房地产价格变化趋势,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房价回落的不利影响。要积极开展“房地产贷款业务风险压力测试”,模拟在房价下跌或者其他政策改变的各种情况下,给银行带来的风险,提防住房信贷危机因素的累积。各银行应进一步健全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在业务拓展与风险管控之间取得平衡,未雨绸缪。

2、各银行应严格保证现行按揭贷款首付政策的执行,并适时对银行按揭首付比例进行结构性调整,对90平方米以上、按揭第二套房等情况,可考虑将首付比例提高到40-50%。当前应有步骤、有计划地通过增加首付比例、严格资产评估、提高贷款门槛等方式提前将银行的信贷风险加以释放。同时,各银行应采取严格的贷前调查杜绝虚假按揭,并加强贷后的跟踪管理。

3、各银行应重新审视“住房按揭贷款为优质资产”的观念,从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教训来看,不要把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一味看作优质资产,而应当视为一种风险较高的贷款,只不过这种贷款的风险具有周期性、滞后性等特征而已。现在要居安思危,在形势表面大好的情况下,清醒认识到潜在的系统风险。当前,各银行要打好基础,扎好篱笆,按照贷款数量足额提取拨备,对该核销的要及时加以核销。

4、各银行在贷款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实际还款能力,而不能仅仅依赖抵押的房产等第二还款来源。在发放贷款时仅考虑抵押物的变现价值这本身就是一个误区,因为银行不是当铺,抵押不应也不能替代对借款人实际还款能力的评估。

5、各银行应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并尝试利用衍生品或证券化分散风险,避免房贷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银行在房贷创新产品的推销过程中,应切实坚持“买者自负”与“卖者有责”的原则,让借款人充分权衡自己的收入水平和偿付能力,避免不自量力,过度举债。

6、银行同业应加强自律,共同为房贷市场营造理性、有序的竞争氛围。各银行同业之间应建立不良中介黑名单制度,尽快实现个人不良信用的信息共享,携起手来,将低信用、炒房者等摈弃于银行信贷门槛之外。

篇4

1999年美国政府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传统商业银行通过自生或并购的路径转型为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其业务迅速扩张到证券投资、基金和杠杆授信等领域,大量融合了投融资和信用支持功能的创新型金融产品进入市场,在增加商业银行收益同时,也改变了银行风险的范围和性质。

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的过度繁荣,导致商业银行在利益驱动下,未能充分履行尽职调查,向不具备优质按揭资格的客户发放了大量资质较差的按揭贷款,放松信贷标准的操作风险促成次贷规模不断扩张,并通过债务抵押凭证流入资本市场。从1996―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证券余额从650亿美元上升至16700亿美元。早在20世纪70年代,海曼和明斯基就提出,对信贷的不严格评估可能引发资产泡沫和消费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信贷标准持续数年的恶化最终会达到一个由盛转衰的临界点(即明斯基时刻),届时市场流动性会趋于枯竭。2004年6月之后,美联储为对抗通胀,连续17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随着房价从2006年开始下降,资信状况欠佳的次级贷款借款人逐渐难以承受房贷的负担,次贷特别是可调利率次贷的不良率显著上升。2007年7月,次贷严重拖欠(90天以上)的比率接近15%,A级以下次级债券平均亏损80%。

在创造次级贷款证券产品的同时,银行还进一步对证券化产品衍生化,以降低业务扩张对资本的依赖。次贷证券的包销制度,使商业银行必须承担未能卖出的资产支持证券,而传统内控机制难以有效管理高度专业化和复杂化的证券投资业务。出让资产的银行在购买次级受偿证券时,需要通过信用违约互换(CreditDefauItSwap)实现外部信用担保,CDs市场规模从2003―2007年膨胀了15倍,达到50万亿美元。2007年底,以次级受偿权为核心的信用增级证券达1000亿美元,一些银行机构持有该类证券超过其所有者权益的10%。商业银行大量投资于这类衍生证券产品,不但回收了间接融资市场的信贷风险,还增加了证券市场的投资风险。在次贷二级市场面临赎回压力时,银行必须承担流动性供应,这种风险循环回归改变了证券化设计的基本功能,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极易受刮金融工具流动性的影响,增加了市场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

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银行直接参与次贷二级市场,需要分配20%的资本权重,较低的参与程度能够确保风险可控。而通过发行CDs进行对冲,对冲后的资本要求为O,使商业银行完全摆脱了资本约束。为了争夺有限的间接融资市场,并从高速扩张的直接融资市场中获利,许多银行成立了专门结构投资机构(SIV),或通过投资对冲基金参与次债市场。美国商业银行向投资机构大量授信,由于投资业务的高杠杆性,尤其是衍生品对冲交易较高的杠杆比率,使其破坏性远比信贷资产内含的违约风险大得多。

次债及其衍生品的过度证券化,导致债务人原始信息被严重弱化,投资者大多根据外部评级结果进行定价,投资策略高度趋同。抵押物支持证券市场的剧烈波动,导致各种风险都向银行集中,并经过银行扩散至整个金融系统,造成对资本的大量需求,银行集体惜贷进步加剧了流动性枯竭,进而形成金融危机。

二、次贷危机的根源

如前所述,资产证券化为资金需求者和供应者建立了直接融资关系,商业银行在出售信贷资产的同时也转移和分散了风险资产证券化本身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风险控制是有着其积极作用的,次贷危机并非是资产证券化的失败。在次贷危机中,无论是作为宏观风险管理者的监管当局,还是对自身业务风险负责的商业银行,都没能表现出良好的应对能力,暴露出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制度性缺陷。自生性滞后是造成监管当局本次反应不力的重要原因,次贷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美国传统的分散型监管体制面对综合化金融市场的缺陷。长期以来,包括金融产业在内的美国经济在整体上遵循了诱致性变迁的制度演化路径,市场力量主导金融产业发展,监管机构基本上属于危机驱动的滞后性设置。为了促进市场创新,美国监管部门有时会容忍市场参与者突破既有规则的行为,产生人为监管滞后。金融现代化服务法案的颁布,标志着美国金融监管的理念从最早的规范金融交易行为、强调对风险的管理和规范,发展到放松金融管制以促进金融业的跨业经营和竞争。面对商业银行的综合化转型,政府实施了功能性监管变革。与英、日、德等国建立统一监管机构不同的是,美国的功能性监管体制是在不触动现有监管体制的前提下,促进各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能协调、信息沟通和执法合作,本质上仍然是分业监管的模式,而且没有明确的制度构建和授权支撑。

在迅速发展的金融创新产品面前,权力分散和组织独立的监管体系并不能有效地实施功能性监管。分散型监管对市场的监控信息是支离破碎的,在不同监管部门的交流过程中也会大量流失和扭曲,各监管部门调控行动的一致性会由于权力机构固有的利益属性而失去效率。银行转型为综合型的金融控股集团后,覆盖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等各类金融实体,并分别参与到证券化市场的各个环节,证券化市场本身亦是基于综合化的金融衍生产品,跨越了证券、期货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双重综合化使得监管体系在金融创新上出现了大片监管空白。对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质量和可能造成的风险,监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不足。评级机构对次贷相关金融产品的评价相对不透明和金融机构的高杠杆率,监管机构也未能做出有效的监管预警。

相对于外部监管的不利,转型后的银行机构也没能成功培育出相应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现代金融契约理论认为,银行综合化经营的本质是用所有权关系代替价格机制以便节约交易成本。但在节约交易成本的同时,综合化经营也给银行带来了多方面的风险,包括组织结构复杂化和文化多元性带来的利益冲突、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风险、会计制度和行业适用监管制度差异带来的信息披露风险、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风险传递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以及内部人道德风险等,都可能降低综合化经营的正面效益。企业边界取决于核心知识和能力所能支持的活动范围,资源整合能力是边界变动的内在原因。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不但需要物质资源,也需要良好的管理能力,包括熟练的风险管理能力,但在转型中,商业银行更多的是以交易成本的节约来确定扩张边界,而忽视了对风险管理能力的判断。Saunders(2000)认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不同金融分支具有差别极大的业务文化和风险倾向。由于综合化经营在资源配置、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等方面都以商业银行为主导,这种差异性风险被进一步放大。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的借鉴

第一,建立基于长期价值的风险管理战略体系。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中应坚持审慎经营的基本原则,业务发展和承担的风险必须与其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以实现安全和盈利的平衡。在进入更高风险领域时,必须寻求充分的安全保障,把风险控制放到突出地位,完善业务、风险和审计相互独立、相互监管的治理架构。综合考虑风险战略与业务战略,强调长期价值的经营理念,注重风险文化的培育,避免激励短期化及其导致的道德风险。在中间业务创新中,坚持以了解你的风险为前提。

篇5

关键词:次贷危机 经济法 政府干预 正当性 启示

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后,先是蔓延至整个金融行业,而后波及到实体经济,成为真正意义的经济危机。作为进入21世纪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给世人留下的教训极为深刻。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是应对次贷危机,避免危机影响扩大的有力武器。本文是在经济法的语境下论述次贷危机中的众多干预措施,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应该包括国家立法干预,行政干预或政府干预,司法干预,其中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核心是行政机关的干预,本文也将以行政干预为重点进行分析。

一、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对于次贷危机的原因,经济学界内部百家争鸣,其中主流观点认为本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政府监管的缺失、金融机构过度的金融创新以及次贷市场的不规范,上述的观点如果从经济法角度去总结,那么导致本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就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1、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产生以来的几百年里,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这对范畴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逐步尖锐。本次次贷危机就是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极度膨胀的结果,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金融贷款机构、借款人、中介机构和评级机构,通过对这些市场参与者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参与者都存在着忽视社会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首先金融机构的高管作为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专家,在进行每次金融创新时都会很清楚开发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面对次级抵押贷款带来的高额利润,贪婪使华尔街金融机构的高管们毫无顾忌地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和转嫁风险,同时为了掩盖风险,创新出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其次次级抵押贷款创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广大低收入人群住房梦,但是面对房价持续上涨,经济形势良好的大背景,有人看到了炒房能够带来的暴利,同时由于级抵押贷款门槛低,并且审查松懈,所以期望通过炒房牟利的人涌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使次贷规模持续扩大。最后,次贷市场中的中介人和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也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中介商为了帮助借款人通过贷款审查,顺利拿到贷款,采取各种非正当手段蒙骗借款机构,例如使用虚假的收入证明和纳税证明以及贿赂贷款审查员等,这些不正当行为导致贷款机构将钱贷给不符合标准的借款人,增加了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和坏账死账,提升了贷款机构的运营风险;评级机构作为谋利的法人,为了得到报酬也采取迎合需要评级的客户的做法,擅自提升贷款的信用等级。通过对本次次贷危机原因的分析,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利益,金融机构的高管、中介入,评级机构,借款人都把社会公共利益,经济安全抛到九霄云外。

此外次贷市场参与者面对利益的种种盲目参与行为、盲目投资以及盲目投机行为无疑是市场经济盲目性的表现。

2、政府失灵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又一主因

不仅市场存在失灵,政府在干预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也存在着失灵,并且政府失灵通常出现在政府试图矫正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政府失灵的影响与市场失灵的影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詹姆斯·布坎南在《自由、市场与国家》中就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与市场一样严重。政府失灵包括政府干预不到位,政府干预错位以及政府干预不起作用,其中政府干预不到位和政府干预错位在本次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次贷危机中政府干预不到位是导致次贷市场陷入混乱的主要原因。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号经济强国,现代经济发展已有几百年历史,经济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但是为什么还会爆发如此严重的金融信贷危机?比较有力的解释就是政府在市场恶化的过程中放任市场自身调节,政府干预没有到位。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坚持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美国遭受重创,从此各国开始注重强调政府干预。直至上世纪70年代“父爱”般的政府干预使美国出现滞胀,此时与凯恩斯主义对立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得以席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是美国政府干预不到位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坚持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对于市场中的种种过度冒险行为坐视不管,放任金融机构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同时对于一些金融机构过高的杠杆率也置之不理。

篇6

[关键词]次贷危机 经济法 政府干预 正当性 启示

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后,先是蔓延至整个金融行业,而后波及到实体经济,成为真正意义的经济危机。作为进入21世纪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给世人留下的教训极为深刻。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是应对次贷危机,避免危机影响扩大的有力武器。本文是在经济法的语境下论述次贷危机中的众多干预措施,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应该包括国家立法干预,行政干预或政府干预,司法干预,其中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核心是行政机关的干预,本文也将以行政干预为重点进行分析。

一、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对于次贷危机的原因,经济学界内部百家争鸣,其中主流观点认为本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政府监管的缺失、金融机构过度的金融创新以及次贷市场的不规范,上述的观点如果从经济法角度去总结,那么导致本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就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1、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产生以来的几百年里,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这对范畴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逐步尖锐。本次次贷危机就是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极度膨胀的结果,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金融贷款机构、借款人、中介机构和评级机构,通过对这些市场参与者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参与者都存在着忽视社会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首先金融机构的高管作为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专家,在进行每次金融创新时都会很清楚开发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面对次级抵押贷款带来的高额利润,贪婪使华尔街金融机构的高管们毫无顾忌地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和转嫁风险,同时为了掩盖风险,创新出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其次次级抵押贷款创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广大低收入人群住房梦,但是面对房价持续上涨,经济形势良好的大背景,有人看到了炒房能够带来的暴利,同时由于级抵押贷款门槛低,并且审查松懈,所以期望通过炒房牟利的人涌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使次贷规模持续扩大。最后,次贷市场中的中介人和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也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中介商为了帮助借款人通过贷款审查,顺利拿到贷款,采取各种非正当手段蒙骗借款机构,例如使用虚假的收入证明和纳税证明以及贿赂贷款审查员等,这些不正当行为导致贷款机构将钱贷给不符合标准的借款人,增加了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和坏账死账,提升了贷款机构的运营风险;评级机构作为谋利的法人,为了得到报酬也采取迎合需要评级的客户的做法,擅自提升贷款的信用等级。通过对本次次贷危机原因的分析,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利益,金融机构的高管、中介入,评级机构,借款人都把社会公共利益,经济安全抛到九霄云外。

此外次贷市场参与者面对利益的种种盲目参与行为、盲目投资以及盲目投机行为无疑是市场经济盲目性的表现。

2、政府失灵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又一主因

不仅市场存在失灵,政府在干预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也存在着失灵,并且政府失灵通常出现在政府试图矫正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政府失灵的影响与市场失灵的影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詹姆斯·布坎南在《自由、市场与国家》中就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与市场一样严重。政府失灵包括政府干预不到位,政府干预错位以及政府干预不起作用,其中政府干预不到位和政府干预错位在本次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次贷危机中政府干预不到位是导致次贷市场陷入混乱的主要原因。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号经济强国,现代经济发展已有几百年历史,经济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但是为什么还会爆发如此严重的金融信贷危机?比较有力的解释就是政府在市场恶化的过程中放任市场自身调节,政府干预没有到位。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坚持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美国遭受重创,从此各国开始注重强调政府干预。直至上世纪70年代“父爱”般的政府干预使美国出现滞胀,此时与凯恩斯主义对立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得以席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是美国政府干预不到位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坚持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对于市场中的种种过度冒险行为坐视不管,放任金融机构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同时对于一些金融机构过高的杠杆率也置之不理。

二、次贷危机中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分析

1、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折射出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

前文已经论述过,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两大主因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经济法的产生即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一种方式。因为经济法作为规范政府干预经济的法律,对于帮助市场平稳发展有着别的政府干预措施不能替代的作用。经济法的这种作用在此次危机中得到了突出反映,只不过是一种反面折射。上述的种种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经济法都能通过制定具体的规则予以限制。首先政府为了控制金融领域的风险,不仅持续监控本国金融企业的经营运作,而且还制定一定的金融法律法规,为金融企业划定经营运作方面的底线。其次法律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表现,通过颁布法律可以向民众传达一定的社会理念,针对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和个人主义,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法律宣传社会本位的理念,同时通过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存在严重影响的投机行为的惩罚,使民众间接被灌输社会本位理念。

2、从次贷危机中经济法干预的成效看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

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都对本国的经济运行模式进行过反思,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不能保证经济长期健康平稳发展,而是需要一定的政府干预,怎样才能在经济不出现大动荡的情况下实现市场和政府干预的均衡?经济法干预措施则是一剂良药,利用经济法律不仅可以扩大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利,也可以为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划定一定范围,规定市场经济基础地位的同时,也赋予政府一定的干预经济的权力。总之,无论是专注于长远发展的经济法还是力图减小损失的经济法,在帮助各国走出危机阴影的过程中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各国经济开始回暖,提前复苏的迹象的出现,就是这些经济法干预措施有效性的最有力的证明。

三、应对危机的经济法干预措施建议

1、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的监管

审慎经营是使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降低因为企业自身因素而产生的风险的重要经营准则。审慎经营规则侧重于通过金融企业自身的行为去降低企业营运所面临的风险。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金融领域的规则相当完善,政府和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完备,但最终还是因为金融企业没有很好地执行审慎经营规则而导致危机的发生,这说明要使审慎经营规则得到彻底地执行就需要实行内外联合。不仅需要各个金融企业有着完备的风险控制机制、系统的审慎经营执行框架,还需要政府对金融企业的审慎经营进行有力监管,对金融企业的业绩、各项指标进行定期检查。对发现有违背审慎经营规则行为的企业,责令其整改,或者进行罚款,严重者追究企业法定人及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我国政府历来对审慎经营规则给与高度重视,但也不排除会存在少数金融机构面对当前类似于美国危机爆发前的经济形势而采取冒险行动,发放规模过大的房屋贷款,降低贷款审查标准等。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政府应该提高警惕,积极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进一步加强贯彻执行审慎经营规则,引导我国金融企业走上合理合法经营的道路。

2、弘扬“社会利益本位”理念,建立相应机制抑制“个人主义”的膨胀

市场经济奉行“自由放任”的理念,因而西方政府很少干预个人市场行为,但是发展到极端就是个人为了一己利益去损害社会利益。次贷危机的爆发使我们不得不提高对个人主义膨胀的警惕。个人主义膨胀涉及到道德、人性等深层次领域,要想从这些角度出发去根治个人主义膨胀,一是时间周期长,二是很难针对问题选择正确的措施,而且如果措施不恰当,影响的范围会相当广泛。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政府首先应当通过法律法规为个人主义行为规定一条底线,划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界限。其次,笔者认为应该继续弘扬“社会本位”理念,加大“社会本位”理念的宣传力度,加强民众有关“社会本位”理念的教育,使民众真正领会“社会本位”理念的含义,最后政府应当建立遏制个人主义膨胀的有效机制,对实施损害社会利益行为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打击。在这方面,我国还落后于美国,美国在危机爆发后,先是全力挽救经济,待经济发展逐渐平稳以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问责行动,调查部门陆续对一些在危机中存在违规行为的金融业者和政府官员进行质询,并且在认定有罪后,对他们实施罚款,甚至监禁,中国在维护社会利益方面做得还不够。“公益诉讼”制度作为能够维护社会利益的有效武器之一,已经引起了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注意。公益诉讼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检察机关)、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者不特定的他人利益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活动。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将会为维护社会利益提供诉讼程序的制度保障,使社会利益的维护逐渐成为一种公民权利,一种政府责任。通过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向民众宣传“公益诉讼”理念的同时,可以将市场中的众多企业和参与者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使他们变得谨真,不再轻易冒险。

3、次贷危机再次证明经济运行模式不能走极端

历史已经对经济运行应该采取市场运行与政府干预均衡的模式有过多次证明:苏联的计划经济致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人民生活陷入窘境;美国长期的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传统使美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其中以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最为严重;2007年初爆发的次贷危机也是美国政府在新自由主义浪潮的影响下重拾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果,因为危机爆发前,政府过于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中违规违约行为不断,市场秩序持续混乱,市场风险不断累积,进而因为外部经济的小小波动使得市场问题暴露,整个市场崩溃,所以此次次贷危机是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极端性、错误性的又一次证明。

[参考文献]

[1]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董成惠:探析金融危机下经济法国家干预的本质[J],经济法年会资料,2009

[3]李昌麒:经济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次贷;次贷危机;抵押贷款;金融;国际经济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源于美国,是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振荡引起的风暴。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是随着住房市场的繁荣而兴旺起来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

1 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在美国信用是申请贷款的先决条件。依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次”是与“高”、“优”相对应的,指信用较低的借款人,从而形成两个层次的市场。达不到申请优惠贷款条件的借款人,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由于次级贷款的利率高于优惠贷款利率,受利益驱使,放贷机构在放贷时不按规定要求借款人预付定金,不认真核实借款人的收入状况,次级市场一旦出现问题就迅速影响抵押贷款市场,继而向金融市场和经济基本面蔓延。

2 次贷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必然会对世界很多国家产生经济方面的影响。摩根大通分析师指出,此次全球信贷危机,很可能会在未来10年时间里继续影响市场,因为美国次贷还贷的高峰期是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因此现在所暴露出来的次贷损失,只是世界金融体系总体损失的一小部分,次贷危机并未触底。

2.1次贷危机导致美国贸易进口萎缩

次贷危机酿成全球危机的渠道之一是国际贸易,美国经济下滑和市场疲软将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影响全球经济。

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进口市场,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将会降低美国的进口需求,这将导致其他国家出口减缓,进而影响到这些国家的GDP增长。以我国为例,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2.2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所导致的生产过剩,而虚拟资本经济的疯狂扩张是导致本轮经济周期拐点出现的主要原因。虚拟经济的疯狂扩张导致了周期性繁荣顶点的过早到来,虚拟经济资金链的断裂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

篇8

[关键词]次贷;次贷危机;抵押贷款;金融;国际经济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源于美国,是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振荡引起的风暴。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是随着住房市场的繁荣而兴旺起来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

1 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在美国信用是申请贷款的先决条件。依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次”是与“高”、“优”相对应的,指信用较低的借款人,从而形成两个层次的市场。达不到申请优惠贷款条件的借款人,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由于次级贷款的利率高于优惠贷款利率,受利益驱使,放贷机构在放贷时不按规定要求借款人预付定金,不认真核实借款人的收入状况,次级市场一旦出现问题就迅速影响抵押贷款市场,继而向金融市场和经济基本面蔓延。

2 次贷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必然会对世界很多国家产生经济方面的影响。摩根大通分析师指出,此次全球信贷危机,很可能会在未来10年时间里继续影响市场,因为美国次贷还贷的高峰期是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因此现在所暴露出来的次贷损失,只是世界金融体系总体损失的一小部分,次贷危机并未触底。

2.1次贷危机导致美国贸易进口萎缩

次贷危机酿成全球危机的渠道之一是国际贸易,美国经济下滑和市场疲软将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影响全球经济。

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进口市场,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将会降低美国的进口需求,这将导致其他国家出口减缓,进而影响到这些国家的gdp增长。以我国为例,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2.2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所导致的生产过剩,而虚拟资本经济的疯狂扩张是导致本轮经济周期拐点出现的主要原因。虚拟经济的疯狂扩张导致了周期性繁荣顶点的过早到来,虚拟经济资金链的断裂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

篇9

论文关键词:次贷危机;商业银行;风险

自2007年以来,次贷危机正影响着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成为全球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而从中反思其成因,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1次贷危机与次贷的概念

次贷危机(SubprimeLending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是指在美国爆发的,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

次贷也称为次级抵押贷款,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此类借款人没有稳定可靠的收人来源,没有信用记录或信用级别低,债务负担沉重,还款能力低。

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相对于优质贷款,次贷存在很大的风险,但是美国的金融贷款机构,采取的是一种资产证券化方式,将次贷证券化,将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转移和分担给了下家。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使其具有流动性。其形成的金融产品就是资产支持证券。商业票据、抵押债券、股票等都属于资产证券化的金融产品。而次贷证券化就是将次级抵押贷款与其他类住房抵押贷款一起打包,通过发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债务抵押债券等方式,出售给境内或境外的投资者。

2次贷危机的成因

次贷危机爆发的偶然性中孕育着自身的必然性,分析其原因如下:

(1)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是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2)部分金融机构违规操作是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根本原因。

在美国次级房贷的持续繁荣期间,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许多金融机构在做房屋价值评估时运用电脑自动化评估,而这种自动化评估的可靠性尚未经过验证。还有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了自身利益,利用房贷证券化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使得这些高风险资产进入投资市场,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3次贷危机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次贷危机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失效。在次贷危机发生前,充足的市场流动性和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使得一些机构高估了市场吸收风险的能力,很多机构的风险管理政策、流程和技术出现了不足,尤其是集团层面的全面风险管理缺失,导致机构未能对主要风险加以识别或有效管理。次贷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界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国银行业应充分借鉴。

(1)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时刻将风险控制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一个好银行,必须要树立一个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一个合格的金融工作者,头脑中始终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我国商业银行应认真吸取美国次贷危机遭受损失的教训,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充分评估风险,在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之间取得平衡,必须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注重长远利益,实现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尤其要注重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金融风险最主要的还是信用风险,如果放弃了对客户自身还款来源和信用审查的话,那信用风险的闸门就打开了。目前,我国各家银行对房贷申请人的把关较为严格,也没有次级贷款。但是,我国尚没有较为完整的个人信用记录和较为严格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一些地区房市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泡沫;此外,还存在定数目的假按揭贷款。因此,加强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中之重。

(2)建立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银行各部门和各敞口的风险进行通盘管理,依据统一标准进行风险测量,并根据业务相关性进行主体的风险控制。目前,许多外国银行已经开始使用新一代风险测量模型,风险管理部每天用风险价值VAR测算市场风险、跟踪信用风险、分析收益与业务量的关系,计算边际收益和违约概率,并据此确定准备金数额和配置经济资本。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流程设计等多方面的制度基础。

目前,国内有少数几家银行已经设立了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以及部分股份制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仍不够完替。全方位风险管理模式是银行业发展的一个国际化趋势。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必将获得迅速发展,利率和汇率管理体制逐步放开,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出现,银行风险敞口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纳入到整体的风险管理范畴,加以全盘统一规划,从组织、技术、人员上做好准备,逐步推行全方位风险管理模式。

篇10

关键词:AIG危机;保险资金投资;次贷MBS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8-0104-04 中图分类号:17832.59 文献标识码:A

从AIG危机过程来看,表面原因是比较简单的:CDS业务亏损引发危机、押金投资及其他业务亏损加深危机。但深层的问题是:AIG为什么会从事这些业务?为什么没有能及时止损、预防危机?AIG在经营管理策略上是否有明显失当之处?

一、关于CDS业务亏损

提起CDS则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AIG金融产品公司(AIGFP)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AIG为什么会成立它?AIGFP是1987年成立于伦敦、主要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一家子公司。1998年前后,AIGFP总裁卡塞洛接受JP Morgan衍生品专家的建议,开始从事称为信用违约互换(CDS)的业务。由AIG对AIGFP的CDS提供履约担保。

一家保险公司怎么会成立专营衍生品的子公司呢?时任AIG总裁的格林伯格在国会作证时陈述,1980年代初,美国的财险市场进入低谷直到1985年才恢复。AIG高层认为财险业是一个周期性较强的行业,为了在同行中取得竞争优势,AIG开始实施以下经营哲学:业务多元化能提高公司整体业绩的稳定性。为此,AIG一方面加强寿险业务,另一方面加快了进军外国保险市场的步伐并成功打入130个国家。AIG逐渐形成了一个明晰的扩张思路:向那些能利用公司的AAA评级、雄厚资本金、风险管理技能和智力资本的领域扩展。正是在这个扩张战略指引下,AIG决定成立AIGFP,进军新兴的衍生工具市场。但在建立之初就明确规定AIGFP要在“对冲保值的基础上”开展业务,即AIGFP的利润要来源于客户缴费与AIGFP对冲业务风险成本之间的差额,而不能来自承担利率、汇率或股指波动的风险。但这种保险业者的经营理念很难被衍生品从业者在骨子里接受。由于这种理念和模式的冲突导致AIGFP前总裁Sosin在1993年离开。

2005年3月,格林伯格因故辞职。此后,总部对AIGFP的监督大为松懈。在其辞职后的2005年4-12月,AIGFP在9个月的时间内卖出的CDS相当于推出该业务以来7年的总和,而且大量销售含有次贷因素的CDS。我们知道,CDS业务赢利是以基础资产违约赔付低于互换费收入为前提的,而基础资产违约率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自然现象,它与经济周期和基础资产的风险状况有直接关系。次贷作为一种1980年代才出现的金融产品,其统计规律即便是在美国也很不可靠,因为它没有接受过全球经济危机这样的“巨灾”检验!所以,大量卖出次贷CDS从盈利原理上正是格林伯格反对的博取经济指标的方向性趋势:次贷违约率不会超过AIGFP假定的水平。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发现了次贷CDS业务出现危机的必然性:只要CDS基础资产违约率显著超过互换费的“定价水平”,卖方就必然出现亏损甚至危机,因为它没有“巨灾准备金”。

二、关于AIG保险资金投资组合亏损

这个问题研究起来比前一个问题还要复杂得多,让我们从头说起。

(一)AIG保险资金的投资战略

AIG的2007、2008年报对投资战略做了几乎完全一致的表述:投资战略按各个业务单元的经营需求来制定,投资目标也是根据各业务类型的盈利模式来确定。总原则是在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都能产生满足合理的稳定性要求、具有可预见性的收益率,资产下跌风险和收益率波动性都不能太大;各业务部门在制定具体投资战略时要考虑以下因素:所在经济体的市场状况、负债持续期、现金流特点、评级机构的做法、监管资本金要求、投资法规的限制、税负优化和分散投资。在信用工具组合中,AIG投资公司要进行严格的、系统的、独立的信用分析,实行广泛分散和积极管理的投资政策。AIG设有一个信用风险委员会负责信用分析工作,三大信用评级公司的评级和其他观点只是作为AIG内部分析过程中的一个参考因素,尤其是对于美国以外没有评级的信用工具会重点分析其信用等级。

(二)AIG投资资产变动的总体情况

应该说,AIG关于其投资战略的表述是没有瑕疵的、完全符合理论要求。但实际运行情况怎么样呢?让我们对AIG年报数据进行深入解剖。

我们先来分析AIG保险资金的投资资产增长与收益率情况。数据显示,2004-2008年的5年间,AIG财险和寿险资产在前4年都稳定增长,但2008年却同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说明,AIG寿险和财险资金都没有逃脱2008年危机、受到了较大冲击。就收益率而言,也是2008年明显低于以前年份,加上AIG在2006-2008年的保险赔付与保险业务费用之和都略高于当年的保费收入,所以承保业务对投资余额的影响不大,说明投资收入下降是AIG保险资产下降的重要原因。

(三)AIG对证券化资产的投资情况

由于资产证券化是次贷危机不断蔓延的帮凶,下面具体分析AIG的投资情况。从会计科目来看,属于寿险子公司借出证券押金投资的约占37%,2007年底时该科目公允值是495.1亿美元,850亿来自其他科目;2008年中该科目361.8亿美元,其他科目628亿。

AIG投资的第一大证券化资产是RMBS,投资成本远远大于CMBS或CDO/ABS,而且以准优贷、第二抵押权和次贷等高风险贷款为基础的RMBS占比很高。从不同证券化资产的盈亏情况来看,2008上半年的浮亏比例明显高于2007年。2007年亏损比例最高的是次贷债券,浮亏12%;但2008年上半年,准优贷券亏损幅度也追上次贷券达到18%以上。

(四)借出证券所收押金的投资情况

AIG押金的主要投向就是AAA级的证券化资产和AA级的公司债,另外还有现金和短期投资应对流动性需求。单从经典投资理论来看应该属于典型的“安全组合”。但到2008年BBB级证券的占比已经大幅提高,逻辑表明这不是新增投资,而是原有证券评级被下调。事后证明,问题就

出在AAA级的证券化资产评级被大幅下调。比如,AIG的551亿美元AAA级含次贷混合资产CDOs到2008年10月10日时,AAA级只剩下164亿美元、评级下降到非投资级的却高达189亿美元,下降速度之快出乎所有人预料,令各方措手不及。

(五)AIG保险资金的投资组合与同行对比

1 资产安全状况及证券化资产对比

在投资组合安全状况方面,可获得的数据是固定到期工具的信用评级,我们就这个指标来对比AIG与大都会人寿(MetLife)的情况,AIG2006、2007两年的投资级以下债券占比都是5%,而MetLife同期的同类占比在7%以上。就证券化资产占可供出售科目固定收益证券(含借出证券押金投资所购非现金类资产)的比例而言,AIG也明显低于MetLife。就这两项对比而言,AIG的资产安全性似乎不比在危机中没有陷入困境的MetLife差。

但仔细分析会发现,AIG在保险资金的投资上并非无懈可击。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证券化资产中AIG的次贷债券等高风险债券占比明显偏高(表1),AIG的占比高达18%而MetLife低于4%,而且AIG的准优质贷款占比也很高。二是AIG借出证券押金投资组合中的证券化资产比例特别高,就公允值而言(由于证券化资产价格下跌幅度大,其投资成本占比应该更高),2007年末占比65.4%、2008年6月底60.8%,大大高于在AIG保险资金组合中占25%的水平,也高于MetLife的35%。加上AIG证券化资产中次贷和准优贷等高风险证券占比大,所以,AIG押金组合的投资风险对房地产贷款非常敏感。AIG保险资金投资中被次贷危机击垮的正是这个组合。

2 常用投资工具配置对比

下面,我们来评估一下AIG的保险资产配置是否符合美国保险公司的一般特征。我们选择由美国寿险公司协会编制的Life Insurers Fact Book2008所反映的2007年的特征与AIG对照。结果显示大致相符:企业债占绝对主力,政府债、抵押贷款和其他投资都占有一定比例,股票占比很低。

再来看看在高风险的MBS投资上,AIG是否有偏离行业惯例的现象。一直以来,MBS在寿险公司长期债券投资中的占比,2004-2007年依次是:20.4%、22.4%、23.3%和24.5%,呈缓慢上升态势。AIG对MBS的投资情况在2008年三季报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据此测算,它在2007年底与行业均值24.5%相差不大。

就AIG证券化工具投资组合的信用质量来看,AIG2008年三季报提供了其传统CMBS投资组合的违约率(包括拖欠60天、拖欠90天、止赎和银行收回产权REO四种违约状况)与行业水平的对比情况。从5个季度末的数据来看,AIG的违约率都要好于平均水平。

在2008年版Life Insurers Fact Book中首次提供了MBS的具体构成。从MBS的发行机构来看,寿险公司投资政府机构MBS占比在45%左右、小一半;私营企业MBS则占多一半。拿这个比例结构来看AIG(表2),单从AIG2007年末对RMBS的投资比例来看,政府机构发行的RMBS占比太低:在8951亿的摊余成本中只占145.75亿,不到20%,比行业均值要少一倍。到AIG2008年三季报,RMBS公私构成是政府机构直通型MBS和CM0174亿、私营部门473亿,私营部门占比73%,仍比前述寿险业私营MBS平均占比55%高出近20个百分点,涉及金额130亿左右。说明AIG在2008年上半年并未认识到私营MBS的潜在威胁,没有及时减仓。

三、AIG危机对我国保险公司的警示借鉴意义

现在,AIG危机的深层原因已经十分明晰:为了对抗业务单一的周期性风险,AIG利用自身的AAA评级优势,沿着业务种类和地域两个坐标轴开展业务多元化,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最近十年进入的两个高风险领域埋下隐患:1998年尝鲜CDS(2005年进一步涉足次贷CDS);在此前后,押金投资组合中的非优质贷款类证券化资产比例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其他保险投资组合中的占比也较高。两类业务的叠加使整个AIG对次贷、准优贷等高风险新型贷款非常敏感:一旦它们的违约率超过“经验上限”,AIG就面临CDS业务赔付抵押品上升和投资组合亏损超限的双重压力,当这种压力积累到足以降低AIG的评级时,AIG的最后防线和业务支点就崩溃了:AAA信用丧失、恶性循环导致一败涂地。

AIG危机的深层机理留给我国保险业的思考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经营情况下要高度重视整个公司潜在的风险集中暴露领域

我国大型保险公司目前所处的阶段其实与1980年代的AIG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单一市场、单一业务上已经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积累了一定的财力和能力正准备扩张,目标是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金融服务集团。AIG教训再次提醒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的道路异常曲折。它面临两道坎:现有业务的风险交叉传染和共振问题,金融创新带来的新型风险问题。这两方面隐患的集中表现就是容易忽视整个公司各个业务的某种风险暴露潜在的叠加效应。应该说,AIG并不缺少风险管理,它设有一个集团层面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跨部门的风险管理。因此,从资产信用评级、违约率和证券化资产占比等宏观的、表面的、惯常的风险指标来看,AIG的经营风险并不高,甚至低于同业水平。难怪AIG自己也享有AAA评级,可以说,要是次贷危机不恶化的话,AIG可能还要作为战胜危机的榜样去传授经验。

但是,它忽略了整个公司对次贷支撑类证券的风险暴露过高这个“细节”:公司保险资金投资比例明显偏高,AIGFP又对以此类证券为支撑的CDS提供最终的违约赔付。所以,只要危机从次级贷款蔓延到次贷MBS,AIG就唇亡齿寒了。

(二)注意“AAA评级”成为债市偶像后被利用和滥用的问题

经过金融市场多年的历史考验,“AAA评级”成为债券安全性的标杆,成为债券发行者的偶像和追求。这样,在西方债券市场就出现了“AAA崇拜”的时代奇观:任何一种债券要想在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中畅行无阻,就必须过"AAA评级”(至少是投资级)这座独木桥!

于是,次贷MBS发明之初,深谙此道的投行精英们就意识到一定要让它们头顶也戴上“AAA评级”光环!比如,早在1990年6月,位于加州桔子县的Long Beach Savings FSB发行7073万美元的次贷MBS时,就获得了AAA评级。次贷本身的信用低,就引入各种所谓的信用增强措施,比如买保险、注入资本金或信用分档等。所以,在反思次贷危机蔓延的原因时,枪口之一是对准了信用评级机构。我们认为,评级机构固然难脱干系,但更主要的是,西方债券市场已经出现了“AAA崇拜”综合症。人们太相信AAA评级了,各种造假和欺骗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我国保险公司一定要引以为戒,散户被蒙蔽不足为奇,但作为债券主流机构投资者的保险公司被骗,就很丢人了。

(三)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保险公司的谨慎原则

作为事后诸葛,我们还能比较客观地找出AIG这样那样的问题,难以一一罗列。最后我们还想强调,危机发生后不谨慎、不果断是AIG丧失自救机会、最终陷入危机的重要原因。

从AIG危机的演变过程来看,危机给了AIG充足的分析和应对时间:从次贷危机的2007年初爆发到9月AIG出现CDS亏损历时半年多,再到2008年9月AIG陷入全面危机又长达一年!如果说次贷危机爆发与AIG无关、AIG有些业务对次贷风险的暴露偏高也是百密一疏,那么,在次贷危机面前的傲慢、行动迟缓,尤其是对高风险资产平仓不果断、危机当前还很不谨慎,就大错特错了。2008中报显示,直到年中,AIG的流动性资产依然捉襟见肘,整个AIG现金才22亿,其余还在忙着赢利。得不偿失,是事实给出的回答!

参考文献:

[1]AIG 2007年年报,2008年中报、三季报、年报,2009年一季报

[2]MetLife 2007年年报

[3]ACLI,Life Insurers Fact Book 2008

[4]Maurice R.Greenberg,Statement 0f Maurice R.Greenberg,Oct.7,2008

篇11

关键词:次贷危机;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

一、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两年来这场危机似乎仍没有见底,甚至愈

演愈烈,形成了一种“蝴蝶”效应,引发全球金融风波。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由于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外汇储备部分损失,出口困难,失业增加,经济增长减缓。

首先,雷曼破产对于国内各大银行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截至目前披露的情况,行持有的雷曼债券,不完全统计在8亿美元左右。其中,工行1.52亿美元、中行1.29亿美元、招行7000万美元、交行7002万美元、建行1.91亿美元、兴业银行3360万美元、中信集团1.59亿美元,其他银行正在核对所持雷曼债券,相信还会不断增多。这就直接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收益。其次,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的经营活动会受到影响。当众多著名金融机构受次贷冲击损失严重甚至陷入危机时,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信心肯定会受到打击,进而影响整个银行业的经营环境。银行海外机构在当地开展业务时很难避免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最后,次贷危机导致我国的出口需求下降,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盈利将下降,部分中小企业甚至会面临生存危机,我国商业银行先前对此类企业发放的贷款的风险上升。

次贷危机虽然重创了全球经济,但在我国政府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只要我国商业银行对次贷危机的影响保持清醒的认识,切实加强风险管理,就能将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二、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

金融机构没有正确评估其面临的一系列风险是其在次贷危机中遭受重大损失的重要原因。这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敲响了警钟。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本着审慎的基本原则,来看待我国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现存问题:

1.不够重视贷后风险管理。由于短期利益驱使和考核机制不合理,银行信贷人员对贷后风险管理认识不深不透,仍然存在重视贷款营销和贷前审查,忽视贷后管理的现象。目前推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标准约束力不强,本来可以发现的贷款风险隐患,却由于“轻管”,而使其变成实际上的风险。

2.贷后管理经常流于形式。贷后信贷资产检查作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需要相关人员深入企业监控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可实际情况是信贷人员对不少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放松,无法随时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贷后管理主要是为了应付日常制度检查的需要,失去了贷后检查的真正意义,这是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的主要原因。

3.没有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目前银行对信贷业务贷后风险控制的内容多是定性分析,这些分析因素很难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虽然财务状况分析中涉及定量分析,但是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风险预警、监控信息体系过于复杂,不易于操作。而且这些指标基本上是零散的而非系统的,而且缺少针对性,不易于实践操作。

三、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新对策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日常运营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风险之一,每家银行都很关注信贷资产是否安全,然而相对来说贷后管理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软肋,在金融危机来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信贷资产的贷后管理。

1.及时更新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各个行业(特别是银行发放信贷的主要行业)的相关政策举措。明确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全面完善的进行贷后管理建立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

2.新建或完善客户信息系统,横向和纵向了解行业指标以及上下游企业的财务和运营状况,并及时更新,保持对企业客户的密切关注;并尝试了解企业的销售渠道和管理环境及管理模式,从而进一步了解企业客户的实际经营情况。

3.客户经理应对受危机影响的信贷客户予以高度关注。经常与客户保持联系,每季度及时完成贷后检查,定期了解贷款使用情况,若贷款投入再建项目,可以实地核查;并观察客户的主营业务波动情况以及现金流是否充足;是否有裁员或不完全用工等现象;以及在其他银行的贷款、授信是否有被压缩或解除的情况发生,并及时向分行反应相关情况。

4.调查发放信贷的主要行业在危机发生之后相关指标(行业的市场风险、企业的存活率、收益率等),再与往年比较,若指标大幅下降,应特别关注,可以考虑对该行业限额重新设定以及下调该行业的信用等级;关注客户的融资情况及其流动性风险。调查客户的相关财务指标(短期偿债能力、收益率等),再与往年比较,若指标大幅下降,应特别关注;若在其他银行还有大部分借款,可以考虑调整其授信额度以及下调信用等级。

5.关注信贷客户(特别是外资企业)的资金账户,防止资金抽逃和挪用,必要时实行封闭管理,审查资金用途。对抵(质)押物的价值进行调查确认,若在此次危机中损失减值,应通知客户尽快弥补该差额。担保人的情况也要跟踪了解,若其不再符合担保人条件,应告知客户再选择一位担保人。

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即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风险要严格把控,对于优质企业要坚决扶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注意及时对客户跟踪回访以及企业的上门调研,都有助于信贷资产贷后风险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次贷危机 金融监管 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称是“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它是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危机。前几年,美国住房市场一直处于高度繁荣阶段,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起来,甚至那些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能获得购房贷款,这就为后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一、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政府的不正当房地产金融政策,而本质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监管的缺失。

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向纽约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最大的一宗破产案。此事件严重挫伤了美国经济元气,重创了美国投资者和公众对美国市场的信心。为了降低安然事件的影响,恢复公众对市场的信心,美国实行了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2001至2004年间,美元利率从超过6%下降到接近1%。美国金融市场出现了资本市场流动性高和货币市场借贷成本低的现象。金融机构在这样有利的市场环境下,利用短期资金为长期资产融资,这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美国政府为了消除种族歧视,缩小贫富差距,推出了“居者有其屋”的政策,金融机构迫于压力,开始向低收入者甚至是无偿还能力的人提供住房贷款。这就无形的增加了还款的风险,将金融机构置于风险中。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也是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前些年美国房价持续走高,房地产市场一度繁荣。金融机构以假设的房产价格走高趋势为还贷的“抵押”,向一些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发放房屋贷款,而2007年到2008年间,美国房价直线下降,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金融机构借贷还款链条的断裂,引发美国次贷危机。

但是,以上这些只是次贷危机爆发的表层原因,其跟本原因是美国金融监管的缺失。学术界把美国金融监管模式称为伞形监管模式,呈现出“双重多头”的特征。具体来说,就是联邦和各州均有金融监管的权力,然后美联储、证监会、货币监理署、存款保险公司、储蓄机构监理局、保险监管局、期货监管委员会等等多个部门都有监管职责。这种监管模式有这样几个缺陷,一是金融监管模式滞后于金融业,二是缺乏整体性的监管,三是造成监管重叠和盲区,四是监管机构过多难以协调和配合等等。

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影响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实体,此次次贷危机不单单影响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更对全球的经济及金融体系造成巨大影响。

2008年3月到2009年1月美国24家银行倒闭,其中包括华盛顿互惠银行、佛罗里达第一优先银行、哥伦比亚银行信托公司、ANB金融国民协会银行等。政府接管了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国一些型银行和保险公司也不断地被国有化。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承受巨大损失,同时公众对美国市场失去信心。欧盟、日本、中国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持有美国发行的债券,次贷危机也迅速蔓延,波及世界各国形成全球性的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的影响虽然有限,但是仍然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首先中资银行持有的国外倒闭银行的资产、国外证券化的资产、股权投资以及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等受到损失。其次,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缩水。再次,中国股市大幅下挫。此次金融危机也为我国金融监管敲响了警钟。

三、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本质原因就是美国金融监管的缺失,美国这种多重的金融监管模式,容易导致监管的盲区。通过此次金融危机,我国应引以为戒,找到自身的不足,提出改革的方案。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着不足。一是金融监管法制体系不完善。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中缺少应急处理金融危机和的款保险制度的法律机制设计。法律体系中部门规章的比重过大,实施起来缺乏权威性。同时,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缺乏衔接性,影响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和金融监管行为的公信力。二是金融监管方式单一。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外部监管,监管手段主要采用落后的行政手段。金融监管以计划、行政命令和适当的经济处罚方式进行。这是金融市场处于风险之中。三是金融监管出现盲区。在我国“一行三会”的监管体系下,各部分各司其职,但监管主体间缺乏沟通与协调,易造成职责不清,导致监管盲区,严重影响金融风险控制。

美国次贷危机给我国金融监管带来了启示,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应该加快我国金融监管的改革。首先,完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应尽快出台涵盖更广泛甚至是所有金融业务的金融法规,还应尽快制定和出台金融法规的实施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根据当前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要求,吸取美国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其次,丰富金融监管方式。实现监管手段多元化,实现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实现应用更高水平、更具安全性的网络手段进行金融监管,实现监管机构内部之间、监管机构和监管对象之间的信息共享,避免监管盲区,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最后,鼓励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金融体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金融监管政策措施要适应金融创新这一特质,适应金融创新未来发展和变化趋势。各监管部分要注重监管与创新的结合,实施适度有效的监管,促进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次贷危机;成因分析;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1-0102-04

2007年2月13日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2007年3月13日New Century Financial宣布濒临破产,美股大跌,一场波及世界的金融海啸宣告开始,正如2008年9月14日,格林斯潘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说“如果你在去年夏天睡着了,一直到今年夏天才醒,睡醒时你会大吃一惊,发现周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至今日,次贷危机的影响仍未彻底消退,学者们对次贷危机的成因众说纷纭,而对公允价值在此次次贷危机中的所发挥的作用也褒贬不一,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次贷危机的成因分析

美联储在 IT泡沫破灭之后为刺激经济复苏大幅度降息,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全球经济的强劲增长,刺激了金融创新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房市和股市的繁荣,显著提高投资者的负债能力。银行放低标准向低收入者发放大量次级贷款,以次贷为基础的信贷衍生品市场①蓬勃发展,为抑制房价过热美联储上调利率(1%―6.25%),房价下跌,还款压力增大,违约率上升,风险集中释放导致了次贷危机。上述是次贷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与此同时,次贷危机映射出诸多问题需要全世界的学者给予足够的重视,深入挖掘其的成因,避免历史的重。而对于次贷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本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美国个人与家庭的低储蓄率、高负债的消费模式是引发这场危机的前提条件,据统计,2002―2007年,美国家庭部门负债由8.5万亿美元上升到14万亿美元。美国家庭负债的杠杆率由3.67上升到4.13。美国家庭债务偿还负担从12.6%上升到14.3%。可见,这样的消费模式为美国次贷危机提供了温床,奠定了基础,而这也正是中国受到次贷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的原因。(2)为刺激经济增长,美国政府和美联储长期采取的弱美元政策,而全球以美元作为定价货币,势必会造成资产价格的膨胀。2001年到2006年之间,发达国家楼市总市值由30万亿美元上升到70万亿美元。在制造了经济泡沫的同时,不仅会破坏实体经济的运行及发展,还会造成人们对通胀的恐慌。(3)金融机构高杠杆率的经营策略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夸大效应成为了引发次贷危机爆发的最重要因素。次级抵押贷款发放机构在发放次级抵押贷款之后,迅速将其打包出售给投资银行或机构投资人,投资银行或机构投资人将次级抵押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并将其在二级市场出售,而次贷产品本身就存在着模型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这势必造成金融市场风险增加的现状。(4)信贷机构和评级机构对违约率的评估存在内在缺陷,评级技术与模型存在严格的限制条件,而一旦超出了假设条件,例如本次次贷危机中出现的房价利率的大幅波动,就使得评级本身失去了可信性。评级机构在被评级机构中获得收益,在金融市场信息存在大量的不对称的前提下,监管机构存在大量监管缺失的问题,评级机构难以保持中立。(5)2007年,国际金融市场普遍乐观的同时,国际监管者和国际组织也同样保持乐观,美国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在这次危机潜伏之时,缺乏应对危机的意识和准备,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影响迅速蔓延。(6)在这场危机中,引发了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关注。金融界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公允价值引起银行收益和资本波动的增加,放大了信贷缩水,削弱银行等机构平滑经济冲击的能力,并未真实公允的反映金融资产的价值,加剧了金融危机。例如,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保罗•肯乔斯基(PaulKanjorski)在一次听证会上表示过 “这种会计准则会将问题自我放大。它已经产生巨大的、让人完全没有预期到的影响,恶化了现在正在发生的这场经济危机。我们相信逐市计价原则不是本次危机的始作俑者,并且修改这一条款也不会结束这次危机。但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下改变一下这个会计准则,会有一个很大的扭转作用。”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使用不当是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因素,需要为金融危机负责任。而会计界却认为是公允价值及时揭示出本就风雨飘摇的金融市场的危机四伏,次贷危机的发生与公允价值并无关系。至于公允价值到底在这次次贷危机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笔者认为,首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不可否定的是从次贷危机中可以看到,这种计量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但笔者并不赞成因看到缺陷就退化到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做法,相反提醒了会计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促进经济的回升。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缺陷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FAS1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可收到的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与列报》(IAS32)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IASC同时指出:“如果金融工具在活跃和透明的市场上交易,其市场报价提供了公允价值的最好依据;如果市场不够活跃、市场没有完备地建立,估值技术可用于确定公允价值并使其具有足够的可靠性,这些技术包括参照几乎同样的另一种工具的当前市场价值、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式”。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并未体现公允性

FASB假设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是进行有序交易的,强调有序市场的存在。而次贷危机的发生,告诉我们,有序的市场交易并非永远存在,也就是说假设并不永远成立,由于投资者过度恐慌和信贷极度萎缩,抵押债务证券的市场已经失效。而IASC所谓的活跃和透明的市场以及估值技术的可靠性都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性。所以公允价值的公允性仍有待探讨。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中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分为了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指在计量日报告主体可获得相同资产或负债的不需调整的市场报价。活跃市场的报价为公允价值提供了最为可靠的数据。第二层级是指活跃市场中无该资产和负债的报价,但活跃市场中存在类似资产和负债的报价,因此可以用类似资产和负债的市场报价代替报告主体对其相似资产和负债的估值。层级三是指不存在活跃市场,无法确切地观察到这些资产的市场价值,需要管理层根据主观判断与相关假设,构建估值模型,采用收益现值法确定②。

首先,第一、二层级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有待探讨。有时市场价格并不是由于市场自身的原因而上下波动,依照这种市场价格进而确定的公允价值并不具有公允性,很难真实公允的体现产品的价值。在次贷危机中,在金融产品市价严重偏离其真实价值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迫使持有次债的金融机构调整资产负债表,大量的减记给资产负债表带来了巨大的损害甚至威胁到金融机构的生存。为了维持规定的资本金比率,只有两种途径,一是新增资本,二是减少放贷。而为了维护股东权益,大多数金融机构并没有在如此低迷的市场背景下新增资本,而选择减少放贷或提前收回贷款的策略,这样做的弊端就在于加剧了信贷紧缩,甚至抑制经济的发展。可见在市场失效的前提下,公允价值的公允性有待思考。

另外,从第三层级的公允价值认定来看,需要大量的主观判断并采用估值技术,其计量的真实公允是建立在合理的主观判断和准确可靠的估值技术基础之上的。鉴于无法保证主观判断的可靠性,估值技术也存在误差,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并不能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二)公允价值计量具有顺周期效应

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现在一般可将其区分为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而这里所谓顺周期效应是指市场利好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产品在利润表上显示大量浮动收益,价值高估。诱使各大企业管理层滋生片面乐观的情绪,进而诱使股东增添超分利润的冲动;而一旦经济下滑,相关金融资产价值看低,价值低估,金融机构要计提高额减值准备,这势必会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水平。正如法国银行联合会(The French BankingFederation)警告说,公允价值会计会在经济出现泡沫时期增强幸福感,而在危机时期使恐慌情绪不断升级,具有顺周期性特征。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也就是公允价值的反馈效应,如下图(公允价值的反馈效应理论)所示③: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完善

鉴于公允价值本身存在着缺陷,所以面对金融界对于公允价值的准则的指责,无论是次贷危机的源头也好或者是认为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好,会计界不得不承认,采纳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就务必对其本身进行完善,正如有关学者所述,不能因噎废食而造成历史的倒退,但也不能不管不顾业已显现的不足之处。否则,终究会再次导致严重的后果。综上,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的途径对其进行完善。

(一)市场失效情形下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谨慎应用

上文已经分析,公允价值只有在市场健全的条件下,才能够合理确定产品价格以真实公允的反映产品价值,而一旦市场失灵,这种模式计量便将有失公允。而在什么样的市场条件下,在什么样的时点可以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一定的标准规范。SEC在2008年9月30日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了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仍然坚持FAS157的原则,但要求企业在为资产确定其公允价值时,如果该类资产缺乏活跃的公开交易市场,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公允价值。一是允许企业在没有市场数据作参考的情况下,可运用内部估值模型或假定条件来估算公允价值;二是要求企业在确定金融资产是否出现非暂时性减值时,需要运用合理的判断;三是指出在市场不活跃或交易没有秩序时,经纪商的报价及定价不能反映资产的市场交易价格,因此交易价格在衡量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时可以作为一种考虑因素,但可能并不具有决定性,应降低对其的依赖程度④。

在计量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价值时,要合理准确的判断其所处的市场环境,了解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成本和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确认因流动性不足以及信用风险等原因所导致的价格大幅变动的发生时间与变动幅度,并对价格变动的趋势进行合理的估计,才能够确定市场价格是否公允反映价值;不能想当然的、未经判断的采纳失灵市场状况下或非活跃交易下的交易价格作为其评价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基础。

(二)流动性过剩或缺失条件下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深入研究

在此次次贷危机中,金融市场上因利率下调而房价大幅下跌,进而造成相关金融产品流动性⑤下降的情况。也就是说,美国次贷危机中的抵押支持债券和抵押债务证券等次债产品,因为信贷萎缩而导致其流动性缺失,进而市价也大幅下降。在流动性过剩和流动性缺失的市场条件下,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市场价格就会远远偏离其真实的价值。这就要求会计界相关准则对公允价值在流动性出现偏差的情况下,规定合理的替代计量模式,而替代模式是能够较合理的反映资产负债价值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求,一旦公允价值模式失效,便立刻退回到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或其他明显表明属于历史倒退的计量模式。因此对于替代计量模式的研究则要求学者们应迅速的寻找可行的模式,使其既具备历史的先进性,满足资产负债的计量要求,并且也能够有的放矢,而非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味地推崇以市价为基础的计量方法,使财务报告上反映的公允价值无法真实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

在流动性过剩时期,金融界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高估金融资产的价值并从中获利,对公允价值大唱赞歌,而在流动性缺失,金融资产价值被低估,全球性金融危机出现的今时今日,金融机构却将引发次贷危机的原因归咎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是有失公平的。在会计界承认公允价值存在问题,有待研究的同时,金融界更该做的是对自身经营模式与理念的反思,而不是指责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三)规范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中所采用的估值技术

正如前文所述, FASB第三层级的公允价值认定来看,需要大量的主观判断并采用估值技术。而这其中所谓的估计技术的应用却并不规范,其准确性受到各方的质疑。因此规范估值技术是关键的一步,需要相关学科给予的支持。首先,有关方法在投入使用之前应该经过大量的试验检验以测定其可行性,并在投入使用后,定期依照市场环境以及应用情况对其中的参数等进行调整。另外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之所以提出这一点是因为一般来讲从业人员很难保持应有的客观性并确保专业水平,即便稍有偏颇,估算的价格就可能无法准确无误的反映资产负债的价值,恰恰因为采用估值技术的原因是不存在可靠的市场价值能够借鉴参考,所以即便产生错误也很难发现,而积少成多便会影响深远。

(四)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杜绝将公允价值作为公司利润操控手段的现象发生

在市场无法提供可用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时候,公允价值的确定就存在大量的可操作空间,使财务报表项目的信息披露缺乏透明性。仅仅依靠企业自行判断是远远不够的,例如,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规定,允许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从成本模式转换为公允价值模式,这种企业内部会计核算方法上的转换不需要在市场中交易或者其他外部证据的保障,只需企业内部自行对该投资性房地产的使用目的进行确认,因此企业有可能利用准则的某些规定而自行虚增报表利润。

次贷危机已然发生,归咎责任并非主要目的,分析成因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回顾历史是为了温故而知新。而本文认为作为此次次贷危机的成因之一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模式固然存在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尽早反映出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本文简要分析次贷危机的成因,以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缺陷,进而提出完善建议,以期能够促进理论研究。

注 释:

①资产证券化产品或信贷衍生品主要有ABS、MBS、CDO和CDS等。次债产品的利息相对较高因此会吸引众多银行、共同基金、对冲基金等投资机构在资产组合中对高风险资产进行配置,以对冲风险。

② 摘自付强. 公允价值与次贷危机[J]. 金融会计,2008.11.

③ 图表摘自李洁慧.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计量评析[J]. 学术交流,2009.6.

④ 摘自《次贷危机对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启示》,吴江龙教授,刘丹丹,于红雨。

⑤ 摘自《次贷危机对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启示》,吴江龙教授,刘丹丹,于红雨。所谓流动性,是指一种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难易程度。衡量难易程度的标准就是该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速度加快,也就是实现交易非常容易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过剩;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速度减缓,也就是实现交易非常困难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缺失。

参考文献:

[1]叶可新. 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探析与借鉴[D]. 2009,(04).

[2]赵鹏飞. 次贷危机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启示[J]. 财会月刊,2008,(09).

[3]吴江龙,刘丹丹,于红雨.次贷危机对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启示[J]. 财会月刊,2009,(05).

[4]刘亚干. 次贷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重新思考[J]. 金融论坛,2009,(04).

[5]黄世忠. 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战[J]. 财会通讯,2009,(11).

[6]徐蕴颉. 次贷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9).

[7]付强. 公允价值与次贷危机[J]. 金融会计,2008,(11).

[8]何花. 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D]. 2009,(04).

[9]李强,郭立田. 浅谈次贷危机中的公允价值[J]. 财会月刊,2009,(04).

[10]尹蘅. 由次贷危机反思公允价值[J]. 财会月刊,2009,(06).

[11]李洁慧.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计量评析[J]. 学术交流,2009,(06).

[12]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 2007, (11).

[13]黄世忠.公允价值的十大认识误区[J].财务与会计导刊(下半月) , 2007, (07).

[14]罗胜强.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会计研究, 2006, (12).

[15] FASB.SFAS133,Aeeountingfor DerivativeInstrumentand Hedging Aetivities,Norwalk.1998:217―231,312―319,331―334.[16] IASC.IASNo.32,FinaneialInstrument:Reeognitionand Measurement.1998.

[17] FASB.SFAS107,Diselosures About Fair Value of FinaneialInstr Uments,Norwalk,1991.

[18] Joseph E. Stiglitz,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7/2008 and its Macroeconomic Consequences[J], working paper, 2008.

篇14

【关键词】 次贷危机 实体经济 对策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放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 并开始显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次贷危机发生以来,主要对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产生影响,但随着次贷危机对消费预期以及流动性紧缩产生影响以来,次贷危机正在逐步影响着实体经济。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剖析

从次级贷作为分散风险的工具演变到全球金融风险的过程看,次贷危机可以说是美国主导推动的金融全球化与自由化的直接产物。房地产市场由牛转熊应是引爆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具体来看,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利率上升导致还贷负担加重。从2004年起,美国联邦连续17次加息,将联邦基准利率提升到5.25%,次级抵押贷款利率也相应提高。绝大多数次级债产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可调整利率,最初几年还款利率很低,而一旦利率重新设定,那么借款者的还款压力将会突然上升,导致拖欠和取消抵押赎回权的风险增大。

其次,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丧失赎回权比例的提高,意味着贷款发放机构将处置更多作为抵押品的房屋或者将有更多的借款人被要求强行出售房屋,这将使房屋供给增加,引起房屋的原有价值降低,最终造成了次级债的价格下跌,经营次级抵押贷款的信贷公司接连破产,其投资者也蒙受巨大损失。

最后,证券化放大了次级贷的市场风险。在美国次级信用是违约的代名词,同时也是高收益的代名词。投资者在2005―2006年间对高收益债券的强劲需求使次级债市场异常红火。资产证券化使银行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将大批贷款打包、分块卖给投资者,如金融机构、养老金公司、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等。银行在此过程中,追求的是量而不是质。资产证券化虽然为次级贷市场的火爆注入了活力,但是由于产品设计过于复杂,监管软弱,潜伏着巨大风险。在次级贷款方出现问题后,证券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加剧了次级贷的爆发和蔓延。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的影响

目前中国存在着房地产反复抵押的现象,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引起了中国政府的警觉。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房产抵押贷款的规模不断扩大,房贷中固有的一些风险,例如政策法律风险、银行流动性风险、个人的信贷风险等开始显现。中国各大银行已经开始紧缩房贷,这将使中国火爆的房地产市场降温。

房价过高,远远超过普通居民的购买能力。今年以来,我国多数城市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大减,特别是深圳房价率先回落。由于房地产价格刚显露调整苗头,泡沫风险尚未得到释放,如果美国房价下跌和次贷危机深化影响到国内居民的购房预期,前期进入我国房市的“热钱”也获利回流,则房地产价格泡沫可能会加速破裂。

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次贷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不仅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而且还扩展到全球通货膨胀水平的提高和美元汇率的持续贬值,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严重影响。

首先,随着次贷危机继续向实体经济扩散,全球经济出现降温已成定局,中国出口的形势不容乐观。自从2007年年中到现在,出口部门已经频频告急:进口成本大幅飙升、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贸易摩擦越来越多。根据有关测算,美国经济增长放慢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就会下降6个百分点。出口额的下降,进而导致利润降低,甚至由于企业对主要出口市场出口增幅的回落,引起我国外贸总体出口增速减缓。

其次,为应对次贷危机,美联储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导致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加快。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积升值21%。人民币加速升值,削弱了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进一步影响中国出口增长。

四、中国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对策

1、强化政府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从次贷危机中,可以发现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存在着监管缺失。早在2003年,金融监管部门就已经知道抵押贷款公司降低了信贷标准的做法,评级机构也将有些次级房贷机构列入“信用观察”名单。然而这些情况的发生,并没有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国应该吸取美国的经验教训,金融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要坚持独立的风险判断,关注金融市场各类风险的关联性,识别和控制系统性风险,以防止类似危机在中国上演。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监督以及对信用中介机构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避免资产泡沫的产生和累积,从而防止因资产泡沫破裂而导致金融波动的风险。

2、加强对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管理.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在房地产价格上涨时,贷款机构忽视了如果房价下降会引起违约风险,从而放松了抵押贷款的条件,使得很多无偿还能力的客户获得了贷款,进而为次贷危机埋下了隐患。

投机炒作成风,我国房价不断上扬,通胀压力迫使央行持续升息,这种情况与次贷危机爆发前的美国市场很相似。虽然我国按揭贷款没有分级,但并不能说明都是质地优良,其中含有次贷标准的贷款。房贷因有房产作抵押,似乎是最安全的资产,但房产的价值是随着市场不断变化的,房地产的价格不可能不考虑其生产的成本无限制地上涨。当市场发生逆转时,房价下滑,银行处置抵押物难,即使拍卖抵押物,其所得收益也不足以偿还贷款。央行近年来连续多次加息,我国住房按揭贷款正步入违约高风险期。为此,商业银行应该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力求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适度提高贷款首付的比率,尽量杜绝“零首付”的现象,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

3、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目前来看,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最大冲击表现为全球经济减速引起的出口下降的压力。这主要源于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增长。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较大风险,对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十分不利。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情况,必须尽快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积极启动内需,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优化消费结构,拓宽消费领域 ,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提高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地增长。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联课题“金融脆弱性的新变化:基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分析”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008lslktjjx-08。)

【参考文献】

[1] 闻章: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危机与启示[J].资本市场,2007(4).

[2] 汪利娜: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J].财经科学,2007(10).

[3] 冯科:从美国次级债危机反思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J].南方金融,2007(9).